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05:46:44
导语:在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预设;生成;语文课堂;修辞
在言语交际中,存在着一个没有见于字面的认识前提,这个认识前提不参与字面信息交流,只参与话语主体心理层面的信息交流,它在逻辑上先于表达而存在,也先于接受而存在,所以逻辑学上称之为预设。事实上,预设不仅仅活跃于逻辑学领域,它也活跃于修辞学领域。表达和接受构成修辞活动的两级。预设先在地介入修辞活动,成为双向交流的认知前提。一种修辞表达,可能暗含了某种预设:一种修辞接受,可能认同了某种预设。[1]
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需要教师事先作出预设。笔者试着将修辞学上的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探讨其生成过程。
一、预设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这就明确说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而优美的言语,对小学生进行汉语知识教育与言语的训练。[3]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由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指导等组成。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通过阅读教学的学习,小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汉语丰富的词汇、形象化的语言、基本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口语交际教学和习作教学是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能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的各个板块内容都提出明确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为使小学语文课堂更高效更充满活力,教师必须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及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对课堂教学进行规划、设计与安排,对教学中的意外进行预案并做出情境反应,即预设。“预设”包括教材、学生、学法、问题等。教学预设的过程即教学研究的过程。
(二)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基本理念紧紧围绕着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内容作阐述,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师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充分体现这四个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有效预设”。
语文课堂是一种双边交流形式,语文课上,教师首先作为接受者把握课文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然后自己又作为表达者,向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讲解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围绕着课标整合教材、教法,结合自己的主体经验,将教材内容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上去进行审美观照。当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走近作为表达者的教师时,意味着双方的主体经验世界对接上了,当学生偏离教师的经验世界时,双边的修辞活动就有可能发生错位。
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因此,一个懂得互动原理的老师会时刻保持着“倾听”的姿态,调动自己的经验预设,激活学生的经验值,实现有效接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具有可行性。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营造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
生成是生命发展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营造精彩小学语文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预设作为认知前提,以隐在的方式参与双向交流,它总是反映特定的价值观念,要使教师和学生都沿着同一个价值坐标达成共识,那么,教师应该从教材、学生、学法、问题等方面作出努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儿童心理、儿童经验、儿童需要和时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系统地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以期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让“预设”成为“生成”的根基,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如某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珍珠鸟》一课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老师在阅读冯老先生创作的《珍珠鸟》原作时惊奇地发现:编者在引用时删掉了一段,这一段的前面一句是:‘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请同学们猜一猜省略号后面的内容!”
生1: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衣服里,它在我的衣服里跳来跳去,我觉得痒痒的,但我不去动它,一会儿它觉得没趣,就飞走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可惜猜错了。咱们继续猜!
生2: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被窝里,在我的被窝里钻来钻去,我不管他,后来它就飞走了。
师:恭喜你,猜错了,但答得非常棒。继续猜!
生3: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拖鞋里,在我的拖鞋里蹦来蹦去,跳来跳去,我静静地看着它,让它在我的脚边蹭来蹭去的。
师:我想这位女同学的拖鞋一定是冬天的棉拖鞋,它把你的拖鞋当摇篮了。只可惜,猜错了。这几位同学尽管没猜对,但是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的强。还有谁想猜?
生4: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茶杯里,想喝水。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她猜对了,真了不起!
……
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从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在课堂中遵循认识论所揭示的认知规律,恰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他对教材挖掘得很到位,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也把握得很准。善于从五年级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容易忽视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原作和改编后的作品的比较,主动探究,生成精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语言思维的能力,也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这样的“预设”,真可谓是“光彩照人”!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沟通、交往的过程,课堂的交往中存在两种信息交流与互动,即知识信息和心理信息。生成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无法预约的美丽”。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以生成为导向,让课堂教学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与文本、教师之间碰撞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生成精彩的课堂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都倡导和实行粗线条的板块或设计,学生读——师生共同整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主动教育”教学模式便是较典型的案例。
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主动教育”教学模式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学说为指导,以人本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生命及生命过程、生命质量与价值。“主动教育”教学模式实践的主战场是课堂。该模式的教学流程是:问题质疑问题探究解疑分享思维拓展课末检测。笔者观摩过“主动教育”教学模式践行小学语文课堂的课例——李文燕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如梦令》一课,具体步骤为:出示问题生成单,分6个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筛选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小白板上,由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分清主次,调整顺序。问题出来以后,老师出示学路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顺词句。反复朗诵课文,读出意、形、情、味、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到: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为了贯彻新课标的这一理念,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画面一:“溪亭日暮”
请你续写:靠近溪水边的亭子沐浴在夕阳余晖中……
画面二:“藕花深处”
请你运用:你能运用学过的诗句描述词人在藕花深处看到的景象吗?
