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07 07:32:41

导语:在中小企业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第1篇

今年5月,*区就中小企业劳动关系问题,采取发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深入企业走访等方式,在区内开展了一次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此次调查以100户中小企业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实际回收83户企业调查表),召开13个座谈会,参加座谈会人员有各办事处(工业园区)领导、社保所负责人、企业负责人、企业劳资人员、工会人员、财务人员、新老职工、农民工代表等120多人。根据调查材料分析,目前这些中小企业的劳动关系极其复杂,职工维权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大难点,很有必要加强研究,增强应对的能力。

一、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企业用工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过大。尤其是商贸、餐饮等服务类企业,多数是“流水式”职工。某民营股份制船舶运输企业从**年成立以来,现有职工50余人,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企业工作的只有7人,包括4个股东,4只船仅船长一年就要换2、3人。某餐馆郭老板说:我原来招聘服务员要年青的、漂亮的、有一定文化的,实际上这种人留不住,一旦有更好单位,她们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就走了,从**年元旦开业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老职工只有4名,而他现有职工150余名。

出现这些问题,一是社会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用人需求量增加,出现一定的用人竞争,对于年轻、有一定文化,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能够比较顺利地找到或挑选较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随时“跳槽”便成自然;二是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社会服务业,成立时间不长,资金积累不多,较多企业只有微利,职工工资普遍偏低,职工一旦有机会找到收入更多一些的单位,“舍旧求新”便成必然;三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企业,基本上没有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职工无约束力。

(二)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认真履行难。此次调查的83户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0%以上,但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街道服务类企业、乡镇企业,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足50%。较多中小企业只与少数管理岗位上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而与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很少。据白涛办事处社保所调查资料反映,该办事处的城镇中小企业职工未签订个人劳动合同的有18%左右,未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有90%以上。有的虽然签有劳动合同,但对企业和职工双方的约束力并不大,要认真履行更难。少数企业只是为了应对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检查,规避法律而与职工签订形式上的合同书,实际上并未按合同上的条款履行。

出现此问题,一是劳资双方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由于企业用工来源渠道多,其中很多职工与企业负责人(特别是小型企业老板)有着沾亲带故、哥们熟人的关系,认为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会出现问题,仅以“感情”、“私交”、“义气”用工。职工也认为与老板“结交深”,“信得过”,用不着签合同来约束双方。某运输企业有职工45人,其中骨干职工都是企业开办时就与老板一起“摸爬滚打过来的”,是老板的同学或邻友,在座谈会上双方都说“不会发生劳资纠纷,签不签劳动合同都一样”。二是企业或职工不愿意签劳动合同。企业认为,劳动合同条文要包括职工的工资、保险、假期、生产安全、培训等各方面内容,一旦写成书面条文,想变就变不了,如果企业想减员减不了,不与职工签合同,随时可以减员或辞退不想再用的职工,工资支付只要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就行。职工不愿签合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在拟订合同条文时没有与职工平等协商,甚至有一些“霸王”条款,职工认为对自己不利,不愿签订;另一方面部分职工、特别是农民工认为签订劳动合同后把自己“捆死了”、“套住了”,想走走不了。三是企业和职工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学习理解不深,对如何签订劳动合同不甚了解;有的企业主观上不愿将劳动合同条文写具体,怕写具体了难以变更。四是有关部门对劳动合同的具体签订指导工作欠缺,相关学习培训少。

(三)职工工资收入低,有的还被拖欠,克扣,职工迫于“另寻出路”。此次调查的83户中小企业职工人月平均工资统计虽达到1180元,但普通生产岗位职工月工资上1000元水平的却并不多,多数生产一线岗位职工、特别是农民工一般只有600—800元左右。据某办事处社保所长组织人员对辖区136户中小企业走访,多数私人小企业职工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每天工作在10小时以上,而工资有的还没有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60元)。某国营造船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文某,2006年从哈尔滨工学院毕业进入企业时,企业想与他签订为期5年劳动合同,但文某认为企业付给他的工资每月不足3000元,比起同学在沿海同类造船企业每月8000—1万元低得多,就迟迟不在合同上签字。企业认为像文某这种专业对口人才难得,一方面将文某调到更重要的科技岗位上工作,同时一次性给文某1.5万的科技补贴,使文某安下心来,与企业签订了为期9年的劳动合同。

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多数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受金融危机冲击,经济效益下滑,甚至处于暂时停产半停产状态,被迫调低职工工资标准,职工为了维护本人生计和供养家人,不得不中断原有的劳动关系,寻找新的就业门路;二是少数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为降低人工成本,获取最大利润,或达到“软裁员”目的,以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效益下滑为借口,有意采取压低职工工资或提高劳动定额标准等手段,迫使职工主动提出辞职,不需支付经济补偿。如某中外合资企业,从2007年底至今,采取这种“软裁员”手段就先后辞退了200多员工。三是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不合理,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存在问题较多,没有工资协商制度,工资标准和分配办法基本上是老板说了算。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老板可以随意决定劳动定额和工资标准,劳动力价格太低。四是国家对企业,特别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政策不健全,同时督促检查乏力,企业自主分配基本成了“随心所欲”分配,分配不公、差额过大的现象比较明显,有的企业内部职工收入高低差距达10倍以上。

(四)社会保险参保面还较窄,较多职工还游离在社保大门之外,对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此次调查的83户中小企业五大社会保险,除国营企业外,集体企业、民营股份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相对好一些,其余四项社会保险均较差,企业的参保率只有50%左右,职工的参保率不到20%。另据某办事处材料反映,该辖区内105户小型企业,参加了五项社会保险的企业只有20户左右,80%的企业只选择参加了其中一、二项(多数企业选择养老、工伤保险)社会保险,有15户企业不给职工参加任何一项社会保险费。某矿山企业,现有职工325人,其中农民工219人,除参加工伤保险外,农民工没有参加其它社会保险。某办事处辖区内有民营水陆运输企业23户,职工3000余人,参保职工只有200余人。

存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业普遍经济效益较差,利润微薄,难以承担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多数企业采取选择一两项险种参保,或只为少数管理层人员、技术骨干职工投保。二是企业为了减少用工成本,增加利润积累,主观上不愿为职工投保,尤其不愿为全体职工五项险种都投保。某餐饮企业老板郭某说得很直率,他说:“我的餐厅仅职工工资每年就要支付130—140万元,如果再给每位职工都缴纳五项社会保险,每年需要增加支出40—50万元,这样用工成本太高。三是部分职工有现得利思想,本人不愿参加社会保险。这些员工认为,工资收入本来就不高,扣缴社会保险后工资收入更少,难以生活和养家。特别是多数农民工,出门打工就是为了挣钱,供养老人和子女入学,只能将全部收入用于现实需要,对养老保险等问题无力顾及。因此,部分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条文中,有将社会保险费直接计发给职工的约定。

(五)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不健全,职工很难与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劳动关系。调查的83户中小企业中,建有工会组织占一半多一点,但其中1/3左右的工会组织基本上是“有名无实”,无专职人员、无活动经费、无单独的工会活动、无工人代表会制度或职代会制度。据有的办事处调查,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工会组织及职代会制度。

出现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小企业职工人少,条件十分有限,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难以建立;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尤其是私营企业老板,内心不愿意建立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三是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建立工会组织或工会小组和职代会制度检查、指导不够。

(六)劳动保障监察的力度不够,手段乏力,监管办法和措施不到位,未能将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及早发现和消除。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经费短缺、设备缺乏,“手长衣袖短”。*区劳动保障监察行政部门目前只有专职监察员3人,劳动争议仲裁人员3人,要面对全区4000余个各类企业、数十万劳动者(仅2009年1—5月就调处劳动争议案件500余件,其中涉及劳动关系方面案件120余件),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建议

(一)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自保意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工会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政策,较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资产所有者(老板)、劳动者目前还并未掌握,很多条款的具体内容还不知晓,不熟悉。部分中小企业负责人和劳动者,也还不甚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法律法规宣传必须坚持经常化,通俗化,多联系实际问题,针对性要强些。中小型企业要尽可能设置专(兼)职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特别要充分发挥乡镇社保所的作用,对小型企业老板进行宣传和组织一定的学习培训,将人力资源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

