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7 21:57:01
导语:在绿色食品标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民合作组织、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294-01
一、农民合作组织服务于标准化基地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形式
做为架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组织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得到认同,优势逐渐显现。仅就绿色食品领域看,顺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围绕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我省相继涌现出大量专项品种技术协会,服务于绿色食品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极大地推动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又好又快发展。其组织形式主要有:
(一)复合型。在标准化基地创建中,一般是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研究所+公司”等利益联结机制,以农户分散种植和生产为基础,以合作社为龙头,在农户与基地、农户与企业之间了纽带和桥梁。这一组织形式相对灵活,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入社,充分体现他们的自主性;
(二)订单型。在标准化基地创建中,此类型的合作组织除从事绿色作物种植方面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外,主要是架起农户与龙头的桥梁,实现订单式生产,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 一此类合作社的优势在于,既可以帮助长远解决绿色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成员在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极大地避免了单个农户独自创市场的尴尬,在现阶段市场信息万变的情况下,有利于避免农户独自创市场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三)分红型。这类合作组织一般多是运行机制比较完善,是合作社逐步走向成熟的高级阶段。此类合作组织社员间既有技术、产品销售等合作,又有资本的合作。合作组织的会员一般均为合作社的股东,在利益分配上以会员的股份分红,在管理上按股份多少来分享决策权。优势在于,运行机制比较完善,成员与组织之间通过契约等形式比较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各个利益主体都能在严格的机制下发挥作用,即可以达到合作社创社的初衷,又可以保障会员的利益,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标准化基地又好又快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基地创建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及成效
可以说,依托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我省各地探索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这一利益机制,有利地提升了基地创建的组织关,在促进绿色科技传播绿色,确保绿色产品质量,强化基地与企农对接,带动农民增收中等领域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一)解决了基地创建的组织关。有效地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统一起来,进行产品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切实提高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创建水平。
(二)促进了绿色食品技术的传播。改变农户传统的生产习惯,执行绿色标准,成为我省各地标准化基地农技推广中的一道关卡。我省各地探索的依托合作社的做法值得借鉴。切实增强了农户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主动性,实现了由过去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开创了绿色技术传播的新途径。
(三)确保了基地产品质量。围绕标准化基地,合作社为基地农户提供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技术服务,普遍落实了统一供种、施肥、技术指导、田间管理和销售的“五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同时,借助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中的优势,有效地把每家每户联系起来共同进入市场,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切实解决了农户卖难问题,农民利益得到保护,进一步激发了基地农户执行标准的积极性,标准化基地绿色农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四)促进了绿色食品品牌培育。在一些绿色食品展销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可喜现像,一些县(市)的绿色农产品展台,打出了某某品牌来自某某合作社和标准化基地的广告语,这一做法可以说即保证了消费者购买到放心绿色农产品,同时也是以合作社牵头开拓绿色农产品市场的一个有益偿试,成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向标。
三、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在标准化基地中带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切实搞好绿色食品品牌创建、标识认证、市场开发、人员培训,技术创新,实现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的又好又快发展,应切实强化合作社的作用。
(一)培育扶壮一批专业合作社。本着先建后规范的原则,一是培育发展一批合作社。围绕绿色原料基地,重点是选择那些农民素质较高,基层组织工作有热情的地区,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绿色食品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的专业合作社,增强合作社对基地、农户的牵动,扩大连接标准化基地绿色种植面积和养殖数量的覆盖面,使其在绿色产业技术推广,科技传播,人员培训中发挥主体作用。二是扶壮一批专业合作社。对那些机制较为完善,发育较为成熟的合作社,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等加强扶持,帮助其发展壮大,增强服务功能,使其在市场开拓,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主体作用,带动农户进入绿色产业链条中,实现企业增收,农民增利。三是做强一批专业合作社。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强强联合,集中他们在资金、技术、服务上的优势,协助企业在标识认证,品牌创建,技术创新,基地监管等环节发挥作用,努力提高基地档次,确保基地活力和生命力。
(二)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做到依章程运作,规范合作社发展。加强合作社登记建册、会员入会、退会管理。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生产服务、风险防范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合作社帐目、董事、股东名单等服务内容要向会员进行公开。要逐步完善利益机制,坚持民主、自愿、互利的原则,切实强化社、企、农三者利益联结,积极发展紧密型、实体型的绿色食品基地专业协会或专业生产合作社,引导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和基地通过契约联结、服务联结、资产联结等多种形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搞好“三个”能力提升。一是服务领域的提升。鼓励原有合作社在继续做好信息、技术服务,生产服务的同时,要将服务领域向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农超对接,国际绿色技术标准等领域提升,不断提升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潜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二是服务能力的提升。大力推进标准化基地科技入户工程,广泛培养科技示范户,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确保技术规程的入户率和到位率,提升绿色产业科技含量。三是服务效果的提升。针对一些服务组织“只索取,不服务”或借服务之名,行坑农民之实的,要逐步完善利益机制,逐步形式紧密的“契约式”的合作关系。
(四)提供相关政策扶持。有关各方要积极为合作社提供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开发、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测土配方施肥、农、林、牧、渔,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可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支持,特别是中长期项目贷款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要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便利的办公场所,为合作从业人员培训提供发展资金。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加各种展会(如哈洽会、农交会等),减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加这些展会的展位费,借助合作社这个平台展示绿色精品,培育绿色品牌,开拓产品市场,拓宽我省绿色食品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赵西连,邓小云,刘俊.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3).
