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3 00:42:56
导语:在统计管理体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四条: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国务院设立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统计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和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机构、统计人员。
拓展小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统计调查必须按照经过批准的计划进行。统计调查计划按照统计调查项目编制。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拟订,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拟订,报国务院审批。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由该部门拟订,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备案;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由该部门拟订,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其中重要的,报国务院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审批。
(来源:文章屋网 )
在中国,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而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由于缺乏主体地位,其应有的作用提升缓慢,使得其对科技投入和产出不能提出明晰的统计指标,导致科技支撑容易丧失准确方向和适宜力度,严重影响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科技统计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不象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工作具备产出性,因而极易被忽视。目前90%以上的农业科研院所没有专职的科研统计人员,均以其他管理人员兼职,科技统计力量极为薄弱。同时,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统计活动多是由兼职统计人员单独完成,科技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容易造成指标间的概念混淆。科研统计主要是为制定规划和政策,确立发展目标和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没有规范、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就不可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但科技统计工作涉及面广,耗时长,尤其是规模较大、成果较多的农业科研院所,每年的统计报表工作量大,表间关系及其复杂,只要统计指标稍微变化,就会影响科技资源在科技活动的分配和合理利用。统计指标内容繁多,指标的连续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中国在对科技活动、特别是R&D(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的定义方面,存在地区之间统计对象主体差异较大、与国际统计口径不一致的现象[3]。每一农业科研院所每年均需针对不同的上级部门报送相似又不同的科技统计,更换表头、形式或改换一两个指标的统计报表在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统计工作中尤为常见。此外,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统计管理普遍信息化程度低,各项科技统计调查之间缺乏有效的综合管理和工作关系协调,难以实现信息综合利用和信息共享。
2科技统计的设计原则
OECD是最早开始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笔者结合目前科技管理创新需要,在遵从以下指标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现有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统计指标进行调整和改进。
2.1科学性
所设计的统计指标应响应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等科技活动,从而为当地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导向性信息服务。
2.2全面性
统计指标应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地农业科技发展条件,科技活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科技投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研究和揭示农业科技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及科技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2.3可比性
科技统计指标中各指标的设置和含义应一致,以便科技活动统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在指标设计时应借鉴国内外同行通行的标准和规范,这不但能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也方便统计结果在同行之间进行分析比较。
2.4可行性
主要指所设计的指标在全面反映科技活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数据观察统计,同时指标简单、明了,不会引起统计人员理解歧义和偏差。同时,指标间不存在信息重叠,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统计指标的构建
本文所构建的科技统计指标主要反映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活动过程,包括科技投入、科技活动以及科技产出3个一级指标,并在3个阶段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二级和三级统计指标(见表1),从而构建适合农业体系科研活动客观实际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在二级和三级指标方面,主要是根据农业科技过程中的主要涵盖范围及服务主体进行设计。区别于一般高校的科技统计指标,本文在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中加入了技术获取投入和服务三农的科技成果,使农业科研活动得到更好的诠释。科研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科技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共享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表1的科研投入性指标中,特别强调了信息化投入情况。实现科技统计信息化,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高了科技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根据内部结构特征对所有指标进行分组,但随着农业科技活动集约化程度以及科技知识的综合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各科技统计指标日趋复杂化,统计指标之间没有明确可分的界限,即使是一些科技统计比较先进的国家,也不能够解决科技统计的隐匿性所产生的问题。
4科技统计的采集及其共享平台的构建
