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21:39:41
导语:在财务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有助于优化该课程的教学组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强化考核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2)有助于全方位提升专业教师能力。(3)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能促进我校培养符合市场要求、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后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整体提高我校高职会计类人才培养水平。(5)还可以为会计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为推进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2现状分析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会计基础”课程的拓展,又是后续课程如“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报表分析”“税务会计”等课程学习的基础。同时财务会计还是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经济师、注册税务师及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也是这些资格考试中难度最大的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从事财务各岗位工作应具备的会计理论知识、会计操作技能。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形成起支撑和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财务会计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
2.1教学内容多且难度大
目前,“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点相对孤立,内容详尽琐碎,注重介绍理论方面的条款,内容设计也相对枯燥。这就要求授课对象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而高职学生多喜欢形象、具体思维,在学习财务会计课程之前缺少会计行业实践认知,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熟悉,很难掌握好财务会计知识。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金融资产和减值准备等,对学生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2.2知识更新快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的阶段,是变革时期,修改很频繁。2014年上半年刚讲过利润变和长期股权投资,结果2014年7月份这两项准则就变动了,这些实际的变革都要求“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了知识更新的特点。
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我国理论教学是文字性的,看着课本和文字来练习业务的处理,而实践教学也好,实际工作也好,每笔业务都没有文字,都是看着原始凭证对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而如何看懂原始凭证,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学会。
2.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大多学校财务会计的教学一般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并认真记笔记,然后课下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已学知识。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2.5能力考核上的不足
大多数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教学采用传统的书面闭卷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也是理论知识及会计的账务处理。大多数学生平时不学习,到考试前两周,通宵达旦地复习书中的知识,翻着上课的笔记。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3改革内容
(1)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正确定位“财务会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2)转变教学理念,进行开放式教学,定期把学生带到校外实训基地,如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由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师傅进行现场教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会计教育中的应用。(3)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考表达及创新能力,将财务会计课程按工作技能要求,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目的性强地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课堂随身携带笔记本,每一个知识点开始前,教师会提问,让学生先想出自己所知道的与该知识点有关的实际案例,然后教师再列举情景,教师不再板书。因为教师板书学生只听的话,印象不深刻,所以教师讲,让学生自己写下来,这样学生可以边写边消化、边理解。有些知识点教师认为学生预习能看懂的,教师让学生自愿上来讲,然后教师补充说明。课内实训中,教师会在课堂中留有时间让他们练习,然后让他们上讲台说答案并讲出原因,教师再纠正补充。(4)把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不常见的业务从必修课中剔除,转变为选修课。由于该门课程是初级会计师考试必考科目之一,为了响应“岗、证、课、赛融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备课时还要参考初级会计实务考证大纲的要求。(5)教材与岗位、业务一体化。(6)教学方法、手段多元化。采用比较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知识串联法、教学岗位化流程化等方法;建立企业仿真模拟实训室,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场所一体化。(7)加强实践教学,深度校介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争取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并且实训环节要组团队、分岗位进行。(8)改变考核方式,以考核理论为主变考核职业能力为主。(9)全方位提升教师能够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4改革目标
本文以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市场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校介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介企合作,形成校介企3方共同育人这种新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岗、证、课、赛融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既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持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所需的大批量会计专业人才,还可以为学校知名度的远播和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5可行性分析
(1)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及学校未来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教学改革的支持。(2)项目组成员、教学团队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项目组成员中有2名副教授,6名硕士,已经完成多项省、厅级教研、科研课题,发表多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并积极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敬业负责,在研究能力、时间上以及实施上能够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开展。(3)12年以来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逐渐总结出了适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4)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始出现。(5)多年的教学使课题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6)从2007年开始,我们重点加强了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建立了ERP和会计分岗实验室,为本项目提供了实验条件。(7)有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够实现“行业与专业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
6实施方案
1.以事实为依据,体现出真实性
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所举的案例多来自于企业实践,务必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加入教师任何的分析和评论,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真实地感受案例。
