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原经济论文

时间:2022-10-11 18:41:02

导语:在中原经济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原经济论文

第1篇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古代,园林既是技术层面的,也是文化层面的。当时,没有园林设计师的称谓,园林的建造主要靠一些文人雅士与工匠艺人共同沟通协作完成,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提出“三分匠,七分主人”,“主人”相当于现代的设计师,在古代当属文人之列,他们的人生背景,学养深浅影响了园林的面貌,反之,园林也获得了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机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中国数千年的园林史中可以看出园林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受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主体建筑、装饰色彩、植物搭配等方面均有不同。以下举例为证。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园林艺术

我国的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都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比两处园林,都不乏耗资巨大,心思巧妙的传世佳作,然而,两个园林在地域文化内涵上却不尽相同,由此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的呈现。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响。其布局严谨,多为前朝后寝,即宫殿的布局是园林处于宫殿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园在后,如恭王府花园。景物的配搭强调轴线对称,规模雄伟宏大、建筑主体突出。色彩辉煌华丽,红黄墙、琉璃瓦配上雕梁画栋,很好的体现富贵雍容的特色。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相比,南方园林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更“接地气”,它比北方园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园林的布局潇洒活泼,厅堂自由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台水榭,宛转其间,规模虽不及北方的气势宏大,但善于以小见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朴素,富书卷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总体来说,北方园林沉稳大气,南方园林明秀典雅。

1.2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影响力的便是儒、释、道这三家,在中国园林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的思想互为交织,共同影响了园林的发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伦理”,北方园林中前朝后寝,轴线对称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寝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点对应,轴线对称则是儒家提倡“礼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渗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古典园林也将“崇尚自然,师从造化”视为最高准绳,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尽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抒发无限的情怀,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兰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创造出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协的园林艺术。二是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对园林影响较大的是禅宗思想,它关照人的“心性”,将园林空间升华到“意境”的层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园林这种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时空直达最高灵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道家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与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宫殿中营造园林,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至汉代,此格局尤为兴盛,汉高祖、汉武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建岛,以效仿仙境。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历代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经典布局方式。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中证实了文化与园林艺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建筑“建”起来的是理工科的知识,测量、计算、绘图等等,让建筑“立”起来的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二者交相辉映。由此可见,建筑价值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的工艺技术,也体现在建筑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上,我们研究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现代园林建筑的高度。

2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美学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园林发展过程。无论是如诗画般优美的景致,如书法般巧思的布局,还是如音乐般空灵的境界,都让我们体悟到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快速形成中国现代园林自身特色的捷径。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拥有可触碰的物质形态,又有耐人寻味的精神形态,只是它的精神形态容易掩盖在纷繁复杂的物质形态之下,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因此,从中国诗、书、画、乐的表现手法中提炼园林艺术的民族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诗、书、画、乐的创作手法进行园林的空间处理和营造意境更具有代表性。

2.1传统美学的空间意识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西方的园林多是由建筑师设计规划,以建筑的眼光来观察运用自然环境,讲究科学的透视方法,用建筑设计的手法打造环境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师多是文人与画家,他们是用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将建筑引入自然环境,他们重视的是,房子和人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众所周知,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异于西方,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表述的: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中国传统画家作画,不是从一个视点观察物体,他是从有限中看到无限,再从无限回顾有限,具有高度的心灵自由,是《易经》上说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正是这样的空间意识形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独特的风格。我们看扬州个园,个园是典型的文人山水园,相传清代大画家石涛曾参与造园。个园最令人称道的是设计者将四时美景设置在一园之中,人们可以随时感受四时美景。春景沿花墙点缀石笋,似春竹破土,加上竹林呼应,春的气息迎面而来;夏景以湖面假山为主,青灰色的太湖石,碧绿的池水,秀木紫荫将整座山体衬映得分外灵秀,清幽无比;秋景以棕黄色的黄山石堆叠假山为主,山势较高,面积也大,可登上山顶,欣赏园景;冬景所处的位置几乎终年不见阳光,地面用白石铺成,山体用宣石堆叠,宣石雪白的颜色一眼望去似积雪未消,令人惊叹。个园占地面积并不大,却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郭熙)的境界。中国人的空间处理还重视“虚实结合”,在中国人看来留白的空间是物与心之间交流的通道,是可以借助观众的再创造联想将它补足的,就好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所生成的意境自然各异,而这正是艺术的情趣所在。传统园林设计者通常都会预先埋设虚实相生的空间,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虚空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灵魂所在。水既可成景以供观赏,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溪涧潺潺,渊潭深邃。也可激发变形、虚幻的意境之美。比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上天天光”,利用水面形成的虚幻倒影空间与天连成一片,大面积的虚空为欣赏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欣赏者凭借自身的美感经验在这虚空中领会到各自的意境。乾隆帝就曾御笔题诗曰“垂虹驾湖,蜿蜒百尺。修栏来翼,中为广亭。榖纹倒影,滉瀁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可见,擅用虚实互补正是园林灵性所在。