4.1科技统计信息采集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统计主要是以年报表的形式进行量化,并通过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自动化处理。但由于各研究所统计口径和分类不统一,数据准确性差,时效性弱,致使综合利用难度大、利用效率低。同时,各科研院所统计人员大多为临时抽调,工作连续性差。岗位认识程度低,专业知识缺乏,统计业务不熟悉,在统计数据采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误差,严重影响农业科研统计质量与绩效。农业科技统计由于受到资金、时间的影响,信息化以及共享程度低。采集系统启动时间较长,传统数据采集业务处理时间长、上传数据速度慢,成本高,这大大限制了科技统计进程。因此,建立数字化采集及共享平台,可以弱化科技统计因工作量大而对其他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数据采集信息化后,可以随时对资源数据库进行修改和整理,从而大大节约了重复投资的成本。
4.2科技统计数字化平台
对科研统计数据的收集,主要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自动化处理,构建数字化共享平台,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归档、传输、更新,从而建立完善的科技统计资源数据库,并运用区域网络环境,达到科研院所之间信息共享,减少对统计资料进行人工查询和处理的时间。科技统计数字化平台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目前,比较成熟的数字化平台存在于全国各大高校中,如西安财经学院设计的科技统计在线和检索系统平台,在二级学院需要信息时,在平台内及时、准确地检索出各类数据[4]。由此可见,将科技资源及科技信息,从而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从而为各领导阶层提供适宜的科学依据。而科研统计信息化,可以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而在管理方式上实现科技创新。
5结论
【关键词】:来料加工;统计信息;服务质量;管理决策
前言
一、概念分析
(一)来料加工企业介绍
本人所在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来料加工业务,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拥有独立生产能力的生产加工企业,通常,统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营决策的制定,所以对本企业而言,需要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特征、当前经营状况制定一个合理而完善的管理决策,而这首先需要拥有准确的统计信息。
(二)统计信息介绍
所谓统计信息指的是对报告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全部内容进行规范化统计的一个过程。而统计信息质量指的是统计信息需要体现一定的及时性与真实性及全面性。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化,所有制结构模式呈现多变化,此时投资主体与资本市场也同样呈现多元化发展,正因如此统计信息逐渐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点。无论是债权人、管理者还是投资者、广大民众、政府单位都在健全与改进管理、客观真实评估经济现状方面做出积极努力,统计信息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首选管理参考数据,因此对统计信息的质量、实时性提出更高要求。不过因受不同因素的局限,专业人员法律意识薄弱,业务素养与政治素养不是很高,对统计数据进行不正规的调整与修改,使统计信息真实性受到质疑,统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受到国家相关部门人员的高度关注。
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服务经营管理的决策
来料加工企业中所使用的原材料、生产加工设备、多数辅料以及办公器具通常都是通过外部企业进行提供的,在统计信息的时候,不需要将此类计划在内,只需要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对进出口数量、批次以及结余量进行统计,以备查账。下面主要对如何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提出个人建议。
(一)不断提升统计人员及部门主管人员的整体素养
只有整体素养高的统计团队才能做出质量优异的统计信息。所以,只有不断提升统计人员及部门主管人员的整体素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统计信息的高质量。各部门要采用科学、公正的管理方法选拨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对他们的表现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实施素质化育,从根本上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强化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明确规定要如实、客观统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对法律观念薄弱的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
(二)变革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对当前统计管理体制实施深化变革,最近几年基于统计管理体制层面我国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且也获取了不小的成就。不过在会计人员改革方面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人员逐级委派制度。若推行了统计人员逐级委派机制,部门负责人员就丧失了聘用及任免统计人员的权力,委派人员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等多项问题上也就与部门不存有任何关联,不会受到任何束缚。由此一来,不仅提升了统计人员的地位,强化了统计监督机制,健全了统计执法,还使单位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得到有力提升;不仅便于管理统计人员,还能从根本上提升统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三)统计工作者充分履行职责、确保信息的精准性与全面性
来料加工企业中的掌控权主要集中于股东手中,受自身构成机制的影响,企业统计工作者更应该充分履行职责,对本企业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负责;此外,我国各级政府及其统计部门应该依法实施监督,对各单位提供的重要统计信息要认真检查审核,防止统计腐败现象的发生。逐步建立各级统计信息中心,有效地开发利用统计信息资源,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要。
(四)不断强化执法力度与监督力度
当前,针对统计方面的相关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并且形成了一套统计法规体系。各部门单位要根据个人发展现状,创建相适应的统计制度,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要从源头上做好监督工作。此外,要求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统计监督中来,创建一套相对健全的统计监督体系。必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从根本上发挥法治的功效,进而实现统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及有效保证。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控制和通信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为重点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用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交通环境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上世纪90年代美国系统地提出第一个智能交通体系,在此之后,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一些大、中城市都相继开展了关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应规划、研究及应用[1]。智能交通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使得各国政府、投资主体以及用户逐步地认识到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本文提出的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智能交通系统的稳定、安全、高效、快速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概述
