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

时间:2022-09-29 03:23:55

导语:在居住建筑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建立了许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需要我国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可以极大地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符合我国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1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改造要求

首先,采暖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要求主要是在建筑的硬件设施上,主要表现在垂直单管系统,应该被逐渐淘汰。应该都使用垂直或水平双管系统。恒温阀在使用时也有一定的要求:应该使用三通型恒温阀;以保证控制的有效性。恒温阀的装配应该按照装配要求进行安装,还应该做到它的调节特性、温包、阀头曲线都应该达到合格标准。能够正常感应建筑内的湿度,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控。其次,应该使用具有说明书、许可证明等一系列达标的装置。改造工程完工之后,还要对这些装置进行反复调整、实验,已证实其装置的性能和使用方式是正确的运用。还应该具有专业的监控设备和专门的监控机构,以方便随时对装置进行定期的抽检和排查。对于不符合使用标准的应该及时予以更换。对于出现不能正常运转或数据监控不正常的装置应及时对其进行检修。最后,室内系统也有一定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应定期热力复核审计,提供系统改造散热器的热量提供数据,然后此基础上分析热提供质量是否达到先前计算标准;还应对水压和出水量进行分析,计算出整个室内热提供与热能耗的投入与产出比率,以为更好地分析室内系统供热的情况,并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应对[2]。

2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的具体实施措施

据有关统计数据称,中国既有房屋采暖的建筑占总数的29.0%。例如房屋采暖能耗每平方米25.3公斤煤,可以大约计算出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每年就要耗费1670万吨煤,这些高耗能的采暖方式,会大量的消耗能源。同时由于我国既有居住建筑维护结构多数存在保温标准低,隔热效果差等问题,因此对我国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成为当前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2.1墙体节能改造设计分析

对墙体的保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墙保温,一种是内墙保温。由于墙内外的温度不同,会使墙面发生裂缝,这就提醒在进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时候要对外墙增加保温层,通过对外墙的漏点进行保护层的安装,尽量降低室内外温度差异,还可以通过增加对室内温度的监控,防止室内温度过高,进而导致室内外温度差异扩大。利用安装室内热量检测仪器,对室内温度进行及时的监测,调控室内温度,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并根据室外温度对室内温度进行调整。防止室内外温度差异过大。比如对于外墙节能改造中,可在主体结构外墙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挂或粘贴的方式通过铺设保温材料,同时在保温材料的外侧涂抹一层保护砂浆或保护装饰达到保温的效果,其中图1为外墙节能改造中常见的构造形式之一。由于我国多数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多数为7层以下的砖混结构建筑,并呈现为排式布局,且体型规整,多数建筑的体形系数大约在0.3,而墙体厚度大约为240和370mm,因此在墙体外保温节能改造设计中,根据节能50%和65%标准规定墙体的传热系数0.75W/(m2•K)和0.60W/(m2•K),则建筑外墙的保温层厚度、外墙构造方式以及导热系数的确定应根据表1进行判定。

2.2外窗的节能改造

外窗能耗能够达到建筑总能耗的50%左右,所以对门窗的改造对建筑节能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前常用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中对于外窗的节能改造主要从增加门窗的密闭性,改变窗户的材料等措施,以防止建筑热能的流失与损耗,例如使用一些节能门窗。从房屋的修建着手。在原有窗户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层窗户,并适当的对两个玻璃进行调整。还有设计研究认为,既有居住建筑中外窗节能改造中对窗洞口四周墙体的节能改造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窗洞和窗口周围墙体节能改造方案。通过对上图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图2中的方案(a)和图3中的方案(a)属于墙体和窗洞同时进行改造,而这种改造方案相对于方案(b)而言,其不仅保温效果好,同时对节约改造材料和改造成本也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改造工程中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以设计出最佳的改造方案,达到节能保温的效果。

2.3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

首先,我国北方的热管网较长,而大部分管网的建造时间又比较长,旧管网的使用效率较低。保温层受到破坏,致使部分建筑的水循环量过大,水供应出现不平衡的局面。应该通过对供热管线进行直埋,建立健全网络监控配合人力检查的热网监控系统。其次,进行对热能源提供装置进行改造,通过对集体供热总的装置的改造,和单个居住用户的分散处理,来得到提高供暖的能源使用效率。最后,通过对室内温度的监控,利用现代化热计量仪器,对热计量的使用和温度的调控进行合理的安排[1]。对改造成本进行运算,优化改造成本,还有室内、室外供热系统的成本优化,减少热量来源的基础设施改造成本等。具体又可以分为,供暖的能源使用可以细分为天然气、电费、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供热成本的相关内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是一个对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的工程,但其成果远比成本要高出很多,然而也不能因为成果显著,就忽略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成本,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合理的控制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让使用者看到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构成。

3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益处

3.1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降低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改造,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会减少建筑内外部围护结构的维护成本,还会降低热提供系统及维护的成本,降低热能来源的提供成本。这就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供热成本降低=建筑内外部结构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降低+室内及小区热系统改造成本降低+热源改造成本降低。上述公式主要是根据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成本降低的具体内容来分的,此外还可以通过供热成本降低的构成来分,也可用公式来表示:供热成本降低=水费成本降低+电费成本降低+燃料费降低。由此可见,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益处,其直接益处就是减少了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成本,为用户节省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使用的费用,直接给节能采暖带来成本上的有效降低[3]。

3.2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增益效益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增益效益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居民采暖费用的降低。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供暖费用是由能源生产价格,运送的费用,销售的费用相加。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能降低供暖能源运输当中的能量损失,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成本[4]。通过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改造,还能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节能改造能源的成本费用。其次具体的效益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会减少建筑设施的建设费用。进行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暖费用,在某些方面是和建筑的建设是有联系的,例如门窗的改造,地板、屋顶的设计,这些两者都是有交叉的,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成本的降低,也会减少建筑的费用。会减少对家用电器的使用,空调、电热扇等家用电器使用的减少,会减少用户电费的使用[5]。

3.3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成效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总成本投入。首先,不同采暖的方法会需要不同的投入这而使用热电联集中供暖则会使成本增加,这几种集中供暖都是常见的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供暖方式。每平方米的差额可以达到20元。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可以有效地避免供热能源的浪费,还可以提高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供暖效率。另外通过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设计,还能提高供暖系统的安全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供暖系统的利用率,减少建筑节能的使用成本,增加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的使用周期。

作者:掌轩 王丽颖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费良旭,孟庆伟,崔再禹.海南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诊断与改造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3,(11):68-71.

