时间:2022-04-13 00:47:57
导语:在建筑艺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欧洲建筑;艺术;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10-01一、古希腊建筑
提及古建筑艺术,不得不谈及古希腊的建筑。古希腊的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集大成者,古希腊的神庙建筑最突出的代表是雅典卫城建筑群。它耸立在高高的山崖上,仅有四面通道。里中建筑不规则地形分布在山顶上。这种和谐完美与崇高的美感来源于它严谨的围柱式结构,以及纷繁复杂的柱体分类。现今将其大致分类为三类: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的特点是简介,朴素,没有复杂的图案相伴,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爱奥尼克柱式则精巧纤细,华美,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柱式则在柱头的工艺上更加考究,柱头通常宛如开满繁花,华丽异常。
二、罗马建筑
罗马的建筑是由希腊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在形式,技术,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与发展。最突出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如果说希腊的建筑是为了供奉神灵,那么罗马的建筑就是为了高歌人本身。
罗马建筑和希腊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屋顶,罗马人大胆的革新了屋顶,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来取代原来的梁柱结构,简而言之“穹拱”屋顶就是它们最大的区别。无论是内结构还是外结构,罗马的建筑较之希腊建筑最大的感受就是,多了圆形的弧线。
三、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建筑是罗马建筑的一个发展, 显著的特点如下:1.普遍使用穹窿顶。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3.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4.色彩变化中高度统一。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则是拜占庭建筑的集大成者,从它身上可以见到以上所有四点。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
四、哥特式建筑
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宗教的兴盛,这时候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凡谈及最具有影响力的哥特式建筑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不单于建筑,哥特式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五、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摈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风格,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且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15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时至今日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广泛的持久的影响。
六、巴洛克建筑
在文艺复兴建筑为基础,催生并且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严格来说,巴洛克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颠覆。是经由哥特式建筑之后欧洲建筑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说华丽就是巴洛克建筑的代名词也不为过。著名的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是全面体现巴洛克建筑风格特征的又一集大成者。这座教堂彻底摈弃了以前建筑常用的界线严格理性的几何构图,室内外几乎没有直角,线条全为曲线,线脚繁多,装饰图案复杂,并使用了大量的雕刻和壁画,五彩缤纷,富丽堂皇。
七、洛可可建筑
关键词: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关系;协调
建筑技术包括了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新材料应用、结构设计等诸多方面的技术。建筑艺术通过美学使建筑本身传递出一种符合时代精神,表达设计立意,体现民族性特色等。建筑的发展史本身就是对建筑艺术以及建筑技术的探索,设计师一直在为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摸索。其实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存在的,并且被人们感知和进一步发展运用的。
1.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本身的需求也逐渐的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对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更高、更大或更明亮等,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从而建筑本身需要的技术水平和蕴含的艺术水平都越来越高。大跨度建筑,超高层建筑等极致建筑类型的出现也促使建筑必须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技术,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审美要求。人们对于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
建筑往往因为一项新的建筑技术的运用,会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欢迎。以罗马建筑为例,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它改变了建筑的的形制、形式和风格,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正是出色的券拱结构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
建筑师为了使建筑能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往往会去寻求更先进的建筑技术。例如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品是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的 St Sophia 清真寺。它原来的名字是 StSophia 大教堂。这里曾经是东罗马帝国的国家教堂,建于公元 6 世纪,关于它的历史简直可以写一本书。首先要知道它最初的设计是厅堂式教堂上面加大穹顶,穹顶的重量通过 4 个帆拱传递到 4个大柱墩上,但是柱墩毕竟是分离的,不是万神庙那样的一圈厚墙,柱墩也不能造得太厚,否则中厅内部的空间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如何平衡穹顶施加的外推力是最大的问题。于是设计者在大穹顶的两侧加了两个小一些的穹顶来分担大穹顶的重量,再加帆拱、柱墩来撑住小穹顶,其结果就是现在这样层峦叠嶂般的一番景象,建筑技术本身在这里已经具有了艺术性。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过去受技术、受材料限制的设计,现在可以大显身手了。但并不等于说,美仑美奂、想象奇特的设计,就与科学技术无关了,恰恰相反,愈是精妙的、艺术含量高的设计,其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就愈高,两者相互促进,不断发展。
