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会计大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2-12-06 19:06:15

导语:在会计大学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大学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策略;问卷调查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科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全国6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经管类本科专业,形成了“校校办财经”的新格局,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仍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1]。本科毕业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可以说其实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是其获得学位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毕业论文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毕业论文质量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2]。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的发展始于1979年,业已形成以工商管理学为主体,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经济学三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5080人。近年来,我校经管类专业在如何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仍存在总体质量不高、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内容空洞、论文过程管理不平衡等诸多问题,为此,亟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予以应对。

一、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概念的界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质量问题日益成为各行各业生死攸关的关键课题。那么质量的含义是什么呢?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就是“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所谓本科论文质量其实质就是指毕业论文写作和论文文本所达到某些衡量标准的水平和程度[3]。同时赵英才认为毕业论文质量的衡量标准应包含的评价要素有专业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科学性等[4]。毕业论文质量不仅涉及到学生的撰写、教师的指导、培养的目标、学科的科研水平等诸多因素,同时高等院校主管部门的管理绩效对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毕业论文质量就是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教师指导能力、学科科研水平和高校主管部门管理能力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应以质量为中心,构建全员参与、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对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撰写、答辩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和保障,并借助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使毕业论文质量得以持续改进。基于此,笔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应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论文的静态质量,在此主要关涉到对论文的结果进行质量管理,具体涵盖的内容有形式质量、内在质量和答辩质量。其中形式质量是对论文的结构层次、语言文字以及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方面所作的具体要求。[5]论文的内在质量则主要是指论文的选题价值及成果价值。而所谓答辩质量则体现在大学生的答辩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同时答辩质量的高低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对于论文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另一个方面,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论文的动态质量,所谓毕业论文的动态质量在此主要是指对论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对毕业论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质量监控,并通过有效的奖惩机制,从而使得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得到切实的贯彻。

二、影响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主要包括有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学类,涉及的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及金融工程等若干专业,其中由于投资学是2015年新增的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的学生,所以此次未有统计。本次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跟踪调查等方法,其中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访谈法则主要是针对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部门负责人及部分参加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而跟踪调查则主要对2016届和2017届经管类毕业生的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并将相关信息搜集整理。从质量管理系统的角度并结合本次调研的数据,课题组发现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主体、指导教师、学生、质量保障激励机制及其他外部因素等。

(一)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是承担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责任,决定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方向和进程的有关组织和人员,由相关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所构成。这里主要由学校及学院等毕业论文管理者和学校教务处、学院教务办及教研室所组成。从此次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湖南工业大学从学校层面颁布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对于学校的毕业论文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宏观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学校未颁布对该项工作具体的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而学院本身又未出台更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相关管理细则,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论文)在论文选题、教师指导、成绩评定等关键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总体水平欠佳,另一方面是导致学校各层级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效果欠佳,也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

(二)指导教师

众所周知,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对论文质量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整理,还是论文的框架结构,直至论文的定稿,都需要指导教师2017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679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1,2017(CumulativetyNO.679)细心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调查中发现,有近92%的学生将自己毕业论文通过及取得优异成绩归结于指导教师的严格监督、主动指导,还有73%的学生认为是教师在论文选题上的科学指导,另外还有80%认为是教师在资料收集上的帮助及研究方法上的指导等,然而同时由于学校生师比偏高、本身科研教学压力较大,以及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等缘由,仍有约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不太负责任,对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及研究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倾注精力不够,其结果就是导致其论文成绩不理想甚至未通过。

(三)学生

学生是毕业论文工作的主体,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结构、科研素养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根据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太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其中有近80%的学生是在4周以内完成其毕业论文,而在两周以内完成的比例也高达51%,由此可见,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科研的训练,而其自身在自主获取知识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其根本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而只能依靠东拼西凑来完成任务。

(四)质量保障激励机制

近年来,为促进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学校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然而却疏于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方法,特别是对于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更是如此,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往往流于形式,而为保障毕业论文质量所制定的诸多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教师的毕业论文工作职责划分不清,使得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再加之,学校、学院等各级部门对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色的教师和毕业论文优秀的学生也缺少物质与精神上的激励,而对于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和毕业论文不及格的学生也缺乏有力的惩戒措施,以上诸多因素的存在都直接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

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顾名思义就是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管理的体系,它主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组织内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首先应科学构建从学校、学院到系部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明确界定不同管理层级之间的工作职责,制定更为具体和详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细则,其次要强化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流程的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毕业论文的撰写历经始于选题、经过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到最后的成绩评定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与完成质量息息相关,并都会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鉴于此,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中作用的真正发挥有赖于其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责任意识的强化、指导能力的提高、指导方法的改进与自身修养的加强[7]。由于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还要求有好的选题和创新,而好的选题和创新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学术前沿动态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说,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的质量,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大力提升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水平。

(三)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本科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性,有利于学校综合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针对目前湖南工业大学学生现状,学校应该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培养方案中增设社会调研、论文撰写、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企业参观实习等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另外,还可以通过使学生了解和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塑造其严谨的科研态度,使得学生们在思想上、行动上能投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去,继而形成良好毕业论文工作氛围,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是评价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优劣的尺度和标准,对毕业论文质量有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湖南工业大学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设,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适合我校实际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所谓全方位、多层次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不仅涉及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且还涵盖评价的角度与方法,也就是说质量评价既应该有结果评价,还应该有论文撰写过程、相关环节的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内容[6]。同时还要建立毕业论文奖惩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抄袭现象的处罚力度。当然事后的惩处,震慑作用是暂时的,难有长效,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地调查能力和习惯,让学术诚信内化为学生稳固的信念,逐步培养起求真务实的作风。

参考文献

[1]刘彬让.高等学校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2]安静,李风娟,兰海鹏.高校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6(26):31-32.

[3]宋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模式研究[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09.

[4]赵英才著.学位论文创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许骏.本科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静态与动态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07.