[2]沈婷婷.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3]李倩林.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第2篇

居住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其致力于解决小空间中居住的舒适度与便捷性。虽然空间不大,但涉及的问题却很全,如照明、采光、材料、构造、施工绘图、通风、设计要素、空间界面处理、人体工程学等。课堂内容较繁杂,增加了学生的接受难度,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往往很浅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题选择多是一些概念性空间设计,没有添加任何实际施工中常需要处理的问题约束,学生经常为了设计而设计,背离了设计的真正意图。设计本该是以人的需求为中心,解决实际项目中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进行切入的一系列活动。没有实践基础的调研是没有办法找到设计的核心存在问题,也就没有办法做出好的设计。创意并没有那么简单,其不是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一定是大多数人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试着去解决的最后成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居住空间设计。这种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可能连基础的居住空间设计知识都不了解,既不利于后续课程的教学,也影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二、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促进交互式教学

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一种被动式的“以教定学”的模式,缺乏交互性。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促进交互式教学,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以学定教”的主动教学模式,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以实际工程案例为平台,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解决实际案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消化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居住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适合引入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课题,需要教师对选题、选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以本土项目为宜。除了引入实际项目为设计课题以外,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交互,师生与项目交互,学校企业的交互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只有真正协调好各个方面的问题,才能使得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就业。

三、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手法

笔者对课程进行了思考和设计,利用广州地理环境的优势,在新的一轮教学中提出以“实例驱动教学”作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设计进行中不单单考虑理论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实际项目案例引进课堂,让学生与市场需求直接接触,以客户与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符合需要的作品。课程摒弃传统模式中一味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而是把学生带到企业项目实地。“实例驱动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课堂——工地——课题”每一次循环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能力都逐渐提高,从“基础理论知识——初级实践能力——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更强的实践能力——完善的设计作品方案”的递进式课程安排中,将课堂到现场、理论与实践紧密相扣,从浅至深、循序渐进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应用、创新能力,完成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实际项目的设计思维,经过“实例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性训练后,有能力独立完成居住空间设计项目,脱离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上升为对口设计师培养。

四、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校企合作完善

实际工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与开展校企之间的发展合作,通过课堂专业教师的教授与企业中优秀设计人才的进一步现场指导,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新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手段,适应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把学与工完美结合,通过课堂与工地学习、教师与设计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对居住空间设计的一系列过程了解熟悉,对材料工艺、设计步骤等实践能力逐渐增强,脱离不实际的空洞理论教育。想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提高其专业素质,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居住空间的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操性极强的课程,走出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双赢的策略。

五、结语

第3篇

关键字:高职教育;居住空间设计;教学改革

《居住空间设计》是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定位较模糊,课程内容安排没有脱离系统框架,教学评价形式陈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1]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围绕家装企业对从业者提出的各种需求,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探索合适的教学案例,力求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见表1。

二、课程教学思路与内容设计

(一)课程教学思路改革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是针对室内设计行业中设计、施工管理等岗位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所需的现场勘测、设计、方案表达、方案审核、施工组织管理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课程参照本行业的专家和企业单位提出的职业岗位群实施了严密的职业能力分析,根据福建龙岩和周围城市对设计行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如施工员、设计师和制图员等职业),以及室内设计职业资格考核要求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1)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明确职业能力通过深入分析职业岗位,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对人才在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提出的要求,确定室内设计职业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突出职业活动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工作任务,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以实际工作岗位流程为依据,基于室内设计工作过程:“承接任务-现场踏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方案构思、图纸设计、文本制作)-意见反馈”,按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选取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单身公寓、三房二厅公寓住宅、独立住宅及周边环境)作为学习情境,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三个学习情境的设计考虑递进、包容关系,简单到复杂,情境2与情境3中包含了情境1的居住空间设计元素运用的内容,并进行了升华。见表2。(3)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每个典型学习情境教学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实施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创新方法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企业“总工程师”的角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项目为载体,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2](4)教学方法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多元化融合结合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灵活应用典型案例、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问题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法,刺激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以主动姿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不断更新和补充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增加微课视频等,构建一个动态、能增进教师和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上互动性、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外自主实践学习的网络平台。[3](5)校企合作,建立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对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方式,突出过程控制,尝试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即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有机结合,将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有机结合,将知识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有机结合,构建起一张疏而不漏的考核大网。此外,考核成绩要兼顾实际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实施过程评价、方案成果评价等几个重要因素,还要将职业素质考核贯穿到所有环节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

选取不同户型作为学习情境,依托现实生活中的设计项目,共编排小户型公寓式住宅、大户型公寓住宅、独立住宅及周边环境3个学习情境,结构与要求如表2、表3、表4。学习情境的难度遵守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情境项目训练中融入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这样一来,虽然学生面临的每个任务是动态的,但是完成任务的过程是有相似之处的,均包含“承接任务-现场踏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方案构思、图纸设计、文本制作)-意见反馈”等过程。

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全面考察出学生的学习表现,采取过程性评价。结合具体的内容难度,对每个学习情境赋予合适的分值,然后进行成绩累计,实行综合性评价,具体操作办法如下所示:其一,全课程分为3个学习情境,完成每个学习情境之后,结合每组学生的学习表现(比如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职业操守等因素)明确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然后综合应用四种评价方式(个人自评10%、小组互评20%、校内教师评价40%和校外指导教师评价30%)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以此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并与室内设计师职业标准接轨。其二,过程性考核各评价指标权重分为工作纪律态度10%、团队合作15%、方案设计能力30%、图纸表现情况30%、方案汇报15%。先由任课教师和小组负责人组成考核评定小组,项目组长结合考勤情况、完成质量等综合评定学生个人成绩。其三,学期总评成绩评定: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总分70%+期考成绩30%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目标等进行改革,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应用到学习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同时,增强学生的设计创造意识,能够承担各类不同户型的公寓式住宅、独立住宅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等设计项目的设计工作,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作者:倪 蕾 吴海燕 郭 华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晓霞.高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实践[J].大学教育,2015(7)

