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理信息技术论文

时间:2022-10-23 14:32:49

导语:在地理信息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信息技术论文

第1篇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语言描述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教学信息种类与传递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行为,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不是教材的直接翻版,并不是机械地展现这些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基本学情来对教材进行重新开发,实现二次创作。这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下同样至关重要。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的彻底挑战。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这决定了教材的运用也不能只是图文并茂地展现,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对教材进行开发,从而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收集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信息,出发点与落脚点要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实现对教材的开发与整合,以使教学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真正实现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神奇的地理世界。

1.深入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有效开发建立在深入钻研、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完全抛弃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整。因此我们要对高中地理教材认真研读,对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能够真正地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2.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我们必须要对学生的情况全面了解,如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认知规律、学习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如果不了解学生,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能是教师的主观臆断,这样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堂,而不是学生的学堂。故而,在平时与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认真学习新课改。

新课改对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这正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只有认真学习,用心领会,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融入于具体的教学之中,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全方位改革,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我们只有对教材、学生与新课改全面了解,才能真正实现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真正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本土化,才能使地理教学顺应教学形势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成为课改的前沿阵地,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

二、绘制板图板画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林学专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是转变林业管理方式、提高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然选择。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必须靠人、靠人的素质的提升,必需依靠大量林业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整体素质。中国

信息社会对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林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明显的偏差,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偏低。一方面人才市场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另一方面林学专业学生难以就业。林学专业教育如何主动适应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不同岗位的林业信息技术人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级教育部门所关心的重点,也是摆在高等林业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浙江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信息技术在农林业中的推广应用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林业信息化建设人员信息化素质偏低,有些单位也试图依靠引进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承担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任。事实表明,这些毕业生在进入林业行业后由于缺乏林业知识背景,很难适应林业信息化建设。因此,培养一大批既熟悉林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有些对信息技术要求很高同时对林学没有要求或要求较低的岗位可以通过引进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来担任,但大多数岗位还需要林学专业的人才。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学生通过四年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和掌握怎样的技能和水平?笔者的设想是,要求林学专业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常用的软件工具和基本网络技术,而且还能熟悉使用一种林业应用信息系统;另外还应掌握处理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和简单的维修技术,部分学生熟悉一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或一种遥感软件。对于少数学生还应多了解一些软件开发的知识,了解软件开发人员的思路和需求,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和一门数据库技术,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或者较好地掌握网络技术,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满足林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成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骨干。

二、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林业行业的主要任务很多,决定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较多。林学专业学生不可能都朝着林业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在培养计划中也不可能设置很多的信息技术课程和课时。这就要求在有限的信息技术课程和有限的课时内培养出适应林业信息化建设不同层次的人才,实现林学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浙江林学院林学专业采用“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确保林业各种特色人才的培养。第一平台为公共基础平台,第二平台为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前两年以素质培养为主,宽口径、厚基础;第三年为专业平台,完成专业模块课和专业选修课,实现特色+技能培养;第四年为个性培养,学生根据需求进行毕业设计。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成长的养料,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对林学专业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我们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主要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依托,同时创造性地在非信息技术课程中穿插安排信息技术内容的传授和实践,并对少数对信息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非课程教学环节中进行重点培养。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浙江林学院林学专业的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组成。在公共基础平台中,林学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由两个阶段两门课程组成,即“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和“高级程序设计”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二者是递进关系。专业平台中设置了“遥感导论”课程(第四学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第五学期开设)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第七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中设置了其他信息技术课程供学生选修。

1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这是信息技术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microsoftoffice、常用软件工具、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知识。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工作所必备的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信息意识”。

学生学完课程之后,有的看不懂帮助,不会安装操作系统,甚至连简单的软件都不会安装,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维护也要请人指导帮助,这些现象都应当避免。这门课程应以注重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主,因为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常用软件都一一讲到,学生也不能等老师讲了之后才能使用。我们要教会学生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林学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主,要求学生在掌握高级语言的基本结构并能熟练用之编写程序的基础上,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窗体和常用控件的使用,具有程序调试和出错处理的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开发windows环境下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主要任务是使得学生初步掌握一门高级语言。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对该课程的语句结构还能掌握,但一碰到自己动手编程的设计问题就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调试能力和编程的思维导向,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编程思维能力,并对编程能力较突出的学生及早发现,进行重点培养,为培养较高层次的林业信息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转贴于中国

