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4 09:10:25
导语:在小学语文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二年级
拼音/朗读/习惯
一二年级以拼音、字词、句子为主,在这个阶段,主要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整洁书写、按时完成作业、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等。
在这个阶段要着重培养孩子的一个能力就是:朗读能力。鼓励孩子大声地朗读课文,能带有感情朗读更好。朗读对提升孩子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语感都非常有好处。
一二年级不要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因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致,只要孩子的学习习惯养好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会越来越轻松自信。
不建议在这个阶段给孩子太大的语文学习压力。
三四年级
写作/阅读
小学三、四年级,根据孩子自身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是孩子整个阅读写作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奠定期。这一时期孩子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将直接决定孩子将会更加亲近还是偏离语文学科。
这一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孩子不怕写作文,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甚至是喜欢写作文,这将对他今后的语文学习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需要做到的是:
1. 这个时期是孩子记忆力的时候。让孩子多背古诗名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背诵所谓的“好词好句”上。
2. 三、四年级最应着重和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写作,而不是阅读。不要让孩子跟着模板式的写作老师学作文,得不偿失。不要着急三、四年级解决阅读丢分问题,那样只会事倍功半。
3. 这个阶段注意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
五六年级
综合能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不应该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作为家长,要转变角色,学会和孩子分享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和话题,你将发现他们会给出非常积极的回应。
1.阅读能力方面,这个阶段应重在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同时要兼顾对抒情性散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练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做同步练习题和训练字、词、拼音的阅读题上。
2. 五六年级的作文学习,重点在于解决主题鲜明(略带深刻)、立意新颖、重点突出、语言生动等问题。在作文学习过程中,建议孩子适当参加一些征文比赛活动,通常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3.除了孩子能学好写作外,我们无法忘记小升初面试时的考题,其实是在考孩子的现场口头作文能力,因此作文课堂训练除了以写为主,听和说的训练也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
4.这个阶段,只要时间允许,仍可让孩子适当多背多记一些古诗文和现代经典文章。但提醒一点,作文书不要多看,看一本还行,多了并无益处。
学好语文的几点建议
对于学好语文,提供以下几点建议:除了字、词、句、章等基础的识记知识掌握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他们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来读;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报刊杂志、科幻漫画、历史名著、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不同类型和内容的多种书籍来读,并且取消种种人为的限制,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譬如,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阅读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环画,小学高年级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专门给少年儿童看的名著简写版。进入初中,就应该开始接触原著。
2. 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并且能够帮助孩子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内容也不拘泥,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养成习惯,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4.超越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现象、庸俗文化……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高科技成为常态,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人们更加重视对孩子的灵活性、创新性的培养。尤其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及思考方式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在适应新时展的前提下,探究出新的创新教学模式。本文将探讨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所作出的一些分析及研究。
一、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当前教育现状下,小学语文担负着基础教育的重担,与此同时,语文老师也面临着教学任务重、学生不感兴趣等较大的负担,在这样的现状下,游戏化教学受到关注,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1.教学中教师对待游戏化教学概念不了解
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语文游戏化教学的不了解,导致其应用不到教学中去,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在网上略有了解,或者在极少数的公开课上见过,没有较成功的案例做引导,导致教师上课枯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不感兴趣,限制学生思维,而教师也在忧虑中。
2.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缺乏创造性思维且难以调控纪律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偶尔使用或不使用游戏,因为要进行游戏化教学,就必须有教学设计,而在教学设计方面,许多教师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把游戏融入教学中去而且不能设计出游戏,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造成大多数教师不愿使用游戏;另一方面,运用游戏教学时,教师难以掌控课堂纪律,且大多数教师认为,过多的游戏会使学生听课不专心,注意力集中不到课堂上而使教学目标达不到。同时,有的教师完全依赖教材,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有限,以及各种教学工具有限,这给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
由于在现行教学制度下,教学的评价功能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也没有在游戏化教学方面的评价,这使得教师没有心思去研究如何使得游戏和教学融为一体,而教研机构也没有起到足够的引导作用,使教师在游戏化教学中失去信心及动力,而导致游戏化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走向低谷。
二、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实施方法的完善
在游戏化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想象力得到发展,同时,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通过游戏,学生对待事物以及知识会有自己更加深刻的认识,会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可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及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情感,让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下文会给出一些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完善方法及策略。
1.把游戏化教学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游戏化的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会得到充分发挥,课堂质量会得到有效提升,教学目标也会得到尽早实现,所以,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权,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知识的提升,教师应积极面对游戏化的教学,而不应逃避,应尽量把游戏带入课堂。再者,小学生比较好动、活泼,创新能力强,想法多,而教师应利用这个优点,去设计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他们的能动性。
2.在游戏化教学中,将趣味性融入知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玩耍是他们的天性,而单纯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枯燥的、不感兴趣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在语言方面还不太成熟,但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语文课堂是引导学生掌握字词运用能力及语言能力的重要场所,所以说如何让语文课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天堂,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而游戏化教学便解决了这个问题,针对小孩子的天性,将枯燥的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游戏中,借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3.在游戏化教学中,应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游戏活动结构
