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

时间:2023-01-10 22:59:31

导语:在非艺术类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信心 艺术设计 教育 表现

【论文摘要】自信心是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石。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本文主要艺术设计教育的角度来分析信心教育对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着重论述了其在教学中的一些表现形式。

什么是信心?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一种信念和评价。信心可以使学生取得学业上成功,也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自信,是人类最基本的内在品质,是人格结构的组成因素,代表着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信心教育引入到教学中是创新教育的新思路,是非常有助于教育工作的。

1信心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必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不是就是自己的理想,在部分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遗憾情绪,介于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学科专业,从高校的录取分数上来说,许多高校该专业的分数低于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虽然高于纯艺术类专业,但却没有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精,这种情况下,很多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负面效用,造成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学习,对学习也失去了动力。造成这些原因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自己自信心不足,没有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所在,因此不会产生优越感,其次就是教育工作者忽视信心教育的重要性,只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班级的日常教学管理中,认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专门的去进行教育,长此以往造成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 [1] 。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开展信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有了信心,就会集中精力去学习,才会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信心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表现

2.1鼓励,最好的表现形式。

作为人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都喜欢被表扬和鼓励,没有人愿意被批评。所以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加强学生的信心教育,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其闪光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但对于以后的目标还尚未明确,因此班主任要给予他关心和鼓励,首先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信念,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肯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大学的校园,相比落榜的学生,他们就比较幸运,完成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不认可,避免学生因为专业而产生自卑感。第三就是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打好专业基础,鼓励学生向更高的方向去努力 [2] 。日常生活中,教师教师可以向学生灌输学好专业本领的观念,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果。通过这样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并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的去学习,并且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3] 。

2.2 榜样的作用。

榜样,一直以来在教学工作中屡试不爽。它会催人奋进,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而言,可以让他知道和他相似,但已经取得成功的榜样来锻炼他的自信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实际上,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有很多出色的设计师,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在工作以后成为优秀的设计人员。通过这些出色的设计人员的榜样作用,让学生明白虽然自己现在还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学生,但要让其看到自己在毕业以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以榜样来要求自己 [4][5] 。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知道,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2.3专业与就业相结合。

现在,一些招聘单位在招聘时,不仅仅要求毕业生要有学历,有的甚至还要求工作经验,这让很多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境地,因此显得信心不足。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动手能力要比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强,因为专业的不同,面对的就业形势也就不同,而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则把个人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没有工作经验不要紧,可以慢慢积累,但是一个人要是没有学习的能力,那么学历再高也没有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不断的去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要拥有真才实学,掌握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才会赢得优势。要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专业在就业形势面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树立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

3小结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自己来说,要相信自己,并不断超越自己;对于教师而言,班级管理工作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信心教育业不容忽视。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信心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怎家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 张文皎. 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J]. 教育与职业, 2006, (23): 22-24.

[2]谢庆良. 多维度探寻大学生自信心教育的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06, (21): 129-130.

[3]雷逸. 危机 信心 教育[J]. 研究与交流, 2004, (1): 176-177.

第2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在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方面,要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重视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2002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三条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先天不足”;大学阶段,在不少高校又“后天失调”,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艺术素养残缺的状况。无论是从国家规范还是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设置专门的艺术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甘肃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首先,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任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其次,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匮乏。根据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规定,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编制应占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达到规定的高校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公共艺术课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教师工作量不足,导致部分教师伴随扩招进入专业院系或转入相关专业;二是各高校在人才准入方面侧重于专业人才,致使专职公共艺术教师相对较少。

(二)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和长远规划,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都有待加强

据了解,在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中,在非艺术专业设置艺术课程并开设了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而当代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基本素养问题。1990年以前,普通高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得很少,主要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自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民乐欣赏、交响乐欣赏、戏曲赏析、美学基础、影视音乐欣赏等,其成效主要还取决于教师是否配备完善、教学设施是否能满足排课的需要,以及主管部门是否重视等。

许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多媒体教室不够,学生只能在音乐欣赏或美术欣赏两门课程里选一门,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的熏陶。这种情况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

(三)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亟待提高

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中,音乐教育相对脱节或缺失。当他们走入大学时,艺术方面的知识就显得相对匮乏,致使他们不知所措。通过调查显示,在甘肃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中,不识乐谱者占被调查大学生的89%;在大学期间,没听过交响乐、没参观过任何艺术展的大学生分别占85%、90%。许多大学生或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卡通漫画和武打片等与自身年龄、学历不相称的审美情趣方面,或为了考研、奖学金等现实需要埋头于英语、专业课而忽视了艺术熏陶,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艺术素养认识不足,二是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对艺术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艺术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转贴于

三、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思路

(一)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

大学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认识问题是关键。尽管教育部自1997年以来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从力度和广度以及重视的程度上还远远不够,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3000多年前被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六术”中列为第二,在欧洲,相当长的时期中,艺术一直与天文、数学等并列为“四学科”。近现代的教育科学,音乐更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和美育方式。1994年,美国已经把艺术教育(音乐、美术、舞蹈)列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足见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艺术教育。

(二)重视艺术教育课的课程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1.明确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很多高校中,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由艺术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通过调查得知:首先,艺术教育课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科学和合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甚至简单模仿或照搬艺术院校的某些课程。因此,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使艺术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有一些教材,但这些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的内容五花八门,定位不准确。教材的适用对象应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教材应有别于《艺术概论》和艺术专业有关课程,它并非艺术理论课程,而是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常识普及型读本。教材编写在内容设置上,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结合实际,将所掌握的艺术知识普遍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高尚的人,进而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并以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价值取向。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格调、品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起到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四、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育,可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面对新的技术发展,其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在新的网络媒体条件下,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创造性,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建立规整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方式,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新时代传媒人才。

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是传媒类职业学校中的一门常见科目,包括了艺术类的影视表演、影视编导、播音主持专业和非艺术类的新闻学和编辑出版专业。现代职业教育由于受到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像当代文学这类实际操作性较低的课程就面临着新的教学困境。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没有发挥出其对学生现代艺术水平培养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可以按照艺术和非艺术进行划分,因为在艺术和非艺术专业领域上对其学习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职业教育中涉及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时要把学生的专业和以后可能涉及的职业性质相结合起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创新式教学。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性质多为艺术性事物相关服务,比如舞台表演者、主持人、演员、导演、造型、服装设计等,这些都必须要求他们要有比较灵敏的艺术感悟能力。艺术类的学生要求具备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各种知识的学习中,情操的陶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当代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境想象和良好的性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因此,艺术类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特点是要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感情,要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意境想象和鉴赏。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本身艺术的研读,而非注重文学作品形式方面的内容解析,简单的说就是艺术类的文学课程要学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文化史。另一方面,从小的范围上来说,在当代文化的教学学习中,强调从研读文学作品本身入手,对这一方面要求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便以此为基石,对艺术及文化意象有更好的理解、学习和创造。

