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案

时间:2023-01-29 07:22:33

导语:在信息技术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技术教案

第1篇

我校属于农村高中,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严重不足,在校生9000多人仅有两个机房和四名信息技术教师,授课量之大可想而知。我校的学生98%都来自农村,他们在进入高中前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部分知道的也是在当地的网吧中见到的,再者学生的层次差别也非常的明显,这都成为了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的难题。

在郑州的一次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中,第一次听到“学案”一词,并被她深深吸引。所谓“学案”是建立在教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操作性强的东西即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因为人多机房少,所以每班的课时量很少每周一节,为了在非常紧张的教学时限中完成任务,我们常常是一上课就讲,紧接着就是练习,学生听没听懂,会不会操做,根本就没时间去检测和了解。所以信息技术课便形成了“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的很迷糊,结果很糟糕”的局面,最后有的学生就不愿意去上信息技术课了。“学案”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困境。下面是“FP2003超链接”的学案,原来需要两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先通过“学案”做好相关准备,只需1节课就很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学习目标】

1.理解超级链接的概念,了解链接的种类。

2.掌握创建链接的各种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书签式链接

2.Web链接

3.Email链接

4.框架式链接诶

5.图像映射

【学法指导】

1.超链接的概念、作用、特征及原则可参考课本

2.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想回到前面的操作怎么办

方法A:在选中的文字上点右键,取消超链接即可

方法B:直接点击工具栏上的“撤销按钮”

方法C:使用快捷键ctrl+z

3.怎样去掉超文本链接下的下划线

方法:在链接代码加入如下代码:style=text-decoration: none,将会去除下划线

4.超链接的视频或音频不能正常播放

方法:检查是不是安装了相应的播放器

【知识结构】

【学习反思】

1.动态超链接和静态超链接的区别?

2.超链接中应注意精确性。

通过上面几个版块的设计,学生按照上面的提示和要求很容易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老师只需用来答疑即可。在解决完所有疑问之后,老师还可以用更精确的语言把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并给学生留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整个课堂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老师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避免了满堂灌的授课模型又很好的达到了教学要求,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教学的“最优化”。

另外,通过长期观察,“学案”的运用还有其他突出优点:

1.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对学生而言,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像、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正所谓“学起于思”。教师在传道授业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2.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而学习工具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所以学习信息技术不能止于技术,而是要以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更深层次的目标。但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看到的现象表明,我们的学生在主动性、创新性、探索性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大问题。

通过总结我发现只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参与,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潜质超出老师的预料,很多学生都拿出了令人吃惊的创意,教师要作的就是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当学生提出某些不同意见时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是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教师给予必要指点的同时,尽量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才能显现,才能取得发展。学案的编写工作赋予学生适当的权利,就是很好的还学生以空间的做法。

4.学案的使用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2篇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初中信息技术 有效性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对教育领域的关注重点已经从新课改的理念向课程的有效实施方面转变。信息技术课程被纳入初中课程体系中,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培养社会技术型人才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教师要充分明确信息技术课程明显有别于其他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为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这一要求之下,为了使得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指导下实现预期目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在教师的认知水平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而编制的学案,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信息课程教学效率。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做的一步就是明确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特点,由于每一门学科都有属于自身的学科属性,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必然不同于其他课程,在教学方面也不能够同一而用。为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以实践为主

初中信息课程教学主要是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主,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应用和学习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软件和技术,掌握信息的处理、运用,以及学会应用多媒体和其他相关现代化设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二)具有综合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所面向的群体是初中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层次性,所谓课程综合性指的就是学科的教学不但包括基本的内容,而且包括各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要求,综合了各项学科技术的特点等方面,而学科具有层次性则是指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及学生基础能力具有层次性。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的具体途径

在实际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好这一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

(一)精心做好导学案

“学案导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和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和设计导学案,要明确“学案”与教案是存在本质区别的,要知道“学案”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为学生专门制订的学习方案。在精心准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学案”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一方面,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确立学习目标与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比如在上到《计算机资源管理》这节课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在导学案中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了解计算机中的资源、知道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的作用、学会应用这些来查找资源”,明确教学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在教材基础之上,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也就意味着导学案中要有具体的教学步骤,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学习,比如《计算机资源管理》教学中,导学案中要有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动手操作、习题练习、总结等板块,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学习。

(二)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效开展

教师在精心设计好“导学案”之后,就要依据自己所设计的“导学案”内容,将其引入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教师从“导学案”的内容出发,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手法,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比如,在上到《文件与文件夹》这课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有效导入教学内容,或者可以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提出:“我们通过电脑来处理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多样的信息,那么在电脑中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呢?”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提出相关问题,根据随机分组把不同差异的学生分在一组内,凭借自身能力差异分工合作,通过竞赛形式得到相应奖励刺激学生的胜负欲,引导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与研究,促进能力提升。

(三)做好评价与反思环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教学进行评价与反思,不能不注重这一环节,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环节的烘托,那么前两节开展得再好也是在做无用功。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及学生对“学案导学”的学习方法的评价,而反思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出发的,开展好这一环节,对教师而言,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法,而对于学生而言,则有利于促进自身发展。例如,在学到《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这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是否理解网络的概念、发展,是否知道网络的功能与分类”这几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学生亦可以自我监测下自己是否掌握好这些知识,通过评价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学方法。

四、结语

“学案导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完善。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设计思想;教学过程

一、学生分析

学生在正式学习本节课程之前,已经学会了部分知识,比方说网页浏览、下载等等,对于互联网络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设计思想

首先,我要引导学生分析常用的信息交流手段(如电话等),找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特别是找出这些手段无法达到而只有收发电子邮件才能完成的信息交流的任务(如发送图片和视频等),由此促使学生对学习Email的兴致得到全面提升。

之后,对电子邮件的相关概念以及格式做出相应的讲解,促使学生从感性方面来认识电子邮件,对其格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为学习邮箱申请和邮件的收发奠定基础。由于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的太抽象,所以不宜马上讲解,待学生学会收发邮件后,再通过探究题来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第三,以本节课程的教学目的为核心,针对学生设计了三大任务、一个探究题目。教师可以事先对学习加以引导,对任务加以分析,比方说对操作流程的适当解析。凭借完成任务,使其学会申请电子邮箱,收发邮件及附件等知识,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其创新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凭借对电子邮件工作流程的探究,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最终,教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进一步展开详细的解析以及示范,尤其对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需加以深入总结。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如果我们想要与远方的朋友交流信息,有哪些方法呢?

