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5 10:39:49
导语: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建立于一套价值理念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其实习教育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就其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对实习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层面、程度和规模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积累,取得不少成果。本文就在这些成果与笔者初步尝试基础上,提出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关键之一——在于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及其督导制度。
笔者认为在当前大部分实际工作机构只是“准社会服务”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达到其实习目的是困难的。解决此困难的途径之一是先协助机构逐步转变成“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并建构一套督导制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在专业人士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应采取灵活、变通,多方挖掘资源,结成一个政府、学校,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及教学团体的三方面“伙伴关系”。针对某一机构的特性和环境,在介绍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工作方法下,共同参与合作,总结以往经验,使机构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真正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从而以点带面地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一直是其专业教育和发展的薄弱环节。虽然学生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参加实习,因学校而异,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的,其形式或并列式、或分散式、或集中式、或混合式,学生都以不同程度获得一定的锻炼,但远远不能达到实习目的即与目标人群工作相关知识,方法和技巧以及态度的获得。这里的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即:人力问题,经费的困难,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缺乏足够的数量、受过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训练的老师和经费的缺乏限制教学工作的进行(马凤芝,1996);实习机构对实习者的限制使得后者难以全面进行实习,不能获得全面的实习经验和技巧(史铁尔,1998)。而目前大多社会服务机构,就其工作性质来说只是“准社会服务机构”(马凤芝,1996),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随意乃至欠缺指导技巧和意识的情况下,要把其经验有效地传给学生也是有限的。更不乏有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识和应有的态度,其工作的方式会给实习的学生起负面的作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不少专家和学者不断在研究并通过实践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实习方式和原则。其中包括:
1.大量培训合格的督导教师,这里包括送到香港和请到内地来培训
(夏学銮,1994),(阮、麦,1996),(吴温淑芳,1996);
2.向政府倡导以获得其社工教育经费的投入;
3.建立政府(民间)社会工作部门(机构)与社会工作教育训练学校间的伙伴关系。达到教、学相长,教育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的目标。(马凤芝,1996)
4.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原则,如:实习就近原则、专业相实原则、互惠原则等(陈、苏,1994)。
以上的方法和原则对推动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有其局限性。就向政府倡导获得社工教育经费来看,倡导归倡导,但真正落实恐怕还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不能停止的。发展与海外发达地区(如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合作已进行了十年有余,其中人员培训和资料引进都作了很大的贡献。但就其范围来看恐怕局部性高于全面性。诚然,追溯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联的特点,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得以先发展起来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但中国现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却是覆盖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是跨地区的。因此,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应针对其地区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主动和变通等多种渠道来发展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事业。
同政府机构结成伙伴关系,是中国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在结成了伙伴关系后,机构可以提供实习场所,但是否能让学生得到专业实习却是问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机构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方式方法有异于社会工作专业。虽然不同的机构因领导对其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其工作经验积累有所不同,但都需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并得到理论方面的升华。按理学校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可以协助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教育者们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向而来,既缺乏理论学习,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去研究指导实际工作是明显不合适也难于胜任的。
为了解决上述“两难”的问题以应对专业社会工作急需在中国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把国外和海外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邀请进这个“伙伴关系”中来作为参谋,从两方的合作关系发展为三方的合作关系。以机构和社工教育为主体,机构为舞台,专家为参谋。通过三方面的合作努力,把机构准备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服务机构”,从中物色实际工作的督导员,与教师实习督导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督导体制。
显而易见,要达成这样的“三方伙伴关系”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但就笔者的初步尝试看来,这不是不可能的。社会日益开放、改革的深化、发展要求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被社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干部所认识都为机构与学校结成伙伴关系的可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第三方面”参谋角色的引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社工教育工作者需要做不少组织联系、协调、说服、论证的工作。获得机构上下级应允和支持的情况下,设立研究项目并以项目向国内外基金会申请以求资金援助。同时,从当地社区里,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港澳人士,挖掘具有社会工作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以求他们协助开展机构的工作、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制定督导培训计划和联系海外相关资源等。
三方面的合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应根据当地的资源以及机构的特点来灵活把握。下面笔者就已开展的部分合作作简单介绍,旨在通过探讨,探索这样的看法和做法的可能性,使其操作过程更具科学性。
1.通过合作项目以获得师生培训方面。
例如: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其中的一个项目是与英国儿童救助会(SCF)合作,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对昆明流浪儿童状况的调查。此调查历时一年,访谈儿童人数百余人。其中建立个案跟踪,参加此项目调查的学生前后有50余名,跨四个年级。调查前我们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SCF给学生提供了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CRC)的培训,并请专家提供调查方法的培训。调查中期,我们通过驻澳门的巴迪基金会请资深社会工作者给学生培训关于磋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并把所学技巧通过三人一组的形式用于调查中,这些培训都是用参与式方法进行的,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带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师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识,并在调查实践中得以运用,师生一块得到了极大收获。
与此同时,我们与当地收容遣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现与英国儿童救助会在流浪儿童问题上一起结成三方的合作关系,三方努力对人员就其专业道德和工作方法进行专业参与式培训,目的是使工作人员了解不同方式用以总结以往工作方式的优和劣。其间社工教师参加培训并定期参加机构的工作以锻炼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指导学生打下基础。
在机构工作人员内物色并培训社工学生实习督导员,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督导制,包括督导与学生的搭配;督导的方式(一对一的;小组的;机构督导和教师督导共同的等等多种模式);督导的时间分配;督导对实习学生的评估方式等。
2.挖掘当地资源方面。笔者发现在当地外国人社区内,有不少是具有社会工作文凭和资深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可能是在学习中文,可能是某个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雇员,社工的教育和自身的素质使他们很愿意为所在社区出一分力,而不计较报酬。为此,我们在一门海外社会工作介绍课程上,组织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到课堂上介绍其国家社会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经验。目前来介绍的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等国家。学生反应很好。
同时,我们请其中的人就其背景和经验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心合作的项目中来,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有帮助戒毒工作的、有青少年儿童问题工作的。这类工作正一步步展开和尝试中,争取总结经验。
笔者认为尝试“三方伙伴关系”的模式,需要具备至少以下两个要素:
首先是机构的选择。离学校的远近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机构内有或潜在有总结其以往工作方法,使其工作得以提高和完善,并逐步专业化的要求和愿望。最好机构或机构的主要领导有同海外打过交道的经历。
