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21:14:38
导语:在抑郁症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生学习困难及其行为问题与父母素质关系的分析 张荣莲,王茂桦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述情障碍研究 刘晓鹏,林莉,田刚,王东,刁俊荣,魏秀芹,王怀霞,范玉霞
Klinefelter综合征1例报告 孔永彪,孙洪强
250名高中生自我和谐量表测查分析 刁俊荣,范玉霞,王玉红,刘晓鹏,杨莹
抗精神病药物合并音乐康复疗法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贺方仁,马龙,孟宪伟
中小学教师神经衰弱调查研究 李建辉,胡夫东,李淑敏,孙慧娟
曲唑酮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周刚,邵荣,韩伯军,盛蕾
舒血宁合并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36例临床分析 王胜利,王启军
100例癫痫病人的剥夺睡眠诱发脑电图分析 宗文斌,张桂娟,张志成
自杀死亡482例资料分析 祝英禄,张玲,祝强
血管性痴呆106例临床分析 周增杰,曾存芝
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附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对照分析) 龙瑞芳,李连启
老年性谵妄病人的护理(附36例护理资料分析) 卢世臣,张晓艳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心理沟通的技巧 徐清芝
凯尔丁对美沙酮脱毒治疗后海洛因瘾者的继续治疗 罗学东,何纯正
精神分裂症与性有关的精神症状 张小聆,温达民,姚在瑞
利培酮治疗抽动障碍15例疗效观察 谭常赞,胡衡丽
氯氮平所致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孙振晓,于相芬
重症情感障碍的遗传学研究 汪广剑,仲爱芳
精神分裂症伴低血镁1例 张泉水,夏莉,罗小年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科室核算质量 张超敬,于建新
舍曲林(左洛复)治疗8例强迫症观察 金卫东
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1例 张燕
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孙振晓,于相芬
损害多系统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 林永,夏传红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孙树花,史青,张陆云
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徐文英,刁琨圃
甲基苯丙胺致精神障碍1例报告 刘铭涛,赵汝铭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 李箕君,袁勇贵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对照研究 郑占杰,王骞,王立涛,田博
大黄苏打片治疗药源性便秘30例 孙守宪,马洪涛,林中
Tourette综合征患者的智力水平研究 陈景清,李功迎
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情况调查 唐卫东,陈良义,李培芬,贾伟
嗅观念--牵连综合征2例分析 张勤锋
颅脑外伤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侯瑞华,陈腾,唐茂芹,高军,高松,李传奇
石杉碱甲胶囊治疗增龄相关记忆减退症(良性记忆障碍)双盲对照研究 柴新生,盛建华
维思通治疗儿童孤独症显效1例报告 陈德昌
防风通圣散治疗精神分裂症104例临床研究 赵建桐,周长来,周华琳,王继栾,侯明进,胡佰文,程子翠,李秀红
性受虐癖1例报告 孙振晓,于相芬
利培酮与氯丙嗪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冯春霞,黄世勋,杨洪志,陈九义,刘和祥
万拉法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张增
季节性发作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 陈景清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嗜铬细胞瘤1例 翟秀芝,张吉柱,董兰
Alzheimer病患者精神科门诊现状调查 盛建华,高之旭
卡马西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报告 邹海宁
晚发性和早发性抑郁症的临床比较研究 左津淮,寻知元,王茂桦
丙戊酸镁致脱发1例 孙振晓,于相芬
男性青少年犯的人格特征差异研究 原秋华,纪术茂,房明
初中生违纪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曹秉玉,翟静,刘金同,郭传琴,吕晓敏,陈修哲
大学生性心理与调查分析 宋玉东,赵联和
被拐妇女心理状况调查 林崇光,黄文武,陈素琳,苏尚益
氟奋乃静致单肢水肿1例 张吉柱,翟秀芝,董兰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倪峻华,欧阳筠淋
情感性精神障碍231例复发因素分析 戴福强,陆万美,朱文波
精神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核突变化观察 魏琦
莱芜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刘太浩,孙守宪,陈延华
癫痫性精神障碍90例临床分析 刘惠敏,张玉海,王文安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对照研究 李玉兰,张李娜,李猷河,李兰英
100例精神疾病患者CCMD-2-R与ICD-10诊断符合率对比分析 石善江
氯丙咪嗪合并暴露疗法与单用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刘绍梅,肖培贤
盐酸曲唑酮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辅助降压疗效观察 杨瑞丰,张戈,朱榆红
维思通所致静坐不能的研究 朱少毅,蚁丽芬
痊愈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因素的对照分析 郝维德,黄颖,张淑芹,刘兆玺,侯庆香
利培酮、氯氮平对分裂样精神病的疗效对照观察 张玉胜,安庆华,高勇
氯氮平合并舒必利高、低剂量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观察 韩攸村,石寿森,许荣九,尚凤枝
哈力多、氟癸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研究 庞道记,孙良民,张哲福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服药不依从因素分析 薛令合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 丁秀珍
654-2醇液、复方补骨脂酊治疗肌注性皮下硬结疗效分析 杜桂丽,李宜翠,郝凤华
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进展 袁勇贵
循证医学在精神科的应用 唐济生
新型抗精神病药-奎的平 张秀平,姜有京
性别、负性情绪对医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 袁勇贵,孙厚纯
儿童家庭健康知识及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王燕妮,张玉英
158例抑郁症患者共患焦虑障碍的临床分析 熊鹏,王继才,张吉营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性摇头1例报道 孙菊水
阿尔采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死亡病例病程分析 王军,奚巍
氟西汀致抽搐发作1例报告 王东,朱孔美,刁俊荣
氯氮平致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 何伋,何任,栾清明,谢传革
可乐定治疗杜冷丁依赖18例临床分析 潘文,米国琳,朱乐信
男性同性恋群体45例分析 石涛,荆小莉,王润平,王新瑞
15年间住院病人一般情况及诊断变迁调查 姚建军,袁国桢,周德祥
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李守春,卢振胜,李艳,韩崇明
2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刑事案例司法鉴定分析 徐厚才,罗明,衡克礼,李沛亨
旅途性精神病2O例临床分析 牟宗平,杨霞,王松梅
纳洛酮在急性氯氮平中毒的临床应用 罗加国,江秀云
奥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1例报告 李宁,金卫东
疑病症并发肝癌1例报告 张建华,杨学玲,程玉梅
首次住院精神疾病患儿父母的心态变化及健康教育 孙丽丽,刘虹
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对策 张兆秀,孙希润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心理回馈 效应 大学生 心理
