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子信息产业招商

时间:2022-12-05 07:10:00

导语:在电子信息产业招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子信息产业招商

第1篇

关键词: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链;错位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消费电子以及信息服务业等众多领域,每个领域几乎都涉及到设备、软件和服务三大部分,该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庞大、资本与知识密集、产品更新频率高、规模效应明显等产业特征。其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渗透力,能够通过产品与服务渗透到其他产业门类的生产与服务中。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具有高创新性和高更新频率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作为温江区定位的主导产业,其发展层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温江的工业发展水平,因此提升其在国民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是温江加快融入成都乃至世界电子信息产业链分工的重要举措。

一、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08-2012年,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平稳发展。2012年,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总值达7.63亿元,占温江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8年的0.35%上升到2.6%,主营业务收入达3.89亿元,较2008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占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基本保持在0.1%左右。与成都市其它19个区县相比,温江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其产业生产总值、销售收入、利润以及实缴税金排名均位列第10。在成都市二圈层6个区县中,温江区位列第5。2012年,温江区共有电子信息产业企业5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5家,占全区规上企业数量比重为2.25%。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在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温江区规上企业数量有所减少的情况下,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数量仍保持稳定增长。温江区5家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除了1家公司市场范围在四川省内之外,其余4家市场范围均在国内,其中2家公司2012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并拥有知识产权。5家企业共有员工2093名,其中本地员工1026名,占比49%。

(二)SWOT分析

对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进行SWOT分析可以看出:温江区处于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半小时”配套协作圈上,能够共享成都以及高新区的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但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小,基础薄弱,大型企业较少,布局分散,企业竞争力不强,在全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格局中不具备明显优势。

1.S——发展优势分析。 “半小时”配套协作圈。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巩固和提升核心区域的基础上,拓展产业布局腹地,温江区处于其“半小时”配套协作圈上。温江区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时,有利于争取到成都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半小时”配套协作圈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关重大项目。

人才优势。温江区建设的产业新城聚集了电子科大IT产业园等教育科研机构30余家,而且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园区内的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温江区背靠成都高新区,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体系较为完善,拥有高新技术人才优势。温江区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时能够共享其人才优势,提高自身科技研发水平。

2.W——劣势分析。产业规模小,基础薄弱。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规模效应明显不足,发展水平较低。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成都市比重偏低,基本为0.1%;产业生产总值占温江区生产总值比重2012年仍不足3%;产业利润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在成都市各区县电子信息产业排名居中,与前几位差距较大,与二圈层排名前四位的区县比较,差距较大。

企业竞争力不强。目前,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呈点状分布,较为分散,大型企业数量较少,企业竞争力不强。5家企业产业均不存在配套,科研投入比例较低,大部分企业关键设备都是靠引进,企业自主研发的设备较少。5家规上企业中,只有成都华塑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拥有四川省著名商标以及成都市名优产品品牌,成都大亚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拥有成都市名优产品品牌,其余的三家企业均没有品牌。四川恒芯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科研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0.3%,成都华塑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为3.4%,四川中星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仅为0.25%。

3.0——机遇分析。宏观环境。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这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与信息网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产业政策环境。我国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战略、政策,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产业。

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重点集聚,东进西移”的演变趋势,沿海发达地区近些年面临资源约束趋紧、人力成本升高等发展困境,随着重点城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聚效应的日益凸显,未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将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集聚,产业转移趋势显现。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期,为扩大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有利于温江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成都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正在打造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及“第五软件名城”,正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来蓉发展。作为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布局区域之一温江区将在项目引进、政策支持等方面获得优势,有利于全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4.T——挑战分析。区域竞争压力。随着东部沿海城市将低端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向中西部城市不断转移,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中西部城市正积极凭借其在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吸引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落户,在产业链低端环节寻求机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温江区在与成都市其它区(市)县争取电子信息企业落户时,存在较大的竞争压力。

企业生存压力。目前,电子信息制造业全行业面临经营困难、企业负债率显著升高、利润空间受到压缩的困境。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等,导致企业综合经营成本上升。同时,由于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门槛较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进入难度大,规模较小和资金、人才、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受到跨国企业和行业巨头的挤压将会更加严重,生存和发展压力巨大。大规模产业布局压力。成都市将温江区作为通信制造产业的发展基地,但是因为各种综合因素,温江区错过了大规模产业布局的机遇。而崇州市以发展消费类电子产业作为“一区一主业”来布局产业园区,不仅有配套产业园,还新增拓展空间加快发展消费类电子。如今捷普项目已经布局完毕,温江再不抓住机会,在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时,将会面临争取新的项目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困难。