时下在城镇中的一些商场、超市、食品专卖店及副食批发市场内,许多袋装食品和饮料食品的外包装上,有30%左右都印有“绿色食品”的标志:一些用塑料薄膜包装起来的时鲜水果、蔬菜也贴上“无公害绿色食品”标签。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袋装食品和饮料类食品大都是借“绿色”之名欺骗消费者的冒牌货;一些名日“绿色食品”的水果、蔬菜,实际上是经过防腐剂处理的,根本不是什么绿色食品。国家权威部门的统计表明,目前市场上几千种粮油、果品、肉制品、食品、酒类等产品中,真正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标志的只占2%一3%。
绿色产品的称号是不能自封的,要想取得绿色产品的资格必须经过严格的认证。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由于与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2 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
3 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
4 产品外包装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特定的包装、装潢和标签规定。绿色食品标志是由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正式注册的质量证明标志。它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及条件的限制,我国的绿色食品业还未形成应有的规模,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加之我国绿色食品原料产地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生态资源尚未遭到破坏的农村和边远地区,产地和消费者距离太远、供货困难,由此,绿色食品的产供销链条尚未得到有效形成。而这恰恰给一些不法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了可乘之机。而广大消费者由于对绿色食品真假不分,认为有“绿色食品”标签就是无公害、无污染食品,也为假冒绿色食品泛滥提供了“舞台”。而一些自贴绿色标签的企业和个人,其行为不仅造成了假绿色食品在市场上的泛滥,搅乱了真正的绿色食品市场的正常秩序,更恶劣的是,欺骗了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中国农业大学专门研究有机、绿色食品的陈芳博士认为,目前“绿色食品”市场上主要存在3类问题:
一、超期服役。“绿色食品”必须3年一签,也就是说,这个标志的使用资格只有3年,时间一到,必须重新审批。但是,很多生产企业在期限过后也不再审批,依然使用绿色标志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北京市今年年初的调查中,个别名牌瓜子就存在此类问题。
二、倒卖资格。此次嘉禾公司事件就是这样: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厂家把使用权交给没有获得资格的厂家,以此获利。只不过这次事件里更过分的是,当地的认证监督部门帮助“作假”。
一、什么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二、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的含义是什么?
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蕾。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整个图形表达明媚阳光下的和谐生机,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三、绿色食品有哪几大类产品?
按产品级别分,包括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按产品类别分,包括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畜禽类、水产类、饮品类和其他产品。
四、绿色食品标志在产品包装上通常如何使用?
绿色食品企业按照《中国绿色食品商标标志设计使用规范手册》的要求,在产品包装物上印制绿色食品标志图形、文字、企业信息码。
五、绿色食品产品包装上的企业信息码的含义是什么?
六、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是终身制吗?
绿色食品认证有效期为三年,三年期满后可申请续展,通过认证审核后方可继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在有效期内,对抽检不合格及违章用标产品取消其标志使用权,并给予公告。
七、用农家有机肥和不使用化肥的植物产品都是绿色食品吗?
严格地说,无论是用农家有机肥还是不适用化肥的植物产品,只有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食品才是绿色食品。
八、在市场上如何识别绿色食品?
