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各科学习计划

时间:2022-08-30 16:24:33

导语:在各科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各科学习计划

第1篇

1概述

1.1学习内容

《各种各样的纸》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的教学内容。

1.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通过对各种各样纸的观察,发现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感觉、借助简单的工具、器材对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实验和研究。学生能举例说出纸的各种特点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利用纸的不同点制作一些纸制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与同学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探究、发现、应用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获取科学知识的意识和学习兴趣。

1.3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纸,发现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感觉,借助简单的工具、器材对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实验和研究。

1.4学习难点

让学生能对纸的不同点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能设计出多种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研究,观察、分析、论证,得出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1.5教学准备

红色墨水、橡皮檫、火柴、直尺、放大镜、各种各样的纸条、铁架台、中性笔、水、水槽、钩码、实验报告单、小木棒、宣纸、课件、视频资源等。

2学习过程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图案好看吗?猜一猜,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应从学生身边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进行猜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2)纸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大家想知道纸是怎样发明吗?播放视频资源。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3)说一说,你见过、用过哪些纸?哪些地方用到了纸?请同学们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搜集学习生活中的用纸,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辨别的能力,以达到搜集更多的生活用纸的教学目的。]

(4)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用纸。(板书课题:10、各种各样的纸)师:我们生活学习中的用纸多种多样,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

[预设(生1:纸有哪些种类?生2:纸有什么不同点?生3:纸有什么相同点?生4:纸是怎样做的?……。)]

同学们发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学习。我们这节课大家就先来共同研究纸有什么不同点。

3引导学生探究纸的不同点

3.1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各种纸的不同

(1)请同学们从书包中任意找出两种纸,你发现了什么?

(2)展示交流自已的发现。请各位同学先小组相互交流,填写实验报知单,然后全班同学分组展示交流你们的发现方法。

预案[生1:纸的颜色不同。生2:纸的软硬不同。生3:纸的粗糙程度不同。生4:纸的原度不同………。(简洁板书学生的发现)

(3)讨论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9页展示了哪些纸?这两位同学在做实验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测量一张纸厚度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已身边去找素材,通过目测、手摸、直尺量比较出纸的不同,充分发挥教材的传递信息的作用,并联系数学中的测量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测量纸厚度的方法。]

3.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探究纸的吸水性不同

(1)笔者给每组同学分发1张宣纸、卡纸,请用中性笔在上面各写1个字,你发现了什么?用手擦一擦,有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让中性笔代替毛笔,更接近学生的学生生活,效果等同,节省时间,为探究纸的吸水性不同起抛砖引用的作用。]

(2)设计探究纸的吸水性不同实验。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0页下面的实验图,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小组实验注意事项。)

(3)请各组长有序领回实验器材,在大家的协作下共同完成实验操作。

(4)各小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观察、指导各组学生的实验操作。

(5)小组同学讨论、实验、交流、展示汇报实验的结果,伴以课件展示。

(6)请各组同学整理、上交本次实验器材。

3.3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各种纸的抗拉力不同

(1)教师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纸(卫生用纸、铜版纸),请一名同学上台配合老师,让这两张纸拉断(先请一名女生展演),卫生纸轻易拉断,但铜版纸,拉不断,谁再来试试(请班上最有力的男生)。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初步感知同样是纸,抗拉力会有这样的差别吗?学生产生怀疑,做实验时学生的有意注意会更有效。]

(2)设计探究纸的抗拉力不同实验。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1页上面的实验图,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证实自已的猜想,明确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小组实验注意事项。)

(3)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完成这一实验?(引导学生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4)进行实验探究。请各组代表到讲台领实验器材,各小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观察、指导各组学生的实验操作,对表现突出的同学和较好的实验方法给予适时评价和鼓励。

(5)小组同学讨论、实验、交流、展示汇报实验的结果,课件同步展示。

(6)请各组同学整理本次实验器材。

[设计意图: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开拓学生的思维。这个实验设计,笔者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小纸条由宽2 cm一直裁至0.1 cm,目的是在我们预案中达到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实验探究的科学性,提高小组实验的成功率,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4归纳小结

