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促进班级团结心理活动

时间:2023-01-24 07:34:25

导语:在促进班级团结心理活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促进班级团结心理活动

第1篇

就近年来对我校学生进行的大规模心理普查结果表明:有20%~3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有相似问题学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中职学生;团体心理活动;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421-02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旧价值的撞击,导致中职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我校有20%~30%左右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敌意、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抑郁、情感问题和学习问题等。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往个体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媒体宣传等以知识普及式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由于受人数及效能的限制,已不适应当代中职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逐步地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性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中职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3]总之,中职学校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1开展团体心理活动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开展团体辅导是中职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2开展团体心理活动是中职学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2.1中职学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4]团体一词内涵丰富,不仅仅指那些为解决个人问题而组织起来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团体。团体是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相互依存,彼此间互动的人群结合体。团体的特征表现为:有一定的规模,成员具有共识,彼此互动,有团体规范。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团体心理活动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2.2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活动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

2.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在团体活动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2.4团体心理活动使教师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教师,或者体验到与教师同学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教师。学生与教师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3开展团体心理活动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3.1团体心理活动影响广泛:

对于每个团体成员来说,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在团体中不论交流信息、解决问题、探索个人价值、还是发现共同情感,同一团体的人都可以提供更多的观点和资源。多个为共同目标而来的成员聚在一起作为团体进行活动,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满足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不断增加的需要。

3.2团体心理活动效果容易巩固:

团体心理活动创造了一个类似社会生活的情境,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团体是社会的缩影,成员在团体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复制品。在充满安全、支持、信任的良好的团体气氛中,成员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可以尝试某些新技巧和行为。

4开展团体心理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活动在处理一些心理问题时有优越于个别心理辅导的地方,在心理辅导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人际关系适应不佳的人有特殊用途。让所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从“心”开始,用智慧来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心理健康,建设心理健康,保卫心理健康,努力地为帮助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一个辉煌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第2篇

    班级的内聚力是指班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含有“向心力”和“内部团结”的双重意义。它是促进班级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内聚力强的班级“会有很高的士气、明确的动机和坚强反抗干扰作业的力量”;它是实现班集体功能、达到班集体目标的重要条件,当班级成员对所在的班集体充满了感情时,内聚力能转化为实际力量,表现班级克服困难和创新的行为。

    实践心灵零距离就是班级成员之间心贴心、心连心、全体一心,在这没有距离的环境中,在这没有距离的氛围中,交融、整合、聚集,成为一个坚强的、有力的班集体。可见班级内聚力主要是一种心理吸引力,班主任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员,其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权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项实践心灵零距离、形成班级内聚力的工程。本文试从班主任的立场,肤浅地谈一点实践心灵零距离 增强班级内聚力的认识:

    一、零距离参与产生认同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带着发自内心的、无私的爱,满腔热情地参与班集体的各项活动,使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倾注在活动中,并能获得零距离心理投入的体验,从而产生零距离的心理现象。有了爱心交融的体验,产生零距离的心理认同,又由认同进而达到深刻认识。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使班级的全体成员“定心”和“定向”------有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并为之而全身心地投入,不懈地努力。

    二、零距离交流以心换心

    班主任工作是“和风细雨”的工作。要经常以零距离心态,和班集体每一个成员交朋友,施以朋友式的爱,坦诚以待,热情关怀并和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不断地找课任老师、班干、学生了解班级情况,经常“倾听”学生的见解,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痛”和“痒”,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与学生面对面零距离的贴心交谈,可以换来真心,加深师生的感情,加深互相的信任,学生会愿意与你交心,把心里的话掏给你。而且,班集体成员之间也要开展这种零距离的互通交流。这样可以凝聚人心,增强内聚力,提高整体的战斗力。