2.建筑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协调发展
2.1 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
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包括社会风气、人们观念都对建筑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我国唐朝时期,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从而对建筑本身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建筑风格更加多样,不单单体现在其宫城范围内规划格局的庞大气势,也同时体现在了普通街巷等民居建筑的考究和实用性上,总体而言,唐朝的建筑已不再是单一的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进行营造,而是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对社会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唐朝的都城长安,从规划到设计,功能区分明确,它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建筑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存的唐代建筑例如:山西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依然在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人们对建筑的本身艺术形式也更加关注,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的国际竞标,以及大家对中标方案的看法,都体现了人们对建筑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而也促进了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几年前安藤忠雄所向世人展示出的诗一般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形式,其建筑材料本身的平滑自然,色泽均匀,使得看惯了凌乱、毫无秩序感的建筑形式的世人感到了一丝心理上的安宁与慰藉,而设计师对这种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得施工难度、设计难度都较大的一次浇注成型的混凝土技术越加成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更加紧密。
2.2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技术的保障,就根本谈不上建筑艺术形式的发展,从建筑发展至今,人类用石头,木材进行简单的生存需要式的建筑建构,到了罗马人用石材,混凝土等材料来砌筑更大跨度,更大空间的建筑建构,以及我国明清时期斗拱,木构建筑体系的完善成就了气势恢宏的明清三大殿等。这些例子都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了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艺术的推动作用。
2.3 实现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和艺术观
没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可以对它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的最新成就视而不见。技术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反艺术如同向建筑以及文化本身宣战,是无法立足的。例如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中,四位现代主义大师在建筑技术,建筑形式都采用了与时俱进的处理方式,最终带领了一批又一批的现代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建筑道路上越走越远。处于当代社会中的建筑师应该更加的关注建筑艺术,建筑形式对于现在社会中人们的生态可持续性。从而应该避免建筑本身形式对于人们心理,生理上的消极影响,例如: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亦或是追求建筑形体而产生的各种暗房间等,都是一种对建筑技术的错误应用,技术是造福人类的潜在能源,它们实实在在存在着,错就错在它的应用方式。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性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对于人的存在而言,建筑艺术的进步,就绝不仅仅指物质上的丰裕和改善,而首先是看这种变化是否朝着有利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方向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正是与这种思考有关。生态和可持续建筑的出现也是对这一观念的回应。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要求把技术不再作为“自然之挑战者和世界之缔造者”的铁碗手段,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建设性的和人性化的手段。
3.结语
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是无法进行割裂的整体,我们永远无法单独的发展一项而忽略另一项,我们必须科学的面对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矛盾,既不能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建筑艺术而忽略了建筑技术水平,更不能因当前技术水平使艺术创作受到限制。同时作为当代建筑师,我们也应该更加注意哪些一味注重技术形式,艺术形式而忽略最根本的,最初的出发点:建筑的功能性。使得建筑技术,建筑形式艺术为人类的需求而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惠. 力与美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统一[J]. 建筑. 2011(10)
