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

时间:2022-12-06 07:25:43

导语:在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安全工作 形式 方法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受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使越不越多的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在其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学习、交往、爱情、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乃至发生安全事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南航学生被室友刺死”;“北京理工大学女生宿舍缢亡”等。接连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多数是由于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引起的。因此,应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各种心理问题,从而杜绝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切实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一个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会对人一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影响很大。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教育方式有专制式、溺爱式、放任式和民主式四种。这几种方式,有的会导致孩子产生任性、散漫、无纪律和顽皮等性格特点;有的会导致孩子形成盲从、懦弱、胆怯、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心理倾向;有的会导致孩子自私、依赖、骄横和情绪不稳定;有的会促使孩子形成热情、诚实、自信等良好的个性。总之,家庭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使他们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2.学习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社会发展对学历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加之许多家长几乎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能为其家庭争光。把督促孩子学习放到了不可动摇的第一位上,而疏忽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给予的心理帮助。从幼儿开始,许多家长就教育孩子不能输给别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学习最重要。必须成功,不许失败等。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一味地埋头学习,甚至只知道学习,失去了很多在其年龄段应有的成长经历。由于对学习的错误理解,使孩子对学习的理解进入了误区,再加上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从而干扰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破坏了对幸福感、荣誉感的认知等,诱发了个性缺陷、价值观模糊、心理承受力差等许多心理问题。在不良学习环境的影响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学习一旦不令自己满意,就产生不良心理倾向,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因此,不断加强对学习目的的正确引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3.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社会风气、家庭条件等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消极的作用。积极的作用,在于社会正确的导向。同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良好的心理疏导,他们在其学习、生活中,易形成良好的心态且易具备各种应对困难的承受能力等。消极的作用,在于社会错误的导向。因良好教育的缺失,使其法律观念、道德观念等淡薄,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较严重的扭曲,社会责任感趋于淡漠等,易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如黄、赌、毒等,从而滑入歧途。总之,在求学的道路上,他们背负着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重担,却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认知理念。因此,当他们力不从心,在迷茫中前进,在困惑中求胜时,给予及时的心理抚慰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二、齐抓共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学校有一个正常且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使学校安全且稳定。近年来,在学校中由学生心理问题引起的各类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人员及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以及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首先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切实杜绝或减少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其间,领导要重视、部门要重视、辅导员要重视,要将其作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第一要务来狠抓和落实。其二,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决不能有松懈和思想。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必须牢固树立起“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人人有责”、“严防心理战线,夯实心理大堤”的观念,做到齐抓共管,重在落实,为学校安全稳定保驾护航。

三、认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的关系

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完美的人格魅力,建立优化的人际关系等,必然带来学校环境的稳定。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作支撑。一味地强化安全教育,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而不作软性的心理疏导,即使力度再大,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2.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溶入到安全教育中去,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学生具有了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杜绝心理性安全事件的发生,它是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内在因素。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溶入到安全教育中去十分重要,不可小视。

四、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一对一的心理健康疏导机制”,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知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可开设心理门诊、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等,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采用的形式可以可灵活多样,如:广泛利用板报、广播、宣传栏、网络等媒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并在“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以小品、话剧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的心理咨询对象,因人而宜,对症下药。如:通过心理咨询对有违纪行为或思想上有轻生苗头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之心悦诚服。还可以在学校每个班级确定一名学生作为心理小辅导员,建立起信息收集反馈机制,随时可以掌握学生中的思想状况。如:同学间发生的矛盾、可能激化的苗头、影响安定的隐患及存在的心理问题等。这样一来,就可以打破被动局面。主动去让他们打开心扉,减轻他们内心的紧张与压抑,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能“看得清、想得明”,促使其珍爱生命、关心集体、善待他人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就能把严重事态处理在萌芽状态。正确地处理各类心理问题,是管理者应该做的和必须做好的工作。总之,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努力营造和蔼的校园环境,已刻不容缓。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安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大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自我,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释放心理压力。寻求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及时疏导和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得好,才能促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上成才之道。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总之,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使其功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服务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85-02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退学以及自杀等报道屡见不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之逐渐加强,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工作中也创造出一套自己的工作体系,但许多工作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实际效果不明显,为了促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就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一、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现状

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国内外在名词叫法上有很大的区别。在国外(美国和俄罗斯)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叫做学校心理服务体系。虽然每个学者的翻译不同,但心理服务这一名词已被大家公认。美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已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以人性化理念为宗旨,心理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为手段,集学校、家庭、社会所有力量为一体的心理服务体系。在美国,心理教育既不应只是心理学家的工作,也不应只是全体教育者的工作,而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工作。在我国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学生工作者会参与心理教育工作,但还没有达到全体社会成员都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从这一点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念上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国外的心理服务体系已日臻成熟,所以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期望从中能借鉴一些宝贵的经验。我国学者赵俊茹[1]、易凌峰[2]、崔景贵[3]、汪亚芳等人[4],都对美国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也阐述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这对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近几年,由于国家、社会、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心理工作,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也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如韩继莹[5]、李军霞[6]、张延东[7]、徐黎理[8]、周永红等人从不同视角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问题[9]。虽然,我国学者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可真正的实效性研究很少,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很多工作体系设计得很好,但真正顺利实施很难,各种基础设施、人员、经费等很难得到保障。