    三、零距离待人促进发展

    班主任要重视信任、尊重、期望等心理因素,还有赏识。要以零距离的目光去调动班集体成员,要以零距离的表里感染他们,要以零距离的作为指引发展他们。对学生要不分亲疏远近,更不应戴有色眼镜,不应压制学生的个性要求按照自己设定的统一模式去行动;而应该把不同个性、不同才能视为人性发展之瑰宝,用人所长,在班集体中人人有事干,个个可发挥,班级是一家,大家创最佳。这一环节要使班集体成员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其身心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不仅可以为班集体成员创造全面发展的环境,而且会赢得班集体成员的赞赏,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内聚力。

    四、零距离分享催人奋进

第3篇

一、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加大教师培训的战略性、层次性和适应性,形成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师培训体系和机制。如何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没有管理的管理”。“没有管理的管理”并非取消管理,而是使管理进入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表现为管制、指示、命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未来社会,人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精神境界大大提高,以此为基础,必须把管理推向新的境界。其一,将全员管理提到新的高度,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都是决策的执行者;其二,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将会大大激发教师的主动精神;其三,通过管理文化,创造一种高度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氛围,使学校成为密切协作的团体。

二、正面影响,以身作则

通常人们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日常行为中不仅要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不偏爱学生,不讥笑、辱骂学生,使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只是次品,身体不好只是废品,而思想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做为一名班主任要育好学生,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有良好的素质。教师要用优良的师德风范,为人师表,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用执着的信念默默耕耘,用自身的道德风范去感染学生,逐步地激发学生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在言行中教育学生,是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动力与源泉。

三、班级管理需要结合激励措施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激励手段就是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和主动学习,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一方面,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的弱势和特长制定目标,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方法鼓励学生弥补弱势或发展特长;另一方面,对学生自主发展的特长,班主任要适当予以引导。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动手制作工艺品,但是可能受兴趣吸引和自制力弱等因素影响。这时候,班主任不应该因为学生的一个错误而否定全局,而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鼓励学生发展兴趣,但是,需要告之做事要有轻重缓急,分清楚完成各类事情的时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要凝聚班级自信心,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

“中专三年,高一为首”,在高一我们就必须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1、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个正确向上的舆论导向。如时常强调我们和各任课教师对大家非常有信心,我们对大家的希望是什么等,这些舆论会使班级氛围比较和谐。2、要建立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班主任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单靠严格的纪律也总是达不到目的。只有在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的时候,一个班级才算走向良性的发展之路。

五、实施动态管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中心观点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班级内部各成员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影响,班级与其他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也存在相互关联的影响,并且所涉及的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因此,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班级管理思路,管理方法要与快速变化的环境相适应,与学生不断增长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六、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过硬的班干部队伍

我们的工作是一项繁琐、费时的工作。再加上我们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所以仅靠我们一个人单枪匹马地把学生管理好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培养得力的班干部。当然,一开始我们要通过勤跟班、勤观察,找出在班级中有威望的,而且有能力的学生,找他们谈话,鼓励、引导他们。再让他们开始放手大胆地做班干部工作,给他们充分的班级权力,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但为了不至于他们在学生中做得太过分,形成颐指气使的心理,班主任也要经常给他们泼泼冷水,让他们既能做好班级工作,又能用平和的心态为同学服务。随着时间的延长,他们就能把班主任的想法贯彻到班级的工作中去。

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类的大脑是宇宙中最复杂的装置,”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复杂性。首先,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引感变化,当变化强度超过人的接受能力,难以适应时,心理问题就会出现。其次,由于青少年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中专生的心理既不同于儿童,不绝对服从于老师和家长,也不同于成人,不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和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因此,在中专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极为必要。第一,以课堂为阵地,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增强面对社会竞争的能力。其次,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完善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心理发展品质,除了开展知识学习以外,可以结合开展活动、创设情景等方式,创作一批优秀的作品,塑造一些积极的形象,以此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完善心理品质,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4篇

“优化大学生个性”是指在班集体教育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有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在发展中让个性得到不断完善和优化。

