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通知书评语

时间:2022-03-02 13:43:46

导语:在通知书评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知书评语

第1篇

六年级家长通知书范文一

贵家长:

为了让你能及时了解您对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孩子有效地学习,促进孩子快乐健康成长,顺利升入初中学习,经校行政研究决定,于本周四(3月22日)晚上18:30召开六年级学生家长会。望各位家长妥善安排当日工作,准时参加会议。如有事不能参加,请向班主任请假。

一、活动要求

1.为确保安全,请家长不要带孩子参加会议。

2.请准时参加会议,建议由父亲或母亲亲自参加,有事要向班主任请假。

3.家长参加会议时不要抽烟,手机调至振动状态,保持会场秩序。

4.车辆请自觉有序地停放在学校内。

二、活动内容:

1.集中多功能教室听讲座。(18:30——19:10)

2.到孩子所在班级与任课老师交流。(19:20——20:30)

对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我们表示深深的感谢!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会换来孩子美好的明天!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新湖小学家委会

3.20

六年级家长通知书范文二

学生姓名:

尊敬的家长同志:

您好!六年级第一学期已结束,在你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您的孩子在我校已经圆满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在此我代表学校和各位任课老师,向各位家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新的学期能继续得到您的支持! 根据上级通知,我校今年寒假定于2015年 2 月 1 日正式放假, 3 月 1 日学生正式报到。2015年3月2日开学。报名时要求携带老师规定的作业(见后):本期的学科成绩情况如下:

希望在寒假期间,家长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寒假作业,如果您带孩子外出,请注意安全,祝家长和孩子们寒假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您的合作!

年2 月1日

六年级家长通知书范文三

贵家长:我校本学期定于二月七日放假,下学期三月六日开学,现将六年级学生周高燊本学期在校表现及学业成绩告知你们,并请督促该生在假期中认真完成假期作业,协助学校指导好学生假期活动,做好开学准备工作。

校长:侯启康班主任:徐蕊

年二月七日

 

六年级家长通知书相关文章:

1.2016小学高年级通知书评语

2.初中家长通知书

3.二年级家长通知书评语

4.2016学年小学通知书教师评语

5.五年级家长通知书评语

第2篇

关键词:铁路桥梁;预制T梁;声屏障;救援疏散平台

引言

鐵路作为我国经济运行的大动脉,随着近十多年来我国铁路已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客货共线、货运专线及重载铁路等不同铁路运输形式,列车运行速度越来越高,极大地缩短了省与省、城与城之间的时间,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便利。为了提高铁路运行速度,缩短铁路运行时间,须改善铁路线形、坡度等各项技术指标,在山区地带通常出现长大隧道、桥隧相连的隧道群,根据《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规范》要求需要设置紧急救援站[1],救援站应与邻近的桥隧贯通,以便将人员快速疏散到安全区域,并能自救或通过救援快速到达洞外,达到以人为本、自救为主、安全疏散、方便救援的目的,从而极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隧道通道的救援疏散站台可局部加大空间即可满足,但是普通铁路标准预制后张法T梁桥面规范上标准人行道宽度仅为0.8~1.05m[2],仅按正常的大机养护要求考虑,其宽度、高度均不能满足救援站要求,需重新设计桥上的救援疏散站台。

1救援疏散平台构思

根据《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设计规范》第3.0.5条[1]规定,长度20km及以上的隧道或隧道群(即隧道与隧道紧密相连,隧道口间距小于一列旅客列车长度),为了保障应急疏散人员在隧道内的安全,需要设置紧急救援站。第4.2.5条[1]规定,救援疏散站台宽度不宜小于2.3米,站台面高于轨面不小于0.3米,站台边缘距线路中线的距离可取1.8m[1]。

根据隧道规范对救援疏散平台要求,铁路桥梁标准人行道结构形式远远不能满足救援需要,其宽度需加宽,高度相应加高。一般铁路桥梁为简支箱形梁、T梁两种结构形式,对于简支箱形梁可以通过加宽顶板翼缘宽度后、调整人行道高度而达到救援要求;但对于标准的简支T梁(200公里/小时以下为T梁)[5],由于人行道需要加长1.25~1.5m,悬臂加长后对梁体结构安全影响极大,原简支T梁的结构尺寸不能满足要求,需重新拟定T梁的结构尺寸,重新设计T梁,这样既达不到标准化生产,又需额外增加施工模板的投入,对设计、施工及养护都带来极大困难,如果在T梁原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则需要增加梁片、加宽桥墩及增大基础来满足使用要求,将会造成工程造价增加较大,征地拆迁及用地相应增大,施工工期延长。

通过对部颁普通铁路标准预制后张法简支T梁(图1)和预制后张法简支声屏障梁(图2)[6]在构造上的对比、分析及研究,简支声屏障梁人行道与主梁为一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而简支T梁为角钢形式,通过螺栓与桥面板相接,故声屏障梁人行道受力及连接方式均比普通T梁更好,需要充分利用声屏障梁人行道特点,通过改变声屏障T梁顶部人行道部分构造措施,满足救援疏散站台要求,从而减少相应工程、工期,降低工程造价。

所研究的救援疏散平台[7],为了降低救援疏散平台的自重,尽量选用质量较轻的钢材及复合性材料。所采用的梁上救援疏散平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无机复合型水泥基混凝板平台面、框架支撑钢结构,其中无机复合型水泥基混凝板平台面作为救援疏散站台面,直接承受人群活载,而钢结构作为站台面的支撑体系,这样结构受力简单、明确。框架支撑钢结构立柱采用HW100×100mm热轧H型钢(立柱A、B),斜撑采用40×40mm冷拔方钢,分别与梁上预埋钢板和顶上槽钢焊接,钢立柱和斜撑纵向按1米间距布置,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工程材料,减轻相应重量,如图3所示。

2救援疏散平台结构受力分析

(1)声屏障梁结构受力分析

根据(2012)2109预制后张法声屏障梁标准图的说明书第四项第2条活载的设计说明,可以查到其桥面板处相应的设计荷载值,具体内容如下:

①人行道竖向静活载:距离挡砟墙外0.5米以内为10Kpa,距离挡砟墙外0.5米以外为5Kpa,计算主梁时人行道活载不与列车荷载组合;

②声屏障荷载:采用插板式声屏障,高度为轨面以上3.05m,其自重为计算5KN/m;

③声屏障上的风荷载:风荷载作用于桥面板荷载为15.45KN.m/m。

根据标准梁图的设计荷载值,可以建立活载在桥面板上的荷载分布形式简图(见图3)。

根据其桥面板处结构计算荷载布置(见图3),可以推算出声屏障梁上计算截面A-A处结构内力(即截面变化处所能承受荷载的内力最小值)为:

弯矩M=33.2KN/m;剪力F=11.7KN/m。

(2)疏散平台结构受力分析

根据在声屏障梁(标准图2109)上所研究的救援疏散平台的构思,利用结构计算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图4),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救援平台面结构自重取1.25KN/m,结合标准声屏障梁图的活载外力分布形式(见声屏障梁结构受力分析),分别按四种工况计算出救援疏散平台在框架钢结构支撑处的反力及应力,取其最不利的荷载组合进行相应检算,具体计算工况如下:

①工况一:恒载,仅考虑结构本身的重力;

