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四学习计划

时间:2022-06-12 14:22:12

导语:在高四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四学习计划

第1篇

高中化学 反思性教学 教学设计

按照反思性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案例一中的具体环节,笔者在物质的量教学中进行了反思性教学设计。考虑到在案例一中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设计过程,现在这里将本节的反思性教学设计只做出简要的叙述。

一、前反思设计阶段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唯一的关于物理量引入的理论教学课,是化学物质计量和计算的基础。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理解摩尔质量,化学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提出了几点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笔者对以上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和解读,考虑到学科体系新概念的引入和学生对其认知的方式,笔者认为目标中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因为这个常数是概念引入的前提,而学生对它又是陌生的,所以必须让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否则学生无法达到以上教学目标。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扩展为五点:

(1)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4)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关系;

(5)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结合目标,我确定了教学内容并把它们编制成知识模块。通过对3个知识模块进行分析,可以得到3个模块之间是这样的关系:模块1是模块2的基础,模块2引入后,又成了模块1部分内容的基础和模块3的基础。所以,模块1和模块2是相互嵌套和交融的关系,模块1、2是模块3的基础。考虑到本节课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笔者选择了创设问题情境法、讲述法、类比法、启发-引导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课堂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降低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淡化理论的枯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过程中,把紧张有序的教与学过程变为师生互动的、充满乐趣和激情的信息交流过程。选择的教学媒体是黑板和具体实物。选择的具体策略是先行组织者策略。

二、教学实施中反思调整阶段

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笔者的课堂教学进行的非常顺利。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得知学生的情绪非常的高,而且理解能力非常强,很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同时笔者也沉浸在课堂教学的有序过程中,没有发现学生的消极的一方面,所以整个课堂是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进行的。在进行中,笔者对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没有进行调整,只是对课堂的高度进行了提升,并在总结时增加它诗意化的成分。例如,笔者在模块3中分析到质量、物质的量、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看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三者逻辑关系的掌握,随即用两句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进行诗意的概括,让学生把诗的美和透出的豪气融合到对物质的量所起到的实际作用的深层体会中和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学习任务获得的成功感中。

三、后反思修改阶段

对于后反思修改阶段的反馈信息来源,笔者选择了三种渠道即是教师课堂情境回忆分析、学生访谈、同行教师听课评价。从笔者对20名学生的访谈内容和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以及摩尔质量同式量的关系,对阿伏加德罗常数能有全面的认识,能说出它的标准和它的物理意义。但有5位学生向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您说的式量是不是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在我和这些学生更深入交流中,发现初中教材已经把式量的定义给删去,学生对这个名词不理解,但由于在课堂上笔者指出了具体微粒的式量和学生记忆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具有一致性,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强,并没有给教学过程带来障碍。从同行的听课评价和集体的讨论建议中,笔者首先得到是同行对这节课的极高的评价,同时指出了两点细节问题,用语出现了一处欠妥的地方,笔者在说某微粒物质的量是1mol时说成了是一个摩尔,经验丰富的申利民老师指出了“式量”一词在初中已经删去,对它的引入需要从定义开始。笔者在得到这些反馈信息后,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再回忆和反思分析,认可了课堂比较成功,课堂实际效果冲破了显性目标的限制达成了很多隐性目标。比如,学生积极的课堂参与意识、师生共创的良好课堂氛围、师生对成功和化学学习过程美的感受,但也认识到同行和学生指出的几点问题。在这一阶段,笔者将“式量”一词放在学生比较归纳一摩尔微粒的质量同微粒的式量关系时给出具体的定义:“微粒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同时,把规范课堂用语作为笔者自己专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化学思维的片面性

高中生虽然已是青少年,可是在化学学习中,不少学生还是考虑问题时只朝一个方面想而不去管其它方面。许多学生只根据自己一点知识或自己有限的化学知识经验去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因而他常常失败,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长期这样考虑问题,就形成了化学思维的片面性,阻挡了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要形成的好的思维品质,那就是要形成化学思维的广度 ――能够全面地分析化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着眼于化学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联,要从化学多个方面去分析探讨和研究,全面去找出问题的本质。高中学生容易从正面的,显而易见的,表面的方面进行思维思考,不能从发散性的逆向思维去考虑问题。

【2016年高考全国卷1化学题27节选】元素铬(Cr)在溶液中主要以Cr3+(蓝紫色)、Cr(OH)-4(绿色)、Cr2O2-7

(橙红色)、CrO2-4(黄色)等形式存在,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1)Cr3+与Al3+的化学性质相似,在Cr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不少学生能够从铝性质的特殊性得出“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这个结论,由于没有养成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没有能够分析全面,不仔细审题,Cr3+是蓝紫色的,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Cr(OH)-4是绿色的。忽视了溶解和沉淀的颜色变化。本小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蓝紫色溶液变浅,同时有灰蓝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逐渐溶解形成绿色溶液。

分析产生片面性思维障碍的原因,主要在于基础知识不牢固,思维的偏颇,审题时粗心大意,简单机械, 不主动接受学习,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个人化学知识不足,对化学事物自然感到新奇,促使他提出许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全面解决,可能形成片面的印象。知识越丰富,才越能发现问题,越能找出关键,提出的问题才越多、越重要、越深刻。所以,克服高中生思维的片面性,主要是要让学生形成全面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吸收所应该学习的化学知识,不能一知半解。解题时,全面系统找出涉及到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盲人摸象”,平时多注意练习,长期形成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的广度。