然而,当我们用辩证的观点、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看许多高职院校的工作现状时,就会发现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忽视班级集体建设,没有认识到“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把班级仅看成是老师上课的集合体,只重视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讲授课程内容的影响,或只注意班级以外的群体活动,而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发展功能、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因而,不注意抓班集体建设,甚至不配备班主任,严重削弱了班集体功能。二是过分强调了班集体的整体性,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没有正确把握班集体建设的真正功能,工作中用“一刀切”的粗放管理,从而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窒息了学生的活力。

班集体建设与大学生个性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内在的辩证统一的规律性联系。想要个性获得全面和谐的优化,必须利用班集体建设所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敢于挑战自我面对挫折的精神,而且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竞争与创新的理念。特别是当一个班集体形成良好风气以后,对其成员的熏陶作用将胜过有形教育。而这一良好的班集体的真正形成,只能通过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才能实现。形成良好的集体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学生个性的充分优化才是最终目的,而班集体的形成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手段。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班级集体的建设,重视大学生个性优化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间辨证的关系。

创建和谐良好的班集体会在两个方面对优化学生个性起到帮助作用。

1.对大学生的个性倾向这一动力系统的帮助作用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人的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

优秀班集体有着与社会期望、学院培养目标相一致的集体目标,有着团结、向上、和谐的集体心理气氛,有着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微观社会环境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使大学生得到集体的温暖;可以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的人际交往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得到合理、充分的满足。在这样的集体中,人精神上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并不断提高这种需要的层次,由此使以集体主义观点为核心的信念、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和优化。

2.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帮助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的多种心理活动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形式。其中包括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其中气质是指对现实环境和完成活动的态度上的特征,而性格指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兴趣和能力。

性格具有稳定性,同时还有极大的可塑性。一方面,由于在和谐班级集体的良好环境中受到较为充分的集体主义教育,在集体思想、情感、意志行为的熏陶感染下,爱祖国、爱集体、爱同学、爱师长等思想得到强化,对社会、他人、事业、个人的态度会得到改观。另一方面,通过班集体建设,大学生能体验到团结协作的意义和集体存在的价值。这样,无论是在对国家、对集体的态度上,还是在对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上,都将较为明显地表露出集体主义的特质。至于个人能力,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是提高学生社会化能力,包括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合作的态度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竞争与创新能力等的有效载体。

当然,班集体建设对优化个性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所以,我们要把握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正确发挥班集体对个性的影响。

班集体建设是促进个性优化的重要外因。对于在这个外因的基础上如何优化大学生个性,笔者认为,除了要制定有效的班集体目标以外,特别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分层次教育

一年级新生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失落,有期待;对大学生活甚至对将来的人生都充满迷茫,缺乏信心。如何才能使得学生从失落的阴影中走出,并打破对完美大学的幻想,过上现实的大学生活,这是优化个性的第一步,可分成四个模块进行:一是新生入学教育模块。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创造良好的开端。二是潜能开发模块。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增强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自信心。三是文明礼貌模块。使学生懂礼貌、知礼节,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遵守道德规范,预防因恋爱出现的心理问题等。四是思想品德模块。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二年级为大学生活的第二个层次,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要求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学会做人处世。可分成三个模块:一是人格提升模块。教育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并为他们建立公开的诚信档案;使学生学会坚韧和忍耐,学会宽容和大度,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又要保护自己应有的权利。二是情商修炼模块。可通过“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解决情绪冲突,克服忧虑和情绪化”“坦然面对舍弃与获得”等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三是实践模块。可通过“掂量自己,提高自己,敢于办事”“我所办的几件事”“我为同学办的事”等实践与交流,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对于三年级学生可设计“为人处世”“职业道德”“职前教育”三个模块,着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职业角色。

