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8 22:57:11
导语: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职生 思想道德 影响因素 思想道德教育
2009年6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中职生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党和政府向来都很重视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虽然当前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等,但同时我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大一部分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下面我就针对目前中职生思想道德状况形成的一些原因对应措施谈谈我的几点拙见。
1.社会人群的影响
2011年10月,广东佛山小月月事件引发了社会对道德的广泛热议,作为德育教师我把该事件作为道德教学素材加以引用,目的是通过该事件的讨论以求能引起同学们强烈的道德震撼感。但是教学讨论结果令我更加震撼:我所任教的六个班级共计246人,愿意像陈贤妹一样积极对小悦悦上前施救的人数只占到20℅。于是我在全校范围内调查同学们不愿施救的原因,90℅以上的同学认为现在社会好人不好做,如果上前施救怕被人讹诈。对于调查数据震惊之余,我也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到未成年的中职生有如此的顾虑而不愿意上前对小悦悦进行施救。其实中职生对事物所持的思想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人群对社会现象的观点看法,中职生尚处于可塑性较强的未成年阶段,他们是非能力的分辨较弱,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全社会应当肩负责任,关注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中职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道德舆论导向和环境氛围。
2.传统教育考试制度的影响
一直以来,由于受“普高热”、“上大学”观念的影响,中职生从小就受 “好学生”上普高,“差学生”上职校的观念影响,加上绝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认为上职业学校是没出息没前途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教育制度理念,高度重视中职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产业大军。
3.职业学校重技能轻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
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而忽视对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认为中职生学好技能才是关键,就业好才是硬道理,思想道德教育是政治说教,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中职生在学校没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环境。
职业学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产业大军的教育基地应该意识到:单纯偏重专业技能教育的职业教育理念已经不符合新时期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思想道德观念、加强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等方面的教育才是职业教育担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所以,中职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全校上下一致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设施和心理辅导教师,及时疏导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多开展能培养中职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活动,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及法制教育,不断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
4.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文化水平、品德修养、教育方法等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据调查,在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中职生中35%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如有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家长骄纵、溺爱子女、有的家长不起表率作用,致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的父母离异,对子女的教育相互推诿,导致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父爱、母爱,甚至无人管束;还有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入职校感到无可奈何,于是降低了对孩子的期望值,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等,这些家庭因素都是导致中职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引发思想道德问题的根源。
由于家庭教育在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特殊作用,所以社会有关部门应制定督促和推进家庭教育的相关措施,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坚持不懈地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
当然,自身主观因素也是导致中职生产生思想道德问题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部分中职生道德意志力比较薄弱,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道德情感以及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判断,加之其特殊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更容易受外界因素诱导,产生不道德的行为。因此社会、家庭和学校应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引导和培养中职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而共同努力,为中职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句话: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全社会有责!
总之,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中职学校的重要任务,当然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起来。纵然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是一个长期复杂性的过程,但我们也要坚持长抓不懈,积极探索出有利于推进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2009年6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关键词】 初中生;思想道德;问题;对策
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不断冲击又互相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这个年轻的群体,很容易让其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所以,如何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积极、正面的引导学生,提升其整体素质,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建设,是初中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初中的思想教育一直以传统教育理念为主,把伦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教学收效甚微,呈现出无力的特点。
1、政治素养
对于政治素养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其一,初中生没有明确的理念与信仰。现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多把爱国与与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作为考核初中生思想道德的主要指标,从初中生对爱国和社会主义两者的认知,即可了解他们的社会理念。对此,教师可以用“你最喜欢看哪类电视节目”作为问题,进行调查,整体初中生的回答中,只有25%的学生选择新闻节目,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综艺或影视,观看科教类的学生不足五分之一。由此可以知道,初中生很少关注国家,爱国意识较弱。
其二,初中生没有个人信仰。有明确的个人信仰,能够让其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客观分析问题,树立全局观念,引导着思想的变化。因为初中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事物产生错误的理解,以及自身经验的严重不足,导致思想很容易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会保持稳定,很难树立个人信仰。
2、道德素质
