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16:27:43
导语:在跨文化理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李安电影 跨文化研究 文化模式 冲突与融合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03
跨文化交际研究自产生之日起发展迅速,现已成为综合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跨文化交际研究发展的过程中,各界学者做出了许多贡献,其一便是提出了著名的文化模式理论。“所谓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是一个社会为人们提供接纳和安全感的、反复出现的系统行为模式,是一组代表人们所期待或希望,所求或所禁的法则,是对举止行为的一组评判的法则。”[1]在跨文化交际中,对特殊的文化模式进行研究,可以排除随意性和散漫性,从而获得系统和可重复的知识,有助于从整体上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也有利于通过比较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下面以李安电影为个案,运用文化模式理论分析其作品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所体现做出的思考和贡献。
一、生动表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界定的五种文化模式类型之一,着眼于社会对个体成就或人际关系的认同程度。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习惯于做出内外群体的划分,个体被看作是群体中的一份子,群体规范优先于个人目标,个人的主要目标是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中国、新加坡、韩国、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都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模式。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个体更多地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自我被认为是独立于周围人际关系、自给自足的统一体,个人目标优先于群体目标。[2]欧美的一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文化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模式。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价值的差异在李安电影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西家庭伦理观的分歧
1.家庭至上与个人至上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中国的历史传统强调群体意识。儒家经典《礼记》中对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做过典型的描述,称为“礼运大同”。统治中国文化的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仁”和“礼”所代表的思想,正是克制自己,符合礼的要求,从而达到仁。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以家族为单位,自给自足,这种小农经济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拉紧了联系家庭成员间的纽带。在家庭与个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切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要无条件的服从家庭利益,个人精神要时刻与家庭精神保持一致,必要时可以为家庭奉献一切,甚至生命,形成了强调家庭本位、宗法人伦的家庭伦理观。
《推手》中的朱晓生在美国拥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但他一心想对父亲尽孝,最终把父亲接来美国颐养天年。但无奈来自妻子的压力,他最终还是同意将父亲送进养老院。按照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来看,他并没有对父亲尽到养老之孝。但朱晓生的一句话却道尽了中国家庭伦理的精髓,他说:“在我的教养里,一个人关心父母,应该像父母关心你一样,父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喜宴》中已经西化的伟同面对父母的催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想到自己不能为父母尽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延续家族的血脉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
而美国强调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身份、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要尊重个人的隐私权,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儿女身上。《理智与情感》改编自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对姐妹的爱情遭遇,在父亲达什伍德先生去世后,约翰继承了父亲的全部财产。他和妻子芬妮自私、冷漠,将继母和异母姐妹赶出家门并只给她们500镑的生活费,当约翰不顾亲情解散家庭时,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表现了西方个人本位的家庭伦理观。
2. 注重互助依靠与注重自立独立
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与集体主义的互助依靠的价值观念不同,更强调自立独立。《推手》中儿子与儿媳面对父亲是否应该来家里共住的问题的不同态度其实与道德无关,更主要的是与文化差异有关。中国人为了大家舍小家,牺牲个人能力和现实状况,是一种值得称颂的光辉事迹,而在美国人看来这是违反人道的。例如,美国的老弱病残者只要自己能活动,决不让别人帮助,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他们独立精神的亵渎。小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不能让别人搀扶。小孩子从小就要自己挣零花钱,成年之后父母不会干涉和管理孩子的任何事。而在中国,扶老携幼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中西方父亲形象的不同
关键词: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
一、跨文化管理沟通概述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会导致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企业内部,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与不同国家的外商打交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管理将是跨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客户、合作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种族、年龄和其他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投诉行为和相关损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工作地所处的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特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偏好,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跨文化能力是综合的,多维的概念。笔者借鉴国内外多位该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根据高职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现状,结合我校外语教学开展的实践,深入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的四大要素。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和实践
(一)重视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异文化的敏感度