②工况二:恒载,站台面内侧0.5m处10kpa,0.5m以外4kpa,扶手顶端0.75kN/m;

③工况三:恒载,站台面4kpa,扶手顶端0.75kN/m;

④工况四:恒载,站台面1.5kpa,扶手顶端0.75kN/m。

根据有限元软件的分析、计算,得出钢立柱A、B的反力及应力(见表2):

根据计算结果汇总表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工况二受力最大,故最不利情况为工况二。

选取最不利荷载组合工况二,根据图4计算模型,可以推算出声屏障梁上计算截面A-A处内力为:

弯矩M=18.6KN/m;剪力F=11.3KN/m。

(3)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標准预制简支屏障梁上的声屏障与救援疏散平台在计算截面A-A处内力对比如下:

通过以上计算结果的对比,可知救援疏散平台在声屏障梁上受力比自身声屏障小,说明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条件下,其结构及受力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3结束语

根据隧道规范对救援疏散站台的要求,并通过对铁路标准预制简支T梁和标准预制简支屏障梁的桥面上结构设施的研究,否定了简支T梁设置救援疏散站台的可能性,充分利用铁路标准图声屏障梁(通桥2109)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救援疏散平台形式,建立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及计算,技术上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对桥面构造的局部修改,在构造上简捷、美观,施工上所采用材料较少,施工方便,可以减少梁片、桥墩、基础及防护等方面的增加,在技术、经济效益上有突出的优势,所研究的桥上疏散平台形式也可用于铁路箱形梁,本项研究目前已运用于多条国家铁路干线,取得极好的经济效益,本项目也获得了2014年的发明及实用专利。

作者:张敦宝等

参考文献:

[1]国家铁路局.TB10020-2017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2]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TB10002.1-200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3]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TB10002.3-2005铁路桥涵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流通统计 采访质量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2-0104-04

To Establish a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of Books Based on the Circulation Dat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books, especially new book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build a book interview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se aspects: interview team,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circulation data, and the bookseller rating, which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rview.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circulation statistics; interviewe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受书价不断上涨和图书经费投入不足的困扰,另一方面现有馆藏图书利用率不高,造成购书经费浪费严重,投入和产出不协调的矛盾在目前图书馆中普遍存在,如何化解矛盾,提高入藏图书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图书经费的产出效能,使经费效用极大化,是图书馆最终要解决好的一大问题。本文以苏州科技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为例,在统计分析馆藏及每年新书流通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图书采访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采访流程,提高采访质量。

1 2003~2010年图书流通数据分析

流通统计是对图书馆文献流通的各项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统计,包括流通量统计、图书周转率统计、图书拒借率统计、图书利用率统计、图书满足率统计等,是了解和分析读者利用本馆藏书状况的具体依据[1]。表1是对我馆自2003年来的8年中文图书流通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馆藏图书利用率及每年新书的采购质量,为图书采访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当同一册图书借阅次数多于一次时,仍计为一册,流通量即指定时间段内文献借阅的册数,我馆从2003年来的8年中,平均馆藏年增加10万册,而图书借阅量却不断下降,对纸质图书来说是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出现了藏书成分欠佳的状况,对一般高校而言纸质图书经费仍占总经费的绝大部分,投入大,但利用率在不断下降,投入和产出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采访。表1反映出前5年图书流通量还能相对稳定在40万册以上,其中2005年流通量最高,主要原因是本科评估前采购的新书较多,2008年来的近三年流通借阅量下降明显,已连续两年跌至30万册以下,总体馆藏图书利用率偏低。

从8年的流通量统计中可以可以看出,每年流通量前5位图书大类的位次稳定性强(见表2),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我校读者的借阅倾向趋于稳定,占总借阅量的71.37%。文学(I)类图书借阅量高居榜首,占总借阅量的29.15%,是高校图书流通中的普遍现象,符合青年学生既重文学名著阅读,增强人文素养,又能休闲阅读,放松心情的心理。另外,我校传统的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文学类是其中的专业课程,加上文学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共享性广,通用性强,所以,文学类图书的流通量大也就不难理解了。工业技术(T)类图书,实用性强,其中的计算机等级考试(TP3)类和语言文字(H)类中的英语四、六级图书是学生必用的考试参考书,因而这两类绝对是热门图书,借阅靠前。数理科学和化学(O)类图书是理工类大学生的基础学科,拥有较广的固定用户群,借阅量排行第四也在情理之中。历史、地理(K)类图书借阅量位居第5,源于我校仍有历史这一老牌传统专业,加上有一定量的爱好历史史料的读者,借阅量也就相对较大。再者,流通量前5位的图书大类的利用率还是存在明显差别,排前3位的I、T、H三类图书,由于对学校大学生均为适用,读者群大,在实际流通中占有绝对量,为61.1%,而O类和K类图书较前面三类图书的适用性弱,占总流通量的百分比小一些。前5位中人文类占60%,理工类图书占40%,考虑I类图书对文理科学生具有广泛的可读性、适用性、共享性因素,形成了流通量居前5位文理类图书的利用比接近1:1,上表反映了我校学生对这5类图书的需求较旺,认可度高。我馆8年的图书流通数据,流通量前5的图书占总流通量的71.37%,已满足了全校极大部分读者的文献需求,基本印证了“二八定律”[2]。

上述5类图书与我校专业关联度差,没有相关专业,每年仅占流通总量的0.53%,借阅量非常小,此5类的图书利用率极低,需要说明的是,航空、航天(V)类图书由于每年的借阅量仅为十余册次,与全年总流通册次的占比在小数点保留两位时为0.00%,表明V类图书实际流通量太小,已到可忽略的程度,因此,在分析流通数据的基础上,图书采访应及时作出调整,减少上述5类图书的采购数量,遵循文献采集最大效用原则,把经费转移到利用率高和新专业文献的建设上去,避免经费人为浪费,对接近零借阅的V类图书,采访上更应作出较大调整,大幅减少采购。

2 新书在当年及后来几年中的利用率统计分析

新书借阅情况是最能反映某一阶段图书采访质量,反映所采图书是否符合读者的需求。从表4中可以看出:

2.1 新书进入流通后在次年利用率最高

新书次年利用率比当年平均提高4-5个百分点,说明新书进入流通后的第二年被充分利用,原因之一是在一年中新书不断按批次进入流通,并非一次性入藏,在下半年入藏的新书由于离年底较近,与读者接触的时间短,有的新书可能进入流通不到一月就开始统计一年的借阅情况,故当年不能完整反映新书的利用率,所以新书在次年的流通利用率均比当年高。

2.2 新书进入流通后利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新书只在第二年中利用率都提高,且达到最大值,从第三年开始逐年递减,且有的降幅较大,如2003年新书在2005年的利用率比2004年下降10.78%,2004年进入流通的新书利用率情况也类似,且利用率的绝对值也在逐年下降。

2.3 新书利用率低,采购质量有待提高

从8年新书利用情况数据统计中清楚地表明,新书利用率最高值42.04%,说明四成新书进馆后被读者利用过,还有近六成的图书很少或根本无人利用,超过一半的新书利用率极低而造成严重浪费,并且从表中看出,每年新书的利用率一直在下降,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但利用率反而逐年下降,投入与产出的矛盾突出越发明显。如2009年和2010年采购的新书当年利用率比2003年和2004年新书利用率降幅达一半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老化逐年显现,2003年进馆的图书在8年后的2010年中利用率仅为7.43%,上述现象应引起图书馆领导和采访人员的重视,找出原因,调整采访策略。

