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一新生入党申请书

时间:2022-10-05 00:59:51

导语:在大一新生入党申请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一新生入党申请书

第1篇

一. 案例陈述

2010年2月23日傍晚18:45分左右,笔者突然接到某学生家长电话,说收到女儿手机短信“遗言”,大致内容为自己没能为社会作任何贡献,等其死后,如能找到其尸体,望将其新鲜器官无偿捐献。当得知这一消息后,笔者在第一时间动用一切力量全力寻找的同时,内心感到十分震惊,因为该生平时学习刻苦,做事认真,在思想上也积极要求上进,并递交过入党申请书,虽然性格较为内向、好强,但平常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宿舍关系也十分融洽,在此之前未流露出任何自杀倾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尽力搜索,有关人员终于在一小区门卫值班室找到了该同学,此时她已泪流满面,左手手腕处血迹斑斑,情绪处于失控状态。

事后笔者通过与其进行深层次的谈话了解到:该生自青春发育以来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并患有心理疾病,伴有恐惧、自闭、强迫等症状;平时对人很好但凡事对己苛刻,追求尽善尽美,看到自己的缺点时就会产生自卑并不断努力改进,深恐自己不如别人,与人交流也就产生困难并逐渐开始自闭。寒假经过心理医生治疗,病情有所缓解,但家长唯恐孩子压力过大,所以没有和老师及时进行沟通,谁料到回学校后又出现反复,以致发生极端行为。

二. 案例分析

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发展有其特殊性。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划分,中国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阶段。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较,中国的大学生是经过层层严格选的“天之骄子”,具有以下显着的心理特征:高智商,大学生的平均智商在110分左右,比一般人均的IQ高出10分左右;高价值感,自我评价一般高于同龄其他群体;高自尊感;高期望值;高压力群体,大学生要比同龄人承受更多的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压力。年轻的大学生们相对简单而贫乏的经历、有限的人生阅历与有限的知识经验都不足以满足这种种独特的心理需求,各种压力随之产生。过高的精神需要与满足的相对不足、化解心理压力能力的不足、集中的心理刺激与转移空间的不足都使大学生首当其冲地成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反观上述案例中的主人公,她便不幸成为这“重灾群体”中的一员,追溯其根源就不难发现,该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源于中小学时期,而且同其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方式、社会影响以及人格个性等因素有关。

首先,从该生的受教育方式来看,她进入大学以前所接受的“中等教育”已呈现功利性趋势。虽然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高考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这一教育理念难以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于是,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学生成了应试机器,各种应考试题占据了学生的全部中学生活,其它的各种需要被压抑到最低点,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最后,经过“黑色七月”的过滤,在淘汰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上选拔出百分之几的幸运儿。这些幸运儿本以为经过中学漫长的“黑夜”之后登上龙门可以过上大学的“白昼”生活,原以为大学是鸟语花香的曲巷长廊、汗牛充栋的藏书、博学多才的大师……,来到大学以后,却面临着新一轮的艰苦跋涉,中学时代所构筑的、苦苦追求的理想原来不过是“海市蜃楼”。支撑其度过艰苦的中学生活的与实际严重脱离的“精神大厦”一旦轰然倒塌,必然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这种心理失衡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到新的心理平衡状态,日积月累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大学对大学生来说其实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为要对此前所有学习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整合并使之系统化与个性化,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全方位的基础,是未来生活的“实际操练”。在大学,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模式等方面与中学完全不同。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左右,处于青春中后期,面临着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心理发展处在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过度阶段。一方面个性心理出现了重要变化,如:思维成熟,社会情感得到了发展,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心理处在第二次断乳期,心里充满矛盾和危机,具有可塑性和变化的特点。大学一年级学生告别了多年的中学生活迈入大学校门,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老师同学的陌生,学习方法的变化,新的人际关系没有很快建立起来,中学时期个人优势没能在新的群体中发挥出来,常常出现许多不适应,表现出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轻松感与被动感的矛盾,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的矛盾,渴望交往与防范心理的矛盾,不良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同社会经验不足的矛盾,期望值过高与目标落差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对待异性

