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音乐赏析论文

时间:2022-06-02 22:18:04

导语:在音乐赏析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音乐赏析论文

第1篇

一、赏析语言的技巧

语言赏析主要是指欣赏、品味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词句,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怎样进行语言赏析呢?

第一,要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一般来说,实用文体如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文的语言简洁、准确,而议论文的语言精练、缜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各具风格,如散文的语言优美动人;诗歌的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小说的语言传神、富有个性化的魅力;戏剧的语言则围绕矛盾冲突,扣人心弦……把握住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就为准确地进行语言赏析做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基础铺垫。

第二,要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所起的作用。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语言都讲究“准确”,但是说明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突出观点的正确,论据的有力,使论证更符合逻辑。散文和诗歌的语言都讲究凝练,但是诗歌则要求更高,“添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且要求语言铿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的特色。

第三,要把握语言赏析的切入点。语言赏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切入点:1.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2.抓主旨句。主旨句或点明中心,或总结全文,或说明事理,或表达感悟,在文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抓修辞句。主要指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4.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主要指文中具有强烈感彩和深刻含义的句子。它们在文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或升华主题的作用。

第四,要掌握语言赏析的命题方式和语言赏析常用的术语。语言赏析类的试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指定语句,任学生在文中自选。这类试题充分尊重考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要选择句式比较简单、特点鲜明、自己有话可说的句子。另一种是指定语段、语句让考生赏析。答这类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围绕文章的中心回答问题,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作孤立的分析。有时候,指定赏析的语句会有多个答题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要考虑周全。

进行语言赏析的术语有很多,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复习中要注意积累一些有关的术语。

二、分析写作方法的技巧

写作方法是文章表情达意、陈述观点、说明事物的表现形式。中考中遇到考查分析写作方法这一类试题时,同学们应该怎样应对呢?

第一,要学会归类定位。归类即应准确地弄清楚考的是哪一种文体的写作手法;定位是在归类的基础上确定类别中的写作手法具体的种类和所起的作用。比如一看考的是散文(中考中现代文阅读几乎离不开散文,这应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脑子里要马上呈现出散文所常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第2篇

关键词:课题式 教学 改革

一.“课题式教学法”的涵义及必要性

“课题式”教学在通识课的必要性体现在:

1.“课题式教学法”符合通识教育的内涵。王义遒教授说“通识课的特点就‘特’在‘文化’或‘教化’上,它既是‘课’,却不在‘传授’,而在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课题式教学能够将学习、设计、研究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是不同于注入式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2.“课题式”教学法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提升了教学的品质,实现老师学生的双飞跃。在“课题式教学中”教师研究和提炼学科课题,促进了老师的学习反思与科研;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检索文献,阅读资料,撰写论文,整个过程就是在学习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提升了一步。

3.“课题式”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课题式”教学的实施,让老师在科研指导中切实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共同完成课题中建立起师生的良好关系。

二.“课题式教学法”在通识课《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中的的实践

1.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内涵,精心设计课题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应首先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分类,然后设计出一些供学生参考的研究课题,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课题。研究课题不能局限于戏剧文本,还要着眼于音乐、美术、舞蹈、舞台、等艺术表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专题进行开放式、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与探究。以《俄狄浦斯王》为例,在课题式教学法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着手,可分析结构,如设置课题:论〈俄狄浦斯王〉的结构艺术;可立足于剧情的讨论,如设置课题: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安排;从美学和修辞来说,可设置课题如:从美学和修辞来说《俄狄浦斯王》的双重隐喻等。

2.教学中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搞好分工合作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学生有20%的课题研习是对戏剧名品的改变及表演的课题,老师将每个小组确定为“剧组”,小组成员确定身份:导演,编剧,演员,服装,舞美等,实行导演负责制,老师为“总导演”,各个剧目的研习“总导演”要亲自到剧组探班至少3次3小时,并提供模仿和借鉴的音频,视频,编剧范例;同时指导戏服,背景音乐的选择及ppt和道具的制作。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这种分工合作明确的小组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生经过2-3周的研习,大胆改编再创作,表演中英文版戏剧,从东方的《西厢记》《梁祝》《窦娥冤》到西方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玩偶之家》,在课堂上掀起一阵阵。

