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07:30:11
导语:在计算机实习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计算机系统 系统结构 多核 综合实验
前言:所谓的“多核”是指一块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器,这些处理器之间不需要设置共享关键资源,各自拥有独立的控制和计算部件。计算机系统结构多核综合实验的设计及应用,有利于满足计算机知识学习需要,更好地提升算机应用创新能力,使计算机原理和技术知识更好地被接受和应用。
一、计算机系统结构多核综合实验发展现状
计算机系统结构多核综合实验的发展,是基于多核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多核综合实验在满足实验教学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核计算机的出现,具有代表性的厂家为IBM、Sun,其利用计算机理论对多核处理器进行设计,对多个计算机内核进行集成,以提升计算机的计算速度[1]。2007年1月份,Intel配置了2个4核处理器的8核计算机,随后Intel公司推出了roadmap,主流处理器达到144核,这表明多核计算机技术手段已经被人们掌握,可以应用于工作和学习当中。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多核综合实验应用过程中,清华大学设计了FPGA的开放式教学CPU设计,并利用Windows/Linux进行多核编程实验;南京大学配置Altera DE2实验板,利用硬件描述语言进行CPU设计;浙江大学开设了基于FPGA的CPU设计和多核编程实验。随着计算机系统结构多核化发展,人们对开展多核综合实验工作进行关注,并纷纷开设相关课程,注重提升计算机实验动手能力,使多核技术能够被更好的理解和掌握[2]。
二、计算机系统结构多核综合实验的设计实现
计算机系统结构多核综合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多核实验关注的知识点予以把握,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保证实验设计具有创新性,以满足实际需要。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下面分析中看出:
2.1多核综合实验的知识点
计算机系统结构多核实验设计,要注重对多核的本质及技术要点进行把握,从而使人们通过多核实验,能够掌握多核技术,对原有的计算机结构进行创新,更好地满足实际发展需要。计算机系统结构多核综合实验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硬件设计技术、Cache与存储一致性、IO管理;2、多核技术与单核技术之间的差异性、嵌入式多核芯片技术、Cell、OpenSpare、Intel双核芯片;3、多核体系结构特征、多核API优化函数库;4、多线程编程对多核技术应用的影响、 Windows/Linux编程技术、OpenMP对多核的支持、多线程程序性能测评方法。
在进行多核综合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对计算机系统结构多核综合实验包括的技术要点内容予以把握,在实验设计时,能够对这些内容进行涵盖[3]。
2.2多核综合实验设计实现
多核综合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相关内容。硬件设计方面,利用FPGA指令进行单CPU实验,并在后期结合FPGA特征,设计多个处理器内核,进行操作系统移植,保证CPU具有多核特性;软件设计方面,利用Windows/Linux多核多线程编程实验,对编程的思想和方法予以认知和理解,增强程序设计能力[4]。具体的实验设计,我们可以从下面分析中看出:
1、实验目的。多核综合实验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内部结构和相关工作原理予以认知,能够掌握CPU分析、应用和设计的能力。同时,对硬件描述语言、EDA软件、FPGA芯片能够进行有效使用,具有一定的硬件动手能力,对硬件技术知识更好地了解。
2、平台设计。平台设计主要应用PC、FPGA-CPU、单片机控制电路等组成。
3、实验内容。借助于Verilog HDL/VHDL实现CPU软核,并利用EDA工具软件进行系统的模拟和测试,之后将模拟测试的内容加载到FPGA芯片中,保证单CPU能够以FPGA指令形成。通过利用FPGA芯片,对CPU的功能进行拓展,保证原有实验存在的缺陷和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Windows/Linux多核多线程实验利用win32API、MFC进行实验操作,对可编程逻辑器件、操作系统功能予以了解和认知。
除此之外,实验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对实验测试的参数和指标范围予以明确。选择16个32位的寄存器,总线宽度为32位数据。
结束语:计算机系统结构多核综合实验教学,注重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予以把握,通过利用多核技术,更好地提升人们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使人们在学习计算机技术过程中,能够创新发展,对相关理论进行更好的认知。因此,在进行多核综合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对FPGA技术予以有效把握,对多核技术内涵更好地理解。
参 考 文 献
[1]于永斌,徐洁,王华,张凤荔,吴晓华,丁旭阳.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多核创新实验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03:68-71.
