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政治思想表现情况

时间:2022-05-19 03:46:06

导语:在政治思想表现情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创新;事业单位;政治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将其有效的应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的进行经验的积累。本文将对创新在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不足进行论述,为加强二者的融合提出策略。

一、目前创新在事业单位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强政治思想创新工作,不仅可有效的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同时更可有力的挖掘工作人员的潜力。通过激发诱导与相应的奖励机制可有效的促进事业单位的高效发展。然而就目前事业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而言,缺乏激励机制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正式由于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难以被激发,进而无法提升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第二,员工的重要性被忽略。政治思想工作主要的开展对象使事业单位的员工,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有效的确保员工积极的参与到政治思想的创新工作中,并取得员工的认可。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尽人意,诸多事业单位并未对员工的重要性予以过多的重视,仅仅是刻板的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政治思想的创新工作,不仅无法获得员工的大力支持,更无法使员工找到归属感,进而导致该项工作无法顺利的进行。第三,价值观出现较大的变动。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与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进行利益分配时难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导致社会关系发生变动,进而对传统的观念体系造成一定的冲击。正是由于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事业单位的员工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一定的改变,例如某些员工利用手中的权利做出一些与单位发展相悖的行为,同时某些员工在思想出现迷乱,进而做出一些破坏社会正常发展的行为。第四,工作内容落后。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某些工作人员由于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使得改革工作出现落后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即工作内容与实际发展脱节。正是由于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在改革工作中的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进而使得事业单位在利益分配方面不断的出现问题。

二、加强创新在事业单位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作用的策略

第一,加强创新的投入力度。为提升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与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事业单位必须不断的加大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更新速度,为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提供充足的保障。同时事业单位还必须加强硬件方面的建设,适当的增加经费的划拨,并且利用经费购进多媒体设备,并利用不同的设备实现创新工作的数字化与信息化,为创新在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作用提供充足的技术与设备保障。第二,重视“以人为本”。作为事业单位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不仅是技能与技术管理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主要知识的来源,“人”能否发挥出应有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事业单位能否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也决定着个人能否在单位中取得良好的发展地位。因此,在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创新时,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才能确保员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潜能,真正体现出政治思想创新工作的“人情味”。若事业单位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则可进行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员工提供不同的文化娱乐场所,使员工能够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下进行政治思想创新的工作。第三,对政治思想创新工作进行重新审视。深化思想不仅有利于帮助事业单位完成思想政治相关工作任务,同时还可有效的提升事业单位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水平。为此,事业单位的领导阶层必须对政治思想的创新工作进行重新的审视。同时领导阶层还必须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革新,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保障机制进行不断的建设与完善,以此来确保政治思想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第四,创新工作方式。为确保政治思想工作的更加顺利进行,工作人员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工作模式,在员工认可的基础之上进行渗透性教育。同时事业单位的领导阶层还需对社会经济与员工利益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的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此来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为员工提供更佳的工作平台,促使其充分的发挥自身价值,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自身还必须积极的加入到政治思想工作的教育中,利用教育来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三、创新在事业单位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事业单位的政治思想工作与政府单位具有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事业单位以经济利益为主,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其次,由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存在将事业单位工作视为“铁饭碗”的思想,与政府单位相比,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管理仍然存在较大缺陷。基于上述两点原因,使得创新在政治思想工作中表现出如下的作用:第一,有力的实现了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的目标。事业单位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于依据党的方针政策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创新性的学习,单位的工作人员可及时的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的进行弥补,使自身与单位的发展满足时代需求。第二,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开展政治思想创新工作,可有效的促使工作人员改变以往传统的错误观念,重新树立适应时展的思想观念,有效的提升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结束语:政治思想工作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改变事业单位中存在不良现象与错误的思想观念,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创新,使工作人员树立创新思维,提升自身与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建平.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讨[J].管理观察,2016(16):53-54

[2]马薇.关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探讨[J].时代报告,2016(48):28-28

[3]宋倩.如何加强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讨[J].企业文化旬刊,2015(7):32-32

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政治思想;教育观念;重构建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政治思想教育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且其过程也相当的复杂,这是由于教育的对象太过混乱,而每一个个体都有自主的观念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可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正是政治思想教育观念能够得到创新的一个非常适宜的机会。这种创新也是对其观念的一个重构建,是一种敢于探索、推陈出新的感悟;是对于一个事物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去了解并且提出一种新的体制去管理去探索。因此,善于发现、善于把以前的东西加以一定完善创新就是目前形势下我们对政治思想教育观念所做的必要工作。

一、目前政治思想观念存在的弊端与束缚

1、对政治思想教育观念的认识不全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产生正能量最主要取决于它的内容是不是先进正确,教育的方式是不是有效合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题的教育,在新的教育局势下,对它的要求更是有不断的提高。因为对它的认识不够全面将会导致我们对它的判断出现误差,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会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定性和差距性的原因。它是一个系统的实践活动,其教育对象是以一个集体的形式存在,或者是一个个体在传播。教育者们在授予学者知识的前提是自己要对政治思想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拥有形式各样的传授本领并提高自身在管理和组织方面的能力,这就是对政治思想教育一个强有力的要求。而且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知道现在许多青少年在心理和身体上随着青春期有很明显的变化,他们对于思想教育产生反感心里,认为自我的意识觉悟已经足够,于是在正确认识政治思想教育上存在欠缺。可以看出对于政治思想教育的正确认识是分辨它的一个重要且相当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就是对它的认识不够全面,这便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2、经济的发展使得政治思想观念减弱