2.4零利用率或接近于零的新书的借阅分析

通过对2006年和2007年采购的18册和25册V类新书利用率跟踪统计(见表5),发现2006年采购的18册V类新书在5年中只被借阅过一册,总体利用率为零,2007年采购了25册V类新书,在4年中被借阅过3册,利用率也接近于零,对于此类利用率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大类图书,是我们采访中应该充分关注的一个部分,V类图书是有关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识内容,专业性较强,我校没有相关专业,此类图书的利用几乎为零也就不足为奇,采访中减少对V类图书的采购,不会影响本校读者的需求,万一读者对V类知识的少量了解和需求,可通过网络或区域内资源共享来解决。

采访部门要对新书利用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对类似上述图书进行排查,了解原因,调整采购方向,通过建立文献采购质量评价体系,有效避免经费的浪费,强化纸质文献采访的针对性,提高图书馆藏质量。

3 纸质文献采访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读者是图书馆馆藏质量高低的直接检验者,流通部门的流通数据是图书采访效果的最直观反映,文献采访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把好采访关的保证,图书中标书商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文献供货的能力和质量,以上几大方面的合力共同构筑图书采访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图书采访实践中,建立文献采访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纸质文献馆藏质量的保证,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组建三级图书采访队伍

学校、图书馆、系部的领导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图书馆文献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建立主管图书馆的校领导、图书馆及各院系专业教师为成员的三级采访队伍,尤其是院系一级的专业教师一定要参与相应专业图书文献的采访工作,这是保证文献采访与学校学科专业相匹配的重要因素。同时,主管采访工作的馆领导经常参与图书的采购工作,制订完整的采访规章制度,组织采访人员参观学习,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采访工作业务研讨,把在采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体分析、讨论,找出解决办法。

3.2 解析流通数据,重视读者图书预约信息的分类统计工作

图书质量优劣最后还是读者说了算,新书利用率的高低是判断近期采访效果的最重要指标,包括新书在当年和后几年中的利用率的统计分析,采访人员要密切关注利用率排在中等偏下,尤其倒数几位的图书大类,是否出现相当一段时间内新书零借阅的状况,必要时对利用率极低的具体图书进行跟踪采样,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这些图书分别来自哪些供货商,与他们进行沟通,提出供货和采购方面的意见。

读者图书预约信息反映了读者对某类图书的直接需求,是采访与读者需求沟通的渠道之一,现有的图书管理系统均有读者图书预约功能,当某一图书所有复本已被全部借出后,读者可利用图书预约功能进行预约登记,以便在第一时间内借到读者还来的这本图书。预约信息真实反映读者对某种图书的实际需求,反映哪些图书是读者需求较多的,采访人员对预约图书进行分类统计,了解读者的图书需求和哪些图书的馆藏不足,提示需要补充什么样的图书,使文献采购更具针对性。

3.3 建立书商信用评级机制,确立长期合作的图书供应商

(1)书商的服务周全度、信誉度。态度决定一切,周到的服务,能全方位满足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需求,书商会主动为图书馆考虑藏书特点,有意识地系统供应相关图书,针对性强,保证专业图书的覆盖面,全面发挥书商的主观能动性。信誉度包括及时供应合格图书,拒绝伪劣产品,完全按照合同安装指定规格的防盗磁条等,保证初加工的质量。

(2)供货力和书目数据的完整度。年中和年末分析中标书商的到货率,书目清单的可选量,实际发生的采购份额,所提供的书目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及完整度,一年中能够提供现采的条件和次数等供货能力。

(3)书商与本馆藏书建设方向吻合度、紧密度、关联度和对馆藏的贡献度。每个书商都有他的货源品种特色,例如主要侧重于几类学科的文献供给,所以,采访中要对每一个中标书商进行特色分析,在书商与本馆藏书建设方向上的吻合程度,紧密程度和关联程度方面重点考量,得出该书商对馆藏建设的贡献力度。

(4)定期对书商提供的图书进行流通数据分析。从新书进入流通后的一定时期内的借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工作需要,追溯到该图书来源于哪个书商,可采用抽样统计分析等方法,评判中标书商提供文献的针对性的强弱,实际利用率的高低,用事实数据证明书商对本馆的作用大小,另外要注意中标书商供应的图书在零借阅图书统计中的占比情况、出现的频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与供货书商进行沟通解决。

(5)建立中标书商信用等级,遴选核心供货商。设置评定信用等级的指标,赋予相应分值,根据书商近几年供货等综合情况,得出书商相应信用等级,在此基础上遴选本馆文献建设的核心供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提高馆藏质量。

3.4 采访人员业务素质考评

采访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文献采购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文献建设的CEO,所有文献都由采访人员把关入馆,其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采访的质量。

(1)采访人员按中标书商来分,即1人负责某个或几个书商,便于对口管理,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抽检每个采访人员所采图书在流通中的实际利用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

(2)采访人员每年参与中标书商组织的现采次数等情况考评,与订单式采购相比,现采工作要辛苦得多,但现场选书针对性更强,文献建设质量有较好的保证。

(3)每年对采访人员进行业务素质理论考核,促使采访人员主动学习、关心、了解图书出版和图书馆发展动态,拓宽采访工作思路。

文献采访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除图书馆自身外,还要从出版社、发行商、图书中标书商等环节完善采访流程,要充分利用流通数据,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建立图书采访质量评价体系,使得高校图书馆采访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保证采访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方正,王可权.图书馆管理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457.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模糊数学;综合评判

一、评价内容与指标

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调动各级领导、教学管理工作者和通识教育教师的积极性,加强通识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和课程管理水平。

下面以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整体规划为评价对象,介绍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内容和指标。具体评价内容和指标见表1。

从表1知,评价内容分目标与理念、行政组织与管理、课程与教学、师资力量、经费保障等五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又分了多个评价指标,同时,也看出从这些评价指标基本上不好量化。限于篇幅,在此不对每个评价指标做详细解释,读者从字面上基本可以了解。

在实际评价操作时,专家可能给每个指标分配一个标准分值,比如:经费使用情况标准分为5分,但是,参与评价的人员给出此项5分或4.5分或4分等等,评判模糊,标准很难统一,随意性大,这正是本文运用模糊数学解决此问题的动机所在。

二、评价体系建模

(一)模糊数学方法简介

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数学学科。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模糊集合是模糊数学的基础,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于1965年将普通集合论里特征函数的取值范围由{0,1}推广到闭区间[ 0,1 ] ,得到模糊集的定义:

设在论域U上给定了一个映射

A:U[0,1],μA(μ)

则称A为U上的模糊集,A(μ)为A的隶属函数。

在侧重于应用的模糊数学分析中,经常应用到聚

类分析、模式识别和综合评判等方法。本文中主要使用综合评判方法对高职教学评价进行描述、评判。

综合评判就是对受到多个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的评价,这是在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评价难免带有模糊性和主观性,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判,将使结果尽量客观从而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评价建模及综合评判

综上所述,可以根据评价内容与指标将通识教育课程评价GESJ看成一个五元组,即GESJ={目标与理念,行政组织与管理,课程与教学,师资力量,经费保障}。为了描述简单起见,我们用它们相应的代码代替