通过我们亲自动手实验探究,说一说各种各样的纸有哪些不同。随着同学们的回答进行课件展示。

4拓展和应用

(1)人们利用纸的这些特点,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举例说说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2)请同学们展示出前天布置的实践活动,制作1~2件纸制品。(目的在于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纸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课后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提前准备、制作手工制品,在课堂上展示同学们头脑的聪明、手工的技巧,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各种用纸,结合本节课的实验操作,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学习应用的教学目的。本节课堂教学这样设计富于趣味性、探索性,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实验成功率高,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总评:本节课教学目标具体,重难点突出,分层引导到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获知,纸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本节课教学准备充分,从课件的制作,视频的录制,小组实验器材的准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例如:纸的厚度、抗拉力不同实验材料的准备设计独具匠心,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所看、所闻、所听,所想,所做,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围绕纸的不同点让学生自主提出、发现解决科学问题。课堂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环节相扣,逐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由纸的不同点,到纸的种类,再到纸的吸水性,抗拉力实

验探究,最后回归生活用纸的繁杂多样,真正做到水到渠成。课堂教学中气氛活跃,教师和谐可亲,语言富于启发引导,让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心花怒放,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作用,全员参与实验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第2篇

(巢湖学院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应用型高校化学专业开设的重要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影响.依据目前应用型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般问题和教学实践经验,需要从修订教学大纲,选择教材,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之进行系统的改革,才能切实提高其教学效果.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45-03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经严格的整合而形成的新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产物.它是应用型高校的化工、制药、医学、材料、环境、食品、生物等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化学的基础知识、物质组成的化学分析方法、比较丰富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仪器分析的操作方法,具有正确分析、表达测试结果的能力,为以后解决化学生产工艺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可靠的基础;学生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的意识,从而逐步具备科技人员应有的科学素质[1].因此,“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状况,对于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但是,目前应用型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一般还存在着不少类似的问题,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不相符合.我们要在汲取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逐步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其教学效果.

1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的现存问题

目前,在应用型高校中,“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一般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较多与课时较少构成矛盾

“无机及分析化学”大体包含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而分配的讲授时间一般是2学期共80学时.其中,定量分析基础(误差和数据处理)、化学反应基础原理、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和元素化学共安排40课时,四大化学平衡、四大滴定分析和仪器分析共安排40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普遍感觉教学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分散,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般都得抓紧时间,加快教学进度,难以从容、细致地讲解一些难点.这就容易导致不少学生对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接受不了.

1.2 合格专业教师数量往往不敷需要

近些年来,应用型高校招生数量一般都快速增长,许多学校出现了合格师资不足的问题[3].一些教师没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常常只作理论传授,忽视或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3 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参差不齐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涉及很多化学基础理论和技能.应用型高校扩招以后,许多学生的中学化学基础薄弱,并且参差不齐.这些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4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不够正确

许多学生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对他们的就业、工作有用,不必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在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时,许多学生侧重于记忆现成的理论知识,对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结合实际能力的培养却重视不足.

2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对上述应用型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在汲取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下述教学改革来逐步解决.

2.1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要逐步形成爱岗敬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改革意识的骨干教师团队,特别是要引入一些“双师”型教师,以适应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团队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和实验室的建设,由有经验的教师示范讲课,互相切磋,以增长团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

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除通过课堂讲授,以逐步形成学生的比较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外,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生产、生活中的较强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教”,更要“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稀溶液的依数性理论以后,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在寒冷的冬天向汽车水箱加甘油、结冰的路面上撒盐等实际现象.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学和努力参加实践,以扩充知识面和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2.2 修订教学大纲和选择教材

教学大纲反映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专业人才质量的主要标准,是指导和考核教学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原来一般采用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存在着内容多、要求高等特点,已经不适合应用型高校的现实要求,必须依据其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对教学大纲作出减少内容、降低要求、突出重点的全面修订,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现在,许多省份高中化学仅作为理科综合考试的一部分,于是,许多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下降,致使他们的化学基础不太好,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重要计算感到吃力.这会在相当程度上减低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专业特点.现在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非常多,内容深浅不一.要依据修订后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慎重选取合适的教材、实验用书和习题集等.

2.3 具体调整教学内容

恰当地组织“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就是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具体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对化学基础的不同需求作出不同的安排.可以依照以下原则具体调整教学内容.