什么是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它通常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看法、态度、倾向和相关的行为[1]。长期处于压力和烦恼的大学生,不仅产生焦虑、自卑、孤僻、忧郁、敏感等消极情绪,而且有少数无法应对,采用转向攻击或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数据显示: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中,大约有14%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出现敌对情绪;2005年,北京某高校在四个月时间内先后有4起自杀事件;2006年2月28日,广州某高校一周内连续三名学生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数字是冰冷、客观而不容回避的。如何指导学生正常地应对各种心理压力,进而保持心理健康,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都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体育运动的心理回馈机制、生理机制和干预因素对心理的改善作用,提出以大学生寝室心理场为隐,以体育运动为显,显隐结合的心理干预模式,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
体育运动的心理回馈机制
众多国外研究者在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后指出:利用体育运动的生物反馈方法可以转移和减轻心理压力,在加速血液循环和加深肺部呼吸的同时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适应和应对效能。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1.体育运动对抑郁的心理回馈效应
抑郁是一种复合性负情绪,它会使人产生悲伤、羞愧、恐惧甚至负罪感[1]。其表现为:悲观、绝望、无自尊。巴芬勃格尔记录了23岁到27岁间男性的一次关于抑郁症的回馈关系,发现那些从事高度活动(2500千卡/周)、中度活动(1000千卡至2499千卡/周)和低度活动(少于1000千卡/周)在获得临床抑郁症的风险上分别是8%、17%和28%。McInman等人对运动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紊乱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2]。Mutrie总结了10项随机对照研究,提出:身体活动能降低发展中的临床抑郁症风险;实验研究说明有氧和阻力运动能有效地治疗抑郁症。Martinsen总结多年的临床调查,指出有氧锻炼或不强烈的体育活动有助于轻度和中度抑郁程度的降低[7]。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状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状态。
2.体育运动对焦虑的心理回馈效应
焦虑是个体对不确定因素所产生的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1]。心理学家Petruzzelloe和tal在对104项有关身体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后指出:每天长于20min的身体活动,可有效降低焦虑;渐进性放松练习也可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身体锻炼比渐进性放松练习更能有效地降低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可以降低焦虑反应[3]。布朗等报告了对167名学生在研究前和运动10周后分别作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慢跑、摔跤、网球有显著意义的降低焦虑。通过研究证实:长期参加体育运动者患焦虑症的危险性明显低于不参加运动者。
3.体育运动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心理适应和应对效能的心理回馈效应
体育运动是一种个体参与、集体配合的一项综合性活动。人们在参加运动中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快慰感的同时享受运动给予的回馈:心灵的愉悦和机体迸发的活力使人陶冶情操,心胸开阔,乐观开朗,积极上进。运动项目的丰富,参加人数的不同,形式的多样,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要求和爱好,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运动项目,从而获得其中的乐趣。成功感,自我控制感,竞争感,自信使参加者的主观幸福感提高,进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个体的应对效能[3、5、6]。
体育运动心理回馈效应的生理机制
1.内啡呔释放机制。内啡呔产生于脑、脑垂体和其他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增加脑血流量,促进内啡呔的释放。这个内啡呔具有吗啡的作用,它能使人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以及舒适、欢快的情绪体验。
2.转移机制。人类的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通常发自左脑半球的思维部分,而产生愉快情绪的区域在右脑半球。当人在运动时,左脑半球会逐渐受到抑制,而右脑半球则逐渐活跃,从而情绪转移取得支配地位。
3.单胺机制。资料证明人脑的神经递质如去甲状腺素(NE)、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有关。而体育运动可以提高甲状腺素(NE)、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甲状腺素(NE)、S—羟色胺和多巴胺的水平的改变在促进运动后的情绪变化中起媒介作用。
4.放松机制。身体活动可以引起体温的升高,即脑干温度的变化可导致肌梭活动和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减少,使人产生短时间内安静的效果,进而引起放松状态。
此外,由于经常从事体育运动降低了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特定的应激对生理的影响。从心理神经免疫学角度的研究发现,运动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作用途径降低应激反应的强度,抵抗心理压力对机体的损伤。从而使人注意力、记忆力、反应速度、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
体育运动各干预因素的心理回馈效应
运动的构成因素包括: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持续时间、运动种类。所谓运动干预是指运动各构成因素单独和交互作用与学生心理改善的关系。
性疗美容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性生活和谐、感情融洽的夫妻,双方虽然年龄也不算小了,但面容却显得年轻而有活力;相比之下,那些缺乏和谐性生活的男女,就常常显得面容憔悴,给人以未老先衰的感觉。
性生活使人兴奋激动时,全身血液涌向皮肤表层,这对皮肤起了一种清洗的作用,很多专家认为,这种作用能有效地防止皮肤的衰老。根据性专家提供的调查报告,适度的性生活可以使男性的睾酮分泌量增多,而睾酮的作用可以使男性的肌肉发达,提高骨髓的造血能力;对于女性来说,如果能经常在性生活中获得充分满足,卵巢的生理功能和内分泌能力就会增强,身上的肌肤就会变得更加柔滑而且具有光泽,头发会变得更加柔亮,精神会变得更加开朗,所以有句话这样说:规律的性生活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容师。
性疗控制体重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性生活一次,可消耗500卡以上热量。从数据上来说,一个体重55公斤的妇女时每分钟可消耗8卡热量,一个体重80公斤的男子则可消耗12卡热量。一般来说,一次性活动消耗的热能与快速骑15钟自行车所消耗的热能差不多。
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有性生活的人不易患肥胖症。和谐的性生活能起到控制体重的作用。
性疗促进心理健康
美满的性生活有益于心理健康。美国医学研究人员在对37500名成人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性生活美满的人往往忧虑较少,脾气较好,待人友善,很少随意将过失或不幸推诿于人。
生活中,有很多体育锻炼方法其实只能对身体有好处,对心理却没有直接作用,而性生活在这方面却有着独特的功效。能够享受到性生活愉悦的人不容易受到寂寞和孤独的折磨,与独身者相比,他们患抑郁症、精神病、自杀的比例要低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前者心理上没有压抑感。
性疗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国外有这样一个实验:在对一组妇女所作的临床研究中发现,性生活美满和谐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普遍优于性生活有问题者,而且前者比后者长寿。类似的研究还表明,过度的压力会损害免疫系统,使人易患感冒、高血压和溃疡等病。
性生活确实可以消除压力,使身体完全放松,尽管这种效果只能持续几个小时,但定期的性生活可以使人获得持续而稳定的轻松感,它不仅能消除男女双方时肉体上的紧张,而且还能消除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情绪上的紧张。性生活越是美满,事后也越易入睡,这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性疗减少心脏病和心肌梗塞的发生
当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对着自己的宠物倾诉,把宠物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家人、甚至是伴侣(国外有多则报道关于人和宠物狗结婚的新闻),亦或是宁愿和收留的流浪猫、狗共同生活,却无法对自己身边的人:爱人、父母、朋友,或其他人敞开心扉?当越来越多次在疾驰而过的道路上,高架上看到那些被人为地抛下并被碾压过的小猫或小狗,或是看到那些被恶意投毒或虐待致死的小动物时,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上述两者的对象几乎都是这些小动物?