1.1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深入,城市交通管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如何确保所建设的智能交通系统稳定、安全、高效地运行,如何实现对所有智能交通系统和设备的智能实时监控,如何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最优运维流程,调用最有力的资源快速解决问题,恢复系统运行等等问题是摆在每一个智能交通系统运作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2]。
例如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系统涉及9大系统,设备类型有400多种,数量有几万台之多。目前由5家以上单位负责运维服务,但由于各个单位缺乏对系统、设备维护管理上的整体考虑且自成一套实施流程,导致设备流程单据格式和内容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很难实现总体的统计、评定和服务质量的评估,久而久之运维服务质量无法提升,无法满足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发展需要,运维成效较不理想。
1.2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需求分析
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着设备种类多、覆盖范围广、部署分散、系统功能复杂、运维方式不统一等多方面的特性。主要功能需求包括:智能交通设备设施资产的生命周期管理、设备状态和视频质量等的智能监控、流程管理、财务结算管理、知识管理、服务水平管理等。
2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的体系结构
2.1 设计思路与架构
根据运维管理实际需求,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的结构整合了ITIL理念,分为运维门户层、运维管理层、监控管理层、数据统一汇聚管理等四个层次,层次之间进行整合并通过安全、高效的内部接口保障各层之间数据的共享和互通。在功能上无缝集成RFID、PGIS、智能监控与分析等相关技术,并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业务数据监控、设备监控、视频质量诊断、流程管理、资产管理等功能。给用户方决策管理层和系统运维管理人员、第三方运维外包服务公司、工程运维人员等提供一个智能化、操作风格统一、交互界面友好的运行维护系统。
2.2 系统功能设计
2.2.1 运维门户层
运维门户层作为面向操作员和管理层的最终界面,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登录管理门户和报表展示窗口,拥有单点登录、多种服务视图、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个性化定制、信息、个人待办事项、部门公告、通知提醒、信息统一展现和报表管理等功能,旨在帮助各个层面的使用者更好地获得当前设备的实时状态、业务运行情况以及各流程处理进度等信息。
2.2.2 运维管理层
运维服务管理层的设计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ITIL v3,ISO20000等国际标准。在层次上采用了包括数据层、控制层、服务层和展现层四层架构模式[3],功能上包括运维管理基础平台、配置及资产管理、维修维护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服务水平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知识库管理等功能,同时结合核心管理数据库的概念[4],不仅为运维管理平台提供统一、可信的数据支持和监督管理,其开放接口更可为其他用户现有的业务系统提供配置管理数据支撑。
2.2.3 监控管理层
监控管理层主要将基础架构部件和外场设备中收集到的性能数据和各种告警事件,经过初步的过滤后,发送到运维管理平台进行处理。并通过预先设定相关的阀值,建立起一整套的性能、故障、容量等预警和报警机制。在结构上分为数据采集层、监控数据汇聚处理层、统一展现层三层,涵盖了数据抓取、数据分析、数据整合、主机监控、网络监控、存储监控、虚拟主机监控、电子大屏监控、其他设备监控等功能。
2.2.4 数据统一汇聚管理
数据统一汇聚管理主要提供核心管理数据库数据的输出与汇总管理,并可在此数据标准上输出PGIS地图、大排查系统、RFID标签、智能卡口、SCATS、诱导系统等各种应用。
3 系统的实践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已在某市交通管理部门得到实际应用。表1是该交警支队智能交通部分系统在运维管理系统上线前后运维质量的提升情况(数据是将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进行比较后所得)。
4 结束语
智能交通运维管理系统的建设已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此方法已在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交通信息设施覆盖面广、设备多、系统复杂、运维外包服务单位多等问题,充分考虑作为运维人员的工具和助手,能有效减轻运维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建,崔合芳,蔡国良.面向出行者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设计[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31(2).
[2] 李家然.浅谈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8.11.
关键词:多媒体管理;管理及服务系统;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4-0000-02
Multimedia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ystem Design Based on ISO9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eng Jianping,Huo Jieting
(Inner Mongolia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Hohhot01007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University multimedia management system and ISO9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ing,multimedia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ystem design based on ISO9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mainly including two aspects,one i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service,second,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pplied to the internal management,and internal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teaching,both through the ISO9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can be achieved unprecedented unity.
