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7 18:00:44
导语:在专科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以及互联网+的提出,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会计专业是目前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由于专业的特点使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将学生留在教室,使得会计专业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迫使各高职院投入巨资进行教改。近几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几乎要求所有老师全力开发微课、慕课等教育教学资源,然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问题是教学资源按计划和要求开发完成后,如何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来进行课堂教学却没有学校去进行认真思考,教学资源开发完成后,上传到各学校相关的网站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下载学习。也有些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零散、无序的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与各学校大力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没有使这些教学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个别学校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甚至于是为了学校的评估而使用,完成没有得到合理有理的利用,这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怎样利用好已完成开发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是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老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然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教学设计。任何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每一个45分钟内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使教师教的轻松,让学生学的愉快,这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每一个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备课,备课并不单纯的备教材,大多数教师的备课都是看看本节课上课的内容,保证这堂课的内容不要讲错就可以了,至于这节课使有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的教学效果是不是不一样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将学生留在教室内认真听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则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少部分教师上课是教本宣课,按书上的教学内容读一遍就算完成上课内容,故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进教室,这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在课前要对每一堂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安排好每一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反复比较和运用,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这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信息化的运用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因此本文将以错账更正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会计专业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错账更正方法”,内容选自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会计学基础》教材中的“第五章—第四节”。该教学内容可以修正会计账簿中的错账记录,又可以为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准确性提供保障。因此,在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用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该内容的教学将分别实现“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错账更正方法并能熟练应用。技能目标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选择错账更正方法,并按规范要求进行错账更正。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及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错账更正方法及操作,难点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账,如何选择相应的更正方法。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职1年级会计专业学生。不喜欢单纯的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动手意愿,自觉性不强,团队意识弱是该层次学生的主要特点。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积极引导。学生在进行本节课内容学习之前已掌握了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错账的查找等知识与技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理实一体”、“任务驱动”、“分组协作”、“归纳对比”、“岗位模拟”等方法,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设计理念。
(六)信息化应用
信息化技术与资源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通过职教平台预习资料并布置预习任务。课中依托视频、动画实物展台及操作系统,构建工作情境和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景。课后采用网中网财会专项技能实训平台等方式进行测评及反馈。
二、教学组织过程:教学组织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在职教新干线云平台错账更正操作指南、网络课堂视频等预习资料以及企业实物错账纸质材料,要求学生按会计不同岗位以4人为一个小组,分组完成错账更正任务。并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预习结果的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加强课前对学生的了解。
(二)课中教学阶段分为六步骤进行
1.课堂导入(4分钟)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并汇总预习反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2.基础知识准备(15分钟)在基础知识准备环节,教师事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描述本校的一位毕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错账并寻求帮助过程。从而迅速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工作情境。在视频结尾时该学生向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层层深入。使学生了解错账类型,不同类型的错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正。3.修正任务成果(10分钟)带着学长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为学生播放动画视频,演示错账更正的操作方法与要点,借助动画视频等信息化资源,演示操作过程,细说操作要求。各小组成员根据动画视频,回答学长提出的问题以及总结错账类型及更正方法。学生总结完后重新对课前预习资料查找出的错账进行讨论并进行任务成果的修正。4.成果展示及纠错(10分钟)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采用抽样方式通过实务展台及操作系统将学生做好的凭证、账簿投影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小组展示,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在本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错账更正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一定误区,如何根据错账类型选择正确的更正方法也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5.技能要点总结(5分钟)为解决教学难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举的方式进行错账更正方法选择的总结,并编制错账更正“口决”(凭证对账簿错,划线可更正;凭证错账簿错分类型选方法,科目、方向有错误,红字来更正;金额多红字冲、金额少蓝字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解决教学难点问题。6.布置课后任务(1分钟)在课堂结束时向学生提出知识拓展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微信群进行课后讨论并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获取学生课后作业测评结果,同时汇总测评错误知识点,将汇总结果及正确操作到职教新干线云平台,并要求学生再次测评,直至学生完成操作正确为止。
三、教学效果评价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及现场纠错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评,教师的总结性点评帮助了学生对学习难点部分的理解和记忆,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的在线测评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操作要点的掌握,课前预习效果、课后学习效果的对比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成效,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四、教学特色和反思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双主体教学,课程安排以就业为导向,应用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结合一系列的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的应用,使课堂程现以下教学特色:1.以设疑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及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习效果。2.使用凭证、账簿等业务资料、结合岗位模拟,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3.通过学生自主纠错与总结,结合“口诀”的应用,突破了教学难点。4.利用网中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在线测试、微信平台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多元化综合评价。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学变得轻松,让学习成为享受。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的心愿,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志洁.《基础会计》课程模块教学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9):108-109.
[2]洪荭,廖联凯.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财会通讯,2008(6):40-42.
[3]崔东顺.会计专业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应用与研究[J].会计之友,008(35):85-86.
[4]刘琳,张昆,马广烁.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设计[J].科协论坛,2012(8):165-166.