学生:写信、打电话、发短信、上网聊天。。。

教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方法有没有缺点。

学生:写信太慢,打电话费用高,发短信麻烦,网络聊天又必须同时在线。

教师:那有没有一种办法克服以上的这些缺点呢?

学生:用email,………..

教师:如果想给远方的朋友看看我最近的照片或者自己写的文章或者自己家庭的一段DV录像,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用email……….

教师:非常正确,就是用email(电子邮件)。那么怎样用电子邮箱来与朋友交流呢?

这样自然的导入到电子邮件的学习之中。之后,对电子邮件的相关概念以及格式做出相应的讲解,促使学生从感性方面来认识电子邮件,对其格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为学习邮箱申请和邮件的收发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这一环节之中,为了对学生做更进一步的引导,激发其探究兴趣,针对学生设计了三大任务、一个探究题目,具体如下:

任务一:如果你还没有电子邮箱,先申请一个免费邮箱。

任务二:登录自己的邮箱,给老师或者同学发一封带附件的邮件。

任务三:查收老师或同学回复的邮件,并把老师或同学的邮箱地址添加到通讯录里。

每个任务我都为同学们引路,提示关键步骤地操作,有些操作计算机也会给出提示(比如出现“下一步”字样)。教师展开巡回指导,最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进一步展开详细的解析以及示范。

探究题目:Email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这一题同学们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信息搜索的知识利用搜索引擎来查找相关信息,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过程。

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困难不大,但很容易出现问题。不少学生会问:“附件都可以发送哪些文件”,“什么是抄送?”,“什么是密送?”此时,作为教师,需针对这些问题加以讲解,亦或是让学生自己在网页中搜寻答案。当学生写完一封邮件之后,通常会面临发送失败的问题,作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所在。同时,教师还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邮件主题的意义所在,要求他们正确填写,不可偷工减料。当发送视频文件,或者是一封邮件之中存在多个附件,通常会出现总容量超出限定的问题,致使邮件发送失败,此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加以解决。

案例解析

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设计三大任务以及一道探究题,让学生有事做,愿意做、会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之间能相互协作学习。为了完成任务,同学首先会去分析任务,思考用什么知识和通过怎样的操作步骤才能完成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掌握了知识,完成了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尹士栋.COSPLAY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电子邮件系统工作原理与COSPLAY相结合的教学设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律教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应用于教师培训中,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相对立的。狭义上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1]

本文通过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教学方式,参考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并结合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状况,提出在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开展案例教学一般方法和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一、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际脱节。

一方面,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机构承担,信息技术仅仅是众多必修课程中的一门,由于授课教师对教学实际认识不足,再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其结果是难于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一些培训机构过分关注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盼望以技能的提高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但是他们忽略了,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不能自然地转变教师对整合的认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也不能教会教师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中。

2、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于2001年起先后办起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学一线的教师。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也在我国的18个省市办起了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实际上,能够胜任教师培训任务的师资是相当有限的,还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此外,当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存在着培训模式单一、教学资源库匮乏等问题。

二、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从案例教学的应用情况来看,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有以下作用:

1、促进被培训者内化知识,更好地掌握理论。

不少人认为教学案例是特殊的典型的,表现为某时某地的教学情景,不能传递理论的知识。事实上,哈佛法学院的第一主任兰格德认为,研究案例会促使被培训者对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深入的思考。一旦案例当中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就可以用来讨论新的案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案例讨论后,被培训者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就会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融合,成为原本能力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

2、促进被培训者对教学中问题的分析和反思。

通过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中涉及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被培训者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同时,当被培训者认出案例中所描述的“此时此地”事件并与之产生的共鸣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他们就逐渐养成分析问题和反思的习惯。

3、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被培训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被培训者大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他们学到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技术,但实践时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其原因,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来解释,就是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问题。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创设机会让被培训者接触整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被培训者头脑风暴式的案例讨论,也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为被培训者分享经验和交流提供有效的方式,促使工作创新。

现实教学中,被培训者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很少有与同事一起分享经验、交流的机会。案例教学可以创设实际教学问题讨论的氛围,通过案例的讨论和被培训者实际整合教学问题的讨论,被培训者可以了解同事是如何面对整合问题的,他们的对策是什么,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被培训者渐渐融入讨论中,开始把自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整合理论知识,经过讨论和评论性分析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被培训者还可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两种类型

案例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的两种类型:

1、被培训者观摩案例并进行讨论。

在这类的案例教学中,被培训者是通过观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案例来进行讨论的。旁观者清,在真实的问题前面,被培训者得到了像专家般进行思考的机会,从而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2、被培训者作为亲身体验者直接参与案例的教学和讨论。

与第一类的案例教学不同,这类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双方进行角色扮演。共同演绎并亲身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培训者可根据被培训者所任教的科目和年级进行分组,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培训者应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把整合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各个小组的成员表达新观点,交换各自意见,并可介入作适当的引导。与此同时,被培训者要积极地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中。完成教学后,培训者组织并促进被培训者就他们亲身体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