Keywords:Multimedia management;Management and service system;
ISO9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多媒体教室管理现状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ISO9000族的核心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总结了工业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对推动组织的质量管理,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提高产品质量和顾客的满意程度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采用。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领导者有效的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其称之为“PDCA”的模式可适用于所有过程,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PDCA模式可简述如下:
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D-做:实施过程。
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管理界普遍认为,PDCA模式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式,它是组织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改进任何一种管理工作的合乎逻辑的有效工作方式。可以说,PDCA模式是一个组织改善其绩效的必由之路
(二)多媒体管理现状
现阶段多媒体管理主要分传统管理及现代化管理两种管理方法。传统管理主要是指教师填写纸质多媒体预约单,再由管理员整理后在上课前开放预约的设备。这种方法工作量大,人工操作容易出错,不易维护,而且如果设备出现问题或是教师调课、换教室,就得去多媒体管理部门登记,不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现代化管理主要是利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管理系统,教师在家通过网络就可以预约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地避免了人为的错误,但是现有的多媒体管理系统只是普遍实现了预约功能,而且预约时间多为一星期左右,这使得长期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师至少每周预约一次,带来了使用上的不便。另外,这类系统大多缺少关于多媒体设备的相关情况及教师或学生与管理员的互动,不利于多媒体的管理。
二、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多媒体管理及服务系统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多媒体管理及服务系统(注:以下简称“系统”)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教学,还可以实现对内部服务人员的有效管理。
(一)提高服务质量,为教学提供保障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思想蕴涵了“预防、监督和持续改进”等科学管理机制。系统的设计应以学生和教师(顾客)为关注焦点,按照PDCA模式的要求,以保障教学质量、服务教学、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为质量目标,以期实现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我校多媒体服务部门的质量监控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使多媒体教学服务的全过程中不同环节均处于受控状态,确保了教师、学生的授课质量,为教学提供优质服务。系统强调PDCA,先策划好再实施,通过检查发现不足,通过改进过程获得更好的结果。
P―策划,依据客户(教师、学生)需求来建立目标及必要的过程。此阶段,系统设计了预约多媒体设备的功能。由于讲授的课程不同,使用设备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偶尔需要多媒体设备辅助讲授,比如高等数学;有的课程需要计算机全程参与,比如三维动画等计算机类课程,所以系统的预约又可分为临时使用预约和长期使用预约。其中,临时预约可预约一个星期内的设备使用,长期预约可一次性预约整个学期的设备使用,当教师上课情况发生变化时,可根据需要随时登录系统进行预约更改。
D―实施与运行,根据系统统计的设备预约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开放相关设备,设备管理人员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C―测量与评价,教师和学生可针对系统或设备在预约或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系统中留言或填写设备报修记录,系统管理员会根据情况通知相关系统维护人员或设备管理人员进行系统或设备的维护。
A―持续改进,针对上一阶段提出的具体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处理后,给予提问者回复并要求提问者对问题的解决结果进行确认。系统还可根据教师预约及使用情况提供设备预约、使用、维修等统计数据,提供给相关部门及领导参考。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多媒体管理服务部门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下图为多媒体系统服务教学PDCA模式图。
(二)加强内部管理,为教学保驾护航
高校的多媒体服务部门在高校的多媒体建设与发展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的定位是否准确,作用发挥的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多媒体管理效率和发展水平。多媒体教学,除了老师认真教以外,多媒体的环境、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它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多媒体服务部门必须要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设备的作用,能够为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多媒体管理及服务系统按照PDCA模式的要求,对多媒体服务部门内部管理进行了规范,提高多媒体服务部门的竞争力。
P―策划,只有明确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职权。多媒体服务部门要实行科学化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因此,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和需要补充和修订多媒体服务部门管理职责,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职责细则。这些规章制度可提高教师、学生遵守操作规程与爱护公物的意识,减少设备损耗,提高设备使用的安全度,也为多媒体服务部门行使职责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D―实施与运行,根据相应规章制度,系统要求需根据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情况,认真做好日常维护、定期维护和故障排除等维护管理工作,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系统可对需要维修的设备进行跟踪,由管理员进行登记,保存有关的维修记录,维修后送回由管理员标注完成,还可以帮助管理员准确把握设备的状态,减少设备故障率。多媒体服务部门的内部管理工作,不只包括设备的管理,还包括服务队伍的管理。只有做好服务队伍的管理,才能保障设备的有序管理,才能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技术人员要从“管理员”向“服务员”的角色转变。系统对服务队伍采取上班签到、下班签退、值班记录及维护记录多方面、全方位的考核方法,强化多媒体服务部门内部人员管理。
