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6 03:19:13
导语:在药学实验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临床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新兴学科。它以人为对象,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吸收利用其他邻近学科的知识,内容涉及临床用药实践与研究的各个领域[1],是药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一门必修课。临床药理学发展历史不长,其教学内容和形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实验课,目前没有正式出版和统一的实验教材,各个学校根据本校教学条件各自编写教材,教学形式也基本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在传统的教材、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继承性教学方法下,学生易产生畏难甚至厌学心理。如何开展临床药理学的实验教学,注意理论与临床用药实践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药学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未来临床药师是现今临床药理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几年,我校药理教研室根据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在临床药理学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革,现介绍如下。
1根据培养目标,精心编写、修改实验教学内容鉴于目前没有统一出版的临床药理学实验教材,在我校药理教研室以往开设的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兄弟院校开设的相关实验内容,自编了新的实验教材。根据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医药复合型人才及药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大都是做临床药师,要求他们必须熟悉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能够指导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合理安全用药,并能开展临床药物科研工作,为此我们精心挑选了临床病例用药讨论、药物不良反应(ADR)相关知识讨论、药物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药物临床双盲双模拟实验设计4个内容,每个内容6学时。重点培养学生对临床药物合理、安全应用的能力,提高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与药物临床研究的能力。
我校以往的临床药理学课程开设的实验内容主要是临床病例用药讨论。根据现在药师的工作职责范围,这些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未来药师的培养。药师的职责已由简单的配方发药扩展到走向临床,直接参与临床用药与科研。且理论课学时有限,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涉及的知识面有限,同时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受到限制。如在学习新药的临床研究设计要求章节时,共4学时,学生对于一个完整的药物临床实验方案的具体设计、注意事项、流程等认识不足,有必要开设这方面的实验来弥补。且我校的附属医院是新增的国家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基地,有开展实验的很好条件,故我校药理教研室开设了药物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药物临床双盲双模拟实验设计。ADR危害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提高对ADR的认识也是我们医药工作者工作的重要部分。我们挑选了2个关于ADR的专题节目视频录像作为教学材料,引发学生的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ADR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到临床上挑选一些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病例作为临床用药分析讨论的病例,让学生根据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制订药物治疗方案。这种病例既真实又具体,培养了学生对药物合理、安全运用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设置满意度达到了100%。[论/文/网LunWenNet/Com]
2选择适宜的开课时间,挑选合适的教学人员各院校药学专业的临床药理学,一般都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开设。我校药理教研室选择在大四学生下临床实习之前开设临床药理学。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概论,具备了一定的药物和临床医学知识,能够把药物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更好地学习、理解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安全使用,更重要的是对即将到来的实习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如通过对临床病例用药的讨论,学生提前熟悉了医嘱的书写和临床上常用药物的商品名,进入临床实习后能够很快适应实习工作。我校临床药理学共72学时,理论占42学时,实验占30学时,实验课的比重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掌握。学生对此表示很满意。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边缘应用型学科,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还要熟悉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很多学校的临床药理学教师就是基础药理学教师,对临床上使用的药物不熟悉,存在着临床与教相学脱节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我校药理教研室这几年引进了一些获得药理学硕士学位的临床医生组成临床药理学教学组,这些教师本科学的是临床医学,并从事过临床医疗工作,有着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用药经验;通过三年的药理学硕士课程学习,其掌握了丰富的药物知识,能够很好地把医学与药物知识以及临床用药经验灵活地结合运用,并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此特长。
3以学生为主,开展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既往的临床药理学教学大体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它以在“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中获得间接经验为特点,课堂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处于消极接受的地位,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积极推行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强化能力与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它通过教师指导选题、学生独立探索、小组交流、班内讲评、总结提高5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共同讨论、各抒己见、互相激励,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教师的指导则表现为示范性讲授,平时启发思维、答疑解难等。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2]。下面以病例用药讨论为例,讲述我们如何在临床药理实验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