其次是社工教师要有充当多种角色的准备,从而对自身的要求也很高。不仅是学校教师,更是倡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调员和“开拓者”、“资源媒体”、“创新者”(黄新鲁,1998),须要有“公关本领和人文技巧”等(夏学銮,1994)。
“三方伙伴关系”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潜在人力资源以弥补合格督导人员的不足。
目前资源有限,且比较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培养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是有困难的。只有就地取材,挖掘机构里资深的工作人员并在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专业培训。
第二,教师得到实务工作的培训,可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
针对中国的国情是大部分致力于社工教育的学者都转行于其它专业,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不扎实,加之,长期以来学者的学问大多是从“书斋”里作的,对实际工作部分具体实施欠缺了解和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去指导学生实习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促进社工在中国的发展,从基层工作起使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得以认可。
第四,使现有的实际工作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
第五,使一些方法和技巧得以“本土化”。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
笔者进行了初步理论和实践的尝试,提出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如:价值理念、专业社工理论、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督导制等)。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专业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里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在政府的支持下,把社会福利机构作为一个社工实习基地,通过国际非政府机构在资源、理论和方法上提供培训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专业化、本土化和标准化。对中国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马凤芝《保证社会工作质量的途径探索》(《社会工作》)1994年第五期
2.陆士桢《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3.贾秀总《对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增刊
4.马凤芝《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与选择-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经验》(《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5.夏学銮《关于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实习的设想》(《华人社会的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及发展会议论文集》)1994,亚洲及太平洋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香港。
6.黄新鲁《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工作人员的角色》(《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7.史铁尔《社会工作实习-方式与效果》(《中国社会》)1998年增刊
8.林孟秋《社会工作之实习教育:理论与现实》(《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9.阮曾媛琪、麦萍施《社会工作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反思: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的经验说起》(《社联导刊》)1996第十期
[关键词]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24.268
2011年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意见指出高等教育改革要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坚持“整体设计、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等方式提升学生社会服务的技能,要求每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翻转课堂、强化高等教育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力。在这方面,我们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探讨项目化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启发。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以实务性、操作性为取向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除了具备一般社会科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之外,还应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技能。为此,近几年来我们社会工作专业一直在探索和践行“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包括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和实习的项目化。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当代中国,对社会工作的研究是很有限的,可以说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三化”,即本土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对项目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即使是对社会工作项目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实际项目入手,阐述项目的具体运作和管理实务,而缺乏对社会工作项目运作与管理的深度研究和发展模式的归纳,可以说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缺口。
而在西方,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人类服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管理主义的挑战和管制,换而言之即专业主义与管理主义的争论。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针对社会工作的争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知识和技巧层面的争论;二是在权力和利益层面的争执。尽管专业主义和管理主义的争论看似激烈,其实也并非不可调和,那么在具体的实务中,什么才是支持着中国社会工作,从专业主义和管理主义的“碰撞”中走出来的现实途径呢?联系到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理出一条脉络轨迹,那就是社会工作项目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总是相生相伴的,[1]项目作为实务的单元,而机构作为管理的单元,两者的共同发展统一于项目化管理这一新的工作方法之上。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工作机构下的项目化运作就是一条解决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争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能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社会工作模式。
项目化教学模式已经在许多课程中得以运用,对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纵观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本文立足于项目化教学实践,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对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2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及其解决的问题
2.1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凯兹(Lilian G.Katz)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Sylvia C Chard)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2]具体来说,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带动教与学,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项目任务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一个个项目,通过完成项目和任务学习课程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都是以完成和评估项目任务为终点,本文认为项目化教学的终点绝不应停留在完成项目这一环节上,还应将继续向外延伸。“以项目报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另一目的和试金石。简单来说,就是以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方案来申报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主题意识和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并通过申报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检验项目化教学的成果。
2.2 项目化教学所解决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脱节、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充足、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提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项目化主要通过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解决教师的传统观念和教法的问题。“项目化”教学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借助一个个项目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拓展、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
第二,解决教材问题。以“项目”来组织教材和教学,要求我们加强项目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的部分教材的实用性与社会工作实践相脱节,缺乏系统性和对实践工作中案例的开发。项目化教学能够针对不同的项目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进行系统化运用,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锻炼,同时能够将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类似案例引入到课程中,对课程进行补充和整合。
第三,解决师资问题,由“学院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化教学、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采取边实验、边检测、边总结、边调整的方案,整体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四,解决实训基地问题。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做到有场地、有器材,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应有足够的,使所有实训项目正常开展,这是“项目教学法”的物质基础。