2.2传统美学的意境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中国园林独特的意境美是我们区别于其它园林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也是中国艺术最富民族意味的语言。我们要凸显现代园林的民族语言,就必须彰显园林的中国意境。诗词书画的艺术境界与园林最为契合,王国维将诗词境界分为“优美之境”、“宏状之境”、“古雅之境”和“眩惑之境”。园林主要追求的是“优美之境”。“优美之境”,优雅,从容,淡定。如江南园林,精雕细琢中飘溢着清雅气息,清新、淡雅、宁静的色调,高洁的气质令人遥想闲逸淡泊的诗人情怀。园林与诗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园林是在一个固定空间环境中营造意境,只有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情意相通时,才产生意境。同时,它的意境随着日升月落,四季更替而变化,有些景致只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气候出现,如“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园林艺术的意境是综合自然环境、建筑、诗、画等多种艺术的成果,不是所有园林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产生意境,因为难得,所以可贵。意境无疑是一代代中国园林设计师追求的核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对仗、赋、比、兴,绘画的“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书法的向背、曲直、疏密、聚散等创作手法中汲取灵感,用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创造中国意境。

2.3传统美学的音律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就是说只有合乎规律的声音才能组织起来成为乐音,构成乐曲,其中包括了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的音乐形象,表达各种情感的起伏,是一种微妙的创造性形式,启示着最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律、度、量、衡结合起来,从音律时间性、规律性来规定空间性的度量,正如《史记》所述:“阴阳之施化,万物之始终,既类旅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中国园林造景参照了音乐的严整形式,依照节奏旋律的张驰疾缓,运用门、亭、台、廊、桥、水面、假山、植物、观赏石等等,造成园内的各种曲折变化,空间上的层层深入与高低起伏,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置身园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调感受,使园林建筑成为凝固的音乐。

3在全球化语境下反观中国园林民族性的价值

第2篇

1、园林中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园林中无障碍设计是福利社会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园林是公共设施,它是以植物、建筑、山石、水体及多种物质要素,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提供大众游赏的公共设施。它同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行为模式联系十分密切。在城市园林化的进程中,园林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如何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适应各种类型游人的需要,体现对各类游人的关爱,创建一个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无障碍园林环境,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

1.2老年人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在生理上,体力弱,感官衰退、反应迟钝;在心理上,重人情、重世情、重乡情;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人交往,要求独立自主。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园路通行及使用公用设施的系列环节上。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一般都由主导变为辅助;由忙于工作无暇休息变为余暇时间大幅增加;由以社会工作环境为主变为以社区居住环境为主。这些变化又势必会对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出现孤独、失落、自卑和抑郁感。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走出居所,到园林中呼吸新鲜空气、淋浴阳光、锻炼身体、与人交流、愉悦身心并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活动。

1.3园林中无障碍设计的可行性

从现有的资料看,无障碍设计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更不妨碍总体设计布局,而且可以做到基本上不增加造价。眼下关键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人员的无障碍意识,以及实施过程汇总细部构造的处理。因此,只要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初期能认真地考虑并重视,无需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消除游赏过程中给游人带来的不便及障碍。

2、无障碍园林设计

2.1无障碍园林空间的设计原则

2.1.1无障碍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要以轮椅使用者和视觉残疾者为基准,积极创造适宜的园林空间,以提高他们在园林环境中的自立能力。

2.1.2易识别性系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创造,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来提高园林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2.1.3易达性系指园林游赏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园林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此,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园林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2.1.4可交往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愿意接近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后,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急噪烦闷。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2.2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中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做细致入微的考虑。

2.2.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时,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牌匾,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最好能设置盲文。

2.2.2园路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应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要十分重视盲道运用的诱导标志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对于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外,还须加设护拦,护拦扶手上最好应注有盲文说明。

2.2.3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cm时,应每隔10c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cm~35cm,级高应在10cm~16cm,幅宽至少在90cm以上,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2.2.4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而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总之,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这里因篇幅所限,不――枚举。

2.3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

老年人对绿地、庭园的需求欲望比一般人强烈得多。园林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的健康恢复。因此,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首先要坚持以绿为主,植物造景的原则,即除了必要的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外,其余均应绿化覆盖。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来扩大绿色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园林景观;地形要尽可能平坦或缓起缓伏;植物要适地适树,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要选用一些易于管理、少虫害 、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的、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作为园林骨干树种。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孤植、对植、群植和坛植等手法,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灌、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互相映衬的关系。提倡多植乔木,适当配置花色鲜艳、季相明显的花灌木和色叶树木,要讲究植物群落结构的层次变化,注意营造出一丛丛、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群体效果,种植芳香植物,积极招引益虫和鸟类,使所至之处鸟语花香,洋溢出生命的活力。

