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18:59:40
导语:在基础货币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支出
自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以来,2008年底,我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提出投放4万亿资金扩大内需的政策,而实际上,2009年各商业银行却放出了9.6万亿的信贷资金,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流通领域中真的需要这么多的资金,还是我国中央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并且这么多的信贷资金投出去后会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多大的刺激作用也值得我们深思。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自货币产生以来,人们对货币问题(包括货币供给的性质)的讨论就未曾停止过。在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方面,马克思早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中就有论述,马克思在他的货币流通公式中认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流通中所需要的最适合的货币量是由流通中商品的价格总额和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决定的,即: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①]。马克思具体是这样论述的,“因为这里所考察的直接的流通形式总是使商品和货币作为物体彼此对立着,商品在卖的一极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支出,货币在买的一极,所以,商品世界的流通过程所需要的流通手段量,已经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了。事实上,货币不过是把已经在商品价格总额中观念地表现出来的金额实在地表现出来,因此,这两个数额相等是不言而喻的。”[②]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货币供应量是有一定的内生性。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托宾认为,货币供给量作为内生变量主要是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决定的,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银行和企业的支出[1],更不能支配银行和企业的行动,所以货币供给是内生的。新剑桥学派的卡尔多认为,货币供给依赖于由收入水平支配的需求,货币当局只能控制利率,对货币供给并没有控制能力。卡尔多进一步支出,“在任何时候,或在一切时候,货币存量将由需求决定,而利息率则由中央银行决定。”[③]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卡尔多认为货币供给也是内生的。
自1984年我国建立二级银行体制以来,我国学者对货币供给的性质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谢平和俞乔(1996)[2]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和总准备金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货币供给很大程度上是由货币需求影响和决定的杂志铺。万解秋和徐涛(2001)[3]从货币乘数的角度出发,认为银行和居民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的反应改变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控制能力,从而使货币供给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孙伯银(2003)[4]通过一系列分析认为,1997年以前中国的货币供给是以政治内生性为主的,而1997年之后则是以市场内生性为主的。
二、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
(一)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分析
根据现代货币供应理论,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为:M=B*K(M表示货币供应量,B表示基础货币,K表示货币乘数),即货币供给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支出,且具有同方向变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货币当局能够完全控制基础货币,但由表1可知,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忽快忽慢,很不稳定。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二是外汇占款。
1、再贷款与再贴现贷款
我国中央银行的再贷款额度等于货币发行量和存款准备金之和,1995年以前再贷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占央行总资产的60%。当商业银行普遍要求中央银行增加再贷款或再贴现贷款时,中央银行为了防止经济衰退,不得不满足商业银行的要求,这种“倒逼机制”使得我国货币供给初现内生性[5]。其次由于我国社会信用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契约观念,商业票据还没有普及,没能形成一个发育成熟的票据贴现市场,所以我国再贴现业务发展十分缓慢。因此,央行再贴现贷款占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比重很低,使得基础货币的调控作用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表1 1993-2008年中国外汇占款、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变动表
年份
外汇占款[④]
(亿元)
基础货币[⑤]
(亿元)
外汇占款/基础货币(%)
M2(亿元)
M2/基础货币(%)
1993
875.54
13190.1
6.64
34879.8
2.64
1994
4481.8
15352.2
29.19
46923.5
3.06
1995
6774.5
18246.2
37.13
60750.5
3.33
1996
9578.7
23789.7
40.26
76094.9
3.20
1997
13467.2
27096
49.70
90995.3
3.36
1998
13728.3
26808.8
51.21
104498.5
3.90
1999
14792.40
29798.3
49.64
119897.9
4.02
2000
14291.14
31957.3
44.72
134610.4
4.21
2001
17856.43
33957.8
52.58
158301.9
4.66
2002
23223.34
37528.6
61.88
185007.0
4.93
2003
34846.92