具体元组,即GESJ={I1,I2,I3,I4,I5}。(注:后文均采用代码代替具体内容的表示方法)其中,目标与理念I1可以表示成二元组{I11,I12},行政组织与管理I2可以表示成四元组{I21,I22,I23,I24}课程与教学I3可以表示成九元组{I31,I32,I33,I34,I35,I36,I37,I38,I39},师资力量I4可以表示成五元组{I41,I42,I43,I44,I45,},经费保障I5可以表示成二元组{I51,I52,}。因此,可使用二级综合评判对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1.对GESJ中I1,I2,I3,I4,I5各元组进行一级评价对I1有:

(1)评判因素集:I1={I11.I12}

(2)评语集:V1

(3)评判矩阵

对于某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I1指标评价,可请若干专业人员进行单因素评价。单考虑I1因素,若其中有70%的人认为很明确,有20%的人认为比较明确,10%的人认为一般,便可得出:

它表示的评价是:“优秀”的程度为53.5%;“良好”的程度为22%;“中等”的程度为14.5%;“及格”的程度为6.8% ,“不及格”的程度为3.3%。按最大隶属原则,结论是所有参评人员对此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整体评价是“优秀”。如果需要对整体评价得出一个百分值,可以给出评语集中每个元素的分值。比如:

评语集:V={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量化成V′={100,85,70,60,50},则有:

整体评价百分值:S=JV′=(0.535,0.22,0.145,0.068,0.33)×(100,85,70,60,50)=88.03

综合评判的结果可以作为广大参评对象对该校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整体认可程度的依据和评估的依据;而评价结果和参评人员的感受又可以作为学校管理层进行决策和改进通识教育课程的依据。

三、相关工作

本文在文献[ 1,2]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其他文献的成果,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整体评价进行了新的描述,并将其建模成一个五元组。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整体进行了综合评判,以便了解此类院校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院校管理层根据参评人员反馈的结果进行决策,从而提高院校通识教育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惠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7-8.

第5篇

 

控制技术移动通信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当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多,对移动通信平台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人们已经不满足3G网络的应用,4G网络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移动通信系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进行调节,实施技术控制和革新,提高系统的使用质量。

 

1.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概述

 

1.1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整个移动通信系统历经了三次技术革新,有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主要应用的是蜂窝概念,典型的应用系统是AMPS和NTT,可以实现基本的通讯功能。随着技术的革新,第二代开启了2G网络时代,蜂窝通信演变为数字蜂窝通信。主要以GSM和IS-95和PDC系统为主,在上个世纪九十年入使用。第一代中采用的频分多址逐渐演变为时分多址,调制方式有所创新,技术趋向数字化,提高了相应的保密性能。这个时期的移动通信,除了基本的通话业务外,实现了信息功能的配置。这是一个逐渐探索的过程,技术人员在不断的实践中,将分组交换网融入2G网络,出现了分组无线业务,从而提高了业务分析的能力。分组无线业务可以实现全天候,随时待命,可以支持多种形式的信号传输,实现与IP网络互联的有效性。同时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流量概念,实现了流量计费。虽然与第一代移动通信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之前的系统依赖比较明显,没有从根本上对技术进行变革,只是实现了部分革新,业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市场的需求,推动移动通信系统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进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出现了3G的概念。主要以CDMA系统为主宰,可以进行宽带业务,它可以实现多用户共享,提高了信号传输速度,可以和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除了基本的通话业务外,实现多种功能的开发,可以有速度、有效率的进行网络连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大发展[1]。

 

1.2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构想和应用

 

目前,3G网络应用已经比较落后,开启了4G网络时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业务,灵活的通信资费方案,越来越适应大众的需求,个人移动通信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技术的融合革新,将会推动未来的移动通信越来越智能化,向着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下一代系统进步。该系统将会大破时间、地域限制,随时随地的进行网络连接,实现实时通话。这是一个无缝连接,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范围进行平台上的互补。

 

目前,4G网络得到了应用。4G采用的不再是单一接入技术的同构网络,而是全IP异构网络,支持多种业务类型,有智能的终端,系统比较复杂。拥有同一个IP平台,实现了无线接入技术的连通。这是一个巨大进步,简化了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功能多样。异构网络结构标志着网络中技术运用的多样化,通过各种接入系统的团结协作,可以优化工作方式,能够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网络质量比较高。它可以检测各种无线系统,实现无线信号的连接。对于无线的管理效率比较高,涵盖范围比较广;可以很好的实现通信安全;实现了人机交互方式的多样性;有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了各种终端的智能化。

 

4G网络采用的技术也有所不同。第一,MIMO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分化无线信道中散射路径,可以提高传输速度,保证通信质量。第二,OFDM技术。该技术也要进行信道的划分,实现窄带调制和传输。通过信道的划分,可以把数据分流,以一个比较低的比特速率进行传输。由于数据符号保留的时间相对较长,避免了各信号之间的干扰。如果在此基础上加入CP作为屏蔽物,可以进行ISI的消除。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先数据系统的非对称性问题,它可以根据不同数量的数据实现不一样的传输速率。第三,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无线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的特性。第一,会因为外界设备的变化引起时变特性。利用编码调制,可以缓解这种问题,提高相应的信道容量,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另一个是衰落特性,需要进行消除和解决。

 

2.移动通信的功率调节

 

通过功率的调解,可以降低信号发射的功率,从而可以提高信道容量,保证传话质量。传统的功率调节只是为单一的功能服务的,已不能满足现展的需要。在分组交换网络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功率调节,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加上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种类繁多,对发射功率的要求也不一样,导致功率调节问题比较复杂。进行功率调节,可以克服在系统运行中出现的“远近效应”,减少相互用户之间干扰,提升系统容量。

 

2.1功率控制的准则

 

准则是进行功率调节的基础,它分为两个部分,平衡准则、性干比平衡准则。功率平衡原则里面,对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需要同等的MS、BS有用信号功率。另一个准则中,要做到信干比SIR平衡,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收到的信号要实现相关方面的相等。两个准则分别控制不同的部分,实现相应的功能。相对来说,两者之间是有同等效果的。功率平衡准则容易进行控制方法的应用,但是它所达到的效果不如SIR平衡准则。但是,SIR准则也有相应的不足,稳定性较差,从而对系统造成影响。在实际的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应用准则。

 

2.2功率调节的影响因素

 

由于能够影响功率的因素有很多,原因比较复杂,加上业务的多样化,导致对功率的控制成为一个大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根据系统的中断概率和QOS等来进行调节,根据不同的因素进行选择。因此,对影响因素的探索比较重要。第一,采样频率。就是调节系统的调节速度。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不可能每个时候的数值都是一样的,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所以,在采样时,要多选取一些样本,尽量全面、有代表性,抽样方法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从而保证数据的相对正确性。再者就是采样间隔的时间长短,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根据需要,科学的确定间隔的时间长短,保证采样的合理。第二,算法的计算延迟。时间是在不断变化的,功率值、信号的强弱值是一个动态的数值,如果延长的时间过长,中间运行过程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肯定会对功率调节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用户的分布状态。用户的分布状态,会影响功率调节的方式,测出的结果肯定有所差异。第四,功率分配方案的优劣。这是一个基础的部分,对后期的功率调节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方案不科学合理,对功率的使用和分配有问题,部分功率过大,部分功率存在严重不足,会造成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大的损耗,容易出现故障,也会造成部分资源的浪费。第五,开环功率控制中的功率测量技术。测量技术的科学合理,为功率调节做好了依据。经过客观的测量,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才能对功率做一个合适的调节。方位不到位,影响细节,导致最终的调节结果不合理。除了以上几个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功率控制,例如小区半径的大小、越区切换的方式和频度等。总之,可见影响因素是比较多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控制。