3 “遥感导论”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遥感导论”和“地理信息系统”是林学专业的两门专业选修课,也是信息技术培养最为重要的两门课程。“遥感导论”课程注重反映遥感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结合遥感技术的最新成果及应用,以“林”为特色,详细讲解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成像原理、遥感图像特征、 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的提取的基本方法等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熟悉一种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操作,为森林资源调查打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学生加深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处理的方法、空间数据分析功能方法;熟练掌握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与操作。中国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注重结合林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是进行林学人才信息化能力培养的关键。

4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本校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特色课,是将前面3年所学信息技术总结集成提高的课程,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大学4年最后的一门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空间信息的管理技术,熟悉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和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基本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具有正确使用、管理和组织信息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将管理理念融入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能力,使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在林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了解,使之成为信息社会的中高层管理者。

5 其他信息技术课程。除了上述的信息技术课程之外,公选课程中还设置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其他语言)、“动漫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页制作”、“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等课程供林学学生进行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当的课程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质。

(二)非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在目前的培养计划中,由于课时限制的原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必修课程中没有(也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部要求计算机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做到学习期间不断线。在教学管理上让讲授专业课的老师参与信息技术不同层次课程的教学研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有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和完善。

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知道信息技术能在林业中干什么,有什么用。对于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林业问题。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而不能将其与林业进行充分的结合,学生会感到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得不到应用,同时林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实现。

因此,值得在非信息技术课程中,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学期开设)、“测树学”(第五学期开设)、“森林经理学”(第六学期开设)等,探讨如何结合专业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1 microsoft office的深入学习。在大一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完成之后,学生对word的文字处理基本操作、excel的制表、绘图和计算等基本功能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已有了基础的认识,但是还有很多的菜单和功能不清楚,认识还很粗浅,离社会实践要求有一定距离。需要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继续加强使用和体会,以掌握更多的技巧。

在专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文档格式在计算机上写出实验报告和作业;安排学生上讲台做读书报告等,使他们进一步熟悉word和pow—erpoint的菜单和功能,按照预定目标编排出图文并茂的文档,提高学生的排版能力和演示文稿的水平。

为了深入学习excel,授课老师可以通过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将excel功能很强的函数、图表、统计与工程分析功能逐一结合实例具体说明其操作步骤、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统计量的临界值等内容;“测树学”中一元材积表的编制、树高曲线的绘制等内容;“森林经理学”中一些图表的绘制、线性规划问题等内容。通过类似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信息技术能真正地解决林业上的实际问题,增强其成就感,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林学和信息技术水平。

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学生反映在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以后编程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很快就把原来学习过的程序设计内容都忘记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结合编程练习,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不断的积累总结经验,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测树学”中一些常用算法就可以结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来编程实现,可以根据学生的编程水平,从易到难地选择安排单木材积测算、林分蓄积测算、林分出材量及板方材材积计算、生长量计算、拟合模型参数计算、一元材积表编制、地位指数表编制等编程内容。

3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深入学习。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在森林资源管理上得到广泛应用,正逐步普及到市(县)林业局和林场管理上。由于遥感获取大尺度数据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管理分析能力及森林资源所具有的分布的时空特征,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学习完成后,可以在“森林经理学”(第六学期开设)课程教学中,突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比如,在森林区划和森林调查章节中,讲授gis的数据采集和数据编辑功能。在森林采伐、经营方案、森林资源动态、森林景观动态等章节中,讲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综合实习时,利用实时的遥感图象作为森林资源的主要信息源,采用gps作为地面控制点的手段,对地形图进行矢量化,以arcgis为软件平台,进行某个林场的森林资源gis空间数据的制作,包括森林林相图、各种专题图、森林资源统计表的生成和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并利用两期数据,进行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分析,进而使学生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能力。

转贴于中国

(三)非课程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对林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以计算机能力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重点要依靠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时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做到触类旁通,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今后继续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这样才能把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变为一种熟练的技能,才有可能把信息技术熟练地应用到林业中去。但是,仅依靠课程教学和实践来提供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每一届学生中,总有少部分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且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极大。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积极利用非课程教学环节展开多层次、多方位的重点培养。中国

在近些年的实践中,我们主要是利用了毕业设 计(论文)、科研实训(学生课题和教师课题)和实验室开放项目3个教学环节。在这3个教学环节中可以选择遥感在林业上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上的应用或程序设计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等大型实验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较高层次的培养。

