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9 01:13:44
导语:在应用题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生“会做题”是否表明学生已真正掌握了知识?实践证明,不少学生虽然会做题,但如果让他们说一说算理,结果却往往不会令人满意。由此可见,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会做题”,还要致力于让学生“会说题”。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去总结、去发明、去探索规律,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想说
我从讲解应用题开始就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说”的欲望,这是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方法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借助教具、学具、图画、电化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把枯燥的文字加以丰富,使学生想看、想学,从而想说。事实上,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强,学生所学习的新知识一般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要我们在教新知识前组织学生复习互相联系的有关知识,并在复习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就能很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学生说,来实现知识的过渡,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二、创造机会,使学生多说
学生有了“说”的欲望,就要尽力给他们创造“说”的机会,使他们能做到敢说、多说,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而且会使学生尝到“说”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不仅要看他的列式是否合理,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而且要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这一步应该怎样列式”等问题,结合解题,让学生说算理,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
三、逐步提高,使学生会说
会“说”的标准应该是说的完整,说的有条理、有逻辑、有概括、有个性。因此,在培养“说”的过程中,必须本着这些标准,循循诱导,力求说的简明扼要,培养学生的最佳思维方法。
要使学生从“会做题”到“会说题”;必须有一个过程,要经过教师的积极诱导和耐心培养,课堂上要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答案正确与否,都说一说原因。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不同思考方法,都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哪种方法简捷,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要怕说错,说对了要予以表扬,说错了也不要简单否定了事,而应耐心地启发、诱导,也可以让学生轮流说、反复说,直到完全领会为止。
四、以说促思,使学生“会做”
“说”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学生稍有一定“说”的能力之后,就要把思维向解题能力方面引导,通过学生的多说、多议,开拓他们的思维领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得以尽快提高。
一、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应用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本着“以人为本,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学习兴趣”的教育思想,就应用题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在小学阶段运用算术方法来解决;在初中,运用方程、函数、不等式等知识来解决。但不管处在哪个学习阶段,应用题的解决从来都离不开审题、分析、找数量关系、求解、检验等步骤。
(一)见到题目时,学生要克服“畏惧”的心理障碍
温总理曾说过,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其实,很多学生不是没有“做出”应用题的能力,而是没有“做对”应用题的信心。据我的观察,学生看到题目时,往往会认为“这么长的题目且还是应用题,我会做吗?”他们没有做下去的勇气,久而久之,他们对应用题产生了“望而生畏”的心理抵触情绪。我在教授应用题的时候,总是鼓励学生,给他们信心,常说“你们都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这道小题目算什么,再说有付老师在,怕什么?”经过这样的鼓励,他们觉得应用题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如果再能独立地做出一、两道,他们就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接下来的应用题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审题时,把自己视为题目中的“角色”
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前提,然而初中生的注意力不像成人那样集中,往往走马观花地、草草地阅读题目,很难深入到题目中去。为了克服初中生的这些缺点,我的做法是,把自己置于题目中去,充当应用题中的“角色”。例如,一件夹克衫先按成本提高50%标价,再以8折(标价的80%)出售,结果获利28元,这件夹克衫的成本是多少元? 教师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步骤进行,学生听着“无味”,教师也觉得“平淡”。教师不妨对学生讲:“同学们,假设你就是卖夹克的老板,你该如何算成本?”当学生听到自己是老板的时候,对这道题目也产生了兴趣,就把自己当成了“老板”,他们就在想我该如何进货、如何卖夹克、利润如何等等。同时,教师也要把自己当成卖夹克的老板,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教师也是“同道中人”,也只有这样,师生想的问题才一致,才能有“共鸣”的情感感受。
(三)分析问题时,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参与相结合
“教”一定不要离开“参与”,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就像鱼离开水。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教”,教师也一定要示范,没有“示范”的教,学生会无所适从,感觉空洞无物。例如,小华每天要在7:50之前赶到离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数学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华,并在途中追上了他。(1)爸爸追上小华用了多长时间?(2)追上小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在分析这个题目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让一个学生t扮演小华,我演父亲。如图1,我把讲台的最左端H视为家,最右端S视为学校。我先让t从家H向学校S出发,当t走到A时,我则从H处快速出发追赶t,在B处追上了t。此时有几个学生已经理解了这道题目,但还有很多学生不懂,我“趁热打铁”让已经理解该题的两个优秀的学生到讲台上来,一个扮演小华,一个扮演父亲,再给全班演示一遍。如果还有人不会,我再喊两位学生上来演示,直至全班学生都会。