第2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关于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实践层面的思考( 一) 就业指导教育应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 突出师范特色, 着力于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养。在教育岗位的竞争中, 有些师范生赢不了非师范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师范生的师范特色不强。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育 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

【本页关键词】会计期刊征稿 教育论文 职称论文

【正文】

关于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实践层面的思考( 一) 就业指导教育应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 突出师范特色, 着力于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养。在教育岗位的竞争中, 有些师范生赢不了非师范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师范生的师范特色不强。1. 加强“三字一话”技能训练。近来许多师范院校都放松了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字如其人, 如果一个未来的教师连字都写得乱七八糟, 谈何为人师表? 用人单位又怎么会要这样的毕业生呢? 另外, 也不应忽视作为国语的普通话训练, 虽然现在的师范生都要通过国家的普通话等级考试, 但是, 纯粹只为考试过关而不为自身素质提高者也不在少数。由于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多流向中小学, 师范生普通话水平在就业竞争中就显得更为重要, 学校应加大力度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同时还应提供普通话朗读技巧等相关培训。2. 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师范生对于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就相应地被列入用人单位的要求中, 师范院校不仅要开设多媒体技术的课程, 更应在平时让学生多使用多实践。但是, 也应让学生不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 以免离开了课件就不能上课。教学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一块还在于,训练学生自主备课、走向讲台并且大方自如讲课的能力。另外, 学校还可以创造条件, 提供学生教态、教师礼仪等方面的指导。3. 加强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修养。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师范生毕业后走向讲台, 并且很快适应岗位与学生很好地沟通所必需的。所有的师范生都被要求修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 但很多时候, 学生们抱着的却是拿了这两门课的学分就行的心态, 因此,学校要从心态和教学上同时抓好学生这两门课程的学习。( 二) 专业课程中应渗透就业指导教育。师范生毕业后走向教育岗位, 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学校的专业课程大多与以后的教育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因此, 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应渗透与教育实践的联系, 即就业教育的内容。如院系可以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去见习, 看看常态的课堂是怎样的, 与一线的老师进行交流, 访谈中小学生。另外, 专业课的教师应把中小学的动态以及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及时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现在的中小学是怎样的情况, 以便为日后的就业作好准备。( 三) 就业指导教育应充分利用好学长制。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中心、院系领导、专业老师虽然可以给学生提供全面权威的就业指导, 但是, 作为学生的同龄人的学兄学姐更容易也更多地与学生接触, 他们在就业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在许多学校都实行了学长制。应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 学兄学姐尚未毕业时, 可以给学生在择业观等方面进行指导,毕业后更可以提供就业信息等等。( 四) 就业指导教育还应充分利用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可谓学生大学毕业前的最后真枪实弹的练兵,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 先给学生实习指导, 然后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实践, 积累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不应只有阳春白雪, 更要有柴米油盐,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就业指导教育, 让师范生们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取胜。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3.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3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ising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improvement of employers' employment standards, the pressure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increasing. If universities were regarded as factories, then only improving increasingly its product quality to meet market demand and make products satisfy markets, can universities promote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this paper found out problems in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practical ways and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from three aspects: professional setting, teaching arrangements and career guidance.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途径和方法

Key words: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ways and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80-02

0引言

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自此以后,中国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大众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并由此带来了高校毕业生逐渐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局面。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无疑使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8、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2007年的水平,仅为68%,而在这一数字背后的,是毕业生待就业人数的增长,2007年毕业生待业人数为173万,而2008年毕业生待业人数为196万。温总理曾经指出,我国一年安排的新就业职工最多也就是1100万到1200万,通常在900万,而2010年仅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就高达630万,加上过去待就业的大学生,各高校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然而,造成就业难的原因除了大学毕业生规模庞大外,还有来自社会的需求结构与大学教育的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本文从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需求改变以及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探讨就业难的原因,并找出高校提高就业质量的途径。

1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1 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就业环境改变

1.1.1 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改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经济增长放缓,2009年中国GDP同比增长8.7%,比2008年降低0.9个百分点。经济增速的下降,必然会使就业岗位大量减少,受经济冲击最明显的,是规模比较小,受出口影响大,抗经济波动能力较差的民营企业,然而,民营企业却是吸收毕业生的大户,2007年我国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言而喻。不仅如此,甚至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行业也削减用人计划,如汽车、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的招聘需求比往年下降六成以上。

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企业削减招聘规模,也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更为严酷。一方面,金融危机在西方国家的爆发,使得许多原计划在国外就业的留学生被迫回国,使得国内大学毕业生必须与“海归”竞争,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使得一些往年毕业生甚至中高层管理者被迫再就业,与这些经验丰富的再就业人群相比,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力再度削弱。

1.1.2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需求结构改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必然。近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根据我国国情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第一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从业人员的不断减少,工业产业升级使许多大型国企不断整合,并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这些调整必然改变人才需求结构,甚至由于部分企业的倒闭将减少人才需求,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人才需求偏向服务消费类专业,如物流、旅游、餐饮等。然而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趋同等问题,使得高校的人才供给单一,无法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结构。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造成的过剩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大规模下岗人群再就业的问题,更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1.2 落后的高校教育导致的供给错位

1.2.1 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在于无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将高校视作生产人才的工厂的话,那么,这座人才工厂的最大问题就是产销不对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许多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主要考察的不是市场,而是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专业因师而设,并非因市场而设。另一方面,盲目增加一些培养成本低的所谓的热门专业,如经济、会计、计算机、新闻等等,学校盲目求大求全。正是由于各大学盲目上专业,使得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过剩,人为地导致这些所谓“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有8个: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而这些正是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几乎在中国的任何一所高校里都找到这些专业。这种专业设置的失衡,其结果是“热门”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及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1.2.2 课程设置对实践内容重视不足如果说专业设置是解决高校如何适应市场职业需求的大方向,那么课程设置则解决的是岗位胜任问题。然而,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重视不够,使许多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实践操作能力差,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在实际中应用。在课程设置上,国外的教育理念颇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把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设计)视为高校的“三鼎足”,实践课程的比重大,为此,国外大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主动思考能力都比较强,就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独当一面。而我国由于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偏颇,大学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使得最近频频出现“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的消息,暴露出华而不实的高等教育所存在的致命缺陷。

1.2.3 就业指导滞后,内容单一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在校生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足,53.9%的院校到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仅16.6%的高校是从大一就进行就业指导的。如此滞后的就业指导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有调查显示,71.1%的学生希望在大三前开始就业指导。高校对就业指导的不重视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开课时间晚,同时还存在课程内容单一与师资专业性差的问题。从课程内容上看,可以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就业信息提供得多,就业观念教育讲得少;如何择业说的多,敬业精神宣传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工作怎么办的少;目标对准就业率的多,认真改革教学内容的少。从师资配备来看,大多数就业指导老师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大多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兼任,这些老师由于自身工作的繁忙以及本身专业的限制,往往无法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良好指导。

2加强就业指导的途径和方法

2.1 建立预警机制,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专业是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关键,因此,专业的设置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应当注意今年设置的专业,招进的学生是为了满足四年以后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对四年以后的社会需求进行预测。这要求高校建立社会需求预警机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与科技发展方向,从而对未来的社会需求进行预测。如:国务院总理在今年9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指出: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需求大量这些方面的人才。为此,高校应有前瞻性,对社会和企业将来需要而本校尚未设立而又有条件设立的专业,应及时设立,并考虑本校的优势,形成本校的专业特色,以在将来的竞争中获胜,但应注意避免对热门专业盲目追崇,不考虑未来趋势与本校实际的做法。同时,对已经过时的专业应及时停办,并将已招学生及时调整到其他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只有专业设置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对市场动向进行分析,及时有效的对专业结构进行调节,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要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将教育资源达到最合理的配置,才能培养出与社会需要相匹配的人才。

