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2 12:40:07
导语:在语文教育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教育;朴素;朴素教育观
欲探讨“朴素教育观”,就得先从“朴素”二字说起。《说文》曰:“朴,树皮也”,厚重的树皮不加雕琢,呈现出最初最质朴的面貌。“素,生帛也,”帛布未加染色,呈现出原料最初的模样。大概有人会以为,“朴素”就是原始,甚至就是落后。其实不然,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的创造,包含丰富的哲思和底蕴。而人类的所有伟大创造,则无不在对大自然的了解与模仿中得以完成。一言以蔽之,就是“道法自然”。《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起点,亦是人类创造的终点。“大巧若拙”,深得要旨。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笔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外乎一个“美”字。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美”,才能在陶冶学生情绪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然后让他们感受发现创造之美,以此完成一个“美”的循环。那既然美的极致是“朴素”,那么“朴素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准则就似乎就是顺理成章了。
最好的教育方式又是什么?我们因为经常去谈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而且经常把这二者对立起来却少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素”就是“朴素”,“质”就是“质朴”,从这个意思上来说,素质教育基本等同于朴素教育,所以说,所谓朴素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一切手段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天性,然后去创造独一无二的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寻找人类及自身初心与质朴的过程。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无疑是离学生的性灵最近的学科。语文教育所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无疑也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语文之所以成为基础教育学科的最重要原因)。既然如此,在语文教育与教学中贯彻“朴素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近几年来我们语文的教育教学越来越呈现功利化的色彩。重技巧而轻思维,重应试而轻素质。诚然,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比以往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由于观念上缺乏自上而下的改变,再加上考试指挥棒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没有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反而更加浮躁与功利。就我省而言,考试内容增设了先秦诸子的孔孟以及文学名著等内容,这原本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但由于考试题目设置的相对机械,从而导致了教学中投机取巧的行为比比皆是。我们对孔孟思想中那些最质朴的内容缺少深入的解读,对文学名著中体现出来的人类思想中的天真之美更是缺少进一步的挖掘。其实,对一个高中生而言,仅仅掌握文化经典中一些相对表面甚至是肤浅的内容远远是不够的,这不利于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我们去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这“万里”的第一步,就是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我们的下一代去认识中华文化中最质朴,最具“天真之气”的部分,真正把“朴素教育观”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去贯彻“朴素教育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一些尝试与探索:
1 感受汉字的古朴之美,挖掘汉字的文化底蕴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亦是我们感受人类精神文明的工具。是我们的祖先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是中华文化灿烂的基石。是我们语言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汉字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质朴之美,更是我们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的文化泉源。然而,我们现在的汉字教学却存在着只重今义不重古义,只重词语解读不重单字释义的问题。造成学生对汉字词语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用不够灵活的状况。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很难避免汉字简化这一敏感的话题。的确,汉字的简化对简便及规范汉字书写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也难以避免的产生了若干问题:一是造成汉字的本意不清,二是造成理解的混乱。另外,在汉字教学特别是古汉语实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在汉字词义的演变上多下一点功夫,让学生加深对字义理解的同时,深刻感受汉字的古朴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激情。
2 理解经典著作中的“天真之气”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明代著名文学家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天真之气也。”可见一个人具备“天真之气”的重要性。一个人具备了“天真之气”他才具备了一种超越功利的创造性。古今中外,所有人类的文化成果,无一不是天才怀揣“赤子之心”的伟大创造。然而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因为它要求我们首先在知识面的拓展以及阅读品质的提升上要有所作为。量变必定产生质变,通过解读经典作品里的“天真之气”,我们不仅强化了语言教学的美育效果,而且还活跃我们的思维。
3 强调“独抒灵性”的写作原则
庄子曰:“学而不能行谓之病。”语言教学中的“朴素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天真之气”,而这一点最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写作上。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现代传媒的兴起,语言粗鄙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不仅语言表达上的质朴之美越发少见,就连最基本的规范表达都成了很大的问题,出现了很多诸如“佩胡”“灰常”“小盆友”之类的“颠覆性词语”,那种让人不知所云的表达更是比比皆是,张口就是“然后”“各种”“节奏”,该用的不该用的一锅烩。至于学生作文,则普遍呈现出虚假空洞的特点。比如在议论问的写作教学中,笔者就经常会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强加因果”“以摆代论”“以偏概全”等逻辑错误。几经讲解,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在写作实践中却依然没有很大的改观,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发现,学生头脑普遍存在着一些僵化的模式与套路,遇到说理,则缺乏从问题的根本上去找原因,或者说,他们不会用一种纯粹,质朴的眼光去看问题,所以经常写出一些看似深沉实则肤浅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目前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对于以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中的一些不好的做法如今都要进行一些变革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新课标的实施使得教育的核心目的变成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全方面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了新的教育目标。而且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语文这门课程需要承载的更多,比如学会待人接物,学会生活,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使得学生可以全面的发展成为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的目标,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考试出成绩是最重要的,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属于应试教育。这种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意识的进行课堂学习的引导是当前新的语文教学观念,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人文素养。面对当前新的教育观念,需要小学教师也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念,同时对小学语文教育目标进行重新的认识,从而实现教育的有效性。从具体方面来说,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进行:一是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从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积累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小学生辨识好坏的基本能力;二是明确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本末倒置,更多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三是充分认识新课程教学要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这些来对课堂进行核合适的创建,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需要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之后,就会更加积极的进行语文学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把握语文知识。创建良好的课堂情境是激发小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这种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自身感悟意识。除此之外,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到新课堂建设中,这样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其中,也使得学生对诗词意境能够感受更多。
三、注重课堂上的引导作用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认可,主要是将决定权与选择权更多的放给学生,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有效的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弥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与主导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模式进行创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一是加强对学生思路的引导,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多重感官感受来进行调动,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对语文全生态系统进行感受。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小学生较为陌生的地区以及事物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来帮助小学生进行理解。二是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 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大方向上的错误,教师不要批评指责学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得学生得到答案,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培养。