3.加强成果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在“课题式”教学法中,为了激发学员的研究兴趣,教师经常组织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成果交流会的形式加强成果交流。首先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每组讲约20分钟左右,然后师生一起评议,即大班讲评。交流会选在学期末,邀请其他老师和非选修课同学参加,点评论文,并量化评分,尽量营造学术交流会的氛围。笔者在《中外戏剧名作赏析》中指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自己曾研究的许多课题:如《从“绝情的毁灭”到 “理性的迟疑”――试从美狄亚与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透视西方复仇戏剧主题性质的演变》,《中国古代爱情戏剧中的“灰公子”叙事模式探析》等,学生在此基础上也写出了有研究价值的作品,如论文“《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女性主义体现”等。

“课题式”教学法用于高校通识课的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和缺乏独立探索创新学习的现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求知潜能,必将将通识课的教学推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年04期

[2]李萍.现代通识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02期

第3篇

一、卷首短笛

抒情小品,哲理美文,心灵梦呓。

二、 本刊特稿

政策研读,动态回放,活动全景,教师工作。

三、 名师名校

名师写真:记载名师精彩教育人生,回放名师成长轨迹。

名校风采:聚焦名校教育亮点,凸显名校办学特色。

名角论坛:专家谈教育,名师谈教育教学,名校长谈办法经验。

四、培养培训

老师培养培训体系建构、政策研究、制度创新、模式探究。

学校教师校本研修成果展示。

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建设成果。

教师培训机构转型发展。

五、师德师风

大师足迹:钩沉觅典,寻觅足迹。

标杆风范:介绍三湘师德师风典型感人事迹,为教师树立标杆。

精彩故事:捕捉校园精彩瞬间,记叙校园之内、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真人、真事、真情。

我爱我师:学生视角,教师形象。

六、德育探新

包含德育散文和德育论文。强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优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等。切口在德,收文在育。

七、学科攻略

涵盖各学科的广谱的教学论文。具有创新性、研究性的各学科论文均可收列。提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个教学思想成果化、教学理念具体化、教学技艺升华化的平台。

八、案例集萃

案例文章主要来源于基础教育这一领域。侧重于案例分析和案例指导作用。此栏目文章需要有案例文章的基本特征: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或现象、结论、对策,等等。这类文章不是论文,是教案、学案、导学案等。

九、点石成金

本栏目主要针对教育领域内全系改革的问题。涵盖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改革、教学理念和方式改革等。包括改革上的一切理念、概念、方法、手段等。教改和课改是其最主要的两个方面。目的在于服务改革、引领改革、促进改革。探索教改课改难点,分享教改课改智慧,以期点石成金。

十、教育人生

心灵空间:解答教师心理困惑,释放教师心理压力。

课余情趣:展示教师音乐、美术、文学等业余情趣。

经典赏析:教育经典赏析、评点、感悟。

投稿须知:

1.来稿请注明投稿栏目,以附件形式直接发送到编辑部电子邮箱中。请保持附件名称与文章名称完全一致。投稿邮箱:。

2.来稿请注明您的真实姓名、单位及详细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第4篇

关键词:唐诗宋词;课堂;教学方法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珍贵的宝藏之一,这里星河灿烂,群星闪烁。《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高中生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力图让他们“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

面对如此丰富的精品佳作,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既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以“读”为主,层层赏析作品

1.预读

在预习时教学生学会查阅与鉴赏诗歌有关的各种资料,为鉴赏作品打好基础。如,学习“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时,了解把握李白的经历和理想以及理想的破灭,这样有助于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的把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准备之后,学生在鉴赏作品时才会有话可讲,有据可依。

2.诵读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作品,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加强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鉴赏诗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感。所谓语感,是对语言美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诗歌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驾驭语言的技巧,没有语感就很难欣赏其中细微的妙处。诵读对于培养语感,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大有好处。

3.美读

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当学生能够做到美读这一点时,可以看出他对作品的理解较深了。