2.2 教学安排重视实践,学年考核设置胜任力指标每年高校毕业生数以百万计,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为企业提供了广大的选择空间,使得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历,更要求能力,需要高校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并创造效益。因此,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实现从学校走向岗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扩大实践课程比例,增加实验操作课程,提高实验课程学分,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课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重视实践课程相适应的,是高校教师能力的增强。过去高校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因此,高校应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第二,将社会实践内容落到实处。高校一直以来都有社会实践的考核内容,但流于形式,往往是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社会实践表上盖上公章便算是完成了社会实践内容。为了落实这一环节,应当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与社会实践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建立联系,通过学校与单位的直接联系,获取学生的实践情况,并将反馈情况纳入实践能力考核中,才能杜绝社会实践弄虚作假的现象。同时,高校应加强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为无法自行解决社会实践机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第三,重视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也是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大多高校毕业生论文答辩的要求比较低,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毕业论文只要凑够字数就能毕业。因此,高校应当增加毕业答辩难度,同时,增加毕业设计的中期考察次数,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为了适应企业对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高校除了要求学生修满学分外,还应在每学年的综合考评中增加胜任能力考核指标。由于胜任素质主要包括认知、行动、人际、态度四大方面,因此,胜任能力指标主要包括理论学习成绩、实验科研成绩、社会实践成绩以及就业指导课程成绩四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合格人才。

2.3 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全程化和专业化如果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时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硬实力,那么,职业指导课程则提升的是大学生的软实力,就业指导除了帮助学生获取就业的信息外,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就业心理,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大老师与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公共必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从开课时间看,应尽量提前,并持续开设,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辅导内容。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应不断拓宽,不仅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技巧,还应包括就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等。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90后,从小物质条件优越,既给了他们较好的教育背景,也给了他们骄纵的性格,因此,在职业指导的内容上,应特别突出敬业精神的培养。为了给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指导,师资配备必须到位,为了提高师资力量,学校应为现有的兼职老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并要求其获得专业上岗证书,另一方面,不断引进拥有前沿知识的老师或者职场经验丰富的人士、甚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兼职老师,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除了传统的就业渠道,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好途径。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和社会结构不断变化为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同时也为发现商机的人提供成为企业家的机会。大学生不仅拥有专业知识,同时,头脑灵活,视野宽阔,接触新鲜事物多,往往有较多的奇思妙想,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切实可行。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应增加创业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掌握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随时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开办创业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形成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了解创业的基本步骤和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伟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中长期因素分析及思考[J].就业指导,2010,(7).

[2]茶金学,游艺.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J].教育与职业,2010,(3).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专任教师,专业化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专任教师现状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而高专院校则是在原有专业

(例如:数学专业)基础上增办会计专业。在高职高专广大的会计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双专业性的教师为不多,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单专业水平上。一方面,学校原有专业教师队伍虽然在组织教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财会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他们大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进入这个领域,理论知识现炒现卖,实践技能职能是空白一片。另一方面,学校新进教师或是重点大学毕业或是综合大学硕士毕业生,可以说他们的财会理论以达到了较高水平,然而,对于“如何教”的问题在短时期却难以解决。而且,他们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学校就业,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指导会计实践教学中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上所述,目前的高职高专少有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专业专任教师,综合分析和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普遍偏低,这与高职高专的实践技能课程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专业化背景下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

应该明确,教师是一个双专业性的职业,“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对于会计专任教师而言,首先必须具备会计专业课程涵盖的基础学科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其次,还必须具备作为教师所应有的教育理论和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质量的集中体现,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不少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3个方面。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

由于会计专业的时效性,作为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专任教师,除具备上述3

作者简介:夏开萍(1973—),女,云南昭通人,云南昭通师专数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统计研究。

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外,还应具备一些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素养。

1、会计科学素养

随着会计改革不断深入,财会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特别是新的会计准则的出台,会计实务中存在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会计手段不断出现,会计专任教师应顺应会计改革的潮流,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本专业的相关新知识、发展动态、相关政策的了解,从拓宽会计教育的新模式、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会计教育、教学服务;会计专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广泛的、广博的专业知识及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并且把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2、会计思想方法素养

会计思想方法是隐性的知识,它以会计专业知识为载体。会计专任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去总结和提炼,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会计能力素养

通过对企业需求的调查表明,目前大企业招聘会计人才都注明要有两年以上会计岗位经验或有会计师资格证的高级财务人员,而且要求应聘的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各项综合素质能力,如思维敏捷、分析技巧和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要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上述这些能力,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而且还要具有规范的会计专业技能的指导能力。例如: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经济活动的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财务电算化软件的能力等。

三、培养提高高职高专会计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1、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会计专任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首先,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会计专任教师取得相应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证、注册会计师资格证、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注册税务师资格证等,引导教师向复合型人才前进。条件成熟后,学校可组织教师成立会计师事务所,不但教师可以进行财会管理实践,学生也会有锻炼的场所和机会。其次,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使得会计专任教师能够经常参与企业的财会管理实践活动。使之成为既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经验;既有较高学历和职称又有相关职能等级证书的“双师型”素质会计教师。

2、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任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会计专任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自学是在职教师获取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的教学动态、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求终身、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会计专任教师应经常购买有关会计方面的最新书籍、订阅相关杂志,利用电脑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形成广博的知识体系,进一步钻研会计专业知识,不断加强会计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更好地为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3

第5篇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类课程对大学生早日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够专业、不够系统,并与社会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成长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文章以A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创新策略。

[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

[作者简介]吴建华(1972-),女,湖南道县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吴国斌(1972-),男,湖南益阳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组织行为教学。(湖北武汉430073)

[课题项目]本文系2 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中临时团队结构特征对应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YJA63006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103-03

我国高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类课程,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和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以帮助大学生早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但是,这些课程和实践活动真的能提高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吗?国内许多学者从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够专业、系统,而且与社会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集中体现为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差、缺乏创新精神等。因而我们需要重视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内容、方法的研究,这对提升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实现大学生人才资源合理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A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设置

经管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与工商管理等。A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学校统一开设课程和学院开设课程,如右上图所示。