2.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分析、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学会案例的讨论、分析、思考、阅读,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他们思考。
3.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极为强调。学生通过讨论案例,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进而更好地融入到团体生活中,发挥出团队的合作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选择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务必要掌握所讲解的内,然后基于课程的要求和课程的内容来选择案例,案例务必要符合中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做到针对性强。例如中职《财务会计》中会涉及到现金业务,教师可以利用预借差旅费来编写一个案例,让学生对其中所需列出的会计账目进行分析,写出会计分录,这样一来,能够便于学生较好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2.借助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既不会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又能够将教学过程用动画、声音的方式进行展示,能够让案例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同时,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还应该适时提问,值得注意的是,务必要讲究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给学生提问题时,既要针对中职财务会计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年龄特征,提的问题做到有层次性、联系性、针对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3.注重案例形式的多样化
案例教学法形式多种,既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还可以教师和学生一起沟通讨论。例如中职财务会计会涉及到应收及预付款项,教师可设计一个有关材料采购的案例,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去讨论、设计方案,编写正确的会计分录,这样一来,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大幅度节约教师讲解的时间,一举两得。
4.案例教学法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1.1构建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用途
1.1.1信息收集它通过对与高校发展建设相关的政策信息、内外部运行环境的变化信息、高校本身的各类财务和会计核算信息的收集、分析比较,判断是否预警。
1.1.2风险预警通过对与高校运营相关联的大量信息的分析比较,财务预警系统在出现可能影响高校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预先发出警告,提醒高校财务管理者早准备早预防,规避风险或减少潜在的风险所造成的现实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1.1.3风险控制当高校财务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及时寻找出导致潜在的财务风险的根源,从而使高校管理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1.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前提条件
1.2.1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具有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向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供全面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信息,又包括与高校运行相关的行业、市场数据。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信息主要来自高校所使用的财务软件,以及国家统计局、教育统计数据库等。
1.2.2协调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与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高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健康运营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财务预警系统应当与财务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保持和谐的合作关系,实现数据共享。
1.2.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正确的财务决策都需要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保障。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从风险评估和控制、单位治理结构与组织建设控制、业务层面权责控制等方面,为高校强化自身管理,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政策保障。
1.3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1.3.1客观量化原则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且具有客观性,所关注的问题能够量化识别。
1.3.2系统性原则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所选择的分析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并保证风险评价系统的完全性,各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
1.3.3实时性原则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实时地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使高校能够及时预防风险,尽量减少或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
1.3.4动态完善原则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价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完善的动态任务,只有坚持动态完善,根据教育管理的新要求和会计核算的变化不断地逐年加以修订,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各高校的财务风险总体水平。
2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财务风险的分类及来源
2.1.1负债风险伴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教育产业化思想的提出、终身教育观念的建立、教育投资观念的转变,以及从2000年开始的全国高校大规模的连续扩招,都对高校的基础建设和办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费投入不足与高校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债务的规模和随着高校的规模性发展快速扩张,因举债办学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也随之而来。债务风险成为了高校筹资的主要风险。
2.1.2财务总体失衡风险准确、合理、细化编制部门预算,控制预算有效严格执行,科学合理配置学校资源,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样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高校在财务核算支出结构中日常性、偶发性支出庞大,财务支出预算约束软化,高校学生欠费而导致预算收入无法完成,都会给高校带来流动资金断流的危险,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风险,进而造成财务状况总体失衡的风险。
2.2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2.1负债风险评价指标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反映高校资产总额中债务筹资的比重,体现了高校资产对债权人的长期偿还保证能力。比率越大,说明高校资产中自有资本所占比例越小,债权人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就越大,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就越低。一般认为,高校的资产负债率超过20%就会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
(2)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是用来衡量高校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用以衡量高校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将资产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一般说来,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越高,说明高校资产的偿债能力和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反之则越弱。一般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被视为正常。
(3)偿债率偿债率=当年偿还债务本息支出/当年事业支出总额×100%,偿债率是高校当年偿还债务本息支出与当年事业支出总额的比率,是用来衡量高校当期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对于一所高校来说,该指标超过10%则说明债务还本付息压力较重,超过15%则说明债务还本付息压力非常严重,高校存在较大债务风险。
2.2.2财务总体失衡风险评价指标
