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8-29 06:37:21

导语:在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把握“3+综合”高考生物试题特点进行复习

高考卷题型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简答题。选择题中排列有序, 按生物、化学、物理排列,简答题排布无序。试题内容体现综合,偏重学科内综合、 跨学科综合试题较少,跨学科综合试题是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编制源于教材,运于教材,重在能力的考查。例如:广东卷第45小题:“目前有关国家正在联合实施一项‘人类基因组计划’。…… 全部DNA约30亿个碱基对…… 大约10万个基因…… ”略。试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的 24条染色体的基因和减基顺序。试指出是哪24条染色体?为什么不是测定23条染色体?

(2)在上述24条染色体中,估计基因的碱基对数目不超过全部DNA碱基对的10%。试问平均每个基因最多含有多少个碱基对?

(3)你认为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 ’有哪些意义?用到课本的知识点有常染色体、性染色体、染色体组、基因、DNA、同源染色体。这种试题主要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试题编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大部分试题以生产、生活、实验、社会现象为情景进行编制,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运用的知识都是中学教材中讲过的基础知识,关键是学生能否把中学学过的知识迁移到题目设定的新的问题中,并运用它解决问题,这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些热点主要是指那些影响最大,几乎人所共知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而不是指偏、难、怪的内容。另外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指应将生物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

二、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加强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可以忽视和放松基础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还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要求学生理解透彻,能举一反三,有些知识点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规律,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也可通过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细胞图形对比得出结论。减数分裂与基因的遗传规律也有一定的联系,联系点就是关键点,也是难点知识的突破点。

注重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就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和总结,形成生物学的知识网络,形成体系,一个知识点,只能从内涵上理解透彻,而知识网络则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使这些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组织复习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尽量做到:常见的题不出错,不失分,不常见的试题认真思考,努力做好,减少失分。

三、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的高考试卷中都有探究设计实验类题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目标之一,实验探究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尝试性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和执行实验计划,分析实验资料和得出实验结论,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等。在高考中不可能考查学生独立完成全程性实验的各个方面,考查的内容主要应该是:作出假设、制定计划、预测结果,分析结论和进行评价等。

生物新教材又要加许多实验,有些是以前大学材料中的实验,现在放在高中教材中了,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整个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例如对比实验法、模拟实验法、观察法、解剖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教师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综合能力,在高考中尽量在实验题方面不失分,有自己科学的、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这需要培养锻炼。

四、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

计划的制定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一般从程序上来说分为章节复习,专题复习,学科间综合与模拟测试几个阶段。

(1)章节复习。主要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 通过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不仅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要理解透彻,难点、疑点全部搞清,而且要能灵活应用,特别要把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注意相关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应做好章节练习。从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专题复习。 这个阶段的复习实际上是在章节复习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把难点、重点知识系统化,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我是把知识分为这样几个专题来复习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分裂(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规律、生物实验、现代生物技术、新科研成果、新成就、热点问题等。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复习

单纯的说教式或题海式复习无疑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学科比重中处于劣势,如果再加之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如同嚼蜡,对生物知识的复习更增加抵触情绪。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在“有效”上动脑筋,以此提高复习效果。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提高生物有效复习的几种做法,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完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演讲复习导入新课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谐民主的课堂是开启生物复习的大门。复习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甚至认为已全部掌握,因而往往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对知识的进一步渴求。因此,我尝试变换课的结构,力争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复习课真正形成巩固、提高、拓展、创新的崭新局面。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每堂课开始5分钟,我留给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述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解不当之处,其余学生可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然后我利用投影仪将上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放出,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随着这一活动的举行,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短短5分钟,能使学生于课外刻苦钻研,网罗信息,勇于实践,积极为开课上讲台演说准备素材;能激活学生思维,为一节课的开端造就一个“学生为主体”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与之有关的现象,这也是复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问题解决,从而较好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提出问题与创设情景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问题的出现自然会激发思维,而思维只是指向解决某个问题的。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和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就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进入问题情景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同时也对学生复习起了定向作用。如:复习“生长素发现”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长时间放在窗台上的植物为什么向室外倾斜生长?②将植物用不透光的纸盒罩住会怎样?③去掉尖端后植物还生长吗?④用什么方法证实尖端能产生某种物质并与现象1有关?⑤你还能举几个与现象1相同原理的例子?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及提出顿时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表现出少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