1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林学本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作用,同时减少学生找工作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冲突,我们于第六学期末就完成学生的毕业选题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早早地从暑假就开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 科研实训。浙江林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金”,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接受较为严谨的科研工作训练,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学生围绕一个课题自由组合组成科研小组。所申报的项目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有所锻炼,并具有实际应用性或现实意义。教师利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学生申报信息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等相关项目,或者允许学生直接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中进行研究。这样的科研实训,使学生有接受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3 开放实验室项目。浙江林学院于2006年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经费,支持开放实验室项目,允许学生进入实验室,给学生创造了实验活动的环境。教师根据培养林业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提出合适的实验室开放项目,向学校教务处提出申请,教务处批准后公布开放实验室项目清单并组织学生申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项目的不同,小组人员由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择已公布的实验项目,向开放实验室提出申请,实验室批准后即可着手实施。

相对于课程教学而言,这3个教学环节在信息技术培养方面有其优越性。第一,前者是以教师为主,后者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不是前台的讲解,而是变为幕后的指导,整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第二,学生更为主动,学生自主选择题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科研课题或开放项目,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后者对林业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更强,要求更高,要求学生花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

1.前言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指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也是一切进行信息采集和信息加工、交流以及应用、存储的方法体系。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工具融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提升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优化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多样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2.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2.1高中地理教学中没有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

虽然,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全新的工具,具有众多的优点,但是一些学校的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资源配备不足。另外,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没有充分的重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一些学校人力资源配备差,多媒体硬件设施配置有限,导致了重要的教学资源无法分配给地理教学应用,制约了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2高中地理教学缺乏数字化资源建设

高中地理的数字化资源与其他学科相比明显比较匮乏,高中地理数字化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另外,地理教学的信息共享程度也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推进。与此同时,一些商业化的教学资源网站,过分注重商业性质,缺乏健全的网络,阻碍了高中地理网络资源的共享[1]。

2.3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效率低

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阻碍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一些教师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习惯了传统的极爱哦学方式,不愿意去学习计算机,不远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另外,也有一些教师由于日常工作繁重,工作量大,缺乏钻研信息技术与教材结合的方法和技术。而对于一些新教师而言,由于他们缺乏教学的实践经验,难以把握地理教学大纲和体系,缺乏教学技能,缺乏优秀的地理教案和课件以及相关的习题和案例的资源的储备,导致了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

3.整合优化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措施

3.1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网站

高中地理信息教育不仅包括了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资料的应用和存储,而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资源体系,还包括信息资源呈现和应用的方式,如何利益地理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们结合起来,讨论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以章节的形式收集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做成基于教学目标的课件、案例、习题以及创新题库。构建信息资源网站,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网站应该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

3.2提高对信息技术先进性的认识并充分利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地理教学的具体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精心制作和情景创设,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并且充分的加以利用。提高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配备。教师也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可感性。

例如,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们展示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配合上生动的解说,这样优美的画面与悠扬的音乐融合,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深入思考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样就有效的导入了课堂,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和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3.3强化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化信息环境之下,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必须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应该加强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一方面,打破传统的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地里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中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供充足的地理信息教育服务,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游刃有余,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完美的融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去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激发其积极性,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升教学效果[2]。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工具,具有很多优点,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规律,才能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3S技术 GPSRSGIS 土地勘测定界 应用1前言

土地勘测定界是伴随着土地管理部门职能到位而逐步开展的一项以法律为依据,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提供管理和规划的依据。

2 3S技术介绍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将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起来的“3S'’一体化技术已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以RS、GIS、GPS为基础,将RS、GIS、GPS三种独立技术中的有关部分有机集成起来,构成一个强大的技术体系,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

3土地勘测定界简介

土地勘测定界(简称勘测定界,勘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

4 3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现今电子技术发展推动了全站仪智能化,计算机与绘图软件的完备使测绘更加快捷准确节省人力物力。 采用全站仪与CASS6.0相结合, 快速获得测量数据及成果图, 大大提高了测量质量及效率, 节省了费用成本, 有助于地籍测绘成果数字化测绘及管理。