二、基于服务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根据对国外有关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推测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即按照市场竞争的发展趋势,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走“服务路线”。基于服务理念,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业务工作和保障工作的建设。服务理念下的业务工作建设,即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把心理健康中心分为三大中心:情绪释放中心、心理保健中心、心理潜能开发中心。情绪释放中心主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保健中心主要是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服务,比如,为学生提供阅读心理书籍的场地,在这里学生可以从书上得到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或发放心理健康手册等;心理潜能开发中心主要是为心理正常的学生提供心理潜能开发的服务,比如,定期为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和团体训练,通过心理潜能的开发,目的是让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服务理念下的保障工作建设,即主要是为了保证业务工作更好地开展,即要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心理健康中心“消费”。所以要做一系列宣传教育工作,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中心是为他们设立的服务机构。

三、非服务理念下未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能面临的危机

(一)学校心理咨询师信任度的危机

如果不以服务理念去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那么学校心理咨询师很难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工作,而且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师常常会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师生关系即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咨询师很难建立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咨询氛围,从而无法真正理解学生。尤其是在大学教育中,师生关系出现冷漠的现象时常被很多学者关注,这样的师生关系很容易导致学校心理咨询师信任度的危机,最终会使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困境当中。

(二)咨询对象流失的危机

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是面向学生免费进行心理服务的机构,由于是非盈利性的,在管理理念上就很难有市场竞争意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常常会按照领导和上级的需求去做工作。但在社会上的心理机构,经营者为了谋取利益,获得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他们会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需求设立许多新颖繁多的服务项目。随着未来心理咨询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社会心理机构服务项目的吸引力,更多的学生会涌向社会心理机构,到那时学校心理机构将会出现很尴尬的境界。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渗透市场体制下的服务理念,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四、做好服务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进行的几个转变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的转变

服务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个别心理异常学生的教育转变为全体心理正常学生的潜能开发教育。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的主体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少数心理异常的学生,而服务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全体心理正常的学生。通过为全体心理正常的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心理服务,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而维护校园稳定与和谐健康发展。

(二)学校心理咨询师角色的转变

学校心理咨询师应从教师角色和医生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当学校心理咨询师以教师或医生的角色为学生服务时,势必会出现不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氛围,学生很难敞开自己的心扉。如果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能够以服务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学生就会从心理上接纳咨询师,双方很容易产生信任感。从咨询师的角度来说,以服务者的身份去作咨询,也避免了教师教育学生的谈话方式,这样的咨询使咨询师很容易体验到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无条件尊重。

(三)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转变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有较少的高校开始从事这项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宣传教育方面也探索出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但是由于心理健康工作者没有服务的理念,有些心理健康活动已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利用新的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各异的活动,例如,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

(四)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转变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由于每所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其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课都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基于服务理念下的心理健康课应在课程体系上作出转变,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相应的心理课程,如根据开学时的心理普查结果,为排查出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团体训练等课程,或是为具有某一类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

五、服务理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未来展望

服务理念下未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进入一个和谐发展的时代。学校与社会上的心理服务机构会和谐发展;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谐有序的发展。服务理念下的心理咨询师将被学生广泛认可,平等、尊重的服务理念将彻底融入到咨询服务过程中。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将更加深入学生心理的需求,心理健康特色的宣传活动会得到不断创新。心理健康课将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也将得到提高,学生会很自然地接受心理健康中心给予的各种心理服务。人人享受心理健康服务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时尚。

参考文献:

[1]赵俊茹.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研究新进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5).

[2]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3]崔景贵.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6).

[4]汪亚芳.美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研究及其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韩继莹.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

[6]李军霞.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7]张延东.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4).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工作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建设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维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全面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1.落实领导体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于2005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心,于2007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小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工作的规划、部署、协调和督查,并负责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奖惩机制,以确保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落到实处。学校定期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上举措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健全规章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完整、成熟、合理、科学、先进的制度,反映了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理念及工作机制,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的思路、模式与方法,同时也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境界与综合水平。我校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实施办法》《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制度》《学生心理档案管理规定》《心理委员工作手册》等系列工作制度,为做好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

3.加大经费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咨询设施、心理咨询场所建设上给予充分的保障,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目前,中心有预约等候室1间,个体咨询室2间,沙盘治疗室1间,团体辅导活动室1间,心理测评室1间。同时配备了瑞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系统,箱庭(沙盘)治疗设备、心理减压训练系统、情绪宣泄(调节)系统等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管理系统。良好的环境和先进的设施,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注重队伍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人员保障

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校对此始终高度重视,在政策、制度、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力求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加强专职队伍建设,发挥咨询中心专业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其次,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最后,加强学生骨干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二、构筑“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1.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构筑“教育”维度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立足正面教育,主要围绕“四学”开展了以下工作。

(1)课堂牵引规范学。2005年,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所有新生入学后必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校还面向学生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等系列公共选修课,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2)主题教育引导学。自2007年以来,我校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站、校报、板报、橱窗、网络等宣传媒介,广泛开展多项富有创新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并蕴含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特色活动。

(3)新型媒体拓展学。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职能,巩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心理咨询中心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网上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从心理专题、心理测评、心理知识、趣味心理等多个角度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在校报开设“心理氧吧”专栏,刊登相关指导性文章;在校广播站开辟“心灵有约”栏目,畅聊大学生心理话题。通过对新型媒体的充分利用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学生的关注,成为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新平台。

