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历史课堂

时间:2022-03-05 08:11:27

导语: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历史课堂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历史史料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9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因此学习历史便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了解古代一直到近代的历史,学习其中的文化精髓,体会当中的民族精神,借古鉴今,不忘中华民族之根。在高中阶段,有效的学习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对于本国文化的文化自信。同时,高中时期的历史教学也不再停留在一些粗浅的知识上,而是需要学生能合理的分析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历史事件,感悟出自己独有的东西。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高中历史也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符合新课标多维目标的新的教学方法是势在必行的。那么究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哪些教学方法呢?接下来,笔者将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讨论在新课标的实施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运用哪些教学方法。

一、注重历史史料的运用

历史史实资料是历史原始的文字资料、真实的实物资料、形象的图像资料、动感的音像资料等。通过历史教学中加入史料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真实感,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又因为历史史实资料的形式又是丰富多彩的,如图片、文字、照片、报纸、视频、实物等等,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实资料,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对于历史结论的死记硬背,使学习历史不再是枯燥无趣的,而且能营造更加生动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

如在讲解《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的“军机处的设立”时,教师便可以通过课本插图《军机处的内景》,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提供一副《军机处外景图》,通过史实图片可以引出以下问题,进行“军机处的设立”的课堂教学。1.请同学们通过观察两幅图片,从装潢布置、建筑规模等总结归纳这个军机处建筑的特点。2.通过观察军机处所处位置以及阅读课本分析军机处的具体作用。3.推断明清军机处设置对于明清君主专制集权的影响。通过这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在史实资料中获得的信息,运用自己以学习的历史知识以及经验方法,推理分析得到“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结论。这样既能避免死记硬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课堂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要求的变化,多媒体技术开始进入课堂之中,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大多采用教师讲解、板书,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方法进行教学,将知识进行生吞活剥,硬塞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能帮助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传授学生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创设更生动的课堂情境,营造更佳的课堂氛围。而且,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音乐、图像、文字、动画等相结合,增加历史知识的可视性和趣味性,从而实现历史教学有枯燥变为有趣、有单一变为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讲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澳门和时,首先可以在导入环节,运用视频导入,播放澳门和的纪录片。紧接着请同学来讲解香港和澳门被西方列强侵占的历史,教师随后在进行补充时,展示香港、澳门被侵占时的图片资料,并且随着图片播放《七子之歌》。让学生从中分析体会澳门和香港在当代和近代中国的不同命运,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香港和的最主要原因”。

三、利用历史地图,更加直观进行教学

历史地图,是浓缩后的历史,是对客观的历史进程更加简洁、更加明了的表现方法。因此教师借助历史地图进行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因为最近几年,在高考的历史考查中,涉及地图的试题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入历史地图进行教学,不仅能够适应高考考察的需要,提高地图试题的正确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补充挖掘一些隐性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与地理、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效果。比如在部分,再讲解西征的起点和北伐的起点时,如果单单依靠文字讲解,在教师讲解之后,同学对于他们的起点还是会搞混,但是如果在讲解时利用历史地图,不仅清晰明了,而且还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四、利用实践活动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形式

第2篇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以教师讲为中心,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生成。为适应新课改需要,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在不断探索,基于问题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学会自己独立思考,既获得了生成性知识,锻炼了能力,又使得学生们在此过程中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关键词:

问题中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仅要为学生们讲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也要激活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并发表见解,这样才能够培养高素质水平的高中生。

1.布置预习任务,课前先预习

为了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在讲解前要为学生们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在课前先预习。这样学生们就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问题教学法也就能够在课堂当中得到更好的实施。同时在学生们预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求他们从中寻找发现的问题,在巡视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解答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前预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要寻找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要求学生们能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找出与文本当中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好能够提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其次在高中历史课本当中,很多资料是没有涉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多读史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学会用历史思维来分析甚至解决问题。比如,在学陆和台湾关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询问自己的爷爷奶奶是否知道大陆和台湾关系变化的过程当中发生过哪些故事,让爷爷奶奶为自己讲述历史史实。然后,教师还要让学生们自己搜集对大陆和台湾有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图片,再结合教材中已有知识适当取舍并加以整理,最后,再网上搜索时事材料结合当前大陆和台湾的局势,进一步预想以后海峡两岸的关系走向,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2.合理设置问题,课上多思考