艺术素养的形式是一个慢慢熏陶的过程,不像其他技术类的课程能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获得技能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带领学生去把握文化作品的主要事件、环境背景和情节故事的发生,以突出人物性格的心理变化,来达到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好的触摸到作品的内涵和意象。

二、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

1.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创造性

文学作品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文字学习,更加不是枯燥无味的课堂灌输,它更是像剧目一样能够按照不同的艺术单位来进行分段学习的。那些枯燥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学生的大脑想象进行意境的转换,变成比较具体形象的表达的。在职业当代文学教学中要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以学生的学生主观性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我们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的构成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同时我们的生活时代和作者创作时代上的差别也是我们要强调关注学生学习主观创造性的一个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比如可以安排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深入学习文学作品本身之后,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进到文学作品中去,以自己富有感情的声音来进行作品的朗读。让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内涵之后,进行比较生动的表演,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还可以让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把握故事的主题和作品的整体框架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作。甚至还可以将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集合表演,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学习文学作品。整个课程的学习就能够收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传媒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会。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比较新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全面地接触现代技术,以便更快地适应将来行业的环境发展。同时可以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以当代文学作品《小姨多鹤》的学习为例。《小姨多鹤》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传统的文学价值上,还有经过改编之后的同名电视剧《小姨多鹤》也获得了相当的收视率。在学习中,可以将传统的文学表达和时尚的电视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利用网络、互相切磋、分组讨论、提交报告和师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了解作品的不同表达。在对这些传统艺术的表达和现代时尚的因素结合中把握到一些本质的东西。同时要强调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起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

3.建立合适的考试方法和评价方式

合适的考试方法能够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有一个检查,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知识把握的信息。但是在传统的文学课程学习中很多的考试方式都是以笔试为主,考察的内容比较死板,大多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对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只有极少的作用,对于学生将来的艺术职业成就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种应试的教学方式也是非常不适合培养传媒行业的合格人才的。而且,久而久之就很容易造成了学生对考试的无所谓态度。现在,在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情况,将学生的文学课程成绩考核与他们的专业水平相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成绩的评定。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各方面知识考察入手,从专业的高度来评价学生的表现。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当代文化课程新的认识。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当代文学课程以其自身的文学艺术而存在,对于学生的艺术水平提高有很重要的提高。要在新的网络媒体条件下,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和基础的学习联系起来,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当然,职业教育讲究的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能力。相对于其他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当代文化更加强调的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但是我们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新时代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盛燕萍,黄炳全.创新职业教育文化.提升高职社会吸引力[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陶磊.论传媒职业教育中的古代文学课教学[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

第4篇

笔者基于对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音乐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总量、音乐课程设置理念、艺术实践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对我国高等院校中非音乐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中美四所高等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教育的差别

1.音乐教育机构设置的比较

清华大学现设艺术教育中心,在主管艺术教育的副校级领导和人文学院的共同领导下,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进行总体规划,与教务处、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学生部、校团委等机构共同负责执行。艺术教育中心对全校学生进行非艺术专业的艺术选修课教学、学生艺术团课程的教学及学生艺术团队的指导工作①。

北京大学早在1986年建立了艺术教研室,为大学生开设艺术课程。1997年起由北大艺术学系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进行总体规划,并负责对全校学生进行非艺术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同时管理和辅导学生艺术团的工作。

麻省理工学院除音乐专门设系以外,学校还专设艺术教育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研究艺术教育工作,院长亲自参加;1987年又特别设立了艺术副教务长一职,下设艺术办公室,有5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艺术委员会、特别艺术项目、艺术通讯等工作;音乐和剧场艺术部是负责全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机构(属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学院),同时完成音乐系的教学和全校学生的普通艺术教学工作。由于主修音乐专业的学生极少,有时全校仅4―5名,其教学任务主要是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艺术选修课教学和学生艺术团体的教学工作②。

哈佛大学设有音乐系,担负所有学生音乐类选修、必修课程的教学,没有开设专门培养音乐演奏家、音乐表演类、音乐教育类的专业课程。哈佛音乐系主席直接负责安排特别艺术事务(如每年的哈佛“艺术第一”活动)、艺术通讯事务、各种讲座及师生的音乐实践活动。

2.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音乐作曲理论与计算机音乐理论在音乐类课程中所占比例高于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十分重视音乐作曲理论的知识训练,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课程体系,如麻省理工大学的“和声与对位”、“调性的音乐创作”、“爵士和声与音乐创编”、“爵士乐创作”、“曲式分析”、“计算机作曲”等课程设置相当专业并且形成系统化。另一方面强调讲课教师的配备,由作曲理论的教授和高级讲师执教,拥有该领域的专家教授有10位左右,如P.Child音乐教授,P. Wood高级音乐讲师。三是对学生的要求具有系统性。要求学生通过和声对位、曲式结构的学习,能够创作复调和赋格、咏叹调、钢琴奏鸣曲、幻想曲、协作曲等各类体裁的作品,同时注重20世纪新的创作手法,如爵士和无调性、序列音乐写作等内容。这类课程已经成为“扩大的音乐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力与艺术想象力。在中国,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的限制,这类课程和美国一流大学相差很远,清华、北大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停留于中、西方音乐赏析,美术,舞蹈和戏剧方面,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扩大和调整。③

3.中国清华、北大艺术特长生在艺术教育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清华、北大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尝试招收艺术特长生,分别通过举办“全国中学生文化艺术冬令营”、“北京大学全国文化艺术冬令营”,选拔艺术与文化课双优的高三年级学生,以优惠政策进入两所学校学习。招收艺术特长生极大地推动了两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促进了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并带动全校的艺术教育。艺术特长生由于接受过系统的艺术训练,具有较好的艺术表演基础和较强的艺术感悟力,他们的艺术表演和艺术鉴赏活动也就感染了其他同学,因而成为“小老师”。艺术团为学校赢得了各类艺术比赛的大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全校的艺术水准。这一中国高校所体现的特有现象,是与中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并不在同一水平上等因素不可分的。来自各地的大学生艺术基础参差不齐,北大、清华的绝大部分学生从未学过五线谱,基本上处于音乐“扫盲”、“补课”的阶段。这与美国一流大学相比,情况复杂得多。美国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重视艺术教育,进入九十年代后则以立法的形式将艺术课程提高到与数学、语言、科学等核心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小学艺术教育十分规范、系统,有明确细致的音乐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案、评价机制,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就已具备专业或非专业的音乐水准,因而美国大学生的艺术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乐团一般由两类学生组成,音乐专业学生占30%, 70%则由非专业的理工专业或人文专业的音乐爱好者组成。所以,音乐节或是音乐会上的独奏演员很可能是计算机系、医学系或是法律专业的学生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这使得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的音乐课程设置可以非常专业,音乐专业学生可以和非音乐专业学生一起上课、排练直到拿学分,难怪哈佛和麻省都设有辅修音乐专业的课程。这就根本不需要像中国那样依赖“特长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了③。