关键词:高本学生;技本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专业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43-03
课外文化生活是指大学生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围绕大学生所学专业、校园生活、社会团体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旨在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涯,并将所学积极运用于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过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日益丰富繁杂的课外文化生活使大学生渐渐迷失自我,沉溺于诸如网络游戏、泡吧等无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导致自身专业学习落后。因此,研究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并对此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的影响
(一)课外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网络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也钟情于这种新兴的娱乐休闲方式;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充实自己,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获得自信,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因此,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对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
总体而言,课外文化生活对大学生专业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积极的影响。但经研究发现,如不能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的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类大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并针对其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学生会及社团类课外文化活动 大学生参加学生会及社团类课外文化生活会占用学习时间。部分学生会成员反映,参加学生会会占用部分课余学习时间,不能良好地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从而导致专业学习成绩下降,使其对专业学习失去动力。部分学生会成员由于过于热衷参加社团活动,忽视了专业学习,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经过问卷调查及走访调查,我校24.78%的高本学生和22%的技本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选择参加学生会及社团类课外文化活动,两个群体存在较小的差异,但都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谈恋爱 参加聚会及消遣类课外文化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在课余时间谈恋爱,正值青春妙龄的大学生对爱情充满了浪漫的幻想与憧憬,随着人们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个方面。大学生挤过了“独木桥”后,学习压力缓解了,课余闲暇时间多了,面对的是崭新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短暂的新鲜与好奇过后,漫长的思乡情绪就会萦绕心头,加之现今我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集体生活经验少,一时难以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旦学习目的不明确,难免会出现空虚、无聊,当看到周围的同学在花前月下出双入对时,爱情就会以其特有的诱惑力吸引这些空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对大学生会产生如下消极影响:(1)在校期间谈恋爱,大学生过早地进入两人世界,精力过于分散,不利于上进心的培养,会严重影响双方的学业。(2)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往往矛盾多、挫折多,很难把握好。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不均衡性,情绪波动较大,易感情用事,而一旦失恋,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后果不堪设想。就业也是一直困扰恋爱中的大学生的敏感问题,使得很多大学生情侣在毕业前夕不得不面临分手,对彼此的情感和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3)正在恋爱中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向性很强,往往与原来的伙伴疏远,甚至脱离集体,造成同学间的隔阂而影响团结,对集体的责任感也被男女私情所代替,既不利于个人角色的塑造和成长,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问卷调查及走访调查显示,我校23.34%的高本学生和20%的技本学生在课余会选择谈恋爱,两个群体的差异较小,但都不同程度地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兼职类课外文化生活 (1)参加兼职类课外文化生活会占用学习时间。大学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自由,学校安排需要参加的活动很多,如果兼职,则精力不够,大部分人不能协调好学习与打工的时间安排,造成旷课等情况,进而影响学业。(2)兼职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差,合法权益屡遭侵犯。有的用人单位仅仅把兼职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且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兼职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桥梁,如果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连最基本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的话,何谈实践?何谈锻炼?(3)存在安全隐患。介绍兼职的中介机构往往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监督,有的“黑中介”甚至仅仅收取中介费,根本不介绍工作,或介绍过时的、根本不存在的信息。调查研究显示,我校12.39%的高本学生和24%的技本学生选择了兼职,两个群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一是因为学习兴趣不同,高本学生较技本学生对专业学习有更浓厚的兴趣,更愿意在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而兼职会占用其课外专业学习时间,所以高本学生选择兼职的比例较低;二是因为技本学生更希望获得工作经验,大部分技本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会选择直接工作,而在大学期间的兼职经验会给他们在找工作时提供帮助,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做兼职。
对策研究
(一)学校方面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应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思想上的重视程度,现今的大学生职业意识与竞争意识普遍淡薄,迫切需要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运用科学的手段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学习,使大学生明白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制定出有序合理的学习计划,从而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外文化生活,全方位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 学校应坚持把满足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需要放在首位,满足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引导其正确处理好课外文化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课余时间,实现专业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最大化。可以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各学院应结合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更为丰富的学科竞赛,如外语专业可开展翻译比赛、外语辩论赛;汽车专业可开展汽车模型比赛;电子专业可开展机器人设计大赛;数学专业可开展数学知识竞赛等。各学院应在丰富学科竞赛的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完善竞赛制度和奖励措施,使学生有更大的积极性参加活动,拓展自我。同时,学校应加强社团建设,从社团活动入手,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社团多组织一些活动,在“业余、自愿、多样、收益”的原则下开展活动,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要合理、全面、丰富,既要包括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包括各类文体性、社会性的活动,还应多组织一些校外活动,让学生多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学习必要的社会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举办名人讲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多开展名人讲座,介绍他们的成功事迹,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拓宽视野,确定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各学院应邀请各领域的名人开设讲座,名人效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对未来自身发展的信心。事实表明,我校于2012年6月邀请“六小龄童”章金莱来校演讲,刮起了一阵“西游”风,不少学生争相传阅《西游记》等名著,此类名人讲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功不可没。
(二)学生方面
明确人生目标 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制定规划,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所谓专业学习目标规划,指根据对所学的专业在未来就业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及根据未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对大学学习生活进行设计,有计划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科学的学习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在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及发展道路;可以帮助大学生合理分配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以获得最优学习效果。制定专业学习规划时应注意:要有学业规划的意识;要了解自己的现状,对自己合理、正确定位,为自己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规划;要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要制定执行方案,并坚持按计划执行。
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 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课外文化生活,选择参加有价值的活动,充实课余时间。完整的生活造就完整的人,课余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安排课外文化生活时应注意:课余活动的安排应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课余活动的安排应适合本人特点;课余活动的安排应遵守充实而适度的原则,不应与学习主业相冲突。如读一本好书,进行晨练,出去远足等,都可以使课余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要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应该服从于事业,有利于促进事业的发展。一个人只有事业取得成功,爱情之花才会开得更加鲜艳芬芳。所以,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全部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学习。没有学业的爱情如同在沙漠中播种,缺乏坚实的根基和土壤,迟早会枯萎。只有与学业相结合,爱情才会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要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大学生在恋爱中应该懂得,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在社会生活中,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子女、朋友和伴侣的责任。第二方面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属于社会干预最为微弱的生活领域,主要依靠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正因为如此,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一旦进入爱的王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此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离开家庭来到学校,朝夕相处的是同学、室友,同龄人的相似性使他们彼此影响,在与同伴的接触中,如果发现某种举动是别人喜欢的,那么这种举动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强;如果另一些举动是别人不喜欢的,就会减少这类行动的出现,由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大学生进入大学时间久了,渐渐地熟悉了同伴后,他们的某些活动及行为便会受到与之生活在一起的同辈群体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应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寻找一起学习的同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慎选兼职 如果大学生家境较好,可以负担得起学费及生活费,在选择兼职时,就应该尽量挑选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兼职工作,避免在兼职工作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如果大学生想通过做兼职补贴家用,也要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挑选安全的工作环境,增强维权意识。
(三)家庭方面
很多大学生来到大学之后,因为脱离了父母及家庭的约束,就会变得懒惰,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律。家长应该在子女迷茫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子女确定目标,制定中、长期规划。同时,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子女关心,了解子女的动态,并给予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敬菊华,张珂.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2]张达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2).
