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专业建设

时间:2022-07-13 21:14:12

导语:在专业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专业建设

第1篇

一学科与专业

学科是与科学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指按门类划分的知识系统,或者说“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1],表明了知识的门类属性,强调了知识所在学科的科学归属。学科是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和整合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有的学科是科学分化的结果,有的则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整合而成的,如综合性学科和交叉学科。

专业是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关的教育管理概念,是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职业分工而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培养计划的基本单位。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学生通过接受某一个专业的培养,获得与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有关的知识和能力,便于在社会分工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高等学校作为传播、发展、创造学科知识的学术机构,学科是衡量一所学校学术水平的标志。学科对于高等学校的意义,除了从外部获得社会认可外,还表现在学科是高等学校形成专业特色的基础。高等学校又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机构,专业表明了学校在传授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进行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而产生的学业门类,所以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带有专业属性。

学科与专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学科是专业的基础

18世纪以后,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本身又分化为不同的学科领域,便于分门类地进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学科门类,如力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天文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基础学科又不断分化,相继出现二级、三级学科。与此同时,各学科间经过综合和交叉产生了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以及横向学科,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这些学科构成了现代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知识基础。

2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

专业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科知识,又要适应社会用人需要,而后者更为重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掌握某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要了解掌握与该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某一学科知识是以其他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所以专业的设置首先要在一系列的学科门类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然后,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一系列的课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内容繁杂,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浩瀚的学科知识海洋中进行选择和组织,使之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及专业的定位。

3专业特色依赖于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

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表明了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强化专业特色,依赖于构建专业的基础学科的学科水平以及对专业的贡献大小。当学科发展并有新的学科产生后,专业也将随之调整。

有时学科也具有学业门类属性。有学者认为:“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而已[2]。然而当学科表现为“教学的科目”时,往往是与专业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共设置5个学科门类,58个一级学科,下面还分若干个

二、三级学科,表明了学科的知识门类属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及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虽然含有学科的概念,但本质是专业的分类,表明了学科作为专业设置的基础。前者设置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个二级学科,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专业分类与学科分类更接近,联系更紧密。后者设置11个学科门类、71个大类、249个专业则反映出本科专业分类除考虑学科t外,还考虑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科水平,培养优势学科,发展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构造具有特色的学科群。学科建设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知识。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创新,科学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有新的学科产生;只有创新,人类知识的宝库才能越来越丰富;也只有创新,社会才能进步。衡量学科水平的高低,首先要看对社会贡献了多少研究成果,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做了多少贡献。

(2)知识的转化与应用。创造知识不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而是应该将知识转化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学术机构不仅要善于创造知识,更应善于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知识的转化与应用有两个方面涵义。一是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二是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的优质资源,为培养人才服务。学校要及时更新教材,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教材中去。教师要参与科研活动,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知识的积累。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突破,更要重视吸收和综合本学科已有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是学科共有的,是人类共有的知识宝库[3]。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科研成果的多少,也是衡量学科水平的标志之一。尤其是对于高等学校,更应该掌握和消化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时地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

(4)对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师资队伍。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术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的师资队伍,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保证。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学科体系,确定学科方向,完善学科组织,培养学生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建立学科制度等,其中最重要是培养学术队伍和建设学科基地。

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创新的源泉。知识的创造、转化和应用,都必须通过人的主观活动来实现。培养一支优秀的,有创造力的学术研究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只有优秀的学术队伍,才能确立正确的学科方向。既要鼓励和培养拔尖的科技人才,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学术队伍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既要重视学术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又要提高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物质保证。学科基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产生知识的基地,是诞生研究成果的沃土。建设功能齐全,实验手段先进的学科基地,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

三专业建设的内涵

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专业建设的功能表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设置和调整合理的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等措施,使专业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又包括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选用优秀的教材,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考试方法改革与建设等。课程建设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课程建设是办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是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实施者,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掌握本学科最先进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将知识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和高超的讲课艺术,同时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关心学生的爱心。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不仅包括科研、教学能力建设,还应包括教风建设和师德建设。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质保证。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最低标准应该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能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及应注意的问题

1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虽然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其中建设的目标和建设功能不同,但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包含了共同的建设内容。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离不开学科建设,只有将学科建设的内容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才能够达到其预定的目标。

(1)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学科水平的提高,学术成果的转化,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

(2)学科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造了条件。教师参加科学研究,不仅可以直接创造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更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

