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美德教育

时间:2022-03-20 05:57:16

导语:在美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美德教育

第1篇

美德是一种大众所推崇的高尚道德行为,它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德,智,体,美的发展上。凡是可以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攻击,力量,勇气,自信等,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从全体。

中国人推崇的十八种美德: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生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根基,是他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把养成教育作为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多途径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实现文明说话、文明做事、文明做人的教育目标。

校园环境有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般的力量,校园环境的每个细节都在无声地、静态地传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师生每天都学习工作在富有礼仪的校园中,自然能唤起礼仪意识,于无声中丰厚师生的礼仪素养。以礼规行。行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礼仪教育不只是礼仪知识教育,更是规范品行的教育,是融入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教师立足文本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潜在的教育因素,找准教学内容与礼仪教育的结合点和礼仪训练点。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灵魂,取得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要求学生尊师敬长,友爱同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向老师、同学、家长问好;知书达理,能在升旗、领奖的场合熟练应用队礼、注目礼、鞠躬礼和握手礼;谦恭懂礼,会礼貌待人,迎来送往。

学生学会自理自立,如写作业、洗手帕、就餐等一些小事自己做好;自尊自律,学会电话和书信交往中使用文明用语,尊重自己和他人;自强、自爱,会待人接物,关心体贴父母,关爱他人。学生乘车、探视病人、参加生日、婚礼、葬礼、宴会的要求。真正起到了礼仪标准导“我”行的作用,深化礼仪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时时处处提示学生话该怎么说,事该怎么做,衣着该如何打扮

国学是记录中华传统美德的大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礼仪教育的宝库,通过经典诵读,让愈来愈多的少年儿童,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在诵读中求得知识,在诵读中明了事理,在诵读中学会文明做人。

第2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责任。

我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可采用如下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开设传统美学课等形式进行教育

可以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开设班队会、故事会等,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地灌输传统美德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宣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美德的故事。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苦学”的古人古事。讲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田世国割肾救父的事例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经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区别善恶的道德认识水平;陶冶他们爱国爱民、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立志勤学、求索攻坚的道德意志;养成他们天下为公、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整洁健身的道德行为。

二、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渗透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但教学又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任何学科,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具有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通过各学科进行渗透,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角度多变,会使受教育过程变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由于各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各有不同,渗透教育的特点和作用也就不同。因此,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不能牵强附会地“穿鞋、带帽、贴标签”,而要认真挖掘本学科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贴切、自然、合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我是教数学的,数学学科也可以通过讲授历代科学家、发明家的发明和创造及其爱国治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立志勤学,为祖国为人民求索攻坚的科学态度。?教学中努力挖掘和运用好本学科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把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使之自然而然的接受教育。

三、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于理想、有上进的欲望,榜样对他们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榜样示范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学生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磨练品德意志和训练品德行为将起到巨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师长的表率作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要“身正为范”。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对教师确立新的德育观念,培养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多多的了解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其道德水准和国学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合格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

四、三好生、优秀干部的典型作用。

这些是从学生身边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是学生最熟悉、最直观、最现实的榜样。他们所处的环境相同,年龄大小相近,用这些典型为榜样教育学生可亲可信,可仿可效,可望可及,容易使学生信服和接受,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可以通过争彰活动,激发带动其他学生。

五、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进行行为训练。

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行为训练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

利用清明节给烈士扫墓,讲革命烈士故事,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让妈妈高兴”的孝道教育;利用“七・一”党的生日,开展“我是党的好孩子”。重阳老人节,组织学生给“五保”老人买米,担水,梳头,打扫卫生等,开展敬老活动;组织学生植树造林,维护交通秩序,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如拥军优属,?为民服务、赈灾、助残、环境保护、义务教育、法制教育等宣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爱民情感。

第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传统美德; 教育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正向我们涌来,改革中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出现,各学科为了适应新形式,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思想政治学科也不能例外。我在几年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要想适应新课程要求,就要把传统美德运用到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因为传统美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道德是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思想源泉。所以对中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必须和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发挥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择善从之,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可是在二者结合时不能随意和盲目,要注意把握,找寻一个合适度、一种互补的合力,才能在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找寻结合点。

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有明确的要求,这正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从这些要求出发,找出与传统美德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结合点。在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整理了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几个方面:爱国、节俭、立志、勤学、勤劳、团结等。围绕这几个方面的结合点组织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安排,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二,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