 

3.控制技术的方法应用

 

由于在功率使用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能耗,影响范围比较大,需要采用一定的办法进行处理和防控。

 

3.1开环功率调节和闭环功率调节

 

这样的方法是建立在由链路导致的信号衰弱的问题上的。开环功率简单的说,就是充分估计信号衰弱的程度,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补偿。根据信号的衰弱程度,主要是对相关的损耗做一定的判定,根据损耗的严重程度进行功率的调节。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相互的关系可以进行其他物体的判断,从而进行防治。信号较强,说明损耗较小,对功率的调节较少。信号越弱,说明损耗较强,需要大幅度的进行功率调节。在操作中,也存在通过开环功率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采用闭环功率控制。在开环功率中,需要进行以下几个设备的功率调节。移动台需要根据接收的信号强弱进行发射功率的调整,但是对象不一样,主要是针对基站发出的信号。从而两件连个站点之间接收信号的强弱程度一样,避免出现“远近效应”。开环功率调节方法是一个时效性比较强的调节方法,反应速度比较快。基站的功率调节主要是根据移动台来进行,可以降低基站的发射功率。这是一个双向调整的过程,对双方都会有所影响[1]。

 

闭环功率控制,主要是依据基站的控制命令。开环功率调节要在前向信道和后向信道相关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一个功率调节方法。彼此不相关,这种方法起不到相应的作用。闭环功率调解中,要做一个比较,把接受到的信号和具体的门限做一个对比,来确定功率是否应该调大还是调小。闭关功率调节功法比较多样,从内外两个部分进行检测和比较,进行功率的调节。

 

3.2反向功率调节与前向功率调节

 

反向功率调节主要是进行对移动台的功率调节,促进基站接受到的信号功率基本处于一个相等的状态,这样可以降低相互之间的干扰,避免“远近效应”,提升整个系统的容量。PRACH采用的就是开环功率控制,根据信号强弱来进行损耗判断,从而对移动台的发射功率进行调节。DPCH则采用开环和闭环两种方式进行功率调节,开环功率决定信号刚开始的发射功率。反向开环功率主要是根据导频信号的功率变化来进行功率调节的。可以通过对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变化来进行两站点之间的损耗判定,及时对移动台的发射功率进行调整。如果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弱小,则证明损耗较大,需要调大移动台的发射功率;如果接收的信号功率比较强,则说明损耗较小,可以适当对移动台的发射功率进行调小。在前两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发现将频率进行间隔,可以有效抗干扰,进行功率调节。常规使用中,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的间隔要比信道宽,使之成为两个独立的通道,可以明确损耗的正常位置,不能进行混淆,有利于问题的处理。反向闭环可以纠正移动台的开环功率评估,促使移动台调节出最适宜的发射功率。在蜂窝系统中,由于前向链路和后向链路存在不相关,因此对衰落特性来进行反应并不客观,作用不大,可以采用反向闭环功率调节方法,可以弥补一定的不足。前向功率调节主要是对基站的发射功率进行调节,促进信号功率发出和接收时同等。前向功率调节可以防干扰,减低相应的平均发射功率,包括物理数据信道和专用无力控制信道两种功率调节方式。这两个部分需要内环和外环功率调节共同使用,调整幅度比较相同,但是也有所差异。两个功率调节反方式包括两种模式的功率控制,一种是压缩模式,一种是非压缩模式。相对于反向功率调节控制而言,前向内环功率调节方式比较多样化,可以多渠道,多类型进行评估,然后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控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应用特点,进行功率调节方法的选择,例如,在密闭的室内,属于低速移动的环境,就需要快速的功率调节控制[3]。

 

3.3集中式功率控制与分布式功率控制

 

集中式的模型主要包括前向和反向功率控制。采用工控的方式,对基站进行检测,根据信号强弱和链路的状况,来进行调整,这一点是控制方法中比较通用的部分。调节的目的也是一样的,使接收端和发射端的信号平衡。集中式功率控制能够成功进行的条件是需要一个规范统一化的链路增益矩阵,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因为现在的小区用户数量比较多,很难达到一个统一。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适用性低,需要进行改进。分布式功率控制也是对移动台进行控制,实现功率的调节。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一定的计算方式,在窄带蜂窝系统中通过迭代的方式进行计算,得出最佳的结果,从而实现对功率的控制。如果出现误差,可以进行SIR平衡计算。在传统的蜂窝系统中,如果不考虑误差的问题,这种方法比较实用,比较有效;如果考虑误差,误差较小,影响较小,这种方法还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如果物差较大的情况下,它的有效性就会随之降低。总体来说,它的实用功能比较强,控制效率比较高,优势明显。

 

结语: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人类的需求愈加多样化和前沿化,对移动通信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功率调节还存在一定的局限,需要加以改进,提升系统容量,从而促进移动通信的大发展。

第6篇

【关键字】屏蔽门控制系统功能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TM92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基本构成以及运行模式

1、地铁控制门系统

地铁屏蔽门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包块机械和电气控制部分,其沿站台边缘布置,将车站站台与行车隧道区域隔离开,降低车站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能耗。同时减少了列车运行噪音和活塞风对车站的影响,防止人员跌落轨道产生意外事故,为乘客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候车环境,提高了地铁的服务水平。

2、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其硬件组成主要包括就地控制盘LCB、中央接口盘PSC、车站紧急控制盘PEC、配电屏、驱动ups、控制ups、蓄电池屏、、屏蔽门状态报警盘、屏蔽门操作控制开关等。软件组成主要包括电机控制、门宽参数自学习系统、障碍物检测系统、防挤压系统、开门程序控制系统、关门程序控制系统、总线控制系统等。如图:

3、屏蔽门控制系统运行模式

正常运行模式分为两种:

(1)在列车配备自动驾驶系统的情况下,来自系统级(列车信号系统)的控制。

(2)在列车无自动驾驶系统的情况下,信号系统发出“列车占位”信号,由授权的操作人员在站台控制面板(PSL)上控制屏蔽门的操作为站台级控制的正常运行模式。

3.2非正常运行模式

(1)故障运行模式

在以下故障情况发生时,进入故障运行模式:

a.滑动门关闭时探测到障碍物。

b.列车超过允许停车精度,列车门与滑动门错位。

c.个别滑动门不能打开。

d.控制系统发生故障。

(2)紧急工作模式

在以下故障情况发生时,进入紧急工作模式:

a.列车在隧道罩发生火灾。

b.车站内发生火灾。

c.其它以外突况。

(3)测试工作模式

当系统安装或维修时采用的工作模式。

二、地铁屏蔽门控制系统功能及其作用

电气设计中采用控制部分和监视部分分开,其中控制部分采用硬线连接,监视部分采用总线连接。

1、控制功能。在任何运行模式中,接收上级发来的各种命令,上报信息以及对各屏蔽门单元进行自动控制,完成相应的动作。

2、监视功能。具有监视功能的设备包括两部分:中央接口盘(PSC)和远方报警盘(PSA)。主要完成站台每侧屏蔽门单元相关信息的集成,主要有以下功能:(1)收集系统测试(PST)、手动解锁、就地控制(LCB)、车站紧急操作装置(PEC)、站台控制PSL的状态信息;(2)通过现场总线通信收集全部门控单元(DCU)信息;(3)允许对DCU参数进行修改;(4)存储屏蔽门故障诊断信息以及正常系统运行记录;(5)收集驱动电源信息。