2.组织讨论与解决问题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迅速明晰,并越来越接近问题的彻底解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争论反驳以形成信息的多面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思维活跃的讨论和争鸣,问题明晰了,条理清晰了,结论明确了,学生较快地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上。

3.启发点拨与归纳问题

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请部分学生代表就有关问题作答,其不足与错误之处可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订正,教师结合巡视时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启发、点拨、补充与修正,将讨论所得向广度和深度进行引导,并根据实际需要归纳总结,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学生参与基本知识点的讲解趋向成熟时,我又尝试了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参与提出相关问题。这不仅能够根据高考考点,扩展思路,加深学生对考查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大大增加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容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一个新途径。几次实践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大大减少了基础较差学生的“低头率”之外,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我的思路,将问题扩展、对比、归纳,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让学生在整理、归纳、总结中复习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课

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本学科,在中学时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随着新课改在教育事业中的不断渗透,传统的课堂教学得到一些转变,建立高效的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的共同目标,但在转变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或者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不够明确,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如何在建立高效课堂的同时使得学生学好生物课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从六方面来谈一下就新课改上好高中生物课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学会预习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的过程中,无论哪一门课程,教师都要教导学生要自主学习,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可以真正的理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预习可以有针对性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而学生通过预习提高自身的预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看课本首先要理顺学习的内容,将知识的整体框架分析清楚,根据自身情况考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不能理解的知识要在课堂上解决,学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时,学生在预习时首先要分析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要结合整个单元讲述的问题,针对课后习题进行预习。

二、学会听讲

预习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则是最佳的听课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分析高中生物中的重点与难点部分,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有侧重地进行学习,这样能够更快地掌握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做好笔记,记忆毕竟是短暂的,所以笔记的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讲述,学生在认真听讲的过程中,做好笔记方便课后复习。做笔记也是一门学问,不是按照教师的板书一字不落地全部抄下来,而是对不理解的重要的知识点记录下来,这样就不容易使学生在忙于记笔记的同时忽略听讲。

三、学会提问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听课,还要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对于听不懂的问题要及时问教师,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把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积极地表达出来,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内容时,学生要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对实验的过程积极作出分析,在课堂上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才可以真正地掌握遗传信息这一知识点。

四、学会复习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地学习每一节的知识,还要对整个章节作出系统性的总结。知识与知识之间是连贯的,不能只是单单对某一个知识点系统性的复习,在总体的整理过程中才可以真正地掌握知识结构,对知识中相连接的部分要认真分析,并且要时常地翻看课本和笔记。

五、学会思考

知识是灵活的,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教导学生通过思考认真地对知识进行总结。高中课程最终培养的就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时,要学会反思和思考,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题目与题目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答题的时候多想一想这样的表达方式好不好。通过考试,要对错题学会及时的总结,提高自身的答题能力。

六、学会总结

生物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平日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学生往往只关注自己的考试成绩,对错题漠不关心,看完成绩之后就等待教师讲课,这样会大大降低自己的学习效率。学生要自己学会总结,对于考试中做错的题目,要自己建立一个错题集,首先要自己再做一遍,可以参照答案自己分析,对于实在不会的题目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这样才是学习的最佳方法,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才可以在遇到相同的题目时不会再次犯错,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生物学领域研究的范围也在逐渐地扩大,我国对生物学领域的人才极为需要,培养有能力、有思维的专业型人才是适应时代的要求。高中生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绵勤.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生物[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08).