通过课堂模拟,被培训者不仅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熏陶,学到了整合的方法,还领略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乐趣,促使被培训者从技术的个人运用到使学生参与使用技术整合观念的转变,得益良多。

同时,培训者从被培训者对该课的讨论和反思报告中也可以得到启发,进而设法地改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教学相长,双方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实施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要教什么内容,是案例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2.选择案例

在教学目标定以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案例了。案例的来源有很多,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经历都可以作为案例。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则是基于一定学科教学目标,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亲身参与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3.被培训者的课前准备

在传统的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担当台上的主角,而被培训者往往是观众。但是案例教学要求被培训者也要在课前做相应的准备,如仔细地阅读案例,以便参与课上的讨论。

(二)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的引入

案例的引入关键在于巧。对于别人的案例,可以向被培训者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编写的案例,可以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趣闻。目的都是引起被培训者的注意。

2.案例的讨论

案例的问题可以由被培训者提出,也可以由培训者提出。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案例讨论一般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面,以及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一般涉及的问题有:

= 1 \* GB2 ⑴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 2 \* GB2 ⑵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优势转为实效?

= 3 \* GB2 ⑶信息技术在目前整合教学中有那些不足,应如何避免?

= 4 \* GB2 ⑷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2]

由于一个案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培训者可以把被培训者分成4~5人的小组,按照教学的目的,引导被培训者讨论相关的问题。当被培训者提出不同的整合方案时,培训者可引导被培训者对不同方案进行讨论,排除不合理的整合方案,确定最佳的整合方案,待小组讨论后,培训者可安排各个小组上台汇报,在全班范围内开展整合方案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实现思想共鸣。当然,当被培训者提出的方案大致一样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培训者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被培训者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

3、总结评述

总结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案例讨论完毕后,可以由培训者进行总结,也可以由被培训者进行总结,培训者补充。总结面要广,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应当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以及讨论中的不足和长处,并进一步引导被培训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阶段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培训如果单靠案例讨论的形式,其成效是远远比不上其他职业培训那么突出的。教师培训必须要在反复讨论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案例教学必须走:案例讨论——反思——亲身实践+同事互助辅导(peer coaching)的道路。

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因此,课后,培训者要及时地向被培训者布置反思的任务,让被培训者对课堂讨论、案例内容或者是自身的教学进行自省。同时,培训者要给予理论的指导。

在接受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和自省后,被培训者很自然地会产生在他们任教的科目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针对这种心理,培训者应当布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任务,安排环境和理论技术支持,给予他们亲身实践的机会。实践的内容可参照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项目的内容,被培训者可在培训者与同伴的互助指导下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

(四)评价阶段

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训者可以清楚的了解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 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价

对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一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考察,即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做出对理解案例问题有帮助的分析,提出其他人没有提到的方案等;第二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案例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者可布置案例让被培训者分析,设立一定的量规,评价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三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反思和整合教学实践中评价,培训者可参考有关整合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的规范,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评价标准等。

2.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案例质量评价、课堂讨论评价和培训者自我评价。课堂讨论评价是案例教学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积极的讨论是必要条件,培训双方要认真评价案例的质量和课堂讨论情况,培训者要不断地反思,做出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训课程的评价

培训课程的评价要求被培训者和审查委员会的共同参与。被培训者是培训课程的亲身体验者,他们的评价对培训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问是最好的反馈,培训者可以从平常的提问、交流以及调查问卷中把握被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评价和期望。

五、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注意的事项

案例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教学活动,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选编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

我国有句成语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丰富的切实有效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两点:

1、案例来源要真实准确。案例教学首先要做到案例真实准确,不能随意将道听途说的事情当作案例,更不能任意杜撰。在讲述案例时,一定要说明案例的来源,以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真实性和可信性。

2、案例要典型生动。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典型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要注重实效性。所选案例要能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要深入透彻

有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过多地讲述离奇古怪的案例。虽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没有多大积极意义,甚至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列举案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阐述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深入透彻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包含的方法,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3]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应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开展案例教学将成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重要趋势。但我们必须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专家讲座法,微格教学法等,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的作用及现代信息技术,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几次重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能够结合具体实例描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计算机课堂的基础之上,不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对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也是陌生的;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是一无所知。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史。②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教材阅读、小游戏互动、问题回答等形式,知道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提炼主题内容填写表格等活动,加深对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认识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难点:信息技术的社会功能。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幽默短信:俺村穷,穿衣基本靠纺,吃饭基本靠党,致富基本靠抢,结婚基本靠想;听说你们村更穷,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通过这则短信,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如果在喧闹的城市,通讯靠吼能让对方听到吗?如果在喧闹的大城市,仅仅靠走去办事,是否能达到目的?大城市的治安还要哪些配套措施?

设计意图:短信笑话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并通过问题引出人自身信息功能的不足,从而得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2.理解、记忆信息技术定义

实例引入: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此定义可以用学生关注的运动会实况录制为例,录制运动会的过程是信息获取;把录制的视频导入计算机并通过视频软件进行编辑的过程是信息的整理、加工;把视频存储在计算机上或刻录光盘是信息的存储;把视频文件发给使用者或上传至网站的过程是信息的传递;学生、家长、教师等看视频的过程是信息的利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和方法就是信息技术。

提问学生:人体信息功能有哪些?相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填充图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会的录制和编辑”为例,剖析信息技术定义,以便学生理解。通过填图,让学生理解人体器官、信息功能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关系。

学生看“现代信息技术”内容,通过下页图2加强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比,现代信息技术的图形化显示,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虚设情境,引入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在讲解信息技术五次革命的时候,教师首先假设一个情境,如你要给远在外地的亲人介绍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情况,而你们又没时间见面。在不同时期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例子,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4.学习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