4.音乐课程设置中文化理念及系统性、关联性

(1)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中的音乐课程设置具有明确的理念与指导思想。音乐课程紧紧围绕着哈佛核心课程的教育理念,即拓展大学生的视野,让大学生接受广博的教育,使学生在哈佛通过音乐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成为有教养之男女青年。哈佛大学“文学与艺术”类课程之一的“五个作品的研究”明确提出只研究分别代表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20世纪五个重要历史时期的5部经典作品:蒙特威尔第《奥菲欧》、亨德尔《弥赛亚》、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从而串联起音乐史。这五个大作品需要整整花一个学期来讲解,可见每个作品的深入程度与研究的透彻。教师在传授这五个作品时,注重的是研究方法与获取知识的方式,而不是注重广而宽的音乐信息总量。从浩如烟海的古典时期音乐作品中只选取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可见哈佛大学音乐课程设置的理念就是通过特定数量的信息,深入某个领域的知识研究,培养大学生掌握一种终身享用的学习方法。

(2)哈佛的课程设置注重系统性与学科的关联性。哈佛大学把音乐类课程归入“文学与艺术”领域之中,明确此领域课程重点是向学生介绍非文学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理解听觉与视觉的重要作品以及基本原理。课程可能只围绕某一特殊流派、品种或个人作品,除了研究视觉或音乐听觉形式的表达和意义,更多的是强调艺术和音乐作品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流派风格与其所处文化时期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往往是跨学科的,在艺术形式上又是相互关联的。如课程“歌剧”是集戏剧、音乐、视觉艺术为一体的舞台综合艺术,突出了不同门类之间的联系性和互补互渗的特性。主要通过欣赏五出精心挑选的歌剧作品,了解歌剧艺术是如何塑造舞台形象的,从中深刻体会文学、声乐、舞蹈、美术、器乐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音乐类课程有30多门,课程分为六大类,但缺乏哈佛那样明确的指导思想与文化理念。与麻省理工学院音乐系培养专门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类专业人才紧密相关的是,它在课程设置上更强调专业性。北京大学在这方面与麻省理工学院相类似,音乐系设有培养高级艺术类专业人才的任务。

清华大学开设音乐类课程近40门,内容也比较丰富,但由于对艺术教育没有明确定位,缺乏完整的教育理念,音乐艺术门类之间缺乏系统性与关联性。如“中外名剧欣赏”类课程求大、求全,知识性内容灌输过多,学生真正掌握多少内容很难预测。而“声乐艺术实践”、“钢琴入门与音乐基础”、“舞蹈艺术表演”等课程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通过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实践证明,这类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如果清华艺术教研中心能像哈佛大学那样确立明确的教育理念,又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将会更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北京大学的音乐课程设置在四所大学中是最少的,同样存在缺乏系统性和明确教育理念的弊端;技能、技巧性课程在所开设音乐类课程内占的比重过多,如开设的声乐、钢琴、舞蹈课程太过专业,有为奔“奖项”而设置的课程。此外,“西方交响乐欣赏”、“中外名曲欣赏”、“中国音乐概论”等课程设置过大、过宽,专业程度太强,有因人设课的嫌疑。

二、我国高等院校非音乐专业

音乐课程设置的基本策略

中美四所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说明各自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而且影响着师资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学术视野等。课程改革必须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明确的培养目标,要切实改变“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等弊端,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修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1.以音乐审美为导向,树立先进而明确的教育理念,突出课程内容的关联性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美育中的音乐教育,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其最终意义不在于音乐技能技巧必须达到某种高度,而在于通过音乐美的熏陶完善人格塑造,达到身心和谐,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更高、更美的境界。因此,应该把音乐课程体系的设置置于美育的总体系之中,根据美育目标科学设置音乐课程,在各个环节中始终体现音乐审美的导向④。具体到音乐课程的开设,应紧紧围绕核心课程的教育理念,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努力克服音乐课程过于专业化的倾向,强调音乐艺术门类之间、音乐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及音乐学科与文化类课程的关联性、渗透性。

2.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强调课程教育的大众性

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的教育思想。目前,能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得许多学校在主观上比较重视音乐教育,客观效果却十分有限,甚至流于形式。如何使在校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课程设置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以“精英”文化,“特长生”带头的音乐教育模式,通过立法等形式将艺术课程提高到与传统意义上的核心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中小学艺术教育抓起,提高大学入学前的音乐水准。

美国大学的普通音乐教育已经历了一二百年历史,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艺术教育也是举世公认的。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的普通音乐教育则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中国的一流高等学府,但在普通音乐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较之哈佛、麻省等世界一流大学仍有相当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将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日臻成熟和完善。

①朱汉城、穆礼弟《普通大学艺术类课程的设置》,2005年教育部艺术展演论文大赛二等奖

②郑晓筠《清华大学的美育课程与教学》,《高校美育通讯》1998年第2期

③朱汉城《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普通艺术类课程比较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

第5篇

【关键词】艺术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 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

一、被研究院校的基本概况

该校生源遍及全国,男女生比例悬殊,几乎可以达到1∶3,具有艺术院校以及艺术专业典型的女生多的特点。生源的全国性分布,艺术专业种类的多样化,教学班级大小班以及授课形式的传统与现代并存,使得该校具有非常典型的艺术院校代表性。

二、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课堂情景体现的学生动机状况、学习态度和行为

评定学生动机状况、学习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改变,主要看学生到课情况,课堂纪律情况;答问互动中学生主动性及思维创造性表现;学生所学知识的扩展深化,及知识内化对学生人格的改变。只有当学生具有适当的动机状况,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她也才可能真正学习到对自己有益的知识技能,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因此,是否激发了学生动机,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向积极方向改变,也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目标的标准之一。