第3篇

(一)陵园景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

现代殡葬倡导的是文明,提倡的是美德,颂扬的是精神。陵园的功能决定它不仅仅是安放死者骨灰的地方,同时也是为活人祭奠死者的活动场所。这种祭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陵园的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渗透着与之相关的文化气息,设计创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才能使人们更好的感受到纪念情怀。目前,中国大部分的陵园装饰都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元素,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建筑样式(图1)与雕塑(图2)等。图1中的入口为中国传统的门牌坊样式,同时旁边的一尊佛像又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具体表现。图2中的雕塑就是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这些建筑样式和雕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孝道、仁道为主题的景观设置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一种宣扬。陵园景观的设计过程就是文化表现的过程,文化提升品味,是陵园景观设计的精髓和内核。陵园中的景观是中华传统文化表现的重要载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二)陵园景观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领域都受到了西方科学技术与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认为人死后是升天回到上帝的身边,那里阳光明媚,不像大多数中国人对墓葬充满了恐惧。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陵园应该是给人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因此,陵园的景观设计也发生了许多改变,主要体现在墓葬形式、墓碑样式以及植物选择与配置上等。目前中国陵园景观中艺术墓碑的设计、休闲化功能分区的设计以及植物色彩上的变化等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具体体现。下文以福州市陵园景观为例作出了有关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总结分析。陵园景观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展示的重要窗口。

二、福州市陵园景观设计中文化

理念运用的现状笔者通过对福州三山陵园、福州皇天陵园、福州圣泉生态陵园、福州妙峰山陵园四个陵园进行实地调查,进而对它们从文化视角进行景观分析,找出陵园景观中文化融入的不足。

(一)福州市4个陵园的概况

通过对福州4个陵园进行调查,得出它们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和周边环境概况。

(二)福州市陵园景观设计中文化理念的运用

近些年,福州市陵园景观在文化理念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改变。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区分的休闲化

在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受西方陵园游憩休闲功能的启发,福州市一些陵园在功能分区上设置了供人们游憩放松的休闲分区。例如福州圣泉生态陵园的休闲区,若干健身器材的设置不仅仅丰富了陵园的功能性,而且极大程度地缓解了人们对陵园的恐惧感,给人们以舒适感。

2.墓葬形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福建墓葬形式是土葬,即将棺木放入山上的墓穴中,有些还将墓穴周边用大量石头浆砌成太师椅型护坡,导致大量山地被占用。随着文化的发展,中国迎来了火葬的殡葬改革。此后,陵园、公墓得到了快速地发展。直接提高了墓葬用地的利用率。但是墓碑葬依然没能彻底改变固化土地的危害。在先进文化盛行的今天,把先进文化与陵园建设规划理念进行不断结合,在对西方陵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认草坪葬、树葬、壁葬等节地葬符合中国的国情,是中国未来陵园建设的发展趋势。这些新兴的墓葬形式,能使陵园最小程度的影响山地原有的生态性,使自然环境与陵园建设和谐共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缓解人们心中对陵园的恐惧感,是先进文化在陵园建设中的具体体现。福州市4个陵园在这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例如皇天陵园的草坪葬区,书形的墓穴不仅最大程度的缩小了殡葬所需用地,符合先进文化中保护生态的要求,而且很大程度的消除了人们心中的恐惧感,同时使墓穴本身成为了一处景观。福州圣泉生态陵园的树葬区,在异叶南洋杉的基部安放死者的骨灰,把对死者的精神寄托到树上。树葬形式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小很多。

3.硬质景观的人文化

出于对名人效应和营造人文气息的考虑,福州市陵园都在陆续地引入名人雕塑景观。其中福州皇天陵园最近开始引入了部分名人,相应的设计出了名人园。目前皇天陵园建成著名越剧演员尹桂芳(1929-2000年)雕塑,此处雕塑小品的设置使尹桂芳的忠实观众在福州皇天陵园对她有一个精神寄托的地方。为皇天陵园增添了人文情怀,增加了文化底蕴。

4.植物配置的彩色化

早期的福州市陵园在植物配置方面较为侧重的选择了常绿树种,有苏铁、塔柏等树种,这些树种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缺少彩色植物的配置只能更多的增加人们对陵园墓区的恐惧感。近年来,在新文化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解放思想,陵园中的植物配置也开始丰富起来,彩色植被在陵园的植物配置中越来越多。目前福州市陵园已采用了亮叶朱蕉、红叶石楠、香石竹、一串红、三角梅、翠芦莉、双夹槐等具鲜艳色彩的植物。其中福州皇天陵园还设置了以杜鹃、玫瑰、茉莉等为主的专类墓区,极大的丰富了陵园的植物色彩种类,增加了美感,淡化了陵园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感。

5.墓区的专类化

为满足当今个性化文化的发展要求,福州陵园在墓区分区的设置方面也更加细致。其中福州皇天陵园从早期的墓区只设置皇天园,到后来细化出了基督教教徒墓区、以及专门为老师设置的园丁园墓区和专门为五保户设置的爱心园区等专类墓区。细分后的分区更加人性化、专业化,更好地适用于特定的人群。

(三)调查地陵园景观设计文化融入的不足

通过对福州市陵园景观的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在这些陵园中,景观的文化表现仍然不足。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理念上文化融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域性文化理念融入不足。福州市陵园总体设计上,地域性文化融入不足,本土文化特色表现不足,不能适应人们对地域文化的需求,很难起到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用。例如,陵园入口的设计样式单一,千园一面,不具有本地文化特征,另外陵园中雕塑所表达的故事传说基本上都不是本地的故事传说,不具有本土地域性文化特色。第二,生态文化理念融入不足。目前所调查的陵园开发形式多为高密度的墓穴开发。例如福州皇天陵园中的皇天区。形成墓碑集群紧密罗列,极大破坏原有的生态景观。受生态文化的影响,通常陵园中墓穴所占的总面积一般不应超过陵园总面积的1/3[5]114-115,然而目前福州市陵园墓穴所占的总面积仍然占陵园总面积的1/2左右,不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同时,陵园中的乔木所占比重较小,导致其生态效益较差。