在市场上识别绿色食品,首先看产品包装上是否具备“三位一体”的标识,即在产品外包装上是否同时具备“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绿色食品”四个字和“企业信息码”;其次可进一步查验是否具有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使用证书;再有可以通过绿色食品网站(网址:http://.cn)查询该产品是否在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名录内;最后,还可以直接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查询。
九、生产绿色食品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生产和发展绿色食品都应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又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方式,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绿色食品事业的出发点,也是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具体要求就是绿色食品生产产地应选择在符合要求的洁净的环境中;生产过程(包括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过程)不能加入有毒有害物质,且生产时期副产品和衍生物又要保证其副产物(如废料、废水等)不对环境的造成污染;产品(即绿色食品)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包装物也必须是无毒无害可回收或易降解的,包装和贮藏运输过程也要符合要求。
十、绿色食品内在的质量特征是什么?
绿色食品内在质量特征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无污染是指除食品固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外,没有能引起食用危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而在安全、优质、营养的特征中,绿色食品首先强调的是安全性,这是绿色食品的基本特性。除了安全性以外,优质和营养也是绿色食品的重要质量特征,即绿色食品应具有优良的感官、品质质量和较高的营养价值。
十一、什么是绿色食品标准?
在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绿色食品标准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必须遵守,在绿色食品质量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性文件。也可以说,绿色食品标准是绿色食品生产实践与先进农业技术、理念和现有国情的完美结合。
对于从事绿色食品认证和管理的工作人员来说,它是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对于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它是实施生产管理的技术导则;绿色食品标准是由农业部批准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因此无论对生产者还是消费来说者都是维护自我利益的技术和法律依据。
十二、绿色食品标准是为什么由农业部门制定颁布的?
绿色食品的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制定颁布,是因为虽然它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和经过深加工的食品,其覆盖范围并不单纯局限在农业方面,但是绿色食品事业是由农业部率先提出并推动发展起来的,国务院的三定方案中也明确了农业部对绿色食品事业的管理权。2006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中,也对农业部门如何监督管理绿色食品做出了规定。所以绿色食品标准也是由农业部统一立项、组织制定、审查和颁布的,是农业行业标准。
十三、绿色食品标准与普通的食品标准有什么不同?
绿色食品标准与普通食品标准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在标准属性方面,绿色食品标准不是针对某一产品的单一标准,而是由一系列标准构成的标准体系。
其次在标准技术内容方面,普通食品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一般只包括产品的质量等级要求、感官和理化要求,而没有具体的安全卫生指标要求。例如国家标准GB 1353-2009《玉米》规定了玉米的质量要求和卫生要求:质量要求规定了水分、杂质、不完善粒等指标;卫生要求则是按照国家粮食卫生标准和饲料卫生标准的规定执行。而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玉米及玉米制品》中:对于初级农产品,其规定的技术指标至少包括产地环境要求、产品感官要求、理化要求以及卫生要求四部分(产地环境、原料要求、质量要求和卫生要求均有详细的规定,其中卫生要求所涉及的安全指标就达19项);对于加工产品,其规定的技术指标则除上述产品的感官、理化和卫生要求外,还包括产品原料的产地环境和质量要求以及加工环境的要求等方面。
十四、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都有哪些?
食品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物质主要有物理危害物、生物危害物和化学危害物。物理危害物包括金属类(铁丝、鱼钩等)和非金属类(玻璃等),其主要来源是原料本身携带和加工过程中混入的。如原料中有玻璃等外来异物,未经检测混入了食品中;不正确的加工规范或职工操作不当,造成金属物、首饰等遗落到食品中。生物危害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原生动物、藻类及其所产生的毒性物质,其中致病性微生物(细菌)是造成食品生物危害最广泛的全球性问题。化学危害物则包括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天然毒素和食品添加剂等物质,一般为生产中环境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作物生长期农药的使用。
十五、绿色食品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绿色食品安全性主要体现在通过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的两端监测,把住生产源头的环境质量关和消费者直接消费的产品质量关;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把住生产中的投入品(如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关,并控制其他可能产生的危害。最终体现到绿色食品产品上,就是减少或完全去除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残留等,将食品中重金属含量、生物自身或生产中自然产生的毒素或有害物质的含量都控制到最低程度,从而保障人们的食用安全。
十六、绿色食品除了“安全”的特性外,还有什么突出特点吗?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因此绿色食品除了强调“安全”的特性外,还要求具有“优质”、“营养”的特征,即具有优良的品质和较好的营养价值。其“优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产品标准的感官要求和理化要求中,比如绿色食品标准中对产品的外观品质、口感等都有相应的要求,理化指标要求达到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一级品的要求。“营养”特性上,绿色食品标准对部分产品制定了营养指标要求,比如在《绿色食品花生及花生制品》标准中对该类产品提出了蛋白质、灰分等含量的规定。
十七、野生食品、“天然食品”是不是绿色食品,为什么?
