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7 14:37:17
导语:在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由此可见,教学教材中的科普类文章,只有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才是真正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
下面以《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注重激趣,领会文意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的知识有内在兴趣。因此,教师如能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中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有别样的生趣。老师将课上得有情有趣,这类文章也才会焕发其独特的魅力。
上课伊始,老师动情地描述: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石头书》里的那位叔叔吗?还记得文中爱问问题的川川与磊磊吗?那时,你才是三年级的学生,也许条件的限制让你没能见到能读懂的“石头书”。可今天的学习不一样了,老师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一定会发现大自然这本“书”,处处写满了“文字”;举手投足之间,昂首附身之时,只要你肯留心观察,天空的每一颗星,每一片云;地上的每一颗石子都可能给你带来你原先不曾有过的发现。
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老师的引领下被激起来了,有了“我要读课文”、“我要知大意”的一份急切心情。原来,“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原来,“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接着,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同学们,你在用心读课文时,就会认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请你把文中讲到的几种文字标出来,把自己对每种文字的感受写在相关文字的旁边,之后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看看它们分别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两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学生只要用心读书,很快就能自己解决。兴趣盎然学生已经把握了课文的大意。
二、捕捉信息,品读文本
教材中的科普类文章,语言表达生动有趣、明白浅显,可谓篇篇“纲举目张,条理清楚”。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捕捉信息,概括文意的能力;另外,文中较多地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科学、准确、鲜明,这些都可以在老师引领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其中的奥妙。
在学生通读了《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后,我便引导他们较快地捕捉信息、把握全文。之后,提出要求:从文中介绍的的几种“大自然文字”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反复品读,组织语言,然后加入自己的体会介绍给别人。下面就是一位同学讲述的“一种文字”:
同学们,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航海或野外探险有罗盘或指南针等仪器,可以帮我们辨别方向,可是在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那时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读懂了星星写的天书,我们今后也就不会有因“迷失方向”而带来的烦恼了!
三、知行合一,实践创新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无法飞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他们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应兼顾两个维度,即科学知识与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既有知识内容的延伸,又有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学生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内容,有了较充分的朗读、交流、理解后,我引导学生“要么选择老师所提供的知识,要么选择自己课外搜集的知识,学习课文叙述的方式,介绍自己喜欢的另外一种“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设计,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了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春天到了,一只只小鸟叽叽喳喳地,聚集在树枝上唱起了歌,声声清脆,宛如铜铃;一朵朵花儿奔放地开着,红的黄的,五颜六色,不时传来阵阵香气,唤醒了大地;一根根柳条绿了,一条条溪水清了,在那湛蓝的天空中,正飘荡着软软的白云,奇形怪状,满满的,都是春意。小鸟叫了,叽叽喳喳地,吵死了。