初中生道德责任意识较弱。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格,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并把它作为中心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初中生的道德责任感分为三方面,分别是个人、家庭与集体,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负责,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社会中的一员,但大部分学生只会关注自身,忽略了Ω改傅墓匦模并未认识到自己应该对父母付出,帮助父母。
学生道德理念过于社会化。社会发展中人们首先会关注个人利益,然后才会关注社会利益,这点在初中生群体中有明显的体现,即初中生普遍认为担任班级干部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很多学生会刻意避开班级干部的选举,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班级利益放在次位。
3、心理素质
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有待加强,一部分初中生很难承受较大的压力,不善于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失去忍耐力,适应能力欠缺。而一个人的发展中,心理素质是必需的一环,与学习能力同等重要,如果心理素质较弱,可能会为未来的发展带来阻碍。
二、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
初中生思想教育的完善,需要同时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学校,其二是家庭,其三是社会。
1、学校
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直接决定最后的教学结果,从教学效果体现出来。初中教师一直有一个误区,即道德教育以传递知识为主,虽然会用不同的方法教学,但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很难真正启发学生。其只是用语言把内容教给学生,学生无法认识到思想政治对自己的影响,需要学生真正体验,才能真实的体会。所以,初中教师要走出教学的误区,从知识传递变为价值引导,实现学生的道德自律,用道德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亲自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引起内心的共鸣,学生才能有明确的社会理念与个人信仰,从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其次,学校可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递新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让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增加校内文化宣传栏的数量,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放到宣传栏上,营造良好的校内氛围,深化思想教育。
同时,学校的品德教育也要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把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即教师除了在课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外,也要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比如,到了父亲节或母亲节,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作业,帮助父母做一件事,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感恩父母,有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
家长需要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把自己与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用民主的方式交流,尊重孩子,使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如此,孩子才会真正愿意交流,接受父母给自己的意见。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的阶段,在家庭民主的氛围中,能够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利用创建的人文环境,树立正确的理想,对事物有客观、真实的认识,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家庭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引导孩子,因为孩子会不自觉地参照家长的生活方式,这可以使孩子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挑战。
3、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交织着多种意识形态,对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思想道德的管理与建设,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消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不良因素,使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树立以和为贵的社会思想观念,和平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口角与矛盾,用社会文化引导学校文化,优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增加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
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补充德育教育的内容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不要刻意放大德育教育的内容,或是降低道德标准,这样反而会出现反效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道德教育的力量被削弱,作用不明显。所以,学校新加入的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合理性,贴近实际,逐一进行,不要一蹴而就,使德育教育全面落实,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避免其出现盲目的个人崇拜,着眼于生活的细节,让其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结语
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政治素养、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三方面体现分析,即初中生没有明确的理念与信仰,心理素质较弱,对此,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同时完善,优化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宏霞.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37.
[2] 帅云武.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动态研究[J].才智,2014.35:289.
在这里,思想道德素质规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性质与方向,如果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人的发展将会是畸形的,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一个道德素质低下的人,绝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甚至是一个有害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因此,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而思想道德教育就应该成为贯穿于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全方位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和灵魂。“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尤其在处于重大转型时期的社会,人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对人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也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新的客观环境。在高校,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国际交流中带来的不同文化的撞击,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大众传媒手段的广泛运用,都猛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加上现实社会中多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致使“个人奋斗,实现自我”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片面强调社会发展而忽视人的发展的倾向,其教育方式和内容的理想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等,不仅违背道德建设的基本精神,而且有悖于当今时展的潮流。因此,不论是从适应时展潮流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来看,不断加强与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本取向”已势在必行。
