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5 21:44:42
导语:在药学英语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预先学习相关的资料,找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初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及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针对性地听课,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有了这些积累和铺垫,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加充满自信,并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明确目的,细化内容。
在以前小学英语预习作业中教师布置最多的是听音式和朗读式的作业。上完一堂新课,给学生布置新的预习任务:回家跟录音磁带朗读三遍或更有甚者朗读半小时等。这虽是一种最简单、最低的要求,但是要求过于泛泛,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再加上小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自觉意识较弱,长期以往效果并不明显。根据家长的反馈,我们意识到这种作业的不足,改变成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并细化预习内容。年前去金宝双语小学教研,看了他们的课前预习活动设计,很好,也引用了一些。
我们在新授课前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题目:先听音,找出课文中你不认识的单词,并用铅笔画出来,通过查阅单词表或者英语词典先明白它的汉语意思,然后反复听录音,模仿跟读,进一步读熟课文,这样便于在听课时带着问题听课,重点听自己不会的,真正学会了,再把标记擦掉,直到铅笔标记都擦掉了,也就是把问题都解决了。
在练习课前可以设计有明确话题的预习题目:给出几个重点词,试着用这几个单词把课文内容串起来,然后听音跟读,背诵课文,进一步试着复述课文。如第八册Module3,Unit1,可以给出boy—sheep—bored—wolf—everyone—laugh—angry—wolf—lies—eat这几个单词,让学生把课文意思串联起来,帮助他们听音背诵课文。或者根据本课所学重点设定话题,准备口头作文,在下一节课的freetalk中展示。
有了这些框架及精心设计的预习题目,学生预习目的性就更明确了。通过这一系列的口头及书面的表达,学生在课堂上也变得有话可说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热情。
二、趣味预习,挑战自我。
如果预习任务是一味地朗读、听音跟读,学生会对预习感到厌烦,缺乏了预习的兴趣,预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同时小学生本身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有限,不能布置难度很大的预习作业,以防挫伤他们预习的积极性。我们的预习任务就要达这种程度,即让学生努努力,就能做到。在学习新单词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作业:由这个单词,你还能想到哪些和它有关系的单词?下一节课小组交流,又能巩固不少以前的单词。在第八册第二模块中,重点学习了形容词,由difficult又联想起以前学的形容词,交流的时候学生说了几十个单词,不仅明白了语法知识,还温故知新,这样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去完成,同时这也是一种学习策略的培养。教师也应在课上及时地表扬这些预习充分地学生,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教学任务就能轻松完成。
三、调控预习,有效评价。
叶圣陶老师指出“预习原则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学习能力弱,自觉意识不强,所以学生的预习不是单靠老师一句话就可以自觉完成的。如果教师逐一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和效果,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如何给课前预习正确地评价,也是保证预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制定预习表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大大提高预习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后来和学完新课制定复习卡遥相呼应,对所学内容归纳整理。如本模块的重点单词,重点句子,你的疑问,你还知道哪些与之有关的知识等。同时预习表的设置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疑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地对课堂进行调整。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渗透;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015
众所周知,语言习得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 J.Schumann 创立的文化移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现代外语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就是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Schumann 在阐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时指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just one aspect of acculturatio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 learner acculturates 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ll control the degree to which he acquires the second language.”(Schumann,1978) (外语习得是文化移入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文化移入将决定他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中学语言,将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是外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对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确的归定:“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包括: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中常见典故和传说;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更突出语用,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形、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用方面内容的考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面积提高高中外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呢?
