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23:41:34
导语:在医生一对一帮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这位院长所言,面临职称晋升的医生,主要包括从晋升主治医师或晋升主任医师的医生。从单体医院来讲,这部分医生数量不多,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十分庞大的群体。但当前普遍反馈,医生下乡日渐沦为形式,下级医院不抱指望,派出医院也缺乏明确的管理机制,这部分人员下基层的一年、半年时间没有发挥相应的效用,甚至有浪费的之嫌。
新契机 新机制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云南省三院”)对此有切身感受。院长邵庆华向《中国医院院长》介绍,对口支援时间较早、数量较多的是面临晋升主治医师的年轻医生,但这部分医生由于经验、专业对口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并不是县级医院最为需要的对象,“嫌麻烦、不积极安排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邵庆华甚至坦言:“这批年轻医生中,如果与原科主任联系紧密,可能被叫回本院‘干活’;否则,很多人可能闲在家里了。”
2015年初,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对省级医院对口支援下级医院做了新的规划部署,2014年正式荣晋三甲医院行列的云南省三院对口支援的县级医院由原来的4家增加为5家,其中3家为新的对口支援对象。
“重新调整了对口支援搭档后,我们认为是一个新的契机:可以在没有以往惯例、成见的情况下,重新构建新的机制,至少不至于造成这部分医生资源的浪费。”在邵庆华看来,以往“走形式”的医生下乡对比紧缺的医生资源,实在颇为可惜。
“新的机制”体现在哪里呢?首先着眼人员管理方面,云南省三院在医院层面夯实了院务办、人事办等部门跟进对口支援工作、管理支援医生等方面的职能,将以往派出人员直接向科室报告的惯例收紧,上调为同时向医院相关部门报告。据邵庆华介绍,除例行汇报外,在建立了学科互助关系的县医院,派驻县医院的人员还需要收集相关疑难病例信息,协助反馈到云南省三院,以便开展紧密的业务帮扶。
学科互助是云南省三院对口支援创新的第二项举措。邵庆华介绍,以往十年的帮扶工作总结下来,存在的问题中就包含派出人员与受援医院亟需解决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因此,在今年初,云南省三院与5家帮扶县医院逐一进行座谈,深入了解其发展方向、目前亟需的学科人才。之后统一协调派出人员,“保证派出医生的专业方向可以满足县医院的需要,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邵庆华表示,自此云南省三院确定了“按需派出”的原则。
此外,在云南省三院与几家县医院签订的新版对口支援协议中,写明派出人员派驻期间由受帮扶医院统一管理,在参与派驻单位相关业务和管理工作之外,还必须参加义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等。后者也是邵庆华颇为强调的一点。
作为县医院,协议写明,具有向云南省三院及时反馈派出人员生活和工作情况的义务,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受帮扶医院应推荐或建议云南省三院给予表彰和奖励等。
科室帮扶 提升成效
的确,有对比就会有鉴别,有竞争就会有争先。同时向5家县医院派出3?5名的医生,在同样的奖惩机制下必定能营造出百舸争流的围氛。科室帮扶,作为对口支援创新机制中的重头戏,同样如此。
“缺什么,帮什么”,根据县医院反馈的学科需求,云南省三院与对口支援县医院签订帮扶协议的科室涵盖了心血管内科、妇科、骨科、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以及医学影像科。其中心血管内科和妇科对口支援华宁县人民医院相应科室;骨科和重症医学科对口帮扶绿春县人民医院相应科室;内分泌科、消化内科及医学影像科对应帮扶通海县人民医院相关科室。
这七大科室涵盖了云南省三院的大部分重点学科,科室专家除参加县医院举办的义诊活动外,还必须根据需要短期派驻县医院开展带教、手术指导等工作,而此前派出的常驻医生也是其中的联络员。
机制顺畅之后,帮扶目标的明确更有助于考察既往的帮扶工作成效。在云南省三院与县医院签订的帮扶协议中,写明“针对受援医院专科发展需求,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某科室与受援医院某科室结为一对一帮扶科室,进行技术帮扶和指导,帮扶重点为(具体手术名)手术、受援科室(具体手术名)手术的人员培训及技术准入,三年内将其建设成为临床二级诊疗科目。”
这些明确的目标可谓是压在科主任肩上的担子,以往对口支援中缺乏责权利约束的状态被打破。帮扶协议中约定了在科室“一对一”帮扶的基础上,县医院需要转诊的患者原则上应转向云南省三院。因此,转诊病例也成为提供技术帮扶的科室工作成效的重要指针,“能不能收集到‘好’的疑难病例以提升整体技术水平,这会是科主任较为关切的部分,也是科室双方合作成效的体现。”邵庆华坦陈地介绍说。
[关键词]社区戒毒 药物维持治疗 工作模式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吸毒问题也随之凸显。我国每年因吸毒致病、致残、致死的人数不断增多,并且70%以上的吸毒人员都涉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200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对首次查获的吸毒成瘾人员责令其接受三年的社区戒毒,但社区戒毒具体如何实施,该法尚无具体规定。如何帮助这个特殊的群体脱离的阴影,重拾生活信心,回归正常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社会各界正在探索解决的一个难题。
1建立社会化的参与机制
