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时间:2022-10-28 06:47:42

导语:在端午节的主要风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习俗;和谐

中华文化不仅以其悠久、丰富著称于世,还因其浓郁的神秘性为中外瞩目。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盛大节日――端午节,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后来我们的端午节节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文学家屈原。

1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1)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吴越民族祭龙说。考古学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印着几何纹的陶器,使用过这些陶器的部族,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百越族。他们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有断法纹身的习俗。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1]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很多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3)恶日。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4)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也把它划入夏至日的活动。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因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有可能是夏至。(5)纪念伍子胥或曹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隋唐之时可能已有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人们出于对伍子胥的崇敬和对曹娥的同情,便驾舟相伴,后来发展成群众性的竞舟活动。”[2](6)辟邪说。这一说法是端午节起源诸说中最先提出来的。并且据载屈原说是辟邪说提出二百多年后才流行开来的。很多种迹象表明,这最早提出的辟邪说有着深远的民俗根源,例如古代民俗观念中兰草有辟邪的功效,从端午节的习俗“浴兰”来看端午节是辟邪的节日。

2 端午节重要的风俗与古代中国人的和谐观念

俗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要插菖蒲、艾草,赐扇,小孩要佩香囊,系五色线,贴端午符,沐浴兰汤,食五黄,吃鸡蛋、粽子,龙舟竞渡、抢鸭子等等。

(1)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2)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3)食五毒,系五彩丝线、戴香囊。在传统的端午节法物中,有一些与“五”有关的较为特殊的物品,主要有食五黄(五黄指的是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食五黄是为了驱邪解毒,身体健康)、五彩丝、五虎花、五色缕(五色丝线)、五色缯(五色帛)、五色桃印符、五时图和五时花等。端午节系五彩丝线的习俗由来已久。五色线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撮在一起,成为一条细索。按照阴阳五行家的观点,五彩之中,青属木,代表北方;赤属火,代表南方;白属金,代表西方;黑属水,代表北方;黄属土,代表中央。中国古代崇拜五色,认为五色为吉祥色。香囊源于古代的“艾符”,是用五颜六色的布拼凑成三角,下面坠着五色丝线串着小珠的小穗,里面装着各种芳香类的中药。另外,端午节期间还有众多的水上活动如龙舟竞渡、抢鸭子等。各民族中的龙舟竞渡、抢鸭子等水上活动主要是祭水,水是阴性物质,是端午节的象征物,其目的亦是增强阴性的力量,祈求阴阳调和。

3 端午节的食品与古代中国人祈求均衡和谐的理念之间的联系

(1)闲话粽子。粽子,又称为“角黍”。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故称“角黍”。角黍之所以要包以菰叶,盖取义于“阴”。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火属阳,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以之与黍相配,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之状。也就是象征阴阳和合、阴阳调和,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2)吃鸡蛋。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民间相传立夏吃蛋主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一些地方在端午节还有滚鸡蛋的风俗,这天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来回滚几滚,嘴里还叨念着“宝子吃蛋,灾星滚蛋”。我国的东南沿海很多地方都有端午立蛋的风俗,台湾也沿袭了这一传统习俗。(3)龟、鸭、咸鸭蛋。端午和夏至古有食龟习俗,之所以食龟,一方面是龟生活于水中,是阴性动物;另一方面,象征阳性,龟甲象征阴性,与粽子一样,骨表肉里,阳内阴外,也象征人们祈求阴阳调和。

4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的文化,中华民族是追求和谐的民族。阴阳五行说认为,阴阳支配万事万物,阴阳和谐便平安吉祥,阴阳不调便会发生天灾人祸。为了驱除灾害和避毒去邪,阴阳不调的节气就必须举行各种驱邪和祭祀活动,以祈求阴阳调和。端午节的各种习俗都与阴阳五行观念密切相关。然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既有糟粕的成分,也有精华的部分。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传统文化中每一个问题,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王康,杨健.中国节日文化[M].华文出版社,2007:128.

[2] 杨水生.中外民间节日[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44.

[3] 张君.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第2篇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第3篇

反思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思考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不妨尝试实践大语文观,把语文教学引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开展风俗采风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口语交际,切实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确立采风主题,把握风俗的脉搏

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能围绕主题开展交流,而风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风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呈现,它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汇集于传统节日中,且丰富多样,随时节变化,有的甚至带有神秘的色彩,我们要下一番功夫去挖掘。

为了切实实践口语交际教学,确保风俗采风有序顺利进行,在活动前师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初步制订采风的计划,这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规则。如在端午节采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商议采风事宜,开展活动。

1、讨论采风目的,确立采风主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了解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现实意义――挖掘端午节的精神内涵。习俗内涵的探讨,结论可能众说纷纭,不妨让学生暂且记下自己初步的探究,便于他们在活动结束后做比对,最终明确风俗的深刻内涵。