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游戏化教学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寓教于乐,而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设置开放自由的游戏,使学生都能发挥自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调动参与性,从而深化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不再局限于固定模式,使得课堂生动化、有趣化,这样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目标及质量。
游戏化的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固定模式,将它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更是让小学生不再怕语文的生涩难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加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懂得如何与人交流,与同学培养感情,在游戏中慢慢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作为教师,更应懂得去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结合学生的天性及个性,实施游戏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文娟.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游戏化教学[J].大观周刊,2012(34):322.
关键词: 中小学 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衔接工作
当小学生结束了相对轻松的小学生活,怀着激动而好奇的心情步入中学的时候,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及时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要求,一部分原本基础不错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锐减、语文成绩明显下降。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许多老师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在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上对初一新生的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开始初中生活之初就在困惑迷惘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成绩与小学相比下降严重。究其原因,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教师的责任恐怕更大。如果解决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渡问题,搭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跳板,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完全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不至于让学生输在起点上,更为学生的初二、初三甚至高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学习不是小学的简单延续,初中是学生学习中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学生在心理上缺少足够的准备,教师没有科学地引导,学生一定很难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因此,能否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衔接、过渡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初中三年乃至高中的语文成绩的高低。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六年的教学实践,对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
要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过渡工作,首先应该搞清楚中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差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认为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容量的加大。
升入初中,学生的作息时间明显比小学安排得要紧,生活、学习的节奏比小学要快得多,作业量也比小学有所增加。学习的科目明显比小学增多,由小学的几科猛增到十几科,每节课也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变为四十五分钟……所有这些变化无疑给刚步入中学的孩子们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仅就语文学科而言,教材所选课文的篇幅明显要长得多,课文的难度也比小学明显加深。就初一语文课本看,课本包括课文30篇,还有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专题)、名著阅读、古诗文诵读欣赏等内容。课时安排比小学要少得多,特别是文言文又是小学时从未接触的内容。这些,都给刚进入中学的新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二)学习要求的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的基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些要求,无疑比小学要高得多,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有可能实现,这对于初一新生不能不说是一道“天堑”。
(三)基础知识的不足。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不涉语法等知识,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课文分析、写作、口语交际等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因此,学生一旦遇到语文知识问题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这使初中语文教学还要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入手。特别是文言文学习中遇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更无所适从,这又成为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四)学习心理的变化。
进入初中,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语文学习又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不少学生虽然努力了,但短时间内并没有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信心。如果老师不及时疏导,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针对上面所说的几方面差异,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观察、认真研究,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教学实效,构筑好桥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为学生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研究课程标准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研究课标需要着重以下两点:(1)研究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异同;(2)研究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异同。只有深入研究以后,才能对中小学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的放矢地采取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比如就背诵篇目而言,课标规定小学阶段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教师了解这一信息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
(二)四方面努力,解决容量大的问题。
第一,明确要求。初一学生,充满活力,好奇心强。教师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陈旧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教师采用新颖活泼的开场白、幽默风趣的讲解及激励式点评语言;开展小组间讨论释疑、竞赛活动;课文比较欣赏,课本剧编排,模拟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并当堂交流;围绕某一主题迅速展开想象或联想表达;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等等。在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多种感官参与中学习语文,学生会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收获成就,从而培养起积极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循序渐进。针对初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的特点,教师可抓住重点及典型篇目仔细讲,重点讲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每一次讲解应做到有所选择和侧重,不求面面俱到。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情境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讲。如课前给定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尤其是不善表达的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他们逐渐做到“言无不尽”。