2.陵园公园化文化融入不足。据调查证实,中国陵园目前公园化程度不高,距离发挥其作为旅游圣地的职能还有很大差距。只有极少数陵园的设计中融入了公园化元素,造成中国陵园设计在功能划分上离真正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还有一定差距。

3.硬景建设文化应用形式单一。除了部分陵园设置雕塑小品外,陵园中相应服务设施的文化性融入不足。例如福州市陵园中的洗手间、娱乐设施、指示牌、垃圾桶在设计上没有很好地融入文化的元素,这些服务性设施在设计上文化表现力亟待加强。

4.植物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所调查陵园中的植物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种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常绿性植物,它们通常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如塔柏、苏铁等。另外一种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多彩性植物,它们通常能缓解人们心中的恐惧感,如亮叶朱蕉等,这些是文化影响的结果。但是却少有通过植物组团的方式来展现文化内涵,对植物本身的文化属性挖掘不够,导致植物的文化表现无力。

三、文化视角下陵园景观设计的思路

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无论在何种类型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文化都是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特殊的园林景观设计,尤其是考虑到其人文的特殊性要求,陵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文化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陵园更好的发挥其纪念性园林的功能。对文化的思考主要包含了对传统文化以及外来西方文化的取舍。优秀文化在陵园景观中得以传承和发扬符合国家对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历史进步的表现。通过对福州市陵园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其文化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对策来表现。

(一)陵园景观设计理念上融入文化的因素理念是设计的灵魂,因此在进行陵园景观设计时,首先要从设计理念上充分融入文化的因素。陵园景观设计中主要考虑对传统文化理念、地域文化理念和生态文化理念的融入。中国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文化发展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把地域文化融入到陵园入口的景观设计中,不仅是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易于从小接受本土文化教育的当地人接受,使人们有地域性文化的归属感。例如,在入口处设立当地文化传说故事的小品景观,或者设置能够介绍当地民俗的宣传栏等,都能很好的把地域性文化表现出来。在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力度逐步加大的背景下,陵园作为园林的一个分支,其绿化水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扭转陵园设计师的思想观念,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深化环境的重要性是改善陵园生态性的重要举措。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大陵园绿化率,同时提升乔木的比重,注重其设计成果对生态性的影响指数。

(二)陵园功能划分上实现公园化文化的融合在欧美,陵园是公园的一个分支,著名的陵园是旅游圣地。如巴黎拉舍神父公墓、华盛顿阿灵顿公墓、莫斯科新圣母公墓、柏林多罗顿公墓、维也纳中央公墓,都是旅游热点。中国陵园的公园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应吸收西方丧葬文化中的合理内核,逐步加大对陵园公园化的建设力度。使其不仅仅是逝者安息的地方,同时也应发挥其公园的功能。这需要设计师们在功能划分方面进一步探究多元文化融合的设计方法,把多元文化全面地融入到陵园设计中去,使中国的陵园景观真正的适应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洪流,为中国的文化建设起到支持作用。理论源于实践,为加快中国陵园公园化进程,探究人们对陵园的观点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设计师们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将人们对陵园公园化的观点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归纳出一套既能适应广大中国人民的心理活动,又能全面的实现陵园公园化要求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三)陵园景观要素上体现主题文化的倾向陵园的文化主要是通过景观作为载体表现出来的。每一处景观的设计都应当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文化是陵园景观的内核,是陵园景观的精髓,有文化的景观才有了灵魂和神韵,才更富有现实意义。因此塑造建筑、雕塑精品的过程,实际就是增强文化表现力的过程。在雕塑景观中融入中国优秀的传说故事,尤其加大对本土文化的考虑力度,通过园林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来,寓教于乐,既增强了陵园雕塑景观的观赏性,又丰富了陵园的文化内涵。陵园的服务设施是陵园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洗手间、标识牌、宣传栏、垃圾桶等服务性设施的设计过程中,都要注重其与文化的融合。这些服务性设施,在陵园的构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分布于陵园的各处,因此,注重服务性设施的文化设计,能够使陵园景观的文化表现更全面。

(四)陵园植物配置上展示花文化的内涵植物不仅仅能改善生态环境,也具有文化属性。中国花文化历史悠久,是在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人视花有灵有情。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以兰花象征高尚人格;以竹象征气节;以荷花象征清白的高贵品格。另外还有取其植物谐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如柳树有“留”之意,槐树有“怀”之意。这些具有文化意义的植物通过与其他彩色植物搭配,通过塑造组团植物景观等多种配置方式,提升陵园文化品味。经过对福州地区多个陵园的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它们无论从规划分区上,还是植物配置和园林小品的设置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但是,由于墓地在东方给人灰暗的形象已经长达数千年,陵园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充满了孤苦、凄凉,给人萧瑟感。这种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改变的,怎样在不违背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前提下,吸取西方陵园的发展经验,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融入到陵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去还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研究过程。这要求园林设计工作者在进行陵园规划设计时要围绕一定的文化理念进行设计,在功能分区的设置、景观小品的设计和植物配置上都要充分考虑对传统的文化、地域文化和部分西方先进的文化的融入,这样才能提升陵园景观的品味,使其富有神韵。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今天,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陵园作为特殊建设项目,其规模逐渐扩大。