一、通过词汇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更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对比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含义。比如 dragon(龙) 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将自己比作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恶的象征。因此,在译亚洲四小龙时就不说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经文化转义而译成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学习第二册Unit 10, Lesson 39时,可就汉语里的“酒”字进行文化渗透。英语中不同的酒类有独自的名称,如spirit, wine, beer, brandy,champagne等。而汉语里没有分别表示不同酒类的单独名称,而要在统称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词来区分种类,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饮酒文化。对于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谚语等,在学到相关词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如to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泪,猫哭老鼠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Penny wise, 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诉学生对一些词语切不可望文生义,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处理。
二、在对话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高中教材中的对话课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为了达到在某一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交际目的,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为了实现交际的得体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碍及误解,英语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一定要将语言形式与语用、文化形式结和起来。自然对话教学中的语言呈现、反复操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际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的交际方式上,更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交际技巧,诸如语言的场景、说话者的交际风格、交际策略、交际意向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交际训练。
三、在阅读课文学习中了解英语文化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英语国家的地理、语言、饮食、音乐、媒体等。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语言学家Robert B.Kaplan 认为:英语段落的思维模式是直线的,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展开阐述论证。而东方语言段落思维模式是围绕主题的转圈子,不直接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胡泓, 175 )。通过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避免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犯文化错误。
除了对语篇模式进行分析外,对课文中出现的习语、典故等需要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了解言外之意。
四、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文化知识的讲解上,应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去体验、感悟。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文化有差异的交际规则及言语行为习惯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操练,做到举一反三,熟练掌握。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中不同的语言(下转第30页)(上接第15页)功能,在不同语境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逐步渗透,把握英语语言文化,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在课外阅读中多向学生介绍积极健康的内容。涉及到颓废的、不健康的或不同意识形态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地认识。
能力本位教学体系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对方法和方式则给予了最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正是能力本位指导下的教学形式和传统的教学形式的差异。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应创建较为完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型、实践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表现为:
(1)教师讲解与师生互动相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利用课堂组织各种有趣的语言交际活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双人对话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听说交际活动,如围绕课文展开讨论和辩论,运用课文主题进行演讲、游戏、故事改编、短剧表演等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英语自主学习活动,利用语音室、校园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3)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强调课外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建设,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和操练英语的场所和机会。同时大外部的英语广播站、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才艺秀、英语主题征文大赛、PPT大赛等,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应用的环境和实践的舞台。
二、能力本位指导下的师生角色
能力本位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提高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组织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而担任起学习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协作活动的参与者、学习问题的解决者、知识结构的建构者等角色。
三、能力本位指导下的公共英语评估体系
能力本位教学可采用形成性测评和终结性测评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估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监控,不定期地组织课堂讨论、随堂听说小测验等活动,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等。终结性评估包括期中、期末课程考试和相应的水平考试。这样做能充分发挥学生各自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自如、互相信任的气氛中学习。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估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增强其语言学习自信心,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际过程以及自己的学习表现,随时反思自己的学习。当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学以致用时,他们才能切实感觉到这些语言知识技能的存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语言的教学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古典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十九世纪语音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直接法提供了语音教学的科学基础,直接法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但它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地方,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因此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有一定区别的语言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文学的修养不够注意,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听说法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外语教学家弗里斯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批判了语法翻译法,倡导了口语法(OralApproach),也有的教学法家称之为听说法。弗里斯严格区别method和approach的概念。他认为method是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而approach则是指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路子和理论,由此可见听说法或口语法是一种目的在于掌握口语的教学法体系。听说法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语言是结构模式的体系"的理论,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的听说教学法的主张,教材用会话形式表述,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尤其强调语调训练,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听说法把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使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具有科学的依据。这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加速外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和进步。但听说法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和内容和意义,存在流于“造作”的语言倾向。