提出问题: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类是怎么传递信息的?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手势传递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语言的时代,有些信息是很难准确表达的。由于这种需求,语言相应产生。学生总结语言产生带来的变化及作用。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发明

互动游戏:教师说出10个词语后,立即让学生复述这10个词,学生抢答,能复述6个或7个的给予加分(截图如图3)。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在教室讲课,正常情况下,隔壁的班级能听到吗?更远的地方能听到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叙述老师刚说过的词语,回答提出的问题,引出语言是受时空限制的,由于这种限制,文字相应产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用不同的方式写信息技术定义,由两个学生演示,一个用钢笔在纸上写,另一个在黑板上用粉笔写,看谁写得最快。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看出在黑板上写比在纸上写慢,明确由于写字工具的不便,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应产生。

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当时写文字的载体是什么;教师还可以适时插入一段有关活字印刷的发明过程,最后由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问题引入:①古代打仗,为什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②《亮剑》里的李云龙攻打平安城,大获全胜,为什么不请示完上级再攻打?如果等请示完再打,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得出由于信息的传递速度慢,有了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的需求,在这种需求下,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应产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神舟七号是否能发射?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学生讨论,并引出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5.根据表格内容归纳总结,知识升华

学生总结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特点并填写表1。

6.总结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如表2)

设计意图: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内容不多,大部分内容能够自己看懂,所以让学生来总结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疑难的知识点,如数字化、多网合一、构件化等,教师适时以实例给予讲解,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教学网站评价加分

由于这节课在班级进行,我拷了一个随机显示学生名字的程序,学生名单已经提前录入此文件中。点击“转动幸运”, 学生的名字就会陆续在上面闪烁,然后点击“抽取幸运”,抽到谁就由谁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给予加分奖励。课堂上不同的问题,有抢答和必答加分项目,根据不同的情况加分不同。然后把分数加到“教学评价网站”,以个人和小组形式体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起到引导学习、提出问题、解决疑难等作用。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本节内容,回答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互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联系实际,深刻理解和消化本节所学内容,学习效果很好。

1.创设贯穿学习内容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以一个和“信息技术发展”有关的幽默短信导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又渗透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在讲信息技术五次革命时,虚拟了一个情境,这个虚设贯穿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知不觉了解到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中心内容。

2.实例引入和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思考

本节课内容在涉及难懂定义的时候,以学生熟悉的实例透彻地阐述了信息技术的定义。在讲第四次和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时候,分别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实例和问题的使用,使学生对定义和每次信息技术革命理解得更透,领会得更深。

3.互动小游戏,引发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讲解前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时,采取和本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关的小游戏,通过学生演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加强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我国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把“信息安全”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2001年以来国内已有5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部分院校还设立了信息安全相关的硕士点、博士点。而“未来的信息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数学的战争”,数学在信息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信息安全模型的建立、密码体制的设计、安全性证明以及对密码体制的形式化分析和密码分析,涉及数论、代数、组合数学、椭圆曲线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数学知识是学生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工科必修数学课程中没有学习过的。因此考虑到相关数学基础知识在信息安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绝大部分院校在各自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1]

1课程现状

笔者自本校2004年设立信息研究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已连续讲授了3届本科生的“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并编写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教材(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授课经验,希望能与大家共享。

由于“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课时紧、内容多、

难度大,各个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系,是对数论、近世代数、椭圆曲线理论等数学专业知识的简单集成和压缩,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边摸索边改进,注重数学理论的引入,介绍相关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科学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尤其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集中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大量使用案例教学,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理论知识做成实践―理论―实践的三明治,色、香、味俱全,使学生“吃”起来津津有味,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不仅轻松愉悦的掌握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还主动在课后阅读其他参考资料,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案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2]

2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案例

2.1单向函数概念教学案例

T:(幻灯片)两个朋友Alice和Bob想在晚上一起外出,但他们定不下来是去电影院还是歌剧院。于是他们达成一个通过投掷硬币来决定的协议。Alice拿着一枚硬币并对Bob说:“你选择一面,然后我来抛”。Bob选择后,Alice把硬币抛向空中。然后他们都注视硬币,看结果是哪一面朝上。如果Bob选择的那面朝上,则他就可决定要去的地方,否则由Alice决定。

作者简介:秦艳琳(1980-),女,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与密码学。

现在假想这两个朋友尝试在电话上执行上述协议,Alice向Bob说:“你选一面,然后我抛硬币并告诉你是否赢”。

向学生提问Bob能否接受Alice的提议?

S:(共同回答) Bob显然不会同意,因为他不能验证Alice抛掷硬币的结果,也即Alice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给出虚假的抛硬币结果。

T: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我们可以在这个协议中加入一个奇妙的数学函数――单向函数,把它变成一个适合在电话上工作的密码协议。

(幻灯片)单向函数f是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类函数:

(I) 对任意整数x,由x计算f(x)是容易的,而给出f(x),要找出对应的原像x是不可能的,不管x是奇数还是偶数。

(II) 不可能找出一对整数(x,y),满足x≠y且f(x)=f(y)。

T:假定两个朋友已经就奇妙函数f(x)达成了一致,并一致同意用偶数x来表示“正面”,用奇数x代表“背面”,然后进行如下步骤(幻灯片):

(1)Alice选择一个大随机数x并计算f(x),然后通过电话告诉Bob f(x)的值;

(2)Bob告诉Alice自己对x的奇偶性猜测;

(3)Alice告诉Bob x的值;

(4)Bob验证f(x)并察看他所做的猜测是正确或是错误。

T:请同学结合单向函数的性质来对上述协议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S:展开小组讨论。

T:请×××同学回答。(学生回答不够全面)

T:还有没有人进行补充?(在学生补充后,给出准确的分析)。

首先,根据f具有性质II,Alice无法找到不同的两个数x和y,其中一个是奇数而另一个是偶数,使其满足f(x)=f(y)。因此,Alice一旦通过电话告诉Bob f(x)的值,她也就向Bob就x的值做出了承诺,她无法再改变x的值,也即Alice已经完成了其掷硬币过程。其次,由于f具有性质I,已知f(x),Bob不能判定出Alice所使用的x是奇数还是偶数,因而他不得不把自己的猜测(步骤2))真实的给出。之后Alice可给出x的值令Bob相信其猜测是否正确。事实上,如果Bob利用Alice告诉的x对f(x)进行计算的结果与Alice在第1步给出的结果一样,且Bob相信f所具有的性质,则Bob应该相信最终的输赢。

2.2同余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教学案例

T:由生活中的同余现象引入同余式的概念,如:5月2日是周六,5月份还有哪几天是周六?

