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经济论文

时间:2023-01-11 08:55:46

导语:在大学经济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经济论文

第1篇

首先,任课教师要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在给学生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把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微信、微博、邮箱等信息介绍给学生,还要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身教重于言传,便于学生了解任课教师的特点。其次,教师要把所授课对象的情况向学生做介绍。因为新生都刚到一个班级,彼此之间不熟悉,对同学的生源地、学习成绩等情况都不熟悉,任课教师要向学生一一介绍,班级同学的最高分是多少,数学的最高分是多少,班级的平均分是多少,使同学们能够尽快适应环境,更好、更顺利地进行沟通和学习。笔者在介绍班级自然情况时,用到了统计学的知识,用图表向学生介绍班级同学的生源地、入学分数、数学的最高分、总分最高分、班级平均分和数学平均分,让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同时感觉到数学的应用是无处不在的。

二、经济数学课程重要性介绍

1.介绍科学家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评价。

恩格斯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像17世纪微积分学的发明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美国著名数学家柯郎说“:微积分是人类思维的伟大成果之一,它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地位,使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别有效的工具,这门学科乃是一种憾人心灵的智力奋斗的结晶。”数百年来,在大学的所有理工类、经济类专业中,微积分被列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2.从经济数学课在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和专业案例等方面介绍数学的重要性,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由于专业类型的不同,学校类型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地域的差异,使人才对大学数学的要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数学的教学应根据不同需要,精选内容,把握基本要求,通过知识载体传授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自主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在数学基础课中尝试案例式教学,针对不同专业,在数学概念的导入、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采取了选取专业案例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的同时,了解了数学对今后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从培养方案中数学课所占的学时、学分比重,让学生了解数学课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2)选取专业案例,介绍经济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应用。经济数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开设的数学基础课,在当前专业认证背景下,其重要性程度主要体现在:一是数学在经济、管理中的使用充满了活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备的工具;二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三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通过对经济数学重要性认识的讲解,在结合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生动的案例,用数学的工具巧妙地加以解决,让学生有直观的重要性认识。

三、经济数学课程的特点介绍

1.经济数学与初等数学研究对象的区别。

初等数学研究的是

规则、平直的几何对象和均匀有限过程的常量,也成为常量数学,经济数学是研究不规则、弯曲的几何对象和非均匀无限变化的变量。

2.经济数学与初等数学研究方法的区别。

初等数学研究方法是孤立、静止、片面地考虑问题,经济数学研究方法是变化运动中考虑问题,也就是极限的思想。

3.两者的结合点。

经济数学与初等数学因其所处历史时期不同,因此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教师在新生一入学,就要向学生介绍经济数学特点,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都要改变,把初等数学的片面、孤立、静止的思想方法转变成在变化运动中考虑问题的极限方法,这样就能很快适应数学的学习,迅速入门,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四、经济数学的学习方法介绍

经济数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初等数学的差别,要求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指出:“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著名教育家钱令希院士说“学习如同在硬木头上钻螺丝钉,开头要先搞正方向,锤它几下,然后拧起来就顺利了。否则钉子站的不稳不正,拧起来必然歪歪扭扭,连劲也使不上。求学之路慎起步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大学新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习准备:

1.坚持预习,每次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大学课堂与中学不同,学时长,课堂信息量大,只有提前预习,掌握老师当堂课要讲的内容,知道重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2.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要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认真思考老师是如何引入新概念,如何抽象为数学问题,如何进行分析,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如何进行求解的,要紧跟老师的思路,心、脑、手、耳并用,重点是积极思考。

3.有选择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

上课要学会有选择的记好笔记,要记录老师强调的重点、难点和补充的知识点,特别是老师总结和提炼的好的方法和记忆规律。教材上的内容一般不要记录,否则时间上就很难掌握,容易错失老师讲课的内容。

4.按时完成作业,及时答疑解惑。

第2篇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作简要论述,供参考。(一)

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二)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