[2].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2011,05:167-246.
严谨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实习的兴趣、做好机房管理、加强学生上机监管与辅导、完成实习报告和阶段性讲评等方法来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实习;
计算机技术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课程和重点课程,它以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的特点为广大学生所喜爱,但它又以高速发展性、综合性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难点。怎样让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技能,培养为社会服务的特长?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计算机实习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差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素质低、底子薄,自卑心重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在学校图的就是混个文凭,浑浑噩噩的混日子。
(二)教材不适应
在大纲和教材上,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些教材又恰恰相反,年年更新,且这些教材要求软硬件条件很高。
(三0软、硬件跟不上
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非常迅速,然而许多学校因为经济状况,设备更新缓慢。实习教学缺乏适宜的硬件环境,导致学生所能接触和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相对落后,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节。
二、制定严谨的实习计划
要提高实习效果,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前奏。在大多数教师眼中“计划”更多的是针对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而言的,但殊不知在实习教学中,教学计划更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因为实习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实习效果的好坏,都与实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而实习教师用什么来指导、指导的依据是什么,那就要看实习计划。
一个好的实习计划不仅要包括理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要前后连贯、练习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同时,还应结合以往实习教学中学生经常出错的操作,在实习计划中重点强调。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显著。”
兴趣所形成的心理驱动力能使为学生克服困难,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是因为,当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不仅会注意该事物。而且还会从中体会到一种浓厚的愉悦情感,这种情感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驱使他克服各种困难。
在实习课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兴趣、求知欲这种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实习条件和教学手段变换原本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使整个实习教学过程充满新鲜感,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为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因其生动的形象、鲜明的图像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传统教学媒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多媒体教室”系统中用“广播教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展示完毕,教师对制作要点、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说明,学生看到,兴趣就会被牢牢吸引住。
(二)设置疑难解答
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目的明确、富于启发的疑问,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产生学习兴趣,进而鼓励学生思考、探讨、实践。通过这样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地实习转变为主动地实习,提高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四、做好机房管理、加强上机监管与辅导
计算机机房的建设是计算机实习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学校开展计算实习教学的依托点。机房的维护管理是提高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学校机房通常要供全校上百个班的学生上课使用,流动性大、使用率高,再加之学生好奇心强、“破坏性”大,因而做好机房的管理是保证实习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健全机房管理制度,对机房的设备、设施认真维护;其次要对计算机安装还原系统,避免学生使用不当对计算机造成的破坏;最后定期进行查杀病毒及软件的更新。
学生的计算机上机实习是理论的延长和技能的升华,但中职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往往大于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因此要加强上机监管的力度,确保学生上机实习的真正时间。
教师应尽可能面对面地对学生加以辅导,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操作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尽管如此,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及时辅导,操作难以进行下去。要较为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如下办法:第一,提倡邻近机位的同学之间互问互教;第二,引导操作完成快的学生帮助邻近机位有问题的同学;第三,安排座位时将操作技能较差的学生安排在操作技能较强的学生附近。
五、完成实习报告、总结讲评
作为计算机实习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习课结束后应完成实习报告,以便及时总结实习中的收获,对实习过程进行回顾与概括,对实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在程序设计实习报告中学生还应该完整写出自己编写的或经过调试修改后的程序清单。实习报告的格式、内容与实习提纲大致相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实习提纲由教师在实习前制订,而实习报告由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撰写。学生在实习报告中还要完成实习提纲中的思考题及实习课上布置的作业,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实习报告应认真进行批阅,以了解和掌握学生上机实习的效果。
实习结束后,要抓好讲评和互评两个环节。一是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完成实习报告,以便及时总结实习中的收获,对实习过程进行回顾与概括,对实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教师对实习报告及实习中操作技能的掌握、实习设备的维护保养、实习纪律的遵守等方面,综合讲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学生互评。推荐典型,上讲台讲解完成任务的策略,描述编程的方法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强调自己认为突出的有创新方面的表现,演示自己的作品,由班级成员共同评价,达到了交流提高学习技巧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莹鹃.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实习课的教学质量[J].职业,2010(21).