我顺着这烦人的声音走在小道上。这些个恼人的东西就不知道体会一下人世的辛酸吗?一个劲地歌唱它们的春天,不知道我的春天早已萧索了吗?踢走脚边的易拉罐,我继续走,冲着不知道在哪里的声音大声喊叫,吵死了吵死了。我愤恨地捡起石头,朝着不知道什么方向的方向扔去,企望能砸种什么东西。不过什么也没有,声音还在继续。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吵死了。街边的房子里,睡午觉的人也被吵醒了吧。这个世界太安静了,叽叽喳喳,太安静了。莫名的小道,怎么走也走不完,一条道走到黑了。什么味道。好香啊,是烤鸭吗?这四下里只有花草的小道上,会有烤鸭,笑掉大牙了。那是鱼干?鱼干可是个好东西。脆脆的,肉很肥呢。哎呀,总不至于是红烧肉的,这里只有花草啊。踢一踢脚底的泥,溅起一层灰,简直是掉进了宇宙的黑洞,鼻尖却始终萦绕着那阵阵香气。满出来了,香气满出来了,把黑洞填满,把心填满,连同天地,一丝不落。抬起头继续走,一直走。摘一朵白色小花,看它铺满这个世界,把我窒息其中。脚步从不停歇。跟着春天走吧。那是五彩斑斓的夕阳吗?简直是超级大的鸡蛋饼。就是红红的不太像,要是变成黄里透白就更像了。再加一点盐巴,恩,再加一点。尝一尝味道。真是不错呢。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在打蛋花的时候放些榨菜,那就真是美味了。我是不是太饿了,满脑子都是吃的,当然,如果一个人走了一整天还不饿的话,那就太奇怪了。我可不是生活在不用吃饭的星球上。不知道小王子是不是不用吃饭呢。走吧,继续走吧。也许刚冒出新芽的小树叶可以当饭吃。
2、关于自然的名人名言: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
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卢梭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关键词:自然色彩;艺术
1自然韵律的美为设计开辟新途径
1.1艺术将进入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古代人看来大自然是智慧的源泉,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中国古代便有天人合一的说法。但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社会成了一个把世界拆零了的时代,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该是结束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则进入了一个把拆零了的世界重新组装的时代,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盟以及艺术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美国匹兹堡艺术学院安吉洛·西奥堤教授的作品正是这一时代的体现,他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史前的原始风格,他认为这是最接近自然本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他的作品中,常看到大小参差不一的金字塔般长满植被的土堆,还有原始洞穴般的建筑物。通过他的设计,原先杂乱无章的废墟,变成了别出心裁,具有艺术情调的绿郁葱葱的休息胜地。其目的就是让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追求人类和大自然最初的那种感情。
安吉洛·西奥堤教授说,画家是用笔来绘画,而他是用植被表达自己的艺术思维,达到所追求的艺术效果。这些植被是大自然赋于人类最美最丰富的色彩。他的艺术行为给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带来了清洁、带来了美丽、带来了艺术,同时也给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艺术创作领域。
1.2自然韵律的美为包装设计开辟了新途径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现代包装设计的观念和理论已日趋完善,但各国的设计家对新形态、新技术是使用材质和处理手法的发展,自然韵律也就是从材质和处理手法上更直接地运用大自然本身的美。
时下,“返璞归真”已成为人们的新追求,时装、饮食都已成为先例,自然韵律的美为包装设计也同样开辟途径。四川美术学院装璜环艺系的一组包装设计就是很好的实例,他们用竹筒包装了调料,用木盒包装了山货,竹皮编成小篓包装了大枣,给人一种亲切的自然美。
2肌理美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肌理,书面语言原指生物体表面,皮肤羽毛纹理而言。飞禽走兽斑斓美丽的皮毛,花草树木的花纹、年轮等天然纹理。
2.1肌理美是大自然的杰作
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纹理美是早在人文之实已被人类发现,并运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及民间艺术出现拍打泥坯成型规整的拍打纹、绳索纹等条状、点状肌理,这种无意的制作,却流露出大自然的美,至于古老丝绸、民间的编织物、玉器、金银器皿等实用品色彩纷呈的人工肌理美,无处不在美化人类生活。到了近代,随着艺术观念更新,石木纹理、刀法凿痕、水印油渍、喷滴熏灸等艺术肌理早已突破了“笔是唯一的绘画工具”的传统,这些形式各异的工艺技法,令人耳目一新。