正如一个硬币有两面一样,每个人生来内心都有其截然不同的两面性:对生的渴望,以及对死的恐惧。这两种矛盾却又并存的本能造就了我们每一个人。而我们对待那些比我们弱小好几倍的小动物的态度,其实也就是我们内心对待这两种本能的投射。
若是一个人从小在健康、正常的环境中成长,那么他/她会尊重生命,对弱者有种本能的怜悯,会感同身受地去尝试体会小动物的感受。这是由他/她身上强大的生命的创造力所赋予的。反之,与生本能相对的,则是每个人对死亡的恐惧。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人内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对毁灭或侵略的冲动。同样,若是这种冲动存在于一个内心健康的人身上,那么它偶尔会以一些如喜欢看带有暴力倾向的电影等没有伤害性的方式被发泄出来。而大多数时间,则是因为其生本能过于强大,而不得不隐藏起来。但是若对于一些在成长过程中长期被压抑,或者曾有过重大童年阴影的人来说,一些突发事件、或强压就能刺激死本能的这根神经,致使其生本能对死本能的压制减轻,于是毁灭或侵略的冲动也就被释放了出来,朝向自己或朝向外界的。这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被虐狂和施虐狂。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体育运动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
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休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这一概念即为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逐渐提高,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仅限于躯体没有疾病、伤残或不适的状态。这种健康观是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是以生物学观点看待疾病与健康的问题,未能意识到心理与社会因素是构成健康的关健因素,因此生物健康观已经不再是公众认可的健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二、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许多关于中小学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存在不少问题,如自卑、焦虑、烦躁缺乏进取心,不能经受挫折,不能适应社会,近几年,报纸、电视、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这样的报道:某某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杀害母亲;某小学学生王某因老师批评几句而离家出走,或放弃学业……等,类似这样的事情,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和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据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业务能力、健壮的身体,而且还要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1)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独立性;(3)控制情绪,解除紧张;(4)有助于形成友谊;(5)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1、 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优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困难(如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3、 人际关系和谐。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到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这种交往性可以使群体中成员,在体育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这也助于心理健康。
4、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支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图1),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自我概念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运动能力吸引的身体 身体的抵抗力 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的关系)
(图1)
5、消除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中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6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中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7、 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要求每位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要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不局限在同一个集体内,还应包括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不服从裁判的判罚,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人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中小学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总之,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意义深远。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要为明天造就合格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而当这种肥胖症患者接受节食治疗时,常会出现抑郁、苦闷等反应。心理医生发现,在因失恋变得情绪不安的女性当中,许多人都有食欲突然猛增的现象。其实,这些女性是在通过对食物的需求,使她们受损的感情需求得到一种补偿。而许多已成家的妇女,如果心存许多不满,那么她可能通过吃东西来发泄这些不满,自然会渐渐地发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能直接影响食欲,使人发胖或者变瘦;人在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下,即可以食欲不振,也可以食欲大增,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就是这两种反映的结果。借酒浇愁和无聊时嗑瓜子、嚼口香糖等是一种代偿现象。许多肥胖者都有这样的直接感觉:吃东西时,脸部肌肉很快得到放松,情绪也很快趋于平和。解剖学也证明了这一点,人的情绪中枢紧挨着丘脑的食欲中枢,当情绪中枢抑制时,既可能使食欲中枢呈相应的抑制状态,又可能使之呈相反的诱导性的兴奋状态,因而会出现厌食或贪食的现象。
因此,对于身体发胖的女性,应自查有无通过贪吃来解决心理欲求不满的问题。若存在这样的心理问题,应学会用正常无害的方式,如听歌、写信、锻炼、找好友倾诉、读书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男性而言,当你的妻子或女友忽然产生食欲旺盛的现象,应考虑对方有无遭遇挫折的可能,以便及时加以疏导。
(摘自《北京青年报》)
能量饮料暗藏健康风险
荆 晶
不少人喜欢运动后喝上一瓶能量饮料补充体力。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一些能量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高,可能与饮料中其他成分发生反应,对身体造成危害。