四、视听法
视听法于五十年代首创于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视听法首先由古布里纳于一九五四年提出,视听法主张广泛利用幻灯、电影等电化教学设备组织听说操练,把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视听法主张听说训练必须同一定情景结合,在某一情景基础上进行,因此,这种教学法又叫作情景法。视听法发扬了直接法听说法的长处,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声、光电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外语的声音和结构。视听结合的方法比单纯依靠听觉或视觉来理解、记忆和储存的语言材料要多得多。视觉形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条件,促使学生自然和牢固地掌握外语。听觉形象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
视听法的缺点是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文化渗透;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相互渗透的。了解文化才是语言学习的核心,掌握一种语言并不非是学习语言本身,还应该了解语言后面的更深层次文化。语言的学习与语言背后的文化的了解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知识的灌输和引导,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语言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其中听是主动输入,只有输入了,才有有效输出的前提。所以听是语言实现有效交际的基础,听力技能的提高使说、读、写技能也相应得以提高。文化教学必须要渗透到语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听力教学。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1)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英语听力能力低。作为西部边陲民族地区的二本院校,其招收的学生大多都是边疆少数民族学生。 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也相对滞后,况且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老师更多的是注重应试教育,更注重升学指标。英语听力的练习指导相对就少了很多,这样使得英语水平本身就不好的学生一下子要听懂很多英语材料是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不但词汇量缺乏,更没有听力技巧,要练好英语听力是难上加难的事情。(2)大学英语听力教材内容难易度不统一,跨度太大。虽说目前大学英语听力课本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也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尽量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内容的设置上,要么太简单,要么太难,单元主题没有一个好的过度。同时,教材也尽量选择了英语国家本土的语言文化,或者选择本土语言者来表演主题,但是由于语速太快,吐字发音等都让同学们有了畏难心理。这就让听力基础差的学生更加难以提高听力水平了,也难以达到教师授课的预期目标。(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学英语课堂的学生人数一般都在60人以上,其中英语基础好的同学没有几个,能听懂对话的寥寥几个人,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课堂气候,不利于同学的听力学习和提高。大多数同学都会有着听不懂,索性就放弃的心态。进而使得大家对英语听力的学习没有了信心和激情。(4)课堂模式比较单一。尽管大学英语听力教材的内容很丰富,设计的课堂活动也较多,但大多还是在被动的灌输,机械的听,因为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基础,什么活动都难以开展。所以目前听力课堂大多是单词简单讲解后进入听力材料,对于听前材料的问题导入也是教师唱独角戏。
二、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首先,由于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中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汉语和英语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这种巨大的差异背景下,让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去学习英语,并要很好的应用英语,那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乃至生活习惯,社会习俗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难以接受。这种差异就直接体现在了语言上,语言的不同导致文化交流的障碍。所以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文化的导入为前提。英语听力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更应该通过西方文化的导入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其次,作为一般二本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普遍较差,很难理解英语听力材料的内容,就难以提高积极性和英语听力水平。而这一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尽管学生也很努力地尝试着提高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听力技巧,但效果一般。由此可见,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都要在其相对应的语言环境里进行,在该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才是有效的。
三、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文化的导入
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文化的导入一定要遵循导入材料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宜性。只有教师在课前导入的文化知识是灵活多样的,且是适合学生兴趣或适合学生听力水平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首先,文化导入方式的多样性,不仅能增加课堂的知识性,还能避免课堂的单一性和重复性,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进而更好的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来提升英语听力能力。其次,文化的导入要注意灵活性原则。听力是通过听觉来感知语言的,学生难免会不习惯,有心理障碍,进而产生消极或排斥心理。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情况和课本内容的取舍来灵活调整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顺序,尽量避免按部就班的完成内容。其次,要掌握适宜性原则。教师要掌握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上适度。导入的文化背景知识要适合学生里水平,让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理解掌握并能听懂听力材料;导入的文化背景知识要跟教材内容一致,或是教材内容的补充,能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听力内容,掌握听力技巧,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只有在很好地掌握了以上三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文化导入方式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能力,才能使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更具实际意义。
具体所采用的文化导入的方式如下:(1)直接介绍法。此方法应该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就是针对听力内容而介绍文化背景。(2)快速阅读法。就相关内容的小篇幅文章,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快速阅读,自行找到文章的主题。(3)影视欣赏。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短片作为课堂的导入,当然现在大学英语听力课本本身也配有相关的短片,但是要根据情况进行选择。有的难易度适中,演讲者语速适中,表情到位,这种种都是选择的影响因素;而有的可能难度太大,或语速太快,或讲解太过生硬,这样就不适合选择使用。影视欣赏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模拟的语言环境中来练习,交流的对象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他们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语速以及肢体语言等等都能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加深他们的影响,更好地了解背景并帮助他们顺利听懂课本内容,激发学生听力学习的兴趣。(4)专题介绍法。 教师可以根据所学习的内容来制作PPT, 配以适当的图片来辅助,进行专题介绍。文字和图片的组合,简单直观,一目了然。这样也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背景知识,了解所听内容的方向,减轻学生听力的心理障碍。(5)音乐熏陶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优美的音乐来导入主题,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这有利于学生的感性共识,专注于某个点来拓展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情感的无意识牵引下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6)文化的比较法。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巨大,可以就某个点进行对比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如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中西方法律的不同,中西方服饰对比等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方法并非囊括所有,只是旨在采取不同的文化导入来使英语听力课堂多样化,帮助学生在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下更好的学习,掌握英语听力技巧,提高英语听力能力。总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只有在语言教学中很好的进行文化教学,才能使学习本身有质的飞跃。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听力教学不应仅仅是听力技能的培养,而应注重文化知识的注入。只有重视文化,才能真正提高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英语;实用性;职业性;教学;对策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出发,在教学中贯彻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思想原则,积极探索适应高职生就业需要的英语教学方式方法。