二、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

温江区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顺应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大趋势,抓住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向二、三圈层扩散的机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环境,按照高位介入、错位发展的思路,以“专、精、尖”为发展方向,围绕软件及信息服务,突出医疗电子、移动通讯设备、电子专用设备及仪器、光电元器件及设备制造、消费电子等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引进和扶持一批骨干企业、知名企业以及富有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快速形成产业“聚核”发展态势,加强研发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以产业联动发展为推手,加快融入成都乃至世界电子信息产业链分工体系,加快聚集一批有研发、有设计、有市场的电子信息精品企业,将温江打造成为成都市特色化、精品化、高端化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带动作用。

(一)错位发展领域

通过对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在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领域,成都产业链发育较为成熟,全市范围内的布局基本完成,各环节有较多企业分布,温江介入的可能性不大。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关键零部件环节生产企业较多,温江介入的可能性不大。中游网络设备环节成都有芯通科技、迈普、伟创力的少数企业,而温江在该环节有一定产业基础,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应用环节成都聚集了腾讯、巨人网络、盛大等龙头企业,温江不具备发展优势。在云计算领域,产业基础设施层、平台与软件层、运行支撑层、应用服务层的企业对发展区位要求较高,大部分企业已布局高新区,温江不具备发展基础和优势。在高端软件领域,产业链成都各环节较为齐全,主要集中在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嵌入式软件、软件外包、数字娱乐、IC设计6大特色区域,但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软件较为薄弱,温江可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城市环节发展相关细分领域。在智能终端领域,制造环节成都相继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电脑厂商和代工厂,温江当前的土地资源难以满足大型代工企业需求,不具备发展的可能性。软件环节的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情况类似高端软件,温江不具备发展条件。成都缺乏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厂商,智能外设也较为薄弱,温江可视机遇做开拓性发展。在物联网领域,成都基本完成产业链覆盖,但各环节仍比较薄弱。射频识别(RFID)环节已有较多企业布局高新区,温江介入难度较大。传感器、音频、视频识别与处理企业较少,温江具备一定发展机遇。在网络通信领域,成都研发实力较强,但各环节企业规模不大。光器件及光模块领域厂商的近40家,但温江可围绕本土企业进行配套。其他环节发展较为成熟,温江介入的可能性不大。在广播电视设备领域,上游集成电路和元器件环节温江不具备发展条件,成都在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环节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在图像传感领域仍较为薄弱,是温江可介入的环节。

因此,温江可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机遇,将移动互联网中的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中的智能手机及配套产品,物联网中的音频、视频识别,网络通信中的光器件及光模块配套产品,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等领域作为发展重点。

(二)延伸发展领域

1.医疗电子。医疗电子市场稳定,前景广阔。我国医疗电子设备主要聚集在华东、华南、东北和华北四大区域,西部地区尚未进行大规模布局。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大型跨国企业聚集,具有技术领先,区域产业配套强的特点。华南地区拥有迈瑞、理邦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民营医疗电子企业,发展迅速。华北地区范围大,在教育、人才、医疗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医疗电子在成都范围内尚未开始大规模发展,温江兼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研发资源丰富,是可以大有所为的领域,可重点发挥家用便携式医疗产品和诊断类电子医疗产品。

2. 电子专用设备及仪器。电子专用设备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分支,是知识、技术、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处于电子信息产业链最高端,其基础性强、关联度高。电子仪器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具有高投入、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的“杠杆”和“倍增”作用十分巨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专用设备产业将实现17%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电子仪器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5%,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 ,我国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中小尺寸平板显示、下一代通信等重点领域所需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目前,成都在电子专用设备及仪器基础较为薄弱,少有企业介入该领域。温江可依托现有基础重点发展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数字电视测试仪器等。

三、对策建议

一是继续做好招商引资。集中本地优势资源,探索在产业转移中的合作机制,制定针对东部企业转移核心环节的相关鼓励政策,招商引资时为企业额外增加的产业转移成本提供适当的财政补贴。对筛选出来的潜力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工作,提高温江电子信息产业抗风险能力。聚焦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形成以点带面发展格局。梳理产业链,加快建设专业市场。二是完善产业链配套。完善产业链配套,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本地企业在技术、产品、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优势,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工艺和管理水平,融入大企业供应链,使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的产业配套发展路线。三是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力争在本地的优质企业中挖掘出未来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潜力创新型企业,将筛选出的本地重点支持企业的技改项目优先纳入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引导其扩大规模,对技术含量或增加值率较高的环节持续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环节。四是加强产业发展指导工作。针对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的新技术新趋势,开展干部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对产业发展的认知和领导能力;聘请行业专家、知名学者、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就温江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论证,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玲. 刍议从产业链角度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趋势[J].电子测试,2013,(10):236-237.