(4)课外实践锻炼学。2004年,我校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了“舒馨心理协会”,心理咨询中心一直给予协会很大的支持,让其成员协助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积累经验。经过几年的发展,“舒馨心理协会”不断成熟、壮大,在学生中的影响日渐深远。

2.坚持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构筑“咨询”维度

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具体和最直接的工作,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的作用。我校多年来坚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服务,及时化解潜在危机。

3.坚持三级工作网络有机结合,构筑“服务”维度

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咨询师与辅导员相结合、教师与学生骨干相结合的道路。近年来,我校一直着力构建三级工作网络,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级网络:心理咨询中心;二级网络: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三级网络:学生“心灵使者”“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的建立不仅弥补了当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数量的不足,更有助于实现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真正过渡到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矫治性为辅的工作目标。

4.坚持心理普查与危机排查相结合,构筑“排查”维度

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我校始终坚持心理普查与危机排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并实施动态监控,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5.坚持理论研究与问题解决相结合,构筑“研究”维度

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始终坚持政策上倾斜、经费上支持,鼓励教师开展心理学相关课题研究。2007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共承担相关课题17项,公开60余篇,获奖成果3篇。同时,在教育教学研讨方面,咨询中心每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每位教师将各自工作中的特殊案例、上课心得、中心活动等方面的收获进行交流和分享。

多年来,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心理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结合时展特点及当代大学生心理变化特点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方法,努力开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真正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丽云,樊富珉,梁佩如.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经验总结

作者简介:曹海峰(1979-),男,江苏扬州人,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江苏 南京 21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FDY0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76-02

2012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对于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巨大意义,并且进一步对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大学生青年就业实习见习基地是高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2013年,高达699万的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校企联合建设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作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各方的重视和肯定。

通过过去几年的实践,许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大学生通过到就业见习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将使学生感知和获取企业文化,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精神,这些能力的获得将使学生缩短今后就业的适应期,加速他们的成长。[1]并且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见习,学生的专业思想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使学生对专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促进学生转变择业观。但是如果就业见习基地运作不佳,参与的学生则会进一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打造优质的就业实习、见习基地既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学生专业思想转变的有效手段。

一、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和主要困难

当前在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数量已经超过2万家,每年提供的见习岗位达到5万多个。[2]但是由于企业和高校在运行机制、人员管理方式、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针对目前校企合作的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困难,可以从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原因

由于大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时,学生本身并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也不具备短期劳务工的特点,加之企业还要负担对于实习学生进行辅导以及管理的职能,使得企业负担加重。并且实习的时间短,企业无法更深入和全面地考察实习学生的素质与职业能力,这直接导致了大多数企业并未针对大学实习生在其人力资源战略上采取积极的部署和安排。[3]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对于大学生来企业进行实习热情不高。

2.学生原因

目前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就业实习对将来就业的重要性,也愿意参加就业实习,但在其职业生涯规划中并没有制定详细的计划。对于参加实习存在着盲目性,要么对实习有过高的期待,要么过分强调实习待遇和实习补贴。这些非理性的认知都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难以持续,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同时有些学生对于企业地域、实习岗位百般挑剔,说明他们的职业观、择业观存在着问题,而且学生的表现也会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下降,成为恶性循环。

3.学校原因

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数量不断攀升,高校各方面资源建设的速度难以及时配套到位,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教师大多缺少企业的现场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尤其是一些工科专业,很多教师虽然都拥有博士学位,但是他们都是实验室培养出来的,对于企业认知极为有限。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学工人员疲于应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无法在学生职业观教育中投入更多精力。同时当前各高校的建设目标多是“研究性大学”,无限拔高了科研的高度,这也导致学生实习工作的边缘化,成为必须完成的应付性工作。

二、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不断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特别是和山东亚泰森博浆纸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就业见习基地一直运作良好,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1.基地建设背景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以制浆造纸工艺、制浆造纸装备与控制为主要专业方向的工科学院。学院在全国制浆造纸行业拥有较高的声誉,但是在强大的学术力量背后,因为制浆造纸专业方向是非常冷门的专业,每年进入学院的新生专业思想都极不稳定,如何改善学生的专业思想,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院平时开展工作的重点。其中通过就业见习基地进行就业实习就成为学院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必然需要。

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是由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旗下亚太资源集团控股的大型制浆造纸现代化合资企业,其中亚太资源集团占90%股份,年产漂白硫酸盐木浆31.5万吨、高档白卡纸板17万吨,现为中国最大的制浆企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条制浆生产线之一。亚太森博的主要工艺技术装备从欧美等制浆造纸发达国家引进并且企业发展极为迅速,使得企业急需大量受过良好教育与培训,具备较高素质的员工。而目前全国拥有制浆造纸专业的学校极少,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非常有限,使得企业的招聘工作难度较大。

基于以上背景,双方都有建设就业见习基地的迫切需要,所以双方从2008年起开始了建设就业见习基地的合作。

2.就业实习工作流程介绍(见图1)