[3]王希恺.大学生课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外医疗,2008(21).
作者简介:
高丽梅(1973—),女,河北唐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1.1课前准备
1.1.1制作上课视频
因时间紧迫,只是把其他班级上课情况同期制作成视频。
1.1.2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本课题组教师集体备课,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根据教师以往的经验编写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发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翻转课堂模式中的导学案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要求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前事先能明白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导学案根据《病理学》的课程特点密切联系日常生活、临床工作进行编写,提出热点热门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学习方法。
1.1.3查阅资料的布置
医学的知识处于不断的更新中,医学的学习是终身的学习。在校期间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查阅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围绕相关知识点设置一些相关资料的查阅,来培养锻炼学生获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收集资料从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和医疗问题也极大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病理学的学习富有生命力。本课题组在《消化系统疾病》章节中设置了以下资料的查阅任务。(1)紧密联系刚发生的新闻:2015年4月10日一名携带乙肝病毒的大一女生烧炭自杀。据此提出相关问题:何谓病毒性肝炎?何谓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有哪些?何谓乙肝两对半?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哪些?(2)给予临床病例,训练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做出诊断。如:男性患者,22岁,上腹部疼痛一周,以饥饿时或夜间显著,进食可缓解,伴反酸,恶心。请写出诊断。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症状有何不同?为什么?医生给溃疡病人开药后经常交代:规律服药4-6周后再复查胃镜。为什么要等4-6周后再复查胃镜?
1.1.4导学问题的设置
(1)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新课,提醒学生复习解剖、组胚、生理等学科知识。如:消化管壁有几层结构?何谓门静脉?正常的肝内血液循环如何?肝脏有何生理功能?(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肝硬化晚期有两大症候群,如何记忆?桥接坏死是重要的名词解释,如何记忆?
1.1.5练习题的配置
练习题一般是让学生看完视频、课件后复习,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在上课前要收集学生对练习题的反馈情况,掌握和分析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因此在配置练习时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组合。
1.1.6课前准备的实施
教师提前2-3周把上课视频、课件、导学问题、练习题等资料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上校园网的图书馆查阅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可下载相关的课件等资源。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分组讨论,约10人为一组,可提出难点或学习心得或讨论练习题。教师在上课前要收集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如果某题学生很少答对,教师则应思考在课堂组织时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做到“以学定教”。
1.2课堂组织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消化系统疾病》课堂时间同样为6学时。课堂上先由学生上台发言,内容可以是对某知识点的独特理解,可以是对书本知识重难点的解读,也可以是与同学分享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后面发言的同学可以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辩论。老师对学生发言情况适时适当地引导、纠错、点拨、扩展、引申;针对练习题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答疑解惑。课堂组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由于学生课前准备时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课堂上的6学时不再完全是进行知识传输,不再是安排得满满的,课堂上释放出来的空余时间注重于培养学生敏锐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能在课件上指出溃疡的大体标本和镜下表现、病毒性肝炎的细胞水肿和坏死、肝硬化的假小叶等病变。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由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比如嗜酸性坏死属细胞凋亡,有的专家则认为应该属于凝固性坏死,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总论的相关章节寻找答案。引导学生联系临床病例,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激发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发生浓厚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肝硬化》章节先导入临床病例,提问:为什么有这些临床表现?学生结合导学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再点拨门静脉有7个属支可推理出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复习肝脏具有的生理功能可以推理出肝功能障碍有哪些表现。教学内容与临床病例紧密联系,既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临床应用转化。有了充足的课堂时间,教师还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解释重点难点。解释桥接坏死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概念画草图。很多学生感到茫然。学生碰壁之后,教师再复习组织学知识,解释汇管区、中央静脉等部位,并画出草图。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大多能当场记住概念,提高了学习效率。课堂上还注重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以具体的病例解说提醒学生要关爱病患者,“视病如亲”。比如溃疡病出血病人的家属报告患者解黑便,作为医务工作者要不怕脏不怕累,亲自到病房的卫生间观察大便情况。
1.3课后巩固
教师与学生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在线指导,及时解答达到知识补救的目的。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反思
2.1视频的制作
本次实验因时间紧迫,视频制作较为粗糙,这也是很多学生没有完全看完视频甚至没有看视频的原因之一。教师应合作制作微课程,从知识点的选取,表达手段的不同等方面进行构思,制作短小精悍,针对性强、趣味性强的教学视频,而不是单纯记录上课情况的视频。视频不是平铺直叙,而应该穿插提问环节,要求观看者回答,根据回答正确与否给予不同提示语言,并有不同积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也可根据积分情况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有助于课堂教学组织。制作高质量的视频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成立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团队以深入挖掘研究翻转课堂的内涵。
2.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3]:从传统教学的单方向“以教定学”转变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以教定学”来制定编写导学案收集学生课前学习暴露的问题或感兴趣的课题第二阶段课堂组织则“以学定教”,教师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重难点做适当的补缺补漏。第三阶段课后巩固,知识补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4]。教师要熟悉整个课程体系,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时要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组织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复习联系以前解剖、组胚、生理学等基础医学的知识,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利于学生知识的链接。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比如: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联系病理生理学中水肿的发生机制。病理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各论则是对总论知识的应用,二者相互联系。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具有整体化思想,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利用总论知识促进各论知识的掌握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慢性胃炎、肝炎都是炎症,要联系总论《炎症》章节。此外,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到医院实践,采集临床病例。通过互联网、进修等方式及时补充更新教育教学知识与医学知识。还要关注社会热点新闻,想学生所想,才能使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具有魅力从而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制作教学视频、了解网络技术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等的能力[5]。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一般情况、学生的学习及思维的方式方法、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本次教学对象为高职临床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对电脑、视频等感兴趣,但学习主动性不强,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有待提高。他们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解剖、组胚、生理学等学科,对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有了初步了解,但有些知识已经遗忘,又一下子接触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对理解本章节内容有一定困难,学习有一定难度。
