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it内部审计论文

时间:2022-04-01 23:10:09

导语:在it内部审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it内部审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账外资金;国有资产的流失;审计方法

随着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深入,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经营自和资金管理权进一步加大,而个别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单位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提供了条件。账外设账对国家、社会及个人危害极大,它扩大了消费基金,侵占了国有资产,甚至让个别领导干部走上的邪路。因此,内部审计在每一个项目的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审计风险,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将查出账外资金作为一项主要审计程序,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查证账外资金,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从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入手,查找疑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

初次进驻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行业特点及财务核算等基本情况。其中主要了解:(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及组织结构;(2)审计期间经营情况及上级单位考核情况;(3)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4)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素质;(5)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等。

了解上述基本情况的方法主要包括:(1)查阅上一会计年度的审计报告及工作底稿;(2)查阅被审计单位会议纪录、合同等经营业务资料;(3)实地查看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4)询问被审计单位财务及管理人员。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审计人员可以分析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安排适当的审计程序,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初次审计应首先查看被审计单位工作环境,了解生产性质,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分析哪些环节容易出现问题,如被审计单位有无将本单位房屋出租,自办油库等情况。在审计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账户,有重点地审查收入是否完整入账。涉及现金收入的,还应审查现金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是一项很有效的审计程序,执行该程序花费较少的审计力量,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我们在某单位审计时,通过查看该单位环境设施,发现临街门面房较多且全部出租给个体户,厂内新建职工宿舍一栋。于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了这两个项目的审计,结果发现房租15万元没有入账,转入“小金库”。新建职工宿舍154万元,资产账没有反映,其资金来源为“小金库”。根据这两条线索,我们查出小金库资金201万元。

二、尽可能取得被审计单位审计年度全部合同及协议,并检查合同编号是否连续

审查合同协议是否存在如下问题:(1)将合同金额与财务入账金额进行核对,看有无收入不入账或以低于合同价入账而无正当理由的;(2)审查有无以虚假合同结算,虚列成本,转移资产的。在对某公司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某项目收入较合同规定金额少186万元而没有相应的变更合同,且该项目发生的成本较大。经核实发现,合同规定的剩余收入213万元已转入该公司多种经营企业账户。三、审查银行对账单,特别留意期初期末余额较大的银行账户

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审查如下内容:银行账与企业账余额是否一致;银行账与企业账借贷方发生额是否一致;对当年利息收入进行匡算,验证其金额是否正常。

企业账与银行账余额及当期发生额不一致时应查明原因,考虑有无挪用公款或将企业资金转入“小金库”的问题。如果银行账户期初期末余额较大,而利息收入较少,应考虑被审计单位有无购买国库券等短期投资行为,而将相应收益不入账的情况。在对某单位审计时,我们发现该单位一个银行账户期初、期末余额较大,甚至远远超过当年借贷方发生数,而该账户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较少。针对这种反常情况,我们进一步核实,发现该单位在三年前就将银行存款500万元用于购买国库券等短期投资,三年共形成收益228万元,转入“小金库”账户。

四、审查被审单位有无自制票据以及票据所列款项是否全额及时入账

用自制收据收取现金作弊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自制收据应详细审查。如我们审计某单位年度全部自制票据的收款与财务入账情况时,发现全年收据金额较财务入账金额多16.5万元。经查证,这部分现金由该单位接待人员保管,作为该单位招待费使用,没有入账。

五、查阅各种文件,检查凭证附件,注意有无将各种扣款未入账的情况

在某单位审计中,我们发现每月工资发放凭证附件都注明了扣款,但没有计入财务账。据此线索,我们查(下转第69页)(上接第55页)出该单位将各种罚款存入个人存折31万元,形成“小金库”。

六、查阅被审单位考核记录及工作报告等资料,留心考核指标中有无需上级

部门剔除因素或解决的费用并查明原因

我们在审计某单位时,发现该单位年底经营考核汇报提到“考核费用中需总公司将某项目成本201万元剔除”。通过该线索详细查证,发现该项目账面反映亏损较大,原因是该单位将该项目收入265万元直接结回转入多种经营单位账户,用于发放职工奖金。

七、留心各种资料提供的信息,注意相互之间有无矛盾

在某单位审计中,我们发现凭证三级明细科目列示该单位有航煤管道项目,但报表没有披露该工程收入及成本,经初步统计,该项目成本达172万元,经进一步落实,该工程收入已转入多种经营单位账户,而成本已全部于年底分摊计入其它项目。