2.2肌理的包装设计运用的基本规律及其独特意义
肌理美作为一种形式美,运用于包装设计中,如:即产品形象、商品特色、销售地区、消费对象、设计定位为出发点,或选取自然肌理,或设计人工肌理,这都应由设计者对产品研究调查后来决定。论文下载
包装肌理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就产生不同的意境、不同的趣味,它的运用正好与千奇百怪的商品相匹配,相得益彰。
(1)肌理美,肌理效果在包装中巧妙运用,是删繁就简、快捷精练地传达信息的促销手段,其中以群体出现的展示商标(或标志或文字)的肌理美,强烈的装饰效果,深刻的记忆力、冲击力,为创名牌创造了条件。如今充满各个大小商店的悬挂pop广告,整体上看重复出现的文字,商标产生一种肌理,使人们增强了对产品的印象,从而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2)肌理美与肌理效果不是单纯附于造型表面的饰物。明快质朴的肌理有利于突出牌号、名称,肌理本身有耐人寻味的意境,远观、色调和谐统一。对主题:有红花靠绿叶扶持之功;近观,肌理之美溢于言表。使得一件貌似敦朴,简练明快平常的包装产生“有东西,耐端详”的艺术效果。
被誉为日本现代玻璃工艺先驱者的藤田乔平,设计的一个首饰盒《海之彩》正是一件“有东西,耐端详”的艺术品。从一个小小的盒面,让人看到了大海那容纳百川的气势,更感到浮动藻类形成的那种自然肌理的美。
(3)借助于肌理的包装画面上的空间作用,可十分容易地调整形象、主次空间层次、色彩关系,一扫过去盲目地在画面上堆砌形象干扰视觉的弊病。
(4)肌理美与肌理效果本身蕴藏的秩序,匀称、韵律、节奏反映了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和谐与大自然的奇险之美。“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自然界的一切都蕴藏着独特的性格”(罗丹)。人工肌理、设计肌理反映出的音乐美、几何学的比例美有助于包装设计的现代感。诸如亚里斯多德指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恰当而巧妙地设计肌理,运用肌理美与肌理效果,会净化包装画面摈除其形象上的堆砌、琐碎与零乱,获得包装物体形象的一次开花。
3自然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共同语言而存在着,在大自然的色彩中,有很多的经验直接影响着人对色彩的感觉,如橙色在自然界的包装代表有橘子,多用于食品类的包装上;紫色在自然界的包装代表是茄子,神秘、高贵的印象使其常用于女性化妆品上;灵感来自于蓝天、大海、蓝色宁静、清爽、冰凉的印象使其都用于药品及冷冻食品上。
4自然韵律的运用
4.1品牌上自然气息的流露
关于饰品的包装,包括头饰、胸饰、钮扣等,取名“氏族”,一来代表其品种多,二来让人感到一种最原始的自然气息。
4.2肌理上自然韵律的运用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饰品多数都被搁置在小塑料袋中,简单的放在一起,与其价值很不相符,于是选用了盒饰,提高了其自身价值。盒子用纯天然木质结构,用其木纹的自然肌理,传达饰品的自然美效果;有采用木盒结构,用人工木纹肌理做其装饰纹样,配以深褐色底盖,再加上银色装饰,使得沉稳、大方。完成后加上精致小巧的标志,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突出了主题。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说明,但那份精巧,会让人对产品产生无尽的联想,你一定挡不住它的诱惑!
4.3色彩上自然韵律的运用
黄色在自然界中包装代表是香蕉。它有一种光感,给人留下光明、辉煌、灿烂、轻快、柔和、纯洁和充满希望的印象。皇室的运用加强了崇高、智慧、神秘、华贵、威严和慈祥的感觉。在设计中为了达到一种朴实、丰厚、自然的效果,也为了配合那种纯天然的木质肌理便采用了黄色做基调,再加上具有高级感的黑色(文字和标志)以及优雅的银色做点缀,增强了其表达效果。
4.4材质上
时下正流行粗粮细做,受其启发,选用纯天然产物——高粱杆制作了一组中高档装饰品包装。用大针将其固定在镂空的泡沫板上,外表包装自然,内在饰品典雅,体现了自然韵律的独特之美。
曲折的走廊,精美的雕刻和美丽的假山碧波粼粼的湖水为鲁迅提供了绝美的观光美景。那时的美景可能已经为鲁迅的创作埋下了伏笔。绝美的文句和诗情画意的创作灵感,在这时恐怕早已深刻地印在了他的脑子里。
谈起古典的三味书屋,这可真是一个真正的书香之地,夫子的戒尺,极富古典化的古画把这小小的私塾衬托得更加可爱,鲁迅的迟到换来了夫子的戒尺,而课桌却受到了惨痛的雕刻,还好,那时还没有损害课桌椅需要赔偿的规定,那个”早”也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了历史的辉煌见证,是否能在博物馆里留有一席之地,还在讨论当中。
不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为鲁迅童年提供了物证,鲁迅的童真幻想得以重现。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 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对一朵花微笑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来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
(1) “我”为什么“笑了起来”?