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临床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储备,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学在主观上是可行的。但是真正实践时,特别是在布置课前准备任务时感受到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根据问卷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并非自愿读医学临床专业,学习主观性不强。而课前准备需要占用他们课余时间,学生并不是很乐意。另一方面,学生从小到大已习惯了“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的单方向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现在放手让学生自己看视频,分组讨论,上台陈述自己的见解等,这些新的方式让学生难以适应。本课题组认为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前应向学生做好解释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前学习阶段要学会发现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或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兼具挑战性和艰巨性,但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前应该争取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让学生乐于接触,乐于接受。
2.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监控、评价体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是学生的课前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当发现自己某知识点欠缺,看不明白、听不清楚时可以反复观看视频。但这一学习过程缺乏监控、评价体系。学生有否观看本课题组制作的视频,教师无法监控和评价。因此,如前文所述,本课题组拟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视频,上传到校园网,学生上网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并留下观看视频所用时间等数据,教师可以据此进行数据分析达到监控和评价的目的。
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础课程,《会计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如何实施教学,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符合要求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本文通过对我院《会计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结合实际需要对《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
会计学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对于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高职生来说,《会计学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院在这门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一、我院《会计学基础》教学现状
1.本专业学生特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应届的高中毕业生,由于学生入学前,接受的是基础教育,踏入职业学院后,接受的是职业教育,难以适应专业性强的课程学习,《会计学基础》是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具备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会计基础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专业的会计知识,对于刚刚接触会计学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要吸收消化都比较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整体课程的学习。
2.理论教学。侧重以教材为根本,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教学模式,教师以课本为中心,采用填鸭方式,将课本内容讲授给学生,不注重对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本课程就会缺乏全面理解,不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有些学生则纯粹为了期末考试机械地将书本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没有深入思考。
3.实践教学。我校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十分欠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程时间的制定上,往往将更多时间给予前者,学生缺少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实际认识,缺乏经典的案例,不能培养学生全面的了解会计学,当然学生更缺少社会实践,学生就会感觉与实践距离太远。
4.授课时间短,授课内容严重不足。本课程是新生进校学习的课程,我院新生进校较晚,开始课程的学习比二年级学生正常教学周晚4周左右,而《会计学基础》每周只有4课时,使正常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因素严重不足,学生本来就不能接受过于专业性的内容,主要的教学内容又不够上,不能全面学习基础知识。
5.授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较多,班级较多,院内专业任课教师严重不足,院内教师集中教授会计电算化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无法给新生教授《会计学基础》,只有大量聘用校外教师来授课,许多有着实际会计工作经验的人员由于学院路程较远或会计业务较多不愿来授课,外聘的教师是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不足的在校研究生来授课,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扎实。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改进思路
根据上述问题,我认为可做出以下改进。
1.进行学前教育,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马克思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的深入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全面的了解本学科的全面知识,开课之前应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1)学生入学后由本专业任课教师对会计工作、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等情况进行介绍,以往届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为例,告诉学生在校努力学习,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基本技能是不能适应现在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的。(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参观,了解实际的企业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中运用的相关技术技能,让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有足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随时展开讨论,并且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实训操作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改进理论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等教育普及的条件下,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等方面良莠不齐。《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较强,较为枯燥如果继续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趣,无心学习,这就难以实现本专业培养的目标。这就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科学组织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展《会计学基础》教学。(1)讲授式理论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讲授中,应注意围绕学生,激发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更强调新奇的事物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增强感官记忆能力。会计课程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与实际结合,采取简单易懂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货币资金核算时,可以适当举例、给学生分配角色进行实际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理解,有一个深刻的印象。(2)启发式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前,我国会计正面临巨大变革,要让学生学会会计内在的理论和方法,讲授理论的同时应配合具体业务案例和会计处理的讲解,同时联系其他类似业务处理的启发,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仅满足于某一项具体业务的处理,讲课时要不断地通过类似或不同案例教学,注意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增强自学和后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同学们能独立地去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或特殊问题,能从容地应对会计的新变革。