画面三:“一滩鸥鹭”
请你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画面?
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进行重构,先将文字变成画面,又将画面变成文字,这样的两重转化切合了儿童学习古诗词的特点和规律,生成儿童对古诗词的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由生命发展理念延伸、生成“主动教育”模式,而生成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主动。学生在预习中生成,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在课后拓展中生成。这一模式始终以生成为导向,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四个基本理念。
三、结语
预设进入逻辑学领域,它先于表达而存在,也先于接受而存在;预设介入修辞学领域,成为双向交流的认知前提;预设运用于课堂教学,不断催生生成的精彩。
预设重视和追求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4]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是,我们也知道,小学语文课堂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意外:或者是未顾及学生的经验背景;或者是超越学生的认知特点;或者是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等,一旦碰到以上的情形发生,教师不要拘泥于已有的预设,要善于随机应变,或顺此展开,或巧妙改变,这样才能自然凸显生成,让预设与生成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修订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不良心态及对策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不良学习心态;具本表现如下:
(1)消极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低劣。
(2)淡漠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意志力,思维消极定势,缺乏灵活性;依赖教师支配,其心理状态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认识模糊。
(3)消遣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主要特征是兴奋好动。学习中不能认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而是各个环节跳跃,活动过多,激奋冲动,注意短暂,思维无定势,缺乏意志力。
(4)沉闷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对学习思品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观点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经验缺乏,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
分析以上小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原因,主要是:
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
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
传授知识单性,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教师的能力低弱,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
(5)来自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语文、教学等学科,而忽视思品学习等原因,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态。
综上所述,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首先,当前大部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法,基本是以把学生投放到合作企业,以企业职工或学徒工的形式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在此期间学生基本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范围,更多的是受企业生产制度的制约。但特殊的“实习生”身份,以及少的可怜的实习工资,导致无论是实习单位还是学生本人,都产生了对他们放宽管理“政策”的思想意识。相对企业的正式职工,实习学生的自由程度要大得多。实习时间越长,拖沓散漫的思想就越严重,有的学生等不到实习期到,就早早地离开了实习单位,游离在学校、家庭和企业“三个都管又都管不着”的边缘境地。其次,人生观尚不成熟,对世事的认知能力还相对稚嫩的学生,已经走入企业这个社会性较强的大世界,往往更喜欢注意那些刺激性强的事物,极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感染。再加上他们相对自由的身份,往往成为社会不法分子拉拢的对象,因此而走向犯罪道路的也不在少数。最后,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以及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等这些差异性较大的问题,在鉴别吸纳能力还很弱的学生身上交替作用,如果不及时给以正确的梳理,往往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许多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对回校上课产生了较大的排斥、厌倦心理,难以像实习以前那样安稳地对待课堂教学,因此而导致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校企结合虽然有其难以替代的教学优势,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整体教学质量有根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提高。首当其冲的德育工作更应该成为学校必须认真对待的关键所在。
一、学校要对即将步入实习单位的学生进行扎实的道德素养教育工作
要通过连续的德育讲座,对全体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动员,不仅要学生明确实习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更应该明确生产企业与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教会学生在企业这个社会性较强的空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把握好跟企业职工相互接触的分寸,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哪些是应该向企业职工学习的,哪些是应该远离的。较为活跃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单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把敏感性的问题说清说透。
二、要学生学习应该学的,远离不应该学的
哪些是学生应该学的?当然,生产实际中的操作技能是学生应该学的,但这不是唯一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正常的运转,一定有其独特的企业运营制度,文化底蕴等。比如企业的竞争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等都是需要我们学生去认真学习的,但这些东西单靠思维能力相对简单的学生是看不到的,必须经过教师(或师傅)的旁敲侧击才能展示清楚。所以,学校要充分把握学生实习的有利时机,不失时机地向他们灌输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不要把实习看成简单的学习操作技能。如果不加引导,学生往往学到的是我们及不提倡的东西,比如职工对待相互之间矛盾的态度或行为、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思想、痞子作风、男女不正当的关系等。
三、发挥企业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想象力 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想象能力比他所拥有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正是想象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也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人类如果没有想象,就不可能创造出璀璨的文学。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也就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同时,要努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是教学方法僵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讲解――分析”的模式,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本末倒置,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义、无必要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再加上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限制,造成学生阅读面窄,学生的国内外名著阅读量少,缺乏文学素养。
三是忽视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考试中习惯采用所谓的标准答案,使得广大小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下面一个很形象的案例,可以反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扼杀。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雪化了以后是什么?”一位同学站起来富有诗意地回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雪化了以后是水了。”这位语文老师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恰恰说明了部分语文老师语文教育目的的无知。“雪化了以后是什么?”答案应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理解。对乡村学生来说,雪化以后可能是松软的土地、泥泞的道路,可能是绿油油的麦田、忙碌的春播;对城市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油亮的柏油马路、穿梭的车辆,可能是公园里青翠的草坪。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挥洒出富有灵性的语言、富有个性的想像,才能拓展与丰富自己的见识。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义