[A][B][H][S][讲桌][讲台][图1]
(四)找数量关系时,教师应多启发学生
孔子在教学原则上推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式的启发教学,强调教师在学生想弄懂而未得,想说而不能的状态下启发、诱导对学生掌握知识最有效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反对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赞成让学生在体验、领悟中得到知识。应用题教学更应如此。找出数量关系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关键时刻,教师千万不可“越俎代庖”。例如,用代数式表示a、b两数的平方和减去它们乘积的2倍。对于这道题目,教师可以分几步对学生进行启发。第一步写a、b;第二步写a、b2 ;第三步写a2+b2;第四步写ab;第五步写2ab;第六步写a2+b2-2ab。在启发的过程中一定要伴随着对“和”“减去”“它们”“2倍”等字词的分析。
(五)求解结果时,教师应“放手”
师生通过审题、分析、综合,列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或不等式,此时教师不宜“独揽大权”,将式子的解答过程也写出来,这样学生就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也失去了深入理解题目的机会,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而且利于学生再次感悟、理解题目。例如,将一批会计报表输入电脑,甲单独做需20h,乙单独做需12h完成。现在先由甲单独做4h,剩下的部分由甲、乙合作完成,甲、乙两人合作的时间是多少?若设甲、乙两人合作的时间是x小时,则很容易得:×4+(+)・x=1。让学生解出答案。
(六)检验结果时,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
解应用题的最后一道关是检验,初中生没有检验的习惯,他们一旦算出结果就会高兴的“跳”,哪有心思检验。应用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有的结果符合实际,有些不符合,所以必须检验。按照“遗忘痕迹说”的观点,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导致最后消退。“检验”应作为思维习惯来培养,常抓不懈,为了让学生不遗忘检验,我们应不断地以提醒的形式强化检验的记忆,直至养成终生不忘检验的习惯。
(七)讲完例题后,切莫忘了配套练习
华罗庚曾说过,学数学不做题目,等于入宝山而空返。如果教师讲了一道题目,而学生得不到相应的练习,他们是很难掌握的。教师讲了一道应用题,应配以类似例题的习题让学生“练手”。做练习题时,教师应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学生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有很多教师喜欢给学生读题目,喜欢提醒学生怎么做。我认为,如果不是非常难的题目教师不要提醒学生,应让他们独立完成,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毕竟考试还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很多时候,教师是替代不了学生的,学生也认为自己“独立完成的、做正确的”才是最好的。
(八)归纳总结时,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是对知识点的回顾和再现、复习和巩固、理解和再认识的过程,此时,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三、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推行的今天,教师应将“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等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彻底摒弃“一言堂”“填鸭式”“灌输式”等教育教学理念。本文正是基于“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思想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有感于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提出了自己有关应用题教学的个人看法。希望能给各位教师以参考。
在教科书中,关于线段的定义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叫做线段。特点: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关于线段图没有定义,词典中也没有解释。可以这样理解:线段图是有几条线段组合在一起,用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人们分析题意,解答问题的一种平面图形。特点:从抽象的文字到直观的再创造、再演示的过程。
应用线段图解答应用题的作用
一是借助于线段图解题,可以化抽象的语言到具体、形象、直观图形。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而且社会经历又少,给理解题意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直观,形象,具体。
二是借助线段图,可以化难为易,判断准确。有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清,借助线段图可以准确的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很容易解出要求的问题。
三是借助线段图,可以化繁为简,发展学生思维。有些应用题数量较多,数量关系学生感觉比较乱,学生容易混。
四是借助线段图,可以化知识为能力。线段图不但使学生解答应用题不再困难,而且借助线段图,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如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根据线段图来编应用题,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还可以直接根据线段图进行列式计算。线段图画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艺术能力的训练。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
一是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基础。有人认为用线段图帮助解题是高年级的事,是比较难的题才使用的方法,中低年级和比较简单的应用题不需要画画线段图。这种认识是不适当的。有的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这么容易的题,我不画图就能理解题意,把题做对,何苦去自找麻烦。教师要讲清,如果从小基础打不牢固,到高年级遇到比较难的应用题,需要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时候,就会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解题的能力就会的大大降低,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所以,线段图的培养一定要从中低年级培养,从简单题入手,从小养成画图解题的意识和良好的画图技能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到高年级才能如鱼得水,应用自如。