3、屏蔽门控制系统作用

从屏蔽门控制系统的作用的角度来讲,屏蔽门系统的控制分就地级控制、站台级控制、列车信号系统级控制、火灾模式级控制。就地级控制是每个活动门模块可以独自机械,电气操作;站台级控制,列车信号系统级控制,火灾模式级控制都是通过PSC里的继电器控制活动门模块的运行,PSC是根据各级控制发出的命令对活动门模块进行操作、监视,是各级控制的集合体。优先级是就地级,其次是火灾模式级,然后是站台级,最后是列车信号系统级。火灾模式级是在车控室操作屏蔽门系统,支链打开屏蔽门。

现在有两种PSC设计方法,一种是把电气系统(主要是处理硬线命令的继电器组)和监控通讯系统组合在一个模块里,成为一个黑盒子。黑盒子的输出输入接口有电源,现场总线网络(监视网络),各级控制的命令、状态的硬线端口,门单元的命令、状态的硬线端口。可以既控制屏蔽门运行,也监控屏蔽门状态、故障,并把相关信息存贮起来。一种是电气系统和监控通讯系统各自独立,把电源,各级控制的命令、状态的硬线端口,门单元的命令、状态的硬线端口集合一起,把现场总线网络(监视网络)独自成一体,与各门单元,PSC里各重要继电器组有接口,从而全面监控系统,电气系统和监视网络收集的若干重要状态如“开门”状态,若干重要故障如“系统故障”通过PSC的指示灯面板反映。首先这样电气和监控通讯两个系统不会相互影响,独立开来以后维修、改造方便。其次减低维修成本,一个部件损坏不必整个PSC更换。

三、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1、伺服驱动系统

门机是屏蔽门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门控单元(DCU)是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门控单元的丰要部分是服伺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和伺服驱动器。从成本来考虑,伺服驱动系统约占门机的l/2,约占屏蔽门系统每单元的1/6。目前,屏蔽门行业国内的生产厂商所采用的是大都是外购通用件,功能齐全,性能很好,相成地价格很高;有的还需要另外配置控制器,使得系统累赘和不可靠。相比之下,国外的屏蔽门厂商就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他们掌握了伺服驱动的核心技术,拥有他们自己的电机和驱动器,他们以最少的硬件投资成本,获得了最大化的利润,他们卖的是技术。冈此,如果能够自己研制伺服驱动系统,节省的成本将相当可观。

2、监控软件

运行于中央接口盘(PSC)上的MMS和远方报警盘(PSA)上的监视软件系统,它能够实时临测系统运行状态。编程语言的选择多为VB(Visual Basic),从软件的功能实现和系统的大小来说,VB也完全能够胜任,不过,已经有不少客户为了追求更好的性能,要求采用VC(Visual C++)。

3、现场总线

DCU的状态信息是通过通信网络传递到PSC的,对于通信网络的选择有多种,常见的有RS485、CAN总线、Profibus以及LonWorks等。由于地铁站台的距离一般较长,有的将近200米,为了通信的实时、稳定,现在多采用现场总线。每个DCU单元作为一个从设备(节点)挂在总线上,总线丰设备放在屏蔽门系统设备室,上设备收集到DCU的状态信息后发到PSC,完成通信。

四、控制系统设计特点

所有控制线路通过硬线连接,保证了控制系统的高可靠性,成本较低. 监控系统采用标准的国际工业网络数据总线进行链接,传输大量信息. 采用这种方式保证了系统操作的高可靠性、良好的功能和设备扩展,除门控器需要进口外,其他控制部件和软件都能由国内的专业公司提供。

总结

地铁屏蔽门是地铁环控系统的重要部件,其活动门数量多,运营中平均每2 min 就须开关门一次,其控制系统必须十分安全可靠. 地铁屏蔽门是一复杂的分布参数控制系统,它集建筑、机械、电子和控制等科学于一体,其信息传递速率、同步性、系统可靠性和电磁兼容性等要求十分严格. 本文在经过2 年多屏蔽门样品研制,参照国外屏蔽门工程实例,结合国内研究的基础上,较深入地研究了屏蔽门的控制原理。.

【参考文献】

[1] 张杰.地铁屏蔽门驱动系统的研究与探讨[期刊论文]-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22(4)

[2] 饶美婉.地铁屏蔽门直法流系统设计[期刊论文]-都市快轨交通2009,22(4)

[3] 赵成光 广州地铁屏蔽门系统与现场总线技术[期刊论文]-工业控制计算机2001(4)

第7篇

【关键词】消防通道 钢梯 爬模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 A

0绪论

现今建筑结构形式丰富多样,施工工艺先进全面。大连某项目为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框架结构形式,外框为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核心筒竖向结构采用集成式电动爬模系统先行施工,外框钢柱及压型钢板铺设落后于核心筒竖向结构,混凝土楼板浇筑及楼梯施工滞后于压型钢板铺设。而通往核心筒上作业面的通道只有设于核心筒内部的1#施工电梯,故无法满足作业面消防需求。因此在核心筒与外框之间构成消防通道是很有必要的。

某工程为保证现场消防安全,经项目人员现场多番查看及研究之后,一致决定通过在核心筒外墙设置消防爬梯构成核心筒内施工作业面与外框压型钢板施工楼层的消防通道,以下就此项技术及情况进行介绍。

1工程概况

某工程位于大连市沙河口区,总建筑面积为总建筑面积为163340.70,建筑地下4层,地上44层,建筑总高度204.4m,是集商业、办公、酒店、酒店配套设施、酒店式公寓为一体的独立综合楼。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结构外框架结构形式。

某工程在施工工艺上采用先进的核心筒集成式电动爬升模板系统。现场整体形象为核心筒施工较外框压型钢板铺设3~5层,楼梯施工滞后于压型钢板铺设层6~8层,但其间有可供爬行的钢梯。

2适用范围

本消防吊梯工艺适用于核心筒与外框不同步施工,竖向与水平结构落差较大而导致消防措施不到位的工程项目,也可用于其他类似情形。

3工艺特点

本工艺主要特点是:消防吊梯的制作类似于塔吊爬梯,可工厂预制,现场进行拼装。充分利用爬模预留机位,制作简单,构件轻巧,拼装方便,可多次周转使用,实际应用操作性强,并且制作成本低。

4工艺原理

利用核心筒集成式爬模体系爬升过程中所预留在外墙上的爬模机位孔和导向座通过连接件与标准消防吊梯连接,构成可供人员上下爬行的吊梯。消防吊梯及上下爬行人员产生的重量由全部由机位承受,上下消防吊梯通过螺栓连接,保证吊梯的稳定性。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工艺流程

熟悉现场,选定消防吊梯安装位置预制构件定做并运往现场现场消防吊梯拼装将预制连接件与爬模导向座螺栓连接 安装消防吊梯安装吊梯防护箍安装下一节消防吊梯,连接相邻吊梯现场试爬行正式投入使用。