(3)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组织、引导和促进者,只有让主体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重建构,教育才能改变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完成课堂实训,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类同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基础的账务处理问题,则留在课后由学生完成,同时也给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索,以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传统会计课程只是简单的在黑板上给学生讲解知识,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要求,《会计学基础》课程应采用更多的现代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制作电子课件、微课、PPT、视频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表述,使课堂更加活跃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步骤,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投入,提高学生的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才能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个服务于《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1)实践教学体系。随课分散实训: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点,《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实训目标主要在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程中所讲基本方法与基本操作相统一,让学生熟悉企业基本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运用实训操作平台:我院为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实训室增购了基础会计实训操作平台,可以安排学生在实训室系统的操作实训平台,教师从旁指导,并且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进行电子打分,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手工批改转为电脑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ERP财务链总账实训:《会计学基础》课程是针对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电算化是最终学生实践学习的结果,因此,本课程教学应结合会计电算化让学生进行实际技术操作,在本课程结束后,安排1-2周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电算化操作,从中体会手工与电算化的差异,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基本操作的认识。(2)实践教学的方式。第一,认识业务: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根据实训题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基本业务;实训中所涉及材料均采用现今企业正常格式。让学生对企业的业务有一个全面、实际的认识。第二,学做结合,边学边做:会计职业有很强的操作性,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知识理论与实践操作,注重实践教学,利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实施仿真的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4.增加授课时间,满足基本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我院新生进校晚,上课时间不足的情况,将《会计学基础》课程由原有的4课时增加至8课时,这样在保证基本的理论教学时间足够的基础上,安排足够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保证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基本的专业教学,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提高授课教师的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授课。对我院教师不够的情况,可以增加专业教师的引进,特别是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以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若新进教师是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可以指定具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一对一地教学指导,从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方法、实际操作技能等全方位进行指导,帮助这类年轻教师尽快地融入教学中,给学生以扎实的理论授课和技能指导,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宁,王艳.对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
1.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深层次探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质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真实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育学生的创新观念与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是这些年全国各大相关院校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中不断在探究的主要课题。然而,在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如下三个问题:缺乏具有批判性的有机化学课本;教学大纲跟人才培育方式不协调;教学知识老旧,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和发展。
2.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材的建设
课本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好的教材是优良教育品质的根本保障。当前,专门适用于应用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本较为有限,大多数高校应化专业应用的有机化学课本仅仅停留在满足化学专业的一些基本有机化学。所以,加强应用化学专业的教材建设是必须的,也非常紧要。此外,随着有机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概念已经慢慢渗入至跟其紧密相关的生物学、医学、药学、制药、材料、食品等学科里,因此,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有机化学课堂上应该学习跟这些交叉学科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但是,现有教材较少涉及跟交叉学科有关的有机化学概念。所以,加强应用化学专业的教材建设是必需的,也非常紧要。
2.2创建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觉得,老师于教学活动里属于组织人、指引人;学生是学习的真实主体,教学的好坏一般是由学生是否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来决定。有机化学教学目标是在教授有机化学根本理论的另外,不停提升与培育学生的专一素养。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教授关键、难点为轻的教育方式。例如老师能够选用新反应不多的取代酸、杂环等篇章,引导学生运用图书馆资源,自主查资料,归纳总结。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课程教案,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进行教授,然后将学生分小组探讨的课堂教育行为,提升教育结果。也能够提前安排内容使学生在查寻文献信息的根本中,最终用论坛或报告的形式完成汇报沟通。
2.3引入新理论、前沿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教授课程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如何吸引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选取课本中的与社会实际结合紧密的知识内容作为切入点,适当地引入跟社会实际结合紧密的案例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例如,在有机化学中的酯化反应与付-克烷基化反应,课本中使用硫酸、路易斯酸等作为催化剂,然而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酸性物质的使用对仪器设备腐蚀、污染环境、造成提纯过程繁杂。现有新型的催化剂如固体杂多酸、活性生物酶等具有环境友好和原子经济的优势,已被普遍应用。在讲解苯酚的酯化反应时,可以引入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这一药物的发现历程,用途以及在战争中的地位。
3.结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这一时代改变着人们交流、学习、生活、工作、娱乐方式的每个方面,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展示了美好的数字化乐园,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时代的改变要求教师彻底重新思考怎样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怎样给学生提供同样的激励。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对象、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而这场变革的核心就是教学模式的创新。
2 信息化时代的翻转课堂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微课程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1]。通俗地说,就是传统上在课堂上做的事情改为在家里做,传统上的家庭作业则在课堂完成。翻转课堂打破了教学常规,将课堂时间进行了彻底的调整,教师的角色发生巨大的变化。
翻转课堂有助于差异化教学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在“流水线”上接受教育,所有学生都学习同样的内容。但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来到课堂时都做好了学习的准备。有些学生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有些学生对课程主题不感兴趣,也有些学生对现今的教学模式感到失望。教师要对全班50多名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
而在翻转课堂之后,学生观看视频,自行安排学习进度,并问出恰当的问题,教师只需提供专业的反馈。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帮助学生,而不是传递信息,这使真正的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大多数时间在教室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可以对每名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在课堂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有可能是做实验,有可能是探究性活动,也有可能是定向问题解决活动,或是一次测验,在一堂课上学生完成的活动通常不止一种。翻转课堂足够灵活,可以让缺勤的学生不再落课,让能力各异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