二是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是培养学生画图能力的关键。学生刚学习画线段图,不知道从那下手,如何去画。教师的指导、示范就尤为重要。(1)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跟教师一步一步来画,找数量关系。也可以教师示范画出以后,让学生仿照重画一遍,即使是把老师画的图照抄一边,也是有收获的。(2)学生可边画边讲,或互相讲解。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以耐心的指导。(3)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教师给以适时的点拨,要注意让学生讲清这样画图的道理,可自己讲,也可分组合作讲。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体会用图解题的直观,形象,体会简洁、方便、易理解的特点,提高应用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是理解题意,找准对应上的数量关系是培养学生用图解题的重点。线段图不是盲目的画,随心所欲的乱画。教师要指导学生画图重点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读题,全面理解题意,所画的图要与题目中的条件相符合。(2)图中线段的长短要和数值的大小基本一致,不要长的线段标出小的数据而短的线段标出大的数据。图要画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具有艺术性。(3)要按照题目的叙述顺序,在图上标明条件。对于双线段并列图和多线段并列图一定要分清先画和后画的顺序,要找准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所求的问题。这是分析题意和列算式的重点,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
关键词:数学 应用题 教学
小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训练的重点,也是小学数学考试的重点之一。因此,抓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呢?
一、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大家都知道,解简单应用题是解复合应用题的基础。那么,怎么叫做打好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基础?笔者作如下一些具体的分析:
1、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
这是学习解答一切应用题的重要基础。正像有的教师所讲的,虽然应用题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往往有些学生不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解答简单应用题时乱猜算法,或者根据题里的某个词语选定运算方法,这样是不能真正培养起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成不同的层次来教学。低年级要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理解每种运算的含义。例如减法,只要通过摆物品和图画等使学生懂得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高年级再进一步抽象,使学生懂得减法是已知两数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高年级教学分数除法也是从乘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理解的,这样就便于在解应用题时实际应用。
2、使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一项基本功。即使是简单应用题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绝不能因为应用题简单而忽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析清楚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明显的,学生容易弄清的。但是有些简单应用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就困难一些。因此,教学时最好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通过操作和直观,在学生的头脑中对所学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形成了表象,经过多次练习,就能初步形成概括性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教学,学生对每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有一定的分析思路,就不容易发生混淆,也就不需要再教什么计算公式。
二、重视教学解题的一般策略
这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性问题。这在现今的信息社会尤为重要,要使学生成为能够处理信息的人,通过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解题的一般策略是一个重要途径。关于解题的一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条件和问题的收集。
为了解一道题首先要弄清楚题里给了哪些已知条件,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识别或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也是理解信息的过程。在低年级往往要求学生口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到高年级也可以教给学生用图(如线段图)或表解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和表示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说,题里的问题和所需的已知条件都已直接给出。但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的能力,在适当年级也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全的题目。也可以适当出现一些有多余信息的题目,使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来进行计算。
2、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无论解简单应用题或复合应用题,都要认真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条件入手,通称综合法;另一种是从问话入手,通称分析法。综合法比较容易掌握,但其缺点是学生往往看到前面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就进行计算,而忽略后面的已知条件,未从整体考虑。提出的中间问题不一定是解这道题所需要的。从问话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提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
3、拟订解答计划。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继续。就解决一般的问题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在小学数学中,解答简单应用题时则没有必要,只在解答复合应用题时才有必要,而且有时边分析边拟订解答计划边解答,往往与上一步的分析数量关系或下一步的解答合并起来。从掌握解题的一般策略来说,还是单把它划为一个阶段为好。拟订解答计划是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确定解答需要分成几步,每步要解答什么问题。这是分析、推理的直接成果。正确地拟订解答计划,表明学生对所解的题目有了整体上的理解,同时又对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做出了合乎逻辑的规划。能否在解答之前正确地拟订解答计划也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的标志之一。