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3篇

青少年群体承载了社会的发展期望,因此要在青少年的不同发展阶段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而针对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大学生入学伊始,面临着来自环境、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适应性教育能够帮助其完成生活方式、身份认同的过渡,熟悉和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然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有些人认为新生适应性教育已经没有必要。例如通过网络,新生在入学之前就对大学的历史底蕴、校园文化、周边环境等信息进行了详细的了解,环境适应变得简单;而通过QQ群、微信群等沟通媒介,新生在入学前就和同班同学建立了联系和友谊,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同样不值得一提。但是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不但不应该被取消,而是更加应该受到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两点。首先,新媒体对大学新生在适应方面提供的实际帮助并没有达到预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以下简称“中青”)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以下简称“贸大”)都曾经在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之前对新生的情况进行了前测,笔者将2004年中青的测量结果与2012年、2013年贸大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从表中的数据可见,在新媒体影响更大的2012和2013年,新生在入学时的人际熟悉程度并没有比2004年更高,反而在“认识的同学人数”和“能叫出名字的同学人数”这两个维度上更低,这充分说明新媒体对大学新生在人际适应方面提供的帮助并不显著。需要解释的是,这三次前测的时间均在新生入学后的前三天,两个学校均没有在进行前测之前举行统一的人际破冰类活动,因此对这三次测量进行比较的效度较高。其次,新媒体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着负面的影响,通过适应性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纠正新媒体带来的人格和行为偏差,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提高现实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的基本情况及效果分析

现阶段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仍十分必要,许多高校也纷纷开设了内容形式多样的适应性教育活动。其中,团体辅导方式虽起步晚,但因效果较为显著而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自2011年起启动了“同心圆工作坊”项目,以大一新生为辅导对象,在入学的前三天内进行约150分钟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本文以贸大2012年及2013年的测量和评估结果为基础,以中青历年的结果为参考,从纵向时间维度对教育效果进行了分析。

(一)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的基本情况

贸大的“同心圆工作坊”项目以学生为本,紧密围绕新生适应的主题,把目标聚焦于三个特定的维度,首先是打破新生间的人际隔膜,促进新生间的互动、交流和熟识;其次是加深新生对班级和学校的认识,培养新生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最后是引导学生加深自我认识,提高认知、沟通、合作等各方面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项目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运用了团体辅导的技术,充分体现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特点。具体包括通过热身游戏打破隔阂,通过相识游戏让新生互相认识,利用问题解决类任务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归属感,通过情感体验和分享环节引导学生加深自我认知和提高综合能力。

(二)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

效果评估是适应性团体辅导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了解项目的实际成效,了解项目目标的达成情况。在“同心圆工作坊”中,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辅导过程进行评估,具体包括现场观察、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以此了解活动效果并获得反馈意见。经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同心圆工作坊”在前述的三个目标维度上均发挥了作用,适应性团体辅导效果明显。

1.有效的打破了新生间的隔阂,促进相互之间的熟悉

在2012年和2013年的“同心圆工作坊”中,参与的全体新生都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同时在2012年加入了控制组后测。首先,对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经过团体辅导之后,每位新生在认识的同学人数、能够叫出名字的同学人数、比较了解的同学人数、经常聊天的同学人数四个指标上均有十分明显的增加,由此凸显团体辅导的效果。其次,将实验组后测结果与控制组后测结果进行对比后可见,实验组后测的结果明显优于控制组后测结果,团体辅导确实有效的打破了新生之间的隔阂,消除了陌生感,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此外,通过团体辅导中的分享环节和活动结束后对参与新生的访谈也可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同心圆活动对于认识同班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熟悉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在活动开始的时候,自己几乎只认识同宿舍的同学,而在活动结束时,自己差不多已经能够认识班里大部分的同学了。”

2.有效地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归属感

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加入了一些介绍学校和认识班级的活动,并在其中考验新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这一方面加深了新生对学校和班级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活动后测的结果可以看出,有高达97%的新生认为通过活动对班级产生了归属感和增强了团队精神,也有将近90%的新生认为通过活动对学院和学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活动效果十分明显。在分享和访谈中,有新生谈道:“在来大学之前,听说大学的班级形同虚设,班级同学之间几乎都不认识,就更谈不上相互关心和照顾了,当时心里非常的失望,然而今天通过同心圆作坊活动,我发现并不是那样的,我有一个非常团结温馨的班级,我十分期待未来四年与同学们的相处时光。”也有同学表示:“在来到学校的这两天,我的情绪十分不好,总是想家想爸妈,而今天同心圆工作坊的两个多小时是我入校到现在唯一没有想家的时间,今天的活动让我十分感动,我想我已经爱上了我们的班级和学校。”