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对于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其影响表现的两个方面是正反两面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里,人们对于自我的观念意识更是呈现出消褪趋势,加剧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使得市面上出现很多过度追求物质却忽略思想教育的现象。人们对物质的欲望热涨往往就冷缩了对政治思想教育的宣传和发扬,正义与道德更多的变成了纸上谈兵,这严重制约了政治思想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其在社会中产生的作用。因为经济在发展,个人的利益也会随着增大,因此人们就容易忽视思想教育里的集体力度和正义道德,认为比起自己的物质利益这些东西存在得虚无飘渺。诚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思想教育观念产生了很明确的对立。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伴随而来的是更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政治思想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人们对它的认识是有效缓解目前形势下政治思想观念被轻视的途径之一,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绝对不能减弱我们对政治的感悟。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重构

1、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分阶段发展

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教育内容阶段不清的问题。因此,在不同年龄阶段,应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和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结合,改变抽象的说教方式,转变狭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其教育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阶段特征相结合。例如,不应在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向其灌输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并不能较好的理解,往往将其作为考试的术语和条款。更正教育受众和教育内容错位的问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被隔离的问题,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应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系统性$完整性教育的观念,在授课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拉近思想政治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促使其能够真正的指导学生成长。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因为政治本身被逐渐的狭隘化,在教育中,其内容也较狭隘,大多为空乏的理论。因此,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转变狭隘的教育理念,从宏观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拓展,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特点,为学生灌输实用性较强的理念,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知对陌生世界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维。同时教师还需提升对"思想政治#和"政治#的认识和区分,纠正一直以来的认识偏差,根据教育特征中的心里特征和年龄特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根据政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从国家之间的相互往来的角度出发,世界为一个大的政治环境,国家内部的政治布局,则为小的的政治环境,但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两者均为宏观上的政治,为此,不应将其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核心,或是主线。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问题和学生的阶段特征,促进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发展,促使学生逐步对政治进行理解。

3、将政治素养培养和思想教育想结合

政治素养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较大的关系。其概念众说纷纭,但与政治社会化的概念较为接近,其定义的基本内容表明,政治社会化为一个传递和塑造政治观念和价值的过程,结合自身的社会经历,逐步的实现政治社会化,培养认知社会事物$社会情感和社会判断标准的能力,并且对于处理政治情势和对应的政治事物逐渐的形成自身独有的方法,同时形成自身在政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定位,并将其作为自身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态度。政治素养的培养的核心,便是在于培养学生对政治的认识,以及所形成的政治价值体系,能够建立自身的政治判断标准,提升对政治事物和情感的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改变阶级社会中存在的政治倾向性,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首先,教育者应注重自身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并循序渐进的提高政治的认知能力,对政治情势和政治事务的处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对学生进行政治情感$态度,以及相应判断标准的灌输和教育,同时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在给学生传授政治情感和政治事物认知能力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对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讲解,防止学生不良思想政治情操的形成。最为重要的是,应将政治事物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政治情感的培养。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主要场所,应重视其在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作用,促进学生政治分析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目前我们所了解熟知的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可以说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快被淘汰了。因为在各领域出现了更多的政治思想结晶,导致它的质与量都产生一些变化,其突出的表现是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甚至有在向庸俗化发展的趋势。因此,怎样将这些没有充分价值的观念与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完全分离开来就成为了我们现在需要严肃对待的话题。尤其是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对于政治思想教育的观念更是需要一个比较透彻的认识。在了解了现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我们知道政治思想在他们的成才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完全不可忽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反思后人类便开始延续这种全新的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从而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协调。加强我们对它的认识,并能深刻意识到在新形势下政治思想教育观念重建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春丽.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实效性之研究[J].学周刊,2014,16:28-29.

[2]程松涛.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问题;对策

一、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

一是网络环境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的不到充分发挥。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思想充斥在网络中,不同国家的文化意识与形态相互冲突与交融,影响了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降低了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各种网络文化的出现,导致学校逐渐忽略了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网络环境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不加辨别地吸收网络上的信息,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网络上的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与我国倡导的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是相悖的,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学生就会沉迷网络世界,降低道德素质,逐渐丧失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意识与精神世界,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是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存在很多困难。在我国,经济形式多样化等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活动随时变化,并表现出差异性。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困难重重。这些问题都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影响,阻碍了政治思想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是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网络互动平台有待建设与完善。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与资金投入,再加上师资队伍不完善,高职院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网络互动平台建设有待完善。国家对于教育的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低的位置,学校将投资一般应用于学校的其他建设,对于政治思想教育网络互动平台的建设投入是非常少,在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的状况下,很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对策

在对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问题表现及根源进行广泛的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问题的具体途径。其中国内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调适与维护。学校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德”教育结合起来,转变教育观念和模式。尊重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使青年学生具有良好的上网心态,更加理性地使用网络。