2、设计采风方案,讨论活动方式。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各自讨论的主题,分组设计采风方案,讨论采用哪些活动方式:在端午节假期亲自参与节日活动,开展现场采访,了解家乡端午节习俗的寓意;通过图书或网络等途径查询端午节的缘起和各地不同的习俗,进一步了解风俗的历史意义;观看电视等文艺节目,让学生深入体会端午节的时代精神等。

在采风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辅导作用不可缺少――引导学生讨论运用多种方式了家乡的风俗习惯。建议学生观看端午节的文艺节目,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端午节习俗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学生最终不难得出爱国主义的主题结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节日的一些传统习俗:悬挂艾蒿、洗艾蒿浴、挂荷包等,这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与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意义有着共同的意愿归属,认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强则家事兴,美好的生活愿景才能得以实现。

二、文明礼貌交流,呈现风俗的魅力

民族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再加上时代科技的进步等因素,有的风俗出现了遗失的现状,有的风俗青年一代已经淡漠,尤其是中学生对此会兴趣索然,漠然视之,甚至认为是封建迷信而欲抛弃。开展风俗采风活动,让学生正视家乡的风俗习惯,重拾民族的文化传统,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口语交际必不可少。

文明得体保障交流。民族传统的遗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弥补。传统是在民间生活中一代代沿袭下来的,家乡的老人是传统习俗生活的历史教材,是我们风俗采风活动的主要对象,采风时要提醒学生谨记文明得体交流:一声礼貌的称呼,让老人眉笑颜开;亲切虚心的话语,让老人打开记忆的闸门;生活性的语言,让老人精彩呈现家乡风俗的多彩风貌。

耐心专注互动交流。文明得体的语言激起老人们往日生活的浪花,他们的娓娓道来,也许有琐碎的生活细节,学生听起来觉得偏离采访的主题,因不感兴趣而出现躁动,教师要提醒学生切忌敷衍了事,要耐心专注的倾听,从老人们细碎的生活往事中捕捉家乡风俗的影踪,更要随时做好记录。遇有难懂之处,可抓住老人们歇息的间隙适时询问,如喝茶、抽烟等机会,让他们更生动地描绘那些或精彩的或神秘的历史生活场景。

激起学生对家乡风俗传统的兴趣,是文明礼貌交流的关键。教师可以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在风俗采风活动中探究民族传统的深刻寓意。如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家乡有腊月三十晚上在门口撒麸子和用草灰画大圆等习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寿先生在三味书屋中悬挂一幅梅树伏鹿图,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福”“禄”的生动体现。结合此一说,你能从以上两种习俗中领会出人们何种美好的生活愿望?这些看似迷信的习俗,通过迁移,学生能发现在形式多样的风俗中寄寓着人们祈福盼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他们探究的兴趣自然被激发,定会乐此不疲。

三、合作反思交流,提升风俗内涵

传统的民族文化在生活中一代一代沿袭,我们在对比中能发现,不同时期的风俗具有差异性,在传统文化的承继中,有沿袭又有创新,常常赋予时代的特色,民族的传统才能得到代扬光大。我们开展风俗采风活动,要引导学生在批判中继承,通过形式上的改革创新,为风俗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首先,引导学生创新风俗形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之情中,我们不难读出对逝者的思念之意。家乡的圆坟、烧纸等活动,今学生有的会以封建迷信所为而难以认可,但风俗中追思先人的意义不能摒弃,如何让学生自觉加入到纪念的行列?我们不妨从风俗采风的活动中再回到课堂,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新的纪念方式:结合时令启发学生,他们定能想到在墓前植树绿化,既美化环境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结合保护环境和安全的观念,启发学生用敬献鲜花这种时代的新方式表达对先人的哀思……

其次,引导学生革新风俗内涵。清明节已经被国家定为法定传统节日,追悼先人是其传统的内涵所在。开展风俗采风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关注传统的同时,

第4篇

端午节(Dragon Boat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欢迎浏览阅读转发!

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祝福语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1.让俺的祝福乘坐汨罗江的龙船船,飞过洞庭湖的岸边边,溜过蒿草的叶尖尖,钻过荷包的彩线线,透过白砂糖的软绵绵,品尝端午节的香甜甜!愿端午快乐!

2.把思念做成绿豆,加上牵挂的糯米,配上真诚的红豆,用关心来包裹,把它做成一只好运的粽子。

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送给你,愿你开心过端午,好运没尽头。

3.端午节,岁月为你“端”来一生的平安健康,请你“捂”住;生活为你“端”来一世的快乐如意,请你“捂”住;我为你“端”来真诚的祝福,请你“捂”住!