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动机的期望×价值模型认为,人们愿意花在任务上的努力取决于以下两项的值:(1)他/她对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期望(进而对成功完成任务将带来的回报的期望);(2)他/她看重这些回报或参与活动的机会的程度,即价值。当学生看重任务的价值,对自己达到任务要求有适当的自信,他/她最可能投入。当学生投入任务时,他/她会通过发现意义、抓住主题、产生整体性解释来理解任务。将任务中不熟悉的方面看做挑战和价值,因其提供了扩展的理解世界的机会。如果学生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任务本身没什么价值,便可能会采取逃避的方式。比如有学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没有太大意义,而最后的测验只要靠临时抱佛脚就可以顺利过关,因此不需要集中注意力,他/她有时会开小差,做白日梦或者与同学小声交谈。最后,如果学生的成功期望和任务价值判断都很低,他/她有可能采取拒绝的方式。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当面临上述情景时,有些学生会变得消沉甚至从心理上麻木,还有学生会过分愤怒,比如在一些学生看来,政治理论课中涉及哲学或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非常复杂难懂,而认为这些知识即便掌握了以后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因此个别学生会表现出烦躁、焦虑,甚至可能借题发挥直接与教师发生正面冲突。

该艺术院校学生还具有以下特征: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科目差异。

低年级学生课堂精力投入高于高年级,且呈逐年级递减趋势。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明显。所有班级均表现出同样现象,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异。具体表现在课堂纪律,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学生到课率。

自我效能感的科目差异体现在学生艺术专业技能方面表现的自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不自信对比鲜明。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自己的专业才能上所体现出的自信与表现欲望是他/她一大特色。但是一面是学生对自己艺术特长的自我肯定,另一面在专业技能以外的尤其是涉及文化领域的相关知识理论,这些学生却表现出与自信相反的自我否定。在课堂上,当教师的提问涉及一定课外非专业知识积累的时候,比如历史史实,著名人物资料这些在中学阶段可能很多文理科学生都能如数家珍的问题,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致的沉默,低着头,匆忙翻书。即使有同学知道,也很难给教师一个正面肯定的答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艺术院校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退缩情绪,这间接导致出现很多教师反映的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有效的进行师生互动,尤其是对于缺乏丰富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这个问题更为突出。艺术院校学生的这种特点,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艺术专业对文化科目的要求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一般专业。

笔者为此曾经在三个学期随机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做了课后访谈,了解到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仅仅因为文化科目的收分低而选择艺术专业学习,学生们直言不讳的指出,报考艺术院校是上大学的唯一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不同意其他研究和舆论用艺术院校高考文化科目成绩来衡量艺术院校学生素质,并得出艺术院校学生文化低等负面评价。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我们应该肯定艺术院校学生具有艺术方面的特殊智力能力,高考选拔对艺术院校学生艺术专业方面的考试也体现出了不同于非艺术专业类考生的能力区别。

建立这个理念,将是本人理解艺术院校学生,研究和改善师生关系,改进课堂教学,增强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前提和出发点。

(二)课堂管理相对普通院校具有极大挑战性

很多班级表面上秩序井然,但是学生看课外书,做专业作业,或者发短信,玩手机占了绝大多数。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艺术院校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随心所欲做自己认为有兴趣的事,而忽略做事的地点时间以及其他环境。是学校的专业培训加深了这种特质,还是具有这种特征的学生更可能选择表演艺术专业学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这里因为与本论文主题关系不大,故不再花篇幅讨论。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些行为是客观存在的,这些表现也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可能造成课堂难以管理,或者师生之间很难在第一时间相互适应相互接受,具体表现出来就是课堂情境可能过分活跃,学生对老师单一的授课方式(尤其是在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仅凭老师口授板书的班级)很容易产生厌倦,不配合,而学生的态度又会直接影响授课老师的情绪态度,进而影响他们职业成就感水平高低。

学生动机状况、学习态度和行为:当学生不能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时,或当自我效能感弱时,表现出消极的学习策略;不同年级学生的到课率、课堂精力投入逐年递减,一年级最高,三年级最低;不同专业学生的到课率、课堂精力投入有差异。美术、影视表演艺术类学生的到课率、课堂精力投入比其他艺术类学生低;艺术院校相当部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三、影响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

笔者根据本人及同事的工作经历总结,该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最大问题表现在课堂管理这个环节。课堂管理的效果影响师生双方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曾经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满意度对部分学生做过调查访谈,很多学生提到,一旦课堂秩序较差,老师也不干涉,即使自己想认真听课,也会因为教学环境而影响情绪,最后干脆也放弃听课。由此可见,无效的课堂管理,不仅对本身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没有积极效果,更有可能对起初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而导致课堂管理难度大的原因,直接原因显然学生对课堂教育内容缺乏足够的兴趣,换言之,课堂教学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间接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教学内容本身,教师本身,教师教育方法。

(一)教学内容

相对于艺术专业课的生动丰富和看得见的实用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具有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它包含的大量的哲学、政治理论好像远离人们的日常经验,且要点艰深,不易理解,对于理性逻辑知识相对薄弱的艺术院校学生来讲尤其有难度。本文前面已经谈到当个体对面对的任务(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要点对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期望值较低,同时对完成任务的自我能力(熟练掌握政治理论要点)估计也较低时,学习动机水平最低。

(二)教师本身

所谓教书育人, 教师的作用不仅在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育过程中学生最直接的参照物就是教育者本人。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个人的修养,人格魅力就是学生学习的教科书。

在笔者对学校部分班级学生、学生干部、辅导员、学生处教师的走访中了解到,艺术院校尤其是音乐舞蹈类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年龄很小时便离开父母到艺校念书(其中最小的10岁左右,稍大点的初中毕业后),基本上可以说在他们青少年成长阶段,教师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因此,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于教师有着类似子女对父母的崇拜情感,会有意模仿同性长辈的言行举止。但同时也有青春期特有的子女对父母的逆反情绪,当与教师在观念上出现不一致时,或者当教师的表现与他们所期望的不一致时,会表现得过于失望。而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发生后,有的学生会变得冲动、易怒,甚至与教师发生正面冲突。当学生否定教师后,他参与这个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兴趣也会随之下降,学习动机减弱。

因此,对艺术院校的教师,尤其是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学生很自然会对教师的人格修养有一种特别的期望。对于这样的一群学生,作为大学教师,有的时候,重要的不是你讲什么,而是你是什么。