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如果基于问题为中心,那么问题设置是实施问题教学方法的核心。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合理的为学生们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首先问题设计应该有指向性。也就是说每个问题要针对至少一个知识点。问题源于基础知识和基础的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有能够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时刻围绕重点,让学生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牢靠的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西周的宗法制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宗法制的定义你觉得它与分封制有何关系?这种问题都对照课本当中的基础知识点,会让学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仔细回想课本当中的基础知识,从而巩固基础知识。其次,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整体性。问题设计的整体性是指要能够将相似性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时候,关于西周分封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已学知识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再想象如果自己作为周王,如何有效的统治管理国家,如何分封土地,在分封的过程当中会有哪些问题会发生。这些问题的发生有说明了什么?这样一个整体的问题有内在的关联性,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西周分封制。最好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们作为一个历史的探索者与研究者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时候提高自己的历史水平。比如在讲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课后,可让学生思考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间有何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对旧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从横向了解历史轨迹及其之间的联系。

3.反思历史事件,课后会总结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们反思历史事件,学会课后总结。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们在宏观角度上能够温习课堂当中学习的历史知识,构建学习框架,以便日后的复习。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提问某个学生在这个课堂上整体讲了哪些内容,让学生们通过回想课堂当中讲解的内容知识点,对于刚刚学习的知识有所巩固。其次,在温习知识点之后,教师要为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是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能够将学习到的历史知识进行升华。比如在讲完的历史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前日本首相高层等参拜靖国神社,对于侵略罪恶表现出冷漠麻木的态度,日本的这种嘴脸令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愤怒。请问日本美化侵略历史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发学生们关注当前的时事政治,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并且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既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又能够用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时事问题,更理性地看待历史与现在。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教师要在课前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课前先预习;在课堂当中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多思考;最后,要让学生们反思历史事件,课后学会总结。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拓展历史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基于问题为中心讲解历史知识,才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水平,使得学生们在备考压力下发现学习历史的乐趣。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改革

1教师更新观念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基础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作用的余威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普遍存在。

由于大满贯式的教学,难以展现宏大的历史场景,难以捋顺复杂的历史线索,学生听起来兴趣不高,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大课堂。基于现状,我力图通过大胆改革,逐步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成绩。

众所周知此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是以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能力,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

于是我主动转变观念尝试着从讲台上“走下来”,将角色从曾经的“主宰者”调整为课堂的“主导者”,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

2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营造热烈、沸腾、多姿多彩的而又温馨和谐的、适合学生畅所欲言、提升能力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的喜悦,使他们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是达到历史课堂和谐高效的关键所在。

(1)弃陈述式教学用问题来引领我们知道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学生最容易厌烦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陈述式教学。不论教师讲得多么清晰明白,重难点突出,多数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究其原因就是这种大满贯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正面刺激大大少于负面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教师的喋喋不休与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的作用极其类似。我引入了“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四步教学法”来克服师生脱节这一弊端。

具体做法是:学生自学(提出疑难,列出知识线索)――整理归类(确定中心问题和非中心问题)――集体授课(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师生补充,整理归纳)――梳理提升(纵、横比较历史事件,提升自身能力)。

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笔者大量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反映很积极,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问题。例如《》一课中面对相关的历史概念: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天朝上国、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闭关政策、提督、总兵等,不少学生认识不请,全然不知的也不在少数。而这个现象是我在使用传统授课模式进行授课时很少考虑到的,解决了基本概念后,这节课知识脉络的整理就很顺利。同时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做到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极致,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我会在历史课堂上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辨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考查历史遗址等等,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尤其是这种问题式教学法将我们高中历史课堂上提升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师生相处模式,达到了思维碰撞、和谐高效的教学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而且确保了课堂教学的和谐顺畅、正向收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借力现代多媒体设备。历史是一门较为综合的社会人文学科,囊括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单靠教材和教师讲解,难以尽现其原貌。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可以为历史学科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和活力,可以使我们的历史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为一体,是一种新兴教学形式。

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多媒体。如《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等,用多媒体授课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的多,这些课件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自己做。历史学科资料丰富,课件做起来并不困难。另外采用多媒体放映历史知识讲座和历史剧。如CCTV--10百家讲坛的“清十二帝”,学生就很感兴趣。