4.1 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测量时根据土地勘测定界测量的要求.需要采集两类数据:一是地块的地理坐标数据:二是属性数据如权属、利用类型等。每测一个地物,同时填写野外记录表。利用GPS技术进行地勘测定界主要有一下优点: (1) 减少人力费用;由于GPS接收机的自动化程度高,操作非常方便,因而减低了野外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定位精度高,测站间无需通视,在没有现成基准控制点的遥远地区能进行高精度的定位计算,且定位不受人眼视线的限制;精确地3维系统,24小时免费使用,全天候作业。精度高,使用大地测量型双频GPS接收机,根据载波相位测量原理进行静态相对定位,目前达到的典型精度为1ppm。 (3) 控制网几何图形已不是决定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点与点之间的距离长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自由布设。能在同一坐标系统中提供三维信息,GPS定位是在国际统一的坐标系中计算的,因此不同地点的测量成果相互关联,可实现数据共享。 (4)操作简便,容易使用。随着GPS接收机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因控制点之间无通视的要求,顾客省去大量建造标志的费用,同时野外实测时间短,人员少,大大降低了测量成本。同时由于信息自动接收,数据自动存储,内外业紧密结合,减少了繁琐的数据记簿和手工计算工作,由于配备有功能完善的数据处理软件,可以迅速提交控制测量成果,提高了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和规划程度。4.2遥感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更调查,及时准确地获取变更信息,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遥感的出现,扩展了人类对于其生存环境的认识能力,较之于传统的野外测量和野外观测得到的数据遥感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增大了观测范围;能够提供大范围的瞬间静态图像,用于监测动态变化的现象;能够进行大面积重复观测,即使是人类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

(2)大大“加宽”了人眼所能观察的光谱范围,遥感使用的电磁波波段从x光到微波,远远出了可见光范围;而雷达遥感由于使用微波,可以不受制于昼夜、天气变化,进行全天候的观测;(3)空间详细程度高,航空像片的空问分辨率可以高达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与航空遥感相比, 航天遥感能够进行连续的、全天候的工作,提供更大范围的数据,其成本更低,是获取遥数据的主要方式,而航空遥感主要应用于临时性的、紧急的观测任务以获得高精度数据。,目前我国土地管理部门进行数据更新的方法是在前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根据变更申报到现场勘查,在详查图上标绘宗地变化的边界位置、权属变化和利用类型的变化,再到室内进行编绘更新。 4.3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应用

对地籍空间信息和图形属性数据的处理需要借助GIS系统平台进行,地理信息技术系统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建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地籍数据而言,系统数据分层处理必须以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数据分统计、查询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和伸缩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的地籍管理工作需要为目标,无论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还是界址数据等专业数据都需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来作为支撑和后台支持,因此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结束语

通过GPS技术与数字测图在实际中的应用,与传统地籍测量对比,无论从控制网的布设,还是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应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地籍测量全面应用3S 技术,实现了地籍测量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促进了土地管理从外延粗放型到内涵集约型的转变,对于发挥地籍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WEBGIS;数据整合;测绘成果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P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025-02

1 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Internet网络与WWW万维网相结合,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逐渐产生了基于WEBGIS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仅使得地理测绘信息走入了千家万户,因为只要有一台能够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实现对WEBGIS地理信息系统的访问;更重要的是,借助于网络技术,对基于WEBGIS实现的地理测绘系统的地理信息能够很方便地实现数据整合与更新,这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后期数据管理和信息维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目前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整合,这成为当前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一个必然趋势。

本论文主要结合基于数据整合模式下的地理测绘成果信息的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以期能够从中找到合适的面向数据整合功能的地理测绘成果管理系统的应用模式,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 地理信息管理技术概述

WEBGIS是互联网WEB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上的产物,是实现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走向大众化普及应用的一项技术。基于WEBGIS实现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有着传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应用全球化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全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诞生的WEB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其应用范围也能够轻易实现全球化,这使得很多企业能够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地理信息资源为社会、民众提供相关服务。

2.2 良好的可扩展性

基于WEBGIS实现的地理信息系统,其优势之一便是具备了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对传统的地理数据信息进行扩展,例如增加矢量属性、图像属性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量。

2.3 访问终端具有独立性

由于基于WEBGIS实现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访问需要借助于一台能够联网的电脑即可实现,这使得地理信息系统的访问终端具有相对独立性,而相对独立的访问终端客观上也能够降低地理信息系统的负载量,提高系统自身的健壮性。

3 基于数据整合的测绘成果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3.1 系统结构设计

3.1.1 系统结构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的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普遍有B/S和C/S两种应用模式。B/S俗称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在该模式中,服务器主要负责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访问数据只需要浏览器即可实现,系统结构简单,后期维护便利;C/S模式俗称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在该模式下,需要为客户端针对性地开发专用程序,才能够实现对服务器中数据的访问与管理,减轻服务器的负担,但是系统成本较高,同时也不利于后期系统扩展升级与维护。鉴于此,基于WEBGIS的测绘成果信息管理系统选用B/S模式进行系统结构的开发设计与应用。