(三)教师教育方法

笔者每学期同时上两门课,有时候会遇到一个学期给同一个班上不同课的情况。笔者发现不同课程的教学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学生明显对《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兴趣浓厚,上课时投入的程度高于另一门课《形势与政策》。甚至笔者不止一次发现,有好几个同学在不同的课上会选择座位,《大学生健康教育》课,大家都坐在教室前排中间座位,而上《形势与政策》他们会选择离讲台较远的座位。两门课都没有多媒体,全凭教师口头和板书,而《大学生健康教育》,因为涉及学生日常安全常识,所以我经常会让学生参与扮演生活中一些场景,然后在表演中学习与健康有关的一些知识技巧。或者有涉及心理健康部分的内容,会与学生进行一些互动,进行一些游戏和心理测试之类,教学手段比较多样化,同时满足艺术院校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特点,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而与之相对应的《形势与政策》课,因为教学内容的相对固定统一,教师可以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尤其是在涉及与教师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关的主题时,教师的课堂教育方式就更为保守。教师的这种授课方式相应的会影响学生长时间的保持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很容易产生疲倦,分散注意力做其他的事情。

总之,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表现出和普通院校学生的差异并不大,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就学前的学习经历与经验都是影响动机强弱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不能先入为主的给他们打上标签加以区别对待,而是更多的从影响动机的普遍因素方面着力,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的学习,同时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良华.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约翰.杜威[美]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姜文闵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向明. 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阿尔瑞克(Alreek.P.L)[美]. 调查研究手册. 王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沃尔夫(Wolfe.P)[美]. 脑的功能: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1-124.

第6篇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更是如此,丹纳的《艺术哲学》一书,将艺术的演变道路与特定地域发生的特定艺术现象相连结,从哲学的高度分析艺术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他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所以我们认为,艺术的发展与地域存在紧密联系。

比如中国的美术创作自古至今都有以地域划分派别的传统,人们(更多是一些文艺评论者)将拥有“独特的绘画艺术理念,形成‘独特美的符号’的绘画者”的集合体称为某一“画派”,而这种“画派”的提法多以地域作为标签。北宋初期,山水画分为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派系善于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南方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以“平淡天真、布景平远、秀雅温柔、南方情调”为创作基调。近年来中国艺术繁荣发展,艺术创作的风格化凸显,同一艺术门类下流派渐现。如上海画派、岭南画派、四川画派等一方面代表了美术创作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反映了美术创作吸收地域文化为自身鲜明特色的重要特点……

以地域为视角考察艺术不是什么全新课题,但以地域为视角、按照新的学科门类探知艺术教育的发展态势,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种格局下,我们将会看到艺术教育所呈现出的别样风貌,以及近年来中国艺术教育的两个新趋势——精英泛化和大众崛起。

一、艺术学理论:多点支撑,步履维艰

在众多专家的呼吁下,“艺术学”理论冲破各种质疑,一跃成为“艺术学”学科门类下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这种安排是合理的,毋庸置疑的。因为这符合一般人文学科的内在逻辑,正如文学学科有文艺理论一样,艺术学科应当有一门从总体上规制艺术创作思想的子学科。

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地域布局的总体特点是:

1.学科点少而集中。从地域角度进行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发展的问题所在。全国仅有屈指可数的少数高校开设属于这一学科的专业。截止到2011年,全国拥有艺术学理论博士点的单位有10多家,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拥有艺术学理论硕士点的单位有50多家,主要是: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内蒙古大学等。本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一个,就是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的艺术学理论学科都是直辖市或省级重点学科。

这中间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除了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这4所学校的艺术学理论是在“升门类”前后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其余的高校都属于搭顺风车开设该专业,即从原有的专业教育衍生而来,或者是从文学理论衍生而来。即使把所有的学校都算上,其地域布局基本上集中在北京、上海一带。

2.缺乏地域间互相协调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现有的艺术教育单位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艺术学理论(主要指艺术共性)”和“艺术理论(艺术分门类个性)”。所谓艺术学理论是指凌驾于具体艺术门类上的通用性的艺术理论,如艺术哲学、艺术美学、艺术语言学、艺术传播学、艺术人类学等。所谓艺术理论是指某一具体艺术门类自身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如电视艺术哲学、电影美学、电影语言学、音乐语言学等。“艺术学理论”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涵盖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不同于门类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不着眼于也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门类的研究,而是侧重从更加宏观,更加着重于思想、文化层面对各艺术门类进行把握和梳理。

很明显,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校是忽视这种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壁垒、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涵盖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艺术学理论的,之所以从表面上看艺术学一级学科有几十家,但大多数学科点是脱胎于艺术理论而非艺术学理论。更严重的现实情况是,专业艺术院校大多不开办艺术学理论学科点,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乐于开设艺术学理论学科点,两者往往互相轻视,即使是在同一地域,互相也不往来,进而造成同一地域间的艺术学理论和艺术理论不能协调发展。艺术学理论原本应该在与艺术创作实践的携手共进中,引领和创造艺术实践,并最终形成文化凝聚力和文化价值观念体系。艺术创作也同样需要艺术学理论的倡导和引领。一旦落后于艺术社会实践,都会严重制约艺术自身以至文化建设、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不过,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了艺术学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关键性。艺术学理论升级为一级学科,可以切实加强对文化艺术发展表象、趋势以及内在规律的艺术科学理论研究。同时,艺术学理论还要注重加强自身有关研究目的、内容、范畴、方法等方面的内涵建设。

3.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应当充分结合所在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开展宏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微观研究。艺术学理论学科应当具有国际化眼光,及时借鉴国外最新理论成果,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提升艺术创作水平的动力。通过研究一些特定艺术现象世代传承的原因和过程,上升为艺术理论的升华。比如,在河南南阳的一些县城,在逢年过节时,流行一种特殊的“节日乐器演奏”,乐队由五种特殊乐器组成:一个大鼓手,按照复杂的乐谱敲击一面直径2米、厚1米的空腔大鼓;一个小鼓手,单手敲击一面碗口样的小鼓;一位锣手,单手敲击铜锣;五位锸手,双手拍击两个铜锸;三位铙手,双手各拎起一面近20斤重的铜质乐器。五种乐器分工协作,演奏出令众人振奋的有节奏的打击乐。这种流传上千年的打击乐,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礼教文化具有紧密联系。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种音乐问题,更多是一种文化问题。但这种文化自觉却是我们很多专业研究者所不具备的。

二、音乐与舞蹈学:根状结构,遍地开花

音乐与舞蹈学学科呈现出明显的根状结构,即全国几乎所有的开设该学科专业的师资都可上溯到少数几家高校。根状结构的第一层级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单科型艺术院校,主要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之后向下发散,形成第二层级,包括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再向下发散第三层级,则是一些全科型艺术院校开设的音乐、舞蹈专业,如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而第四层级是师范类院校,主要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第五层级是一些理工科类院校,主要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