野生食品、“天然食品”如果没有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没有被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就不能称之为绿色食品。首先,绿色食品四个字是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的证明商标,未经注册人许可,使用已注册商标是侵权行为;其次,没有经权威机构认证,质量难以保证。野生的、天然的食品不等于是安全的,有些甚至是有毒的,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例如某种野生蔬菜的产地富含重金属矿藏――铅,那么该野生蔬菜的铅含量就很可能偏高,超过安全限量要求,对人体造成危害。而有些天然食品本身就含有植物毒素,不经检测是很难发现的。
十八、绿色食品“出自优良生态环境”如何在标准中体现?
绿色食品“出自优良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条件》的标准要求中。这个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渔业水质、畜禽养殖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及浓度限值。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基地选点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同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应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具体各项污染物项目的确定是依据现有国家环保标准,筛选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项目,指标值的设置都在国家标准二级指标以上,比如空气环境中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物设定为国家标准中的一级指标,总悬浮颗粒物设定为国家标准的二级指标;再如土壤中各项重金属指标限量要求都高于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指标,其中铅和铬的指标要求甚至不到国家二级指标的二分之一,与土壤pH值自然背景下的一级指标接近。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绿色食品对产地环境要求的严格,可以说是出自优良的生态环境。
同时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中还有《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导则》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规范,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十九、绿色食品为什么禁止使用转基因技术?禁止用转基因技术,是否说明绿色食品排斥其他的新技术、新工艺?
绿色食品禁止使用转基因技术,主要基本两点考虑:第一,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安全性问题还没有完全被证实,转基因食品当前测定各项指标是安全的,但还无法证实在长期食用后对食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对其后代无害。第二,转基因技术如应用不当,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和灾难。禁止用转基因技术,并不说明绿色食品排斥其他的新技术、新工艺,且相反,绿色食品提倡技术改进、技术创新。绿色食品本身就是我国优秀传统农艺与现代新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二十、绿色食品很多产品被归为一类产品,参照执行同一项标准,比如《绿色食品 温带水果》适用于13种水果,这样合适吗?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食品 对外贸易 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食品因为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其安全性在近年来倍受关注,这也是体现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方面,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世界上有些国家却借此大做文章,在国际贸易中以食品安全为借口,制定各种超越安全需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技术标准,阻挡他国食品进入其国内市场,这就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愈演愈烈的绿色贸易壁垒现象。
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食品的内涵
1.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亦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来进行。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绿色壁垒在内容上更具合理性,在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其保护的对象更具广泛性,实施效果也更具歧视性。许多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绿色壁垒的这些基本特征来为其进口产品设限,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利益。
2.绿色食品的内涵。绿色食品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国际上多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或自然食品。称谓虽然不同,但都是为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而生产的食品。现在我国将绿色食品分为A和AA两个级别。A级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某些化肥、农药、合成添加剂等;AA级绿色食品是指吸收了传统农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
绿色食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符合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代表着未来农业和食品发展的方向,其要点是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规定,绿色食品必须符合以下四条标准:(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4)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二、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现状
我国从1990年开始发展并正式出口绿色食品,并于2000年绿色食品 AA级和 A级标准 ,其中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国际上的有机食品,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上的影响,为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的绿色食品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市场遍及日、韩、俄、欧盟、美、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从绿色食品出口结构上来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现已形成了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品类为主,各类初级、加工产品均有出口的基本格局。另外也应看到,目前出口的绿色食品主要以AA级绿色食品为主,而占绝对数量的A级绿色食品由于允许施用农用化学品而难以被国外视为有机食品接受,致使我国A级绿色食品还不能很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出口较少。
从绿色食品出口区域结构上来说,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又以山东和黑龙江绿色食品出口规模最大,两省绿色食品出口量之和占全国绿色食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黑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成为稳定的 AA 级绿色食品出口基地,其规模还在继续稳步扩大。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具体影响表现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在于绿色食品出口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而我国的绿色食品,大约只有10%属于AA级的绿色食品,才能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一时还难以领取“绿色护照”使其出口受阻。可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发达国家虽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通行证”,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费用,另外还要支付较高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在成本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使这些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制约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技术难度大大提高。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多年来实行的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GMP等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而欧盟的要求则更加严格,2002年初停止从我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原因是从这些产品中检出残留抗生素,含量是200mg/kg氯霉素,而这个检测数据在国内是无法检测出的。
3.检验认证程序繁琐。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如美国对进入该国的禽肉要求,必须经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认可的国家和厂家。无论哪个国家要想获得禽肉出口到美国的资格,FSIS都要对该国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禽肉安全、卫生和标签正确。文件审核由技术专家对申请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书面材料进行评估。面对繁杂的程序,我国能达到要求的企业还不多。
4.实施食品安全检查的范围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范围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