[2]薛栋.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1

第4篇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老年居住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世界卫生统计年鉴》中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全球除了东地中海地区和非洲地区,其他地区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以欧洲区域最高,达到20%。在这个区域中,德国、希腊、瑞典和瑞士老龄化率分别达到了26%、24%、25%和23%,也就是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东南亚地区,日本老龄化率已达到30%,是世界上老龄化率最高的国家。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其以上人口为1.77亿人,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占当时人口的16%,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对综合养老社区的需求量,不断的增长。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五项目标,以“养”字为首,养的基本条件要有适合的居所,因为老年人的生活内容主要是依托于居所空间环境来实现的,所以,老年居住建筑是老龄安居环境的物质基础,是确保老年人“老有养,老有所居” 充分享有居住生活自主、舒适和安全的空间环境。由于老年人个体的健康状况、家庭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千差万别,不同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具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老年住宅建筑应形成能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其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科学分工组织的建筑体系。

2、老年人居住特征分析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纳入法律范畴,引起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主要是指老年人获得人格尊重、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的需求,是养老需求的重要内容。

孔子曾对人的一生作过经典总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指人的心理成长,也可以说是智慧积累的过程。当今世界早已进入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脑力劳动所取代,而积累了“一甲子”以上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年人群体,恰恰在50―60岁之间退休。人们一旦退休,退出的不仅仅是工作岗位,还有社交圈子、主流社会,总之就是被边缘化了。而目前国内无论是哪一种养老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所谓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了一句很难实现的空口号。

老年人是老年人居住建筑的主体,老年人的人进入老年以后,由于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及在生活结构上产生重大转折,导致老年人对环境的感知、判断、理解有所差异。老年人居住特征主要表现在心里、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老年人生理机能如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老年人对自身安全的维护能力也相对减低。正式由于身体机能的改变,老年人情绪较易波动、易自卑、易激动、易敏感多疑,易固执。情绪是心理能力的反映,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综合这些特征变化,我们可以将老年人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三大类,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对居住建筑需求也不相同。

3、老年居住建筑定义

在我们的观念中尊老敬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其实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年居住建筑自古便存在于世界范围之内。然而,老年居住建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传统的观念中,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这一类建筑是属于老年居住建筑的范畴,但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和社会的发展,狭义的老年居住建筑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数量。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而提倡的适老性住宅、多代居和毗邻居住模式下的老少混合型住宅应当划分到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范畴之类。本文论文对老年住宅建筑的定义主要借鉴同济大学姚栋的观点。老年居住建筑,是指以老人或者老人家庭为主要使用者,为其设计(或改造)的居住建筑。以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住宅建筑为主体,同时包含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包含有针对老年人家庭生活设计的常态住宅,另一种是医疗功能与居住功能复合的护理之家(慢性病医院)等其他建筑。也就是说,本论文对老年居住建筑的定义实际上分为以居住为主和以疗养为主的两大类。

4、老年居住建筑分类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五项目标,以“养”字为首,养的基本条件要有适合的居所,因为老年人的生活内容主要是依托于居所空间环境来实现的,所以,老年居住建筑是老龄安居环境的物质基础,是确保老年人“老有养,老有所居” 充分享有居住生活自主、舒适和安全的空间环境。由于老年人个体的健康状况、家庭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千差万别,不同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具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老年住宅建筑应形成能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其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科学分工组织的建筑体系。因此,有必要对老年住宅建筑进行分类。1986年国际慈善机构(HTA)制定的标准把老年居住建筑按收住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应提供的服务水平分为七类(表1)

表1国际慈善机构(HTA)老年居住建筑分类法(1986年制定)

分类 住户所需提供服务程度

1 非老年专用或用作富有活力的退休和退休前老人居住的住宅。他们有生活自理能力,因而可独立生活在自己的寓所中

2 可供富有活力、生活基本自理,仅需某种程度监护和少许帮助的健康老人居住的住宅。包括经过专门改造的原来居住的住宅

3 专为健康而富有活力的老人建造的住所,附带帮助老人基本独立生活设施,提供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的服务和公用设施

4 专为体力衰弱而智力健全的老人建造的住所。入住者不需医疗护理,但可能偶然需要个人生活的帮助和照料。应提供全天监护和需要时的膳食供应

5 专为体力尚健,而智力衰退的老人所建的住所。入住者可能需要某些个人生活的监护和照料。公用设施同4类,但可按需另增护理人员

6 养老院,专门为体力和智力都衰退,并需要个人监护的老人所设。入住者中很多生活不能自理,因而住所不可能是独立的,可为住者提供进餐、助浴、清洁和穿衣等服务

7 护理院,入住者除同6外,还有患病,受伤的临时或永久的病人。这类建筑应有注册医护机构,住房几乎全部应为单床间

资料来源:HTA居住建筑分类法

由表不难看出,HTA虽然将老年建筑分为七大类,但是结合前文对老年居住建筑的定义可以看出,实际上也是分为两大类,即:以居住为主导的老年住宅和以护理为主导的养老设施。老年住宅是指供以老年人为核心的家庭居住使用的专用住宅。老年人住宅以套为单位,普通住宅楼栋中可配套设置若干套老年人住宅。老年人住宅可以单建也可和一般住宅的共建,与社区老年人设施配合共同构成家庭供养型老年居住建筑,主要包括多代居和空巢居两种。养老设施则是为无条件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包括居住、供餐、医护和康乐等)功能的建筑设施)主要有托老所(站)、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安怀(医)院五种。

基于以上老年居住建筑的定义和分类,本文作者将老年人居住建筑分为两大体系五大类,两大体系即以居住类和疗养类两大老年人居住建筑体系,五大类即一般普通住宅、多代居、老年公寓、护理院和疗养院五大类。

5结语

目前我国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多样,包括:集中建设的老年人社区;普通社区配建的老年人住宅;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独立建设,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公寓;以及养老设施用地内建设的居家型老年人公寓等。尽管形式、名称有差异,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老有所居”的社会目标,对老年人居住建筑进行定义和分类研究,对我国老年居住建筑的实践和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基本功能及安全、卫生要求是一样的,本规范对这些设计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故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镇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居住建筑及其外部环境。改建和扩建的各种类型的适老性住宅,可参照本规范进行设计或预留改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统计年鉴.2012

[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

[4] 姚栋.当代国际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5]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