人们如何认识周围的自然世界,即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形成了人的自然观。它同样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自然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便成了自然观研究的第一个层次,至于什么样的法则支配自然的存在与运动,历史上西方世界、尤其是古希腊的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对这个问题曾做出自己本能且原初的解释。自然观的第二个层次是自然世界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问题。它是由人们对大自然的各种解释生成,所关注的核心是大自然在无言的向人类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以后,人类是否要尊重自然世界,如何按照自然规律利用和保护大自然。人类精神同大自然的联系构成了自然观的第三个层次,其内容包括自然美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是怎样被对待的,西方人的文化中有丰富的感情,和对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在同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中,这种高尚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二、古希腊自然观
西方世界把古希腊当作自己文明体系的发祥地,这个早期文明的辉煌时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自然遗产,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和“泛神论”,以及突出强调人类思辨能力的古典哲学,再同基督教的冲突与融合中,共同左右着近代以前西方精神文明的发展。泛神论又称多神教(polytheism),它反映着人类早期文明历史上的这样一个认识阶段:人们注意到大自然是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在生生不息的运转中从各方面影响着人类生存,人们对此感到恐惧、敬畏,由此产生了原始自然崇拜,并发展成力图通过某种方式借助自然力的巫术与宗教。在生产力的发展尚未导致科学的智慧时,人们把影响人类生命的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看做神圣的,并把人类活动受自己的意志支配,而且能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的属性也赋予了大自然,从中幻化出人类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与之对话的,代表自然界方方面面的各种神灵。泛神论把神视为自然存在本身,并以一种非常神圣的态度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泛神论宗教的存在,泛神论的希腊所关心的神意,直接体现于自然环境中,具有注重人与自然一体关系的可贵意识。
三、西方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希腊建筑艺术为西方留下的最丰厚遗产之一,是在神庙中发展成熟的古典柱式,柱式构图法则中被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称作法式(Tasis)、布置(Dathesis)、比例(Eurythimia)和均衡(Symmetria)的部分,在西方建筑史形式美学别得到重视,成为建筑美的一种特定形式,人们关注它们所体现的比例尺度和谐,局部与整体风格的一致,光影丰富的体积感,以及人体美及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希腊神庙建筑从结构和空间上看都是极简单不过的,内部空间反献给神,对人的活动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希腊神庙建筑代表着一般性的和谐,地景的存在则没有显而易见的秩序。希腊人不仅使建筑和地景两种对立的景观达到和谐,而且赋予他们一种整体意义,内部只是一个简单的庇护性房间。几何化造型同建造手段有关,它的完美比例同一切生命的形式和人的本能知觉有关,本体论哲学和“理性”美学的发展使人们视之为宇宙本体和谐形式的表达。希腊神庙具有这类性质,更试图把单一的和谐形体同周围环境的杂多形态组织到一起。
四、古代西方自然观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关键词】异型建筑 艺术 草书
现代建筑发展史中异型建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由基础的方盒子演化出不同几何形体的复杂变化。这种变化不以传统建筑的实用性为基准,更多的是以建筑的外形美观、设计者的理念和潮流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表现的不只是“住”的概念,更多的是感情的抒发,整体环境的渲染,设计者独特艺术的表达。异型建筑以夸张或特殊的外型来影响人们的审美,人们的观念。现代异型建筑在新建筑理论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安藤忠雄、渡边诚、高松伸等日本建筑大师在异型建筑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他们的代表作品被建筑设计界追捧,成为很多设计师学习、参考的蓝本。“建筑并不一定是为了某种功能才存在,它可以是种单纯的创作,为的是抒发内心的情绪,或只是安抚内心无以名状的骚动。”这种设计理念被无数设计者所接受并加速了现代异型建筑设计的发展。
提到异型建筑,人们的头脑中会出现那些个性张扬,色彩丰富,造型奇特的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是具有特别代表意义的地标性建筑,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其实异型建筑的设计方式也是依托在周边环境基础上的。弗兰克盖里于1997年设计落成的西班牙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缘、内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架通道穿越基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路。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醒目的第一层滨水景观。面对如此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地段,盖里给出了一个建筑史上最大胆的解答: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组合而成,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经验之外。在建筑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三层展厅来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较大的尺度关系。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将处于阴影中,盖里聪明地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双曲面,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闷感。在南侧主入口处,由于与19世纪的旧区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体量过渡尺度的方法与之协调。更妙的是,盖里为解决高架桥与其下的博物馆建筑冲突的问题,将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桥的另一端设计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对高架桥形成抱揽、涵纳之势,进而与城市融为一体。以高架路为纽带,盖里将这栋建筑沛然莫御的旺盛生命活力辐射入城市的深处。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落成之时,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被报界惊呼为“一个奇迹”,称它是“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