43514.9
80.08
221222.8
5.08
2004
52592.64
53245.6
98.77
253207.7
4.76
2005
71211.12
64343.13
110.67
298755.48
4.64
2006
98980.27
77757.83
127.29
345577.91
4.44
2007
128377.32
101545.40
126.42
403401.3
3.97
2008
168431.11
129222.33
130.34
475166.60
3.68
2009
193112.47
143985.00
134.12
论文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 差异化教学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论文关键词:专用记账凭证现金流量表,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
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事项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凭证的凭证。在会计资料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便于记账、减少差错、保证记账质量的作用,是原始凭证所记载的内容向会计账簿传递的重要中间环节。
在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中,因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和繁简程度的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种类的记账凭证。按其适用的经济业务不同,可以分为专用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两类。专用记账凭证是专门用于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凭证,按其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与现金、银行存款收付有关,又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通用记账凭证是以一种格式记录全部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记账凭证可以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也可以使用通用记账凭证。收款和付款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
在实际工作中,专用记账凭证适用于大中型生产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通用记账凭证则一般适用于小规模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调查发现,现在仍有少数大中型生产企业采用通用记账凭证,未使用专用记账凭证;甚至有的生产单位会计人员,以不习惯使用专用记账凭证为由,拒绝使用专用记账凭证毕业论文格式,而继续使用通用的记账凭证。笔者认为,采用专用记账凭证对于编制会计报表、加强货币资金管理以及执行内部会计控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应该推广使用。
一、有利于利用“日记凭证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提高工作效率。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和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
信息的会计报表。由于现金流量表能够提供财务状况变动以及说明变动原因的信息,它和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而能同被列为会计报表的三张主表。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以及存款,具体包括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规定:企业应采用直接法报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常见的直接法有工作底稿法和T形账户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以企业年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胡关项目本年度的发生额为依据,通过编制调整分录,将企业全年的收入、费用各支出以及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变化重新调整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以确定企业全年业务活动对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编制现金流量表,难度较大,溯源性较差,采用“日记凭证法”按编制现金流量表,可将直接法变繁琐为简单,并使其完全融合于日常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日记凭证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是指依据对影响现金流的日记凭证进行分析汇总,直接从凭证中得出数据并定期(通常按月)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一是经济业务发生时,根据原始凭证填制专用记账凭证。注意在填制影响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收支的经济业务的专用凭证时,摘要的填写内容要尽量贴近与之对应的现金流量表项目,以便对专用凭证进行分析时易于区分;二是月末找出影响现金流的专用记账凭证,进行认真分析,并将数据填入现金流量项目汇总表对应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汇总表的格式可参照现金流量表的主表格式。三是根据每月现金流量项目汇总表填制现金流量表主表。将现金流量项目汇总表的各项目汇总金额过入现金流量表主表对应项目,完成当月现金流量表主表的编制。年终,将本年12个月的现金流量主表各项目的“汇总金额”加总填入本年现金流量主表。
二、有利于与业务循环相结合,加强货币资金的监督。
