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劳动力培训

时间:2022-12-24 23:09:02

导语:在劳动力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劳动力培训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立足点、出发点、着眼点,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计划”,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转移就业能力。

二、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县政府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下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附后)。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规划、组织、协调工作,落实办实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乡、镇(区)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形成统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落实目标责任制。在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已印发的《关于下达年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通知》中,已明确各乡、镇(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指标,要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目标责任制,将指标任务分解到村、社区,认真抓好落实。

3、制定转移就业培训经费补助办法。县劳动保障部门将与农办、财政部门,研究制定转移就业培训经费补助办法,根据转移就业培训的指标任务完成情况,验收合格后给予补助。

4、组织调查摸底。通过加强乡级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聘请村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协理员,加强乡、村两级服务网络建设,建立统计调查制度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贫困户情况,有效地组织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制度、场所“六到位”,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5、确定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对象。各地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B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经济发展对用工的需求情况,确定享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经费补助的对象,要把本地区有劳动能力且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农村低保户、被征地农民等就业扶贫对象,作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重点,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与开展“一户一就业”和“就业扶贫工程”结合起来组织实施。同时,要与劳务派遣紧密结合。

6、确定定点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化原则,鼓励各类职业培训实体,包括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劳务派遣组织、乡镇化技术学校、民办培训实体等,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按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对定点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通过验收合格后给予经费补助。

7、加强信息服务,实现供求对接。各乡、镇(区)要定期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行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定期劳动力需求预测,做到劳动力供求信息对称,培训与用工有效对接。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与当地经济发展对用工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利用劳动力市场网站和多种形式岗位和培训信息,搭建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政策咨询、岗前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岗位需求有效对接匹配。

8、提高技能培训的有效性。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定单培训为主要形式组织培训,实现招生、企业用工、转移就业紧密结合。要统筹组织,引导培训实体按照劳务派遣、校企合作、定单培训的要求组织教学,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专业设置、培训时间、培训教材、培训地点,引进灵活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就业率。在推进办实事项目中,要争取通过政策鼓励、资金补助和优质服务,培育、壮大一批规模较大的民办职业培训实体,更好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三、工作进度安排

1、各乡、镇(区)要根据县下达的目标责任制指标和工作方案的要求,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分解目标责任制,安排好配套资金,抓好组织实施。

2、要做好宣传发动,确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定点单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全面展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第2篇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认真做好20*年度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根据永委办发〔20*〕138号文件精神,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周密部署,科学安排,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

20*年全县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1.51万名,通过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和转岗就业能力。其中“转业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5000名,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务工农民”的岗位技能培训5500名,由县经贸局组织实施;“专业农民”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0名,由县农业局、扶贫办、科协及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预备劳动力培训1600名,由县教育局组织实施。各有关培训部门要建立健全培训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思路,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与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各乡镇要做好调查研究和宣传发动工作,及时将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名单上报有关培训单位。

二、拓宽渠道,多方筹资,健全培训的投入机制

健全“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投入机制,20*年县财政专项安排25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劳动、科技、教育、扶贫等部门和乡镇要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集培训资金,努力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投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智力投入保障机制。实行政府买单培训制度,凡是低保对象、残疾人、欠发达乡镇农民、低收入农民和城市化过程出现的“失土农民”及各类参加技能培训取得技能证的农民,政府予以适当经费补助。

三、整合资源,严格管理,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

充分整合人事劳动、农业、工业、教育等部门现有的培训资源,建立教师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制定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认定办法,根据合理布局、面向社会、公平竞争、方便农民的原则,认真开展培训基地的资格认定,并将确认的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培训能力、培训条件等情况在全社会进行公布,方便乡镇、部门和农民选择培训场所。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标准的要取消资格。有关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部门要加大对培训基地的扶持力度,鼓励培训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企业的设施和场地作为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各经济主体购置设施设备,投资创办专门为培训机构配套的实习实践基地。

四、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技能培训单位要将培训与输出结合起来,加强与用工企业的联系,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争取用工订单,扎扎实实开展订单培训,为农民提供培训、输出一体化服务。积极筹建农村劳动力市场,定期举办劳务输出供需见面会和本地用工招聘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运用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下山移民工程等载体,大力推进劳务输出。努力加强同永嘉在外商会联系,把他们作为了解所在地用工信息的重要窗口,平时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构筑劳动力转移的广阔平台。认真维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依靠县法律援助中心,及时解决农民工在进城打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第3篇