[2]王旭.胡春艳.赵泉午. 基于复杂自组织的重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4):85-87.

[3]进. 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 福建论坛,2013(1):137-142.

[4] 王旭,王振锋.全球化背景的加工贸易模式和发展历程观察[J].改革.2012(06).

[5] 陈波.重庆正赶上全球信息制造产业大转移浪潮[N].重庆日报,2011-09-27.

[6] 孟凡星,曹玮玮. 全球价值链下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 世界地理究.2009(04).

作者简介:高碧凤(1987-)女,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第2篇

大力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

辽阳县是传统冶金大县,长期以来依托省内鞍钢、本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形成了以小轧钢为主的大量中小型钢铁企业,这种高污染、高耗能、粗放型、低技术含量的行业正是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的重点。今年6月,辽阳县在深度摸排全县钢铁行业相关企业和产能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指导目录的要求,从8月份开始,坚决关停并拆除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和电炉等落后生产设备。在依法依规淘汰产能的基础上,辽阳县还积极引导企业主动退出,通过完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途径,退出部分钢铁产能。截至目前,辽阳县已对16家钢铁企业进行了压减产能处理,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392万吨。

把工业发展主攻方向瞄准新兴产业

在大力淘汰传统落后产能的同时,辽阳县已将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智能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上,积极支持域内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产品转型升级。

今年,作为辽阳县工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辽宁三三工业有限公司,正式与中国兵器总公司、中国一重建立全面战略合作,目前总投资11亿元的辽阳一汽普雷特科技有限公司30万台(套)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中,项目生产的汽车变速箱总成和ADI桥齿轮具备世界先进水平,预计整个项目建成后可达到年产100万台套的生产能力,已成为辽阳县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标杆。今年前三季度,辽阳县以智能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2亿元,同比增长6%;智能装备制造业在全县工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26%,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此外,辽铜集团最新研发的QY紫铜系列产品和小线材生产线已经试验成功,即将投入规模化生产。以辽铜为依托,辽阳县近年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用铜和铜材精深加工产品,努力延长铜板带材产业链条,建设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并打造了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目前已有6户企业进驻。包括由东莞德昌电子和辽铜共同投资建设的辽宁金科达电子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电子插头,总投资2亿元;由台资建设的辽阳爱神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特种电缆和智能家居,项目总投资1.2亿元。

吸引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辽阳

今年以来,辽阳县着力打造招商平台、创新招商模式,吸引了一批省外优质工业企业集聚入驻。

1月份,辽阳县赴广东东莞推介电子信息产业园的招商活动,吸引30余家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10多家当地的台资企业还邀请辽阳县到台湾去开展推介活动。

第3篇

关键词:高新区信息产业 发展 分析与对策

1. 电子信息产业现状

莆田高新区经过几年的资源整合与开发建设,区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计算器、液晶显示器、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特色。截至目前,莆田高新区内共有电子信息及其配套企业88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类企业29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创产值43.02亿元,比增42.86%,电子信息类企业自营出口创汇8806万美元。

目前,莆田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中TN/STN-LCD、电子计算器初步形成产业链条,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较为集聚,并具有一定规模、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功能可以实现互补。

1.1 TN/STN -LCD产业链以新威电子、新盈液晶、德信电子、德荣电子、健威液晶、澳奇偏振片等6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主要产品包括ITO玻璃、驱动集成模块、偏振片等原材料,也包括手机、传真机、可视电话、MP3、等液晶显示市场成品。6家骨干LCD企业总投资10亿元,共有1条ITO玻璃生产线,9条TN/STN-LCD生产线,06年产值18.6亿元(以整机计算)。其中德荣电子的ITO玻璃年产量400万片,而高新区内各个生产企业年ITO玻璃需求量为2000万片左右,目前自行解决总量的20%。高新区内目前年产TN-LCD显示器9亿组,而生产计算器等产品需要的显示器为20亿组,基地内自产自用比例为45%,还需要新的LCD产量来满足下游的生产要求。