[2]张胜春.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J].知识经济,2011(05).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量使用多媒体技术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已经将多媒体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手段,很多初中生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几乎将全部的心思都花费到制作课件视频上,而忽视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钻研,忽视了教学重难点与疑点的分析,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2]。同时,过度使用多媒体,也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使学生分不清主次,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多媒体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虽然经常使用,但是其教学功能仍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这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用[3]。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前生物课堂使用多媒体应用表面化,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主要表现为,在视频播放、音频播放、文本呈现、动画效果展现等方面应用不到位,以致初中生物的新课导入、知识解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结合,重点分析实验步骤

初中生物虽然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初阶知识,但其仍具备生物学科本身的实践性、操作性及逻辑性,初中生物教材中也包含着许多实验课程[4]。在传统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直接讲解实验步骤,学生既无法亲自体验实验操作,也无法直观看到实际操作过程,对实验的步骤与现象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针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平台中寻找相应的实验操作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师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自己讲解、自己录制视频,教师可以在实验视频中重点强调实验步骤的分解部分,细化实验细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相关实验内容[5]。以初中生物教材中“血液”方面的学习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本章节教学内容为课堂核心内容,进行“观察血细胞、血浆”的实验。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准备教学视频,并且在视频中重点强调操作手法与注意事项,说明做此实验的教学原因与目的;其次,在课堂上播放此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实验操作,遇到重点部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暂停”“重放”等功能,让学生重复观看重点操作部分,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实验。

(二)转化生物抽象知识,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初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很多知识点都是抽象的,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理解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化的知识,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生物的学习难度较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一个生物知识仅仅需要利用教材、黑板就可以开展教学,学生无法从片面、不立体的讲解中真正理解生物知识、掌握生物原理。针对这种情况,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将较为复杂的知识通过简单的逻辑结构图或视频呈现出来,简化学生的思维,将抽象的生物现象通过视频及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细菌与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准备一些关于真菌与细菌作用于物质的视频短片及图片,让学生对真菌和细菌的作用产生直观的印象,避免学生对真菌及细菌对物质的作用产生认知混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视频中“腐乳的制作过程”,教师可以将视频中制作腐乳的等待的时间部分剪除,直接让学生观看制作之后5天、10天、15天之后的变化,让学生能够明显地看到腐乳原料的变化,从而对细菌与真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讲解疑难知识点,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初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中的疑难知识点,将疑难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便学生学习,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6]。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等功能进行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配合多媒体重复播放、慢放、快放、放大等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能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染色体”一课为例,教师讲课时,不少学生反映对染色体变异部分的知识点难以理解,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认识,更不能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此,教师可以设计染色体变异教学视频,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知识点,引出染色体变异概念,导入新课;其次,通过多媒体图片功能展示染色体结构图及其变异图,并提供实例,如有子西瓜和无子西瓜等,学生通过观看有子西瓜细胞染色体组成图,以及无子西瓜的染色体变异图,真切地看到染色体结构及其变异的具体过程、结果,知道了什么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变异的基本类型。在多媒体教学下,教师从上节课内容的回忆导入染色体变异概念,到讲解染色体结构,再到讲解染色体变异及基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了关于染色体变异的知识体系。而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口语讲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过程、结果,学生对染色体变异的理解停留在书本和想象上,自然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后,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等载体形象地展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则易于建立知识体系。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本科生物教学;优势;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30-0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教学形式上的根本改变。中国20世纪几十年间,本科教学一直以传统板书为主,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实验学科教学中辅以适量的实验课教学。但进入21世纪后,传统板书逐步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近年来,我校教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PPT软件教学模式(Power Point Teaching,PPT)。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直观性是授课的主要特点。PPT课件教学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能够辅助教师把抽象的知识直感形象地向同学们展示,因此PPT课件教学很快就被生物学教师所接受并启用。通过几年教学总结,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本科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作了一些探讨。