异型建筑的设计也为建筑功能提供更好的支持。异型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运用、地热运用、中水运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绿色建筑的魅力。节能降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建筑节能方面,异型建筑的“异”能改变其室内的自然采光效果,减少人工光源补充,降低对能源的需求,防止能源的浪费。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玻璃外墙及处于馆内中心位置的透明圆锥体中空设计,不但引入天然光,节省能源,圆锥体顶部的天窗更能造成空气对流,将馆内的热气带走。圆锥体的天窗成了空间的重心,藏书置于四周;独立式阅读座位有的传统向壁,有的却相对“开扬”、朝向透柔和日光的圆锥体,让读者选择个人喜爱的景观。空间整洁、灵圣和恬静,“图书馆是个有灵性的地方,在宁静的环境里,读者可以感觉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像在教堂灵修一样,与自然、世界,以至宇宙交流。”另外,异型建筑的“异”还能适度地调整建筑的高度、建筑的间距、建筑的密度,满足建筑功能中适应性的要求。
人们观感不一,异型建筑对现代人们的审美有着一定的影响。概括起来,人们认为它优美、秀雅、高贵、典雅、崇高的人很少,说它怪诞的最多。怪诞就是反常、超越常规、超越常理,以至超越理性。晚近的美学家认为怪诞也是美学的范畴之一。就社会审美心态的变迁而言,格式塔心理学家在学理上也有解释。他们研究证明,格式塔即图形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人对简单格式塔的知觉和组织比较容易,从而不费力地得到轻松、舒适之感,但这种感觉也就比较浅淡。视知觉对复杂的格式塔的感知和组织比较困难,它们唤起一种紧张感,需要进行积极的知觉活动。可是一旦完成之后,紧张感消失,人会得到更多的审美满足。所以简单格式塔平淡如水,复杂格式塔浓酽如茶如酒。付出的多,收获也大。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把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异型建筑真正地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异型建筑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古建筑 建筑艺术 传统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
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三、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
转贴于
外观上和其它国家的许多建筑一样,分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有时几乎和屋身同高,且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
四、“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 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 .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以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和堪舆学说,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广义的中国传统建筑应包括园林建筑。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伦理象征或多或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五、“以人为本”的建筑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而在西方,那里是石头的史诗,追求建筑的永久性。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线条,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相结合。在园林中,建筑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同时,园林布局的自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也足以说明园林艺术之通过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我国传统造园的立意、布局和手法已在国内外现代建筑中被广泛借鉴。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艺术; 传统
1 建筑的空间
西方建筑的空间是一般是院子包围房子,即先有房子而后有庭园、院落,而中国建筑则是先有院落,而其次才是房子,由房子围合成院落,院在里面而房在外面,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虽然万里长城和四合院住宅虽然体量和空间层次都相差甚远但其空间形态是相似的,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2轴线处理手法的运用
虽然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则更注重“轴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
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
3 真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从皇家宫苑,到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以及民居,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其结构特点在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一下两种:
3.1 抬梁式
即在屋基上先立柱,柱上再架梁,短柱与梁上,上面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3.2 穿斗式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外观上和其它国家的许多建筑一样,分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有时几乎和屋身同高,且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
4天人合一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 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
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广义的中国传统建筑应包括园林建筑。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伦理象征或多或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5以人为本