5.2操作要点

5.2.1消防吊梯安装应先熟悉现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爬模通往下挂架的通道位置及现场施工段划分的原则进行选定消防吊梯安装位置。某项目核心筒情况如右图所示,现场分两个施工段,有1#、2#、3#三个通道可通往爬模下挂架位置。

5.2.2消防吊梯设置数量应综合考虑核心筒内作业人员及人员疏散时间决定。某项目在对最近一个月核心筒内作业人员数量分析后,发现核心筒内作业人员最多不超过80人,而人员从核心筒疏散至外框压型钢板的时间为60s~90s。充分考虑之后,在1#、2#位置处各设置一消防吊梯,在3#位置左右各设一消防吊梯。设前后两人之间5s间隔时间,验算如下:

每处消防吊梯应疏散人数:80/4=20(人)

疏散所需最长时间:90+5*19=185s,约3min。

可得出,若经现场合理、有序组织,可保证现场所有作业人员在遇紧急情况下在3min以内全部疏散至核心筒外框楼板。

5.2.3 消防吊梯在制作过程中应保质保量,控制预制构件的误差,保证现场能够顺利的拼装。

5.2.4安装消防吊梯时,预制钢板(右图)通过螺栓穿过圆孔与爬模导向座连接,吊梯则卡紧于预制钢板凹槽处,上下消防吊梯之间通过设置于吊梯端部的螺栓孔连接。

5.2.5防护箍采用拼装而成,由横向的半圆护环与纵向直条形护杆螺栓连接。

5.2.6吊梯在进行安装过程时,处于核心筒墙体外侧,安装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施工安全,不得过急、过躁,现场设有管理人员,保证安装人员的施工安全。

5.2.7消防吊梯安装完成后,不得马上投入使用,应派现场经验丰富,手脚灵活的人员进行试爬行,经验证吊梯设计、安装可靠、防护到位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第8篇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传统修补术;平片无张力修补术

腹腔内组织或脏器经由先天或后天形成的间隙或裂孔区进入另一区域称之为腹疝。其中腹股沟区组织或器官位移称为腹股沟疝[1],常见的有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腹股沟疝占90%,男女发病比例为15:1,以婴幼儿及老年人发病率最高。自Bassini 1887年首创疝修补术以来,经过了Halsted(1889)、Furguson(1890)、Mcvay(1948)等改良术式。经过大量实践,Lichtenstein(1986)首先提出了无张力修补术,即用生物材料作为补片对腹股沟管后壁加强。1989年,Gilert和Rutkow应用疝囊回纳后利用圆锥形生物材料网塞充填内环口[2]。为比较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8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共收住腹股沟斜疝患者86,年龄21~83岁,平均61.3岁;男111例,女69例。86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两组,传统修补术组52例,平片无张力修补术34例,两组一般资料及腹股沟疝见表1,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法术前常规麻醉:TIH手术全部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传统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或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前留置导尿管,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TIH手术采取头低脚高15°,补片选用10x15 crn的ViProll补片(Ethicon)或l0×15cm的聚丙稀补片(Malex或Prolene)。疝钉固定器选用5 mm连发式螺旋钉(Auto-Suture)或10mm的连发型缝合钉(Ethicon)或5mm连发式锚状钉(Ethicon)。手术方法采用Dion YM技术:术者站立于患者对侧操作,助手持镜于患者患侧。脐孔穿刺后,建立气腹至15 mmHg。脐孔置10 mm套管,右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水平置12mm套管为主操作孔,疝缺损上缘自脐内侧韧带至髂前上嵴用带电凝的剪刀切开腹膜,进入腹膜前间隙。将腹膜瓣与腹横筋膜充分游离,剔除腹膜外和精索周围脂肪,将疝囊从精索上剥离至“精索成分腹壁化”,如进入阴囊或疝囊较大,可将疝囊横断,旷置远端。分离腹膜前间隙至周围合适位置,用钉合器将补片固定于耻骨梳韧带、耻骨结节、腹直肌背面外侧和弓状下缘,最后缝合或钉合关闭腹膜。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应用镇痛剂人数、恢复非限制性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实验均数均以(x+s)形式表示,计量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a=0.05。

2 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

2.2两组手术后临床指标比较两组单侧、双侧手术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手术前2位并发症均依次为手术部位血肿、暂时性神经功能失常,其它临床指标见表 1。

表1 两组不同手术方式患者临床指标评价的比较()

注:与传统手术组比较,*P

3 讨论

TIH具有术后切口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2]。一般术后补片植入更深,补片与切口相距较远,可早期下床活动,因此,补片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传统手术有所降低。本组调查发现,与传统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比较,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体现了操作简单,手术耗时短,患者疼痛感轻、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总之,TIH是一种更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的术式,与传统手术相比有较大优势,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戴佳奇,王 坚,陈涛. 局部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8) : 679-682.

第9篇

[关键词]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儿童医院;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评估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4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151-03

Value contrast of GMS and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in earl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BAO Kexiu WANG Yuqing YANG Zhongxiu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Xuzhou 221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ssessment value of GMS and 52 items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in children's earl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in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hospital. Methods 86 prematures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3 in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ll prematures were assessed by the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general movements (GMS) and 52 items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from birth to 1 year, GMS scoring results and test results of 0~1 year old 52 items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ir consist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GMS scoring determination, the children's twisting motion stage, in 76 cases with normal GMS score, accounted for 88.37%, they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monotonous abnormal movement (PR) in 8 cases, accounted for 9.30%, spasms-synchronized movement (CS) in 2 cases, accounted 2.33%, chaotic movement (CH) in 0 case, accounted for 0.00%. Although two part of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had difference, the results of dimensions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ccording to the Kappa test, GMS score with 52 items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had good consistency (Kappa=0.711, P = 0.004). Conclusion GMS score and 52 items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from birth to 1 year can be carried out for the early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rehabilitation, has a good consistency, but GMS score was relatively easier and has better accuracy, worthy of recommendation.

[Key words] GMS; 52 items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Children's hospit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Assessed value

在临床上,早产是导致婴儿今后神经系统存在异常发育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分析脑瘫患儿高危因素后发现,众多高危因素里,早产位居第1位,脑瘫发生率高达42.1%,同时,早产相对其他危险因素更易使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1]。因此,对早产儿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评估显得尤为必要,但临床有多种评估方案,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以及全身运动质量评估法(GMS),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单一方式上[2],两者在临床上的应用对比则鲜有报道,鉴于此,本文对此展开对比研究,得出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康复科进行治疗的早产儿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30例。入选标准:①扭动运动阶段至少记录1次GMS;②<37周龄;③可完成随访并有明确随访结局。排除标准:①预产期不明;②明确患有遗传代谢病;③失访。