C―测量与评价,系统可根据设备维护情况生成相关维护日志,从而可以全面反映出设备的使用情况及状态。系统还可根据报修人员提供的反馈信息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根据安全、卫生、纪律、成果、事故等情况对管理人员进行评级,使我们的服务队伍不但是“服务员”,还要成为指导员、技术员。
A―持续改进,服务创新型多媒体服务部门对服务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懂技术、会管理,而且要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应急的问题。一流的服务就要有一流的人员,上级领导也可根据系统提供的各项统计数据对服务、对内部管理方法提出改进要求,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总结经验,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
三、总结
从管理和服务方式的整体看,多媒体教室就是一个成果和人才的加工厂:“客户”(教师和学生)拿出产品的设计要求(预约使用计划);多媒体管理人员进行审批;多媒体技术人员进行项目的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客户”进入多媒体教室成为“主人”,在工作中进行自我管理;多媒体技术人员进行快速的服务并对问题进行处理;(成果和人才)产品的生成;循环上述过程。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多媒体管理及服务系统按照PDCA模式要求设计,多媒体服务部门对外服务教学、保障教学质量,对内加强管理,力求打造一支结构和谐、诚信待人的服务团队,为教学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肖素芳,陈锦秀.构建高校实验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平台的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8(17),4
[2]仝其根,李红艳,刘慧.超越传统管理模式创建服务创新型专业实验室的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4
关键词:交通监理;社会利益;管理体制对比;道路交通管理
一、前言
中国过去十几年来在经济增长和减贫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重要成就是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高速公路,是一个公共产品,要保证这个公共产品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讲,根据系统原理,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必须具有系统运转所要求的统一性、整体性、综合性,各种管理职能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机的整体。发展的同时,相对应的会出现一定的隐性问题。本文就针对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现状展开一定的分析。
二、国内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
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两家分管”(1949~1984年):这一阶段,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由交通部门与公安部门在不同的区域实行“两家分管”。
第二阶段:“三家分管”(1984~1986年)。这一阶段,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基本上形成了以交通部门管理为主,实行交通部门、公安部门与农机部门分别管理不同地区或不同领域的格局。
第三阶段:“两家共管”(1986年至今)。这次改革从原则上赋予了公安机关统一负责全国城乡道路交通管理的职责,实行道路交通安全公安部门负责,道路交通管理的其他要件主要由交通部门负责的“两家共管”体制。
三、国外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比较分析以及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现状
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纵向机构格局,有利于保证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平和效率。与美、英、德等国的道路交通管理现状相比,我国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差距。造成这种落后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就、科技实力、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能力的落后,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体制方面的问题。目前,道路交通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是制约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乃至国家运输事业发展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基于资源合理利用、部门之间便于协调和机构人员精简的原则,都进行了道路交通管理各项职能的整合,并由交通运输部门主要负责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而其他部门,包括警察部门,更多地是发挥辅助和协助执行的功能。
目前从总量上看,我国高速公路已经得到了飞跃式发展,基本能够满足经济和生活的需求;从面积密度来看,东部等发达地区并不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还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目前高速公路发展存在的另一主要特点是区域之间差异化明显。我国各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同其经济发达情况大体保持一致,经济发达的地区,高速公路面积密度比较大;经济较落后的地区,高速公路面积密度也相对滞后。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同我国之前推行的优先发展发达地区交通基础建设的战略规划有很大的关系。从我国高速公路规划布局情况来看,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将参考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兼顾区域间的均衡化发展。这将有助于减小和改善东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巨大差距和区域协调发展。
四、高速公路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对策
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失误是指由于管理方面的缺陷和责任,导致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虽然管理失误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间接原因,它却是背景原因,且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本质原因。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科学化管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与我国高速公路现状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由于高速公路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应管理法规建设滞后,专业管理人员不足,致使管理水平总体不高。