在西方,建筑功能不光是遮蔽风雨,供人居住,其往往有其宗教意义。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而在西方,那里是石头的史诗,追求建筑的永久性。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线条,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相结合。在园林中,建筑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同时,园林布局的自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也足以说明园林艺术之通过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我国传统造园的立意、布局和手法已在国内外现代建筑中被广泛借鉴。
Abstract: Qianlong garden lies on northwest of Ningshou Palace in the Forbidden City. It was used as relaxing site for emperor Qianlong after he abdicated. The garden shows sorts of architectural art characters, such as flexible space, luxury decoration, combination of superposed rocks and water and so on. It reflects spiritual world of emperor Qianlong, it also represents the high level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ar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architectures of Qianlong Garden are skillfully treated, which benefits layout of many architectures.
关键词:乾隆花园;建筑艺术;叠山;精神世界
Key words: Qianlong Garden;architectural art;superposed rocks;spiritual world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83-02
故宫里面一共有4座花园,即乾隆花园、建福宫花园、慈宁花园和御花园。乾隆花园原名宁寿宫花园,位于紫禁城东北部,是宁寿宫后寝部分的西部,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5920平方米,包括建筑20多座,见图1。我们参观珍宝馆时,如果由南向北行进时,从衍祺门进入乾隆花园,而倦勤斋则是乾隆花园中最北的建筑。乾隆皇帝建造乾隆花园,其主要目的在于,乾隆皇帝不愿自己做皇帝的时间超过其祖父康熙(在位60年),因此计划自己在位60年时,即让出皇位给儿子嘉庆。然而乾隆皇帝即使在1796年正月初一日,交出大清国传国玉玺,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元嘉庆后,他仍然以太上皇名义遥控政权3年。此外,宁寿宫花园为被称为乾隆花园,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个花园是乾隆在位时期建的(公元1771-1776年)。乾隆建花园的目的是把它当作退休后的休闲场所。乾隆花园建成后,乾隆每年都要来这里休憩,写诗题字。这个花园具有浓厚的乾隆个人色彩,反映了乾隆的精神世界,花园指导思想也是都出于乾隆皇帝本人。
乾隆花园富有丰富的建筑艺术特征,经分析概括,包括以下4个方面:
其一,因地制宜,对狭长空间巧妙横向分割成4个部分,且利用叠山了点缀花园,使得不同空间具有不同的风格。
第1院落以古华轩为中心。该建筑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其北边的承露台坐落于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上,四周有石雕栏杆,不仅有利于登高望远,而且巧妙地分割了空间,形成了很好的观景效果。整个院落亲切、宁静、曲折而富于变化。
第2院落以遂初堂为中心。遂初堂面阔5间,进深3间,坐北面南前后出廊。明间为过厅,穿厅而过可至第3院落。从形制上,该院落反映了“内外有别,主次分明”的等级制度。
第3院落以耸秀亭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叠山弥补,峰峦叠起,抛开建筑中的封闭、死板空间,形成建筑与陈设的完美互补。
第4院落以符望阁为中心,该建筑四周以回廊分隔出几个互相连通的小院,沿回廊绕一周,即可观赏到几个院落的景色。符望阁是乾隆花园里最高的建筑,登临符望阁可以一览紫禁城的全貌。
其二,乾隆花园内装修奢侈豪华,材料不是模仿江南风格,而是直接取自江南。如倦勤斋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内檐装修部分,一派江南风韵(图2)。斋内装c,多为紫檀嵌玉、嵌黄杨木裙板、紫檀夹纱扇等,用料华贵,技艺精巧,富贵而雍雅,是殿堂内檐装修的典范,为乾隆时期内檐装修之精品。其装饰工艺以竹黄和双面绣为最。
倦勤斋的竹黄工艺、竹丝镶嵌、双面绣、髹漆工艺都是在江南完成的。以《乾隆遗珍》中的两个档案为例说明:“乾隆三十九年四月初四日,奴才李质颖谨奏……奉旨交办景福宫、符望阁、萃赏楼、延趣楼、倦勤斋等五处装修,并烫样五座、画样一百二张等因到扬……奴才逐件细看,包裹装船,于四月初四日开行,专差家人小心运送进京”。“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福、英、刘、四谨奏,恭查宁寿宫后路各殿宇楼座内里装修,均系遵旨发交两淮盐政李质颖办造送工,现在俱已敬谨安装齐全。”
其三,山水结合,丰富了花园整体的休闲韵味。如禊赏亭内的流杯渠(图3),渠长27m,曲h盘折,号称是“九曲十八弯”,取“曲水流觞”之意。渠水来自亭南侧假山后掩蔽的水井,汲水入缸,经假山内暗渠流入渠内。上下水道均在假山之下,犹如源泉涌自山崖,增强了花园的灵动之气。
其四,建筑定名处处乾隆的精神世界。如乾隆皇帝为古华轩所作的对联写道“明月清风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体现乾隆想象自己归政后失去往日辉煌的失落;“遂初堂”表达了乾隆当初的心愿得以顺遂的心情;倦勤斋取“耄期倦于勤”之意,显示这里是太上皇的憩息之所;而符望意即“其诚符我望,惟静候天恩”(乾隆诗句)。
乾隆花园结构布局灵活,曲直自然,亭台错落,交相辉映。建筑、假山多样变化的技巧,巧妙利用狭长空间,进行灵活分工,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当然,也反映了乾隆在退位后的精神世界:希望过着与以前一样的没有羁绊的生活。同时,乾隆花园建筑与环境的灵活处置,与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有诸多的共同点。
比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黄龙风景名胜区在规划设计时,力争建筑与环境的统一和协调,同时巧妙的对建筑空间进行处理,形成建筑、地形、环境的和谐融洽。在进行规划时,单体建筑能够随地势布置,并与当地的藏羌村寨完美统一。这种建筑规划和设计的理念,与故宫乾隆花园巧妙利用空间特点,进行灵活分割,满足不同区域的功能需要的做法几乎完全一致。
因此,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不仅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典范,而且对于现代建筑规划和设计具有参考和帮助作用。
(致谢: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周乾博士对作者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时伟.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J].世界遗产,2016(03):112-119.
[2]傅连仲.乾隆花园点滴[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04):92-94.
[3]单士元.故宫乾隆花园[J].文物,1959(01):69-70.