第5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节能;体形系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能源消耗也随之持续增加,如何减少建筑能耗,建造节约型建筑成为了建筑设计行业关注的焦点。同时,住宅建筑能耗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住宅建筑规划中的节能显得尤为重要。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住宅建筑的节能效果,决定能否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节能建筑[1]。本文着眼于住宅建筑的规划阶段,分析对建筑能耗影响较大的参数,主要包括:建筑体形系数、建筑物的朝向、复式建筑等,希望为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提出指导意见。

建筑体形系数

我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中规定,建筑体形系数 S 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如下所示:

式中,S为建筑体形系数,F0为建筑的外表面积(m2),V0为建筑体积(m3)。此式表明:体形系数是单位建筑体积占用的外表面积,反映了一栋建筑体形的复杂程度和围护结构散热面积的多少,体形系数越大,体形越复杂,其围护结构散热面积就越大,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就越大。因此,建筑体形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显著,有研究资料表明,体形系数由0.4减少到0.3,围护结构传热损失可降低25%,全年采暖空调能耗可减少13%[2]。以下就体形系数中几个重要的参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进行讨论。

(1) 体形形态:由于形状不同,建筑所受太阳影响程度及建筑室内外通过外墙表面的热交换情况将有所差异。针对各种不同体形形态的参量描述,按节能效果优劣的建筑设计顺序依次为:圆、多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和多边形为推荐建筑形状,而三角形对节能较为不利。

(2) 建筑进深:当建筑物的高度H固定时,建筑进深X与建筑长度Y对建筑体形系数S的影响效果相同。建筑长度Y增大会导致外表面积太大,体形系数相应很大,不利于节能和节地,应加以限制。因此,这里讨论进深对建筑节能的影响,随着建筑进深X的增大,体形系数S逐渐减小最后趋向于一个定值()。在同样满足采光、通风及一定室内景观要求的情况下,进深适当增大到12.6m 左右,能大大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体形系数,并且与小进深住宅相比,节能节地,还可以降低建筑造价[3-4]。

(3) 建筑总高度H:建筑体形系数S随着建筑总高度H的增加而减小,建筑采暖能耗、空调能耗和建筑总能耗也随之减小,体形系数S对建筑采暖能耗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建筑总高度H对低层建筑、多层建筑和中高层建筑的体形系数影响非常大(期间体形系数S降低 40%~60%),而对其他建筑的体形系数影响却较为有限(期间体形系数S降低 2%~10%)。

(4) 建筑层高h:类似于建筑总高度H,建筑体形系数S随着建筑层高h的增加也逐渐减小,两者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同时,随着建筑层数增加,层高h对体形系数S的影响越来越小,对低层建筑的体形系数影响最为明显。

建筑朝向

对节能住宅而言,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建筑物的朝向对太阳辐射得热量和空气渗透耗热量都有影响。在实际运用中,当根据日照和太阳辐射已将住宅的基本朝向范围确定后,在进一步核对季节主导风时,会出现主导风向与建筑朝向形成夹角的情况。从单栋住宅的通风条件来看,房屋与主导风向垂直效果最好。但是,从整个住宅群来看,这种情况并不完全有利,而往往希望形成一个角度,以便各排房屋都能获得比较满意的通风条件。

从长期实践经验来看,南向是全国各地区都较为适宜的建筑朝向。但在建筑设计时,建筑朝向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不可能都采用南向,这就应结合各种设计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建筑朝向的范围,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复式建筑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购房者的消费观念更趋理智,对居住的质量要求也大大提高,在住房选择上更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多种新型的特色住宅模式开始进入住宅市场。比较适合中青年家庭的复式户型比起普通的平面户型来空间形式更为丰富,变化多样,能融入更多的创意体现个性,价格相对偏低,己成为购房者比较喜爱的房型,图1所示为某复式住宅户型结构。

图1 典型的复式住宅户型结构

然而,不管任何类型的组合方式,复式建筑的采暖能耗、空调能耗和建筑总能耗都比普通建筑的能耗值要高,其中复式别墅的采暖能耗、空调能耗和建筑总能耗分别比普通别墅的高出 2.60Kw•h/、2.84Kw•h/和 5.44Kw•h/,而 18+1顶层复式建筑的采暖能耗、空调能耗和建筑总能耗分别比普通 18+1 建筑高出0.13Kw•h/、0.32Kw•h/和 0.45Kw•h/,因此复式建筑设计并不利于住宅的节能控制。

结语

住宅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合理性决定着居住建筑的节能效果,决定了能否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节能建筑,本文分析了对建筑能耗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在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建筑规划与设计时既考虑到满足人们基本需要,有通过改良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可以达到降低建筑能耗

参考文献:

[1] 赵重庆地区住宅建筑规划节能研究 [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 操雪荣. 居住建筑体形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 金虹. 严寒地区城市低密度住宅节能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4] 王焱, 王波. 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节能设计[J].华中建筑, 2004,(22): 67-69.

第6篇

本期特别策划的主题是“建设城乡均衡受益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这是当前城市内涵建设的聚焦重心,为此本刊约请了12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居住环境适老化法规、老龄社会环境规划管理、特大城市养老设施发展短板、社区养老供需矛盾化解、破解老人失能危机、医学人文语境下老龄护理等角度对老龄化社会进行了基于统计数字的问题剖析,为当前突破城乡养老瓶颈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渠道。

导读:城市居住环境是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重要空间载体。然而由于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认识和准备不足,我国城市居住环境的适老化水平普遍较低,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基础薄弱。根据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将于2050年左右到来,亟待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为建设老年宜居环境做出积极的应对。

老龄化的增速之快与程度之深是21世纪初中国人口结构的重要现象。2013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占人口总数的14.8%。预计至2050年左右,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人口总数的1/3,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1)。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也对城市住房和人居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以往认识和准备不足,无论是基本的法律法规,还是具体的住房政策与环境建设技术规定等条件均未发展成熟,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和基础研究均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一、建成环境领域相关法规体系综述

(一)国家法律和政府行动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是“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制定,为老年公民享受所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2012年,“宜居环境”建设内容首次出现在国家经修订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针对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市环境无障碍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四个方面,明确提出了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建设原则。这一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已逼近2亿,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3%,比全国预期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间(1999年)迟了12年。部分较早步入老龄化的中国城市在居住环境方面出现的适老化矛盾早已凸显,如老年人的住房困难、居住条件恶劣、出行困难、养老机构缺乏等。