1.2 电子计算器产业链以新威电子、德基电子、奇丰电子等企业为代表,共有33家企业主要生产计算器,总投资约5.4亿元,区内仅新威电子、德基电子2家电子企业日产计算器就可达110万台,区内计算器所占市场份额可占到了全球近7成以上,莆田高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计算器生产基地。

计算器产业链中主要包括:胶壳(ABS树脂注塑而成)、线路板、导电纸、电池、芯片、二极管、彩盒、LCD等原料。

1.3 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以安特半导体、新世纪电子材料、南华电子、华达电子为骨干。主要产品有4英寸芯片、覆铜板、多层线路板、柔性印刷电路板、低频石英谐振器、钽电容、硅铝微丝引线等。安特4英寸芯片采用CMOS工艺为省内领先技术水平,2006年年产70万片,产值3.6亿元;新世纪的纸基覆铜板、玻璃纤维覆铜板,可生产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单、双面覆铜板系列产品,其技术为省内空白。柔性线路板高新区内的生产企业主要有新威、德基两家,年产柔性印刷线路板的能力85万平方米;新威、德信、龙健、珍宝、振威等企业有专门的石英谐振器生产线,年总产量约12亿粒。区内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可以直接为本地TN/STN-LCD与电子计算器等产业提供配套。

2. 目前存在问题

2.1 家族式企业占主导,缺乏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不高。

由于莆田高新区是在江口镇原有的电子企业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内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多是从家庭作坊式、中小规模型家族企业慢慢发展而来。发展至今,虽然有许多企业已形成规模,但是在管理方式上,仍较多地侧向于家族式管理,这些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开发能力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使得其产品仍处于低端产品行列,缺乏品牌效应,产品的附加值也不高,在市场上缺乏有效的竞争实力。

2.2 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莆田高新区内现有电子信息及配套企业88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家。虽然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31%,但是,这些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TN、STN、电脑外围设备等,其技术水平在同类产品中已经相对不具备绝对的技术优势。

2.3 用工结构趋低,用工紧张影响产业发展。

产品定位决定用工结构。莆田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以中低档消费类产品为主,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的结构主要以初、高中学历的员工为主,大中专学历以上的职位比例相对较少,而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也相继提升,大中专以上教育比例大幅提高,实际的教育结构与我区的用工结构不协调,造成企业招工难,用工紧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新落地项目的开工投产。据不完全统计,区内电子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约达2.8万人次,目前还缺8000人。

转贴于 2.4 产业导向滞后,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带动力不足。

莆田高新区内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安特、新威、德信等3家,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新世纪、亿倍通等12家,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企业仅安特、新威、德信3家。与我周边开发区相比,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一家冠捷电子,资产总值就逾7亿元,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出口创汇超亿美元,与其相比,龙头企业差距较大,产业的幅射与带动力不足。

2.5 政策的紧缩与调整,影响对外招商和项目的落户。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力度加大,土地价格按等级提高、用地实行挂牌制度,使得土地征用难度增大;外经政策产业导向更趋严格,“两税合一”后进一步缩小外资企业政策的优惠空间。政策的紧缩与调整将给开发区对外招商、项目落户带来负面影响。

3. 今后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为我区信息产业扩大出口、吸引外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创造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为信息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市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台湾产业第三次转移浪潮的展开,为我园区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机。所以,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坚持“市场导向、科技兴业、优化结构、扩大引资”的方针,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全面提升高新园区综合竞争力,实现我区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3.1 实施品牌战略,引导规模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鼓励企业与国际接轨,应用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将家族式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增强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3.2 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在原有德信、华光、天龙等企业与福大、厦大、中科院等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其它院校和企业推广和延伸,同时积极争取高等院校研发中心入驻高新区,加大研发力量,促进校企合作,推动技术更新换代。

3.3 调整用工结构,解决企业用工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调整用工结构,提高高学历用工比例,同时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员工待遇,转变用工紧张局面。

3.4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开发区投资环境。开发区的做强做大需要上级各有关部门的继续扶持,加大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对外招商引资吸引力。