一、PPT课件在高校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近十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由过去每年级几十人增加到现在一个专业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这给教师授课增加了难度。板书显然不能照顾到坐在后排的同学,多媒体教学扩大了版面,同时可以通过声音或版面的调整突出讲授内容,更适合大班上课。具体分析有如下特点。

1.增加课堂教学知识量。过去的生物教学以板书为主,教师必须在黑板上书写与教学相关的主要内容并绘制相关示意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就一节课而言,真正讲授的知识点并不多。PPT课件的使用则省略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教师就可以把课堂重点放在讲授知识点上,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量。目前,我校为适应高校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的改革,本科专业课课时大量削减,教师必须加快讲课速度才能完成授课内容,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质量。因此,使用PPT课件符合本科教育改革的发展特点。

2.增强课堂教学直观性、形象性。生物学的理论和知识来源都是一系列观察与实验推论的结果,教师必须通过大量的图片、标本及实验向学生讲解具体的知识点,尤其是针对分子生物学这类微观生物学理论课程。传统板书教学一方面通过看书来讲解,一方面要依赖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容易造成部分偏差,使学生产生困倦感。PPT课件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其可以使用直观逼真的图片,还可以制作成动画效果或通过色差与声音的处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生物学的知识点变得更好理解。比如讲到《分子生物学》中“原核生物转录与翻译的偶联”这一名词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使用动画来表现边转录边翻译的动态过程,既可以通过动态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细胞结构的连贯性,动态地理解知识点。

3.有助于促使课堂教学与当前科技最新成果联系起来。高校教师不仅向学生讲授成熟的知识、理论,还需要介绍新出现的名词及理论。但由于高校教学使用的教材在某些知识点上并不能反映出最新的科技成果,为了使学生近距离接触科学的最高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课堂教学更有深度,教师应该从网络上下载学科的前沿内容,借助PPT课件从内容编排、图像插入等方面来更直观、更浅显地向学生讲授相关的新内容。反观传统板书则显然不具备这种优势。

21世纪是生物科学快速发展的时期,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及新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代表着该领域的最高成就,有必要穿插到合适的章节给同学们进行讲授。例如: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三位从事端粒酶研究的科学家。在分子生物学“DNA复制”一章讲到DNA以半保留半不连续的方式进行复制,涉及到DNA两端的复制,在当时还没有明确的理论来解释,所以该问题一般以含糊的方式带过,但新的诺贝尔成果告诉我们染色体两端如何完整复制以及如何避免老化的知识,关键在于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和生成端粒的酶,即所谓“端粒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新内容制作成形象生动的课件并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进行介绍。

4.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传统生物学教学无论板书过程还是讲解的过程都有些枯燥,由于缺乏形象性而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多媒体教学是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教学系统。在生物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觉动画和声音效果来表现生物学中的变化过程,使学生接受到立体的新知识,同时使学生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从而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对生物本科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息息相关。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主要弊端与对策

目前PPT在生物教学中已基本取代传统板书,但从学生的反映仍可以看到还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1.容易造成教学速度过快。PPT课件教学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速度过快是否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负荷,是否容易使学生吃“夹生饭”。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这些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懂,教学速度过快不仅使学生听不懂,还会丧失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认为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适当放慢速度,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多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特别是重点知识授课需要老师“常挂嘴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的教学是教师的最大过失。”师生互动也是现代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多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节奏与策略。

2.忽视教学的主要目的,课件制作过于“花哨”。有些教师在PPT课件制作中加入了大量图片,有的能与讲授内容一致,起到辅助教学的良好效果;有的则与教学内容没有任何相关性,只是从视觉上让学生感到新鲜,这些图片的插入对课堂教学并没有促进作用。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大学教师尤其要注意课堂教授信息量的把握,而多媒体的参与本科教学只是辅助手段。在选用图片的时候要注意能否和应讲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要分清主次。同样,声音效果的使用也是这样,否则多媒体的使用对本科教学反而是一种负担。