4、解答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最后阶段。如果说前面各阶段主要是思维的过程,那么这个阶段要产生思维的结果。当然这个阶段也是有思维过程的。例如解答每一步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数,进行哪种运算,如何使计算正确等,都要深思熟虑,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正确结果。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既重视思维的过程,也重视思维的结果,达到正确解答应用题的目的。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往往学生把算法选对了,但把得数算错了;或者竖式里的得数算对了,最后抄错了数。因此这个阶段特别要注意培养细心认真的良好习惯。
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大多还是采取先讲例题,然后训练,训练也是学生先做题,之后教师再讲,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样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教师感到应用题难教。学生因此对应用题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采用题海战术。怎样改变这个现状呢?重要的问题在于改进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应用题就内容讲,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但不管怎么变化,总有规律可循。
1. 抓审题不会审题是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由于应用题叙述中数学语言与生活化语言的差别,加上数学抽象的特点,学生对理解题意往往产生困难。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做到读准题,找准已知条件、问题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可以借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课件、画示意图等辅助手段帮助理解题意。使应用题的教学更生动、丰富。使数量关系更形象直观地显现出来,减缓思维坡度,为分析作好铺垫。
2. 重分析分析数量关系,其实就是找应用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小学阶段的数量关系都是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并经过对同一类数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得到的。应用题都必须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通过数量关系的教学,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而且通过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3. 巧练习
3.1设计练习要有一定的目的,排好题组,做到有的放矢。如引入练习要起桥梁作用;新授后的练习要起巩固作用;拓展练习要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作用。使中等生和差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使优等生对所学知识得到思维拓展。
3.2在设计练习时,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提高。所以练习设计要有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练习的设计应分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三个层次。同时习题既要有一定的量,又要避免机械重复和过量的现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7―0089―01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教好这部分知识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分清题型,明确数量关系
学生会正确地分析应用题,能根据已知条件找出表明数量关系的词语,并由此进行判断、推理是列式计算的基础。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首先要判断是哪个类型的应用题。如果条件里给出了路程和时间(速度),就可以明确为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如果条件里给出了工作效率和时间,就可以明确为做工问题的应用题;如果条件里只给出了几个工作时间,再没有其他量,那就明确为归“1”问题的应用题;如果条件里出现了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就明确为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在正确判断题型之后,就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认识两个条件之间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二、列式计算,理清思路顺序
对于复合应用题的学习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而列综合算式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列综合算式应在列分步算式的基础上进行。如一块钢坯重150千克,先截下60千克做40个同样的零件,照这样计算,余下的钢坯可以做这样的零件多少个?从问题中可以看出,首先要算出余下的,那么就要从总量中减去先截取的,然后从“照这样计算”引导出第二步求单位平均量(60÷40), 第三步用余下的钢坯÷单位平均量,这样分析后,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就很简单了。
三、复述讲解题意,加深理解深度
复述、讲解分析的过程、列式的依据,不仅可以掌握某一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学生对题意是否理解透彻。这一训练,对于启发学生自觉地把数量之间的关系,从具体的事例说明概括为一般的法则或特性,并且进一步加以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学生会复述讲解题意,既可以提高应用题教学的质量,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把自己获得知识的有关信息反馈给教师。
引导学生复述讲解,开始阶段可以采用问答式进行。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连贯地讲述题目的结构特征,计算方法和选择算法的依据。以分数应用题为例: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还剩多少吨?就要引导学生说出已知的条件有几个,单位“1”是谁,“用去的”怎么求。学生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流畅地说出“原有的减去用去的就等于剩下的”这一等量关系,就表明其完全掌握了解答此类应用题的方法。