积极依靠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社会的力量开展禁毒教育,并联合文化、教育及街道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禁毒业务培训,提高禁毒教育的针对性,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禁毒斗争。为保障社区戒毒工作落到实处,将社会戒毒工作纳入综治工作,由街道政法综治办牵头,建立社区民警、村居干部、戒毒人员家属共同参与的戒毒工作小组,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化工作网络。对纳入社区戒毒的吸毒人员实行跟踪服务,通过开展戒毒宣传、上门谈心、帮助就业等工作,切实增强社区戒毒人员的戒毒信心。此外,积极鼓励辖区企业设置戒毒人员就业安置点,帮助解决社区戒毒人员的劳动就业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早日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之中。
2推行社区戒毒的对象和方法
社区戒毒的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用禁毒服务取代强制戒毒。本着教育挽救吸毒人员为宗旨,“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戒毒、综合监护、全程康复”为原则。通过社会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形成对的正确认识,尽量消除对吸毒人员的歧视,动员更多的社会成员主动参与到禁毒行动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爱救助氛围,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2.1 社区戒毒对象
(1)查获的吸毒成瘾人员。一是查获初次吸毒成瘾对象并符合社区戒毒条件的,作出治安处罚决定,执行治安拘留,治安拘留出所后责令社区戒毒。二是查获复吸毒人员不符合强制隔离戒毒的,经过治安拘留脱瘾后责令社区戒毒。
(2)主动登记的吸毒成瘾人员不符合强制隔离戒毒条件的,则责令社区戒毒。
(3)依法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吸毒成瘾的,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责令接受社区戒毒;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吸毒成瘾的,可以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责令接受社区戒毒。
(4)目前正在实行社会帮教的吸毒人员及强制戒毒、劳动教养出所吸毒人员。
2.2 方法
社区戒毒期限为3年,按照要求,戒毒人员要定期在社区戒毒康复中心接受检测。前6个月,每半个月要进行一次尿检;第7到18个月,每个月进行一次尿检;第19个月到36个月,则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尿检。
3职责与分工
3.1 派出所职责
一是组织人员对辖区内吸毒人员的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并及时与戒毒场所联系,掌握即将出场出所吸毒人员情况,及时下达责令社区戒毒(康复)决定书,并将辖区内适用社区戒毒(康复)的吸毒人员底数情况,及时向社区进行转介,防止符合社区戒毒(康复)条件的吸毒人员漏管失控。二是对参加社区戒毒(康复)的吸毒人员的身份情况、健康状况、固定住所、家庭情况、技能情况、经济状况和现实表现等进行严格调查、核实,对符合条件的,下达《责令社区戒毒通知书》,配合社区制定并落实戒毒(康复)措施,对不符合条件的吸毒人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三是加大对社区群众《禁毒法》等禁毒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组织动员群众参加社区戒毒工作。四是对辖区内的吸毒人员实行严密管控、动态管控,随时随地掌握行踪,防止漏管失控。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全力查找下落不明吸毒人员。五是按规定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严格实行“6、4、2”尿检,即第一年至少每两月一次,第二年至少每季度一次,第三年至少每半年一次,及时发现戒毒(康复)人员偷(复)吸,及时发现和控制新增吸毒人员、流窜吸毒人员。六是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落实帮扶措施,实行真情关爱,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七是对及时发现拒绝接受、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等符合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人员,收集证据,依法将其送强制隔离戒毒。八是及时对本辖区的毒情进行分析,发动群众对吸贩毒犯罪进行举报,及时发现掌握涉毒违法犯罪线索。九是依法严厉打击辖区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社区戒毒(康复)环境。
3.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
一是组织社区医生按照《禁毒法》的规定,参加社区戒毒(康复)监护小组。二是安排社区医生及时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掌握健康状况、患病情况。三是对患病的社区戒毒人员进行力所能及的治疗,患病严重或患传染性疾病的吸毒人员,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机构,采取应对措施。四是大力宣传、动员,组织社区戒毒人员进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和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戒毒治疗,并将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等部门通报。五是对社区戒毒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治疗和身体康复训练。六是配合公安民警对社区戒毒人员进行尿检,鉴定其毒瘾脱瘾程度。