删除与中学化学重叠的部分;与具体专业无关的内容也要尽量精减,对其少讲或者让学生自学.比如,元素化学部分的“s区和p区元素”,在高中时学得比较透彻,作为大一新生,对它们的记忆一般还比较深刻,可以只介绍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金属材料和其它方面的应用.对中学化学涉及较少的、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要精讲.例如,“过渡元素”部分,高中化学讲得较少,而它在后续的教学中还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就要详细讲解其基本的概念、性质及应用.而对于原子结构、化学热力学初步和四大平衡理论这些核心内容,则要重点讲,要联系专业的实际应用来讲,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还有详略得当原则.如“物质结构”章,要重点讲解原子的四个量子数(n,l,m,ms)、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氢健和分子的极性,而对波粒二象性和薛定谔方程等可只作一般的介绍.

这样的合理调整,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相连,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要求.

2.4 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通常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利其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采用启发、研究、讨论、提问等互动方式,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并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为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不同主题的讨论会、小讲座、小论文写作等,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在优化教学手段上,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当中,其信息量大,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4];板书优于多媒体在于它的灵活性.在教学中要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例如,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及其伸展方向、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分子轨道理论等抽象而难懂,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来表达轨道的形状、杂化形成的全过程,以及原子轨道形成分子轨道的经过,取得生动直观的效果.但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和快速度,往往也使学生难以迅速地理解、接受新知识,故而重要的知识点还要求老师板书,以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对一些公式的推演,用板书更能体现其逻辑性,且使学生的思路与老师的讲解保持同步,避免产生因多媒体课件一闪而过,学生难以理解公式来历的问题.

2.5 利用网络资源

以传统方式传授课本知识是有效的,但它在帮助学生广泛学习、吸收课外知识上就有欠缺.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构建的网络辅助平台,把“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自测题和模拟题、习题解答、

参考文献等学习资源,以及实验教学的实验指导要领、基本操作视频等加入其中,供学生查阅,为其自学提供丰富的资料.这样,学生的学习几乎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还可以设置“在线答疑”等栏目,学生可将学习疑问发送到教学邮箱中,教师查阅后,有针对性地辅导.教师可以汇集学生的问题,集中答疑,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由于及时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6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现在通行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其理论课程为主线而设置的,内容重复率较高、教学效率较低,难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满足应用型高校培养方式的要求,必须作出重要的改革.

首先,加强学生的基础实验操作技能.譬如,熟练掌握分析天平和电子天平的结构和使用,以及容量瓶、滴定管、移液管的使用和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等.要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和学生操作练习、反复观看录像相结合,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前,教师应对上次实验和实验报告作出讲评,强调实验操作步骤的规范化和原始数据记录的准确性,总结实验结果的计算、误差的分析和思考题的解答等,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有效数字的修约.促使学生逐渐养成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其次,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每学期可开设三至五个设计型或研究型的实验,为学生提供开展创造性实验的机会,激发其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主动性,发挥其潜能.

2.7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对教和学的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价,要做到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改变单一化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可分为三个量化部分,即出勤、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占20%,作业占10%,小论文占10%.期末考试再占60%.考试题目从标准试题库中随机抽取;题型要灵活多样,既有填空、选择和判断等客观题,又有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物质推断、解释分析、分离鉴别和计算等主观题.通过考试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5].

改革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督促教师自觉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3 结束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一门新课程,在教师深刻理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在联系的条件下,在认真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后所进行的改革中,才可能对它取得踏踏实实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当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造就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和较扎实的基本理论的应用型人才.要以此作为目标要求,搞好“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使之充分发挥出重要基础课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封学军.《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2008,28(2):71-72.

〔3〕张长水,黄新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2):63-67.

第3篇

[关键字]会计学科;教学体系;国际化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外资企业的纷纷涌入,不仅加大了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而且提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和发展的动力。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典型表现就是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选择,高校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和竞争,其内容包括各种教育资源,如观念、课程、人员、技术、信息等的跨国界流动,其目的是培养具有理解国际事务、能有效生活和工作在多样化世界的具有各种技能的、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才。随着国际经济活动联系日益紧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会计专业教育国际化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势头,旨在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会计人。只有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才可以培养出与国际紧密联系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本文在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高校会计学科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的支持下,展开了关于会计学科教学体系改革与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

1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际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将国际化合作办学视为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国际化合作办学发展历程较短,目前国内外系统研究成果并不丰富。

1.1 国外研究现状。国际上对跨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方面,以WTO的教育服务贸易为背景,把跨国高等教育作为商业存在形式加以论述,如"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The Implications of GATs"(Jane Knight,2002),"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A European perspective"(Spreek vcersie,2002)等;另一方面,对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以及建立国际学历、学位证书互认框架等方面的研究,如"Introduction to the Theme of Transnational Education"(Sergio Machado dos Santos,2000),"Quality Assurance Implica-tions of New 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Robin Middle hurst,2001)等。