3.提高了自身素养和综合能力

团体辅导中的部分活动旨在考验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而通过这些活动也切实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这些活动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各方面表现和能力有了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认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扩展和加深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通过对实验组的后测结果分析可见,认为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认知得到拓展的同学的比例均比较高。在分享和访谈中同学表示:“同心圆工作坊有着奇妙的功能,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活泼、积极、能干的一面,原来我具备这么多的潜质。”而也有一部分曾经参与同心圆的新生,由于在活动中受益匪浅,因此在来年报名参加同心圆的工作员选拨工作,并顺利以工作员身份继续参与“同心圆工作坊”。由此可见,团体辅导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知,提高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的改进建议

(一)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特点设计和开展团体辅导

新生的适应性团体辅导具有普遍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绝不能变成简单的复制,而应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进行灵活变通。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地域特点、文化特征、专业特色、以往经验等内容,突出自己的特点,在活动中尽可能多的加入本校文化元素,并且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可能出现的适应不良的问题。

(二)因人而异,充分了解新生需求开展团体辅导

应该进一步完善团体辅导的评估内容,并重视对评估结果的分析、总结和反思。例如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新生需求、注重其反馈的意见,并将其体现在之后具体的活动设计和实施环节中,使团体辅导更加贴近实际需要,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三)顺应时代潮流,根据社会发展改进团体辅导

第4篇

1.论文封面中题目为小一号黑体字,可以分成1或2行居中打印;作者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及完成日期等为仿宋GB2312三号。

2.中文题目、摘要及关键词

(1)中文题目以黑体小一号字居中分成1或2行打印。

(2)中文题目下空二行居中打印摘 要,采用四号黑体字,摘要内容另起行前空两字,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

(3)关键词为小四号黑体字,与摘要内容隔开一行,另起一行左对齐,空两字符后跟关键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关键词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

3.英文题目、摘要及关键词 论文中的英文一律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1)论文英文题目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可分成1~3行居中二号字加粗打印。每行左右两边至少留五个字符空格。

(2)英文题目下空二行居中四号加粗打印ABSTRACT,再下空一行小四号字打印英文摘要内容,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居左,以小四号加粗打印KEY WORDS, 留两字符空格,其后是关键词,采用小四号打印。

4.目录 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编排清楚,目录中的章、条一般编排到二级,也可编排到三级(章、条、款),标题应该简明扼要。标题层次一般不应超过四级。目录两字用小二号粗黑体,下空两行为章、条、款及其开始页码,以小四宋体、1.3倍行距打印。章、条、款层次代号如下:(详见附4)

1 (章的标题) XXXX 1

1.1 (条的标题) XXXX 2

1.1.1 (款的标题) XXXX 3

5.正文 每章的标题以小三号黑体字左起打印;章下空一行为条的标题,条的标题以四号黑体字左起打印;条下一行为款的标题,款的标题以小四号黑体字左起打印。换行后打印正文内容,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行距1.25左右,正文中标题同目录相对应(详见附5)。正文中的标题层次一般不应超过四级,四级以后可单独编号,如编写作(1) (2) (3) 或① ② ③或a. b. c.等。正文中用的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能两种混用。正文中用的量和单位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

6.图 图应有编号和图题。图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排,图号后空一格为图题,如图2-1 等,图的编号和图题应置于图下方的居中位置,五号黑体字打印。版式为四周环绕型;靠右侧置放(详见附5)。论文中的插图应具有鲜明性,切忌与列表及文字表述重复。插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正文表述所用保持一致。插图要清楚,坐标比例不要过分放大,同一幅图上不同曲线的点要分别用不同形状标出;图内文字采用小五号宋体字。

7.表 表应有编号和表题。表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排,表号后空一格为表题,如表2-1 等,表的编号和表题应置于表上方的居中位置,采用黑体五号字;表内文字符号采用小五号宋体打印,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制表一律采用三线制。列表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详见附5)。

8.公式 公式一律使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公式序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排,如(2-13)、(4-5)等,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公式书写方式应在文中相应位置另起一行居左空四个字符横排,对于较长的公式只可在符号处(+、-、*、/、等)转行(详见附5)。