第五,解决评价机制问题。变传统的以一张试卷定成绩,为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的评价机制。采用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创新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摆脱“一卷定音”的枷锁,真正找到学习和实践的乐趣,并通过学生的表现完善测评机制。
3 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化教学的实践
“项目教学法”引入了现代培训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程项目化改造的过程中采用“双线制”训练方式。
3.1 建立四大课程模块
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社会工作实际工作内容和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取向不同,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根据这四个模块来确定项目,即技术取向模块、服务人群取向模块、问题或需求取向模块和社会工作综合实训模块。
3.1.1 技术取向模块
这一模块侧重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理念、价值与方法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手法。具体分为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应用和社会网络分析七个方面。
3.1.2 服务人群取向模块
这一模块侧重于社会工作的服务人群面向,即社会弱势群体。分为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六个方面。
3.1.3 问题或需求取向模块
这一模块侧重于社会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在处理民政事务方面的作用。分为失业救助、社区矫正、法律援助、计生服务、纠纷调解、危机干预、贫困救助、企业员工援助八个项目。
3.1.4 社会工作综合实训模块
该模块要求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包括: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少年管教所、青少年成长训练营、校内同辈群体辅导站、企业、医院等)开展活动。结合实习单位的工作要求,制定项目计划书,并在实习期间付诸实施,真正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要求。
3.2 项目化教学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课程实习,具体包括个案工作课程实习和小组工作课程实习;另一方面是在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实习。所有实习的基本流程都采取项目化的形式进行。
3.2.1 对学生进行分组
对于每一级学生,我们都会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学生证号码进行编码,然后利用抓阄或随机数表将学生按照5为一组,分到不同的小组中,然后在每一小组中再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出1位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的整个项目活动。这样做:一是能够保证每个组中男女同学性别的平衡,同时也能保证不同宿舍的同学的平衡,避免了关系好的同学和一个宿舍的同学扎堆的情况;二是之所以将5人分为一组,有利于发挥每个同学的作用,也便于监督与合作;三是现在的很多项目申报时对团队人数都有明确的规定,即要求团队人数不能多于5人,如南风窗、调研山东、中国青年行、益暖中华等项目;四是从现有实习单位的接收能力和实习效果来看,5个人为一组是较有效率的一种组合。
3.2.2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项目,以此为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
在项目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课程的教学与考核到实习任务的完成与验收,我们都采用项目化的方式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论证、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总结报告,并积极申报各类项目。
(1)课堂教学以项目的过程实践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为例,本课程共分为8个单元,成绩考核以项目考核为主,采取3-3-4制。具体分为三点。
第一,平时实践占总成绩的30%。整个实践分为五个环节。实践课之一:选择社会调查课题实践。具体内容:学生分组;选题指导;确定选题。实践课之二:抽样实践。具体内容:确定抽样框;确定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实践课之三:测量实践。具体内容:确定变量;概念操作化;确定研究维度、发展研究指标。实践课之四:问卷设计实践,具体内容:问卷设计雏形;问卷设计自行讨论;问卷设计指导;问卷设计成形。实践课之五:资料处理与分析实践。具体内容:整理审核;编写编码手册;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每个环节结束后学生都要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组的作业提交到网络平台,五个环节作为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
第二,期中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中举行社会调查综合演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成问卷设计组、抽样设计组、测量操作组、问卷管理组、实地调查组、问卷数据管理组等几个小组,要求学生在演习中扮演参与调查者的角色、调查组织者角色等角色。通过演习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理论储备提升为实践能力;将学生零散、分割的实践技能整合为系统化、流程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个体间的合作能力与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行动能力;培养现代分工合作制下的职业适应能力。占总成绩的30%;
第三,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40%。
(2)校内外实践以项目计划书为考核标准
校内实验室的课程实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社会工作的理论、理念和方法,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分别采取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手法设计项目计划书。已进行的实习项目主要有:大学生健康养生、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交往情况、“我是谁”“友谊地久天长”、大学生职业规划、饮食文化等。
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要求学生根据所进入的不同实习环境、场景在与实习基地充分交流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针对不同人群的项目计划书。例如:针对山东淄博高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普遍存在的压力过大问题,我们设计了“企业职工心理压力疏导”项目;针对华侨城小学生下午放学后孩子存在的无人陪伴等问题,我们设计了“向日葵青少年成长坊”和“新市民子女城市融入与适应的彩虹桥项目”;在淄博市临淄区闻韶办事处辛东社区,开展了“移网情深、放飞梦想――社区青少年网瘾矫治计划”和“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需求调查”;在淄博市福利院开展了“老人需求情况的个案访谈”和“快乐老人:关爱老人,从陪伴做起”等项目。
3.3 分段、多元、校内外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采用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能力考核贯穿教学始终。以对完成项目的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工作态度、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公开、公正、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
真正打破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的考核方式,按项目进程采取量化与定性、校外与校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第一,采取量化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第二,考核内容包括:任务书完成情况;小组中成员的工作态度、协调沟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督导共同参与考核。
3.4 以项目化成果申报其他社会调研活动
“以项目报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成果展示和检验的重要途径。在项目化教学和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已能掌握项目申报、筹备、实施和总结与展示的能力,这就为申报其他社会调研项目做好了准备,同时也提高了申报的成功率。在社会工作项目化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以项目报项目”的模式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青年中国行”“调研山东”“挑战杯”“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康师傅创新挑战赛”“好丽友”“大学生公益梦想实践大赛”等大型调研活动中成功突围,并获得了较好的名次。这些成绩的取得也证明社会工作项目化和过程化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和项目化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在其他兄弟院校中有着一定的推广意义。
4 结 论
项目化的实践和实习模式能够保证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完整和层次的深入,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能力本位”真正落实到实处;能够把学生与案主、学校与社工机构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两者形成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发现问题的能力、设计项目的能力、调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使其更早地接触、投入到专业社会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王瑞鸿.社会工作项目精选[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3]徐锋.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要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关键词】优化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 组织 管理
专业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至关重要。通过专业实习,增强学生与社会和生产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保证实习教学规范化和有效运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要不断地优化专业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本文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特点,针对优化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组织和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阶梯式实习模式的提出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概念等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技能,并具有较强的服务应变能力。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将实习贯穿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的始终。所以要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中实施“阶梯式实习”模式,即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规律,设计出认知性实习(探访、观察)―――上岗性实习(参与)―――顶岗性实习(综合参与)等环节,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立起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并贯穿全学程的实习新模式。