二、化学思维的定势性

这里说的化学定势性,其实就是化学的习惯思维。有时,习惯思维也能在一定程度提高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化学思维定势性是指由于高中生先前的化学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化学思维定势使人以比较固定简单的方式去解决新的化学问题。当客观环境没有发生变化时,化学思维定势有助于学生迅速地解决碰到的新的相似问题,这是化学思维定势的好的方面。但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化学思维定势常常阻碍高中生应用新方法新思路去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这又是化学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本人在教学中发现,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带来的影响有时真的很大。如果在化学教学中,不能引导学生克服化学思维定势带来的不好的影响,那往往是“事倍功半”,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思维定势,又能“事半功倍”。

【2016年高考全国卷1化学题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A

B.1 mol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A

C.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A

D.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对于本题D选项,不少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而错选。学生在平时学习气体摩尔体积时,教师不断强调标准状况,也就是一般在标准状况下才能使用22.4L/mol这数值。根据这一习惯,加上命题者特地给出2.24L,学生在解题中没有注意CCl4 在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不能应用气体摩尔体积公式来计算这道题目,而其他的计算以及共价键的知识都是对的。更可惜的是,一当此题受思维定势束缚,学生盲目自信,认为本题肯定是正确的,甚至有时间都不检查本题。

【2016年高考全国卷1化学题36节选】(4)②“电解法”为现代工艺,即电解K2MnO4水溶液,电解槽中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不少学生本题也因为思维定势不能正确写出电极方程式。平时在训练中,教师是要求学生掌握一般在阳极的放电顺序为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之后τ谝话闱榭鍪怯谢极意义的,可是题目环境发生了改变。本题中,不少学生认为酸根阴离子在阳极放电的能力极弱,故认为不能写出阳极的电极方程式。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应对定势消极作用的最根本的策略,是提高学生“慎思审问”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化学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根据自己面对的化学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及时地修改自己原来的计划、经验,方案和原先的观点,灵活采用其他更加有效的方法。它的反面是学生的思想僵化呆板,跟不上新情况的变化,有时又表现为学生的固执己见、故步自封,因循守旧、钻牛角尖等情况。

三、化学思维的无序性

学生化学思维如果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往往会出现解题过程的混乱,杂乱无章。甚至颠三倒四。思维的无序性,还能反映出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步步推理的困难。化学思维的顺序性体现在化学教学的许多地方,比如粗盐提纯中常见四种试剂的加入顺序;一些复杂反应的顺序,如向饱和的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强碱 Ba(OH)2溶液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一些化学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等。由于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时,不能形成一个化学思维的有序性,找不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枝枝蔓蔓,所以解题时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往往“天女散花”,不能解决问题。

【2015年高考全国卷1化学题26节选】(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含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图1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①乙M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

在解答本题中,实际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形成思维的有序性,特别是实验的组装和试剂的添加顺序,如果学生在大脑中对于这些没有一条完整的“链条”,只要有一个地方错误,“一步错,则步步错”。本题中要验证CO,就必须看与CuO反应有没有CO2生成,这要注意一个先后顺序。特别还要注意考虑在反应发生之前混合气体有没有可能已经存在CO2,所以混合气体在与CuO接触之前要去除CO2,并且随后要验证CO2是否去除干净,不能对后面的实验造成干扰。

学生要避免形成这种思维的无序性,平时学习过程中,多关注化学一些知识的条理性,多掌握一些流程图,仔细分析一些反应或者实验装置的顺序,慢慢养成好的有序性思维。

四、化学思维的离散性

化学思维的“离散性”是针对思维“非离散性”而言的。一个好的思维要求是“非离散性”的,就是说,“非离散性”化学思维要求把一个化学客观对象当做一个完整的事物来分析讨论,这种客观对象的各个要素在思维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连接,不能分成一个个小的界限分明的单位。简单地说,就是从整体来考虑我们在化学中面对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所处的阶段还是一个初级阶段,不少学生对化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出现孤立,不连续的状态,往往停留在机械识记的简单水平上。体现在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化学规律仅仅满足形式上的理解和记忆,忽视来龙去脉,又或者仅仅注重内涵而忽略知识的外延。这样,学生就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建立和完善化学思维系统化的完整结构。那么,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在解决问题时,就难以有一个完整,正确的思路,往往是顾此失彼,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B的结构简式是。

本题中,关键是B物质的确认。不少学生能够轻松的确认A 是环己烷,从环己烷到B出现障碍,如果从学过的知识点出发,环己烷和氧气燃烧应该生成CO2和H2O,可是这又不符合B的分子式,陷入僵局。其实,学生在确认B物质时没有从整个题目着手,无形中把这个题目切割成一个个小的部分,不讲究大局。此时,如果学生瞻前顾后,观察C 物质,再看B与CH3OH反应生成C,C是二元酯,就能推出B是二元酸酸,结合分子式,观察A和B物质中碳原子个数,就能快速解出本题。

要阻止学生形成化学思维的离散性,要形成思维的非离散性,最好的策略是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化,建立一个知识的系统网络。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让自己的知识好比“原子晶体”结构一样,盘根错节,触类旁通。

第3篇

在有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中,一些学生往往不是靠死记硬背,就是照搬照抄,其实不然,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牢牢掌握发生有机化学反应的过程(即反应机理)是最为关键.何处断键?何处成键?反应条件是什么?官能团如何转化?反应类型是什么?性质有何改变等等.只有通过真正理解有机反应转化之机理,然后运用类比迁移模拟等一系列的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如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酯基的形成在于乙酸和乙醇的如何断键,通过对同位素的标记,其实质就是酸脱羟基醇脱氢的反应.理清究竟哪里实现酯基的构成,以及酯形成的反应条件等等.下次碰到同样类似问题也就简单了许多,例如硝酸与甘油形成三硝酸甘油酯的反应,其实也就是如何形成酯的过程.掌握了化学反应规律和转化的机理,解题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复习的效率也就随之大幅度的上升,在有机化学复习的过程中做到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果.

