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09:33:03
导语:在语文课堂提问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126-02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虽然新课标理念已深入教师的头脑,但会不会艺术提问还是值得许多教师关注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每次学习新的课文时,往往会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他们的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被学生明确地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认识,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从而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教师提问题的水平越高、越有艺术性,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据说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曾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出现。所以,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很重要。
那么,如何艺术地提问呢?教师的提问要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因此,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朗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思考问题。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语句翻译,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教学中可采用增删法来理解,教师可提问:“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在原句后增加‘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认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第一个问题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第二个问题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问题,教学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的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可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三、提问要化直为曲、引人入胜
如果课堂提问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改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四、提问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其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五、提问要有创新、分层次有序设计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题。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或提问,它有着鲜明的特点:“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过程发挥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形成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由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如教学《故乡》一课时,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引出一系列执一而驭万的智能训练活动,形成了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问题设计
分类问题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如果根据回答的开放程度来判断,问题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开放式这两大类。1、集中式问题该类问题的答案一般限定在一个较具体的特定范围之内,甚至具有单一性。学生在做出此类问题的回答时,往往需要回顾所学习的课文内容,一般在课文中可以找到具体的答案。集中式问题常见的问题类型细分有:知识点考察型,如5W(when,where,who,what);综合理解型,如why,what’sthemainidea,whatdoesmean等等;以及判断推理型,如trueorfalse,canornot,yesorno等等。2、开放式问题该类问题的答案有多种可能性,不会局限在一个特定范围之内。只要能够提供足够的依据,自圆其说,都被视为可以接受的答案。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往往需要在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课堂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解和经历,融入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整合创新。所以,此类问题的答案往往具有多样性和个体性。开放式问题常见的问题类型细分有:分析型,该类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基于给出的事实和线索,深入分析存在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的能力;演绎型,该类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探讨出存在问题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者做出事件的预测;评价型,该类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知事实,结合学习的评价法则,或是自己的理解和价值观,根据需求,形成客观或主观的评价性观点。在了解以上问题设计的根据后,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学情,进行有效的课堂问题设置。
问题设计