二、以“听”为辅,激发阅读兴趣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及中外名人都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雨果也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利用音乐在创设氛围方面所特有的作用,营造出与诗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气氛,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感情基础,让学生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悟诗歌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学岳飞的《满江红》时,播放罗文演唱的粤语版《满江红》。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让他们感受到诗词里边的美好境界,体味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将流行音乐融入诗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使诗歌潜入心扉。

三、以“探”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音乐教学;流行音乐

1.初中音乐教学概述

作为成长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既有自身的特性,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任何教育的开展都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初中生的特殊性,音乐教育应该融音乐性、娱乐性、知识型与技能型于一体,既要关注学生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培养,又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全面发展,为音乐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初中音乐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领悟美的内涵,在音乐课堂上获得审美体验;(2)音乐教育是一种全面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将音乐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又要关注学生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3)音乐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育,应该遵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音乐教育不应该拘泥于条条框框,而应该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性。

2.流行音乐引入的意义

2.1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一出现就以其风格多样,形态丰富吸引着广大的年轻听众。其通俗易懂、大众时尚、娱乐猎奇的特点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追求新意、渴望认可的心理,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间受欢迎程度极高。然而由于流行音乐的商品性,它并不像古典音乐,以艺术性为追求,而是以迎合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因而流行音乐包含的内容良莠不齐,而青少年大多缺乏筛选的能力,这也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反对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原因。因而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在音乐筛选上给学生一定的指导。

2.2流行音乐引入的意义

初中音乐教育既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需要,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种创新,更对初中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具体来说,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1)从艺术性的角度筛选流行音乐,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筛选,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赏析态度。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初中音乐教育内容应该积极向上、健康活泼,而流行音乐的良莠不齐可以通过引入到课堂来引导学生吸收其中的积极部分。(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意识。初中音乐教育本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发现美的眼睛”。(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音乐教育不只是单纯的音乐教育,而是一种融自然、社会、情感于一体的全面性教育,初中生对流行音乐的热情普遍较高,引入流行音乐的元素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3.流行音乐引入的策略分析

3.1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流行音乐引入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大创新,也必须加以重视。首先要明确要提高初中音乐教育的目标,同时要加强音乐教育的师资水平建设,首先必须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自身还要注意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引入流行音乐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见多识广,筛选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迎合中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作品,还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加入流行元素,而不是简单的音乐欣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3.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

要引入流行音乐更要求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音乐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初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深入学生当中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其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其大胆表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设计多元灵活的流行音乐教学活动,启发审美体验

流行音乐的引入并不是简单的流行音乐添加,而是应该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上添加流行的元素,使初中音乐教学更具有娱乐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接触主要表现在直观感受上,所以要启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积极运用电教媒,通过乐器的演奏、音乐的欣赏、电影片段赏析、录音的评析等等手段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不只是简单的从耳朵的来评判流行音乐,而是从身心的感受、音乐的背景、音乐传达的主体等多角度来欣赏流行音乐,在体验中真正获得音乐知识和审美体验。例如,可以利用音频播放器开展音乐赏析、多媒体进行短片鉴赏,给学生播放一些流行歌手的访谈录等,让学生不仅可以从歌曲本身了解音乐,还可以透过歌曲看到比歌词和曲调更有内涵的东西。

3.4认真筛选流行音乐作品

筛选流行音乐作品是引入流行音乐的关键环节,教师的筛选行为不仅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取向,既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做到所选作品必须积极向上、富有内涵,还要注意作品的艺术性和多样性,保证作品能够传达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可以选择王力宏的《落叶归根》,让学生们在熟悉的歌曲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可以选择腾格尔的《天堂》等等。

4.总结

流行音乐通俗易懂、大众时尚、娱乐猎奇,这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追求新意、渴望认可的心理,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间受欢迎程度极高,但如何引导青少年筛选流行音乐作品一直是老师和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更将引导学生不只是简单的从耳朵的来评判流行音乐,而是从身心的感受、音乐的背景、音乐传达的主体等多角度来欣赏流行音乐。

参考文献

[1] 刘丹,论中小学实施流行音乐教育的可行性,[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2]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3003