(3)学科建设使实践教学条件得以改善。尤其是学生直接参与实验研究,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得到自由的发展,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所以不能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割裂开来。专业建设,应该包括学科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必须考虑为专业建设服务。

2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专业建设中,课程建设是主要内容,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知识源泉和动力,因此,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动力,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这是对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规律的概括与总结。

3学科建设的定位和侧重点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的定位一定要准确,与学校的定位及办学层次应该是一致的。研究型大学更看重知识的创新,将创造知识放在首位,教学型大学则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的积累和转化上。研究生教育应重视知识的创新,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本科生教育则应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转化,使学生获得最新的学科知识。然而不论什么样的大学,不论是研究生教育还是本科生教育,都应该把学科知识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这是高等学校的办学目的所决定的。

将学科建设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去,在考虑学科建设的同时,应该同时考虑专业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队伍同时是组织教学的师资队伍,所以不能单纯进行学术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关注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而且要关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风建设和师德培养。实验室和学科基地的建设既要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又要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发挥教学功能。

第2篇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一体化建设

学科建设的水平体现了一所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专业建设的水平则体现了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并共同为社会服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环节,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现已成为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明确它们各自的含义,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道路,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

1.学科和专业的概念

学科和专业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关于二者内涵的界定很多,相互间差别也较大。

(1)学科的内涵

我国教育界的研究者通常从三层含义上定义学科:一是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学术概念,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二是从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三是从传递知识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科指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学科建设中的学科侧重第二种含义,但与第一种也有关联。

(2)专业的内涵

《辞海》中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依据社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并指出“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称之为课程计划,潘懋元等人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这种解释基本上与国际上通用的专业内涵相一致。

2.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

(1)学科建设的含义

学科建设是一个含义比较广泛的概念,我国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权威定义。就一所大学而言,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学科建设。从宏观上理解:学科建设主要涉及学科定位、学科规划、学科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些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优化学校学科结构和学科布局;从中观层面上看,就一级学科的建设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研究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从微观上讲,即就单一的二级学科建设而言,主要是通过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学科基地建设等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在高等学校,二级学科是一个基本的学术单元,是最基层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必须扎实的立足于该层面,才能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

(2)专业建设的含义

专业建设也可分为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从学校方面说:专业建设主要考虑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专业的建设与扶持等宏观问题。就某一专业而言:主要包括社会发展需求的追踪,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革新等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3.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

学科建设是一个过程,是以学科梯队为主体,一定的学科为研究对象,通过硬件的投入及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有: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凝练学科方向;学科建设的依托是构筑学科平台;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汇聚学科队伍;学科建设的载体是争创学科立项;学科建设的软环境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4.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专业建设是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结构与布局等进行科学的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完善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有:教学基础设施是办学的基本条件;建设师资队伍要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就是要构建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图;课程建设是设计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教风与学风建设是创建优良的育人软环境。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区别

1.目标与建设侧重点不同

学科建设侧重于科学研究,以出高层次、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科学知识领域形成有特色和优势的学术力为目标。而专业建设则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才培养。

2.内涵要素不同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方向的确定,研究基地的建设,学科梯队的建设,学科组织建制的建设等。而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

3.建设成果的评价标准不同

学科建设的成果标志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国家级、省部级成果的科研课题情况,进入三大论文检索系统、国家权威刊物,核心刊物的数量,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成果奖等。学科水平的衡量标志往往按学科的级别、培养人才的级别来衡量。而专业建设更着重于学生的质量,以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是否受欢迎来判断专业建设的成效。如高水平的专业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培养目标明确、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人才培养过程规范、完善,师资队伍素质好,水平高,教学条件好,教学手段先进,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4.管理部门不同

学科建设的管理部门按层次分别是国务院学位办、省学位办和学校研究生院(部、处)或学科发展规划处。而专业建设的管理部门分别是教育部高教司、省教育厅高教处和学校教务处。

5.建设内容不同

凝练学科方向、争创科研立项、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所特有的内容,不属于专业建设的范畴。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设置口径、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等内容是专业建设特有的内容,不属于学科建设范畴。

6.人才培养层次不同

专业建设需要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学创新团队来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本(专)科毕业生;学科建设则需要有一定研究、攻关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来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

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辩证关系

学科和专业是两个不同的教育范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在指导思想、组织建制、发展思路和运行机制与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在本质上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互相交叉、互动发展的整体。