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具备了较好的想象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学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思维纵横驰骋,不断探索人类的未知世界。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
一是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是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语文教学中可通过提出问题,为学生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三是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只限于课堂和课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此外,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
一、“生命教育”理论的实质
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生命特征,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这种生命特征的释放和表现,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意义。但对于个体来说,对于生命存在的感知却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启发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感知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开始。实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者通过启发学生感悟生命,进而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小学期间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其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处于启蒙阶段,需要接受正确的指引。因此,对小学生实行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健康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之关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小学语文除了要教会学生识字断句、阅读、语法、作文等各项基本能力,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等职责。因而,可以说,小学语文与“生命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最大的区分是,语文课本中处处渗透着人文情怀,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这门课有着清晰的定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的“人文性”,即是指语文这门学科走的是“以人为本”的道路。事实也如此,语文课通过对学生文字、阅读、写作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命意识,张扬生命活力和个性,充分发掘生命潜能,进而提高生命的质量。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生命生命》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生命价值的例子,另外,如《》等文章也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生命感怀。
(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包含着课本之内的知识,还具有丰富的课外内容。语文教材的课内知识所体现出的生命教育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类是具有返璞归真气息的,如《鸟的天堂》、《观潮》等文章;一类是具有高度精神价值的,如《尊严》、《幸福是什么》等篇章;最后一类是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如《》等文章。这些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文章是课内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课内知识毕竟是有限的,生命教育的指向应该延伸到更为宽阔的领域,教师可以在保证课内教学的基础上,把课外读本引入课堂,让学生有选择地摘取自己喜欢的美文,让学生在自行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小学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教育的效果之一就是为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使理论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作为启蒙阶段,小学是打好人生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把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际,那么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多从生活现象起步,通过感知现象上升到对生命境界的理性认识。
三、“生命教育”理论的实施
(一)从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迹象
大自然与人类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中草木都有着生命力,因此,我们应该对自然怀着敬畏的心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大自然中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伟大。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有《观潮》一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放映钱塘江大潮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让学生们通过聆听声音去感知潮水的壮阔场面;之后再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课文,进而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伟大。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大自然中鸟类的生存习性和现状,让学生们知悉生物的生命同等重要,因此人类要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权利,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们自觉保护生命,进而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二)感受真情,体验生命中的感动
真情是生命情感的真实体现,生命中正是因为真情才显得格外生动、饱满。在生活中,真情也是无处不在的,真情往往能打动人的内心。真情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等。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体现了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这种友情是超越时空距离的,化为无尽的长江之水。这种友情也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联系自己和朋友的故事来体悟作者这种感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则是讲述了少年发愤读书,为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这种强烈的爱国感情会通过字里行间传递给每位读者,使他们和作者一样燃起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决心。
(三)提升精神境界,努力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
生命之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是否活得有意义在于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前提是要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语文教材中很多正面的例子,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生命》一文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很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这样的文章无疑会激励学生们树立奋斗的志向,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另外,如《》、《小英雄雨来》等文章刻画了许多光辉的形象,他们都用实际行动创造了人生的价值。这些光辉伟大的事迹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指引和激励着我们奋斗。《将心比心》、《尊严》等文章更是向我们传递着优秀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生命的真谛。语文教材就是通过感性的材料和事例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所在。“生命教育”意义之一就在于通过对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进而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轨迹与价值观念,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环境中体悟生命的价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去慢慢体悟和品读书中和书外体现的真谛,让他们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就学会去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