第6篇

茅山道教"三茅忏"科仪音乐考察 胡军

赋格:用音乐逻辑思维阐述的论文 廖宝生

早期学习和游戏理论与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对婴幼儿潜能和音乐教育年龄下移的再认识 刘沛

爵士长笛演奏初探 章滨

双钢琴演奏技术研究 苏斌,蒋立平

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读谱技能训练 范建明

肖邦钢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艺术特征 刘进清

听觉在声乐艺术活动中的作用 邓小英

民歌研究的新收获--评《中国同宗民歌》 唐晋渝

中国音乐史教材撰述的新思路与新成果--《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评介 方建军

西方现代音乐的可听性与美感问题研究 夏滟洲

1998年中国音乐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综述 邵晓洁

谢功成合唱曲《诺恩吉亚》结构探析 尹小艺

二胡发音中的情感音色 吴晓勇

《皇家音乐学会会志》 徐康荣

管窥杨荫浏先生学术思想中的科学精神 郭树群

重论"中国音乐宜采用(已采用了)‘为调名制'系统" 孙新财

西方传统记谱法的变迁 蔡觉民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变异 凌宪初

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目录应该进一步规范化--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之三 周勤如

音乐学术期刊办刊特色探微 李宝杰

"民族音乐"及其几个相关的概念--编稿琐记之一 蔡际洲

关于音乐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初步构想 郭小林

西方现代音乐中体现音乐语言陈述功能的特殊过程 姚恒璐

高师音乐教育与终身教育断想 胡健

考前视唱练耳训练的几种方法 梁红

谈钢琴集体课教学的思路和做法 崔鸿源

音乐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认识与实践 陈锦华

论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之差异 刘大巍,夏美君

关于《意大利歌曲集》(第一部分作品)的钢琴伴奏处理 计世欢

叙事歌曲《木兰从军》的演唱处理与艺术表现 侯莲娜

歌唱艺术的三度创造 朱善梅

简论荀子的礼乐教化思想 余皓

中国钢琴作品织体的民族风格六议 匡昉

《国际音乐人》 徐康荣

九件弦乐器的信天游 张大龙

民族管弦乐发展问题杂谈 李凌

西亚的音乐文化 柘植元一,周耘

梅山民歌考源--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一 袁征

从《老残游记》看古代音乐的遗存 徐晋山

音乐社会学(续二) 卡登,金经言

控制演化作曲教学法 黄汛舫

内蒙民歌《四季》和声编配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特征 王小玲

现实文化视野中音乐理论期刊的缺失 李宝杰

略论数字图书馆及其在音乐院校的发展 孙俊

现代帕萨卡里亚对位与和声形态(二) 徐孟东

我对"同宗民歌"的认识--与冯光钰教授商榷 徐元勇

科学的态度需要清醒的头脑--评周勤如《研究中国音乐基本理论需要科学的态度》一文 秦德祥

舒伯特《冬之旅》钢琴声部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奏处理 沈茜

《莲花》音乐赏析与歌唱艺术处理 殷梅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余惠承

海南黎族民歌的演唱特点初探 刘长瑜

双排键电子琴演奏与声学乐器音色的模拟 曾立毅

歌唱发声中力量的平衡 李庚

试析波姆改革的特点与局限 章滨

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音程感的建立 李金华

美国的《钢琴与键盘》 徐康荣

"戏转歌"现象评析 乔新建

江文也早期钢琴音乐创作的现代技法 王文俐

钢琴曲的乐队改编 周雪石

空间立体化调思维--巴托克《小宇宙》调性呈示方式梳理 张志海

从文献计量统计看《黄钟》之作者及论题 邢素华

音乐学术论文中的"重复"现象--编稿琐记之二 蔡际洲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黄翔鹏《乐问》读后谈 曹柯平

声乐"音色库"的合理运用 俞子正

声乐演唱中的喉部器官状态 付鸿敏

琵琶艺术教学模式的若干问题 赵娴

拉威尔钢琴曲《水的嬉戏》的演奏教学 梅晓萍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中的半音、全音音列技法 唐勇