1.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内容相似

学科是由学术队伍、学科基地和学生三个要素组成的学术组织系统。专业是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背后有教学团队、专业基地和学生三大实体存在。即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都包含条件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基本内容。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容相似,决定了两者之间密切相关。

2.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共享资源

高校教师既是科研工作的承担者,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者,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同主体。学科建设中学术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中教学团队建设既造就了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也促进了教学名师的成长,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团队的教学水平。此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教学与研究基地和丰富的图书资源建设等条件建设,一方面可为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另一方面这些要素与教学过程全方位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凝聚和人才境界的提高。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资源共享,决定了两者是共生关系。

3.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1)凝练学科方向,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科建设中的方向凝练、科学研究探索了特定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是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的基础。学科建设凝练的研究方向是专业特色形成的基础;学科建设依托的产、学、研科研基地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的载体——科研项目,既是凝聚资金、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研究能力的平台。学科发展的水平越高,专业发展的后劲就越大;学科建设的实力越雄厚,专业的层次和水平就越高。

(2)师资队伍建设、汇聚高水平人才为本科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

师资是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动力,永远是专业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学科建设可培养大批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学科领军团队,促进一批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的成长,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学科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搭建高水平教学平台

通过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与研究基地的建设,可为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不但可以改善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实验实践条件,而且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试验研究,可以有效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

(4)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本科教学拓展思路

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成员到国外高水平院校进修学习过程中,也为专业建设扩展了思路,开阔了眼界。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高校讲学,进行学术方向咨询,都对专业建设具有直接的促进和提高作用。所以,学科建设是龙头,是基础,是专业建设强有力的依托和支撑。

4.专业建设促进了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1)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相关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

专业建设硬性要求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这就需要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培养一批科研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名师,而他们正是学科知识的研究者和开创者,他们的产、教、研水平促进了相关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

(2)课程建设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核心部分,其中课程内容的开发(包括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体,也是学科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出成果的过程,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3)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生源

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位点的建设,而学位点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基本单位。优秀的本科人才可为学位点提供优质的生源,从而为更高层次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辨析我们看到,学科建设与专科建设是学校中两个独立的部门,即职责、分工、工作目标、层次有所不同,也要看到,它们还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目前我国高校有重学科而轻专业或把它们割裂开来,造成各吹各的调,各走各的道的倾向。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道路。

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1.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其本科教育的质量长期为世人称道。导致美国本科教育成功的秘诀很多,其中,重视创新教育,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这是关键因素之一。美国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主要通过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来实现,并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大学的学科具有高层次人才密集、学科领先及综合性强、信息资料丰富和学术氛围浓郁等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使大学在学科研究中不断获得大量的研究经费,屡出重大科研成果,而且利用这些资源支持本科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高起点的课程、先进的实验和尖端科研的探索机会,使本科学生迅速接触到本领域最前沿的观点、成果和创新意识,为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为加速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本科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

利用学科资源开设研究性课程。开设小班研讨课,如斯坦福大学1999~2000学年共开设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52%的课程为8名以下的学生开设,75%的课程为15名以内的学生开设。开设跨学科课程,如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师联合开设了一门以环境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仅涉及环境科学还涉及化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自哈佛大学首创并应用于MBA教学以来,经过20多年的实践,把教学重点逐步从强调以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转变为强调结合实际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为主,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方式。

(2)注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训练

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是全美最早、最成功的促进本科生研究的项目,该计划负责资助本科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研究项目。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学生作为学徒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根据方案向学校提出研究资金申请,由学校资助,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独立研究。

(3)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

建立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行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培养研究生作为实习教师和助教,促进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相互交流;以项目为依托,促进本科生、教师和研究生三方面共同合作,共同学习。

总之,使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知识的前沿,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最明显的竞争优势。

2.“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协同共生关系

(1)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密不可分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作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一个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既有差异性,也有同一性;既有竞争,更有协作。如果没有合理的学科体系和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很难培养高质量人才。反之,要提高学科水平没有一批优秀的本科生为学科点的招生提供好的生源,则是空话。