第2篇

[摘要]本文从国际内审协会通过的内部审计新定义对内审人员角色的转变,以及李金华审计长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强化出发,指出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只有强化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并从“是什么”、“为什么要”以及“如何发展”等几个方面对“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进行了全面阐述。[关键词]内部审计定位服务导向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通过的内部审计新定义强调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洞察企业风险,帮助企业实现目标。新定义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要求发生了转变,不再过分强调内部审计人员是一种监督者的身份,而更多地强调他们要帮助管理者和员工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起到服务企业的作用。李金华审计长也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部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我们要把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是一个检查系统”。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要找准定位,要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是审计和评价企业经营的效益性,进行事前控制,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促进实现组织目标。在这种环境和要求下,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也就势在必行了。一、什么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是指审计工作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为企业管理和效益服务,并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更趋于和谐,其审计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查账向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拓展,突破财务领域,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为主导,以审计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风险性为重点,以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为核心,这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是一种更符合内部审计产生发展内在要求的审计理念和模式。关于这一点,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确定的目标上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协助本组织的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实现组织目标。为此目的,内部审计为他们提供有关被查活动的分析性、建设性的咨询意见和信息”。它反映了内部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和咨询活动扩展的趋势,并强调内部审计应采取“咨询”这种“诊断”性的服务方式。即虽然监督纠错仍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但监督纠错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解决和改善问题,类似“看病”性质,根本目的是为企业提供服务。二、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力系统的内部审计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职责是查错防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这种“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一方面不具备独立性,其审计结果也没有强制性,如果审计部门一味地强调审计监督,强调查错防弊,总是事后算账,将自己凌驾于企业之外,这样就会使内部审计的路越走越窄;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定期开展的财务稽核实际就具有财务审计的功能,如果我们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内部审计机构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正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前主席安东尼.瑞德里曾指出的:“我们(内部审计)是改善公司管理水平的力量。我们的业务与其他管理组织相比正逐日增加。如果能继续保持这种势头,我们将成为下一世纪的职业”,否则“下世纪将没有我们的位置”。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找准定位,将内部审计做为一种对被审单位的服务,以服务为导向,拓展审计领域,以防范风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为目的来开展审计活动,建立“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三、“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中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在强调“服务”职能时,并未否定其“监督”职能。审计的本质是监督,监督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监督”一词在审计领域里有其广泛的含义和不同的形式。“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监督包括对法律法令、公认会计准则遵守情况的检查督促,但更多的是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对本组织、成员是否遵循企业内部的方针、政策、程序、制度及履行其职能的监督,从根本上讲,这也是为本组织内部经营管理服务,为提高经营效益,实现组织最高目标服务。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并不是削弱审计的监督职能,而只是对监督的出发点和方式的转变。通过“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而如上所述,监督职能的到位又可从全局意义上促进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也就实现了其服务职能,从而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应有作用。总言之,“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中监督与服务就是一种辩证统一体的关系。四、如何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能否发挥其职能,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取决于审计的内容和质量、领导的重视程度和被审单位的接受程度以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所以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转变思想观念。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和非审计人员两方面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内审人员应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内部审计不仅要监督本单位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而且要提高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这个层次上来,能够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为提高本单位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将自己置身于本单位的经营管理之外,俨然以国家监督员的姿态来开展工作,而应将自己视为本单位管理职能部门的一员,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非审计人员中单位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转变尤为重要,领导是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现代内部审计是促进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要改变那种内部审计是国家的要求,是一种例行公事的错误认识,真正意识到内部审计是本单位内部管理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部分被审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把内部审计仅仅看作是来查问题、挑毛病的,因而在配合审计部门工作和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方面重视不够。内部审计不具强制性,所以这种观念如果不改变,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发挥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改进审计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内部审计要有效地发挥服务职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就要深入调查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现状,找出薄弱环节和经营不善之处,并寻求改进的措施,而这就需要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参与和合作。因此,在审计策略上,我们要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在审计开始时,要对被审单位抱着信任的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内容、计划及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审计过程中要多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探讨改进的可行性措施;在提出审计报告时多采用建设性的语言,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改进措施上;多进行换位思考,站在被审单位的角度看问题,促使被审单位主动接受审计意见。在“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模式下,内审人员应鼓励被审单位的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提出所关心的问题,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使用正面而非责难性的措辞,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指明可改进的机会,不简单地予以暴露;只向被审单位提供其需要的有用信息,针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不同需要,提出不同的管理建议书。其中反映重大问题的报告和审计总结报告呈送最高管理当局,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协调和授权;而详细性的管理建议书则直接送给部门负责人或第一线管理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就地予以改进。内部审计部门采取这种新型的审计方式既可改善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实现和谐审计,又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力,最终必然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继而受到公司管理当局的赞赏。从而使内审人员成为企业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目标的热心顾问和助手。

在工作方法上,一是内部审计工作要从“小作坊式”的单个项目审计,向整体性、系统性的全方位审计转变;二是从审计部门和少数职能部门分散的、单打独斗式的审计和调查,向由审计部门牵头、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审计资源、发动全员参与的审计方式转变;三是内部审计必须丰富审计手段,比如采取计算机辅助进行非现场审计等,减少被审单位的麻烦;四是应围绕企业工作重心,转变工作思路,由原来的以事后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参与决策的全过程,保证决策科学合理和有效实施,为本单位经营管理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做出贡献。(三)转变内审工作重点,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注意选择单位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和对企业效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内审人员应深入了解各所属单位的经营现状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审计项目,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和影响,使内审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除了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项目:1、内部控制审计。这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检查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并通过科学的测评方法找出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堵塞制度漏洞,为完善内控制度服务,防患于未然。内部控制审计大多时候并非是以独立的审计项目进行的,它更多的应是贯穿于各类审计项目的工作当中,作为一个审计侧重内容,这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2、绩效审计。主要指在对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审查其在履行职责时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的专项审计行为。与一般审计指向“钱是怎么花的”不同,绩效审计重点是考量“花钱的效果”,扩展来讲就是对经营行为全方位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从“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实现组织目标”的角度来理解,效益审计也应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核心内容之一。3、决策评价审计。主要是以监督经济决策权、评价决策效益性为主线,加大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过程的审计,追踪决策执行结果,分析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决策结果是否正确有效,促进领导干部科学执政。4、经济合同审计。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和终结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和咨询的活动,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合同审计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可以完善合同条款,避免经济纠纷,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加强相关业务部门的责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预防经营风险,使合同得以正确履行。针对以上四类审计项目,具体到我们电力企业来说一是要以电网建设和基建工程建设的各相关方面为重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包括建设规划的可行性、年度预算的安排、资金的筹措和分解、工程建设招投标管理、设备的采购和供应、小型基建的工程审计等,力求决策合理、降低造价、节约投资。这就涉及到决策评价审计和经济合同审计的内容;二是在绩效审计方面则要以当前公司改组改制为重点,如多经企业的民营化改制,专业化经营等,深入调查分析多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和问题,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产质量;三是要以经营目标为重点,开展以防范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如电力营销方面的风险分析和控制、电费回收方面的潜在风险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内控程序测评等,以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增加企业价值。(四)丰富内审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保证审计成果质量。“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要求针对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相比简单的查错纠弊,这显然要困难的多。内部审计要想更好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归根结底还是要丰富内审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这样才能洞悉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和问题,并就此提出行之有效的审计意见,保证审计成果的质量。1、内审人员结构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审计人员不仅要包括财务会计人员,还要有工程、计算机、企业管理等各种专家。要解决内审人员结构单一的问题,首先就是要丰富内审部门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其次就是设立内审人员专家库。把各方面的专业人员都纳入审计部门是不可能的,内部审计很多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具有特殊技能的外部专业人员的力量。可以考虑将各行业的资深专业人士纳入内审专家库,将其确定为兼职审计员,颁发正式的聘书,遇到特定审计项目时可以抽调借用,相应的时间和资金方面的协调问题应得到领导的支持。