4.端午节就到,提前送你“金钱粽”:解开好运金丝线,你的“钱”途会无限;

剥开聚财黄金叶,你的“钱”景很灿烂;咬咬千万黄金粒,你的“钱”程走不完。

5.端午节到了,送你一颗幸运什锦粽。

里面包着健康米、快乐蛋、长寿菇、幸福虾、美好栗,和一条祝福你的短信。许一个美好心愿,祝你快乐连连,端午快乐!

6.端午到来人欢笑,家家户户佳节闹。

粽子香飘千万里,浓情厚意全送到。美酒佳肴桌上摆,欢声笑语桌边绕。漂亮香囊随身带,祛病消灾少不了。激动人心观龙舟,呐喊声声直呼妙。愿你开开心心过端午,健健康康幸福抱!

7.亲,如果老板端午节不给发过节费,那要记得给他送粽子哦,要到淘宝网去挑选最贵的,然后记得选择货到付款哦,亲!哈哈,预祝端午节快乐!

8.绿绿粽叶包吉祥,欢欢喜喜过端阳;长长丝线绑健康,无病无灾身体棒;甜甜粽馅溢飘香,幸福生活万年长;端午祝福来送上,愿你平安又舒畅!

9.加一勺蜜糖,褪去昨天的苦涩;撒一把芝麻,调制生活的醇香;添几粒绿豆,消去夏日的炎热;缠一根丝线,将情意来捆绑;寄一个粽子,祝你端午快乐徜徉!

第5篇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被攻陷后,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纷纷引舟抢救,并向江水中抛撒食物防止鱼虾伤了屈原。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举行相关活动,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从此,划龙舟、包粽子成为端午习俗的主要内容,这一习俗也逐渐被人称为端午节的来由。20xx年5月20日, 端午节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入选理由】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诗词名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张耒《和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苏轼《浣溪沙》

不论精英还是民众,不论医学手段还是信任手段,保护健康是端午节发生的根本原因,端午习俗中的信仰方式,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精神支持

中国夏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名重午节、重五节、五月节等。

端午一词,源于古代的干支记日法。按照干支记日法,共计5个午日: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每个月包括两个午日,端午的字面意思就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不过,这个节日最早直称五月五日,端午一词的最早文献记录是晋朝周处的《风土记》。后来,干支记日法被数字记日法取代,节期就定在五月五日了。

重午的意思是“午月午日”。夏历建寅,即把初昏时刻北斗星柄指向天空寅辰的月份定为岁首,即正月。正月为寅月,五月就是午月。五月午日,就是午月午日,故名重午。重五,是因为重复了两个五。后来端午节成为五月的节日,故名五月节。这跟中秋节又名八月节是同一道理。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为什么被冠以恶名呢?按照百姓的生活经验,此时气温骤然升高,各种毒虫如蝎子、蜈蚣、蛇、蚊子等蠢蠢欲动,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由现实危险上升到信仰层面,一些人相信此时瘟神会作恶。上升到哲学层面,阴阳哲学认为,五月正当夏至,白天最长,阳气最盛。阴阳二气争斗激烈,宇宙丧失平衡,邪气丛生,危害生命。

端午节被定为“恶月恶日”可以提醒大家关注健康,是合乎科学道理的。阴阳哲学的解释不尽符合科学,后来就逐步淡化。而瘟神信仰,是古人对瘟疫的终极解释。因此,所谓“恶月恶日”的说法,主要还是基于人体健康受到威胁而来的。

为应对这个危险时刻,人们采取各种行动。《礼记·月令》说,此时需要斋戒,禁止在南方用火,还要登高辟邪。《夏小正》说,五月要用兰草水沐浴。这些是知识分子的举动,百姓则采集药物防病治病,把蝎子、蜈蚣、蛇、蛤蟆和壁虎定为“五毒”,警告孩子躲避。

有些措施是信仰性的,譬如手腕上缠五色线,门上挂艾草或菖蒲。不论精英还是民众,不论医学手段还是信仰手段,都是要保护健康。这是端午节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些不断重复的措施,就成为端午习俗。

端午节的实质是辟邪的节日,主要目的是卫生保健。信仰本质和科学无关,科学没有 理由也没有权力干涉信仰。端午习俗中的信仰方式,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精神支持。

纪念屈原传说使粽子成为端午节最食物,龙舟竞渡是端午的娱乐活动,其间鼓声震天动地,万人欢呼雀跃,情趣盎然

唐、宋时代,端午节是大节。清代甚至成为三大节之一,与新年、中秋并列。所以,端午风俗异常丰富。它有两大特点值得关注,一是辟邪性质,一是色彩斑斓。

采集百药最能体现端午辟邪实质。人们认为此时阳气极盛,药性也,鲜绿芳香的艾草和菖蒲是首选。把它们悬挂在门窗之上,或者煮水沐浴,让人心旷神怡。艾草还用来熏烟防病。

端午节时值仲夏,有两种应时花卉,一个是鲜红的石榴花,一个是花色多样的蜀葵花,据说都能辟邪。人们把它们和绿色的艾草、剑形的菖蒲叶都看作端午节的瑞草,集中插在花瓶里。既美观,又能符合节日特殊需要。有的女性用石榴花插在头发上,也很漂亮。