一、社会对高职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据调查,很多企业在用人过程中发现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和水平一般,有的还比较差,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三资企业反映更为突出。一些企业引进了大型的进口机器设备,为了能熟练地操作并对机器进行日常维修,对技术员工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在三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员工还必须具有用英语与外籍员工进行业务沟通的能力。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与麦肯锡中国分公司共同的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显示: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其中英语水平差是跨国公司拒录求职者的主要原因。因此,很多企业建议,高职院校要加强高职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听力、口语等英语交际能力要过关,专业英语水平也要达到相当程度。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负责人认为,员工的英语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在企业的发展,技术人员若能熟练地使用英语,他们在企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纵观目前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实用能力早已毫无疑问地排在了首位。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基本上都要求学生能看懂资料,能开口说、动笔写。尤其在外企,对人才的语言要求更高,能开流、沟通是必备素质。因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印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做出规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现状与教学现状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是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初中生只经过三年的英语学习,英语基础相对较差。总体看,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层次多,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国各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虽然是强调了操作型、具有大专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安排上逐步趋于规范,形成了特色。但在英语教学目标上仍然没有跳出要过四、六级考试的目标限制。实践中,有的照搬大学专科教学计划,有的沿用中专教学计划。特别是在学生具体听、说、读、写、译(主要是听和说)等方面应用能力的开发和效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论研究等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性特点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的总体目标,高职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将会面临涉外业务活动。因此,高职学生英语教学具有职业性特点。但它又不同于职业英语。职业英语主要是指工作上应用的英语,特别是在商贸活动中运用英语沟通的能力。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员工在英语会话和书写方面有不同要求。现在比较流行的美国的托福、托业,英国的博思,都是典型的职业英语考试。实际上这种职业英语,就是工作场合的一般性语言,或者叫做办公室英语,文秘英语,也就是在各种办公室通用的核心语言。我们所说的职业性特点指的是在某一个行业所使用的英语。比如,营销、财会、自动化等等。高职学生将来主要不是通过阅读外文专著来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而是能运用英语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能看懂应用文献进行涉外业务工作,如单证、说明书、手册、专利、合同、广告等等,有时还要书写应用文,如通知、商业函件、个人简历、广告、合同等,能在一般涉外交际活动和业务涉外交际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资料等。
四、改进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对策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应用,而且要体现职业性特点。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把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作为第一要务。
(一)重视英语教育与就业标准相兼容,培养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的总体目标,高职英语教育必须以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将会面临的涉外业务英语活动为核心,并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原《基本要求》的词汇表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词汇总量由原专科基本要求的3800个词调整为3400个词,外加400个专业词汇。词汇表适当增补了部分反映当代生活的新词语,如internet,e-mail,shoppingmall等,还增加了一些业务英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如contract,invoice,resume等。并对部分词汇的义项做了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能满足实用英语学习的需要。英语教师要认真调查研究,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了解市场信息,特别是要了解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工艺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现代设备操作人员、营销人员等,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英语。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选择教学补充材料。如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使用手册,国际通用技术标准,计算机操作命令,软件说明书,互联网调用命令等都可作为高职英语实用教学内容。比如说营销专业,学生将来要做营销工作,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营销方面的英语,听磁带,看录像,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加强语言技能的培养
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须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没有明显的针对性,是造成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不具备使用英语的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英语的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教学时数与学生入学水平的限制,高职英语教学不能走先基础,后应用的本科英语教学的路子,而必须走基础和应用并重的道路。教学过程中,在注重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一般语言交际和涉外业务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实用阅读的训练与培养,也就是加强对实用应用文献的阅读和模拟、套写训练,使学与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
(三)针对英语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现象,实行分层教学
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热情等情趣意志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只为拿到文凭,毕业后好找工作,有的学生则希望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学生学习有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能迎难而上;有的学生掌握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学习轻松,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事倍而功半。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差异性,教学肯定达不到较好的效果,造成差的跟不上,优的“吃不饱”。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分层教学,教学活动层次化,由低到高发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分层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班的划分方法,根据不同学生之间基础能力水平差异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划分若干层次的教学班级。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班级,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是基本的教学形式,起主导作用。但课外活动的作用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它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使之深化和个性化。此外,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例如,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英语各类竞赛,开办英语角,观看英语录像片,欣赏英文歌曲,成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尝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增加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活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手段。营造现实的和虚拟的高职英语教学环境、学习和训练环境,使之成为学生英语学习与训练的平台。总之,高职英语教学要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五)运用科学的教学检测体系,促使英语课程教学达到基本要求