四、改编、自编应用题,提升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编题是提高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通过自编应用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也能使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自编应用题,学生的思路会变得更清楚、明确,叙述和判断会变得更有把握和根据。通过改编应用题可以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融会贯通,并且能深入地理解不同类型题目的内在联系,逐步认识各类应用题的来龙去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灵活地应用知识,进一步认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改编应用题是自编应用题的基础,在训练自编应用题前,应先训练改编应用题,为自编应用题打好基础。在改编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对同一应用题的条件进行改编,也可以对问题进行改编,形成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训练模式。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这些问题有的出在教材内容设计方面,有的则出在教师的具体教学方面。概括来讲,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内容设计失当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材所选用的学习素材,都存在过于注重数学内容教学的问题。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教材的编写多集中在数学公式或题目的罗列上,忽视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容的设计。这样就使得教材在整体上显得沉闷而无趣,多数学生对教材提不起学习兴趣,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也只能按照教材设计进行教学,从而使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存在着此类问题,教材编排多注重原理性内容,缺少实际案例、趣味故事解析之类的内容。
2.教学方式、方法存在问题
教学中相当部分的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众所周知,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特点的独特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精力不集中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又不能很好地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学习,那么想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3.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也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
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学到的数学理论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普遍会感到比较吃力,久而久之,会影响其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小学生在思维上普遍存在灵活性较差的问题,由于其刚刚接触相关知识不久,对学习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总是会采取固定思维进行思考,这也影响到他们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两点思考
1.选择更为合适的小学数学教材
针对上面所提到的现今所选用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进行教材选择上,就要倾向于选择那些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能够将教学理论和具体实际完美结合的教材。选用此类教材,还要特别考虑到小学生的自身实际,尽可能地选择那图文并茂、简单易懂且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要让学生拿到教材能够真正喜欢,并愿意主动进行学习。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最好地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尽可能地做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激发其学习应用题的兴趣与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不应太高,开始只让学生看图或用学具摆一摆后,试着叙述图意。如这样一道题:“ 1只小兔子玩皮球,又跑来2只,一共有3只小兔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看图或动手摆一摆后,能完整地说出三句话,这时再过渡到教师口述图意,启发学生说出得数,如“草地上有5只小梅花鹿,跑走了3只,还剩下几只”。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思考空间。在进行应用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来设计题目,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应用题的兴趣。如以学生们普遍比较喜爱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相关动画形象来设计题目:“喜羊羊要过生日了,小伙伴们为他准备了精美的礼物,其中美羊羊在超市给他买了50份糖果,沸羊羊也在超市给他买了30份糖果,问美洋洋和沸羊羊共同送给了喜羊羊多少颗糖果?”这道题适用于低年级特别是刚上小学的学生,这样的题目虽然简单,但是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与动力。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而这对今后他们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则要注重其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如这样一道题:“一辆货车从A城到B城需8小时,一辆客车从B城到A城需6小时。两车同时相向而行,问多长时间后两车可以相遇?”从表面上看,这道题是相遇问题,但是采用一般的相遇问题来求解,难度很大。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常规,启发他们从另一角度来对题目进行解答。可以将此类题目转化成工程问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1/8+1/6)。
关键词:审题;分析;改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51-02
众所周知,小学生好动、好玩、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但是,小学生又具有旺盛的精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注意讲究课堂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谈谈笔者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指导审题寻找解题的思路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认为:“思维的运动形成通常是这样的:有意识的研究——潜意识的活动——有意识的研究。”两步计算应用题是一步简单应用题的发展和延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一步简单计算应用题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要求学生懂得题目的每一句话。然后指导学生划一划,写一写,即在读题时划出条件和问题,写出基本数量关系式,在划的过程中让学生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间的数量关系,在写划的过程中打开解题思路,比如:
二年级一班栽树54棵,二班比一班少种9棵,两班一共栽了多少棵?