明确了结合点,还要进一步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这样就使抽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但是有关传统道德的材料浩如烟海,我们在选取的时候要注意准确性、典型性及可接受性,这样才有说服力。所以教学案例选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根据教材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了“增加”、“调整”、“补充”三种办法。比如,在讲授《文化生活》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自强不息时,教材中的例子不够充分,所以为了教育学生要有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百折不饶的精神,我举了这样的例子: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朱熹说:“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修《兵书》;司马迁身受腐刑之苦而著成《史记》。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可以教育学生要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教学形式要多元化。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的讲授是很重要的,但形式也要多样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讨论法、事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等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课堂的效率。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与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主性和与同学的协同、合作。

几年来的教学试验使我深刻感受到,在思想政治课中把道德品质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就明显增强,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增强了说服力

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现代社会对中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如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自强不息、爱好和平、树立理想等,都是可以在传统美德中找到原形的,也就是说,有许多道德要求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出来了,而且有许许多多榜样值得我们学习。源远流长,理直气壮,这就使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是增添了感染力

传统美德之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其原因除了内容上的科学与合理,还由于形式上的生动活泼。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流传至今的有关传统道德的典籍不计其数。另外传统道德还直接在人民群众中流传,这种流传往往取至理名言、动人故事的形式。名言,千锤百炼,光彩夺目;故事,朗朗上口,感人至深。把道德品质教育和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就使思想政治课富有感染力。

三是增加了实效性

由于把道德品质教育和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使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形式多样,富有了感染力和说服力,把“大”道理讲“透”了,把“空”道理讲“实”了,把“死”道理讲“活”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让思想政治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几年,思想政治课教学很难,一是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二是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导致学生不相信思想政治课。因此,教师要想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使思想政治课拥有吸引力和实效性,就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注意运用传统美德素材来充实课堂,二者有机结合,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 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马耀军.传统美德与思想政治教学的对接与融合,2007.12

第4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完成德育任务,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其别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美德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传统美德的内容。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传承的东西,其中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勤俭廉正”为特征的人格品质;以“勇毅力行”为重要规范的道德实践活动。

2、德育工作中贯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要求。

2.1德育工作中贯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体现时代要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相结合,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如“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美德。这些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应当提倡。今天,我们提倡的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应当从当今社会现实出发,着重培养学生不追求奢侈、浪费,以简朴为荣,肯吃苦的精神。要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必须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因此,开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德育工作中,应考虑学生成长进步的需要,将优秀传统故事、格言警句等编成册子,改写成优秀影片,让学生们传诵、观看,同时用以指导实践。以传统美德为内容的书籍,不但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而且融入了时代精神,对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5篇

一、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就是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班队会、讲一些传统美德故事,或者是学生说说发生在我门身边的好人好事。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都参加了那些社会性公益活动,自己都是怎么做的,这样做的目的谁什么?等等.....作为教师应该每时每刻都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二、分层次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灌输。

就是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基础、认识水平和行为差别,有针对性的灌输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品德较好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灌输那些"立志勤学,求索攻坚"的内容,启发他们刻苦学习,提高成绩;对那些学习虽好,但孤高自傲的学生,要选择那些"谦虚谨慎,乐于助人"的典型事例教育他们养成谦虚礼貌、团结友爱的美德。对于那些品学兼优或品学兼差的学生也要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使其在不同起点上各得其所的有所进步。

三、课堂要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兴趣。

个性互动。师生、生生以语言、表情、动作为载体,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相互陶冶,以收“近朱者赤”的成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具接纳性的心态来认识和看待学生以及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基本心理需要;不是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学生有了高尚的审美情趣,心理也会更加健康,德育的目标也就容易实现了。

四、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进行传统美德的渗透。

第6篇

一、什么是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讨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 “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这种谦和、善良的人伦思想 ,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第二,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宁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气,“在上不骄、在下不谄”、要洁身自好,“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另外强调做人要知荣辱,懂得自尊自爱“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这种自尊自爱、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与西方人本主义道德观相比,中国传统道德观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以“为国为民献身为荣”,在生死观上强调要能做到“舍生取义”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壮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祖国危难关头,民族英雄们所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之情。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种以公为先的思想通常与忠君相联系,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牺牲精神、高度的民族 责任感,还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发扬光大。

二、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课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异彩?我认为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我们经常强调在思想品德课中要继承传统美德,也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的再认识。

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一道德观都以一定时代为基础,即使是带有人类道德共性的传统美德,人们对它的认识层次也因时代的不同存在差异。

如,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美德。这些美德在任何时代都是应当提倡的,但今天讲与过去讲,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样的。过去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更注重于物质上的节约,生活上的俭朴和在贫困艰苦条件下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劳动人民对劳动成果和艰苦的劳动环境所持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和态度。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们已经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我们还抱着原来的观点教育学生显然不行,那么,我们还要不要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呢?当然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不仅是人对劳动成果、物质条件的态度,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追求,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费,以能吃能花为美,还是以节俭为荣;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还是艰苦奋斗,反映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进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教育,应从现实社会出发, 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简朴为荣,肯于吃苦,勇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认识水平上。