A高校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职业指导类课程放在了院管课程的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中,主要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各类实践和毕业环节、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各类科研训练和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有24个学时,安排在第1学期。就业指导安排在第8学期,共8个学时。各类实践主要指金工实习、专业实习、erp模拟、学年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约64学时。对于金工实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专业安排在第2学期末,物流和信息管理专业安排在第3学期末,国际贸易、会计学则安排在第6学期末。专业实习在第5学期末,共4周。ERP模拟安排在第6学期末,时间为l—2周。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共4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第7学期,共30个学时的上机时间。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交分别在第6学期的第2周和第8学期的第12周。而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和各类科研训练和设计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体现,如商务礼仪、科技文献检索、创业管理、创业财务、专题讲座等。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问题分析

1.对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职业指导类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A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A高校一直强调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改变传统的职业指导方式,在设计职业指导类课程时忽视了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生理与心理特征、专业和性别差异,也没有关注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地域、就业倾向、职业选择等方面的不同,不能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就业问题。同时,当前科学技术领域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新知识和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要求我们摆脱原有职业指导模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职业指导途经。但A校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变化重新构思职业指导课程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

2.职业指导课程整体不够优化。A高校的职业指导类课程没有针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目标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因材施教、时间安排比例等方面的问题。A高校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24个学时,安排在第1学期,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适当的书面练习,如写一份学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但大一学生刚从相对封闭的高中学习环境中脱离出来,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一片茫然,只对其进行理论教育会使之更加困惑无助。而后续的金工实习是到校内工厂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安全、环保等基本意识。校内实习工厂和学生的目标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基层岗位以销售、行政、财务等文职为主,因而,金工实习并没有发挥太大的职业助力作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学生自己寻找选择为主,一些学生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但有些学生的实习与专业不太相关,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不实习。A高校对所有学生的职业发展课程的时间安排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会不同,不同行业和专业未来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趋势会不同,所以在课程时间设置上应有所区别。

3.职业指导课程对就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职业指导需要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学生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确立未来的职业目标。家庭的作用主要是家庭教育和支持。社会则需要提供各类社会实践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咨询及就业岗位。学校则需要和企业建立联系,适时召开校园招聘会、设置职业指导类课程、建立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提供职业发展测评、支持各类学生社团等。

A高校四年制经济管理类专业除了分散安排实验、上机之外,还安排了30~ 32周的实践教学时间。但实际上,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基本上由大学生自行安排,而金工实习和上机实践对经管类学生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就业环境帮助并不大。职业指导就主要依靠第一学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和最后一学期的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课程的效果受到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基本是按照已有教材展开,但现有教材的内容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差,没有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就业市场需求状况。有些教师采用了国外引进的教材,但由于各国社会环境和文化有差异,直接引进的教材并不适合中国的学生。A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师主要由毕业留校人员和学生工作部门的行政人员承担,他们并没有专门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学习,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和相应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在教学方法方面,A校则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社会调研、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和野外训练等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安排。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的创新思考

1.强化职业指导类课程创新意识。大学毕业生数量随着高校扩招不断增长,出现就业难问题。为了突破这一困境,许多高校逐渐将本科培养目标从研究学术型转向复合应用型。社会迫切需求能直接从事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专业人才,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应随之改变。为了帮助大学生早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放到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样的高度,不能仅仅在大一和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这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而应该将职业指导类课程贯穿于本科四年中,帮助大学生从踏入学校开始就形成职业发展的意识,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明确自我职业目标。在大学学习中期,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并为大学生提供转化的平台和机会,如举办各类管理竞赛、提供创业园地、给予经费支持等。在大学学习末期,高校则应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组织校园招聘、进行劳动人事法规教育等。

2.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创新。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应帮助学生唤起自我职业发展的意识,让学生科学地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主动地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适应经济管理专业的就业特征,高校可以将职业指导的责任下放到经济管理教学院系。请经管院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给学生授课,辅以外聘企业家或高管人员开展讲座,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有机结合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教学案例库、项目参与等多种技术手段。在教材选用上,广泛了解职业教育类课程的不同教材,选用既符合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深度适宜、内容恰当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教授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该参与教材的编写,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了解教材的难点与重点,更有利于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拓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职业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促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

第6篇

【关键词】会计人才需求 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教育的状况,成绩很大,最突出的表现是会计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同时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至今几乎达到“全民办会计”的地步。但现在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所面临经济环境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的总体现状是:“发展数量较多,发展质量还不够”,“少数个体较强,整体均衡还不够”(王军,2008)。在此背景下,分析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研究基于多样化人才需求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 河北省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1.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据调查河北省现有各类企业28万余家,按年均增长5%计算,未来三年河北省将新增各类企业近4.5万家,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类中介机构的逐渐壮大,由此带来的新增会计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18万人。这说明河北省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特别是那些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业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人才的培养大有前途。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涉外的生产型企业、业务性公司发展很快,急需学历高、阅历丰富、管理能力强的高层次会计人才。另外,与大行业配套发展的一些小型民营私企公司需要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基层会计人员,而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面临着老龄化,职称、学历层次偏低、会计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近90% 的企业需要适应出纳与会计基层岗位操作的技能操作型人才。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河北省会计人才需求存在以下特征:

(1)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呈两极化,初级人才求职难度大,高级人才则是一将难求。一方面,低端会计人才供过于求,即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相对过剩,需求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高级人才供不应求,即能为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提供精准市场信息的高端财务管理人员严重短缺。企业招聘高级财会人才一般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注册会计资格证书;三年以上企业会计工作经验,熟悉该行业会计管理经验;有较全面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会计相关法规、投资、企业财务制度和流程。由于人才难找,有需求的企业纷纷开出了高薪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来招揽贤才。

(2)实践经验对会计人员非常重要。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企业招聘会计人员基本都要求具有实践工作经验,基本核算岗位需要2~3年的工作经验,中高层次会计人员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不需要实践工作经验的岗位招聘低于总招聘岗位的10%。

(3)重视综合能力的选拔。财务核算能力即“记账、算账、报账”的能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除此之外企业更重视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包括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需要与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银行部门等企业外部相关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为企业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企业内部,财务涉及各个部门的利益,财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财务人员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以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技术、新的交易手段创造出来,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创新能力。这表明会计人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单纯注重文凭的时代已过去了。

二 目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会计学是一门有效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各大高校大部分都开设会计学及财务管理专业,向国家输送了大批会计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目前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各大高校会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会计人才培养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

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可以看出,我国会计教育发展相对缓慢,作为培养未来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主要方式的高校教育已经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高等院校仍然以培养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忽略了当前越来越多企业进行的有效经营管理尤其重视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在会计上也表现了对这种管理方式的偏好,即能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管理型会计。传统的会计工作正面临着重大的改变,简单的“计账、算账、报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2.会计教育模式问题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会计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是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且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计算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得不到重视;教学中过分追求对会计技能、制度准则和数据的掌握,忽略了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传授。