在抓好面上的层次教育的同时,还要根据本班级实际情况,注意对学生的个性教育进行培养与优化。例如,同样是健康、快乐与自信的培养,切入点会有所不同:有的大学生感到自卑与抑郁,来源于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此时的个性优化就要从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入手,逐步增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能力;而有的学生抑郁则是因为情绪调控能力较差所致,这时的个性优化就要引导学生强化情绪的调控意识,掌握积极思维方式,学会从乐观的角度审视、思考问题。

2.扩大交际范围,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融入社会、体验生活、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班级为单位,精心组织,克服“发一张纸,盖一个章”的形式主义。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比较有效的形式:

一是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例如,班级与社区孤寡老人结对,同学们轮流定期为孤寡老人服务,为社区进行义务劳动等,培养助人为乐思想。二是与交警部门建立协作关系。例如:安排双休日道路义务值勤,可以扩大与陌生人的接触,体验社会治安管理的复杂矛盾。三是与超市、大饭店等服务行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进行打工实习,既为学生带来部分经济收入,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底层劳动者的艰辛。四是与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关系,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社会调查。五是安排学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

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让他们从学生间的交往逐步扩大到与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交往。“个性的丰富性取决于他同别人联系的多样性以及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如果不开展这种社会实践工作,只关心书本学习、不与同学交往的大学生一旦走入社会,往往显得紧张胆怯,不适应的状况很令人忧虑,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也会遇到障碍。

3.创新活动组织方式,培养合作和竞争精神

群体共同活动的内容对个性的影响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共同活动的组织方式。一定的活动内容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大学生的个性优化正是在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各类活动形式相互作用,以及结果更新的基础上才会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个性得到较为充分和谐的发展。应建立“集体活动+团队活动+个体活动”的组织方式。即要求每个班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月必须组织一次或几次较大型的集体活动,每次大型活动参与的成员可分若干个小团队,在每个团队中针对个人的性格和特长明确分工。这样既有统一的要求、明确的目标和在行为规范上的严格要求,有利于培养集体合作的团队精神,又有各个团队和个人采用各自的智慧、创意进行表现,从而彰显出其多样性和个性。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团队间的竞争意识及个人之间的竞争精神。这对他们日后踏上社会、参加工作是很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苏]波果斯洛夫斯基.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第5篇

大连汇文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关注人性美好一面的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形式活泼,实效突出的团体活动为主要载体。心理绘画、箱庭(沙盘)游戏、心理活动训练、元认知干预技术在学校各展英姿。下面我将心理拓展活动课的实践历程和各位同仁分享,以求指正。

一、自我成长

我参加的心理行为训练,并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第一天,教练让我们记住三句话:“体验激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在活动中,我们的个体体验很重要。我由开始时对这些小儿科游戏(开始我就是把活动当游戏的)的不屑,由对有些项目大家在一起拉拉扯扯搂搂抱抱的反感,由遇到体能挑战时怀疑自己坚持不下来,到最后不但完成了所有项目的训练,还在诚信博弈项目中,和组员一起与“狡猾”的教练斗智斗勇。也许只有在经过磨合的团队中才会产生这种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吧。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的个人经验、观察力、分享技巧和深度引导也功不可没。我们在活动课中获得了新体验、新经验,同时也在组员之间进行了经验分享。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的确唤醒了我的积极情绪。

通过两个多月20多个项目的训练,我自己的心理发生了改变,觉得自己勇敢了很多,有话敢说了,上台讲话不再那么紧张了,遇到问题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去解决了。也许这些能力对于别人来说早就具备了,但对我来说却是宝贵的,可能是它帮我找回了原本就有,只是在生活的历练中丢失了的能力。总之,我觉得自己内心强大了一点。我深刻地领会到:心理活动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序列化的工程,而不是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达到目的的,甚至几节课、几个活动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改变是慢慢发生的。