我们把每个实验分为两次课,每次课3学时,学生6人一组。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病例,根据病例中提供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原则,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共同探讨、制订一套药物治疗方案。要求收集好治疗方案中所用药物的类别,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资料。上第一次课时,每组派代表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汇报本组的治疗方案及用药选择依据,全班学生讨论该组的用药方案是否合理,应如何改善该组治疗方案,教师在其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通过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加强了对理论课中所学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药物合用方面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大大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短时间内接受了较多的信息,了解了新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商品名,尽快适应了当前临床用药,跨越了教科书上所讲述的药物与临床实际用药间的“鸿沟”,提高了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临床用药变化的能力。治疗方案讨论后,教师再把临床医生的药物治疗方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查阅临床医生所用药物的信息,评价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有无合理性。上第二次课时,同样每组派代表发言,就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做出评价。通过对临床医生治疗方案和医嘱的学习、评价,学生提前熟悉了医嘱的书写,对以后作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指导医务人员及患者合理用药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用药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模式,强调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密切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也突出了实用性很强临床药理学的特色。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的满意度达到了100%。[论-文-网]
参考文献:
要探究素描的形式语言,首先要从形式语言基本要素入手,只有在了解形式语言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使用这些元素构筑复杂的画面,下面我们就形式语言基本要素做一些了解。
1.在数学上,点只有位置,没有大小和方向,但在造型上,点不仅具有大小还有形状,圆形的点只有大小和位置,没有方向,其他形状的点,不仅有大小,位置而且还具有方向。越小的点,点的感觉越强,越大的点,面的感觉会越强。线有直线、有曲线,有整齐的几何线、也有徒手画成的自由线,不同的线条给人不同的感受,水平线具有平静、亲切、开阔、舒展的视觉感受,垂直线有生机、对抗、永恒的视觉感受。倾斜线具有动感、紧张、刺激的视觉感受。曲线给人流畅,轻柔的感觉。粗的线条给人以强壮,结实,力量、稳定、朴实、憨厚的感觉,细线给人轻快、锐利、阴柔、优雅、灵活、瘦弱等感觉,粗线有前进感,细线有后退感。以上描述只是线的普遍属性,不同人画的线条,不同的线条组合会产生各种各样新的感受。比如线条的方圆、疏密、长短等变化,毛糙、光滑、流畅,涩滞、轻重等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探索各种线条的个性特征和可能性。面有几何形的面、有机形的面、不规则形的面以及偶然形的面,其中方形、圆形、三角形称为三原形,其他一切形状都是由三原形衍化派生出来的,方形具有端庄大方之感,圆形给人亲切、活泼之感,三角形给人锐利、冲动、对抗之感。
2.画面黑白灰的布置安排。处理画面黑白灰关系,首先考虑的是画面大的调性,是高调的,中调的还是低调的画面,然后考虑画面是采用长调还是短调,在大的调性明确的基础上,考虑黑白灰的面积对比关系和位置安放。面积关系避免平均分布,缺乏对比关系而使画面平淡,位置关系主要考虑形的高低,前后以及平衡关系。
3.肌理的应用可以丰富画面的效果,不同画面肌理会给人带来不同视觉感受,因此,我们在素描过程中,要尽量挖掘新的肌理的制作办法,尽可能制作出全新的,能和画面表达诉求契合的肌理效果,那么,我们如何实现丰富变化的肌理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工具材料以及如何使用工具材料上做文章,不同的工具材料加上不同的制作手法,能够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视觉肌理效果,我们通过涂绘、刮擦、压印、拓印、喷洒、熏烤等手法,通过肌理的制造和使用表达物象的质感。如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温暖与寒冷等等。
二、在我们对设计素描的基本元素了解的情况下,如何应用基本元素组织画面呢?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形式结构的原则,形式结构的原则有变化统一的原则、对称与均衡的原则、比例与尺度的原则、节奏与韵律的原则、条理与反复的原则、整体与局部的原则、对比与调和的原则、条理与反复的原则、空间分割的原则、图底关系的原则等等。
1.统一与变化是构成画面的基本法则,其他法则都在统一与变化的统辖之下。统一起主导作用,变化起从属作用,统一强化画面的整体感,变化起到活跃气氛,避免单调死板的作用,统一和变化在一个画面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变化的统一画面会死气沉沉,没有统一的变化画面会杂乱无章。在一个画面中,要形成统一的形式基调,才能使画面和谐,就线条来说,是以直线为主,还是以曲线为主,以水平线为主还是以垂直线为主;就形状来说,是以方形为主还是以圆形为主,以规则形为主还是以不规则形为主;就肌理方面来说,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以喷洒形成的肌理为主还是刮擦形成的肌理为主等等。一个画面中,光有统一的因素还是不够的,这样会使画面显得单调,沉闷,所以在大统一的前提下还需要变化的因素,比如以方形为主的画面中加入圆形或者三角形,以形成变化活跃的因素。
2.尺度与比例是构筑画面的重要法则,恰当的比例关系能够形成具有美感的协调的画面,希腊人自古以来就在研究比例,其中黄金比尤其有名,雅典帕特农神殿屋顶的高度与屋梁的长度就是黄金比,米罗的维纳斯雕像的重要尺寸都含有黄金比,近代的绘画作品大多用到黄金比,黄金比为我们设计画面提供一种选择,但不是唯一的标准,除了黄金比还有其他的比例与尺度,如根号矩形和各种数列等等。
3.对称与均衡,对称给人端庄、稳定的感觉,示人理性、秩序的美感。自然界当中随处可见对称的形式,如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对称性构造,体现了协调匀称的美感。均衡体现了力学的原则,以同量(心理感受的量)不同形的组合方式形成稳定而平衡的状态。对称和均衡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对称端庄静穆、安定均匀,但因为过分均等而显得死板单调,均衡有生动活泼、险绝运动的感觉,但会因为变化太大而失去平衡。
4.整体与局部,整体和局部是一种主从关系,局部服从整体的关系,整体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局部,一个画面点线面安排,黑白灰的布局都要服从整体的需要使画面各构成要素间形成恰当的关系,使各要素互相协调,互相依存,而不是各自为政。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也就是说,各个局部的相加不等于整体。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在《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指出:“知觉形式的本质特征是在知觉中每一单独的因素只有处在与所有其他因素的关系中才具有意义;一切大小尺寸、一切光影、一切色彩等等,都只有相对的价值。每样东西都取决于相互的关系,每样东西都影响到别的东西的价值。因此,当我们说到总体印象时,我们指的是直觉形式中所有因素的相互协作产生的效果”。
5.节奏和韵律是周期性、规律性的运动形式,构成节奏与韵律有两个主要的关系:一是时间的关系,主要指运动过程中形状排列所形成的起伏变化与断续停顿的“节拍”;二是力的关系,指抑扬顿挫交替产生的强弱变化关系。节奏指的是节律运动中强弱高低的有规律的变化,而韵律指的是在节奏基础上形成的富有情感起伏的律动。音乐中依靠节拍体现节奏,而绘画是通过形状、线条色彩等体现节奏。