认知性实习:探访、观察。认知性实习是为了解行业的工作方法或岗位技能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实习环节的初级阶段,即认知性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机构参观、行业调查等方法,了解社会工作,使学生对社会工作的服务与管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使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人才规格,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巩固专业思想奠定基础。
上岗性实习:参与。上岗性实习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而在真实的社会工作岗位进行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和学校老师的督导下,协助社工机构专业社工开展个案工作、小组活动、社区活动等工作。学生在上岗性实习中,面对不仅仅是业务问题,而且还有人际关系问题,应变能力问题。如如何处理同事关系,如何协调工作,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如何看待毕业生就业问题等。在此阶段,社工专业学生较好地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对于特殊服务对象具有良好的专业态度。并初步形成从社区漫步、探访社区、社区调查、收集资料、需求分析、设计服务,协助实施等专业服务技巧。
上岗实习既是认知性实习的深入,又是毕业顶岗实习的基础,在整个实践链条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整个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
顶岗性实习:综合参与。顶岗性实习是以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基础,以能独立承担和胜任本职工作为条件,在真实的社会岗位上进行的实践活动。此阶段实习设在第三学年,与前两年的实习不同,有很强的就业针对性,因此定位于顶岗性实习。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产业服务能力
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对搞好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1、主动为社工机构服务,赢得社工机构支持,加强双方的交流合作,实现共赢。
我校利用教育资源主动为社工机构提供专业技术培训。例如我校社工教师先后应邀天河区民政局、南海社工服务中心、广东省流浪儿童救助中心、三水/南海福利中心等实习单位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讲座和培训。主动为机构提供服务,赢得机构的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先后与凤阳街/梅花村街道办事处、市老人院、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逢源人家服务中心等多个社区、社会福利机构、NGO机构确立了关系稳固的20多个实习基地,并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广东省假肢康复中心主动提出与我校订单式合作办学,接收学生专业实习、就业,接收教师到中心实践技能锻炼等合作意向。
另外,我校还积极采取“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先后邀请了香港台湾资深社工、NGO社工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经验丰富的专业社工、专家到我校进行业务指导和讲座。
2、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
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制订双方认可并能够执行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校企合作的双赢。单位协商签订实习协议,实习协议包括双方权利、义务、实习期间的待遇及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必须符合劳动法律、法规规定。要求实习单位能提供适合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岗位;实习单位能够安排现场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检查;能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学生实习期间能有一定的报酬,能解决基本的生活开支等。
三、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管理制度,优化组织和管理工作
由于专业实习是具有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体验的综合性等的特点,所以专业实习能否有效地开展,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1、在专业实习准备阶段,由教学部门制定实习方案,主要包括确定实习带队教师、联系实习单位等。再由专业负责人组织编写实纲、实习手册、专项实习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在实习前召开实习说明会、实习动员会等会议,主要从适应实习的思想、心理、态度、行为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们做好吃苦耐劳、适应环境、学会沟通、主动学习的思想准备。
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实习过程的监控。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专业从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规范管理。
(1)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方面,为规范学生在实习工作有序进行,制订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安全教育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协议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申请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报告》等规范性文件,保证学生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顺利开展实习工作。
(2)实习指导教师方面,第一,紧密结合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实践。根据教育部关于“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文件要求,将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制定《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要求在学生实习的机构中,专业教师同时进行专业实践,并同时兼顾了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督导。将教师专业实践折算成一定课时以保证专业教师的工作量。第二,明确实习指导教师责任和指导任务。制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老师指导工作记录》《指导工作鉴定》等文件。要求实习指导教师按照文件要求进行指导工作。
(3)学校方面,组织有关领导每个月去一次实习现场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抽查,除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之外,还向学生和实习单位了解带队教师的工作情况,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要求指导教师每月初制定书面的实习巡查计划、每月提交书面的实习巡查总结,介绍当月的实习带队情况。学校根据指导情况给予折算课时量。
3、科学制定专业实习考核项目,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在实习过程中,由社工机构专业社工督导根据项目对学生的服务态度与价值观、服务过程与服务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进行考核。另外,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平时的实习巡查情况、学生实习日志、学生的个案访谈记录、小组活动/社区活动策划书、实习报告等完成情况给出相应考核成绩。
四、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安全、顺利地开展实习工作
由于学生到机构实习时间长,实习地点分散,劳动时间段复杂,住宿、交通不便等方面的因素,出现偶发性突发事件的可能性非常大。学校除了给学生购买实习意外伤害保险以外,为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知识,在实习前组织学生参加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和考核,并与学生签订《实习安全教育责任书》。同时与实习机构达成安全管理协议,协议内容主要包括:
(1)学生实习中出现人身事故,企业有关负责人应立即组织救援,并通知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领导。事故发生后,学校领导、老师第一时间赶赴事故发生地,抢救学生,做好调查取证和协调工作。
(2)学生无故不到实习单位,机构应尽早与实习指导教师联系,查清情况,酌情作出相应处理,原则上12小时内应查清情况,若24小时情况不明应向家长、学校领导汇报处理。
3)学生实习期间突发疾病,机构有关负责人应立即将学生就近送正规医院治疗,并通知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实习期间如发生集体发病、中毒等突发事件,事故发生后在稳定事态的同时,要及时通知学校领导处理,积极与企业、家长协商,依据《劳动法》和《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解决善后事宜,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优化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管理模式的思路
1、 学校利用平时文化和实践授课、就业指导课、讲座等教育机会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正确理解顶岗实习的作用和意义, 从而端正态度、理性对待专业实习时的工作和学习,更好地避免实习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取得更好的效果;
2、增加专业实习资金投入,并进行合理配置和提高其利用效率只有经费足额到位,才能有力地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必须保证专业实习专项经费的落实,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同时,要建立合理的经费使用与管理机制,并不断提高其利用效率。专业实习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应该比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课时支付教师酬金,并给与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的交通补贴费用或差旅费,以提高专业实习组织管理的积极性。
3、树立专业实习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学校与机构必须有人员、信息和物资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学校要加强教师为机构服务,并把机构的能手请进来。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发适合本校教学需要的顶岗实习岗位群,进行校企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等。精心和慎重选择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就业岗位,并进行岗位轮换以改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通过岗位轮换给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积累多方面的工作经验。