电影《大决战》、《甲午风云》、《开国大典》;电视剧《走向共和》、《康熙王朝》、《成吉思汗》等,也可作榻萄У母ㄖ资料,我会向学生讲清,历史剧可以“戏说”、“正说”,甚至可以歪曲,但历史知识却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

(3)完善教学评价方式是型课程改革的亮点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认知能力等也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之外,还需进一步完善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笔者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①综合化评价新课程提倡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以外的综合素质。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我都会纳入到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效的评价体系中。

第4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导入语;学习兴趣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中的起始环节,一个好的导入语要能够像磁铁一样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导入语的设计还要为围绕着教学内容来进行,这样才能够使得导入语起到为新课讲授做铺垫的作用。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哪些方法来设计导入语呢?

一、利用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设计导入语

历史学科是一门在编排和设计上非常讲究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学科,在历史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之前都存在着前后相继、互相联系的特征。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利用复习旧知识的方式来设计导入语,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到一定的知识系统中,对所学知识实现理解和认识上的整体提升。例如,在给学生讲到《“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时,为了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我就在上课新课之前,在黑板上写上“夷州”、“流求”、“琉球”三个地理名称,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三个地方指的是今天的哪里吗?”听到这个问题以后,很多学生立刻开始搜寻之前的记忆,找寻答案,其中,有几个学生很快反应了过来,说这三个地方指的都是今天的台湾,“夷州”是三国时期对台湾的称呼,“流求”则是隋朝时期对台湾的称呼,而到了明朝时期,则改称为“琉球”,就这样,通过台湾历史上名称的变化带领学生简单回顾了之前学习过的有关台湾的历史,这样,一方面为导入今天的新课《“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做铺垫,另一方面,通过台湾历史的回顾,不用多加说明,学生也明白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利用音乐设计导入语

音乐是一种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几段旋律、几句歌词往往能够迅速地打动人心、撞击人们的心灵。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利用音乐的形式来设计导入语,让学生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与之产生共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的爆发》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音乐《保卫黄河》的片段,当激昂的歌曲一响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情绪立刻被激发了起来,就这样,借助于音乐顺利地带领学生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充满血与泪的抗战历史。这种导入语的设计,既让学生迅速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利用诗词设计导入语

诗词艺术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奇葩,而我国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既有对当时社会历史的歌颂,又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还有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录等,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来设计导入语,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这节的内容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先介绍了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这首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谭嗣同那种视死如归,大无畏的精神。那么,谭嗣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了这样一首诗歌呢?当时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呢?就这样,利用一首诗就自然地引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兴趣,进而顺利地进入到《》的学习中来。

四、利用讲故事设计导语

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定的故事情节中,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也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预设好的学习状态中。例如,在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融合》时,我们就可以给学生介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讲到《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时,就可以给学生讲授“苏武牧羊”的故事,在讲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时,就可以给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船借箭”等典故,就这样,在一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的引导之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利用问题设计导语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够瞬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化整个课堂气氛。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也经常会利用问题来设计导语。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时,就在上课之前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一些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是武则天。接着我又问:“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武则天到底是凭借什么登上了帝位,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呢?在她称帝以后有哪些作为呢?她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呢?”就这样,在接连几个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开始对武则天这位女皇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再顺水推舟,引出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学生自然会兴趣大增。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设计导入语的方式,在历史课堂中,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采用。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一方面要注意导入语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导入语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够既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起到引出新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利剑.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问题分析[J].华章,2012年第02期

[2]陈启昌.对高中历史导入方法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08年37期

第5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课堂情境;学习兴趣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的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索的问题,其中,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是一个较受推崇的方式。所谓课堂情境,简单来说,就是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围绕着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真实、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或者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在场景或者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情感共鸣、思维冲突等,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打破以往应试教育体制的桎梏,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掌握的不仅仅是已经发生过的史实,同时还能够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历史观教育,促使学生形成一个更加健康、科学的历史观。