四、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化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这种评价方式不但过于单一,并且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划为差生,从而使得小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随着教育的发展进步,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评价学生的指标,对于学生所存在的差异进行重新审视,并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并以此为基础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对于学习上较为轻松地学生,可以适当的提高教学的要求,而对于学习较为困难的同学就要有意识地加重对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要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日常的一点点的不小心最后都有可能变成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长久的心理障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中可以有效地认识到这种差别的存在,在具体的工作中就要有效地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五、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性的启蒙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因此,必须要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一是需要教师对语文教学重新认识,二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加强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四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下做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日新.浅析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学周刊b版,2014(5):162-16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如何实施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关系到落实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重大的挑战。作为从事多年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本人结合当前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几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设性意见。
1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教学过程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包含诸多问题,必须分别从教师、学生角度去挖掘。首先,从老师的角度上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管理严格,大都属于灌输式教学,无形中给大多数老师提供了依赖机械而简单教学的可乘之机。其主要形式表现为:
(1)大多数教师认为,凡是课本中出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凡是教材中提到的知识,都是重要的,都需要学生掌握,重点记忆,这是错误的。虽然课本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不是死书,只有灵活运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处理不当。仔细分析一些课例,许多课的问题都出在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上,有文意把握不准、教材理解有误、切入点找的不好,缺乏整体把握问题。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3)朗读指导重技巧,情感体验不深刻。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以读代讲”的重要性,并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或是笼统地提出朗读的要求。这样的指导,不能触及文本的深层,学生的朗读只能是飘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自主学习趋于形式。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放弃了教师的指导。
(2)学生的养成教育被忽视。在小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关注的不是过程,而是放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状态没有正确的引导。如写字教学中,往往忽视坐姿和写字姿势的要求,把精力注重在讲解分析字形结构上;只管写字对不对,不管写得好不好。
(3)学生机械地背课文。要给学生读好背好课文,就要教给学生学会抓住一定线索来进行。这样让学生才能够读好背好。
总之上述种种原因都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已不能够适应当前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2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形势的语文教育状况,提高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以朗读为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这个“对话”的主体是学生。指导学生读书要有明确的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
(2)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第一,小学语文中的课文和词汇,有许多是对大自然的认识,教师可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从身边的事物中来佐证书本中的事物,这不论是对学生理解课文,还是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大有裨益。第二,倡导“师生互动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以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教学形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是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越来越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越来越刻板,越来越被动。学生的问题意识缺乏,普遍缺乏质疑精神。由于小学时学习的初级阶段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一开始就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有益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平台,自主学习的意识被唤醒,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育 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包括推广普通话)、读、写(包括正确使用简化字)的能力;其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第三,向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觉悟,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第四,为学习其他学科作好必要的堆备。语文学得好,就有利于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语文学不好,就会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中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详细的归纳,并对提出的问题作者针对性的谈谈自己的建议和观点。
1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学艺术向注重教导方法的转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的艺术性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学法的指导,很少或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了老师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体验与感受。老师纯粹的讲,使语文课堂教学抽去了语文的精神和审美的要素,把学生变成了盛放知识的容器,把学生训练成了熟练的技术工人。以教师的见解覆盖了学生的感悟,以教师的努力包揽了学生的尝试。其实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要求学生去体验、感受,进入研究的状态,感受所学内容的存在。只有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语言的那种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对语文某一领域有更深层次的领悟,甚至将之升华。
2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整体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大量的书面作业来完成的,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有的语文老师还认为在历次考试中语文从来没有听力考试,训练不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不会影响考试成绩。甚至说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在耽误正常的教学时间,出力不讨好。语文教学变的急功近利,终极目标直接指向考纲和考试的成绩。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使四种能力不断交叉变换,循环往复,才能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促进学生读写、分析、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和素质。
3注重课内知识的传授和课外活动实践的有效结合