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休斯敦校区的约翰・希金斯和同事研究发现,根据煮制方法不同,一杯226克重的咖啡中可能含有40~150毫克咖啡因。与之相比,一瓶约450克重的功能饮料中,咖啡因含量为70毫克~200毫克。很多能量饮料都没标注咖啡因含量,这会令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取过多。
咖啡因可能与能量饮料中的其他成分,如牛磺酸、维生素或矿物质发生反应。有时,人们把能量饮料与酒混在一起喝,这对心率、血压甚至精神状态可能都有影响。
约翰・希金斯和同事研究了1976年至2010年问有关能量饮料及其成分的医学文献,发现很少有人探究这种饮料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在一些针对运动量充足成年人的小型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能量饮料能够令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他们也发现个别运动饮料导致心脏病发作甚至死亡的案例,但只是把这些案例当作轶事记录下来。
当前,挪威、丹麦和法国等国家已经禁止在本国销售含牛磺酸的“红牛”运动饮料。因为实验显示,服用了牛磺酸的老鼠“出现异常行为,包括焦虑和自残”。
“我们不是老鼠,”希金斯和同事在调查报告中写道,“但有证据证明,饮用能量饮料与高风险行为存在关联。”
希金斯和同事认为,考虑到咖啡因和其他成分影响身体的方式,喝能量饮料可能导致身体严重脱水。因此,剧烈运动后喝水或含电解质、矿物质以及碳水化合物的运动饮料可能是更好选择。
他建议,非运动员每天最好不要喝超过一瓶能量饮料,不要与酒混喝,运动后要大量饮水。高血压患者不要喝能量饮料,心脏病患者喝前要咨询医生。
马里兰大学研究人员调查美国1000名大学生后发现,每周甚至每天喝能量饮料的大学生比不常喝的学生更容易酗酒。
该研究共纳入7770名受试者,其中722人患有糖尿病。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在做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中,感到胃肠道不适的糖尿病患者为30%,非糖尿病患者的这一比例为35.4%。而在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糖尿病患者的异常表现更为多样,如糜烂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及胃肠道肿瘤等,在已经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中,有39.2%的患者被发现结肠肿瘤,而没有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这一比例为24.5%。
这一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可能更容易患消化道溃疡及胃肿瘤等疾病。
摘自《现代保健报》 李贺/文
老夫老妻多牵手
到了老年,夫妻间亲昵的动作少了,但专家认为,两个人牵手走路,不只是一种浪漫的象征,更是一剂长寿“良药”。
科研人员对世界长寿老人的调查报告表明,老寿星多为恩爱的夫妻,而大多数老年夫妻生活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就是牵手。日本厚生省人口调查结果更进一步对此予以佐证,离婚、丧偶者与和睦美满、经常牵手的夫妻相比,女性寿命平均少5岁,男性寿命平均少12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田晓彦分析认为,老年人牵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也是相互关心的传递。外出过马路时牵手可以给彼此安全感,情绪激动时牵手可以避免恶性情绪刺激,失落时牵手可以互相安慰。夏日黄昏,老两口牵手走在草坪花丛间,无疑是种很好的养生之道。
摘自《生命时报》 宋微/文
吃莓果防衰老
最新出版的《神经学年报》上的一项研究称,摄取较多蓝莓和草莓的女性,因老化所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要比一般女性慢,延缓认知功能衰退的时间最长可达2.5年。
这是因莓果富含抗氧化剂类黄酮素,苹果、柑橘、茶、红酒与洋葱也含此成分。
摘自《健康时报》 曹淑芬/文
吃大餐后三小时脂肪到腰部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吃一顿大餐后需要松松裤腰带的人,会让脂肪在三个小时就到达腰部。牛津大学的研究者发现食物中的脂肪在几个小时内就会转化为身体最丰满部位周围的机体组织。
研究者建议人们将腰围控制在身高的一半以下。
摘自《健康时报》 臧恒佳/文
假期时光为何过得飞快
欢乐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最近召开的英国心理学年会上,心理学家为这种现象找到了科学依据。他们认为大脑会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时间的流逝。当人们对过去的时光进行回想时,对时间长短的评估是根据那段时间汇集了多少件新鲜事决定的。普通人在两周的工作日内,只会在记忆中增加6~9件新鲜事,因而会感到日子过得缓慢乏味。一旦到了假日,记忆会在一天内突然增加很多新鲜事,记忆的存储空间很快就被填满,当大脑对这段时光进行回忆时,就会觉得经历了很多,从而认为时间过得特别快。所以,心理学家建议,如果觉得平时上班过得太慢,就尝试改变一些固有的行为方式,如选择另一条路线去上班、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去办公室、每天午餐都换些花样等,让记忆多增加一些新事物。一旦掌握了大脑判断时间长短的方法,生活中就会少一些无聊与焦虑,多一些欢乐与充实。
摘自《生命时报》 臧恒佳/文
揭秘梦游现象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大约3.6%的美国成年人容易出现梦游现象。这一比例比以前人们想象的要高。夜间游荡还与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精神疾病有关。
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或强迫症的受访者梦游的可能性分别比没有这些病的人高2.5倍和2.9倍。服用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的人每月梦游两次以上的可能性要比普通人高出两倍。
威斯康星医学院教授、睡眠医学系主任塔克·伍德森博士说:“梦游确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因为这表明大脑各部分处于不同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部分大脑醒着,部分大脑却睡着了。”
摘自《参考消息》
补镁或可降低血压
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日前公告说,长期以来医学界对补镁是否有确切的降血压功效没有定论。为此,该校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过去22项相关试验的结果,其中含有1000多名接受试验的志愿者的资料。研究人员说,如果把所有的资料汇总起来,还是能看出补镁有比较明显的降血压作用。
分析显示,如果每天补镁量在370毫克以上,可以降低收缩压3~4毫米汞柱,降低舒张压2~3毫米汞柱。并且随着补镁的剂量增加,降血压效果会更明显。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患有高血压,这会加重冠心病等疾病风险并导致死亡率上升,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补镁降血压的方法值得推广,会有助于降低相关人群的患病和死亡风险。
摘自《当代健康报》郭军/文
握力锻炼能降血压
很多人静坐休息时,手里喜欢握个压力球,锻炼手臂的力量。这个看似简单的小活动,其实还有降血压的作用。近日,发表在《高血压》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挤压10分钟压力球,可能是一种治疗高血压的新措施。
加拿大安大略省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每周进行3天握力锻炼,每天10分钟,坚持8周后,受试者收缩压(单位:毫米汞柱)平均从125降到120,舒张压(单位:毫米汞柱)从90降至87。
研究人员称,由于“心脏泵”对血管的调节作用,刚开始做握力锻炼可能会使血压轻微上升,但长期坚持下去血压就会下降。
摘自《生命时报》 李勇/文
不遵医嘱吃药 死亡风险高
刘怡然的名字出现在媒体上,缘于一年前那件震惊中国的留美学生施虐案。
2015年3月30日,由于在社交网络为了一男子争风吃醋,其中国同学翟芸瑶约上章鑫磊和杨玉菡等,将她约至公园施暴长达5小时。
2016年2月18日,国内外都高度关注着此案的宣判:主使者翟芸瑶被判13年有期徒刑,章鑫磊和杨玉菡分别获刑6年和10年。国内网友额手称庆:祖国治不了的“坏孩子”,美国的法律教你们学做人!