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可将问题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分阶设计,以服务各个层级的教学目的:1、基础阶层:知识点考察型集中式问题。Wheredidthisstorytakeplace?Howmanyticketswereinvolvedinthestory?Whoboughtthemrespectively?该类问题可以针对原文中出现的具体细节进行提问,以本篇故事性文章为例,可提问事件的四要素等细节。该类问题的答案均可在原文中找到精准的答案,可以考察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宏观理解和细节把握情况。2、理解阶层:综合理解型集中式问题。Howdidthethreemarketersescapetheticketcheckingwithoneticketforthe1sttime?Whycouldthethreemarketerssucceedinescapingtheticketchecking?本篇文章为故事类,可以对故事事件的发展经过进行层层推进的提问,进一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该类问题在原文中有间接体现,可能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对原文中的相关信息进一步的整合归纳,要求较上一级问题略高。3、理解判断阶层:判断推理型集中式问题。Doyouthinkthethreemarketersareveryclever?Wouldthethreeaccountantsescapetheticketcheckinglater?Why?该类问题一般为较为单一的定性问题,或者作较为简单的假设,需要学生根据基于原文中提及的事实,结合自身的理解,做出判断。4、运用实践:分析型开放式问题Whydidthemarketersdarejustbuyonetickettoconference?Ifyouwereoneoftheaccountants,whatwouldyoudothen?以本篇文章为例,该类问题可以结合本章节的主题“MarketResearch”(市场调研),结合实际,从故事中人物的职业性质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职业性格提问,以及换位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对从事职业和应该具备的专业敏感性进一步思考。同时也可以有助于达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5、扩展学习:演绎型开放式问题Whatmighthappentothethreeaccountantslater?Whatmightthethreeaccountantssaytothethreemarketersthen?本篇文章的结尾本身也是开放式的结尾。因此,可以从故事后续的可能性入手进行假设性提问,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6、赏析阶层:评价型开放式问题Howdoyouthinkofthethreemarketers?Doyoulikethem?Why?Howdoyouthinkoftheconductor?该类问题一般为评价型问题,以本篇文章为例,可以从阅读课文中的人物性格、行为的合理性、作者的用词体现的感彩、作者的观点立场等方面入手。回答该类问题时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评判标准进行评价。同时,通过人性的讨论,还可以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此类问题属于赏析范畴,要求较高。
1.1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课堂管理的主体,课前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人数、性别比例、兴趣爱好、体质状况、体育基础、学习态度、思想作风等以便教学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发展个性、培养和激发兴趣从而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2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设计教学程序,编写好教案
钻研教材是在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了解教材的意义、学期任务,教学内容等,并根据学期进度表中规定的每次课的教材,深入研究其性质、作用,分析教材的难易程度、运动负荷的大小以及发展学生的哪些身体素质等。钻研教法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程序,包括各部分教学的顺序、练习步骤以及教法的运用等的基础上编写好教案。如果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设计好教学程序,会大大提高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为课堂管理的优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培养体育委员并对其进行管理
根据体育课的需要,有计划的培养和发挥体育委员作用,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一种措施。为了使体育委员在教学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应对其进行培养。上课前,向体育委员交代本课的内容、任务、组织教法、保护方法和安全措施。体育委员要配合教师完成基本的课堂组织管理,及时反映班级和学生的情况,随时主动地配合教师管理好课堂纪律,体育委员要把教师管理的思想影响到学生中去,同时也要把学生的思想动态反映给教师。
1.4准备场地器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诚然,上课前如果不认真准备场地器材,便会贻误教学时间,削弱课堂管理。认真准备好场地器材的布置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物质保证。场地器材的布置要协调合理,整齐美观且注重实际。只有这样的场地对学生才有吸引力,自发的产生学习兴趣。安放器材时必须根据教材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器材的高低大小、长短与轻重,甚至包括色调的搭配都要合理。各器材的使用和摆放,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而定,如:“一物多用”以发挥场地器材的最大利用,优化课堂管理,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体育课的管理过程
2.1在时间上加以控制和管理
课堂中的时间因素也是课堂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家把时间看成是一种资源,心理学家则认为时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时间内抓住可教时机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所学知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时间上进行管理。在体育实践课准备部分中,一般教学组织模式是上课铃响后,教师发出集合口令,学生才开始集合,教师要等学生全部集合完毕后才宣布本次课的内容,这样简单的集合整队就要用去6min左右的时间,况且体育课中又频繁存在着大量的队伍调换、分组练习、纠正错误、中间休息等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许多教学时间,那么一堂课教的内容有多少,学生练习的时间又有多少。如果上体育课时师生都提前5~7min到上课场地,体育委员在上课2min集好队,教师在4min内宣布完课的内容,使学生尽快地进入上课状态,那么一节课的时间都能充分利用,然后安排好讲解示范动作、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动作以及整理放松的时间,这样整节课的时间就安排得恰当了。一节合理的体育课时间安排应是:准备部分6min;集合整队2min,准备活动4min;基本部分:示范动作加上分组练习15min,教师纠正错误动作5min,自主技术练习10min,中间休息4min;结束部分:放松练习4min;最后教师总结评价1min。这样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不仅提高课堂时间的质量,而且保持学生专心于技术的练习从而让学生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2.2对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上的管理