二、“人本取向”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人本取向”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坚持“人本取向”必须以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必须建立在重视德育的价值功能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积极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主动地发展。第一,“人本取向”理念具有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本取向”理念将能保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引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朝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同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也会在这一目标的作用下,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形成合力,成为学校广大教职员工的自觉意识和共同行动。第二,“人本取向”理念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价值判断作用。在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工作效益,很难确定一个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实施过程与考核体系没有统一的质量要求。“人本取向”理念的确立,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与实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评判尺度。按照“人本取向”的理念,可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育人标准,克服过去在评价体系上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操作。具体而言,就是以是否有利于并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第三,“人本取向”理念对于更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坚持指导地位的前提下,更新教育内容,讲求工作方法,使之更具有时代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人本取向”的价值理念为此提供了新的重要契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增强时代性,关键是要改变以往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政治化、缺乏层次、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倾向,使教育内容不断创新,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确立“人本取向”的目标,努力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做到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一元性与层次性、广泛性相统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将一元化价值导向和多元化价值取向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在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取向”价值功能的过程中,还必须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本取向”的原则,并认真贯穿于整个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过程之中。首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任务,其教育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肩负着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双重任务。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坚定对的信仰,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预期成效,其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则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其次,思想道德教育确立“人本取向”的理念,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充分地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只是教育工作者机械地和教条式地讲授或灌输,其结果只能是所传授的知识和理论停留在形式上,没能真正进入学生的思想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取向”理念,就是要由以教育者为本位向以学生主体转化,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如果不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思想道德教育的任何感化与教化,任何奖励与惩罚,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并失去意义。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关心受教育者的利益,把关心学生的利益放在一定的位置,并以此作为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本手段。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理解人就是要了解人的需求,对大学生来讲就是要充分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积极开发他们的知识潜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人本取向”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就是要为大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张扬营造宽松的环境,使之具有开放的视野、改革的观念和竞争进取的创新精神,敢于突破陈规,标新立异,挑战权威,探求真理。再次,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人本取向”的理念,必须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一方面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关注大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和感受,妥善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大的今天,更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疏导工作,促使大学生增加感情素养、兴趣爱好,培养和塑造他们开朗的性格、谦逊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和广阔的胸怀,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理想,认准成才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我。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48-01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重智轻德的不良家庭教育现象严重
在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存在“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的都无所谓”的错误思想,因此他们平时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作为社会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子女方法上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对待孩子“过分溺爱”。例如,有些父母为了孩子集中搞好学习,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包办代劳,只要孩子发奋努力,考出好成绩,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一味迁就,有求必应。这些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却养成了不爱劳动、爱享受等恶习。另一种是“打骂”型,以打骂代替了对子女的批评教育。例如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每次考试一定要子女考好成绩,以便将来能考上大学,可是一旦孩子考不好,轻则狠骂一顿,重则肉体惩罚,恨铁不成钢。殊不知,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严重逆反抵触心理,甚至出走,与社会青年同流合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和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随着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父母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也日趋突出。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产生了一系列普遍的诸如无人照管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读书无用打工有理等现象。部分农村家庭中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力不从心,认为只要孩子有饭吃、有书念,就没有什么问题,对孩子的学习、内心世界从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形成老人在家照顾孩子,老套的隔代教育模式和“保姆式”看管局面,子女与父母之间缺少沟通、关爱、亲情,容易引起少年思想的封闭,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的发展。