作为学校心理教师,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我们自己发生了改变,才能使学生发生改变。因此,如果没有自我认识与自我改变、自我成长,如果不能深刻地理解心理行为训练,就不能有效地、创造性地发挥它的作用。

二、由点到面的实践

1.由点切入

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以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用以提高受训学生的基础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辽宁师范大学刘文教授开展了“基于气质评定的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促进实验”课题,所以我们就和刘文教授的研究生刘华一起,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两个班作为对比班,共设计了 15节活动课进行前测、后测。我亲自见证了这个班的体委刘宏轩同学的变化,他从一个爱打架、经常挑战教师权威的学生,成长为教师的得力助手。班主任也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调动他的学习热情,促使他改变了学习的态度并取得了好成绩。

2.小范围尝试及课程调整

我们在试点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接下来就对初一年级的十个班、八年级的两个班、九年级的一个班进行了试点教学。我们设计了五个游戏:心心相印、魔棒、不倒森林、紧急运输、坐地起身,并对课程进行了调整,每次上完课之后,团队成员都会及时反思本课的优缺点并分享收获。由于班级授课受时间和人数的限制,人多时间少,我们重新设计了活动项目,把大项目化为小项目,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成功的组谈成功的感受,失败的组谈失败的感受,没有好坏对错,只有宝贵的经验积累。

3.深入实践

2013年9月至12月,我们在八年级选了四个实验班,每班上了十节课。这个过程我们是与政治学科融合进行的,这一轮我们重点关注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每次上完课,我们都会指导带领同学活动的小组长写活动体会。本学期四个实验班的学生比平行班少上了8节政治课,但从期末考试情况来看,他们的成绩和对比班持平,基本保持在原有水平。

学生们反馈如下:我感到心理活动课不仅仅为了放松,还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成长;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可以发现自己以前没发现的能力;感觉懂得了很多从前并不注意的,让我在学习上的压力一扫而光;起到了劳逸结合的作用,在玩乐中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就像又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

以上这些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让我们看到了积极情绪的力量,极大地鼓舞了我们。

4.全面展开

2014年3月至7月,心理活动课在初二年级全面展开。

按计划,四个实验班要进行一年的实验,但在上学期期末学校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其他班级的学生强烈要求开设心理活动课,不少学生还到心理咨询室请求开课。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把心理拓展活动课推广到全年级十个班,两周一次课。我们设计的游戏也发展到了16个。

三、总结反思

在经历了40学时的自身培训和100课时的实践活动之后,我切实感受到心理活动课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能量场,年轻教师刘丹在总结会上说:“一转眼,我们心理团队陪着学生们走过了一个学期,每天紧张忙碌,每次课我们都会精心设计一个情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同时完成任务,一节课经常浑身是汗,但我们依然坚持着。在这里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根据任务进行战略部署,学会了与别人进行交流,学会了从众多意见中优中选优。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回顾一年来的经历和付出,我曾几度落泪,这不是辛苦的泪水,而是幸福和感动的泪水。幸福的是可以和学生们分享那最快乐的时光,感动的是看到了学生们那发自内心的久违的微笑。

不管成绩是否改变,错过的纯真与快乐永远无法找回。”

一学年的拓展训练课结束了,我们把每一次课中拍下来的学生的不同表现做成幻灯片在教室里重新回顾时,很多学生看着看着就流下了眼泪,并把他们的感受写在我们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活动感言上。

赵智渊同学在活动感言上写到:“在这里没有墙把大家的心隔开,我们可以敞开心扉,尽情畅谈,尽情交流,尽情欢呼,尽情奋斗,我们渐渐学会了真正的合作与责任,我想这便是心理活动课给我的最珍贵的青春礼物。”

我们认识到,只要我们设计好游戏,并为学生们创造好安全受保护的游戏环境,把一切交给游戏就可以了。活动课的优点是可以让人进入忘我和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目前,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心理教师团队已有四位心理行为训练师,其中有一位教师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两位教师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心理活动课被正式纳入了课表,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有了一席之地,可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训练。