写作方面,重在培养写作兴趣,要引领学生以一颗纯洁真实的心灵去关注生活、关注他人,认识自己,书写自己。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身边人或事的片段作文,再写一般完整的记叙文。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筛选、组织材料的能力,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训练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心的思想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教师可利用周记训练对人物或景物等进行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逐步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第四,拓展提高。《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初一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教师推荐有益读物并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语文笔记,坚持收集、积累常见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相互交流,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说话、写作能力定会大幅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阅读的能力。初一学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初步熟悉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或归纳问题的答案;具备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这也是最为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针对初中新生,教师训练时要特别把握好内容的深浅度,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指导。
2.听记能力。要求学生听完讲述内容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记录,并整理笔记。
3.智力技能。包括学会潜心观察;采用理解记忆;掌握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想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矫正语文学习不良心理。
有的初一新生会因一段时间内语文考试成绩不佳而灰心丧气,教师应留心观察。一旦发现此种现象,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不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认不认真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看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就近几年语文统考、中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为其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忆该背诵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单纯地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信心不足并产生畏之如虎的心理,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做好记录,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的差异,让学生在欣赏、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升入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改变对老师的绝对依赖的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地学习。一是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新的授课方式。初中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老师在集中讲解重点、难点、要点时,要适时鼓励、引导学生专心听,尤其是知识性的内容更要用笔、用心记,课后再复习消化,以求真正理解。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勤学好问,主动和老师交流。二是督促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和周计划等。三是要启发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被动听课和机械地做作业上,要用心学,主动学,优选学。特别要讲究方法,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等方面。
(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就初一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许多初一新生不会预习,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应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词语,并将查出的字、词含义等知识弄懂。学习文言文时,让学生多动手,翻工具书,这样教师上课时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一定会很好。其次,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好能理清文章层次,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当然,教师课堂一定要设法富有“激趣性”,始终将学生置于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有别于小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自学习惯。通过学生翻阅字典、查找资料、课堂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阅读―探讨―交流―总结活动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物喻人。但是由于很多课文与现实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而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视听结合,声形并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如果在教学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挖掘其中愉快的教学因素,使学生人情入境,能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效益
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很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捞铁牛》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根据水的浮力的原理把沉在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来的,体会怀丙和尚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制成动画课件,通过点击课件得到提示和帮助。如点击“铲黄沙”课件,便会出现船身上浮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船身上系着的绳子就会绷紧,此时划船,铁牛就被拔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了语言、思维训练。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使问题很难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语文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大量交互性很强、更新更快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信息使广大师生应接不暇。网上可共享的信息为语文的教育和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文化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拓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师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检索、阅读各类书籍,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获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资料。如,学习《有趣的发现》,从海岛上昆虫翅膀的有趣特点,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适者生存的实例。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此而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丰富了表象,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桥》这一课时,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大多数学生对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于祖国一些著名大桥的图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憧憬,发展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的探讨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一、巧用多媒体导入课堂教学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在小学的课本里,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例如《三峡之秋》,通篇文章作者采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三峡的不同时间段的秋天景色,时而明丽,时而热烈,时而幽静神秘。那么,怎样使学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美景的同时又可以学到描写景物的方法呢?我是这样设计的:讲课之前,我就出示一组配有优美旋律的三峡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用眼睛去感受景物的美丽,再用听觉刺激和优美的旋律带动学生的情感。学生一下子就被这样的优美画面所吸引,情感也不由自主地被感染。这时候,老师轻声讲述:多美的三峡啊!好想去亲身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你们想去吗?那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美描写出来的呢?这样的引入,学生首先有了感官上的刺激,进入了情境,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这样的文字,同时又明确了这堂课的学习目的。我想,这是一般导入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缺乏,对诗歌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果古诗教学中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而香炉峰,此时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在古诗教学中,如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就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一、以兴趣为契机,多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语言