摘 要:在学术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英文学术论文,特别是其摘要,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能否被国际知名学者所接纳。因此,对于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摘要的成功写作被看做是论文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本文将试图对比分析英语专业研究生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论文摘要中连接手段的使用,找出相同之处及其差异从而有助于他们的摘要写作。
关键词:论文摘要;衔接手段;连接
1.引言
韩礼德和哈桑在著作《英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概念;衔接是指存在于语篇中的语义关系。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分类,他们将衔接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包括复现关系和共现关系。
因为衔接在语篇的构建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如:韩礼德&哈桑1976,侯易1992,Van Dijk 1985,胡壮麟1984,张德禄2001,罗选民2003等)。对于衔接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理论的研究以及对衔接理论整体的研究。而对于此分类连接的详细及深入研究很少。本文将采用韩礼德&哈桑的理论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论文摘要中的连接进行对比研究。
2.连接的概念及分类
针对连接的特点及衔接功能,韩礼得和哈桑解释道:“连接成分本身不是衔接的而是间接地通过其包含的具体含义达到的衔接的,他们并不是主要的连接上下文的衔接手段。”显然,互相连接的成分本身有具体的明确的含义,“并且通过语篇中的连接词,人们可以准确的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甚至能够通过前句预测后句的句意。”(胡壮麟1994)例如:“the boy is very handsome but he is also…”中的连接副词“but”。前句中的意思是积极的,但是通过连接副词“but”我们可以推断出后面不完整句子的含义。连接副词“but”表明了意义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后面句子的意思应与前面句子的意思不同或相反。
从形式角度看,连接词可以分为三类:单词,短语,小句。(黄国文 1988)从意义角度,对于语义关系的连接分类有不同的观点。韩礼德将连接词分为四种关系词:1)附加2)因果3)转折4)时间。以下列举各类连接例子:
1)附加连接:and,also,too,furthermore;2)因果连接:because,for this reason;
3)转折连接:although,however,on the contrary;4)时间连接:first,second,third…,
1)“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theory…as well as all modes of presentation and thought presentation.”该句中的短语“as well as”是附加连接词。该短语表明了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之间的关系,并且它还显示了谓语动词“introduces”和名词短语“all modes of presentation and thought presentation”之间的关系。
2)“Different reporting…different kinds of texts;therefore,it is worth… functions.”该句中单词“therefore”是因果连接词。它表明了句子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因果连接词的出现,读者可以很轻松的辨别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In the past,the study of…developing is more,but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ground…system is less.”该句中的“but”呈现出意义章的转变。大多数这类词都很凸显,都很引读者注意。这类连接词可以帮助读者抓住句子或段落的主要意思。
4)“Hence,reporting verbs have another function as discourse function.”在该句中出现的“Hence”是是时间连接词,能够表明前后句之间的时间关系。用这类连接词,作者可以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
3.方法
3.1 数据收集
该研究的对象是长安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摘要及公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摘要。分别随机选取20篇。由于摘要是随机选取的,该研究就保证了高度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3.2 研究目的
该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进行的对比研究,从而发现他们摘要写作上的不同之处。从而有助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摘要的写作,提高他们自如运用连接手段从而达到语篇衔接,连贯的能力。
3.3 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的总体分析发现,公路学院的学生用了大量的连接词汇,比英语专业的学生多很多。但是四类连接手段的使用情况有很大差异。表一显示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四种连接手段的使用,表二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四种连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如下表:
表一:英语专业研究生causaladditiveadversativetemporal140(146%)520(543%)83(87%)213(222%)表二:公路学院causaladditiveadversativeTemporal97(94%)799(772%)18(17%)121(117%) 从上表可看出,英语专业研究生四种连接手段(因果,附加,转折,时间)的使用比率分别是146%,543%,87%,222%。而公路学院研究生四种连接手段(因果,附加,转折,时间)的使用比率分别是94%,772%,17%,117%。
由此,可以发现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都经常使用附加连接词,并且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使用的比率比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要高。另外,上表还显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对表因果,转折,时间的连接词的使用要少于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这说明,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经常使用简单的连接词,而很少使用像因果,转折,时间这几类的连接词。
关键词:中职学校 英语 课堂教学 评价
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英语课程教学在观念、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职业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职业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
中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导致英语教学评价呈现以下的基本特征。
1.评价主客体单一。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都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
2.评价方式传统。通过课堂上教师提问让学生或集体或个别回答完成。
3.评价内容浅显。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占绝大部分。WwW.133229.COm
4.评价层次较低。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
5.评价作用甚微。教师通过提问所进行的对陈述性知识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是表面化的、肤浅的。
二、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和交往。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目的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中职英语教学评价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意义,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评价形式多样化。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评价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中职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在课堂中可举行“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课堂观察检查表”“学习效果自评”“平时检验”。课后可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还可举办英语词汇、歌曲大赛、演讲比赛和故事大赛等。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题过程,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评价方法灵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允许学生在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再次参加评价。评价的目的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发展和提高。因此,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4.评价内容表格化。在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应以各种表格的形式,将评价的内容分类归纳,逐步、按时地完成。例如学期初或单元教学开始的问卷调查表,课堂内的学生自评表、小组互评表、课堂表现积分表、单元测试评价表、学习进步曲线表、课堂外的英语小组活动测评表、家长评议表、作业完成情况自评表,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评价表、测试评价表等等。这样,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形成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我们采取何种评价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时总结,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施行的评价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刘道义,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3-125.