[2]刘文灵.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实习教学的问题和改进策略[J].成功(教育版),2011(3).
[3]陈利.职校计算机实习课应把握好五个环节[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0).
1.1教学与就业目标不相适应,计算机专业是时下一个非常的热门的专业,几乎每个高校和专科院校都开设这个专业,不同教学模式培养出不同的人才。计算机主要是以职业为导向,将这个作为教学主旨,教师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而现有的教学与就业目标严重脱节,存在着盲目教学的弊端。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学以课本为主,缺乏对企业需求的评估,这样导致教师培养出来了一些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实际能力不够的学生去适应市场。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生产方式不会给学生太多的适应时间,如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失去了具体操作技术过硬的优势,他们很难在计算机产业遍布的现代社会和激烈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如果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实践工作,在从事工作时也无法体现出其专业优势,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前只能退却。
1.2教学与实际应用不相适应,计算机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大部分学校将主要的课时安排给了理论基础课,很多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并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温习巩固的意识,在单一的教学课程中越学越抽象,以致没有形成实际操作的技能,而长时间的弊端累计又造成他们不能深入理解,最终变成了与实际应用脱节。与实际应用不相适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主体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个性特征、创造性特征和动手能力强的特征,在毕业之后,这些特征的缺乏会让他们直面严峻的就业压力。
2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的设置是现实社会的需求,也正是因为如此,其专业设置的目标是学生就业,以此教师教学也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教学模式,在制定教学模式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2.1就业目标应该符合计算机专业特点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与市场上企业需求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要想做到这一点,计算机教师在教学期间首先应该采取依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就业目标,比如计算机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超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放在实践教学方面,将就业目标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多有针对性的知识,为其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应该对市场企业进行有效的分析,其具体需要哪类计算机人才都要进行详细的了解,之后因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这样教师所制定的就业目标,不仅符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还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市场需求,使得计算机教学与市场企业需求有机结合。
2.2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明确相应的教学模式之后,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课可以到实训基地中完成,实训基地的设备必须先进,与达到实训要求,性能优良的实践设备,一是能够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二是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非常大。因为现代企业使用的计算机设备都是最先进的设备,而如果学生在学校中使用的设备与之相同,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对设备操作也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实践课上,教师做好监督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实训要求。其次,学校可以与企业展开合作,当学生进入到实习期时,学校可以介绍学生进入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实习优秀的人员可以直接留在企业中,这样一来,不仅学生能够拥有正规的实习地点,相关企业也能够为自身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这为学生的长久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3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素养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校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计算机专业本身对教师个人的素质要求就非常高,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更加的严格,不仅具备超强的理论素养,能够通过理论来解答学生们提出的有关问题,同时还应该具备超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核心内容,而且教师还应该善于总结,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出操作规律交给学生,进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校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的教师,学校应该适当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工资等各方面待遇。
1。加强和巩固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并使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锻炼你的实习能力,适应社会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通过毕业实习与社会保持联系,提高社交沟通能力,了解优秀员工的卓越品质和专业精神,培养素质,明确您的社会责任。