社会工作的实习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手段,只有不断地创造专业实践场景,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树立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培养出实务型的社会工作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幼群;职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对策研究(1);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沈澄英;化工专业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真正开展只有二十几年,专业教育现在并未形成一种乐观的局面,还存在一些弊端:
1、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学生质与量都不高。在高校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起初并未对社会工作有所认识,而多数是在接受校内专业调剂而开始学习的,由于存在性格与兴趣爱好的差异,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并不热爱,并未将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化,而只是简单地为完成学业,从而并未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也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缺少;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朗,加之人们缺乏对社会工作的了解不愿去选择,而造成了专业学生数量较少。
2、教育内容偏理论,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社会工作是一种践行专业价值观的实践与实务活动。然而在高校的培养形式中却主要是针对理论的学习,缺少具体的实践基地,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较为缓慢,不能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来自于西方社会,“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材主要依据国外社会工作教材模式,或截取部分介绍,或停留在对外文的翻译层面,数量有限且内容出现低层次重复;而本土化教材极为缺乏。”同时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内容与我国的国情并不能完全适应,需要不断地通过课堂教授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这也就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工作时只是关注理论,忽视了对专业价值观的实践与反思,缺乏对其具体的应用。
3、专业价值教育片面化。由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其产生与发展必然会受到西方文化、制度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所以我国在进行专业价值教育上往往就会断章取义,从中只招本土发展相适应的内容,虽提供了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条件,但也造成了对社会工作理解的片面化,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国内学者担心西方的宗教思想与极端个人主义渗透到我国专业人才当中,不利于我国整体社会的发展,这就在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介绍,使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其功能与内涵,也就造成了对本土化、系统化、具体化的价值体系建立的阻碍。
4、培养层次建立不完善,地域之间有差别。虽然我国现在正在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但就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专业社会工作硕士点的建立也从2010年刚刚开始,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尚未毕业,更不用提博士点建设情况。同时,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同的地域之间也有差别,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对于社会工作的开展也仅限于少数几个高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不利于社会工作在全国范围的开展。
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为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中应加强价值教育,即“社会工作价值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及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充分教育将学生的个人理念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融合,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并将其付诸于自身实践当中,从而加以不断提炼其内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将专业教育与我国具体实情相结合,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来源西方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专业教育时要对其加以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注重对我国现实状况的认识与了解,联系我国历史文化与我国近现代本土社会工作的开展,从而能意识到社会工作的发展必然会经历从一种辅助形态向主要形式的漫长过渡,让学生在认清我国国情下,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务中;
第三,课堂教学内容要多元化,社会工作专业由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概括来讲主要为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这些单纯依靠社会工作课堂中所教授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是不能加以解决的,这就要求学生应储备多种学科的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学校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将多种学科融入贯通到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去,加强社会工作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阶段发展所面临困境的了解,才能探索出具体的对策来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哈尔滨X医院的医疗社会工作
2012年X月,黑龙江省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契机成立了省内首家社工服务中心。作为试点机构,该社工中心首次与哈尔滨市X医院开展对接,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诊服务
设置2名医疗社工在门口的服务台导诊,给前来就医的患者提供帮助,通过导诊增进跟患者之间的沟通,全面评估病人的生理、家庭内部资源以及外部环境,与医生、护士一起配合完成这一评估过程。
(二)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辅导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初期的介入范围主要是康复科,康复科的病人住院时间都在三个月以上,因此病人以及病人家属都有焦虑情绪,经常在与社工交谈的过程中掉眼泪。医疗社工依据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帮助其排解心理负担,并分担适当的照顾病人的任务。
(三)病患需求反馈
医疗社工在医院跟病人接触中,要注意病人的需求,并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医生在治疗的时候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有所倾向,尽量满足病人要求;医疗社工也会将医生的治疗情况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让患者享有知情权。
(四)组织医患互动活动
医疗社工会定期开展团体活动,组织医生和患者参与到其中,让其在实际活动中拉近距离,增进沟通。在游戏中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得到放松,也是舒缓压力的一种表现。
二、黑龙江地区发展医疗社会工作存在的困难
尽管我们依据医疗社工的职能做出了一些宣传与努力,但是我们的医疗社工在实际介入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根据实践活动,总结出在黑龙江地区发展医疗社会工作存在的障碍,具体如下:
(一)社会普遍社工意识淡薄,专业的医疗社会工作理念尚未形成
1. 从患者的角度看
首先很多患者分不清“社工”和“义工”的区别。“义工”只是单纯的对病人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医疗社工”是用专业方法解决与疾病相关的心理、社会等,配合医生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在实际介入中我们的医务社工经常被当作义工,没有真正的接受医务社工的身份。
其次对于社工的价值理念理解有误。我们的医疗社工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保持第三方的中立立场,与院方和病人没有既得利益的关系,承担病人和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是很多患者会以为我们在医院的机构中,代表的是院方的利益,是医院的雇员,无法对我们敞开心扉,甚至有所抵触。
2. 从医生的角度看
在先期介入中由于地区发展限制,医生也不了解医疗社会工作的职能和工作性质,认为医疗社会给他们增添负担,配合度低,医疗社工参与到病人的治疗过程或者给病人做个案或者小组工作机会少。
(二)医院患者的循环性大,介入完成效果不明显
由于医务社工在东北处于摸索发展的阶段,前期主要是以在病房中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为主,在黑龙江省以前从未听过“医务社会工作”这一名词,因此想要扩大医疗社工在患者及其家属中的认知度,沟通过程要相对较长。但是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我们发现,各科室患者的循环性很大,包括康复科,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患者一旦病情好转,便马上回家等待复原,而我们又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经济条件去对未完成介入的患者跟踪服务,因此介入完成效果不明显。
(三)黑龙江地区发展闭塞,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和环境的支持
党的十主张加大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此次改革需要政府内部做出调整,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机制,需要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摸索发展社会工作。黑龙江省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工作发展,需要经历一个相互适应和磨合的过程,在磨合阶段医疗社工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四)医疗社会工作者及教育缺失
国际社会工作学界认为,具有专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必须至少实习800小时,经过充分的实习训练才具备社会工作的从业资格,如“英国社会工作文凭训练中,实习占全部课时的50%;美国社会工作硕士生两年课程中,每周有三天到机构实习,两天在学校上课,实习时间超过50%;中国香港7所有社会工作专业院校的本科生实习时间为800小时”。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者实践时间远远达不到国际标准,缺乏在医院实习的经验,同时全国范围内设有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也屈指可数,这是我国社会工作培养方式上的不足,这种教育制度上的缺失直接制约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发展 。
(五)医疗社工领域缺乏专业的领导者,导致缺乏专业服务