“生命教育”不仅是理论范畴,更需要多方实践完成。教师要在教学中担任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要自己树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春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内蒙古教育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71-02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根深蒂固,遏制了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不少小学将分数视为学生考核的唯一标准,教师的相关系列教学活动也以知识灌输为重点,忽视了学生内在品质的养成与提升,最终导致语文教学实效不高。语文素养综合体现了学生听、说、读、写、用等几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础。新时代,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重新定位素质教育发展航向,关注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1 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需求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趋势的影响下,语文素养作为学生内在品质的基本构成,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培养中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档位层次,并经过系列教学创新改革之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纵观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情况,其与现实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
1.1 价值
语文是我国小学义务教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其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转化能力,继而为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提供服务支持。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促进学生提高整体学习实效的重要手段。同时,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期,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还比较懵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形成体系。在这个特殊的成长时期,加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认知世界,并有利于其内在潜质激发,进而使之在全面发展中大受裨益。此外,信息化时代环境下,社会对教育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鼓励学生了解知识背后的文化,强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在摆脱应试教育阴影,是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普泛化发展的基本体现。由此可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有着十分巨大的潜在价值。
1.2 问题
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渲染,很多小学语文教学教师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仍然强调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进而影响了其参与兴趣,导致语文素养培养实效不高。这种教与学脱离的状态,显然违背了素质教育以生为本原则,语文教学内容、方法等的滞后性,遏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利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尤其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接踵而来。部分小学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或提高升学率,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高分期望,更是加重了应试教育色彩。与此同时,折射出的一个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问题是,评价机制不尽完善,单纯地以分数论英雄,势必会误导学生学习观念,致使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现象严重。究其根本,造成上述系列问题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执教理念、教学机制以及家长认知等,应有针对性地予以改变,重塑语文素养培养环境。
2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对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应得到高度重视。作者基于上文的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途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转变思想观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参与者、实施者以及推动者,其具备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了工作成效。新时期,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已然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其中,师资专业化不仅仅是指知识结构专业化,还包括业务素质及能力专业化。对此,小学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促进业界研讨活动,及时传达素质教育精神文化与理念原则,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分享成功教学经验,并督导他们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同时,小学还应制定完善的制度化文件,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及要求,进一步量化高年级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等工作项目,体现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此指导和推进相关教学升级发展。此外,小学还需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对话交流,优化家庭教育辅助服务,转变其对教育发展的认知,树立他们正确的学生全面发展意识,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2.2 优化课程内容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实施工程,需在简短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知识、情感、思想的灌输,无疑是对教师的巨大考验。教师要注重课程设置优化,深研语文教学教材,并依据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调配时间和整合资源,以期达到最佳成效。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前情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比演示圆明园毁灭前后的真实场景,将学生引入到历史的长流当中去,以此激发他们内心情感思绪的波动,并要求其通过详细的语言表述出来,进而加以点评和指导。如此,把教学与生活、历史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解读和掌握,又有利于增强情感渲染色彩,树立他们正确的认知观念。同时,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是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值得提出的是,高年级语文教学内容设置不应局限于教材上,还应重视生活、网络、历史等背景知识资源的渗透。
2.3 导入游戏情景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事实证明,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情景是兴趣发生的重要阵地。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导入游戏情景,在良好的兴趣影响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具体而言,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情感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尊重其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和开发游戏教学项目。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任务、目标等要求,创设游戏情景,融入学科知识,继而组织学生实践。例如,在《孔融让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还原故事情景,并让学生将其中隐含的思想情感演绎出来,增强其主观体会。在此过程中,为了维护课堂秩序,提升教学实效,教师应明确游戏规则及内容,如此也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一种考验手段,并藉此做出引导或启示。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时下热播的动画故事,补充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将娱乐与学习结合起来,养成其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3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十分重要和必要。未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语文素养培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将日益凸显。因此,作者希望业界同仁更多地参与相关研究,认真总结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深化语文素养培养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实践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兆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427.