(2)“我”为什么感到“满足”? (3分)
2.(1)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2)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3.在文章结尾,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
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联系全文,回答:
(1)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4分)
(2)又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2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乎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对一朵花微笑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1)我为花的美(或“生机”)所感动。
(1分)
(2)荒草对生机的积攒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喜爱它并能与它相伴,因而感到满足。(2分)
2.(1)
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2分,答“过渡”或“承上启下”得1分)
(2)不同(1分)。前者是指:无法体验大自然的情感,不能相融为一;后者是指:人为自己的事劳忙而又不受其所囿,关注更为广大的空间。(2分)
3.(1)①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能使人感到愉悦,
②大自然的美好能使人产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③人应当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关注更为广泛的自然空间,
④人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悲哀地相隔着。
(4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2)①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对生存已经麻木。
②人对大自然的探索无法深入。
(2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4.A、C(A项与“终于等来一次的生机”的荒草相对应的应当是“一个在枯黄田野上……草木青青的一年”,两者之间不构成象征;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生活素材 阅读 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5-02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凝练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中,素材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只有用好素材才能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作文质量。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初中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素材的积累,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以此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和质量。
一、重视阅读环节,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
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体系僵化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太多单一。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都会侧重讲解写作技巧和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没有重笔墨讲解优秀作品中素材的运用,导致学生在写作时脑子里没有资料,无从下笔。于是学生开始抵触写作,抵触语文教学,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语文教师需要为写作教学寻找素材,并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初中生积累贴近自己生活的素材,使写出的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情感更丰富。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把阅读和作文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备课的机会,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寻找与初中生生活的契合点,挖掘课文中隐藏的生活素材。这样,教师在挖掘生活素材之后可以以身示教,指导初中生从多方面入手积累生活素材。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散文《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几个关键词“亲情”“感恩”以及“回忆”,把这几个词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值得思考的故事。教师从《背影》中可以挖掘有关亲情的素材,并指导初中生把课文中的素材运用到与自己作文相符的情境中,丰富作文情感。
当然,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素材还需要教师拓宽初中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生活化的素材需要优美的语言点缀,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词句。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效率,又能让培养初中生的审美能力,让初中生感受到积累素材的快乐,把积累素材当作一项乐趣而不是一项工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
大自然是奇妙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大自然观察太阳的朝升夕落,感受四季轮回,品味鸟语花香。在初中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初中作文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大自然的风景、现象等。所以,教师需要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并借此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感悟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从大自然中挖掘教学内容可以使初中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为初中生展现不同的世界,让他们了解大地山川、河流树木的岁月更替。当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大自然的机会,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郊游,去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同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大自然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从大自然中挖掘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把大自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利用与学生郊游的契机渗透课文知识,让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色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初中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又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深入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最终是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服务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初中生的所思所想,并结合客观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任务,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高效完成任务。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事物,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才能提高初中生写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探寻生活素材
除了从阅读中和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素材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从实践中积累生活素材,在生活中通过反思感悟,分析自己的不足,尽全力弥补自己的缺陷。生活为初中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当中,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能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又能感受到人情冷暖,是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重要机会。为了贴合生活化积累素材的主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使活动内容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相关。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收拾家务、帮妈妈做饭、关爱社区孤寡老人以及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初中生的爱心,观察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完成社会实践任务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把经历写出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会回顾自己一天的经历,既是一个重温幸福的过程,又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
总而言之,积累素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通过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质量。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权利,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海.丰富学生作文素材之我见[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13,3.