二、养成归纳,理解相互转化的习惯,沉淀记忆.

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而在高考中常见的题型就是有机推断与合成.因此我们学生要在充分理解有机物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有机物的有效转化.譬如我们要想合成一种聚合物,就要以寻找该聚合物单体为目标,依据该单体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递变.一般官能团转化的路线为烯烃卤代烃醇醛酸酯,只要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些官能团相互间的转化,有机物间的物质转化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了.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复习的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要求学生记忆官能团转化的一般路线并加以一定的灵活应变,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之目的,也对我们解决有机题大大提供了捷径.在有机化学学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再进行归纳与总结,比较与记忆,最后一些重要有机物的性质和常见转化要不断沉淀.在此基础上还可借鉴一些有机巧记法,如: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四项基本原则”、四类平面结构、四类取代反应.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分析,寓知识记忆于趣味之中,也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其实并不辛苦.

三、讲练结合,学会前后对照比较的思想.

在有机化学题中合成推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我们学生往往感到较为头疼或无从下手,从而导致失分较多.其实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减少失分的关键在于我们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对照比较为宗旨,仔细观察两者有机物在转化前后中的区别,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抓住本质,这个官能团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利用我们的现有的有机基础知识充分解决内在的关系.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充分培养学生的解题应答能力,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四、有效针对训练,寻找突破,实现自主学习.

第4篇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高等院校化学体系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有机化学又可分为有机合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等分支。众所周知,任何生命体的结构都是有机元素构成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能源物质也都是有机物,所以有机化学发展迅速,内容丰富且社会应用性强,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中均有所体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虽然在持续增加,然而教学课时却有逐渐压缩的趋势,所以教学内容多、学时少也就随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矛盾主体。因此,作为一名化学学科的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定义、公式和实验方法,而是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化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准确快速寻求到解决今后所遇到的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高校有机化学教学要适应新世纪对新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由理论公式型向现实应用型模式转变,以培养真正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目的转变催生教学方法变革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学生不管接受何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最终都要学以致用、需要面向生活,融入社会为导向。教学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顺利过渡。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更新飞速发展时代,很多毕业生面临着“刚毕业就失业”的现状,就业岗位更新快、技术淘汰快,再长年限、再宽泛的专业高等教育也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一劳永逸、无须“更新升级”的人才,所以这就急需我们的高等教育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开始转变,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少走弯路,更快的适应社会,融入新的工作中。

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解决问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有机化学知识蕴藏在生活问题中,使化学教学成为还原生活的过程。尽量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出发,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感受化学的魅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摒弃传统教育填鸭式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寓教学于生活,以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能力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为教学目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教学都要以了解生活本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例如,对我们最为重要的水与有机化学有什么关系?普通的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地下水等诸多种类水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其中挥发性(VOC)和半挥发性(SVOC)有机污染物分别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怎样避免这种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健康的饮水?水源的污染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的保护水源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点,虽然从表面看所涉及的知识似乎很浅显,但就像树的根系一样有着许多深层的有机化学知识点,从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到最新的精密检测仪器的应用都可以包含在内,非常值得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三、教学内容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精髓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因此,要搞好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大纲的知识,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这也是教学改革中的灵魂与精髓。

(一)教学内容改革以教材改革为起点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实现教学内容改革,先要选定恰当的教材。根据自身院校以及专业的特点重新选定教材,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所侧重的变化授课内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实践性强、与其他各学科交叉渗透性强等诸多特点,但目前各高等院校所选用的有机化学教材可谓是纷繁芜杂,教材质量也是鱼龙混杂。这就需要教师用心甄别,充分考虑本专业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最为适合的教材,事半功倍。比如曾有环境专业的教师将“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周环反应”等与本专业关系不强的内容和分析化学里边讲过的“四大谱”内容删去,把有限的教学学时充分分配给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必学内容。这样做的优点是有的放矢,既学到了学生认为有用的精华内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将前沿问题引入课堂是教学改革的点睛之笔

教学内容要站在学科前沿,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专业动态融入日常课程,是教育教学向前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以及有效途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随着国内外有机合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有机化合物不断涌现,其种类和数量甚至正在以几何数列增长,其应用也是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机化学正在向全世界展现它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旺盛的生命力。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迫在眉睫。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广泛渗透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业已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还能够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高。也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向学生推介诺贝尔化学奖中的前沿问题,尤其是与有机化学紧密相关的内容;或是在教材相关章节中,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的最新进展,向学生予以讲述介绍,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对学生生动展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与科研亟需密切合而为一。教学中应该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检索已不再是难题,全球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前沿成果,最新的科技文章只需一台连接了互联网的电脑便尽收眼底,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些最新的国际动态,不仅启发其创新思维并同时提高学习热情。教师自身的超前意识往往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最为深刻的影响,例如,在讲授绪论部分时对航天材料中有机部分的介绍,结合我国最新的航天成果,将纳米塑料等概念引入课程中。或将最近北大在重碱土金属有机化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实现了多氟戊搭烯衍生物的合成,以动态方程式的方式展示给大家,从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课程为纽带带动师生的互动,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