6.对比与调和,对比形成变化,调和趋于统一,对比和调和相反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对比没有调和的画面会过分生硬、刺激,而只有调和没有对比的画面则会单调、乏味。在艺术实践中能够灵活应用对比与调和的手法形成既富有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的画面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从许多方面应用对比手法:如虚实对比、疏密对比、曲直对比、长短对比、大小对比、粗细对比、枯润对比、刚柔对比等。调和,一方面使画面中占绝对优势的某种元素统辖全局,对比的元素居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是在相互对立的元素中寻求共同的点,使二者冲突得以缓和,从而实现新的平衡。
7.条理与反复,在构成画面时将繁乱的元素梳理成有序的状态,称为条理。将相同和相近的形状重复出现在画面上的状态,称为反复。反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同形反复,一种是相似形反复。
8.空间的分割,如何去分割空间,是决定画面大的格局的关键。空间的分割有等形分割、等量分割、渐变分割、相似形分割、黄金分割、自由分割等,无论我们采用哪种分割方式构筑画面,对空间的分割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近5年来,主讲化学专业本科生主干基础课分析化学及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色谱分析,每年承担化学学院本科生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测量与计算实验、化学合成实验,生命科学院及其他院系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主持校级实验教改项目“化学理科本科生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并主持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多项。
主编及参编《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化学测量实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蛋白质多态性的微型化学发光成像检测方法研究”“蛋白质多态性的纳米基质辅助化学发光成像方法的研究”和“蛋白质的二维电泳分离-直接化学发光成像检测新方法研究”。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50余篇,近5年在SCI收录刊物发表影响因子大于4.0的论文9篇。被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Analytical Chimica Acta,Talanta等国际刊物聘为审稿人。承担了“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字画鉴定”的文化部社科基金,并被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和《走进科学》栏目作为专题进行了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立于1998年,于2006和2007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998年,化学系(2005年撤系建院)将原来分属于各教研室的教学实验室与大型测试仪器室整合成立了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负责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5个院系本科生的化学实验教学,继续教育学院本、专科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育,以及全校文理科本科生的化学实验选修课。中心统一安排实验教学课程和聘任实验教师,实现了“人、财、物”的集中管理。
集中精力与优势资源,分三步建设高水平示范中心
第一步:打破“教辅”模式,实验独立设课
1999年,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心从师范院校特点出发,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学校“综合性、有特色”办学思想指导下,打破以往实验课依附理论课的“教辅”模式,在化学一级学科平台上,以“一体化、多层次”的形式独立设课,重新确定高师本科化学实验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构,强调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理念在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全面科学素质、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完善、更新了基础型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实验,减少了验证型实验;加强了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课程的内容。同时,结合师范教育特色和优势,在原来二级学科教学实验的基础上,优化重组实验内容,形成了“夯实基础—综合提高”实验课程。综合设计实验的大多数实验项目是由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而来,与“夯实基础—综合提高”的实验课程一起,形成完整的“基础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新体系。
第二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造多途径、多层次的开放实验室模式
2002年,中心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每学年开设教学实践周,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将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成学生的实验课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增加结合科研前沿的实验,开设绿色化学实验,并给予大力支持;对低年级学生施行课内外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验教学中心每两年举办一届“食品分析大赛”及“实验教学课件制作大赛”,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场地和仪器设备,让学生自选题目,自定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创造了多途径、多层次的开放实验室的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大大加强。
第三步:加强实验教材建设,打造实验精品课程
在实验教学新体系推动下,中心教师教学相长,加强实验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2006年起,针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中心组织编写出版了适合师范生特点的化学实验系列教材8部。由实验教师主编的《基础化学实验操作规范》《化学测量实验》等4部实验教材被选为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中心教师主讲的课程中有3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被评为教育部双语示范课,5门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化学综合设计实验》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标明中心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在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及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中的成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优秀的实验教学团队
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过程中,欧阳教授尤其重视实验教学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中心始终以强技能,高水平,能够承担综合型、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指导思想,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心实验课实行主讲实验教师负责制,采取多项激励措施,正面引导与鼓励更多的学术带头人承担实验课教学、课程改革与建设任务,同时充分发挥化学学院名教授的科研优势,以高水平的科研为依托,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