9.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以小四号黑体字左起打印,另起行以五号宋体字列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与在正文中的引用顺序一致,著录格式及示例详见附6。

10.正文中的说明性注解 采用随文脚注,用上标形式①等数字表示。

第5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出现,学术发展的趋势是文理接近或融合,文理互渗日渐明显。这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有各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由于受大学教育专业化的影响,在思想上对大学语文课程不够重视等方面的原因,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使人乐观。正确地认清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大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现方式,对其加以理性的把握,对于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1.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是培养和造就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基础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使人乐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教材内容缺乏创新,课程定位比较模糊

大学语文课程主要不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技术和办事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做人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科技知识的同时发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自身价值与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让学生学会做人,能摆正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大学语文不是文学课、语言课,而是人生教育课。因此,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上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它与中学语文不同,与其他的一些实用类课程也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纵观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虽然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编排立意也各有所重,各有千秋,但基本没有跳出中学语文教材的模式范畴。总的看来形式比较单一,大多属于名篇选读名著节录加文体写作指导,定位上缺乏大学语文必要的个性特征和体系的开放意识,内容覆盖面也有待开拓。这样的语文教材只适合于语文基础知识技能训练的教育实际,却不能适应大学教育的新的要求。

1.2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记,这种教学模式与名篇选读类的教材比较合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一种比较完整的解读和提示。这种模式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比较合适,因为它能适应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但对于大学语文来说却显然已经不适合,一方面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要他们始终处于接受状态并不现实;另一方面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沿袭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心有抵触,他们更希望有新的模式接受新的内容。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同时,由于忽视了学生个性程度的差异,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程度好的学生感觉上课没有新意,而程度较差的学生又感觉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在课堂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不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欠缺,直接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

1.3课程地位认识不够,课时安排严重不足。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虽也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在课时安排中,一般都只有32~40学时,大学语文并没有被视为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而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它既不像英语,与中学自然接轨,并有种种量化的考级系统检测手段与之配套;也不同于政治理论课,有教育部指定的必要的课时作为政策保障。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教学目的、教学的检测手段及其教学效果实际上是相当含混模棱的,它与前期的语文教学脱节,而向后延伸又缺乏继续拓展的后劲和保障,实处于一种不尴不尬的境地。

2.面对问题,大学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大学语文一方面有专家学者的呼吁和强调,它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但另一方面却又是日益遭到了边缘化[1],面对这种现状,在日益呼唤人文精神关怀的今天,作为肩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大学语文,有必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首先进行自我调适,对课程的教学做出全方位的变革。

2.1调整教学内容,变名篇赏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授与熏陶

在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中,通常是以文学史为线索,以名篇佳作的赏析为重点来安排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有所重复,不能体现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即使全部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只是学习了一些文字知识,欣赏了字词句篇,特别是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似乎收获不大。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应以传统的思想文化为中心,以思想学说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为重点,梳理思想学说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认识传统思想文化的现实意义。再结合经典篇目,在学习、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心。

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如果一个民族漠视并丧失了自己优良的传统,结果必将是这个民族的逐渐衰落,直至消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每一种思想学说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都对文化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都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思想文化的传承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学语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作品,因此,它既是对中学语文的超越,又是对中学语文涉及的文化知识的重新组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些知识对完善精神人格、拓展思维视野、加深文化修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更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主体,培养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是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2]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始终存在着课时少而任务重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几十个课时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率,全面实施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与人文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大学语文课程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2.1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

据专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最佳智能结构应具备六种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几种能力的培养,以往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不能胜任的。学生不具备开拓性和创造性,知识传授得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况且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今后够用的知识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服务,教师在上课时,不要言无不尽,要把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述《诗经》时,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国风》中的爱情诗反映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爱情婚姻状况,与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古代的爱情婚姻状况有何不同?诗经时代的爱情观与现代人的爱情观有何异同?再如鲁迅为什么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对曹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中西思想激荡,传统与现代并存。作为人文社科主干课之一的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再是单纯地传授语言文学知识,简单、孤立地讲几十篇文章,而是让学生通过传统思想文化和经典著作的系统学习,了解思想文化产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与经验教训,了解人类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创见、进步与成果,不但要“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而且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2.2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以传授知识为能事,以填鸭式的文章分析为方法,既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社会形势的发展,呼唤着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行。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启发他们积极思索、寻求智慧、关怀人生。比如,对于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去网上收集各家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到课堂上讨论,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教学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还能让他们进一步去关注社会,了解现实。