二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约束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不可能完全依靠法律的强制作用,即便有了非常详尽和严密的法律,由于网络的隐蔽隐蔽性和超时空性,以及网上众多的边缘行为,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显得很有限。因此,更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网络道德这个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影响力的行为规范来调整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三是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急需建立完善的网络新闻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使这个虚拟世界规范化尽量减少它的负面效应。网络新闻法律法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应有专门机构负责制订、审查网络新闻传播措施,确定网络新闻传播原则和方法,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网络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等。

四是加强学校管理。首先,高等学校必须以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规范上网行为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其次,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平时对学生网上行为的监控。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技术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对有害信息的预警、侦察、封堵和查禁;在学生中聘请兼职网络管理员、学生网上道德信息员,及时获得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信息,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制止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再次,学校必须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建好学校网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网上成才、就业等关系自身前途的内容;开展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人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健康成长和进步,自觉抵制网络不良内容的诱惑;学生宿舍定时熄灯,控制学生上网时间等等。

网络的发展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基本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建立健康的校园环境,严格监控网络,保证学生健康成长,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网络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而且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保障政治思想教育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程茵,朱忠祥.网络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思考.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3).

第4篇

1.企业安全管理定位

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定位时,通常会先对企业的各阶级人员进行资格认证,认为只有公司领导、管理人员、员工实现了安全管理,公司就具备了安全管理能力。这种错误的认识,严重限制了公司安全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桎梏了企业管理的观念和行为。针对上述问题,企业要想实现高校的安全管理效果,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大力开展政治思想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应结合公司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状态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改革。在企业中树立“严格监督,强化执行”的管理理念,所以企业日常管理离不开政治思想工作的支持。

2.企业文化建设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建立企业的自有文化,这种文化包括生产文化、管理文化、政工文化等,在众多文化中,管理文化和政工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意义。大多数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形式各异,思想隐患、管理隐患、监督隐患都属于企业文化建设安全隐患。现阶段,企业普遍存在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脱离发展现象,物质文化建设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文化福利,如企业会奖励对企业运营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这种奖励措施,会为企业带来一股积极工作的热潮,为企业树立物质文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企业的精神建设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精神文化福利,如企业会对工作和生活有困难的人给予支持和关心,这种精神关怀,不仅可以拉近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距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将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政工课题研究是推动企业行政管理的主要动力

通过对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可知,行政工作应在大量企业生产工作中选题立项,这种政工课题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够增加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还能提升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核心价值。企业在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时,经常会出现“半截子工程”,这种“半截子工程”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在管理中只强调员工履行公司制度的必要性,而忽视了员工履行公司制度的自愿性;公司管理制度应具有固定性、统一性、规范性,行政管理人员要想实现自身的管理价值,企业必须为其提供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让管理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权威性”,虽然企业和员工之间是雇佣关系,但是企业有义务向员工提供合理的规章制度,僭越的规章制度会让员工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是组织管理工作进行下去的强大阻力;行政管理人员应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不应过分强调自身行政管理职能的权威性,这种“不知所以”的行政管理行为,不仅会降低企业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还会让员工严重质疑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通过上文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过失”进行分析可知,企业要想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自身价值,必须以政治思想工作作为重要研究课题,行政管理人员应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深刻反思自身的管理问题,在不断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管理素养,使自己在拥有管理职能的同时,具备“与人为善”、“关爱他人”的管理素质,使行政人员能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体现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研究成果。政治思想工作推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助力,是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日常管理行为的重要行为准则。

三、行政工作和政工课题在结合中实现共同提升

1.行政人员应作为政工课题研究人员的中心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是企业运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人员是完成企业日常基层管理的主要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体会是开展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影响非常大。企业应让行政管理人员作为政工课题研究人员的中心,通过深化了解企业日常管理问题、管理漏洞,从根本上找到政治思想工作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行政人员在研究中应善于发现问题,努力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政治思想工作真正落实到企业日常管理中。在开展政工课题研究时,行政管理人员还应发挥其管理优势和特长,善于把理性的认识具体化,可操作化,并以行政手段大力推动。

2.政治思想工作和政工课题相结合政治思想工作是政工课题研究的成果的最终体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日常管理经验,对公司的运行情况、管理状态、管理问题都认识不清。行政管理人员应积极帮助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者了解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源头,让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研究对象有完整的、全面的认识,这有认识提升了,政工课题研究组才会制定出完善、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改革措施。行政管理人员应在政工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研究,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理论知识,开拓自身管理视野,让自己能够真正拥有管理能力,具备管理素质,不要自顾自的以为公司管理制度只为自己个人而定,更不要将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自身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因为公司的管理制度价值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不在一个等级上,更不能相提并论。基于此,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要言之有据,找到管理问题时,应深刻探讨其问题存在的原因和价值,针对“值不值得管”、“该不该管”展开深刻讨论,提出的问题应超出一般管理工作层面。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应一起系统学习管理知识,一同探讨企业管理人员和政治思想工作者的管理问题,一同审计企业日常管理问题和政治思想工作问题。从问题源头入手,实现了政工课题研究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虚与实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还能有效增加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核心凝聚力。

3.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养行政管理人员应虚心向政治思想工作人员学习,学习他们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培养自身的管理素养。同时通过学习他们系统学习和思考的本领、文字综合和善于表达的本领、深人基层调查研究的本领、寓理于情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以提升自身的管理洞察力和管理能力。政工人员在辨析、提炼、总结、归纳以及发现一般规律方面有很强的能力,行政工作者要学会掌握科学理论,不仅只是了解某些观点,而是要善于运用哲学的方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善于通过一定的载体和方法营造氛围,去推动实施。