四、我国绿色食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重点围绕我国优势主导产业和外贸工作的发展需求,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及各成员方WTO/TBT咨询信息与数据的交换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贸易壁垒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构筑预警模型,初步建立跟踪全国重点出口企业的预警监测网络,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的有效通报途径,最大程度地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产品出口造成的障碍。
2.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1)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宣传动员企业实施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我国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 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增强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生产商应从有害物质材料测试、建立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等方面加强产品绿色预警能力。
3.健全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我们应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应积极制定有关防止化学品污染、生物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定农药环境安全、转基因生物体进出口管理等环保部门规章。根据世贸组织要求,提高我国环境政策法律的透明度,及时全面公布相关法规,使环境管理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上。
4.充分利用WTO规则,扩大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并掌握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重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技术规定和检测标准及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充分利用市场准入规则,吸引国外著名的农业公司到中国来组织生产绿色食品,从而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借助国外公司的网络和市场品牌,更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WTO“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建立绿色食品产业保护框架,为促进绿色食品出口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孙建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5,12
[2]陈和午: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现状和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4,10
[3]张 坤:中国绿色食品出口现状和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1
[4]张 梅: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食品对外贸易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食品因为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其安全性在近年来倍受关注,这也是体现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方面,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世界上有些国家却借此大做文章,在国际贸易中以食品安全为借口,制定各种超越安全需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技术标准,阻挡他国食品进入其国内市场,这就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愈演愈烈的绿色贸易壁垒现象。
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食品的内涵
1.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亦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来进行。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绿色壁垒在内容上更具合理性,在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其保护的对象更具广泛性,实施效果也更具歧视性。许多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绿色壁垒的这些基本特征来为其进口产品设限,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利益。
2.绿色食品的内涵。绿色食品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国际上多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或自然食品。称谓虽然不同,但都是为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而生产的食品。现在我国将绿色食品分为A和AA两个级别。A级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某些化肥、农药、合成添加剂等;AA级绿色食品是指吸收了传统农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
绿色食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符合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代表着未来农业和食品发展的方向,其要点是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规定,绿色食品必须符合以下四条标准:(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4)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二、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现状
我国从1990年开始发展并正式出口绿色食品,并于2000年绿色食品AA级和A级标准,其中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国际上的有机食品,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上的影响,为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的绿色食品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市场遍及日、韩、俄、欧盟、美、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从绿色食品出口结构上来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现已形成了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品类为主,各类初级、加工产品均有出口的基本格局。另外也应看到,目前出口的绿色食品主要以AA级绿色食品为主,而占绝对数量的A级绿色食品由于允许施用农用化学品而难以被国外视为有机食品接受,致使我国A级绿色食品还不能很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出口较少。
从绿色食品出口区域结构上来说,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又以山东和黑龙江绿色食品出口规模最大,两省绿色食品出口量之和占全国绿色食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黑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成为稳定的AA级绿色食品出口基地,其规模还在继续稳步扩大。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具体影响表现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在于绿色食品出口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而我国的绿色食品,大约只有10%属于AA级的绿色食品,才能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一时还难以领取“绿色护照”使其出口受阻。可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发达国家虽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通行证”,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费用,另外还要支付较高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在成本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使这些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制约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技术难度大大提高。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多年来实行的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GMP等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而欧盟的要求则更加严格,2002年初停止从我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原因是从这些产品中检出残留抗生素,含量是200mg/kg氯霉素,而这个检测数据在国内是无法检测出的。3.检验认证程序繁琐。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如美国对进入该国的禽肉要求,必须经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认可的国家和厂家。无论哪个国家要想获得禽肉出口到美国的资格,FSIS都要对该国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禽肉安全、卫生和标签正确。文件审核由技术专家对申请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书面材料进行评估。面对繁杂的程序,我国能达到要求的企业还不多。
4.实施食品安全检查的范围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范围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