翻转课堂能教会学生承担自己学习的责任 在传统模式教学时,学生只是“坐着听课”,等着教师告诉他们该学什么,如何去学,什么时候去学。有了翻转课堂模式,学习的责任就落在学生身上。由于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预先录制下来的,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到理解其中的内容。他们能以适合自身的节奏学习,并可以帮助他们做好时间的管理。学习再也不是强加在他们自由之上的枷锁,而更像是一种等待探索的挑战。教师开放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由学生自己接手,学习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
翻转课堂有助于建立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模式下教学,教师总感觉到筋疲力尽。教师总觉得自己每时每刻都要像“在舞台上演出”一样,需要精力,需要热情,而且通常觉得自己在唱独角戏,得不到学生的反馈。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从课程内容讲授转变为教学指导,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学生之间交流时的情况。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像是在交谈而不是讲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更多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理解、启发、补充等活动,这样教师与学生交流彼此的观念、情感和理念,共享彼此的见解、知识和思路,丰富教学内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效果。学生来到课堂是为了继续学习或证明已经掌握了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来学习知识,通常能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和谐与高效。
3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践
下面以中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以微课为载体,分析翻转课堂的操作路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中职工科非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全书内容由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基础两部分组成,内容较多,涵盖了交直流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非电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为他们将来涉及到电的知识打基础。但全书知识点较多,内容繁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很低,部分知识点需要多次讲解,才能完全讲透。针对这些特点,如果以微课为载体,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借助信息化手段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就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微课,指的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 微课以其“碎片化”“个性化”“移动化”“情景化”的特征成为翻转课堂最有效的手段。
1)课前准备阶段。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设计学习任务单,制作微课程及编制相应微练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图如图1所示。以“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为例,制作微课的脚本如下。
系列名称:常用半导体器件。
本微课程名称:普通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知识点描述:本知识点主要讲解的是普通二极管的极性判别,包括观察法和测量法,以及使用万用表判别二极管质量的好坏。
知识点来源:《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章常用半导体器件。
先修知识:PN结的结构和特性,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课程类型:讲授型、演示型、练习型。
适用对象描述:中职一年级学生,对于简单直流电路有一定了解,能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 设计思路:首先以充电器中的元器件识别引入二极管,讲解从二极管外观上判别二极管的正负极的方法;接下来用视频示范使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正反向电阻,从而判别二极管的正负极以及质量的好坏;以霓虹灯引入发光二极管,为特殊二极管的判别做准备。
教学过程结构如表1所示。
2)课程实施阶段。
①课前。教师在信息化平台中微课视频及学习资源,可以是学校网站、内部服务器、教室电脑,或者是班级QQ群、云盘等多种资源,或是刻录成DVD给上不了网的学生。同时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并做笔记,并在课堂上针对看过的视频问一个有趣的 问题。比如有学生问道:有三个引脚的二极管吗?二极管还有什么样的形状?二极管在电路中能起什么作用?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教师就可以掌握学生观看视频的情况。
②课中。首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中答疑。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笔记和提出的问题,找到有共性的问题,比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的内部结构等,在课堂演示分析讲解、解除疑惑。接下来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用万用表测量二极管,并判别二极管极性和质量好坏。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最后进行评价总结。要求学生完成拥有自评和小组评价功能的电子任务书,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自动接收每个学生的任务信息,并通过Office软件进行整合。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师的动态跟进,起到辅助教练的效果。
③课后。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最大的挑战在于要建立适宜的评估系统,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要做到对 学生和教师都有益。在形成性评估过程中,教师评估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制订补习计划,可以让学生重新观看教学视频,或是指导学生查阅教科书,或是浏览可供参考的网站,或者是直接和他们探讨还不甚明了的概念。
4 结语
翻转课堂颠覆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教师和学生都开启了另一片天空。在无“网”不胜的年代,教师面临一个选择:是要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冒着聪明的学生无聊、学习困难的学生迷茫的危险,用一整堂课来教学生如何恰当地进行电路分析?还是制作一份教学视频按需分给学生,不牺牲课堂时间而是做直接的授课指导?信息化时代的教师,请放手接受挑战,为翻转课堂开展一段艰辛的教育旅程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有机化学;农牧;课程改革
农学、动物科学、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等农牧系列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该课程的内容贯穿了整个后续专业课程,为今后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有机化学》课程开设在大一下学期,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学时,实验学时18学时。有限的学时与日益丰富的教学内容矛盾重重。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农牧系列专业的教学体系不能照搬化学类专业的课程培养模式,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更新设计[1]。因此,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摸索,我们提出了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模式与思路。目的是通过改革,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将复杂枯燥的教学内容简单化,零散的内容规整化,模糊的内容清晰化,巩固了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逐渐培育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1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化学类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为期一年,农牧系列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仅仅为一个学期。其次,部分农牧系列专业为文理兼招专业,文科生学习有机化学很吃力。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导致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如下:(1)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没有深入贯彻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通常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忽略了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文科生)产生厌学心理,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逐渐丧失。(2)教学内容落后、陈旧,缺乏近代最新理论和动向。教师为了备课方便,每一届学生均使用同作者、同版本的教材。课程内容与时代的进步和知识理论的托陈出新脱节,导致有机化学课程与后续课程相互链接不紧密。(3)教学方法单一,忽略了现代教学手段。教学中多采用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历史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直观教具[3]。(4)实验教学封闭独立。实验内容相对简单,实验项目少,缺乏与理论知识及人才培养要求的有效连接。(5)考核方式单一化。考核成绩主要取决与期末笔试,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初衷。这些问题与弊端,面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当前教育发展形势,显得很不适应。
2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方向