目前在体育课中普遍开展的教学内容多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缺乏趣味性强的新兴项目,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又受个体体质差异、性别、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外界环境等的影响,往往就会出现学生掌握所授内容的程度不同,掌握程度好的学生信心十足,精神饱满;而掌握较差的学生,情绪低落,厌学,甚至会自愿放弃以至于形成自卑感。如在上健美操课时,大部分女生身体协调能力和记忆力强,在课堂都很活跃,领会技术动作的能力较强且跟上音乐的节奏,精神状态较好;而部分男生领会技术动作明显跟不上节奏,表现出浮躁或无所谓的样子,所授动作也难以完成,这样就需要体育教师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教学。俗话说:“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材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合理的分组教学,把水平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他们在竞争中得到提高;把水平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时教师就应对他们进行多辅导和多纠正错误动作,尽早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或者以骨干生带动差生打散的分组,不仅给骨干生一个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可以避开接触老师的害羞心理。分组教学其效果比在教师统一带领下,一组一组轮流练下去要好的多,进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2.3对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在体育课中,学生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感到枯燥无味;教师的业务水平低、示范不规范、讲解缺乏幽默;体育教学的外界环境影响,场地不平整,器材布置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学生的认识肤浅,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和动机不端正;有的学生怕脏、怕累等原因难以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一旦形成,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蔓延并出现其他的问题行为,不仅引起课堂纪律问题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为了减少或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体育教师应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以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开展。首先要严格建立课堂常规,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确课堂常规的要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从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抓好和落实课堂常规,不但要提出要求,而且要讲明道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以便更好地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例如课前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值日生必须准备场地器材;课中集合动作要迅速,做到快静齐,不交头接耳,听从口令,考核纪律等;课后布置作业和收回器材等都要向学生讲明。其次,及时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例如:教师在示范动作时,两个学生窃窃私语不认真看,这时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眼神、语气、手势或走近方法处理。如果学生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爱出洋相,爱搞夸张动作,致使教学秩序混乱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采取必要的控制或惩罚的方法。总之,在处理课堂问题违纪行为时,一定要处理恰当。
3体育课后管理
体育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尽量在下课前布置完练习内容,避免拖堂,但一定要在下节课落实检查力度,让学生不敢马虎大意、敷衍了事,以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严谨的态度,树立威信。
4结语
关键词:体态语;课堂教学
1.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课堂信息交流形式主要有言语交流和体态语交流(眉目语、动作姿势等),其中言语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体态语具有传递情感,增强言语表达内容,控制课堂教学秩序,辅助教学等作用。人们的言语信息大都是有意识发出的,而体态语表达的信息往往是无意识或半意识显示出的,能够反映人的真实情感,人们可以从某人的表情、眼神、姿态等体态语中觉察出他的“言不由衷”的情况。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没有人可以隐藏秘密,假如他不说话,他则会用手指说话。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对课堂上教师的体态语的重要性作了充分的肯定:“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我相信在高师中,将来必然要教授关于声调、姿态、运用器官、运用表情等课程,没有这样的训练,我是想象不出来可能进行教师工作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体态语,可使课堂教学气氛平静和谐而又充满生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反之,体态语运用不当,会使学生情绪躁动不安,课堂气氛紧张烦乱,或者死气沉沉,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或正常的教学秩序。体态语一般伴随师生的言语活动或替代言语活动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其基本功能有:
1.1反馈的功能
反馈是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机制,教师从学生身上获得的言语反馈是教学反馈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体态语反馈与言语反馈相比较,更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教师上课时一般不允许学生随便以口头语言干扰上课,教师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最恰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随时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动作,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1.2控制功能
由于教师和学生长期的课堂共同活动与情感上的交融,师生信息交流时,双方的体态语大多不需要经过任何中介环节,就可以表现为肯定或否定、接纳与排斥等为对方所熟知的信号。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常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睛、手势、姿态等体态语来表达他们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从而达到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目的。