2、内部审计人员应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内部审计人员要成为风险管理的专家,就应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具备放大思维。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调查和测试,应了解影响本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总结与发展思维模式,能够以小见大,帮助企业识别各类风险。3、内部审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交流技巧。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技巧,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计人员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被审计对象的抵触,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及潜在影响,探讨改进措施和可行性。这种关系可以使被审计单位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威胁,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深入调查,发现问题,并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4、内部审计人员要掌握多方面的信息技术。内部审计人员面对企业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和内容日趋扩大的业务范围,要想获取对称的信息量,不因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跟踪审计,仅仅了解财务信息系统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多方面的信息技术。比如进行电力营销审计调查,如果审计人员不熟悉营销信息系统,就无法评价该系统的流程控制合理性和数据安全性,也就无法得出切实的审计结论。(五)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强化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效果。在“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下,监督到位就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以服务为导向也离不开监督。因此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效果也是发展“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要求之一。如前所述,审计的本质是监督,监督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而现行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体系无法体现审计的独立性,其权威性也就无从谈起,这大大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效果,也影响了其服务职能的发挥,这对强化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样也是十分不利的。要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可考虑对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体系进行改革。在现行体制下,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往往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领导层越高,独立性和权威性就越高,反之越弱。对于类似电力企业这种上下级隶属关系复杂的中央级企业单位,在机构设置上可考虑采取下级内审机构直属于上级内审部门,按派出机构设置,与本级单位在管理权上脱钩,下级内审机构发挥监督职能的审计业务工作向上级内审部门负责;发挥评价、咨询、服务职能的业务工作向本级单位经营管理层负责。这样就能在更好地对同级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的同时,也能保证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服务职能的发挥,消除了传统的内部审计强调和侧重于监督但却无法实施有效监督的体制瓶颈。同时,这种垂直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审计资源在全系统内的有效调配。最后援引内部审计大师劳伦斯?索耶的一句话来给当前的内部审计做一个定位:“内部审计师是内部咨询师,是家中的宾客,而不是街上的警察;他不仅要寻找那些或大或小的错误,而且要为改善业务活动提供指南;他不是处分众人的事后诸葛,而是鞭策人们励精图治的改革者;他不仅关心该做的事是否做了,而且关心事情是否做得恰当。”这句话深入浅出地概括了“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本质,内部审计人员只有成为内部咨询师、家中的宾客、改革的推动者,才可说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才真正找准了内部审计的定位。

第3篇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正确认识并恰当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经济评价职能,间接管理职能,而不具有鉴证职能。

内部审计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本部门、本单位规章制度,执行定期考察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协助管理部门更加有效地控制组织经营的一种组织活动,是相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组织所进行的外部审计(习惯称为社会审计或民间审计)而言的。我国的现代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伴随着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建立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虽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来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

1.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几乎形同虚设。内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同时,由于大多数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领导误认为内部审计是“奸细”、是“内线”等等。这些不正确的观点给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使得企业内部内审机构势单力薄,被其他部门所隔离,最重要的是,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也不够,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它的双重角色和自身局限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从而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2.审计手段没有电算化、信息化,审计程序没有规范化。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比较晚,各种专业软件开发滞后,审计手段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素质不高的内审人员手工操作,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特别是审计到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审计线索外调等事项,缺乏法律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在审计程序上,各个企业由于没有共同的参考标准,程序设计上多样化。在对本公司实际情况的审计方案规划时,考虑不全面,取证不合理,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影响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进而影响了管理者的正确决策。

3.审计范围狭窄,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的差错防弊上。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基本上停留在财务审计,即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损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查证上,忽视了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不便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也不能对企业的正确决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探讨

基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做进一步的探讨。

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应具有以下几种职能:

(一)经济监督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在现代企业里,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事务的多样化和管理层次的多级化使得管理阶层对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的第一情况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这就客观上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对有关事项进行监督,监督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达到加强控制、严肃制度、加强管理的目的。

从1983年建立内部审计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双向监督。内部审计既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企业保障国家财产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又要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企业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政府职能已发生根本转变,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干预企业的经营转变为通过宏观调控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样,内部审计摆脱了双重身份,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的职能将逐步由社会审计来替代。它的监督职能,将主要站在企业立场上,为企业的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

(二)经济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对企业中的各种计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定,对经济活动中的执行情况和进度进行评定,对经济效益的优劣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行评定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由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项职能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着世界同行的激烈竞争,这些竞争迫使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进步要效益,向优化资源配置要效益,向调整产品结构要效益,向降低成本费用要效益。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各种计量手段评价企业中各个环节各项费用、成本、支出的合理性,评价企业财务收支、经营成本及效益分配的真实性,评价企业运行效果,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可靠、有效。