2。大学生实习报告总结---公司简介
汇宝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位于XXX区,专业研究生产,部件,和计算机及外围产品的销售,批发计算机组装的各种硬件和配件。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超过120名员工,销售七喜品牌电脑,批发和零售ASUS和Yeston主板以及ATI和NVIDIA系列图形卡。公司荣获“XX市优秀单位”;获得“XXX市AAA信用单位”等荣誉称号。
3。实习内容
我在汇宝计算机技术公司从事计算机组装和销售工作。通过培训和动手实践来学习熟悉业务。该公司首先为我们进行了基本的计算机销售培训,它还教我们组装计算机。负责培训的人员首先向我们解释了大概的计算机安装顺序,电脑安装主要是主机的安装,每个组件的安装还需要订购,这样一来,组装时计算机就不会损坏,而且可以更快地组装。经过几次实际练习,我熟悉硬件组装过程。安装电脑,连接线后是要安装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虽然这很简单,但也有一些细节要注意,特别是电脑显示器的屏幕测试,必须足够小心。经过几次动手之后,最终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组装。接下来要学习的东西要记住有关模型的信息,功能,和某些组件的价格。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软件和硬件更新的速度每天都在变化,面对许多有关计算机组件的信息,仍然很难快速记住。尽管整个培训很简单,但是整个过程仍然很麻烦。我也深刻理解工作与学校之间的区别。
训练结束后,联系销售已正式开始。通过不断地向客户介绍促销过程,让我知道,销售人员需要高度的热情和毅力,这些天的销售工作提高了我的沟通能力,可以锻炼我们的口才。在这个超过一个月的实习期间,我已经收到很多客户还要不断积累自己的销售经验和技能。从最开始,我觉得销售只是运气。没有技术含量,之后,我真的意识到销售确实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我也深刻理解销售行业必须遵循的第一个原则,顾客就是上帝,不管客户有多棘手多么苛刻我们必须尽力满足客户。在实习期间态度也很苛刻,首先是你的容貌必须整洁,给人一种干净的感觉第二是要有礼貌,试着在脸上露出微笑,这样可以确保员工的基本素质,这也给客户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也让我深刻理解,不管你在哪里工作细节上必须注意,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4。实习心得与收获
在实习期间我也遇到了很多顾客他们会以各种态度对待您,这要求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实习期间不仅要面对客户,我们还必须改善与同事和上级的关系,自己有意识地做事,为了得到大家的肯定。
一个多月了,在公司部门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下,我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一起我认为我仍然存在以下缺点:
1。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想,更随机;
2。有时,工作能力不足;
3。工作主动性还不够,工作的远见和创造力不足;
4。商业知识经验不足,特别是与客户联系时掌握的沟通技巧不够扎实,等等。
因为公司很小处于开发阶段,我还发现公司有一些问题,例如员工管理混乱职责不够明确公司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有些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不高。该公司的产品库存很复杂,许多配件没有明确的数据,没有销售预测,更合理的库存管理,这也导致大量产品积压和库存成本,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有些产品积压后甚至过时,造成很多资金浪费在库存管理方面,公司应使用清晰合理的库存管理,准确记录每个产品和配件,包括各种产品的数量和日期,形成完整的库存状态这也节省了繁琐的体力劳动,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它还可以降低库存风险和库存成本。
在仅仅一个多月的实习中,这确实使我成长了很多。在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遇到一些困难,我自己也看到很多问题。尽管我开始认为计算机组装和销售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我在那里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缺乏能力和知识。在实习期间我开阔了眼界,获得知识我也经历了残酷的社会竞争。
污水处理系统仿真软件一般由动力学模型、模型表达、参数校正、数值分析、数据表达和用户界面等模块组成。在污水处理领域,用于数学模拟的软件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电子数据表,可进行稳态计算,实现针对普通微分方程的简单数字程序;二是低端通用型语言(如FORTRAN、C、Basic等),创建模型的灵活性最高,但耗时费力;三是通用仿真软件(如Mathematica、MATLAB等),能够执行模型运算,可从网上下载;四是专业仿真软件(如BioWin、WEST等),主要由预定义的工艺模型单元库构成。WEST3.7.5将用于本文污水处理系统仿真和工艺分析。WEST软件是由比利时Hemmis公司与Ghent大学联合开发的、用于污水处理工艺动态模拟的专业仿真软件。通过引入组件单元(如活性污泥反应器、沉淀池、传感器等),软件可帮助用户使用分级图形编辑器构建模拟对象,并建立组件单元间的关联;后台模型库中提供了大量的组件模型以供选择。软件为高级用户提供了二次开发平台,通过MSL数据库可实现用户对模型库的自定义扩展。WEST软件目前在欧洲、北美、亚洲和澳大利亚拥有许多用户,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领域均有应用。
二、模拟仿真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上海市共有53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其工艺包括厌氧/缺氧/好氧、缺氧/厌氧/好氧、氧化沟、Unitank、MSBR等,千差万别的工艺使学生在多家污水处理厂的参观实习过程中很难把握其本质。因此,针对不同处理规模、工艺差别较大、处理目标不尽相同的污水处理厂,如何提炼污水处理运行管理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内容并掌握应用就成为毕业实习教学的重点。由于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均采用二级生物处理工艺,通常涉及到厌氧、缺氧、好氧和固液分离4个处理过程,以满足COD降解、悬浮固体去除、硝化、反硝化和强化生物除磷的需要,因此引入ASM模型对典型生物处理系统进行研究将具有普适性的意义。此外,对污水处理厂能够进行调控的操作变量进行梳理,可概括出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6大操作变量:进水流量、流量分配、剩余污泥排放、污泥外回流、好氧池混合液回流量、供氧量或溶解氧设定值。为此,可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操作变量进行详细分析,以得到不同运行参数下影响污水处理厂出水各指标的最佳调控变量。