3.5 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为高新区注入新生力量。一方面服务好现有企业做强做大,培育多个龙头企业,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招商会、联谊会、洽谈会、推介会,进行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以情引商,以商引商,为高新区注入新生力量。

3.6 加快结构调整,增强产业整体实力。积极推进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3.6.1 优化企业结构。引导区内企业实施国际化标准化管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科技兴企的发展道路,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与国际化企业接轨。

第4篇

关键词 赣州 电子信息产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赣州市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振兴建设过程中,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中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而赣州高职院校每年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却尚未实现对位输出,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流向了沿海发达地区。为了解赣南振兴建设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类型、技能层次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修正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此项目的研究对于为赣南振兴建设输送合格的适应性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推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专业定位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学改革实践过程

首先与赣州市政府、基层部门协作调研,特别是电子元器件、印刷线路板、家电和光电等相关电子信息行业进行调研,形成赣州市对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训条件,对学生进行投身振兴赣南建设的思想教育,组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根据教学改革方案,我们作了如下的工作:调查赣州市电子信息类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调查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希望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选择方向;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培养学生热爱赣南、服务赣南的情感,引导学生寻找自身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找出不足,逐一修正,分步实施。

二、产业现状、就业情况和对策建议

(一)产业现状。

自本项目立项以来,研究组便着手对赣南振兴建设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类型、技能层次等方面的要求开始调查研究,并对赣州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举措、提高高职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意义与措施、赣州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赣南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调查显示,近几年来,赣州市一直在着力打造赣南电子信息产业,《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赣州市重点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千亿元重点产业来打造,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赣州已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电子信息产业的首选转移承接基地,所以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上,也就仅体现了对应用技术层面的要求,具体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为:(1)具有集成、应用电子、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基本能力;(2)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3)掌握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检测方法;(4)取得中级维修电工、中级电子产品装配工、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从业资格证书;(5)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6)了解电子产品发展动态、电子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而对于研发型的人才则基本无要求。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把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性技能培养,二是拓展性技能培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重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教学模块和拓展性教学模块。

(二)就业情况。

由于现阶段赣南地区电子产业基础不够扎实,电子信息类的职位相对有限,从近三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赣南地区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10%左右,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仍将面向沿海等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中基础性、创新性,对上下游产业链撬动性强的项目建设。

2、进一步挖掘赣南的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产业承接平台。

3、进一步完善各种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吸引各方人才。因为一个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

4、进一步推动“政校行企”互动,加强产学研研究,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的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子信息类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为赣南振兴建设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

三、结束语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对于我们如何培养适合赣南振兴建设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赣州市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但在此同时也反映了校企沟通渠道的不足,为使赣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尽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建议地方政府整合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设一个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市场,使产业发展辐射到周边地区,形成以赣南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圈。

本文系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343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遂宁市以发展电子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高地。近年来,通过建立电子工业园区,围绕龙头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形成了从电子元器件、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到集成电路、电子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两年多来,累计引进电子企业144家,建成投产30家,完成了电子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迅速、健康、有序发展的经验

第一,坚持战略性谋划,找准发展定位。深刻研究电子产业发展规律,出台《遂宁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电子产业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坚持“龙头推进、产业集聚”的原则,保障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打造专业化园区,夯实发展载体。一是加快建设市级专业园区和区县专业园区。在加快打造5大市级专业园区的基础上,指导各区县建立专业园区,已承接电子企业50家。二是加快建设专业技术研发中心。目前,已规划建设电子公共技术实验检测中心、电子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三是加快建设公共配套设施。

第三,突出链条式引进,推进集群发展。一是突出以商招商。二是突出专业选商。三是突出布局整合。坚持错位发展,指导现有企业有效整合企业产品链,保留自身产品链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实行无缝隙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硬环境。加快建设四川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创造便捷的交通条件。深入推进“五创”联动,打造生态化、高品位、有特色的景区化城市。二是提升软环境。组建电子产业服务局,推行项目秘书服务制度,对电子企业实行“一对一无缝隙”服务。市级有关部门除须向上一级请示审批的审批权限外,一律下放给专业园区政务服务分中心,确保项目建设各项手续办理“不出园”。三是优化政策环境。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电子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优惠政策,努力打造政策“洼地”。

多方并举实现做大做强

第一,开展专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定期开展产业链梳理工作,策划、包装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同时,加强民营企业为外商投资企业提品协作配套的推介工作,走出一条外资带动民资产业链延伸的发展路子。