曾经的受害者却在此时流露出“不合时宜”的兔死狐悲。“我原谅她们,”她对几家前来采访的中文媒体记者说,“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就像Lady gaga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所唱的那首歌,“Till happens to you”(直到发生在你身上),你才能理解施虐者“十恶不赦”背后的孤独、迷惘和压力的水下挣扎。
如何在国外正常生活?看似简单,却成为中国留学生最难攻克的课题。
让美国法律教训中国的“熊孩子”
当在法庭上得知自己可能被“终身监禁”时,翟芸瑶一贯带着轻蔑嘲讽表情的脸,突然蒙掉了。
庭审现场,律师弗瑞德宣读了她的悔过书,其中几句话让人从这个霸王性格的强势女孩身上,窥见了中国留学生的群体困扰:
“我知道自己的行为让父母颜面扫地,父母把我送到美国,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过上自由的生活,这种自由让我一下子迷失、不适应。但我不想告诉父母我真实的感受,不想让他们为我担心,我决定一个人扛下所有的挑战。我想是失控的情绪导致我伤害了他人。”
这起案件中涉及到的所有中国孩子都被称为“降落伞少年”。2014年,加州就有超过9200名这样的中国高中生。他们的共同状态是:家境优越,父母都在国内;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缺乏约束;凭借着前十多年形成的想当然的逻辑,在国外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
“到美国就是为了享乐,混一张文凭回去给爹妈交差。”一名“富二代”毫不忌惮地告诉记者。2014年5月引起全美和国内激烈讨论的“中国留学生驾驶法拉利跑车被撞身亡”事件,不过是他们生活状态的冰山一角。挥金如土的留学生活甚至带动了两个行业的繁荣:一种是为成绩不佳的留学生“做分”,另一种是为炫富的富二代们提供安全服务的“私人保镖”。
自由到忘记边界
酒驾、炫富、暴力、滥情……“国外更自由”的奇妙逻辑一次次得到“印证”后,终于有人用自己的惨痛经历,为同胞们画出了留学生涯的自由边界线所在。
翟芸瑶是其一,小倪是其二。2月1日,这名刚刚结束期末考试的中国留学生了一张持枪照片并配文:“这学期我这么认真学习,如果学校还是让我挂了,就让教授们体会下当年卢刚的恐惧。”
卢刚也是曾在爱荷华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因持枪射杀教授而被捕。枪、卢刚,这两个词一相加,就是让爱大草木皆兵的恐怖预警,但用中国式幽默思考的小倪并不清楚这点。
发文后不久,便有警方来他家询问,并没收了枪支。随后他被学校列入危险人物名单并开除学籍,移民局将他列入遣返名单。
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者许晓光博士就此事发表了看法:“我们需要反思,在网络场域下,特别对于留学生而言,言论自由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人人都有抑郁症
翟芸瑶们用抱团式的放纵排遣独在异乡的孤独,毛的故事则揭开了中国留学生中庞大的抑郁症患者群体的生存现状。他们中很多人甚至并不清楚自己正处于的压抑和渴望死亡的状态,就是抑郁症症状。
毛是耶鲁大学工商管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为了耶鲁的offer,他放弃了上海的高薪工作,但就读一年便因成绩离标准线差0.5个学分遭学校开除。“我有抑郁症,是陷入了与未婚妻分手和母亲病重的双重痛苦中所导致。”他向校方请求重修学分,但遭到拒绝。
留学生大规模患上抑郁症的现象已经引起不少美国大学的重视。201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研究报告:47%的海外博士生和37%的海外硕士生都有抑郁症状,本科新生中的这一比例也接近10%,而亚洲学生所占比例最高。
每年都有中国留学生因为无法顺利毕业而自杀。相比于孤独、封闭等带有感性色彩的“软”烦恼,学业压力是刚硬而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让人更加绝望。1月25日,一名正在就读全美顶尖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小陆,因课业压力等原因,选择跳进冰冷的密歇根湖,结束28岁的年轻生命。
国内网站“知乎”上,网友“犀利豆”描述了在英国读经济学的好友因学业压力大接近崩溃的情况,“她甚至不记得前一天发生过什么事情,做事没法集中精力,下楼梯会摔倒,不敢去查看学校邮箱,不敢登录学校网站,坐在电脑前整个人都恐惧到哭得不行。”
当留学是为了获得文凭和更好的生活机会,这一代人无法再像父辈那样用激情克服一切困难,他们更容易消极。《2015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显示,77.3%的意向留学生还未走出国门,就已经考虑 “回国就业难”“海外工作机会少”以及“自身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的等问题了。
ECCOS留学心理机构的创始人顾梦q认为,去海外留学至今仍被中国人视为“优秀者才能获得的荣誉”,大家仍旧认为只要去到国外就能享受各项福利、有更多更好的前途,未来更加光明。为了维持这种人人都以为的幸福,很多留学生不得不咽下无法消化的沉重压力独自前行。
封闭的社群
在法国留学三年,小瑜几乎每天都要更新微博。报喜不报忧是每个留学生都会做的事,这让国内的亲友们都觉得她在异国他乡过得很快乐。“我没在外人面前掉过一滴眼泪,但生活在这个无依无靠的地方,我只能抱着电脑一边码字一边掉泪。”
巨大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异导致的歧视、排挤,是中国留学生变得更加孤独的主要原因。在澳大利亚北悉尼的温烙那中学,一名中国女同学因为将手洗内衣挂在宿舍晾晒,被澳洲女同学拍下来当作异类晒到Facebook上,引发一场国别间的讨论,最后中国女生因背负不起“给祖国抹黑”的罪名被迫休学。
在国内,大家都手洗内衣并晾晒在阳台,而西方人习惯将所有衣物通通送洗烘干,二者并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但在国外,留学生始终处于话语权劣势中。害怕被嘲笑、被排斥,中国留学生们很容易就自动聚成一个社群。
一名美国女孩将镜头瞄准了中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发表了长篇纪实图文集《不知身在何方》。在她的镜头下,这些远赴海外求学的中国年轻人住在俄亥俄大学的中国城里,215个住客中有180个是中国人,即便不说英语,生活也没有问题。“他们不爱外出,喜欢呆在寝室里,看剧,下面条,煮火锅,或是三五成群地打麻将。”
“下课后,我就只想说汉语,不想说英语,因为那样还要琢磨语法。”留学生张贤瑜说出了她与当地学生交往难的原因。
代购还是读书?