S:(共同回答)5月9日,5月16日,5月23日,5月30日。

T:这些日期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回答。

S:9,16,23和30被7除了之后余数都是2。

T:很正确。我们也可以说9,16,23和30是关于模数7同余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同余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T:(幻灯片)介绍同余式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质。

然后给出同余式在古典密码中的简单应用以加深学员对同余概念及性质的印象。

凯撒密码是古罗马的凯撒大帝使用过的一种密码。凯撒大帝在作战中为了防止下达给部属的命令在传送过程中被敌人截获,使用了一种加密手段:把明文字母循环右移3位后得到的密文字母。即明文字母和密文字母的对应关系如下:

AD,BE,CF,DG,EH,FI,GJ,HK,IL,JM,KN,LO,MP,NQ,OR,PS,QT,RU,SV,TW,UX,VY,WZ,XA,YB,ZC,

T:在学习了同余式的概念之后,能否用公式表达出凯撒密码的加解密算法?(提示用M表示明文字母,C表示密文字母,并分别用0~25代表A~Z)

S:部分同学将加密公式写为:C=M+3;解密公式写为:M=C-3。

T:指出上述加解密公式的错误,给出正确写法:

加密算法可表示为C M+3(mod26),解密算法可表示为M C-3(mod26)。

T:给出另外一个实例――仿射密码(幻灯片):

Alice与Bob进行保密通信,他们认为凯撒密码过于简单,容易被敌手破获,就采用了以下的加密手段:将每个字母对应的数字乘以k再加上b作为密文字母对应的数字。用公式表达加密算法为:

C kM+b(mod26),(k,26)=1。

向学生提问为什么k必须取与26互素的整数?Bob收到密信后怎么解密?

S:这是因为只有(k,26)=1时,才存在k-1,满足k•k-1 1(mod26),这样才能对C进行解密,即解密公式为

M k-1C-k-1b(mod26)。

T:请学生练习k=7,b=6时,仿射密码的加密公式和解密公式的写法。

2.3欧拉函数和欧拉定理教学案例

T:Bob想通过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段向Alice传送一份高密级的文件M,他们决定采取目前最流行的公钥密码算法RSA[3]。

首先,Alice执行以下步骤产生自己的公私钥对,如图1所示。

图1产生公开钥e和私钥d的过程

Bob要发给A的文件为M=(m0,m1,…,ml),mi=0或1。利用二进制,可将M表成一个整数m=m0+2m1+…+2lml。这里假设m

T:大家能否说明解密公式的正确性?

S: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

T:给出解密公式正确性的证明:

由欧拉定理可知,若(m,n)=1,有

mφ(n) 1(modn),

cd med m1-xφ(n) m•(mφ(n))-x m(modn)。

所以利用解密公式Alice是可以正确恢复出明文m的。

进一步提问,Alice和Bob所采用的这种加密方式安全吗?提示:假设黑客截取了密文c,他必须要

图2加密解密过程

知道d才能正确解密,那么在已知公开参数n,e的情况下能否容易的得到d?(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进行解释,如图3所示。

图3RSA算法安全性分析

由公开钥e找到私钥d必须已知φ(n),而φ(n)=(p-1)(q-1),这就需要对大整数n进行素因子分解以求得p和q,只要n取的足够大(比如2048比特),对n进行分解是十分困难的。

2.4二次剩余理论教学案例

T:(幻灯片)依次介绍二次剩余的基本概念、勒让德符号及雅可比符号的定义和相关性质。最后,给出以下应用实例:

Alice和Bob在认真研究了二次剩余的相关理论后,设计了一种巧妙的公钥密码算法来实现他们之间的保密通信。

首先Alice执行下列步骤产生自己的公私钥,如图4所示。

Bob和Alice按照以下幻灯片所示进行保密通信,如图5所示。

图4产生公私钥对的过程

图5保密通信过程

T:请大家思考Alice按照上述方法解密能否恢复出正确的明文?

S:分小组进行讨论。

T:给出解密正确性的证明:

对于明文比特0,相应的密文为c=x2,故有 , ,因此明文比特0被加密成模n的一个二次剩余。

对于明文比特1,相应的密文为c=yx2。由于 ,故有

,也即明文比特1被加密成模n的二次非剩余(尽管

)。

因为Alice知道p,q所以她可以确定ci是二次剩余还是二次非剩余,而其他人由于无法得到p,q,即使求出 ,也无法确定ci是二次剩余还是二次非剩余,因此无法正确恢复出ci对应的明文比特。

上述算法就是著名的Goldwasser-Micali密码体制。

2.5原根及离散对数教学案例

T:在介绍完原根的概念、求法以及离散对数问题之后,给出以下实例(幻灯片):

Bob想通过一种安全的手段向Alice传送一份高密级的文件M,他们决定采取目前广泛应用的公钥密码算法ElGamal[4]。

首先,Alice按照以下步骤产生自己的公私钥对,如图6所示。

图6ElGamal算法的公私钥对产生过程

Bob要发给A的文件为

M=(m0,m1,…,ml),mi=0或1。

利用二进制可将M表成一个整数m=m0+2m1+…+2lml。只要p选择的足够大,可以保证m

图7ElGamal保密通信过程

请同学们思考解密算法能否恢复出正确的m。

S:因为c1=ak(modp),c2=myk(modp),y=ad(modp),故

,即解密变换能正确地从密文恢复出相应的明文。

T:再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公钥密码算法是否安全?