货币资金具有流动性强、涉及面广以及容易被挪用的特点,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核算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资金的收付与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各业务环节均直接相关。使用专用记账凭证进行会计核算,由于收款、付款凭证直接反映了与货币资金有关的经济业务,因此,有利于管理人员对经济业务进行跟踪,便于会计、审计人员结合经济业务内容,对照有关的合同、协议等,弄清货币资金的来龙去脉,监督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从而能确定货币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毕业论文格式,是否合理合法,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三、有利于实现出纳员和会计人员的职务分离,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对于不相容职务,如出纳与会计,采购与记账,资产的保管与会计等应予以分离,否则就容易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财会法规,出纳人员具有以下职责: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严格审核有关原始凭证,据以编制收、付款凭证,然后根据收、付款凭证逐笔顺序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并结出余额。会计人员对填制的记账凭证进行真实性、合法性、正确性复核。经确定正确无误后,方可交给出纳人员进行收付款,对不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有权进行处理。这样,有利于划分责任,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综上所述,采用专用记账凭证记录经济业务,对于及时反映企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加强货币资金管理以及划分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都具有积极作用,应该大力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金中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2
《一种简易的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吴水兰2009.3.23
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变
日本新型QQE政策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收益率曲线调控和通胀超调承诺。收益率曲线调控是指调节短端以及长端利率,继续购买日本国债直至10年期债券收益率在0附近,并且放弃了持有国债的平均剩余期限指引;通胀超调承诺是指央行承诺扩大基础货币水平直至CPI超过2%并且稳定在2%的上方(通过加速基础货币的扩张实现);维持其他资产购买规模不变,维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购买每年6万亿和900亿日元。这意味着日本央行的QQE货币政策框架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购债量目标改为锁定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价格目标。通胀超调承诺在日本央行今年的几篇工作论文中可见端倪。
日本央行在今年8月的两篇工作论文中得到的结论分别为:提升通胀目标和降低名义利率下限在生产率增长缓慢的背景下也仍有助于防止通胀滑向零通胀均衡,而且有助于解决发达国家的低通胀。日本央行对通胀的预测对私人部门的预期有重要影响。这两篇论文的主要结论分别指向日本央行在今年1月实行的负利率政策和本次会议的提高通胀容忍度。至此,日本央行的四大政策工具转变为:短期政策利率、长端利率、资产购买(ETF、REITs)、基础货币的扩张。日本央行公布决议时,日元汇率大幅波动,先是贬至102.6水平,而后便掉头回升,9月21日美元兑日元收于100.3,距离突破100大关仅一步之遥,日元出现先贬后升的趋势。
目前,日本央行担心长期利率目标略高于当前水平、抛弃购债量目标会给市场传递收紧的信号,对日元汇率造成影响,因此量价目标暂时均予以保留。本次货币政策决议虽然改变了政策框架,但并没有扩展资产购买、债券购买的范围,对于过去市场担心的日本可购国债有限、负利率的负面效应严重等问题仍然是突破不了的边界。如果政策调控的要求使得日本央行不断接近购债量的极限,市场可能预期日本央行将不得不放弃其政策目标,从而再度对日本央行失去信心,带来日元的升值和长端利率的反弹。
虽然通胀超调承诺旨在向市场传递信心,但日本央行过去一直坚持2%的通胀目标,日本却依然通缩已久,这可能使得“通胀超调承诺”对于信心和预期的带动非常有限和脆弱。
日本央行的政策意图
其实,对长期收益率目标的使用并非没有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联储也曾经采取过以长期收益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1942年4月,为了降低战争所需资金的融资成本,美联储将短期国库券(treasury bills)收益率锁定在0.375%,将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上限定为2.5%,对短期收益率的锁定结束于1947年,对长期国债收益率的调控则一直持续至1951年。
而日本央行本次的政策意图则不尽相同。9月21日,日本央行在发言中曾提到,收益率曲线过于平坦可能对经济不利。而早在9月初,日本央行审议委员樱井真就曾发言称,将考虑采取措施改变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因为国债收益率相比预期趋平。这样来看,此次日本央行设置长期利率目标、提出控制收益率曲线的重要意图之一可能是希望通过锁定长端,使得收益率曲线能够更加陡峭,不过这使得日本央行加大了未来进一步实行负利率的可能性。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是促进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充分运用商贸流通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借助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商贸流通业,是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区域发展为视角,分析了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式,介绍了商贸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而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的保障机理,提出了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以期为区域经济和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商贸流通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方式
(一)区域流通业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各地区商贸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发展状态,对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部分地区流通业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思想观念落后。目前,制约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依然是思想问题。长时间以来,受到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有些地区工业经济比重大,长时间一直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并未树立投资有限、消费无限的意识,也未认识只有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才能确保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显然,这种传统的思想严重阻碍区域流通业的发展,阻碍流通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影响。因此构建适合本地区发展需求进而才能自觉发展的现代商贸流通业,成为将本地区建设为中心城市的切入点。