Abstract: The key to the smooth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is to develop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deepen rural reform and improve the rural economic system,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of surplus rural labor transfer must be improved; rural labor training mechanism must be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 of rural labor must be improved.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模式;劳动力转移

Key words: surplus rural labor;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labor transfer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78-02

0 引言

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已经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提高社会生产率、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1.1 农村人口多,剩余的劳动力巨大 城市化速度加快,截至2012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0%,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近8亿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超5亿人。保持现有耕地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等原因,农业将进一步减少劳动需要,农业剩余劳动力170万人,隐性失业大量存在,剩余劳动力日益紧张,据估计,截至2020年,中国的年度劳动力将增加1000万,根据年度经济增长率为7%的就业人口仅增加800万左右一年,有二百万个就业差距。根据国家规定,全国耕地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将逐步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竞争、低水平大幅降低,将农业有960万农业劳动力到其他部门,安排在城市再就业的压力很大,这就增加了困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注意发挥湖南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其他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特别是要加快纺织、物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以就近转移的农民工为主要对象,优先组织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大中专技校学生就近到产业园区就业和创业。

1.2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 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增加,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增多,但农村劳动力整体教育水平还很低,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民在城市很难获得一个稳定和高收入的职业,从而家庭付不起城市迁移,生存和发展的高成本。

1.3 政策的限制和歧视 当前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其他方面的城市劳动力,就业歧视制度不是城市劳动力参与和公平竞争。农民短期在城市就业是很容易的,永久就业特别是永久定居点仍然是非常困难的。歧视在教育和培训表现在缺乏适当的培训,对农民不平等的机会,农民的孩子在城市幼儿园、中学上学等存在很多问题。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适应的教育培训模式

在城市的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了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视程度,但多数农民工的流动,存在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政府有组织的输出仅占很小部分。2012年以湖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受教育程度为例统计分析如图所示:大部分为初中文化程度,有大专文聘的比较少,在全省人口中还存在文盲人口,说明湖南省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如图1。

由于其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很差,非农产业很不发达,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又进一步加重了农业和农民的负担,反过来激发和加速了劳动力的外流,表1列出的工资性收入高于家庭经营收入、且收入主要来自到县外(主要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有代表性的县是三个贫困县。表1说明从长远计,劳动力输出并不利于输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将加剧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社会财富在区域间的不公平分配。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的长期化、固定化,一个新的低收入“工薪阶层”正在农村形成,长此下去,将会产生“打工村”、“打工乡”、“打工县”等等低收入“工薪”区域。引导劳动力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回流,不是仍然回到农村,要视之为我省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势,通过农村劳动力更高层次的转移,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 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创新模式

3.1 充分发挥社区、村级基层组织的作用,抓紧抓好培训前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运用县人事部门和职校的力量,通过大型的人事劳动政策和培训咨询会,对农村剩余劳动人员开展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和培训方面的宣传教育,促进其思想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村级基层组织的作用,通过上门服务,对他们进行面对面的直接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跨出再学习的一步。

3.2 搭建农村劳动力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就业服务的信息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县乡的信息系统功能,建立覆盖全县的农村人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实现县、乡镇、村,农业、劳动、人事各部门,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用工单位全面的人力资源信息对接,解决城乡之间、供求之间以及技能培训与用工需求之间的矛盾。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这种投资少、覆盖面广、传递信息快的远程教育优势,使全县农民教育、培训和职介服务步入网络化。

3.3 建立健全县、镇(乡)、村紧密联系,上下贯通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网络。要在农村尽快建立起农民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把对农民进行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开展起来,并相应地发展教育规模,解决单一教育供给量不足的问题。

3.4 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需要。大力开展服务业和简单的制造、加工业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当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实际,加强对农民进行相关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注意把对广大农民进行的职业技术培训和对他们进行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法纪观念的教育结合起来,要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出发,引导农民进行移风易俗和扫除陈规陋习,帮助他们逐步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舆论和社会风尚。

