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4 00:10:38
导语:在中考复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首先,归纳知识点。比如:根据作文的题材、内容进行适当分类,这样,在考场中遇到任何作文题,都可以做到心中有底。
其次,参照考纲,逐条检验是否牢固理解知识点,并迅速查出遗忘或遗漏的要点。
第二阶段:读书破万卷。提醒:冲刺阶段的复习重点不在于做了多少难题,而在于对教科书精华的领悟程度。
第一,杜绝只看笔记,不看教科书的坏习惯。有些学生认为,平时自己认真听课,笔记中已经涵盖了所有复习内容。事实上,笔记不能代替书本。比如:书上注明需要背诵的段落、重点段落,学生应按照课本一字一句地熟记,切不可拿着“COPY”的笔记本进行背诵,一旦抄写中出现细小差错,学生仍照着错误背诵,在这种情况下失分有点可惜。
第二,不忽视理科教科书。不少学生将数学、物理、化学的复习方法,归结为题海战术,显然有失偏颇。复习时学生应该仔细阅读理科教科书,掌握书上的概念、公式、例题,尤其是有些解题步骤。要知道试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套路,只有掌握了题目的本源,才能更加有助于解题。
第三,浏览错题集。不少细心的同学,都备有一本错题集,将初中四年来曾经做错的题目,都抄在上面。最后复习时,这本错题集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回顾旧题、错题,问问自己还会不会做,从而更好地查漏补缺。
第四,对于外语课本的某些篇章要背得滚瓜烂熟,做到脱口而出。对于语法要注意区分和记忆,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考场上写出的文章有“法”可依。
第三阶段:主攻薄弱环节对平时练习中经常失分的题目,学生需要加强练习。如:作文得分偏低的学生,可以多练、多写,请任课老师批阅。现代文部分薄弱的学生,可以参阅教辅书上的习题,反复训练,揣摩答案。学生千万不要存有畏难情绪,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跳”过去了事,恰恰是这些知识点,更加需要学生多加练习,尽快掌握。
第四阶段:研究历年考题学生可以把每一份历年中考试卷当作模拟演练的机会。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在模拟考试的过程中,学生要培养正确审题的习惯,尽量避免做错题目。另外,要养成检查试卷的习惯,学着回过头,至少检查一遍试卷,再核对答案。这样坚持下来,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在中考考场上不至于在细节上失分。
第五阶段:系统全面地复习。拿语文科目来说,要将古文、现代文、作文融合在一起,完整地做几份历年试卷,做到温故而知新。另外,对于背诵部分,不要自以为已经滚瓜烂熟就完事了,要防止错别字。
*当中考进入倒计时,学生们的心情也变得极为复杂,真可谓“数年寒窗苦,只待今朝试”,其紧张和压力也往往达到最高值.此时,每个考生都希望以最佳状态走入考场,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怎样才能保持临考前的最佳状态呢?
一、克服考前易出现的几种不良习惯
1.做难题
有些同学在考前觉得自己复习得很不充分,所以在考前仍然在做大量难题.他们一般有这样的心理:“如果我做会了这些难题,万一考试时出现了某道题,我不是捡了一个便宜吗?”事实上,考前做难题有害无益.因为:
第一,做难题会影响你的自信,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本来你正准备以正常的自信心态迎接考试,可复习中突然遇到了难题,你不由得变得心中无底了,你会自己吓唬自己,深信考试必出这种难题.实践证明,你所深信的“难题必考”的假定,十有八九是不准的.
第二,做难题会打乱你的整个思路.知识是成体系的,理解了才能得以运用.由于做难题使你无暇整理自己的思路,到了考场上头脑易发生混乱.
第三,做难题会耗费大量精力,使你得不到适当的休息.考前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心态,适当休息,整理思路,如果做难题,势必会造成大脑过度兴奋,到了考试时则有可能使你感到疲劳,力不从心了.
2.开夜车
有些同学在考前拚命抓紧时间,可谓是分秒必争.常常是挑灯夜战,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种提前兴奋是非常危险的,它很有可能使你陷入身心疲劳,还会使你思维不清晰.
此外,考前熬夜的人,在考试期间会出现生物钟紊乱的现象.熬夜必迟起,而考试则是早晨8点,你勉强起床,毫无食欲,昏昏沉沉,怎么能答好题呢?