(三)具有间接管理职能

从内部审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内部审计一直是为管理者服务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要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相反,由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但是,由此认为“内部审计不具有管理职能,认为它应当独立于管理部门之外,是对管理控制的再控制,对管理监督的再监督”也是不全面的。虽然内部审计人员并不具有管理具体事务的权限,但是由于其最基本“独立性”,导致内部审计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对企业情况全面了解的能力。因此,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内部审计均不应独立于管理之外而应从属于管理,发挥间接管理职能,和其他部门一样为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总之,由于内部审计特殊的性质使它在企业内部中既处于“参与者”又处于“协调者”的地位,间接参加企业管理同时也不失其独立性进而影响公平性。

(四)不具有鉴证职能

有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对企业所属各级组织进行审核,作出审计结论,是一种鉴定,只不过内部审计的鉴证职能对外无效,但对董事会下属的各级组织仍是有效的,因而内部审计有经济鉴证职能。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从鉴证最大的特点(由当事人以外的独立的第三者履行)来看,内部审计机构并非第三者,因为内部审计人员和委托人(董事会)并不是毫无利害关系,而是上下级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聘用和被聘用的关系,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作出的决定最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定”,对外没有充足的说服力,同时,其作出的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也是有限的。

三、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当我国加入WTO后,不仅具有先进管理手段和经验的跨国公司要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我们的企业也要走向世界,融入现代国际经济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也要与国际接轨,也要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要正确地意识到规范对策的重要性。

(一)发展趋势

1.内部审计将由财务领导转为由企业最高管理层领导的独立机构。随着内部审计重要性日益突出,管理者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企业中内部审计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其职能范围也越来越广,由一开始的监督发展到服务咨询等多个方面,包括检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有效性;检查内部各部门及单位对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章的执行情况;检查业务经营和规划中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等。同时,由于内部审计要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向最高管理当局报告,以便得到及时解决。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成为独立机构,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直接领导。

2.内部审计由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在完善企业管理中求得企业发展。这时,企业的经营者面临的大问题不是资金问题,而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失控导致的风险加大和效益下降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实现自我约束,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于是,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规范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满足投资和管理层次多元化的需要,内部审计被赋予了更新的职责和使命,即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

(二)规范对策

1.在企业内部建立总审计师制度:使企业内部审计在组织上加强,在制度上得到保证,进一步深化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协调审计监督和其他监督的关系,一改目前从属地位的状况。

2.尽快完成内部审计向管理审计职能的转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提出改进问题的建议,不仅要查错防弊、评价企业内部各机构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还要审查企业资源的取得是否实现效益最大化,还要关注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时刻注意为管理当局及被审单位提供建设,改单纯的财务审计为全方位的管理审计。

3.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关键是要有合适的审计模式,健全的独立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模式主要有董事会领导模式、总经理领导模式和监事会领导模式。因此,在对领导模式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第4篇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经济管理和审计发展水平的局限,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尚处于探讨阶段。本文介绍了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外包形式,分析了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和弊端,探讨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以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外包;优缺点;可行性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是20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个职业被人们所认识也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今天,内部审计在全面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已经成为了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职业之一。

1内部审计外包的基本状况

内部审计外包(InternalAuditOutsourcing),是指企业从外部聘请专业人员来执行企业内部部分或全部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包最先是由曾经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安永、毕马威等提出的。他们将内部审计解释为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内部审计职能应逐渐向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拓展,此时,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他们极力说服企业关注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将内部审计业务交给外部咨询机构来完成。

2内部审计外包的利与弊

2.1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外部审计一样,内部审计也要求其审计师客观、独立地完成工作。内部审计师的目标是由企业管理层、董事会以及专业准则所决定的。通常他们的目标是审查整个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遵循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通常情况下,内部审计师主要是对管理层负责。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实际工作与管理层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层可以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师,而外部审计师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或联系,有一套公认审计准则需要遵循,还有职业道德的约束,其工作只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因此能够更为客观的报告审计结果,相比之下,独立性更高。

(2)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外部审计组织具有先进的审计技术,丰富的审计经验,一流的审计人员,与已经习惯特定程序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相比,更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外部审计机构因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直处在不断的学习、进取之中,综合素质相对内部审计人员更为优良。

(3)节约内部审计成本:现代内部审计人员除需要及时、准确的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弊、资产保护的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为内审部门的运转,内审人员的薪金,培训支出,市场调查支出,管理费用等等支付一大笔费用,并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不断培训人才,招揽新的专业人员。而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只需支出一笔固定的费用,就可以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部门要面对的一个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内审工作,企业需要研发新的审计软件,处理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将内部审计外包,外部审计机构可以将这笔费用分摊到多个客户,节约了开发成本。

(4)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要求,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税务、营销策划等等)参与到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中。通过内部审计外包,企业可以不用自己额外招揽人才,而通过外部审计机构享受到这些服务。而且,由于外部审计机构的活动广泛,企业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出反应。

2.2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内部审计外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外部审计人员缺乏对企业足够的了解:对企业而言,配备专业审计人员是一种从长远出发的理性选择。外部审计师非固定员工,所以对企业的忠诚度可能不及企业专业内部审计人员来得高,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程度也很难与专业内审人员相比,由于要处理的事务较多,在处理企业内部审计业务时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2)可能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降低:如果长期只依赖外部审计人员而不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企业将疏于知识的积累,而且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审机构,如果想要获得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就需要将自己的核心机密透露给外审机构,这就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3)不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帮助企业管理层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将其外包不利于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也不利于其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3内部审计外包对我国的启示

3.1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1)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

企业需要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并不困难,但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很可能就承担不起这笔费用,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小规模企业一般不设置内审机构,而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中小规模企业较多,在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包是完全有市场的。

(2)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结构非常单一,非审计服务的发展则明显不足。如果事务所积极开展外包业务,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淡旺季不均的状况,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增加了事务所的市场份额,也有利于其稳定发展。