3.5 因地之宜,分段实施,使农民“双证制”教育工作转入正常的运行轨道。根据不同情况,农民“双证制”教育大致可按二个阶段进行。不同工种,不同职业分期分批进行。

3.6 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有效的农民职业教育投入管理机制。各类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根据学习对象、内容、培训性质的不同,采取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分担培训经费的措施,开展厂校联合办学、“农民学校兼职讲师团”等方式扩大农民受教育面,并不断完善教学设施,逐步实现语音室、计算机联网设备、多媒体设备进入教室。加强职教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业职业教育的质量。

总之,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较少,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剩余劳动力转移在逐渐加快,要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适应的培训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2007(12):171-275.

第4篇

一、贯彻精神,借鉴经验,调整机构

永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苍南现场会后,县委再次召开培训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认真学习市委包哲东副书记的重要讲话和苍南经验,专题研究深化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县委要求相关部门要在思想上进一步重视,认真贯彻落实苍南现场会精神,切实抓好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同时结合实际工作,调整人员,健全机构,充实专兼职干部,落实了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努力使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结合实际,强化措施,开展培训

年初,我们认真总结去年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制定了《永嘉县2005年度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实施意见》,落实专项培训经费250万元。

一是调查研究,开展基地培训。为整合培训基地,促进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4月份组织人事劳动、教育、农业等部门到瓯北等地对我县的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永嘉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认定办法》,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将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培训基地认真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估,择优上报一批基地作为县级培训基地报县农培办审核认定。到目前为止,已有10家基地上报,培训的范围包括泵阀、裁缝、计算机等一些符合我县主要工业产业发展的专业。

二是结合实际,开展培训工作。各培训负责单位根据县委2005年度实施意见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科技局以培训农村先进技术为主,组织我县13位农村技术骨干到杭州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农业局和科协以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结合各乡镇农业发展特点,开展了蔬菜、畜牧、果树等专业的培训;人事劳动和经贸部门以技能培训为主,开展了多期计算机、电工和家政服务培训;教育局以我县职高为载体,针对山区学生开展了裁缝、畜牧养殖业等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充分就业。为了适应我县泵阀产业发展形势,给待业青年提供培训和就业良机,2月份我县成立了永嘉先进制造业培训基地,面向永嘉籍具有技校或职高学历以上的待业青年、普通大中专毕业待业青年、普职高三分流学生,开展泵阀实用操作技术培训,培训经费由县农培办、企业、学员各承担1/3。目前第一期培训班的50名学员已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培训。学员培训后,经劳动部门和企业共同验收合格,取得初级技能证书,即由瓯北镇的较大规模以上泵阀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验收不合格学员继续参加下一期培训,合格后由企业录用。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培训工作中,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宣传不到位,农民培训的热情不高。由于宣传工作做到不够,使一些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且由于我县滞留在家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就业竞争力差,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各乡镇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工业和农业重点乡镇培训工作开展的比较好,一些贫困落后的乡镇培训积极性不高。三是培训项目开展不平衡。目前,我县的专业农民培训开展的比较好,绿色证书、农函大培训工作力度非常大,而务工农民和转业农民的技能培训人数比较少。四是培训后的就业服务不到位。由于目前企业用工需求量不大,加上一些培训机构自身条件的限制,劳务输出供需见面会和本地用工招聘会质量不高,服务工作没有完全到位。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工作机构,特别是四个专业培训小组和各乡镇的培训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抓。加强县农培办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发挥他们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我县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开展县级培训基地认证工作,加强对培训基地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建立信息交流、工作通报、调查研究等工作制度,及时了解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举措。

二是结合我县产业结构特点,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工作。继续采用订单培训或定向培训方式,联合我县奥康、红蜻蜓、报喜鸟等一批知名企业,引导企业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重点结合我县服装、泵阀、鞋业等产业结构特点,充分利用永嘉先进制造业培训基地,开展服装、泵阀等实用操作技术培训,使更多的农民不断掌握实用技能,以适应我县产业发展需要。全面实施劳动力培训“双后双百”工程,使我县初、高中毕业后的分流学生百分之百参加培训,百分之百能够转移就业。