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是:建立在母语文化的基础上,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理解和信息的交互。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以及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能够加深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异文化的敏感度,理解和尊重异域文化。当然,通过对比与反思本族文化,亦可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的理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对本族语言文化的负迁移。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教学材料中有关文化的信息和文化背景信息,进行“文化导入”,培养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
(二)鼓励学生选修“文化”类课程,唤起学生文化学习的内动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在课堂外鼓励学生选修学校开设的文化类课程,文化类讲座。引导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多元化的文化场景下完成实际生活,学习,研究等多文化交际的实际任务,从而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外,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及推荐具有一定文化北京的影视作品的欣赏是弥补课堂时间不足,有些文化赏析无法延展的极佳途径。
(三)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技术技能
认识和知识在转化成技能时,才有其实在的意义。教师要不断创造和寻找适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指导学生完成成功交际以提高交际技术。在教学中,可开展有关于文化误解的案例的分析与辩论,从理论的角度合理过度到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可开展职场环境下的仿真跨文化交际场景,把跨文化培养合理融入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如接听电话的技巧,会议筹备以及沟通的技巧,谈判沟通的技巧,商务邮件交流的技巧,宴会礼仪的技巧等等。
三、结语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教学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 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
四、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学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一、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三、技巧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四、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关键词] 文化 品牌营销 跨文化品牌营销
当企业的品牌营销活动从一国市场扩展至多国市场时,就面临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将导致国内市场行之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效用减弱甚至丧失。因此,对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而言,需要重视品牌营销中的跨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品牌营销的内涵
基于文化的层次性,跨文化品牌营销可以分为跨民族文化品牌营销、跨国家文化品牌营销、跨地区文化品牌营销、跨行业文化品牌营销等多种类型。本文所研究的跨文化品牌营销是基于国别层面的一般性跨文化品牌营销,不涉及其他跨文化品牌营销问题。所讨论的文化环境主要是一国的主要文化元素而不涉及各种亚文化体系。
根据以上界定,跨文化品牌营销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环境中所进行的品牌营销活动,它强调对交易双方的文化差异管理,积极处理和应对各种跨文化冲突,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从品牌营销的流程出发,跨文化品牌营销强调在品牌市场调查、品牌定位、品牌宣传与推广、品牌保护与创新等环节中考虑多元文化的影响,将文化因素与品牌营销策略有效结合进行整体性的品牌营销运作,提升品牌营销跨文化适应能力。从横向上看,跨文化品牌营销理论由品牌营销的文化环境理论、跨文化品牌营销管理理论和品牌营销组合要素的文化理论组成。品牌营销的文化环境理论侧重于文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决策过程的影响,企业应将文化作为可以改造的对象和工具,使文化的营销价值得到真正体现;跨文化品牌营销管理理论不仅强调品牌营销战略制定与决策对文化环境的适应或改变,而且涉及如何处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从事营销活动所产生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品牌营销组合要素的文化理论主要考察跨文化要素在品牌营销组合中的含量和融合。从纵向上看,跨文化品牌营销理论包括跨文化品牌营销的进入、渗透、扩展、结合、巩固和融合等阶段和过程。
二、跨文化品牌营销的模式
跨文化品牌营销模式是指在跨文化品牌营销过程中形成的一定时期内稳定使用的、由不同要素所构成的、适合跨文化品牌营销要求的基本样式。根据企业跨文化品牌营销过程中母国与东道国文化差异的大小和企业自身文化融合能力的强弱,跨文化品牌营销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母国取向模式
在企业跨文化品牌营销活动中,以母国文化为主导,在不同文化环境的市场上不对品牌营销策略做大的调整。此模式坚持母国品牌营销的文化取向,在国际市场上沿袭母国品牌营销战略与决策。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母国的文化资源,使企业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其缺点主要表现在对异质文化的忽略往往容易导致品牌营销决策的失误,风险较高。因此,此模式较适合于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差异较小,开展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弱时采用,它往往在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初级阶段被使用得较多。
2.目标市场取向模式
目标市场文化取向模式表现在企业从事跨文化品牌营销活动的过程中,以目标市场的文化取向为主导,充分尊重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根据文化差异对品牌营销策略作出具体调整,以此适应目标市场文化环境对品牌营销活动的要求。此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克服国际市场上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满足不同文化需求的消费者的需要,品牌营销的成功率较高。其缺点体现在品牌营销的发展速度较慢,成本较高。因此,这种模式适合于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差异较大,母国开展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弱时采用,往往在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中级阶段使用得较多。因为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经过初期阶段的发展, 虽然文化融合能力较弱, 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跨文化品牌营销实力,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能够对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别做出反应和调整, 并能根据目标市场的偏好和习惯, 较为灵活地处理营销活动。
3.统一市场取向模式
统一市场取向模式是指企业在开展跨文化品牌营销时, 把世界看成一个由多个类似文化市场组成的大市场, 在不同的国家市场组合中寻求具有同质文化特质的细分市场, 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竞争优势和最佳市场的一种品牌营销模式。此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地占有世界市场,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和品牌占有率。其缺点是需要花费企业较大的精力、时间和成本去寻找具有同质文化特征的细分市场,增加了企业品牌营销的进入难度。因此,该模式主要适合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小, 母国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强时采用,并且在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高级阶段使用得较多。因为这个阶段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强, 有能力在文化差异小的国家市场组合中寻求同质的细分市场, 并尽可能采用标准化的品牌营销策略。