第6篇

关键词 认知行为习惯 自我教育 尝试错误 自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就学生而言,高中三年至关重要,高一无疑是关键。对于一个刚从初中步入高中的学生,此时其独立对依赖,清醒对迷茫,自律对放纵等的矛盾表现的最为突出,也最为难以调和;故而培养他们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过渡是高一阶段的教师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完成这个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呢?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

1创设过渡阶段

在初中阶段,由于教师事必亲恭,为学生规划一切、指导一切,明确并且细化了每一节课、每一天、每一星期要做的事;学生自己却不用去思考,只知道照着老师说的去做就可以了。从而造成了学生缺乏甚至没有独立自主意识、积极主动性,不会安排、计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高中阶段恰恰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积极主动性、自律性,会自己合理的安排、协调和处理好课内与课外、有教师讲课的课堂与自习的课堂、学生与生活的关系。初高中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跨度过大、玩转得过急,故需要创设一个过渡的阶段。笔者认为以一个月作为过渡阶段较好,即不至于让学生急切之间难于适应高中的学习与生活,又不至于因为过渡时间太长而影响班级常规管理制度建立的进程。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圈定一个大致的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底限,无需苛求学生让学生明确高中阶段的特点、任务;教会学生如何完成过渡;通过观察、调查、推荐和毛遂自荐,先选出几个学生当临时班干部,为组建正式班委会奠定班底。

2组建班委会并建立班级常规管理制度

经过前一阶段的过渡、对学生的了解、对临时班干部的考察,下面是该组建班委会和建立班级常规管理制度的时候了。“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制度,班级以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班委对每一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制度的建立既不能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冲突,又要符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还应最大限度地吸引集体成员的积极参与为原则。

再好的制度也要建立在认真、切实贯彻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否则便是一句苍白无意义的空话;制度的实施与执行要靠人,靠班干部。欲建立一个勤奋学习、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必须组建好班级的领导核心――班委会。它是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的有力助手。

3正确舆论及良好班风的培养

正确集体舆论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团结,鼓舞学生的上进心,发扬正气,对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设及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完善是极其有利的。班风是班级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亦是班级“个性特征”的体现。良好的班风具有很强的制约功能和教育功能。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班级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怎样一个良性的外部环境。

4建立学生成长轨迹档案

该做法的要点在于做好与高一新生家长及初中班主任的沟通与交流工作。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新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个人爱好、性格上的优点与缺点;通过与学生初中班主任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全面而有效地掌握新生的学习习惯、认知风格、思想品德、团队精神、沟通与交往能力等。

这项措施的有效实施,利于我们对新生整个身心状况、学习情况和精神状态的全面把握,使我们能够预测学生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反应甚至是心理活动。

5深入学生,融入学生

想学游泳,得跳入水中;想学开车,得坐到车中;欲了解学生,就得深入学生,融入学生。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高中之大厦,必起于高一。自初三始入高一的最初阶段,也既是笔者上面所说的过渡阶段,是高中这整座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稳,则大厦不牢。我们教师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并重视过渡阶段能否顺利过渡,对于高一芸芸莘莘学子的重要意义。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集思广益,戮力同心,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致力于帮助高一新生顺利渡过升学伊始的过渡阶段,尽快的融入并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5.