1.3辅助功能
教师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热情开朗的笑容等体态语,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与要求;手势、音量与面部表情等体态语的运用具有强化言语表达,突出教学重点的功效;形象化的体态语(如象形和象征性的手势等)能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体态语所表征的内容。
2.几种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身姿语指人的躯干发出某种信息的姿态。
2.1.1站立姿势
教师在课堂上稳健、挺直的站姿能给学生传递出正直、挺拔的信息,令学生感到可信赖、可依靠给上课疲惫的学生有一种鼓舞作用。另外,学生在发言时,教师身体微微前倾表示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或回答。
2.1.2走动姿势
整堂课上,教师不可能一直保持某一固定姿势或站立在某一固定位置,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变换自己的位置。恰当的走动能吸引起学生注意,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使得课堂充满生气。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意识走动有以下几种情况:教师在板书前后为不遮挡板书内容的位置变化;学生(特别是胆怯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为表示对学生的亲近和鼓励,教师走向学生认真听答;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疑难解答、控制学生活动,以及检查和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来回走动;等等。教师走动位置的变化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走动的频率、速度和幅度要与课堂气氛协调,不能干扰学生学习活动;二是教师在学生中走动要真正体现出对每一位学生的关心,对所有学生给予均等的接近机会,不能厚此薄彼。
2.1.3手势
手势具有很丰富的表现力,在体态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大的,它的运用往往与讲述、面部表情相配合,有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无声教学语言。教师运用手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方位、数量、事物层次等有关概验和要点。有象征和象形手势、使学生目光聚焦的指点动作手势、辅助言语解释说明的手势,等等。
2.1.4头部动作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点头、摇头等动作既不打扰学生的回答,又可给学生鼓励或调整回答问题的提示;教师不满意学生回答或行为时运用摇头、耸肩、皱眉等方式可委婉表达自己的感情。
2.2面部表情包括眼神变化和面部微笑变化。显然,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2.2.1眼神变化
眼睛是心灵之窗,是人际之间感情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默契,应有60-70%的时间注视学生。若教师讲课时不能面对学生,与学生没有较长时间的眼神交往,学生就不乐意听课,教师也不能从学生目光中发现他们对课程的反应。从教师视线交流角度的变化看,目光变化常用的方法有:环顾法、专注法和虚视法等。环顾法即用眼神环视学生,使其意识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提醒学生专心听课,以及从学生的目光中获取学生对所讲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能接受等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调整措施;专注法是指把视线集中到干扰课堂秩序或不认真听课的少部分学生身上,起到督促这部分学生认真听课和控制课堂教学秩序的作用;虚视法即似看非看,视而不见,把视线从学生处“收回”,这样便于减轻教学双方的心理压力,保持思想的清晰畅通,把教学活动引人一个更高的境地。此外,从视线距离和强度变化看,目光变化还有探视法、逼近法、直视法等。
2.2.2面部微笑变化和蔼可亲、热情开朗是教师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应保持的基本面部表情,不应受教师身心状况的影响。学生能随时从教师的微笑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理解,从而爱上教师,欣然接受教师对他们的教诲。在这种基本面部语的基础上,面部表情可随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而发生变化。如要求学生进行回忆时的期待、鼓励的表情,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时略带神秘微妙、探询、疑惑的表情,强调结论和重点时的严肃表情,对学生暗示、警告和提示以调整课堂教学秩序的表情,以及与学生讨论中,与学生发生感情与思维共鸣时产生的面部表情变化,等等。
2.3外表修饰
外表修饰是指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的服装、发型配饰、美容化装等。是教师内心修养、品格气质的外部流露。虽然在大多数的教学情景中,外表修饰不直接传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但得体端庄的服饰对营造严肃活泼的课堂气氛起着一定的作用。不修边幅、衣着不整、头发杂乱,会给整个课堂造成随心所欲或精神不振的感觉。相反,过于刻意的打扮、浓装艳抹、奇妆异服等,会给课堂造成浮躁跳跃,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后果。教师职业特有的外表修饰的审美标准,是时代审美特征与教师职业特征相结合的结果,外表修饰既要符合时代特征,更要与教师职业特征相符。过于落后或超前的服饰都不适合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外表修饰。
3.课堂体态语技能运用的原则
3.1意义确定原则
教师在运用体态语交流信息时,应尽量让学生充分地、精确地理解其表达的含义,达到师生真正的沟通和交流的目的。这一原则要求教师的体态语必须适合多数学生的年龄特征、文化水平的高低等,并让学生熟悉教师体态语的习惯和体态语的含义。教学中应尽量减少模糊、不肯定、语义不明、甚至产生歧义的体态语动作。
3.2程度控制原则
教师的体态语要繁简适度,不能随意发挥。动作的幅度、力度和频率适当,宜小不宜大,表情自然、不夸张。应避免不规范、不文明的下意识体态语动作,如不停眨眼、打哈欠、抹鼻涕等。一般在低年级课堂里,由于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可采用较多的直观性、略带夸张的动作体态语。高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课堂中的直观性的动作体态语应减少,教态要尽量自然。