(1)预算执行率具体包括:预算收入执行率=本期实际收入总额/本期预算收入总额×l00%预算支出执行率=本期实际支出总额/本期预算支出总额×l00%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本期财政项目补助实际支出/本期财政项目支出补助收入×l00%预算执行率反映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高校加强预算管理提供数据参考,以便于高校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各种日常随意性开支,增强预算的严肃性、有效性和执行性。
(2)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公用支出比率反映高校公用支出结构,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投入到学校事业发展方面的资金越大。该比率一般不应低于50%。
(3)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学校总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指标数值越大说明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越低,财务风险越大。
(4)现实支付能力现实支付能力=期末货币资金/月均支出现实支付能力指标是指高校期末货币资金结存数与月均支出额的比值,该指标反映高校货币资金可供正常运行周转的周转月份数,用来预测高校近期正常的支付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学校月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2.3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方法
论文关键词: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要进行有序的财务管理活动,自主开展投资、筹资及利润分配活动,并进行相关的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水平,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市场需要高校财会专业培养能参与财务管理工作的高质量人才,这对财会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课程除了应教授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法、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外,更应注重对学生财务思想、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将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学以致用,以此作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知识具有综合性
财务管理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边缘科学,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它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量大,系统性强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及其运动,资金运动过程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它包含着有机联系的三个基本内容:资金筹集;资金投放和使用;资金收入和分配。财务管理内容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三)理论性与务实性强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跨学科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务实性。财务管理的务实性主要表现在该学科属于应用学科,用以解决具体的财务问题、金融问题。如:如何进行筹资,如何进行投资等。财务管理学产生至今一百多年来教育学论文,其理论总是伴随这企业理财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因此,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从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可以看出,财务管理是财会专业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分析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目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1.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往往需要通过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校内实践主要包括课堂的案例、讨论、习题以及校内实验课,校外则主要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论文开题报告。由于建设条件的限制,校内模拟实验室在硬件上很难仿真企业的理财环境,因此,大多数学校财务管理实验课开课率不足或者根本没有校内实验课;与企业结合也不紧密,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企业具体管理的机会更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没有感性的认知和了解,更无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不能真正了解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了解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重复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师仅重视本课程的教材、教案以及本课程的讲授,而忽视本课程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例如,在实际教学中,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是两门课程,其内容却有许多重复的现象,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的财务预测方法、投资决策方法、存货控制方法等。这样浪费不少时间,同时由于时间有限,对两门课程都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1.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不足
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部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课堂讲授采取板书的方式,形式呆板,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传达的信息量也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快速有效掌握知识,也不利于教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师,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多数也把ppt课件制作成教案的电子版,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甚至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信息传输量大,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反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及时消化吸收课程知识,致使多媒体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财务管理的教学方式上通常都采用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学生练习来展开,教师通过讲授将大量的理论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虽然注重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育学论文,但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枯燥。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和意图被动地理解和接受,不易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教师布置的复习思考题和习题,往往只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虽有一定的思考作用,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逐渐失去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没有个性和创造性,动手能力很弱,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进入社会,难以学以致用,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三)考核方法单一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仍然以期末闭卷考试为关键词解释题、简答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案例题等,大部分题目学生只能考记忆解决,题型死板僵化。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只要考前背笔记、恶补专业知识就可以过关。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抑制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准确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改进该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转变教学观念主要是财务管理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主体”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体”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练为辅。学生被动参与到教学中,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掌握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解疑和总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不应当把学习过程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构建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大多数学生习惯使用的网络工具,建立课程博客、开设空间、聊天群等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将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好的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学生惯用的方式进行交流,也利于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最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制定科学的授课计划,协调与相关课程关系