(二)强化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政策调控和指导,保持职工工资有一定增长,用职工的经济收入增长来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改变目前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工资分配政府基本不管或无法管理的状况。国家要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认真研究国有垄断性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工资分配的政策措施,保证工资分配的相对公平公正,控制社会分配不公继续蔓延,提高劳动力价格。

(三)健全完善统筹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险一体化体系。将社会保险扩面单位重点放在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上,参保人员扩面重点放在农民工、季节工、非全日用工的劳动者上。对刚兴办的、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一段时期内,可以适当降低养老保险缴费比率,包括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比率,减轻企业和职工个人的负担,提高参保积极性和参保率。对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雇工、经济困难企业、季节性、临时性员工等,可以推行“弹性社保”政策,包括缴费时间“弹性”,缴费基数、费率、方式等“弹性”。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的养老保险,实行自愿分步走战略,缴费比例允许分阶段逐步到位,不搞“一刀切”。对暂时不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中小企业,应允许经济效益好转后补缴。对过去没有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老职工,只要企业和职工本人都愿意补缴,应放宽补缴条件,减少相关手续,使老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能有15年以上,能每年领取到养老金,对稳定社会和民心有利。

(四)将劳动关系管理的重点转向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小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应以集体劳动合同为主,以此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人力社保部门、地方工会组织、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等要把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包括集体劳动合同签订的指导、检查作为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重点,积极引导,热情帮助,尽快实现劳动合同化管理的规范化,稳定中小企业劳动关系。对于只有几名、十几名职工的微型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雇工、季节性、临时性雇工、职工流动性较大、更替频繁的生产工作岗位,可以签订集体劳动合同或“岗位式”劳动合同,只要劳动者到这样的企业或岗位工作,无论是否再签订个人劳动合同,都受集体合同或“岗位合同”的约束,发生劳动争议纠纷,都以这种合同作为处理依据。这样既适应职工变化的需要,方便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履行,减少劳动者个人和企业签订合同的麻烦,又可以起到应用劳动合同约束双方,调解矛盾纠纷,稳定劳动关系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增强工会组织自,发挥工会组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对难以建立工会组织的小型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能建立工会小组的建立工会小组,连工会小组都无法单独建立的,可按街道社区若干个企业为单位建立工会组织,每个用工单位民主选举工人代表参加,成立地域性联合式工会组织或行业性工会组织。地方工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社区有关部门加强对这种联合式工会组织或行业性工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发挥其作用。

第2篇

【关键词】融资现状 影响因素 措施建议

在2013年1月10日至20日,对泰州市部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实地走访20家,有效收回15份,另外在第一调查网上发放调查问卷45份。本次也在镇江市、溧阳市做了相应的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35份,下面就调查的情况展开具体的说明。

一、基本情况

被调查企业70.4%是私营企业,12.6%是集体企业,其他包括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伙企业各占小部分比例,在这些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中大部分企业是制造业企业,占了58.5%左右。从了解的这些企业来看,有些50年代就成立,也有刚成立不久。在被调查的企业当中职工人数集中在30~80人,资产规模与收入规模又是根据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千万元或者百万元不等。

二、江苏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调研活动的方案设计中主要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当然要先对如今的融资现状进行了解。从问卷的结果分析,企业创办时的筹资途径主要是自有资金、银行借款、亲友借款,分别占了80.7%、66.7%、43%的比例,这是三大主要融资方式。融资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融资渠道少的问题

在融资环境对于企业融资影响方面,有42.9%的企业觉得当前融资渠道比较窄。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需要融资时,会选择信用担保贷款、融资租赁,以及自身的留存收益等,当企业越成熟,其选择融资的渠道将会相应增加,虽然国内设有不少融资渠道,但这些都是为高科技、高成长性的企业准备,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可选择性还是很低。

(二)融资难度大的问题

在调查的数据汇总中,大部分企业对于目前的融资渠道融资效果表示不是很满意,只有24.4%的企业对现在融资的评价是比较满意,在企业的主管人员或是财务人员看来融资难的最主要原因有银行贷款门槛高,政府的支持力度,自身经营状况等方面,分别各占54%、46.7%、45.9%。

下面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深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问题,并为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提出一些建议。

三、分析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因素

目前,我们不得不看到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贷款渠道,企业对于银行的债务融资依赖性很强。另外在调查访问的结果中显示,有84.5%的企业认为政府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上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且57%的企业认为这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是客观的因素。

(一)银行方面的因素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反映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的占了71.9%,少数的企业觉得比较容易。觉得贷款比较困难的企业有以下这些原因,有一半的企业认为信用审查过严,37%则认为贷款的利率和其他的成本过高,在交谈中也有些人员认为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过高,使得贷款比较困难,另外再加上贷款的手续很繁琐,当企业急需资金周转的时候有时会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使得丧失最好的筹资机会。

1.银行利益机制的影响使得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不足。金融机构业务重点为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包括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等在内,其为中小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也仅为20%。

2.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贷款担保难,抵押难。在调查当中,我们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当贵公司想获取银行贷款,并且已经向银行提出书面申请,但银行拒绝申请,比例最多的是认为是抵押无法落实,又缺乏其他有效担保,比例达57%。

3.繁琐的贷款手续耗时长,企业获得信贷融资成本较高。在调查中中小企业认为贷款手续繁琐的比例是18.5%,中小企业用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由于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各商业银行要降低贷款的风险,银行信贷审批权限就比较集中,很多企业因银行贷款迟迟不能到位而延误了最佳商机。

(二)社会及政府方面的因素

企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群体,其融资状况如何关系到人口就业、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因而政府的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也十分重大。

1.国家信贷政策以及法律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有54.8%的被调查企业希望政府利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向中小企业贷款,希望政府能在政策上做出一定的倾斜。

2.我国的信用评级标准尚不统一。这就使得客观上存在着对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不平等对待现象,使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失去了发展机遇。

3.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有40.7%的企业认同政府需要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比如对于民间信贷来说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分散化、非制度化和标准化的融资需求,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 调查显示有81%的企业对于“民间信贷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分散性的融资需求”表示基本认同,政府是不是可以在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这方面做一些支持与引导呢?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说:“企业要争气,你不要埋怨银行不给你贷款,什么股权投资业不上你这里投资,问题是你够不够贷款条件,够不够人家投资条件,所以企业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要积累。”这是中小企业代表的讲话,当然站在“检讨”自己的角度,也确实反映企业自身对于自己融资的影响。

(三)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

1.企业的信用等级低,财务状况多缺乏透明度。本文觉得这便是短视现象,有人说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实际上是信用困境。在调查的结果中,有90%以上的企业意识到企业信用的重要性,有64.4%的比例是觉得企业信用不是句空话,而是对企业特别重要。

2.企业贷款抵押担保能力不足。在走访调查的企业中,相当多的企业固定资产不多,很多小企业都采取租赁、承包的经营方式,因产权不明晰其负债能力相当有限,因而金融机构不敢轻易放贷。

3.中小企业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中小企业具有较高失败率,所以对中小企业贷款必然高风险,不符合银行稳健运行原则。据统计,国内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为大中型企业的五倍左右。

四、对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出建议

要解决好这一融资困境,必须从企业自身发展,政府政策扶持和金融多维创新等方面突破,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

比如对优良企业以信誉支持,增加信用担保;对于办理贷款业务繁琐的现状,可以简化手续,改善服务态度;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其实我们同样调查了企业能承受的利率水平,57.8%的企业对银行基准利率的1.1-1.3倍都能够接受,也有一部分的企业更关心能否及时获得贷款。

(二)政府要做好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协调,并为中小企业融资多做政策倾斜

做好银行与企业合作的沟通;争取要建立一个平台,即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效率。

(三)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积极履行还贷和贷款支持承诺,提高信用级别;需要自身提高效益、知名度,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与成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06):46.

[2]陈晓红,杨怀东.中小企业集群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05):23.

[3]梁鸿飞.企业融资与信用能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01):3.