(2)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协同共生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大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两个系统之间,系统中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知识的共享和知识创新所连接。“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正是通过两个子系统的交互作用与合作通过知识在各系统间、成员间的转移,才能实现知识的创造与价值增值,才能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协同共生,必须强调两个系统之间的连接、交互,强调分化和综合的统一,强调协同、合作、协调一致,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3.“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要深入发展,就必须整合资源,汇聚力量;学生要提高质量,向国际、国内高标准教学靠拢,就必须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道路。我国大学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就是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美国研究型大学思想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学习和借鉴。当然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的是不同社会的文化内涵。适合美国社会的高等教育,其方法和体制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美国高等教育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同样,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也就构成了两个国家本科教育的特殊性。所以,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变革,还不能盲目照抄美国的做法,既要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又要考虑两国本科教育的差异,结合国情校情,考虑自身的基础和特点,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体现教育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才能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本科教育模式。

所以,我国高校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当中,既要尊重并注意研究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各自特点和规律,关注和研究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间的差异,逐渐形成科学的学科意识和专业建设理念,又要在总体上把握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冲突的特性,使之在正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冲突的前提下,强化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联性,自觉地坚持学科与专业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从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高秀梅.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10).

[5]曾冬梅,陈江波.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竞争与协作关系[J].教育与现代化,2007,(9).

[6]袁祖望.名牌大学的基本特征与成长条件[J].江苏高教,2001,(3).

第3篇

关键词 特色专业 卓越人才 实践教学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我校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也是国防科工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防特色专业,在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微控制器应用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建设特色专业必须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①

1.1 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出发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工程训练与课程实验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通过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理清改革思路,采用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基础、专业、研究三级实验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和创新基地建设;力争创建一流的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应用型、适应型、创新型人才为建设目标。

1.2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模块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主要通过智能嵌入式系统专业、传感网技术的应用专业和光电检测技术专业等三个模块体现。

2 卓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 卓越工程师教育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②

2.2 卓越人才

卓越工程师是在工程应用领域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和规划。但对于工科院校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应归属到卓越人才的培养方略上来,并以此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知识、能力、素质、创新”教育为一体,科学人文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和应用教育为平台,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系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电子系统设计、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能从事各类电子与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 建设特色专业、培养卓越人才的实施方案

3.1 改革和优化教学体系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学体系是主导性和关键性的,要以科学、完善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模式,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统筹协调,突出多能力的培养。③而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施是一致的。

电子信息过程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实验教学放在重要位(下转第94页)(上接第49页)置。授课上打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队伍界限,教师兼顾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根据专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实验大纲;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相互衔接关系,将实验课程分列“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微控制器及数字信号处理器应用、嵌入式系统、光电信息处理”五个知识系统,有力促进了不同实验课程在衔接过程中的资源优化。

3.2 完善各层次实践教学

(1)基础类实践教学。以培养具备基本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为核心,以拓宽知识面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仪器和器件的性能及其使用、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方法,加深对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理解。

(2)提高类实践教学。以培养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实践方法、实践技能和实践技巧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培养;侧重培养学生设计、集成、测试等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路级的综合设计能力,及系统级的开发应用能力。

(3)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为核心,以突出光电特色、建设创新团队、培育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技素质;通过技能的培养,整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实习实践、科学研究等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与个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我校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补充具有多种功能,是培养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地锻炼基地。④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理论培训和研究创新型实验,补充创新实践教学。理论培训主要针对创新实践内容,讲解基本器件和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和设计,是正常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理论培训侧重联系实践;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和吉林省竞赛以及长春理工大学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

3.3 凸显专业方向的特色化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传承长春理工大学的光电特色,依托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技术研究所”、“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实验室”,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技术应用、传感技术应用的专业方向上形成了较为稳定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每个方向上都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撑,专业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大批优秀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学科前沿的理论研究与科研实践培养了师资队伍,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与实验条件。

4 结束语

任何专业的建设都应以既定理想的目标为出发点。特色专业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同时要为培养专业卓越性人才为最终目标。只有同人才培养的卓越性目标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特色的优势和作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 申江,姜树余,臧润清.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② 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第4篇

关键词:教材建设 精品 评价体系

一、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1.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材建设是关系到学员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大事,历来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只有将教学成果落实到教材编写和选用上,才能促进教材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材是院校教学、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重要反映,因此说一个学校编写教材的水平是衡量这个学校师资、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本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院校的声誉。教材不仅是院校教学的工具,也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二、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学科专业建设的迅速发展,教材建设经历了从无教材可用到尝试自编教材,如今的自编各类教材建设已初具规模。然而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评审、编制周期较长。