财会专业的三门核心专业课——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诸多研究者为此一直争论不休。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所导致的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效率低下等情况?在每学期授课前,财务管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中各门专业课的开课顺序教育学论文,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合理安排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例如,部分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开课学期在管理会计之前,就可以将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课程当中的相同内容,包括财务预测方法、投资决策方法、存货控制方法、财务预算方法等放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中,同时增加财务管理课程的课时。如果管理会计开课学期在财务管理之前,就可以根据由易入难的规律,在管理会计中讲授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在适当增加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同时,各课程授课教师应通过专题讨论、座谈等方式加强沟通,及时交流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课程重复之处进行分配,制定科学的授课计划。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财务管理课程信息量大、应用性强,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授课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财务管理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节省教师板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通过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也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所学知识,教学效果良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课程知识,还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力求满足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在课件的总体设计上力求美观、简洁、图文并茂,以增加学生的直观理解,对于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及难点采用图解说明,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表格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解。突出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论文开题报告。在课件制作上还应该增加教学案例分析内容,增加例题和习题的讲解,便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的集成,各种工具和方法的每一种新的组合,就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目前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复案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摘要求。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习题、案例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其次,建立财务管理仿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财务管理各章节内容衔接紧密,系统性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通过模拟实习教育学论文,一方面可以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总体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所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为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应根据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和特点选择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首先,课程总成绩可以由笔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笔试成绩重点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成绩侧重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实践成绩取决于实验课、实习调查报告等。其次,学期内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考核方式。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基本理论、财务决策、财务专题三个部分。基本理论可主要采取闭卷加笔试方式,财务决策可采取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如面试、案例分析等,财务专题则可通过调研报告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学期内可以分阶段测试。分阶段测试可以与课程内容进程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将总学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与基本理论内容结合,基本理论部分按百分制占课程内容总分值的20-30%(可由教师灵活掌握),在学时进行到第一阶段末时进行一次测验,期末将其换算到总成绩中即可。这种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避免学生边学边忘;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考核工作分散到学期内进行,减轻了学生期末复习压力和教师期末出卷改卷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韩志丽.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 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7)
[2]胡爱荣.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5,(04)
[3]林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02)
[4]张前.论“学生为本”理念下的高校会计教学改革[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07)
[5]沈航.关于“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19)
[6]何云亭.高校应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1)
[7]温如春.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8,(01)
[8]吴静.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教学[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6)
(一)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导向设计模块化教学任务
依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任务教学培养方式,将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中涉及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综合分析、营业收入分析、成本费用分析、利润分析、资产结构及效率分析、资本结构及效率分析、财务报表综合分析任务,设计为十个职业能力模块,创设真实任务的问题情景,并完全按照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来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财务分析操作的真实性和职业性。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由于设定目标任务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渴望和调动他们主动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根据职业能力和岗位知识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典型财务分析工作职业能力的要求,组织安排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阅读与分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财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岗位工作能力。通过不断努力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启发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形象教学法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样师生进行了充分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财务分析》课程教学项目