初学英语阶段,意识还处于感性阶段,老师会千方百计地在课堂上激发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做游戏、唱儿歌、画图画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调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小学生明白学习英语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二、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倾听的习惯。
2、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3、养成正确记忆单词的习惯。
三、注重积累,搜寻有效的记忆方法。
记忆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记忆方法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成败。小学生是初学者对于单词的记忆还知识处于感性阶段,如能引导得当,能发挥他们记忆的潜能。
很多人说在阅读中背单词,但那是需要一定的单词量作为基础才行。虽然阅读很重要,但集中精力专门背单词还是必须的,否则单词量太少,阅读就完全失去了兴趣。我们学习我们的母语,尚需要专门的记生词和生字。
可以使用单词记忆方法记忆,笔者曾体验过“表音密码”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记忆的效果特别好,它的原理具体我也说不清楚,一开始用觉得这方法挺一般的,没什么特别的,但是体验完到后来(你试个几天),你就会发现很神奇了,它真的能让你做到见词能读、听词能写。并且从此大量的单词不再是问题。这对于大量词汇记忆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四、持之以恒,把握未来。
学习英语要过许多关,如语音关、开口关、拼读关、朗读关、默读关、快读关、词汇记忆关、句型转换关、情景说话关、快速听写关等。过每一关都要下够功夫,练够火候,才能苦尽甘来。
以下六点是重点
1. 上课时间一定要充分把握
2. 坚持大声朗读课文,可改善自己的语音,语调
3. 通过学习课文,在课余时间翻译课文
4. 对于每课的语法重点,要适时总结,细致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15-01
1 新课程改革前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对比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有些语文教师表示,由于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一致没有改变,而且学习内容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这就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也没有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环节,这就使得学生逐步对语文教学提不起兴趣,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开始逐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教师经常会加入一些提问环节、解读课本外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让学生写作的环节,这些环节的加入都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的交流,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对小学语文产生学习兴趣,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活跃。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课本的内容设计方面较为落后,大部分内容还是几十年之前的,一直都没有进行一些改变。教学内容也体现不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也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应学词汇、造句能力等等内容在黑板上罗列出来,进行机械性地讲解。教师很少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在布置作业时也只是课本知识内容的再现,没有一些拓展性思维的题目。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一些内容上的变更,加入了一些与现代相关的知识内容,实现了课本知识内容与社会共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开始对教学方式作出一些创新性改变,不仅仅是一些课本内容的机械讲授,而是加入了一些有助于拓展思维的课堂研究。教师通过举办辩论赛、主题班会、朗读比赛、课外拓展等等活动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点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逐步走向合作式教学。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为引导主体的教学方式,提出一种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小组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与点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加强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小组间的竞争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组内部成员都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逐步走向自主式教学。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提出自主性学习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一地进行课本内容的讲授,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权。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需要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要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反思,从而在下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逐步走向研究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始采用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方式,教师针对课本知识,选择一个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给学生营造一种研究型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课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研究性课题要与课本内容相通,要密切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设置情景模拟时要能够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发现语文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汲取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现教学目标。
3 结语
总之,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笔者认为每一位语文老师应根据语文本身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同时,创建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加强语文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相信,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内在潜能必定能最大程度地被激发出来,其语文学习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从根本上加强了小学教学的管理模式与发展目标,从基础上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从能力上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还需要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寻求更优的发展路线,实现飞跃。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要能够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找出自身以前教学方式中的不足之处,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保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保证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积极创新,以实现小学语文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桂梅.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思索[J].文学教育(中),2012(4):117.