3.课程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和开放型会计人才

国外对于会计培养模式的研究非常重视,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一直致力于会计教育研究,其所倡议的课程模式包括三个部分:技巧、知识和专业操守,这个模式已为北美很多学校所采纳。在会计教育较发达的香港,当地提出建立

一套最低的共同知识体系CBOK(Commen body of knowledge)。CBOK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必修工商管理科目;二是必修会计科目;三是选修会计科目;四是通识教育科目;五是自由选修科目。目前我国会计专业培养计划较侧重会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的资源有限,如英语、国际金融、财政学、管理学、市场营销、法律等,无法弥补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足,影响学生拓宽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和相应的高能力的综合型会计人才,不利于提高我国会计人才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4.实践教学水平相对较低

在就业压力下,绝大多数学校注意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从校园进校园,没有在实践中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教学生也是从理论到理论,这就难免造成授课时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再有,学校缺乏实习实践基地。随着企业改制的完成,大多数企业不像原来愿意接受会计学生实习,高校会计专业虽想加强实践教学,苦于找不到实习单位,只能改为实验室的模拟实习,效果相对较差。

三 3+1会计培养模式的探索

目前,我国工科高等教育的学制大多为四年。一般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安排在前七个学期(3.5学年),最后一个学期(0.5学年)用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即传统的“3.5+0.5”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强烈的应试特色,培养的学生念书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弱。毕业后,学生需要较长的适应期。而用人单位愿意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而不是应届毕业生。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开始了“3+1”模式的探索,即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安排在本科教育前三年,着重加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锻炼和培养,第四年用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岗前基层岗位技能操作、行业会计培训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目标的界定

从会计供需角度看,市场是需求方,而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是供给方。在当今供求双方严重失衡前提下,高校更应关注市场反应。美国会计学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美国的会计毕业生待遇不如从前,究其原因发现,主要在于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能否满足企业需求质疑。可以说,将“满足市场需求”界定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目前较为理性的选择。具体培养目标应分为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两种,初级目标定位在培养出纳与会计基层岗位操作的技能操作型人才,终极目标位培养中高层次会计人才。原因会计专业学生绝大多数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初到工作岗位,2~3年的工作经验谈不上,但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俗一点说就是按本科培养模式培养,掌握专科生的专业技能,这样学生在刚才能刚就业时“满足市场需求”。但教师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成为学历高、阅历丰富、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会计人才。为此可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或者通过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摸清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综合企事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来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

2.3+1培养模式的探索

为使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学生“满足市场需求”,须对目前的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索。3+1培养模式不但关注“1”,还要注重“3”,即前三年的能力培养为第四年做好准备。

首先,“3”的理解。从大一开始做起,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所处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非常快,以会计专业知识为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在讲述这一时点给学生的都是最新的知识,但是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业务日新月异,会计准则一变再变。随着国家财政政策的变化,税法每年都在改革,2008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2009年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2011年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营业税的改革已在上海试点,所有税制改革都会涉及税额计算变化和会计处理的变化。所以必须从大一开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原理和方法,而不是一笔一笔教学生做账。改变学生高中时代被动学习状态,变为主动学习,灵活学习。且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之中。

大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前面所述,企业在招聘时更重视学生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已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此时应向学生灌输综合能力培养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大学四年我到底想得到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帮学生做好短期职业规划,考研,考注册会计师还是就业?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课堂构建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第二课堂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其丰富性、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灵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媒介,立足第一课堂,开展实验、实习活动。在活动中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并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技能的培养。

大三注重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大三的学生专业思想已经基本构建完毕,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参加ERP沙盘大赛,会计信息技能大赛,税务精英大赛等,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1”的培养。“3+1”的“1”是改革的重点。在第四学年所有学生共同工作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除此项工作之外,应当区分不同的学生分别赋予不同的任务。对就业的学生培训他们的出纳与会计基层岗位技能操作,包括点钞、小键盘练习、会计信息化操作、EXCEL表在会计中的应用等,在5月份左右,开设行业会计专题讲座,因为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大一到大三的所学课程均是以工业企业为背景的,而学生将就业到各行各业,这时需要针对不同行业讲述行业会计,学生根据自己就业的行业选择听课内容,这样的授课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自然易于接受。对于考注册会计师和考研同学,开设一些有难度的专业课,帮助同学拓展专业课知识,对考研同学可以开设会计前沿专题讲座,丰富他们的会计知识,为将来上研究生做准备。另外,聘请有经验的会计主管、会计师、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给学生开展讲座,介绍会计实务工作的前沿问题、企业的实际需求、高级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等。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使大四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知识并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3.3+1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改革

从调研情况分析,市场对会计人才知识、能力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市场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界定方面应愈发地模糊,越来越体现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内容体系之间的相互交融。所以,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该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重新安排课程内容,加大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知识的课时比例,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阔。

笔者认为,香港的“最低的共同知识体系”比较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作为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参考。课程体系包括:必修工商管理科目、必修会计科目、选修会计科目、通识教育科目和自由选修科目。其中,自由选修科目的设计根据市场需求可以灵活一些,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将来就业方向进行选择。

4.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

在目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到单位基本就能上岗,不需要单位花费太多时间培养,解决用人单位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的问题,提高就业率。目前会计专业教师普遍都缺乏实践经历及教授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知识和素质,因此,一方面应通过各种途径抓紧补足教师综合知识和素质的缺项;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外出培训外,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各高校应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长效互动联系,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外聘校外的财务总管、会计师等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指导学生的实践,还可以高薪聘请在企业中工作的会计师、财务总管来上课。

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条件下,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是参与市场交换的核心产品。为了使我国会计迈向国际化的轨道,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大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高校会计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观念,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会计教育改革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1]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8(10)

[2]危莹、高电玻.高校现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利弊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3)

[3]章金霞、常昊、张亚玲.基于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经济师,2010(12)

[4]万晓文.面向市场的目标导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分析[J].新会计,2009(12)

[5]鹿亚芹、李名威、张冬燕.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9(2)

第7篇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制度规定和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

自1999年实施了坏账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后,2001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项资产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坏账准备

企业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3、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4、长期投资减值

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投资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发生的损失,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固定资产

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并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同上)进行估计,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减值准备,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企业在建工程预计发生减值时,如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3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同上)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8、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企业应当对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定期检查,并按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同上)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尽管企业已经普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开始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的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

目前,八项准备中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利器的主要项目是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几项。以下笔者试对这四项进行浅析。

1、坏账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

由于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可以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对于那些资产较好,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来说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之,只能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砝码。调增计提比例,就会增加当期费用,减少利润,还可以减少当期纳税。