四、我国绿色食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重点围绕我国优势主导产业和外贸工作的发展需求,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及各成员方WTO/TBT咨询信息与数据的交换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贸易壁垒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构筑预警模型,初步建立跟踪全国重点出口企业的预警监测网络,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的有效通报途径,最大程度地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产品出口造成的障碍。
2.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1)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宣传动员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我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增强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生产商应从有害物质材料测试、建立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等方面加强产品绿色预警能力。
无公害农产品
说明: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主要强调其安全性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无公害农产品以规范农业生产、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为基本目标。
“无公害”小白菜的自白:当还是一粒小白菜种子的时候,我被种在了一个菜园里,土壤和灌溉水都还不错。我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病虫害侵袭,有时也可能有营养不良,我会被给予一些化肥、农药,不过,这些化学品都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当长成后,经过检验合格,我被挂上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大部分的农产品都是我的这个级别。 绿色食品
说明: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认证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食品。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从普通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限量化学肥料的,称为A级绿色食品,绝对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品和添加剂的,称为AA级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以提高生产水平、满足更高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
“绿色”小白菜的自白:我在无污染的土地上生长,喝的是无污染的水,所以我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很少生病。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生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使用任何化学药品和添加剂,在通过认证后可以被授予AA级绿色食品的标志。如果使用了一定量的化肥,就只能被授予A级绿色食品的标志了。 有机食品
说明: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有机食品是比绿色食品更高标准的安全食品。有条件不妨选购。有机食品以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目标。
“有机”小白菜的自白:我是最幸运的了,因为我的生长环境要比“无公害”和“绿色”小白菜优越得多。我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追踪体系,不能给我用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不能用基因工程技术。我必须经过严格的认证后才能被授予有机食品的标志,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记住“金字塔形”标志
概括来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是经质量认证的安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注重生产过程的管理。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侧重对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控制,有机食品侧重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控制。因而,从各种因素综合考虑这几类农产品在层次上可以表示为:
“纯天然食品”、“野生食品”≠ 绿色食品
关键词:南宁市;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近年来,南宁市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其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于绿色食品的需求空前增长,但是由于目前很少有学者对南宁市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采取实地调查的形式对南宁市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指出目前南宁市居民对绿色食品消费行为的偏向性,以便于给企业带来营销的参考。同时,本文还在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不断完善南宁市绿色食品的营销策略。
1.南宁市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1.1 南宁市居民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分析
调查显示,南宁市居民听过绿色食品的为100%,并对其关注度较高,对相关的定义也较为清晰。但是有30.23%的居民不了解绿色食品的标志,有40.70%的消费者了解绿色食品的标志,但是对其含义并不清楚,因此可以得出南宁市居民对绿色食品标志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有24.42%的消费者认为绿色标志对其消费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而13.95%的消费者认为绿色标志对其并无影响。
在对南宁市居民对绿色食品价格意见的调查中发现,有55.81%的消费者认为其价格较高,有23.26%的消费者认为其价格过高,且具有不断提升的趋势,仅有20.93%的消费者认为其价格合理。在食品安全方面,仅有11.63%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是绝对安全的,有79.07%的消费者对其持怀疑态度,因此可以说明,南宁市居民对绿色食品的信任程度较低。
1.2 南宁市居民绿色食品购买行为分析
在调查中显示,仅有19.77%的居民会经常性购买绿色食品,而75.58%的居民会偶尔购买绿色食品。这表明南宁市居民对绿色食品的购买力相对有限,但是也表明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调查中,有4.65%的居民从未购买过绿色食品,因此开展必要的营销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在绿色食品购买地点和种类方面,有40.7%的居民会选择在大型超市中购买绿色食品,但是有30.23%的居民会在菜市场购买,同时有29.07%的居民会在绿色食品专卖店中购买绿色食品。同时,有55.81%的居民会首先考虑交通的方便性以及离家远近作为购买的标准。总之,南宁市居民购买绿色食品的行为并不普遍,其购买的种类较多,但是地点主要集中于超市,交通成为其选择购买地的首要因素。
南宁市居民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有关绿色食品的信息,另外还通过销售者以及亲友的宣传和介绍以及超市打出的信息作为购买参考信息。因此可以表明南宁市居民比较关注媒体信息,这是企业未来进行营销的重要选择。
有44.19%的居民认为其在购买绿色食品时最为关注其新鲜程度,有26.74%的居民会首先考虑到安全问题,因此建立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成为企业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2.南宁市居民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1 性别因素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有22.22%的女性居民会经常购买绿色食品,而仅有17.07%的男性居民会经常性地购买绿色食品,因此女性的比例较高,这与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有关,在购买绿色食品方面她们往往具有决定权,因此可以说明,南宁市居民绿色食品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
2.2 年龄因素
本次调查显示,从消费者的年龄结构来看,有30.43%的消费者年龄在31岁-40岁之间,而有26.09%的消费者年龄在21岁-30岁之间,这表明年轻人更愿意接受和购买绿色食品。调查还显示,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很少有人会主动购买绿色食品,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其知识结构与年轻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难以接受和购买绿色食品。
2.3 教育因素
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因此其对绿色食品的购买频率也就越大,因此绿色消费的意愿就越强。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购买者占到所有购买者人数的50%,其次,本科学历的购买者占到37.50%,大专学历的购买者占到28.57%,而高中和中专学历的购买者占13.3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消费者很少购买绿色食品。这主要是因为高学历的人其收入水平一般也较高,而对生活品质和追求更加强烈,对绿色食品的购买行为影响更大。
2.4 婚姻状况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居民的婚姻状况对绿色食品的购买行为影响较小,但是已婚家庭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购买绿色食品的比例较大,占到24.14%,明显高于其他家庭。这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在成长阶段,家长对其健康和营养状况较为关注。
2.5 收入因素
创新方法 营造氛围
记者:梁主任您好。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得很快,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您能给介绍一下详细的情况吗?