3.看弱点
有些同学在平时复习时缺少计划性和系统性,觉得自己还可以.但到考前几天,开始大量发现自己的弱点:这些单词怎么没印象,这个题还不会做,这个公式还没有背上……于是便重新开始复习.一旦进了考场必然大脑乱作一团,原来会的知识也记不起来了,一走出考场,什么都想起来了,可为时已晚.
所以,在考前无论发现了什么弱点,都不要过多地去想,要有一个平常心:反正已复习这么长时间,该掌握的大概都掌握了,没有掌握的着急也来不及了.不可能什么都会,只要正常发挥,就不会有大问题.现在是复习已掌握的知识的时候,而不是再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二、科学安排好考前一周的复习
考前的复习与平时的学习,其策略是有差别的,具体来说考前的复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一个短期复习计划
制定复习计划,首先要考虑到考试的顺序,即复习的顺序应同考试的顺序一致.有的同学制定复习计划的原则是后考的学科先复习,先考的学科后复习.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样安排无论对先考的学科还是对后考的学科都是不利的.那么,临考前一周的复习计划如何制定呢?假设考试顺序是:9日的考试科目是a、b科,10日的考试科目是c、d科,11日考试的科目是e、f科.那么,复习的安排应是:3日复习a、b科,4日复习c、d科,5日复习e、f科,6日再复习a、b科,7日再复习c、d科,8日再复习e、f科.
上述计划的另一特点是分散复习,因为集中复习易使大脑皮层疲劳,而分散复习可以转换皮层的兴奋区,复习的效果比较好.
2.确定考前复习的侧重点
在考前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把所学的内容都面面俱到地复习一遍,所以这时的复习应有侧重点.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内容;(2)考前老师看重和强调的内容;(3)针对自身的弱点,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复习.
3.阅读以前的各科考试试卷
通过阅读以前的试卷,可以了解命题的规律,比如说上一年压轴题是二次函数、方程综合题,那么这种题型今年作为大题可能性不大.这样为自己的复习提供一定的线索.
另外,熟悉以往的考题也是了解题型的过程,对于一个考生来说,熟悉各类题型,可以防止考场上措手不及.
三、如何保持考前最佳的身心状态
考前的临考状态,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要想精神饱满地走进考场,必须身心两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1.对自己要有充分的信心
就是要树立一个“信念”,即“我一定能考出最佳水平”,这并不是盲目乐观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使人乐观、勇敢、有效地面对各种困难.
2.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考前对“能不能考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怎么办”这类问题不要想得太多,应把思想集中到复习及答题中去,使自己以平和的心态走进考场.
3.不要过分关注周围人的言行
另外,考试之前,如果你的情绪很紧张,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来缓解.
(1)找朋友交流;
(2)写出自己的担忧;
(3)适当地听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动人的音乐,能使人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
(4)为考试做准备.与其紧张,不如想能为自己做点什么.例如检查考试的必备物品,考前一天去考场看一看,熟悉一下考场周围的环境.最后,不要忘记提前一些时间从家中出发,以防路上遇到意外情况而耽误了考试.
(二)保持最佳的生理状态
考试期间保持最佳的生理状况,也是决定考试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考前如何调节生理状态呢?
1.保持原有的起居和规律
有的同学本来平时生活很有规律,可到临考前总希望自己睡的时间能更长一些,认为这样会使自己状态更加好一些,因此,他们常常比平时提前一些时间上床.然而由于生物钟的影响,上床后并不能马上入睡,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会感觉头昏昏的,反而会影响了考前的状态.
2.避免疲劳
临考前的一周一定要避免疲劳.如果考生考前仍拼命读书至深夜或其他原因而导致体力过度消耗,进入考场会感到精力不足.此外,如果是放松或娱乐,也要避免疲劳.总之,考前的学习、娱乐一定要适度,有一个原则,即不要从事过于兴奋和刺激强烈的活动,只有活动适当才有利于脑力和体力的恢复,否则会得不偿失.
3.防止考前暴饮暴食
一些家长在考前,对考生进行所谓的“大补” ,每天鱼、肉、蛋,还要外加一些补脑冲剂,结果导致考生胃肠出现问题,也会对考试带来不利影响.
考前可食用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如柑橘、西红柿、瘦肉、乳类、鱼类,少食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睡前不要喝过多的咖啡和茶,以免影响休息
4.晚上散步
考前一周每天散步15分钟,散步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提高人的睡眠质量.