典型的计算机仿真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在计算机仿真教学过程中,兼顾了系统整体介绍和细节分析,既通过仿真分析介绍了控制变量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又通过动力学模型分析解释了污水处理厂控制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如参观污水处理厂的溶解氧设定范围为2~3mg/L,为了有助于学生分析其设定范围的合理性,在实习过程中引入了ASM中开关函数的概念,并通过模型演示介绍了溶解氧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见图2)。通过相关的模拟仿真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实习过程中污水处理过程工艺控制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为了更好地突出数学模型仿真教学的优点,在毕业实习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布置部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污水处理厂的现场参观学习。待完成现场参观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实习内容总结,数学模型仿真与实例分析安排在实习内容总结之后。在计算机仿真演示之外,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估计。与此同时,结合计算机仿真和数学模型计算对实习过程中参观污水处理厂的工艺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工程实例分析中,选取上海市的典型污水处理厂氨氮去除效率高但出水总磷浓度过高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提出运行管理建议。考虑到氨氮和总磷的协同达标问题,通过模拟仿真分析建议增加排泥量降低系统污泥龄以有效降低出水总磷,并适当降低好氧曝气过程中的溶解氧控制值,以防剩余的溶解氧干扰反硝化和厌氧释磷,这也有助于降低出水总磷浓度。
三、实践教学效果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 实践性课程体系 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
计算机和网络等IT技术已经应用到当代社会各个领域,并导致大量的IT应用维护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而现在的该类人才质量和数量都严重不足,因此增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关于如何更好地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IT应用维护型人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实习就业中显现的人才短缺问题还是很普遍,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应用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改革,即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根据IT应用维护型人才市场具体需求,定期针对性调整,能比较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实习到就业的零过渡。下面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改革为例,阐述这个改革方法及其效果。
一、IT应用维护型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
在以商业经贸为经济主体的浙江省,很多针对IT应用维护型人才需求的调查表明,目前各类信息管理的经贸企业、各种电脑城和数码港、电子商务企业和应用软件开发企业等,对实践型IT岗位的人才需求量巨大,这些岗位主要是IT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系统维护与管理、软件开发及测试、网页设计、美工、IT技术支持等。而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一直不能满足很多相关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造成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专业对口率较低与社会IT应用维护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采用工学结合模式执行顶岗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根据高职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精神,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从2009年9月开始,同时采用“2+1”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计算机07级、08级、09级三届学生执行了顶岗实习。专业与二十几个企业签定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岗位。学生完成两年必修和选修课程后,按照自己就业意向选择这些岗位进行顶岗实习。07级、08级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反映我们的学生实习热情比较高,顶岗实习也明显提高了学生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取得了积极的实践锻炼效果。
同时企业也指出很多问题,知识技能方面主要包括学生跨专业的知识贫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落后,不能满足有跨专业综合能力和应用新技术工具能力的岗位的需求。
三、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针对实习中反映的问题,专业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逐步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1.根据岗位技能需求及时增设相关专业交界课程,提倡学生选修跨专业课程。实习岗位中相当一部分是要求具有跨专业知识的,比如保险公司的某些岗位不仅需要信息处理能力,还需要一定的保险知识,IT销售和服务岗位除了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还需要有销售和服务技能等。针对这一情况在2010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了专业选修课《信息技术服务》和《网络营销》等,并鼓励学生积极选修感兴趣的跨专业课程,比如管理、保险或社交方面的选修课,为将来上岗打好基础。
2.增设时尚的技术课程,开设相关技术讲座。随着电子商务和手机应用的普及, WEB商务网站快速开发与维护和手机客户端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人员需求量非常大,这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岗位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使用较先进热门的技术工具。现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多年未改,满足时尚技术需求的课程几乎没有,学生在校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和工具,导致学生在这些岗位上有点不知所措。发现问题后,专业派老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学习新技术,及时更新师资的专业知识,积累教学资料,开设相关时尚技术课程,比如《手机软件开发概要》,《Ruby On Rails快速WEB开发》等。同时,还积极聘请有相关经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企业的相关知识点拨。