3.提高教师制作课件水平。PPT课件制作不是书本内容的简单压缩或整段堆积。需要教师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加工成学生容易接受的简洁讲授方式。同时还要重视PPT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否则虽然形式上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仍然难以取得教学效果,学生反而经常抱怨还不如看书容易接受。我认为教师应重视PPT课件的制作,提炼知识点并加以总结,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让学生对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学校方面则应组织教师多参加PPT课件的制作培训班,提高整体制作水平。

综上所述,PPT课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使用是顺应科技时展的必然,而且多媒体教学确实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同时应在教学中多总结、多发现问题,以“教学为本”,这样才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琦.行走在PPT课件与板书之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73.

[2]封彦婷.浅谈PPT课件制作中的几点体会[J].高等教育,2010,(2):51.

[3]杨叔子,王筠.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7.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三生物 习题讲评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42-01

习题评讲是各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高考复习过程中。高三生物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习题讲评可以浓缩课程精华,提炼重要知识点,其质量是保证复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1 习题讲评课的目的

通过评讲,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审题能力的途径,是引导学生抓住题目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突破局部,把握全局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网络的构建,教会学生对各种生物题型的解题技巧。

2 高三生物习题讲评的内容

2.1 典型错误与错因

高三生物习题讲评课应该建立在学生思维遇到阻碍的基础上。在上习题讲评课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答题的整情况,分析错题原因,找出错误的症结。总的来说,学生错题的原因主要有知识性错误和过失性错误两大类。根据错题原因,教师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精确典型错题进行讲解,否则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难有成效。我们可以将这些错误整理起来,跟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使习题讲评课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以达到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例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牧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分析:学生在这类题上出错的原因包括:首先,对相关特征未正确记忆或未真正理解;其次,审题时粗心大意,把“不正确的”看成“正确的”,所以容易选错。对这类试题来说,只要我们掌握“错误原理”,明确“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答案选项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就能轻松作答了。

2.2 通过审题寻找解题思路

无论是什么题都有一个解题的突破口,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审题,找到这个解题突破口。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指导学生学会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其次,我们要让学生挖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找到解题的关键信息。

例2:假如一个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将这个DNA分子放在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让其复制一次,则新形成DNA分子的分子量比原来增加了

A.1000 B.2000 C.500 D.无法确定

解题思路:本题涉及到以下知识点: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通过审题可知,本题的关键是DNA是半保留复制的。故新产生的DNA的一条链是由带有32P的核苷酸组成的。而原DNA上有1000个碱基对,那一条链就有1000个碱基,即1000个31P被置换成32P,那质量自然增加了1000。

2.3 方法与技巧

在习题讲评课中,教师要避免学生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得失和简单对答案上,而要强调在解题过程中应重学生对知识、方法和思路的理解。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贯输常见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达到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的目的。

例3:在一个DNA分子中,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之和占碱基总量的46%。其中一条链上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占所在链碱基总量的28%,另一条链上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占所在链碱基总量的__________。

通过这个例题,我们可以总结生物中碱基的一般计算思路。根据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在双链DNA分子(1和2表示DNA分子的两条互补链)中有以下碱基数量关系:

A=T

C=G

A1=T2,A2=T1

C1=G2,C2=G1

我们只要知道任意两种不互补的碱基在双链中的各自总量和在任一单链中的各自数量,就能得出每种碱基在每条链中的数量。如果将DNA中全部碱基相对总量看成100%,那么同理可得不同碱基在DNA双链或者单链中的百分比了。

2.4 问题变式和发散思维

教师在习题讲评课中,最关键需要培养的能力是知识迁移能力。高中生物必考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命题人可以创设不同的为题请求,变换提问角度,不断推陈出新,一个知识点变换出数个题目,让考生防不胜防。对于这些题目,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解题效率呢?关键在于善于分析,挖掘题目考点,以不变应万变。变式题目跟原题目在形式和解题方法上有比较相似的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思考,以形成发散思维。