第3篇

[关键词] 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 税外费用负担 政府主导型经济

根据各国发展经验,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出口创汇、提供社会服务、稳定经济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充分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的利润额无法与大企业匹敌,然而承担的税外费用往往比大企业高得多,已经严重影响了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合理地减轻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税外费用负担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证分析

民营企业调查情况表明近几年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税外费用负担并没有减轻。以2005年的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为例,编制列表如下:

《2005年的私营企业调查报告》民营企业的费负情况

可见民营企业的三项费用支出是十分惊人的,已经严重侵蚀了被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和分红,给被调查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2004年没有进入统计的估算国家预算外资金3000亿元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来自于个体商户、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一些收费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比如对私营企业收取的工商管理费,国有企业就无需支付。而且个体户和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超过了大型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的企业。近几年来,政府也出台了多个为民营企业减负的政策,但收效不是十分明显,反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旧形式的乱收费尚未根除,又出现新的变种,而且新形式的乱收费具有更大的隐蔽性,这加大了民营经济税外费用负担问题的解决难度。

二、主要成因

实证分析表明了我国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税外费用负担十分沉重,针对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的税费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有原因如下:

1.当前财政体制改革存在漏洞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财政分散管理、部门多头开户的混乱局面,铲除了腐败的根源,但必须看到,目前改革进展仍不平衡,有的省市级尚未在所有预算部门实施改革,有的尚未推进到全部基层预算单位,还有一部分地市和大部分县没有实施改革。另外,目前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仍然无法彻底杜绝我国在预算外资金方面的不少问题,这已经成为乱收费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部门单位仍有可能绕过上级有关部门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以此充作自己的收入来源,诸如城建费、教育附加费、防洪工程费、绿化费、助残费、以工建农费、环保费、治安费等,不胜枚举,而且缺乏明晰标准,随意性很大;其次,目前还无法完全实现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体制;另外,如果不加区分地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支出单位的所有资金包括日常开支都要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那么,最后的结果要么是制度实行的效果不如人意,要么使制度流于形式。

2.市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主要由政府提供信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约束机制,国家政策法规无法有效制约政府信用的随意性和伴随的各种行败行为,一些法规甚至成为各级政府谋求利益的手段,这是造成目前对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乱收费现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由于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往往实力弱、地位低,因此乱收费对于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危害就比大企业要大得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往往逾越法制的边界,信用状况混乱,经济损失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不守信用、恶意违背信用使全国企业经济合同履约率不足50%。2002年中国企业因信用缺失而导致的自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37%,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为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约为2000亿元,还有逃废税收损失及发现的腐败损失等。

3.市场法规体系不健全

这几年来也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法规政策,法制建设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收效不明显,仍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公民的公益诉讼的权无法可依。在西方法律中,公益诉讼的权被赋予了相关的社团甚至普通的公民。一个社团或公民只要认为政府或政府的某种行为已经侵害到他们的合法权益,就可以用自己的名义向法院直接提讼。在我国,这种基于公益目的的诉讼是无法进入司法程序的。如果某个乡政府发出的红头文件属于乱收费之列,公众无权对它提讼,执法者的腐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公众权利所遭受到的损害,也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偿。

其次,一些法规颁布过程缺乏必要的民主性。一些地方法规从立项到颁布鲜为人知,频繁变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往往业务进行到最后阶段才发现政府法规发生变动,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

再次,法律部门化。大量由地方行政部门起草制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也具有类似于法律的约束力,往往为本部门设立了过多的管制权力,而对于被监管对象则规定了太多的义务。与此同时,对执法者的约束机制却很欠缺,部门利益在法律中泛滥,法规本身成为了乱收费的重要根源,也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依法搞腐败。比如,一些县级职能部门依靠各种部门法规绕过乡镇政权直接对企业和个体户收费或罚款,乡镇企业、各类个体工商户、专业户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最后,法律给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太大。这首先会造成法律适用不统一,相类似的案件对于不同的执法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背景可以得出相差很大的法律后果。其次是造成执法随意性较大,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再次是给权利寻租留下了很大空间,执法者可以利用自由裁量权,,成为腐败的重要根源。“票款分离、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收支分离”会演化成为“少罚钱不开票”,大量的罚款成为了执法者个人或小团体的非法收入。这种违背市场资源分配原则的收入显然都是非要素收入,对市场经济只能起到破坏的作用。而且执法者“依法搞腐败”使得政府的公信力与权威受损,势必难以树立法律权威;最后是会引发社会矛盾。当前大量涉法上访中有很大部分与此有关。

4.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缺陷

我国还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决策者的素质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了政策的效果,决策正确将带来经济的发展;而判断错误就会对经济造成消极影响。政府主导型经济存在一系列的弊病:缺乏决策民主、自我监督、机构臃肿、行政浪费、,由于占统治地位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变革缓慢。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远滞后于市场机制的建立,政府自身管理的人治特征仍然十分突出,完善的政府人员行为规范尚待建立,不少地方政府官员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为所欲为。因此机构臃肿、行政浪费、等行政弊病仍然是威胁国内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弊病最终体现在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上,政府往往自我决策,自我监督,用行政控制法律的最终解释权。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常变相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收费、罚款,所谓立法和规范就是设置审批、许可、收费和罚款项目,管理就是收费,执法就是罚款。而且,一些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还年年下达不断增长的收费罚款指标,多罚多奖励。最为严重的是一些贫困乡镇机构臃肿,财政自收自支根本无法支撑乡镇运转,只好靠乱收费才能得以维系。

三、主要措施

从以上分析看来,要解决我国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的税外费用负担问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政府要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政府作用主要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间接实现,而不是直接调整价格、直接干预企业;是间接、短期地对总量进行调整,而不是直接、长期地对结构进行调整;是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福利事业等的发展,微观发展权力集中于企业,而非直接插手企业事务。否则就会压抑市场的发育,破坏市场功能,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快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以科学规范的公务员制度来保证从政人员的素质,从制度上抑制机构膨胀,保证政府人员的廉洁高效。

2.加强法制建设,保证执法的有效性

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立法机制,加强行政立法,行政人员行为规范要尽可能明确具体,并要有相应的监督与制裁措施。在缺乏严格法律约束的情况下,违法乱纪付出的代价与其获得的利益严重不对称,就会促使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对行政人员行为进行规范的执法和监督主体也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并给予有效的制约监督,防止和杜绝司法腐败,使民营经济在合法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能够受到法律保护,经济利益能够得到保障。比如,企业的营业执照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依法扣缴和吊销之外,其它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扣缴,违反规定对民营经济造成损失的要依法承担责任;最后要规范行政收费,对既无法规依据,又无正式行政文件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应坚决取消,执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实行亮证收费,并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群众监督。

3.深化政府财政收支体制改革

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设现代廉洁政府。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于减轻预算资金使用低效的程度很有帮助,但是对于一些不是很频繁的资金支出项目如职工工资、大额招待费用等设计为国库集中收付的管理范围,而诸如频繁、小额的支出项目,由各部门单位自行决定,超出了一定的金额范围的仍需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做到权力与利益相分离,监管与收钱相分离,只留税务部门收税。废除工商管理、质检、城管、卫生防疫、消防、交通等所有政府部门和行政性事业部门向个体工商户及企业收费和罚款的收支两条线制度,使这些部门由财政拨款来维持。

同时还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预算外资金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容易被滥用和无效使用资金者所利用。因此,就有必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提高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首先要精简公共部门人员,降低行政费用,这也是杜绝乱收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次,通过立法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关系透明化,做到收费制度化,收费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完善预算报告披露的形式和种类。这不仅有利于有关学者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对预算信息予以分析,同时,还有利于个监管部门的监督,降低监督成本。

4.完善信用制度,构建成熟的市场环境

第4篇

而今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营销手段之一。因为中小企业的营销推广资金有限,而网络营销投入小、见效快。不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成效不佳,大部分都没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营销的优势来实现企业预期的目的。因此,本文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应用存在的问题,构建中小企业阶段式网络营销优化模型,提出根据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阶段的特点实施不同的网络营销优化方案,为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一个具体明确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阶段;优化模型;对策