3.课程内容更新。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很多软件的版本和型号种类都在不断更新,如果专业课程的内容不能长期不变,那么学生的专业知识就会落后。因此专业及时根据市场趋势更改课程的内容,比如《操作系统》,《网络技术与应用》等。
四、落实项目化教学,建立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高职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要求,专业不仅落实了单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还将多门专业实践性课程组合起来围绕一个虚拟大项目组织实践教学。
1.落实单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根据学校要求,2010年我们对本专业的《网络技术与应用》、《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C#WEB高级编程》、《网页制作与布局》、《数据库管理与开发》、《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管理》等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项目化改革,在传统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上增加了项目化内容和任务要求,使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知识技术的意义有了较直观的感觉。
2.建立计算机实践性课程体系。虽然各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各门课程之间的实验实训内容还缺乏实际的关联性,而IT实际岗位上的工作内容是综合的,例如一个单位的信息技术处岗位就要求能修改更新、维护该单位的数据库、网页和网站,还要能对单位计算机网络设备的进行维护管理等。因此,专业按照实际岗位需求对各门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又进行整合,进行适当的增删改,并仿真一个中小型营销企业的网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过程,提出各种功能和性能需求,围绕这些需求来设计各门课程的项目,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形成一套计算机实践性课程项目化教学体系。这套教学方案已经应用于计算机09级和10级学生的教学,推动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技术含量。
3.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市场的相关岗位需求变化,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需要进行一些相应的简约合并或增删调整,同时根据专业知识的前期后续需求,对课程教学次序和时间分配进行一定的整改。比如将《网络技术与应用》、《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两门课合并为《实用网络技术》及课程集中实训,这个合并课程在计算机08级教学中试用过,效果良好。
4.学生考核指标体系改革。以《实用网络技术》课程为例,考核指标体系的改革内容包括:
(1)实验教学成绩考核:实验成绩占《实用网络技术》课程总评成绩的15%。指导教师每次实验对学生进行出勤考核,对实验效果作记录,并及时批改实验报告,综合评定每一次的实验成绩,在学期终了以平均成绩作为该生的实验成绩。有以下情形之一者,迟到、早退、无故缺勤总共3次及以上者或未按时完成实验或缺交实验报告达3次及以上者实验成绩为不及格:
(2)课程实训成绩考核:1)设计报告占20%;2)连接配置能力占30%;3)解决问题能力占20%;4)创新能力占10%;5)学生答辩占10%;6)态度和纪律占10%。
(3)顶岗实习成绩考核:1)考勤情况占20%;2)完成分配任务情况占50%;3)对解决问题能提出自己观点能力占20%;4)完成实习报告情况占10%。
各类成绩最终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档。
五、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及效果
围绕这套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整理并编写的实践教学内容手册,已经应用于计算机09级和10级学生的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职业证书的考证通过率。
这套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实施专教学能充分利用现有的WEB数据库实训室、软件实训室、网络通讯实训室等校内教学实践资源,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系统地学习到比较接近实际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保证学生在校内实训实践时间接近40%,同时积极拓展浙江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鹏睿科技有限公司等一系列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的校内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时间在1年,同时强调实习期间与实习企业密切合作,对实习学生进行继续教育。基层实际调查证明,这套课程体系的执行能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相关的实习基地企业都反映计算机09级和10级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很好。
由于实习表现良好并掌握了该岗位的技能,近两届毕业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直接被企业留任的比例增长很大,就业专业对口率也明显提高,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就业率。
六、总结
实践证明,基于工学结合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能有效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对口率,但还需要随着计算机行业技术的发展和岗位技术需求变化,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改革完善,需要寻找更多的合适实习企业建设更好的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训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进一步促进学生从实习到就业的零过渡。
[参考文献]
[1]董发勤,张广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向参与机制[J].职教论坛,2012(3).