1.2 研究方法

分别对所有患儿采用GMS及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进行评价。

1.2.1 GMS评分法操作以数码摄像机记录,患儿出生后住院期间于每3周记录一次,且每次时长30 min,确保能够记录充足GMS内容以供评价。待患儿出院后每4周于我院康复科门诊记录一次,每次时长15 min。要求患儿在记录时取仰卧位,将其放置于暖箱或是婴儿床上,着装尽可能减少,以暴露出腕关节及踝关节,但应确保记录时房内温度符合患儿衣着。此外应在患儿觉醒活动时加以记录,但应避免其哭闹、烦躁或是持续打嗝。记录时应对准患儿脸部,明确其僵直运动状态是否受哭闹影响。将记录到的各时期的GMS内容进行选取,并复制至新评估磁带,得到患者GMS个体发育的轨迹。另播放GMS录像,以视觉Gestalt知觉评估GMS,区分正常及异常GMS。若为异常,则进一步评估亚类。在评估GMS时应关闭相应听觉信号,评估45 min时工作人员应适当休息,防止疲劳干扰判断,评判结果均由3名评估人员共同评估,评估者均有1年以上的评估经验,且均参加GMs Trust培训课程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3名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达到95%,评估不一致的由3名评估人员进一步讨论协商决定,3名评估人员对于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均不知情。

1.2.2 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选择我院康复科长期从事儿保工作的高年资医务人员进行检查,取两次检查结果评价,其中第1次检查约在出生后矫正年龄42 d;而第2次检查约在矫正月龄的3个月。并将矫正年龄3个月龄评价结果作研究对象的最终结果。检查项目含5个维度,①头生长(头围是主要的判断指标);②社会相互作用(含觉醒状态、喂养情况、哭声;追听追视);③评价被动肌张力(含内收肌角、窝角、躯干背侧的伸展角度、躯干腹侧的屈曲角度、足背屈角快慢角、角弓反张情况);④运动活动(含面肌痉挛、肢体的自然活动、不随意活动;持续手握拳);⑤反射(含膝反射、巴宾斯基征、吸吮运动、拥抱反射、抓握反射、自动踏步;非对称紧张性颈反射)。各项记分方式为0分(即正常):患儿该方面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正常;1分(即中度异常):患儿该方面的中枢神经系统有轻中度异常;2分(即重度异常):患儿该方面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重度异常。总分统计时若各维度均为1分,则记为1分;若维度中有1项或以上2分,则记为2分。重度缺陷:上述5个维度中,≥4个维度为2分;中度缺陷:≤2个维度为2分。

1.2.3 GMS评分标准从下列7个方面进行判定:①自发运动幅度;②速度;③顺序;④流畅性;⑤手指运动;⑥运动性质;⑦起始状态。分别实施评分,各项评分相加,符合理想化概念的计2分,不符合者计1分,GMS最高得分14分,最低得分7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一致性检验以Kappa法实施,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MS评分结果

经GMS评分法判定后,扭动运动阶段,GMS评分正常者76例,占88.37%;异常者进一步区分为单调运动(PR)者8例,占9.30%;痉挛-同步运动(CS)者2例,占2.33%;混乱运动(CH)者0例,占0.00%。见表1。

表1 各运动阶段GMS评分结果

注:N:正常扭动;PR:单调运动;CS:痉挛-同步运动;CH混乱运动

2.2 52项神经运动法的检查结果

两次检查的结果虽有部分差异,但各维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表2 0~1岁52项神经运动法的检查结果(分,x±s)

2.3 GMS评分法与0~1岁52项神经运动法的检查结果比较

根据一致性Kappa检验,GMS评分法与0~1岁52项神经运动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见表3。

表3 GMS评分法与0~1岁52项神经运动法的检查结果比较(例)

注:GMS:全身运动质量评估

3 讨论

近几年来,国外有报道称GMS作为一类新型神经运动学的评估工具,可针对婴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可预测其神经学的发育结局[3]有报道称,GMS法可敏感提示医务人员患儿的神经损伤,从而对脑性瘫痪等其他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形成较为早期和可靠的评价预测[4]。但临床上,亦有学者偏向于通过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对患儿加以检查判断,原因在于此种方法能够直接接触并检查患儿,且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通过接触性检查能够更好的反应患儿实际情况[5]。鉴于对GMS评分法以及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在临床的运用有所争议,笔者尝试对比上述两种检查方案对我院康复科患儿的症状预测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诊断依据[6]。

本研究发现,经GMS评分法判定后,患儿正常扭动者占比88.37%,显著高于单调运动的9.30%,及痉挛-同步运动及无混乱运动者;而使用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进行两次检查的结果虽有部分差异,但各维度结果对比均不显著。此外,进一步根据一致性Kappa检验,GMS评分法与0~1岁52项神经运动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表明两种检查方式产生的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亦符合国外Chaudhary等[7]的报道结果。由于GMS评分法较好地反应了患儿全身性粗运动情况,最重要的特征即为患儿手部、腿部及躯干的运动多样性。GMS的变化可作为较佳指标对患儿神经系统实施预测。此外GMS评分法具有非侵入性和非干扰性等优点,此法经济投入较少,且操作相对简单,避免了0~1岁52项神经运动法的复杂繁琐性操作及较长的耗时,又具有更加直观的操作流程,有着极高成本-效益比,能够应用在任何可能有神经发育缺陷的新生儿群体中,并适合应用及推广,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医务人员能够更加简便的经此操作预测患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8]。加之本研究结果已证实两种评分法无明显差异,因此更利于广泛推广于临床。需要指出的是,GMS评分法预测早产阶段及扭动运动的特征时主要分为下列情况:①正常表现:受试者整个身体均参与运动,且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身体的臂、腿、颈以及躯干均通过变化运动的顺序呈现GMS内容[9]。而在运动强度和力量以及速度等方面,有着高低起伏的运动变化,且开始及结束均有渐进性。顺四肢轴线的运动旋转发生的轻微变化能够使整个运动十分流畅和优美,同时可形成复杂多变的状态[10]。②异常表现:有连续性的运动顺序单调,身体各部位运动无正常GMS内容的复杂性,或是运动较为僵硬,患儿失去了正常流畅性,全部肢体及躯干肌肉基本同时进行收缩及放松,或者肢体运动的幅度过大,相关顺序亦十分混乱,无流畅性,动作忽然欠连贯等[11-12]。由于研究时间的限制,本次研究范围亦有所欠缺,加之样本容量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以大样本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GMS评分法与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均可对康复科患儿进行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评价,但GMS评分法相对更加简便,且准确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席冰玉,吴卫红,邹丽萍,等.早产儿早期两种神经系统评估方法的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05-606.

[2]石淑霞,吴建贤.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稳定性控制功能评估[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4):278-281.

[3]陶维元.神经发育疗法对脑瘫患儿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神经重塑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15):7228-7230.

[4]张树新.康复辅具对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效果探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10):753-756.

[5]Miller N. Changes in voice quality after speech-language therapy intervention in olde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J]. Folia Phoniatr Logop,2014,65(4):200-207.

[6]梁雪泥.儿童脑损伤康复治疗65例[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6(3):198-200.

[7]Chaudhary U,Hall M. Motor response investig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cerebral palsy using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pilot study [J]. Appl Opt,2014,53(3):503-510.

[8]侯梅.脑瘫共患病及其与脑瘫类型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关系[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5):351-354.

[9]Scott S. Classifying eating and drinking ability in people with cerebral palsy [J]. Dev Med Child Neurol,2014,56(3):201-203.

[10]郝润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康复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290-3291.

[11]Thomas RE. GRIN:"GRoup versus INdividual physiotherapy following lower limb intra-muscular Botulinum Toxin-A injections for ambulant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an assessor-masked randomised comparison trial":study protocol [J]. BMC Pediatr,2014,14(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