4.多元文化整合模式
多元文化整合模式指企业通过对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的融合与协调,使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学习达到最优化,形成文化协同竞争效应,使品牌营销策略中的文化元素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和包容性。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发挥两国文化的整体协同效应,品牌营销的成功率较高。其不足之处在于对两国文化进行融合的难度较大,需要的时间较长和成本较高。这种模式适用于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较大,母国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的文化融合能力较强时采取,一般在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高级阶段使用得较多。因为它要求企业要具有“全球思考,地区行动”的战略思维, 要求母国跨文化品牌营销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 既要具有全球战略思维, 又要顾及地区文化特征差异, 力图实现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的真正平衡。
参考文献:
[1](美)保罗・A・郝比格.跨文化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2]戴亦一.品牌营销[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4年
1.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跨文化交际在语用教学中的运用跨文化的语用问题是不同文化的人使用同样一种语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应了解不同语言中语用规则,否则就会出现将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混用的语用失误,失去了跨文化交际目的。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都属于语用失误。语言失误是二语习者把汉语词语的语用意义用在英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如问题Haveyoubroughtthebook?回答Yes,Ihavebroughtit.这样的回答虽然在语法没有问题,但是英语使用者会觉得这是不耐烦的回答,会引起沟通的不愉快。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错误就是社交语用失误,它与人们对人际关系、权力和义务等观念有关。如在传统的文化中,学生和教师对话要用尊敬的口吻,但这种方式不适合用在和英国教师的交流。又如在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时,中国学者会说一些表示谦虚的话语,这不仅得不得好感反而让人信以为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跨文化的语用问题,对比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使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知识。
1.2跨文化交际在篇章结构的教学应用语篇是语言整体,由连续的句子或语段构成,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中、西方人思维的模式不同,对篇章的结构的认识有很大差别。中国人的思维带有直觉性和整体性,常用的问候语会让我们感的友好、亲切,如:你去哪里、吃饭了吗、去做什么。若这些用在英语表达,欧美人则是不能理解,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这样的对话。我们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在彼此交际中大多带有言外之意,但是西方人以直线逻辑进行推理、演绎,表达直截了当,文章段落结构也是直线发展。要准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就必须了解目标语中篇章结构的特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将相关文化背景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1.3跨文化交际在修辞教学中的应用修辞学研究的是如何把文章写得更好,把话说得更好的问题。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采用的修辞手段相似,如比喻。在英汉文化里都有比喻这种修辞,用一种物体来比喻另一种物体,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不同,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象征的意义不同。如对于dog这个喻体,在英语国家它是好的喻体有luckydog的说法,但是在中国“狗”是不好的比喻,如:走狗、狗奴才、狗腿子等。同一种修辞的手法,同一个喻体,但是所指的含义却是大相径庭。修辞在所有的教材和阅读材料中均会体现,这使得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尤为重要,让学生掌握修辞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进行有效的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1.4跨文化交际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是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的语义来表达,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信息的转换。它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翻译教学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掌握其文化差异。王佐良先生指出:“如果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的存在是因为人类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掌握,翻译就会出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文化间比较,不能以已存在的文化思维来翻译,而是多考虑不同文化的内涵、渊源、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在翻译时,就要正确地了解其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做出地道如实的翻译。如greenhand是新手的意思;givemefive是击掌;而aunt是所有与母亲同辈的女性亲戚的称呼等。跨文化交际知识在翻译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对文化背景的了解是达不到翻译的完美效果。跨文化交际理论渗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要习得地道的英语,用英语正确地交际,就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1重视课堂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的引导在二语的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高效率地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可形之道。语言离不开文化,在课堂上,除了讲授语言知识,也要渗透文化知识,用文化指导语言教学活动,深化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把两者合二为一,让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理解了文化的异同。当然,教师可以深入的讲解中西在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知其然并知所有然。通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语言知识掌握得更深入,在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如教授人教版必修三Unit1时,教师在讲解各国节日不同的庆祝活动之外,可以补充这些节日的来历,历史渊源,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使课堂更有趣味性,在以后的交际中,学生可以自如地谈论这一方面的话题。