制度,放在任何环境之中,都体现出一种刚性,也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发生变化。因此,当文化与制度有机结合时,制度在原有的特征基础上,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显得更有内涵与特色,不再那么具有刚性。制度文化凝聚了社会主体的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并通过社会实践的延续被世代相传,从而成为人类群体的璀璨成就。大学制度文化除具备制度文化的属性外,同时还具备了地域、环境、人群等特点。大学制度文化在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和学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当下,国内高校,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学校,在岁月的洗礼后,所沉淀出的那种代表性精神、文化,已传承、作用了数代学生。这是非常宝贵的,应继续传承及发扬,恰恰是大学制度文化健康发展的原始动力,利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发展。
大学制度文化具有行为规范、思想导向、人文关怀的功能。首先,大学制度文化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起着约束和规范作用,在内心已形成一种压力,制约着他们的思想、言行,渗透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道德要求。其次,不同国度、区域的大学制度文化彰显不同的色彩。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关联党与国家、社会与时代的要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师生的政治方向、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受到了政治的间接或直接影响,对师生的发展走向指明了正确道路,有利于高尚的思想品格形成。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及个人失误。最后,绿色健康的高校学制度文化服务于人,作用于人,造福于人。从人的角度出发,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开拓创造性,满足人在环境中的缺失性需求,体显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发展相符的思想行为倾向,彰显人性至上的人文关怀。所以,大学制度文化给师生传递出人性的呵护与关爱,激发师生的潜在动能,调动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方面的改革、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1.优良的校园文化形成,前提保障是大学制度建设。首要的关键因素是人。毕竟,这一切是围绕人这个中心运转的,离开了人,制度、文化便成为虚幻。因此,制度在制定之前,必然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制度。所遵循的主旨就是:根据学校学生的普遍特性和学科特色来调研、分析,从而进行设置;并始终抓住制度所折射出的功能和内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管理、实践等活动,让逐个的人在活动中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达到相互传递,相互作用的格局。自然而然,这种格局将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并不断扩大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又一点一滴地积淀,最终凝炼出一种精神,一种新文化,被世人认可,得以宣扬和传承。例如,《大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度,从思想到行为,都有效地为校园精神、物质文化建设及整体建设提供重要而有利的保障,为学校教育理念、管理模式、道德培养在人的发展中逐渐渗入开辟了道路。由此得出,两者既相互依存,又不可分割。大学制度文化为校园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提供了保障,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突破口;校园文化赋予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精神和灵魂,为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
2.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从属关系。研究两者的关系,是为了建立先进的文化,推动学校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级人才。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各支流建设而独立实现,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局部建设,从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彼此之间存在从属关系。两者具有明显差异,不能直接把它作为校园文化的诠释,这显然不科学。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源于此。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涵盖诸多方面,终究彰显学校发展的主流及特色。高校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的支流中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如教职员工、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校外的交流学习,校内商家的管理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通含其内。毕竟,制度的建立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对校园行为、精神、环境等文化的形成及建设发挥着间接或直接的作用;并通过对制度的修善,使人在思维模式、语言构造、行为习惯、价值导向领域发生改变,促使校园环境的文化意识形态出现新气象。所以,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影响着、促进着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等文化建设,并彰显了它独特的重要性。同时,为培养符合时展所需求的人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系统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3.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制度改革创新的反向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处于一种动态发展,是根据大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变化的,充分掌握好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行相匹配的可行性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换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如同修房盖楼一样,少不了添砖铺瓦、筑墙造门,需要从不同的面去浇筑、去完善。因为,校园文化的构造本身错综复杂,组成的枝节繁多,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我们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开展建设,这样才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在时展中的质量,才能保障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输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阅读能力培养;个案研究
一、引言
(一)课题的提出
国内外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多是针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某个方面的,或者是语文阅读能力与其他能力相关的研究,如语文阅读能力在数学知识学习上的应用、语文阅读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等。在如何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经验总结式的文献不少,但基于具体实证的从小学生课堂表现到课后行为的系统跟踪的个案研究却鲜见。这些研究的缺失不利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整体培养。实现课堂内、课堂外、校园内、家庭中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探讨的。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于通过个案调查发现如何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进行整体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期间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语文阅读能力的获得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就不能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对课本和文字呈现的知识形成很好的理解,因此可以说,阅读能力的掌握和获得关系着小学生以后的学业进展,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初高中学业打下基础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个案调查的方式,在个案调查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获得学生的阅读能力状况,评价阅读培养方案的实际结果。为了使研究能够完全体现小学语文阅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本研究选择吴川市黄坡中心小学六年级(3)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相关问题