2013年以来,养老问题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普遍重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z2013{35号)》、《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建标z2014{23号)》等文件明确要求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专门将“涉老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研究”列为标准研究课题,着手对我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相关的标准进行梳理、修订和补充,以期形成相对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规范并指导我国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从具体行动上看,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等地开始编制“城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将民政、医疗卫生和规划管理部门的联动和管理加以机制上的创新,并关注社区平台上多项养老服务的有效整合。但在具体行动中,缺乏相应技术指导和依据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二)相关法规与技术标准

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对居住环境和社区服务的依赖性日益增强。[1]然而由于长期缺乏重视,我国城市住区在环境的弥补性建设和服务设施的支持性供给方面普遍欠账较多,相应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几近空白。

从表1所列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体系中不难看出,现有国家和地方有关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技术规范与建设标准主要关注养老院、敬老院和福利院等特殊老年建筑,对居家养老政策主导下大众性养老基地建设的技术准备不足。这不仅导致存在大量适老化改造需求的既有住区更新改造工作无法得到有效指导,也难以为新建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技术支持。

二、相关规范与技术标准分析

(一)规范类别

现行的国家技术规范中,主要有四类规范涉及到老年人居住与服务的设施和环境建设,分别是:无障碍设计老年人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表2)。2012年,新版无障碍设计规范对城市广场绿地、道路、居住区、居住建筑的无障碍建设提出精细化的技术规定,是迄今与城市居住环境适老举措关系最为密切的行动。

(二)技术内容

从目前施行的技术标准看,《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B50180-93)(2002年版)等规范内容中对老年人的需求虽有一定涉及,但无论是内容的完善程度方面还是相关规定的深度方面均明显不足。[2]而专门为老年人的建筑设计与实施规划因为有明确的适用对象,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的制定上有较为深入的考虑。[3]迄今为止,尚无相关国家技术标准对大众性居住环境的适老性能提出明确的规范化要求。

1.场地规划

相关技术规范关于老年人的相关规定涉及规模配置、布局选址、道路交通和场地设施四个方面,主要来自对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相关规定。

在规模配置、布局选址方面,针对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施配套、建筑密度、规划结构等内容进行规定,还针对基地地质的选择、远期发展余地、周边环境要求做出了说明。道路交通方面,对居住建筑物、居住道路环境的无障碍设计范围和设计标准提出要求,例如坡道、出入口、老年人停车位宽度、坡度和路面材料的细化。场地设施部分则要求居住建筑周边为老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活动场地、休憩设施及绿化。

2.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方面主要是对各类老年服务设施提出布局选址、层级划分、指标配置等要求(表3),《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B/T50340-200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50437-2007)、《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等都对老年配套设施有所设计,包括在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中对养老院和托老所进行的规定,并强调居住区内的老年人设施宜靠近其他生活服务设施,统一布局,但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3.建筑设计

涉及建筑设计的标准内容可以归纳为面积配置、交通通道、房间设计和室内环境。面积配置方面,主要对老年人住宅、公寓和养老院的居室设计标准做出了规定,同时也给出了配套服务用房的配置标准。室内交通方面,对居室内部空间的设计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例如应建设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缓坡楼梯、电梯,设计尺寸必须保证轮椅和急救担架进出方便等。老年人居住建筑对基本功能空间,包括老年人日常生活使用最频繁的起居室、卧室、卫生间、厨房和阳台等的尺寸和设计要求进行了规定。装修部分在选用装修材质的色彩、采光、通风、隔声、隔热保温方面均有所考虑,强调细节设计要配合老年人日益衰退的感官知觉。

三、地方行动

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城市在推进居住环境适老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上海为例,为了响应国家发展居家养老的政策,以市民政局和市老龄办为核心,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环境建设的地方政策(表4)。其中,2013年之后出台的尤以老年宜居环境为重点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工作的阶段性落实和完善。

与此同时,上海地方标准《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DGJ08C55C2006)对居住区内不同级别的养老服务设施提出指标要求(表5)。为推进养老服务设施的落实与土地供应,2014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原则与配建标准提出要求(表6),进一步规范引导全市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居住环境建设。

四、我国老年宜居环境法规体系亟待完善

对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的观察无一例外地表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完善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是应对老龄化趋势的基本举措。这个体系由不同的部门和机构相互配合,并由前后衔接的系列政策逐步推进。

(一)建立、健全保障老年人居住生活质量的法规体系

首先,通过立法、设立国家层面或地区层面的建设战略或目标等方式,将物质空间建设纳入到政府管理的范围内,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探索以居家养老为主导、社区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住房机制。通过政府投入、老年住房开发的政策支持和建设指导,形成老年住房的良性供应体系。以居家养老为重点,提高住房的可支付性。[4]对中低收入的老年居民提供住房补助或动迁安置政策。向收入偏低的老年人家庭提供技术服务和社会志愿者服务,以改善环境的适老性能。[5]

其次,将养老服务与老年人居住环境在政策实践层面进行衔接。例如,向老年人密集的社区提供日常生活辅助帮助和社区医疗费用的减免服务。通过提供针对需求的为老服务,令老年人切身感受到生活质量提高,同时给未来的老年人提供安心原居安老的社区基础,为整体社会住房体系的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二)完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标准规范

对老年人的居住和社区环境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虑。首先,引导和强化住宅建设中的通用设计和适老化设计,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加大对新建房地产项目的监管,从源头做好适应老龄化需求的政策与技术准备。其次,从社区居住环境的适应性、合适住宅的选择性、服务设施的可达性、道路等的可识别性和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以老年人生活的角度提出建设要求。[6]其三,探索在既有住宅区中为老年人创造弥补性、支援性环境的途径,维持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让老年人参与更大范围的社会活动。[7]其四,在通用性设计推动下,适老化从专为老年人使用或服务的设施举措扩大到面向普通住宅和住区的广义居住环境,为今天和未来的老年人构建适老环境的保障空间。

(三)创新老年社区研究与管理模式

适宜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不仅需要体现在硬件措施方面的相应举措,也需要通过改善社区管理模式提高整体适老化水平。为了确保社区与各项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及运作顺畅,需要民政、卫生及计划生育、规划及土地管理等多个部门相互协作。[8]同时,面对巨大的需求和资金压力,相关责任部门应引入创新机制,逐步开放老年住房、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补助贴息等多种途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五、结语

根据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将于2050年左右到来,亟待通过建设、健全科学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加以统筹应对。建立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法规系统,不仅有助于摆脱当前局部、应急式的政策困境,也是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李小云,田银生.国内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11(9).