轻工学院与亚太森博有限公司在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初期,在顶层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从企业和学生的需求着手,充分考虑学院教学和学校整体管理的要求,以“服务青年学生,与企业实现共赢”为工作理念,设计了大学生“就业见习、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学院和企业每年4月都会进行沟通以确定当年基地接受学生数量、实习流程等,随后学院在学生中充分发动。企业于5~6月到学校进行宣讲,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并现场接受简历进行面试,选拔合适的学生组建见习团队。在当年暑期前,学院会安排专业教师、学工人员和有管理经验的研究生组成见习管理团队。在暑期开始后,学生就有序进入企业实习,并最终要求完成详细的实习报告。

在企业实习期间,亚太森博配备精干力量对所有学生进行培训,并为每位同学建立详细考评档案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除了现场学习以外,企业还和学院共同组织征文比赛、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的实习过程。

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和企业之间彼此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到了当年11月份企业到学校招聘时,那些参与过实习并且表现出色的学生就有了优先签约的权利。在确定签约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申请到企业完成他们的毕业论文。这样学生在毕业前将有近六个月的时间在企业生产现场,学生在企业的稳定性大为增加,企业也更加容易找到适合的人才,实现了互利共赢。因此在近两年造纸行业景气度很差的情况下,企业依然坚持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这与该人才培养机制是分不开的。

三、经验总结

1.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全面服务企业人才培养

由于实习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将来未必会到企业就业,因此企业积极性容易受到影响,这也成为阻碍企业建设就业实习基地的最大障碍。轻工学院面对这样的问题,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为亚太森博建立了从大专教育到工程硕士,从岗前培训到在职员工培训完整的培训体系,学院在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极为繁重的情况下,依然安排骨干教师为企业进行各种相关培训,这样企业虽然没有招到足够的本科学生,但是通过其他培训依然可以获得收益,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样的投入换来了企业对于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支持。

2.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学生实习效果

以往学生到见习基地实习往往比较松散,时间短,实习效果差,学生不满意,参与积极性低。在该问题上,学院与企业要做到“早沟通,定计划,建队伍,严管理”十二字方针,每年开年就着手开始进行沟通,尽早确定实习计划,学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全程配合管理,并且严格流程包括选拔过程,与企业共同进行管理以确保实习质量。同时学院应将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使学生最长有六个月的时间在企业就业见习以保证足够的时间投入。另外,为了保障权益,亚太森博为学生全部配套了实习补贴,并购买了覆盖学生实习全程的商业保险。

3.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保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和理性的职业观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他们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印象和今后实习机会向就业机会的转换。轻工学院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实现了学工人员的全程参与。学工人员通过年级大会、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思想,同时针对轻工学院制浆造纸专业的特点,学院于2006年起汇集全国50多家造纸行业顶尖企业成立南京林业大学制浆造纸基金会。通过基金会的平台,每年学院都通过设立实习奖学金对实习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习的主动性。

四、对于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就业见习基地的良好运行,真正实现了就业见习的多赢,学校、学生、企业都从中获益。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首先,虽然学院通过为企业完成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来作为实习学生未能到企业工作的替代政策,但是任课教师的负担较为沉重。他们在本身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大部分的培训工作,对于教师的精力消耗极大,短期运行问题不大,但从长期来看必然会影响学院的科研工作,所以转变学生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突破就业局限才是保证基地持续有效运行的根本措施。其次,应重视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涉及到教学管理部门、校团委、学生处等多部门,特别是在实习的时间上不免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等重要的教学活动冲突,如何做好其中的协调工作,既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参加实践过程,又能够不影响他们正常学业,还需要多方面的充分的沟通、协调。当前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学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们或许希望出国深造、考公务员或是其他的就业途径,他们也有参与实践的需求,但是目前实践的方式相对还比较单一。如何尊重这种多元化的选择,满足不同学生成才需求是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思考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施婧,高晓琴.关于就业实训活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9):20-21.

第5篇

为了更好地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针对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创业环境的对策与措施。改革课程体系近年来,我省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具有经济类专业的学校纷纷开设了创业类教育课程,但还没有达到每名高校大学生均接受过创业类课程的教育。因此,高校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吉林省还应该出台相关文件,将创业教育列为大学的必修课,普及创业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就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大学生创业融资特别困难,也正是这个原因阻碍了毕业生的创业积极性。吉林省要充分利用金融政策,把信贷支持作为支持创业的首要突破口,真正为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第一桶金”。政府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深度,认真落实与金融机构联合出台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加大向上争取资金的工作力度。

完善创业平台建设吉林省政府要进一步抓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创建工作,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推进吉林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在完成大学生创业园区创建的过程中,既要突出一个“快”字,又要突出一个“新”字,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和见习意向,把见习岗位按学校专业设置。

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在校大学生要突出技能培训,使大学生学有所长。它也是合作的企业和培训还需要积极建立了校企合作、顶邮政实习学校之间的主要形式之一。顺序反映了这两个大学的方面和公司可以结合彼此的相互补充和实现投资小和快速的培训的目的。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成为备受政府关心、社会关注、家庭忧虑和学生渴盼解决的民生问题。笔者对西安市部分院校传媒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参加了西安市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实地考察了该市部分人才市场,与参加招聘会的传媒类大学生就自己就业经历进行了座谈,并就目前大学生创业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笔者现结合调研情况分析传媒类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西安市传媒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2009年,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措施,无论是否是传媒类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灵活就业和临时就业比例达89%。在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单位、自主创业者加起来仅占11%。绝大多数传媒类毕业生抱有只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对非本专业的职位并不给予考虑,不愿去基层就业的心态,加重了该市的就业压力。为了更深入了解2010年西安市传媒类毕业生基本状况,笔者随机对部分已经毕业的传媒类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单位预期、求职中困扰毕业生的因素以及大学生对哪种就业指导方式感兴趣。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92份,问卷有效率98%。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得到以下数据。(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通过有关部门的广泛宣传,大部分传媒类毕业生对自己就业充满信心,而岗位知识、求职技巧这些工作实践经验是最为欠缺的,也是大学生求职中最为困惑的。