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的要求,加强教学内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推陈出新与提高。主要方向如下:(1)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近年来有机化学和农牧科学的发展,对个别章节的内容适当的删减、合并和增加。例如:删掉“光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含氮、硫、磷有机化合物”、“周环反应”、“亲电、亲核、自由基反应机理”、“有机合成”五章;合并“饱和烃”、“不饱和烃”、“卤代烃”三章;“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酸”两章;增加“天然有机化合物”、“有机物与环境污染”两章。其中,“含氮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类脂化合物”作为重点章节讲述。(2)实验内容的改革。利用实验项目辅助教学内容,以理论指导为准则,理论内容通过实验验证,在实验中穿插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实操技能。也可将有机化学相关工业原料或产品带进课堂,增加教学印象,如常见的通用塑料PP、PVC、PS、ABS等;合成树脂如酚醛树脂;增塑剂如邻苯二甲酸酯等。根据专业的特点,有机化学实验重“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分离”,轻“有机物合成、性质与鉴定”。实验内容可设置为:“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橙皮中柠檬油的提取”、“菠菜中叶绿素、胡罗卜素、叶黄素的分离提取”、“从牛奶中分离酪蛋白和乳糖”、“油脂的提取与性质”、“麻黄碱的提取和鉴定”等。(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学生参与并主导课堂、增加课堂吸引度和重视课堂评价三方面,可采用讨论法、互动法、讲授法等多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最新的有机化学前沿知识,查资料,找出与某一知识点相关的科研成果,然后在课堂上以主题讲座的形式向全体同学汇报并讲解,同时回答教师及其它同学所提问题。教学手段的改革包括开发、研发、选用恰当的直观教具参与课堂教学,丰富教学辅助工具,增加课堂信息量。例如,将专业所需的反应过程、反应机理、立体构型等抽象的内容,以立体、动画、视频等形式表达出来,而这些“可视化”的效果完全由学生完成,做到“学生主”。而教师可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有机化学领域主流杂志等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到“教师辅”。由于学生更爱听一些有机化学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教师主动了解并掌握学生的知识需求,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与所讲知识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营造“师生互助互学”的教学气氛。(4)教学形式的改革。教学形式的改革包括课上教学和课下辅导两方面。课下辅导包括学习和生活的辅导。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形成亦师、亦友、亦父、亦母、亦兄、亦姐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播,而且是育人的手段。
3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措施
本着“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力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主要措施如下:(1)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凸显主要的知识脉络和结构,把握以下两点:首先,将最新的理论、前沿性的技术和创新融入到教材中去。深入浅出的表达理论概念,不拖沓。例如讲授“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时,利用导课将近几年核糖核酸及全新蛋白质的发展史以影视图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说明其在医学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本章也是后续课程《生物化学》的基础,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在讲授基本理论与概念;“碳水化合物”中单糖、双糖和多糖的分子结构较难理解,讲授时可将三者代表物(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的分离、分析及合成方法,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等导入课堂后在介绍分子式和结构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以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课题为载体,课堂教学为途径,将授课内容融会贯通到课题中。如“天然产物化学和药物化学”相关课题研究,可先将利用先导化合物及其各种衍生物发展成一类新药的例子介绍给学生,根据实例引出授课内容。(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各高校的有机化学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去听课和学习。如(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云南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西北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等。同时开发并推出该专业所授有机化学课程网络版,在线作业、考试、答疑、预习、复习、查询等[4]。(3)增加课堂吸引度,提高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且数目庞大,故有机化学的每章及每节都有相互联系和关联的地方。例如“有机物的命名规则”是每一章都要讲授的,可将其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讲解。再如“醇酚,醛酮与羧酸”三章之间可通过相互的氧化及还原反应联系起来。只有教师喜欢授课,喜欢教室,喜欢学生,才能提高的课堂吸引力,增加课堂吸引度,使因学习过程无趣而导致课堂自制力下降的学生重新燃起学习的兴趣。(4)实验教学以实用性、技能性、先进性为准则。实验教学脱离不开理论指导,而理论内容需实验验证,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农牧系类专业有机化学实验学时较少,难以向化学类专业实验教学一样进行全面的训练和提升。故采用集中化实验教学法,即集中某个时间段(一般是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有机化学实验[5]。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设置“有机物提取和分离”综合性实验,在实验中穿插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结论将结合,提高动手能力。(5)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环节,当不是最重要的环节。对于人才培养而言,“重结果,轻过程”的理念应摒弃,主动求变,改变笔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考核模式。合理分配考核比例,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出勤、报告单成绩、实验动手表现)的比重加大,减小期末笔试成绩的比重。
4结语
对于学生培养规格来说,知识结构的要求是次要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是主要的。实践证明,每一门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对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修订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大,这给有机化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总之,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可操作性强。通过教改,教学体系和课堂内容趋于合理、全面和科学。该课程的教改模式可为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高伟.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高教学刊,2017(6):113-114.
[2]吴凤龙,宋瑾.有机物系统命名法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探析[J].河套学院学报,2016(3):63-65.
[3]乔金霞.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爱斌,飞,陈银,等.大类培养模式下非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16,31(9):20-23.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农业科技成果是凝结着人类劳动的一种智力产物,它是基于农业科技而进行研究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故基于产品角度,结合社会属性可把农业科技成果分为以下3类:公共产品类、私人产品类、混合产品类。之所以从社会属性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分类,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便于区别分析和探讨各类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各自运动规律,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基于此,以下着重从经济学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如何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进行探讨。
2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性分析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供需方面的分析
2.1.1 公共产品类
2.1.1.1关于需求的分析 知识形态为这一科技成果的主要存在形式,故无法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直接应用;因此引致需求为其主要的需求表现形式,通常是由开发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需求所引致的,利用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开发或进行后续的研究工作,这是最终需求方所要做的,但成果产生方不会把成果以等价形式转给最终需求方,最终需求方可以采取多种渠道把所需要的信息向政府部门进行传递,通过政府再把这些需求信息传递给各个研究机构,最后由研究机构据此来进行生产或向最终需求方提高此类成果。
2.1.1.2关于供给的分析 作为政府部门,必须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公共经济学界的共同认可,作为最终需求人——政府,在把公共类农业科技成果向研究机构进行提供过程中,还承担起委托人的身份;而公共科研部门在把政府的委托接受过来以后,就在事实上成为供给人,基于政府下拨的科研经费来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再把其研究成果以论文等形式进行公开发表。由此可见,公共产品类农业科技成果,在其转化及供给方面在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市场失灵,即无法完全靠市场途径来实现其供需平衡,在多数情况下必须依靠非市场途径来加以实现。
2.1.2 私人产品类
2.1.2.1若独占许 可为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方式时,如图1所示。
由于所购买成果的使用权均为买方所独占,成果供给方若要实现其价值,只能通过1次转让,且也仅有1次固定的供给量,因而其供给曲线表现为与纵轴平行的直线,E点为供给与需求的交点。在1次交易中成果攻击方可从中获得全部回报,由于供需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因而把供需平衡实现起来。