(一)语文阅读能力的定义
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是学生通过阅读方式进行学习的行为表现,以阅读任务的实现为主要目的。语文阅读能力作为学习能力的一种,与其他个体心理特征一样随着年龄的发展发生变化,在结构和层次方面存在一些特点,已有的研究证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包括语文知识、简单表达、知觉的广度、语词理解能力、归纳段意、整体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情感体验九个方面(罗照盛,张厚粲,2001),这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结构划分中最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结构最清晰的一种划分方式,本研究也将这种能力结构作为理论基础。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
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在很早就开始了,国外研究多重视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与学生表达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阅读理解能力发展与人际关系发展之间的联系,认为阅读理解能力高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更容易与他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国内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关注语文阅读能力的结构化分和阅读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莫雷(1996)、罗照盛(2001)等对阅读能力的结构进行分析;温红博(2005)编制了适用于小学生的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语文阅读能力测量量表。关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发展受到个人、教师教学、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形成特征各不相同(娄阿利,2001;罗素娟,2012);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需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发展特征为基础进行分阶段的培养(崔海峰,2007);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以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姚彩萍,2013;陈红梅,2013;侯妍妍,2011)。上述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测验法,而研究结果多是以学生年龄为划分进行的整体性的研究,针对学生个人学习特点进行研究比较少见,因此本研究以个案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针对学生的个人学习特点进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方案
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对象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基本划分,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30名学生,分析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基本结构,探讨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空间,并为他们量身定做阅读能力培养计划,观察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对语文能力培养结果进行测量,得到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案。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过程
1、培养方法选择
研究者使用温博红研究中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量量表第一部分对研究对象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基本划分,得到具有代表性的语文能力高、中、低三组,并对各组的语文能力结构进行划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对三组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进行访谈性分析,访谈问题包括:“你喜欢学习语文吗?有多喜欢,和其他科目比你最喜欢语文吗?”、“你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请试着对语文阅读学习的感受进行说明”、“你喜欢看书吗?平时都喜欢看什么书”。通过访谈我们获得关于三组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不同结果:语文阅读能力高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积极性很强,而中等能力组则是在被动学习语文,低能力组是语文学习中的“学困生”。将语文阅读能力结构分析与学生学习心理特征访谈结果综合不难发现,高能力组的学生在语文阅读推理能力和情感体验方面还有待提高,中等能力组在语词理解能力和归纳段意、综合分析能力方面有提高的空间,而低能力组则组要从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发展方面进行根本的改善,即重视正确的学习心理的构建。因此,本研究选用“情感教学”、“技巧教学”和“心理教育”作为主要的培养方法。
2、培养过程设计
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的,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分层教学目标设定、探究合作式教学和任务教学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另外,本研究也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影响,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计划告知家长,请家长配合本研究,提供给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支持,包括为学生购买课外阅读书籍、询问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感受等。在三个月的培养研究之后,我们使用温博红研究中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量量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研究对象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再次测量,与之前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获得研究结果。
(二)个案研究报告
1、语好型学生的个案研究结果
本研究中的10名六年级小学生是语好型学生,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点在于对语文阅读内容的推理能力和情感体验方面,尽管前人研究中有结果认为推理能力和情感体验是初中学生才有的能力,但实际上,有效的培养计划使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这两方面能力发展上也有所提高。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推理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有关的题目,例如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自由写出阅读感受等;在探究合作式教学中,给予这些学生更加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对阅读材料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长达三个月的阅读能力培养之后我们发现,语好型的学生在推理能力测验得分从1.25上升到2.33,情感体验得分从1.01上升到2.44。十名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阅读能力观察描述中关于“更爱读书”、“开始喜欢情感描述的阅读内容”的报告较为普遍,学生的阅读感受中也多了很多与作者“共鸣”的叙述。
2、被动学习型学生的个案研究结果
被动学习型学生的能力提高点在于语词理解能力、概括段意和归纳整理三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给予更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后的再次访谈中,有9名学生都报告:“比原来更喜欢学习语文”、“觉得语文阅读变得简单了”,这说明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提升,而再次测验得到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被动学习型学生在语词理解、概括段意和归纳整理三方面的得分增值都超过2分;来自于学生家长的报告则说明学生在“主动学习”方面的加强,“能自觉做语文作业”是他们最主要的变化。
3、语文学习困难型学生的个案研究结果
