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思想政治论文

时间:2022-12-24 11:34:20

导语:在高中思想政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思想政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其积极思考

假如有学生要精神溜号或是已经精神溜号,提问正是唤回他们注意力最好的办法。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要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师的提问有助与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业已有的知识和社会实践体验,使提问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形成联系,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转变问题提问的方式和方法,增强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防止学生因为长时间听课疲劳而产生的溜号现象。

(三)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调控教师讲授进度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着自己讲而忽视学生的听课的情况。提问时检验学生听课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提问,可以知道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哪些知识还需讲解做到心中有数。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是相当重要的,然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提问还存在很多误区,教学中有很多无效或低效的提问。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现存问题及危害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以记忆性为主,抑制思维发展

记忆性的问题,大多答案在课本上都可以找到,不需要学生思考。例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教师提问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这种设疑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无法刺激学生的思维。

(二)课堂被提问的对象只有固定的少数同学,影响多数学生发展

一项数据调查表明,在课堂中,只有6.4%的学生经常被提问,而83.6%的学生很少被提问。大部分学生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格外青睐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在这些“好学生”的回答中通常能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那些“差生”的回答往往会拖延教学时间,使教学进度难以完成,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师提问缺乏激情,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平淡无奇,语调平淡,缺乏激情,不知道根据提问的不同内容转换语调或是问法,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能发挥提问应有的作用。

(四)缺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只是注重答案的正确与否,给出的评价往往只是“好”、“对”、“嗯”或是不予置评直接叫下一名学生回答。这种做法缺乏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路的关注,不能及时地加以引导,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优化的策略

(一)课前做好准备

1、端正对提问的认识,认真分析教材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学离不开教材,但又要超越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

2、细心了解学生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精准的把握。提出的问题不要过易或是过难,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联系,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思考。二是对学生的心理特要有细致的了解。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合适的问题会集中学生的注意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优化课堂提问,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二)课上做好工作

1、优化教师的言语能力和非语言能力

教师要刻苦锤炼自己的提问语言能力,要使自己的语言充满幽默感和启发性。这样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非言语能力就是指教师提问时的表情、体态。这些非言语能力能表达出语言无法表达出的感情。教师微笑的表情与和蔼可亲的态度,会让学生感到轻松、温暖与信任,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适当的肢体语言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温柔的笑容、肯定的目光、认真听学生回答的姿态都是优化课堂提问的法宝。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作出评价

教师听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认真,要作出侧耳倾听之势,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在学生回答之后要给出评价,不能只是关注结果的的“对”或“错”,更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答什么,更要关注怎样答,并适时给予引导,把学生引领到正确的思路上。另外评价要以激励性为主,提高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3、鼓励学生提问

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上大多以教师问为主,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而学生提问是学生思考问题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交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教材中、在生活中、在其他同学回答中发现问题。

(三)课后做好反思

1、教师反思

教师在讲课后要及时回想上课时提问的每个环节,总结出有哪些问题提的不够合理,下次加以改正;找出学生反映比较热烈的问题,以后继续发扬。

2、学生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自己回答问题的质量,反思自己回答问题时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反思此次回答是否突破自己、反思自己提问的质量和水平。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课堂提问便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提问从我国古代孔子时期沿用至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用的“产婆术”中,提问也是核心。这都说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东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益。因而,我们要更加深刻地分析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问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找出更加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孟庆男,《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2]吴志明,《课堂提问:演绎精彩的师生对话》[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12月.