教材编写是一个全新的创造过程,它涉及的方面很多,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教材结构体系和内容的选择,是决定教材质量的关键。因此一本优秀的、适合专业教学的好教材不是一次性完成并立即投入使用的。它需要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改变传统观念,大胆创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还要注意是否适合院校的教育环境,是否能够被师生所接受等。

2.专业教材编写难度较大。

如何构建一个最佳的教材体系结构;如何在专业教材内容中体现经典性、先进性和科学性,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践。编写教材的专家、教授不仅要将迅速发展的新知识及时吸纳入教材中,还要说明这些新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建立一个全新的思维体系。如何科学、精练地对新知识体系加以说明,也需要编写者长时间去研究、吸收消化并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3.教材质量有待于提高。

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对教材就不能满足于有就行。目前许多自编内容质量、档次水平等都存在较多问题,新办特色专业甚至还有无教材可用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我院尚未建立起系统性、长效性的专业教材建设机制,成为提高课程教学质最的瓶颈,亟待突破。

三、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推动专业教材精品化

1.调动广大教员编写专业教材的积极性。

教材编写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教材编写的质量与编著者在这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中积极性是否充分发挥密切相关。因此,抓好教材建设的关键之一是要设法调动广大教员编写教材的积极性。目前,由于出版难、周期长、工作重、效益低等方面的原因,教师们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不够,有关领导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制定、调整相应的政策,特别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落实。例如,为了保证出版费用,学院各有关部门应通力配合积极筹措经费,建立一定数量的教材建设基金,支持高质量的教材编写出版。又如,为了肯定与鼓励教师编写的艰辛劳动,学院在教材建设中可引入竞争机制,定期开展评选优秀教材和讲义的活动,对优秀教材的编写者给予必要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于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教材和讲义,也要计以适当的工作量作为教员年度考核、评职晋级的依据。

2.加强合作,提高专业教材质量。

为了提高起点,突出新意,确保教材的质量,充分发挥教材编者的群体优势,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多作者通力合作编著,有利于集思广益,发挥各自的特长。合作编著的关键是选好主编,加强主编责任制。主编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要对全书的质量负责。主编要有权威性,要有民主作风;一般提倡学术水平比较高、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员担当主编;参编者应尊重主编,遵守已经商定的原则,按时按质完成编写任务,只有编著者之间相互尊重,合作共事,才能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3.建立科学、适用的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促进精品教材建设。

要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课程建设是重要的载体。建立精品课程一定要有精品教材,它是精品课程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而建立科学、适用的教材质量评价体系及质量监控机制是促进教材质量不断提高、锤炼精品的有效途径。

建立教材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确立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导向性。教材质量评价是军校教学工作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军校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目标在军校教材方面的具体化,是进行军校教材评价的直接依据。它直接制约着军校教材评价的进行和教育目标在教材建设与改革方面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起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绝对领导的作用。

二是完备性。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指标的完备性,即要求制订的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能遗漏关于教材的任何重要方面的情况,应全面地、系统地、本质地反映、再现和涵盖军校教材的各个方面情况。

三是科学性。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和统计学的资料分类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指标组成的,指标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制订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统计学的资料分类要求。

四是可接受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为被评价者所接受,成为被评对象的激励因素。要做到这一点,指标体系至少应满足切合实际、难易适度。有公平的评价基础等条件。

第5篇

一、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特点分析

(一)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胜于应用语言文学是从中文、外语等专业中抽离而成,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始于北京大学的中文专业,距今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发展至今,我国的高教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语言文学教学专业的教学基础。现今阶段,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但其应用性却一直不明显,使得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职能,这也造成了社会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认可度降低,因此,在现阶段,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语言文学专业。

(二)语言文学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多年以来,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培养作家、文学家、教育家等知识分子的教育基地,对于国家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三)语言文学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从语言教育本身来看,语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就目前而言,高教语言文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践、应用的教学机会较少,学生无法掌握语言练习的机会。此外,现阶段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在分析语言文学专业特点的同时,还需要对专业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具备的条件,促进语言文学专业建设。

(一)语言文学的理论基础较为坚固我国的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有着牢固的理论基础,其理论的主要是以中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为源泉,结合国内外语言学理论、文学理论等发展而成的语言文学理论基础,此外,凡是适用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其他语言学理论都可以发展成为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因此,语言文学的发展就具备了雄厚的理论基础,为高校的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语言文学的发展拥有优厚的现实条件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具备了优厚的现实条件,这种现实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已经有百余年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对于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语言文学虽偏向于教育学术性,但其发展也拥有了广阔的市场环境,社会对于语言文学专业需求也较多,因此,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具备了优厚的现实条件。