4.政工课题研究和推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课题研究在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应实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改革和修复,针对企业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进行深入反思。由此可见,企业的政工课题的研究成果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长期实践和讨论,其研究成果也会随着企业实际管理状态的改变而改变。通过对企业政工课题进行定期研讨,可以促进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者的工作交流,使其职责更明确,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更充分、更有效。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思想工作者要建立和谐的研讨气氛,注意形成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沟通氛围,提倡相互争论,鼓励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从不同的角度推进认识的深化。

5.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课题研究成果应具备人性化企业在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时,经常会将政工课题研究成果引入到企业日常管理中,所以要想政工课题研究成果更好的落实到管理中,其研究成果必须具备大众化、通俗化。政治思想工作和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应分层次、有重点的普及到企业每个管理阶层中,用最易懂最生动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同时,还应该将理论认识变成便于执行的操作程序,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人员在政工课题研究与推广应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自身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对企业推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所以企业应开展行政管理人员培养战略,让其深入到企业政工课题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其管理学习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好“一岗双责”,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一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在企业形成“大政工”格局尽一份力。

四、结论

第5篇

关键词:二元制 法治 人治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了。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支撑。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央政府都不遗余力的利用国家宣传机器向民众灌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笔者试图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双重角度,跨学科分析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制”模式。

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领域最主体的实施方。一直受到当时国家政治思维的影响。教育实际就是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投影。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它作为历代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文化统治方法,却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只不过其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功能与今天有所不同而已。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上的献祭和规范开始,礼法就开始它的发展。经历了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衍变,“法治”已经褪去血亲复仇的野蛮色彩,“人治”也突破了西周以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礼法;经历了先秦诸子对理论的系统化和汉初的儒家强化,基本形成了看似为儒家礼法为主体,法家制服为辅助;实则以礼法教化为表面,以强制规范为实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即所谓的“人治”和“法治”。《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种外儒内法、心照不宣的政治思想经历了宋明理学的进一步掩盖,进一步淡化了“法治”的色彩,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这种政治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呈现的是外儒家内法家,“人治”、“法治”并举的特点。笔者将其称为“二元制”思政教育模式。

中国自诩为“礼仪之邦”。“由于‘礼’的形式是规范,它具有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制和约束的功能,是社会生活秩序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礼教一直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可见从一开始,“礼”就包含了强制和劝化两层属性。以往思政领域的研究者往往注重于儒家“人治”思想主导下的中国古代文化对我们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却忽略了法家“法治”带来的另一股内动力。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有识之士大都善于利用“二元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推行官方认可的主流思想,也是各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的反映。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就会引起动荡:萧梁末期的侯景之乱和赵宋面对外族时的知识分子的末世悲鸣都是“人治”思想过于理想化酿成的苦果;而“三武灭佛”和唐末五代的斯文扫地则是“法治”思想极端化的例子。因此无论哪个时期,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都不仅左右着当时国家高级知识分子的命运,也影响着当时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历来就十分重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治政治”思想下,儒家强调对民众的“自省”、“克制”,即自我反省,自我克制,强调把自身修养和社会规范相融合。曾有学者将“人治”政治思想影响下的我国古代思政教育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学思并重是指学习道德知识,掌握道德理论。在孔子那里有这样的阐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也指对行为的思考。学必须与思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二,省察克治。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即自我纠正,自我改过。第三,因人施教。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第四,身体力行。这既包括与言行相对的行,也包含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实行。第五,改过迁善。这是古人修养德行的一种重要方法。”

第6篇

自我鉴定是对自己某一阶段内的政治思想、工作业务、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而形成的书面文字。篇幅短小,语言概括、简洁、扼要,具有评语和结论性质。

1.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学习,展望未来,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指导今后工作。

2.帮助领导、组织、评委了解自己,作好入党、入团、职称评定、晋升的依据材料准备工作。

3.重要的自我鉴定将成为个人历史生活中一个阶段的小结,具有史料价值,被收入个人档案。

二、自我鉴定的格式与结构

自我鉴定的结构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构成。 标题:自我签定的标题有两种形式:

1)性质内容加文种构成,如《学年教学工作自我鉴定》。

2)用文种“自我鉴定”作标题。如果是填写自我鉴定表格,不写标题。

正文:正文由前言、优点、缺点、今后打算四部分构成。

1)前言。概括全文,常用“本学年个人优缺点如下:”“本期业务培训结束了,为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利今后工作学习,特自我鉴定如下:”等习惯用语引出正文主要内容。

2)优点。一般习惯按政治思想表现、业务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内容逐一写出自己成绩长处。

3)缺点。一般习惯从主要缺点写到次要问题或只写主要的,次要一笔带过。

4)今后打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今后的打算,表明态度,如“今后我一定×××,争取进步”等。

自我鉴定的正方行文,可用一段式,也可用多段式。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晰,用语准确。

落款:在右下方署明鉴定人姓名;并在下面注明年、月、日期。

二、自我鉴定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理论修养方面

1、对党的领导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政治表现;

2、遵守国家、学校的各种法规和制度的表现;