2、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由于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总体、类别和单项,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例如,投资类别分A、B、C等多种类别,其中A分a1、a2两种,B分b1、b2两种,C分c1、c2两种。期末对各项投资进行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各项投资跌价损益如:a1为-200元,a2为200元,A类合计互为抵消;b1为-300元,b2为200元,B类合计为-100元;c1为400元,c2为-200元,C类合计为200元。分别按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如:单项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1+b1+c2=-700;分类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总体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

3、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企业持有的长期投资有的有市价,有的没有市价,对持有的长期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更据下列迹象判断。

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

对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出主观的职业判断。客观的说,由于每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和每个会计人员的价值观的不通,可能会使判断的结果有所偏差,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有某些企业却利用这个空子为达到自身目的,对资产减值在提与不提之间随意判断。

另外,从会计处理的角度上看,长期投资有成本法和损益法两种。一般情况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情况下投资比例不低于20%即可采用权益法)。权益法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当期损益要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投资损失为负"-"表示),因此部分企业就根据自身的利益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比例在20%上下随意变动,以致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

4、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量,如果某些存货具有类似用途并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实际上难以将其与该产品系列的其他项目区别开来进行估价的存货,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存货类别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当存在以下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应当将存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由于准则允许企业对存货的跌价准备进行单个或分类计提,以及对发生存货计提情况的判断由企业自行决定的灵活性,又不免给一些企业空隙可钻。

四、相关实例说明

我们知道企业的会计行为受会计准则等制度规定的约束,但会计准则在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兼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会计人员区别不同情况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判断余地,如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或可由会计人员做出不同的判断。准则的灵活性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从实际出发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企业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选择会计方法,操纵会计报表。具体的会计操纵行为多种多样,现举实例说明如下:

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企业利润

TCL通讯(000542)于2003年3月29日了一则《关于对公司2000年度会计报表所反映问题整改报告》的公告,公告显示了TCL通讯2000年虚增利润4952万元的情况。其中包括少计坏帐准备4392万元,少计存货跌价准备2813万元,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85万元。TCL对此事件仅解释为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估计不当以及会计信息传递不及时、不真实等原因造成的,而有关专业人员却有不同看法。1999年TCL通讯亏损17984万元,如果2000年继续亏损,则将被ST。

但是"会计处理不当、会计估计不当"就有蓄意作假之嫌。不计或少计资产减值准备不仅与与会计谨慎性原则背道而驰,还反映出上市公司依然难以摆脱年末粉饰报表的情结。而且在当时给投资者造成的重大误导,也已经构成虚假陈述。

2、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企业利润

当然每到年报公布时,也会出现一些形形的亏损企业,亏损的原因亦是多种多样。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企业资产"缩水"形成的损失。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设置秘密准备造成的。

ST鲁银(600784)在2002年度报告中显示每股收益-1.07,亏损额高达2.65亿元。实际上鲁银投资2002年度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24%和40%,但由于在期末因应收账款、委托贷款、对外投资等资产方面的巨额计提高达1亿元,使得管理费用剧增。这是导致公司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公司为此也带上了ST的帽子。由于会计制度要求的追溯调整公司将2001年378万元的盈利也调减为亏损2490万元,连年的亏损使其成为了交易所首次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的企业之一――*ST鲁银。尽管巨额计提增加了当年的费用,却降低了来年的费用。鲁银投资2002年第一季度的报告中显示,公司已经扭亏为盈,实现每股利润0.03元,净利润718万元。

ST天鹅(000418)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中期的每股收益由0.04元到年末的-1.15元,净利润也从中期近1628万元的盈利到年末的-4.18亿元巨额亏损。大量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是导致2002年亏损的重要原因。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的应收款和存货计提减值准备高达4.5亿元,担保损失1.39亿元。同时由于追溯调整,不仅让公司三季度报告中盈利的2317万元变为整个年度亏损,也使2001年业绩也由2683万元的盈利转为-5750万元的亏损。不仅带上了ST的帽子,同样也被实行了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ST天鹅。另外,在小天鹅公布的2003年一季度的季报中显示公司已经扭亏为盈,净利润为2941万元,每股收益0.08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61%。

如果说银鲁投资、小天鹅等公司的忍痛"瘦身"为了来年的轻装前进,似乎还有一点积极意义的话,更有甚者则是完全为了替大股东买单。ST轻骑在2002年年报中称,大股东轻骑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已经不能偿还对公司的关联欠款,为充分揭示风险,董事会全额计提相应账目坏账准备。34亿巨亏中坏账计提竟然高达42亿元,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诸如此类的公司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已经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砝码,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也成了家常便饭。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一些政策达到自身的目的,其实最终的受害者仍然是投资者。一些企业对于由此产生的重大会计差错也只是在公告里的某个角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已。例如小天鹅公司2002年年度报告中这样显示"由于发生漏计2001年度营业费用的重大会计差错而追溯调减2001年度净利润8524万元"等等类似内容。超级秘书网

五、对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几点思考

应该说,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只是使企业潜在的问题进行了曝光,其实质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阶段实际情况看,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财政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规范除了对"货币资金"有细则规定外,对其他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仅就方法和检查做了基本规定,使法律制度出现了真空段。

(2)会计人员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严格自律性管理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会计职业行为规范。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严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实的会计实务中,业务素质、本位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可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自律性管理迫在眉睫。

(3)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控股大股东经常利用关联交易,拖欠上市公司巨额资金,侵占上市公司资产,而结果往往是伤害中小股东利益,并最终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第8篇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普遍提出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是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要求,对会计与财务方面的用人尤为明显,这对应届生很不利。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训练,通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机会较少,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而用人单位普遍具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希望招聘的员工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很快投入工作状态。若聘用刚毕业、毫无实践经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则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增加用人单位的成本投入。结果是,在人才市场上那些仅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届生不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开展并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执业能力至关重要。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并完成一系列的完整实践操作训练,了解并掌握实际工作流程,不仅可以弥补单纯理论知识传授的不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选择空间,而且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形下,开展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二、目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几个部分,实践教学各个部分的时间、地点安排如表1所示。在整个实践教学中,校内专业实习尤为重要,投入师资众多,耗时长,学生也非常重视。因此,下面主要介绍专业实习内容、安排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实习分为两个阶段,即专业实习1和专业实习2,其实习内容安排如表2所示。

    专业实习1在大三上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即在完成《基础会计学》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中级财务会计学》的前半部分内容后,学时为8周,基本与《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同时结束。专业实习1采用“多媒体网上会计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不统一安排实验教室和时间。根据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学生自备电脑、自主安排时间登录实验系统进行操作。若实验中遇到问题,通过网络给指导老师留言,由指导老师进行网上答疑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操作”与“综合案例”两大模块的实习项目,并按要求提交纸质实习报告后,可取得1学分。