农村市场发育缓慢。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流通业发展进程缓慢。农村地区市场化程度依然處于较低水平,缺乏健全的商品售后体系和配套的市场设施,加之农村市场秩序紊乱,有待形成安全、方便的消费环境。
部分地区企业经营规模偏小。我国部分地区不仅市场整体规模小,而且流通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其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有些地区多数流通产业为独立性较强的中小企业,缺少全国性大型流通企业,更不具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这对新时期开展无国界商贸活动非常不利。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差异不明显、流通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充足的物流设施等,上述因素严重制约部分地区流通产业扩大规模,进而影响其区域经济的发展。
物流技术和基础设施不达标。有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较小、运输设施布局不合理,同时缺少完善的路网布局,导致商贸流通不畅。因不具备干线间的联络线,直接影响路网运输效率,不但无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运输距离和时间。同时,各种运输方式、各干线等运输设施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部分地区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加之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不同运输装备与物流器具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直接影响各物流功能与要素间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商贸流通效率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二)商贸流通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由过去主要依托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投资与出口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改革传统依靠第二产业转向依靠第三产业继而带动全部产业发展。当前,我国由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转变,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规模等发生了巨大改变,商贸流通业已迈入全新发展状态。但传统的发展方法并未被克服,表现为商贸流通环节过多,成本较大。在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其社会效益,必须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商贸流通业一直沿用粗放式发展模式,这是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总量忽视平均产出,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商品流通速度缓慢、成本高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情况,商贸流通业发展必须转变传统依靠外延式增长方法,重视运用科技进行创新,由重视数量轻质量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人本式集约化发展模式,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第二,商贸流通业传统流通方式已过渡至现代流通方式,其主要表现如下:依据商业发展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促进商贸流通业更好地发展;对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促使商贸流通产业链不断延伸,为发展区域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物流方式进行创新,采用现代化物流体系提升配送中心的商品配送、流通能力。
商贸流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商品与资金流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套子,讨论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任何时候都会遇到批评的声音。别人总会找点事儿闹闹,与其闹人权,闹知识产权,不如闹货币,因为货币是最好搅和的。所以,有一个外国大使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大国就要厚脸皮,因为全世界都在盯着你。
通过人民币汇率等问题让我感觉,我们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总是跳进别人的套子去讨论别人提出的问题,而且很多问题年复一年地辩论下去,根本辩论不清楚,这使得我们非常被动,又显得不够理性。我们应该找出一些建设性的方式,拿出自己的办法来应对,别人听不听是另一个问题,但能不能拿出来自己的办法是最重要的。从目前情况看,国际贸易或国际经济都不平衡,无论是谁的责任,这是一个事实。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即使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也应该缓解这些不平衡问题。
中美之间总在吵架,总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反过来,我们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如何来,互相都能支持对方的舆论和观点,并在这个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是最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美之间的共同点:首先,中国和美国都认同一件事,就是中国不要有过多的贸易顺差,中国用贸易顺差赚美元,然后去投资,还总赔钱,这肯定划不来,所以要减少贸易顺差。
其次,中美都关心各自的就业。从美国来看,没有什么比增加就业更重要;对中国来说,也非常关心就业问题。在这方面,中美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中美之间的中小企业能不能合作?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增加美国的就业,可以让美国经济走出困境;同样,中国的中小企业也需要发展。