1、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应用现状及主要问题

2015年3月CNNIC的《2014年下半年中国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8.7%的受访企业在过去一年中使用互联网办公,上网企业中利用互联网开展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网上银行、与政府机构互动的比例分别为83.0%、75.9%和70.6%;有41.4%的企业建立了独立的企业网站,有17.0%的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网店。此外,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中小企业进行广告营销的首选和最主要途径。不过报告显示,有24.7%的企业实施在线销售,有22.8%的实施在线采购,仅仅有24.2%的企业使用互联网实施营销推广活动[1]。在对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方面,许多中小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由网站定位到功能、由人员投入到内容维护。之所以产生这系列问题主要是中小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初期,建立企业网站的目的和构思都并不明确,企业的网络营销应用受到极大地约束。

1.1网站定位问题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并不具备网络营销相关经验和知识,往往认为网络营销等于做网站,因此在建站前未曾从企业自身、合作伙伴及消费者的角度准确地进行需求分析,没有做好网站的定位,有些企业网站仅仅注重效果的显示,而疏忽了用户的体验,比如太多的flas以及超大的图片等等;部分第三方搭建的平台信息杂乱,这都给用户的访问带来了不良体验;在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好后又不知道如何做好网站推广计划,达到精准的营销投放。因此出现中小企业网站虽有访者,但却没法带来订单,未能真正吸引到目标人群,实现点击量、访问量向订单量的转化。

1.2网站功能单一由于自身资金、人才等方面原因,一般来说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的时候大多数都是选择依托于第三方平台。根据CNNIC的中小企业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84.9%的中小企业网站主要功能主要在于展示,其次具备树立品牌形象功能的比例为78.5%,拥有客户服务和产品销售功能的比例也较高,分别为60.4%和52.0%[1]。由此看出,虽然许多企业的互动及交易功能与往年比有所改善,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网站功能主要还是注重在展示上。对于后台统计功能及数据库营销等方面的应用还是远远不够的。当前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必须有线下方式的辅助才能够将订单完成,有些企业线下辅助部分关联差,影响订单的实现。

1.3网站内容陈旧且不丰富由于缺乏有效培训和运营管理,中小企业网站的使用程度普遍不高,许多都处于半停滞状态,数据显示有50%以上的每个月都很少更新;网站的使用频率非常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未把网站作为信息的重要渠道。

1.4缺乏真正的网络营销人才至今,中小企业对于自身电子商务平台的维护水平,从总体上看还是比较低的。目前中小企业网站拥有专职网管团队的不到30%;多数企业网站没有技术维护人员,只有少数员工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更甚至者,有超过25%的企业网站没有专职人员进行内容更新及网站管理。

1.5效果评价问题企业要想有效且持续地改善网络营销方法,就应该建立自己的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体系。但是目前多数中小企业一般只是看最终效果,没有网络营销的系统化的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这种只看最终效果的评估方式是无法帮助企业科学地进行定位且针对性改进现存问题。

2、网络营销发展阶段和网站优化基本理论

2.1网络营销发展阶段理论以企业对互联网络作用的认识及应用能力的划分,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企业网络宣传。首先应当让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企业自身以及产品的相关信息,因此,开展网上宣传应当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第一步。2)第二阶段,网上市场调研。网上市场调研有着快速、方便、费用低、不受时间和地理区域限制等优势,因此目前成为许多企业的收集市场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3)第三阶段,网络分销联系。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可以把各个跨区域的分销渠道紧密融合,及时了解商品的销售过程和最终销售情况,由此及时调整企业自身的产品结构、增加畅销商品库存,并且分析市场特征,实时调整市场策略等提供帮助。4)第四阶段,网上销售。在网络市场中消费者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为网上销售可以消除所有的中间环节且提供更详细的产品信息,使得买方能够更容易地快速比较产品特性和价格。5)第五阶段,网络营销整合。网络营销使得企业的使命不再是制造产品,而是依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组合目前的外部资源,高效地开发出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品牌产品,最后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在这种内外资源整合的模式下,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能够通过互联网紧密联系,从而实现大融合,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伙伴关系。总而言之,网络营销整合是对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通过互联网将传统商业关系进行有效的整合[2]。

2.2网站优化基本理论网络营销优化是一个系统过程,从网站的搭建一直到网站的运营管理,都离不了优化策略,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优化思想。网络营销优化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对用户的优化,对网络环境的优化,以及对网站运营维护的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网站的优化和SEO(SearchEngine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网站优化主要是通过对网站功能、网站结构、网页布局、网站内容等要素的合理设计,使得网站内容和功能表现形式达到对用户友好并易于宣传推广的最佳效果,充分发挥网站的网络营销价值[3]。马特(MattMcGee)的SEO金字塔模型图(TheSEOSuccessPyramid)概括性的介绍了SEO,主要有五个层次:第一层包括:团队执行力、方案策划、产品与服务、获取信息的能力、耐心和坚持。第二层包括:用户体验、关键词策略、统计与分析、辅助工具。第三层包括:内部结构优化、文案写作、优质外链。第四层包括:知名度、品牌管理。第五层是最高层,主要是:信任度。SEO金字塔模型图描述了SEO逐步顺序递进的工作内容,第五层最高层是SEO的最终目的[4]。

3、中小企业阶段式网络营销优化模型与对策

根据网络营销发展的五个阶段特点以及SEO金字塔模型,笔者构建出中小企业阶段式网络营销优化模型,该模型主要从网络营销发展阶段、网络营销优化策略、网络营销优化内容、网络营销优化手段等四个方面描述五个完整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优化过程。

1)第一阶段。企业上网宣传是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第一步,一般大部分企业就是通过自建企业网站或是第三方平台简单地将一些企业的介绍信息和产品资料上传。而这样没有计划的做法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营销效果。针对这一阶段通常出现的网络营销问题,网络营销管理者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营销团队,以产品策略为导向,以目标用户群的产品或服务出发制定网络营销优化方案,优化的重点是网站结构的调整和功能的完善。

2)第二阶段。通过网上市场调查,中小企业能够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把握行业动态以及与行业相关领域的变化;实时进行网络营销活动的调整和网络营销优化,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事实上,许多中小企业忽视了网上市场调研这个重要的网络营销功能。因此,这一阶段的网络营销优化,应该以定价策略为导向,运用通用搜索引擎和行业专业数据库收集行业行情及竞争对手信息(特别是定价);利用在线调查问卷工具、广告分析工具、外链监测工具和死链审核工具等充分了解企业网站目标用户网站需求和网站的用户友好程度,精简用户操作流程,增强用户对网站的黏度及用户体验;综合使用关键词调研工具和关键词排名工具制定好关键词策略:比如关键词选择、关键词构思、关键词的放置和推广等;用好统计工具,及时根据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对搜索引擎营销规划做好调整。

3)第三阶段。面对全球化的市场,中小企业要做好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处理好总部与各地分销商之间的关系,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管理、统一定价策略。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实现了通过网络进行联系,但是在网络营销方面未做好统一的战略规划。因此,在这一阶段营销管理者应该以分销策略为导向,做好企业总站点与其他分站点的内部结构优化,一方面是为了给搜索引擎做内链,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网站对用户的有用度及引导力;注重软文的写作,以优质的内容来吸引用户和搜索引擎;增加更多高质量的外链,快速提升搜索引擎营销的效果。

4)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实现了在自身站点或是第三方电子商务平成产品的销售。但要想保持长远的高销量,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以促销策略为导向,加强品牌管理,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不管是在企业站点,还是第三方服务平台,做好网络广告、站点推广、销售促进和关系营销。

5)第五阶段。网络营销整合是要实现中小企业与合作伙伴的整合,线上与线下的整合、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这一阶段的网络营销优化工作要以网络营销组合策略为主导,把网络营销的重点从企业站点自身的优化延伸至站点外的网络推广,以此提高搜索引擎的信任度和用户群体的信任度,稳定老客户、增加新客户。当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效的站点外网络推广手段主要有:搜索引擎登录和排名、即时工具推广、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广、email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社区营销等。

4、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中小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物业管理;创新

从1981年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在深圳成立以来,我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已经走过了27年的历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谐社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物业服务企业绝大多数规模偏小,管理成本高,盈利能力差,竞争力弱,影响了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因此分析影响我国中小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从而找出提高其竞争力的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中小物业服务企业竞争态势