第7篇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心为本”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实际出发,找到问题的缘由,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比如,教师可以多采取各种形式的班会,以及有针对性的主题会、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再如学生之间闹矛盾,作为班主任不能从主观意识上去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来判断谁对谁错,不能有偏袒心理,要让学生讲清楚前因后果,然后指出双方的不对之处,让他们互相向对方道歉,不要让其中一方感到委屈。

二、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常规教育和训练,在课堂上要利用一切时间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严格要求,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学生在读书、写字时,要做到精神集中,不能左顾右盼,接头接耳,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不能离书本太近,这样不仅能形成好的习惯而且能避免近视、驼背等状况的发生。其次,学生在发言时要起立站直,双眼要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而且声音响亮,吐词清楚。这样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也可以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三、耐心教育学生,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赞美

学生难免会做错事,犯了错应该受到批评或者惩罚,但批评和惩罚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的基础上,让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另外,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班上总有一些学生不用功,所有课堂活动既不反对抗议,也没有积极参与,在通常情况下,他们既不会得到教师的表扬,也受不到教师的批评,很容易被“遗忘”。因此,班主任要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和尊重。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于某一问题、某一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在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方面也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和学生交朋友,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因人而异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如学生的考试成绩没考好,不要严厉的批评,向家长抱怨孩子的不足,而要当着家长的面鼓励学生在某些知识的掌握比上次进步了,但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个好成绩,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间接指出了他们的不足。

四、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情绪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榜样。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班主任应带头去做: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要做到礼貌对待每个学生;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劳动;教育学生搞好团结,自己要先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朋友。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道德来影响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五、营造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8篇

关键词:少儿双语专业;优缺点;解决策略

一、少儿双语专业的优点

少儿双语专业的兴起,是因为它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培养了教育需要的相关人才具有别的专业学生没有的优点。少儿双语专业的学生具备以下优点。专业的课程使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系统知识和良好的文学素养,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教学;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各个学龄阶段儿童心理及语言习得的状况;艺术培养课程的训练塑造了他们的审美教育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少儿双语专业设有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特点及内心变化。掌握各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习心理学使我们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促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心理也能健康的发展,避免出现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等问题。

(二)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双语专业课的范围很广泛,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学前概论、儿童文学等专业课程,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管理班级体。一个积极、向上、团结的班级体对学生的学习起很大的作用。而教师相关知识的学习,直接关系到班级体的好坏。班级体则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好的班级体推动学生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学生的进步。由此可见,教师专业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优美的舞蹈和着生动悠扬的音乐旋律,肢体韵动的和谐带来的不仅仅是审美艺术的欣赏水平的提升,更为将来的教学服务,为学生带来更为全面的心理行为教导。我们的艺术欣赏插画、剪纸等课程的设置,使我们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幼儿教学中,设有各种各样的课程,动手操作课程更是必不可少。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手、眼、脑三者的协调发展。在这一方面,双语专业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艺术和教育从来不可分割,情感的贴近是双语教学与第二语言的习成融汇的具体表现。总的说来,双语专业使我们能够熟练运用汉语以及包括第二语言英语的专业技巧,达到一专业二学历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领会学生语言认知心理的习成规律,艺术和情感的交响汇聚。但是,所谓博而不精,我们不得不说下双语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自身的局限。

二、双语专业的缺点

少儿双语专业是新兴起的专业,起步较晚,理论还不成熟,诸如儿童语言习得、认知语言学和第二语言的习得等有关于少儿方面的理论尚局限在目前的研究水平,所以我们为自身的学习就产生了模糊的障碍。其次,双语专业缺乏适合的教材和配套的媒体资源,譬如军事理论教程、大学体育理论和实践教程等课程。缺乏丰富的媒体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导,导致我们的学习较多地停留在书面知识上。然而生疏、生僻的知识点都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即使学习了也未能真正的掌握,使用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对我们专业技能的提高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在明白了少儿双语专业的优缺点后,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如何提高我们双语专业的竞争压力,根据上述分析,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三、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

双语专业的设置本身目的在于促进更好的就业和少儿教育的系统专业的培训,为社会输出更多具备专业素养和艺术素养的相关岗位。现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艰巨,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如何提高双语专业的竞争力,就业、研究、教育势必成为我们的关注重点。