例4:DNA分子在初步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碱基

B.脱氧核苷酸

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D.核糖核苷酸

例4可以变形为以下题目:由DNA分子蕴藏的信息所支配合成的RNA在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D.核糖,碱基,磷酸

3 结束语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题目是做不完的。习题讲评是生物复习的重要环节,我们只有通过评讲,总结出解答生物试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才能充分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习;方法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异于其他科目的特点,生物也不例外。下面是我结合了生物这一学科的特点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的一套高中生物学习方法。希望能给各位即将踏上高考旅途的学子们一点帮助和启示。

一、掌握规律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规律可寻,生物也不例外。所以,生物学习的首要就是要掌握其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物的规律体现在:如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等。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观察比较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不仅可以获得新知,也能验证已知。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而我们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生物中有很多东西可以进行比较后理解记忆,如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比较时注意对比较对象全面认识,然后确定比较项目,并做到简明扼要,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比较有利于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中学生物概念多,难于记忆,因此比较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三、综合归纳

综合归纳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遗传的物质基础知识可按中心法则这一主线串联。抓联系,如神经细胞与脑、脊髓联系点在于神经细胞分细胞体、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组成:脑、脊髓灰质等。抓特点,就是要抓重点抓主流。综合归纳不是全部内容一起抓,而是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四、灵活运用

这是学习生物的关键,认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记得牢,学了才真正有用。运用知识解理论题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后者正是高中生薄弱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如学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弄清了这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行为的变化,运用这些知识就可用来判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因此,生物的学好学活关键就是要懂得灵活运用。

五、擅于记忆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擅于记忆知识点和高频考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然而记忆并不是眉毛鼻子一把抓,什么都死记硬背下来,而是要合理高效的记忆。首先,教科书要熟烂于心。教材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生物,掌握了教材就是取得了一半的成功。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往往是高频考点。其次,老师上课强调的考点也要深深地记在脑海中。我们都知道,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着重的考点老师都会反复强调。所以,老师强调的考点,一定要反复记忆。

六、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说的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不仅是生物学中的五个重要步骤,更是我们学习所有学科的五个重要步骤。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做好这五个步骤,对知识进行理解升华,真正使要掌握的知识“属于自己”并“应用自如”则达到了学习目的之所在。

附:[贴心小经验]

(1)生物是一门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不差的答出某概念,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2)准备一个错题本。时间不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 ,可以是左上角,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OK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

(3)实验题是较难得满分的题型,它开放性较强,出题很灵活。但也有法可依:

①认真复习书中的实验,学习常用的方法。例如:孟德尔的测交试验——演绎推理法,萨顿通过研究蝗虫和卵的形成过程提出推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类比推理法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同位素标记法验证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学生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变量法其中最后一种方法常设考点,可见教材实验的重要性。

②认真阅读题干,区分好“探究”、“证明”探究题比证明题要开放,答题注意:加入相同浓度的、等量的、用生长状态(长势)相同的植株等等缜密术语的使用。

第8篇

    妙招一、树立信心,激发潜能

    无论考试成绩如何,同学们都要善于发现和分析通过每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成绩不理想,也不要气馁,应当学会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信心。通过一次次的考试,才能使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少,距离成功越来越近。

    妙招二、分段复习,合理规划

    从2012年3月初到4月底,为专题复习时段。一般可以将高中生物的全部内容分成九个专题: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细胞代谢及生命历程;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生物科技;实验与探究。复习目标是着力培养综合能力。

    从2012年5月初到高考前,查漏补缺、综合强化。这一阶段要有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制订较为详细的复习计划,要保证在高考前完成需要复习和巩固的内容。复习目标是以单元板块复习为线,以高考考点复习为纲,以适应性训练为主,以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在抓好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强化综合科目的训练,加强对思维方法、解题规律、解题技巧等方面的总结和指导,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后期加强高考的实战训练,同时要注意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既要注重高考的重点难点,也不能忽视高考的冷点;研究和领会各地名校模拟试题的新思路与新趋向,在模拟考试中提升应试的经验,增强应试的信心。