再如,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着像中华民族这样浓厚的爱国情感。然而,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和长期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爱国情感又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认识祖国方面曾经表现出的夜郎自大的倾向,单纯强调祖国的繁荣富强,缺少忧患意识的培养;另外,过分强调爱国不离本土,简单地把是否留在国内作为衡量爱国与否的标准等等,从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在世界大背景下让学生认识祖国,既要看到祖国建设的兴旺发达,又要看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

另外,如宽厚、谦让、谦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封建社会里,又与忍让、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孤高自傲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相联系。

所以,在谈到继承传统美德时,应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进行再认识,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的要求,反映新时代的风貌。

(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道德文化遗产,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对道德文化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为现实服务。

传统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对这些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应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赋与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优秀的传统篇,如优秀的传统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纳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目前,我们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来了”、“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谚语,但随意性较大。我认为,对优秀的传统篇应有一总体考虑,对其中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具有流传价值又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应有意识、有重点地吸收到教材中,使这些传世佳作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品德课教材风格。

有些传统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会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伦理观的核心,体现着封建的宗法依附关系。特别是“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说教,是我们今天应屏弃的,但其中赡养父母、尊敬父母等观念还是要提倡的。对类似这样的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说教,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们也可以考虑借鉴。如《增广贤文》,将各时代和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格言、谚语,用依韵归类的方法编排成文,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咏诵和记忆;再如《三字经》,将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编成顺口溜。学生在读诵中记住了这些故事和要求,数年后,一想起“三字经 ”,就能回忆出故事的内容及所讲的道理。儿童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时给他们一些至理名言,让他们记忆、背诵,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古时的方法,它们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我们还应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编出具有时代风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传统道德观中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不断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当我们谈到继承时,也应看到传统道德中存在着的不可低估的消极因素。它不仅根深蒂固地积淀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观念对现代孩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和独立意识的欠缺;再如,长期存在于没落封建统治者中的摆阔气、讲排场的风气,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道德观念的混淆,以显阔、出手大方为美;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存在着的保守性、封闭性,造成我们民族长期以来 求稳求安、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的心理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现代的青少年一代。

第7篇

道德和法律,都具有约束人的行为、稳固社会的共同特性,但如果用法律规章手段去维护、实践道德规范,那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负作用

美德教育应当自然些美丽些柔情些,少用刚性多用软性,少用规定多用感化,少用强制多用熏陶,要让美德成为滋润青少年心田的甘霖,美感成为青少年接受美德的雨露

近日,有两则新闻颇吸引眼球:一则是四川有一位律师建议为孝道立法,并提出公务员录用以孝为先:招收、聘用、晋升公务员、领导干部,必须审查其孝敬、赡养父母的情况,并以此作为衡量审查其品行是否端正的第一前提。

另一则是美国首都华盛顿一名年仅3岁的男孩卢卡斯・赫兰德,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先后救了自己的母亲和2岁的小弟弟,被美国人称作“超级宝贝”。一次是妈妈做家务时不慎从凳子上摔下失去知觉,才3岁的小卢卡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不是哇哇大哭,而是像个小大人似的,给家人拨电话求援;一次是汽车突然自燃,和弟弟正在车顶上玩耍的他,拼命将弟弟护送到安全地带。

这两则新闻发生的地点不同,情形各异,但放在一起思索,颇有价值。就事论事,前者可谓是一种悲哀,如果连像“孝”这样的道德规范竟然要通过立法“保护”,“强制执行”,当官还要以孝不孝作前提,那道德还有没有“质感”和“美感”?后者是一种率性,连3岁的孩子也能“不舍己但救人”,道德内化得让人钦佩。

这当然是两个个案,但对比之下,却引出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我们的道德规范还有多少可资利用的“资本”?我们的美德教育还有多少可以称颂的“美感”?事实上,教育的“美感”被销蚀,正成为时下道德教育力量疲软乏力的一道“软肋”,表现在:

一、一味把“道德规范”人为地抬高至“法律规章”,减弱了道德对多数人的约束作用,这种道德问题法律“泛化”,对保持道德的美感和法律的尊严都难以带来预期的效应。现在,不少人对社会风气的不正和国民素质的弱势,除了从道德上鞭挞之外,就期望通过立法“一劳永逸”,以为法律是对道德的最好的唯一的保护,也是让人遵守的强制力量。于是,出现了“道德规范”向“法律规章”“大转移”的现象。如将“孝”立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其实,“道德规范”越往“法律规章”上靠,反而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恰是风尚有待转向的征候。