用横线划出直接条件,用着重号划出间接条件,用波浪线划出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所求的问题。这样利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从而很快地找到了解题的方法:要求“两班一共栽了多少棵”需要哪两个条件。一班栽了多少棵,怎样求出二班栽的棵数?我就边分析边写出数量关系式。
一班栽的棵树+二班栽的棵树=两班总数
54?摇?摇?摇?摇?摇 比54少9
?摇?摇?摇?摇?摇?摇 (54-9)
通过以上的数学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能力。
二、指导分析题、图、式、结合训练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解答二步计算应用题也可以要求学生画简单的线段图。因为线段图能直观地揭示应用题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不断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寻找解题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根据题意看懂线段图,并在图中标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通过看图填数量关系的训练,寻找解题思路。如:小强家养了100只鸡,养的鸭比鸡少15只,鸡鸭一共养了多少只?
首先,指导学生边读题边看图,看懂线段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启发学生根据题意在线段图的括号里填上数量关系,接着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00+(100-15)
通过这样的线段图分析,把应用题的抽象文字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标式,既形象又直观。而且化难为易,实现了两个转化,既把抽象的文字应用题转化为直观线段图,又把直观线段图转化为数学算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指导学生改编应用题,提高解题能力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的生活、言行如同艺术家一样;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就是这样认为的。”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应当指导学生会改编应用题,提高解题能力。同时,为了强化学生两步计算应用题的题型结构,还应该指导学生改编应用题训练,在改编中使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两步应用题的题型结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编应用题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由一道简单应用题,改变条件后成为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如:商店里有100个篮球,卖了40个,还剩多少个?教师指导学生审题,分析,列式计算,让学生掌握以后,将第二个条件,“卖出40个”改编为“卖出5盒,每盒8个”,成为两步应用题的间接条件,把它变成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然后又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建立两步应用题的题型结构。
2.由一道简单应用题,改变问题后变成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如:我校买来白色粉笔80盒,彩色粉笔比白色粉笔少50盒,买来彩色粉笔多少盒?将问题“买来彩色粉笔多少盒”改为“一共有多少盒粉笔”就成了两步计算应用题,这样改编既能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3.把一道连续两句应用题,改编为两步计算应用题。如:1路公交车原有乘客25人,到站后下车了8人,还剩下多少人?又上车了10人,现在有多少乘客?去掉第一问“还剩下多少人”即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计算后让学生进行比较,悟出第一问就是把间接条件转化为第二个直接条件。
4.把两步应用题编成一步计算应用题。如:学校原有小皮球15个,排球比小皮球少5个,一共有多少个球?让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间接条件,再把间接条件,改编成直接条件,有排球10个,成为一步解答的简单应用题,通过这样的练习,能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29-02
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为高年级学习应用题扫除障碍,有经验的教师从认数开始,就有计划地进行应用题的启蒙教学。笔者在此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结合认数、计算,使学生正确选择单位名称
一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难点之一,是选择单位名称的问题。学生往往都用“个”“只”来代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认数、计算教学中,应采用实物、图片、幻灯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选用单位名称。如学生数数时,要求说准单位名称:1支铅笔、2把尺子、3张桌子……计算时,教师要边读边算,如2支铅笔拿走1支,还剩1支(2-1=1),2朵花加2朵花,等于4朵花(2+2=4)。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单位名称,为今后学习应用题做好准备。