5.洗温水浴
1.首字母填空:此类题考察对单词的背诵和意思的掌握。
2.所给词的具体形式填空:此类题考察学生对一个单词的其他形式变化后的形式的考察。例如:make,made,made等
3.单项选择:此部分对单词的考察主要在与对单词意思和词性的理解和判断上。
例如: Can't you speak _____ to old man?
A.polite B.kind C.kindly D.friendly
显然C是正确的,因为其他3个都是形容词,而修饰speak需要一个副词。
4.阅读理解:毫无疑问,阅读部分是对单词最直接的考查,所以,在阅读部分我们要练习我们猜生词的能力。
二.语法部分(大部分学校会在期中考试时考查前6模块的知识点)
1.第一模块:主要复习了4种时态,即: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此模块我们重点要复习这4种时态的构成和用法。另外尤其牢记与他们相匹配应用的时间状语。
2.第二,三,四模块,这3个模块都讲的是现在完成时。此模块我们要牢记现在完成时的构成,have/has+been和其用法。区别于一般过去时。另外牢记那些过去分词不规则变化的动词形式。例如:see-seen make-made break-broken等 。 由于2,3,4模块都讲的是现在完成时,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尤其侧重于现在完成时的复习。尽量做到每题必会。考试前多做此类时态语法题相信考试必定效果极佳。
3.第五模块主要讲的是反义疑问句。此部分考点在于它的构成。即:前肯后否,前否后肯。以及反义疑问句的主语的选择一定是代替前面的主语的代词。另外时间和人称要保持一致。另外还要知道几个带有否定意思的词,例如:never,seldom,little等等
4.第六模块主要讲了过去进行时,此类时态相对简单,我们记住它的构成和用法即可。was/were+doing
三.听力部分
听力其实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从现在起每天抽出20-30分钟操练一下听力,在短时间内可以让我们的耳朵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到考试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耳朵听听力的时候很生疏了。
四.完型和阅读部分
此类考题如想有效的复习,建议从题中去复习。可以把历次考试的完型和阅读拿出来反复地看,对了为什么对,错了又错在哪里,循环往复,相信会对你在考试时做完形阅读的时候的feeling大有帮助。
一、整理老师发下的复习试卷。
记录其中错题,难题,并重新做一遍。这些复习卷很重要,你还可以找来去年或前年的考试卷给做。重复做卷子里的题目,越熟练越好。
二、做模拟卷,要常常做。
规定时间和评分标准,可谓“平时以考试心态多做模拟卷,考试时就能以平常心做考试卷”。
三、整理课堂笔记。
可以先尝试回忆课堂笔记内容,再来看笔记。在复习过程中整理笔记,是指要把预习、课堂学习和复习等学习过程中所记的笔记串联起来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使其成为一份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复习资料。整理笔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知识深化、简化的过程。所以,它要求索引清楚,中心突出,内容精练,最好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可以使这份经过加工整理后的笔记成为阶段复习和重要考试前复习的得力助手。
四、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五、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调整我们的身体和注意休息。
我们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这样保证大脑的高效率。
以下是语数外三科的一些复习方法:
数学:整理公式,重新背一遍并理解。总结错题并做练习。
语文 :熟背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作文方面可以参考历年作文题目,并尝试写一些作文。
英语:单词句子熟背,最好能默。常常拿起课本念句子,要大声念,不怕错。常翻一翻词典,听一听磁带,看一看光盘。
考试是掌握技巧也是非常关键的:
1、整体浏览,拿到试卷之后,先总体上浏览一下,根据以前积累的考试经验,大致估计一下试卷中每部分应分配的时间。
2、提高速度,考试时,题目有了思路就赶紧做,不要犹豫。
3、碰到难题时,可以先用“直觉”快速找到解题思路;如果“直觉”不管用,就可以用联想法找到解题思路;如果这样也不行,你可以猜测一下这道题目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然后尝试。
4、检查试卷,如果能够提前做完试卷,一定要细心检查看是否有遗漏的题目;重新快速浏览题目的要求,是否理解错题意,确保解题步骤和结果的正确。考试既是知识的检测,又是意志的磨炼。我们要有适度的紧张与焦虑,但更重要是沉着冷静,满怀信心。
总结经验,谱写新篇章
考试过后总结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实际却很重要的一步。通过总结,我们查漏补缺,找到新的目标,为之努力。
首先,要想期中考好要学会尝试回忆。所谓尝试回忆是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再回想一遍。有人将它比喻为"反刍",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自己检查自己,逼着自己进行思维活动。
(1)可以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在尝试回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回忆出课堂学习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这就可以证明自己课堂学习效果是好的。在开始尝试回忆时,最好先不要看书或笔记,等到想不出来的时候再看书或笔记。为了加深记忆,还可以一边想一边把主要的内容写出来。
(2)可以提高记忆能力:由于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自己学过的知识,在尚未进入遗忘状态之前,就在头脑里再现了一遍,这当然是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中考 复习 要素