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地域布局的总体特点是:

1.“寻根现象”较为明显。所谓“寻根现象”,是指某一种文化样态在经过不同路径的变化之后,最本质的东西总是指向它最初产生时的地域。音乐与舞蹈学师资大多可“寻根”至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舞蹈学的师资大多亦可“寻根”至北京舞蹈学院。当然,“寻根”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而是一种文化血脉传承。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是音乐和舞蹈艺术教育向来坚守着一种“精英意识”,即使在其他所有专业都在大规模扩招之际,音乐与舞蹈专业的招生规模比较稳定。特别是几所顶尖的音乐舞蹈院校,毕业生炙手可热。

2.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比较明显。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与音乐教育的融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与舞蹈教育模式。以舞蹈为例,资华筠在其主编的《舞蹈生态学导论》中,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划分为六大文化区——它们分别是:秧歌舞蹈文化区——北方汉族,以北方旱作文化为代表,属于黄河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文化。花鼓舞蹈文化区——南方汉族,以南方稻作文化为代表,属于长江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文化;藏族舞蹈文化区——青藏高原地区以藏族为主体,典型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以农、牧业文化为代表,属于游牧和农耕混合型文化;蒙古族舞蹈文化区——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温带草原游牧文化为代表,属于北方游牧和定居轮牧型文化;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西北地区以维吾尔族为主体,以典型的绿洲文化和游牧文化为代表,属于灌溉农业和游牧混合型文化;铜鼓舞蹈文化区——西南地区多民族,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朝鲜族舞蹈文化圈——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朝鲜族,以海洋文化为代表(此文化圈分布于秧歌舞蹈文化区中的亚文化圈)。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上海音乐学院,该院教务处长周湘林介绍说,学院对挖掘本地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重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民族器乐领域中一件较为重要事件和新型艺术品种——丝弦五重奏,是胡登跳教授确立的一种民族器乐重奏形式,亦是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师生长期艺术实践的成果。其以中国传统弦索乐和丝竹乐为传统承载源,除在乐器组合表层上与弦索乐有某种共性外,又从弦索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合奏乐的乐器性能表现、组合织体中汲取养分,借鉴并延展而来,可谓深深地烙上了胡先生对于中国民族器乐音乐的独特创作观念和审美情趣。再如,该校作曲系曾组织师生就上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青浦田歌(上海地区完整优美的原生态民歌,被列为上海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进行实地采风,对其传承发展作深入课题研究。一方面,感受青浦田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创作灵感,增加创作元素;另一方面,促进了解上海民族民间音乐,提升音乐涵养的同时,师生也为其传承提出宝贵建议。此外“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活动中,上音对于推进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彰显海派文化特有魅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晓峰在谈到将音乐教育与地域民族文化特征有机结合的话题时,介绍了该学院的特殊做法:“服务社会既是高校的主要社会责任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良好的从业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做法主要是,通过与文化部门及新闻媒体的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比如我们通过与《齐鲁晚报》的合作,以本院音乐专业师生为主体,组建‘齐鲁晚报爱乐乐团’,以音乐季的方式在山东各地巡回演出,既锻炼了本专业师生的基本功,也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的公共文化建设。”

3.全球化引发的同质化与地域化带来的异质化相互冲突。这种“根”状结构,本应带来“异质化”和“同质化”两种发展趋势,但具体到这一学科,“同质化”明显强于“异质化”,这便带来了学科发展的大量雷同,上升到整体的学科文化层面,则是循规蹈矩,特色缺乏。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对于传统的守护和发展是毁灭性的,因为传统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差别。全球化影响下相同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使得艺术家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生存思考越来越趋于相同。在全球化的发展中舞蹈的发展也受到这样的影响,尽管它带来了某种新鲜的观念和思路,但它是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而出现,由于遵循共同的标准,使得舞蹈越来越没有地域差异。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他的民族本性而存在,他所受的教育、他所生活的环境、他所说的语言甚至他的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全球化使艺术趋同化,地域化又使艺术个性化,这便造成了矛盾。

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音乐学院教授杨立岗介绍说,“我们制定了‘宽基础、重实践、以人为本、快出人才’的办学思想。以‘高起点、同类院系创一流’为奋斗目标,探索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科研(通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对山西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改编促进科研,并反作用于教学)、创作(以山西民间音乐为源泉)、表演(以山西民间音乐为特色,加强学生至知于行的实践环节)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所以除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外,我们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山西民歌研究、音乐论文写作、音乐评论、专业英语、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等课程。”

三、戏剧与影视学:星罗棋布,“盗梦”空间

2011 年全国具有艺术类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院校数约900 所,其中戏剧与影视学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达400所左右。即一半左右的具有艺术类招生资格的高校都设有戏剧影视学相关专业,可谓星罗棋布。每年有近20万戏剧影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怀揣着梦想,进入这个“盗梦”空间。

之所以称之为“盗梦”空间,是因为庞大的、遍布全国的毕业生群落与过于集中的就业市场之间产生错位,让很多年轻人的梦想折戟沉沙。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中的20%开设有戏剧影视学相关专业,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拥有开设戏剧影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这其中存在大量不均衡现象。首先是地域分布不均衡,电影电视分布均匀,戏剧戏曲稀疏;其次是就业不均衡,电影电视作为综合艺术,就业面相对较宽,专业开设门槛相对较低,就业情况稍好,但戏剧戏曲作为一种对文化环境要求较高的艺术样态,专业开设门槛较高,就业范围较窄。再次,作为艺术的影视更是一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强势媒体,繁荣发展的现状和分工细化的模式(比如一个电影剧组有3000多人,100多个工种)造成该学科的生源长期处于“过饱和状态”。戏剧戏曲则有被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束之高阁的危险。

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地域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1.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决定戏剧影视学是否具备良好的经济环境。戏剧影视学专业建设与该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态度和扶持力度对戏剧影视学专业影响很大。综观当前戏剧影视学发展较好的区域,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西、河南都在文化产业上投入巨大,但回报也是明显的。比如浙江,一个横店影视基地每年吸纳的戏剧影视人才就相当于该省连续5年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数量之和,而北京的怀柔影视城、中影集团、华谊兄弟等文化产业集团,每年吸引了来自全国大量的戏剧影视人才加入北漂大军。