还有很多人工制品以补自然之不足。巧手的女性把五种颜色的丝线合成一股,叫五色线,缠在孩子手腕,祈求孩子健康成长。还制作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香囊,里面包着具有药性的香料,挂在家人身上,既卫生,又美丽。

端午节食物非常讲究,尤其注重色彩。水煮大蒜是颇具药效的节日食品,现在农村依然常见。当然,普遍流行的还是粽子。南方粽子多是肉馅, 北方粽子多是豆沙馅或红枣。加上纪念屈原传说的烘托,粽子成为端午节最的食物。这些是白色食物。其实,端午食物还有青团,就是用艾草汁液和面,包豆沙。这是绿色食物。高邮人吃苋菜、咸鸭蛋等“十三红”,绍兴人吃黄鱼等“五黄”。端午食物如此强调色彩,是其他节日所没有的。

端午节娱乐活动也很多。大人采药的时候,孩子则采茎杆坚韧的草,互相斗草。有些地区则打石头仗,成百上千的人分成两队,互相投掷石头。乱石横飞,惊心动魄。战胜方据说当年能获丰收。因此,虽然高度危险,但人们乐此不疲。目前的龙舟竞渡是端午的娱乐活动,其间鼓声震天动地,万人欢呼雀跃。加上抓鸭子、潜水捞钱等游戏内容,情趣盎然。

端午节寄托着民族情感,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端午节习俗活动,使端午节成为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绚烂迷人的瑰宝

现代人提起端午节可能首先想到屈原,这主要是历代知识分子文化传播的结果。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在汉代基本定型。东汉人应劭《风俗通》最早把纪念屈原当作端午竞渡的起源:“屈原于是日(五月五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东晋的《世说新语》和南朝的《续齐谐记》又把角条(粽子)看作是纪念屈原的祭品。端午节的屈原传说是一种人们对节日习俗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向往,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纪念屈原并不是端午节的全部内容。因地域差异,各地端午节的内容也略有不同,除祭祀屈原外,也有纪念伍子胥以及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种活动。最初的粽子外缠五色线,还加上楝树叶,本意是辟邪,与防止水族偷吃没什么关系。江绍原《端午竞渡考》认为竞渡本来是驱瘟、送灾的社区公共卫生活动。屈原传说附会到端午习俗中,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崇敬,但祭祀屈原并非端午节的全部内容。

第6篇

2017幼儿园端午节活动主持词【1】

尊敬的各位领导、现场的各位朋友们,大家--

上午好!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纪念一个特殊的日子端午节。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欢迎你们来到市社会福利院和大家一同体验并感受悠久的中华文化。

一、包粽子比赛(此过程中介绍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后天就是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了,在这里我先祝愿大家节日快乐!

你知道在我们国家,端午节最多最普及的风俗是什么吗?

那莫过于是吃粽子了。

想吃到好吃的粽子,包粽子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包粽子比赛。

比赛规则)我们的比赛规则非常简单,谁包的最快,包的粽子不漏米,样式好看,谁就是我们的优胜者。我们的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参赛选手为优秀奖,大家要加油啊。

好,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参赛选手做好准备。

互动介绍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很多不同的名称,现场的各位朋友谁能说一说呢?(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也有很多的说法,我想问问现场的观众朋友,你都知道哪种呢?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恶月恶日避邪说等等。但其中最被人们广泛认可的是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mi)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还有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

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种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过节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

那谁能说说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主要习俗有女儿回娘家、吃粽子、挂钟馗像、帖午叶符、悬挂艾草,游百病、浴兰汤、偑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饮雄黄酒、吃五毒饼、咸蛋等。)。

2、笔会(此过程中穿插学包粽子环节)

时逢端阳五月天,炎黄后辈思屈原。离骚九歌贯千古,傲骨诗风越万年。今朝吾辈过端午,吟诗抒怀敬先贤。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又以纪念屈原投江最为著名。人们一想到屈原必然会想起端午,一到了端午必然会想到屈原。屈原和端午也因此构成了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他是传承民俗的节日,也是唯一一个纪念文人的节日。下面,就请市文联组织的书法家们为我们现场书写一些端午节内容的作品。

精彩的节目看完了,我们包粽子比赛结果也出来了,下面请领导为获奖选手颁奖。

首先请 为获得三等奖的选手颁奖,请 上台领奖。

接下来请获得二等奖的 上台领奖,请 为获奖选手颁奖。

最后请 为获得一等奖的 选手颁奖,请 上台领奖。

5、赠粽子、赠书画、品尝浓香粽子

我们的书法作品也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将这些作品赠送给市社会福利院,祝愿福利院的老人家们幸福安康,节日快乐!