在专业的社工领域,社工的体系应该包括社工、社工督导和社工助理。社工督导一般为来自社工发达地区的经验丰富社会工作者,但是目前在黑龙江地区从事医疗社工的多为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缺少医疗部门相应的实践经验,只能依据书本上医务社工的理论知识在医疗社工道路上摸索,没有专业医疗社工督导,使得医疗社工在黑龙江地区发展举步维艰。
三、针对医疗社工发展困境提出发展对策
尽管在黑龙江地区医务社工发展缓慢,困难重重,医务社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借鉴国外以及广州、上海等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具体如下:
(一)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医务社工的支持力度,增强医务社工的认知度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医务社工的工作内容、职能等,让群众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医务社工,并将成功案例及时传达给大众,增强医务社工的认知度。政府作为主管部门,更要积极转变观念,真正的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一部分。政府部门具有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和可信任性,只有政府部门真正重视医疗社工,加大对医务社工的宣传,民众才能逐步接受医务社工。
(二)政府完善相应政策,推动医务社工职业化发展
1. 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将医务社会工作体系纳入医疗卫生体系中
为了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保证医务社会工作在实行中不受阻碍,需要政府部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将医务社会工作真正的纳入医疗卫生体制中。有了政策法规的支持,医院部门会更重视医务社会工作,将医务社会工作真正的视为缓解医患关系、树立医院良好的形象的重要手段,纳入医院的管理体制中,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
2. 完善医务社工管理机制,在人才流通上开“绿灯”
在此次政府购买服务中,政府主要职能是监管以及完善相关的政策,提升民间组织的积极性。鉴于黑龙江省专业医疗社会工作者的缺乏,因此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医疗社工,壮大医疗社工队伍,并带来先进经验供我们借鉴,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社工人才流通通道上“开绿灯”,完善医疗社工人员的激励、选拔、流动机制,建立专业社工职位晋升和工资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调动医疗社工的积极性。
(三)建立新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医疗社工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时候,提出要将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根据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缓慢,专业发展不受到重视,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很少,实践性不强,专业的医疗社工人才短缺。要想改变医疗社工人才短缺的现状,在高校中发展医疗社会工作教育是必然选择。开设医疗社会工作专业,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医学知识相结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同时增设医疗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形成资源链接,培养兼具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专业性医疗社会工作人才。
(四)在基层培养社工,形成“社工引领社区人员”模式
黑龙江省正处于行政体制转变时期,政府购买服务的迫切性要求我们社工队伍的壮大,鉴于我省专业医疗社工缺乏的现状,我们提出方案,先在基层培养社会工作者。社工需要跟居民、服务对象打交道,基层资深的社区工作者虽然在社工专业技巧上有欠缺,但在跟群众沟通方面存在优势,可以协助社工开展工作。因此拥有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的大学生充当医务社工角色,基层培养的社会工作者协助专业的大学生社工组织,形成“社工引领社区人员”模式,协助开展社工服务。
案例教学准备
案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案例,既可以来源于个人生活实务经验,也可以来源于现实社会事件、公开出版的案例,甚至是影视文本。专业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挑选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的引入方式主要有三种:开场导入式、主场渗透式、客场嵌入式。开场导入式以相关案例作为开场白,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授课时,笔者常以一个小故事《美国护士发错药PK中国护士发错药》作为开场导入式的案例。一位叫马丽的护士,在一家公立医院已经工作了三年。最近该地气候异常,住院病人激增,马丽忙得脚不沾地。一天给病人发药时,她张冠李戴发错了药,幸好被及时发现,没有酿成事故。但医院的管理部门依然对这件事情展开及时的问责。首先问责护理部。调查部门认为,护理部门没有适时增加人手,造成马丽工作量加大,劳累过度。然后问责人力资源部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询问得知马丽的孩子刚两岁,上幼儿园不适应,整夜哭闹,影响到马丽晚上休息。调查人员认为“医院的心理专家没有对她进行帮助,失职”。最后问责制药厂。他们把马丽发错的药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几种常用药的外观、颜色相似,容易混淆。那几天马丽特别紧张,不知医院如何处理。医院心理专家走访了她,告诉她不用担心病人赔偿事宜,已由保险公司解决。还与马丽夫妻探讨如何照顾孩子,并向社区申请给予她10小时义工帮助。马丽下夜班,义工照顾孩子,以保证她能充分休息。同时医院特别批准她“放几天假,帮助女儿适应幼儿园生活”。这以后,马丽工作更加认真细致,也没有再发生类似错误。她和同事们都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想一直做下去。上述案例引入后,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中国的医院,马丽的结局如何?第二,案例中医院管理部门的应对措施如何评价?为什么一个护士发错药的简单事件会导致如此多的部门被问责?这种解决办法体现了什么样的助人思维?当然,导入这些开场案例和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出生态系统理论的理论假设:个人要与其栖息地环境保持适切的调和度以达到顺利的适应,社会工作者要做好随时干预案主生活空间各个层面的准备。
案例组织讨论
案例的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案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如图1所示,教师以案例为教学材料,组织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分组讨论,从而形成一个多向立体式的信息交流网络。笔者以上述案例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解决马丽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的答案如下:一是邀请护理部增加人手,减少马丽的工作量;二是邀请人力资源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马丽开展心理辅导;三是社会工作者开展家访工作,对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维护进行专业介入;四是与制药厂商讨常用药的包装改进工作,避免药物的误判;五是邀请保险公司与马丽一起开展对病人的赔偿工作;六是与社区管理者联系,为马丽申请义工帮助服务,为马丽的孩子提供托管服务;七是与医院的管理部门商讨如何从制度层面进行完善,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由以上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专业介入时往往是从案例文本中搜寻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然后按部就班地把解决办法进行简单罗列。尽管这种分组讨论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很明显学生在罗列答案时缺少一种专业助人的思维模式。想象下如果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主,而不是这些业已梳理好的文本资料,学生还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吗?即学生最需要锻炼的是助人活动背后的专业思维模式——从案主的环境系统出发(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来分析、理解、改变案主的现实行为——这一点正是生态系统理论的精髓所在。于是,接下来的工作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把上述众多答案进行归类,组织学生讨论哪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归为一类?这些解决办法有什么相似性?能否提炼出一些专业助人的思维视角使得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介入更有条理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最终,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态系统理论的四个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围系统和宏观系统。综上所述,对马丽发错药事件的专业介入可以从马丽所处的生态系统入手:一是微观系统,即案主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具体指马丽所在的护理部、马丽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二是中间系统,即各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指以马丽为核心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和邻里关系。三是外围系统,即案主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案主的成长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如医院内心理咨询机构发展潜在的运行机制、幼儿园对入园不适应儿童的介入措施、制药厂的生产包装、保险公司的理赔措施等。四是宏观系统,即案主所处的文化、亚文化和制度环境。案例中具体指作为公民个人的马丽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制度,如义工时间银行、合理的休息休假等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3-0125-04
一、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的
研究现状及意义
“社会工作”(以下简称“社工”)专业是我国21世纪以来快速发展的一个人本――实践取向的本科专业,目前全国有26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这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为我国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专业人才。如果参照香港每1000人配一个社会工作者的比例,我国社会服务领域对社工的需求潜力还很大。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参照国际标准,需要达到800学时以上的实践学习才能让学生比较好地掌握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社会工作手法,初步具备独立开展专业工作的能力,合理的实践模式是培养合格社会工作人才的核心和支柱。
我国的社会工作走的是以专业化推动职业化发展的路径,不同于西方大多数国家所走的以职业化需求推动专业化的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实践模式”对于学生内化社工价值理念、获得专业态度、积累实务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形成专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Ⅲ;童敏以厦门的社工教育实践为例,对中国社工实践的基本处境和督导基本角色的情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樊富珉和张洪英对实习督导进行了探讨;向荣提出实习基地和督导制度的建设;马凤芝以北京大学为例探讨了社会工作实习模式的建立,这些研究都面向实践思考了我国社工实践教育中面临的实习机构缺乏、专业督导缺乏等问题。