(一)丰富知识储备。作为少儿双语专业的学生,我们不同于中文或英文专业的学生。他们专攻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而我们要把时间分散到其他学科。那么相同的时间,我们的中文知识就比不过中文专业的学生。英语也没法和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媲美,那么我们如何凸显我们的优势呢?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的涉猎与我们专业相关的知识,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博而不精变成杂学派,艺术方面诸如舞蹈、插花、音乐等教学也要持之以恒,从学到用,为将来的教学和就业锦上添花。

(二)投身社团活动。大学并不同于高中时期,不再是整日地埋头于书海。进入大学,也就意味着踏进了半个社会,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锻炼我们的能力,如交际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学中的社团非常的多,双语专业可以参加学校的英语角和多国语社团,为自己打开自如说第二语言的大门。参加社团活动,一是兴趣,二是为了锻炼自身,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多参加大学文学社团,加强文学修养,严谨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责任心,而且促进了我们的全面发展。少儿双语专业如一轮在日出前积蓄能量的新日,冉冉升起的同时照耀了天空。我们的专业学习正式为了处于新日般状态的少儿,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系统的理论知识不可或缺,参加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增加实践经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第9篇

一、初中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一种“我不如人”心理,是对自己学习失去信心的苦恼的心理状态。造成初中学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思想观念陈旧,认为后进生无可救药,对后进生缺乏耐心,不负责任、失去信心,容易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挖苦讽刺后进生,使学生学习没有信心,看不到希望,这就足以摧毁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他们推进自卑的泥潭;再次,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评价越低越容易导致初中后进生产生自卑心理。

2.畏难心理。古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学习也如此,需要一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吃苦耐劳本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优良品质之一,但是现在的孩子因为娇生惯养,养成懒惰的习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在学习中会产生畏难情绪,遇到难的题目或者是没见过的新题型就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这题太难了,我肯定不会做。从而轻易放弃。

3.逆反心理。现在的初中一线教师或者班主任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现在的学生批评不得,稍微一批评就产生逆反心理,常常让教师很难开展工作,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逆反、抗拒的心理特征在这个阶段尤为突出。

4.焦虑心理。学业的压力容易使学困生焦虑不安。在学校里,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考试。他们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一遇到考试,就担心会考坏。考试后,公布成绩之前,他们总是放心不下。他们也经常做考试考坏了的梦。在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们心里总感到不快,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5.孤独自闭。长期学习困难,又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关怀,使一些学困生逐渐变得少言寡语,不喜欢集体活动,常常口误,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喜欢陌生人,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心里有很多心烦的事情都不愿说来。

二、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心理困境

1.真情相待,开启心灵之窗。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具体分析情况后分别对待。如有一位父母双亡的学困生,靠穷困的祖母抚养。强烈的自尊心,使他在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我们可以对他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受到集体教育,抚慰他封闭的心灵。

2.开设讲座,唤起美好信念。人的行为是在心理支配下的行动,结合学困生实际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如开学时进行“首因效应与成功”、“目标、进取、成功”、“成就感与成功”等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下壮志;学习中,介绍预习、听讲、作业、复习等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悲观气馁时,进行“挫折、容忍、成功”等讲座,教导他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取得新成就;当班级出现许多小团体,影响集体团结时,可作“小团体与集体”的讲座,教育他们处理好小团体与班集体的关系,关心班集体,同学间团结友爱,鼓励同学之间大胆交往,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还可以作些有关心理咨询的知识讲座,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3.疏导咨询,驱散心理阴影。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这里要求咨询员以平等、热情、友善、诚恳的态度关心咨询者,给咨询者以安全感、亲切感与信任感。

4.引导保健,走向阳光世界。正如生活中,人生了病就会被动地想方设法地去医治一样,要是没得病时能加强保健,就会极大地减少得病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要是平时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爱听音乐的特点,在课前、课后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世界名曲供学生娱乐欣赏。此外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放松练习”、“投射练习”都可以进行心理保健,使学生既放松情绪,陶冶情操,又自娱自乐,有益身心。同时要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