1.善于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都是喜欢新鲜、生动的事物,对枯燥的教学模式较反感。教师应善于应用身边可利用的各种实物、卡片、多媒体、录音等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把一个个问题生动化地在不同的情景中呈现,既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创设情景可以是为某个教学任务而设计的小的情景,也可以是贯穿整节课堂的大的情景。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unit9Howmany?中出现了“Woo”这个词时,在让学生跟读完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当参加比赛时,你得了冠军,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哪个词来表达你的心情呢?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Woo”的时候就表示他们理解了它的用法,也刺激了他们用英语的欲望。又如:教师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展示一首跟本节课内容有联系的英文歌曲,学生们边观看动画,边跟着节奏一起唱。唱完后画面定格在某个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画面上的信息,提出问题,引入到新课课题,进而深入新课教学。这类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在直观画面,或者通过听、读等方式创设的场景简单易懂,学生能很快做出反应。例如:在学习有关饮食方面的课文时,教师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快餐店,准备好许多食物和饮料的图片或实物。教师的提问都在这一大的情景下进行,学生们就知道我们这节课所涉及到的内容和买卖物品及和吃喝的物品有关,于是他们就会在脑海中搜索以前学过的相关内容来作答。这节课设计的场景与生活联系密切,在后期的巩固练习中还可以围绕这一场景,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自己编对话并表演出来。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对新句型和单词的操练也到位。
2.教师提问要目标明确、难易适中,尽力在身边生活中找英语
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不能随想随问,不仅浪费时间,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的提出应该是有目的性的,紧紧围绕当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能突破当堂课的重、难点做好铺垫。教师还要分析学生的学情,学生已经学会哪些,还不会哪些,教师应多用学生学过的句型来提问,并且问题不要过于繁琐。学生们在三年级学过一些简单的时间表达法。教师首先跟同学们玩一些数字小游戏,复习60以内的数字,然后教师拿出一个钟的模型,用学过的句型问“Look,what’sthisinEnglish?”“What’sthetime?”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回答:“It’sseventhirty.”老师:“Yes,it’sseventhirty.(教师板书旧的时间表达法)andwecanalsosay:It’shalfpastseven.”(教师边说边在下面板书=halfpastseven,并带读)教师再用学过的旧的时间问答法引入到新表达法,以旧带新,自然过渡,通过板书的辅助,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解释。学生也能很快明白这两种表达方法可以互相替换。
3.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力求学生亲自发现英语学习兴趣
教师只是课堂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主体还是学生。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来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所以要做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开头教师们经常会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和学生们fee-talk。这样的问答方式太单一,学生们要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去走。既然是fee-talk,老师和学生应该是互相而平等地用学过的句型交流,此时不仅是为了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而且上升到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通过这五分钟,师生间通过英语的交流又进一步增进彼此地了解。所以这五分钟应多让学生们去想去问,老师问学生,学生问老师,学生问学生。教师从中起要引导的作用,这样贴近生活的fee-talk才是行之有效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学生给出什么样的答案,教师都要尽可能地给出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而且语气、语调等要真正让学生感到是真诚的、肯定的或是激励的,这样来逐步建立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提高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形式要多样化
课堂提问的设置要根据所教内容而定,要尽量避免单一的提问模式。不能所有的提问都是用Yes\No来作答的,这样的答案过于简单。也不能全是用整句来作答,有时会难度较大,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常常不会注意到语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填空的形式,给出答句的部分单词,降低些难度。还有些提问难度较适中,学生可以用简单句答出要点。除了常用的提问方式,教师还可以针对图表、连线等形式提问,学生把图表、连线中已给信息重新整理进行作答。运用一些课堂小游戏来提问也是个不错的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动物的单词时,不立即呈现动物的图片,在玩猜谜游戏中给出信息并提问,学生猜动物,从而引出新授单词。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32-01
问题有助于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热情地探索语文学科的奥秘,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一、准确把握问题式教学内涵,巧妙设计“问题”
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灵活地设置问题。首先,设置问题时,应当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不能随意提问,而应当抓住主要内容。例如《观潮》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潮水的波澜壮阔。因此,学生学习完整篇文章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一定对潮水有了更深的印象,现在你们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谈心目中的潮水。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要点进行思考,然后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设置问题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巩固学到的新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例如,教学《神笔马良》这篇文章时,教师让学生将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之后再进行提问,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良有神奇的画笔,可以为老百姓造福。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促使学生借助语文课程的学习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准确把握问题式教学内涵,巧妙设计“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将提问式教学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