简而言之,国外对跨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为宏观性研究,主题涉及跨国高等教育的产生背景、意义、概念界定、类型及其在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等。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研究主题逐步呈现专题化,对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证书认证等课题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大部分研究者从输出跨国高等教育较成功的发达国家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从输入国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

1.2 国内研究现状。尽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非常热门的实践话题,但目前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我国高等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严重缺陷是知识面过窄,学科结构单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又日益明显。对于会计人员来讲,需要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广博的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化要求。近年来,这种情况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推行第二学位制、主辅修制等有所转变,但这些改革措施尚远未到位,学生在学习上还受到很大限制,在所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上,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从学校实践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向院校主导型转变。各高院制定相应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将国际化纳入教学和研究等整体办学过程之中,国际化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手段。而会计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缩影和表现。通过国际化办学体制,采用ACCA考证和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等办学形式,从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教学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学习到先进的办学经验,经过消化、吸收,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而创造出有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方法。

受教育对外开放和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推动,国外会计专业资格证书在我国开始流行。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有国际交往能力和懂国际准则的国际化人才。我国加入WTO后,急需跨国界、跨地域、跨民族、跨经济、跨文化、跨学科的涉外型、复合型的会计国际化人才。

总之,国内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显得比较宽泛,但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跨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其盈利性特点、办学模式、办学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内总体情况的分类、归纳等研究尚需进行开创性研究。

2 高校会计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措施

会计是一种商业标准化语言。会计学科国际化人才,不是传统的只懂会计理论或只懂会计技术的人才,而是具有国际会计准则知识;不但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的人才。相关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国际化手段,提高会计人才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

2.1 会计学科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前提是会计教育观念国际化,即从全球视角出发来认识会计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一是在思想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指为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而加强国际理解,使学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二是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说,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

2.2 会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有必要探讨会计专业国际化发展的课程设置改革,强化会计学科的国际化背景,确立会计学科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的能力。课程国际化,不仅要开设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都应该体现国际观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从以往单纯、外在的人员交流,扩大到课程国际化和跨国教育等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

内容的扩大化表现为会计高等教育使用英语教学,开设广泛多样的国际化课程、课程国际化是实现整个会计学科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会计学科教学和研究水平、培养会计国际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2.3 会计教学内容的国际化。针对会计国际化办学,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有三条主要途径,一是专门开设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的课程;二是在现有教学内容中补充国外先进的会计知识;三是选用国际上的先进教材。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有以下方式:①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②并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题;③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④推进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⑥建立校际联系,把国外参观学习与课程联系起来。

2.4 会计职业的国际化。开设国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培训班,例如开展ACCA、CGA、CFA等职业认证培训,为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会计职业的国际化背景,鼓励并培训学生在学习年限内到国外获取一定的学分或者参加境外实习。强化会计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相互理解。建议中外国际化合作办学,强强联合,加强国际会计人才的交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

2.5 学生交流的国际化。现代科技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要培养出国际化人才,增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就必须派学生到相关国家生活,去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才能够真正深入地理解对方。高等学校学生的跨国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大规模的学生留学国外,不仅有助于各国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而且有利于扩展课程内容的国际广度,开展跨文化的研究与讨论。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推进国际化项目的发展和实施,促进会计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2.6 师资培训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也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鼓励学生出国学习、教师出国授课,建立相互认可交换的学分和学位等制度。建立一支具备现代化意识和国际意识,拥有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知识,并掌握和了解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和手段以及研究方法的师资队伍。这样使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也使教育思想、观念、课程和教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