第2篇

高校思想政治 教学 人文主义精神 培养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从文理科分科开始之后就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重文轻理,而思想政治课主要还是为文科生开设的课程,理工科在分科之后是没有这一学科的课程的,这种现象不只是高中,一直到步入大学都只这样,这也是为什么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精神认识不足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与其他一些国家经济逐渐一体化,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国家之间从表现上看是经济和政治的竞争,实则却越来越成为人文主义之间的竞争。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内容,而现在的高校对于这一课程的开设并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根据各专业的性质独立设置的一门学科,而人文主义精神主要是融入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当中的,所以这也是大学生缺乏人文主义精神的关键所在,如何培养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人文培养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1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精神的存在不是单方面的,它与科学精神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对人自身精神的培养,而科学精神强调的则是人对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的培养,如果大学生不注重对自身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就很难培养对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学校中大学生培养人文主义精神的关键来源就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当大学生接受了一定的人文知识之后,就会形成一种精神成果,日积月累之后,逐渐会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进而能够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各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通过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2.1忽视学生自由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角,以学生为扮演者的角色在持续着,而真正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育只是帮助被教育的人,而不是把教育的人改造成一种学习的机器,为了某种目的才会去学习。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教育一直都有“尊师重教”这一说法,这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也是不可替代的,而当代大学生手现代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相对都较弱,社会责任感也有所欠缺,在加上从接触学校教育开始就形成了一种接受观念,比如说学生认为讲课就是老师的事,听才是自己的事,这种观念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敢追求“事实”,不敢追求“真理”,不敢挑战“权威”,他们觉得这都不是自已一个学生该做的事,从而选择了顺从与妥协,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在学习时候就很难会有自主意识,更制约了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2功利思想过于普遍功利一般来讲是用来形容一些商人的,对于形容学生有点不太适合,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上的功利思想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逐渐的感染到了大学校园学生的思想。功利思想是指一些注重眼前利益、忽视精神需求和太过看重对物质的追求,大学生一旦被这些思想所感染,在学习中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比如说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就只是为了毕业之后能够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份较高的收入,并没有深入去想要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就会出现一些拜金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这些人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认识很是模糊,这也是造成功利思想较为普遍的现象。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佳充电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关键,在校期间如何树立学生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和谐的人文学习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应该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氛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和谐的人文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更好理解。大学生的生活大多是以校园生活为主,每天都会在学校不同的角落出出进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力,校园文化是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培养的载体,所以说,把人文精神有效地与校园环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校园内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存在,这也是思想政治课中达不到的效果,也是最间接、最隐蔽的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校园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以最积极的状态去迎接新的事物,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和谐的人文学习氛围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3.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要着眼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学生间多互动、多交流,让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所经历、有所体验、有所思考,并且能够形成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这对于学生切身体验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结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更好的培养高校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就要应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和谐的人文学习氛围,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更好的培养并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聂培亮.谈论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3篇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二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一要转变观念,明确教师新形势下的“角色”。要摒弃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一言堂”的做法;改变教师永远是主角、是支配者,学生是配角、是服从者的陈腐教学模式;改变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管得住学生的老师才是好教师的陈腐观念。教师的角色应从信息源和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成为学生探索的领导者,学生理智、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指导者。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反思,不断加强自身学科知识基础,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如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组织协调教学能力、校本教研能力的提高等。否则,再好的教学艺术也发挥不了应有的功效。三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要求在运用“提问艺术”时,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为关键,以开发挖掘学生发展的核心潜能为重点,精心准备材料、巧妙设计问题、适时启发诱导,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这个主体的认识能力、智力潜能、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提问艺术”,既要着力改变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单纯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又要努力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忽视指导文本学习、忽视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指导自主学习、单纯追求热闹流于形式的偏向。另外,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再是简单的对或错,而是看学生的创新程度,即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的要求,对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从而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之类的表扬话语,一味地无原则地“喊好”。毕竟,生活不是一路平川,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暴露的缺点和弱点,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制止和修正,否则,只表扬不批评,只肯定不纠错,试问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第4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不仅意味着休闲娱乐,着力于追求物欲和感官刺激,还包含一定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主流价值、集体主义等价值目标,都在这种过度的追求娱乐中变得迷茫,所谓 “第二文化空间”,预示了在社会主流文化之外,大众文化的兴起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带来变化。

一、大众文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在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注重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引领和对政治理论的把握。而具有娱乐性、商品消费性的大众文化则更容易把学生引向注重感官享乐和物质消费的平台,从而使青年学生越来越少地关注政治意识形态,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处于一种边缘地位。由此,不良的价值观念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产生,而且带有明显的高校校园特色。大学生消费观念超前,消费结构有多样化的特点;经济困难学生与家庭富裕学生之间、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因奖学金、保研等产生的竞争行为等,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情怀逐渐远去,代之而起的是强烈的消费欲望、前卫的消费观念与脆弱的承受能力,这已然表明了大众文化正在逐渐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地位。

(二)淡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

大众文化有可能具有的品味低俗化和过度娱乐化,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来说是不利的。在大众文化的氛围中,不同程度的恶搞、低俗、八卦、娱乐等形式,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来说是有负面影响的。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大学毕业后工作不再包分配,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地位也不复存在,大学成为很多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一些诸如“读大学不如卖烧饼”、“神马都是浮云,赚钱才是王道”的“大学无用论”甚嚣尘上,加之社会上选秀、造星等活动的层出不穷,也加剧大学的浮躁和边缘化。刚刚摆脱高中紧张压抑的应试教育的大学生,又不得不面对身份的边缘化、背负起“就业压力”的沉重包袱,此时他们急需学业和人生规划方面的指导。但由于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每个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指导,以至许多人只能选择谈恋爱、玩游戏来打发时间。