在这个培养方案当中,针对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培养重点在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教师多采用情感教育的方法,虽然这部分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各项因素上的得分增值都没有超过2分,但是在培养后访谈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和语文阅读的主动叙述更多,有8名学生开始反馈“爸爸不给我买书”、“我不会做段落归纳的题目”、“老师给我的题目我能做出来,因此觉得语文阅读不难”,这说明学困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态度明显改善了。
四、讨论
(一)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因素
1、来源于学生的因素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影响其阅读能力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对于语好型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可能具有“功利性”,即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使得语文阅读的“精神培养”目的难以展现;对于语文学习困难型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并没有获得学习情感上的满足,因此语文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对于被动学习型的学生来说,由于缺少对语文阅读的兴趣,积极阅读较少,仅有的课外阅读集中在漫画和轻小说上,是因为这些书籍读起来感觉轻松休闲,并不受“学习成绩”的约束。可见,小学生本身对语文阅读千差万别的认知影响了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
2、来源于教师的因素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承文化,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了解民族文化的工具;通过阅读体会文学的时代价值;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态度。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除了体现在学生考试拿分方面,还应该体现在学生情感发展方面,这也是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但是,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理解已经偏离了情感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阅读速度加快、找到得分点,重视知识教育而不重视人文教育,即使课堂安排的再丰富,缺乏感情的教学也难以达成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想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条件下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更是难上加难。
3、来源于教学环境的因素
提起阅读,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家长都认为是“语文阅读理解题”,学生家长对单纯的“看书”的态度是“有时间看书还不如多做两道数学题”,“,语文的阅读分数不多,还不如作文写好些”,于是家庭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多是教辅参考、优秀作文集。学校给出的阅读书目中更多是“心灵鸡汤”这种哲理类书籍,因为这种书浅析易懂,段子小而浓缩性强,能够为写作速成提供资料。可见,小学生处于一种“快餐式”的阅读环境当中,学生对阅读的认知水平不高也不足为奇。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1、针对语好型学生应进行自主阅读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好型的学生本身对语文知识就存在极大的兴趣,其阅读能力提高的范围在于通过阅读进一步感受语文知识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也是学生的精神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需要教师刻意地进行目标设定和学习计划布置,教师应做到的是引导学生深入到阅读的内容之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采用学案教学的方法,通过对阅读的探究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进行课外自主阅读训练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产生的阅读感受和观点,远比教参上给出的要多得多,可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更多。自主阅读训练的实施则需要以学生对阅读的自主性为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把每周的一节阅读课固定作为“课外阅读课”,阅读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甚至连讲解也不是由教师来进行,而是请三到五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赏析评论。这样安排课堂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阅读爱好了解,并鼓励学生进行有营养的课外阅读,坚持两个月之后,学能够从阅读赏析中体会到精品文章的妙处,甚至能够将“一个月读一本书”列入语文学习计划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此养成。
2、针对被动学习的学生应激发学习兴趣并重视基础知识巩固
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目标设定多与“解答阅读题目”有关,久而久之会使教师和学生形成“解题惯性”而忽视阅读本身的乐趣,这也是被动学习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主要原因。为了使被动学习的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相匹配,使原本语文阅读基础差,学习被动的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改变,从而对语文阅读产生信心,其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阅读赏析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针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找出很多以前课文中出现的类似的阅读材料,将这些阅读材料连同将要阅读的材料一同出示给学生,请学生寻找这些材料中的共同点,对相同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通过这种多材料、多角度、组合式的教学内容的展示,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阅读本身的乐趣,为了阅读而阅读。
3、针对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应通过心理教育改变学习观念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满足学困生学习情感需要是改变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观念的基础,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存在对语文学习“回避”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形成与语文阅读学习不能满足学习心理需求相关。如果语文教师能认认真真工作,努力工作,用心工作,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得到学生一致好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能微笑面对学生,创造轻松学习氛围。课下多辅导,多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多一点沟通,关心关爱学生,学生自然会从学习中获得情感的满足,这种满足来源于“教师对我的期望”、“教师对我的关心”,教师能做到这点,学困生的改变并不困难。另外,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学习反馈也有关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不佳,老师家长就加以责备,这样的负强化多了,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到焦虑。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在课堂上采用积极的、正面的评价方式,对学困生不良的课堂表现采取制止的同时,温和的对待学生;即使学困生答错了问题,也对他们回答问题的行为表示“你很勇敢,很棒”的鼓励。事实证明,坚持正面评价对学生学习焦虑的减轻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娄阿利.9-12岁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莫雷.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
[3]贾素娟.小学生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4]崔海峰.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结构、层次及其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姚彩萍.浅析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13.
[6]陈红梅.对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2013.
[7]侯妍妍.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群文天地,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