从2010年政府开始购买社工服务以来,广州社会工作毕业的学生专业对口就业比例大幅度提高。随着社工机构的成立和发展,吸纳了过半的毕业生就业,大为改善了前几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就业的情况。但同时,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专业社会知晓度不高,学生还是面临专业能力信心不足和专业认同不足的问题。
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模式探讨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1)通过合理的专业实践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社会工作实践教育规范化和合理化是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本土化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我国社工教育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健康发展;(3)只有经过良好的专业实践教育学生才能成为我国社会服务领域改革和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为人民提供有效满意的社会服务。
二、广州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的现状
广州是社会工作教育的先行地区,共有五所本科院校开办了社会工作本科教育,各个高校进行了实践教育多方面的探索,从总体上来说实践教育的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不同实习接受单位对学生实习影响差异明显。政府部门、街道、居委会等部门给学生安排的工作难以体现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学生一般只能在原有的工作内容上做一些打字、整理资料的辅工作,难以通过实践内化学生的专业认同;到社工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中实习的同学能够通过参与机构的专业项目,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内化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实践教育新的增长点。
其次,高校实习面临督导人才不足和本土化的困境。目前,专业教师是实习督导的主体,但作为新专业,教师队伍多从其他专业转变而来,在专业能力上水平有待提高,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上需要加强,在督导方式上需要加强专业要求;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引入香港资深督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存在费用高昂等相关问题。对高校教师、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督导培训,加强督导人才的本土化,是目前社工教育发展中面临的迫切问题。
第三,部分学生对专业实践的期待与实际效果之间有较大落差。有的学生反映实习不仅不能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反而会打击对专业的认同,因为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社工专业方法难以有用武之地;部分学生通过实习更好地内化了专业知识和认同,但是反映实习过程中的交通、餐费等个人费用较高,具有经济压力。
第四,课堂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需要加强。目前,三者在时间安排上存在逐步加强学生专业认知的逻辑联系,但是在具体衔接上还有待加强。比如,对前一个环节的评估总结如何指导下一个环节,如何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改进。
第五,高校实习管理对社工专业实践的特殊性考虑不够。目前高校的实习管理模式还没有考虑社工专业实践教育的特殊性,对学生的经费补贴和指导老师的工作量计算不足,影响到实践的有效开展。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目前学校给予师范教育实习更多的配套条件,但是社工实践教育工作量大、督导任务重、学生交通距离远等因素没有针对性的考虑,影响到师生的投入热情,需要高校的实习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支持社会工作实践教育的需要和发展。
广州五所高校因为专业设立较早、毗邻港澳、社会环境较好、政府对社工专业认知度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在社工教育实践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个高校之间开始形成个体特色,同时因为五所高校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学习,也开始逐步形成一定的区域特色。自2007年以来,社工服务机构在深圳、广州、东莞等地得到快速发展,深圳有30多家社工机构,广州有近40家社工机构,东莞有7家社工机构;此外,还有两类机构也在部分服务功能上向社会工作靠拢,形成社工服务机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广州市已有的一批草根组织,如仁爱、基督教青年会、番禺义工联;二是作为事业单位的残联、妇联、共青团培育的一批服务机构,如残联的工疗站等。这三类机构构成广东社工服务机构的多元形式,并在探索中向前发展。
社工机构的发展为高校建立新的专业实践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且在这些机构的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是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一部分高校教师成立机构的初衷就包含了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的因素。近年来,广州高校社工专业实习的选择范围增加,学生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机构的可能性增加。特别是2009年广州市推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各机构社工项目运作起来之后,各高校的毕业实习学生成为机构项目运作人力资源的补充力量。各机构也非常乐意接纳实习生,有的机构会主动和高校联系,商讨实习生如何和机构工作相配合的问题,这都预示着专业实践体系建立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
与此同时,各个高校都已经成立一到多个社工服务机构。这些社工机构一般由教师出资并担任理事,然后聘请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教师在机构的前期
成立和运作初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机构成为学生实习模式探索的重要基地,是教研和实践结合的重点,对专业实践教育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工作“四位一体”产业实践
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新的模式主要从系统化的实习单位、本土化的专业督导、学校实习管理的配套支持和学生实习支持团队的建设四个方面加强,最后通过新的社工实践教育模式达到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内化专业认同、推进社工教育健康发展的目标。具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首先,建立社工实践教育系统化的实习接受单位体系。一方面,加强和原有实习机构的深层次沟通,尝试在原有的工作内容中引人社会工作模式,可以先将共青团、残联、妇联、民政部门这些具有较好改变基础的机构作为实验点,这样可以以高校的专业优势推动这些部门社会服务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将社工服务的新型组织形式纳入社工实践的实习单位,和这些新型组织共同探索如何将社工实践有机融入机构的工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让学生在实践时能参与到从调查到项目设计再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认同。
就高校的实习考核标准,需要加强和实习单位的沟通,取得实习单位的配合,为学生在实习期间开展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提供机会和条件。特别是对于一些非社工机构的实习单位,这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因为这类机构对社会工作认识不足,如果没有充分的前期沟通,学生难免成为其原有行政工作的人手补充,难以得到专业方面的锻炼。在前几年,要改变这类单位的观念难度非常大,这两年随着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推进有所改变。以社区居委会为例,此前其工作主要是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工作,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知之甚少,近年来各个社区纷纷成立社区服务中心或社会工作服务站,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对社会工作专业有所了解,并且希望能够运用专业手法在社区开展工作,双方具备了通过沟通达成共识的基础和条件。
其次,社工督导本土化的模式探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全球化和地域化的关系,重视“地域化”在本土社会工作教育话语体系中的作用,督导的本土化正是在这方面做出的有益探讨。联合高校教师、民政系统的专业人士、社工服务机构的一线员工作为本土社工培养的主体力量,聘请港台资深社工督导、国内社工领域的资深人士作为教师,进行本土社工督导的系统培养,通过“督导黄埔军校”逐步培养合格的本土社工督导是我国社工实践教育一个可行的发展路径。
督导在社工专业实践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由具有相当理论水平和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担任。督导需要对每一个实习社工的实习情况全程跟进,发挥行政督导、教育督导和支持督导的作用,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逐步具备独立开展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的能力。在香港,绝大部分社工机构都具有督导资格的注册社工,学生的专业实践过程是高校教师督导和机构督导协作的过程,从而使高校的专业实践标准能够较好地在机构实习中得以执行。
在我国大陆地区,由于社会工作走的是“教育先行”的路径,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导向的督导力量发育不足,往往高校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而大量的机构成立时间不长,也缺乏具备资质的督导力量。督导力量的缺乏成为制约社工专业实践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广州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多方的努力,比如较早开始的聘请香港督导,去年广州社会工作协会开展的督导培训等,其中督导的专业化和本土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需要继续加强的方向,以避免发展过程中因“过度扩散化”而带来的社会工作教育迷思。
第三,增加高校实习体制对社工实践教育的配套支持。学校需要根据社工专业实践的特点,建立合适的实践体系,对实践中的经费、教师的工作量和时间、精力的密集投入给予认可。社工专业作为高校中一个以实践为取向的文科专业,专业实习的特殊性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对于专业实践的水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学生的住宿和交通补贴等都对实习工作的良好开展具有长久的影响。
第四,推动学生支持团队的建设。这主要是发挥学生之间的朋辈支持,弥补教师督导的不足和盲点。具体来说,可以设置高年级对低年级的支持、同年级同组实习同学的相互支持。比如,大二的专业见习可以由大四的学生给予支持,这样一方面可以解答大二学生的一些困惑,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大四学生的督导能力;同组实习同学之间的支持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小组成员数量少,面对的情境和任务相似,彼此之间的探讨交流对于获得朋辈支持、共同成长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史铁尔、刘静林、朱洁,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
[2]童敏,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及其督导
者的基本角色[M/OL],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2006(8).