中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很多机会,美国的中小企业有先进的技术,但中美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有一些困难,比如信息问题、成本问题等,这就需要两国政府的参与,比如办一些美国中小企业贸易促进会或投资促进会,把中小企业带到中国开展销会,用这种方式来合作。
现在,中国和美国都存在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和非洲合作。非洲市场急需投资,急需发展,非洲的基础设施有很大的市场。如果中美能联手,加强对非洲的投资,把非洲的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就可以创造很多需求,对美国有利,对中国也有利。
同样,美国的很多地方也在招商引资,也有很好的项目,中国有这么大的外汇储备,用这些储备来促进中国企业对美国的投资,很多方面都可以合作。如果大家都把问题提出来,并拿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我认为,这比打“汇率战”更有意义。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波动
摘要中提到了人民币汇率与生产力水平的联系,又指出了企业财富创造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企业的资产价格可以从公司股票价格中反映出来。一般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与企业资产价格间是呈现出正相关性的,但是人民币的汇率和企业资产的价格波动是由一系列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因此具有不稳定性,这也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与企业资产价格的相关性关系。本文将首先理顺汇率与资产价格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分析人民币汇率与资产价格波动的连串问题。
1人民币汇率与资产价格
了解人民币汇率与资产价格波动的相关性首先要对人民币汇率和企业资产价格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接下来的具体论述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首先,论文接下来将会把汇率和资产价格分成两部分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1.1关于人民币汇率
汇率就是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兑换比率,通俗来讲就是用一种货币表示成另外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存在的原因是世界各国家使用的货币名称和货币价值是不统一的,因此需要存在一国货币兑换另一个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以便各国进行经济往来。
汇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甚至成为国家为达到其政治或经济目的而实行的一种金融手段。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利率的上升与下调,国家间交往过程中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政治经济性决议等都会对一国及其相关国货币的汇率产生影响。
1.2关于资产价格
资产价格和人民币汇率理解起来的方式相仿,资产价格就是指将资产转换成货币的比例,换句话说就是一单位的资产能够转换成多少单位货币的问题。
资产价格泡沫是指资产价格,其中尤其是指股票和不硬的价格,逐渐向上偏离由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就业,收入水平等实体经济决定的内在价值相应的价格,并且造成市场价格的快速回调,使得经济增长陷入停顿的一种经济现象。资产价格泡沫一般是由一些投资行为尤其是一些带有投机性的投资行为产生的。资产价格泡沫会带来投资增长的现象,但是这往往是虚假繁荣的表现,资产价格泡沫如果一味扩大一定会增大金融系统的风险,更可怕的是可能带来金融危机,就是因为资产价格泡沫包含了对实体经济内在价值的偏离,所以是很脆弱的。如果泡沫资产大量的由银行贷款形成,这种风险性就会发展成大规模的金融风险,并且进一步导致一个行业的经济增长止步不前甚至出现经济倒退的后果。
次贷危机发生后,造成了美国的金融行业的大量亏损,这导致货币的流动性变得紧张,在这种情形下,美联储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大幅度的降息以及提供注册,以此来帮助金融行业提升货币的流动性。大幅度降息,提升或流动性带来的结果就是美元大幅度的贬值。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货币形式,很多的国家都有美元的外汇储备,美元贬值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也贬值,实际上是各国为美国的危机买单。
去年的各类经济体货币汇率贬值幅度统计数据显示,巴西,俄罗斯的货币贬值幅度较大,人民币位居第九,分析原因,巴西和俄罗斯是主要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其国内经济也在当年陷入一定的衰落期,致使其货币汇率一落千丈,与此相比,一些商品货币国家虽然也是依赖大宗货物出口,但是作为较发达的经济体,国内的经济并没有明显恶化,所以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幅度要远低于前者。亚洲的一些国家多数是大宗商品的进口国,其经济增长在当今新兴经济体中仍然差强人意,因此这些亚洲国家的货币贬值幅度比较温和。
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数量理论角度分析
政府相关部门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涉及到国家的货币政策,包括企业的资产分析都要以国家货币政策为依据,货币政策中也要涉及关于货币数量理论的内容,因此论文接下来的一部分将主要从货币政策和货币数量理论两个方面来讲述关于汇率与资产价格的相关问题。
2.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表明,高流动性会造成利率在短期内呈下降趋势,而短期利率的下降会不可避免的带来名义利率的长期性下降,由于传导规律的存在,长期利率下降会造成股票价格上升,股票价格的变化就与企业资产价格波动相挂钩。
货币流动的价格的衡量手段是以利率水平为依据的,利率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间是存在密切的联动相关性的,债券资产,比如国债的回报率可以作为长期性利率水平的衡量标准。
债券也存在利率,债券利率的下降和股票价格上升可以通过替代效应解释。当债券这一类资产的回报率下降时,更多的资金会选择进入过票市场以求得更高的收益,资金的进入使股票价格上涨,回报率降低,一直达到股票资产应有的风险溢价水平为止。其中,风险溢价是指人们面对高低不同的风险,并且了解高风险高收益的规律,个人承受风险的限度会影响其对风险的选择,甚至是只愿意接受较确定的收入。
2.2货币数量理论角度