一、利用问题创设课堂情境

利用问题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是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最常用到的手段,有效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得学生很快发现突破口,抓住本节知识的重点,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选修内容《美苏争霸》时,就以美苏争霸的一个重要事件“古巴导弹危机”为背景,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课堂情境:在1962年10月16日,美国白宫的总统办公室召开了一次最高级别的军事秘密会议,会议的议题就是有关古巴的导弹问题,关于如何处理古巴的导弹问题,美军的几位将军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最后,大致分成了两派观点,一派主张和平解决,而另一派则主张武力解决。现在假设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你会更倾向于哪种解决方案呢?请说明理由。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分析当时美苏之间各种力量的对比,以及一旦发生战争,对于整个世界会造成的影响之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好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这一个问题的思考,基本上就达成了本节知识的主要目标。这种利用问题创设课堂情境的方式,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按照教师既定思路的被动学习,而是在解决问题、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具实效性。

二、利用诗歌、名言警句创设课堂情境

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一门文史类学科的优势,利用一些诗歌、名言警句等方式创设课堂情境,尤其是在学习中国古代史部分,各种可以利用诗歌、名言警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其中在讲到《“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我就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三字经》开启了本节课的教学,当我大声朗诵出“人之初、性本善”时,很多学生不自觉地就接了下去“性相近、习相远……”当学生背完了《三字经》以后,我就借机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字经》是怎么来的吗?它是属于哪个学派的代表作呢?”就这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多媒体工具创设课堂情境

随着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工具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了我们的历史课堂。利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将文字化的历史知识转变成多姿多彩的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会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更加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论是注意力还是学习兴趣都会大大提升。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创设课堂情境。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时,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播放了影片《莫斯科保卫战》的片段,当影片的音乐一响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了影片上,接下来,通过影片内容的欣赏,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并被苏联誓死捍卫祖国,勇敢抗击法西斯的英勇行为深深地震撼,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时候,教师再进行知识的解析,学生就会听的更加投入,更加有兴趣,并且在讲解内容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还会不自觉地将课本上一些史实同刚才看到的影片内容进行对比,从而使得这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情境的创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各种能力和素质。因此,我们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这样所创设的课堂情境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利用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周顺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19期

第6篇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在课程目标上,《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在课程结构内容设置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可以这样说,21世纪之前的高中生绝大多数比较老实听话,能较自觉地适应受教师控制的学校环境;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90后”,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独生的家庭条件造就了他们张扬的个性,他们过分追求个性,频频挑战教师的“尊严”,使师生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发。在“90后”学生身上,社会转型期的种种不良反应都有集中体现,他们拥有与备受人们争议的“80后”更不同的个性特征:1.很多孩子学习焦虑;2.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3.嫉妒心比较强;4.有强烈的反叛意识;5.极力表现与众不同;6.对网络十分依赖。

历史是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不像数理化等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长期以来社会评价取向和当今“90后”学生的特征的影响,历史学科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高一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观点是历史是副科,老师上课给他们讲讲故事,考试前划划背背就行。在学习目标上仍然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记忆一些过去年代的人和事,历史考试不过是考查年、月、日和人、地、事的记忆数量和程度,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进入高二阶段,依然沿用这种不良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高二阶段开始文理分科,理科学生面临历史会考,而文科学生进入高三阶段还要面临高考。理科的学生总体素质高,但历史学科只是副科,因此对历史学都不感兴趣。他们只要应对学业水平考试层面的历史会考,也就达到了学习的目标;而文科学生的目标是参加高考文综,他们需要应对选拔考试层面的历史高考。因此,其学习历史的深度与广度要大大超越前者。问题在于,文科学生大都基础较差,历史学习的基础与习惯并不好,这是一个问题。

常听同事抱怨学生“难教”。现历数当前“90后”高中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一些“惊人”表现:1.说话。说话现象可以说是在课堂上很普遍的现象,教师进入课堂后,几分钟内说话声音才会慢慢静下来。很多学生也许是从小就有爱说话的毛病,而且屡教不改,令教师头痛不已。2.梳妆打扮。上课期间,女学生大多爱拿出镜子把自己的脸部细细地检查一番,哪怕有一点瑕疵,也要细细地研究一番才行,个别男生亦如此,旁若无人,没有丝毫扭捏,没有丝毫难为情。3.睡觉。很多高中生大多是夜猫子,中午吃完饭更抓紧时间玩,课堂上却在休息。4.看小说杂志。小说和杂志吸引力远远比教科书强。5.发短信。这几年随着手机的流行,学生大多手里都有手机,上课时,可以与聊友们不出声地交流,无瑕听课。6.听音乐。一开始是听随身听,后来改成了MP3、MP4,最近又改成了MP5,课下可以在电脑上下载很多流行音乐,这样可以在课堂上悠然自得地进入音乐王国。