格里格音乐中的民间自然调式 骆岭

英国的《斯特拉迪》 徐康荣

楚天祭祀魂(编钟与鼓吹乐) 谭军

新世纪的中西之辩--对当代中国一个音乐文化问题的思考 李晓东

黄门鼓吹考 孙尚勇

汉代食举乐考 尚丽新

从辽金元三史的编纂其乐志的史料来源 王福利

黎英海《移宫变奏曲》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手法分析 郭和初

现代技法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化合--论钢琴曲《多耶》的创作特征 杨凌云

谢德林现代复调音乐思维及其演奏风格--钢琴套曲《24首前奏曲与赋格》探讨 郑方

舒曼早期标题钢琴组曲的"聚合原则"分析 张炜

关于和弦名称的确定原则 朱玉璋

[日]传燕乐六调五式琵琶定弦法研究--兼与孙新财先生探讨 庄永平

音级概念与音结构逻辑的内在联系 蒲亨建

论土家族的音乐风格 田世高

论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改革(下) 戴嘉枋

乐器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课题 刘莎

关于乐谱在计算机编目中的统一题名问题 张丽蓉

歌唱语言情感的夸张表达 夏美君,刘大巍

解决唢呐吹奏中的"憋气"问题 张宁

肖邦钢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演奏技能 刘进清

谈高师钢琴教学中理性素质的培养 梁丽红

美国的《大声唱!》杂志 徐康荣

"调式交替"理论之比较研究 刘永福,LIU Yong-fu

大曲的原生态遗存论纲 项阳,张欢,XIANG Yang,ZHANG Huan

流存于日本的我国古代俗曲乐谱 徐元勇,XU Yuan-yong

中国大陆高山族音乐研究50年 蓝雪霏,LAN Xue-fe

从听韩中杰同志指挥的《时代的颤音》谈起 李凌,LI Lin

欧洲军乐队建制之发展 章滨,ZHANG Bin

北宋大晟律初探 李幼平,LI You-ping

分律法比较与比较分律法 陈家鑫,阎萍,CHEN Jia-Xin,YAN Ping

钟律的理论与实践--学习黄翔鹏先生相关论述的心得之四 李成渝,LI Cheng-yu

关于音乐传播学的五点看法 汪森,Wang Sen

互联网汉语流行音乐网站的编辑管窥及音乐网站编辑的应有视野(上) 刘夜,LIU Ye

四部和声听觉训练的意义与方法 张燕,ZHANG Yan

"分离"与和声音程听辨五法 莫祥章,MO Xiang-zhang

《乐记》"心物"关系论的美学思想 王志成,WANG Zhi-cheng

论两首歌剧咏叹调演唱的呼吸应用 张蓉,ZHANG Rong

钢琴音乐和声起伏与力度设计的关联 李雪梅,LI Xue-mei

小提琴演奏与脑智力开发的几个问题 李果,臧艺兵,LI Guo,ZANG Yi-bing

美国的科际音乐理论杂志 徐康荣,XU Kang-rong

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 姚艺君

现代京剧《杜鹃山》中的柯湘音乐主题 刘聪明

为他(她)佩戴金色的花环--对杰出民间音乐家价值的再认识 周耘,杨贵香

从"信天游"透视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特征 姚莉莉

论江南丝竹的"再生性"特征 杨凌

《华严字母》的结构及其唱颂 梁冬梅

山西绛州鼓乐初探 张平

对音乐表演若干心理问题的研究 冯效刚

内心音乐听觉的三种形态 石蔚

关于音乐产业与音乐权益保障问题的若干思考 王少明,郑敏

从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取向看我国的通俗音乐创作 毛凯,杨传红

在美的创造中,让音乐再生!--析广东音乐名家余其伟的表演美学观 罗小平

草原音乐传播形态与特征研究 好必斯

论巴赫三套世俗性钢琴组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奏技巧 蒋立平

《塞维里亚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中两个萝西娜的角色类型比较 林弥忠

音乐传播的符号学原理 薛艺兵

武汉音乐学院大众音乐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 宋祥瑞

从三所院校的教学计划看我国音乐传播的学科建设 谢涛

互联网汉语流行音乐网站的编辑管窥及音乐网站编辑的应有视野(下) 刘夜

世俗音乐的道教化--关于全真道经韵音乐与世俗音乐关系的探讨 孙凡

论中国传统仪式音乐中的回旋体结构原则 杨民康

论戏曲音乐发展的五个时期 刘正维

论皮黄腔在戏曲声腔发展史中的贡献 徐烨

"易",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之本--北辛庄"音乐会"的启示 杜亚雄

兴山的围鼓 毛宛平