    妙招三、方法引路,事半功倍

第9篇

关键词:呈现;苹果效应;印象;影子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生物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方式上和教学效果上都要有所创新,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最大化,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重要性。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教学主导思想引领全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须结合常规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迁移式教学、设问式教学、情境教学等,针对具体的内容恰当应用,使学生能对学过的内容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并灵活运用,就如同问到一个通红的“大苹果”时能随时随地地在大脑中呈现出来一样(即“苹果效应”),最终取得好的成绩。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三点:

一、密切联系实际,转型授课方式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对教材内容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有时感觉一堂课该讲的知识点、该注意的要点都点拨到位了,而且整堂课讲授也很连贯,甚至讲得很是精彩,学生的课堂反应也很不错,但在之后的考试中却成绩平平,甚至成绩还很差。有时甚至刚讲过的内容,在考试过程中重新加以考查,学生依然是答非所问,错误百出。来自学生的反馈:感觉题目很简单但就答不上或答不全面。究其原因仍然在教师授课方式上,没能使学生对上课所授内容在自己大脑中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仅仅是轻轻点水,肤浅地停留在表面,致使在以下的时间里在接受了新的知识后又忘了旧知识。狗熊掰玉米式,一边掰一边丢,到最后一无所获,大脑一片空白。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1)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2)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学生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依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清晰地呈现并在实际考试当中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应是教师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去设置问题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应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并结合自己实际生活经验去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对章节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加以揣摩和总结,对于部分超纲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并在适当的点上加以点拨和启发引导,通过该过程的训练提高知识点在运用过程中呈现率更高,而不是仅仅靠听老师的精彩讲解和看、抄老师的板书等这种低效的学习方式,并在之后的二次或三次应用该知识时能清晰地呈现出来,摆脱以前的讲过、听过、见过、学过、写过但就是考试时答不上或答不完整的现状。

二、明确训练目标,完善训练体系

不同的学生究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学习方式和习惯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知识源头的把握上效果参差不齐,反应在实际的练习当中对知识的呈现效果大相径庭,如何把这种差异缩小到最小。笔者认为训练要有整体性和针对性,训练应该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和能力的训练,通过结合学生实际,设置不同章节、不同难度梯度、不同形式、不同解法的题型的训练,以反映出不同学生个体在针对具体内容上的掌握程度,对练习中反映出的学生整体或个体的薄弱环节位置应加以及时强化,以使在以后的无论练习中还是考试过程中学生对该内容能很好地呈现和运用,这对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解法一对于能力上一般的学生可作为常规解法加以讲解,而对于解法二中的方法对于能力好的学生,通过结合运用哈代-温伯格定律可加以讲解,这样既实现了分层教学,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对此种题型的应试方法。

三、“学”“记”“练”三环节有机结合

课堂是向学生输入知识的源头,课堂也是唤醒生命,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的理想之所。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各个感官,包括听、说、读、写以及更高层次的理解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这仅仅是第一环节。此外要对输入到自己大脑中的这些信息还要加以分类储存,这就是第二环节“记”。教学中遇到更多的就是学生的粗放式的掌握知识,学习环节和评价环节大相径庭。为此第三环节“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学习金字塔”中不难看出,通过应用知识的呈现率可达到90%,学生要把上课听到的、读懂的、写会的、理解的知识点通过记忆之后在具体练习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这个层次更高一筹。多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熟练,以至于在任何小考和最后的高考中能更胜一筹,为整个高中阶段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因此笔者认为正确地处理好“学”“记”“练”三环节将有助于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在对任何考试中考到的知识点都能够随心所欲地从自己大脑中调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提高和加强,用知识就如同用生活中很熟悉的物品一样随心所欲。

参考文献:

[1]张金.如何增强生物学课堂训练的有效性.生物学教学,2010,35(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