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将竞争力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贡献的各项活动”。笔者认为,物业服务企业的竞争力就是物业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利用内外部资源,提供满足市场和业主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能够在竞争中建立和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按中小物业服务企业的划分标准,职工人数为800人以下的为中小物业服务企业。依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08年5月的《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目前我国一级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的平均人数为882人,二级为288人,三级为67人,按以上划分标准我国二级以下的物业服务企业基本属于中小企业。

据统计,2006年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超过3万家,在这些企业中,一级资质企业只有300多家,98%为二级以下资质企业。显然,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中小物业服务企业大多管理面积规模小、管理成本高、盈利能力较差,有的甚至亏损经营,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而近年来,境外物业管理公司如第一太平戴维斯、荷兰管家、世邦魏理仕、美国怡高等物业管理机构以及香港的东亚物业、戴德梁行、和记黄埔等纷纷进入境内争夺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大企业凭借品牌效应、本土化、价格优势等与“洋管家”进行抗衡,而中小物业服务企业则由于竞争力弱,生存环境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中小物业服务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影响中小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1.企业资质低,规模小。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600家物业服务企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二级资质以下物业服务企业4235家,占调查总数的92.1%,其中三级及以下资质物业服务企业占77%,平均管理面积18.04万平方米,平均职工67人,管理人员人均管理面积1.38万平方米;而一级资质企业平均管理面积224.18万平方米,平均职工882人,管理人员人均管理面积1.88万平方米,企业职工人数和管理面积都在三级企业的10倍以上。中小物业服务企业缺乏规模效应,是影响其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

2.企业服务理念落后。物业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性行业。它的职能一是对业主提供有偿的各项生活服务,二是对业主的物业进行有偿的专业化管理,而这种管理是寓于服务之中的。

我国有不少物业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物业服务企业摆不正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概念不清,角色定位出现混淆,在实施物业管理中,这些企业常常以管理者自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业主,不尊重业主的权利,物业收费和使用不透明,经营管理情况不向业主公开,使业益得不到保障。物业服务理念落后、服务不规范,是导致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纠纷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所在。

3.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对全国4600家物业服务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只有40%的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有41%的物业服务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另外19%的企业不亏不盈。绝大多数中小物业服务企业处于经济效益低下、经营维艰的状态。

经济效益低下、经费困难导致中小物业企业难以为继和服务质量下降,陷入“低价格、低素质、低价值”的恶性循环,最终也损害了业主自身的利益。

4.企业服务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物业管理收费来自于物业企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物业管理基本内容按服务的性质和提供服务的方式可分为: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针对性的专业服务和委托性的特约服务三类。目前绝大多数中小物业服务企业只开展了常规性的公共服务,即清洁、保安、绿化、维修等,对于专项服务和特约服务如社区家政、社区商务、社区餐饮、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健康服务等基本没有开展。在当前物价部门严把物业收费审批关,物业企业不能从常规性公共服务收费中获得较高利润的情况下,物业企业提供的服务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既影响了业主对物业服务的享受,也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收入。

5.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在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调查报告中,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中中专以下学历所占比例84%,管理人员中有67%没有中级以上职称,操作人员中90%没有中级技工证书。

物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更高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以人为本”服务意识。目前我国中小物业服务企业由于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致使管理服务的观念、内容、质量很难到位,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好,严重的影响了行业的形象,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三、提升中小物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1.转变观念,增强服务理念。2007年3月颁布的《物权法》中首次从立法的角度提出“物业服务企业”的概念,《物权法》以“物业服务企业”取代“物业管理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物业管理活动是一种服务,物业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为了满足业主的需求、为业主提供服务。

物业企业的服务理念是否先进将决定服务质量的高低,也将决定企业的生存空间。物业服务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得以生存,就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身份,按照《物权法》对物业管理的定位,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错误认识,树立服务意识,建立“以业主需求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最大限度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不断提高物业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

2.提高物业管理收费水平。要改变目前物业收费标准低、收缴率低的问题,首先要加深对物业服务效能、价值的宣传,使更多业主对物业管理及其作用有更深八的了解和认识,帮助业主树立“物业服务是商品”的消费观念;其次物业企业要规范服务、提高服务质量,让业主心甘情愿地购买这种服务;对于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应符合“质价相符”的原则,政府物价部门在制定物业收费指导价时既要考虑业主的承受能力,也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利润。政府的指导价不能多年不变,而要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定期公布一个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使物业管理费

的价格水平既与提供的服务相符,又与市场要素变动情况相适应,保证物业管理的顺利运行。

3.提升物业服务人员素质。人才优势是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已成为中小物业服务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一个捷径就是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格行业准入制度。《物业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从事物业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中小物业服务企业首先要严格从业人员准入制度,把学历水平、资格证书作行业准入的必须条件,吸收物业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大中专学生加入物业管理从业队伍,提升物业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物业服务企业要加强经常化、制度化职业教育与训练,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4.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随着物业管理招投标的推行和物业管理市场机制的完善,物业企业通过市场获得项目将是大势所趋,中小物业服务企业因管理规模小,市场对其的认知度低,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对企业来讲是最有竞争力的武器。对于中小物业企业来说,品牌更是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中小物业企业塑造品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小物业企业在进行品牌塑造的过程中,不能像大企业那样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大量的广告宣传,而要立足于以过硬的服务品质、优良的管理绩效,首先获得现在管理项目业主的良好口碑,通过打造省级甚至国家级“物业管理优秀示范小区”,提高企业形象和社会认知度。

第6篇

调研组工作汇报

根据行署中小企业局《机关干部下基层抓落实促发展工作方案》安排,促进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地区“两会”和全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3月6日至11日历时6天时间,我局抓落实促发展调研组在局长带领下,深入漠河县、塔河县、图强林业局、阿木尔林业局、古莲河煤矿等五个县级单位和12个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活动。我们这次调研活动按照《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则和工作任务,采取了“五个结合”的工作方法,即:检查落实会议精神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听取汇报与深入实际相结合;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与征求意见相结合;深入企业调查与行政执法检查相结合;索要各类调查资料与检查内业建设相结合。现将调研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落实促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通过对漠河县等5个单位及12个非公有制企业的调研活动,感到各县(局)对落实地区“两会”和全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议的气氛浓厚,广大群众干事创业谋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主要呈现以下6个特点:

(一)迅速传达贯彻落实全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议精神,抓落实促发展的态势强劲。

1、认真传达贯彻、结合实际抓会议落实。各县(局)均采取召开会议等形式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发展非公有制会议精神,阿木尔林业局分别于2月14日和2月18日相继召开了局长办公会议和局党委(扩大)会议暨全局经济工作会议、八届五次职代会传达全区发展非公有制工作会议精神。漠河县在“两会”上,专门召开了非公经济会议,主要领导亲自在会上安排部署非公经济工作。图强林业局继地区“两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立即召开了有15家骨干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重点学习了地委、行署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和新出台的政策,增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塔河、图强林业局决定在召开本县局“两会”期间套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

2、认真落实政策,结合实际抓政策创新。塔河县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塔河县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意见》即8款30条,图强林业局还制定了《图强林业局2006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方案》,同时塔河县、漠河县还将地区新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制成单行本向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免费发放,加大了政策的宣传力度。

3、认真分解目标,结合实际抓指标落实。漠河县不失时机地到各单位调查摸底,对今年非公有制经济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并在县局召开的“两会”上签定了责任状,还对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指标完成好的单位兑现了奖励。塔河县针对税收指标过高的情况与税务部门及时沟通采取积极措施确保税收任务完成。

(二)积极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

漠河县中小企业局积极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如:积极参与卡森集团选址和规划等项工作,对引进园区的项目,中小企业局全体人员为其提供“一条龙”式全程服务,卡森集团落户到漠河工业园区后,已到位资金400万美元。塔河县已引进外来和本地的6户非公有制企业进驻园区,如:河北承德造纸厂在塔河生产纸浆,计划投资1亿元,年生产纸浆10吨,可上缴税金2200万元,每吨还交林业局200元;河北涿达集团利用野生浆果为原料,开发功能饮料,同时开发北药、木耳等系列产品,计划投资5000万元;哈尔滨广石制药厂,投资5000万元,利用北药资源开发兴安北药,已有4个药号,可实现产值1.5亿元,上缴税金600万元;超越野生浆果加工有限公司计划投入500万元,生产野生浆果饮料。今年也进入园区,永和木业公司新开发山野菜、卜留克咸菜等项目也入驻了园区,绿野木耳公司在园区内搞木耳粉和木耳挂面等加工。