第4篇

(一)关于中国煤炭消费量的预测

煤炭消费量从2013年起由42.44亿吨开始下降,2015年消费量为39.65亿吨,2016年进一步下降为38.5亿吨左右。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消费弹性减弱,若未来供给侧的改革力度持续加大,政策效果明显,电力对煤炭的依赖逐步减小,那么伴随清洁能源的发展、能效的提高,煤炭消费量每年一3%左右的增长率有可能成为未来2}3年的常态。这是一个比较乐观、理想的情景。预计2017-2020年年均经济增速在6.5%左右。煤炭消费GDP弹性系数在0.3左右,煤炭消费年均增速接近2% , 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3亿吨内。这是比较保守、谨慎的情景。

鉴于供给侧改革目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本文将基准情景的煤炭消费增长率在2017年和2018年设置为一1.5% ,2019年和2020年设置为一1.2%;低能耗情景的煤炭消费增长率在2017年和2018年设置为一3% , 2019年和2020年设置为一2.8 %;高能耗情景的煤炭消费增长率在2017年和2018年设置为2% ,2019年和2020年设置为1.7%

在2017-2020年时间段中,3种情景下煤炭消费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增长率的指标变化率如表2所示。

在表3设计的3种情景下,对每一种情景下2020年前中国煤炭消费量进行预测,得出到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分别达到36.43亿吨、34.19亿吨标准煤、41.39亿吨标准煤,如图3所示。

(二)关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消费结构的预测

1.能源消费总量

据初步核算,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43.6亿吨标准煤。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能源消费量有所放缓。在2000-201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为9.7 %;在2010-2016年间,这一增速下降到3.8 %。由于宏观经济放缓和国内外能源市场综合因素的作用,2015年和2016年的能源消费增长率较低(均不到2%),但考虑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2017-2020年间能源消费增长率可能有所回升。因此,在此假设“十三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率将会在2.5%左右。这一预测与国家能源局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相一致。

本文将2017年和2018年基准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年增长率在设为2.6%,在2019年和2020年设置为2.4%。在低能耗情景下,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政策落实较好。中国产业结构将得到较快优化,工业部门能效大幅提高,特别是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能效提高较快,有色和化工行业的增速相对较慢,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重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考虑到中国可能已经进入能源强度大幅降低的阶段,本文将低能耗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在2017年和2018年设置为1.5 % ,在2019年和2020年设置为1.3%。高能耗情境下,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率降至3%左右。本文将高能耗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在2017年和2018年设置为3%,在2019年和2020年设置为2.8%。

根据表2所列的3种情景,本文经过测算,得出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分别达到48.13亿吨标准煤、46.09亿吨标准煤、48.88亿吨标准煤,如图4所示。

第5篇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突出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校连年扩招,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普高热”,而职业学校则出现生源质量下降,招生数量滑坡的现象;另外独生子女家长有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抱着“上职业学校学不到东西”的偏见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鄙薄职业教育思想,如此种种不良因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精英”教学的失败者,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为严重,课堂上他们不想“吃”也“吃”不进,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职业教育一线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从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语文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一个方向是联系就业岗位对语文知识需求进行教学,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以满足企业需求和人的就业为出发点,实现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统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技工院校学生都有一种普遍的想法,认为读技校就是学专业知识的,对文化课没有需求感,上课随心情听课,爱听多少算多少,学不好也没关系,关键是要学好专业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寻找教学的切入口,联系生活、联系专业、联系就业岗位,学生从中看到了语文课的作用,就有了学的欲望与要求,这是语文教学在学生心里能占一席之地的价值所在。

(三)技工院校毕业生社会生存现状分析

技工院校学生毕业后很多在生产一线工作,他们承担最重要但又最苦最累的一部分工作,现在新生代的一批年轻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压力承受能力低,部分毕业生在社会中交际表达能力也十分欠缺,而且,企业对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的综合要求也日渐升高,作为技工院校,不仅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强化学习,也要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语文等基础课,提高学生表达、沟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也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培养,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别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树立正确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富士康连环自杀事件已给我们技工类教育一些警示,我们的教育不可缺少职业精神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

新版劳动版的中职语文教材提出要“构建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按照“学会励志、重构信念,学会做事、认知职业,学会做人、感受社会,学会生活、立业发展,学会珍惜、天人合一,学会认知、理性思维,学会继承、滋养心灵”七个主题把课本划分为七个单元,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探究,培养正确的职业思维方法,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共处。

新版教材以职业精神为核心,涉及到了学生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的精神元素。通过语文教学循序渐进地给学生输入一些实用的语文知识,以就业为导向,同时又不忽略精神内质的教育引导,从而使语文课“润物细无声”地发挥其价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营建健康向上的心理文化。

三、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

教学导向是好的,教材理念也是好的,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我们一线的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职业精神教育呢?