《财务分析》课程教学项目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综合分析、营业收入分析、成本费用分析、利润分析、资产结构及效率分析、资本结构及效率分析、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等教学模块。在教学模块的设计上,可将每一个项目分别设置几个相关任务,每个任务内含具体的能力,包括应知能力和应会能力两部分,应知能力为应会能力服务,任务的深度要参照高职教育标准,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达到初级资格水平。图1为《财务分析》课程内容构架,描述了课程模块。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情景设计
《财务分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经济业务资料,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该企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完成对该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的凭证登记和账簿登记工作并完成会计报表的编制,这样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企业之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的感情状态得到最优发展。
(一)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它要为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服务,教师进行情境设计时要时刻以教学目标为准绳。情境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情境设计要合理设计,精心谋划,要有针对性,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同时也要使情境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不应单纯为设置情境而设置情境。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财务分析理论用比较直观形象的单证、图片、实物、影音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多媒体教学可以补充更多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充实更多的案例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设计方案,不同组别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训练学生现场的控制、反映和应变能力。
(三)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
1.国外其他国家产学研办学模式的发展概况
19世纪美国首先提出了合作教育模式,即cooperativeeducation,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技术素质要求。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革新不断出现,高等教育学校单一的文字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毕业应招人员的素质要求,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诸如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家催生了以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三方合作的合作办学教育模式。此举为保守、单一的大学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切合时机的创新教育模式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政府有力的政策及经济支持。更有人将其作为21世纪以后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产学研办学模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时期。
2.产学研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产学研办学模式在我国内的发展情况可以概况为两个时期,一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产学研办学模式主要是以技术转让为主要形式,即高校和科研单位研发的新技术成果或发明专利转让给企业生产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企业单位为高校科研部门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人员的实习场地,高校科研单位又为企业提供了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专利权,为企业的发展的经济效益做出贡献。这种合作方式为企业的生存,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提供了长期稳定的途径。将人才的培养,经济效益的产生等有机结合了起来。另一个时期是合作开发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合作开发是我国存在的主要产学研办学模式,这是由于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大力进行,对各行业高精尖技术的需求强烈,学科日益高度分化,企业不可能在任一领域都保持领先的地位,这是,企业与各高校进行紧密的合作,由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和必要的试验设备,由高校科研单位提供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以得到人才培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教育模式应用研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通过“四型合一”的合作教育模式,对学生择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成效。
1.技术服务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技术服务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通过整合高校企业技术顾问、农村科技服务站点等政府科技服务组织和学校的科研力量,带领学生亲身实践,开展有偿或无偿的科学技术服务,帮助解决企业和农村合作社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发展瓶颈,从服务中获得研发项目并推广转化技术成果,从服务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实现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发挥学校在地方和企业中的作用,共同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展新一种合作教育模式。近三年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先后向娄底市部分乡镇和企业派遣相关科技人员30余人,成立了三支对口服务企业的科技小分队,与双峰县杂交水稻统防统治科技合作社和双峰县中药材科技合作社合作密切,培养具有相关技术能力的学生200余人,为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成果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项目研发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项目研发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指以项目为依托,一方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带动鼓励学生参与到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将实际生产经验在学校课堂上教授给学生。通过这一路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创新应用技术研究氛围日益浓厚,带领学生下乡实践,深入企业调研担任顾问的教师多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项目也多了。自2007年以来,带动培养了近200名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2008年和2009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获得省教育厅研究性学习项目6项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0项。