(三)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规模企业迅速崛起。

阿木尔林业局与卡森集团、哈尔滨正阳河木材加工厂共同签署了年生产能力3万立方米的刨花板厂,10月末开始生产,建成后可增加产值3500万元,间接增加就业岗位1000多个,拉动全局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阿木尔林业局从威海引进资金组建了鸿泰山产品开发公司,投资2460万元,主要开发野生浆果饮料、果酒、果干、果酱和野生浆果罐头,目前厂房已建成,预计6月份开始投产。年创产值2000万元,税金超100万元。塔河县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引进河北承德造纸厂等3户企业,投入资金就高达2亿元;塔河县还从伊春引进加工木制工艺品的艺达公司,以其品种全、质量上乘,在全区夺魁。兴安矿业集团在取得国家和省煤炭开采权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古莲河煤矿开发项目,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兴安集团公司总裁岳国庆表示如取得政府的支持年可上缴税金2000万元。图强林业局引进的金达皮毛加工企业,今年有望成为该局的利税大户,新制成皮毛产品款式新颖、品种齐全。

(四)积极开发国际市场,努力创办出口创汇型企业。图强林业局育英木业有限公司与瑞典宜佳木业合作联合开发400余种简易家具等小木产品,年可增加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图强诚誉木业有限公司今年重点加大出口创汇力度,计划在今年出口创汇25万元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漠河县芳杰雪糕棒厂今年将在大连创办出口窗口,直接办理对外出口,年可实现出口创汇超百万元。阿木尔鸿泰山产品公司生产的野生浆果产品将直接销往国外,企业尚未开工就办理好了自主进出口权。

(五)全民创业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一个干事创业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在组织企业家代表座谈会的过程中,感到一个领导抓招商全民谋发展、人人想创业的浓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1、各县(区)局的主要领导对招商引资上大项目、抓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已与地委、行署总体思路形成了共识,因此调动了全民创业的积极性。

2、现有的企业不甘落后,想方设法把企业做强做大。漠河县北极木业还要扩建建筑模板生产规模,拟在其他林业局再建分厂,力争2—3年内由目前年产量1.5万立方米、突破10万立方米,税收力争突破1000万元。

3、通过执法检查感到各有关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在执法检查中了解到,对企业吃拿卡要、勒索企业的行为明显减少,使企业经营者明显感到了发展环境的好转和政策环境的宽松。

尽管在调研中感到今年以来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很好,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融资难严重地困绕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在调研中企业普遍提出的问题是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导致企业不能达产增效。

二是有些部门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不好,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对靠收费开支的部门反映较强烈。

三是木材加工企业原材料严重不足,尤其是依赖桦木资源的加工企业,买桦木难,有些林业局在同等价格下宁愿卖给外来客户也不愿卖给加工企业。

四是企业代表一致反映地委、行署的政策很好,迫切希望能够尽快落实,尤其是扶持资金问题要尽快见成效。

五是铁路运力紧张问题,仍严重地制约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由于产品大量积压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周转和企业的效益。

六是兴安集团虽然国家正式批准了煤炭资源开发许可,但在矿井开发中,需要地区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批准。目前是煤炭生产的黄金季节,急需核准批复,以便产生更大的效益。

七是个别单位抓落实促发展劲头还不足,对非公经济的抓法仍然停留在常规抓法上,体现不出超常规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作风。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

(一)要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建立起银企对接或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诚实守信、企业经营好的企业,通过联保抵押等形式获得银行贷款。

2、积极争取省、地贷款担保公司的支持,通过担保公司获得银行贷款,最近我局将同地区兴财担保公司共同形成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实施贷款担保的措施和办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

3、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争取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获得高级别信用等级企业。

(二)适时召开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会议。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制定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端正政风、行风,促其增强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态度,解决好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问题,尤其是建议有关领导通过有效途径解决靠收费开支增加非公制企业负担的问题。

(三)千方百计解决好规模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原材料不足问题。严格控制桦木资源原木出区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制定紧俏木材不出区的保护办法,在同等价格下,保证本地加工企业用材。

(四)针对企业担心的政策好用不管用的问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措施。首先要与财政、财务部门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办法;其次是建立起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科技产品以及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国家著名品牌和省名牌产品以奖呈报程序;三是制定培训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五)积极协调经委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铁路运输紧俏的突出矛盾。尤其是要与省有关部门联系解决治本措施,确保企业不再积压。

第7篇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频繁宏观调控短期操作的十年,也是“国进民退”加速的十年。“国进”或者“民退”尤其体现在公权力膨胀和行政垄断日趋严重两方面。许多民企为了求生存,不得不放弃其独立地位,转向依附公权力和国企。

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生产要素能否长期实现朝着回报率最高或者较高的方向配置,关系到中国是否能够完成“惊人的一跳”,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人均收入国家之列。但是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着众多生存与发展障碍,不付出清障努力,就难以实现这一“中国梦”。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善,可以说是一件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国祚”之事。 民营企业的卓越贡献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降,随着中国的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民营企业总体上发展迅速。不同的人,所指的民营企业口径不一。一般而言,民营企业主要指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之外的国内非国有资本投资和经营的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外资经济、乡镇企业、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以及国有民营企业。无论在数量、GDP贡献、就业贡献、投资、税收、利润以及技术创新方面,民营企业目前均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最大贡献者。

中国民营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推进:一是民营部门的自发兴起,包括私人企业和集体企业;二是民营化,包括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和集体企业的民营化,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民营化;三是全球化(包括加入WTO)、股市、债市和其他开放市场举措对民营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虽然在现实中,国家法律和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依然存在,但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惊人。改革开放以来,短短30余年间,民营企业数量有了巨幅增长。改革之初,中国只残存14万个体户,到了2011年底,发展到967.7万户私营企业和3756.5万户个体工商户。1992年-2011年,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15%和4.54%。2011年,私营企业从业人数为10353.6万人,注册资本11.7万亿元,户均178万元。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为5776.4多万人,注册资金9006亿元,户均30871元。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的年增长率开始下跌,增速放缓,但从整体来看,两者的户均规模均处于稳定的扩张过程之中。

有关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官方没有公布统计数据。根据2012年和讯与数字100联合的《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中国民营企业创造GDP的占比,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发展到现在的超过60%。不同的数据来源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创造GDP的占比说法不一,但都估计在50%以上,多数在50%-60%之间。如果采用这一范围,再考虑到农户在农业方面增加值的GDP占比,那么民营经济(含农户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应该至少在60%-70%之间。此外,还需要考虑中国影子经济规模在1999年-2000年大约为GDP的19.6%,按此规模计算,可得出民营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应该在66%-74.9%之间。

民营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占全国城乡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也是逐渐提高的。2011年达到了23540万人,占城乡总就业人口比例的30.8%;与此对比,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占比则是缓慢下降的。2011年,国企占比只达8.8%。这说明,民营企业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所做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并且增长速度还在变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小企业(含微型企业)为中国的就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若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获得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来衡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居支配地位。2011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总数为131986件,占全部发明专利的65%。其中仅私营企业的有效专利发明数就达41366件,占26.1%,该数量是三类“国”字头企业(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有效专利发明数的2.5倍。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更为税收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民营企业的税收贡献既要计算其直接税收贡献,又要计算转嫁到其头上的“税收负担”。2011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了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应交增值税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税收贡献则占据了一半左右。也就是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出口所获取的利润,对应交增值税的贡献是最大的。在这方面,国有企业的表现却是不断下滑的。

中国的大量税收是间接税,其税负可以转嫁。比如,随着中国在国企改革方面推行“抓大放小”和“有进有退”的政策,很多国有企业通过归并重组扩大了规模,集中在众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实行行政垄断,其价格也是行政垄断定价,往往定价偏高,典型的有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些企业的税收贡献,主要转嫁给了中下游的民营企业和消费者。由于对这些企业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缺乏弹性,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也相应主要转嫁给了中下游的民营企业和消费者,或者说其“税收贡献”,应归功于这些民营企业和消费者。这样看下来,民营企业的实际税收贡献远大于国企。