(3)从提高审计独立性的角度来看:我国现代内部审计的起步较晚,主要是在国家审计推动下作为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的工具而产生的,作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自觉性不够高,内部审计力度不够大,受企业影响较多。聘用外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审计,由于其完全独立于企业,有职业行规的约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独立、客观的服务。

(4)从改善审计工作质量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舞台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将愈来愈激烈。企业管理层必须更加关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对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目前显然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合格内审人员。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应对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素质,熟练的业务水平,加之在管理咨询服务领域的实践,其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远胜于内部审计人员。

3.2内部审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我国内部审计职业的监管,规范行业准则:在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上,国外已经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2001年以来,美国爆发一系列财务虚假案,使得安然、世通等巨型公司破产,也导致安达信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世界级会计师事务所饱含屈辱地退出审计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内部审计外包,安然公司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由外部审计事务所——安达信负责该公司的内部审计职能。

为此,美国于2002年7月25日通过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简称为《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这部法案对美国乃至对世界各国会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审计独立性作了新的规定,包括对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服务的限制,其中有一项就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既承担企业的外部审计又承担企业的内部审计。

(2)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在选择内部审计外包时,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形式。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按国家规定要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选择补充,部分外包,合作审计几种形式。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外部审计咨询机构进行适当地补充,部分外包内审业务,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与其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合作审计。而对于一般小型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任务不多,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负担较重,可以选择将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设立其内部审计职能和内部审计人员。

(3)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虽然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在我国完全是有可行性的,从优化资源、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可以选择补充、部分非关键领域外包、合作审计,但对于内部审计完全外包,只能是企业在过渡时期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选择。

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曾了一份题为“关于将内部审计技术外包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IIA的主要观点认为:

一个由训练有素的员工恰当组成的、胜任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比合约规定的审计服务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执行内部审计职能。只要内部审计员工精通业务、工作有效率,并且对企业管理当局负责,企业就应该自己保留内部审计职能,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是为了取代内部审计部门,而是为了让内部审计职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我们不能长期依赖外包来执行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还是要着力于发展自己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加强我国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培养,缩小和国外内部审计机构在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差距,努力培养自己的内部审计人才。

第5篇

首先,提升管理层的治理意识。对于企业所有者而言,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经营管理者自身的履职效果。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建立纯净的控制环境,可以增强审计人员对财务内控的信赖程度,节约审计成本以及工作量。如果治理层的监督职能到位,及时发现上述类似管理层舞弊行为,将会增加审计人员对于财务内控的依赖,降低审计成本。其次,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财务人员处于内部控制的核心地位,其业务水平需要不断进行提升,以达到内部控制的需求。通过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升内部控制各重要环节的履行与效果,体现各项业务的授权、接触、办理都严格地遵循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通过合理的符合性测试后,可以适当地缩减审计程序,达到降低审计成本的效果。

二、规范财务控制活动

关键是规范财务控制活动的一般授权机制。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合理的授权规范以使与各项业务相关的财务授权普遍适用于某类交易或者活动政策。规范财务控制活动的特别授权机制,比如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重大资本支出、大型机器设备的购置等等。通过规范授权机制,审计人员可能只需要通过采取控制测试,定义适当的偏差即可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提升内部控制的信息传递效率

要提升信息传递的速度,提升信息传递的质量。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技术,通过ERP、OA、即时通讯工具等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传递,并通过电子授权的方式进行网上签署。以构建企业全方位的信息沟通,不仅为企业的管理运作提供高效率、稳定性高的环境,也为企业的财务内控提供了时效性较高的信息。ERP系统对内整合企业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以及有价值的管理信息,对外则将企业置于横向以及纵向的交易的过程中以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非常重要的工具。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业务流程、财务会计等纳入ERP系统的设计、运用中,实现信息的一体化,这样在开展内部审计时,将会使内部审计人员极其方便快捷地掌握企业业务流转、信息流转的途径、权限与结果,极大地提升了内部审计的效率。

四、完善内部控制的风险预警功能

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风险评估。对于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说,不但要设计风险评估机制,还要设定风险预警及风险处置机制。对于企业特别是特大型企业而言,面对的风险都是无时不在的,而内部审计的主要关注点就是查错防弊,关注企业的风险控制问题。企业如果本身在内部控制中对于企业可能涉及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具有足够的重视与关注,那么企业能够识别大部分风险,同时对于无法回避的风险采取及时的对策,使企业不致遭到意外、致命的打击。这也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方面。很明显,通过内部审计发现企业风险评估有可能的失效之处,也可以促使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做得更加完善。

五、结论

第6篇

甫瀚咨询连续多年持续对内部审计能力与需求开展调查。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企业规模的大小,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及数据分析的重要性都得到持续的关注,成为内部审计职能亟待提升的五个主要领域之一。内部审计师有意加强其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以及持续审计和监控技术方面的知识水平。同时,内部审计职能部门也打算充分利用一些更高级的数据分析工具来支持风险管理及企业整体业务目标的实现(见图4)。

二、如何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

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逐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一是逐步实现审计管理工作从手工转变为系统化;二是逐步实现从手工查账的审计转变为运用计算机对电子信息数据的审计;三是逐步实现从财务数据的审计到对包括财务和业务数据同步审计,以及信息系统的审计;四是逐步实现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以在线监控为主,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审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将重点关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两个热点: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的使用。