3、参加政治理论、形势政策等思想道德修养类课程的学习情况。

(二)专业素质方面(学习):

1、学习态度和学习自觉性方面的表现;

2、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能力等;

3、科学研究活动成果及创新能力、实验、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表现。

(三)在校参加活动方面(班团工作、参与活动等)

1、参与班级管理、为同学服务方面

2、参加集体活动,团结同学方面

3、参加社会实践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的情况

(四)身心素质、生活方面:

1、参加校、院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情况;

2、体育课成绩及体育特长、体育达标情况;

3、身体健康状况;

4、心理健康水平状况,毅力、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5、生活作风方面,如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好的生活习惯等。

(五)专业能力方面:

1、根据社会的需要,对自几的能力做一个较全面的综合评价;

第7篇

聘用考察是确保新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良好品行和履职素质的重要措施。为做好XXXX年聘用“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考察工作,按照上级部门工作要求,确保考察结果客观公正,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为确保考察工作顺利进行,中心成立考察工作领导小组、考察组,负责考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工作。

(一)考察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XX

副组长:XXXXXX XX

(二)考察组成员

XXXXXXXXXXXX

二、考察对象

本次考察工作的考察对象为XXXX年新入职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XX、XX、XXX三人。

三、考察内容

通过多种形式,重点了解掌握考察对象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能力素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职位匹配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学习工作和报考期间的表现,同时要核实考察对象是否符合规定的报考资格条件,提供的报考信息和相关材料是否真实、准确,是否具有报考回避的情形等方面的情况。

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考察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等方面的表现,重点了解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党,以及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等情况。

道德品质方面,主要考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情况,重点考察考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模范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抵制各种不文明行为,在敬业奉献、诚实守信、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等方面的表现。

四、考察方法

(一)考察组成员与考察对象所在学校、原单位、社区的组织和群众取得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电话联系、个别谈话、座谈、查阅档案等方式进行。必要时,可请考察对象所在学校或有关部门提供其日常表现情况的鉴定或证明。

(二)考察组成员可通过与考察对象面谈的方式,深入了解考察对象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

五、形成考察报告

考察结束后考察组对每一名考察对象分别如实写出书面考察报告,提出考察意见。考察报告由考察组全体成员签名。考察报告所附的证明材料应当注明出处,并由相关证明人签名或加盖公章。考察结果作为确定聘用人选的依据之一。

六、考察工作时间

考察工作于XXXX年XX月XX日开始,XXXX年XX月XX日前完成,考察结果以党组请示的形式,将每个考生考察情况汇总,并提出聘用意见,分别报市委组织部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七、考察工作纪律及要求

(一)考察组成员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得弄虚作假、歪曲事实,不得以个人意见取代考察组集体意见。

(二)考察组成员必须保守秘密,不得泄露考察情况和考察对象个人隐私。

(三)严格考察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谁考察谁负责的原则,对考察情况失真失实的,追究考察责任人的责任。

第8篇

如何做好企业保卫人员政治思想工作成为当前企业治安管理、维稳的当务之急。

企业保卫人员政治思想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企业保卫工作在党政和公安机关的领导下,在维护内部稳定,预防打击犯罪,保障企业后方生产、生活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年保卫人员政治思想工作是以党的十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积极预防,强化管理,突出重点,确保安全”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全面落实“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内保工作方针,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职工满意”的目标,为企业经济建设发展安全稳定创造良好环境。把安全稳定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中并落到实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企业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要解决保卫人员的思想问题,帮助保卫人员提高思想认识,从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理解企业发展的战略和目标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效益、做出更大贡献。

(一)保卫工作人员面临的困难

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给保卫人员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尽管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但人们头脑中依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保守的陈腐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人人有饭吃、有工做、有房住,当改革逐步深化,涉及到他们自身的利益时,这种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强烈撞击,一时难以适应,有些人突然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有的人甚至可能铤而走险。这种潜伏的不安定因素容易酿成突发事件,给企业保卫人员的治安保卫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面对新形势下的困难

对做好新形势下企业保卫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保卫人员的积极性,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广大职工受成长环境、文化修养、性格特征、工作性质等诸多因素影响,其思想问题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是有其特殊性的。对于解决这些个别的、特殊性的思想问题,利用解决共性问题的手段、方式,效果往往是不明显的,必须采用特殊问题特殊解决的办法,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经济社会的主体,经济社会成果的享受者。保卫工作的每一名队员,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基层执勤人员,都是经济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的劳动、付出、创造都是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他们的工作是应该得到广泛认同和肯定的。同时,从劳动价值观分析,每个人的劳动无差别,保卫人员要认识自己工作价值的所在,克服那些认为保卫人员工作低贱,岗位低下的错误观点,树立主人翁意识,树立职业信念,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提高保卫人员的政治思想意识要从管理提升、制度制订到位做起。安全防范,制度先行。按照上级领导和公安部门的要求,对安全保卫工作制订了节假日值班、巡逻制度、夜晚值班抽查、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工作守则。制定预案并演练,做到工作中保安全、交接保清晰、通讯保畅通、思想保警惕。