3.1.2 系统结构设计。基于WEBGIS实现的测绘成果管理系统,从系统结构上来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测绘成果输入层。测绘成果输入层主要为人机交互提供了可操作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键盘、摄像头、扫描仪等录入设备,将相关测绘成果直接转变为数字文档进入到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中。

(2)测绘成果数据信息管理层。测绘成果数据信息管理层主要是指系统中的服务器,而这一类服务器主要是数据库服务器,其主要职责是对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分层存储与管理,采用构建数据库系统的方式实现测绘成果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

(3)访问终端层。访问终端层主要是由能够联网的计算机即可实现,通过计算机内的浏览器输入固定地址访问测绘成果管理系统,能够对服务器内的数据信息进行访问,在一定的权限下还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修改、更新、维护等数据管理操作。

3.2 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数据整合的测绘成果管理系统,其系统主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2.1 数据访问。数据访问是系统的主要功能,也是其价值体现的核心功能。用户通过互联网,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实现对该系统中地理测绘成果或者相关数据信息的访问。除了能够访问地理数据信息外,还能够实现对相关地理数据信息的三维显示、地理数据接口转换等操作。

3.2.2 数据管理。数据管理主要是面向管理员实现的系统内测绘成果或者地理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功能。管理员应当定期对系统内的数据进行整合、更新、维护等管理操作,以实现系统内测绘成果的高度集成应用。

3.2.3 系统扩展。考虑到系统应用的将来,应当为系统预留出一定的扩展升级能力,主要表现在系统的数据接口升级、系统数据能力升级以及系统的安全等级升级等。

3.3 数据整合应用

在基于WEBGIS的测绘成果管理系统中,数据整合是指将具有相同属性的地理测绘信息或者同一地理数据主体的不同属性数据进行整合,以达到提高数据利用率、提升系统数据管理效率的目的。

在本系统中,采用WEBGIS数据管理中“层”的概念进行数据整合,采用图层的方式来组织地理空间数据可以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分布性和空间数据类型(即点、线或面),而空间数据分层处理,每个图层数据存储在四个文件中,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点、线、面来组织空间数据以形成点图层、线图层和面图层。对于同一个地理主体的多个数据信息,建立关键数据节点,其他非关键数据信息作为附属的属性数据进行关联,从而由一个关键数据节点牵出其他属性数据,实现关联性整合;在服务器上的数据保存同样也由关键数据层牵出其他属性数据所在数据层,从而实现数据的整合联动管理。

第6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教学 应用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教育行业。地理学科内容有直观性强、综合性强、信息量大、信息源种类繁多、研究尺度(时间和空间)范围变化大等特点,既有宏观、抽象的内容,又有微观、具体的知识;既有美不胜收、风景迷人的自然地理内容,又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传统地理教学虽然也重视直观教具的运用,如:挂图、地图、图片、图像和模型,有些教师还结合教材内容,自制了不少非常实用的教具,我曾经就制作了一个模拟昼夜更替的简易教具:用一根红线系在地球仪上模拟晨昏线的移动。但这些大多数是静止画面,学生看到的只是局部画面,操作起来也较困难,不便进行局部放大或缩小,无法详尽地反映出地理事物连续变化的过程,无法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和三圈环流等动态知识讲透彻,难以完全表现出地理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不易从宏观、微观的分析建立时空观,尤其不易根据教师的思想及课堂要求进行演示,不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主动建构,致使教学效果难以大幅度增强,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固有的超文本阅读、信息量丰富、交互性强、反响快速、贮存量大,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图像于一体的多种媒体刺激的技术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探索地理知识和交流合作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下面我就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

一、获取、处理、应用地理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如何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学会获取、处理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之基本。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会从课本以外的其他途径获取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新教材也安排了许多让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如:收集全球气候变暖的资料,写提倡低碳生活的小论文,介绍自然灾害发生后的自救措施;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对秘鲁渔场的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的关系,拉尼娜发生的年份对我国及世界各地的不同影响,等等。虽然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很多,但访问互联网站是收集地理信息的最便捷途径,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在知识的海洋提取到多种多样的地理信息:图片资料、视频讲解,了解到地理学科的新进展。