二、营造“问题”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有效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营造一个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效质疑。通常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质疑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效,即教师使用该教学法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即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学习,发现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与反思。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悬念,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直截了当地对学生说:“看了文章的题目,同学们觉得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的提问,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想:“鸟的天堂”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呢?是不是有非常多的鸟?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会自主探究,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一些主要的情境、词和句等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讲授《火烧云》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火烧云形成全过程的紧张情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产生想要了解火烧云的迫切心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对火烧云的形成过程加深印象,活跃课堂气氛。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其他教学方式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通过自主探究找到答案。
三、培养学生“问题”式思维意识,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使用问题式教学法,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思考,能够用饱满的热情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教学《雷雨》一文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打雷下雨的情景吗?当你们问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是怎样告诉你的?”“你们知道雷雨是怎么形成的吗?”听到老师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学生就会开动脑筋,想象雷雨发生的情景,思考雷雨是怎么形成的。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时,教师就可以对课文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雷雨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想象力,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四、问题式教学的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问题式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就是问题,显而易见,最后也应将问题当作终点。要精心设置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通过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或小组讨论获得答案。在课外,学生不但要掌握课堂所学习的知识,而且还应主动拓展知识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式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巧妙设计“问题”,营造“问题”教学氛围,培养学生“问题”式思维意识,注重问题式教学的延伸。要着重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养成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作用激发配置有效开拓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此,笔者就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参加西宁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时,选定《小石潭记》一文作为参赛篇目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比赛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从提问方式看,许多教师常囿于“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的一问一答,这种零碎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割裂了文本的整体美;在提问对象上,大部分教师机会更多考虑的是优等生,学困生收获更多的是“老师从来不点我”的不满与挫折感,。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提问流于形式;或大而空,仅围绕一些表面现象广泛设问,提问缺乏针对性;或难而偏,远离学生胸中积蓄与思维水平。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13.3%。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究竟如何捕捉时机,才能走出以上误区呢?具体地说,要循序渐进,学会倾听,适应变化,面向全体,同时要把握“准、趣、新、推”四个原则:1、准。指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2、趣。指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3、新。指课堂提问要富含新意。4、推。指课堂提问要深入浅出。合理的问题设计和指导,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扩展思维,一定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切入技巧
俄国学者乌申斯基说过:没有提问的讲授是毫无生气的讲授,提问缺乏艺术性同样是失败的讲授。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问题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学生答在要旨中呢?