梁洪军:好的。辽宁省自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经过25年的努力, 绿色食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体系建设都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辽宁省绿色食品已涵盖粮油、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饮品等六大类。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137家,绿色食品产品290个,全省有效绿色食品企业达到334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736个,分别比2013年增长10%和6%。生产面积346.69万亩,实物总量225.53万吨,年销售额81.3亿元。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个,面积达到360万亩;辽宁省绿色、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6个,面积106.4万亩。随着绿色食品的发展,整个产业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企业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结合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工作中做了哪些调整与创新?
梁洪军:因为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是从无到有做起来的,所以很多工作都需要我们去创新。可以说,我们的工作是在辽宁省的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发展中总结摸索出来的。
首先,我们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集中发展优势产业。考虑到绿色食品生产成本较高,政府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将绿色食品产业纳入各地财政支持范畴。在各类项目建设中,我们也优先考虑绿色食品企业。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建成一批高标准、规模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食品基地。其次,我们还全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以食品加工为主要方向,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加入绿色食品产业。针对那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和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我们进行重点扶持。通过产业化经营,不但带动了周边效益的发展,扩大生产规模,还加快绿色肉、蛋和水产品的开发速度,从而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需求。
最后,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也认识到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持续不断地加强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建设,健全县(市、区)级工作机构,逐步推动绿色食品工作向乡(镇)基层拓展,也成为了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今,辽宁省的各级农业部门结合本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已经逐步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工作体系建设一并纳入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范围。针对企业员工流动大等不利因素,我们强化了企业内检员制度建设,及时对内检员进行培训。
严字当头 优中选优
记者: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如何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后的质量监管工作?有哪些经验?
梁洪军:辽宁省绿色食品质量总体良好,在频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中,绿色食品企业以过硬的质量、规范的管理、良好的信誉经受住了考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主导作用。这些年来,我们在绿色食品包括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的认证上,始终坚持“严字当头、优中选优”的原则,积极引导综合素质好、自律能力强、诚信声誉高的主体进行申报。按申报资质和条件,对申报主体的诚信记录、质量管理水平、投入品管控、标准化生产能力等开展评估,把好认证工作的第一道准入门槛。
从2011年起,连续五年辽宁省农委和省财政联合实施“辽宁省绿色、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要求各基地按照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实施,实现基地生产、质量管理、科技推广、农业投入品控制等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目前辽宁省年检实地检查率已达100%,并连续多年产品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这样的结果体现了我们认证产品的质量安全稳定。为此,我们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对绿色食品检查员和企业内检员进行培训,使辽宁省绿色食品检查员和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的队伍稳定在一定数量,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认证工作中,我们不光看申报材料,更加注重现场检查。当然,我始终认为认证是监管,更是服务。知晓企业所需,帮助企业解难,是我们在认证工作中给自己的新任务。例如一家养殖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标志,在申报过程中,饲料方面出现了问题,买不到绿色食品豆粕。我们多方打听,终于帮助企业在黑龙江购买到,解决了申报中的难点,使企业成功取得绿色食品标志。通过这样的工作,不仅拉近了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方便日后监管,也学到了企业的管理和文化,对检查员队伍素质的有效提升起到助推作用。
目前,辽宁省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监管体系,即:产品抽检、市场监查、企业年检和公示公告,同时推行属地化管理。在年检过程中创新进行互检,从各市抽调骨干检查员进行异地检查,发现问题决不手软。2013年,在检查抚顺一家绿色鸡蛋企业时发现该企业违规使用绿色食品禁用的饲料,果断下达检查通知书,取消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今后我们将逐步加大抽检力度,扩大市场监管范围,完善年检制度,加快公示公告频率。严格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企业用标,维护消费者权益。
加强宣传 提升认知
记者: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最终要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赢。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宣传上做了哪些工作?