算法作曲及分层结构控制 刘健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的管弦乐持续音技法 李刚

克里格里奥诺《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陈声钢

论"语录歌"现象(下) 梁茂春

歌剧定义之重塑 杨旭,王凯歌

琴: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显现 朱坚坚

试论香港专业音乐教育的定位 刘靖之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的双重性 卢冠华

第7篇

关键词:施光南;《在希望的田野上》;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99-01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在音乐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批深受人们喜爱、至今仍值得品味的优秀合唱作品。由陈晓光作词,作曲家施光南于1981年创作的混声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当属此例。这首作品在曲式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点。

一、有关这首歌曲曲式结构分析的已有观点

(一)二段曲式观点

冯智全在《中国经典歌曲解读》中对这首作品的主体部分结构作出分析认为,①这首歌曲是盏魇降亩段曲式,据其分析,歌曲旋律结构图式如下:

(二)主副歌形式的二部曲式观点

于林青的《中国优秀歌曲百首赏析》中认为,“它的主歌由四个长大的乐句组成,而它的副歌仅有两句歌词,……”②他认为这首歌是以主副歌形式的二部曲式结构写成。

(三)六句乐段和两段体兼有型

陈国权的《歌曲写作教程》中认为,这首歌曲音乐结构整体上看,它属于 “兼有六句乐段和两段体”的结构类型。③将这首歌曲的结构归为多句乐段与两段体兼有型,就有着模凌两可之感。

(四)三重复乐段观点

乔邦利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当代中小型合唱作品研究》中认为,“……将这部作品看成一个三重复乐段的结构更为合理。”④所谓“三重复乐段”,指在同样的音乐主题之上产生的“神似形不似”的三段曲式,如谷建芬的歌曲《那就是我》便是这样的结构。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曲式结构的界定

(一)关于二段曲式的定义

高为杰和陈丹布在其《曲式分析基础教程》中,对二段曲式表述为“由内容互不相同、既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曲式”。并指出,可以将二段曲式分为“再现二段曲式”与“不再现二段曲式”。⑤可见,二段体结构的首要条件是作品的音乐结构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乐段,这两个乐段之间应该具有“对等”的地位,表现在乐句的长度方面,具有“相当” 乐段规模的结构。陈国权的《歌曲写作教程》也认为“二段体应当两个段落对等――即两个段落长度大体相当”。⑥而在上文二段体结构图示中,B段规模仅为A段的一半而已,构不成“对等”的关系,因此,将这首作品分析为二段体结构,从理论的角度来讲是“不足为据”。

(二)界定为乐段结构的依据

较为准确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离不开对歌词的分析。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按照分节歌的结构写成的(鉴于这首歌词大家很熟悉,此处就不列出了)。三段歌词具有相同的结构,处理成分节歌结构形式在创作中是较为常见的。

再看第一段歌词的旋律,显而易见可以将其分为六个乐句,这六个乐句中有的乐句还可以再细分为2个乐节。每个乐句都是8个小节,第1、3、6句还可以再细分为2个乐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1句与第3句乐节的划分都同样具有“稍不对等”的特点,加之第1句与第4句开始处的节奏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将第1、2句与第3、4句作为两大乐句的“平行结构”来认识。这样,第5、6句顺理成章成为了第3个大乐句。三大句结构规模相等,所以,从曲式学理论分析的角度来说,这首歌曲应该是由三个大的乐句(也可以说是六个乐句)组成的分节歌式的一段体曲式结构。另外,从曲式学的角度来看,算上作品的附属结构,也不能将其定义为三重复乐段。其歌唱主体的三个段落的旋律只是在音区上作了男声与女声,或领唱与合唱的转换,其旋律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并不符合所谓“三重复乐段”的产生条件,必定不是“三重复乐段”曲式结构。