1前言

为了促进机械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和国际视野,促进本科毕业生的国际交流,为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奠定基础[1],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着手准备进行工程教育认证,于2014年顺利通过该认证。在以“认证”为目标,不断促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全院教师始终坚持以能力为导向,重在加强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利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以不断优化和改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建立、建设优质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配备必要的教研设备。在“迎接认证”、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工程性不强为代表,主要体现有教学内容缺乏实际工程拓展,课程教学方法有待拓宽,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作为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亟待相关教学改革,以适应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2现状与问题基本现状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能力,掌握机械系统元部件设计和微机控制系统及其接口设计方法,培养机电结合的专门人才。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应用和设计基本方法。该课程涉及的机械传动部件、电机、微机接口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设计思路等,可以说是对本专业前期所学专业课程进行融合、需要实践深入消化和提高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不仅是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开设本课程,机械制造和农业机械化专业方向也开设了本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枯燥,工程实践性不强,部分知识无法理解。为了使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相适应,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知识内容和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21世纪初开始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本科班开设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随着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和体系。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和工作岗位对学生要求的不断提升,越发觉得本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陈旧,过于侧重机械结构的讲解。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充分和企业沟通后,发现一些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和技术已经在当下机电产品中被新技术所取代。另外,由于在教授本课程前有单片机原理、接口技术和机械控制工程等课程,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中都会以典型机电系统的传动结构为主,使“机”和“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结合。2)实验教学设施不足,实验内容受到限制。本专业拥有的机电一体化教学设备较少,有的仅仅停留在十字工作台、单片机和传感器方面,对于机电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部分的实验暂时空缺,这不利于学生提高感官认识。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工程实际的联系。现有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少量实验,大多采用讲授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授课,而且大多是纸上谈兵,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同工程实践联系甚少,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存在差距。4)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应用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反映部分知识点难以理解,不清楚这些知识能“干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另外,从考试反馈来看,学生对综合应用机电技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不能将一些来自工程实际的问题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分析。

3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

1)树立“机电结合”的系统教学思路。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产品或系统的附加价值,实现多功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并使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化方向发展。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不能只是简单拼凑,应该从系统设计方案开始到各元部件选择到系统最终成形的全过程,都要贯彻系统设计的思想[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如果只是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解,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个的知识孤岛。因此需要将整个课程用几个典型案例把所有章节贯穿起来,做到前后呼应。如在教学“机械结构”中的“机架和支撑稳定性”时,可以和“元部件特性分析”中的“静、动态特性分析”结合起来,在讲机械结构时就引入控制工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另外,教材的最后一章有很多案例,可以根据这些案例的特点,将其穿前面的章节讲解,在讲授每一部分内容时都结合案例,并将系统设计方法融于其中,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举一反三、加深理解。2)选择性地介绍章节重点。要有选择性地介绍机电一体化各组成部分。对于机械系统部件,要重点讲解传动原理和典型结构,一些特殊的部件可以留给学生自学。对于执行元件和控制器由于在先修课程中有所学习,因此对其基础知识不做详细介绍,重点内容放在典型元件特性及其驱动和接口部分。这样既可以避免使学员因重复学习而失去兴趣,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放在牢固树立系统的观点,深入理解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3)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机电产品为突破口。要更多地从教学团队科研真题和本地企业合作项目寻找典型案例,让更多的案例“看得见,摸得着”。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另一方面要鼓励一些教师展示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科研样机,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同时要及时更新案例,给学生展示最新的技术和产品,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前沿;还要充分给予成绩较好者学习空间,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或精度要求高的运动定位控制和智能控制,可以让学生结合学过的自动控制理论知识设计运动控制算法,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准备。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可以将课堂讲授、讨论、开放性实验和实地参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在介绍“滚珠丝杠”和“导轨副”时可以将实物拿到课堂上,先抛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拆装,再让学生分组讨论结构特点和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讲解难点和强调重点内容;“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的讲授可以开设开放性实验,提供单片机平台,让学生自行设计开发单片机控制系统,并要求演示;在讲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元、部件的特性分析”时可以开展上机实验,结合MATLAB软件仿真模块,让学生产生直观认识。课程实验的开设“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保毕业生达到全球行业认可的机械工程从业人员基本要求。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相关基础理论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的机械行业从业能力,需加强本课程的课程实验建设。首先,要整合现有校内实验资源。本课程综合性强,很多实验需要和其他课程实验结合起来,如与机械传动、微机原理和控制工程等课程。其次,要积极构建新实验平台。特别是机电一体化典型系统的实验平台方面,亟待购置新设备,开发新实验。最后,可以整合校外合作单位实验资源,开设一些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实验和基于仿真软件的系统稳定性分析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本课程各章节具有一定独立性,涉及机械和电子技术各个方面。针对此特点,考核方法应该重在应用与综合,不应以识记为主,所以考试形式由原来闭卷改为开卷。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考试压力,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上。考核可以采用试卷(开卷)、实验、报告或者作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多种形式,加大实验环节和平时表现的成绩占比,解决了实际问题或提出了创新方法就可以获得高分。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尤为迅猛,而且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因此要满足工程教育的认证要求,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改革创新。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以系统设计方法为主线,在教学方式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拓展课程实验,不拘泥于考核形式。这些变革将会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作者:曹阳 杨桃月 张大斌 蔡家斌 杨绿 单位: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蒲彧.美国工程学士能力培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第5篇