更难能可贵的是,民营企业在艰难的条件下,绩效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状况,显示过去一年国有企业的绩效远远低于私营和集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增幅最高,同比增长20%,利润额共计1817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3%;集体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7.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08%;国有及其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仍在下降,同比降幅分别为5.1%和4.1%,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4%和5.75%。

国有企业最近绩效下滑,有两个可能解释。一个解释是:很多国有企业占据行政垄断地位,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采取行政垄断定价。经济景气时,国有企业往往联手主管行政部门采取行政垄断定价,攫取垄断利润。经济不景气时,中下游环节对国有企业产品需求锐减,国有企业的定价趋向下调,但是,其产品和成本存在巨大刚性。民营企业则恰恰相反,其产品转向和成本调整能力更强。此外,虽有大量民营企业倒闭,但同时也有大量民营企业诞生。还有一个解释就是,鉴于社会各界要求大幅提高国有企业向财政上缴利润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国有企业开始在做账上下文章,即通过做账减少在账面上出现的利润总额。

民营企业绩效高于国企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证据的。根据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报告,2001年-2009年,国有企业整体是亏损的。尽管其账面利润很高,但其取得却是因为少支付利率、少纳税(上市公司中国企税率远远低于民企)、少支付或不支付资源和土地费用、享受高额补贴,把这些多拿和少付(含不付)的钱加起来,远远超过其账面利润,所以国有企业总体上是亏损的。 统制主义风格困扰民企

总体上看,中国民营企业的外部支持环境目前是有所改善的。部分法规制度与政策,也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新36条”及其各种具体实施细则。但“新36条”于2010年推出后,却被搁置了两年。在国务院推动下,实施细则于2012年6月底之前推出。

但是这些细则很多条款可操作性仍然很差,比如进入壁垒问题。由于国有行政垄断企业占据很多产业链的上游(比如“两油”),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放开,民营企业就难以真正进入;即便进入了,也最终会碰壁。前一种现象被称为“玻璃门”现象,后一种现象则是“弹簧门”现象。两门存在,民营企业实际上变成了“门难进”。

除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差之外,民营经济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发展障碍。根据中国企业家论坛的2010年和2011年度《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指数研究报告》,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税收过重、融资困难四大问题困扰着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家。而近些年,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甚至呈现出越来越恶化的趋势,大量民营企业不得不依附于公权力和国有企业而生存。

其形成的根源,则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制度与政策层面的因素。从法律和政策规定上看,民营企业的地位仍然较之国有企业要低;涉及民营企业产权的法律不安全状况所有加重,比如,政府在煤矿业的结构调整中,就是以牺牲私营煤矿业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动频繁,政府为了保增长,政策变动往往侵害到民营企业产权,比如信贷控制和金融抑制政策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难;汇率的大幅上调,影响到大量东部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出口;劳动合同法的推行、社保法规和环境法规的强化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成本;行政垄断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强势,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民营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比较重;很多地方各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较大,对企业经营各种名目的侵扰在逐渐增多。

民营企业产权的法律安全问题,总体上与如下因素有关:一是法律对企业的财产保护不足,这是民营企业产权外部风险根源;二是国家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导致的产权风险;三是部分民营企业产权性质混乱导致外部风险;四是衍生型民营企业的产权“原罪问题”;五是改制不彻底导致的衍生型民营企业的产权问题;六是缺乏公平合理处理企业内部产权纠纷的法律条款和经验;七是部分企业税收负担过重问题构成对企业产权的侵害。

“三角债”问题严重,也是民营企业生存环境恶化的重要数量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8218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7.63%,比流动资产总额增速快了5.6个百分点。

市场准入障碍重重,也是影响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里的市场准入限制,涉及到金融业的市场准入以及行业市场准入两方面。

民营企业的金融市场准入,涉及民营企业投资金融市场的障碍,和民营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融资的障碍两方面。近年来,民营企业的金融市场准入虽然有所改善,但是金融抑制仍然严重。整个金融市场仍然体现出国家统制主义风格。其突出问题是:

一是政府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严格审批制度,而不是基于一套事先确定的最低条件的核准制;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仍然主导银行业,缺乏较好地搭配各种大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业结构,而中小金融机构倾向于更能对中小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三是民营企业组建或者参与组建资本市场机构的门槛较高,审批要求过于严格。中国基本上还没有放开民营企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民营企业虽然可以参与组建村镇银行,但是村镇银行的发起单位必须为商业银行。因此在参与组建村镇银行方面,民营企业没有主动权;四是缺乏多层次、多样化的资本市场,由于民营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融资,无论是在股票市场还是在债券市场,也难以实现股权交易。企业上市目前虽然是核准制,但是无论是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其门槛对于多数中小企业仍然较高。企业债的门槛也较高。而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其总体规模也有限。

民营企业的行业准入,涉及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准入、公用事业的准入,以及传统垄断行业的准入等。

第8篇

(天津城建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国 天津 300384)

【摘 要】在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全球IT行业的迅猛发展,IT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不断深化创业教育教学体建设,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不断满足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所需的创业型IT人才,成为目前IT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IT人才;创业教育;教学

0 引言

在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成为时代的代名词。并且在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具有开拓性素质的人才。[1]随着全球IT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正当时,IT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IT行业的创业风暴引领高校学生对本行业创业的关注,也进一步引起高校对IT人才创业教育的重视,特别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成为IT专业创业教育的关键,这关系着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关系着能否满足信息产业化对创业型IT人才的需求。

1 IT行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从当前IT行业的发展来看,IT行业被认为是目前创业成功的领域,中国市场巨大,IT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换代,特别是网络产业发展迅速,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商业空间;IT行业有着相对公平的创业环境,有政策支持,并且成本较低,IT行业也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行业,曾多次担任大学生创业竞赛评委的吉林大学教授李北伟教授认为:“选择网络或IT相关项目作为创业载体的已经达到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一半以上。”

其次,从教学的角度来看,IT专业学生思维严谨,观念新潮,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思想上敢于创新开拓,具有创业的激情。[2]IT相关专业是工具性和技术性强的行业,应用领域广泛,IT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己经渗透到各行业之中,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IT专业学生在创业实践时,他们所具有的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加大了他们创业成功的可能,IT行业人才创业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不仅证实了IT行业创业的先天优势,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在校IT专业学生走向创新创业。

再次,虽然目前IT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有一大部分IT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在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低,不能契合目前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从此角度来看,更应加强学生适应当前行业日新月异发展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创新IT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建设,制定贴合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掌握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技术,具有创新、就业、创业能力的领先型IT人才。

2 IT行业创业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

教学体系设计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化,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的确定、教学制度的建立、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等环节组成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整体。[3] 因此,教学体系的基本要素应包括教学各个基本环节,但更应适应创业教育和IT专业课程的新特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教学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等基本要素。随着IT行业的发展,学生接受新观念的方式的变化,教学体系也应随着变化,因此教学是动态的教育活动,更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实践活动。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随时代和教学在更新,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要求的IT人才。

3 IT人才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对策

3.1 以项目为导向的体验式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到IT行业的科研立项,了解IT行业科研技术的应用实践,鼓励学生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们提供虚拟就业和创业项目的平台,基于项目或创新,在校学生可以自主申请成立和运营"虚拟公司",由创业导师指导,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实境体验的方式真实、全面地了解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及工作流程。通过在虚拟平台上完成真实的商业项目,学生可以完善专业技能,提高应用实践、组织和沟通、团队协作等职场能力,从而全面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职场积累经验。创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分别担任公司市场、技术、财务、行政等部门的各种职务,指导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及工作流程。

3.2 IT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具有针对性的IT人才创业教育课程,除了 IT 人才创业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 IT 行创业市场调查》、《IT 行业团队训练》、《IT 行业创业法律》等课程外,另外还应注重 IT 人才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等类课程的开设。[4]根据IT专业特点,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开设《创业管理概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创业基本素质。其次,创业实务模块开设《创业活动操作实务》、《中小企业创业实务》课程,培养学生整合创业资源、设计创业计划以及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防范创业风险能力和决策能力,依托科研项目或虚拟公司进行创业实训,形成创业的核心意识和素质。创业实践模块主要是建立虚拟平台,让学生体会创业过程,在过程教育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5]