[2]曹凤.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7下).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计算机职业岗位群是指计算机行业或相关的职业归类群组。由于计算机操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性,且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计算机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计算机职业岗位群范围也越来越清晰。笔者通过对许多用人单位及人才交流会进行调研后认为社会对计算机岗位需求人员类型有:一是电脑操作员,应掌握对电脑的组装、维护及相关设备的应用,常用软件的添加、删除、学习及应用,简单软件产品的开发等;二是网络管理员,应具有局域网的组建,网络维护、及简单网络产品的开发等;三是设计师,能应用电脑软件设计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四是电脑经销商,具有对电脑经营、组装维护,网络组建,软产品的开发等技能。计算机类岗位能力有些什么要求呢?职业岗位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个体能力,如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社会能力等。计算机专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岗位能力因岗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里以不同的岗位方向为基础进行分析。上述岗位能力是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改革的依据,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人单位基本上都欢迎动手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且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并有较大培养空间的毕业生。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必须以上述岗位能力要求为最终目标。
二、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途径
就计算机专业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训为主线,上机实训课主要是作为验证课堂内容及教学效果的手段,很少涉及与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更深层次的应用;另外,由于校企之间缺乏合作,以及实践教学基地与资源不足,造成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使大部分学生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却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这是与高职教育要求相违背的。笔者结合长期的专业教学经验,总结出突破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瓶颈的五种途径,具体分析如下: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高职学生毕业后反映大部分书本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得不到有效运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课程设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为此,应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必须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职业活动范围的要求来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把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落实到各门课程教学之中。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及与专家分析研究表明,计算机专业采用“基础课平台+专业课模块+扩展课程”的课程体系比较科学。为使该课程体系能有效实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对基础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主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2•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校实际,对专业课进行优化组合,加大实践课程门数和课时量,在扩展领域中增加会计类课程、文秘类课程、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等,并结合所确定的岗位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加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3•通过确定总体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将知识点、技能点、过程训练、评价方式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专业课模块顺序,让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掌握学习能力和开拓新职业领域的能力;4•拟定相应课程的操作程序和设计出达标测试方案,并根据行业、岗位需求要求学生考取专业类和扩展类资格证书,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接轨,着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5•在培养过程中,按照企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适时设置企业要求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二)开展“多证书”制度,强化学生就业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依据之一。为了适应社会对计算机类从业人员的准入要求,学校强调职业资格导向,将多证书制度纳入课程体系,开展多证制教学。要求学生毕业之前尽量取得两种以上有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者岗位技能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发展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例如,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一般要考取国家二级、三级、程序员级等证书;考取会计类资格、文秘类资格等证书。
(三)提高学生技能竞争能力
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本身要求学生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加强实际动手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高职教育应将专业技能训练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抓实。而开展该专业的技能竞赛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如在校内定期举行:电脑组拆装与故障检测、程序设计、图形设计、网页制作、动态网站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数据库系统开发、网络技术等竞赛并实施奖励制度;也可通过推荐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IT、建模等大赛。
(四)利用网络平台仿真实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利用计算机专业学生热衷于上网的特点,应加强实施网络的育人作用,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如通过班级QQ群、班主任主页、指导教师的个人博客等途径,以方便教师与学生联系及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另外,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巩固及扩展专业知识。如笔者所在学校要求把专业基础课《C++程序设计》、《网络实用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的教学资源及操作方法放在校园网上,这样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可以上网就能浏览,为学生创造一个全天候的学习平台。
(五)工学交替培养