2.3配置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的知识结构、造就具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和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3],但是,由于对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的认识不够,课时安排严重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门语文课,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授与熏陶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思考、分析、表达等能力,使每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以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结合专业应用开设一系列的中文选修课,如写作理论与实践、实用文体写作、演讲与口才、唐宋诗词鉴赏、诗歌鉴赏与朗诵技巧、小说鉴赏等等。这一系列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提高那些在中学阶段偏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系列选修课程开设之外,还要配置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如在课外时间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专题讲座,建设一些作家或思潮兴趣小组,针对当下一些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搞不同形式的辩论赛,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组织实践活动等,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又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智和高尚的人格,以人文修养来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将来走上社会、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它决不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封闭空间,它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和因素的配合,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准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能使这门人文素质课程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邢宇皓: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M],光明日报,2004.2.13(A3)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 跨文化 交际能力 培养途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理解英语文化、语言深层含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进而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花文化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做起。

一、借助教材,挖掘英语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英语课堂培B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可以在课前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英语文化。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为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可以对学生讲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通过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换能力。

例如,大学英语教师在讲到西方的“社交礼仪”这一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如:“西方人打招呼常说‘How do you do?(你好吗?)’、‘It’s a nice day today.(今天是一个好天气)’。如果,你去英国、美国旅行,早上起来跟人打招呼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你吃过饭了吗?)’你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在学生的一脸好奇中,教师可以解答这一疑问:“那这个老外八成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可见,会背、会写英语句子、文章还是不够的,为能够与人用英语交流,不仅要会说,还应懂得话应该怎么说,在什么时候说什么。为达到这一目的,同学们应积极了解一些英语文化,以免之后闹笑话。”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

二、差异对比,加深语言理解

大学阶段的学生,英语基础、学习效率与英语能力间存在明显差异。故在以教师引导为主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有限,故对于教师讲述的部分英语知识无法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差异教学,将中西方文化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将其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

以“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这句话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将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测其中文含义。当学生猜测其是“花钱如流水”的意思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相同含义的成语。当有学生答出“挥金如土”后,教师可以以此提出相关教学问题:“为什么中文的‘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就变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了?土与水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教师在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后,可以为其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中、英国家的地域不同,英国是岛国,四周环水,航海业发达,人们与大海时常接触。而中国人大多在亚洲大陆生活,与土地接触密切,生活也离不开土地。因此,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在中英两国语言中就用不同的东西表达,这其实与不同国家的劳动与生活联系密切。”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可以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可以了解相关的英语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三、实践教学,提升交际能力

为提升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听与说。但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组织的听与说的活动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听、说兴趣不高,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对此,新时期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适当的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乐意听、主动说,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提示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关注电影的细节、人物的英语发音等。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好听的英文歌曲,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听力。又如,教师可以邀请外教老师、外国朋友到教室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口语交际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2:79-86+146.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困难;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07-03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13年,全国毛入学率达到34.5%,浙江省毛入学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7%,紧随北京、上海、天津之后,在全国各省中率先进入到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化使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群体的极大分化,大学生的学业问题频频见诸报端。有数据显示,因学业问题而自杀的学生占全年大学生自杀总数的18.9%,学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自杀的两大直接诱因之一。

学生学习困难是一个世界各国在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克(samuelA.Kirk)首次提出了“学习障碍”(LeamingDisabilities)概念,在中国被译为“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在美国备受关注,是美国特殊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学习困难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各高校和不少研究者都高度关注这一群体的教育需要,并为其提供特殊教育帮助。国内直到20世纪末大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才开始进入公众视线。以“学习困难大学生”、“大学生学习困难”、“高校学困生”和“高校学习困难生”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搜索2000-2015年的资料发现,十六年共发表各类文章98篇,研究成果稀少。从研究内容看,以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实验分析和日常教学、管理实践探讨为主;从研究方法来看,以相关研究为特征的定量研究居多,深入的质性研究还处于空白。