S:是安全的。由公开密钥y求出私钥d需要求解离散对数问题,只要参数p选择的足够大,那么离散对数问题是难解的。

3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几个案例,这些案例将各个相关数学知识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突出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增加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理论,避免了单纯讲授数学知识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和盲目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积极响应,活跃了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进行实际的案例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密码学”课程,因此对案例中的部分密码学术语比较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笔者也将在今后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改进相关案例,使其更加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充分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余P,徐霜.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8(23):38-40.

[2] 邱卫东,陈克非.信息安全数学教学的新型互动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7(10):19-21.

第7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案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已经逐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未来我们不论是工作或学习,都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高中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入门阶段,对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我们需要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便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采用有效地教学方案。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是要求老师结合自身长期的教学积累和探索,探索出一条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的教学应对措施,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培养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问题与现状

1.学校领导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高中阶段是学生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说,很多人都认为这阶段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高考。而伴随高考而生的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在应对考试方面的成效是比较明显的。虽然近年来我们的教育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高中学校的领导为了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往往在高考这个特殊阶段,仍然采用应试教育进行教学,他们认为应试教育相应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成效更为明显。所以仍然采用应试教育培养学生,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的大多是高分定能的学生,对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极其缺乏,这样的学生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应试教育下的学生能够赢得了高考,但却输掉了一生。

2.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完善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高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学校为了提升高考升学率。高中教学一切都是为了高考服务的,学校老师们对于教学的研究,仅仅限于提升学生们的考试成绩,而不是研究怎样让学生们活动知识运用的能力,不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因此,大多数高校所谓的优秀教师,也就是能够迅速提升学生们成绩的老师。这些老师有着一套完善的提升学生们成绩的方法,而在让学生们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方面就比较欠缺了。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大于理论的学科,因此,高考信息技术教学更需要一套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案进行教学。

3.高中信息技术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

高中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高考,因此,所以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都首先为高考服务。而信息技术在高校一般被认作是杂科,信息教学成绩的好坏与高考关系不大,因此,高校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评定和考核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从而也不能激励学生们去努力学习。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案

1.加强学校领导和老师对高中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高考虽然是学生们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高考而让学生们放弃一切。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高中信息技术是学生们人生中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不能盲目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为了加强学生们在高中信息技术方面的素质教育,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加强对高中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学校领导才能在高中信息技术方面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力,领导才能更加重视对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研究,老师们才能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中信息技术的素质教育的发展,从而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建立一支优秀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和有效地课堂教学方案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中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老师为主,这是不利于高中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发展的。所以学校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以便学校能够引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建立一支强大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从而让他们能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方案。此外,对于那些在职的采用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教学的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地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以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现代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素质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建立和完善高中信息技术评价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更加有效地让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机制。以便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及时的给予学生们正确的评价。学生们都有争强好胜之心,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正是为了利用学生们这个心理,让他们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模式,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去。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这也是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虽然不是高考科目,但它却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对高中信息技术进行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高中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案。从而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解月光.对“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04

第8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004-04

区域技术创新是地区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挥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内其他技术创新发展较快的省市,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区相比,安徽省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对安徽省整个区域的技术创新现状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提高区域内技术创新效率和能力,实现安徽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1 安徽省技术创新投入的比较分析

1.1 评价指标

根据科技统计数据可知,科技投入情况由全社会的R&D经费、全社会的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这些指标来衡量。本文把它们整合成三部分来研究。第一部分是科技人力资源投入,由R&D人员数表示;第二部分是科技研发投资的资金投入,由全社会的R&D经费表示;第三部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由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表示。由《2010年科技统计数据》中整理出全国31个省市的R&D人员、R&D费用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数据。然后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和两步聚类分析,得到下面的各种聚类

1.3 结果分析

(1)由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表可以知道,各个类别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说明聚类分析能够较好地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描述。所以,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类别也是可信的。

(2)最终聚类中心把这些数据分为了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最多、R&D经费支出最多、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排第二位;第二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都排第三位;第三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排第二位,R&D经费支出排第二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排第一位;第四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三方面都是最少的。所以,可以把全国的科技资源投入分为四个水平:很高投入水平(第一类别)、高投入水平(第三类别)、一般投入水平(第二类别)、低投入水平(第四类别)。

2 安徽省的创新绩效的比较分析

2.1 评价指标

由安徽省的科技统计年报可知,衡量科技创新绩效的指标有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每百万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数、科技成果登记数和奖励情况、技术市场成交额。本文为了统计数据的方便,选择了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从《2010年科技统计数据》中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的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和两部聚类分析,得到下面各表格。

2.2 实证分析结果

2.3 结果分析

(2)由最终聚类中心表可知,全国的31个省市的科技产出情况分为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是最多的;第二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排第二位;第三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排第三位;第四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最少的。可以把它们分为四个阶段:科技产出水平很高(第一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高(第二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一般(第三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低(第四种

类别)。

(5)结合上面所陈述的情况可知,安徽省的科技产出属于第四类别,即科技产出水平处于全国的科技产出水平的低位置上。

3 结论:安徽省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1)由分析可知,尽管我省科研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投入资源处在全国的平均水平,我国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2%(2008年),而创新型国家的一般标准是不低于2%。如果是比较人均研发投入的话,就更低了。我省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2)在2009年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中,安徽省处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于40%,但高于30%的地区之中,排在全国31个地区的第23位上,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16位、第9位。然而,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安徽省近5年波动较大,虽然2009年的第20位比2008年提高了5位,但是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知识获取能力,安徽省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其排名较2005的第14位有所下滑,但是比2008年上升3位,仅为1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波动后,2009年有所提升,居第9位,为近5年新高。总体来说验证了本文对安徽省技术产出绩效的实证分析结果,安徽省技术创新的产出水平仍处在全国的低水平位置上。这说明了安徽省没有对资源进行很好的利用,换句话说,在创新活动中,创新资源存在着浪费的情况,没有实现较好的创新效率。我省在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方面的成效与我省科技进步和创新资源还不相互匹配,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措施和创新的体制与机制设计及实施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技术创新尚未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 许光英.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3).