    专业实习2的方式与专业实习1相同,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的后期进行,即在完成《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等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之后,学时为1周。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模拟企业的全部会计业务处理,并按要求提交纸质版实习报告后,可取得0.5学分。与专业实习1相比,专业实习2通过模拟一家制造企业的全年的会计业务,要求学生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完成从原始凭证填制与取得到会计报表编制这一全部账务处理过程,因此,业务更加复杂化,也更具仿真性。

    三、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专业实习1和专业实习2两个阶段的实训操作,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主要业务环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执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有助于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然而,根据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与学生反馈结果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统一考核标准,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开展专业实习前,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考核标准,而由于缺少统一的要求和标准,由指导老师根据各自理解提出实习要求并对实习结果进行考核,而又因部分指导老师要求严格、部分老师要求宽松,考核标准不统一,引起学生的不满。另外,专业实习2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专业实习2在大四上学期的后期进行,即在12月初,刚好是大四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时间,也是招聘会高峰时间,学生既要忙于准备考试,又要奔波于人才市场,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实习。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正在备考研究生,更是无暇顾及专业实习。结果是,只有一部分学生能按要求真正认真完成实习项目。

    2.学生不够重视,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尽管开展专业实习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熟悉业务流程很有帮助,但是有小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而是应付了事。由于采用网上会计模拟系统,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实验,并且所有实习项目的操作过程都附有参考答案,学生何时进入系统进行实验难以掌握,是独立完成实验项目还是完全照抄参考答案难以辨别;而且由于实验系统自身存在的漏洞,即使学生登录进入系统,是在进行实验还是待机也无法区分。但由于实验系统会自动记载在线时间,为了通过考核,部分学生进入系统后并不进行操作却也不退出,不仅占用了资源,也误导了指导老师。

    3.部分指导老师不够认真负责。由于采用网上会计模拟系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直接通过网络、电话等咨询指导老师或专门的实验管理员,不需要指导老师在实验室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因此大大减少了指导老师的实验准备工作量,也减少了学生和指导老师当面交流的机会。有些老师把实习任务布置下去后,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学生实验进度不关心、不监督、不过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回复、不解答,在最后的考核环节评分随意性较大。由于指导老师不够认真负责,难免会造成考核结果不公平,不仅引起学生的不满,也影响专业实习的效果。

    (二)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1.统筹安排,统一考核标准,强化激励与约束。由于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规模较大,班级较多,涉及的指导老师人数也较多。因此,应在正式进行专业实习前,成立专门实习指导小组,对实习项目、实习时间、实习进度、考核与评价标准、预期目标等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统一标准,形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错开学生期末考试、考研、找工作等时期,可考虑将专业实习2的时间提前至大四上学期开学初。为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可以考虑采取增加专业实习的学分、考核成绩优秀的同学优先推荐校外实习,对那些在实习过程中不认真、不积极的,不予通过考核,要求重修等措施。对于指导老师,必须规定最少指导次数、指导时间,并由学生进行评教。如评教分数低于75分的给予批评,评教分数低于60分的取消下一年度指导资格,评教分数高于85分的,则给予表扬等。通过建立管理、学生与指导老师三位一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管理与实习过程控制,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目标。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专业实习的重视程度。开展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加深对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工作的认识,还为学生将来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部分学生对专业实习等教学内容的认识很模糊,认为专业实习的意义不大,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积极,不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因此,在正式进行专业实习前就要对学生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第9篇

毕业生:截至4月仅三成完成签约

“王蕾,第二组3号,请进去排队。”王蕾利索地拿起身边的包和雨伞,走进面试等候大厅。4月的广州阴雨连绵,王蕾脚上的黑色高跟鞋,挂满了细密的雨滴。

4月17日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13年校园招聘的最后一轮面试。190名来自全国各地,经过层层选拔的应届毕业生汇聚在此。王蕾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在面试等候大厅排队时,她疲惫的笑容里难掩紧张的神情。

“昨天坐动车到广州的,听说今年广日就要30个。唉,太难了。”与周围的同学闲聊时,王蕾得知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大部分都已经有保底offer了,王蕾更是感叹:“她们广州的学生真好。我们学院情况很糟糕,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到现在都没有offer,更别说保底了。”

王蕾并不知道,她遇到的只是今年广东省求职大军中的个别幸运儿而已。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广东省2013年毕业生数量为44.2万人,加上往年暂缓就业的人数,今年广东省求职人数达65万人。而其中仅有三成毕业生已完成签约,签约率相比2012年同期下降了近10%。

放眼全国,截至2013年1月11日,本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硕士毕业生签约率还不足三成。

今年应届生面临的,或将是五味杂陈的毕业季。

企业:招聘大户纷纷缩减招聘计划

姚远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13届毕业生,回想起去年参加的那次面试,依然忍不住要吐槽。姚远的家乡是北方一座三线城市,去年11月底,姚远坐了18个小时的火车回家参加当地移动的招聘面试。“今年工作太难找,好多同学都上演‘双城记’甚至‘N城记’,我为了这个招聘一个月里回了两次家,11月初回去参加笔试还赶上毕业论文开题,十分匆忙。”面试后第三天,姚远收到了移动的HR打来的拟录取电话。姚远的父母很为儿子骄傲,移动在当地人眼里可是“大户”,工作稳定福利又好。但是,让姚远没有想到的是,当他第二天带着三方协议及相关材料准备去签约时,移动HR却告诉他,必须先做半年到一年的实习生,然后才能转正。“HR说他也很无奈,说其实单位效益在下降,人员也趋近饱和,上一年招聘进来的新人现在都没有完全‘消化’。”

姚远最终还是把这块到嘴边的“肥肉”又放回“锅里”。“找工作这半年来,参加了好多次面试,我很怀疑这些招聘企业的诚意,不少同学都有被耍的感觉。”

据了解,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逼近700万的同时,招聘岗位数量却同比下降了15%。许多企业要么缩减招聘计划,要么不招人,有的甚至开始裁员。

2010年,暨南大学的金融专场招聘会上,提供的岗位是4000多个,到2012年,缩水将近一半,只有2500多个。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去参加高校招聘会,一方面是响应有关部门的号召,另一方面是可以为企业免费做宣传。当记者问到招聘公告里招聘人数的“若干”到底是多少人时,企业的负责人回答含糊其辞。“唉,这些企业可多是‘挂羊头卖狗肉了’,都不是真心招人的。前天的综合招聘会上,我们班大部分都投了中国联通,结果全都没有收到任何通知。后来才知道,联通上周终面都已经结束了”,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应届毕业生小宋向本刊记者抱怨道。