3.3 IT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IT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多样化,应更突出实践型教学设计;倡导创业教育教学的模块化、项目化,课堂实施多采用参与式教学,更多的强化对IT创业案例的分析、多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手段,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管理上基于小组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创业项目教学管理,引导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依托各自知识背景和创业项目,合理组成创业团队,来参与创业实践的学习,基于虚拟公司各职能部门开展各项模拟教学。

其次重视体验式教学,如将创业市场营销课相关的教学从课堂内搬到课堂外,由班级学生组建不同的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设计营销方案财务方案等,完成体验式的教学任务,在体验中实现教学目标;依托校内本校学生创业企业的典型及校外实践基地,分专题针对性地进行实习,撰写调查报告及编写创业案例,重点学习其创业营销战略。另外,充分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创办并参加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活动。以使学生设身处地去分析研究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产生一种自然、真实和熟悉的感受。

3.4 IT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考核及评价方式

根据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原则,综合运用定量或定性分析,创业教育的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上,由于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内在素质,怎样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式展现出来时评价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对基本素质单元可以采用案例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要重过程,并且课程考核贯穿全过程。以创业营销单元为例,学生带着了解营销案例的目的到营销做得特别好的相关企业实习,然后每人上交一份营销的创业案例,可以采用答辩形式考察学生创业实战能力。对于核心素质单元的创新能力,更应注重激励性,评价在与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创业动机和兴趣的强弱都会影响其创新能力,关键在与学生能挖掘自己在该行业的创新创业潜质,因此可根据课程考核结果,或者企业调查实习报告、创业社团实践、创业比赛、创业虚拟平台参与情况及最后的创业计划书等,通过同学间的互评或者自我评价的方式给予综合评定等级,从而激发其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

[2]王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N].西南交通大学,2011.

[3]项喜章,付晓灵,等.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J].交通高教研究,2002(2).

[4]许继芳.IT人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

第9篇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04-03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倡导。广东76所高职院校广泛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出“订单式”培养、“2+1”、“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全方位校企合作”等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拟通过分析制约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在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对策。

制约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

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保持着健康发展的势头,同时也存在不少隐忧,以下的“四缺乏”现象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缺乏法律支持与政策保障,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 广东省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多数学校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政府行为很少,更少有企业主动寻求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刘合群等发现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校长行为多,政府参与少”、“大型企业多,中小企业少”、“学校主动多,企业回应少”、“顶岗实习多,工学结合少”的现象,这“四多四少”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首先,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许多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的麻烦,不愿接收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其次,广东省中小企业从业人数约占总就业人数的80%,是高职学生将来就业的主要去向,但这些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对大多数员工的要求较低,同时也缺乏长远眼光,看不到校企合作为自身带来的直接收益,不愿进行校企合作。因此,校企合作缺乏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许多校企合作项目成为职业院校的“一头热工程”,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既没有法律法规来规定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相关政府文件来规范企业的行为。目前,我国法律层面的相关文件只有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上述两部法律只规定企业有参与校企合作相关组织的义务,没有规定未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更未明确企业应该享有的权利,因而很难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缺乏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细则 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存在一些法律真空。如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是与高职院校签协议还是与学生签协议?学生在企业实习,是否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和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该如何操作?一旦出现劳动纠纷该怎么处理?又如,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利益怎样分配?此外,由于实习学生的“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目前难以被认定为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造成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资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均享受不到有力的保障。企业与实习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还存在许多盲点,二者容易产生纠纷。目前,我国虽然明确了对校企合作的支持态度,但对校企合作中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的权利与义务缺乏法律规范,合作方的义务及利益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鼓励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办法还不够清晰,可操作性较低。

缺乏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 目前,广东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都是点对点联系,是学校主动出击与每一家企业洽谈,没有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校企沟通很困难。王文槿研究发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方式和时间不一样,需要学校方面做出更灵活的教学安排;同时还发现,第三产业企业愿意采用工学交替、忙时顶岗的方式接受实习生。由于缺乏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单纯依靠学校向社会上每一家企业逐个咨询,或企业向每个学校逐个问询,显然都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收效甚微。

缺乏校企合作监督机制 目前,广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监督制度还不够健全。首先,政府、各级教育职能部门主要是倡导校企合作,尚未成立校企合作监督机构来监督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其次,学生、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的渠道和形式尚未形成。再次,学校和企业内部也没有设置监督机构实施监督。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也影响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经验是促进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良药。

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是行业协会与企业主导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按照行业标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实现企业技能培训和学校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双元制”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典范。德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陆续推出《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保障法》等一系列法规,规定了政府、企业及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德国政府规定所有企业都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然后国家把这些资金按比例分配给企业,非培训企业则不能获得培训基金。此外,各部门、行业、各州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规定行业协会作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自我管理机构,担负着审查管理教育合同、建立专业决策机构、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制定颁布教育规章等职责。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经费来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监督系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日本的“企业教育” 日本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企业教育”模式。日本政府1996年通过建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日本“企业教育”模式的一大特点是企业与职业教育一体化,开展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将教学与生产紧密连在一起。日本政府除通过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规定校企双方责任和义务之外,还进一步加强了宏观调控,为合作企业提供经济优惠政策,如对接收实习生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等;组建校企合作中介机构,为合作双方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互利互惠的激励机制。同时,还建立有效的评估体制,为合作提供监督与保障。

韩国的“产学合作” 韩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法制化的“产学合作”。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 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 000人以下的企业须按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佣保险金。韩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凡拥有2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必须设立职业培训班,否则征收培训负担费。韩国政府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联系,把“产学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明确规定,企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义务化。

虽然德、日、韩三个国家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的责权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德国、日本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韩国的“产学合作”学校与企业双方平等参与,但是各国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都很重视企业积极性的发挥,让企业全程参与办学过程,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义务,强化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校企合作制度的构建上都结合自己的国情、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职教发展内在要求等因素。此外,德国、日本都有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及监督机构。

广东高职院校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构建适合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广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对策

应为校企合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制定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广东省政府应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配套的地方法、行业法、部门法等,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的惩罚条款。法律法规应规定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合作各方在法律约束下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广东省政府还可以运用经济杠杆,调动校企合作双方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应制定对企业的优惠与奖励措施,制定政府对职业院校的优惠措施 广东省2010年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以法规形式对高校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见习做出规定,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虽然条例中规定了“对企业接收学生和毕业生实习、见习并支付实习报酬、见习补贴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但条例还停留在企事业单位“应当”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的阶段,并没有强制性规定企业的义务,因而该条例对企业影响较小,可操作性并不强。广东省政府应进一步细化法规、政策,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以法律形式规定校企合作中的成果归属、权益分配、亏损、违约责任等问题;为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政府可对企业实行专项补助政策,并扣除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对合作效果好并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企业减免税收,给学校增加拨款,鼓励企业与学校积极合作。

应大力扶植、发展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 广东省政府应当大力扶植校企合作的中介服务机构,使校企合作由“点对点”方式发展为“点对面”甚至“面对面”方式。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要汇集学校、企业两方面的信息并双向沟通,使一个学校能够面向所有相关企业,一个企业也能关注到所有相关学校。校企合作中介服务机构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类型结构需求的变化,分析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充分发挥协调、沟通的作用,提高校企合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应建立校企合作监督机构 广东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监督机构。政府应批准成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参与的校企合作监督机构,承担审查管理教育合同、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评价校企合作实施效果等职责。

广东省应先行先试制度创新,主动搭建高职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平台;加大立法力度,加大财政支持政策,通过扶持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及监督机构,促进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广东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为广东省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合群,赵丽洁.广东高职校企合作的良好态势及发展走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1):1-6.

[2]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11-13.

[3]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23-25.

[4]黄燕.日本高职校企合作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02-105.

[5]安荣.日、韩、新三国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启示[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2):1-4.

作者简介:

王惠霞(1972—),女,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