(一)从教学内容上入手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新版劳动版教材体例充分体现了职业精神教育的理念。如今,许多重点高级中学会把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列为语文教学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对技工院校而言,语文环境建设上,就不妨入“想”随“俗”:与学生同唱流行歌,共读“青春文”,参与辩论赛,课外大聊天,指导职场舞文弄墨大比拼……

语文教材改革要增加人文性和可操作性,多点人文关怀。当今我国国民普遍较为缺乏坚定的信仰,较为统一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强烈的物质追求早已成为多数人终极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于是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浮躁之气、浮华之风,这一切,究其根本是人文的缺失。语文课在这一领域是大有可为的,也只有语文课最有条件能够“润物细无声”,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其形成美好自立的品格,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康快乐的心理,高远坚定的志向,再也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舍精神而求物质。

语文教育是浸润着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思想与思想的共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文明、健康向上品质的发展,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动力,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活动中学语文,从而感悟语文带给他们那一份不可缺失的博爱、尊重、美丽和精彩。

(二)通过各种形式对语文进行多元化学习,在学生“乐学”中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对于中职生而言,还可以通过举办诗歌创作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演讲、辩论比赛,专题讨论,模拟招聘等一系列为学生喜爱的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由于技工院校学习任务相对普通高中要轻松,校园文化生活较普高更为丰富,多姿多彩的中职校园文化生活给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演讲、辩论、朗诵、专题讨论、招聘、社团活动、校企合作、联谊活动等无不体现学用语文的特征,这就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激情。比如文秘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习后,需要有相应的文秘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流利的普通话、良好的口语才能,恰当的交际技巧及应变能力等等,事实上,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未来社会生活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更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激情。

应试教育常常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致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低。未曾说话先脸红,“口将言而嗫嚅”,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讲话语无伦次、辞不达意,不善于表达。如果在技工院校语文教育中再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强化训练,那么必将给他们的毕业求职带来极大困难,同时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

所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重视对学生这方面习惯、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较有效、易操作的一种方法是课前5—10分钟的演讲。每堂课可安排2—3名同学(按学号顺序)上台演讲,同学评议。主题要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如第一轮可以自我介绍为主,第二轮可就某一事物进行简单的介绍或说明,第三轮可讲述所见所闻所感,第四轮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此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对话法、论辩法、口头作文法等等。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说什么”,而且还锻炼了他们“怎么说”,从而逐步提高他们敢说、能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具体到语文学习,主要指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无论学习和生活,都将受益匪浅。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现在的中职学生因其生源的特殊性,“语文基本不过关”,“语文大多不喜欢”,已是不争的事实,更谈不上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了。面对这种现状,如果语文老师不闻不问,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学习意志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善用工具、广泛阅读、强化朗读、预习复习、经常练笔、重视表达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积极把生活引入课堂,与职业技能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我们需要交流、沟通,表情达意离不开语言文字。叶圣陶说过:“咱们生活、咱们劳动、咱们学习各种知识、咱们做各种工作,非跟别人打成一片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语文,语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语文教育只有与生活联系,才有无穷的语文资源可供挖掘,学生学习语文才有兴趣。语文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适时而为。

过年时,手机贺年短信满天飞,短信的内容有的机智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感情真挚,让人感动不已;有的语言精妙,让人赞叹不已;还有的构思奇特,让人拍案叫绝。短信综合了各种表达技巧,将汉语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我们学习与品味语言的绝好素材。不少学生已有手机,他们的家人几乎都有手机,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短信,展示欣赏,创作短信评出最受欢迎的短信等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品味了语言,而且还运用了语言的技巧。

在学雷锋活动中,可以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学写弘扬雷锋精神的倡议书,并收集整理宣传资料;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资料进行设计排版,以电脑小报的形式张贴在校园。教师节时,可以组织“写给老师的一句话”活动,让文秘班学生写海报,让财会班的学生统计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投票,再让电子商务班学生负责优秀作品的展示设计。

还有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也在活动中感受情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

学生的不合规范的请假条,学生向广播站投的广播稿,邀请老师参加主题班会的邀请书等等,我们都可不失时机地进行应用文的教学。只要能在生活中找到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适时而为,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兴致所至,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语文课堂中,我们还可参与时事话题的讨论,能极大地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如模仿电视节目的《实话实说》、《今日话题》组织“学生日常话题”,如“学生带手机上学利弊谈”、“如何看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计算机时代练一手好字是否有必要”、“我最想为父母(老师、学校)做的一件事”等,也要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话题,如“我看我的职业”、“如何跟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财会人员需要哪些素质”、“假如就业学非所用”等等,依话题举行讨论会、辩论会、演讲,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收集信息,学会交流,学会表达。我们教育者也从中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内心感受,继而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法,可谓是相得益彰。