[3]赵晓征.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周春发,付予光.居家养老:住房与社区照顾的联结[J].城市问题,2008(1).

[5]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6]周燕珉,张Z,林文洁.我国城市居家及社区养老居住模式探讨[J].住区,2009(4).

第7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判定方法

 

一、前言

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只要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各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及窗户的气密性等各项指标都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规定的要求时,就可直接判定该设计建筑为节能的公共建筑;当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或窗墙面积比、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及窗户的气密性,只要其中之一不满足要求,就要通过该设计建筑的参照建筑(各项指标都满足标准要求,且建筑平面、建筑面积、使用功能要与设计建筑保持一致),并计算出参照建筑的耗热量指标。再调整设计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并计算调整后的设计建筑的耗热量指标,使之小于或等于参照建筑的耗热量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判定调整后的设计建筑为节能建筑设计。

但是,要反复地对设计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调整,计算出耗热量指标,并达到标准的要求,显然是很繁锁的。标准中是采用专用的计算软件来完成。

另外,《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公共建筑内部得热的指标,这就难于实现耗热量指标计算结果的唯一性。

2006年9月,辽宁省建设厅对全省的在建节能建筑进行了较全面的检查,发现有的(县级市和县)设计院已采用了标准指定的计算软件,但气象参数却是取的外市的值,据说是数据库中没有找到当地的气象参数。

在《公共节能建筑耗热量指标探讨》(《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6年第5期)一文中,我们分析了设计建筑耗热量指标的隐藏、参照建筑中耗热量指标的复现、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相关条件及满足这些条件的计算方法。文中虽然提及了耗热量指标可按《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但未强调原公式应进行适当改造,如室内得热已不是居住建筑的3.8W/㎡了,空气渗透耗热、空调耗能等都与普通居住建筑有较大的差别。

无论是采暖耗热量、通风气耗能量、空调耗能量,都要通过建筑的外围护结构,本文就想抓住这个实质,寻求一种简易的计算方法使之迅速对设计建筑进行节能设计判定。

二、标准对耗热量指标的要求

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规定:当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窗户的气密性,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等,只要有其中之一不满足标准要求时,就要对该设计建筑的参照建筑(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应满足标准中规定的相关条件)进行耗热量指标的计算,并调整设计建筑外围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使设计建筑(调整后)的耗热量指标小于或等于参照建筑的耗热量指标,同样可以判定该设计建筑(调整后的)为节能建筑设计。即满足(1)式的要求:

qH≤q1H(1)

式中 qH——设计建筑(调整后的)耗能量指标,W/㎡;

q1H——参照建筑的耗能量指标,W/㎡。

这里的qH和q1H ,包括采暖、空调、照明、通风、换气等的能耗,所以把标准中的耗热量指标改为耗能量指标。

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的耗能量指标可写成(2)式和(3)式:

qH= qH·T+ qK·T+ qZ+ q1NT+ q2NT- qI·H(2)

q1H= q1H·T+q1K·T+ q1Z+ q11NT+ q12NT-q1I·H (3)

式中 qH和q1H—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耗能量,W/㎡;

qH·T和q1H·T—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传热耗能量,W/㎡;

qK·T和q1K·T—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空调传热耗能量,W/㎡;

qZ 和q1Z—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照明耗能量,W/㎡;

q1NT 和q11NT—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换气耗能量,W/㎡;

q2NT 和q12NT—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空调换气耗能量,W/㎡;

qI·H和q1I·H—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室内得热量,W/㎡。

将(2)式和(3)代入(1)式,并考虑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都在同地、同气候条件、相同的使用功能等因素,有:qI·H= q1I·H;qZ =q1Z;q1NT =q11NT;q2NT =q12NT。将(1)式两端消去相等的因子,则(1)式变为:

qH·T+qK·T≤q1H·T+q1K·T(4)

式中符号同(2)、(3)式。论文参考。

由(4)式可以看出,只要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的外围护结构的传热(包括采暖和空调的)能耗,满足(4)式要求,就可判定设计建筑(调整后的)为满足标准要求的公共节能建筑设计。(4)式的实质是只需分别计算出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总量再除以建筑面积就能求得传热耗热量指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计人员的计算工作量,而且可以不用专门的计算软件就可以进行计算和节能设计的判定。

三、“瓦度数”判定法

从(4)式可以看出,要对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耗能量进行计算,还可以进一步简化。因为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的建筑面是相等的,且气象参数是相同的,建筑标高为±0.00m以下的保温隔热作法(都按标准要求设计)也可以完全一致,这些相等的、相同的、完全一致的因素,同样可以从(4)式中消除这些相同或相等的因子,就会使计算更简便,而且同样能达到判定的准确性。为此,须把(4)式展开,以便进一步化简。

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在采暖和空调中的单位建筑面积的传热耗能量可表示为:

qH·T=(ti-te)(∑KiFi)/A。(5)

qK·T=(tse-tsi)(∑KiFi)/A。(6)

q1H·T=(ti-te)(∑K1iF1i)/A。(7)

q1K·T=(tse-tsi)(∑K1iF1i)/A。 (8)

式中 ti和te——采暖期室内设计温度和室外空气平均温度,℃;

tsi和tse——空调期室内设计温度和室外空气平均温度,℃;

Ki和K1i——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各外围护结构(与传热面积对应)的传热系数,W/(㎡·K);

Fi和F1i——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各外围护结构(与传热系数对应)的传热面积,㎡;

i—1,2,3,……,

A。——设计建筑(调整前、后的)、参照建筑的建筑面积都是相等的,㎡。

其它符号同(2)、(3)式。

在(6)式和(8)式中,夏季空调和冬季采暖在外围护结构中的传热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把“-(tsi-tse)”变成了“+(tse-tsi)”。

将(5)、(6)、(7)、(8)式,代入(4)式,提出公因式,并消去不等式两端的相同因子,则(4)式变为:

∑KiFi≤∑K1iF1i(9)

式中符号同(5)、(6)、(7)、(8)式。论文参考。

从(9)式可以看出,只要设计的公共建筑(调整后的)与参照建筑满足(9)式的要求,就可判定该设计建筑(调整后的)为节能的公共建筑设计。

从(9)式的量纲分析可以得出其单位为W/K或WK-1,将此单位前面的数值简称为“瓦度数”(或称“瓦度值”),并用符号Wd表示,以便于在图表中书写和对话交谈。

用(9)式分别算出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的Wd 值,并进行比较,就可以很方便地对设计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设计判定。