第二,突出龙头引领,着力做大做强。对有发展前景的大企业、大项目,要按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和“特事特办”的开放思路,在政策上、服务上开绿灯,促其尽快发展。同时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和实施技术开发项目,引进和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增强市场整体竞争能力。

第6篇

科技服务拉动力

在宁波和丰创意广场2000多平方米的新办公楼里,东方船舶设计公司的70多名设计人员正埋首案头。经过10多年发展,“东方船舶”设计的船舶运力已达6万吨,成为目前浙江省内最有实力的甲级船舶设计单位之一。像东方船舶一样,宁波江东区众多的海洋科技服务企业已率先出港,抢占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比如地处宁波城市向东发展前沿的江东区,既无岸线资源,又未直接临港靠海,其如何发展海洋经济?“根据《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市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将达70%。江东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支撑和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江东区委书记胡军说。

一方面,江东区通过着力完善物流服务、强化贸易平台打造等举措,大力发展以金融、科技为依托的大宗商品交易和物流平台。目前,在江东,从事大宗商品(物资)批发贸易为主的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并以每年超过100家的速度在增长。另一方面,江东通过依托宁波电子口岸、第四方物流平台,还着力打造信息共享的海洋经济“数字港”。

此外,江东区还率先推进涉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积极推进临港物流产业、港航信息服务产业和蓝海工业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这三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与宁波大学联合运作。

对此,胡军表示,“从国际经验看,海洋科技是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同过产业自身的发展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凸显。”

而在鄞州滨海区域,一座占地约150平方公里科技城的崛起则把宁波海洋科技服务产业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据介绍,这里将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教育培训、现代海洋产业为三大支柱,重点依托鄞州滨海创业中心,建立军民结合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在甬科研基地,建设海洋高科技孵化中心,建设海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中心海洋生物分中心”已经在这里落户。而按规划,到2020年宁波现代海洋科技城将基本建成,届时,这里的总体经济规模(GDP)将达400亿元以上。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基地

与宁波一衣带水的舟山市,则把海洋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步伐进一步向前推进。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将打造国内第一个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5月,《舟山市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规划》正式出台。

报告首次明确了海洋信息产业的概念,指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是一种融合产业,即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形成的融合产业,是信息技术在海洋相关产业应用的产物。包括用于开发、利用和监测海洋、海岛、港口等资源的电子产品,以及用于提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电子产品。未来,舟山海洋信息产业布局将从船舶电子、海洋软件和信息服务、临港电子产品出口加工、节能与新能源电子、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5大类入手。而这与目前舟山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则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记者了解到,舟山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经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以车船仪器仪表、微特电机、海洋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电子元件、应用电子为主的海洋电子信息产品结构体系。 目前舟山市有关扶持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也正在制定中,将涉及具体招商引资和鼓励创新等优惠政策。

第7篇

工业园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带动项目实施、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积极采取措施,注重抓基础、管长远、重实效、求发展,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全面启动园区筹建各项工作。

截止到2013年底,全区规模以上企业16家,规模企业总产值达到71.59亿元,其中纳入园区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13家(楚汉风、凯帝农机、湖开电器不在统计范围内),产值过亿的企业8家(红光港机、乐星红旗、凯普松电子、三峡制药、龙腾线缆、中南精密、长江铝业、环高乐器),规模企业总产值49.5亿元,园区发展初见成效。

(一)抓规划,园区筹建有序推进。坚持“统筹规划,布局合理、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对园区5.4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规划设计,先后完成了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环境影响评价、土地性质调规,土地利用规划申报、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等各项园区发展基础性工作,园区基本具备了项目落地条件。在2012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抢抓机遇将园区规划面积拓展到10平方公里。为解决园区用地计划紧缺问题,成功争取将园区1万亩土地纳入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规划,已申报15个批次2100亩工业用地,其中已审批1100亩,还有1000亩近期正在加紧办理。园区发展难题逐步破解,正步入常态化发展阶段。

(二)抓建设,园区路网已具雏形。全面启动园区三纵六横路网及其他设施规划建设。2013年止完成投资1.1亿元,开工建设了入园主干道将军路、支干道长宁路。2014年计划投资7亿元,启动白马路、团结路、双十路、天台路、桥边路等六条道路建设。