[2] 温耀林.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7.
[3] 温旭光.关于作文教学的浅层次研究[J].价值工程,2010,9.
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1、入题(导)
而就在沉思和遐想中,或许,我真的明白了:为什么春天是水晶那样的颜色、夏天为什么走路是(划“Z”动作)字形的、秋天的风是如何变甜(闻的动作)的、而冬天的水变得比我还瘦(小瘦石枯)。
可这大自然又太过神奇而难以捉摸,甚至没办法用文字沉淀下来,就说这水,水有:
1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水变得如此“温柔”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水怎么有那么股“霸气”
3唯有长江水。无语而东流,这水什么时候又显得那样的无奈。
可别说,水有千变万化,树有万种风情,云有千百态姿,月有阴晴圆缺,连在树上叽叽喳喳小鸟也会南来北往。
唉,这本课外书,也太耐读了。
2、第一次点评
从情感方、立意、感悟来评
总结:你还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尝到风的甜味,共享雪花的快乐。这就叫有情(课件展示)
点:这情,不仅是你的魂,也是大自然的魂,更是你写作的魂。
3、导:
作家告诉我,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脸,一首清新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唱入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新谢的春泥,一声春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漫天的白云。(课件4)
语文老师对我说,关于春的名字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在昆虫噬草时猛然感到的,一个孩子在放风筝的时候,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相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亲切的耳语为这季节命名――春。(课件5)
一位饱经战火的老将军对我说,春呀,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守着一老根,北地千宅万户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将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占领了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春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人们长期虔诚的祝祷而美丽起来。
孩子告诉我,春天到了,鸟儿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广度和深度,可是所有鸟儿的数学肯定不及格,要不,它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为什么不宣布最后的结果(课件6)
我问一位老农民,春天是什么他什么也没有说,蹲在田埂上,看着眼前刚翻的新泥,“嘿嘿”地笑了。
4、第二次练笔
那你们能告诉我,这春天又是怎样的?
学生练笔(7分钟)课件展示
(一)静静地坐在花丛边,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我知道,那是幸福在绽放;缓缓地慢步在树林中,我听到了树长的声音,我知道,那是幸福在成长;悠然地沉浸在甜蜜之中,我知道,那是幸福在环绕;迷惘地徘徊在痛苦边缘,我知道,那是幸福在等待
(二)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
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5、第二次点评
从描写角度点评
总结:绘声.绘色,绘形这就是文采,也就是形象、生动 课件展示
把不可捉摸的事物,借助修辞而触手就可及,这就叫具体 课件展示
6、总结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大师,这不为过;说她是最出色的音乐家,这还不够;说她是最优秀的舞蹈家,她远不止;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课件展示)
教学反思
有时候,我在想,我可能是全校最懒的老师。作业不愿意多布置,因为有后面老师劳神的批改。但有时候,我可能又是全校最勤劳的老师,因为,在学生作文的批改方面,我是改得最多最详细的,学生最喜欢读我评语,甚至把我的评语写在了他们的摘抄本上。
1、博闻强志能取得学生认同。上这节课之前,我把导语6的文字基本背诵,在上课的时候,很自然的吟诵出来,给学生一种博览群书的,知识丰富的的的印记,而且,这节文字一出现,学生们也直叫我“停”,他们要摘抄,他们要感受,他们的兴奋!而这一兴奋,就是又一次的写作与思想的历练和心灵的体验。
关键词:道法自然;回归自然;产品设计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对“道法自然”理解的更为深刻。庄子认为“道法自然”不仅仅彰显了客观规律制约一切的思想涵义,还表明“自然”是世间万物的原则和不断演化的法则。“道”因此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相当多的理性的认识。
1 庄子之“道”
1.1 自然与“无为”