中考英语的复习要点可谓丰富多彩。围绕相应的知识点来优化复习要素,能更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和思维,增强复习效果。从学生英语学习差异来突出资源优化组合和综合协调,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科学的复习计划方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知识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词汇应“活记”,积累识记量
词汇记忆最头疼,但没有足够词汇量的支撑,学生对英语往往是不知所云。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每年的中考词汇量都在3000至3300之间,特别是一些所谓的生词则是学生需要用心记忆的。而这些生词大都集中在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书面表达中,约占到试卷分值的60%。
在复习中克服被动记忆词汇方法,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记忆来探寻相适合的策略。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词汇记忆的难点和误区,注重形成“分时分段”的理解记忆方法,让学生在逐步深入记忆中加深理解运用;另一方面,关注难记词汇的理解运用方法,建议根据近三年本地中考试卷中出现的生词,将他们建立“难记词汇”题本集,要求学生能够在反复识记运用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感知和综合运用。同时,多为他们提供可实践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感知和运用。
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理解和识记单词,能够使得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8A Unit 1 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The character about friend”之外,可建议学生搜集一些像helpful、humor、happy等词汇外,可要求学生通过在相关背景素材中寻找相似的词汇来积累知识存储量,以理解考试内容。
2. 阅读应“拓展”,丰富语言感
近几年的中考英语阅读实践证明,所选择的的素材都是一些似曾相识的案例和题材。由此可见,中考阅读理解所选择的材料和书本有类似的话题或是书本内容的拓展,与教本有密切联系,是课本话题的迁移。
基于这样的认识要求我们从材中探寻考查命题的规律,在复习相关阅读文章时,一方面,多对教材文本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够在广阔的素材中找到理解的灵感,使得他们感觉到英语阅读就在身边,是一种对生活的认知积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寻找更为自然和贴近生活的阅读理解素材,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相关的资源,2013年我省南通市阅分别围绕收集旧衣服的慈善广告、节约水资源、维生素价值以及职业态度等方面内容来要求学生理解。其实这些阅读都能在教材资源中找到“影子”。正因如此,在复习中不妨多给学生提供可阅读引导的素材,让他们主动阅读感知。
教师在复习阅读理解时,可结合教材学习内容,应多给学生提供相似或者相反的案例。例如在“Reading A lucky escape”学习中,不妨多给学生提供具有黑色幽默的经典语篇,让学生在感受其独特魅力基础上更好掌握相关的内容。
3. 写作应“赏评”,提高地道性
英语写作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项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母语思维的影响,缺少流程和地道性。学生往往会出现如下的问题:像,表达单词不会拼写、生硬翻译、语句之间转接不够顺畅等。这些不足容易让阅卷教师觉得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仍受母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有中式英语的痕迹。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认真研读近几年江苏范围内的中考英语书面表达题目,让学生能够熟悉中考英语写作评分标准,多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灵活性。例如,在“I want to ...”写作训练中,不妨建议学生围绕“What do you want to do?”和“Why do you want to do it?”等来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挑选的范文应多与教材文本学习内容相关,多为中学生所熟悉的话题,像,学校生活、环境保护、富有哲理小短文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建议学生能够把握其中的精彩之处,理清写作思维结构,多学习范文中的写作亮点。通过这样的组织点评,能够使得学生不断观摩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技能水平。
总之,从中考英语复习要素中挖掘教学的方法,能在有的放矢地实践运用中更好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要素的优化能使得学生在掌握相应知识体系基础上更好快乐学习英语,激活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复习教学效果。
■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也时常考查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直接划分节奏,分值一般为2分。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小视。
那么,如何确定文言诗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常见文言诗文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权作引玉之砖,求教方家。
一、 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u具u鸡黍.