第5篇

据统计,我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56342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2.1%。按年龄结构分:16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65243人,35周岁至55周岁68022人,55周岁以上23097人;按文化程度分:初中以下63814人,初中75300人,高中(中专、中技)17035人,大专以上193人。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专业技能的有23740人,占总数的15.2%,其中:高级工100人,中级工2100人,初级工2154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保守。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不合理,初中及以下比例偏高,掌握劳动技能的程度较低。二是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强的问题,小富即满、小进即安思想较重,只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三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受自身素质限制,加之政府对技能培训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民对技能开发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认识不足。

2、培训难度较大,培训效果不理想。一是目前农村劳动力人群情况复杂、流动加剧,工学矛盾较为突出,组织培训的难度较大。二是培训专业设置与农村实际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对口,加之对市场需求预测手段落后,培训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查的基础,存在较大盲目性,影响了培训的实施效果。三是从劳动力供需总量来看,供大于求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造成培训后没有就业岗位,也已成为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完整的协调运行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劳动部门一家的力量难以实现,为加强此项工作,亟待建立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4、资金筹措难度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涉及面广,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但目前培训所需相关费用筹措难度较大,影响了转移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通过设立职业技能开发专栏,印刷发送宣传标语、宣传材料,开展职业技能宣传周、宣传日,组织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比武等活动形式,大力宣传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国家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容和要求,鼓励技能人才发挥重要作用,以宣传各行业技能人才的突出事迹为重点,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职业培训所需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明确责任,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首先,要成立以主管县领导为组长,劳动、计划、财政、教育、林业、农业、科技及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组织。建立农民工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编制培训计划,落实扶持政策,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在此基础上以县乡劳动服务站、村劳动服务所为依托,成立乡镇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服务网络,重点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其次,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与管理,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绘制以乡镇为主体的劳动力资源分布图,同时制定详细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为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三)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培训工作开展

一是取消岗位和户籍限制,统一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用工单位在使用农民工和城镇居民时要一视同仁。二是积极探索用工单位招用农民工要参加医疗保险的具体办法,保证农民工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待遇。三是在办理农民工进城务工手续时,除国务院、省规定收取的费用外,不收取其它任何费用。四是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扶持,享受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五是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补贴或奖励。

(四)扩大输出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一方面有计划地深入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直接与用工单位见面,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制定培训和劳务输出计划,实现培训基地与输出单位对接,建立劳务输出联合体,另一方面在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聘请信息员,通过原协作单位发展新的用工单位,挖掘新的招聘信息和用工渠道,使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减轻就业压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合理流转。

(五)整合培训资源,全方位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基础,以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补充,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创造整体效应。加强劳动力需求总量和结构预测,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专用性与实效性,加强以产业化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以“绿色证书”为重点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搞好就地就近转移前的职业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林果、食用菌、时差大棚蔬菜等种植技术和水产、畜牧、家禽等养殖技术的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六)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与就业准入制度

稳步推进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转移就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凡是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新增劳动力必须持证上岗。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者,县职业介绍机构不得介绍就业,劳动保障部门不予办理用工备案、合同鉴证和各种社会保险,用人单位不得招收录用;拟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开业、登记手续;拟从事汽车驾驶、汽车修理、摩托车修理的,交警、运管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对用人单位因特殊情况急需招用的,须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可先招收再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上岗。

(七)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把企业用工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聘请监督员等方式,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并及时纠正违反就业准入控制、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和保证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良性健康开展。

第6篇

一、思茅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区,山区面积占90%,总人口25.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6万人,占总人口的48.82%,农村劳动力8.26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65%,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2.8万人。2009年输出劳动力6539人,实现务工工资性收入6977.88万元。

二、思茅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茅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在培训工作中尚存诸多不足之处。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培训机构不健全,宣传不够,群众对参加培训的认识不高,农民工就业培训意识淡薄。虽然阳光工程办公室及各培训基地加大了宣传力度。但影响面不广,培训普及不够,没有做好中长期的培训规划。没有相应的驻外办事机构,导致劳务输出信息不畅。供求矛盾突出。