关键词:室内设计艺术;建筑艺术;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设计艺术是一个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够满足功能要求,而且亦情亦理以人为本的现代室内环境,室内艺术设计可以将建筑风格文化集中体现。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律铭先生说过“每一个建筑都需要独特的设计,不仅要和地点、气候有关,而同时当地的人民、文化背景以及历史、传统习俗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的建筑仍各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构思、创意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以及人文因素密切相关。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社会发展、艺术、文化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等同或停留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一般是和家具以及建筑的风格流派紧密结合。
1室内设计及其概述
1.1室内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要素有七个,即空间、色彩、光影、空间界面、家具、陈设和绿化。一个成功的室内装饰设计,在功能上应当足适用的;在视觉上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要始终注意室内意境的构思和创造。虽然构思和创意无法套搬,同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要素和创作原理。设计者只要在设计中以创作原理为基础,变换处理各种设计要素,突出特定场所的特征和环境特色,就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功能合理、美观大方、格凋高雅、富有个性的室内环境。室内设计是根据空间所处环境和使用性质,运用物质以及技术手段,创造出健康、功能合理、美观、舒适、以及符合人心理和生理要求的理想住所。目前室内设计的发展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风格多层次多元化。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投资标准以及建筑功能的差异,使得室内设计明显地呈现出多风格、多层次以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2室内设计是空间功能的设计
室内设计中常见的空间形态有,开放、流动、封闭、动态、共享、开敞、灰空间、母子空间、地台车间、下沉空间、虚拟空间等。室内设计围绕空间功能进行规划,运用空间界定的各种手法,进行室内形态的塑造,并依据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通过技术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空间具有“凝固音乐的韵律美”。
1.3室内设计是自然的语言的设计
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室内设计通过自然语言来诠释设计的魅力。室内设计借鉴建筑艺术表现手法,借助叙述,比喻等表现手法,对自然意象历史文化,情感意境进行表达,探索人与自然的共处之道,通过“自然”语言的呈现,使得建筑艺术发扬光大。
1.4室内设计是文化传承的设计
室内设计和人文关系也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室内设计是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再设计,室内设计体现着地域文化和风俗文化所特有的精神。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风俗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一个地方室内设计艺术和建筑艺术理念的表现,是对现代设计以及传统文化的运用与继承。
2室内设计对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借鉴
室内设计艺术根据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节奏韵律、文化元素等不同的组合,构筑环境设计特点。
2.1借鉴建筑的文化元素特征
通过室内设计艺术有机合理的整合建筑内部的各部分,达到情境、韵味。一个大型的时尚商业空间,结合联乘以及经典流行设计,利用西方视觉技巧,给人以视觉平面的夸张美感,再加入各种元素,混入传统元素以及建筑室内概念,从而提升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质感,表现出商业空间和品牌文化的价值。传统建筑设计往往会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件,摆设在屋内,如对联、字画、宫灯、牌匾、屏风等等;墙上还可以悬挂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结、挂屏,摆放盆栽、瓷器、古玩等。这些极具特色的陈设品对设计具有画龙点睛作用,室内设计将这些特色的元素合理的利用,不但能使设计增加风采还能有效营造丰富的人性空间。
2.2借鉴建筑装饰材料
室内设计在借鉴建筑装饰材料时需要有多种选择,借鉴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如粗糙的石膏仿石材料或者岩石墙面,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气息。如室内陈设一些原始情调饰物,能增加天然的意境。如米黄色砖形墙纸的书桌上,错格相间的桃木色地板整齐干净,给人一种典雅严肃的感觉。如今大量具有材料本色和自然纹理的根雕家具、竹藤家具以及越来越多民间手工艺品、民间艺术品进入室内空间。
3室内设计对建筑艺术创作思维的借鉴
室内设计会经常借鉴建筑艺术的创作思维,可以通过对建筑艺术兼容并包精神的吸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的构建、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的民族艺术独特性的尊重。
3.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的构建
自然景观在我国很多建筑设计中都被当做背景,来强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建筑艺术在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许多传统建筑的设计都源于大自然。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不仅能够落实可持续的发展,也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有观念。例如由杜昀主导设计的“恒大海花岛”项目,主要是通过“建筑-景观-规划”一体化设计,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落地,全面构建海花岛绿色生态体系规划,并陆续打造了1号岛风情商业街、游艇俱乐部室内设计、五星级度假酒店群等项目。如在风情商业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将16国风格各异的饮食街与商业街恰到好处地串联起来,同时对街道与海洋、堤岸的关系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处理,营造出独特而有秩序的游览氛围。