货币数量理论表明,如果市场上货币的流动性高于经济市场的实际需要的时候,就会抬高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物价水平保持稳定状态时,资产价格就会上涨。
对前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在理论上已经给出了货币流动性对股票类资产的价格具有作用机制这一问题的解释说明,较为宽松的货币流动性会对股票市场起到推动性作用。
3汇率与资产价格传导途径分析
汇率是外汇市场的价格,资产价格是资本市场的价格,汇率与资产价格的传导机制根本来说是一种价格变动引起另一种价格相应变动的途径。论文接下来的一部分将会就汇率与资产价格间的传导,着重介绍汇率与股价间的传导,二者间的传导途径。
3.1利率途径
货币市场资金的价格由利率表示,利率在货币市场中的作用是传递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价格变动影响,作为一种传递的媒介存在,利率平价理论是沟通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达成均衡的桥梁。经调查研究,在一些国际舞台上地位较高的国家中,利率与汇率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呈现负相关性。本国的货币贬值,说明本币投资的风险性会提高,这就导致投资者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投资者会减少本币的持有量,转而增加外币的持有量,这一行为会带来资金外流的结果。在这一情况下,本国的货币相关部门会实施相应的政策,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提高利率水平,从而达到维持外汇市场货币供求平衡的目的。这一做法将会影响公司的投资和股票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即导致股票市场上股价的波动,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就是导致了企业资产价格的波动。
3.2外汇储备与汇率的关系
汇率的波动与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有直接的关系,外资引入我国后需要兑换成本人民币才能流通使用,所以我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增加货币需求量,这形成了外汇占款,而外汇储备增多意味着本国货币购买力增强,外汇储备的产生是由于大量的贸易顺差和资本的净流入,一国产生大量的外汇储备意味着大量外汇流入央行,央行随即按照及时汇率发出相应的本国货币,大量的外汇储备导致大量的本币发行流入市场,市场流动性过剩,而提高利率是回收流动性的主要途径,这一做法最终导致本国货币升值。
4总结
汇率对价格的影响尤其是对资产价格波拥南喙毓叵笛芯克孀沤鹑谑谐〉闹鸩椒⒄贡涞迷嚼丛匠墒欤由于汇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重大,所以金融市场担负着更大的风险,汇率的不稳定性也让资产价格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我国汇率与资产价格传导途径不够通畅,因此我国需要新的承载这些联动机制的变量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结合经济行为和政策手段保持汇率在平稳区间内波动,才能为资产提供安全稳定的经济环境,促进国内经济的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蔡赛男.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2012,28(5):2224
[2]周俊霞.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相关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2,(21):109110
[3]邢天才,田蕊.货币政策应否关注资产价格和汇率的波动――一个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10):411
论文摘要:此次金融危机带给了我们许多教训,而我们更需要思考发生这样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的原因。当今世界存在的美元国家货币体系是引起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
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世界各国已经渐渐走出了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但是,危机过后我们更加需要冷静思考这次金融危机出现的原因。美元体系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美元体系内部存在着不可逆转的泡沫生产机制,如果不能真正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像周小川行长提出的超主权货币,那么下次金融危机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我将解释我这个看似极端的观点背后的道理。
国际美元信用本位体系的建立还要追溯到1944年的夏天,那年夏天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盟国货币金融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确定了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终止美元与黄金之间固定兑换比率标志着该体系的瓦解,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在政治军事及高科技领域任然具有巨大优势,所以美元任然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大部分国际贸易仍然以美元进行结算。也就是说国际美元信用本位体积还在继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迅速下降,这一现象被称为“去工业化”。美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在1965年达到28%的高峰值后,便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之中。对于“去工业化”的原因,瑙索恩和纳玛斯旺(Rowthorn and Ramaswamy,1997,1999)指出主要是国内因素引起的,比如需求模式从制造品转向了服务,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相对服务业大幅度提高,以及与之相关的制造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竞争这一外部因素对去工业化的贡献不足五分之一 。在完成了去工业化的过程之后,美国国内的生产行业基本上转移到了亚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于此同时,美国也从一个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转变成为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体。在后工业时代的美国,很多人认为服务经济可以很好的取代商品经济,就如同19世纪它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转变为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是一样的。