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师资配备和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在我们学校以及周围一些农村小学中,几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员,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上思想政治课。而且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处处以分数论英雄,成绩好的学生,“一俊遮百丑”,大部分学校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政治课成了摆设,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基本无人问津,只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说教代替德育实践或把德育实践当成说教,不能把课堂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不重视或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对于农村大部分小学来说仍然是一副空壳。
4.言行举止不文明
一些农村小学生不懂得尊重长辈与教师,不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较严重。言语粗俗、随意破坏公共财物、浪费水电、不爱惜粮食、乱丢垃圾,环保意识淡薄。例如,在我们学校不远处有一条河流,夏天,有一部分调皮的学生就去河里捉鱼,虽然他们在课本上学习了自然知识,但是他们还是不懂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二、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1.了解特点,对症下药。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改正缺点,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清楚哪部分学生是受到家庭过分溺爱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多让他们参加一些班级劳动,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对于父母爱打骂的那部分学生,要给他们多讲道理,告诉他们父母的想法,让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对于留守儿童,应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关爱,教会他们合理利用时间,鼓励他们多向老师请教不会的功课。
2.建立有效的班级运行机制
建立有效的班级运行机制,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它可以使班级凝聚力强、学风正,治而不乱,学生守纪、友善、主动、开朗、服从、协作、大方、集体观念强,有责任心。我班班长实行轮流制,安排处理当天的班级事务;所有班干部的工作全班同学监督;定期召集班干部到办公室召开会议,了解情况,教他们如何做好工作。我还在班里设置了好人好事记录本,把好人好事记在本上,开班会时,老师给予表扬。这样的班级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班级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
【关键词】聋哑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19-02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加上个人、家庭、社会及学校多重因素的影响,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随着人们思想意识不断地更新,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突出,这给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基于此,本文探讨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一)聋哑学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首先,由于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伤害,聋哑学生形成孤僻自私、偏激冲动等不良个性,使其思想道德方面极易犯错误。造成这些错误思想的原因在于聋哑学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是非观念混乱,这使他们难以用社会道德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不断调整,也难以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从而出现道德缺失。其次,由于听力与语言的障碍,导致聋哑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狭窄,校内有限的资源成了他们获取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也造成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认识的不足。
(二)来自家庭与社会的负面影响。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只是学校一方的职责,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家庭与社会对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常常产生负面影响。很多家长只注重对聋哑学生生存本领的培养,却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由于聋哑学生生理的特殊性,其家庭长期处于悲观情绪之中。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父母在发现自己孩子存在聋哑缺陷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悲观和失落感,心中充满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也不同程度地传承给自己残疾的孩子。此外,由于聋哑学生生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缺少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当前,少数正常人对聋哑人仍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对聋哑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学校教育形式有待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都采用“输入式”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学习。其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谈话教育也是使用说教方式,很多学生对这种教育模式很反感。聋哑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这种说教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明显不符合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特殊需求,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更难以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二、加强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聋哑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由于生理缺陷,聋哑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有时为了保护自己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与聋哑学生的成长经历密切有关。由于生理缺陷,他们生活范围较小,因而其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远远落后于正常人,再加上聋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本能要求,形成他们对物质的过分第一性要求及强烈的独我观念,因此,高度重视他们为人着想意识的培养,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家里分享美味食物时,应先让给家人,在学校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学会互相帮助等。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聋哑学生懂得团结互助、关爱他人,养成群体意识,使得他们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奠定较好的基础。