(一)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

1.系统选型和设计原则。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内审工作从手工化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过渡,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与防范反舞弊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在进行系统选型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并结合国内外成熟的IT技术及项目经验。建议考虑的两个基本原则如下:一是业务系统尚不完善时暂不考虑通过系统支持审计持续化。对于信息化程度相对不成熟的企业,如果业务系统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业务流程和运营的支持力度有较多的提升空间,或者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发生较多和较大的变化,建议在审计信息系统选型和设计时优先考虑实施审计流程管理系统,而暂缓考虑系统对审计持续化的支持。否则,一方面业务系统可能无法提供审计工作持续化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另一方面,业务系统未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将导致审计信息系统需要不断变化并与之适应,带来巨大的成本。二是业务系统完善并且审计职能有需要时可考虑通过系统实施审计持续化。如现有业务系统环境允许,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实施成熟的GRC系统或开发设计完整的内审系统。一些ERP厂商提供了风险管理、内控和内审相关的产品,例如SAPGRC,它能够与SAPERP系统整合在一起,方便地实现对业务流程控制的及时监控和风险防范。对于已经实施和使用SAPERP系统的企业来说,实施SAPGRC可以实现与ERP系统的无缝集成,并极大地减少系统开发和定制的工作量。而对于其他一些企业,如果使用的业务系统种类繁多,可能会需要开发和设计与自身业务系统接口的内审系统以支持持续性审计。2.审计流程管理系统。在建设审计流程管理系统时,应与现有内部审计业务工作进行无缝对接,满足内部审计工作各环节需求。根据审计业务工作流程,通常审计信息系统至少具备以下基本功能(见图5)。3.与业务系统集成的持续审计系统。在设计与业务系统集成的持续审计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前瞻性、战略性、可拓展性、具有商业智能,使其向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便捷高效、具有强大分析及决策支持功能的、覆盖内审工作各环节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对于其功能可考虑如下方面:一是实现与现有各业务信息系统数据自动抽取和实时交互,利用先进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内部审计数据来源自动化、实时化、可视化;二是建立拓展性强、部署灵活、配置便捷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审实践的逐步优化、变更和完善,打造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内部审计信息化解决方案;三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商业智能工具,打造具有高度智能的、多维度分析与报表展示及决策支持功能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见图6)。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CAAT)的运用在建设与业务系统集成的内审信息系统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内审部门也可借助CAAT的运用,对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内审工作的效率。使用CAAT的好处包括:一是在审计的样本测试时可选择全部样本而非抽样进行测试,使审计范围覆盖面更完整,测试结果可靠性更高且提升效率;二是可以用来进行趋势分析、异常分析和对比分析,有助于发现舞弊的危险信号;三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层提供更有价值的改进建议。常用的CAAT工具有ACL、IDEA、MicrosoftAccess和MicrosoftExcel等。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第7篇

如前所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分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这两种形式各有优缺点,高校不能全盘复制。如果实行全外包,意味着高校不保留内审部门,全部审计业务交外部审计人员实施,这不符合《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三条规定的“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所以企业的全外包形式在高校行不通。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和企业有明显不同,节约审计成本是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但不是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首要动因,高校审计费在专项资金中都有保证。根本原因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还比较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校审计业务需要。因此,高校是以提高审计质量为首要目标来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综合上述两点分析,高校应根据自身审计业务特点选择合作内审模式下不同的合作形式,以达到审计服务和质量的最佳结合。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高校审计内容、审计方法有别于企业,将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定位为合作内审模式下的三种合作形式,即补充、全部委托、部分委托,充分考虑了高校审计业务的特点,能够满足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需要,可结合高校审计业务内容和特点选择。

(一)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首次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计审计》中提出,并于2009年9月1日起实施,现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其内容触及到教学、科研、财务、资产、采购等管理活动中,被审计对象为高校各管理层。为客观、准确地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要求内审人员熟悉学校业务流程,了解各被审单位审计业务特点及审计风险点,可以采取补充形式,即审计任务虽内外合作完成,但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为主,外部审计人员起协助作用,审计风险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该方法有以下优势:1.责任风险的明确性。外部审计人员仅对审计项目定事项发表专业评价,其专业评价是否被采纳并在最终的审计结论中体现,由内部审计人员决定,避免了相互扯皮并对审计结论产生分歧,从而影响审计质量。2.审计结果的实用性。内部审计人员了解高校的组织构架、部门的利益格局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内审人员掌控全局;外部审计利用专业特长,就事论事对特定事项发表意见,两者配合能确保审计结果具有深度和实用性,能够得到管理层的认可。

(二)建设项目工程审计建设项目工程审计分为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由于其专业性强,审计内容涉及到土建、水电、设备、安装等基建工程不同专业领域,必须由专业工程咨询公司进行全面审计,采取的外部化形式是全部委托。与国内外企业的全外包形式相似,在保留内审机构的前提下,将审计业务全部委托给工程咨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不参与到工程审计项目中,工程审计风险由工程咨询公司承担。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契约方式对审计质量进行把关。优势是能够发挥外审的专业特长,符合社会快速发展,专业化协作日趋精细下的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精神。在实行全部委托模式下要注意以下两点:1.选择高品质的会计事务所是关键。要综合声誉、资质、注册会计师数量、实力、等级等因素全面考量,防止资质低、市场份额占有小的事务所以低价位中标。2.完善合同内容。内部审计部门是通过契约方式对基建工程审计质量进行把关的,合同是监督外部审计单位是否全面履行职责的载体。因此,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受托责任内容,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行为责任,即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二是报告责任,即受托人按委托人利益行事,真实报告或不真实报告应承担的责任;三是某种规范,即受托责任履行中,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四是控制责任,即对受托责任关系中各方责任和权利的控制。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前,高校已发展成为产、学、研并行的巨大的经济活动主体,开展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需要,也是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监督机制的需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采取部分委托形式,即审计小组由内外审计人员联合组成,涉及到内部控制评价的由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外部审计人员只对财务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意见。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和风险。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实际情况,了解高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审计流程及管理层关注的焦点问题;外部审计专业上具有优势,能够准确判断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这样可以整合利用高校的内、外部资源,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实行部分委托模式下要注意以下两点:1.配合的协调性。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与外审人员的协调有一定困难。外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往往就事论事,以完成合同内容为目标,而内部审计部门以服务学校管理层为出发点,由于审计目标的差异性,对审计结论往往存有偏差。2.审计结果的风险性。部分委托模式下,内外审计人员在一个项目中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承担相对应的审计风险。外部审计人员为规避审计风险,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审计、发表意见,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另外,外部审计人员不熟悉高校实际情况,审计结果缺乏深度和实用性,往往达不到管理层的认可,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审计结果的风险性。鉴于以上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在实行部分委托模式下要建立沟通机制,在与学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事务所交流中采取例会制、报告制等方式确保沟通信息开放和富有成效性;另外要完善合同,明确各自责任、义务和风险,确保外部化目标实现,降低审计外部化风险。