二、把“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简单地变成人人必须执行的一纸条文,减弱了道德在社会影响中的崇高地位,增加了急功近利的色彩。现在对孩子的一些道德熏陶,已被所谓越来越精细的行为规范、守则所吞没。一些部门和学校,热衷于条条规章的制定,甚至弄出了百多条,几乎事事有“规章”,处处有“标尺”,时时有“指标”,再搞繁杂、琐碎的“分分计较”。这样的话,道德的柔情被规章无情地碾得支离破碎。

三、把“道德规范”教育的长期过程笼统地以一种时尚的仪式所代替,减弱了道德精神的隽永成分,倚重了形式的分量,甚至把美好的情感体验变成了裸的交易行为。某小学为了在学生中更好地弘扬中华孝敬美德,让学生与父母签订一份《孝敬教育协议书》,协议内容由学生与家长双方经过协商而达成。孝敬父母这种很需要情感投入的细活变成了市场规则下冷冰冰的一纸契约。

这样的情形,使得我们今天的道德,或者说美德的教育缺少亲和力,这在青少年学生的反应中尤其明显。他们一听到“道德”,不是“洗耳恭听”,而是反感;说到“美德”,不是“肃然起敬”,而是掩鼻;要进行美德教育,不是“乐在其中”,而是消极。“现在的许多孩子,为什么不会感动了?”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许多孩子对于《我为……而感动》这样的作文题目觉得无从下手,很多孩子只能写出类似“自己的钱包失而复得”的“感人故事”,实际上都是编造出来的。

其实,青少年是无辜的,这多半是因为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去了附在道德身上的“美丽外衣”,蚀空了道德本体内的“内涵精髓”,以致于我们今天的道德、美德教育显得面目并不“眉清目秀”,教育并不“和蔼可亲”,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广大的青少年,教育的高昂付出并没有换来预期的正果。

在青少年美德培养中,尤其需要教育的“美感”,要让源于人类文明的美德焕发出应有的光泽,是需要通过“美感”来揩亮的:

一、美德教育是一个情感体验的美好过程。要让青少年在自然状态下的比较中,感受品质高尚的幸福,从内心深处形成信服道德的信仰。上海某中学在暑期组织了20多位同学到农村贫困地区体验生活。一位在校的“皮大王”,目睹农村孩子的生活境遇后,毫不犹豫地从身上掏出了所带的钱,他要帮助贫困的孩子,而且说出了一番着实令人感动的话。显然,人的道德情感的培育,不是靠说教出来的,而要靠体验带出来的发自内心的“美感”。

二、美德教育是一个柔情似水的美丽过程。并不是所有刚性的东西才具有教育的力量,人文关怀的柔情,会让青少年在体认中获得精神的滋润,产生向往真善美的回力。为什么今天的孩子被感动的少了,是因为这些孩子缺少道德实践的内化过程。如果把美德内化过程简单地归宿于一种强硬的形式,或以规则代替人文的关怀,以外力代替内力,即使美德在青少年心目中也会变成“一潭死水”,没有了应有的感召力。

第8篇

书中描写的师生之深情、亲子之深爱、对故土之眷恋,对友人之依恋,沁润着每一个游走于字里行间的被深深打动的心灵,让满溢的情怀裹挟着爱的种子根植于心的土壤,让心灵郁郁葱葱起来……

一直以来,我坚信爱如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云、冬天的雪,让人求之若渴,心驰神往;爱是幼小心灵中美德的种子,只要倾力培育,定会使其茁壮的生长,并用自己的枝枝蔓蔓架构起繁茂的枝叶,让鸟儿栖息,让阳光照耀。我以为这是我能给予女儿的最美好和纯净的世界。直到那一天,女儿若有所思的问我:“妈妈,为什么同学说看到有老爷爷、老奶奶摔倒了,不能去把他搀扶起来?可是如果不是洛贝谛奋不顾身的去搀扶摔倒的小同学,那个同学可能就会丧身于车轮之下,洛贝谛虽然受伤了,可是他的爱心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敬重,不是吗?”我一时语塞,女儿的疑问颤动了我,我无言以对,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是啊,世界是多元的,它不会是永远的阳光灿烂,也一定有太阳照不到的阴暗。心灵需要爱的灌溉,同时是不是更需要抵御丑恶的力量呢!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该如何给孩子以正面的思考,正义的能量呢?!