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增加了就业压力

自1999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提高,毕业生数量剧增。现在国家虽然已经限制了扩招,但是这些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每年毕业生数以万计。与此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增速低于大学生数量增速,这种供大于求的矛盾会长期存在,高增长形成高存量,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2、职业生涯起步难,社会实践经验缺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压力加大,用人单位对新进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新员工一上岗就能干活,为企业创造效益。目前,“有一年以上的相关岗位实践经验”成了许多单位招聘的首要条件,成了大学生就业必须迈过的门槛。而大学生毕业就业时学校见习周期较短,无法保证见习质量,造成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无法及时融入社会;同时,部分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启动资金、缺乏经验导致大部分创业项目未经尝试,便告夭折。部分项目虽已起步,但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创业者们心理承受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等弱点也造成项目最后无疾而终。

3、观念落后,对社会认知不够

大学生在目标和角色意识上定位模糊,既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没有明确的求职或创业目标,而这种对社会认知的缺失,是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迈入职业生涯的原因之一。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关心度较低,多数传媒学子不能也不愿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妥善结合,缺乏毕业以后对人生安排的思想准备,对自身期望值过高,许多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政策的保障性和延续性持保留和观望态度,宁愿留在城市“蜗居”,成为“蚁族”,也不去农村基层。据陕西省内各大人才市场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只在30%左右,其中传媒类毕业生对接成功率少之又少。多数传媒类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抱有一种“赶集”的心理,无目标、无准备、碰运气、要求高等心态,结果造成许多毕业生一方面有意向而没有信心,有信心却准备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眼高手低,对自己的实力不能正确认知,过于轻浮。

4、市场还需完善

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侵害学生利益。2009年底和2010年初,该市媒体多次曝出黑中介及一些企业先以优厚的条件去吸引学生,签约时和上岗后又以各种借口降低待遇,甚至以收取服装费、保证金等形式诈骗后,将毕业生无故辞退等现象,这种无信誉、乱秩序的行为严重打击了大学毕业生对求职的积极性,更使得一些工作岗位人才的流失。

5、政策实施的效果有待提高

目前,主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政府部门,主要是公共服务机构。因为这些部门成立时,并无此客观现状,造成现今这些部门人手短缺、资金匮乏、执行力不足,毕业生对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文件知之甚少并心存疑虑。国家的就业政策管不了用人单位的土政策;二是就业指导与服务标准低,信息公开不到位,大学生的政策知晓率低。政策文件解读宣讲没有进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

6、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

我国过去基本是应试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等方面仍沿袭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脱离市场经济的现象十分严重,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盲目扩大教学规模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毕业生“出口”不畅,专业素质不强,综合能力欠缺,加大了就业压力与难度。

三、传媒类学生就业创业路径

1、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最根本的矛盾就在于,经济增长所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不断新增的毕业生就业需求。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发展生产力。西安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旅游资源,当前只有大力提升社会经济水平,才能进一步解决传媒类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努力实现“三开拓一惠及”,帮助毕业生职业生涯顺利起步

一是开拓多层次的就业渠道,完善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抓好已出台的政策的落实、延续和内容充实,规范政策操作方法,畅通政策落实渠道;做好动态监督工作,加强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能力,定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解;同时,结合实际,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公开招考大学生充实到市、区机关事业单位中,拿出部分公益性岗位面向大学生,有效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引导传媒类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改变单一死板的就业心态;二是开拓规范化的见习基地,统筹做好大学生培训和见习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传媒类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进一步扩大就业见习基地范围,在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新建立一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制定完善的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和就业见习工作实施办法,落实见习生活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经费,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三是开拓全方位的创业援助,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信心;扩大创业孵化基地规模,引入创业团队,树立创业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大学生创业潜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3、走进高校进行“三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加强就业指导

所谓“三观”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十年攻读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的传统观念,教育学生理性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就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要主动走进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那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只要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同时,加强培训,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等个性化辅导,并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信息公开、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社会需求信息搜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4、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维护每名毕业生权益,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加大人才市场监管力度,搞好公共就业服务,联合工商、税务、执法等相关部门,坚决取缔胆敢侵犯大学生利益的黑中介,对于诈骗大学生钱财的黑公司,一经发现,移交司法部门处理,追究其刑事责任。

大学生就业难是全国性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组织领导,理顺政府职能部门,借鉴其他地区好的成功经验,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起来,充实到已有的促进就业政策中去,同时,搞好传媒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研究,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革,适应市场,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7篇

今年,又一批结束培训的地方大学生来到基层,进行见习,到基层中队任见习排长。这些地方大学生进入基层中队,不仅为消防部队增加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充实了基层干部队伍,而且还为地方大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为他们进入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在基层见习的大学生排长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样作为入伍地方大学生,笔者就基层大学生见习排长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大学生见习排长具有的优势