4建立规范化的社区戒毒运行模式
4.1 等级管理规范化。根据社区戒毒人员的染毒程度、经历、个人特点、生活和家庭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分等级、分阶段的戒毒方案,即划定A、B、C三个等级,戒毒期限分别为半年、一年、一年半,谈心、尿检分别为半个月各一次、一个月各一次、两个月各一次。根据戒毒效果和需要、按照规范的流程适时进行调整,提升或降低一个管理层次。
4.2 康复治疗规范化。在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设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点,方便社区戒毒人员,使参加美沙酮维持疗法的吸毒人员数量进一步扩大。同时,在医疗点内设立戒毒门诊课目,解决主动到社区戒毒的吸毒人员的生理脱毒问题。
临床实习是医学本科教育的最后阶段,因语言交流障碍和妇产科专业的特殊性,留学生的妇产科实习带教存在许多困难,如留学生英语和汉语应用水平都不高、带教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患者的世俗偏见等。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妇产科教研室针对这些困难采取了相应对策,如提高带教教师的英语表达水平,加强教师与留学生之间不拘形式的沟通,指定本国研究生与留学生一对一帮扶,带教教师和(或)配对研究生协同留学生与患者沟通,采用图像、视频及临床技能培训设备弥补在实体患者身上难以完成的学习项目等,提高了留学生妇产科实习的带教水平及留学生的临床实习效果。
【关键词】
产科学;妇科学;临床实习;教学方法;留学生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对外交流日益广泛,来华求学的留学生在各类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呈不断上升态势。医学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医学高校对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展示窗口,《2010年度来华留学报告》指出,我国本科教育中对自费留学生吸引力最大的专业是医学,准备自费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中申请接受医学本科教育的占47.2%[1];2012年8月17日《印度时报》报道,继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之后,中国已成为第四大印度学生出国修读医学学位的目的地[1]。由此可见,中国的医学高等教育对留学生,特别是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吸引力。重庆医科大学自2001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5年制(英文授课)留学生,开始时生源以尼泊尔为主,后逐渐扩大到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及地区,本院妇产科教研室承担了留学生的妇产科专业教学任务,现将留学生实习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予以总结分析。
1留学生实习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1.1语言沟通问题
语言是人际交流中与人沟通的桥梁,但即使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运用也可能存在极大差别。本院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南亚国家,其官方语言虽然基本都是英语,但因种族、地区、信仰等多元化差异,他们的口音存在较大差别,发音与标准英语存在差异[2]。来到中国后,留学生们虽然接受了专门的汉语培训,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基本能适应日常交流的需要,但因对汉语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加上毕业回国后汉语使用的机会极少,所以许多留学生对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不高[3],虽然来中国多年,但汉语水平一直较差,部分学生几乎完全不能运用汉语交流,导致进入临床实习后与带教教师、中国学生及患者之间沟通困难,造成专业学习上的被动,极大地影响了临床实习的学习效果。另外,带教教师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经过多年来对留学生教学的不断总结、改进,本教研室对师资队伍进行了持续培训,不断优化教师资源,并逐年引进多名具有博士学位同时又有国外学习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因此,理论课全英文教学已经没有任何障碍。然而,临床实习带教教师虽然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及教学经验,但很多教师掌握的是“哑巴式英语”,阅读理解还行,而交际口语的运用水平及专业英语掌握程度不高,加上妇产科专业知识的特殊性,有些章节(如分娩机转)较为抽象,与理论授课相比,实习过程中语言交流的随意性较大。因此,带教教师很难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向留学生表达出专业知识及患者的病情和诊疗措施。