第9篇

经典教育:美德润心田

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字字是精华,句句是经典。许多经典诗词里面都隐含着深奥的做人处事道理,诵读经典文化,绝不仅仅是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文学修养,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悟出真谛。同样的道理,教师讲千遍万遍,学生不一定听进心里,可是学生在诵读中一旦悟出其中的道理便会牢记心中,并会以此警句警戒自己教诲他人。

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百首经典诗词诵读》《百首经典歌曲传唱》《百个经典故事讲解》《文明礼仪三字经》《文明基因・孝诚爱》等校本德育教材,并通过开展早读、午唱、晚讲等活动,反复诵读、仔细揣摩、相互串讲,慢慢领悟其中的奥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学校还把《文明礼仪三字经》《文明基因・孝诚爱》等校本德育教材读本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特色课学习,让中华传统美德,滋润学生心田。

语文老师普遍反映,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传统文化,作文时遣词造句越来越讲究,引用名句越来越规范,文章内涵越来越丰富。同学之间文明用语逐渐代替了粗俗语言,相互理解、包容与谦让,使校园变得更加文明和谐;一句“老师好”,让在校园里行走的老师心暖如春。

孝德教育:让“爱心”永存

“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多年来,学校一直把孝德教育,作为永恒的德育主题。学校要求:学生平时与父母说话或通电话都要说一句感恩话;把每月的第一个双休日定为“孝心日”,学生在每个孝心日都要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每个学期都要与父母算一次“感恩帐”;每个寒暑假都要代替父母体验一下“我当家”的艰辛。

学校专业部针对所学专业特点,相继开展一系列以孝德教育为主题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如美术部开展了“为爸妈留下美好回忆”活动,要求学生每月为父母画一副肖像,学生用手中画笔默默记下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儿女的艰辛和无情岁月给他们留下的痕迹。2013级王靖同学说:“我每次给爸爸画肖像时,看到爸爸两鬓白发日渐增多,心里都感到沉甸甸的,爸妈为我付出太多,我一定勤奋学习,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此外,艺术部开展了“我为爸妈献才艺”活动,学生每月向父母展示一项专业技能,有的同学还自己作词、谱曲,创作感恩父母歌曲唱给父母听;建筑工程部进行“我为父母建新房”活动,学生绘制施工和装饰蓝图,设计制作沙盘模型,把对父母感恩融汇在作品里;汽车工程部开展了“我为父母造汽车”活动,学生设计汽车模型,利用专业技术为父母改装汽车,决心让父母看到昔日的顽皮孩子已成长为今天的技术能手!数控技术部开展“我是爸妈的骄傲”活动,学生用数控车床为父母制作水杯、酒杯等生活用品,精心设计加工象棋和花雕等工艺品。通过一系列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们深深体会到父母艰辛、老师关爱和社会的温暖,进一步确立感恩父母报效祖国宏伟志向。

学校每年都会收到大量学生家长的来信,在他们的来信中,谈得最多的是感激学校的孝德教育,有位高一的学生家长在来信中这样写到:“我们的孩子自从进入烟台理工学校,再也不顶撞父母了,说起话来让我们听了心里甜丝丝的。星期天回到家里,不但主动替爸爸妈妈洗衣服,还早早地做好饭等着我们回家。像这样的事,以前真是做梦都不敢想……”

孝德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懂得了爱心与回报。爱心是最容易感染和传播的,学生把对父母的爱渐渐地转移到同学和他人身上。10级艺术科的一位同学得知“莱州残联康复学校”的学生都是一些身患残疾,甚至惨遭父母遗弃的不幸孤儿,便自发地组织一批“青年志愿者”,定期到“残联康复学校”捐衣捐物,帮助他们清扫卫生,整理床被,教他们唱歌跳舞,与他们一同欢乐。他们这一行动,在全校掀起了“爱心救助”活动,许多学生都省吃俭用,用节省下的钱去捐助生活更加困难的学生。

为此,学校成立了“义工慈善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6个志愿社团,在莱州广场、掖县公园等建立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走进敬老院、残联,开展为老人、孩子们送温暖活动。据统计,近年来,全校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80多次,参与2000多人次,帮助残疾人70人次,捐助扶贫2万多元。

宣誓教育:呐喊出理想

多年来,学校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和每天的课间操前,都坚持不懈地组织全校5000余名师生集体进行道德宣誓和励志宣誓。宣誓主题――“我是一个这样的人”。

宣誓内容:

我是一个有孝心的人,我不会不辜负父母养的育之恩。

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一定做到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我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遵纪守法,立志成才。

我是一个自信的人,我相信我会超越自我。

我相信:我会成功!

我相信: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壮观的场面,雄壮的声音,同学们自我承诺、自我暗示、自我监督、自我激励,不断地超越自我,成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