2.组织学习到位。

(1)搭建学习平台,培养保卫人员创新精神。培训是帮助员工学习成长的极好手段,同时也能通过培训来稳定人心,激发员工的潜能,如我们可以通过培训来让员工尽心尽职、摆正浮躁心态,能使有思想情绪的员工放下包袱,提升管理服务意识,鼓励他们的献身精神及竞争意识。所谓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职工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具备能力建设:一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从业者的核心技能。二是方法技能。方法技能是从事各种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三是社会技能。社会技能是从业者的必备技能。它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感以及群体合作的协调与,参与意识、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语言文字表达技能等;四有过硬的军事基础和优良工作作风,也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有利于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

(2)通过企业保卫人员政治思想工作的落实,将安全防范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细节,暨要开展“周学、半月查、月考核、季演练”活动。即每周一为政治学习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十八会议精神,学习各项制度、安全岗位职责和各项应急预案等内容,进行记笔记、讨论、写学习心得,报思想动态,谈工作体会,并通过学习活动,政治思想高度警惕,氛围更加浓厚,防范更加得力。每15天开展一次安全保卫大检查,由治安维稳领导小组对各项目进行《安全一本通记录本》及治安防范要点进行全面审核,提出整改意见,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时整改到位。每月进行所有部门安全工作测评,实行考核打分。每季度进行一次预案演练,无论是防汛、防恐、地震和重特大突发事件应对必须要有快速反应能力。使员工的应急反应和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建立健全保卫人员政治思想培训考核管理体系。一是要从为做好保卫人才保障的高度出发,建立健全治安保卫人员政治思想培训长远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使培训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编写新颖实用的政治思想素质培训教材和建立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教材内容应以治安保卫工作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主,切实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做到易学易懂。

二、探索新形势下企业保卫工作管理新模式,提升保卫人员政治思想新境界

各单位要切实把提升保卫人员政治思想新境界当成第一要务。要保卫人员牢固树立“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政治思想观念。首先要主动改变其传统的对治安保卫工作的领导方式,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先进的管理方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管理新模式。二是要有长远观点,在人员配备上做到保卫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同等对待,努力使治安保卫工作队伍政治可靠、思想纯洁、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形成队伍知识互补、工作能力互补的良好格局,并建立健全长效的工作岗位轮换机制,确保保卫人员进得来、出得去。三是严格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内部保卫工作的投入,努力为内部保卫工作创造出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

三、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调动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尊重。思想工作首先要在“尊重”上下功夫。先从自身做起,尊重基层工作的保卫人员。任何时候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与基层队员接触过程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并要端正态度,平等待人,以诚相待。其次,要与队员们多交流,帮助他们转变关念,重新树立职业自信心。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企业保卫人员政治思想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往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二是要理解。与队员的接触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急其所急,想其所想,帮其所需。多看别人的长处、优点,信任他们、肯定他们,多交流、多通气,在思想的沟通中,逐渐达成共识,减少误会,增进了解和友谊,从而做好工作。

三是关心。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关心、爱护基层队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基层人员多一份关心和鼓励,多一份关爱和信任,生活上多关怀,学习上多引导,工作上多帮助、多支持。让每一名基层保卫人员都能感受到领导的关怀和来自单位的温暖。

四是奖惩措施到位。全年安全经营无事故、无案件、无差错的单位和个人,年底要给予实行综合奖励。凡出现安全保卫差错、事故或案件的,或安全检查得分低于90分的,实行“一票否决制”:不得评为先进、不享受年终奖励,并没收“风险保证金”。

五是调动保卫人员工作积极性。适时站在员工的立场思考,作为保卫科的一分子,应加强团队沟通,让员工自然融入集体中参加处里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要高度重视员工思想动态,积极支持员工工作,多说夸奖和鼓励的话,让更多员工融入到集体中,为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责任落实到位

没有责任就没有落实。要把治安防范责任落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订了各《安全岗位责任制》,还要签订《安全责任书》;缴纳“安全保卫风险金”;由部门负责人每月上报《员工思想、行为动态报告表》,把负责人和员工的安全风险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去,最大限度做好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确保一方平安。

第9篇

政治文化现象和关于政治文化的探索由来已久,但一般认为“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Gabriel Abraham Almond,1911—2002)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制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法律的反应。”1他主张政治文化是要在“特定民族”的范围内来界定或考察,这是由于他所针对的经验事实主要是美国的公民政治,也是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政治。在我们对前现代国家政治历史的考察中,使用“特定政治社会共同体”更为妥当,因为单一民族国家的意识在那个时代并不流行。在这样修正之后,我们仍需注意到阿尔蒙德很恰当地将政治文化理解为是在“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这意味着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理解具有历史的意识,并不取文化本质主义的方式——对他说来,政治文化不是一种天赋、恒定的本质,是一种在流变中表现出来的特质和状态,离开了政治生活本身的流变,或者离开既有政治体系的结构、功能,政治文化就很难考察。这使他的学说具有较强的与历史研究的关联性。此外,阿尔蒙德特别强调政治态度,几乎认为这是政治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他与西德尼·维伯(Sidney Verba)合作的《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说到:“我们在这里只能强调,我们仅仅是使用文化概念许多含义中的一种,即社会对象的心理取向。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作为被内化(internalized)于该系统居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1而且,阿尔蒙德强调政治文化会对所有政治参与者发生影响。这种强调与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民主政治文化”有密切的关系。2他将民主政治文化称作“参与者政治文化”,并从而与“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相区别。3我们要特别考察的明代中国政治文化,肯定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参与者政治文化”,但也并不能与阿尔蒙德所说的另外两个政治文化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完整对应。即使如此,从社会成员了解和参与政治的程度、方式、态度,来考察政治文化形态,是值得尝试的。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政治文化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或者亚种——此类区分可以帮助我们从笼统地使用政治文化这个概念过渡到拥有更具体层面的概念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政治文化本身的研究已经形成颇有规模的文献系统,对于各种相关的学说,不能仅在概念层面一般了解而已,还需整理出系统的谱系,把握主要学说的内涵,判断其对于历史研究的相关性所在。