(三)注重交叉学科的课堂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

诸多化学学科中,有机化学这门课涉猎其他学科最为广泛,集历史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可以在学期初绪论部分重点介绍有化学的发展史、著名科学家所作出的贡献、有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各种国际化学奖项中最新的有机化学研究成等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简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要保持知识的准确性外更要力求每堂课都注入新的知识动态,结合专业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社会生活,有意识的将食品学、生物学、材料学、物理学甚至艺术等其他专业融入有机化学的教学中,从多角度、多层次诠释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不再觉得化学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一门令人充满探索热情的、魅力四射的学科。多学科交叉学习有机化学不但能解释大部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还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四、教学改革呼唤教学形式的转变

(一)授课形式多样化是现代有机化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有机化学知识点繁杂,公式变化多样,如果教师仍然拘泥传统的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必定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但是若将以直接经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参观法,演示法,实习法,练习法等)引入课堂必将收效显著,中国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大学中的实验科目又大部分是教师在准备和教授,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当今高校教育亟需改善的通病。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可以由以往普遍的班级授课适当转变为分组教学、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或特朗普制的形式,相信多样化的授课形式一定会令学生每次课程都有所期待,激发了好奇心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同时带动了课程知识点的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化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有机化合物以分子结构复杂、反应条件严格、副反应多、反应机理难掌握而著称,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有机化学教学注入了活力,有望改变有机化学难学、难懂的观念,极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

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使现代化学教育更形象更生动。它具有高信息涵盖量、色彩丰富、呈像生动、动感形象等长处,作为高科技教学手段,其引入与应用,积极促进了现代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Flash对化学实验的图像解构,将微观世界里的有机化学反应形象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对各种反应机理的描述不再晦涩抽象难懂。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有机化合物空间立体结构更加形象直观,其动画功能可以利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代表各化合物上的原子或基团,把有机反应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变静态为动态过程。多媒体演示可用于代替昂贵但高效灵敏的仪器的操作,如气象色谱-质联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等。

价格昂贵一般学校难以引入课堂教学实验之中,但利用CAI课件即可向学生模拟这些仪器的操作,让学生对有机测试先进手段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再次,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师生之间沟通提供了便捷途径。通过开拓网络教学平台,可实现教师在线答疑,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网上与教师交流讨论,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种教学平台的应用弥补了大学教师科研任务重、不坐班,学生在课余时间找不到教师答疑的缺点,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对自由。目前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用于答疑、公布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今后将进一步研究完善教学平台的应用,以实现无纸化提交、批改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务必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地创新实践,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动,通过多年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教学反思。

一、改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进步

在日常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教改这一有效机遇,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

1.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结构进行改善,

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广泛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以及技术。

2.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时,应当应时而变,改变师生关系,让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共处,让师生之间能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教师应当重新审视现代教学环境,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务必充分地认识课堂教学,不断地进行教学方式创新,重新塑造师生在教学中的教学地位。

(1)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当充分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高中化学。

(2)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应当注重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将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形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无论是新课改下的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都存在共同点,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共同点,加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进步

随着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问题,这需要教师之间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备课时,教师之间可以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集思广益,提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帮助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而且能有效地达到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加强高中化学教学研究,不断地提升教学效果,以求教师之间共同进步,并高效地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以教材为基础,全面开发资源

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教材,将教材物尽其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地发掘其他更多的资源,并以此来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在日常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为学生选择正确恰当的课堂内外资源,并且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高中化学训练。例如,在金属与水的反应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金属活动性的不同,而直接影响了其与水的反应的难易程度的差异这一主线,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比较学习法,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这样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并且充分地发现课外资源,以此来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重要学科,其以大量的实验为教学基础,并有着相对较为完善的高中化学理论。高中化学是一门偏文的理科学科,其自身的理论知识较为繁杂,内容多且杂,并且大多数的理论是根据实验结论得出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不完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化学、爱学化学,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字:高级思维过程;高一化学;自主学习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7-000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于2006年9月在高一全面铺开。之前,我校并不是二期课改的试点校。今年,对于每一位教高一的化学老师来讲,都面临着熟悉教材结构、教学内容,落实新的观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重新备课的重任。

1 研究的背景

在第一章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讲课时增加很多知识性的内容。要引入物质的量(在教材中以资料库的形式出现,其实每个班上只有4、5位同学在初中接触过物质的量),并要求学生会熟练地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来理解宏观世界的质量和微观世界中微粒数的关系,会用物质的量来进行计算,包括过量计算。进一步整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变化。且第一章中无实验,一上来就是长达10页的原子结构探究史。

“三年前,在全区对试点教材使用一个月后的情况调查中,学生把化学列为最不受欢迎的课”。教研员如实说。

进入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我发现学生学习知识的份量并没有减少,且全为新课。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看,涉及到电离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离子反应方程式中的置换和复分解反应的书写。从元素化合物来看,涉及到氯、溴、碘单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及用途,漂粉精和水的消毒,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制备、性质及用途,氟的单质和氟化氢的性质(补充),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从实验探究来看,涉及到学生实验:粗盐提纯和从海带中提取碘;教师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课内探究实验:氯气的性质,实验室制氯化氢气体的气体实验室制法规律,比较氯、溴、碘的化学活泼性。从计算来看,涉及到气体摩尔体积。

而原本在一期教材中,要在高一第四章才学习卤素。其间,不涉及到电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概念和正规书写(尽管在课本中也出现离子反应方程式),氢氧化钠的性质,粗盐提纯和从海带中提取碘,电解饱和食盐水,气体摩尔体积。但是多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