网络时代,不务正业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相比于因为各种压力陷入抑郁的同胞,代购群似乎找到了一种如鱼得水的异国生活方式。
在澳洲留学两年的小李在代购圈小有名气,她每日在朋友圈中奶粉、手提包、化妆品等各类商品信息,生意应接不暇。“我可以一点钟起,一天只干两个小时,但这两个小时我就能挣500欧元。”
他们最初的目的是帮家长分担高昂的留学费用,可这种用学习时间金钱交换的做法是否值得?留学德国的何志豪算过一笔账:在德国读硕士时,一年里看的书恐怕比本科四年还多,若想顺利通过考试,连双休日都要泡在图书馆。而做代购的学生一旦有时间就去各大卖场搜寻打折商品、拍照片和小视频传到朋友圈,虽然一个月能赚上万元,但由于被代购的琐事搞得身心俱疲,许多女生无法完成学业,导致延迟毕业。
更令人惋惜的是被剥夺留学权利。2015年10月,中国大陆驻德国大使史明德遗憾地表示,一些大陆留德学生成天帮人买奶粉做代购,被邻居举报。警方到家中检查发现属实后,认定其从事跟自己身份不符的活动,应该被驱逐出境。
我们应该单方面去指责“不守本分”的留学生吗?显然不能。出国的意义是学习,还是赚钱,很多留学生给不出答案。有人甚至疑惑:学习,不就是为了赚更多钱吗?
为什么把孩子送出国?
经济条件允许就一定要把孩子送出去,这是中国大部分家长的共同心声。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并不能准确地回答“为什么要孩子去留学”这个问题。留学是好事啊,在接受采访时有人诧异地反问,“这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
在文章开头提及的留学生施虐案中,抱着中国式逻辑的不只是孩子。案中另一个涉案学生的父亲在案发两周后,为了救孩子,企图用贿赂受害者的形式了结此案,“花钱摆平”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处理问题方式。但在美国,他因此被警方逮捕。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独自在异乡学习、求生。法庭审判时,章鑫磊的父亲老泪纵横。为打官司,他已经花费了超过200万元,却并没有给孩子争取到减刑判决。“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绝对不会把孩子送出国。”
18岁时,李清曦中断高中学业独自去澳大利亚留学。两年后,他疲倦地拖着一个箱子回了国,里面没有文凭、居留证明,甚至没有衣服。只装着一台终日陪伴他的游戏机。他变成一个“海带”(海待),前途一片渺茫。经过一年的反思,李清曦写了一本书――《别了,澳大利亚》,在书里他毫不讳言,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李清曦的父亲李洁送儿子出国的理由很简单:潮流。他列了一个长长的名单,上面是十几个把孩子送出国的同事的名字。“我生活的圈子里,送孩子出国的,不夸张地讲在80%左右。”李洁说,有点钱,又有这样的交际圈子,儿子出去是注定的事。
至于儿子想不想出去,能否适应国外生活,他并没有过多考虑。在国内也算“见多识广”的李洁,对国外生活很陌生,他所知道的留学就是“读完语言,随便就能念大学;找工作很简单,想打工就打工,赚得是比人民币值钱的澳元,绝对能养活自己”。
比李清曦更极端的是小西。2014年8月,他从美国加州富乐顿州立大学的教学楼上一跃而下,当场身亡。来自单亲家庭的小西不是富二代,工薪阶层的母亲省吃俭用把儿子送到美国读高中,可小西却在3年里一直不能通过英语考试,因此无法进入大学本科。2013年他的合法学生身份就已过期,母亲无力再负担他的的生活开销,他本人又不愿回国,最终走投无路选择轻生。
留学事业到今天,已不再是富人的专利。不少工薪家庭砸锅卖铁,甚至负债都要送孩子出国。“如果条件具备,倾尽全力也未尝不可,毕竟孩子的教育最佳时机不容错过。但若反之,也不能勉强。”旅美22年、深入研究美国教育10余年的陈伟建议。他因女儿在本科阶段被世界排名第一的沃顿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同时录取而在留学圈内小有名气。
出国后,父母和孩子极少交流是中国留学生家庭的特点。刘怡然告诉记者,自己到了美国一年多,与父母通话的次数屈指可数。因发枪支图被遣返的小倪父亲是在出事后一段时间才获知此事,“我前段时间在外地做生意,人不在杭州,还没和孩子面对面好好聊过。”
想寻求父母帮助时,却因观念、文化差异无法继续沟通,知乎网友“大嘴巴鱼”就是例子。和一些留学生一样,她因种种原因陷入难以摆脱的抑郁症中,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打电话给父母,谁知家人根本不相信她所谓的抑郁症,“你每天住得好吃得好,花那么多钱供你读书,你有什么好抑郁的?”