面对90后如此的高中历史课堂,该如何应对?我介绍自己在历史课堂实践中的一些应对之策。

1.面对过错,宽容学生,不过分严厉。有人迟到的(甚而故意迟到),点头示意进入,不训斥。对个别睡觉的,不惊动课堂,边讲课边走过去,轻抚其背,低声问:“生病了吗?”作关心状。他就再不好意思“生病”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换一种方式,用宽容、帮助、关怀、鼓励代替抱怨、训斥、讽刺、惩罚,或许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宽容学生张扬的个性,宽容学生的一切。

其实,“90后”学生需要、欢迎的老师,是那种知识渊博、谈吐机智、不失幽默的高水平老师,他们往往能以平等、民主的心态面对学生,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能主动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亲情般温暖。也就是说“水平”之外,更希望的是对他们“好”。对他们,教师就不能太严肃地对待,平时多表示一点善意的微笑,尊重学生的个性,宽容大度,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使其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过失,真正反省并改正过来。

2.面对“无知”,不生气,即使令人“心痛”。如上《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介绍《诗经》时,都会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但问起其编者是谁时,无人能回答。此前,专题一刚学习过孔子编“六经”,现在却又不懂了,原来孔子编的叫《诗》,现在问他的却是《诗经》,怎么会懂?殊不知,《诗》被奉为儒家经典后,自然就叫做《诗经》。再如《在中国的传播》一节介绍到时,课件上显示出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联右上有“子惠仁兄正之”,左下有“守常”字样,我问学生这副对联是谁写给谁的。这只不过是古代书画赠送的一个常识而已,却没人敢肯定回答。可见有些“90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修养十分缺失,教师也无可奈何。但我们只能告诉自己不能生气,还得耐心,还得慢慢传授、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3.面对“讲错”,不惊慌,沉着应对。教师授课,有时总会出差错,怎么弥补,值得思考。我的应对有三种:一是直面错误,说“Sorry”取得学生谅解。二是转移话题,掩饰尴尬。如“哇,你听课这么认真耶!老师的错误居然被你发现,真该好好表扬。”一句话,转移了话题,掩饰了尴尬,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气氛。三是“死不悔改”,“强词夺理”。如“我这是故意卖个破绽给你,就是看看你有没认真听课?”反将一军。或有学生虽知个中曲直,但一般是一笑而过,并不会与你为难。

4.面对捣乱、挑衅,坚决回击。某次说到中国有13亿人口时,有个学生叫了起来:“何止13亿?十五六亿都不止,黑户口那么多!”“没那么夸张吧,黑户口是不少,即使一个县超生一两万,全国两多千个县,也就充其量多出三五千万。”“你可不能只以你家的情况来揣度全国人民呀。”这后一句虽是“诬陷”之词,却让同学哄堂大笑而使他闹了个大红脸。在《在中国的传播》一节刚开始,课件显示出马克思头像时,有个学生就惊叫:“他怎么吃饭呀?”原来是针对马克思的一把大胡子而发难的。“至于怎么吃饭,我课下教你。不过,我与你很有同感,以前在农村看戏时,有很多大胡子,我也一直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吃饭的?那一年我六岁。”“郁闷,极度郁闷,我这不成了六岁小孩?”他在那边嘟囔着。面对这些突发或含有挑衅意味又偏离主题的问题,教师须快速机智地予以回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令其哑口无言,绝不能让课堂因此而失控。

5.面对难题,先拿话“挤兑”他们。如《在中国的传播》一节,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我是这样开场的:“本节内容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静下心来深入理解。如果听得明白,那就是高水平了。否则――”“否则什么?”“否则就是肤浅。”当然,谁也不想被认为“肤浅”。这样,我先拿话“挤兑”住他们,一节课下来,效果不错。