(二)加强聋哑学生思想教育要通过“三结合”教育进行。所谓“三结合”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教育。首先,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应塑造好形象,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聋哑学生年龄来分析,他们比正常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更长,因此,聋哑儿童的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父母品德、文化涵养、情感及生活习惯对儿童的影响,是做人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个启蒙老师,家庭是聋哑学生最先获得教育的地方,聋哑儿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行为。对于聋哑学生来讲,长时间的家庭生活为他们进行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应塑造好形象,发挥榜样的作用。其次,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有明确的目标,学校各种工作应渗透思想教育,强化“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再次,学校应充分利用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之机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爱护残疾儿童,并组织聋哑学生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将逐步使聋哑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改进思想道德的教育形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一般由班主任担任,这样既方便掌握聋哑学生学习、生活、爱好、思想动态等基本资料,又能够帮助教师因材施教,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动作、观点、态度和方式甚至可以影响到聋哑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对于聋哑学生的心理特质,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形象,再加上科学严谨的教学理念和默默奉献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他们。例如,教师书写工整、课件丰富多彩、着装得体、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甚至是着装的搭配都会对聋哑学生起到较大的影响,并且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动力,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学校方面则应注重制订思想道德教育有关制度,以引导全校教师加入培养聋哑学生优质思想道德的队伍中。思想道德教育课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邀请法院、司法、公安等有关部门人员到学校交流,增强聋哑学生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并提升自觉性;组织聋哑学生到残疾人工厂实践,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回学校开展交流活动,讲述他们融入社会的经历与感悟,从而调动在校聋哑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引导聋哑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中,并将其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才.美育教育――聋校思想品德教学的核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Z1)
(一)明确和细化教育目标
明确和细化教育目标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过程运行准备的首要步骤与关键环节,是开端与起始点。教育目标作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组成要素之一,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主要解决教育的目的即为什么的问题。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确立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与途径,选择适合的教育者,保障教育活动的有的放矢。目标的不确定或制定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教育方案的科学性,最终导致教育活动的失败。目标的确立,不能随心所欲,是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和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为依据,综合考量其他因素。明确教育目标的同时,还要细化教育目标,这样有利于教育活动更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防止教育活动的盲目性和任意性。教育目标不但要确立宏观目标,而且还要确立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等微观目标,不但要确立长期目标,而且还要确立近期目标,不但要确立总目标,而且还要确立阶段性目标。
(二)制订教育方案
教育方案即教育设计是指教育者依据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标,遵守相关教育教学规律,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过程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制订教育方案是教育活动准备的关键,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运行的直接依据,决定着教育过程的进展和教育效果的显著与否。目前,国内一些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展缓慢,凌乱,缺乏系统性,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系统合理的教育方案。一般而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主要包括内容的选定、方法的选择和途径的确立等教育活动形式的设计等,其实质是通过设计与规划,将教育者与教育过程其他要素有效衔接起来,优化教育过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的制订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构想轮廓。在教育方案设计过程,针对教育目标,教育者要进行宏观谋划,从问题出发,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什么时候做,在那做到等问题,从不同角度设计总体方案,确立总方向和总体思路。其次,设计细节。教育方案的轮廓形成之后,教育者要从微观出发,对方案涉及的宏观问题进行细化,确立方案的具体细节,并精心设计,实现教育方案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最后,优化教育方案。针对多种教育方案,教育者要采取价值原则,总体最优原则和最优损益平均值等原则,对所有方案进行逐一考察与分析,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并对该方案不断完善,精益求精。
(三)优化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他们教育活动也就丧失了意义,因此优化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运行的必要准备工作。首先,加强对教育主体的遴选和培训工作。按照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构成的基本要求,从留学生教师和思政教师队伍中选择能力强,思想过硬,道德高尚,热爱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组成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同时根据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师的业务培训,保证教师能够了解来华留学生的特点,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巧,科学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其次,深入了解教育客体。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要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系统地了解来华留学生的国籍、年龄、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和等基本信息,同时还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出现的各种困惑与迷茫,产生的各种矛盾以及一些道德问题。只有全面掌握来华留学生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保证教育效果。最后,密切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特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之间必然要建立某种关系,这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张耀灿,2007)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推动教育取得实效。影响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因素多种多样,民族的、习俗的、语言的和性格的灯等,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善于来华留学生沟通,摒弃各种偏见和习惯势力的束缚,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来华留学生的联系,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来华留学生消除各种抵制想法,自觉自愿参加教育活动。
二、教育活动的开展
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教育者依据教育方案,结合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特点,针对来华留学生开展的各种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运行的核心,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来华留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决定教育效果的好与坏。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不同的活动,“从总体上说,这一环节的基本任务是完成思想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张耀灿,2007)完成这一任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教育理念