3.基地依托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基地依托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基于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与当地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学生创业基地、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平台,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产学研教育模式。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设计和建设了一批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基地。2008年以来,该校获批两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建设,获得研发项目8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制定产品标准3个,安排学生实习实践30人次。2008年该校与湖南百雄堂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食品加工研究中心;2010年,与湖南大乘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着手筹建农药新产品药性改进实验室。4.自主创业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自主创业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以学校科研团体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实力优势,采取股份制合作方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的一种产学研教育模式。湖南振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办即为一个典型范例,该公司是以“娄农牌”除草剂科技成果作为软资产入股,与单位员工出资入股共同组建;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该校有16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5份创业计划书共获得2金5银8铜的优异成绩。
三、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成果
综观湖南省各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教育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把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征概括为:学校和企业在达成产学研合作的共识后以学生为主体,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一个主要的合作目的来考虑,主要包括:学生、学校、社会三个要素,学校、社会两个课堂。通过产学研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使学生、学校、社会都获得了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得到了重组和优化。
1.学生获得了生存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
产学研办学模式的施行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技能教育环境,提高了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工作时的话语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高等教育应该给予的理论知识,并且因为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还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提前使学生适应了社会,提高了他们在以后工作当中的生存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办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灌溉式学习方式变为主动探求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由原来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变化为实地勘察,亲自动手。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在学校课堂上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加以立体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具体实践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完善自己,适应社会,成为基于产学研办学模式下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产学研办学模式提高了择业竞争能力,培养了对自己将来要从事职业的情感,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怎么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不断地完善自己,争取成为在产学研办学模式下成长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2.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
增进师生在产学研办学模式下学校利用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既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也为社会培养了具有优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参与教学的教师可以担任生产技术顾问深入生产一线,与企业、科研单位的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基于产学研办学模式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借此,学校可以培养一批具有此丰富培训经验的教师,不但能在学校课堂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在课外还可以与学生在具体实践生产方面进行技术层面的探讨交流,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借助产学研办学模式推动社会长足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仅仅靠资金和资源,更主要的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引进和高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高等学校是高科技人才和资源集中的地方,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不仅仅促进了企业的长足发展,更能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由此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期盼的,而科研单位因为高校人才的加入,为科研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快了科研速度,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因此,产学研模式的发展不仅对学校、学生有利,更是促进了社会的长足发展。
四、发展产学研办学模式的策略
1.加强对产学研办学模式的宣传推广力度
任何对社会发展有利的办学教育模式如果不加以宣传,仅仅局限于个别院校试验性运行,那么这种办学模式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进一步宣传开展产学研办学模式的必要性是迫在眉睫的。今后应借鉴国内外在产学研办学模式推广成功的经验,结合国内院校采用产学研办学模式后取得的成果,大胆地开展产学研办学模式,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2.优化健全产学研办学模式体制
(一)完善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
首先,要重视构建并不断完善财务内部的组织构架,先进行专业的分工,然后在分工完成之后进一步完成财务内部控制的组织。另一方面,要对监督与检查等制度进行不断的健全,将组织结构作为基础,进而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强制与检查的模式,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在财务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出现工作错误或者是失误,同时也能够对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快速的解决。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认真贯彻落实财务内部控制的责任制,依次为管理的中心来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提高专业素质,从而使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在组织结构上实现内控目标的一致性。同时,要针对一些重要的领导建立责任倒追机制,经过对一些问题进行追溯能够有效的提高领导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在财务内部控制和自身的行为等多个方面开始自我反省和重视,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财务上的违规违法的行为。还要在财务内控方面建立奖罚制度,将组织结构作为基础来构建一个财务内控奖励与惩罚机制,对于表现良好的人员可以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并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对于或者是出现的违规违法的行为,要对该人员进行惩罚,从而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财务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管理。除此之外,还应该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与会计相关的委派制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强企业财务内控在独立性,抗干扰能力加强,可以降低基层人员的干扰程度。对于财务内控人员的选择上要谨慎行之,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操守,并让这些会计人员参与到委派会计之中,从而为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内控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规范财务内控的行为