(四)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是高校传统审计项目,在高校审计中仍占主导地位。学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决算审计、学校及所属单位和部门财务收支审计、各种专项资金审计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都属于财务收支审计范畴,应分别采取不同合作内审方式:一是以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为主的财务报表审计,如单位下属的食堂、校办产业等实行全部委托;二是学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决算审计,因涉及到高校部分核心业务,不宜外部化;三是专项资金审计,如科研经费、公务招待费、公务用车经费等可实行部分委托,即对某一审计项目的审计,审计小组成员由内外审计人员担当,分别承担不同的审计风险。

三、结束语

第8篇

作为为广西的国有独资企业G集团,经过多年快速的扩张与发展,已经成为拥有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孙公司、重孙公司合计近100家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发展目标的实现,战略的制定实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企业发展战略的不断变革,G集团的内部审计也实现了职能跨越式的转变,由合规性审计逐步向增值型审计转变。除了传统意义上提供的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等监督服务外,G集团内部审计正逐渐以企业“内部顾问”或“咨询师”的身份,为企业提供战略实施、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评估咨询,为高层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而在G集团实施的“大战略”管控体系中,G集团主要采取三个原则:“一是战略制定以总部为主,在统筹兼顾基础上注重整体和长远;二是投资管理采取三级审批机制,在健全完善制度基础上强调严谨高效;三是投资职能根据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进行授权,在集权和分权上科学平衡”,围绕这三个原则,G集团一方面聘请了国内著名的咨询机构制定了《G集团2011-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赋予了内部审计新的职能,要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全程参与到企业的战略管理业务中来,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执行出谋划策,具体是:在战略规划阶段,要求内部审计主要对咨询机构编制的战略发展规划进行审核,并结合对公司过去发展战略实施效果的审计情况,提出修改完善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的建议供集团战略投资部参考,以保证战略规划制订的科学性、可行性。内部审计在这个阶段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战略管理方向性的决策参考。

在战略决策阶段,要求内部审计主要对集团战略决策中的项目投资管理过程实施全程监督,从决策程序是否违规、决策是否存在失误、决策是否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等方面入手,重点识别战略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及时提出纠正战略偏差的决策建议,帮助企业高层领导及时审视战略方向及战略策略的正确性,规范企业战略决策的程序及行为,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内部审计在这个阶段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战略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在战略执行阶段,要求内部审计主要对各业务部门及各下属企业实施战略的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评价企业资源投入与战略目标是否匹配;在战略执行中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是否适时调整战略,作出快速的应对措施有效进行处理等方面,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修改建议供企业高层领导决策,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竞争变化的需要。内部审计在这个阶段的作用则主要是促进战略管理的可持续性与实效性。

二、内部审计在战略管理咨询中的“三要”

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是可以介入公司战略管理的任何关键步骤并发挥其重要的评价、咨询作用的。内部审计要想在企业战略管理咨询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参谋与智囊的作用,应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一)内部审计参与企业战略管理咨询要得到企业高级管理层的积极支持作为企业经营的“中枢大脑”——战略管理活动,是企业内部最高层次、最为重要的管理活动,内部审计要想参与其中,必须与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了解高层管理者的想法、经营思路,并要求高层管理者给予内部审计足够高的组织地位和权威,提供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及强有力的工作支持度,才能有效地开展相关的战略管理咨询活动。

(二)内部审计实现战略管理咨询要在继续发扬传统审计优势的基础实现工作创新内部审计从事战略管理的咨询活动要注意结合已开展的传统审计项目的优点及长处,在关注企业经济信息真实性、合法性的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审计实践,在继续发扬传统审计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审计工作创新。一是要利用传统审计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案例数据,建立起企业战略管理咨询的资料数据库或风险案例库;二是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环境变化的研究与可持续战略的制订工作;三是建立起科学的战略管理咨询体系,以帮助高层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带领企业朝着正确的战略方向迈步前进。

(三)内部审计发挥战略管理咨询的作用要靠一支适应高起点、高要求的审计团队内部审计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发挥战略管理咨询作用的效果。作为战略管理咨询顾问的内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战略管理理论和实务的相关经验,必须经历过长期项目工作的历炼,必须对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体系熟悉与了解,并能在工作中对问题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学会从宏观的层面去看待企业的问题,能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实务提出真知灼见。

三、内部审计在实施战略管理咨询中还应注要三个“不要”

(一)内部审计的战略管理咨询意见不要落于“虚化”“、空谈”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在项目审计工作中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战略管理实务工作中去,发现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中实际存在问题,而不是照搬理论,进行假设性的描述,提出的咨询意见由于没有基础数据和事实材料的支持,最后“虚化”,形成空谈。

(二)内部审计的战略管理咨询工作不要延续定势思维内部审计人员由于长期从事一线的项目审计工作,很容易在从事战略管理咨询工作时形成定势思维,而把战略管理咨询这个要求具有整体观及发散性思维的综合性工作做成了一般的管理咨询业务,从而发挥不了内部审计在战略管理咨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实际效果。