2.2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材中,不管是初中的教材还是高中的教材无不渗透西方文化。这么多选材广泛的英语教材都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解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语言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挖掘渗透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更好地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所以合理地利用教材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2.3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考试,只要可以得高分就满意了。英语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门考试科目,所以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哑巴英语或是明明托福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无法自如地交流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精华的体现。我们用语言表现我们的言行和修养,学生不重视交际能力,不重视文化差异,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学得英语的精髓。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并引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即在教学和日常谈话和中,有意识地强调跨中西的文化差异及差异引起的原因。这些原因不是语言知识引起的,而是由于深层的观念、风俗和历史问题所引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语言和文化,注意重要的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的敏感性,使语言生动鲜活,让学生避免使用错误交际用语,学会真正地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摘 要: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表达与认同礼貌方式不一致,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礼貌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阐述了礼貌原则对跨文化交际的指导意义,加强对文化认同的认识,跨越文化交际障碍,以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关键词:礼貌原则;对比;跨文化交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36-02
一 、中西方礼貌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家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不同。
(一)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中国特定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但对来自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的人来说,难免会引起误会。比如:在面对别人的恭维与赞扬时,中国人往往会说:“哪里哪里, 做得还很不够”, 或表现得不露声色,主张内敛、谦和。而西方人重个性发展, 强调个人奋斗, 乐于接受恭维与赞扬, 证明自己的努力有成果, 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同时他们会对中国人的反应感到不解,甚至认为中国人不诚实。这正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不同在语言上的映射。
(二)中西方持有不同的自我观。西方人持有独立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他们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面子。认为尊重个人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反之则是不礼貌。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
为了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中国人在见面时会询问对方的一些自然情况,这在我们看来是拉近彼此距离,是一种亲切和热情的表现,体现了中国文化群体取向,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机制,更是一种礼貌行为。然而西方人则崇尚个人价值,尊重个人自由、权利和独立,讲究隐私权。比如,一般初次给留学生辅导汉语课程在彼此做情况介绍时,有些留学生会表现出一种隐私受到侵犯一样的状态。这正是因为西方人更重视个性发展,对汉语文化的集体意识不解,在交际中往往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为礼貌,而中国人重视个体与团体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面子为礼貌。
(三)不同文化有不同礼貌原则,每一种礼貌反映它所代表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特征,礼貌原则规范着人们言行举止,融洽彼此间关系。交往行为的共性使得各民族言语交际规律中存在许多共有原则,但由于交往行为只是与交际文化密切相关,所以各民族非语言行为规律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在见面握手礼节中,中西方之间就存在文化差异:中国人握手时往往以身体微微前倾为礼,西方人很少有这一动作,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于卑贱。中西方握手礼节形式的差异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不同。
因此礼貌体现文化特征。汉文化现代礼貌被认为源于古代汉语中的“礼”,礼的观念在当时对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起到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孔子思想核心,成为中华民族潜意识。现代礼貌虽不是维护社会等级行为法则,但作为不分差别供人们效仿行为规范,它与古代‘礼’有着密切联系。“礼貌”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礼’的一种衍生与扩展。而西方人重视用语言来体现个体、用语言来体现上帝所赋予他这个个体的存在。
二、中西方礼貌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是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原则,是执行礼貌原则的前提。只有寻求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利用礼貌原则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服务。中西方礼貌差异在于双方植根文化沃土不同,汉文化提倡谦虚受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所影响。中国人把礼貌一贯看成是道德修养问题,培养道德人格,强调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认为善于自我修养才能礼貌待人。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自信和实事求是态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概念和语言间接程度上有一定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语言通常会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往往使用间接隐含语言来沟通,对此西方人迷惑不解。这些不同背景下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二)在礼貌原则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努力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同时还认识其相对性,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和民族,礼貌判断标准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正是这些因素,使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对礼貌原则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三)跨文化交际中有许多潜在障碍。从语用学角度看,遵循礼貌原则是有效推进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然而礼貌原则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如何有效运用礼貌原则达到成功的言语交际和沟通,取决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进而剔除本民族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的精华,促进文化重组。