1.2患者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临床专业相比,妇产科专业的特殊性在于所有患者都是女性,病史询问时除了主要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外,几乎都要涉及患者月经、婚育等较为隐私的内容;体格检查也要暴露和接触患者的隐私部位,有的患者来到教学医院心理上总害怕自己像小白鼠一样被当作实习医生的试验对象;再加上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面对高年资的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主管医生都难免产生抵触情绪,更何况面对不同肤色、甚至不同性别、语言沟通不畅的来自国外的留学生实习医生。所以,留学生要单独与患者接触、沟通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留学生真正从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难以完成实习任务。综合上述种种原因及困难,有的留学生来到临床实习不久就会因心理预期与实际工作的落差太大而产生消极情绪[4]。本来时间观念就不太强的他们常常表现出更加懒散的状态,早晨不按时参加早交班,有时甚至整天不到病房露面,即使来了,也是自己找个僻静处待着,根本不与教师及患者沟通交流,长此以往,又怎么能将留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为广大民众身心健康服务的临床医生呢。
2针对留学生实习中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
2.1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养
对留学生的实习带教也是体现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之一,同时,留学生毕业回国后的临床能力反映了我国的教学水平,也是增强中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及竞争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教研室一直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针对教师队伍英语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教研室安排英语较好的研究生每周选择一个妇产科学相关的专题,列出该专题常用的英文词汇,每天早交班时带领全科医务人员朗读,同时,领读研究生的所有语言均为英语,部分语句要多次重复,并要求大家“鹦鹉学舌”,然后将学习的词汇板书在办公室,便于大家反复阅读、记忆,每个相关专业的英语词汇如此反复强化学习至少持续1周,逐步提高英语听、说等运用水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2加强带教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的沟通
带教教师要主动与留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及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可能存在的实际困难。在语言交流方面,因人制宜,不拘一格,对汉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可用汉语交流,对英语水平较好的教师可用英语交流,也可用英语夹杂汉语的混合语言交流,还可以边说边写、肢体语言等方式交流,实在交流困难时,可叫上英语较好的研究生作临时翻译。在这种多形式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随时掌握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动向及需求,以此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同时也使教师的英语运用能力和留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在语言方面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3加强留学生与本国研究生之间的交流
本国研究生大多英语运用能力及专业词汇掌握较好,加上他们年龄上与留学生相近,同龄人之间更容易融洽相处,友好交流。因此,本科采取了留学生与我国研究生“1+1”的配对模式[5-6],为保障留学生临床实习的效果,选择综合实力及英语运用能力较强,且责任心极强的研究生与留学生一对一“捆绑配对”,研究生在留学生与教师、患者及其他相关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留学生与患者接触时必须有我国学生和(或)带教教师的陪同,以方便医患沟通,消除患者可能存在的紧张心理及抵触情绪,融洽交流,这样既解决了留学生临床实习中语言障碍的问题,同时也为我国学生提供专业外语口语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二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2.4加强对留学生的日常管理
留学生虽然大多来自南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从小接受的是西式开放式教育,学习生活随意性较大,有的学生直到毕业也未能完全适应和接受我国目前沿用的按部就班的中式教学模式,来到临床实习后,有时存在上班迟到、工作时间离岗等情况,未能及时适应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给患者的感觉是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的形象。针对这些情况,教研室多次会同教务处及生活管理教师对留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要求他们学医要先学会做人,严格要求他们遵守作息时间,同时结合妇产科患者全部为女性这一特殊环境,明确要求他们进入工作区域必须着装整洁,举止端庄,同我国实习学生一样严格遵守实习医生行为规范,从而建立患者对自己的信任,为进一步完成实习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2.5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留学生的临床技能