二、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的意义
讲加、减法意义时,按照例题的内容,由动到静演示给学生看。如讲加法意义,先让2个学生做游戏,再让1个学生由远而近跑来,这时3人一同做游戏,可得到算式2+1=3;讲减法意义,用活动教具演示:飞机场上停着3架飞机,其中1架由近到远“飞走”了,飞机场上还剩2架飞机,得到算式3-1=2。学生从变化的过程中,领悟到2+1=3,是把2和1合起来等于3;3-1=2是从3里面去掉1,剩下2。在此后的练习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动手摆摆学具,画画图。如要求学生观察:课桌左边摆2个苹果,右边摆3个苹果,合在一起是几个?再如按照算式“6-2”摆图形:先摆6个,再拿走2个,还剩4个。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把“合起来”“拿走”的动作与加、减法的基本意义建立起联系,有利于理解加、减法意义,为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
三、充分运用直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一)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
其具体指导方法是:
1.引导学生根据特殊标记,按顺序看图。如下图,物体分两部分圈起来。如果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则指导学生看图时应该先看部分后看总体。如果表示要去掉虚线圈里的数,应该按照从总体到部分的顺序看图。
2.根据图中物体的运动方向看图。如下图,“游走”和“飞来”一个表示原有数量减少,一个表示原有数量增加。
3.根据图中事物的特点看图。如下图,要指导学生根据文字提示看图。
学生初步掌握了看图方法后,观察能力会得到较大提高,有利于学生理解图意。
(二)教会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
在教学加、减法意义以前,通过数图上物体的数量,训练学生看图说一句话。如“草地上有3头牛在吃草”“桌子上放着4本书”等。
开始教学加、减法意义时,训练学生看图说两句话。如“树上有2只猴子,树下有3只猴子”。教师添第三句:“一共有几只猴子?”
从教学认数6开始,训练学生说三句话。第三句话最初可以是叙述式(如小华家养了4只母鸡,2只公鸡,一共养了6只鸡),逐渐引导学生从叙述式过渡到问题式(如红红做了7个纸风车,送给同学3个,还剩几个)。
教学认数10以后,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说一幅图的图意。如:“平平家有5只大鸭,5只小鸭,一共有几只鸭?”或“李立家养了5只大鸭,养小鸭的只数与大鸭的只数同样多。李立家共养鸭多少只?”还可以说:“妈妈买了大鸭和小鸭一共10只,其中有大鸭5只,有小鸭几只?”……这样的训练,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应用题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会学生看图列出算式
第一步,填补算式。指导学生看图把不完整的加、减法算式补充完整。使学生领悟到,算式中的数字与图中物体的数量相对应,计算的方法要符合图意。
第二步,看一图列一式。在教认数5以前,教师向学生提供明显示意计算方法的画图,让学生看一幅画,列一道算式。如
第三步,看一图列二式到四式。从教认数6开始,教师向学生提供不明显示意算法的画图(如下图)。
训练学生列两个加法算式(2+4=6;4+2=6),或两个减法算式(6-2=4;6-4=2),还可以列加、减各一道算式(2+4=6;6-2=4)。教认数9时,就要求学生看一幅图列四道算式。如
在教学中,看图、说图意、列算式有机结合,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为以后理解应用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合表格应用题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常用的数学语言
教学时可以先出示直观图,让学生说图意。
第一句话:电线上有4只燕子。
第二句话:又飞来2只,
第三句话:一共有几只?
再把这三句话的内容填人表格内,分三个层次出现。
(1)两个条件中的数据都用图来表示。
(2)一个条件用图表示,另一个条件用文字表示。
(3)两个条件都用文字代替,只是把题中讲的事物对象用图表示。
让学生逐步用文字代替图示,为学习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好衔接。
除了表格题目安排要由易到难外,对学习的要求也应逐渐提高。
第一步,要求学生看了表格题以后,能像看图一样讲三句话,从而了解直观图与表格应用题的相互联系。
第二步,要求学生看了表格题以后,分别从四个方面说四句话:这道题说一件什么事,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算什么。使学生初步接触一些规范的数学语言。
第三步,通过教师提问,使学生了解:表格题里,先告诉的是第一个“条件”,后告诉的是第二个“条件”。题目最后要求我们算的叫做“问题”。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对“条件”“问题”有进一步理解,为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作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