首先,财务内控人员要清楚本企业目前收支的整个审批流程,要了解财务内部控制在审批过程中的权利限制、所管辖的范围。负责的责任人以及审批的程序,从而确保整个审批过程中的有效开展和完成。在此过程中,各个企业或者是单位要设计制定出具有系统性的、可操作的以及规范性较强的一些会计报表、会计账薄的登记上账以及会计凭证的编制等过程,从而从各个方面有效的实现对财务内部的控制与规范。在此过程中,各单位或者是企业应该将原始记录的管理制度以及计量验收等制度作为财务内控所要重视的工作中的重点,同时应该将这些工作逐渐转变为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工作环节,这是高效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内控的落脚点,是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成效的关键措施。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
首先,企业应该加大对会计人员的资金投入力度,在一定的时间进行一次工作培训,培训主要是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并进行一些新的知识和新规定的教育,了解当前会计制度的改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培训工作人员对于一些会计证书真伪以及相关会计凭证真伪的辨认能力,有一个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不但能够使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还能够在财务内控过程中顺利的开展和实施。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一些新出台的会计内容,这样不但能够跟上现代化社会的步伐,还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使工作人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第二,要重视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思想道德的构建,这是一位优秀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客观条件,工作人员只有具备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在工作过程中才能遵纪守法,在构建财务内控的过程中恪尽职守,廉洁公正。除此之外,在工作过程中还应该采用责权制度,这样能够将责任与风险有效的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头上,对于出现的过失和一些违规违法行为能够进行追究,并为今后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起到警示的作用。最后,要重视工作人员责任心的培养,在平时的员工培训过程中要对员工的责任心进行培养,这是实现财务内控过程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心理条件,因此,企业要重视这方面的构建,并在日常的员工工作过程中进行健全和提高。
(四)建立财务内控的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内控需要一个健全、合理和科学的评价机制,这是财务内控过程中进行良好循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在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工作评价机制,从而能够避免工作的腐败化,通过公开透明的工作奖励和精神鼓励来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士气。其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内部监督,在此过程中可以利用舆论来高效的完成这一目标,从而对财务内控制度进行健全,从而保证财务内控的顺利开展。在其过程中,要真正落实这一评价机制,不要只做表面工作。最后,在对财务内控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实行奖罚机制,通过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并对考核方案进行全方面的审核,从而做出成果并进行评价。通过科学的奖罚机制不但能够有效的对财务内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还能够根据具有层次性的评价机制保障财务内控的顺利开展。
二、总结
【关键词】发展观;财务人才
在新经济环境和全球资本化的条件下,对会计人员财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素质,掌握多种技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从而达到自己职业生涯中的辉煌。
一、明确职业目标,用知识与证书装裱自己
一个人的能力分成两块,用冰山做比喻的话,在水上面的那部分是你的学识和技能,叫做“基准指标”;在水下面的那部分是你的素质和能力,叫“识别指标”。当然“识别指标”最重要,但一般情况下你只有拥有了“基准指标”,才能进入表现“识别指标”的领域。目前从事财会工作的职业人群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的财务部门和机关事业单位等。不管是哪个领域,要想进门与提升,各种会计证书是必需的。如: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则更是能成功加码的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若能再取得一张洋证书如ACCA、CGA等则无疑是锦上添花。有了这些资质,加上平时工作的认真与努力,您便有更多的机会从企业众多的财务人员中脱颖而出。
二、增加自身的“长、宽、高”
“长”:财务人员作为财经政策法规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必须要“先知、先觉、先学”,做到“应知、应会、应变”,才能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职能作用,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不能一问三不知,成为管理工作的“门外汉”。
“宽”:在管理工作中知识面和服务面要宽。作为一名财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当“管家”,更重要的是帮助单位排忧解难,当好“参谋”。
“高”:要求财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财务人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思想上要立场坚定,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在业务上要过硬,常走河边不湿鞋;在工作上要务实;在行为上要规范,积极探索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三、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养成管理时间的习惯
把一小时看成60分钟的人,比看作一小时的人效率高60倍。工作中要抓住重点。一个时期只有一个重点,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甚至一生只做一件事情,肯定这件事情会做得非常出色。
(二)养成理财的习惯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不仅在工作中要创造机会理财,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不以钱少而不为之,要积少成多。财富既是创造而来的,也是积累而来的。积累对年轻人尤其重要。
(三)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善于学习。当然这里的学习是指广泛意义上的学习,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当前的大环境是中国日益与国际接轨,财务会计制度也是如此,不学习,就会停滞不前,跟不上制度的更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学习不可能立竿见影,必须日复一日地积累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四)养成交朋友的习惯
人际关系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培养。人际关系网可以包括朋友、同学、亲人,最低限度包括所有可以互相帮助的人。一个人在事业上、生活上的成功需要有许多人散布在适当的地方,你可以依赖他们,他们也可以依赖你。
四、向“高精尖”发展,做“金领”人才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财务复杂化与风险化越来越大,“高精尖”的财务人才占据着企业高职高薪的职位,如总会计师、财务总监或CFO。因此,要想成为这些“金领”人才中的一员,就必须具有以下两种能力。
(一)敏锐的洞察力
关注细节是所有财务人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和要求,要对数字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由于财务部门已经参与到企业各项决策和管理中,故对企业发展的支持与管理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所以敏锐显得异常重要。因为有了敏锐,你能发现潜在的商机;有了敏锐,你才能从枯燥的数字中捕捉和嗅出经营中的不和谐音符。
(二)沟通协调能力
财务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内部的沟通能力。大多数财务人员是不善于沟通的,而会计工作的性质又需要高度协作,故很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提高效率,树立很好的威信。
二是内外部的传达能力。用非专业的、平淡的语言或形象的数字、巧妙的比喻将财务会计中专业的深奥的理论和术语表达出来,让人接纳并信服。只有听得懂才能听下去,只有听下去你才有机会获得支持和理解,才能在企业中将财务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三是部门间的沟通能力。企业出现某种突发状况时财务人员不能仅停留在财务部门内部寻求解决的办法,必须马上找其他部门的人员配合处理,如采购、销售等部门,因为各部门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的,只有协调好各个环节才能将出现的问题妥善解决。优秀财务人员的协调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其处理重大问题的能力。
五、熟练掌握外语,尤其是英语
会计电算化之所以出现与应用在学校财务工作中,有其必然性:
1.1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要求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也要不断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学校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学校之间也需要通过竞争而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学校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而财务管理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校的财务工作制度也要不断的完善。学校在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时,学校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依靠人工计算的方式。这样的会计工作模式带有很大的人为因素,学校的财务状况很难在根本上得到公平、公正、公开处理,影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最终会影响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因此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中的应用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
1.2学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学校应用会计电算化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财务工作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在此情况下,学校对财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提出了改革的迫切要求。传统的会计工作是以手工模式为主,会计的核算以及会计统计等工作都要依靠会计人员手工完成,这样就不可避免会计处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会计数据的不准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强大的会计工作量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这样必然会增加学校的资金支出。因此学校应用会计电算化是为了适应与满足学习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是为了降低学校成本支出的迫切要求,是为了提高学校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主要手段。
1.3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学校财务信息的网络共享
数字化时代的学校建设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信息化建设也是体现学校的管理效率的一个方面。而学校会计电算化及财务公用信息的内部共享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学生的缴费,时间跨度大,交费标准不一,在核算时相当繁琐,又有多个使用人进行信息查询。只有会计电算化,才能实现财务数据信息的高效使用。公用财务信息的共享对学校的整体信息化管理起到了基础的作用,甚至是处于中心地位。运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已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内容。
2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2.1会计电算化在学校收费核算中的应用
学校收费核算工作是学校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财务工作的重点,学校通过会计电算化可以实现收费的自动化管理目标,学校应用会计电算化收费系统主要包括:收费系统、收费管理系统以及自动查询系统。收费系统是对学校收费项目以及收费数量等内容的数据保存,其主要包括初始信息、应收费用和实收费用三个方面,通过电算化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学校的收费情况;收费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的变化情况调整学生的收费变化,比如通过电算化可以改变对已经休学的学生的费用管理;自动查询系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满足了不同的人群对学校收费情况的了解需求,比如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动查询系统了解学校的财务情况,而学生、家长可以通过自动查询了解学生的缴费情况。
2.2会计电算化在学校部门管理中的运用
学校由不同的部门所构成,因此学校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对各个部门的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就可以帮助学校实现部门管理的目标。学校要建立部门账目模型,根据相关的科目的具体类别来对各个部门实施管理,学校要建立针对部门的科目,这样能够实现各个部门的自动成账模型的建立,这样在各个部门发生的账目变化都能够自动的在计算机系统中显示,实现了学校对各个部门的动态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学校资金使用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
2.3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产管理中的应用
学校的财产管理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如教材的征订发放、教学用设备的购置管理等。会计电算化的购销存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相关模块能够科学地对学校的财产进行管理,进行实时的查询,并为决策系统提供有效的信息。
2.4会计电算化在工资管理中的应用
学校工资管理应用会计电算化可以实现学校工资信息的永久保存,方便学校的管理者随时查阅学校的工资支出情况,同时也便于学校的管理者监管会计人员的工作,避免出现工资冒领,或者虚开的事情发生。同时工资电算化管理也可以为学校的管理者提供工资管理与调整的依据。
3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3.1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应用中的问题
3.1.1学校的财务制度还比较落后,与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虽然会计电算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学校的财务制度却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手工预算和核算阶段。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上,而忽视了为会计电算化营造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建设上,导致会计人员在使用会计电算化时,不能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整体功效;二是学校一些现存的会计制度本身就不够完善,学校过分重视会计电算化在财务上的作用,只看到了会计电算化对财务核算工作的作用,而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职能没有清晰的认识,结果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整体发展。
3.1.2学校财务管理会计系统更新速度慢。
虽然会计电算化已经在学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学校的财务管理会计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势必会影响会计电算化职能的发挥。首先,学校对于会计电算化的硬件设备投入不足,学校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技术,导致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其次,会计电算化系统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需要学校及时根据最新的技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更新。有的学校则是没有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引进会计电算化系统,导致引进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与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发生了职能的冲突,影响学校的正常财务管理工作;最后,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之间的通用性不高,使得学校在选择某个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后,就不能再使用其他企业的软件,这样就会造成会计电算化软件价格偏高,影响学校应用最新技术的及时性。
3.1.3学校缺乏专业的会计电算化应用人才。
虽然会计电算化在学校已经应用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能够全面应用会计电算化的人才非常少,因为会计电算化的复杂功能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会计人员需要掌握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以及与会计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等,还要具有操作计算机技能的能力,尤其是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维修技能,因为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些故障,而在发生故障后,有时需要会计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以便会计数据的不丢失,但是学校的会计人员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表现的不足,而且这种缺陷在年纪较大的教师身上更为突出,有的教师甚至连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都不会。
3.2改进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