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8 23:27:01
导语:在医学表扬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教师标新立异
作为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成富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中自己独立地提出一个与课本不同的思想,一个与例题不同的解法,一个新的解题策略。例如:比的应用计算中:出示例题“乙数是21,乙数与甲数的比是3:4,甲数是多少?”学生一般有这种答案:21÷3×4=28。教师通过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求异,学生又会想出新解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于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创造出前人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东西,只要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从一般常规不易想到的东西,就可以认为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但我从不简单加以否定,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和愿望,应该受到老师的保护。例如:在学过乘法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做4+4+4+4+4+2有几种算法,一般学生都会用4×5+2的方法进行计算。也有学生会用4×6-2的方法,这是把式中的2看成了一个4而列式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成分。也有学生,把题目中的4分别看成了2个2,对信息进行整体改组,列出11×2的算式,这种做法虽然比较麻烦,易出错,但我仍然表扬了这些学生,因为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标新立异。
三、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标新立异
1.指导培养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又叫旁通思维,它是沿着正向思维旁侧开拓出新思路,利用其他领域里的知识和资讯,从侧向迂回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也就找到了学生标新立异的切入点。如:我们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亲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原来的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再根据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又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动力,从而使学生敢于创造,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2.指导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学生标新立异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一个数扩大3倍,再增加55,然后缩小5倍,再减少20得15,这个数是多少?大多数学生可能会用方程来解。但我们用逆向思维的话会使问题简单化:第一步,不减少20就是15+20=35,第二步,不缩小5倍就是35×5=175,第三步,不增加55就是175-55=120,第四步,不扩大3倍就是120÷3=40。所以这个数就是40。经常进行这样思维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引导学生走一条标新立异的创新道路。
3.指导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方式来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题:某工厂有女职工300人,男职工400人,这间工厂中男女职工各占全厂人数的百分之几?教师可以通过改问题:(1)某工厂有女职工300人,男职工400人,女职工是男职工的百分之几?男职工是女职工的百分之几? (2)某工厂有女职工300人,男职工400人,女职工比男职工少百分之几?男职工比女职工多百分之几?教师还可以通过改条件:某工厂有女职工300人,男职工比女职工多25%,全厂有职工多少人?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易于理解题目之间的关系,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拓展实践活动,开拓标新立异的新时空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生;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核心的目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的活动比较单调,致使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一直不是很理想。具体的表现为:学生的书写较差,存在较多的错别字,语文知识的涉猎范围狭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相对不足,写作能力较差等。
基于此,笔者将总结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一些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建议。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必备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规范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建立学习常规标准
在教学开始时,可以适当的规范一些学习的标准,规定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要求,例如,怎样预习,怎样阅读,肖恩杨的写作等,并要求学生严格的执行这些规范标准,从而形成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二)强化语文训练
对于上面的规范标准,在语文的学习中还需要老师们能够强化训练。如,培养小学生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在一开始时,老师可以引导预习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语文思维方式。在这个强化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和严格的要求。
二、活跃课堂气氛,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的深入,老师逐渐意识到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因而语文老师们需要不断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各种活动中去。
为了活跃小学语文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素养,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将语文知识和学习技能巧妙的融入到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例如,谜语,游戏,以及课本剧表演等,从而为小学生们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熟悉的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不断的完善教学模式,多组织一些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需要不断的建设和优化语文教学的环境,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在各种环境和力量中得到一个较高层次的提升。
学校的硬件环境不仅仅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条件,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良好的硬件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信念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来说,其基本的教学硬件有教室、图书室、阅览室以及电教室等。这些硬件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因而,学校需要根据当前的教学需要,不断的完善语文教学的硬件设施,为了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语文学习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重视。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节约传统教学中板述的时间,还能够生动直观的展示一些图片、语音、视频等,例如,在讲授《海燕》一文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海燕的朗读音,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情感,吸引学生对其的喜爱。因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开拓学生的语文视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的培养如果单单靠着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在不断的理解和运用中不断的升华。小学生除了基本的听说读写外,还需要善于吸收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提高其的语文素养。