留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受医疗环境及妇产科患者的特殊性等限制,要想达到满意的实习效果的确存在非常多的困难。教研室采取了丰富多彩的多种临床教学方式:一是带教教师、本国学生先与患者接触、沟通,争取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后再带领留学生与患者接触交流,完成病史询问及常规体格检查,对涉及隐私部位的专科检查不强求患者,而以其他方式补充学习,这样可拉近留学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加彼此间的亲切感。二是充分利用医院临床技能培训室的模拟教具来弥补实体患者身上不能实现的专科检查项目[7],如孕妇腹部模型可模拟产科的四步触诊,了解胎方位,听诊胎心音;女性盆腔模型可模拟仿真的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异常体征,还可模拟进行阴道后穹隆穿刺、宫内节育器的放置、取出及诊断性刮宫等多种临床技能操作训练。三是安排临床、教学经验丰富,英语应用能力强的教师定期进行针对性教学查房及病例讨论,经过典型临床病例分析、讨论,并融入相关疾病的新知识、新进展,拓展留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妇产科学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留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调动他们的临床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记忆[8-9]。四是针对产房、妇科小手术室及医院大手术室为防止感染发生而严格限制进入人数的问题,教研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临床操作及手术实例以静态图片和动态视频为载体向留学生进行展示,特别是妇科领域的阴道镜、宫腔镜、腹腔镜等内窥镜技术,本身操作过程都配备了视频显示系统,在事后用于临床教学非常方便,而且能真实、全面还原手术过程。另外,利用手术切除标本也是临床实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因子宫肌瘤切除的子宫标本可给留学生展示子宫上肌瘤的形态、数目、大小、位置,同时还可以在离体子宫标本上练习肌瘤挖除、残腔缝合等技能,而且不会影响标本的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五是针对留学生普遍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根据临床实习中的具体病例,安排留学生自学相关新知识、新进展内容,并定期组织交流自学经验,分享自学心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专业视野,补充临床实习中的不足。
总之,留学生妇产科临床实习是其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过程,临床实习教学不同于基础理论教学,不能再“填鸭式”枯燥讲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培养留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使他们学成回国后能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为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服务。然而,妇产科的特殊性使临床实习教学存在诸多不足,继续探索更新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一种新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外解剖学教学中表现出很好的效果[10],它可以帮助学生反复对“可视人”进行解剖与手术操作,不必顾虑标本、经济、伦理方面的问题,这一技术也许会成为妇产科临床教学中实习医生临床技能培训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作者:蒋兴伟 胡丽娜 董晓静 华媛媛 何帆 胡建国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妇产科
参考文献
[1]黄正.提高来华留学生医学教育质量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22-24.
[2]吴雪清,勇,李海鹰,等.留学生妇产科实习教学方法的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5):696-698.
[3]王敬民,石红.留学生妇产科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6):110-111.
[4]赵新颜,胡豆豆.留学生内科教学、临床实习及教学查房的带教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111-115.
[5]董晓静.医学留学生妇产科学教学模式探索及经验[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1):3342-3343.
[6]张春娣,许伟岚.医学留学生内科学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4):306-308.