3.2儒文化思想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在建筑领域,这种影响展现的更为深刻。人的审美、兴趣、爱好、阅历、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个性化已经文化底蕴等都能得到极大的体现。设计师不断进步的源泉在于对优秀作品的不断创作。尊卑关系和主次等级在建筑体系中要着重强调,为了满足等级秩序,传统建筑要设计一个主轴空间来连接周围建筑。现代建筑设计遵循这种思想观念,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不仅要对空间设计因素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建筑主题,从而使各个要素能够合理搭配,使建筑设计的人本思想得到真正体现。设计的追求就是使每位业主的居室文化得到充分表达和升华。例如《考工记》记载,城制分为天子都城、诸侯国都、宗室和卿大夫城邑,分别为城的三个等级,按照等级的不同其有着不同的建筑标准。《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是对宗庙建筑等级的规定。《明会典》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门屋三间五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正门一间三架。”由此可见,在单体建筑之中,建筑等级制度中的儒文化元素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间架、屋顶、台基以及构架的做法上均十分显著地体现出来。
4建筑风格文化和室内装饰设计并驾齐驱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历史延续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技术方面,还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对时代的追踪和对历史的尊重,其社会发展的本质是有机统一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正处于折中主义、复古主义盛行之际,兴起了一个试图摆脱旧传统束缚、创造新形式的新建筑运动,哈尔滨的各类建筑物基本都采用新艺术运动处理手法,因此哈尔滨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这座建筑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诞生,几经变迁,历经沧桑,功能变异,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大多数工程设计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产物,遵循历史文脉与时代感并重的原则,在解决老建筑增添计算机管理系统、消防、中央空调等现代化设备设施的同时,还存在着是否保持各类艺术造型原有风貌以及各系统所占空间的矛盾,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智慧,能比较成功的改造这次难度相当大的装修工程,实现艺术与技艺的结合,在一些宾馆的公共空间中,新艺术派装饰特征的构件和装饰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保留,例如:木结构欧拱券造型,大理石壁炉,经铸铜转门等。极具巴洛克文艺复兴特征的石膏浮雕纹样,具有西伯利调的木门和精美雕刻的木质构件,充满审美价值的木装饰,金属铸造的罗马立克柱式和楼梯扶手等等。面对这些物体,倾诉着历史沧桑而又意犹未尽,这些在历史变迁中所形成的人类文化遗产,虽然外观上有霄壤之别,但却各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令人叹为观止。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室内艺术的产生、变化以及发展,不仅延续和发展了建筑艺术的历史文脉,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文化和历史内涵,同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极大的丰富。文化和风格的关联就是对更高层次和谐的追求,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共同享有和发展人类文明,遵循并超越历史传统。
5结语
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呈现多元,其中最值得现代建筑设计继承的是,传统建筑艺术的人文思想与美学特征。传统建筑艺术崇尚天人合一,重视自然美学、建筑形态与人性文化的完美结合。现代建筑设计融入传统设计文化,是对外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室内设计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创造更为合理更加优美的生存空间,作为室内设计中主要元素之一,环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用有感彩的,直截了当的语言与人对话,在创造情调、塑造风格展现艺术上有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文娟,李梅.浅析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心理[J].美术教育研究,2013(2):78~80.
[2]杨志林.浅析建筑设计艺术与室内设计艺术[J].美术大观,2014(7):109~110.
关键字:明清建筑艺术;现代建筑;影响
序论
现代建筑虽有着安全舒适,建造速度快等优点,但建筑之中缺少文化内涵,无法引起人们共鸣,无法成为情感载体,所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的融合是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经道路。而明清时期则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最后高峰,也是传统建筑存世最多的时期。值得现代建筑行业学习和借鉴,建设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时期建筑。
一、明清时期主要建筑物艺术特点
明清时期的建筑样式,承接于唐宋两代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木构建筑体系达到高度成熟的阶段。木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间的结合方法的改进,斗拱的高度缩小、间距加密,加之精良的规划设计,精湛的施工工艺,造就了明清建筑大局上辉煌大气,细节上精美华丽的特点。
1官式建筑
1.1宫殿
宫殿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所在,宫殿往往是集中一个朝代最顶尖的建筑技术建造而成,也是一个朝代文化艺术最高水平的体现。