庄子的“自然”即天然。它是无为和自然而然。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正如庄子所说的,牛马有四肢,那是自然属性;但是把马套上缰绳,把牛穿上牛环,就是人为的了(《秋水》)。“泽雉”十步一啄是泽雉的自然属性,幼师独足也是他的自然属性(《养生主》)。庄子认为这一切伤感和担忧都是庸人自扰,对这一切的改造都是画蛇添足,因此庄子强调对自然本性的维护和回归。这也正是我们思考怎样通过产品设计来唤醒heft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出发点。
1.2 主张非功利性
庄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就是保持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统一性、自发性和非功利性。在今天,有一种倾向,认为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科技的进步有利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道法自然”的核心意义来看,这一观点隐藏着人类的功利性动机。但是如果人类没有根本地意识到生态系统对人这一单一物种的价值优先原则。那么科学的进步非但不会保护这种统一,反而会成为破坏人与自然统一最大的威胁,因为人类的功利性动机总是那么的明显,他们怎能完全洞悉大自然那无限的“大道流行”而恰当的运用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来使人类和自然界更好的统一呢?
庄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并没有直接向我们教授现代人如何保持与自然环境良好关系的具体方法,但是却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人类的内心情感渐渐地远离了自然的淳朴和真实的自我,怎样通过产品设计来使人们接近自然,排遣心中的孤独和寂寞感。生存环境逐渐被破坏,怎样通过产品设计的循环体系来实现由人所制造的物体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我们当前面对的问题。
2 产品设计回归自然
告别了过于理性的20世纪,21世纪的人们将寻求返璞归真,并尝试与自然的融合(人类与自然的融合)。
2.1 从心设计
20世纪确实是一个片面理性的世纪,因为知识的力量成为了一切和生活的基础。可是,由于人类过度地迷信知识的力量,所以对许多原来天生的本能忽视和压抑。人类一昧地进行功利性的活动,使自己远离自己的心声,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接近自然的机会,并最终蜕变为感官的钝化。在21世纪里。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使人们渐渐又有能力借助知识的力量,对种种感官功能进行模拟与控制,并因此恢复了对一部分已经失去本能的重视。恢复了对人类内心世界的重视。索尼公司所推出的爱宝(AIBO)电子宠物狗产品见图1,并不是以帮助人类做家务事为目的而开发的。它实际上是针对现代人排解寂寞心情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一种人造的电子宠物。其实不管是电子宠物狗或是近年来流行的电子宠物蛋,都早已在全世界儿童之间迅速地蔓延开来了。宠物蛋的构思很简单,利用电子游戏的技术,设计一个便携式的小电子设备,通过一定的程序控制,以宠物形象载体,模拟宠物的性格。造价低廉,虽有需要不时地照顾的特性,却没有一般真实宠物吃喝拉撒的麻烦。设计者设计了12种宠物的角色让消费者自己挑选,其实它们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只是根据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程序设定,使它们各自的性格不一样而已。更加个性化的宠物,是设计成功的要点。在程序的设定上。设计者也是下了一番心思的。宠物的一年是我们人类的3天,而宠物的生命是99年,也就是人类时间的300天,大约是1年的时间。1年之后,孩子必须要买新的宠物蛋了,因此让宠物寿终正寝,是商业滚动的模式。但是,让宠物死掉总是太伤孩子们的心了,所以,在设计时。到300天的时候,显示屏上会说这个宠物要回到它的星球上了,因为它的父母在那里等着它呢。对于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的今天,孩子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和小动物生活在一起了,失去了很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失去了很多童年的乐趣。造价低廉的宠物蛋可以让孩子们长时间的把玩,很容易形成孩子和宠物蛋之间的情感,产生依恋,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爱心,拉近了孩子们和自然之问的距离见图2。
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设计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既定的对象了,应该将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心中孤独感和寂寞感考虑在内。
2.2 产品生命循环