比较而言,知识量还是较原先多,且分散,涉及到高中阶段许多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卤族元素牵涉到很多的方程式,实验份量的加大,溶解、过滤、萃取、升华、蒸馏、蒸发、结晶、洗气、干燥等实验操作及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完整流程与比较。

2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初三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浓厚的,因为初三有许多的化学实验,且研究的物质形象、具体,理论内容较少,学习时间较充裕。

进入高中,总的课业负担加重,科目多。就化学而言,难度提高,知识容量大,探究内容多。对于一所首批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高一新生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希望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并有针对性地找到基本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计算学习中的对策;他们中的少部分人会思考如何能进一步利用课内外时间,去整理自己对于化学每一章的学习,做到章章清;他们中的更少一部分人能较清醒地知道自己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但他们每个人都渴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跟上且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希望能尽快体验化学学习的成功感,体验自己付出背后的喜悦。

如何帮助他们去实现?

如果光靠老师讲;光靠面上的课内提问方式、提问内容的改进;靠一些实验和技术手段的支持;靠老师的归纳,学生课外没有思考、总结,没有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没有充分发挥班级主体能动性的话,似乎很难达到我校希望看到的“以学生可持续发展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的培养目标。

于是,我想到了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的思维三元理论,其思维三种方式背后的高级思维过程,我可以试着指导学生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高一化学的学习。

3 研究的理论体系――高级思维过程

考察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1],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批判的、创造的和实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它们分别表现为批判―分析性思维、创造―综合性思维和实用―情境性思维。而在三种思维方式的背后,思维技巧只有一套,这就是高级思维过程。高级思维过程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争论了几十年,基本达成了共识,它包括以下七种技能:问题的确定、程序的选择、信息的表征、策略的形成、资源的分配、问题解决的监控、问题解决的评价[2]。

问题的确定:在这个阶段,你不仅要确定问题的存在,还要定义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

程序的选择:要想顺利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选择或找出一套适当的程序。

信息的表征:运用智力解决问题的时候,个体必须把信息表述为有意义的形式,这种表述既可以是内部的(在头脑中),也可以是外部的(以书面的形式呈现)。

策略的形成:在选择程序和表征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形成一些策略,策略按照信息进行表征的先后,把一个个程序按顺序排列起来,形成步骤。

资源的分配:实际解决问题时,时间与资源都是有限的。

问题解决的监控: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随时留意:已经完成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还有什么没有做。

问题解决的评价:这项技能包括:能够察觉反馈,并且把反馈转化为实际行动。

4 研究的两个层次

从2006年9月接手新高一开始,我在自己教的三个平行班中进行了第一层次的研究。随后,有意识地选取其中一个班级进行了第二层次的研究。

4.1(2006.9―2007.1):指导学生了解、初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4.1.1 改变提问方式,突出思维过程,从局部指导学生了解、初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

保证在每节课上有2―3个这种充分展示学生思维容量、思维复杂过程的“对话式”提问。例如:你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想的?―完整的思维过程,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之前的一些经验。在通过其他同学的点评、思维的碰撞、潜意识的交流后,例如:你觉得他的看法如何?―对其他同学的点评,你的看法如何?―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你觉得他的看法和你有什么不同?―思维的碰撞,提示自我反思,我们以后能否仿照他的思考方法?―意识到思维的复制,他的思考方法好在哪里?―抓住思维的关键点,提高元认知监控。

4.1.2 选取部分章节,从整体上指导学生了解、初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

例如:在第一章的第一节,整整十页的内容列举了从古代原子论到近代原子论的八位科学家(古代称为思想家)的观点,其中又以汤姆孙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和卢瑟福的行星结构模型为重点。

可以试想,如果让一位高一新生通过课内阅读,或课外查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所有八位科学家(古代称为思想家)的观点,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那会是枯燥乏味的,且人单力薄。如果通过老师一人上课津津乐道地讲,一方面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即便讲得很好,学生的能力如何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又如何提高呢?

为此,我把全班40人分成四组,每人“认领”一位科学家(其中,汤姆孙和卢瑟福两位科学家一组各有两人负责),按照老师的要求(见下表:“探究原子”教师评分)进行自主研究。这样,每位科学家就至少有四位同学在研究。这为课堂交流创造了条件,也便于老师去指导同学了解、初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并评价他们运用的情况。

以下是我提前一周发给每位学生的评分表,并要求他们当场贴在本子上,回去自行完成2、3两部分及自我评分栏,并自取题目,在全部课内的交流结束后交上来。

你对本次研究的看法:

围绕整个评分内容的设计,我首先告诉学生你需要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去体会这七大技能。包括:

问题的确定:你研究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很多,什么是我们需要的?

程序的选择:你通过何种途径去了解科学家在探究原子结构中的成就?

信息的表征:在你的头脑中,他的成果是什么?在你的书面表达中,以何种形式去说明,包括题目的选定。

策略的形成:在一周的时间内,从一无所知到最终落笔,你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到最好。

资源的分配:如何分配时间,提高效率。

问题解决的监控:你都做了些什么?什么还没有做,或做得不够好。

问题解决的评价:在听完了同伴的交流后,你可以自行修改。同时给自己打分。

在之后的两周内,我时常去了解学生研究的进展,指导他们完善思考过程。

4.2(2006.11―2007.1):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在期中考试过后,我选取了成绩相对不理想的一个班进行了第二层次的研究,即按照老师的要求,进一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自主进行章节反思的研究。

以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为例,我制订了以下书写要求和评分标准:(书写要求和评分标准均提前两周发)

4.2.1 书写要求(贴在本子上,以作业形式上交)