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u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 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u新燕u啄春泥。
二、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一)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例1、吾/视其辙乱。(主语“吾”与谓语部分要读分)
例2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划分)
例3此u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此u庸夫之怒也。不能误读为:此庸夫u之怒也。
(二)谓语和宾语间,一般要停顿。
解析:例1、 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原句是动宾结构,
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误读了。
例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例1、2句中的动词谓语“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宾语之间也要作停顿。
(三)主语、谓语和宾语间,一般要停顿。
例⒈先帝u不以u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u不以u臣卑鄙。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u不u以臣u卑鄙。
三、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介词“缘”与中心词“溪”构成介词结构,划为状语,“缘溪”之间不能划,误划分为:缘/溪行。
例2 其一/犬坐/于前。(《狼》)
(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先划句子成分:句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坐”动词作谓语;“于前”介词结构在谓语后作补语;“犬” 译为“像狗一样”, 修饰动词谓语“坐”,在句中作状语。
要特别重视:名词作状语,不能与中心词划分开。该例名词“犬” 作状语,不能跟中心词“坐” 划分开,或误把“犬”当主语,误划为“其一犬/坐于前”
四、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⒈医之好治不病u以为功。
解析:"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u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u不病以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u不知u太守之u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而u不知u太守之乐u其乐也。
例⒊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例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
五、现代汉语是单音词,古代汉语是复合词(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的,朗读时须读断(分开读)
例1、“中间”(中,中间;间jiàn,动词,夹杂)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2、“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可/以一战。
六、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以及“夫”“盖”“若夫”“至若” “诚宜”等助词,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朗读时在它们之后要作停顿
例1 故u克之 (故)
故u君子有不战。(故)
例2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故)
例3 夫/环而攻之 (夫) (《孟子二章》)
例4 若夫u日出u而u林霏开。(若夫、而)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u日出u而u林霏开。
七、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1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例2 洋洋乎/与灏气俱 (《始得西山宴游记》)
“乎” 是句中语气词,是要停顿的。
八、掌握古文化知识。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
例1、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例2、捕蛇者/说。 陋室/铭。 爱莲/说。 出师/表。 马/说。
例3、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例4、 虞山//叔远甫u刻。(《核舟记》)
或 虞山/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uu叔远甫u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误划为“虞山u叔u远甫u刻。”
例5.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
九、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十、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停顿。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字一顿,即:不以u物喜,不以u己悲。
十一、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例1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一、归纳整理初中化学计算的内容和题型,明确“根本”
初中化学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通过化学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里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里各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根据化学式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或含一定质量某元素的化合物的质量;含杂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2.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知反应中一种物质的质量,求另一种物质的质量;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含杂 (杂不参与反应)计算;涉及气体体积的计算。
3.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溶液稀释(浓缩)的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4. 综合计算,其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难度较大,是决定高分的一个考点。
中考常见的计算题题型有文字叙述型、表格数据型、函数图像型、标签型等,近年来各地考题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计算题,如实验探究型、补充条件型、评价型等,应引起注意。
二、把握程序,严格训练,规范解题
尽管计算题种类繁多、题型多样,但解题的程序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包括读题、分析、解答、检验四步。读题即弄清题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理清题中涉及的化学变化的过程,抓住题中的图像、表格的含义,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就是把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与学过的知识进行沟通、对照,寻找其联系点,形成解题的初步思路;做好这一步是解题中的一个飞跃;解答就是按一定的步骤把解题的过程简要正确地写出来,这一步决定着考生的得分情况;检验则是检查解题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否全部正确。看似简单的四步,在平时训练和评卷中却常发现学生未能按步骤解答,或出现错漏、混乱,教师必须耐心引导、督促,采取范解、自查自纠、互换检查等措施强调学生规范解答,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分步解答,会做哪一步就写出哪一步,因为中考评卷是按步给分的。而对于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应提高要求,除了会分步解答,还要懂得综合列式计算、简便计算、巧算。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讲解某道后学生往往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说明学生的定向思维影响了“活用活解”,此时勿过多责怪学生“死脑筋”。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同样一道题,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而解法各异,但殊途同归,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不要仅满足于解出题目,应鼓励、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再发现,找出不同的解法,再比较获得简便的解法。通过一题多解、巧解、活解,可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四、形象图解,做到思路清晰
有些计算题题目内容多,涉及多个量,增加学生阅题负担,各量间的关系易混淆错位,审题坎坷,更易引起误解错答,甚至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若能配合巧用图示分析,把反应前后的物质、已知量、未知量、反应方程式标注到图上,将有助于理解分析,减轻大脑的负担,对顺利形成思路、突破难点起促进作用。
【例2】取铜、锌混合粉末10g置于烧杯中,再滴加稀硫酸使其充分反应,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用了49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杯中剩余固体为35g。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图示分析为:
这样的图示方式文字少,却能将题目的一切尽收眼底,直观易理解,也利于教师讲评。
五、善于分析学生的思维误向,做到及时讲评、强化训练
教师除了耐心、细心的引导解题,还应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试卷及课后个别辅导等多种途径去发现学生解题时的片面思路、误解,提取共性,并有针对性地讲评、剖析,再通过类似题目强化训练,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达到熟练,使学生在中考中夺取高分。
六、发挥合作学习,合力突破高难
关健词;化学;中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9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化学科目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从我市近几年的中考题目来看,中考命题方向比较稳定,试题不但注意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还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进行考查,而且还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面临复习时间短、内容多的诸多问题,如何给学生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进行复习?