(三)腐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上,我们用十年时间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规模也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但量变并没有带来质变,过于追求数量和规模使得质量没有得到很充分保障,低俗歌曲的逐渐泛滥、高校恶搞事件层出不穷、网络语言的谩骂亢奋、八卦新闻的痴迷陶醉以及语言暴力等,伴随着各种不太适宜大学生年龄阶段的保健、美容、整形等,都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的现象。这些现象,与社会的主流文化相比显得格格不入,且难以被禁止,它们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作用让人担忧。高度狂欢和零度痛苦,正在被视为大众娱乐的准则和规范,消解人们最基本的同情、理解与尊重。大众文化中的这些负面效应,侵入高校的文化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扰乱他们对于真善美标准的向往,充斥着功利、娱乐、媚俗等,都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忽视的。

二、大众文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崇高与大众文化平庸化的矛盾与冲突。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两大功能,其现实主要表现在保持稳定,维护现存的秩序和制度;其超越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超越物质束缚的基础上使人的精神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以崇高精神为追求指向,弘扬积极向上的高尚精神,号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但在大众文化发达的年代,大众文化的平庸化影响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的崇高。大众文化所倡导的是学生关注现下的自我,直接面向现存的生活境遇,从而消解理想和崇高精神,触及的大多是浅层次的、平庸化的生活模式,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追求崇高精神和塑造高尚人格的热情。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与大众文化的自发性的矛盾冲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灌输历来都是其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而就高校学生而言,灌输的内容往往都是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并且是高于他们自身的认识水平的。因此大学生在自觉接受这些内容时会有一定的阻碍,另外,学生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学校的灌输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对学生来说具有强制性,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而大众文化以诱导大众对其产品的消费为目的,它向大众传输的内容主要是符合大众的生活趣味,与大众的现有认识水平相当的东西。另外,大众文化的影响是建立在大众的无意识和自发性上,而非建立在大众的高度自觉上。因此,大众文化削弱了以往强制性的政治说教和思想灌输的作用。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中心地位与大众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倾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标准和科学范畴,并对其性质和方向进行了规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学生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注重对道德修养课和政治理论课的设置。而具有娱乐性、商品消费性的大众文化容易把大众引向注重感官享乐和物质消费的平台,从而使人们越来越少地关注政治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模式 实效性

[作者简介]张丽(1965-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贺彦凤(1974-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与中国现实问题;王桂枝(1980-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GJXH B2110044)、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XJ12008)和2012黑龙江省教改项目“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深入开展信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XJ130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60-02

一、本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条主线。如何利用实践教学方法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坚定的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重要课题。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肯定了实践的重要性,这说明我们国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并落实在行动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达到这一目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和教育部一再强调,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锻炼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纷纷探索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内容和实施途径,但收效甚微。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并且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目前高校本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上的实践教学,如课堂辩论、主题演讲或观看影像作品等;二是走出课堂的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参观革命纪念馆或爱国主义基地等。这些实践教学方法在各高校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不难看出,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进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自2005年以来,教育部、宣传部特别强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主要内容。对此,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也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但是却忽视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中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这也正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

2.实践教学缺少统一计划。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现今开展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外和社会上,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因此,单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自完成是不可能的。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有实践教学的安排,但学校却对此缺乏宏观管理,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时间和方式上都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具体实施的过程也不够规范,所进行的一些实践教学,大多是临时性的,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更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一些学校虽然将其纳入了教学规划中,但是没有合理分配实践教学的学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带有临时性的特点,时断时续。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以至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像理论教学那样纳入到常规教学中,也影响了其实效性的发挥。

第6篇

一、严谨治学育桃李 善教乐学吐芬芳

1988年,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到梅州中学后,任高一级政治科教学,做高一甲班班主任,并一直带到高三毕业,成为高三级最年青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于1992年成为全校最年轻的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多次得到市教育局“培养高考高分学生指导奖”和区教育局的奖励。多年来为梅州市教育局编写高三级政治复习资料,均获好评。近年来他所撰写的论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全国中学政治论文比赛获一等奖,并在《全国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发表; 1999年被评聘为中学政治高级教师。

在8年的班主任经历中,成功转化20多名后进生,他所带班学风、班风良好,每届都被为学校先进班,二班次被评为梅江区先进团支部。

二、致力管理求成效 锐意创新当楷模

1999年4月提拨为副校长,分管政教、团队及综治、体育工作。

XX年4月,丘广辉同志被正式任命为梅州中学校长,制订了“发挥百年品牌优势,树立人人成才理念”的发展规划,致力于现代化、制度化管理改革,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使学校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完善管理制度:

通过民主讨论制定了183项管理制度,完善和制订了《梅州中学学校管理制度》手册,使制度管理人、制度规范人、制度监督人的管理模式步入正轨。

2.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创造一切机会让老师们进修学习,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理论、手段培训,打造了一支德才兼备、爱岗敬业、功底扎实、善于合作、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他率先垂范投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创设了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

3.完善硬件建设,争取政府、校友、热心人士的支持,投入2千多万元,重新规划了校园设计,实验室、电化教学走在全市、甚至全省的全列,为学校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