摆脱泥泞的勇敢者
李开复曾在一个访谈中回答“什么样的人才适合留学”:一是能独立生活,性格开朗,有足够的适应力,包括对教育体制、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适应;再是从感情上你要能够忍受思念、孤独,学会处理和亲友、爱人的关系;其次语言能力要尽量掌握,经济上没有问题,无论是靠家庭还是靠奖学金。
杨卓旭在澳洲读过高中,现在美国东北大学建筑专业读大二,她也曾有留学生都有的血泪史,但现在却过得很自在。“我在澳洲的时候被问是不是澳洲人,在新加坡被问过是不是新加坡人或美国人,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熟悉、自己偏爱的方式。”
“学会理解”是打开文化差异之锁的钥匙。起初见到澳洲人宁愿洗盘子时冲不干净也不再多用水,杨卓旭难以理解;后来经过询问才明白,澳洲缺水,当地人都很珍惜用水,“他们说残留的泡沫晾干后自然就没有了。”
孤独不是不可避免。春节是许多中国留学生最难过的时刻,独自漂泊时看着春晚竟也泪点满满。在澳洲私立高中时,也曾哭过两年的杨卓旭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庆祝春节――组织一次全校春晚。
她先和宿管老师沟通,巧的是,这个澳洲老师的父母曾经在重庆生活过,于是她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杨又去和厨师长沟通,得到一个爽快的答复:“让我们一起来实现吧。”
往常,同学们吃饭是分食制。那天厨师们在杨卓旭的指导下做了中式糕点,所有的菜肴也是装在大盆子里,让大家一起夹着吃。她还给到场所有的人准备了一杯绿茶。“当天正副校长都来了,我的春晚还启发了校方,之后每一个月都有一个主题活动,比如拉丁文化主题,墨西哥主题等。”
现在大多数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群体中焦虑症、忧郁症、易怒易激动、自卑等人数占很大比例,这些症状对身心造成危害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工作效率和日常生活质量,阻碍了潜能的发挥,不良的情绪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受到空前重视。
一、其主要表现状态
1.精神抑郁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是因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处于该状态中的人,看到的一切仿佛都是灰暗的,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同时自我评价偏低,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2.情绪焦虑
焦虑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它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当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就会产生这种体验。被焦虑所困扰的人内心感到紧张、惶恐害怕、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钝,记忆力减弱,常伴有头痛、心律不齐、失眠、食欲不振及胃肠不适等身体反应。如当前许多地税干部倍受失眠的困扰主要就是焦虑情绪引起的。
3.激动发怒
情绪情感难以控制导致发怒是地税干部常见的又一种消极激情。有些人常因一句不中听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激动得暴跳如雷,有时甚至会出口伤人,或拔拳相向。发泄之后,又往往会追悔莫及。发怒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通常当人发怒时,会导致心率失常、心悸、失眠、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停博甚至猝死。
4.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如目前日本公务员自杀的现象异常严重,其主要原因就是自卑心理造成的。
二、地税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地税队伍来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一是地税领导层的压力:压力来源主要来自于工作和事业。在工作压力中,工作责任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工作数量、质量,各种关系的协调;排在第三位的是个人特性和上级领导;第四职业生涯、角色冲突和社会环境、工作对家庭的影响,接下来是组织制度、人际关系和家庭对工作的影响;地税部门有别与其他公务员队伍,它虽是以条管为主,但还要接受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门监督管理,需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税收任务年年超,工作要求、人员素质越来越高,对突发事件的提防和忧患,使得心里压力巨大;再者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领导层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和应酬上,特别是异地交流干部,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比如缺乏夫妻交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家庭产生不和谐、甚至出现危机,从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年终考核上级要你的政绩;迎来送往要你的财力;队伍维稳要你的魄力;年年创新要你的智力;亲朋办事要你能力;同僚竞争考验你的活力……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心理压力值也存在差异。
在浮躁追名逐利的当今,税务干部很难独善其身。一般的干部由于长期在工作一个部门,工作单调、乏味,个人发展的空间相对狭窄,很容易产生厌倦心态,再加上没有建立丰富个人精神世界,在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之下会产生的一种消极逃避心理。总觉得生活毫无希望,人活着没有意思等,但又无法改变现状,所以就精神郁闷,难以排遣。就总体情况分析,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对心理健康认识不够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人过分强调克制、忍耐,回避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认为心理问题完全是性格上的软弱、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同时对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知之甚少,对谈论心理问题往往是羞于启齿,有时甚至会故意掩饰自己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心理疾病又比较隐蔽,不如身体疾病那样易察觉,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2.社会压力不断增大
当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工作任务的增加,工作难度的加大,工作标准的提高,工作程序长期单一,社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如:家属下岗、孩子读书、就业等,工作没有激情,疲于应付。经常会感觉到一种“无助感”、“厌烦感”,认为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失去了主宰能力,同时又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援助,当感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时,就会产生焦虑;而遇到事业上的挫折、家庭中的不幸,尤其是自尊心受到打击时就更容易产生抑郁。
3.履职难度不断增强
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地税干部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数据的高度集中,办税办公全部网上进行,而四十岁以后的人员接受新生事物缓慢,在加上行风整顿、行业考评、行风评议对地税干部的业务熟练程度、服务态度、操作水平等要求更高,普遍感觉到履职难度增大,如果同事和家人的不理解、不关心,甚至于打击挖苦,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新招进的干部对工作不熟悉,还处在学习、摸索、适应的阶段,而新的历史时期,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其工作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客观上增强了履职的难度,如果缺乏心理调适能力,也容易产生抑郁。
4.管理方式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在扩大民主、完善监督、推进能上能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尚未形成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完善管理方式,地税人事管理上受条管制约,个人发展平台较窄,很多有能力之人意志、干劲逐渐消磨;工作任务难以明确,个人业绩难以考核,其他和专业无关工作较多,使得有些干部往往疲于应付,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无形之中其心理负担增加了。这种不完善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使一些心理脆弱的干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心理问题。
5.自我调适手段欠缺
虽然有些干部已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相关知识,自我调适能力不强,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减压。往往是有了压力以后,在上级领导面前不敢说,同事面前不能说,面对亲人朋友又不愿说,更严重的是自我调适手段缺乏,致使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的释放,日积月累,导致心理严重失调或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6.自身工作能力不强