二、演示各种动态地理图像

对于那些用传统教学方法,如语言、文字、静态图像难以表达,学生难于理解的抽象内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加以解决。如“地球公转”一课中,“昼夜长短变化”是一个难点,过去是由学生阅读教材与教师结合课本插图抽象地讲解,高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够,难以理解,教学很费力,一度成为地理学教与学难以逾越的鸿沟。现在使用Flash模拟变化的全过程,画面中既有白昼又有黑夜,晨昏线的移动较明显,任何一个节气的昼夜长短变化都可以通过点击鼠标演示出来。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同时用动画和语言显示变化的不同时期,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结合在一起,可以生动地展示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旋与反气旋”、“板块运动”、“锋面过境前后对天气的影响”等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将文字信息在简便操作中转换为图像信息,变抽象思维为直观思维,突出地理事物不断变化的属性,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形象的感性材料,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耳目为之一新,重难点也容易接受消化,同时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态度,学习变得主动了。

三、模拟情境,具体应用

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我们受各种因素制约有时不能实际到达或亲临其境,去观察、体验和感知。如海陆变迁、火山、地震、泥石流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学生的同化与顺应过程较难发生,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存在困难。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可跨越地域、时空,将异域风土人情、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情境等实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获得感性的直觉知识,学生仿佛置身其中,领略了异域风情,感受了火山、地震的威力。多媒体能创设比传统教学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根据需要让屏幕顷刻出现所要的图形、画面,且可放大、缩小,图形、文字可以闪烁、变色,还可以平移、旋转、翻折,甚至可“走进沙漠”、“进入太空”、“潜入海底”,让学生主动探索。由于素材形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又是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这比口头描述或阅读文字材料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拓宽了学生的地理形象感知领域和地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经验系统,发展了地理思维。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四、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第7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特此提出此论题。

二、资源开发的实施方案

近期计划:

(1)通过翻阅县志文献、网络搜寻、走访记录等形式搜集素材,编制兴国乡土地理教材《走进兴国――地理篇》,力争成为地方性有一定影响力的乡土教材。

(2)建立完善的地理电子资源库,涵盖课件素材(视频、音频、图片、电子化教材等)、电子教案、地理常用软件库、试题库、电子论文库、电子期刊和杂志库(如中国国家地理电子杂志)等,并刻录成光盘。同时以此为契机,不断丰富完善校园地理专题网站,力争成为地方性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资源库。

长期性计划:

(1)平时通过网络适时搜集有关兴国本土的新闻、图片,同时课余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拍摄一定的视频材料,制成兴国地理录像片,通过网络电视等多媒体手段播放,以此丰富我们的课堂;同时培养学生从乡土环境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和习惯;自我新建一些富有特色的地理课件,不断丰富地理资源库;沟通地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挖掘校内、校际、网络、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让学生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同时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互动联系,加强经验和资源的交流;与周边工矿企业、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脐橙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长效互动关系,建立乡土地理教学基地。

(2)最后通过研究形式、理论学习、调查座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总结地理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教训。

三、激发学习兴趣,构建教学影视资源库

影视资料集形、声、图、文的完美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影视资源库,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素质等诸多方面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积极建设地理影视资源库,并加强影视资源“课对课”学科整合。

比如在人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列举了黄土高原的案例外,插播了兴国县防治水土流失纪录片《绿色家园》,上个世纪兴国地区因战争、时期滥砍乱伐等不合理开发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称之为“江南沙漠”或“红色沙漠”,经济十分落后。80年代后全县全民动员防治水土流失,经过治理,昔日“红色沙漠”,已是青山绿水,并成为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走上了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化道路。通过这个实例的讲解,除了让学生了解工农业发展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实例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他们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与他们有切身利益的实际生活当中来。

四、应用乡土地理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和谐民主课堂氛围。

如在讲到《2.3常见天气系统》的“台风及其危害”案例,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兴国当地夏秋季节的台风来教学。一开头,可用谈话的方式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兴国生活了十几年了?大大小小的台风也见惯了,那么在兴国台风一般在每年的那个季节出现?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灾害?”同学们回答:“夏季,会带来强风和暴雨。”我接着问:“你们对台风都很熟悉了,你们想想看,一般情况下台风来的时候会连续下几天的雨、刮几天的风,但大家应该也有发现有时候台风来时是先下几天雨然后晴一天或半天,接着再下几天,有没有?”学生齐声回答:“有。”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这个时候,从学生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注意力显然是被吸引住了,他们正急切地等待着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所以,当最后结合图2.24总结归纳时说,台风是由时大风区、具有强风暴雨的漩涡风雨区、晴朗无云风和日丽的台风眼组成时,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此同时我们通过电视机插播一条旧闻:2007年第9 号强台风“圣帕”的影响,8 月19日--21日,我县境内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交通、农业、水利、电力、通讯等都不同程度受灾,给我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最后归纳台风的危害和防御。