(赠书画)

在书法家们挥毫泼墨的时候,我们的粽子也散发出了阵阵浓香,大家想不想尝尝这香甜的粽子呢?那我们就将这些粽子送给我们现场的老人家们,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这香甜的粽子,同时也品尝着甜美的生活。

结束语

老节日,如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

真友谊,如好友,简简单单,愈久弥香。

愿我们的真友谊在这老节日里,越来越真;希望我们的活动能给大家带来节日的快乐和祥和

同时,也祝愿福利院的老人们幸福安康,祝愿现场的各位领导及嘉宾朋友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2017幼儿园端午节活动主持词【2】

1. 主持人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诗人节、浴兰节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恶月恶日避邪说等等。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过节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主要习俗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浴兰汤、配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饮雄黄酒、吃五毒饼、咸蛋等,当然最多最普及的是吃粽子了。)

今天我们在汉文化景区,在这个美丽的狮子潭岸边举办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是为了弘扬我们的民族节日文化,主要安排了汉服展示、浴兰汤、辟五毒、包粽子比赛等节目内容。

2.汉服展示,汉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以华丽飘逸、婀娜多姿著称,持续了3000多年的历史。【播放背景音乐:重回汉唐(诗朗诵《记得吗,你的祖先叫炎黄》), 3.浴兰汤

(1)主持人介绍浴兰汤的含义(端午节,按照习俗,人们要举行一系列的医药保健活动,借以预防疾病,草药浴就是这种习俗的一个内容。屈原的浴兰汤兮沐芳华曾在民间十分盛行,端午传统的草药浴除了用香草外还用鲜艾草、菖蒲、野、柳树枝、野薄荷、桑叶等煎水沐浴。中医认为草药浴不但可以消除疲劳、清洁皮肤、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还可预防和治疗痱子、各种皮肤骚痒、汗斑、狐臭、皮炎等皮肤病,并有增白增香等作用。

今天我们举行的浴兰汤活动主要是用艾叶浸泡潭水,给我们的受礼人员以及在场的各位嘉宾沐浴祈福,以达到祛病防病消灾避邪的目的,寄托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

(2)汉服参礼人员5名跪坐在洁净的白布上

(3)主礼者兰汤净手,白巾拭干,手持艾叶沾取兰汤向受礼人员逐一拂洒,从头至脚依次进行

(4)助手四名(汉服模特)也手持柳枝蘸取艾叶水浸剂撒向现场的观礼人员。(穿插介绍艾之作用:艾,又名家艾、艾蒿,是菊科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端午,天气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用艾草代表招百福,认为它是一种可以治百病的药草,插在门上用为祛除各种毒害,可以使人身体健康。从端午节的许多种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是拿艾叶来防病、治病、消炎的。

(5) 礼毕,参礼人员起身同主礼人员及助手一起向在场观礼人员行鞠躬礼

4.辟五毒

(1)主持人介绍辟五毒的含义(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所以有民俗专家指出,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我们今天的辟五毒是把五毒画在气球上,呆会释放的时候在场的所有朋友都可以把它捉住了放在脚下踩破,这样疾病就不敢招惹你了。

(2)汉服参礼人员5名,每人手持5只气球,同时释放

(3)现场观礼人员及游客捉气球踩破,寓意刺五毒。

5.包粽子

(1)主持人介绍吃粽子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不知道家长们是否都想到了这一点。

(2)宣布包粽子比赛规则

(3)参赛人员分成两组依次坐好(按照比赛规则,分为普通组和花样组,时间为5分钟,普通组包一只粽子记1分,要求每只粽子重二至三两,大小匀称,出现撒漏一只扣0.5分,大小不均扣2到5分。花样组包一只粽子记2分,要求每只粽子大小匀称,花样新颖,出现撒漏扣1分,大小不均扣2到5分。)

(4)主持人宣布开始,裁判员掐表计分

(5)第一组开始 穿插古筝演奏 由炫儒雅集管理咨询公司推送的马一鸣小朋友带来的古筝曲,下面请炫儒雅集总经理介绍一下曲目和演奏者。

(6)宣布比赛结果

(7) 第二组开始 穿插古筝演奏 由炫儒雅集管理咨询公司推送的马一鸣小朋友带来的古筝曲,下面请炫儒雅集总经理介绍一下曲目和演奏者。

(8) 宣布比赛结果

第7篇

然而,无论就其性质、内容还是主题来说,古代端午节与今人观念中的端午节都是大相径庭的。古代端午节的民俗事象远不只上述几项,而是具有繁复多样的内容;其纪念、娱乐和社会交往的意义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在后代不断衍生出来或者附丽上去的。通过系统清理各类文献的相关记载,我们发现:在端午风俗不断传播和流变的历史过程中,一些原本与之并无关联的民俗事象被添加了进去,另一些事象则被筛选掉,或被重新诠释和改造;在不同时代、地域和民族,端午风俗具有不同的事象聚合和内涵意蕴,差异相当显著。不过,各地端午风俗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并且两千年一贯的(至少在汉民族区域是如此),这就是避邪祟、止恶气、驱毒虫、防疫病的企图和祈求健康长生的意愿,这些方面到了现代逐渐为人们所淡忘。如此说来,端午节与其说是一种纪念性节日,不如说是一种以健康长生为目标的“卫生防疫节”。