[2] 任锦鸾.创新机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4-87.

[3] 仲伟俊,梅侏娥.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5-166.

[4] 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17.

[5] 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9-61.

[6] 张钢,徐乾,等.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7-30.

[7] 刘凤朝,等.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方法与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8-109.

[8] 周勇.集群效应与企业进驻科技园区的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4.

[9] Amin A,Wilkinson F.Learing,proximity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an introduc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3:121-125.

[10] 企业经济,2010,(12):20.

[11] 蔡庆悦,马光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2-64.

[12] 夏海钧.中国高新发展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5.

[1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24、222-227.

[14]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安徽省2009年科技统计报告[R].2010,(1).

[15] 中国科技统计http://.cn/sjkl/kjtjdt/科技统计数据,2010.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http:///kjtj/.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http:///.

[18]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http:///.

[19] 贾丽艳,杜强.SPSS统计分析标准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53-279.

[20] 万伦来,王立平.统计学原理与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1-72.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跨平台;操作系统;开源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68-03

目前国内无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还是高校信息技术教学,所依赖的教学平台都是Windows操作系统,而且基础教学软件也都是Microsoft系列。针对当前单一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提出信息技术教学跨平台概念,构建一种既可以同时学习Windows与Linux,又可以减少对Windows系统依赖性的解决方案,本文对实现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进行了探讨,为寻求一条更适合我国现状的信息技术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一、信息技术教学跨平台基本概念

跨平台是软件开发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平台无关性,即不依赖于操作系统和硬件环境,在任何操作系统下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统平台上正确运行。信息技术教学跨平台没有沿用操作系统无关性的概念,而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同时进行多个系统平台及其相关软件知识的学习。

在国内,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是当前两大主流操作系统。在这里,信息技术教学跨平台主要是针对这两大主流操作系统,即在信息技术相关课程教学中,同时包含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两个系统平台相关技术。

二、信息技术教学跨平台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基本上是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平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实验环境是Windows系统平台,信息知识的学习也是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蓝本。[1]在高校,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以CCT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基础,学习和实验环境也是Windows 操作系统。[2]

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在国内很少见,这与Windows操作系统普遍应用有很大关系。随着近几年Linux操作系统及开源软件的大量应用,使得它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在教育领域,已经出现基于Linux平台的教学应用,如远程教育。[3]

2.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方面,Windows平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单一的教学环境实际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我国信息技术的整体发展,而这种不利的局面,恰恰就是我们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所致。[4]

(1)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来看,仅以Windows为平台的信息技术教学,不能满足教学目的。如果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使全社会只使用Windows系统,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信息技术长远发展,这都是有问题的。

(2)从我国的信息安全来看,Windows操作系统不能成为信息安全体系核心平台。作为商业性软件的Windows系统,其安全性一直遭到业内的质疑。如果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沿用当前的模式,势必会助长Windows系统在各行业的侵蚀,那么我国的信息安全将维系于Microsoft,这根本就没有安全可言,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才是安全的前提。

(3)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来看,目前的基于Windows的信息技术教学不能适应全面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在高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尤其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Microsoft的软件产品,教育行业成为了事实上Microsoft的免费培训、推广基地。

(4)从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软件产业发展来看,当前的教学环境存在问题。Windows操作系统非开源软件,不会公开核心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可能学习Windows的操作,不便于学习系统级的基本原理。再者,Windows系统和相应的教学软件是商业软件,因而购置费用较高。对于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无法承担购买正版教学软件的费用,只能使用盗版软件进行教学,这实际上向学生传递了使用盗版软件的不良思想。

3.信息技术教学跨平台的优势

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Linux发行版,其桌面环境更加美观、成熟,易用性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为我们普及使用Linux系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也为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跨平台提供了有利条件。

(1)学习掌握Windows与Linux相关知识,更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提供双系统平台,使学生同时学习、掌握两大主流操作系统及相关知识,学生既有使用Windows系统基础,也具备了掌握Linux系统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2)跨平台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Windows平台易用性很好,学生容易掌握,但其技术实现却无法学习;Linux是开源操作系统,其源码公开,也就是说其技术实现是公开的。因而,进行双平台的学习,学生既容易掌握Windows的操作,又可以通过对Linux的分析掌握基本原理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有利于构建我国的信息安全体系。Linux是开源操作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研究和发展Linux操作系统,来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国产操作系统,进而才能构建我们真正的信息安全体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有必要进行Linux平台的学习,信息技术跨平台教学正是满足这一发展趋势,为培养全面信息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4)有利于学生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理念。Linux操作系统是开源软件,采用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许可,许多基于Linux的应用软件也都遵循开源政策。跨平台教学,在学习Windows平台的同时,引入Linux平台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开源软件,使用开源软件,培养学生使用正版软件的意识,倡导尊重知识产权的思想。