(四)依据礼貌具有的文化特性,进行文化对比,这样有助于促进对不同文化的正确了解与和平友好交往,排除民族优越感、模式化,排除文化偏见干扰。实事求是地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文化误解的那些因素,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取得文化认同,使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减少摩擦,以求得交际双方相互理解,,创造进行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不断融合,共同发展,以达到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综上所述对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差异作了初步分析,探讨了中西方礼貌文化特性差异与两种文化价值观差异的问题。为推进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努力达成不同文化的认同,以便跨越文化交流的障碍,增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汉语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企业;文化融合;跨文化管理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文化管理也逐渐被企业所重视,不少企业都与不同国家有着业务交流,所以,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也备受企业的重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进行交流与交易时常常会因为文化差异使得交易失败。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对待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企业在进行跨国交易时,要注重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寻找有效的文化融合途径,才能够切实有效的提升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本文首先提出文化差异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困境,再分析如何增强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相应策略,分析出只有文化融合才是企业跨文化管理模式的理论核心。
一、文化差异对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企业面临着相同的境遇,在企业进行跨国交易时,因为文化差异使得在交易过程中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状况,例如对于经营目标的选择、原材料的运用,管理方式以及处事作风的差异导致在交易时容易发生失败。企业对这类交易失败的原因进行探讨,发现因为文化差异是直接影响企业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我们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管理中引起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
文化是人们从出生开始的生活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所产生的心理程序,每一种文化都代表着不同民族的为人处世风格以及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企业来往日益密切,我们的文化界限也在不断融合,但不同地域人们面对相同的事情时,还是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企业中最常见的见面方式,中国人更愿意通过握手的方式作为初次见面的礼节,但国外会通过更加热情的拥抱、贴脸等行为表达自己对新朋友的友好。从深层次的角度思考,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环境下产生的价值观、信仰以及行为准则,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也是在不同地域下教育制度、历史传统以及法律制度的循环积蓄,从而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同时,这类文化习惯在不同国家的人当中是无法察觉的,但是当进行交流或交易过程中,察觉到了他人与自身的不同,便会感受到文化的冲击,在心理上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是对自身信念的侵犯,不自觉的产生排斥心理。
在这种基础上,企业跨文化交流便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冲突,也使得文化差异影响着企业的交易成败。
2、文化冲突使得跨文化企业管理受到阻碍
在国际场合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在交谈的过程时,管理者双方或是员工之间都应该相互信任,但由于地域差异,文化冲突,使得原本和谐的谈话变得容易缺乏信任。这一方面是因为沟通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也会因为一些行为习惯使得双方觉得不被尊重。例如在同英国企业进行交流时,我们使用英文作为交流的语言,对于一些词汇,中国与英国有着不同的译法,使得在交谈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例如ambition这个词汇,在中国,认檎飧龃驶愫有贬义的含义,译为“野心勃勃”,但在英国与美国当中,把这个词汇用作褒义表示“雄心壮志”。不同的译法使得在交谈过程中形成不必要的误会,也会导致双方有猜忌的想法。
同时,文化差异也会导致跨国公司在一些业务谈判上失败,跨国公司不同于其他类型公司,在员工的选择上会存在着不同国籍的人才,这些人才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信仰与文化的差异,使得只愿意与本国的人一起交流,在企业中造成各自为政的行为,使员工之间不能够和谐相处。遇到问题时,会自然的按照本国的文化进行分析,判断。这样会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复杂化。例如在对员工进行批评教育时,中国管理层更愿意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员工的失误,并让员工进行改进,但管理层如果是美国人,在批评教育时会直接说出你的不足,并严厉的进行批评,这在中国人看来就是“特别不给面子”的行为,也使得员工与上司之间的关系疏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企业要重视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让员工能够通过特定的培训缓解文化差异。
3、文化融合能够促进企业的跨文化交流
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要解决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冲突,形成新的文化融合,在进行国际交流时,能够将交流的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我们在进行文化融合时,首先要摒弃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理念,许多跨国企业在进行文化融合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文化进行要求,让其他文化能够与自身文化相融合,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员工在表面上对企业有着尊重,但在心中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文化信仰。所以企业在进行文化融合时,要找到特定的切入点,适当的进行改造,才能够赢得原有文化的认同,使得企业多元化员工能够和谐相处。
文化融合的目的时为了让不同文化群体能够形成相同的文化意识,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经营策略为核心,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提升员工之间的凝聚力,让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企业在进行文化融合时,首先要尊重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并对不同人群进行培训,让多元化的员工能够对对方文化相互尊重,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展。
二、文化融合是企业跨文化管理模式与理论的核心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跨国企业,跨地区运营的企业如何成为自己的核心动力,取决于企业跨文化管理能力。根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跨国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融合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我们分别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