1.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是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对其收费、养护、交通、安全、服务等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确保安全畅通、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的同时,使高速公路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它的主要内容养护管理、收费管理、路政管理、交通管理、监控与通信管理、服务区管理和综合开发。
2. 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尚处在初级阶段,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养护标准、效率和机动性不高,质量难以保证。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公司的养护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营的高速公路养护模式,与其它管理自成一体、配套齐全,但造成养护人员和设备的大量浪费;另一种是采用外包的手段,把养护管理推向市场,自己则少买设备、少设人员,这样往往较难及时完成养护维修任务;二是路政管理中的失误现象比较突出。我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出于管理体制不顺、执法主体不明、执法通道不畅、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客观原因导致其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路政管理中的危险品运输车辆检查、非正常情况下交通管制、紧急救援等工作的失误现象在日常管理中比较突出,没有完全发挥路政执法管理的应有功能;三是交通管理体制不畅,信息化水平不高。按照我国有关法律,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在分工上属公安部门的职责,但又是高速乡路运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我国在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
由于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特殊,对交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责分工。必须在重新确立道路交通安全主管部门的基础上,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在道路交通管理体制上的职责分工问题。其次,理顺交通系统内部的管理体制问题。必须切实理顺交通系统内部的管理体制问题,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其三,建立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从网络布局规划、公路建设养护就、交通基础设施的设置,到收费管理方法、公路运营办法、交通控制手段、交通安全执法等各个方面,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标准。
五、结语
实现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顺畅、高效,需要从法律上明确界定交通部门主管的高速公路统一执法机构的地位,理顺交通部门与公安部门的关系。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群体,要认真完善与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相关的其他管理体制,保证这项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实现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的全面创新。
参考文献:
一、通过构建和谐机关,有效地提高工作效能
(一)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为建设和谐机关发挥表率作用
只有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才能带领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首先要明确班子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盘县水利局对每一位领导进行具体分工,明确了责任,党组班子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班子成员密切配合,领导班子做到了分工不分家,维护班子的团结统一。全体领导成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衷共济,群策群力,班子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做到了兼听则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机关运行
为了确保效能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必须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一根本。制度是大家行为的规范准则,强化制度建设是机关效能建设的内在要求。好的制度,可以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可以规范机关管理,建立健全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及各项管理制度,使机关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有监督约束的权力运行机制。盘县水利局制定了《盘县水利局规范化管理制度汇编》,包含了行政管理、党务、人事管理、后勤管理、水利建设管理四大类制度,通过运用进行不断完善充实,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干部职工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铲除了内耗和推诿扯皮的土壤,真正使各项规章制度不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到行动上。同时,我局还将相应的奖惩制度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中,对效能建设进行了全过程跟踪、督促和检查,形成了健全的长效监督机制。
二、通过提升机关效能,进一步促进和谐机关建设
(一)在学习中提升机关效能,促进和谐机关建设