本研究旨在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一扎根理论研究(GroundedTheory,GT),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作初步探究。研究的主要目耸牵旱谝唬探查大学生学习困难的现状及其对学习的看法,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第二,描述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初步范例模式和学业转化基本原理;第三,提出相应的干预和帮扶举措。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是一种运用归纳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经由系统化资料搜集与分析而构建某一理论的质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宗旨是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通过资料编码和归类实现。根据逐渐抽象的程度把编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又称轴心登录);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又称选择式登录)。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见图1。

(二)研究过程

1.被试选择

综合现有研究资料,目前国内学习困难生主要是指感官和智力水平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级学生,不能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要求正常完成学业,并因此受到退学、跟班试读、延长学习时间、不能授予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等学籍处理的群体。本研究的标准为:学习成绩经过补考仍然有4门次以上不及格,或者连续2学期获得学分低于12学分。

按照上述标准,本研究选取了28名浙江省某高校学习困难大学生为访谈对象。其中男生23名,女生5名,从大一到大四依次为2、9、11、6人。所有访谈对象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分别来自金融学、财务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包装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英语、法学、工业设计等14个专业。研究第1阶段采用随机访谈,第2-4阶段的访谈对象通过理论抽样选取(尤其选择了不能如期毕业的大四学生)。

2.访谈内容

本研究访谈的主要内容如下:

(1)请您描述下您目前的学习状态?

(2)您对自己的学习有目标和要求吗?您如何处理各类学习任务?

(3)您觉得目前的学习成绩反映了您真实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吗?

(4)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您学习成绩不理想?为什么?

(5)您觉得您身边类似于您这样学习状态的同学多吗?为什么?

(6)学习上有困难时,您最想找谁帮助?

(7)您觉得在大学里什么事情对您来说最重要?

(8)您觉得高中学习与大学学习有什么不同?

(9)您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10)您认为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做哪些工作会更有利于帮助学习困难大学生?

3.研究步骤

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研究情况见表1。

阶段一数据采集分别以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共访谈19人,创建大学生学习困难的表现、原因和调控策略等三个初始类属的一系列代码。其中11人在4-5人组成的小组中访谈,8名学生个别访谈。

阶段二采用半结构化个别访谈,被访谈者回答预设的10个问题(与阶段1同)。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围绕问题,每次只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并围绕着这一类属寻找关联关系,并寻找出每一个类属在概念层次上是否存在潜在相关。通过关联式登录,最终梳理出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四大类属,即学生个体因素分为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控能力、个性性格6个次类属;学校因素分为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课余文化3个次类属;家庭因素分为家长观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间关系3个次类属;社会因素分为社会风气、生源地教育水平差异2个次类属。

阶段三采用核心式登录,即选择大学生学习困难的核心类属,建立核心类属与其他类属之间的联接关系,构建学习困难成因的初步范例模式。随后,继续采用阶段2的半结构化访谈方式,深度采访3人,进一步检验在前两个阶段中确认的重要类属和属性,更为详尽地探寻每个类属内部诸次类属间的关系;让被访谈者讨论范例模式中的四大类属彼此间如何关联;组建一条故事线,描述大学生学习困难形成过程。阶段三类属、次类属和概念类属如图2所示。

阶段四目标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检验和解释已建立的范例模式,对2位预留学生访谈验证。结果显示,构建的范例模式中的类属已发展得足够丰富,对于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四大类属均没有发现新的次类属和关系,核心类属内部也没有形成新的构成因子,理论上达到饱和。

二、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范例模式

根据前3个阶段的研究资料及分析,形成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范例模式(图3),并在阶段四中进行了验证。

从图3中可看出,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脱节导致部分大学生从一入学就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可将其界定为前置因素;学生个体因素是内因,直接导致了学业困难;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因素是驱动强化因素,影响大学生学习困难的方向和强度。具体分析如下:

个体原因是大学生学习困难的直接因素。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但是有些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欠缺,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一些同学对高考所报学校和专业知之甚少,不习惯也不能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随着教育高收费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的学习目的越来越功利,大学学习旨在获取文凭,学习动机弱化;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存有很大不同,大学的学习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等。