(三)抓项目,园区经济不断壮大。5年来共签约引进入园工业项目19个,总占地1000亩。其中土地已摘牌的项目5个:新型环保包装、凯帝农机、高档家俬、华泰商品砼、焦点产业园;正在挂牌的项目5个:特种汽车车轿、东方超市配送加工、桥丰工具、久安机械、医用诊断试剂;正在办理交易红线的项目5个:龙腾红旗、仪器仪表、建筑工业化、商业展示、葛洲坝建材物流;准备协调到生物产业园实施的项目4个:楚汉风生物科技、廖记食品、大山农业、金缔药业。

第8篇

自去年以来,浙江省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培育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新产业,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电子信息行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达73.34,居全国第3位。

稳步推进发展工作

过去的一年,为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浙江具体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顶层谋划。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发展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建设方案》和《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将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和能级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重点是要培育壮大集成电路、通信与网络、新型元器件及材料等基础产业,加快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积极布局量子通信、柔性电子、虚拟现实等前沿产业,力争到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

强化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瞄准行业前沿,制定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健康养老、集成电路等产业培育发展。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深入推进杭州及桐乡两地的应用示范,新增嘉善高铁新城开展应用示范;制定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组织开展智慧高速公路的规划研究,积极探索车路协同系统的研发与应用试点。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领域,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服务产品推广应用,入选国家应用试点示范26个,12个产品及服务入选全国推广目录。在集成电路领域,加快杭州、宁波等6个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杭州芯火创新平臺建设,大力推进“IP核—芯片设计—行业应用”协同发展。

强化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平台,加强省市县联动,精准对接招商,着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在集成电路领域重点推进中芯国际(宁波)、中芯国际(绍兴)、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中电海康磁存储等项目,计划总投资近500亿元,这些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增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

强化平台载体谋划建设。全力推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及智慧视频安防、柔性电子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推动数字技术攻关和产业创新发展。以高新园区和特色小镇等新型载体建设推动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全省已拥有国家级、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园区)40余个、数字经济特色小镇27个,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已形成通信网络、软件、信息机电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强化行业企业培育壮大。积极组织实施名企战略,龙头企业培育初见成效,数字经济领域拥有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企业20家、上市企业67家、独角兽企业23家。入选2018全国电子信息百强、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分别达14家和20家,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强化政策支持和规范发展。组织实施“数字产业化提升行动”,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着力加大对集成电路、柔性电子、智能硬件等领域重点扶持;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重大专项并落实地方配套支持政策,下达“核高基”重大专项地方配套资金12233万元。加快组建规模100亿元的省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参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150亿元)出资工作。加强行业规范公告工作,共27家光伏制造企业和4家锂离子电池企业纳入规范公告名单,行业规范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

2019再攀新的“高峰”

基于上述基础,2019年,浙江将继续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从四个方面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数字经济引领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为抓手,着力在推进数字技术新突破、壮大数字产业新能级、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释放数字赋能新价值、构筑协同发展新局面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着力培育壮大数字产业。组织实施人工智能“铸脑”、集成电路“铸芯”、智能硬件“铸端”、软件“铸魂”等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壮大数字产业,推动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优势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结合新型消费升级与扩大,加强对智能家居控制、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深化应用示范,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健康养老等产业创新发展;强化系统谋划,研究制定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培育等行动方案,力争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000亿元。

第9篇

在小珠三角的概念中,是以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这9个城市为中心的。产业的发展让这9个城市占尽改革开放的先机,并在最大程度上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心,与此同时两化深度融合的新标准也在珠三角地区迅速得到落实。

1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到广东省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及物联网应用情况调研时表示,两化深度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重要途径。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依托制造业大省优势,以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重点推动生产产品、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生产服务智能化,加快“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广东两化融合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已经结出累累硕果。以制造业闻名的广东,过去30多年来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自2008年以来,广东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注重产业应用,强化示范带动,借力“两化”融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概念(即知名的“9+2”经济泛珠三角地区概念)是2003年7月在国内正式提出来,“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在这一城市群中,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等地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业产业基础迅猛发展,并不断与小珠三角城市建立起密切的经贸关系。

从2005年到2011年,广西工业从“小个子”变成“大块头”,全部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迅猛。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培育并初步形成以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具备与国内外企业开展产业合作的良好基础。

2013年也成为湖南省全面对接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转移,开展专业化、产业链、点对点招商。重点引进出口导向型、整机带动型和综合创新型企业的关键年。坚实的工业基础成为湖南省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