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积极传播教育思想,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环节,缺少这一环节教育活动将无法开展,教育将是空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认知是最基本的因素,一般而言,认知过程是人心理活动的开端,影响着人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制约着道德品质。现实生活中,一些来华留学生经常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问题,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认知。因此,加强思想道德认知、明辨是非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环节。提高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认知,需要灌输一定的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教育者要利用课堂教学活动,系统全面向来华留学生传播思想道德知识,提出明辨是非曲直的标准,使来华留学生认知到相关的道德要求。此外,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通过参观、访问、个别座谈等形式间接传播思想道德知识,使留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思想道德知识。
(二)加强情感引导
强化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情感过程是认知过程的深化,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情感过程,情感过程将来华留学生对思想道德认知进一步升华,通过各种表情展现出来,反映了前一阶段的认知,并制约着进一步认知活动。同时,情感影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意志和行为,积极的情感体验推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意志行动,展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相反,会阻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意志行动,出现不良的行为。因此,加强情感引导,强化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开展必要环节。首先,教育者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优化教育环境,系统介绍思想道德教育对来华留学生的重要性和意义,促使来华留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消除各种抵触情绪。其次,积极开展各种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参观访问等教育活动,陶冶留学生的情操,寓教于乐,寓教于景,使来华留学生在一般感受阶段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最后,在一般感受的基础上,教育者还要适时激化来华留学生情感,通过以情育情、以景喻情,使来华留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激情和热情等强烈情感体验,抑制消极情感的产生。
(三)强化意志品质培养
锻炼来华留学生的道德意志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作为重要的心理过程,将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升华,使外在感受转化为内心的体验,并且上升为信念,决定着人的行动能否付诸实践,以及实施过程的状况。因此,强化意志品质培养,锻炼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实施的关键环节,意义重大,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促使来华留学生产生意志锻炼的愿望,有意识的进行意志磨练,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非思想道德动机,把思想道德动机转化为行动。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意志品质,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一,培养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意志的自觉性,能够对思想道德的目的和动机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依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觉的开展思想道德活动,既不盲目附和,又不鲁莽行事。其二,培养来华留学生意志的果断性,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分析与决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既不草率和愚勇,也不优柔寡断和胆怯。其三,培养来华留学生意志的自制性,不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自己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与行为不动摇。其四,培养来华留学生意志的坚韧性,以充沛的精力克服各种困难,完成既定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始终不动摇,不刚愎自用,不执拗,也不见异思迁,更不半途而废。
(四)倡导思想道德践行
推动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思想道德践行是在教育者引导下,来华留学生自觉地将思想道德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付诸于行动,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思想道德践行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是目的也是宗旨,无论是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教育、情感教育,还是意志教育都是为了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践行,真正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因此,必须大力倡导思想道德践行,推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养成。首先,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推动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践行。其次,注重科学性与实效性,将各种践行活动有机结合,既要形式多样,又要合理有序,防止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最后,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小事、身边事、简单事做起,逐渐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
三、教育活动的效果强化
一、加强法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新世纪合格法律人才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培养大量合格的社会主义法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合格的法律人才必须德才兼备,除了掌握特定的法学知识与法律视角、有足够的审慎判断力与理性思维,更要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必要的社会良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合格法律人才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校的法学教育让广大法学学生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为祖国、为人民提供法律服务,进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远大理想。所以,高等法学教育绝不能是单纯的法律技术型教育,还必须加强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
2.培养法律职业道德是保障国家司法公正的需要
我国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国外被称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是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崇尚法律、捍卫法律,是法律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法律人员的法律职业道德是国家司法公正的重要支撑。因此,高等法学教育应当加强法学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崇尚正义、追求真理和捍卫法律的观念,逐步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公平正义的理念和崇高的理想。只有具有良好法律职业道德的法学学生,才能在将来的法律执业中坚持正义、尊重法律,最终保障国家司法的公正。
3.提高法学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法律不能背离道德的支持。法律是从外部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而道德则是从人的内心对其行为作出导向。高等法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法律规定的可作为行为,哪些是法律禁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与信任法律,能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维护法律。思想道德教育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高等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整个法律教育体系的灵魂。注重高等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和法律两个标尺来衡量个体行为。这种对照反思比单纯的法学理论灌输更为深入和有效,容易使学生形成自身内在的道德信念、崇尚法律的意识,更能提升法学教育的有效性。