虽然龙舟和粽子很早就是端午节的重要物事,但最初的端午节并不像今天洋溢着娱乐、喜庆的气氛,相反,却充满了忧惧。古人之所以在农历五月造出一个“卫生防疫节”,乃是基于视五月为“恶月”的观念,这种观念自上古以后一直普遍流传。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而《风俗通》则曰,“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恶月”之名,最早见于魏晋文献。《太平御览》中引董勋《问礼俗》曰:“五月俗称恶月,俗多持斋放生。”其后,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亦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但以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在战国时代可能就已出现。《礼记》“仲夏之月”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虽未明指五月为“恶月”,但已视之为阴阳争锋、生死攸关的一个特殊月份,要求清静节欲,饮食声色、坐卧起居和行事理政均需谨慎;人们进一步认为五月是“阴气萌作”、恶气盛行的时节,于是有了各种助阳止恶、驱邪防疫的风俗,见于文献记载的主要有讳举五月(特别五月五日)所生子女,食枭羹,在门户上悬挂饰物以止恶气,采药、合药以及用五彩丝系于手臂以避凶邪、防疾病,等等。

视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在古代一直相沿不替,直到清代仍是如此。因是月虫毒并作,疫病易行,故又称“毒月”;因人们心怀畏惧,禁忌多端,故又称“忌月”。清人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称:“白香山诗:‘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膻。”《北齐书》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不终于其位。’殆以五月为恶月也。今吴俗讳恶月为‘善月’,僧道先期印送文疏于檀越,填注姓字,至五月朔日焚化庙庭,谓之‘修善月斋’。其实不修斋也。是月俗称毒月,百事多禁忌,不迁居,不婚嫁。”可见这个观念流传久远。

何以古人对五月长期怀有如此强烈而普遍的恐惧心理以至于处处戒慎、禁忌百端?这应从中国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中寻求解释。

众所周知,中国东部尤其是长江、黄河流域位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寒暑变化显著,决定了这些区域生态环境的诸多特征,对当地人民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律,都有着莫大的影响。仲夏五月,南方梅霖正盛,暑气蒸郁,黄河流域亦进入酷热季节,人们经历着一年之中最严峻的生命考验。这个季节又正值农事繁忙,人民户外田间活动多,深罹骄阳烤炙之苦和暑湿蒸渥之烦,身体赢弱之人不免中暑而亡。对生命的威胁不仅来自于骄阳酷暑,还来自于有害生物的侵袭。仲夏气候湿热,正是毒虫繁育、病菌孳生之际,蛇蝎当道,蚊蝇猖獗,瘴霾弥漫,疫病极易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祛暑降温条件落后、医药防疫水平低下的时代,这些都不能不令人深感畏惧!古人视五月为“恶月”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面对这个时节充满凶险的生存环境,古人根据周围生态与文化条件发明和采用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与方法,不外采取两方面的行动:一是在物质上不断寻求医药,摸索防治方法。吃大蒜,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黄桃、雄黄,或喝雄黄酒;穿五毒衣,带香囊,取夜露或捉癞蛤蟆作 为药物治病;用黄烟爆竹熏居住环境等,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再就是在精神上寻求支持和保护。通过龙舟竞渡以禳灾驱疫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行动。

第8篇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科学地开展节日教学活动呢?我们尝试为幼儿构建适合她们认知发展水平的节日主题,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幼儿感知各节日的核心价值,从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让孩子从小知道自己的民族文化,让孩子们沐浴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海洋里。

我们在借鉴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园课题《传统节庆文化儿童化体验的研究》以及地域特点,尝试构建具有我园特色的节日主题,下面谈谈我们在实践研究中的一些做法:

一、确定各节日的核心价值,为确定主题目标服务

我园主要围绕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进行主题构建(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通过翻阅资料、请教专家,我们认识到四大节日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分别是:“春节-----辞旧迎新、长大一岁、新的开始。”“中秋节----团圆、思念。”“端午节-----竞争、驱毒避邪。”“清明节-----缅怀先人、感恩;冬去春来、季节轮换。”明确了各节日的核心价值后,为我们确定主题目标明确了方向。