基于目前的情况,参考阿尔蒙德等人对政治文化的定义,考量明代中国政治历史的实践情况与特点,初步界定政治文化的4个维度,可以构成一个起点。政治的本质是社会共同体内公共权力的设置与运作。所有社会共同体,都会在其历史经历中逐渐形成某些倾向,包括其主流成员对于宇宙、世界、公共社会、公共权力、社会秩序原理等问题的基本理解与相关的价值观念,以及策略思想。这种倾向中最稳定、最获得公认的部分,凝固为制度——制度是获得原则地位的、趋于凝固的倾向——这是政治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这种倾向中处于底层因而指向性很强并对政治现象和人们的政治行为形成导向作用的重要成分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伦理——关于政治生活、政治现象之意义的界定、辨识、预设以及相关的行为准则与评价尺度。这种倾向中以最为明晰的方式表述并且具有探索和调适倾向的侧面,是政治思想——思想是体现人类自觉和自我意识的领域,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人们对于公共权力运行经验的解释、总结、反思、倡议。这种倾向在特定时空展开时表现出来的要素格局、色调、总体环境是我们所说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特定社会共同体内部由传统和时局推演交互作用而形成并构成随后政治推演基础的总体状态。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政治思想、政治生态,从这4个基本维度透视出来的特定社会共同体公共权力设置和运作的精神倾向和生态格局就是政治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所有制度,包括国家体制、民法、刑法等等,都体现主导人群的社会理想、理念。所以政治文化角度对制度的研究,应特别重视制度文本和制度运行背后的社会理想、理念诉求。比如《明律》中有“威力制缚人”条:“凡争论事理,听经官陈告。若以威力制缚人及于私家拷打监禁者,并杖八十。”4其精神是崇尚公法,禁止私刑,可见明初立法者追求以国家权威处置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私人无论何种身份地位,不可私设公堂,任何私人无凌驾他者的司法地位。我们都知道明朝仍然是有社会等级残余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毕竟有“平等”的诉求在,“平等”在很多情况下被当做社会的公则。那么,在明代中国社会中,公理诉求与统治关系之间是如何耦合的?到了这个层面,我们能够看到的研究就很少,需要自己去追问了。其他制度,在厘清其文本、功用、沿革之后,如果肯去追问其文化含义,即那些制度形成的过程、文本和实施方式背后的社会理念与价值诉求,也会遇到有意义的论题。比如,研究明史的人,入门的时候就了解内阁制度了,但是内阁制度在政治文化的视角下呈现出来的问题还有很多没有探究。内阁是在丞相既废之后,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推演出来的,不是设计、预备了内阁之后,再去废除丞相的,所以这种推演的结果并不是预先设计的,它体现了某种内在的诉求,究竟是什么样的诉求导致了内阁的形成,内阁形成之后,为什么明朝人还会用“相体”之类的话语来谈论、评价它,明朝内阁运行的权力——无论大小——是什么性质的,明朝的内阁与明中叶以后士大夫在庙堂政治中的活跃一定有某些牵连,是什么牵连,为什么明朝行得内阁制,到了清朝就被边缘化了?这样来追问,内阁制度的研究就可能更深入一些。又如礼仪制度,从今天生活实践的角度看,会觉得古人的礼仪过度繁冗琐细,但在那些礼仪作为先行制度实施的时候,其规范作用、文化导向功能、心理培育作用,乃至直接的政治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以往被忽视而在近年得到许多关注的明代大礼议,就突出地显示出了礼仪在当时政治文化中无可替代的地位。明代各种国家祭祀制度、民间祭祀制度,都有重要的政治文化意涵。

政治关系中,利益是永远的要素,这一点人们一般不会忽视,有时被忽视的是,价值体系也是政治中永远的要素。因为政治是社会公权力运作的机制、行为,社会公共权力的设置及其运行背后,始终存在着社会成员关于社会应然状态的诉求,这决定社会成员对于现行政治的基本态度,也构成社会制度设置和演变的观念基础。比如,所有的政治社会,社会成员都期待政府能组织使本社会不受外力势力的侵扰,不能做到这一点的政府一定会灭亡。历史上的许多政治冲突,不仅是利益冲突,而且是价值冲突。明生了多次君主与朝臣在庙堂之上对抗的现象,这种对抗现象背后,有利益问题,也有价值问题。仅仅从现实利益角度去揭示诸如“大礼议”、“争国本”之类的事件,肯定不够,还需考虑价值冲突问题。政治价值观念与利益考量构成复杂的纠结,其中前者更多体现长时段趋势,后者更直接体现当下人们行为的可能范围。