许多老师认为语文课内教学是硬性任务,而课外活动则是可有可无的虚设。老师往往是在课内拼命灌输,一门心思目不“斜”视地扑在自己的“课本”上。很多语文教师能把字词句章分析得条分缕析,头头是道;但教学只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视野,不能在教学中融进科学和人文、融进社会和人生,致使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张力和磁性,失去了思辩和理性。语文课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课堂内也应多开设些活动课,以便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从而让学生主动自觉的把语文学习变为内在需要,这样学生既可以轻松的获得丰富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情感的陶冶,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加强语文的人文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1积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可以维持、推动、引导、调节学生进行学习并逐渐转化为内在动机的一种力量。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动机强就会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因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得到学习需要的满足,进一步加深对学习的兴趣。反之,如果学习缺乏动力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导致学习效果差。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性的基础。新课改后,教师无论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技术还是对教学展示方法等的改进,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前提。
2多管齐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1启发引导学生“会学”
语文教学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找到“黄金”,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点石成金”术。所以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听说读写”。例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时候,紧扣本文的学习重点----选材的典型性,引导学生学习作文中如何选材,并回忆《我的老师》《背影》等经典文章,让学生在回忆、学习、比较和思索的过程中学习作文的选材技巧,然后再把学到的这一技巧再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再如,学习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时,先引导学生回忆、感受学过课文中教师的不同形象(蔡老师、韩麦尔先生等),然后结合切身感受写自己最熟悉的教师。我们知道,课文本身是例子,是文化的载体,学生应该从课文阅读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从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人性的陶冶。
2.2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们知道,语文能力的培养单纯局限于课本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在学好课本后还得“脱离”课本,从课本中“跳”出来。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做这样一项练习:首先从课文中摘抄出以下文字:“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把摘抄的句子去掉部分词语改写成这样的句子:“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让学生自己去加以比较,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比较这两段话的优劣。这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就不再单单局限于作为旁观者的思考,而是成为深入课文中的一个角色了,即阅读已成了一种主动参与的生活,这种训练的意义已超出了学习课文的本身。
2.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多感官投入学习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手段也随之进行改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它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一体,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如在讲《桂林山水》《火烧云》等自然奇观类课文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有效优化教学设计
如果想更有效的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使语文教学活动高效开展,则要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开始。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当前语文素质的现状和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将会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归根结底,如果要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首先教育者要清楚,课堂的关键在于要清楚我们要讲什么、为什么讲、怎么讲,如果想清楚了这些问题就会在教学课堂中有的放矢,从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的教学理念在于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做到以学生为本、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要能更进一步的掌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对各种教学资源做到有效的整合与运用,清楚应该突出的重点问题和需要强调学习方式方法的内容;清楚哪些教学内容需要将课堂从教师延伸到图书馆乃至互联网,等等。如此这般,可大大避免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随意性,避免天马行空式的授课方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为了让学生能最大限度的接受令人目不暇接的信息更新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树立起现代语文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爱的学习氛围,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帮助其掌握学习规律,从而实现学生的课外延伸学习。授人“鱼”,授人以“渔。
4结语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方法可以照搬,必须因地制宜,有自己的创新才能有生命力。如果教师能运用灵活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这样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种渴求的欲望,这样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好起来。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的课改之路,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对教师的教育策略要求更高,因为小学语文是一项综合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及其心理认知程度有限,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生一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自制能力,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培养、灌输,所以教师的教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笔者主要从榜样的树立、教师的激励教育、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入手,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谈五点粗浅的体会。
一、首先要帮助小学树立榜样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参加某个游戏,如果有两个孩子玩的很起劲,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竞相效仿。同样的,在课堂上,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认认真真的听讲、参与教学,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去认真的听讲,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上课了依然心不在焉,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也“随大流”了。所以,在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走到教室,说了“请安静,我们上课了”却依然没人听,不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坐得多直呀,上课最认真了!”教师这样一说,平时都很调皮的那位同学的腰板却挺得更直了,“我们都来跟他比比吧!”班里马上安静了,大家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也都认真的开始上课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遵守课堂记录,也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的儿歌,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做,在课堂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会经常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中做的好的人或事,让他们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让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训斥或者体罚,相信这也会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以此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在学校各项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要轻易对学生发脾气、不要随便责骂学生,而是要给他们树立一个青春健康、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比如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基本的难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带动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等等,这对于他们的为人处事、人际交流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其次要注意在日常教学的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应既爱“白天鹅”,也应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魅力。同样的,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哎呀,你写的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更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的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的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把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切合学生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论文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师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但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尚存在非持续性的特征。基于此,本文通过交叉学科研讨,导入管理学相关原理与模型,实现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提速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推进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 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 "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一、对话式教学的解释