学校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间接因素。部分课程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部分教师仍习惯于“满堂灌”教W方法,导致学生“需”与“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学生管理仍较为粗放,不能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状况和变化,学业指导不够“精准”;学习氛围影响巨大,班风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就好,一个舍风好的宿舍,基本不会出现学习困难生;学生的校园生活仍不够丰富,部分学生沉浸在游戏和聊天中不能自拔。

家庭和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学习困难的间接相关因素。多数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放松了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有些家长更是不闻不问;一些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和抑郁情绪,影响学业;一些家境优越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学好学差无所谓;一些成长在单亲家庭或不和谐家庭的学生,在性格上受到影响;还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个别课程学习难度较大;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社会弊端,也严重影响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困难大学生学业转化的原理

目前,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存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要想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但根据不同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对症下药,逐步预防和转化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在于激发、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为此,根据上述范例模式,本研究提出如图4所示的学习困难大学生学业转化原理。

我们认为,学生学业转化需要内、外部系统的联合作用。学生本人认真评估自身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尝试改变学习状态,逐步增强学习动力并付诸行动、努力学习,学校积极创造环境、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引导和过程监控,再结合家庭―社会一学校互动等方式,是可以达到减少学习困难大学生数量的目的的。

同时,对学业转化成败的调控和分析策略会影响大学生个体对学习困难各形成因素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内外归因,帮助其逐步消解消极归因,增强积极归因,通过改变困难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影响其后继的学习行为。

三、结论和讨论

第8篇

“我不属于她们,至少在精神上。”她说。

事实上,“属于哪个群体”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炼利。退休后,王炼利写了几篇经济论文,并开了一个关于经济学的博客,逐渐在经济圈里赚到一点名声。在公开场所,她喜欢被人称作“王老师”,尽管她只在学校读到初中二年级。她是一个开了17年车床的退休女工。如今,她仍住在二十多年前的房子里,沙发、书柜、缝纫机挤满了不到十平方米的客厅。退休后,第一个月拿到865元退休金的她清楚,自己其实跟楼下大多数退休工人没什么区别。

但她并不甘心。从一开始,她就不愿意接受“小人物”的命运。她从小的理想是当政治家,刚上初中,就跑到华东政法学院,看国际政治系什么样。12岁那年,她甚至一个人跑去上海青少年宫看秋瑾的血衣,她崇拜英雄。

只是,和大多数被淹没的普通人一样,生活没有给她实现理想的机会——中止了她的学业。1977年,女工王炼利在刚恢复的高考中考了高分,但因政审不合格,她不得不再次回到机器旁。8年后,生性好强的她通过了17门课程的自学考试,成了四五千人的造船厂第一个靠自学取得大专学历的工人。

1988年,王炼利换了工作,干起了工程预算、审计,整天跟数字打交道。她发现数字“像艺术一样迷人”。1994年,“全厂审价一支笔”的她因为不肯在一份工程决算价只有10万元却报价100万元的决算书上签名,被迫从国营船厂辞职,此后,她在其他私营企业、上市公司辗转,所从事的工作都离不开“用数字说话”。到2004年,她关于房地产、国企改制等问题的经济论文先后发表。瘪了多年的理想气球,又渐渐膨胀起来。甚至有人称她是“民间经济学家”。她还学会用“列昂惕夫矩阵”、“无差异曲线”、“科斯定理”这些专业术语。她还能演算像天书一般奇形怪状的数学公式。2002年冬天,当王炼利退休时,八十多岁的婆婆原指望她多承担点家务,可她却更忙了,成天在屋子里演算。有一次,为在电脑上找到程序算出数字的连续40次方,她熬了整整一夜,早饭也忘了做。

起初,王炼利的文章并不受内地媒体重视。于是她转而把论文投到香港,甚至放到网上。她经常给著名学者写邮件,兜售自己的观点。渐渐地,她的论文在圈内有了一定影响。

她自称自己“也许是中国最著名的退休女工”,然而她的家人丝毫不觉得她“著名”。她的论文,她老公一个字也没读过,她的儿子也称“读不下去”。有人问她:“退休了,抱个孙子享享清福,折腾这些干啥?”她说,搞学术研究的乐趣“无法用言语形容”。按她的解释,做这些事最直接的原因是,她必须拿出数据说真话,以反驳某些官员的“谎言”。