4.2.1.1写出本章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对每一内容形成自己学习的知识体系。(至少四点)

4.2.1.2 在每一点重要的内容后面,自选题目, 并自行解答(至少八题)

4.2.1.3写出本章我认为最难学习的地方,并提出解决办法

4.2.2 评分标准(针对上述五项评分内容,面向全班公布):

4.2.2.1 能写出重点:

完全符合A

基本符合B

不符合C

4.2.2.2 能形成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

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思路,可供大家学习A

能形成自己的理解思路,有一定的推广价值B

基本能形成自己的理解思路,但无推广价值C

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照抄笔记或参考书D

4.2.2.3 题目与内容匹配:

题目与内容十分相关,有代表性,综合性,有推广价值A

大部分题目与内容相关,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性B

题目与内容基本不相关,无一定的代表性C

4.2.2.4能写出自己的困惑

最后评分通过老师观察,与先前的练习、上课情况、月考、测验及考试挂钩

4.2.2.5能提出解决办法

最后评分通过老师观察,与先前的练习、上课情况、月考、测验及考试挂钩

4.2.3评分结果

总评在五位同学代表及老师的评分基础上,取平均得出。

最后,我把学生提到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整理和排序,并告诉学生。针对共同的难点,进行了全班交流。同时,我把学生整理得好的知识体系汇编,进行课堂交流,印发给每一个人。并把有代表性的题目按知识点,有层次地进行汇编,印发给每一个人。

5研究的结果

在一学期的研究中,我能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他们对化学的喜爱,对老师的尊重。

5.1 学生喜欢化学

在化学的课堂中,学生觉得充满了趣味与挑战。例如,在做完实验“从海带中提取碘”后,我针对能看到溶液呈蓝色和有紫红色现象的组较少的情况,设计了以下提问:你们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些现象?你通过怎样的操作看到了现象?你们的启示是什么?有什么建议可以提供给我们的?其他组听后的想法是什么?同学们的反应异常踊跃,他们普遍提到了提取液中碘离子浓度小,淀粉和氯水加入的次序以及氯水的加入量等本质性问题。这当中,成功的组很善于用形象的语言,夸张的动作来表示他们的喜悦;不成功的组也很注重倾听,并不断地提出反驳,表明自己同样的操作,为何没有看到现象等。在同伴间、师生间的讨论中,我看到了他们在程序选择、信息表征、策略形成、资源分配、问题监控和问题评价中的思维过程,看到了他们更细节化的,更高层次的思维呈现。

在做完1.1节的研究后,学生在对本次研究的看法中写道:

“我在一节课内知道了六位科学家的贡献,感受到了他们伟大的创举和蕴涵其中的科学精神。”

“通过电脑显示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的实验,这主意不错。”

“我了解了原子结构的新发现,增长了见识。”

5.2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刚接班时,我教的三个平行班(三、四、五)的化学均分比其它平行班高了3分,与理科班相差12分。(见表一)

在期中考试时,我教的三个平行班(三、四、五)的化学均分比其它平行班高了7分,与理科班相差10分。(见表二)

在第二层次的研究中,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五班在做完第二章的章节反思后,在月考二(全部为第二章内容)中,成绩一跃而上,反超四班5分,与三班并列。三个平行班的化学均分与平行班拉大到8分,与理科班缩小到7分。(见表三)

三班同学有了赶超二班的决心。四班尽管暂时落后,但非常渴望老师采用五班的方法,通过自主章节反思来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在期终考试时,我教的三个平行班的化学均分比其它平行班高了12分,与理科班相差 8分。其中,三班已超过了二班。(见表四)

5.3 学生能较自觉地运用高级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在课堂中,更多的学生会冒出这样的话:“你怎么会想到的?”“你的思考过程是什么?”“我这样做不好在哪里?”

在课堂中,学生更关注老师的上课,他们渴望抓住每章的重点,渴望知道老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思考问题的。

在课外,学生更加相信同伴的力量,求教于广泛的教学资料。他们渴望看到自己汇编的题目,渴望看到自己整理的知识体系被大家采用。

6研究后的阶段反思

6.1 要激起全体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

高级思维过程的运用直接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点。当然间接地,也有对成绩的关注。作为教师,应该更关注前者。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一段海水资源的影音资料、一则发明伏打电池的故事、一个碳的同素异形体性质截然不同的事实、一幕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场景、一段新制氯水使碘化钾淀粉溶液变兰又褪色的演示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6.2 教师的付出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成果

教师要通过形象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甚至是言传身教向学生描述、展示高级思维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关注、指导学生运用高级思维过程,不光在课内,更要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悉心辅导;教师要做有心人,去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并鼓励,表扬其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总结、推广同学在思维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策略。这一切,需要我们付出很多。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习题课;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习题的讲解,通过开设习题课可以让学生在现有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网络搭建和思维拓展,不断丰富和巩固其所掌握的新旧知识内容,并将其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研究显示,学生实际化学学习中,课余时间的80%,课堂时间的40%都被用来进行习题训练或讲解,可见化学习题课程设计与合理安排对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较于初中化学而言,高中化学涉及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相关性更强,所需要应用的理论和规律也更加隐蔽和深入。在开展习题课程教学时必须把握高中化学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特点,设计与其相匹配的习题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够切实保证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1 高中化学习题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