学习是提高素质的基础,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盘县水利局结合学习型机关建设;自觉把理论学习作为第一需要、第一追求、第一责任,通过学习,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近年来,盘县水利局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从政道德教育、作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内容,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学习笔记。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完成全年度水利建设各项任务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保证。二要学习政策规定。上级的政策规定是我们处理问题、做好工作的依据。三要学习高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掌握高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是实现机关工作的重要途径,是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为使全局干部职工不断进行“知识充电”,选拔优秀干部参加州委组织部、机关工委等有关单位组织的干部教育培训和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四要学习新经验。新经验是着眼于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的结果,对做好某一方面的工作具有启示和指导作用。科学借鉴先进经验,可以开阔思路、减少失误,找到获取最佳工作效果的捷径。发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效能建设,使每个职工在思想上达到“四个明确”:即明确效能建设的目的意义,明确效能建设的内涵和范围,明确效能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加强效能建设贵在坚持,贵在监督落实。要在机关掀起人人讲学习,时时抓学习的良好学习热潮,推动机关干部职工素质的全面提高。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体育部门无纸化办公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web技术的大学生体质测试管理系统。通过对大学生体质测试的业务和工作流程的分析,将系统角色分为教师、学生和管理员三个角色,同时结合系统开发需求,利用++SQLServer等技术体系对系统进行开发,从而实现了对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网络化管理。
关键词:
体质健康;测试;web技术;;网络化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质健康开始逐步进入到人们关注的视野。如何提高全民的素质,成为当前人们思考的重点。而大学生作为体质健康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身体体质进行全方面为的监控和管理,是当前提高高素质人才体质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网络化成为当前应用的趋势,并成为当前应用的主流。本文结合当前的计算机技术,设计了一款用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软件,并对软件开发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1目标和原则
1.1设计目标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对大学生体质要求,对其中的测试项目进行分类,从而通过网络化的方式对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进行统计,以此更好的利用网络化的方式为后续的大学生体质分析奠定数据基础。
1.2设计原则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该系统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稳定性对系统使用者来讲,稳定性是其使用的前提。通过较高的稳定性,可提高系统使用的体验度。因此,在系统运行中,必须保证不会因为一般的认为或者是外部的异常原因导致系统出现崩溃。同时在系统出现问题后,相关的数据可及时的得到备份,并在第一时间可迅速恢复,保证今后系统的正常运行。2)安全性在系统当中存储着大量的个人信息,因此,对用户来讲,安全性是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在对系统的设计中,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安全访问机制,加强对用户登录和身份的验证,以此保证系统的安全。3)可扩展性在对系统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将来系统的业务扩展问题。而对本体质测试系统来讲,随着体质测试的不断应用,其功能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展。因此,良好的可扩展性是保证这些需求的基础。4)用户友好性在对界面进行设计中,人性化设计是系统能否满足用户需求的一个重点。而对系统界面进行设计中,不仅仅包括静态的界面设计,还包括动态的人机交互设计,总之就是用户在使用系统时,能感受到最大的便捷和服务。
2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对系统整体架构设计来讲,本文则采用当前比较流行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该模式为Web兴起之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是从传统的C/S(Client/Server)演变而来的。而在该系统中,采用B/S模式的原因主要为B/S模式的成本和技术简单,有利于对系统功能进行扩展。同时该架构模式在数据的安全性方面也非常高。对B/S模式来讲,将数据全部集中在服务器中,客户端不需要保存任何的数据和信息,也不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从而保证了整体使用的安全性。本文将系统分为三层:表示层、应用层和数据层。其中,表示层主要由.aspx页面、可视化客户端等构成。这部分主要为系统通信和访问的窗口,是系统与用户交流的接口,对数据进行搜集和展示。业务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该层主要包括各种不同的逻辑处理功能,负责对具体的业务进行处理,如体质课程管理、体质测试分类、体质测试成绩录入等。而业务层调用类LoadUser,该类会和数据层通信,完成登录验证,最后把结果返回。最后一个是数据层,数据层主要由数据库表组成,在数据库中存储着学生、体育工作者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提供给业务层使用,从而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
3系统网络拓扑图设计
对系统的运行来讲,要保证系统的运行,良好的网络拓扑结构是关键。而网络拓扑结构,就是计算机与网络设备要实现互联,必须使用一定的组织结构进行互联,这种结构就叫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形象地描述出网络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在网络中的相对位置。在对本系统的网络拓扑布局中,考虑到使用的实际,采用分散式控制的方式,即当网络中的任何节点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体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了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具体如图所示。
4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需要良好的开发环境,从而保证系统的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行。在对本系统的实现中,主要采用软、硬件结合开发的方式。1)开发电脑主机配置型号:XEON51104核;内存4G;硬盘500G开发工具:VisualStudio2008C#语言
5结语
关键词:管理系统 最经济控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O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140-02