    一、化学教师要转变观念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化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例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我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示范、演示实验是新实验或新操作开始时教师为学生所做的操作示范,起引路示范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和示范一定要到位,不能有一点马虎。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又如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仪器的连接,检验气密性,加药品,固定装配的顺序,何时收集等一系列顺序及各个步骤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前后,让学生不用药品模拟操作,教师及时矫正模拟操作的错误,以免在实验中出现差错。这样学生通过“看”示范、“听”讲解、“做”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示范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三、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实验

    做好实验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为了使学生分组实验能顺利地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先做如下的工作:一是通知化学实验教师准备好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药品,且实验前亲自到实验室检查每张实验桌上实验用品的准备情况。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及添加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的提示或说明。实验前也要检查仪器、药品的使用情况,若药品量不足了或仪器有损坏,就通知实验教师予以补充,或是自己亲手去做这些事情也可以做示范操作,或针对性提醒、提要求,或提出几个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边实验边思考;二是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做实验前向学生指出实验时的操作注意事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实验前让学生先预习有关实验内容,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三是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巡回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基本操作上的错误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让学生重新做等等,但不可指责、挖苦学生,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四是做好实验后,教师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发展学生智能及实验技能有关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五是学生做完分组实验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仪器药品和桌面整洁情况,若有问题及时让学生处理好;六是要求学生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讲评实验报告。

    四、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第6篇

一、传统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体系不合理

我们现有的一些经济法教材内容涵盖经济法总论篇、市场主体篇、市场行为规则篇、宏观调控篇等,教材涉及面过广,若想容纳如此多的内容大部分都只是法律条文的堆砌,而篇幅过大重点内容却不太突出,理论性过强,而配套的案例太少,有些需要深入解析的内容描写的过于简单让学生难以理解法条真正的内涵,而对于我们高职高专学生来讲,抽象思维比较弱,那么晦涩难懂的教材显然不适合我们的教学工作。

(二)教学指导细想上存在偏差,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专业技能比较明确的高职高专教学,从学校层面来讲普遍存在重点强调专业教育,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法制教育,除了法学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对于经济法作为通修课程,成为为数不多的法律知识专业课,但是因为不是最主干课程没有得到学生足够重视,课程的学时也相对较少,导致很多内容无法充分细致的深入,而从学生角度来讲,作为会计税务专业的学生,他们往往觉得经济法课程与自己本专业的课程相关度不大,课时又少,客观上主观上都导致了学生不重视,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气氛不活跃,学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中“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填鸭式教学,仅仅依靠老师一个人进行“满堂灌”,即使老师自身学识渊博理解透彻,但是这样的一个人讲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即使有部分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引入案例的目的也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帮助学生在真正理解法条立法原意基础上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提升就居于了次位。当然为了节约课时,老师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相对有限,也谈不上意见相左同学之间的讨论和辩论,老师往往就将案例进行通盘解析,这样的后果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项目教学法的适用性分析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解析

项目教学法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旨在增强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主要就是围绕着实际职业工作内容展开教学,将实际的工作内容分成相应的项目模块,让学生在各个模块当中,模拟工作情境,在学习中完成教学项目,并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关键核心就在于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一般采取小组的形式,由学生自主进行,而老师在这活动中只是充当组织者、监督者和学习辅导者。

(二)《经济法》课程适合项目教学

《经济法》课程法律条文多、课程相对枯燥,却与实际工作联系比较密切,可操作性极强,因此可以采取项目载体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学习情境的同时掌握知识点,运用法律条文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更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完整的教学项目。

三、项目化教学设计

(一)确定项目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主要围绕职业工作内容来展开,主要体现为职业能力,通过对实际工作的了解,我们有选择性的侧重重点内容的教授和开展项目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较好的掌握各种财产责任以及经营过程中以合作、竞争为核心的各种市场关系的法律处理;精通有关合同责任、侵权责任等经济法律责任的认定;从而实现旨在培养学生合法经营、依法作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提高法律判断、分析和表述能力的教学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将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