1.1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导高中化学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也是接受教学目标引导和监督的。但是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却没有真正的落实和贯穿这种教学思路,只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如何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补充和完善学习漏洞。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具有一定的版主,但是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具体到习题课教学中,多数教师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学生答疑解惑,至于通过习题课能够达到何种教学效果,并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标,这就扩散了教学的随意性,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重点不突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只是机械的重复学习思路和理论知识,在培养真正的掌握与应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去指导自己发现和解决未知的问题方面得不到锻炼,更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1.2 习题内容选择不明确

高中化学习题课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习题内容选择存在盲目性。教师更多的是通过题海战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覆盖,但是在培养学生思维拓展方面却无法抓住重点。这一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良莠不齐的教辅资料造成的。当教学目标不明确时,教师就无法全面掌握教学重点,进而对新课改环境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思路出现判断错误,最终导致习题课选用的习题典型性不突出,教学思路混乱,影响学生实际的学习与应用能力,脱离习题课设立的初衷,阻碍习题课教学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而教辅资料的混乱容易让学生产生混乱,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失去了利用教辅资料进行自我能力提升的几乎。

2 习题课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综上分析,在高中化学习题课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巩固学习内容,拓展和完善学习思维方式,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习题问题。

2.1 深入了解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化学习题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以了解学生能力水平为基础,在此之上为学生设定可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网络结构习题方案,让学生理解题意和题设要求,掌握解题思路,抓住解题重点,利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对问题进行求解。

具体而言,在设计和选用习题题目时,教师应该明确该习题课中学生所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技能、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其中,第一个教学目标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巩固已经获得的化学原理和基本实验方法和步骤;第二个教学目标则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第三个教学目标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求知态度,维持学生处于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避免出现厌学、抵触学习的状况发生。

2.2 选取和搭配适当的习题内容

化学习题课中习题的选取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内容的理解等具有最直接影响。因而在习题选择和搭配方面应该尽量贴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特点,在此基础上尽量覆盖较多较全面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以电解池为出发点选取与设计题目为例可以通过下述的方式进行。

首先选择原题。下图1所示装置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铜所在电极中的物质质量增加了0.128g,此时石墨电极上会生成什么物质?该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该题目的考察内容简单明确,非常适合学生入手。之后以该题目为基础进行知识拓展可以生成更多的题目,每个题目之间存在相互关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电解池进行全方位复习和了解,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关于电解池的内容构建成网络体系。 图1 一个电解池反应

拓展一:引起铜极和石墨极质量变化的原因和表达式是什么?

拓展二:若将上图1中的电解池拓展为图2中的两个电解池联合作用会发生什么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具体化学反应是什么?

拓展3:进一步串联电解池还会不会出现电解反应,其作用原理是什么?若改变电解池中各电极的连接结构,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图2 两个电解池反应

通过上述拓展习题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基本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还能够让学生对基于电解池的化学习题设计与解题思路具有一个更加完整的掌握,更深层次的,学生还会对电子守恒理论这一解题关键形成更加深刻和具体的认识。对学生而言,这种习题课设计方式所能够带来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习题课的开展与教学必须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核心,通过构建成体系的习题内容切实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雯雯.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探析[J].文理导航(中旬),2013(3)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信息化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Informationization

in Colleg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ZHONG Shoubing

(Sui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uizhou, Hubei 441300)

Abstract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is the cor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t present,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ultimedia production and storage technology have been very mature. Software and hardware environment and the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can basical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fter being improved a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integrate and share teaching resources, to increase utilization rate,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and so as to obtain higher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inking

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信息化基础条件分析

1.1 设备状况

麦克斯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家级示范及省部级直属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与教学用计算机的比例通常在3.5:1,普通公办高职院校的这个比例通常在4.5~6.0:1;教学用服务器的数量一般不少于10种,主要包括教学及教务管理服务器、数字化图书管理服务器、网络资源系统服务器、专业建设及资源应用服务器等;网络接入速率通常在100M~1000M之间;具有比较丰富的网站平台和网络资源。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体制机制、人财物、信息化意识及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普通高职院校对软硬件的设置、维护、管理、提档升级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远远滞后于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1.2 人的信息化素质和意识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意识决定着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推进教学信息化工作,意味着教师比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学习新知识、处理大量的有效信息并进行资源整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还必须研究制定新的信息化考核方式,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量的学习资源就在他们身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推进教学信息化,让学生享受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学习方式,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事实上,高等职业院校秉承的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在教、学、做的三个环节中,“教”仍然是教师在黑板(白板)进行讲述;“学”是学生听讲、做笔记、领会思考;“做”是教师利用教具、实物进行示范,学生动手操作,以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在信息化时代,通过这种模式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未免显得比较落后,甚至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这种带有灌输意味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的内容及过程不会全面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计划,这也是采用传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能大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现在看来,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把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享受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式,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1.3 教学资源的整合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网络教学资源一般比较丰富,但真正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又比较欠缺。网络教学资源一般包括精品课程资源库、数字化图书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管理信息库、实验实训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等。由于普通高校行政化管理体制的因素,校内各职能部门拥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对独立,部门之间难以打破利益壁垒,资源的使用不具有开放性。加之设备、技术、兼容性及人员的因素,资源整合存在一定的困难。即使整合,形成庞大的数据库系统,运行、维护、协调、管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支持,推进信息化教学,必须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要实现信息化教学,各类信息化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关键环节。首先,要设置超级服务器,在校园局域网的支持下,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其二,要对各类数字化资源模块进行交互性改进,并制定各类有效资源的通信协议,解决“兼容性”问题。其三,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上加挂资源模块,对各独立模块利用平台系统进行运行调试,保证模块之间正常的数据交流。最后,设立终端访问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给教师和学生的访问设置不同的权限,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更新或修正教学资源,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在能力、素质、技术学习的框架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营运商建立无线接口,使参与教学的双方随时随地通过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信息交流,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