1、问在“题眼”处,发展思维。
文本中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可以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草地夜行》,紧扣题眼“行”,让学生找出描写“行”的句子,课文围绕“行”依次写了挨着走——并肩走——跟着走——背我走——大步走,引导学生根据五个“走”,理清文脉,再把“五个行”与作者的感情变化紧紧联系起来,体会老对小战士的关心爱护及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如教学第三册《蓝树叶》一文时,教师可以扣题发问:“我们都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让学生从周围的观察中回答出:“红、绿、黄”等几种颜色后,开始设疑导课,“为什么会有蓝树叶呢?”从而唤起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2、问在重点处,培养思维
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中凸显重点,须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机妙算”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如果这个词只停留在书面解释上,那是很难发展学生思维的。在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设计教学主线,先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些什么原因?反过来又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同学们思维进入深层次,他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考虑了各种假设的情况所引出的不同结果,假如没有雾是个大晴天,假如鲁肃向周瑜告密,假如周瑜亲自监视诸葛亮的行动,假如曹操用兵船迎战,假如草船只数不够、停留时间太短、距离太远等条件有一存在,那么“借箭”的计划就要落空,反过来则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问在疑难处,诱发思维
文本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疑难问题的出现是学生思维最紧张的探疑解难的,亦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机。“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问题(1)“焦急”和“耐心”矛盾吗?为什么?(2)它表达了老奶奶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疑点,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焦急”是指老奶奶迫切希望早点看到的灵车开来,直接向敬爱的总理倾诉心中的哀思;“耐心”是指老奶奶热爱总理,她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开来,向敬爱的总理告别,这种心情是统一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上。
4、问在“结尾”处,开拓思维
在文章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拓宽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达到语文思维训练目的。如在《小摄影师》的结尾引导学生思考:“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如果来了,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想象空间,训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5、问在想象点,创造思维
例如《草原》一课,讲到“我们来到草原,蒙族人民向我们亲切握手问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部分书上并没有具体的把“我说的”和“你说的”内容写出来。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据此展开想象:“在这激动的时刻,蒙族人民说什么?我们又说什么呢?”学生兴趣极高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成果,通过想象更进一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想象力
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启发式”教学中,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只有精心设计,提问才有实用价值。要想做到有效提问,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层层深入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确立教学目标、把握主攻方向,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站在整体的高度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我在讲《卢沟桥的狮子》中设计的一组问题是:1.北京有句歇后语的内容说的是什么?说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这座桥建于什么时候?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它的长度是多少?这两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3.这座桥上的狮子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一特点时共用了几个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4.试着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几个句子,记住一点,要抓住特点。这个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5.这座桥为什么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你怎么评价和它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个问题是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知识、语言、情感、思维等方面都产生了整体的效果。
二、“吃透”学生,面向全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吃透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认知状态和认知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去教学,让学生在现有认知状态下深化、提升,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情况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给学生以思维的引导。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形成的学习障碍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摸准学生的心理与思维障碍,在出现障碍的地方设置适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引爆学生思维,启动内驱力,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因为看谁的手举得高、举得多,或谁坐得端正、谁在走神而进行奖励性或惩罚性的提问。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针对哪些学生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他能回答什么问题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心里都要非常清楚。例如上文中的《卢沟桥的狮子》:1.北京有句歇后语的内容说的是什么?说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这座桥的建于什么时候?它的结构式怎样的?它的长度是多少?这两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可以对一些学习有困难、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提问。也许叫起来发言的学生还是支支吾吾的,往往只能说上一点点,然后针对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及时“纠错”补充。3.这座桥上的狮子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一特点时共用了几个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4.试着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几个句子,记住一点,要抓住特点。这个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两个问题的提问要从中等生开始,再逐层请中上等学生补充。在课堂中应经常追问:“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和他不一样的请举手。”……这样面向全体,各有侧重,使得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问题开放,想象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