二、法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1.树立法律信仰
树立法律信仰是法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所谓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基于对法律的正义性、权威性,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而产生的法律崇敬,并以之作为行为最高准则的理念。对法律的尊重、忠诚和信念是成为法律人才的关键。具有完备的法律知识却没有法律信仰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忠于法律的,甚至会玩弄法律于股掌之间,成为高智商的犯罪主体。法学学生所具有的法律信仰是其日后从事法律工作所遵从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基点。法律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法律工作者用自己的专长致力于社会福祉、为社会服务。法律工作者比一般社会成员有更强的正义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能运用法律知识主动服务于社会,不计较个人得失去追求和实现社会正义,正是缘于他们拥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因此,法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树立法律信仰、增强法制观念。只有在学生时代就树立相信法律、尊重法律的理念,胸怀对法律的崇敬之情,才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2.公德与私德并重
公德与私德是人同时具备的两种道德。所谓公德,是指维持社会存在所必需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它构成了法律道德的底线。国家法律依靠人来实施,如果法律的立法者、执法者和适法者没有公德,那么法律实施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就得不到保证,社会法治的根基就会动摇。没有公德的社会根本不可能有法制秩序。所以,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公德建设上。相对于公德来说,私德体现为个人品德的修养。作为一个法律人,既要具有公德意识,能够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还要有私德的自我修养与完善,从来没有一个人是私德恶劣而公德高尚的。私德是公德的价值源点,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私德,才能正确实施道德行为。因而法学教育也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私德教育,在公德教育的指导下发展私德教育,用私德教育推动公德教育,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增强。
3.加强法律伦理修养
伦理教育特别是法律伦理的教育是法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法律职业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秩序等基本价值理念的追求,这要求法律职业者必须具有理性与宽容的精神、刚正与廉洁的品格,还要拥有较强的伦理价值思维和伦理道德修养,才能代表公道和正义,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在法学教育中强化法律伦理教育,可以使法学学生在接受法学教育之初,就了解司法公正的社会重要性,了解司法腐败对社会的危害,从而促使他们自觉提高道德素质。在未来工作中,他们能面对各种复杂情况,秉持公正之剑,守卫法律的尊严。
三、加强法学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1.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法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设置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法学教育总体来讲是一种职业教育,但高等法学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技术培训,其最终目标是使法律公平、正义的理念成为学生的内在信念,并成为其行动的指南。因此,高等法学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道德的修养。在制订法学专业教学计划时,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有必要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设为必修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治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尊重、热爱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和良好法治观念的公民。然后逐步帮助学生树立对法律信服和忠诚的意识,形成法律至上的思想信念。
2.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将法律道德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改变传统法学教育重视法学理论、法律职业技术,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围绕社会主义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这个核心来开展法学教育,将法律道德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纳入整个法学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对法的品质及其价值形成理性的认识和追求,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实现专业与德育的双重教学任务?首先,课堂上的思想道德教学应该选择那些能彰显法学的指导思想,体现法律公平和正义的“正面”教材。其次,积极优化教学内容,将法学理论与法律道德和社会的发展现实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将法律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各专业法的教学过程,可以全面、系统地实现法律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法律道德的内化。再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案例,阐明道德和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强化法律意识。加强学生的法律认同感,使学生能从法律角度看待问题,并不断加深学生的法律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法律职业技能,最终形成法律思维能力,在理性上确立对法律坚定不移的崇高信仰。#p#分页标题#e#
3.创新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加强法律道德意识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在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所占整个教学计划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基于这种情况,应及时调整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到监狱参观以及开展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课外实践,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案件,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公平、公正在现实中的真实反映。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切实体会作为法律工作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应拥有的思想素质和修养。实践教育不仅使学生了解自觉遵纪守法思想的基础正是缘于自身拥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而且让学生体验实际法律工作中的境遇,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正义感,进而坚定法律信仰。
4.教师不仅要“学深”,更要“德正”,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首先,法学教育者在具有深厚法学专业知识和法律能力的同时,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重视法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把树立学生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念和道德教育摆在首位。在进行法学教育时,应该强调正面教育的积极引导,教师在联系现实进行教学评论时,不能忽视法律光明、正义的一面。对于社会上的司法腐败和其他不良事件应该实事求是地介绍。基于法律角度,通过法律伦理性分析和评价,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把握法律冲突中的伦理结构,将法律判断建立在法律伦理分析的基础上。
一、网络信息化对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全新含义