因为两者同样能赚钱,产生巨大的GDP。但是这混淆了钱与财富的区别。
在美国渐渐丧失生产能力的同时,另一个不好的消息是美国100年来形成的超强消费能力和借贷消费方式。美国消费量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在70%以上了,而从1856年,I.M. Singer公司的市场营销总监Edward Clark想出一招为他们公司的缝纫机进行分期付款开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已经开始在美国这片肥沃的土地生根发芽。时至今日,美国人的信贷项目已经从当年的缝纫机发展到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以及最近世界瞩目的次级贷款。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即使在金融危机下的情况下,美国的消费方式仍然不会改变。
屠呦呦获奖或可反向证明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论文评价更适用于基础研究领域的评价实践。事实上,在应用研究领域,以论文的方式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其背后的科学理论进行总结交流也非常必要。
以此次屠呦呦研究员获奖为例,这么好的成果之所以时隔这么久才获奖,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于缺乏论文特别是高声誉的期刊论文这种学术界的“硬通货”成果形式,使得国际学术界同行难以及时了解相关成果。而其最终获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许多海外华人科学家的不懈奔走推广,在此过程中付出的是时间成本和相当高的交易成本。设想如果屠呦呦当初比较早地就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在高质量的学术刊物(特别是当前占据国际学术界主导地位的英文刊物)上发表,或许这个奖项会来得更早、更容易些。
缘何以论文为考评依据
论文兼具交流展示和考核评价的双重功能,以论文为核心的考评机制是规模化科研模式下的产物
现代科学诞生之初,论文的主要功能在于“交流展示”。一方面,科研人员通过撰写和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与学术同行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在科学奖励回报系统的核心――研究发现的“优先权”之争方面,论文始终是“优先权”展示的最有力工具。
随着科研活动逐步“建制化”,论文的考核评价功能变得日益突出。特别是二战以来,政府和商业对科研活动资助规模日益扩大,科研模式已从先前的个体作坊式转型为现代的规模化生产,科学共同体也逐渐转变成一个竞争日益加剧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出资方更加重视对科研人员工作效率及产出的考核评价,科研人员也更加需要释放信号展示自己的价值,以获得雇主、同行和社会的认可。
如果说在个体作坊时代,尚可以通过同行评议,以一人(事)一议的规模对科研人员的水平和绩效进行定性化考评,那么,在现代的规模化科研时代,巨大的考评工作量和过细的学科分工,已经使得这种理想化的评价模式变得不太现实。而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及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分析法(影响因子)的兴起,恰恰使得论文作为一种批量化的“同行评议”,能够成为规模化科研模式下对科研人员考核评价的“硬通货”。与理想的同行评议相比,以论文为核心的定量化评价的精细化和有效性显然更低。但其最大优点却是,作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反映科研人员价值、降低学术劳动力市场交易成本的“信号”机制,同时又便于大规模的实践应用,因而更适用于现代的规模化科研模式。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理想的同行评议类似于小规模自然经济交易中的“以物易物”(只适用于对少数科学精英的评价实践),论文评价却类似于大规模商品经济交易中的“货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论文为核心的定量化考核评价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扩散,成为驱使科研人员追求的重要动力。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青年科研人员也普遍面临为了追求“终身研究职位”(Tenure)而的压力;对获得了Tenure职位的科研人员,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从以往不加考评转向探索“适度”的考评机制。
正面作用
对以论文为核心的考评机制的一个批评是,过度重视定量化指标会使得科研活动重量不重质,影响科研水平提高。事实上,近十几年来,我国科研论文的产出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以SCI数据库收录论文为例,从数量上看,2013年我国内地共发表SCI论文23.14万篇,与2D02年(4.04万篇)相比,年均增长率高达17%,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占世界SCI论文总数的比重,从2D02年的4.2%提高到2013年的13.5%,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2位。
从质量上看,2D04~2014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SCI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4位,与1994~2D04年间的第18位相比,被引用次数的世界排名持续提升。从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看,我国为7.57次,与世界平均值(11.05次)还有不小差距,但比2013年提高了9.4%,提升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2013年,我国学者在CNS刊物(Ce]]、Nature、Scl ence及其子刊)发表的论文数居世界第6位,比2012年上升了3位;2014年发表的CNS论文数又比2013年增长了73.3%,远高于其他国家增速。Nature出版集团的反映高质量的“自然指数”(NatureIndeX)显示,2014年我国高质量论文的WFC总分(加权分值计数)位居世界第二,比2013年提高了16%;美国WFC总分虽然仍远高于我国,但比2013年下降了3.5%。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从科研规律看,科研论文的影响有一个累积和滞后过程。我国正是在过去十几年科研论文数量的积累和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才有了近年来论文被引用数量的明显上升和高质量论文的涌现。这既是多年来科研投入增加、科研条件改善和研究人员素质提高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对科研论文产出的考评和激励导向。
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