[3]樊富珉,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实习督导制度与实施[J],中
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社会工作教育专刊.
[4]
向荣,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建立与完
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和督导制度的途径探讨[J],中国青
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社会工作教育专刊.
[5]马凤芝,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与选择――北京
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c],王思斌主编,发展探
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
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6]周利敏,扩散论: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新范式[J],广
州大学学报,2009,(11).
关键词:社会工作概念 高校社会工作的了解 教师正确教育方法
一、让学生了解的社会工作基本内容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要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工作来,首先就要告知学生什么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由政府主导的有社会团体参与的社会事务,帮助他人并且教会他人如何自助,以个工作小组、社区服务等工作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专业的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帮助受助者重塑信心走向社会。
(二)社会工作指导思想和服务对象
根据社会工作的具体内容,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有,困难的群众(贫穷的、老弱的、病残的、心智不健全的)、特殊困难的家庭和居民社区。
(三)社会工作发展前景
社会工作在高校中属于新兴学科,要明确告诉学生社会工作这个专业是当今中国急需的专业,是实践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近几年在全国高校中迅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工作的产生成为了必然,社会工作就是解决现代社会的存在问题、化解社会存在的矛盾、调节关系和维护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学科,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是公共服务的专业人才,能够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能够创新管理诸多社会问题,政府也是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的发展和人才储备的建设工作。
二、高校大学生开展社会工作的优势
(一)高校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明确高校学生社会工作是自发性的民间行为,这样的行为有特殊性,一开始高校当中开展社会工作成立的组织机构不是由学校指定安排的,而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教师带着学生组织起来的,然后为了更有效的开展社会工作和管理,再由学校指定成立专门的组织,所以参与高校社会工作中的师生一开始都是热心社会工作的服务者志愿者,高校社会工作也是个人和团体发扬志愿者精神自愿参加的,不受外力的强迫而可以自由选择和参与服务的。同时高校社会工作是非营利性的,这些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和对自我理想的实现的肯定,而这种自愿性又会带来很大的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在高校社会服务工作中,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亲自参与到各类社会工作中去,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是能够很好的服务社会服务有需要帮助的人,从而整体推动和高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和社会专业的进步。
(二)高校社会工作的优势
高校社会工作是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来同时进行的,并且是非营利性的行为,所以高校社会工作和一般的社会工作机是不相同的。高校社会工作由专业的教师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工作的专业性更强,服务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其次高校社会工作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志愿活动,是公益性质的,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助人为乐和参加公益活动的目标能够容易的实现。同时结合学校的学生工作,社会工作活动也包括帮助在校的贫困生和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走出困境融入到学校社会当中。
三、教师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工作
在高校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工作的是时候,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所负责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且和学生工作相结合不断的改变工作方法,具体来讲,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明确树立正确的思想原则,要根据社会专业教学内容来进行专业的指导,明确社会工作的主导是政府,同时要集合不同的社会力量来广泛的参与,像高校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力量参与的范例,同时指导学生在开展社会工作时候要和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不仅要帮助受助者还要教会如何自助,在学校内开展社会工作的时候,优先帮助贫困学生和思想上有困惑的学生,帮助他们积极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
其次在实际社会工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专业的正确的开展社会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1.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在帮助服务对象的时候要进行全面了解,对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2.开展社会工作的时候,要结合专业知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提供高效的、专业性的服务。3.在开展工作时,要明确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帮助和协助受助者处理问题,而不是替受助者做出决定,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问题最不好处理,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问题解决。4.社会工作要有一视同仁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对服务对象时一定采取一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受助者的很好的配合,从而解决问题,特别是帮助学校的贫困学生时候,特别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正确的引导。5.开展社会工作,不仅要关注受助者的情况,还要深入了解受助者所处的环境和,综合考虑提供正确的受助方法。
四、结语
社会工作研究从属于社会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同一的社会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因此,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在哲学层面上,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主要包含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建构主义。本文将重点从发展阶段、具体操作两个层面来讨论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层面上的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有问题视角、赋权理论、增能理论、优势视角、证据为本等
1.问题视角。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早期的实践在价值观上主要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在认识观上却受到了医学的影响。在里士满所著的《社会诊断》一书中,强调通过对个体和家庭成员的调查,来诊断问题,并将之成为“案主”,社会工作的服务是问题提出发,把案主当作一种问题化的、无能的、病态的对象,进行诊断和治疗,社会工作在问题视角方法论指导下发展。问题视角只是将服务对象的注意力关注于自身的劣势,只能增强其无力感与无权感。
2.赋权理论、增能理论以及优势视角。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出现了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反对任何层级关系和权威关系,包括科学权威和专业权威,主张走入案主的日常生活世界,强调案主自身的能力、天赋及其周围的资源、支持系统,通过挖掘案主世界的优势和资源促进其优势和效能,恢复其社会功能。赋权增能并不是简单地给予服务对象一定的权利,而是帮助服务对象自己赋权自己,即通过让服务对象了解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或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而提升服务对象面对问题的勇气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势视角要求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而不能聚焦服务对象的问题、缺点与缺陷,认为服务对象处于劣势的现实,不是其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结构的问题,要将个人的问题悬置与外置,倡导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且相信所有的人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
3.证据为本。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和研究的发展,对于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反思和认识。社会工作是对社会问题的干预,是帮助当事人解决生活问题的。在威廉姆?戈登和哈瑞特?巴利特等人的努力下,社会工作的干预焦点回复到个人和社会环境的互动,而不再是个人心理和人格层面。证据为本的时间基于三个原则:实践者要了解如何阐释和运用研究发现;实践者要学会在其职业生涯中以科学研究指导实践;研究发现要以更有限的方式传递到实践者手中。尤其是自国外引进的社会工作领域的方法论,本土化的过程和结果更为重要,因此,在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对具体情况的了解与分析,重视个人与环境的互动,重视社会网络的建构和充分利用。
(二)具体操作层面的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有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具体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研究是介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因此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既是在理论层面的提升和总结,又与具体的实践分不开。具体实践层面的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有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具体的工作方法。王思斌(2004)认为个案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基础,运用个别化方式帮助个人及家庭提高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的一种方法。小组工作则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与小组成员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达到小组的目标,推进社区与社会发展。而社区工作重视在成员参与的过程中,建立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精神,加强成员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其潜能。社会工作行政指与社会工作实践相关的行政性工作,如文书写作、档案管理等工作。
二、对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本土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