关键词:绿色食品;体系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2.003
1 产品认证工作坚持从严把关
严格把好准入门槛,严把认证审核关,认真落实各项认证审核制度,加强现场检查,降低认证风险。
1.1 绿色食品认证
注重规范,强化服务和管理,提高绿色食品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4年,由于世行项目资金的带动,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止到2014年末,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56个,已考察新申报的企业产品118个。2014年应续展企业68家,产品126个,已续展的企业46家,产品86个,续展率与全国持平。
1.2 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2014年初对再认证企业的生产企业进行统计排序,按进度表的排序,督促企业及时上报认证材料,并制定合理的检查计划,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2014年,新认证企业2家,2个产品。后认证企业19家,59个产品。
1.3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
2014年,组织实施认证补贴,确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经费补贴申报主体18个,产品113个。对通过国家中心审核的全省36家无公害农产品申报主体,给予标识征订补贴,有力推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2014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5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继续推进,申报的“舒兰大米”和“黄松甸灵芝”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已经通过部中心专家评审。
2基地建设工作继续规范管理
积极引导有条件且有意愿的县(市)申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上报了我省12个单位申报的24个基地清单,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复我省2014年4个基地计划指标。我省全年完成了4个新申报原料基地的现场检查、环境评价和材料审查工作,1个基地的续报工作,18个原料基地年检工作。
积极与省农发办合作,并下发做好基地示范项目推荐暨认证工作的通知,共有160余个单位申报了世行的基地项目,每个立项基地可得到10万元的无偿补贴,解决了认证与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3 质量监管工作继续有序进行
3.1 企业年检
2014年初及时下发了年检通知和工作计划,部署年检各项工作。2014年,我省应年检企业137家,产品237个。除部分放弃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外,实际完成年检企业117家,产品218个。严格落实年检企业100%实地检查制度,年检率达到100%。
3.2 标志使用专项检查
开展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专项检查工作,共检查了167家企业291个产品,其中包括绿色食品企业157家,产品266个;有机食品企业10家,产品25个。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专项检查工作,共出动检查人员510余人次,对全省124家超市、农贸市场进行了检查,同时发放宣传资料2.3万份。
3.3 产品抽检
制定并下发了抽检通知及工作计划,安排国家抽检企业16家,产品23个;省内自行抽检企业44家,产品51个;4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及4个产品。所检结果均为合格,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3.4 市场监察
组织开展了2014年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监察工作,全省共采集省内外绿色食品样品112个,规范用标产品103个。
4 品牌创建工作持续扩大影响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和中国绿色食品2014上海博览会中,有机食品博览会共有23家企业参展,设6个标准展位。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农委(农业局)主管领导、绿办主任、绿色有机食品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和采购商联系组建吉林展团。博览会中,吉林展区设精装展位26个,参展的重点绿色有机食品龙头企业59家,展出的吉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00多种。签订合作意向和销售合同56项,金额达9.8亿元。吉林省展团获得大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2个,有机食品金奖1个,有机食品大米食味优奖1个,绿色食品畅销产品奖13个,“优秀商务奖”4个,参展获得奖项综合排名全国第三的优异成绩,深受农业部、国家有关部委、参展省和采购商的好评以及当地百姓的欢迎。
5 世行项目工作积极协调
吉林省世行贷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已完成了调研、论证、立项、可研报告的审批、项目任务大纲初稿编制工作。确定了项目软件开发咨询机构,省农、畜、水三部门组织管理并配合进行软件开发,经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会议,研究解决软件开发中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制定了工作意见,成立了组织机构,安排了具体人员,建立了项目专家组,对需求规格书发出了修改意见函,基本完成了系统平台软件设计和机房设计。
6 各项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完善
举办了“全省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和企业内检员培训班”。培训人员近400人,其中有165人通过检查员考试,获得检查员证书;有234人通过内检员考试,获得内检员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