关系、道德规范的矛盾,都构成了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问题。 其次,早期家庭经验也会对个体人格造成很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气氛、家庭人员之间的相处模式、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与行为等等。家庭环境奠定个体人格的雏形,不良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童年时经历的种种不愉快与创伤,为其后来的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在中国,大多数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抱无所谓的态度)教养孩子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没有意识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健康人格塑造的摇篮,因而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人格塑造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价值。童年的经验在个体自我意识没有发育完善的状态中往往形成个体的无意识,所以在童年时,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暴露出来。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逐渐发展与知识经验的增长,沉睡的早期经验被个体以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加以诠释,从而形成种种不合理的信念(即个体对事物的歪曲的认知),产生心理障碍。就笔者本人接触的实例来看,也确实如此。该生父母为支边知青,属于晚婚晚育,与子女年龄相差甚远,且平时也不注重与其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与孩子之间形成了较深隔阂,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好就行,造成孩子的很多问题长时间郁积在自己心里,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此外,该生在其小学时期,班主任曾说过她很笨,不会考上大学的,由于该生从小自尊心较强,觉得这样的话是对其的侮辱,越加激发其好强性格,从此“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忽略了与家人的交流和与外界的接触。

再次,剖析该同学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自卑性格是引发其自杀的主要原因。她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唯恐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乃至自暴自弃。事实上,一般的大学生个体或多或少在自身某个方面都体验过自卑这种消极情绪,不过只要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手段就能减轻或消除自卑心理。但如果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就很容易失去平衡,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则容易导致自杀。

大学生自杀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复杂的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原因,因此,从根本上预防大学生的自杀行为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笔者以为除学校教育本身需要改革之外,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而各级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对心理进行干预,则成为各校当务之急。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干预

我们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目的在于寻找预防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措施,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防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心理问题本身,而是应当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及预防措施和突发时的危机干预及事后的持续关注方法:

(一) 预防措施

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关注心理问题高危人群

正如我校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的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UPI)项目,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筛选出大学生自杀高危人群,并予以重点关注。从我们以上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每一种原因都与心理应激有关。据诸多学者调查发现心理应激障碍是大学生自杀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所谓心理应激(mentalstress)是指人在外来刺激下心理适应的强弱能力。应激源有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如: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考试竞争激烈,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困难,违规违纪受到处分,失恋等应激源都会使应激障碍者产生强烈的内心痛苦和情绪反应,产生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应激障碍者,其自杀往往来得突然,必须高度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危机干预。

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是基于以下两种现状:一是目前还有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我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有关青年期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及其危害,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二是目前大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大学生不愿意被别人知道去找过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医生,因为在社会上,人们还是认为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差不多的概念,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缓解其前去心理咨询的焦虑不安的心情,以便及时能得到心理咨询员的帮助,避免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自杀。

(2)创建大学生心理协会。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协会的作用,配合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一系列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利用学校内的广播、计算机网络、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增强自信,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校园文化也就成了影

响他们生活、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一所大学来说,就必须通过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功能,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校园文化的心理渗透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价值导向功能。因为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主导着学生的价值观念,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明确其价值取向———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反对。如果不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那么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就容易出现失衡,心理障碍也会增多,自杀率上升的趋势就难以避免。第二,娱乐功能。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学校,所以娱乐功能就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建立军乐团、合唱团、围棋协会、心理协会等社团,为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娱乐的条件,打破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单调枯燥的大学生活格局,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 突发时的危机干预

通过本文的案例可以知道,这名学生最后自杀未遂,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快速反应系统,一批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中坚力量,展开迅速而广泛的寻找,对其不断发短消息进行劝慰,安抚,使其最终产生了不想放弃生命的念头.此外,我们的学生中的中坚力量有较高的觉悟,能够做到严守秘密,不至于在事后对自杀学生造成过大外界压力.

(三) 事后的持续关注方法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也是我们众多角色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对于事后如何帮助学生"疗伤"也是尤为重要的,结合案例笔者将谈几点具体的工作方法:

1.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在与其接触时,不能把他(她)当成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

别人对当事人的影响非常大,若将其看成正常人,其自身压力会减小,有助于当事人的放松,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 2.通过不断的接触,交流,如一起就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在无意间发现其现状及存在问题,同时确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

3.在其周围安排可靠的学生,随时掌握其状况,以免再次发生不测,与此同时,要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对症下药",加强交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