二、主题构建凸显年龄层次,有重点的展开节日教学活动

无论是主题构建还是教学活动,我们都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主题安排上确定了年龄段目标:小班重在认识感知;中班重在操作体验;大班重在情感体验。以端午节为例,如:小班主要是对节日的一些元素的认识和感知,知道端午节的名称,时间是五月初五,以及端午节的一些风俗:赛龙舟、挂香蒲、挂香包、小孩穿五毒衣等,还可以参与一些欣赏活动,如:欣赏节日里人们过节的一些活动、节日环境、哥哥姐姐的活动。品尝活动,如:品尝粽子、咸鸭蛋等让小班幼儿在看看、听听、尝尝中初步的了解节日体验节日;中班则参与一些操作活动,制作香囊、画龙舟等,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感知加深节日的一些风俗;大班则可以通过包粽子、赛龙舟、制作五毒衣等实践体验活动来达到一些情感的渲染,如通过话说五毒、制作五毒衣、送五毒衣等活动,了解端午节驱毒避邪的主题价值,并萌发关爱弱小的情感。这样我们在实施主题上就可以有重点、有目的的展开,并可以有效避免各年龄段在某一个知识点上的重复教学。

三、紧扣节日核心价值、有机融合五大领域内容

活动内容的选择是主题课程构建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何选择合理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内容呢?我们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为基点,同时融入时代精神,自然渗透本土节日文化的教育。具体操作时围绕核心价值确定主题目标,通过多种形式有机融合五大领域内容,使得节日主题思想饱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幼儿园指导纲要》提出:“主题的目标与各个领域的内容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由于节日核心价值本身是由习俗提炼而得,也是我们确定主题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每一个活动其本质都紧密围绕核心价值展开,活动形式主要包括阅读、讲述、谈话、讨论、体验、操作、参观、游戏、专题性的节庆活动、纪念活动等,并巧妙地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融合进来,各种活动手段的交替使用,有益于幼儿对活动保持持久的兴趣,乐此不彼地主动参加活动,使幼儿能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如:“端午节”我们以阅读的方式为切入口,通过图片阅读、视频阅读、生活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幼儿获得端午节的节庆活动、来历、风俗等有关的知识,然后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操作、情感入手,通过幼儿的实践体验来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情感、能力。如:端午节民间一直流传的小孩穿五毒衣的习俗,我们通过阅读活动让幼儿认识五毒———蝎子、蜈蚣、蛇、蜘蛛、蟾蜍(五毒的内容因地域差异稍有不同),知道这些有毒的动物在端午时节都会出来并容易伤害到小孩,于是民间就有给小孩穿五毒衣的习俗,这样我们又以五毒为素材设计成美术活动:画五毒、手工制作五毒衣、印染五毒衣等,最后送五毒衣萌发幼儿关爱弱小的情感,这样以五毒引出的阅读、艺术、社会领域的活动,帮助幼儿逐步理解端午节驱邪避毒的核心价值。同样端午节最有名的活动———龙舟竞渡,也可通过阅读、画画、体育游戏、歌唱活动、手工制作、社会体验等来帮助幼儿理解端午节所蕴含的竞争的核心价值。所有活动内容的选择从核心价值出发、为核心价值服务,立足于幼儿的视角,层层展现不同活动中对于节日核心价值的理解,通过多领域多形式达成主题目标。

四、打造节日经典活动,为主题锦上添花

为了能更好的凸显节日核心价值,为主题锦上添花,我园下重墨进行节日经典活动的打造,旨在让每个小朋友在每个节日中通过参与经典活动,留下对每个节日的深刻印象,活动中愿意表达、表现,从而理解节日的价值内涵。我们通过反复的推敲和专家的指导,对四大传统节日“经典活动”内容确定为:春节———老鼠嫁女;清明节———白花朵朵寄哀思;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嫦娥奔月。活动的设计要从幼儿需要、兴趣出发,关注社会发展,活动内容和形式都要以幼儿的兴趣点出发为幼儿所喜欢,这样幼儿才能轻松、积极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五、主题环境的创设、公共资源的预设和利用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更广的理解),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园充分利用环境进行教育,每到一个节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搜集材料,一起来创设与节日主题相符的教学环境,每条走廊成为节日的盛典,墙面上有有关节日来历、传说、风俗的图片和文字,另一面上有小朋友自己动手制作的节日物品,如:立体纸艺的年糕、团子,泥工的元宵、月饼,剪纸的窗花等等,有亲子制作的物品,如:用废旧的红包做的红红火火的灯笼、用硬纸板、冰棍棒等制作的龙舟,用花布做的香包等等,使得我们的走廊成为节日一条街,这里有手工坊、美食坊,物品琳琅满目。让幼儿在节日的海洋里初步体验和感知该节日的民族文化。