二是劳动力素质偏低。生产效率高的非传统农业对于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比较高。而思茅区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非农劳动技能不高,就业时只能从事一般性的工种,就业范围狭窄,转移就业稳定率低,因而影响收入水平。

三是培训难度较大。农民“家乡宝”的思想观念短期内难以改变,他们不想离开土地,宁可在家受穷,也不愿外出打工,这就增加了培训难度,导致培训只能在小规模低层次上进行。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很难达到满意就业的目的。

四是对培训效果的追踪调查不够到位。阳光工程已实施6年。对培训转移后的优秀人物及先进事迹报导不够,对培训成效的跟踪调查和宣传不到位。

三、提高思茅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的对策

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强领导,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针对思茅区农村经济不发达,生产条件差。农民生产组织化、规范化、规模化不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实际,齐抓共管,健全转移培训机构,把劳动力转移培训落实到实处。

2. 改变培训观念。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由过去单一的初级培训向综合性技能培训转变。重点抓好部分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发展“一村一品”的转移培训。一方面要适应当地发展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进行培训。如:咖啡深加工、橡胶加工、蚕桑加工,乡村旅游等对口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根据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本地引进产业的用工需要,进行交通运输、家政服务、电子、餐饮等对口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培训一定要符合农民需求,符合市场需要,符合用人、用工单位需要,以需定训,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内容。

3. 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相结合。随着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逐步实施,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时,应及时与劳动保障部门衔接合作,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培训,并与就业岗位准入制度结合起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通过考核,符合条件的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7篇

(一)抓组织、健全工作体系

乡上成立了由乡政府乡长任组长,乡政府分管科技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站所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日常工作。

(二)抓制度、规范工作机制

研究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了台帐管理制度、音像资料管理制度、领导小组定期督查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并将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在全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此项工作有人管事,有章理事。

(三)抓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我乡今年召开劳务座谈会、动员会等各种会议20多场(次),发放劳务用工信息300余册,宣传材料20余份。及时总结归纳各村好的经验和作法,挖掘典型事迹和人物。

二、培养两支队伍

(一)培养外出务工人员队伍

充分发挥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政策法规培训,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创业本领和依法维权意识。截至日前,我乡劳务输出人员达到200人次。

(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把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发放科技宣传材料与观看电教片相结合,专题培训与组织传帮带相结合,本地培训与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模式,增强了培训的趣味性、导向性、针对性。使农民群众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术,发展壮大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科技人才。至目前,全乡新增掌握1-2门农业新技术的劳动力10余人。

三、培育特色产业

第8篇

一、市场运作模式

市场运作模式最早开始运行。2003年,杭州市农广校看准农村有大量劳动力需要转移,城市又有大量的技术岗位缺乏合适的劳动者,这中间存在巨大的空档,如果操作得当,会取得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培训的工种,然后一面与急需技术工人的企业联系,一面与比较贫困的仙居县农业局联系,将农民、技能培训、企业三者联系起来,开展农民异地转移就业车工钳工技能培训。学校承诺凡经过培训合格者,由学校负责学员的就业安排,若没有实现转移就业的,学校退回全部学费。经过半年的技能培训,合格的学员均安排就业,几年后回访表明,车工钳工的大部分学员已经成为杭州的新市民,有的人已经成为企业关键岗位的技术工人,月收入在3000~4000元左右。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员有的还成了小老板。

这项培训的特点是在政府行政部门的支持下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部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招生过程中。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了招生的信任度,减少了招生工作的难度,学校满意;农民自己出钱培训,学习目的明确,主要接受技能训练,其在机器上实习操作的时间与技校毕业生相当,毕业前已经初步掌握了操作技能,学员感到满意;企业接收毕业学员,改变了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养技工模式,企业感到满意。

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是培训工种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培养技工成本较高,一般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不愿开设这些专业,技工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职业在一般市民中有认可感。例如车工、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工、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缺点是农民自己要出一笔不小的开支,需要农民有一定的投资意识,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招生工作较难。