一位著名的教学家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老师将学生引向生活。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老师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如杂志、报纸、以及优秀的小说等,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灵活的应用语文知识。
论文关键词:学生 体育兴趣 更新
论文摘要:体育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体育锻炼,克服主观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体育也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
1.体育教学目标的更新
体育教学过程究竟追求什么目标,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学校体育理论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与提高,体质的增强。目前,它已逐渐转变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上来了。新课标思想正是从这一高度来看待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学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讲,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新课标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新课标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存在辨证的关系: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往往在是否愿意学习体育,以及愿意从事哪些运动项目和怎样在学习中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新课标思想本身又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新课标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2.体育意识的更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过分强调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进行教育培养的客体,只有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结果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习积极性的泯灭。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发展个性,积极主动,独立自尊的人。
新课标新思想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由学生的主体意识决定的。因为体育教育的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决定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发展发挥作用。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体育基础,学习目标与追求、个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具有鲜明“这一个”特征,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兴趣的产生。
三、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1.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来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意义不明确,自然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每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浓厚兴趣。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可使人易于产生运动的欲望。在学校里,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多项的运动设施,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如教学中场地的设计,场地布置必须紧密结合教材特点,并通过器材摆放和运用各种标志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育实习中立定跳远教学的场地布置上,根据班级学生的体能和水平不同,设计每十厘米一级的距离段,让学生看到不同远度的标志,一次一次的对比着练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再如,教学器材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细心观察和发现器材的客观不足,给学生带来的恐惧心理。如我在跳远腾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练习达到一定的腾空高度,经常在踏跳板的前面放置有一定高度的横杆,要求练习者腾空时越过横杆,结果很多学生畏惧前面的横杆,不敢大胆地进行练习。课后,我反复思索,在第二节跳远课上改用橡皮筋代替横杆,结果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兴趣大增。因此,及时巧用器材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让体育知识、运动、比赛等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和脑海里。我想这样的教学手段和环境,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效果,都应该是直接的、显著的。诚然,要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还需要我们社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3.让学生多一些想象,多一份自信
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倡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如学习前滚翻动作时,在教师动作要领提示和示范后,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并带着“怎样才能滚的正”“怎样才能团的紧”等问题到实践中寻求答案。对学生在练习中想象出来又有实效性的方法,如“双手握踝前滚翻”“腭下夹手帕”、利用后垫、跳箱盖、体操凳上进行前滚翻练习“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充分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尝试探究不同情境下运用滚翻(从上向下、突然摔倒)的区别及合理的自我保护方法。利用多媒体或实物演示,了解从山坡上滚落时应横向滚动,以减速和自我保护;突然摔倒时应用一侧身体先着地等要领。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还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不但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还应给学生足够的学练空间。如做“拍球游戏”时,当学生学会体前拍球后,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其它运球动作的练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实践。于是,学生完成了体侧运球、体前低手运球、体前高手运球等动作学习。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认知新课标、更新新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美术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71-02
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和创造生活的兴趣。以便将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五彩缤纷。那么如何搞好新课标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呢?