根据《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应引入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εi 以修正太阳辐射和天空辐射对建筑外围护结构传热的影响。则(9)式变为:

∑εiKiFi≤∑εiK1iF1i(10)

从(10)式可以看出:只要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各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与其对应的传热面积的乘积之和小于或等于参照建筑各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与其对应的传热面积的乘积之和,就可以判定调整后的设计建筑为节能建筑设计。

四、结语

在公共节能建筑设计中,当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或窗墙面积比、或某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不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时,可以只计算设计建筑(调整后的)和参照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瓦度数”(Wd),并使设计建筑(调整后)的“瓦度数”小于或等于参照建筑的“瓦度数”,就可以判定设计建筑(调整后)为节能的公共建筑设计。论文参考。这个方法计算简便、快捷、准确,还可表格化,适用于各建筑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审图工作者对公共建筑设计的节能设计判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保温材料在建筑墙体节能中的应用》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手册》

第8篇

关键词灰空间、过渡空间、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灰空间”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中运用了“灰空间”的手法,形式多以开放和半开放为主。使用恰当的灰空间能带给人们以愉悦的心理感受,使人们在从“绝对空间”进入到“灰空间”时可以感受到空间的转变,享受在“绝对空间”中感受不到的心灵与空间的对话。

一、“灰空间”的作用

“灰空间”的出现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印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初期的应对自然环境,到现在的主动营造灰空间,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提升,并且进入了哲学层面,也给设计者带来了从哲学高度的指导。灰空间具有的灵活性、非确定性、模糊性使其应用广泛,从几千年前的神庙遗址到现代建筑都能看到它的存在。正是由于它在多方面的贡献才使得其沿用至今,并将继续下去。灰空间的功能具体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交通功能由于灰空间的中介过渡性质所决定,它是联系内外的中间领域,所以其交通功能是最为明显的。某些建筑或小品就是专门利用灰空间的交通功能,同时还能产生其他的一些附带功能达到其使用目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廊就是这一灰空间形式的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的回廊、福建客家土楼的内廊、南方的骑楼建筑等是把廊这一灰空间形式用作交通枢纽的突出实例。以上是对廊在交通功能方面的分析,但这种灰空间形式在作为交通之余还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的空间和交流的空间。由于廊的围合界面狭长,不利于在平面上展开,因而交通组织为主,交流为辅助。

2 衔接内外空间灰空间与内外空间的最大不同也就是:它是介于内外起到衔接作用的空间,是空间的转折点,是交通流线的节点,是人们驻足停留的地方。起到衔接内外功能的灰空间的最好例子就是阳台,阳台一面与室内空房间相连接,又与外部自然相连接,衔接了内外功能。传统建筑中的门楼、门道也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人们在不离开自家领域的同时还能与外界发生关系,很多人喜欢在自己家门口与邻居交谈、做家务、乘凉、休息、等待、避雨等,小孩子也能在自己家的门楼里玩耍而不出家门,有很强的安全感。正是这个衔接内外的过渡空间存在,才有了这么多故事的产生。门楼、门道灰空间,让人获得了家庭内外的双重信息,促成了人们的交往。门楼、门道在起到标志引导功能的同时,其空间涵盖了众多的意义。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它都深受大家喜爱,它存在的目的已经超出原始的功能目的。3 营造场所感和领域感灰空间最能带给人们思考的应该是它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具有了更深层的内涵。那就是它营造出的空间氛围即场所感、领域感,给人在心理层面带来了更多的关怀。内部空间带给人的封闭与外部空间带来的不安全感,是人们长期以来营造灰空间并且不断发展它的原因。黑川纪章说,“这种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在建筑中底层架空就很好的解决了人们在寻找场所感、领域感、归属感方面的问题。通过底层架空空间的应用,邻里之间可以在此交往停留。这个空间不仅可以满足居住者的必要性活动如:等人、上下班;还能满足人们的自发性活动如:散步、停留或呼吸新鲜空气;更完备的灰空间则可以满足居住者更高级的活动即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包括交谈、游戏、下棋等。通过对灰空间界面的围合程度来控制其“公共”与“私密”的程度来实现它应该符合的活动等级。所以他的开放性是有限度的开放,能给人带来安全感,领域感的开放。因此它能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到此处,达到交往的目的。

二、“灰空间”的营造方式

1设计手法一:“减法”减法是在较大的几何体上减去一定数量的较小形体,或切削、挖空、分裂、打散,或将小形体抽象、重组,但挖空的部位和削减的体量不应影响原几何体的基本形态特征。比较常见的减法处理主要是三种:架空、切削、挖空。架空主要是指建筑在底层架空,把建筑(单体和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将建筑的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或二层以上,底部腾出,留出独立的支柱,有的可为大面积无柱空间,是有“顶”而无围护的空间。在建筑中底部架空是比较常见的灰空间形式,底部架空可以给架空建筑带来充足的阳光、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把底部空出,把土地归还给城市,为城市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切削与挖空都是从大的建筑体块中去掉一部分而形成“灰空间”。切削的手法多用在建筑的底部,公共建筑中比较常见,且形式多样,形成了丰富的造型。但在居住建筑中,切削的手法多用在入口空间的处理上,切削形成的灰空间多被作为入口形式。挖空则是将建筑中间层的某一部位掏空,形成一个平台,与自然融为一体。或者只是将建筑物的某部分挖掉,形成灰空间。这种处理方式多用在阳台空间的设计上,凹阳台,入户花园等就是采用了减法的处理手法。它们没有破坏大的体块,同时还使立面层次变的丰富。减法处理方式所形成的灰空间与内部空间结合紧密,给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2设计手法二:“加法”加法是把2个或多个基本几何形体按照一定方式连接或穿插在一起.从形态而言,有相同或相似几何体的组合,也有不同几何体的组合。有的则是材料的不同,相互组合,形成灰空间。居住建筑中入口形式大多采用雨棚或突出的体块等,这就是典型的用加法来形成灰空间的方式。雨棚通过悬挑设计生成灰空间己经成了重要手段。这样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同时增加气势,形成底部的巨大灰空间。现代居住建筑中的阳台、平台、露台等也是加法形成灰空间的代表。其中凸阳台最为明显,建筑表面突出的阳台就是体块增加的结果。阳台灰空间与室内连接,同时融入大自然中,形成了联系内外的重要区域。现代居住建筑中阳台灰空间已经成为了人们与自然交流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加法形成的凸阳台,其开敞性远大于其他形式的灰空间,所以它存在其他灰空间无法比拟的空间优越性。