(三)内部审计的战略管理咨询不要忽视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开展战略管理咨询业务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说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熟悉和完善,在开展相关活动时要注意防范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并时刻注意保持工作的独立性,内审人员如果参与了企业的战略规划、设计工作,就不应再参与企业战略实施、执行效果的评价工作,以防止工作中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舞弊风险。

四、结束语

第9篇

内部审计由单位特定部门、特定人员组织实施,审计结果直接为本单位服务,是保障单位健康运行的重要内部防线。不同于一般企事业单位,医院是社会公共卫生产品的直接供应者。为保证人民经济利益和国家财政资金安全,医院内部审计在审计目标、抽样重点、审计程序等方面都独具一格。同时,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现代医院内部审计实现信息化同步,全面信息化将成为医院内部审计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化医院内部审计发展背景

1.HRP发展现状。目前,医院信息化的最大亮点为医院资源计划系统HR(HospitalResourcesPlanning),该系统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医院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HRP来源于企业先进的资源管理理念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将ERP与医院系统结合开发出HRP,是医院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大胆新。HRP的实质是医疗卫生机构向企业学习先进、规范、精细的管理理念的尝试。目前,HRP建设正全面展开。发达国家50%以上的大中型医院已开始应用HRP;美国综合实力排名前100的医院中近70%已实现HRP的全面部署;欧洲地区90%以上的大型医疗机构已将HRP项目纳入实施计划中。国内医疗行业虽然接触HRP较晚,但不少大型医院也已经开发出成熟的HRP系统,实现了医院人、财、物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因此,HRP将成为未来医疗卫生行业资源综合管理的发展趋势。

2.信息化对医院内部审计的影响。HRP系统是医院全面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其核心内容是借助信息技术对医院人、财、物三方面的信息进行资源整合,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具体过程为:HRP系统会构建了一个医院信息集成平台,汇总医院科室、员工、固定资产、药品耗材、供应商、客户等基础信息,形成统一的数据源,通过后期的数据筛选和数据转换,对预算、财务、资产、绩效、薪酬等经济运行业务进行整合,实现前台医疗业务与后台运营业务数据交互使用,以确保各系统之间数据共享和数据联动。HRP推动了医院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变革,同时也为医院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HRP构建了信息数据共享平台,使得内部审计能够快捷、迅速地获取审计资料和审计证据,有助于医院内部审计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由于HRP几乎对人、财、物三方面所有的数据进行了整合与处理,致使风险高度集中,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更甚。此外,信息化还导致了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风险点发生改变,内部审计如果仅依靠HRP系统进行判断,有时无法取得合理保证。因此,在医院信息化背景下,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需要创新审计技术,开发个性化审计软件,借助HRP建立属于内部审计独有的数据库,为信息化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信息化医院内部审计发展制约因素

内部审计与HRP的结合,创造了信息化医院内部审计的新理念,实现了内部审计历史性飞跃。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崎岖而坎坷的,来自制度、技术、环境、人才等方面的压力都对信息化医院内部审计形成了制约。

1.法律法规制约。我国审计体系的法律依据有《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主要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服务。根据《审计法》相关规定,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的组成部分,应在国家审计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因此,在法律层级上,我国内部审计就明显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导致社会各界对内部审计的忽视,以及对内部审计权责、性质的认识不清。在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了《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但相应的实施细则却迟迟未定。而医院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的指导和保障,医院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专业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

2.信息技术制约。信息化浪潮中,医院内部审计主要面临两次信息化挑战:一次是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审计环境、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对象的改变,一次是HRP实现了医院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革新。但由于重视程度低、经费投入少,医院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指导缺失,内部审计专有数据库创建难度较大,致医院内部审计的转型和进步总是滞后于医院信息化建设。

3.HRP发展程度制约。HRP为信息化医院内部审计创造了发展契机。借助HRP的信息整合力,医院内部审计能够直接与财务、资产等数据库进行数据对接,形成审计专有数据库,同时,也使得非现场审计和可持续性审计成为可能。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成熟的HRP系统之上的。在国内,虽然部分大中型医院已经引进了HRP,实施工作也已逐步开展,但总体而言,HRP在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中仍处于试运行状态,还需要进一步调试和完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信息化医院内部审计的建设就应该停滞,相反,如果就此忽视信息化医院内部审计,将会导致内部审计与信息化更大程度的脱节,甚至会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创建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即使HRP发展程度不高,但目前依然是发展信息化医院内部审计的最好契机。

4.专业人才制约。信息化医院内部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专业性、综合性的新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掌握专业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具有信息化思维,而最关键的是,具备将内部审计与信息思维结合的能力。自2006年《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实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内部审计队伍不断壮大,审计人员素质有较大程度提高,但在综合性和信息处理方面,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更多的专业培训和学习。因此,为进一步发展信息化医院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信息化认知。

四、信息化医院内部审计发展思路

1.以服务主导型为发展方向。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是在医院信息化背景中形成的。它要求内部审计深化“服务”意识,组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积极为院领导和各处科室提供决策支持。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加快推进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突出政府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职能。医院是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创新医院管理模式,医院内部审计也必须由管理主导型转变为服务主导型。资源管理信息化推动了服务型医院内部审计的形成。一方面,信息化资源管理模式下,医院基础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持续进行,内部审计与医院各板块之间形成有效的数据对接,有助于内部审计在风险预警、实时监控、咨询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效应。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还具有为领导提供决策辅助,为处科室提供计划指导的功能,全面展现了医院内部审计服务主导型的发展理念。建设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除了政府支持和信息化推动外,法律法规的保护、信息技术的支撑以及专业人才的指导也都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