一、营造创新环境
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载体,学校的建筑设计以及用品的设置,都应为良好环境的创设而服务,并在艺术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一环境中,用学生的作品装饰学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欣赏自己的创造成果;利用学校长廊开辟艺术画廊;利用学校围墙开辟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让学生自己动手美化教室,成为学校行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受外界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创造,这些做法让学校成为了学生创造活动的中心。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不敢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就是创新意识的表现。
三、构建新型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开放的美术课堂是宽松的、和谐的、自由的。这种课堂完全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整节课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本身要经历“为什么学”―“学什么”―“应学到什么程度”―“应怎样学”―“学得怎样”―“学后怎样”―“怎样更好”的过程。作为教师,首先,对学生的美术兴趣,对教材内容,对学生学情要摸透;其次,坚持四条原则,即客观分析、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促进转化。客观分析,主要是看主导要求是否符合学情,有无训练价值;主动适应,是看主导要求与主体发展需要是否适应,有出入时适当调整;积极引导,是将学生的注意中心移到很有价值的要求上;促进转化,就是如何把主导要求合理转化为主体要求的问题上,诱发需要、激发创新是关键。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不同的教学模式效果也不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美术教师应大胆尝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四、 运用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畅想未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决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美术课相结合,学生们不仅仅是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也会因多媒体所容纳的知识范围比较宽,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视野进行开阔,同时也会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地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观看土电话的制作方法,随即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玻璃杯的用途和土电话可以产生联系吗,学生顿时感觉有了想法,都说这是一个好办法,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启发,就这样一节课下来,针对玻璃杯的用途问题还想到了很多,我都让学生一一地通过自己的思维画了下来,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五、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与学生产生距离感,应该让学生走进老师的内心,这样学生才会了解老师的用心。相反老师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想要的,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三角形的联想时,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所想到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说三角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绘画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联想在生活中什么生活工具是三角形的,学生们纷纷回答:衣架、铁锨,还有自行车的主架等等。这样结合了生活实际让学生们的思维向生活靠拢,通过引导,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 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闯、敢于创新 , 不畏艰苦、不怕失败 ; 使学生的思维独创灵活、观察敏锐、善于发现、想象丰富、以创新为乐、在愉快中体验成功创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赵振华.中学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阅读能力
一直以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其实数学教学中也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也需要阅读,数学中的填空、判断、选择、应用题都需要学生阅读,通过阅读才能理解题意。然而在数学学习中,多数学生不注重阅读,往往还没有很好地理解题意就盲目地做题,结果可想而知。
数学教师一定要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从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是数学阅读的基础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数学文本是比较枯燥、抽象的,虽然新课程下的数学配上了情境图和生动的语言,我们要利用这些生动的材料,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上来,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本身的兴趣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乘方运算法则”教学时, 先让学生练习 , 选择: a2a3=( ), a5 还是a6?(a2)3=( ), a5 还是a6 ?还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一组面积相等但形状、已知条件不同的三角形,让同学议一议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学生的意见很不统一。此时,教师指出,用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这几个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呢?这样,就使同学们满怀学习兴趣投入到阅读数学课本中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甚至只看数字,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心到”就是养成读书用脑的习惯, 边读边思、读思结合,要细心体会、品味文字的含义,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眼到”就是除了把字句一一看清楚,要紧的是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力。“手到”首先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动笔勾画重点、标记疑问。这三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是互相联系,共同促进的一个整体。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将这种方法固定下来, 成为一种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三、数学阅读方法的培养
学会阅读方法是数学阅读的根本:
(1)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创设阅读情景,出示阅读要求,阅读课本内容,找到不理解的问题。
(2)分层阅读。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间读、精读等。 粗读是指对于学生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 如果因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对不懂的问题,应做出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间读是指对一个名词、术语或一句话因读中有思而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再继续往下读。 这种读法无论是在阅读的速度还是在思维的难度上都介于粗读和精读之间。
(3)比较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学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要对这两类应用题的方法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看似相同,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 知道数量间的关系, 从而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也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陷阱警示法 用设陷阱的方法提醒学生注意阅读时的有效性和严谨性。比如有效数字的定义是: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 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在学生读完几遍并能背下时,我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班有 58 位同学,那么 58 的有效数字有谁?”一般学生会不假思索的答道“5 和 8 两个有效数字。”“错。把定义再认真阅读一下,找出错误的原因。”同学们很纳闷,不相信这么简单的问题会错,于是有人带着疑问的眼神、有人带着不服气的眼神, 只有少数人带着谨慎的目光重新看定义。结果也只有个别同学会想到 58 不是近似数, 所以它不存在有效数字一说, 其他同学才恍然大悟。这样做是为了给那些不注意细节的人敲响了警钟,让他们再次审视自己的态度。 同时也能悟出数学的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地方。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 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精心组织问题,选择阅读指导方法外, 还需注意: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时间太短, 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2)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 . 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3)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 . 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读书心得上升为数学小论文。