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尝试把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讲到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影响时,我们使用google earth,首先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兴国的主要河流名称及其分布,然后把圩镇所在地与水系联系起来,从中导出人类活动多沿河湖分布,并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如县城地处潋江和氵岁(hui)水汇合处,水资源丰富,河流从上游携带大量有机质,并在此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农业生产规模大、效益高。

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同学们上网去查相关资料,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六、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信息千变万化,许多资料库的信息和教师教育理念过于成旧。这要求课题组成员或者学生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适时更新资源库信息,不断学习新理论知识。

第8篇

教师要尽自己所能为学生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情景和问题,允许学生对某个地理问题或观点进行争辩和发表不同见解,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表达,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在开放式的地理课程中诱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灵感,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可能。实践表明,开放的地理课程利于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如:学生撰写的《千山旅游区的建设与保护》、《烈士山公园的环境治理》等小论文就是在开放的地理课堂上激发出的创新灵感,无不闪烁着创新意识的火花。

二、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众多实践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对于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是条非常有效之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以其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优势,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形成具体化、形象化。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将地理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来深化地理事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思维。

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再将众多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而想象成另一种新的形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机整合,即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此外,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帮助地理教学及时完成地理信息的反馈、调控与交流,学生通过信息的收集、画面的刺激激发想象力,通过“直观—抽象—能力”的认知过程,进一步形成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意识、科研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合作与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地理教学中,要想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则必须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合作与探究发现过程,或是伴随着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机会。合作学习由于采用的是异质分组方式,即便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面宽度都不一致的情况下,在学习的过程中,仍可以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从而使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讲授《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围绕“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和“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两个问题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与探究。同学们既可以根据各自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对聚落发展的看法,更加要对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聚落建筑之间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独特观点。实践表明:这种合作与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的合作探究,不仅让学生印象深刻,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更为发挥学生创造性地理思维提供了可能。

四、总结

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力GIS作为一种先进的业务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将会在供电企业乃至电力系统的各个生产环节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逐步实现将准确、及时的生产信息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科学对接,从而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更为科学、准确地为企业管理服务,从而推动和提高企业整体的科学管理决策水平,逐步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拥有巨量的资产、设备、人员和用户,内部业务种类多,部门协作要求高,信息量大且交换频繁,企业运行的高效能倚赖于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和一致。因此,必须加快供电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实现电网运行和管理的自动化、现代化。电网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设备在可视化环境下进行管理,做到科学规划、规范设计,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对供电企业生产的全面管理。

一、电力GIS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拥有信息系统的各种特点。它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存储的信息是经过地理编码的。地理位置及与该位置有关的地物特征属性信息成为信息检索的重要部分。GIS可看作一种技术、一种工具。当这种技术或工具被用于具体领域、服务于具体对象时,便采用了更为确切的名字,如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应用系统可看成是GIS技术的具体应用加人了各自专门的技术或特殊的方法。本文着重探讨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即电力GIS。先讨论引人电力GIS的必要性、目的及建设目标。

(一)必要性

供电生产活动的产品“电能”的连续、动态特性,决定了各部门间传递各种生产信息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各生产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起严密、快捷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将各个部门自身涉及的供电生产数据、资料及时传达到所有需要这些数据来开展工作的部门与岗位。由于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着生产信息的全面性、统一性、共享性、利用性、及时性、正确性差等问题,因而需要建立一个理盖供电企业生产业务环节、贯穿整个生产流程的电网GIS,也可称为电网生产信刁百综合管理系统,具备在地理图形信息辅助下的智能化电网图形管理以及电网图形信息藕合的设施管理功能,对供电企业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工作人员,提供处理信息的协同作业工具。

(二)目的

电力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电网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提高供电可靠率服务,为用电、输电、变电、配电、规划、设计、调度通讯等各部门服务,增强供电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通过电网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使整个供电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均处于可控状态。