[7]张琍,邓宏军,宁文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9):117-118.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人性化管理模式;帕累托图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2--0028--03
手术室是医院对病员进行手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其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病人生命安全和术后康复。为适应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跟上现代医学模式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必须全面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为了掌握我院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我们于2006年1月和2007年2月对我院医生和手术室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首次调查结束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管理模式的整改,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新模式,手术室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现将调查结果及分析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06年1月对全院26个相关科室的148名医生、6个手术室的110名手术室护士,共计25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2007年2月对先前的148名医生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为A、B两种:问卷A为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评价问卷;问卷B是对手术室护士的调查问卷,调研护士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问卷A:根据手术室护理要求,站在医生的角度,从手术室管理、工作环境、手术间安排情况,工作态度和能力、带教能力,术中物品准备、无菌操作及术中配合能力等方面考虑,共设计出16个子项目。每项设“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4项选择,满意为100分,较满意为90分,一般为75分,不满意为0分。(2)问卷B:内容包括护士自认为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护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手术室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及心理压力情况等4个方面,共13个子项目。问卷B中还有一个关键的调查项目,就是让护士自我剖析,找出影响护理质量的自身原因。
1.2.2 调查方法 两次调查均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调查小组发给各相关科室主任,再由科室主任发给医生和手术室护士。调查问卷有简要说明,说明调查的目的及填写要求,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答卷,对不满意的情况可在后面备注栏内作详细说明,也可提出建议。回收时由调查小组统一负责回收。两次调查问卷回收率100%。
1.2.3 统计分析方法调查的所有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进行处理。整理和分析问卷A的两次调查结果,比较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的两次调查结果。以问卷B的调查结果为依据,绘制帕累托图(帕累托图:用若干直方形表示问题发生的频率,可用它确定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先后顺序),分析造成护理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影响程度,提出并实施整改措施(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 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别见表1、表2。在表1、表2中,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关的16个项目按照满意度的高低,从高到低依次排序。2006年1月的调查结果: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最高的是“手术间的安排”(92.8%),最低的是“各类手术物品、器械的准备”(68.8%);16个项目的平均满意度为80.5%,其余详见表1。2007年2月(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之后)的调查结果: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最高的是“手术护士的工作热情”(99.2%),最低的还是“各类手术物品、器械的准备”,但满意度已上升至93.7%;16个项目的平均满意度上升至96.2%,其余详见表2。
2.2 影响护理满意度的因素及分析根据问卷B的调查,特别是护士的自我剖析,将造成护理工作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八项。绘制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这八项总共出现了406次,而其中交通不方便、工作压力大、家庭事务较多、缺乏培训四项原因共出现323次,占了全部406次的79.6%(见图1)。
3 讨论
首次调查结果表明,医生对手术室护理满意度不高(平均满意度80.5%),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下列四类问题比较突出:(1)手术准备不够充分,对器械不够熟悉。(2)手术室护士缺乏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差。(3)手术过程中专注程度不够,有时出错,有时急躁。(4)术中配合不够默契,医护之间存在分歧。对上述四类问题进行主观分析,可以推测出下列可能的原因:(1)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手术器械也在不断更新、改进,新的特殊器械不断增多,护士对一些新器械不熟悉。(2)护理队伍中年轻人较多,新护士上岗缺乏培训,造成手术配合不佳。(3)工作态度较差,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4)护理人员不充足,工作负荷大,造成护士心力疲惫,工作心不在焉。