1.4 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的水平

高职院校由于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在网络设置和资源配置上有接口多、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特点,要实现教学信息化还必须对各类资源进行交互性设置。无论是有教师指导还是学生自学的教学过程,都需要系统能够及时反馈终端的发送请求。目前的状况是,各类资源虽然可以通过超级服务器利用校园网进行整合,对于使用者来说,就像浏览网页一样去访问各类教学资源,而缺乏即时交互功能,学生学习的效果不能直观地反馈到教师,学习当中的疑问也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时候,都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置程序交互和人工交互,满足教学信息化的需要。

2 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构架与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2.1 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构架

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构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如图1所示。超级服务器为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及管理系统提供存储空间,并支持数据交换、处理、反馈;网络及协议支持数据之间的高速传输;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提供访问接口;终端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对有效信息化资源进行访问并接收系统或人工的反馈信息。为满足教学及研究的需要,超级服务器还可以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等连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图1 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构架

2.2 信息化教学及管理平台建设、运行、维护

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根据教学及管理的需要,信息化教学及管理平台提供扩展接口,以满足教学资源模块扩展的需要。信息化教学及管理平台各个子系统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通过超级服务器与访问者之间进行交互。教师在该系统中充当双重角色,一方面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资料查阅、交互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权限访问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即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管理员主要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保护数据安全,技术方面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学生是最低端访问者,主要通过平台进行个人相关信息查询,利用公共资源进行交互学习,把交互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随时反馈到系统平台,对系统自动处理不满意的,可以直接反馈到指导教师或网络论坛,由教师、学习者讨论,即时解决。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很高的学习效率。

图2 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基本框架

3 教学信息化应用展望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资源丰富,交互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系统稳定,才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起全员对信息化教学的共识,另一方面要求平台的设计者、资源的开放者根据用户的特点,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细致分析用户的需求来设计系统、配置资源,并根据试用情况逐步完善。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高速、高效的信息处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教学信息化带来的是教学方式、手段资源大变革。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需携带过多的教材、教具,通过网页进行重点内容演示,随时调用各类信息进行讲解,节省时间,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生随时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观点到网站上,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同步地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资源和教师资源,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信息化教学和管理平台提供开放式系统,保证教学信息资源实时更新,教学过程不再受时间、地点及资料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不但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学习计划和进度,而且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信息化教学宏观上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个性化学习、在线考试、远程教育等教学环节优化统一进来,体现交互、主动、合作精神。教学信息化的实施,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推动将是革命性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4] 索凯峰.基于数字化校园的高教教学管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第9篇

【关键词】高三化学 教学效率 复习课 问题 策略

在高三这一场持久战中,复习课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对于学生来说,高三就相当于一个临时的小考场,复习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就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力度重视复习课的效果,不应该只是一味地灌输负重的程度。要以复习的效果为主要的目标,要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的根本。本文就高三化学复习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仅供参考。

一、高三化学复习课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复习课的效益都明显下降,这是每个教师都可以感受到的。从操作主体来讲,复习课逐渐变成了机械化的讲读课。导学案的复习模式逐渐地被推广到了今天,很多学校都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导学案,这些以导学案为主要模式的课堂已经逐渐替代了教材以及教导辅助之后的课堂模式,逐渐演变成为了机械化的讲读式的复习课。教师见到题就开始进行讲解,学生看到题就开始提笔进行作业,整个课堂的氛围就处于一种机械化的状态当中,学生上课的过程和下课是没有任何分别的。从听教师讲解习题到进行习题的练习,这样周而复始,逐渐使得复习课变成了演讲课。教师凭借着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将复习课逐渐演变成了教师自我演练的一个场所。每节课几乎都没有一定的空白。对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就在自我陶醉的过程中结束了本堂课的旅程,这样的复习课对于学生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从操作形式角度来说,最为典型的一种复习课的模式就是教师提问学生知识点,教师总结归纳知识点,教师分析典型的例题,学生进行巩固训练。这种四环节的复习模式,使得原有的知识性缺陷不能够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没有一定的效果。这种模式的长期运行,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厌倦感,对老师所进行的例题的点评工作也没有一定的兴趣。或许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认为自己的教学是非常棒的,但是不见得学生就有同样的感觉,学生不仅没有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懈怠的感觉。

二、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效益的措施

针对以上所提出来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高效益的复习课的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能够让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贯穿于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让学生在交流、辩解中感悟到学科的内在美,让学生和教师在对话、互相促进过程中能够提升对学科的本质的把握精度。

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要解决学生的思维容量问题。不能将知识容量、习题容量和思维容量放在一个位置上。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思想。怎样才能够将知识有效地巩固在一起?怎样才能够设计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将情景模式和知识相联系在一起?这些思维模式决定了复习课的效益问题,同时也是决定这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为什么在高三过程中,要设立相对应的复习课?就是为了要提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价值,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不能够有效地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只会浪费学生的复习课的学习效益,从而使课堂整体上变得效益低下。

最后要改变复习课的结构。复习课的结构决定了整堂课的质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一定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比如,在元素化合物性质复习课,要体现出融合的复习的特征,不断地将实验探究、反映原理、计算应用等穿插在其中,这必然是优化结构所应该考虑到位的。在优化的过程中,还应该要考虑到情境创设和实验手段的引入。

三、将多媒体和高中化学复习课结合在一起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教师现有的媒体,充分地将学生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成果展现出来,这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必要手段。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