第9篇

关键词:岁时门饰;节气;文化意念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63-01

一、门饰——岁时风俗的物质载体

门的装饰与节气紧密相连,一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一套时序系统,并不是“不误农时”的保障系统,也不只是充当耕作人的时间表,它为整个社会所遵循,它与民众的消祸祁福心理相结合,在悠悠的岁月里产生了灿烂的文化现象。而门饰艺术在几千年的民风熏染之中,作为岁时风俗的物质载体,显得愈发的色彩纷呈。

二、岁时门饰的种类

1.除夕门饰。除夕以辞旧迎新的独特时间段,成为展示年节习俗的重要舞台,门饰承载了这绚丽的场景,使中华的年俗益发多彩。清代《顺天府志》:除夕“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疫鬼’。”葫芦具有收降妖魔鬼怪的法力,门饰中的红纸葫芦是流传久远的除夕习俗。

2.春节门饰。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民族传统的集中展示。节日里,家家户户门前都为欢度新春而贴春联、挂彩灯、请门神……,其中以春联最为常见。

3.元宵节门饰。元宵节赏灯的古俗使家家户户的门饰中张灯结彩,寓意着人们想尽快走出旧岁留下的冬季,迎接春天。“重门夜开,以达阳气”请“阳气”进门来,请温暖进门来,这是彩灯节的意义所在。同春节相比,元宵节没有关于哪个怪物的传说,因此省去了诸多的忌和宜,只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这种元宵节特有的门饰至今流传,经久不衰。

4.谷雨门饰。谷雨一般在农历三月。民间谷雨的风俗门饰是在门上贴上“禁蝎”传统木刻版画,这个节气已着眼于夏季的“收疫摄毒”的风俗。这种装饰以木版画的形式出现,可见它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这也足以见证了这种传统的门饰艺术的普遍性。画面中央雄鸡衔虫,爪子上还有一只蝎子,在画面上还印有咒符。这种门饰艺术是有关谷雨风俗的宝贵资料。

5.端午节门饰。端午节的门饰主要以“避邪”为主要题材。端午节的这种门饰风俗,追根溯源是源于“午为阳极”而来,端午节是一年中阳气最重的日子,因此传统哲学讲阴阳协调,过旺则为毒,因此要禳解。端午节的门饰是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以便驱邪避毒。另外,也有门上贴纸葫芦之俗,用彩纸剪成各式的葫芦,倒贴在门上,以泄毒气。

三、岁时门饰的艺术形态特征

1.对联。对联也称“门对”、“春贴”、“对子”,因为是在春节时张贴故又名“春联”。它的长处是言简意赅的形式将房主人的理想、愿望和追求表现出来。春联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当时人们为了驱鬼便用桃木制成两块木板,分别画上神荼和郁垒的像,即 “桃符”。过年时,将这两块桃符放在门边,可以驱鬼避邪。到北宋时期,人们将对联写上了桃木板,内容均是祈求福贵的。

2.门神。人们在新春之际,通过祭祀门户来实现阴阳两界的沟通,确保自身一年的安全。“门神”就此出现。门神画种类大体上分为捉鬼门神、武将门神、文官门神、祈福门神四大类。具有构图饱满、夸张变形、装饰性强、色彩艳丽等特点。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朴实、优美的风格和浓郁的乡土色彩。

3.祈福物。祈福物主要出现在江南地区的农村。门上贴一对元宝,旁边饰以香插。这里的元宝是用纸做成元宝形,讲究的用金纸或者银纸,上面贴上有喜鹊等吉祥物的红色剪纸。元宝贴在门上是为了接财纳福,有时在元宝上面插上几枝柏树枝,这样从色彩、造型和象征意义上都增加了吉祥的内容。香插大多用竹筒做成,外面包一层红纸;也有用硬纸卷成的,供节日插香用。

4.辟邪物。避邪是利用一定物件来防止邪鬼来犯的一种消极巫术。不同地区不同人民有不同的避邪物。例如门上贴净符,隔开丧事的不洁与煞气;北方民间流行的五彩葫芦;普米族在门或墙上印的许多打鬼手势的石灰手印纹;鄂伦春族在仙人柱上悬挂野猪牙、熊鼻;侗族在门上挂狗头,以狗护家;苗族在门上挂有米筛和鱼网;以及各种夸张、另类、极具装饰性的图腾。

四、结语

节气的门饰基本上表现的是一个祥和、祥瑞的世界。在节气的门饰艺术中,我们深刻的体悟到了古人对生活的向往,对现世的追求。这种门上的装饰开始是作为驱鬼祈福的现实存在,随后在人们印象中形成一种可以代表安全、吉祥的符号。这些符号的精神意义之巨大,它是一种心理暗示,让人心安理得、代表吉祥如意。当这些附加装饰深入到人们的精神领域,便有了普遍意义。我们应该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这些现实存在的附加装饰加以定义抽取,运用于方案设计中,作为体现民族性、区域性的一种方式。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