[2] 林春花.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培养之探究[J].亚太教育,2015(9):2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语文生活化
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向广阔的生活开放,并且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相关领域拓展,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知识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
一、小学语文课程生活化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发起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就是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小学生作为生活的主题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小学生作为生活主题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然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将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前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生活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能学以致用。对此,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正可以发挥它的独特优势。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体验之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就是语言表达,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平静随和。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生活化的运用
(一)点击生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
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如果我们稍作调整,引进生活中母子间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为由“母亲”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一一当然角色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设定,教学的效果就可以迥然不同。“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会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则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反应:提问、猜测、反驳、赞同……结果复述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
(二)沟通两个“课堂”,学习生活化的语文
1.课前向生活开放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学习探究跳出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
2.课中再现生活
关注儿童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过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体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融入生活实践,学会在生活中用语文
(1)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进行恰当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口语交际,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往。(2)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进行适当的阅读。浩瀚的书海犹如艺术的殿堂,有了“语文”这把万能的钥匙,就能置身其中、自由徜徉。所以孩子应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阅读。(3)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初步的习作。在低年级就有简单的写话练习,高年级还有初步的作文训练。我们应充分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大胆鼓励他们用“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小学语文而言,它不仅是工具性课程,而且对儿童的品格底蕴、社会责任感、健康的审美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深思远虑,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做好奠基。
1.给学生多方面的营养。儿童从进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低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是童话式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和美好的,这对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格底蕴是有较大作用的。但也不能让儿童总生活在童话里,以为现实生活如同童话世界里一样。比如乌龟和兔子赛跑究竟谁会赢?中国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答案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孩子受童话的影响认为肯定是乌龟赢,因为兔子一定会骄傲,在半路上睡大觉。而美国的孩子则理性一些,认为乌龟不可能跑赢兔子,因为既然是比赛,兔子怎么可能去睡觉呢?他们的答案就带有对现实世界理性思考的光芒。儿童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与成人有较大不同,我们不可能让儿童以成人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世界,但起码应该让儿童明白,童话与现实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不能用童话世界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
同伴间过多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师对弱势群体的过多帮助,容易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写的随笔,她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一个大个儿男孩从一个小个儿男孩手中抢走了玩具,还把这个小个儿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个儿去找老师,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去帮他,而是对他说,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个儿勇敢地扑上去,硬是从大个儿手中把玩具夺了回来。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使自以为是、浅尝辄止的情绪滋生,使儿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但表扬不能滥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儿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应该给予鼓励,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说他摘了好大一个桃子;如果儿童有能力跳起来摘一个大桃子,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个小桃子,这时应不应该表扬就值得斟酌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盏明灯,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阳光大道,而批评以后的鼓励就像雨后的阳光,能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感性的与理性的、理想的与现实的、文学的与科学的、表扬的与批评的,都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出点洋相是学不会溜冰的,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点波折是不够的,所谓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2.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同时也极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块未经开辟的神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温馨,就会收获热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会收获残忍。而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它非常重视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候不能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思维训练不能脱离健康情感的轨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从而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用启发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甲:“狐狸借一把锯子来,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缺乏环保意识。并且,学生忽视了树还没锯断,乌鸦就会飞走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射下来。”教师评:“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的肉吃了。”(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动物保护协会的意见,在为“残忍”推波助澜。)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忽视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近年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增长,家长们由于忙于生计,一些人将孩子交到学校后对孩子的情况很少过问,不主动与班主任和学校沟通,也有一些学生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托付给长辈。长辈们对孩子的生活关照无微不至,使得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动手能力、责任心、协作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等,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习惯。
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的配合度不高。学校班主任常因碰到这种情况感到苦恼,班主任向家长反映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后,家长给出消极的反应,认为教育学生的责任完全在于教师,对孩子不不良行为应该完全由教师去教育,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教师就应全权负责。直接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教师,这部分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教育孩子就属于学校的事了,培养和教育好孩子是学校的应尽之责,然而对自己的责任却忽略了。
二、家长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
应试教育的压力日增,有些家长急功近利,为了让孩子把精力完全集中在学习方面,物质需求都是想方设法地去满足。因为这种“一切为了学习”的教育观念,养成了儿童好逸恶劳的习惯,十分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就容易犯错误,当家长发现儿童犯了错误或有了劣迹,家长的反应往往是非打即骂,因为一时冲动的棍棒教育经常挨打的孩子,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态,出现心理的偏差。教育方式态度简单粗暴,儿童的逆反、对立的心理就逐渐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
可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行为简单粗暴,会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有时家长面对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连串问题,特别是自己在情绪不佳的时候,就无法做到耐心地去回答孩子的问题,无法陪同孩子一起去解决这些问题,甚至部分家长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义务,长此以往,导致孩子不良性格的形成。从教育学方面来说,不仅仅是棍棒教育才被称作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还有以下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1. 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长们对孩子的肯定或否定,常常取决于每次考试成绩的排名,几乎所有家长都有询问孩子在班级名次的习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对于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停地强调名次,会致使孩子陷于自卑,更影响他学习成绩,甚至妨碍到孩子未来的全面发展,影响他整个人生的发展。
所以家长应该理智一些,尤其不该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去指责、惩罚孩子。这种习以为常的斥责必定会引发孩子产生焦虑和憎恨的情绪,不利于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起到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负面作用。
2. 家长束缚儿童爱玩的天性。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回到书桌前,常常阻止孩子玩耍。然而,家长如果一味地阻止,强迫孩子无止境地学习,只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起到相反的作用。成功的教育是化被动为主动,让孩子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恰当的教育,只会增强孩子厌烦学习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