总之,让学生真正懂得语文的普遍存在价值,真正喜爱语文,喜爱他们的语文老师,从而喜爱语文课。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的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构建学生的职业精神,无论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还是职业心态培养,都是我们技工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今,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切实抓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努力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语文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紧建设技工院校语文学科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突出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校连年扩招,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普高热”,而职业学校则出现生源质量下降,招生数量滑坡的现象;另外独生子女家长有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抱着“上职业学校学不到东西”的偏见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鄙薄职业教育思想,如此种种不良因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精英”教学的失败者,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为严重,课堂上他们不想“吃”也“吃”不进,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职业教育一线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从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语文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一个方向是联系就业岗位对语文知识需求进行教学,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以满足企业需求和人的就业为出发点,实现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统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技工院校学生都有一种普遍的想法,认为读技校就是学专业知识的,对文化课没有需求感,上课随心情听课,爱听多少算多少,学不好也没关系,关键是要学好专业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寻找教学的切入口,联系生活、联系专业、联系就业岗位,学生从中看到了语文课的作用,就有了学的欲望与要求,这是语文教学在学生心里能占一席之地的价值所在。

(三)技工院校毕业生社会生存现状分析

技工院校学生毕业后很多在生产一线工作,他们承担最重要但又最苦最累的一部分工作,现在新生代的一批年轻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压力承受能力低,部分毕业生在社会中交际表达能力也十分欠缺,而且,企业对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的综合要求也日渐升高,作为技工院校,不仅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强化学习,也要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语文等基础课,提高学生表达、沟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也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培养,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别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树立正确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富士康连环自杀事件已给我们技工类教育一些警示,我们的教育不可缺少职业精神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

新版劳动版的中职语文教材提出要“构建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按照“学会励志、重构信念,学会做事、认知职业,学会做人、感受社会,学会生活、立业发展,学会珍惜、天人合一,学会认知、理性思维,学会继承、滋养心灵”七个主题把课本划分为七个单元,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探究,培养正确的职业思维方法,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共处。

新版教材以职业精神为核心,涉及到了学生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的精神元素。通过语文教学循序渐进地给学生输入一些实用的语文知识,以就业为导向,同时又不忽略精神内质的教育引导,从而使语文课“润物细无声”地发挥其价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营建健康向上的心理文化。

三、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

教学导向是好的,教材理念也是好的,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我们一线的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职业精神教育呢?

(一)从教学内容上入手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新版劳动版教材体例充分体现了职业精神教育的理念。如今,许多重点高级中学会把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列为语文教学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对技工院校而言,语文环境建设上,就不妨入“想”随“俗”:与学生同唱流行歌,共读“青春文”,参与辩论赛,课外大聊天,指导职场舞文弄墨大比拼……

语文教材改革要增加人文性和可操作性,多点人文关怀。当今我国国民普遍较为缺乏坚定的信仰,较为统一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强烈的物质追求早已成为多数人终极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于是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浮躁之气、浮华之风,这一切,究其根本是人文的缺失。语文课在这一领域是大有可为的,也只有语文课最有条件能够“润物细无声”,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其形成美好自立的品格,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康快乐的心理,高远坚定的志向,再也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舍精神而求物质。

语文教育是浸润着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思想与思想的共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文明、健康向上品质的发展,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动力,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活动中学语文,从而感悟语文带给他们那一份不可缺失的博爱、尊重、美丽和精彩。

(二)通过各种形式对语文进行多元化学习,在学生“乐学”中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对于中职生而言,还可以通过举办诗歌创作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演讲、辩论比赛,专题讨论,模拟招聘等一系列为学生喜爱的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由于技工院校学习任务相对普通高中要轻松,校园文化生活较普高更为丰富,多姿多彩的中职校园文化生活给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演讲、辩论、朗诵、专题讨论、招聘、社团活动、校企合作、联谊活动等无不体现学用语文的特征,这就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激情。比如文秘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习后,需要有相应的文秘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流利的普通话、良好的口语才能,恰当的交际技巧及应变能力等等,事实上,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未来社会生活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更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激情。

应试教育常常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致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低。未曾说话先脸红,“口将言而嗫嚅”,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讲话语无伦次、辞不达意,不善于表达。如果在技工院校语文教育中再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强化训练,那么必将给他们的毕业求职带来极大困难,同时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

所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重视对学生这方面习惯、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较有效、易操作的一种方法是课前5—10分钟的演讲。每堂课可安排2—3名同学(按学号顺序)上台演讲,同学评议。主题要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如第一轮可以自我介绍为主,第二轮可就某一事物进行简单的介绍或说明,第三轮可讲述所见所闻所感,第四轮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此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对话法、论辩法、口头作文法等等。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说什么”,而且还锻炼了他们“怎么说”,从而逐步提高他们敢说、能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具体到语文学习,主要指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无论学习和生活,都将受益匪浅。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现在的中职学生因其生源的特殊性,“语文基本不过关”,“语文大多不喜欢”,已是不争的事实,更谈不上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了。面对这种现状,如果语文老师不闻不问,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学习意志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善用工具、广泛阅读、强化朗读、预习复习、经常练笔、重视表达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积极把生活引入课堂,与职业技能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我们需要交流、沟通,表情达意离不开语言文字。叶圣陶说过:“咱们生活、咱们劳动、咱们学习各种知识、咱们做各种工作,非跟别人打成一片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语文,语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语文教育只有与生活联系,才有无穷的语文资源可供挖掘,学生学习语文才有兴趣。语文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适时而为。