三、信息技术教学跨平台方案探讨

Windows与Linux操作系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虽然开展Linux平台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也不能够抛弃Windows系统。跨平台方案首先应能够满足两种系统的学习,同时减少对Windows系统的依赖性,注重现实和未来的结合。

1.支撑信息技术教学跨平台的实验环境

(1)基于Windows的教学实验环境

目前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环境,基本都是Windows系统平台的,在Windows平台下实现Linux实验环境,常用的方法是使用VMware虚拟机软件。在Windows系统中安装虚拟机软件,在虚拟机中部署Linux环境,在虚拟机的Linux系统中可以安装相应的教学软件,建立Linux平台的实验环境。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跨平台教学环境的部署,同时建立Windows和Linux平台实验环境,可以方便地在不同系统间切换。但是,这一方法仍以Windows系统为主,无法改变对Windows系统依赖性较大的问题。

(2)双系统教学实验环境

在Windows系统上通过虚拟机方式实现Linux学习环境会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Windows系统崩溃会影响Linux教学,二是系统性能影响较大。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安装Windows和Linux双系统,在各自的系统中完成实验环境的部署。

这种方法实现了两个系统平台的实验环境,各自的实验环境相互独立,不会相互影响。但是,由于各自系统独立,不能同时进行两个系统平台下的学习,学习平台转换相对繁琐,而目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仍以Windows系统为主,造成多数还是使用Windows系统。

(3)基于Linux的教学实验环境

一改以往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实验环境选择Linux操作系统,如比较成熟、稳定的Redhat/Fedora、Debian/Ubuntu等发行版。首先在Linux系统中部署相同功能的教学实验软件;其次通过Wine软件,实现Windows环境中的教学常用软件在Linux系统中运行。[5][6]

Wine是一款开源、免费发行的Linux平台下的模拟器软件,能够实现Windows下的应用软件在系统下稳定运行,对底层硬件没有特殊要求,提供除了Windows基本API以外,包括DirectX、Printing、COM等的支持,还可以正确运行办公软件、网络应用以及游戏软件等绝大多数程序。[7][8]

为实现跨平台教学,满足基于Windows系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可在Linux系统中使用虚拟机软件,比如Linux版的VMware、Virtualbox等。[9]在虚拟机中部署Windows环境,在虚拟机的Windows环境中安装相应的教学软件,以建立Windows实验环境。

这种方法是比较理想的实现跨平台教学的一种方案,可以同时建立Linux和Windows教学实验环境,可以方便地在进行系统切换,满足等级考试需求,减少对Windows系统依赖性。以Linux系统平台为主,有利于进一步推广普及Linux系统的使用和研究,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转变过程需一定时间。

2.支撑信息技术教学跨平台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实现跨平台,教学的内容应该体现出跨平台的特点,教学的内容应涵盖两种操作系统及其相关知识。在向Linux平台教学环境过渡期间,教学的内容仍以Windows平台的内容为主,加大有关Linux及开源软件的学习,为逐渐过渡到Linux平台奠定基础。

(1)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入门级课程中,增加1~2章有关Linux的内容,主要以介绍Linux操作系统及Linux基本知识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当前主流操作系统Linux。

(2)在以学习操作系统使用为主的课程中,增加Linux系统基本操作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增加Linux系统管理的基本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能初步使用Linux系统,并能对系统做简单管理和维护。

(3)在实践性较强的技能型课程中,在Linux系统中增加同等功能的教学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与OpenOffice、LibreOffice,Visual C++与Eclipse、NetBeans,PhotoShop与Gimp等。[11-13]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软件系统,掌握Linux系统常用软件的使用。

3.支撑信息技术教学跨平台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教学活动则是以Windows平台为基础进行的,形成了一套适合Windows平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如今,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已经不只是学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包括培养信息技术杰出人才、促进我国自主信息技术发展的功能。

新形势下的教学指导思想应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将教学平台向Linux平台倾斜,过渡期间采用跨平台教学,满足Windows和Linux的同时学习,实验环境可以采用Windows兼容Linux,也可以采用Linux兼容Windows。其次,教学内容则要针对双平台进行调整,过渡期间仍会以Windows平台为主,逐渐加大基于Linux平台的学习。

跨平台的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也是一种挑战。当前,有不少教师对Linux系统不够了解,掌握程度自然不如Windows系统,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跨平台应用能力,才能真正胜任跨平台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对于习惯了Windows的学生们,学习和掌握Linux平台不仅有思想上的不足,也有能力上的困难,需要通过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们认识到信息技术跨平台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依托的软件环境过于单一,事实上是在为Microsoft培训操作人员,而信息技术教育真正目的,是为提高我国信息技术整体水平,造就IT杰出人才。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走多元化道路。

通过分析Windows和Linux教学平台的优劣,结合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整体目标,形成跨两大主流系统平台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案。在教育领域推广、普及Linux系统,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必将促进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根安.初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J].山西电教,2011(1):21-24.

[2]潘崇.谈高校计算机专业的Linux教学[J].丽水学院学报,2008, 30(5):68-71.

[3]刘沙飞,胡鸿彬.Linux系统下远程教育平台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 2003,29(4):153-157.

[4]陈凯.用Linux架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J].信息技术教育,2004(11):7-10.

[5]WineHQ.About Wine[EB/OL]. 省略/about. [2011-11-18].

[6]Winehq.Wine Developer's Guide[ EB /OL].省略/site/docs/winedev-guide/index,2007-10-09.

[7]王燕凤,戴玉刚,马宁.利用WINE实现Windows到Linux的转换[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8(11).

[8]王亚军,刘金刚.Windows程序运行于Linux系统的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8) .

[9]包敬海,樊东红.VirtualBox在高校EDA 实验室的应用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5):99-101.

[10]李宁.ODF和OOXML办公文档格式国际标准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5:31-35.

[11]Eclipse开发平台及其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2): 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