三、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措施

(一)坚持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高校在进行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时,首先应该积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完善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高校应该逐步完善学科体制建设,完善教学体制和网络虚拟教学体制,并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更新教学内容,对于不符合发展的教材及时进行更改。同时,还应该完善网络教学选课模式,均衡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从而在方便师生选课的同时合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吸收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语言教学质量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在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鉴于此,语言文学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尽量选取新颖的教学素材,并及时为学生引进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理论,进而巩固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掌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将文学作品与多媒体中的声音、图像、视频相融合,为学生打造一堂声情并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言文学的美感,增强教学的新颖性。

(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本质在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就目前的语言教学中,仍将写作能力视为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一贯标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应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进行测评,以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小结

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酒店管理专业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要求

(一)加强酒店管理的客观需要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及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商务往来以及大众旅游市场的不断兴起,同时也带动了酒店行业的迅速发展。在面对发展新成果的同时,当前国内很多酒店在管理环节表现出了许多的不足与缺陷。其中,酒店成本控制、服务质量标准、具体培训机制、以及企业自身文化等方面,仍旧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为有效克服上述问题的发生,部分酒店在人力资源方面,提出了针对高星级酒店技能要求的高标准,同样,作为酒店管理者来讲进一步提高管理层的专业性,成为星级酒店在加强酒店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酒店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客观现实,更为严重的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为此,实现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环节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不可否认,酒店管理专业建设需要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分注重理论知识,而轻视了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以及较强的实践性,则可能出现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为此,“学以致用”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在实现自身建设环节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要求的新标准。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新发展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解

所谓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指通过采用实践办学的方式,实现专业发展的新样式。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对学校与企业双方彼此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两者的多方位合作。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采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统一,通过建立两者的密切联系关系,实现“共赢”局面的构建。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环节,实现“工学结合”、“产学合作”、以及“双向参与”,能够进一步实现学校办学效益的增强以及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的显现。为此,酒店管理专业在实现专业建设环节,需要牢牢把握人才市场的用人标准,培养一批优秀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此时,如果采用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则无法满足上述目标。而校企合作模式的采用,能够在首先工学结合的基础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求学期间,实现各方面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此外,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采用,能够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从而更好的推进学生主体在向社会人转变环节的适用性。

(二)酒店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对工学结合形式的有效采用,实现学生就业发展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最终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我们可以从学生主体出发进一步探讨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发挥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利用该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工作体验,从而更好的推进学生就业需求与企业用工标准的有效统一。其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在酒店实习的过程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酒店的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从而为实现自身酒店服务专业技能的有效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能直接或间接获得自己对于就业认识的相关信息,而且还能更好的了解行业发展的大致趋势,从而更好的实现掌握企业用人的具体标准,最终为实现就业状况的有效改善提供了可能。再次,从学校客体出发,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采用,能够进一步实现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与时俱进。例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到酒店顶岗实习期间,教师也能通过客观的酒店环境获得第一手酒店管理前沿信息,从而实现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提高。最后,从酒店方面来讲,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为酒店储备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了现实可能。为实现酒店管理环节出现问题的有效突破,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的专业技能,从而实现酒店自身发展的高标准以及持续性,需要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来满足其对于实现自身发展规划环节,所面临的专业技能高标准以及人才发展新要求。

三、结语

21世纪,大学生为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结合社会背景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竞争力。为更好的调解企业需要工作经验的客观现实以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践缺乏之间的矛盾,酒店管理专业为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不断推进学校与企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本文主要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进行相关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杨新宇.酒店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研究——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经验与启示[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Z1)

[2]盖陆祎,李倩.校企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提升实习设计能力[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8)

第7篇

根据市场调查发现,近些年来社会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需求主要分布在药物生产技术、制药工程技术、药品营销技术、药品使用技术、医院临床药师、药房药师等岗位,这些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执业技能,对综合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针对市场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制定大专业、多方向、模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大药学专业为基础,分化出制药工程、药品营销、临床药学三个专业化方向,在学生毕业之前,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未来的工作内容设置专门的方向课,培养学生的药物生产技能、药物使用技能、药物营销技能等,结合校内校外实践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满足学生不同的就业需求。高职高专的理论课程虽然不像实践教学那样重要,但也有其本身的作用,学校应该结合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教学内容,把一些与岗位脱节、重复、过难、过深的内容去掉,精简理论教学的内容,增设临床药理学、制药工程学、药品营销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学科,使药学专业更加具有实用性,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实践。