小学语文的对话式教学手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语文沟通技能还有自主学习的技能。它是借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不但可以提升学生阅读的技能、写作的技能,还能够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技能,这也是语文学习中很关键的环节,也是扎实语文知识很好的手段,还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对话式的教学手段还能够反映师生之间平等、互助的友好关系,是以课文为参考的交流过程。
二、小学语文对话式教学的好处
1.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以前的教学手段过分关注了教师的教学功能,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学习到的知识就是死板的,并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思考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更加重要。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联系实际来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2.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台上热情讲解,学生也没能听进多少,这样的教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传授的语文内容,还不能很好地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那么,对话式教学能够改变这个困境,活跃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被带进浓厚的语文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可以到达提升学习效率的目标。
三、小学语文对话式教学的操作方式
1.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联想的基本手段就是依据文本中对应的东西,想象到实际中的情景,与现实中作个对比,就会明白相同与相异的地方,接着再做一些描述。有时候我们的语言文章不但是只有表面的含义,还有其他的深刻含义。例如《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联系到现实生活,与学生探讨教师与学生的友好友谊,分享一些有趣的教学小故事,通过一些精彩的对话来分享《金色的草地》中的喜悦之情,这就是想象教学的手段,不仅能联系课文内容,还能结合实际中的生活,这样才可以获得不错的教学成果。
2.处理好师生关系
对话式教学一定要构建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上,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沟通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对话式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也可以尝试慢慢建立好自己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印象,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一个笑脸,几句鼓励的话语就可以与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语文教师如果在一开始就使用游戏教学的手段,创建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然后再转化为对话式的教学手段,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话式的教学手段正慢慢受到教师的关注,已经慢慢体现在语文教学之中。小学语文知识的教育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话活动,对话教学正在逐渐变成现代教学的主导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工作始终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而且该工作仍然处于探究式发展阶段,在改革发展期间,日益显露出一系列令人自省的教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语文在教学目标方面最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培养学生自身的民族意识。因此,高中语文老师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以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引导以及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偏差。目前,大部分高中教育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教学重点在增强学生应试技巧、提升学生记忆力以及理解力上,几乎很少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不管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都将高考放在第一位,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逐渐淡化了人文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二)教师能力有限。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因受到自身条件的相关制约,不能够就人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也比较有限,针对文本当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在自我解读上相对肤浅。此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这些高中语文教师难以凭借自己的思想来引导以及激发学生正确思考,从而造成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升。(三)课程设置欠科学。现阶段,尽管高中语文课程在整个高中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然而人文精神渗透与培养的时间相对较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文言文理解以及应试知识点讲解上。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文章阅读,导致学生仅仅知道作者以及文章主题,但是对作品创作背景等内容知之甚少。
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教师以及学校属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引导者。首先,学校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观念,树立起良好的理念,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所持有的错误想法,积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文精神。其次,学校须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氛围,从而使广大高中生在该氛围中得到熏陶,能够自觉渗透与培养人文精神。(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质上,高中阶段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还不能够真正形成,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师的观念将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性影响,教师自身观念的正确与否以及人文精神渗透情况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自己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此外,学校应该就高中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情况进行严格审核,注重语文教师在人文精神层面的培训教育,促进教师素养的逐渐提升,满足学生需求。(三)注重教学过程与学生课外人文精神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日益解放思想,让学生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指导学生畅所欲言,对“唯有饮者留其名”的内涵发表意见,在文本内涵理解的前提下,促进人文精神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强化因材施教,更好地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目标。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家庭作业方式强化人文精神渗透,进一步巩固课堂效果。比如学习完《陈情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扫地以及捶背等,进一步提升渗透效果。教师还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等,从而使学生可以近距离体会人文魅力,在人文环境当中得到自我提升。(四)实施人文评价。学生评价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该环节关系到学生学习观的形成,并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密切。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学生评价时,应注重评价所具有的人文性,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大力倡导“以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目标所具有的层次性以及动态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第二,重视质性评价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取消量化评价模式,实际评价期间,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方式以及访问方式等进行学生评价;第三,采用鼓励评价法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受到鼓励时,自身的学习状态将会更好,而且劲头更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尽量运用鼓励语言,给予学生少一点批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渗透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时展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步伐,优化教学理念,实现人文教育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李汉军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回中
参考文献
[1]罗慧玲.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J].赤子,2015(14).
[2]李字海.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求知导刊,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