庄子认为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生命在自然中是循环的。既然世间万物的生命是如此的循环,那么产品的生命可不可以循环呢?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达到增加生产却不增加废弃物的理想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所有的产品都充分的加以再生利用。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不产生任何废弃物的全球性生产体系,以及物流与消费的运作体制。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的状态。自然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生物会肆意破坏自己周围的生存环境,人类作为其中的一种,当然也应该为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在产业结构、生活理念。以及生活方式上寻找理想的解决方案。并且为此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宝马(BMW)汽车的零件就是以全部可循环再利用为标准而设计的。宝马车在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把握了环保的特性,并且把它作为重要的性能诉求点之一。早在产品研发初期,厂商就预先设定了零部件回收和提高再利用率的基本努力方向,并且在销售时,向客户告知将来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零部件,使车主能够用更合理的价格购买再利用的零部件作为维修之用。例如再回收后的废旧轮胎之中,约有15%可以作为再生轮胎,而除此之外的85%还有可能在生成为车上减低噪声或避震用的零部件。又如占全车重量75%的金属零部件,全部可以由厂家回购溶解后再加以利用。所以就宝马的设计概念而言,其整个生产体系早已涵盖了开发、制造、消费,甚至再生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循环系统。从宝马车的开发、制造、消费,甚至再生的整个过程来看,除了降低了汽车本身维修的成本之外,还在最大的程度上节约资源。如果我们站在生态系统之“道”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来看的话,宝马公司的全新理念正符合了“道”的这一特点。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绝不只是一个生产体制的问题,事实上,它与生活形态以及整个社会体制的构架密不可分。今后,传统的“消费”观念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使用零件交换以及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程序构成的,可以称之为“产品生命循环”的全新理念。在21世纪,生产、营销和消费应该会共同构成这样一个理想的循环方式。我们坚信,今后的消费活动将成为整个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而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环境不可分离的时代确实已经来临了。
2.3 人工物质与自然由对立走向融合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一直都是以“人定胜天”的强势姿态。处处采取与大自然对抗的方式。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来应该在消极的适合与积极的改造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但是,人类一直认为自身在适应环境上的努力是没有问题的,总是企图以强迫改造大自然的方法来满足自身的欲望。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之下,人类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用石油提炼塑胶,砍伐树木制造甲板。总之,就是在自然物上进行种种加工而使其失去原来的自然形态或特性,成为人工化合的物质。通过这样的过程,又利用动物群居的方式,人类延伸出了社会组织。并由此从动物中的一员进化发展,终于能够以“万物之灵”而自居。
人类虽然从自然环境进发,但却造就了完全不同于大自然的所谓“人工环境”,人类使用的原材料来自于大自然,但是性质早已完全不同。例如,大自然的树木在经长年累月的侵蚀之下才会更加的凝重。可是,被人工化后的材料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漂亮的水泥会日渐污损;闪亮的金属会日益腐蚀;亮丽的塑料则会因老化而露出龟裂的丑态。大自然是时间所堆积起来的。天然材料也是以通过时间孕育出来的,而人造材料则是短期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象征着现代人类伟大力量的水泥、金属与塑料三大文明产物,一旦与自然物相比较,竟然会败的如此一塌糊涂,这使得仍然迷信人定胜天、科技至上的人类,近来也不得不开始怀疑人工美学的价值,并终于体会到人造物质与大自然相比。还有相去甚远的部分。
在人类的行为出现许多错误的今天,如何保护地球上脆弱的生态平衡。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以谦虚崇敬的心情。去与大自然的生态构造和平共处的思考也在进行。人们已经认识到:最好避免使用人工材料、尽量以简朴的方式去参与大自然的造物循环,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就不要开车。总之,人类从各方面都开始了崇尚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再追求以人的力量去创造所谓永恒不朽的材料,将过去破坏的环境与强占的山川归还给大自然,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重大使命。例如:由INAX公司研发推出的陶土磁砖就体现了这种理念。