2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该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率。药学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主要是药厂、医院、医药企业等,学校可以设置成有机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实验课程,先让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然后再参加理论考试;对职业学院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比理论知识要重要很多,也是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因素,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按照班级建立开放实验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进行课外练习,每一个学期可以举办操作技能等比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能力;建立健全实践考核体系,实践考核体系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检验中能够发现学生实践能力的缺点和弱点,采取措施进行改正和加强,实践考核体系应该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体现出学生的差异性,以课堂考核和课外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践能力测评,保证测评结果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3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教师的职业素质对学生学习知识、学习做人都有重要的影响,职业学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功底,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药学专业建设应该致力于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应该严格教师的上岗制度,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多年的从业经验,或者具有企业工作经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如执业药师、职业中医师、职业中药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等等,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和培养从企业、医院、科研单位工作过的,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担任教师,按照双师型的标准来引进人才,对于从企业、医院过来的教师上岗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使教师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思路,对于没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教师,应该增加教学经验的年限,并安排教师去医院或者企业实习半年以上的时间,鼓励青年教师考取研究生学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新课题的开发。

4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高专院校着重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实训室建设、器材设备、药材物品等的采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学校规模不是很大的学校来说,学校需要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如果实践教学设施供应不上,就会严重影响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缓解资金压力,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不仅切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利于企业储备人才,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合作。学校应该实施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分布安排学生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实习,不仅为企事业单位、医院提供了选择优秀学生的机会,也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去,校企合作时最理想的产学结合方式,通过校企结合,学校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师和企业人才可以多沟通与交流,促进双方发展。

5加强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教学管理是分不开的,教学管理包括课堂教学管理与实践教学管理。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在上课前教师应该履行学校规定的教学检查制度、点名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课程结束使完成课程教学小结表、试卷质量评估表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应该严格管理,落实实践教师、技术人员责任制,严格按照学生守则开展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和技术人员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和技术人员也要对学生提出要求,比如在实验前要填写预实验报告、准备实验记录、预习报告等,在试验中教师记录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在试验后教师和技术人员做好工作日志,学生填好值日生登记表等。

6总结

第8篇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73

1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成为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出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实力较弱的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特色,才能利用好举办本科教育的有利时机,巩固作为新升本科院校的地位,为其下一步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民办本科高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如品牌、特色专业的内涵,评价标准等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2 民办本科院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队伍不稳定

师资队伍在学校专业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民办本科院校的师资水平和公办院校的师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民办本科学校的教师队伍不合理。由于民办本科院校民办的性质,难以引进优秀的人才,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外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影响专业建设。另一方面,自身培养的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民办本科院校老师的工资水平不高,且缺乏职业成长的平台,自身培养的人才容易流失,师资队伍的不稳定长期制约着民办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发展。

2.2 管理制度不成熟

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一般不是很长,其在管理制度、办学理念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与公办高校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民间投资兴建的,后经过发展壮大,逐渐演变成为“家族企业”,管理上有一定的倾向。作为民办高校的创始人,他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将显著影响学校的专业建设。青年管理队伍的管理素质和业务能力,也是影响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

2.3 经济资源缺乏

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都是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理应公平地获得国家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但实际上民办高校一直处于被政府和社会忽略的位置。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财力支持,但由于民办院校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学生学费,经济来源的形式比较单一,学费的收入不能满足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民办本科院校的硬件设施相对落后,专业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无法达到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

2.4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首先,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实践平台建设需要有较大资金的投入,但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缺乏资金,因此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并不完善,各种硬件设施不齐全。其次,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规划。虽然目前开设了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环节,但各环节缺乏内在联系、处于无序状态,与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有较大差距。再次,实践教学深度不够。例如,在企业认识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走马观花,对实习内容和实习环节知之甚少,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最后,实践教学管理不科学。一方面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也缺乏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不科学。