1.依纲据本,疏理章节知识
引导学生认真钻研当年的中考考试说明,了解学科考试的命题原则,考试要求、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和试题难度等。几年来,"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一直是我市化学科的命题思路,所以在中考复习中,一手抓理解,一手抓应用;一边捋知识点,一边将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最重要的是,要将上述网络化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努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立体的知识树,最终达到"如数家珍",运用自如。
2.精编习题,贯通所有考点
对于每个考点,老师都精心编选对应的习题,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通过训练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重点讲评学生掌握不到位的考点。可以采取"一题一评析"的策略,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3.反思过程,悟出学习方法
《柳州市中考化学学科考试说明》指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并通过不断反思学习过程,悟出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从近年的中考题分析,题目中有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有很多都是中考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起点高、落点低",但学生在日常的训练中没有去反思、感悟,往往在中考中遇到类似的题目,就觉得是难题,惊慌失措,不知所云。还有些易错知识点,每当做到类似题目,总会丢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加强反思。例如,每次教师下发批阅完的作业或试卷,都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反思或评析,可以反思自己的失分原因、学习方法、掌握知识技巧、答题技巧等。认真反思一道题,等于训练三道题。
4.跳出题海,主攻薄弱题型
题海战术,方法不力;浑水摸鱼,降低效率。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分析,我市中考学生失分率较多的题目有:①实验探究题,②实验设计题,③推断题,④气体净化题,⑤除杂题,⑥检验题,⑦简答题,⑧图像题,⑨计算题。为了让学生能突破这几类薄弱题型,首先我们采取了"针对实际,选题求精,限量用题,重在落实"的策略上,每类题型都精选精练,讲解时注意一题多思,一题多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讲解作题技巧、方法时,要帮助学生归纳解题的要点。如解决除杂问题时,可依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但必须遵循"三不一易"原则: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③反应后不能减少物质的量;④反应生成物易于与原物质分离。解答图像题要注意分析曲线的起点、转折点、变化趋势和终点四个方面。实验探究题、实验设计题和气体净化题中常见的一种用于净化、干燥、收集和储存的多功能装置,我们可以归纳为:①用于净化、干燥气体时,"长进短出";②用于排水法集气时,"短进长出";③用排空法集气时,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应"长进短出"; 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应"短进长出"等。
5.把握特点,提高复习效率
近几年我市化学中考题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以生活、生产、安全、能源、时事等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化学基本素养和化学学习能力的评价;②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试题关注信息,试题信息来源丰富,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阅读信息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化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③突出学科特点,突出科学探究;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学科的应用性;④简化化学计算,突出计算过程;⑤试题情境趋向人文性;⑥图表题增多,形式开放多样;⑦试题源于教材,注重创新,许多题目学生感到"似曾相似"又有所不同。针对中考题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复习中,首先是强化基础题的训练。其次是把握社会热点,如与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安全常识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有关的化学试题。第三,要重视化学用语的训练。第四,是强化训练实验题,如实验探究与实验方案设计题等。第五、注意开放性试题、信息给予题的训练与解题方法的指导。第六,是在训练题中,融合人文精神,体现素质教育,广泛运用生活的情景素材,充分体现知识的应用性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注意点
实行新课程后的高考试题新颖,构思巧妙,立意独特,知识与能力并重。与以往高考试题对比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特点。面对当前高考的形势,笔者认为,高考化学复习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教学
化学概念与基本理论是构成化学学科的基本单位,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的掌握,概念是判断、推理的基础,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高考以基本概念为命题核心的理念有利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水平,新课标中倡导学生理解化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是解题的关键,是化学的灵魂。对化学的基本理论的掌握与应用,直接关系到高考是否能取得好成绩。
高中化学每个章节都有一些核心概念或基本理论,这些核心概念或基本理论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复习时要注意剖析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如“酸”这一概念的内涵,就是酸反映的本质属性,即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其外延就是按照不同类型的分类,如按强弱来分有强酸,中强酸,弱酸。