(三)建设目标

1.通过引人空间信息技术,一体化管理供电生产管理所需要描述的设备属性信息、设备空间位置信息及电网拓扑关系信息,从技术手段上解决传统的分块系统、区域局限带来的数据源多、数据统一性与共享性差的问题。

2.通过与调度自动化SCADA系统、雷电定位系统、电能量计费系统、MIS系统的无缝衔接,并且融人电网规划、污区分布、用电营销等专业化信息管理,实现静态信息和动态专业信息的集成,完成电力生产信息的集约化管理。

3.为电力有关部门提供有力的高级辅助决策工具。提高电网可靠性、电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及提高在事故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树立企业形象,为电力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电网地理信息系统能为供电部门的电网规划、负荷预测、报装方案、运行方式等多项电网分析计算及不同业务方案的制定工作提供有力的高级辅助决策工具。利用GIS,可根据电网网络结构、供电设施的地理位置、设备管理单位以及设备的各种数据信息,灵活准确地进行电网信息查询、统计;利用GIS,可建立动态网络模型。当电网发生故障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快速确定故障位置和设备,直观地显示停电范围和正反向电源查询,以提供最佳抢修路径,并统计损失的电量;利用GIS,可进行资产管理、设备维护,使输电、变电、配电、通讯、计量等生产设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而提高生产设备的管理水平;利用GIS,可进行线损理论计算、可靠性基础数据统计等多项工作;利用GIS,通过电网设备的属性数据及其运行的实时数据和地理数据的完美结合,实现电网信息的可视化,最大限度地提高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和安全运行水平。

二、开发应用电力GIS需要把握的几个贡要环节

由于电力GIS在供电企业生产管理特别是电网管理的突出运用效能,许多供电企业都加快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步伐。但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对于每个企业的管理者和应用人员来讲都是一种崭新的技术,因此必须把握好其开发应用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这对于系统的建设和长期安全平稳运行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选择实用先进的平台足前提

GIS平台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对于 GIS硬件平台,大多选用的都是通用产品,因此选择实用先进的软件平台就显得至关重要。软件平台的实用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平台的开放性与实用性上。

平台的开放性,包括系统结构的开放性(应用层面开放、系统管理开放、系统开发开放);系统支撑技术的开放性(通用开发语言、工业图形库及界面接口标准、通用数据库系统);数据结构的开放性(开放的内部数据格式、标准的外部交换格式)。平台的实用性,包括平台的应用功能要符合供电部门的应用习惯和生产基本规律,针对性和适用性要强;平台软件系统应具有方便实用的用户开发工具,且能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投人。

(二)提高电力GIS系统实用性足关健

电力GIS系统开发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目前电网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因此,应该把提高系统的实用性作为系统开发建设的“灵魂”来抓。要实现系统的实用,建好用好系统,必须重视以下四点:

1.

提出完备的功能需求。针对工作实际提出完备的功能需求是系统开发的依据,也是应用的保证。因此在调研中,开发人员一定要与生产管理人员充分沟通,并引导他们根据生产实际,合理、科学、全面地提出功能需求。

2.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对于以数据处理为主要功能的电力GIS来讲,没有真实可靠的数据,系统就成了一个“空壳”,成了“摆设”,毫无应用价值。因此,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要保证反映地理空间位置数据的准确。要保证专题属性数据(即电网信息)的准确。

3.注重业务流程重组。电力GIS的开放应用必然对传统的生产业务流程带来冲击。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对原来不符合现代化生产发展方向的、不适应未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旧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整合,使其更科学、合理。业务流程重组必然会带来组织机构与人员的变化,涉及到部门、人员的切身利益。要消除可能产生的“人为阻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人们对用电力GIS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许多例子证明,不解决人们思想上的问题,不触动企业生产业务流程的变革,系统实用化目标就无法得以保证和实现。

4.建立企业与开发商的长期合作机制。一个企业电力GIS作为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系统,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必将面临技术更新快、生命周期短的挑战和压力,而这些单靠企业本身是无法应对的。因此,建立企业与开发商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企业、对开发商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保证系统实用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提高人的素质足基础

电力GIS系统开发的目的在于应用,而要用好系统的关键就在人,在于人对应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提高人员素质是系统建设、应用、维护必须把握的基础性环节。对企业人员素质,要在三个层面上来提高:一是提高企业领导的素质,让领导重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坚定“要用”的思想;二是提高基层应用人员的素质,提高生产管理人员的应用操作技能,解决“会用”的问题;三是提高系统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管理维护水平,保障系统运行“能用”的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