2.对传统文化传承程度决定戏剧影视学发展质量。以河南为例,众所周知,河南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地域,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较好,豫剧、曲剧等地方戏在全国拥有亿万观众,长盛不衰的《梨园春》《武林风》栏目,实景演出《风中少林》为戏剧影视学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这一点,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系主任王松林感触很深,该校在课程建设上就采用了在广播电视编导素质教育模块中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程,主要目的是想扩展学生的思维。而在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拓展模块中开设《河南曲艺演唱》《河南戏曲演唱》等课程,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南地方戏曲音乐的了解,传承河南文化。在绘画专业中专业教学模块中开设《专业写作与评论》旨在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王松林还说,“我校非常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渗透。具体做法,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整个专业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聘请一些具有河南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传承人参与整个过程,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河南文化的独特之处;二是开设一些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如《河南曲艺演唱》《河南戏曲演唱》《河南民间艺术》等,增强学生对河南地域文化的了解。三是举办各种河南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专题讲座。

大学的职能之一是服务社会,我校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我们的戏曲专业与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合作,为广大戏迷进行专场的戏曲演出活动。舞蹈专业把学生专业实习与社会服务结合,到九寨沟参加实景演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河南电视台合作共建电视栏目,为广大电视观众送上了新颖的电视节目。在开展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技能。我们觉得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必须与开展社会服务相结合,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检验人才,才是真正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合格人才。”

3.高校所处行业为戏剧影视学发展带来特殊机遇。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国将这种特殊机遇形容为“强行业特色”,“我院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三类:一是影视媒体及相关公司。二是交通运输、国土资源、民用建筑类大型企业,从事文案工作。所谓‘强行业特色’,就是指上述长安大学的三大学科群及其对应的三大行业而言的。文科学生,包括艺术类学生,将行业企业选择也作为主要就业目标之一。三是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指导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集体指导和个人指导。集体指导包括就业宣讲会、求职简历撰写辅导、招聘会专业负责人推荐。个人指导包括为每个学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教师向实习单位推荐学生。与学校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仍然偏低。”

四、美术学:均匀分布,异军突起

可以说,美术学科是最早引入地域概念的。2008年11月,广西艺术学院就曾经主办过一场以“当代地域美术”为主题的研讨会,详细探讨了当代中国美术学发展的地域分布问题。参与讨论的专家认为,尽管在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下,美术学的地域特征正在消解,但强调地域美术有着积极意义,首先,地域美术不一定与流派联系起来,区域是存在的,可能一个区域里有一种共同的现象存在,但它不一定就是一个流派;第二,地域艺术不能与行政区划联系起来,艺术文化的边界不像行政区划那样明晰;第三,文化艺术是靠它的差异性而存在的,全球化不等于国际化。地域美术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抵抗文化霸权以及行政霸权。

美术学一级学科地域布局的总体特点是:

1.学科点分布均匀,发展均衡。中国的美术教育源远流长,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思想同样遍布疆域,尽管近代高等美术教育大多都引入了西方美术教育思想,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民族文化成色。反映在美术教育的地域分布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美术创作流派均匀分布,与美术教育结合紧密,学术发展齐头并进,在短时期内一些流派异军突起。

2.地域民族文化充分融入美术教育。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国说,“陕西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在公共艺术教育中,适当地将陕西地域文化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比如在《美术鉴赏》中增加对长安画派、黄土派的介绍,在《音乐鉴赏》中,将西安古乐、陕北民歌等极富地方色彩的音乐推荐给学生。学生艺术类社团如戏曲协会组织学生学习并表演秦腔、眉户剧、碗碗腔等地方戏曲。西安是全国影视重镇之一,在影视专业教育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影视精品解读》中增加‘西部电影’单元和影视中西部元素的内容;邀请作家、编剧、学者为学生举办‘西部电影’‘西部文学’专题讲座。”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张鹏介绍说,该院非常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渗透,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为切入点,本科为选修课,研究生为必修课。结合学院文化特点建立“教授讲堂”,让每位正教授开设一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院本课程。积极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地方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申报与实践并已成功结题。引进民间木雕艺人、剪纸艺人、皮影艺人进校传授民间技艺,根据地方文化特色编写人民出版社中小学美术教材,并投入使用。

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咏清认为,艺术讲究个性,而民族性、地域性是艺术的最大个性。张咏清是渝西画派的创始人,而渝西画派正是地域民族文化与美术教育互相渗透的典型成果。“渝西是一片具有沧桑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文化沃土,到处是苍山翠竹,人杰地灵。这里有令世人瞩目的大足石刻群,有使游人留连忘返的茶山竹海以及保存完好的古镇建筑等,不仅昭示着过去曾有过的辉煌,更给这片日显现代的土地和城镇提升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文化和影响力。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成为我们艺术教学、写生和创作的天然基地。我们将课堂搬到野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足石刻,走进文化古镇,走进村寨梯田,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滋养。同时,我们通过考察、分析、研究、借鉴、吸收,为我所用。使民间艺术与学院艺术相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室内与野外一体,技艺技能学习与独立思考相辅,统一的共性要求与差异性的个性表现互补,课堂作业创作化、作品化。尤其是我们进行了石刻艺术的绘画转换和版画再现石刻艺术的创新研究,古镇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现代构成设计相结合等。通过这一系列转换、吸收、融合,使每一个步骤都充满着新鲜好奇,并富有成就感,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感染着作者,使整体艺术教学表现出可喜的新面貌,像‘大足石刻’组画、‘古镇文化’系列、‘荷塘梯田’表现等,均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

3.全国范围内公立私立美术馆建设不减,美术文化普及效果喜人。在国家文化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全国所有大中型城市都拥有了功能完善的美术馆。美术界艺术创作与展览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样态。除了艺术展览重镇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杭州、西安等城市,各地均结合自身特色定期举办美术创作交流展示活动。各类型各层次的艺术机构以及大专院校展览馆展览活动异常丰富,展览形式多样,涵盖了个展、联展、主题展、邀请展、回顾展、复制品展、文物及藏品展、文献展、纪念展、捐赠展、跨界展等各种形式,内容丰富,内涵广阔。

五、设计学:“塔”状布局,“道”“器”两成

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首次授予一名中国设计师。普利兹克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兹克的话微妙地道出了中国设计艺术学正在经历着一段黄金发展期。这与舆论界长期将中国设计定位为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恰恰相反。在我们正常的思维套路中,设计往往与创新密不可分,但近年来中国文化的“创新不足”一度成为舆论批判一切文化教育体制的逻辑起点,“没有创新怎么会有设计?”钱学森之问至今仍然回荡在耳边。在这种先天不足的舆论环境中,设计学冲破藩篱,以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果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塔”状布局,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设计学地域布局的总体特点是:

1.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迫使高校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寻求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进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共识。设计艺术教育与其他门类艺术教育的显著区别是:与市场的联系比较紧密,产品是设计的目的和归宿,尽管有些艺术设计生产精神产品而非物质产品,但设计必须充分融合地域文化的确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当属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该校美术学院教师王晓玲介绍说,“新疆师范大学教师非常注重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渗透。新疆地处丝绸之路要冲,以龟兹佛教美术为代表的传统美术遗产,在艺术史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是传承、研究和弘扬传统民族艺术的理想地区。通过这一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区位优势,扭转本学科由于地处边远造成的不利处境。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具、教材方面,在创作经验总结、艺术理论探讨、民族美术研究方面,在教育实习、专业实践、艺术考察方面,在理论研究、艺术创作方面,均全面融入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紧紧围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积淀和少数民族美术创作题材的优势条件展开。例如,艺术设计专业《民族工艺品设计》《装饰设计》《图形设计》等课程依托新疆本土民族民间建筑、工艺品、服装、陶器、铜器、木器等艺术土壤,采集文化元素,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当中,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资源,建立具有区域性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教材是课程建设中的基本工具,我们编写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教材,《美术专业汉语》《高等美术学院基础教学教法——刘建新素描教学教法》《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研究丛书——素描的理念与教学》《中国画》《油画》《新疆民族民间工艺欣赏》等十余本。”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总支书记、教授张勇介绍说,“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在专业教学中采风、调研;二是民间艺人进课堂,开展示范教学——聘请了一大批各级传承人、民间艺术作为‘特聘专家’‘特聘教授’,使‘进课堂’常态化;三是以‘校地合作’为载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践并检阅‘尊重传统,懂得民间,面向社会’办学成效。”

当然,如一些学校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表示担忧,唐山师范学院教授徐亮认为,“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在逐渐转变,室内设计人才也因房地产业的发展而需求不减;平面设计师岗位却日趋饱和;传统的美术学专业更是面临着就业萎缩的局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就业供需矛盾日渐突出,我校美术类毕业生中错位就业、频繁跳槽、有业不就的现象时有发生。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流向多为社会教育资源末端的县、镇学校或民办学校、培训班或作为储备干部,这部分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进入教育招考的公办学校的毕业生仅为少数,还有部分毕业生因为学过一些设计软件所以应聘到文化传播公司、装饰公司、摄影公司、婚纱影楼工作,与美术其他学科的学生竞争就业岗位。动漫、动画设计专业由于二、三线城市动漫环境、市场的不完善,绝大多数毕业生流向竞争激烈的京津地区,成为北漂一族;环境艺术、室内设计专业也因房地产业的发展而需求不减,但存在兼职多,跳槽多,工作流动性大,自己当老板的少的情况(这与我校此类专业起步晚,创业成本过高有关);平面设计师岗位却因专业的大众化日趋饱和,就业前景堪忧。美术系毕业生虽然部分能找到工作,但是工作极不稳定,尤其是在装修公司、画室、培训班等就业的毕业生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把这些单位作为就业前的缓冲地带,为自己积攒工作经验和创业资金,准备将来跳到更大的艺术设计公司,或来年再参加教育局的招考。”

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白天佑曾经向记者介绍他们的一些独特做法,可以作为设计艺术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典范。“因我校是政法类院校,在以法学、公安学科为主体的前提下,如何突出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是我们一直思考的一个课题。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下设了应用绘画这个专业方向,有刑侦绘画这个课程,就是考虑尽可能和公安、法学相结合,走一条有专业特色的路子。”

白天佑还介绍说,“地域特色文化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它以独特的、稳定的形式存在,是当地人们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也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无可毋庸置疑的。失去了这种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就等于失去了这个地区最具鲜明个性特点的文化精髓。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渗透。具体的做法是在教学当中贯穿能代表甘肃文化的彩陶文化、庆阳剪纸等视觉元素,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西北地区的人文内涵。”

2.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使设计艺术教育与高校所处经济区的主要产品紧密结合。湖南理工学院尽管以理工科为主,但该院的设计专业却办得有声有色,据该院美术学院院长洪琪说,“岳阳地处洞庭湖畔,也是岳州窑文化发源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把这些资源等引入课堂,例如:在立体构成、编织、包装设计等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洞庭湖的芦苇作为设计材料引入设计之中;在陶艺课中,教师带学生参观岳州窑博物馆,把临摹岳州瓷和开发岳州瓷作为教学内容来展开。许多课程是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没有开设的,例如:地方美术教育资源(理论、必修)、文化遗产与保护(理论、选修)、纸艺(技法、必修)、编织工艺(技法、必修)、木浮雕工艺(技法、必修)等。”

3.各个地域不同层次的高校分别沿着“道”和“器”的两种层次开展设计艺术教育,成效显著。设计理论界一直以来都有着关于道、器之间辩证关系的关注与争议。《易传·系辞上》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从艺术是物态化的精神产品这一本质属性来看,艺术具有道器合一的典型特征。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对世界本体的“行而上”的思考,对思想观念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及贯穿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思维规律和抽象法则,皆属于道;而一切艺术作品的具象形态及其物质媒介,以及对这些物质媒介的技术性操作,皆属于器。因此,艺术是一个亦道亦器,融道器为一体的有机整合”。近些年,中国设计教育沿着“道”“器”两种层次开展艺术教育,成绩斐然。

如张鹏介绍说,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将艺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美术文化人才。首先在国际化合作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学院内开设国际实验班、引进外教数名、与国外知名院校实现学分互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进行短期与长期的学术交流等,课程体系与国际著名院校接轨,在美术文化人才的培养理念下,根据师范院校的特质强调“文化”的培养。建立人文教育部,开设系列人文教学课程,“美术文化”成为学院教学发展创新的一张名片。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创建设计专业专利设计工作室,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宗旨,引领全校各专业展开设计专利发明活动,现已拥有国家认定的学生专利近百项,有部分专利成果已转化为产品,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的设计教学。在学院所在地开设两大实验基地,即市属123艺术园区工作室、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室。学院开设的“艺术品鉴赏与拍卖”专业在社会实践服务中也为区域文化建设储备人才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中国艺术教育地域格局进行观察,我们发现,“精英的泛化”和“大众的崛起”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让我们以浙江艺术学院副院长项仲平的谈话作为本篇文章的结束:

“在我看来,艺术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是一个不容争辩的趋势和方向,客观的事实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这种趋势和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传承和运用精英化教育的理念、精英化教学的模式和精英化教学的手段。

中国的艺术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目前,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的结构当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与文科、工科的人才培养构成‘三足鼎立’之势。这种‘三足鼎立’,既体现在招生和人才培养的数量上,更体现在对社会、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上。所以说,艺术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存在。既然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社会需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