摘 要:在高中化学新课标里明确建议化学科学的学习要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内容和素材,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形成环保行为。
关键词:环保意识;环保教育;绿色化学
化学科学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材料,而伴随它的发展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引起的区域性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而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是走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高中化学新课标里明确建议化学科学的学习要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化学新课标教材中增加了丰富的环保教育内容和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并充分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可使学生们产生环保意识、形成环保行为。
一、通过环境污染事例激发环保意识
正处于思维发展活跃时期的中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现象,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环境污染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树立绿色化学思想,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一)结合历史上环境污染事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教育学生,如世界十大环境污染事件等;(二)利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事件教育学生,如2010年7月,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2009年8月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2009年8月,湖南武冈县文坪镇、司马冲镇因工厂污染,导致上千儿童血铅超标;2005年底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等。(三)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环保教育,如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各种呼吸道疾病、皮肤病及各种癌症病人的增多,很多大城市的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充斥于河道和路边的“白色污染”,气候反常及温室效应等。
二、利用化学教材中环保材料和内容培养环保意识
在高中新课程教材中将环保教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教育形式多样、材料内容丰富,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种形式的环保教育内容、挖掘教育价值,精心组织教学,促使学生形成“社会与环境协同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化环保内涵。(一)在物质性质的学习中突出其对环境的影响,如碳的氧化物CO、CO2、硫的氧化物SO2、SO3;氮的氧化物NO、NO2,卤素及其化合物Cl2、氟氯烃及重金属的盐:CuSO4、Hg(NO3)2、AgNO3等。(二)在化工生产中突出环保教育,如氯碱工业中对氯气的收集和处理,工业制硫酸和硝酸过程中对尾气的处理,金属冶炼中对废气废渣的处理,电解电镀中对废液的处理等等都是先回收利用或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三)通过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科学探究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化进行环保教育。(四)通过化学习题深化环保认识拓展环保教育,在教材中习题题目涉及化学反应、物质制备、物质性质检验、分离提纯等过程和结果对环境的影响。
三、利用化学实验培养环保意识
新教材将化学实验分散在每一个知识板块里,增加了实验设计和自主探究实验,突出了化学科学的实验性、科学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变换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方法,追求绿色化学,培B环保意识。(一)规范演示实验、突出环保教学。演示实验直观、简便、现象明显,要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认识污染物的危害,如重金属离子的污染、一些离子生成沉淀、一些物质颜色的变化和一些反应生成气体的气味等,所以演示实验时应注意对有害有毒腐蚀性的物质的取用和使用(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汞)、制取气体和收集气体装置中气密性的检查以防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实验后尾气的吸收处理或净化排放及废液的回收等。(二)培养学生自主实验、引导学生实践环保理念。如改变实验内容及实验操作方法、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等,借此鼓励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方法,在实验室自主实施实验并在组内组外互评环境保护方面的优缺点;又如实验室药品的分类摆放、垃圾处理、卫生扫除等为主题的小环境治理,达到创新、分析、实践的环保目的。(三)组织参与探究实验、形成自觉环保习惯。精心组织以环保为主题的探究实验,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如探究校园或家庭废弃物的种类及处理方法;探究河水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对人类的危害及处理方法;探究农药化肥的施用;探究城市生活废水的排放及处理等等。
四、举办活动拓展环保教育促进形成环保意识
活动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而举办环保教育活动则能促进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举办一些日常生活中变废为宝的创造发明和科技成果展,举行环保知识辩论大赛等来进行环保教育。(二)利用身边的化学和现实生活进行自我环保教育,如居室内甲醛等气体的成分测试、教室卫生扫除、空气成分分析实验、美化校园环境等活动。(三)做环保监督员、评选环保模范、评选环保班级等。
下面结合几年来新课改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创新意识及其特征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1.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教师的创新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2.通过对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活动性:留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
科学性:数学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就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而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之作;画人像时腿长与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体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华罗庚的“优选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
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发展为能力,进而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教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进而产生“我要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3.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分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答案(包括了全部可能的四种分类情况): ①先向东走20m,再向东走30m;②先向东走20m,再向西走30m;③先向西走20m,再向东走30m;④先向西走20m,再向西走30m。 2.组织交流、共享发现: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通过讨论,很快有四位同学说出下面四个等式:(+20)+(+30)=+50;(+20)+(―30)=―10;(―20)+(+30)=+10;(―20)+(―30)=―50。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3.探究本质,统一认识: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出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我们在充分认识“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导入都必须有一个“情景的创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因此我们在“情景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景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景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景牵强化、庸俗化。其次,“情景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切忌在情景中“兜圈子”、“绕远路”。
4.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标;体育意识
1 引言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胜心强、求荣、爱美等心理特点,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产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去学,去体验,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体育带来的成功、快乐。