3设计手法三:“檐廊”檐廊在此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出现,它不是单纯的加法或减法得来的,它是一种组合空间形态。由柱子和挑檐组成的廊下空间或由雨篷与柱组成的檐下空间通常为“檐廊”。柱廊空间历史最为悠久,它的空间形式也极其特殊,它与建筑的屋檐部分结合紧密,共同形成了建筑的灰空间。西方古典建筑、中国的传统建筑都是采用了柱廊与屋檐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了灰空间。尽管出现的形式、表达目的各不相同,却都对后世建筑影响深远。柱廊除了支撑上部重量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形成过渡空间。

三、结束语

总之,“灰空间”的存在,使我们的在心理上也产生了一个转换的过渡,有一种驱使内外空间交融的意向。人们早已习惯将灰空间运用于建筑设计和场地的营造之中,用来创造出一些特殊的空间氛围。我们在设计中,只有注重空间的营造尤其灰空间的作用,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彭一刚 著, 《建筑空间组合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黑川纪章(KISh.Kurokaya)日本灰调子文化[J].世界建筑,黑川纪专刊6/1984.

第9篇

(河北建研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21)

(Hebei Jianyan Technology Co.,Ltd.,Shijiazhuang 050021,China)

摘要: 本文通过对某住宅小区绿色建筑项目的造价、成本节约的分析,分析绿色建筑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并将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作为绿色建筑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的关键内容,为投资决策者在方案选择上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Abstract: Through the cost savings analysis of green building project of a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ableness and economical efficienc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building project, and takes its economic benefits as the key elements for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green building project,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investment decision-makers for the program selection.

关键词 : 绿色住宅小区;增量成本;效益分析

Key words: green residential area;incremental cost;benefi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101-02

0 引言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2006年6月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以下简称“绿标”)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国家标准。虽然绿色建筑工作在我国已全面开展,但目前市场上普遍认为绿色建筑的建筑造价一定很高,它已经成为了高成本的代名词。本文以某住宅小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实施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论证投资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1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

1.1 增量成本的定义和基准方案的确定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定义:项目按照“绿标”设计并以星级绿色建筑为目标,在项目建设实施的过程中所导致的成本增加额;基准建筑成本是在研究、设计、建造满足相关节能标准基础的同规模、同功能建筑的各项投资成本总和,是增量成本的起算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包括绿色建筑咨询成本、认证成本和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本文重点分析建筑技术措施产生的增量成本,即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经过对大量绿色建筑技术增量的调查,增量成本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绿色建筑增加的技术措施;二是强化型技术措施;三是交互影响产生的成本增量,该部分可正可负。综上所述,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绿色建筑方案成本-基准方案成本±交互成本。

1.2 绿色建筑项目技术及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分两步:第一,根据项目的技术方案,获取技术方案的市场造价成本。第二,计算应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所需的总成本与基准建筑成本之间的差值。

①项目概况及技术措施。某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164487m2,建设项目有住宅楼、地下车库和临街底商,绿化率32.7%。项目主要采用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场地径流控制,场地物理环境模拟分析,高效灌溉、高性能建材和垃圾分类收集等技术。

②技术增量成本分析。项目的主要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分析见表1。

1.3 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成本分析 从表1可以计算出,项目单位面积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为47.72元/m2。其中,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增量成本最大,为168.75万元,其次是节水器具和设备为94.4万元,增量成本较大的技术增量集中在非传统水源利用、节水器具、建筑节能等方面。

2 绿色建筑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的效益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具体如图1。

2.1 节能技术经济效益

①围护结构。通常将绿色建筑与参照建筑全年能耗进行模拟对比。本项目采用能耗模拟软件eQuest,计算出设计建筑年能耗占参照建筑年能耗的比率为78.6%。由于我省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标准,围护结构部分对建筑节能的要求已变成强制性要求;但“绿标”“5.2.16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故此处仍将能耗模拟列为技术增量。

②可再生能源利用。本项目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阳能热水系统,通过计算可得出节能量,再乘以相应能源价格即为年节能效益,计算公式如下:

E阳=cm(t末-t初)×ηwh×λ×P电

式中:c:水的比热容,4200J/(kg·℃);m:年产热水质量

t初:自来水初始温度;t末:自来水加热达到的温度;ηwh:太阳能热水器能效;λ:能源换算系数,2.778e-7kW·h/J。

该项目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共375户,假设1户每天的用热水量为50L/d,年用热水量为18250kg,则该栋建筑年用热水总量为6843.75t。自来水初始温度为20℃,加热达到的温度为60℃,太阳能热水器能效比按50%计算,该项目所在地电价为0.52元/度计算,计算出太阳能热水器年节能效益为83044元。

2.2 节水技术经济效益

雨水收集:全年绿化浇洒和道路冲洗的需水量共6646.34m3,收集的场地雨水共7809.79m3,水价P水=3元/m3

式中:ΔQ水t:第t种技术节水量;P水:水价。

按照上述公式可计算出项目的雨水收集系统年效益为23429.37元。

3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下降的潜力分析

造成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下降的原因,除了绿色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实现绿色建筑要求的产品和材料的价格持续下降等因素外,还包括:①节能标准的提高。河北省2011年开始执行修订后的居住建筑节能65%标准,对围护结构保温措施要求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增量就变成了项目的强制性要求。②政策要求对增量成本的影响。自2008年开始,河北省民用建筑全面执行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技术,要求:12层及以下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实行集中供应热水的医院、学校、饭店等热水消耗大户,必须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对于太阳能热水这部分的增量也可能变为基准建筑成本。③项目定位目标明确。项目定位趋于理性,不再一味追求绿色建筑的新概念和过高品质,在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注意实际效果,充分考虑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④绿色建筑可行性研究开展时间对增量成本的影响。在不同项目阶段开展绿色建筑可行性研究和绿色建筑设计对增量成本也产生直接影响,越是在项目前期,增量成本将越低。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经济年鉴,河北省统计局.

[2]叶祖达.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