(二)重组教学内容

对于相应的工作,应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真实的工作任务确定,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用性强的原则,选择能在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中应用到的内容即社会实践性强的内容开展项目教学。教材当中的内容被重新梳理,各知识点重新安排先后学习顺序。参考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内容,将整个工作整体分成每个细项的环节,将环节模块化情境化,作为每个项目放到教材中。比如市场主体法中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等作为一个项目任务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操作全过程。

四、项目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应用分析

(一)知识准备阶段

教师作为辅助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为学生准备项目任务书,将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提前进行相应的预习工作。

(二)项目的任务及实施

首先由教师来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进行引入,然后一从实用性上、学生兴趣点角度和层面等方式把项目呈现给学生。再来分小组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查阅相关资料、思考、讨论等。如果课堂时间比较紧凑无法完成,那么查阅资料可以由教师提前安排学生预习,而之后的实施情况可以留为作业在课后进行。主要是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经济法学的知识的应用和职业技能,能够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理论结合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总结再学习的过程来不断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并加深其印象,达到基本掌握的目的。

第7篇

关键词:岗课证赛融合;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与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相比,应着重突出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际业务能力,这也是我们学生形成核心竞争力,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会计信息化》课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既要紧密围绕会计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还要满足会计相关证书、会计技能竞赛的需求,使课程与职业岗位、职业证书和竞赛知识紧密融合。

1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

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在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对权威的大纲作为指导,会计信息化课程要么变成纯理论课,要么变成软件演示讲解课。二是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合理,缺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教学内容设置没有结合会计专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会计技能比赛的需求。三是教学方法老套。在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演示、学生按部就班操作等传统教学方法。

2“岗课证赛”相融合的教学方式研究

2.1岗课融合的教学模式

“岗课相融”,就是将企业各项会计岗位的技能和要求融入到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依据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技能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基本业务能力,让学生今后能更快适应企业需求。可仿真会计职业岗位,将真实工作任务分解后作为课程的学习任务,将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和理论知识融合后应用到会计信息化课程中,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一致的情形,保持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协同性。2.2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会计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学生具备所需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证明,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课证融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从业准入实力。在设置课程内容时,结合财政部相关资格证书和工信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证书考试内容,能为学生提供通过这类考试的机会。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可以进行相关创新,以行业普遍认同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课程某一部分的实训成绩,实现了课程与行业互相呼应。

2.3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全国范围内开始的技能大赛,可以作为补充课程教学的一种方式。将技能大赛内容融入课程内容设计,通过课赛互促推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支持课程教学,能促进课程学习效果,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3“课证岗赛”相融合下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1课程内容改革

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流程来设计和安排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授课内容,以企业岗位要求来设置课程项目和任务,教学过程中采用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利用情景化教学方式仿真企业职业岗位、业务单据和业务流程,课程充分体现企业岗位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力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3.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3.2.1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支持教学,如运用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建立仿真化的实训室和职业岗位,让学生如同真实置身于企业的业务活动场所。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及情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小了学生今后面对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项目教学法。将企业的工作内容进行分解,利用企业实际经济业务案例和实施项目,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布置的工作任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融。3.2.2教学手段改革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现代高新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通过大量动画、视频及图片展示,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同时,推进网络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与时俱进,遵循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规律和社会行业的需求,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岗位、课程、证书、大赛的相互融合,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这样更有助于提升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波.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

[2]刘丽君.探析职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点[J].学周刊,2011.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方法;教学改革

目前在我国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2003年,教育部组织制定新课程标准,作为指导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指南。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契机之下,一线教师需要好好把握机会,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施教者,简单机械地把知识传递给或者说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缺乏自己的思考,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完成学习,成为教学活动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非主要升学考试科目,并没有受到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其开设局限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无关大局,学好学坏一个样,只要会考通过就可以了,喜欢信息技术课纯粹是从兴趣出发,或者认为掌握一定的操作就可以了。必须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让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树立科学的认识,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最终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学、学生学的共同依据,是指导教学任务的方向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注全体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层面,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基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实现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需要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心中有数,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不同水平要求的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需求,获得成就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而言,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比较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精心构思,利用高中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相关的事物,设计一个巧妙的课堂导入方式,比如提供典型的范例作品,寓教于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想去学习、热爱学习、投入学习,从而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关的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练习用Photoshop软件处理自己的照片,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设计、亲身参与、动手操作。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探索思维的火花,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亲身体验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用途和价值,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4 设置适宜的学习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同样也具有非常快的信息更新速度,这就导致信息技术教程远远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现在高中学生获取信息、掌握信息技术的有效渠道特别多,比如网络、电视,有时候信息技术教师反而可能不及他们。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随时关注信息技术软、硬件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地补充、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知识。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固定的教材知识结构,把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适当拓展实用性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指导生活实际,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积极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价值,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