网络德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网络社会发展而出现,因此对于高校德育工作人员而言,首当其冲就必须要确定网络德育的主要目的以及任务,这同时也是网络德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爆炸氛围中,全新时期网络信息化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全新含义。具体来看,首先就是网络信息化表现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价值机制的全新含义,在目前的氛围中,人们都必须要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精神含义,这不单单表现出较高的社会公德水平,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就是网络信息化促进高校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全新方式,当前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对于全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又重新提出了全新的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该怎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下,明确大学生科学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以及传统道德的价值意义等相关的内容。所以在网络信息化的氛围中,不同的高校必须要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德育教学全新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加让高校学生提高自我的思想道德综合素养。
二、网络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创新德育教学全新方式
(一)高效的利用网络资源构建高校德育教育体系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自身的便利性在高校学生中不断的应用和推广,高校思政工作环境出现了非常显著的进展,相关的人员应该改革之前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不断的寻求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新方法以及手段。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不断加大,其不单单对于常规的教学方式以及生活形式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同时在思想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在常规思政教育方式下,进行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地方很多都是具体的场所,譬如教室,宣传栏等相关地方。不过在网络环境下就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其性质带有虚拟性,所以网络环境存在覆盖面较广,管理标准偏高的特征,常规的管理措施无法做到有效的处理这种管理难题。通俗而言,常规的传统的道德规范要求也在网络环境中的作用也不突出和显著。所以相关高校必须要不断的改革自身的德育理念,构建同全新时期网络环境相发展的德育模式。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而言,更加需要熟悉和了解互联网技术运用特征,必须要将其作为其关键的工作技巧,同时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德育工作。
(二)逐渐提升高校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
一、《道德经》中蕴含的思想道德理念
作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无为。《道德经》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法则、自然状态和自然秩序,肯定人性中的纯真、朴实。1.崇尚自然之道《道德经》非常崇尚自然之道,据统计,文中“道”共出现了76次。“道”有规律的意思,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整本《道德经》围绕“道”这一哲学概念展开。因此《道德经》主张一种遵循自然之道的德育观念,只有遵循自然,淡泊无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上士、上德之人。老子所崇尚的圣人体现着人最淳朴、最自然的本性,承载着社会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然规律、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则的承担者和信仰者。2.崇尚朴实归真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在道德高尚的圣人管理之下,整个社会回归朴实,民众真诚无伪、简朴自然,彼此之间真诚相待。在社会治理方面,老子崇尚无为而治,只有让人民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才能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由此可见,老子在《道德经》中构筑的理想社会并非建立在发达的物质基础上,而是通过净化心灵、崇尚道德、去除矫饰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民群众能够在社会中感到安逸、愉快。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管理者需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升华人的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从而创建和谐的社会。3.崇尚无为自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自化的理念,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的传递不能刻意为之,只有在一种自然无为的状态下才能完成。教育者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也要遵循无为自化的原则,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避免通过权威、说教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生命性和整体性的实现,要使生命自由地发展,使个体掌握自己的生命走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道德传递。4.崇尚节用有度节制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道德思想,老子崇尚虚空、无为的状态,并提出人应该积极追求“不欲盈”的思想境界,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有知耻,才能不怠。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盈虚消长,自有其时。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民族和国家,都应该崇尚节制。如今仍有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存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很容易腐蚀人们的意志,《道德经》提倡的节制的道德观念体现出高远的智慧,对过于浮躁的社会而言,无异于一剂清凉剂。5.崇尚“不争”一直以来,竞争被视为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竞争,但是过分的竞争也会带来恶性后果。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将“不争”视为人的一种道德修养。老子所谓的“不争”,是建立在“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既要积极做事,为社会作出贡献,又要淡泊名利,及时调节自己的心理,避免陷入恶性竞争之中,绝对不能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而有损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德。
二、《道德经》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老子在《道德经》中崇尚自然之道、朴实归真,其教育目的在于使人对道产生认识、感悟和体验,最终将其付诸实践,按照道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老子提出,要将人培养成为上德之人、上士,老子所说的自然不仅指大自然的规律,也指人本身淳朴的天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违背人本身的天性,而是应该引导人去伪存真、回归淳朴。这种看似消极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对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在当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飞速发展的社会,使人们能够在物质世界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不过分地追求名利,保持自己淳朴自然的本性。无为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所谓的无为是指不能率性而为,更不能恣意妄为,而是应该因材而用、顺势而动,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只有这样,个体的创造精神和能动意识才能够得到满足。因此,在当代思想道德教育中也应该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使人保持自己的本心,抵御外界的诱惑。崇尚节俭有度也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提出,自己有三宝,这三宝并非权势和财富,而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可见节俭在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性。对于个人而言,崇尚节俭意味着控制自己的欲望,用道德准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不逾矩、不贪婪,避免由于过分追求外物而毁坏自己的德行,最终自酿苦果。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崇尚节俭意味着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老子的节俭观对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道德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