1967年第一次见到巴金时,王炼利在离巴金仅几米远的地方高喊“打倒巴金”。38年后,再见巴金时,老人安静地卧在玫瑰丛中,永远睡着了。在无数的挽联中,她记住了一个:“用忏悔拒绝遗忘,以真话抗拒谎言”。走出殡仪馆,她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说真话。”

然而一个退休女工在学术圈说出真话并不容易。偶尔,王炼利也会受邀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有一次,她参加中国房地产税务工作研讨会,在介绍与会者的资料上,她被写成了“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很多专家学者都称她“王老师”。但当她在发言完毕及时对身份进行更正后,“一些专家学者的脸变得比六月天还快”。

第9篇

意气风发的纳什,生活随意,不但爱男人也,他还有了一个私生子。但是当他发现孩子只是他冲动的结果后,就同那个“跟他不是一个世界的女人”藕断丝连地分分合合了四年。直到出身名门,物理系的美丽女学生爱莉西娅主动对这位怪老师表示好感,纳什才完全不用他那颗数学脑袋阐述对爱情的直接见解:“男女相爱的最终目的,就是体液的交换!”他们浪漫地恋爱了,并很快地结了婚。

遗憾的是幸福而甜蜜的生活才持续一年多,纳什言行却越来越古怪,终至心智狂乱。他眼里不见了娇妻和刚诞生的幼子,只有幻觉不断出现。他相信自己是教皇转世,他给世界各地领导写信,阐述他那不知所云的玄学思想;他认死某份报纸里潜藏着唯有他才能解的另一个星球的秘密,而他则是被某个国家的间谍追杀的天才解码员……

一天,纳什突然辞去教职,要脱离美国国籍,他跑到法国去旅游,竟差点被警察抓进精神病院……爱莉西娅千辛万苦才把丈夫找回来。但是纳什却把一切威胁他“自由”的人视为敌人。他威胁着妻儿:“要弄死你们!”并付之行动,把儿子放在水龙头下,差点淹死……天才的纳什消失了,光芒褪尽后剩下的只是一个让人不可理喻的疯子。一夜间,爱莉西娅成熟了许多。她像哄小孩子一样哄丈夫吃饭、穿衣;她像听老祖母的唠叨一样,聆听丈夫的絮絮不休的呓语,甚至像小猫一样忍受他的殴打。

人们要强制性地把纳什送到疯人院隔离。爱莉西娅却挺身而出如母鸡护崽:“请你们别伤害他的思想,毁坏他的大脑!”她的举动,遭受无数人的白眼,父母更是雷霆震怒。在世俗的风暴下,爱莉西娅感到自己像纸人一样,随时会“哗”的一声粉碎。她缩回疼痛的触觉,孤熊般舔着伤口,最终仍不得不与深爱而崇敬的男人离婚。但是她的爱并没有随之远去,她拒绝再婚。

又过了两年,纳什的母亲死去,姐姐窘困不堪,纳什快要成为街头流浪汉了。爱莉西娅就像当初嫁给他那样不顾一切地回到了他身边,带着疯癫的丈夫回到了他那宽容而博大的母校普林斯顿大学,希望那儿宁静的学术气氛,能让丈夫慢慢清醒。

此后,在大学城里,人们总会看见一个穿着灰色衣服的男子幽灵一样出没,或举手狂舞,或呆立出神,或泪流满面,或在一个墙壁的黑板上写下奇形怪状的公式。而他身边不远总有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士,用一双温情的眼睛注视着他。等他情绪平稳时,优雅地上前挽着他的臂弯,走过青青的草地,走过静静的林荫小道。几十年的时光流逝了,那男子成了一个佝偻着背的安静的老头儿,那个女子也已满头银发,而人们熟视无睹之下,几乎遗忘了这一幕“生活布景”。

但是纳什创立的“博弈论”,却在现代经济中逐渐显现出它的威力,让经济策略制定者大获收益。人们在广泛引用纳什博弈论,总以为他是一个早已作古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天,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教授蒙特拉,经过那个怪老头的身边时,他突然说了一句:“我看见你女儿昨晚上电视了,她的毕业演讲很好!”蒙特拉一惊之下,大喜:他知道他的老朋友纳什从这个快要被遗忘的躯壳中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