第7篇

一、问题的提出,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置一些新颖的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在讲“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的导入时,引用西欧的话: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的手。中国人利用自己的辛勤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外国学者曾感慨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然而却鲜为人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这一问题时,引用鲁迅的话,汉字为什么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一问题时,先讲一个小故事:在未来的某一天,有一对20岁的孪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飞船以29万米千米/秒的速度飞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以后,当哥哥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时,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却发现弟弟还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原来对于乘坐光速飞船的弟弟来讲,才刚刚过了十几年。这个现象怎么解释,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电视剧《西游记》中所说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也可以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这样把深奥枯燥的理论变得浅显,便于学生理解,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所以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通过教学问题的设计,养成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性、要循序渐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不能过于简单,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失去持续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挫伤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设置过渡型的问题情境,把一个问题分解为几个问题,降低难度。总之,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而且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问题的提出要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思维发散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效性 问题 途径

高效性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利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果。高中历史高效性教学最终的成果体现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树立人文意识这三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高中历史教学高效性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学生的不重视,以及学习方法的不正确;第二方面,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的效率。

学生对历史课程不重视是导致高中历史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重视的课程为语、数、外,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较低。这种态度上的不重视使得学生分配给历史的学习时间较少,因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除了态度的不重视之外,学生对方法的选择也存在问题。很多高中生认为,历史学习仅仅需要临考试之前背一背,对重点题型练一练等,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日常练习过程中不注重对逻辑思维的锻炼,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做题技巧,因而学生的历史成绩不够理想。

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年代、不同地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因此无法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学的一贯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制约。很多学生将历史学习当成一种负担,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这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很低。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教学有效性,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保证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建设。

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高效性的措施

提高高中历史高效性教学的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第二方面,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致力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平等的师生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学会聆听。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问题,当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应该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面对学生,而是像朋友那样和学生去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进而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去学习历史,去感受传统文化,进而掌握历史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环境。对于高中生来说,本身就掌握了很多历史知识,高中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类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案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为学生营造一种良性的竞争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分组竞赛的模式,使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等方式来解决历史问题,归纳历史知识,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积极性;最后,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指的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去发现历史问题,发表对于历史事件的见解。由于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进而更需要被鼓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教学内容的复杂性给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给教学方法的制定提供了更多选择。首先,有效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实现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事件印象,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事件中所传递出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对历史的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生动;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连接。以定都南京为例,在讲解定都南京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都有哪些朝代是定都南京,以及在历史上南京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从而使学生以南京为线索将历史事件串联到一起,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历史知识有所了解,但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历史,还需要进行实践。历史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过去的生活经历,并立足于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向,尤其是近现代的历史,仅仅从课本上、影片中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用实践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烈士陵园中去拜祭烈士,或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名人故居或者历史遗址参观,通过实地的参观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同时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使历史教学课堂更加高效。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可以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让学生在看影片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在观看完毕后,提出问题“影片的历史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然后引导学生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引出本课所学的内容。使学生对了解本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

三、结语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而高中历史教育则是让人才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社会的文化,从而更好的去建设国家。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合适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使高中历史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孙咏梅.浅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体现[J].新课程.中学,2011,12(11)22-23

[2]相士马.如何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12)10-12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利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历史教师要根据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本篇文章通过对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不足进行分析,就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来加强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给予相关的策略。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来举办相关的活动,或是模拟相关的场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1]。体验式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要坚持师生互动和轻松快乐的原则。师生互动原则是指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通过开展相关的活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学生和教师之间要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快乐原则是指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乐趣。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1.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缺乏课堂的主体性。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许讲话,有什么问题也要留到课下单独问教师,很多学生因为胆怯或是嫌麻烦不去问教师,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最终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根据教材上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

2.没有创新教学方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很多历史教师在上课之后就根据自己的备课内容开始讲解,不管学生是否能够听懂,只要到下课时间教师就走,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不高。很多教师只根据高考的重点讲解相关的历史内容,忽略了很多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下死记硬背上课时所强调重点内容,学生习惯性的死记硬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效果不高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导致历史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认识不足,很多历史教师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在考试时的分数,那么历史教学的任务就算成功完成了,所以历史教师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历史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历史试卷的答题技巧上,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能力和创造力上的培养,阻碍了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