最经济问题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对外提出,在学术界得到了重视,是研究经济控制的重要理论之一,影响至今。同时,这一理论也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但随着社会经济、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最经济控制问题的缺点也逐渐暴露,若使最经济控制问题的缺点彻底解决,则需要对管理系统的最经济控制问题进行透彻的剖析。
1 最经济控制问题的提出和探讨
1.1 最经济控制问题的提出
最经济问题是在最优控制理论和最经济结构的问题重合而产生的,最经济控制的含义即在特殊的控制要求下,能够使技术的设计可行,使设备投资、运作系统用的费用最优的方案,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能控性和能观性技术指标当中,使得系统的经济费用在设备投资资金和系统运作成本中耗费最低,用线性关系对其表示即:
1.2 管理系统的最经济控制
基于最经济控制概念的提出,将最经济控制的概念运用于经营管理领域上,对其分层阶梯性构架控制,包括组织管理级、优化协调级和现场执行即三种[1]。组织管理级即肯定并认同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是先进有效的管理技术越是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这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重视管理技术的选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最经济控制的最终实现。
1.3 最经济控制的研究
现在,最经济控制问题是在传统的控制理论上经过发展、调整而产生的,是以简单的局部硬件管理系统、系统的线性关系包括其中的稳定作为假设条件进行研究的。所以,在研究最经济控制这一问题上,要求我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中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力求找到最优的答案。
由于在实施方案的现实当中有着不可预知的复杂问题或是系统与系统之间会出现一定的非线性关系,这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我们要用数学方式需求最有答案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我们不光利用数学建模等方法找寻答案,在遇到复杂关系如非线性控制、离散事件系统控制[2]等等这类问题时,要拓宽思路,寻找更多的解决办法。
2 管理系统中最经济控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
2.1 管理系统中最经济问题的可靠性
在管理系统中,最经济问题影响到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若是管理系统的可靠性较高,则在运作过程中,即可降低意外的发生,保障管理系统的使用效率和质量。因此,最经济问题的可靠性问题的重中之重,即要求全面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初级阶段,若要增加经济成本,则$hp和$kp增加,但$yp会随之大幅下降,且$p呈下降趋势:
Ge=()
从这一共识来看,随着Ge增大,经济效益才能不断增多。另外,我们注意到其意义的不断提高还对其他方面也有一定影响。最经济控制问题的可靠性不单通过管理系统的运作周期提高而成本降低,还需要通过产品的质量来获得直接经济效益。
2.2 WSR的最经济问题分析
WSR是物理、实力、人理三个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而组成的:物理指的是管理系统自有关物质运动的相关理论,主要表现为物与物之间联系;事理指的是做某事的道理,主要表现为对物的安排和处理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人理指的是做人的道理,表现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在这一系统中,相互独立也相互制约着,因此,要实现管理系统最经济控制问题,要全面考虑到WSR的问题。
2.3 ABC、BDA模型分析法对最经济问题的分析
ABC分析法来源自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托(V.F.Pareto)从调查研究国民收入分布中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及一般的多数规律,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占人口比重小的少数人,他们的收入反而占了总财富的较大比例,占人口比重大的多数人,他们的收入在总财富比例中仅占有很小一部分[4]。经过这一研究的现象,巴雷托的除了ABC模型管理法理论,其其本原理是:按照管理对象在技术等方面的重要特征,对管理对象进行分类,分别为A类B类和C类[4]。
ABC分析法在管理法中被广泛应用,因为其所指出的关键性少数和一般性多数的概念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所以在商业、工业等等领域也有对ABC分析法的应用。针对这一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管理系统的最经济问题进行分类,即在保障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将资金投入到另一系统上,达到系统的最经济控制投入与效果成比例,这时的$yp为最科学值。
将最经济控制问题利用BDA模型进行简单分析:事前控制指的是管理系统在开始正常运作之前的控制机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所有制、资本运作和管理制度等,还可以表现为产品的开发、原材料的采购、其他资源配置等等;始终控制指的是在管理系统运作中的具体控制,包括对机械设备原型、产品质量、生产调度、市场运行、财务管理等等的管理;事后控制指的是在管理系统完成一个周期后、进入下一个周期前的反馈控制情况,主要是通过事后总结经验教训、对运行后的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对工作技术人员的考评和在专业技术上的改进等等[5]。事后控制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控制系统的效果,更是一种具有一定规模的调整控制形式,其最经济控制的BDA模型可以用下述函数进行表示:
上述公式中,C*d表示BDA模型系统的最经济控制代价(成本),v*d表示BDA模型系统的最经济控制效益,d表示多状态含义,F表示最经济控制的控制功能和品质函数,C表示为最经济控制的控制成本函数,B为事前控制,D为事中控制,A为事后控制,AB即使变量也是函数。
这一模型系统是用来表示系统动态的,其中的最经济控制问题中的经济可以认为是“节约”也可以认为是“合算”,在其模型中的目标函数可以理解为是“节约”和“合算”的综合[5]。从整个系统来看,最经济控制问题应当从“节约”和“合算”的角度来看,BDA三个变量也应当是印象最经济控制问题的综合整体变量。
3 结语
现在,我国在管理系统的最经济控制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其中的可靠性、周期成本和系统的经济价值也可能影响到经济效益,也包括人为因素对其的影响。本文利用WSR、ABC、BDA三种模型方法对管理系统的最经济控制问题作出了简单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对管理系统的最经济控制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以便找寻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 卢润德.一种以可靠性为对象的最经济控制问题求解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8(2):153-154.
[2] 刘运妙.广义系统的最经济控制结构综合问题[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2):83-89.
[3] 罗亚康.管理系统的最经济控制问题分析[J].战略研究,2013,4(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