这种由泥土和石灰混合并压制成型的磁砖,具有非常舒适的触感。由于使用了晒干法制成,所以具有吸收阳光、隔热以及隔音等方面的良好性能。而且,它还具有调节水分干湿的特点,有净化环境空气的功能。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还会更加显现出朴实素雅的美感。这就是在“创造柔和的建筑材料”的理念之下,所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磁砖材料。由于它以泥土为主要的原料,在混合了熟石灰或建筑物残渣后。再经高压蒸汽所产生的热反应固化成形,所以,它没有一般磁砖在窑内烧制中,会排放出热量和二氧化碳的缺点。除此之外,它还充分保留了土地的自然光泽,步行在上面的触感也很好,而且还具有随着时间延长更加美观的特性,即使到了最后废弃时。也还能够被简单粉碎回归大地。这确实是一种与水泥具有同等抗压强度,但又是基于环保理念所开发出来的建筑材料见图3。都应该全部重归其最基本的设计原点,要重新审视物质存在的意义。启发人们对自然材料、俭朴生活和单纯社会结构更多的关注。
一、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讲述生命的各具特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心。
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中五彩缤纷的动植物,组成了一幅幅百读不厌的美丽图画,那些小动物们,轻捷的叫天子,肥胖的黄峰,弹琴的蟋蟀,低唱的油蛉,能发出“啪”的一声的斑蝥,断砖下的蜈蚣,更令人神往的是雪地里觅食的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无不为百草园增添无穷的乐趣。鲁迅写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态,引起我们对大自然神奇世界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探索自然的愿望。
再看冯骥才笔下的小珍珠鸟,浑身毛茸茸的,像一只蓬松的球儿。它在“我”的茶杯中喝茶,在“我”面前的稿纸上走来绕去,并啄啄“我”的笔尖,甚至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人鸟共处图,这令人羡慕的互相依赖的美好境界,就来自作者对弱小生命的热爱与百倍的呵护。人与鸟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更应如此。我们需要信任,我们呼唤爱,首先我们得付出爱,让人信任。
二、给学生多介绍并朗读一些能震撼心灵引起共鸣的关于善待生命的文章。
给学生介绍有关人和动物、人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处为主题的文章,是语文教师应该做的。利用这些文章,教育学生关爱身边的每一种生物,与它们做朋友,与大自然做朋友,弘扬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师的应尽职责。
俄国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讲述一只老麻雀为了保护幼子而不顾自己的弱小,敢于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挺身而出,你看它“突然从身边的树上落下”,“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惊惶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两次投向那牙齿发光的张大的口边”。因为爱,它变得悲壮,也全靠这爱,物类的生命才得以维持和发展。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写斑羚群被逼走投无路奔向伤心崖,面对生死抉择,雨后突然出现的一道彩虹,促使镰刀头羊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想出那么一个挽救种群生存的“飞渡”绝招,使整个斑羚群体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群体,为了生存共渡难关。那种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飞渡壮举,真是震慑人心,任何有良知的人看了都绝对不会再去伤害这些高傲睿智的生命。唐敏的《心中的鹰》一文中,鹰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的象征。“没有鹰的天空”是多么遗憾,“人们啊,放下手中的枪,抛弃愚昧无知,回到人性、理性上来吧!”这呼唤怎能不让学生震撼呢?
这些文章,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认识,能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并对人类自身的存在进行反思,使学生学会用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我们阅读的报纸杂志中,随时能发现有关珍爱生命、善待弱小生命的引起人共鸣的文章,借课前几分钟向学生做介绍,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关注大自然,思索生命的意义,会爱心永驻。另外,电视《动物世界》中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画面,一个个生命的奥秘,同样是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材料。
三、在作文练笔中增强善待小动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