根据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分析,从2012年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进行统计来看,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

本科生:“我们班只有不到5个人在找工作”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春季校园招聘会上有不少考研落榜的学生都赶来“搭乘”招聘的“末班车”。

今年3月份,众多高校陆续公布了考研复试分数线,不少落榜考生开始为找工作而奔波。“我们宿舍两个人考研都没有考上,这次结伴来找工作。”天津外国语大学大四学生小戴说,她们这些天跑了好几场招聘会,发现有相当大比例的求职者都是考研落榜学生。小戴目前还没有收到任何面试通知,眼看着毕业日期一天天临近,小戴并不着急。“实在找不着合适的工作,我会再考研。”

今年考研人数再次刷新纪录,达180万人。考研人数20年来疯涨15倍,10年间翻了一番,考研人数已连续9年上百万。一项针对“2013届本科毕业生为何要读研”的调查显示,34%的人在国内读研的第一理由是“就业前景好”。

小戴所在的宿舍有6个女生,4个同学出国读研,2个同学在国内考研。而班里一共二十几个人只有不到5个同学在找工作。“有出国的、有间隔年的、有准备考公务员的。学校本地生源居多,家在当地的同学很多都不愁找工作。”小戴说,“多数同学读研是因为想换一个更好的学校,我是想学感兴趣的历史专业。对于工作,我没有太多计划。”

无独有偶,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更可谓留洋成风。郑惠最近收到了斯坦福大学的offer,正满心期待准备毕业奔赴美国开始她的留学生活。“学院一半以上的同学出国了,剩下的一半同学,工作和保研平分了,没听说有人在考研。”智联招聘针对2012年应届生的一项调查中显示,非“985”学校的本科生中有15.6%希望继续深造,而“985”学校的本科生中,有32.7%希望继续深造。

根据郑惠透露,上交大无论申请国外大学还是国内保研都比较容易。每年都有不少同学申请到全球排名TOP10的名校,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很热门。国内保研的同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首选。如果找工作,同学都倾向去外企、投行或者咨询公司等。

但小戴告诉记者,今年找到工作的同学去处并不是太理想。大多数同学进入了民营企业。“我在福建老家的同学,有的去了银行做柜员,有的先去了乡镇做公务员,等着再考。”记者了解到,今年在天津各大高校招聘的单位中非国有企业占90%,本科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以民营企业与三资企业为主。在武汉,根据数据统计,2012年留汉本科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高达70%,中小企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研究生:“名校是‘门票’,个人综合素质才是‘杀手锏’”

天津商业大学金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吴玉欣这几天还忙着在天津各大高校的春季招聘会上转悠。但是,她发现,春招会上的岗位多是补录,而且技术岗位偏多,适合自己的很少。“我比较想去银行,可是到这个时候银行招的都是定向柜员,有的甚至是合同工”,吴玉欣一边和记者通电话,一边还在刷着招聘网站。根据麦可思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2013届未签约大学毕业生中,高达70%的硕士毕业生认为目前求职压力大。

吴玉欣的求职目标是银行或证券公司,月薪至少5000元。然而,从去年9月份校招陆续启动至今,吴玉欣都未收到满意的offer。这让她颇感焦虑,失眠已成家常便饭。每投出一份简历,她对工作的预期就下降一个档。“现在,我已经放下身段,将预期降到最低,月薪3000元我都满足了。”

根据人人网的《2013年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研报告》显示,46.2%的本科生对首份工作的期待月薪为2000~4000元;32.3%的硕士研究生对首份工作的期待月薪为4000~6000元;此外,还有20.6%的硕士研究生对首份工作的期待薪金为6000~8000元。

和“最近比较烦”的吴玉欣一样,小郭最近都快失眠了,不过,是被同学称为是幸福的烦恼。小郭在签了广东省天然气公司后,前天又收到了南方报业的offer。“我快纠结死了,扔硬币吧”,小郭开玩笑说。小郭所在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班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招收的第一届专业硕士,是被寄予厚望的“黄埔一期”。班级今年的签约率已经超过了60%,未签约的同学几乎也有了意向单位,这让院领导很是欣慰。根据该班级的同学反映,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对于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并不会区别对待。“名校是‘门票’,个人综合素质才是‘杀手锏’”,小郭笑着透露求职“秘诀”。

联想控股旗下的融科智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行政部人员许诺也从今年应聘的学生中感受到求职的艰难。许诺去年底协助公司人力资源部去北京的财经类高校招聘两名财务人员。公司网申系统一共收到了3000多份简历,其中有300多份简历是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将近2/3是硕士,甚至有博士研究生。“我们首先看毕业院校,不知名的,直接pass。不过,我们的岗位要求更倾向本科生。”

文科生:“我们才是求职困难户”

根据麦可思近期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013届未签约大学毕业生中,法学(79%)、农学(77%)和文学(77%)专业毕业生认为目前求职压力大的比例较高。

高泽文最近一直在劝今年马上升高二面临文理分科的表妹选择理科。高泽文是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研三学生,今年求职路上,他真的体会了文科生的“太囧”。作为中文系七年“土著”,高泽文发现,其实大多文科生并不具备专业优势。很多文科类研究生在找工作时觉得自己学历高,毕业学校也不错,但从用人单位来看,并没他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例如,中文专业,在单位里主要是从事文秘工作。除非是特定单位,大部分对文秘的需求并不大,薪酬也不高。高泽文说,他去年在中山大学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冒着雨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应聘某国企的办公室文秘一职。等轮到他面试时,HR告诉他,这个岗位两三年才招一次,而且本科生就足以胜任了,提供的薪资也是本科生标准。

虽然,统计数据显示高达79%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求职压力,然而,一些出身名校的法律专业毕业生似乎不知“愁滋味”。复旦大学法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思彤最近正在筹划着与舍友的毕业旅行。目前,法学院几乎人手至少一个offer。虽然,选择去律所的少,但是去金融机构、国企、外企的扎堆。她觉得,大家都沾了复旦的光。

智联招聘校园关系高级经理孟广认为,历年来“985”和“211”院校的理工科学生就业情况都不错。文科类专业,尤其是非重点院校的文科类专业才是真正就业的“困难户”。

老师:“我有心理准备,但想来还是头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并非“985”或“211”院校,不过,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9%以上,甚至高过很多国家重点高校,成为每年华南地区求职“大战”中的“常胜军”。其培养的学生大多具备外语与经管复合学科背景,“适销对路”的特点使得许多企业为广外的学生大开“绿灯”。例如,今年南方航空在招聘要求上特别注明“‘985’或‘211’工程院校本科或以上学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除外”。这曾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烨感到十分骄傲,然而,今年就业形势遭遇“寒流”,还是让她感受到了不小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