二、公共财政支持模式

2007年以来,杭州市农广校成为该市江干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开始大规模地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在公共财政支持下运作,农民可以接受免费培训,学习一门技能,为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阳光工程”培训成功的关键是学校要寻找用工量大、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企业和工种,然后直接从农村或县市劳动力市场中招生,先培训后就业或者一边培训一边就业。其优点是学员技能学习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学员经过短期培训能够初步掌握岗位技能和安全常识,深受企业的欢迎。其不足之处是由于人均培训经费较少,只能选择技术含量不太高的工种进行培训;因为是免费学习,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因为要一边工作一边培训,精力不集中,培训效果较差;培训的工种往往是需求量大、有一定技能要求、劳动强度也较大的工种,如建筑业、服务业等,对转移就业的农民吸引力较小。

三、企业资助、公共财政补贴模式

2007年,杭州农广校在该市财政的支持下,开展了“1+1”技能培训。所谓“1+1”,就是通过培训使农民学员掌握一门技能(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技术工人岗位,为其成为新市民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杭州农广校在财政的支持下,寻找合适的企业,与企业商定,理论和技能培训由公共财政出资,技能培训技师以及主要教学设施设备和耗材由企业投入,为企业培养技能要求较高的汽车维修和厨师等工种的初中级技术工人,学员免费享受培训,还有免费食宿和津贴,学习合格的学员由企业提供技术工作岗位。其主要特点是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由企业出一部分资金培训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由于“1+1”培训资金充分,培训时间长(一般为半年),培训的工种在社会上有吸引力,深受企业和农民的欢迎。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学员的约束力弱,个别学员因学习成本低,不珍惜学习机会,半途失学,甚至学完后放弃工作机会,使得财政和企业的损失无法追回。

第9篇

1.学员管理灵活。采取“来去自由”的自愿原则,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要取消年龄、户籍、就业等方面的限制,简化手续,入学不考试,但凡是想获得相应的文凭或技术等级证书,就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考试应以技能操作为主。2.教学时间灵活。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不作统一的规定,根据农民工作的时间特点实施弹性学制。一是正值农闲季节,农民闲散时间较多;二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回家过年,他们中没有技能证的人很多,可以参加培训,学制灵活,长短不限。3.引入学分制和模块化培训课程。对于较复杂的培训内容,可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每通过一次学习,就可获得一定的学分,通过若干单元的学习完成一定系统的学习内容。最后,通过统一考核,发给毕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4.建立教育培训“记录”制度。教育培训记录农民工转移前后接受教育的情况、获得职业资格的情况和工作经历等,以提高社会的认可程度和有效性,同时更方便他们流动。

二、培训方法,务求实效

我们青口镇有连云港东霞制衣有限公司、南京恒宇制衣有限公司、赣榆少玲服装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服装企业,我们对农民培训通过“一看二练三提高”的培训方法,使学员不仅掌握了服装专业技能,而且提高了学员的创新意识。“一看”就是培训教师在理论精讲的基础上详细进行讲解,将每一个细节、技巧、关键等充分展示给学员,使其能听懂、看懂,然后再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强调操作的规范性、程序性和重复性,突出重点,强化难点。将学员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使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认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培养了学员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二练”就是深入加强实践训练,重复性实践、周期性实践、分段式实践、间隔性实践、竞赛性实践、学员示范性实践、教师示范性实践等交替进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只有这样艰苦的、科学的实践,才能使学员掌握所有的知识,使理论知识融汇于实践之中并得到巩固提高。“三提高”就是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推进培训工作的不断实施。一是培训教师定期举办技能竞赛,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按要求完成竞赛内容,教师评定结果,表彰先进,关心帮助后进;二是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使后进学员得到同伴的热情、认真、细致的帮助,有利于共同提高,推动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增进了学员间的友谊,培养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三是定期举行学员自主设计服装展示活动,即学员群体服装展示、学员个体服装展示活动。培训教师从中发现创新型、拓展型人才,以点带面推动培训教学的开展;四是建立学员作品展示区。每届学员设计创作的服装作品择优收藏,标记设计者姓名、性别、年龄、款式特点、就业岗位等信息,供新学员观摩,这样既弥补了教学设备的不足,又培养了学员的自信心,激发了学员的上进心。实践证明“,一看二练三提高”培训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提高服装专业学员的专业技能,能将学员创新素质贯穿于该培训教学之中,使学员学习目的明确、潜能激发、人格得到全面发展,为学员掌握技能立足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