工学交替是目前职业学校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也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一般被理解为学校学习和岗位实习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对计算机行业而言,实践性是其突出特点。因此,把工学结合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效果不言而喻。我校传统的是“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三年高职中,前两年半时间在校内集中学习专业知识,最后一学期在校外顶岗实习。此模式有不足的一面,即教学与实践不能交替进行,教学时间过于集中,实训时间放在临近毕业,学生一边实习一边忙于找工作,还要完成毕业设计等,使“0•5”的实习难于达到应有的效果。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目前我校针对计算机专业提出了“1+1+1”的工学模式。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以全日制在校学习理论基础课为主,完成相关实训;第二阶段增加实践时间,培养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实训;第三阶段,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我们把实习分为“校内实训+假期认知实习+毕业顶岗实习”三种。为了能有效实施该模式应具备下列条件:
1•、校内实训时学校应对学生提供足够的设备;
2•顶岗实习及认知实习中学校应完善“全员、全程”管理,制定管理、检查、考核制度,学生不仅要学习、实践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学习、了解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来强化实习效果;
3•每次实习前,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请企业专家、管理人员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举办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4•参与的企业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因为每个单位能接受的学生数有限。为此,可由学生、家长及学校共同联系实习企业,扩宽校外实习基地,形成由学生、家庭、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的实习机制;
5•实习中指导教师应加强监督和指导,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军转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
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实习体会]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教学模式 实践操作 对策
现在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是每个学校几乎都要开设的专业,但随着高校和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生源质量越来越差。进入中职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农村来的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了。下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
一、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为教学而教学
计算机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对计算机的具体操作,而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搜索、获取信息,并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眼前的实际情况是教师是为教学而教学,为考试而教学。如此教学的结果,就是误导学生背记一些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技能。
2.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
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的是“辅助”,而不是“代替”。如果盲目地、不加分析地使用计算机教学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手段,会使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学习,使学生在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所受的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以及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形成受到影响。且使学生易于沉迷在计算机的娱乐中,而影响正常学习。
3.学生的情况把握不准
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热情也不同,而教师讲课时对所有的学生却一样看待,还是从基础的计算机发展史、二进制转换、键盘结构等讲起,这就难免使基础好、好奇心强的学生觉得教师讲的内容味同嚼蜡,缺乏新意,慢慢地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消失殆尽。
二、实现计算机教学的对策
1.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
采用先进的现代教具,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网络等进行直观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而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在解决问题时不在于寻求答案的一致性,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
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操作时发现、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要多得多,这说明实践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已在积极主动地思考。我在回答学生上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时,注重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反应。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出自己理解不够深刻、掌握不够熟练的知识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达到了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拓展知识的目的。
4.研究学生心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如何能利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去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呢?在授课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教学结构安排传授新知识大概为10分钟,学生自己掌握新知识练习的时间应为20分钟左右。最后利用剩下的时间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加深课后学生的深入研究,深入理解。
5.备好、上好每一节实习课
培养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是使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为计算机专业课教师,要备好上好每一节实习课。实习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原则,应当满足:结构鲜明、进程优化、环节协调、要求规范、注重实效。
实践证明,备课是教学工作之基本环节,备好课又是上好课之先决条件。计算机实习课教师应对备课的准备条件、实习计划、实习环节了然于胸。学生在理解课题,完成实习任务的能力、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目前技能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在专业技能课及其他理论课程方面学过哪些知识,掌握程度,运用能力,熟练程度等。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能培养出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必须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勇于创新,探索让学校、教师、学生都满意的“三赢”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力.中专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12)
[2]张羽.对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学科整合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J].计算机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