[2
因此,中医药双语教学不仅仅促进中国学生强化外语沟通能力,也大大利于外国留学生深化对中医学的理解。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正如上文所说,双语教学需要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人才来推动,中医药双语教学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前沿医学期刊主要以英语为主流,上述教学人才本身具备的专业素养、良好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有助于及时掌握自身领域学术动态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也能够在国际期刊,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因此有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
2目前中医药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教学人才的短缺
中医药学讲授的是中国国粹。由于本身学科的特点,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外语的要求较西医院校薄弱。我国中医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存在中医专业教师缺乏中医英语的系统专业培训和留学经历,英语交流和授课水平较低,而已经开展医学英语、中医英语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又欠缺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的局面。因此,我国中医院校短缺那种同时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
2.2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
一般西医双语教材可以使用原版教材,不同于此,由于中医药学讲述的纯粹是源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医学知识,因此没有可以借鉴的以西方母语编写的外语教材。与上述人才问题一样,我们的教材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不统一、中医古籍的翻译没有统一的版本、一些编写者对中医药学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而使内容过于简单,等等。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扰,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授课的困难程度。因此,双语教学亟需契合学科特点的、翻译恰当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2.3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进行中医双语教学课程很多为基础性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这些课程在中医药教育中是低年级的启蒙课程。这时候的学生多处在刚刚接触中医药的懵懂阶段,中医药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新事物。如果在这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同时降低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若能将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在高年级时设置为选修课程进行,不仅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增加他们学习中医英语的兴趣,可能教学效果更佳。
2.4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
可能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源自中国文化,与医古文的关系更为贴近,因此外语教育常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且中医药学有大量内容需要背诵记忆,学生课业繁重,能够花费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也较少,因此与其他专业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而受众接受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3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应该明确中医药学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在外语的语境中讨论和理解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知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对中医药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双语教学不是医学英语课程,不应以教授外语为主要教学目的,要注意避免因语言理解的障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授课时,不能将双语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和翻译,要解决如何运用外语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解释、理解、思考、撰写等问题。中医药专业词汇的翻译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往往难以统一。虽然大家很期待有一个统一的专业词汇翻译列表,但是目前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为可以了解而无需辨别各种译法。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沟通交流而非研究语言,了解几种常用的译法,学会与外国患者沟通、与外国同行沟通、与外国西医专家沟通、与外国专业编辑沟通,才是教学的成功。
3.2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医药学双语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形、声音、视频信息等,播放能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原版科普视频,以便加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可以教授他们多种查询相关外文文献的渠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之于渔。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英语演讲、中医英语竞赛、中医英语教学查房、撰写英语论文等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外语对专业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双语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宜追求精而不是追求量的铺开。目前有不少国内语言培训机构采取小班化教育,以对话及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这点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双语教学之中。目前校园里有不少学生已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甚至通过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考核的也不乏其人,他们的外语沟通能力可能较授课教师更高,而授课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医学专业水平,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课堂提问,让教师走下讲坛,和学生互动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3提高师资力量
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负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目前有很多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但缺乏一定的语言优势,有些语言能力突出的教师尚缺乏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时间。面对这样的困境,可以遴选一批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中青年优秀中医药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比如提供一些英语专业学习的机会、外语课程的培训、聘请外教进行辅导等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特别是通过一定的出国学习的经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3.4政策倾斜,吸引人才
双语教学的重视当从决策层抓起。在招生中即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给予择优录取,对于语言水平良好并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功底的优秀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推荐就业、提供跨校、跨省、甚至跨国交流的机会等,同样对于此类教师给以更多地培养和职业提升的机会,切实提高中医院校对优秀外语人才的吸引力,以储备外语和专业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