2.1.2.2若普通许可为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方式如图2所示,成果攻击方所获得的价值补偿,可通过多次转让来进行累计而实现,从理论上讲,若具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则可进行多次转让,而且随着增加的转让次数,相应地也增加了供给量,致使出现越来越低的转让收入,因而其供给曲线表现为与横轴平行的一组直线S1、S2、S3、……、Sn,此外点E1、E2、E3、……、En为其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所成的多个均衡点。
2.1.3 混合产品类
竞争性及排他性,这是这类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特点,有关私人产品的供需行为与本类产品基本相同,但本类产品具有正外部效益特征,因而具有其特殊的供需均衡过程,具体如图3所示。
在上图中,S为混合产品总供给曲线,D1为混合产品私人需求曲线,D2为混合产品总需求曲线。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外部经济效益方面的分析
与普通商品相比,农业科技成果在使用价值方面,除了具有共性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能够为消费者的直接需求进行满足,并把正常的经济效应发挥在其转化应用过程中,这就是农业科技成果与普通商品所共同拥有的共性。此外,在转化应用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一系列强大的效应,诸如增值效应、正向溢出效应、渗透效应以及其他社会效应等,而且伴随着不断扩大的成果应用范围,其外部效应也日趋明显。
3 关于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思考
对于公共产品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其外部效应很强,故在成果供给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实现这类农业科技的转化要通过非市场途径,但由于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在其转化过程中同样有效率的追求,因而其转化或多或少也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加快这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为加强探索有关市场与非市场的结合。混合产品类农业科研成果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社会属性,故应把政府的推动行为与市场主体的能动选择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本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
4 结语
总之,农业科技成果与其他普通商品相比,在很多方面既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加强从经济学这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研究,并确实采用有效措施来促使农业科技转化效率的提高,对于促使我国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春梅.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中的政府支持与公共服务职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05).
[2] 戴文标.公共经济学导论[J].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
[3] 王生林,等.构建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4] 康涛,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11(03)。
关键词:动漫 高等教育 课程体系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57
近几年来,动漫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由于其广泛的应用领域,被称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力度也是相当的大,全国很多地方兴建了国家级或省级动漫基地等,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一个产业的兴盛,不是短期内多建高楼,多搞几个生产线就可以做到的,“动漫产业作为新兴的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强大的高素质的生产人员,动漫产业的长远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所谓的“欣欣向荣”,其实是存在着很多的包装与噱头,很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而已。所以,要从长远设计与规划我们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的蓝图,必须要高度重视动漫产业高素质生产人员的教育工作。
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随着动漫产业的兴起,很多高职高专也紧跟形势,着力培养动漫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根据这几年社会各种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包括高职高专,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一小部分在从事与动漫产业相关的工作,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绝大部分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教育不合格,而高校教育目的是通过教授课程来实现的,因此,课程的设计是解决高校动漫人才培养各种问题的物质载体,所以,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实现动漫人才培养目的的基础。
如何设计一套科学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课程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化答案,因为课程教学的过程是需要辅助一定的条件的,比如硬件设施,比如教学方法等。但我们要首先明白一点,无论如何,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能”很重要,是个关键词,而技能的培养是需要辅之以大量的实践课程才能达到目标的,因此,在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很多高职高专都在教学方法上加大研究力度,以期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笔者所在的单位在动漫专业教学中重点采用项目教学法,所以,笔者所主持的动漫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尽可能地配合项目教学法。
我们的全部课程一共分为六大类,即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岗位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职业证书达标课程、就业方向课程。其中职业技术基础课程与职业岗位核心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主干,也是我们要重点进行讨论的课程,列表如下:
从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本专业的一些基础课程,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了三门:分别是《绘画基础》、《Photoshop》、《Maya》,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强化并提高一下绘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而两门软件课则是根据专业特点以及学校的条件的开设的。《Photoshop》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通用软件,而《Maya》则是三维动画制作的重要软件,这些课程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都充满了新鲜感,他们对新的学习阶段以及课程都充满了巨大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再加上我校为每一位大一新生都配置了一台高配置的电脑,可供学生全天候使用,且在每台电脑上都存储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在新生入学伊始就开设了这两门软件课程。在这两门课程中,《Maya》属于大型软件,但是我们只安排了36课时,远远低于熟练掌握该软件的一般课时。这样安排是基于我们的教学目的,在第一学期的教学目的并不以学生熟练掌握该软件为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入门。学生入门后,剩余大量时间可以自主学习,这样便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为下学期第一阶段的项目化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到了第二学期,《动漫设计造型基础》为主要课程,中间插入24节理论课:《动画基础》,目的在于为同学们在专业上梳理出一个框架结构,使得同学们对本专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培养同学们的设计造型能力。我们通过对本门课程进行项目划分,从线稿到上色再到三维建模,一气呵成。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既提高了同学们的设计造型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也巩固并提高了同学们的软件操作能力。而《建筑动画基础》则是为了拓展同学们将来的就业方向,以入门为教学目的。至此,我们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开设完毕,理论上讲具备了上岗的技术基础,但是不具备上岗的业务能力。所以在第三、第四学期的职业岗位核心课程中重点培养同学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的业务能力。整个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的课程有:《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影视广告动画》、《商业空间短片制作》等,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完全来自企业,是企业已经结项的项目,我们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整体水平对项目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便使项目从企业到校园不至于出现太大的裂缝。
通过企业项目的实战训练,学生在第三学期技术时对企业项目的生产流程已经非常熟悉,理论上讲已经具备了上岗的条件,只是尚不成熟而已,所以在第四学期的项目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上岗能力,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项目的内容与企业原本的内容高度一致,完全实战化教学。当然,在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企业技术骨干的参与和指导,教学质量和目的才能得到保障。
通过以项目教学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我们的教学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绩,用人单位反映良好,并与我们开展了更为广泛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