然而通过对护士的调查,我们发现事情的原因并非这么简单。我们发现,护士认为影响护理满意度的主要原因有八项,而其中交通不方便、工作压力大、家庭事务较多、缺乏培训四项占了全部频数的79.6%。根据“二八原则”(帕累托定律,即80%的问题经常是由于20%的原因引起的),可以推断:只要解决了上述四项问题,就可以大大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合前述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将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两类:一是缺乏培训;二是缺乏人性化管理。
针对问卷分析结果,调查组及时组织医生代表和护士代表举行了分析讨论会,通过大家充分讨论,证明上述的原因分析是正确的。调查组根据这两方面的原因,制订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交通不方便”是满意度低的罪魁祸首。原因是工作地点离居住地较远,上班很容易迟到;下班时老是要考虑提前走或按点走;夜班交通不能解决,打出租车不安全。这三方面的情况造成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心不在焉或有急躁情绪,有的出现迟到、早退,手术器械等准备不充分等情况。措施如下:(1)安排总院和各分院之间的通勤班车绕道经过主要居住区,让多数员工能方便地乘车。(2)夜班交通不方便的员工,医院安排车辆接送。确实不能安排的,通过医院与出租车公司协调,固定部分出租车辆用于员工选择乘坐,租车费用由各科室集中报销。(3)工会在
福利基金中拨出部分资金用于员工交通补助,同时组织有私家车的员工和无车员工进行互助拼车。
“工作压力大”占据了主要原因的第二项。通过分析可知,压力大主要来自下列原因:(1)护理人员紧缺,护士工作负荷太大,经常加班加点。(2)手术技术性强,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操作太多,时刻面临能力提升压力。(3)责任处罚力度大,她们经常承受着“保证手术质量”、“稳定病人情绪”,乃至“下岗”等多重心理负担。措施如下:(1)安排职能科室进行护理岗位分析,适当补充护理人员。(2)加强培训I,提升业务能力。(3)把原来生硬的处罚制度进行人性化改革,把“一棍子打死”式的处罚制度转变为“分析引导教育培训处罚”三步式的人性化管理制度。(4)对科室领导进行培训,首先转变他们的观念,转变传统管理方式,加强人性化管理。(5)改变管理模式,释放工作压力。定期召开讨论会,让每个人把心中的不愉快释放出来。另外,增加集体活动,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加强心理调节,增加工作热情。
“家庭事务较多”这一原因比较笼统,但通过会议讨论,认为主要是下列情况:手术室护士多数为家庭主妇,承担着主要家庭事务。有的家里孩子小,需要每天接送入托或上学;有些人家里老人有病,需要照顾,等等。这些原因分散了她们有限的精力,造成工作过程中缺乏专注精神,有时出现手术配合不到位或工作失误的情况。家庭问题的解决最为棘手,但调查组并没有放弃,而是集思广益,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1)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特点,排班时进行新老结合,已婚的和未婚的结合,优势互补。(2)利用节假日举行护理人员家属联谊会,联络感情,增进理解。通过一些人文细节的展示,取得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3)通过工会或妇联组织,帮助找合适的家庭保姆料理家庭事务;对部分经济困难的家庭,给予适当资助。(4)对于家庭出现生老病死等情况,给予适当的经济支持或关怀慰问。
“缺乏培训”在各项原因中也显得较为突出。虽然医院一直在不间断地组织培训,但通过调查发现,培训效果往往不太理想。通过多次调查分析,调查组确立了下列培训模式:(1)对上岗培训,实行“师傅责任制”,即对拟上岗员工实行“师傅带徒弟”式的一对一帮扶带教模式,且在上岗后2年内,师傅对徒弟的工作质量仍承担连带责任。(2)对能力提升培训,从“时间、地点、人物、方式”等方面实施转变。时间方面,尽量不占用业余时间;地点方面,尽量不在大合堂教室集中进行,而是多组织小规模的分散式的现场培训;人物方面,把过去以业务骨干或领导为主的培训转变为以业务技能差的员工为主的培训;方式方面,注重“培”、“训”结合,重点在“训”,转变过去只“培”不“训”的做法,把“培后训练”作为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有考试以实践为主,并把实践考核成绩作为晋职晋级的要素之一。(3)不仅重视业务培训,更重视管理培训。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培训、精神健康培训。规定每人每月不得少于1次管理培训。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人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医生对护理满意度上升至96.2%。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永恒的主题。要保障工作质量,首先要抓好管理,并制订工作质量检验标准,责任到人,目标明确。管理中应充分彰显人性化,在严格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促其主动积极工作。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再好的制度也是摆设。在新时期,由于手术技术不断向更细微、更复杂的方向发展,促使护理人员专科技术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护士配合手术的方式已从过去的随意性全面参与型向专科专人参与型转变,以适应手术技术发展的需要。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学习,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讲艺术、讲方法,以人为本,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确保护理工作的优质、高效、安全、和谐。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实行科学的管理手段,全面提升工作质量,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保证。实践证明,通过满意度调查,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对改进手术室护理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雅红,兰俊花,周风华,手术室开展护理业务查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39--540.
[2]张邯红,宋烽,张晓暖,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监控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14-615.
[3]黄永红,曾令先护士长的管理艺术[J]中国医药导报,2010,7(9):i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