政治思想与政治价值相比,体现为更为明确地通过语言、文本表述的主张。一般说来,要想把握一个时代政治思想的基本面貌,需要考察该时代思想家的论述。所以,政治思想史永远带有精英史的意味。思想史是文化史的核心部分,政治思想也是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其在政治文化研究中的意义,不言自明。

政治生态是指特定政治共同体运行中展开的总体状态,尤其是其中关于进一步推演的条件和倾向。政治历史是特定时刻的状态连贯起来构成的推演的过程,每一刻的状态,是下一刻状态的基础,所有的政治状态都是其先状态推演的结果。在这样的视角下,一个政治体的内部,就构成一种生态,具有某些政治现象发生的较大可能性,而缺乏另一些政治现象发生的很大可能性。于是,我们就可以考虑,推演出明代“党争”的是怎样的一种政治生态,明代的“阉党”是怎样的一种政治生态孕育出来的,明朝皇帝的多荒嬉怠政是从何而来,明代的政治对于普通人、官僚甚至皇帝各有多大的自由度?政治生态中同样重要的方面是社会成员的政治心态,包括政治精英、庶民、边缘人群的政治心态,这些基本人群内部,又有不同的人群和层级,其政治心态常有差异。明朝人对于其所在时代、社会政治的感觉、参与方式是这个问题的核心,相关的研究,会连贯其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考察。其实,政治问题永远与社会、文化密切关联。

所有一般政治史研究的论题背后,都有从文化含义角度再深一步解析的可能。例如:关于明朝的皇权,以往的研究早就揭示了其强化的情况。然而我们又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明代的皇帝大多是耽于玩嬉而不勤政的——空前强化的皇权与不勤政的皇帝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明朝的皇帝们如何界定自我角色,朝臣、民众对于皇帝权力、角色持怎样的观念。明朝有各层面的政治冲突,发生在庙堂之上的有大量君臣对抗事件,发生在水边林下的有党社运动,发生在社会底层的有诸多民众反叛。所有的政治冲突背后,都是极其复杂的利益和价值矛盾,都包含政治、社会诉求的对立,都是观念的冲突。君臣冲突、党社运动、农民战争,都在明代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其间的利益冲突可以用一般政治史的方式去考察,背后的观念冲突,就要透过政治文化的视角去看了。明中后期被公认是大众文化繁荣的时代,庶民的社会自由扩展了,民间舆论比较开放,常常关涉政治。他们如何看待我们在一般政治史考察中看到的那个明朝廷,他们有没有欲望参与政治,他们有没有渠道参与政治,他们认同明朝的程度与方式是如何演变的,他们的政治态度对国家政治发生怎样的影响?明朝一面是皇权强化,另一面是政治批评很发达,这是一个有意味的现象。政治批评体现政治反省,明朝人的政治反省是否曾经达到政体改塑的临界点?这些,都可以追问。

借助政治学界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识别出一些关键性的概念,然后考虑其在明代政治文化研究中的相关程度,进而导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来,也是政治文化研究展开的可行方式。例如,“政治参与”是阿尔蒙德等人分析现代民主国家政治文化的重要概念。明代中国不是民主政治,因而阿尔蒙德式的直接政治参与调查会有些错位。但是,凡政治皆是一个运行的系统,都涉及到政治系统内的人参与政治与否及程度、方式问题。明代哪些人群有参与政治的自觉、愿望?哪些人群没有政治参与意识而只有臣民意识或者其他意识?任何人或人群如果参与政治,其基础是什么?是关于政治权利的意识,是社会参与权利的制度,还是利益驱使?有什么政治参与的禁忌?“政治期待”可以从政治态度这一比较笼统的概念中抽离出来,专门追问特定政治系统中社会成员对于国家权力、角色、责任的预设如何。如明代中国的一个城市居民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需要朝廷,他或她在日常生活中预设朝廷已经带给了他或她什么东西?如果一个人对于朝廷没有任何期待,即意味着此人在心理上不需要朝廷,其自我意识中的存在与政治无关——这就是一种阿尔蒙德所说的“村民政治文化”状态。反之,哪些人习惯于将个人或者社会的状况归因于朝廷,为什么?“国家意识”,即社会成员认为什么是国家,国家与社区、个人是怎样的关系,有没有及有怎样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己对于国家负有怎样的责任?国家意志与地方社会认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即社会成员心目中关于国家的政治一致性与多样性之间关系如何理解?这类国家意识问题,无论在现代社会还是在前现代社会,都值得探询。“政治知识”即社会成员以何种方式拥有政治信息及关于政治了解到何等状态,是了解社会成员政治态度的一个途径。明朝的一个普通村镇的塾师与一个县级官员在政治信息获得方面有怎样的不同?塘报、邸抄、揭帖、缙绅录等等对不同人群意味什么?“合法性”是所有政治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政治就是运作获得合法性的强制力的过程,而文化意义上的合法性存在于社会认同之中,体现特定政治系统运行的公众心理底线。如万历皇帝派出矿监税使,举朝反对,显示朝臣认为此举缺乏合法性,虽然没有能力将之停止,但是明朝不久之后灭亡,可能与缺乏合法性政治行为的累积有关。“开放性”即一个社会容纳外来事物,包括外部信息的能力,是关涉社会体系反思能力、调节能力、存续能力的一个重要相关项。明代中国作为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开放性如何,是可以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