首先是知识系统性、专业性强。大学生干部大都经过4年的本科学习,具备了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系统的理论功底,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思维灵活。

其次是思维较活跃,创新性强。原创:大学生干部在大学校园个性自由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因而思想活跃、思维反应快、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工作中应变能力强,他们的思想相对于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干部显得较活跃,超前意识、创新意识较强。

再次是知识起点高,能力提高迅速。大学生干部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文字水平、科技知识的接受方面有明显优势。不少同志在实践中能够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利用各自所长,为部队建设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是任职起点高,发展后劲大。大学生干部自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干部队伍,比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干部,在同一个职务层次上,他们的平均年龄要小3-4岁。大学生干部下到基层中队后一般先担任见习排长,然后就任副连职指导员或中队长。他们的任职起点比从部队成长起来的干部要高许多。

二、见习排长的不足

1、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虽然在公安部消防局组织的培训点进行了集中培训,入警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使得他们初步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队列训练使得他们初步达到军人的标准,条令条例的学习培养了他们军人素质的养成。但是,实际经验的缺乏,使得刚下到中队的他们在各项纷繁复杂的工作中,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处理工作常常停留在理论层面,方法单一,特别是对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束手无策。

2、消防业务生疏。大学生干部在学校学的大都是基础专业课,往往与第一任职所需的部队管理、灭火救援、消防监督等内容联系不大,而在部局组织的培训中虽然进行了消防业务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消防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毕竟由于时间紧,课程多等原因,掌握的东西十分有限。所以下队后,见习排长们面对复杂的消防装备和陌生的消防业务训练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3、适应能力比较欠缺。大学生干部下队后,部分战友逐渐暴露出吃苦耐劳精神差的弱点,还有的适应不了部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虽然在培训过程中体验了军营生活,但那种军营生活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营生活,与大学生们原先的学校生活差别不是太大。因此,到中队真正亲身过军营生活的时候,就感到无所适从。

4、存有自满情绪。与战士相比,大学生干部文化程度高了很多。有的战友易产生“大材小用”或“无用武之地”的思想,看不起战士,不注意与战士交流,不注重消防业务训练和带兵方法的学习与研究,造成了不会干、干不好的尴尬局面。

虚心做人,努力学习,力争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消防警官。

同样作为刚下队的见习排长,笔者接合自己在基层实习的体会,认为地方大学生干部要在以下方面下工夫:

1是首先在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认识到基层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到基层锻炼,不仅是公安部消防局的要求,而且是我们自身的发展需要。基层中队是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的基本力量,是公安消防工作的基石、是公安消防部队机体的“细胞”。因此,现在的下队实习,不仅能让我们熟悉消防工作,知道基层工作干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能为见习排长们提供广阔的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没有基层工作经历,我们就不能真正了解消防业务的真谛,无法切实学会和运用第一手的管理经验和灭火、救援等实际有效的方法。基层是砥砺我们的沙石,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消防警官。

2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良好的官兵感情,使自己真正融入基层、植根于官兵之中。坚持“五同”制度,即是要与士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同娱乐,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士兵,尽快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同时和官兵相处时,要作到低姿态、高标准、严要求。下好四种“工夫”,即是要求整体利益,要注重感情的培养,要坚持清政廉洁,要勇于剖析自己的不足,工作中要开诚布公、生活中要肚量如海、不结私怨。并且要注意树立在士兵中的威信,原创:但是要认识到威信来自于知兵、爱兵,不摆官架子,不以权压人。同时要了解士兵,满腔热血的关心士兵,尽心尽力地用我们所学知识去帮助士兵,坚持以理服人,不以势压人,坚持身体力行,不只说不练,只有这样才能使战士信服,才能赢得官兵的信任、拥护和爱戴,才能为基层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第8篇

关键词 创业特色基地 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Necessity for College to Create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Bases

LI Jiangbo, ZHANG Tiantian

(Forestry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3)

Abstract In 2014, the total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reached 7.27 million, was called "harder Employment season."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created from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 base necessity, significance and reality difficult to start, from the education system to improve business employment, strengthen social support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team of technical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proposed recomme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bases;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 背景及发展现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研究,目前高校在创业就业方面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就业实践上,现有就业实践基地较多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多存在业实践时间短、岗位任务模糊、参与真正锻炼的机会有限等突出问题。在合作方式上,大致有以下三类:第一种是由学校教务处或学院教务部门签订管理,为期一个月左右,配合专业教学任务要求的基地;第二种是由学校与熟悉企业或长期有招聘合作的企业共同设置,利用寒暑假,为响应团中央关于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号召而设立的基地;第三种是政府主导下,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促进产学研相互转化的基地。

根据不同的标准,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内容可分为创业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和创业技能实践基地;按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按作用可分为单一和综合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按性质可分为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创业社团实践基地和创业园等。

2 高校创建创业特色基地的必要性

2.1 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的必然之举

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高度重视做好当前形势下的就业工作,特别鼓励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从2009年起,中央决定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团中央也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因此,高校创建创业特色基地是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的必然之举。