在宫殿规划上,明清时期继承了南北朝向中轴线的手法,沿轴线布置建筑空间序列,左右对称设置建筑物和构筑物。
在宫殿形式上,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形式极其丰富,但形式使用上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宫殿屋顶为例,分为庑殿顶、歇山顶、盔顶、卷棚顶、重檐顶、攒尖顶、风火山墙顶等等,每一个都有相应的等级官员居住。
在宫殿风格上,宫殿建筑强调严肃庄重的基调。以“高”、“宽”、“大”来表现皇家威严和帝王统治,给人一种庄重肃杀的气氛环境。体量上,采用高台基和大屋顶带来视觉上冲击。颜色上,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加之多种混合装饰,通过色彩给人以壮阔和奢华的感觉。
1.2陵寝
皇家陵寝是官式建筑又一大集成所在。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继唐宋以来的另一次快速发展时期。不同于唐朝的以山为陵,明清采用了宝城宝顶的建设形式,即在地宫之上垒以圆丘状封土,封土的四周建以封闭城垣建筑。明清陵寝的地上主体建筑和紫禁城的建筑相似,设有祭殿、华表和明楼等。地下建筑多为石质拱券式结构,与无梁殿相似,墙面刻有精美的雕刻,各个厅室相互连通,共同组成庄严宏伟的地下宫殿。
2民间建筑
2.1住宅
2.1.1北方民宅(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民宅的典型代表,主要形式为:坐北朝南,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建筑物围成一个庭院。主要布局为:大门开在东南方向,大门迎面以影壁阻隔视线,内外院之间由垂花门连接,内院栽植植被,饲养小。内院北面是正房,两侧为厢房。主要特点为:四合院不仅处处展现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宗族法制,还融合了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大空间的封闭和分隔与小空间内的团聚和亲和、城市生活的整洁和便捷与自然环境的安逸和宁静都体现在四合院这一座建筑上。
2.1.2南方民宅(徽州民居)
徽州地区在独特环境和新安理学的双重影响下,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徽派建筑。“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对徽州建筑的诗意描述。“墙”、“瓦”、“窗”是徽州建筑的三大特色。其中以独特的马头墙最为著名。层叠的马头墙和白色墙面对比明显,造型奇特,既有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装饰的艺术效果。再加上青瓦和滴水共同构成徽州建筑远眺如水墨画一般的风景。徽州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结构严谨,雕镂精湛,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显得宁静优美,和谐统一。
2.2园林
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期,分为皇家园林和民间园林。中国园林讲究来源自然、改造自然,用自然和人工的结合引发特别的审美感情,以情入景,注重意境,在普通事物之间引发联想。
南方园林建筑形式小巧玲珑,在布局和空间分割上手法精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采用了借景、对景和抑景等造园艺术。南方园林以“巧”“圆”为特色。
北方园林建筑的形象雄伟、厚实,在布局上严谨壮阔,讲究集景连势。常常以园林群出现,金碧辉煌、气势如虹。北方园林以“雄”“直”为特色。
二、现代建筑的特点
1现代建筑
在产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力突增的基础上,大量新的材料被创造出来,传统建筑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便创造出了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特点在于采用新材料、新方法,外形简洁明快,方直明显适应工业化发展,注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形体的结合讲究造型设计合理、空间构图美观明晰。
2反思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缺点也逐渐暴露。
(1)现代建筑缺少传统建筑所拥有的文化特征,人们对缺乏文化基础的现代建筑认同度较低。
(2)现代建筑强调单体建筑的重要性,未能与周围环境完全融合
(3)随着现代建筑的产业化发展,同时也造成现代建筑的单一性,同样的样式风格,缺乏色彩和样式的创新,没有明显的地区特色。
三、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的融合
在人文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潮浪之下,建筑设计行业逐渐开始改变现代建筑的形式和内涵,通过研究遗留在世的明清建筑,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现代建筑进行改造,建造出富有文化元素的现代建筑。
1.中国馆
中国馆的建设融合了明清传统的梁柱结构和现代材料工艺,主体构架是利用混凝土和钢结构的独特的强度和韧性,叠叠层层向外突出形成一个华冠样式。这种向前倾斜的倒梯形主体造型层叠延伸、雄伟壮观,也显示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和结构美。中国馆色彩采用了在宫殿色彩中四种红色,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
2.圆山大饭店
位于台北市的圆山大饭店,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样式。圆山大饭店采用了独特的重檐顶大屋面形式。顶层是由石质基座为支撑的梁架组合而成,这种梁架很精妙地使正脊和檐端形成曲线,由屋角向外延伸就形成翘起的飞檐。金黄色的琉璃瓦与朱红色的梁柱相互映衬,将明清宫殿建筑中的宏伟庄严与现代高层建筑的结构空间完美结合,使建筑与周围环境中有效融合,建立文化情感的有效联系。
四,总结
在明清两代,单体建筑的营造工艺上达到了封建时期的巅峰,相关的技术和造型至今影响着现代建筑艺术。所谓的艺术影响即时用一种感情可以凭借一种实体体现出来。传统建筑艺术运用在现代建筑上可以使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上表现特有的情感。
建筑不仅仅只是适合居住,更要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成为展示建筑形象的艺术品。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是难得的宝库,可以把他借鉴到现代建筑之中,根除现代建筑的生疏感,增添人文气息,形成中国现代建筑的文化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董豫赣.现当代建筑十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俞挺.贝老先生的第三条道路[J].世界建筑,2007(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