3 促进民办本科院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

3.1 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我国各民办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大体上遵循着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其在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与社会需求脱节、未能准确把握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等问题。因此,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应强调实践能力,系统全面地设计好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实现个性化培养,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其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鼓励学校的专家、学者开通网络的品牌和特色课程,使学生能够方便、及时的请教与学习,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再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整合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创新试验计划项目固化到培养方案中。最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注重前瞻性。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遵循教师教学队伍年轻化和不同学历、职称合理搭配的原则,组建合理、高效的教学队伍。一是积极引进名教授尤其是科研水平高的中青年教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让名师给本科学生传授知识。二是对学校的青年教师进行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支持青年教师进修,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实地学习c操作,培养既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又有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此外,给教师提供参与各类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的条件,使民办学校的教师能够走出去,真正参与到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当中,提升民办本科学校的实力,加快学校的发展速度。三是聘请全国知名的专家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对学校的专职教师做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四是实行“导师制教学团队”,发挥名师的作用,对团队成员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等全面指导,青年教师与导师共同研究,探索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问题,全面提高了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3.3 设计与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是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即要强调专业性,又要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因此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第一,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程的应用性,因此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学应积极探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去扮演“导演”的角色,加强引导,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强调以巩固理论知识为有效途径的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软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模拟中体会理论、深化理论。第二,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任务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愿意积极主动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第三,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同时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所学课程的相关参考资料,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既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改革考试内容和手段,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评机制。

3.4 加强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一是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科学的制定并实施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建设一批装备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满足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丰富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运用各种实训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二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要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在校外进行实习,确保学生有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从而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三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拓展课堂教学的功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演练、对话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组织协调与合作,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四是使用全真训练的方式。这种方法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比如采用案例讨论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在实训室采用模拟演练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所扮演角色,很好地解决了理论性学习枯燥乏味、课堂内无法真实体验到的教学问题;通过对话教学,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

3.5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深化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是推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的动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学校每学期初要做好检查计划,期中和期末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对教师的教案、听课记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检查,并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和院系检查报告上报教务处,作为对教师绩效评价的有效资料和文件。此外,院、系要进行实时评价,设置合理的指标u价体系,及时使用网络实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二是完善教学督导制度。针对学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设立专门的督导小组,并实行小组组长负责制,检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课程任教情况以及完善和更新的情况,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三是建立学生评价制度。在每个班级设立信息员,对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汇报给院系,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教师修改,并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四是对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完善。教学管理者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师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谦,孙金洲等.论地方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软实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1).

[2]方从法.打造特色专业品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人才,2012,(4).

第9篇

一、多维开展专业调研

专业建设要确保专业符合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贴近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保学生的就业前景。因此,专业建设必须定期开展多维度的专业调研:针对行业调研产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针对人才市场及企业调研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对应匹配的职业内涵、职业岗位群、工作职责、工作过程与综合职业能力要求,针对同类院校调研同类专业培养方向、培养层次以及课程体系,针对毕业生调研就业质量与变化。以此为基础,还要保证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人才。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人才质量的总体规定,培养规格是具体的人才质量标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是进一步构建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检查和评估教育质量的依据。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还要具有积极参与并促进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符合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需求,还要符合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对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需求,即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分解到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首先,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分析;其次,召开课程分析研讨会,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的对照;最后,制定课程标准及设计学习情境,形成课程体系。

四、改革优化教学模式

要提高职业学习的有效性,在课程体系建立之后,须逐步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优化。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普及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实践岗位工作内容为依据设置教学任务,着力促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按照明确工作任务、收集资料、计划、决策、实施、监控、评估反馈等完整的工作过程,组织现场教学,深入运用任务引领、项目教学、头脑风暴、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五、全力建设师资队伍

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在分析师资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可从教师职业专业化建设和教师梯队建设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论、观摩示范性教育教学活动、参加教学能力竞赛、指导学生技能竞赛、下企业调研实践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教研教改能力;另一方面,大胆引入青年教师,并通过加强培训、配备导师等途径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六、拓展升实训基地

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实训实践基地是专业建设的保障。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强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可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满足教学需求,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二是拓展基地功能,满足专业群整体发展需求;三是校企共建,打造真实工作环境,引入企业6S管理文化,软件、硬件同时建设。

七、深度推进校企融合

校企深入融合是专业建设的生命线。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可加大学校与行业协会、企业的互动力度,举办讲座、沙龙、论坛等活动;搭建校企对接平台,联合召开学生实习就业专场招聘会;企业提供校外实习基地,选派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指导,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与产业、行业、企业技术同步发展。

八、健全完善机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