2.2 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创建创业特色基地,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弥补专业实践的不足,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真实的创业实践经历,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社会真实岗位体验,从而激发大学生自发地按照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结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自己感兴趣且有市场发展前景、可行性高的项目深度挖掘,为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加强学生创新应变能力培养,增强学生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有力保障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变革和调整了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组织形式,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同时这种新的职业岗位正向着综合化、智能化、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能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创新型人才,将是未来高校和企业一个发展趋势。

高校创建创业特色基地,是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保障,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也使广大学生在创业、就业实践中得到道德的升华、人格的完善、创新应变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3 目前在创建创业特色基地中存在的困难

3.1 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课程的完善是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前提,因此,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课程建设。但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就业教育还停留在较为零散的初级阶段,多被定义为利用课外时间的“业余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相比缺乏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创业课程数量不足,多以公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呈现,教学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学科综合能力较差,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少,课程体系单一,缺少规范统一的课程教材。其次,课程在学生中影响小,与学生实际脱节,课程设计脱离市场、社会,缺乏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面的讲解,课程指导意义不强,对大学生不具备吸引力,再次,在高校教学计划制定中,对创业课不够重视,在学生看来创业课成了正规专业课之外的“边角料”。

3.2 严重匮乏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对教育规律的熟练掌握,我国从2004年才由教育部牵头开办了第一批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数量少,时间短,对创业教育的规律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入,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二是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这两类老师都缺乏专门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3 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创业计划项目孵化及运营困难重重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源于创业过程从融资、吸引风险投资到产品生产,再到税收,管理直至效益的产生,牵涉到全社会方方面面,它不仅仅需要高校的技术环节培训,更需要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在创业实践中,资金缺乏往往掣肘大学生创业发展。国际上,大学生创业能获得较充足的风险投资资金,但中国缺少创业融资的环境。即使高校重视支持、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资金难以保障,多数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实体运营。近年来,政府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创业教育、创业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目前我国国家层面制定的创业政策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长期性,以致创业实践、创业计划项目孵化困难重重,创业实效性低。

3.4 学生创业团队产学研相互转化的能力不足,项目发展后继乏力

大学生创业一开始多表现为资金少、规模小,经营灵活,准入门槛低,往往集中在互联网和文化创意以及技术服务等行业,但随着互联网新兴行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者与社会创业者相比,在技术成果转化的驾驭能力、对市场的把握能力等方面较弱,这些劣势加大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增大了创业失败的几率。尤其是学生创业团队产学研相互转化的能力不足,项目发展缺乏后续技术支持,难以在市场上突出特色,资金回收率低,发展举步维艰。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创造条件在社会资金和大学生技术创意之间搭建桥梁和通道,使他们取长补短,近年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创意和资本的有效合作无疑为大学生创业、产学研转化提供了一个便捷通道。

4 对策及建议

(1)构建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就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是创业就业课程教学。首先,加强KAB课程建设。KAB(Know About Business)是创业教育启蒙阶段开设的课程,是进行进一步创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KAB课程建设。其次,构建创业理论课程拓展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创业基础知识更广阔的平台,内容涵盖人力资源管理、银行货币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内容。再次,课时安排。创业教育要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和地点由专业教师讲授。在创业课程教授中,重视实践操作,结合具体创业项目,教师逐一指导,高年级最好依托创业项目开展教学活动,确实达到实战的效果。

(2)创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职业化、结构合理化对于创业就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事创业就业教育的教师可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理论型教师在专业技术、管理、市场分析等方面给予理论指导;实践型教师可聘请校外成功企业家、创业者在创业经验、管理心得、市场发展前景等操作层面让学生对创业就业有更清晰的认知。

(3)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构建全社会支持体系。创业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完整的社会创业体系的支持,包括鼓励创业的社会大环境、支持创业的社会融资渠道以及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团队教育等。只有在社会舆论大力支持、政府政策的强力扶持、高校的正确引导共同作用下,才能推动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确保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是全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创业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业效果,良好的创业氛围有利于激发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早日形成创新型社会;社会媒介要从社会责任感出发,通过广泛持久的社会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大学生创业。二是政府要制定更多的激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尤其是解决制约大学生创业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融资难问题,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引入风险投资、NGO等社会力量,设置大学生专项创业资金,多渠道缓解创业资金困难;同时在税收、工商许可办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4)加强对学生创业团队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高校创业特色基地的建设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载体,能够帮助学校及时感知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供需之间的平衡。高校目前现有的学生创业团队,因个人专业技术知识有限、缺乏对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驾驭能力、缺乏对商品的市场定位及准确把握能力、企业管理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团队发展缺乏内生力。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创业团队的技术指导和团队主干的管理培训,从而保证创业的实效性。

首先,加强高校对创业基地的孵化。创业基地孵化包含两个基本流程,即创业培训与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在完善的创业就业教育体系中完成,创业孵化则需依靠高校科研项目、专业教师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参与专业教师科技研发过程,掌握专项技术,为后续创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其次,利用高校自身的影响力、校友等软资源,为学生创业搭建实践训练平台,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 苏明.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59-62.

[2] 郑纯,章桂华.高校就业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模式探索[J].改革探索,2008.11:28-30.

[3] 张育广.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8:43-45.