混声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从乐谱表面上看是运用“通谱歌”形式记谱,实质上却是带前奏、间奏和尾声的一段体“分节歌”结构,其曲式结构如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音乐结构为六句式一段体。该作品词曲结合密切,运用 “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营造出一幅欢乐祥和、民俗风味浓厚的农村生活场景。可谓是运用最简洁的手法达到了最优表达效果。

注释:

①冯智全.中国经典歌曲解读[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40-141.

②于林青.中国优秀歌曲百首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98-190.

③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137.

④乔邦利.中国当代中小型合唱作品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

0.

第8篇

【关键词】语言;赏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言赏析也的确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细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感受作品的语言风格。对学生的语言感悟及运用能力的提高起着毋庸置疑的作用。但怎样进行语言赏析的教学组织,哪些策略更科学有效呢?一次市学科带头人送教活动中的两节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发。那次活动是同课题设计教学《阿里山纪行》一课,两节课的教学环节中都有语言赏析环节。

课例一:

师: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为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美的景色还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本文语言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同学们品读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多媒体出示句子和相关图片)

1.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2.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3.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距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4.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学生逐句品读,教师引导点拨)

课例二:

师:美丽的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可是说不出来。作为美学家的吴功正是如何用审美的目光欣赏这美景,又是如何用美的语言表现这美景的?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4-7段。

(多媒体出示)方法指导:

1.本课可以从词语方面(叠词、拟声词);修辞方面(比喻、排比、反复、对偶);句式方面(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三方面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2.品读中要反复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品读)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接下来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交流。(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在赏析的同时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味,读出情)

以上两个教学片断显然是运用了“收”与“放”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比较来看,两种教学策略中知识与能力点是相同的。教师精选的四句话中恰好能囊括本节课教学重点指出的音乐美和情韵美的知识点。课堂的效果就是学生品得透,赏得美,析得全,读得好,自然悟得深。赏析与朗读相结合,文字与画面相结合,是觉得美感和听觉的美感相结合。而课例二的教学,明显具有了课堂生成的活跃,因为是先依方法指导自由品读赏析,多了几分对赏析方法的整体把握,因而多了几分学生筛选体悟的能力训练;多了几分对学生的尊重,因而多了几分灵性与个性的施展。有这样的基础,学生自然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了。而后选自己最有感触、最喜欢的交流,课堂便“活”了起来。而这时,也是课堂最关键的时刻,教师必须有适时适当的反馈与评价、引导与驾驭,像是名厨烹饪,火候的控制、滋味的调和都直接影响着菜肴的品质。教师在引导赏析时,该引申追问时一定穷追不舍,该戛然而止时一定巧妙收束。课堂精彩自然可见了。

集中与自由、有序与灵动带来怎样的问题?前者显然容量小;而后者却极易使课堂变得散乱、重点不明,耗时的问题更是严重。前者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后者则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锻炼,更具有创新精神。前者要求教师备课时能精筛细选,将代表性的语句提炼出来;而后者则必须要求教师有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权衡利弊,综合分析,这两种教学策略怎样运用才能扬长避短呢?

首先,应依学情而定。对于毫无语言赏析训练的学生,如初一新生或执教公开课时面对陌生学生,运用“收”的策略,更具有指导性,更便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对训练有素的学生,如自己所代的反复训练过的学生获初三学生,采用“放”的策略,课堂则会更有活力。当然,即使是初二三的学生,或自己已有训练的学生,倘若班级整体氛围是沉闷型,也要谨慎运用“放”开来赏析的办法了。

其次,依课文而定。散文教学中情意浓浓的精妙语言俯拾即是,品而得之。那么放开来,学生可以很容易找到品析句子,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可任意挥洒。倘若是议论文、说明文这类针对性极强的语言赏析,筛选重点句,收束回来,逐个攻破,亦是快捷高效之选。