2 认真领悟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思想
体育具有多功能性是当今的体育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对于人们追求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愉悦和满足,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形成了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三维体育观”。“三维体育观”以人为本,注重学校体育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体育观、教育观。学校体育思想必须适应新形势,更新观念,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注意体育教育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健身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原体育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因此,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锻炼,尝试新的体育项目,指导他们自编徒手操、小游戏等,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
3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活用教材。发挥教材引子作用,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依据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有效把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这些教材更应该关注学生怎样学和用这些教材。
让学生从“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的转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并且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去设计采用“自主、创新、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体育的技巧,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新授课、练习课、测评课等常用的几个课型,并组成系列,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学习教学大纲,熟知教材知识体系,掌握教学要求;明确课堂教学规律。掀起讲课、听课、评课的热潮,促进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以上措施,让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吸取知识,储备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体育教学不断创造的形势。
4 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已多元化,学生知识的来源,以及知识的获取方法和途径也早已不再单单限制在任课老师身上,任课教师无法教授学生所有的东西,也没有精力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详细的进行单独教授和指导,体育任课教师也不例外。体育任课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课时和教学安排,能教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也是有限的,但是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途径,正确的方式获得学生感兴趣的体育信息和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并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在体育课堂上体育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各自的体育学习经验和锻炼心得,相互学习。即发挥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动性,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不是单一的,适用于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非常多,如:语言讲解法、动作示范法、观摩讨论法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现代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可以使体育课堂教学变的更加生动和高效,所以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搭配组合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当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以解题训练为纲,注重“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学习方式,以教师讲述为主,这成为学生提出问题的最大障碍。教学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没有思考,哪来问题呢?
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较为宽松环境中自主思考;教学中,把时间大量留给学生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放学后,各学科的教师都要尽可能减少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从而在实践活动中结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并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一个发现: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问题,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缺乏思考的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产生提问的欲望。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学生在课堂上不敢问主要表现出三个心理:一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二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摆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学生们提的问题不管如何幼稚可笑,那都是提问的萌芽、思维的火花。我们讲鼓励提问,关键在于呵护提问的火花,尊重每一个提问。这就是说,只有赞赏每一个提问,认真回答每一个提问,恰当地评价每一个问题,才能真正的鼓励提问,养成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问的好习惯,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上,我提倡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保留意见;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课堂允许插嘴,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
四、积极引导,提供思路,使学生会问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渗透问问题的一般模式。如:1.“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可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2.“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求异思维)3.“你有更简单的方法吗?”(联想、发散、创造)4.“你自己认为哪点正确,哪点有问题?”(自我调节,自我纠正)5.“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对比与联系)6.“如果要这样的话,要怎样改呢?”(假设想象)7.“你能说说像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吗?”(抽象概括)。我想我们平时假如都能这样提问。学生自然而然能被潜移默化,学会向老师发问,而在向老师发问和同学发问的同时,自然能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并从中学会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会提问技巧,让学生善问
1.在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
生活中的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
2.到实验中找问题
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索性实验,并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学生想一想:(1)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惟一的吗?能否换一换?(2)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进吗?(3)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4)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
3.到想象中找问题
世人误以为只有艺术家才需要想象,事实上科学家也需要想象。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能一下子准确把握。因此,不妨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这种尚未证实的理论称为科学的假说,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利用其他学科与所学教材有联系的事实和资料,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总之,教师要善于从多层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2~114.
[2]张文艺.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J].地理教学.2005(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