第9篇

关键词 专业思想 小学教育 思想提升 策略

[基金项目] 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立项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研究重点课题(2012Z60);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002-03

一、专业思想及其作用

专业思想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观点和态度,专业思想问题是大学生因不满于自己的专业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专业意识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和发展方向不明确等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专业思想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专业思想的不稳定会产生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以及毕业后无法胜任专业工作等问题。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为小学教育事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促进我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热爱专业,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是实现成才目标的基础,是实现顺利就业的保障。只有学好了专业知识,受到良好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掌握专业能力,实现自己的成才目标。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持消极的态度,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倦怠的心理,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又怎能专心学好一门专业呢?只有积极地对待自己的专业,才能投入到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为将来顺利就业做好保障。

二、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得出学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从学生角度

1. 选择专业的动机

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在对该专业不太了解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之下,就选择了该专业,从而使得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不高,功利性明显。调查反映,填报小学教育这一专业,学生的动机大部分并未从自身出发,一部分学生受父母的主观影响较大,认为将来从事的小学教育是一份长期稳定而且收益颇丰的事业;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是从高校的排名、专业的历年录取分数线与自己个人的高考成绩的联系紧密性出发,仅仅为了被录取而选择了小学教育的专业;还有一些考生是因为接受调剂等原因,阴差阳错地进入自己无意填报的专业。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从个人兴趣的角度出发,他们认为,小学教育事业能够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并且十分热爱教育事业,因此,选择了该专业。不过,现如今,人们对利益的追求远远超过所谓的“兴趣”,总的来说,学生考虑的最多的依然是为了将来能够有一份好工作。(见表1)

2. 学习上进心下降

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出现松懈的情况。在经历了中学的忙碌和巨大的升学压力后,大学成了学生放松身心的天堂。大学里,没有家长的督促,没有老师的叮嘱,小部分学生还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的情况。另外,许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于大学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不能适应,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安排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多数情况下,产生迷惘、焦虑,部分学生过多地投入到游戏、社团等娱乐项目,久而久之,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就逐渐下降。

(二) 从高校角度

1. 专业思想教育的忽视

高校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并未展开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对本专业的深入了解;或者所开展的专业思想教育没有恰当地与就业指导相联系,使得专业思想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思政教育。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失去一条最有效、最便捷的了解自己专业的途径,从而对自己的专业产生迷茫消极的情绪。加之周围同学时而比较各专业的优劣,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转专业的念头,专业的学习也因此受到打击。(见图1)

2.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学生对小教专业的理性认识和积极的情感需要。其不足方面表现在:课程内容空泛,多以理论性知识的讲解为主,缺少技巧培训,针对性、指导性不强,课程一旦设置,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开设。其次,课程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使学生停留在对知识的空洞理解上,缺少实践性环节,难以增强学生对该专业的感性认识,从而产生学生认识错位的情况,无所适从。再次,课程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普遍性指导,而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一锅灌”的方式难以令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积极的认识。(见表2)

表2 课程设置与择业倾向 N=300

三、专业思想提升的策略

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是学好专业知识、顺利就业、实现成才目标的有利保障。大学生要树立积极的专业思想,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专业态度,对所选的小学教育专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然进入这一专业,就要切实把学习、实践放在首位,要充分利用学校及社会的各种有利资源,全身心投入到小学教育的领域。当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高校必须发挥积极调控作用,采取有利有效的各项策略。

(一)重视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但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思想变化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入学至毕业连续多次、不定期地进行。

一般来说,入学教育是专业思想教育启动的最佳时机,没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更谈不上对将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有作用。因此,加强大一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关键。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本专业并不十分了解,且适应新学习生活的能力较弱,该时期的专业思想教育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该专业的深入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为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奠定基础。

(二)完善课程设置

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是学生树立正确专业思想的关键,这就要求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赖于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方案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设计出最优化、最合理的课程安排,它不仅包括小学教育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艺术素养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时代性。时代性要求培养方案随时间而变化,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做出调整,不能始终依靠一份“死板”的方案,而放弃对其的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的设置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宜修正与改进。优秀的课程设计应该遵循“1+1+X”的模式,即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其他可变性课程。

(三)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应该在学生的四年学习中始终贯穿,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的有利保障。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职业常识、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逐步树立学生从事小学教育事业的深刻意识,增加学生对未来的事业前途的信心。方式主要包括:邀请专业人士如小学校长进行讲座;开设就业指导通识课程;实地考察某小学对其工作机制进行初步了解,等等。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自己的能力。

(四)增加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程设置中,已经提到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那么,究竟该如何实施实践课程呢?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基本离不开见习、实习。调查反映,学生在大一至大四都参加了见习、实习的学生,比那些仅仅在大三、大四才开始见习、实习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更加强烈。由此可见,多接近自己将来的工作对象――学生,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也为将来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奠定基础。除了规范见习、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外,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假期多参加一些教育类的活动,比如到青少年宫做帮教小老师、去社区做课业辅导志愿者,等等。

(五)凸显榜样作用

学生在成长、成才直至就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勤奋努力之外,也离不开身边人的悉心指导。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师的工作,身边的教师对其的影响很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适时地给予学生教育的正能量,能够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更加坚定从事小学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另外,学生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接触的除了小学生之外,最多的还有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在见习学生看来就是示范,这种榜样作用是任何理论课所不能代替的。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激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投入到小学教育事业的真正价值。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不断变化着;而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更加提高了对高校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高的挑战。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促进其更好地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也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时时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梁乐泉.师范专业思想教育初探[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