第9篇

【关键词】高师 声乐 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质量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技能性学科,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学生数量较为庞大,生源基础却明显参差不齐。高师声乐课程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对高师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确教学理念

现阶段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整体学习成绩较好;二是文化课与声乐技能较好,但音乐理论知识较差;三是音乐理论知识与文化课较好,但声乐技能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声乐技能、理论修养与文化课并重”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专业素质及兴趣爱好等进行研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声乐技能、理论修养与文化知识有机结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层次教学。如教师在教授声乐集体课时,不仅要重视声乐技能的教学,还要将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音乐人类学、声乐美学等融入其中,形成立体化教学框架,让学生掌握该节内容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结构,全方位掌握声乐知识的内涵。

二、制定教学目标

笔者曾对某高师音乐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等综合能力较差,在学习期间仅以某一专项为主,如钢琴、声乐等。也就是说,擅长歌唱的学生在乐器演奏方面相对薄弱。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基础性教育工作,背离了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需要制定“讲、唱、研、导”综合能力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应当规定学生每学年必须精唱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创作歌曲等不同风格与体裁的曲目,鼓励学生举办或参加演唱会、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并将学生参加活动的次数、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作为学生评优依据,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定期组织说课、讲课比赛,结合全国音乐课堂教学的获奖视频进行教学,及时找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再次,要求学生在课后将感想心得以论文形式写出,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锻炼;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及社会各种文艺演出的策划、编排当中,要求学生根据主题与节目内容选配适合的灯光、音乐等素材,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编导及策划能力。

三、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一)重视必修课,加强选修课,拓展地方课

将必修课内容调整为四个模块,即声乐理论修养与技巧训练方法、优秀声乐作品与赏析、声乐艺术实践、声乐论文写作。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每一个模块的深入阐述,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行逻辑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选修课方面,应强化人文社科类、教育类、文史类、美育等课程,采用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整合能力与渗透能力,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前沿理论成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深度并丰富其文化含量;同时,地方音乐文化与当地文化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应拓展地方民歌与戏曲,并邀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使学生亲身感受地方音乐的魅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规范教材建设

以中外经典声乐作品为基础,将富有时代感且思想内容健康的优秀音乐剧、民歌、流行音乐等添加进教学内容中,并采用多种演唱形式,如对唱、重唱、小合唱等,编写突出高师声乐特色的声乐教材,结合声乐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新颖的见解,进一步创新教学内容。同时,要将所选曲目进行透彻分析,设问答疑,以开阔思路为目标给予学生指导性建议。

(三)在实践中教学

熟悉小合唱、重唱和独唱等主要声乐演唱形式,从声乐演唱的角度提出不同演唱形式的审美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标准可以分别提出,但有些重复的要求是由声乐的共同规律决定的。教唱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音概念,随着声乐教学事业的发展,其使用价值和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此外,声音概念的内涵广泛存在于声乐教学的不同内容中,是所有课程的共同标准。由于声音概念只是一个习惯用语,不便在正式文本中使用,但其独特的内涵应该在高师声乐教学各环节中有所体现。

四、声乐教学体系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明白高水平的演唱标准是什么,确切来讲就是对世界著名歌唱家的歌唱体系和感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声乐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演唱特点进行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将复杂的概念性的东西解释为简单的具体的感受。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 好的教师不但讲授技术,同时也懂得如何将技术和音乐感觉巧妙地协调成整体。因为对声乐的困惑并非在于方法,而在于整体的协调。如气息和歌唱的协调,气息和关闭的协调,高音和低音的协调等,都和气息的运用有关。气息的恰当运用甚至能够引导学生走向真正适合本人发展的道路。

结语

综上所述,要改革高师声乐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明确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目标,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革新,进一步拓宽高师声乐教学的实践渠道,创新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传达思想情感是艺术表现的目的,在创造声乐艺术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美的追求,更需要重视声音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培养学生在熟练运用声乐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表现作品内涵的能力,达到声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田甜.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索[J].戏剧之家,2014(5).

[2]李朝阳.探究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改革[J].音乐大观,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