有些干部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一些常用的调适方法也是了解的,但是面对工作中岗位的变化,角色的转换,以及复杂问题和突发性问题,自身缺乏有效的应对思路,有时工作推不开,创新性、灵活性缺乏,所以在简单的心理调适不能解决问题时,依然感到较大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自身工作能力的欠缺,胜任岗位难度较大。这种情况在年轻领导层、新任职领导中表现更为突出。
三、心理问题产生的后果浅析
去年三月的《2009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职业与行业”的分类幸福感调查中,公务员的幸福感排名第一。不过,这个最幸福的人群中却流行起抑郁症。
“我得抑郁症数月,实在不堪忍受,难受至极,失去信心,特别是不能工作了……”2010年9月21日,留下遗书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童兆洪在其卫生间自缢身亡,成为去年第9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此前的8月27日,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纪委执法监察室副坠楼身亡。两个自杀的原因都被归结为“抑郁症”。更令人震惊的是去年6月,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局长刘亚军撞火车身亡……公务员出身的徐培基,是中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网的创办者。他2008年主导完成《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的报告指出:34.66%的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倾向.其中重度占3.46%,中度占9.9%,轻度占21.3%。
专家指出:个人财富的多寡和心理的健康不成正比,至目前为止,短短几年,有九位亿万富豪相继自杀。健康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是幸福人生的底线。不健康心理,对社会、对单位、对家庭及本人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身心的扭曲,心境的幻觉,影响是可怕的;轻者影响到家庭和单位,家庭不负责、不和谐,单位上不正常履行职责,滥于职守,工作效率低下,消极怠工;重者对社会无辜报复,制造的血腥案件,对社会影响极坏,破坏力极强,甚至于一时想不通,很容易走向极端;如果人们只沉浸于名利的追求,而忽视了快乐的心境和心理的呵护,付出了健康仍至生命的代价,那就太不值得了。
四、心理健康的修炼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使自己在人生道路的各个阶段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战胜各种困难,创造美好的人生。
1.树立正确的理想观、职业观
作为国家干部,要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价值观,爱岗敬业,对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自豪感、神圣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全心全意投身工作,无私奉献。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清代著名政治家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有读书可变化气质。”俄国著名学者赫尔岑说过:“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吸取其中精华,我们才能迅速成长,在伟大的历史面前,才能感觉到自我的渺小和幸福,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就会体会到人生的快乐。才能尽心工作,自己活得也充实,那些工作中的压力和烦恼也自然会烟消云散。
2.具有正确的金钱观。金钱具有两面性,生活中不能缺少钱,但如果把钱看得过重,就会为金钱所累,成为拜金主义的俘虏。要学会采取一种淡泊的态度,在生活上低要求,不贪不恋,如:的八本“读书以训詁为本,当官以不要钱为本,”我们也自然会消除那些心中的不平和无端的烦恼。
3.具有正确的名利观。作为国家干部,要正确对待个人的升迁去留和名誉待遇,“怀豁达光明之识,品恬淡冲融之趣”学会辨证地看待个人得失,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就会卸下思想包袱,身心清爽,心理调适力自然就会增强。
(二)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健康良好的性格品质的培养,要服从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
1.从方法上优化性格品质。品质的培养是为了实现性格品质优化,达到人格健全。要学会择优汰劣。择优即选择那些良好的性格品质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如:自信、开朗、勇敢、热情、勤奋、坚毅、诚恳、善良、正直等;汰劣即对自己性格品质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如:自卑、胆怯、冷漠、懒散、任性、急躁等。
2.从基础上优化性格品质。人的知识越广博,人的本身也越完善。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性格品质优化的过程。实际上,现实中不少人有性格缺陷就是源于知识贫乏。丰富的知识使人更加容易自信、坚强、理智、热情、谦恭。知识的积累与性格品质的完善是同步的。
3.从细节上优化性格品质。“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性格的优化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注细节开始。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其性格品质的外化,反过来一个人日常言行的积淀成为习惯就是性格品质。许多人所具有的坚强、细致等优良的品质都是长期注重细节修炼的结果,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是每一个人努力的起点。
(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人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水平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他的人格走向,及未来事业的前景。
1.确立健康的自我观。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身份,以及社会、群体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才能科学地对待自己的过去,恰当地确立自我发展的方向,实实在在地把握现在,在社会情境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从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和谐相处,被社会所接纳。可以通过经常性地评价自我,提高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认识;另外
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一很好的办法,如找亲近的朋友直言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
2.肯定自我。如同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珍视自己,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要自尊、自信才能被别人尊重。肯定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悦纳、积极的态度。对于自己的优缺点,要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同时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3.有效地控制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认识与评价的根本途径。作为国家干部,要学会控制自我,要培养意志力。在努力实现自己远大理想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和意志,经受住挫折和打击,具备恒心和自制力,自觉主动地认清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量身制作自己合乎实际的发展目标,不苛求自己,明确自己的期望。
(四)加强心理调适的训练
加强心理调适方面的训练能不断提高你的心理调适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修炼:
1.坚持学习,打牢基础。如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保健常识,以及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习人在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兴趣等个性心理品质及其特征方面的知识。学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知识等。
2.加强训练,培养能力。积极参加心理训练,提高各项心理素质。这种训练既可以借助外界,也可通过调适,自己训练。比如:进行模拟训练危险情境,设置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形成对危险情境的预期心理准备状态,就能够有效地战胜紧张和不安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适应和平衡性,增强信心和勇气,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3、及时发现,高度重视。心理问题应引起各部门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应密切关注干部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多开展谈心谈话方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把干部心理健康培训制度化、常态化,摆脱单纯的说教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