5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已经具有一定的教学局限性。所谓“教有常法,教无定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现状需求,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本身就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就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宽广,学习方法更加灵活。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借助计算机网络,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自学、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合学生自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人分享,丰富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要求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提供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6 运用多元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学习努力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及时、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学习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验、实践操作过程,考查学生的学习作品。评价主体也需要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鼓励同伴之间互相进行评价。这样,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产生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愿望。

总之,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实际状况,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始终保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以适应新形势、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常会玲.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86-89.

第9篇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 思考与改革 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物理化学 有机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28-01

从20世纪开始,我国的化学课程从传统的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四大分支体系上,延伸出无机及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课程。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高科技的综合要求水平不断增加,导致现在的部分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培养化学类专业人才的要求,课程内容重复、顺序不尽合理、知识面过窄等突出现象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针对性地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打破学科间的隔膜。

1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发展历史

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课程,在发展、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两门课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最后在1992年出版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材。从此各大院校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改革。南京大学把原本分散的基础知识和化学理论进行合并,构建了一门较新的课程体系,使整个课程更加系统化、结构化。这种课程结构的改革也是经过漫长的摸索,形成今天的课程体系的,如1989年将试行的“定量分析化学”和“无机”合并,1991年便得到推广。合并以后,教学内容方面得到了扩充,课程结构体系也有所优化,如何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改善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2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思考

教学安排中,对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保证教学效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只有合理恰当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材料使教学内容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使学生能够较广泛地、深刻地接受必要的知识,为将来的相关课程和实践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学生的在校时间是固定的,所学的科目相对较多,考虑为学生留出部分自由空间的前提下,就要求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以满足现实需要。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来说,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分配,目前开设该课程的多数为工科专业,且所设的课时数普遍较多,任课老师在进行授课讲解的时候,有时间对重要章节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但是纵观目前高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以及后期所学习的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时,往往会发现与现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具有部分的重复性,且被设置为重点必讲部分,针对诸如此类的情况,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将必须进行下去,以适应现代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方式需求。

3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一步改革的要点

3.1 结合高中化学教材、物理化学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机调整

目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知识内容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变,学习的深度、广度得到了进一步延伸,部分初高中学校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也加深了很多,如有关于吉布斯自由能、酸碱滴定、配位滴定等的内容,在高中已进行了相关的介绍。这样就需要高等教育阶段,对相关内容进行删减和弱化,以避免无谓的精力投入,避免学生的厌学情况出现,提高教学的效果,有效发挥教育资源。

3.2 恰当结合现代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研究成果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自形成以来,所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和动力学、化学热力学与定量分析、分析结构、原子结构、元素化学等知识。这些知识体系属于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对其理解掌握,有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积淀,为将来专业研究、实践做准备。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内容多枯燥乏味、机械死板,学生对其掌握有一定困难,何谈以后的灵活运用。如若能够将目前所取得的相关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研究成果,有机结合到教学内容当中,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具体,体现其知识的实用性,这样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学心理,更有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特别是形象可观的图片、谱图现象等内容,对激发内心的探索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根据面对学生的专业特色进行细分,以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主要有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编写的版本,其基本内容相似。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充分考虑所面向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选择;在规划教学大纲、授课内容的时候,更需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基础知识需求,从而将合理恰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应学生将来不相关、以后不会用到的知识,授课教师可以做适当删减。

3.4 采用形象生动的辅助教学手段

理工科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普遍存在抽象、枯燥的特征,如何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掌握必要知识点,使之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需要运用除课本外的其他教学手段。授课教师如何能够结合多媒体设备、以动画图片对抽象的知识进行辅助讲解,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板书部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板书对学生最大的帮助是可以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步伐、把握所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多媒体与板书的关系,有待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4 结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将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结合其相关知识基础、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进行整合优化,以满足更深专业学习、工作实践的需求,这需要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以及授课教师的规划安排。相关工作的进行将为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有效发挥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灵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2(12):199-200.

[2] 张启焕,齐志涛,严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206-207,220.

[3] 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1-13,77.

[4] 丁淑娟,王学英.《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J].科技信息,2011(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