掌握了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正确地推理和判断概念和基本理论。例如区电解和非电解质两个概念,从其内涵来看,有相同之处,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与混合物都不能划入这两个概念中。它们的水溶液有些可以导电有些不可以导电。但也有很大不同: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且导电的离子是自身电离出来的。例如酸,碱,绝大部分的盐等。而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虽然有些非电解质的水溶液也能导电,但其导电的原因是溶于水后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才电离出离子从而导电,不是自身电离的,例如SO2、SO3、CO2、NH3等。反之,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又可以加深对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例如,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弱电解质,在化学反理原理中可以设计出很多选项,很多同学总是深得内容太多,太杂不好掌握。其实对电离理平衡与水解平衡这两部分原理及弱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可以总结到两点上:第一,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第二,测定该物质的强碱盐的水溶液的PH。理顺这两点后,对于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弱电解质就容易多了。
概念和基本理论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对事物各种属性进行分解和综合,并进一步对其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分解就是指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综合就是把知识的部分综合成整体。例如,如四大平衡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都可以用化学平衡来进行统领或从化学平衡来分解和综合。通过对概念和基本理分解和综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和基本理。
二、注重知识发现过程的教学
化学科学作为由众化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化学科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知识;另一方面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史,如“原子结构发展史”、“化学反应的利用”等。这些科学史以及贯穿于其中的许多经典故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最好范例,比如学习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同学们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深切体会科学家们富有创意的思维过程,并从中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不仅不能马虎应付,而且还应充实加强,以真正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
三、注重设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而思维能力是核心,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靠平时教学点滴积累形成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设计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阀门”,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产生、发展及知识的掌握。
3.1 结合生活、生产实践提出问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渗透STS思想,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高考命题的取向。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蕴含了丰富的化学原理,教师应尽量从生活和实践中发掘问题,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例如在教学“原电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提出:负极材料锌本应是溶解而没有气泡产生,而正极铜上和会出现气泡,但在做演示实验时两极都有气泡产生,这是为什么呢?从而激发学生认清负极材料自身不可能100%纯净,自身内部会形成小电池,从而可以再联系到钢铁为什么会生锈,让学生进行讨论。
3.2 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和深刻性。例如,在氧化反应中,要求得失电子、转移电子总数是多少这个总是时,可以根据得失电子总数与转移电子数相等这个规律,看看在题目中是得电子更容易求出还是失电子更容易求出,从面得出答案。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本质定位为师生交往,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关系,因此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考虑优生,更应考虑差生的存在,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认真思考,有发言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注重把握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基础知识,而零散、杂乱的知识堆砌难以发展能力,只有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才能升华能力。例如应用化学元素关联性,串连知识链。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是前后连续的,复习时把这些知识串连起来,有利于对知识系统完整的认识,并使于记忆。以钠及其化合物为例
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更深层的领悟生命的本质,内化知识要点。
此外,列表对比法、画概念图等方法也是把握知识体系常用的方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化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实验必将随着新课程实施而进一步侧重。
5.1 重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研究科学的方法便可以不变应万变。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尤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教材中的实验的重要性:从教材中的实验,总结实验的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并分析归纳实验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上的共性和特性,掌握实验规律。
5.2 注意领会课本实验的科学性。要掌握课本中的实验,必需深刻领会每个实验步骤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如“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步骤: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要让学生认清为什么要这些步骤,缺少了其中某个步骤为什么不行,除HCl与除H20装置顺序能否颠倒,每个步骤为什么要用一些特定的试剂。
总之,面对新一轮高中新课程程的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复习依据,在夯实双基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全国高考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