过年时,手机贺年短信满天飞,短信的内容有的机智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感情真挚,让人感动不已;有的语言精妙,让人赞叹不已;还有的构思奇特,让人拍案叫绝。短信综合了各种表达技巧,将汉语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我们学习与品味语言的绝好素材。不少学生已有手机,他们的家人几乎都有手机,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短信,展示欣赏,创作短信评出最受欢迎的短信等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品味了语言,而且还运用了语言的技巧。

在学雷锋活动中,可以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学写弘扬雷锋精神的倡议书,并收集整理宣传资料;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资料进行设计排版,以电脑小报的形式张贴在校园。教师节时,可以组织“写给老师的一句话”活动,让文秘班学生写海报,让财会班的学生统计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投票,再让电子商务班学生负责优秀作品的展示设计。

还有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也在活动中感受情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

学生的不合规范的请假条,学生向广播站投的广播稿,邀请老师参加主题班会的邀请书等等,我们都可不失时机地进行应用文的教学。只要能在生活中找到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适时而为,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兴致所至,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语文课堂中,我们还可参与时事话题的讨论,能极大地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如模仿电视节目的《实话实说》、《今日话题》组织“学生日常话题”,如“学生带手机上学利弊谈”、“如何看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计算机时代练一手好字是否有必要”、“我最想为父母(老师、学校)做的一件事”等,也要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话题,如“我看我的职业”、“如何跟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财会人员需要哪些素质”、“假如就业学非所用”等等,依话题举行讨论会、辩论会、演讲,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收集信息,学会交流,学会表达。我们教育者也从中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内心感受,继而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法,可谓是相得益彰。

总之,让学生真正懂得语文的普遍存在价值,真正喜爱语文,喜爱他们的语文老师,从而喜爱语文课。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的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构建学生的职业精神,无论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还是职业心态培养,都是我们技工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今,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切实抓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努力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语文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紧建设技工院校语文学科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水平。

第7篇

展[1]。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部署工作,在过去的时代里,思想政治好的人能够真正的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让自己生活的更有信心。只有通过转变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才能对这一类工作人员进行全新的规划以及整治,更好的促进基层卫生院的综合实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一、新时期下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员工思想认识差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条件也有了一定的提升,然而在此之前,很多医院在没有进行全面改革的时候,医疗器械匮乏,医疗资源不够充裕,导致一些疾病在基层卫生院的检查下甚至会转变成大病,所以,很多员工都觉得工作环境很差,工作待遇也差。渐渐的,很多员工都开始大肆抱怨,让这些工作处于滞后状态,需要进行全面查处。例如:有些员工觉得反正自己所在的单位也是基层卫生院,名气并没有多好,工资待遇也没有很高,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很多员工,慢慢的,他们的思想也就有了一定的误区。

(二)员工的队伍建设不稳定

基层卫生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很重要的,很多基层卫生院的员工都存在学历水平相对低于市立医院的员工,所以基层员工的工资待遇也就相对来说比较低,使得很多员工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使员工在内心深处对奋斗不息没有了当初的热情[2]。例如:集体工作建设中,关键的要素是每位员工都要奉献自己的力量,尽力做自己能够做到的,然而在基层卫生院,很多员工觉得反正自己的工作情况就这样了,也就没什么要努力拼搏的精神了。在团队工作中显得有些散漫,最后影响了总体工作的进度,在基层卫生院存在这样想法的员工不只是个数,有一大部分的员工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也在经济发展的大河里受到了伤害,需要进行全力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也缓解了人才匮乏的问题,促进基层卫生院员工队伍建设的全面进步。

二、新时期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提升途径

(一)提升基层卫生院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快,各级单位都在整改,新时期下基层卫生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有一定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于基层卫生院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行,不断的提高基层卫生院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提高他们的职业理念,促使他们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付出一定的努力,让自己的很好的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基层卫生院要积极引进专业的人才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基层卫生院还可以通过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让这些基层工作的员工拥有更扎实的专业技术。员工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充后,就会使自己的知识层更加饱满,也使得自身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创新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念

目前很多基层卫生院都存在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落后的问题,处于传统的工作思路,即使工作中出了什么问题,解决的过程比较繁杂,使得很多事情都被搁置了[3]。所以,基层医院就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具体理念,从人的自我价值角度出发,研究基层卫生院的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提高基层医院的人性化建设发展效率。基层卫生院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例如:员工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会更加清晰,他们对于事件的见解也是占据重要层面的,需要每位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者?M行重视。所以,基层卫生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多组织一些员工交流大会,切实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及员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中的意见,综合员工的基本利益与需求,以及他们的具体看法,更好的实现基层卫生院思想政治改革工作的推行。

第8篇

>>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问题研究 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公平的影响 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本科以上层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平台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与思考 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刍议 2011年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比较研究和启示 江苏普通高校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调查 本科层次会计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的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教师联合授课的实践与探讨 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识别与引进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外方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师聘任与效益化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本科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影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教学的因素及其提高途径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 试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特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⑤http://highereducationstatistics.deewr.gov.au.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