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0 08:09:22
导语:在融合通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几年来世界电信日确定的主题中,“电信”逐渐被“信息通信”之类的字眼代替,今年“5.17”更被国际电联确定为“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一切都在证明,传统电信业已经日益步入信息大融合的浪潮中来。
信息大融合时代近在咫尺
对用户来说,电信早已不再是供不应求的奢侈品,而是人人可用的日常工具。固网、移动电话、互联网,这三大电信网络及其终端已逐渐覆盖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但与令人惊叹的用户数“量变”速度相比,电信的“质变”却滞后得太多,如无论是固话还是手机和互联网,在多数人手里并不比五年前有明显不同的用途。
这样的现状,显然是电信业和用户都不乐于见到的。对电信业来说,这意味着原来丰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稀薄、高速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而对用户来说,虽然现在电信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但使用到的却并不是称心的产品和业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即使是看起来相似的人群,也可能对信息、应用在某些细微处有完全不同的需求。而不同的传统产业、企业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利用不断丰富的信息通讯手段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效益和利润。在无法选择的时候电信客户们只有听凭运营商们安排,但这并等于他们满足于处在这种封闭、被动的境地,使用同质化的产品。
正在形成的信息通讯业就是要建立一个信息大融合的“自由王国”,使客户享受到更多的信息、应用、业务以及无缝的通讯服务,而无论客户在哪里、用的是什么网络、终端。信息通讯技术、网络、应用、业务的不断创新、融合,都既有力推动这个自主、开放、个性的“自由王国”形成,又会使这一过程充满了艰难。以与客户直接接触的业务层面来说,现在分散在不同网络、终端、运营商中的语音、数据、视频、流媒体、多媒体等业务就需要被汇聚在一起,在各种网络、终端上实现无缝、灵活地共存。而这,目前的网络和电信平台是无法完美实现的。现在,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提供商,都在尽量将各种业务打包提供给客户,但随着新业务不断涌现,以承载语音业务为目标的网络或平台正越来越不堪承受压力。电信业要取得进入“自由王国”的通行证,以往建立网络、平台的模式必须进行颠覆性的变革。
一体化平台为信息融合奠基
传统电信业务收益与所占网络资源密切相关,承载话音的网络是决胜市场的核心资源。为达到最佳通话效果,遵循的是一种业务建一种网络、一个平台的思路。而信息通讯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从技术层面到网络层面、运营模式层面、业务层面,都在时时变化。如果仍按原来模式建网,一方面造成的高额建设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将使任何一家运营商无法承受,更重要的是各种跨网和融合业务要么难以开展,要么会造成昂贵的没人用得起的价格。
目前IP多媒体系统(IMS)作为核心网演进方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投入商用部署,从而实现互联网、固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在此基础上采用成熟的商业通信套件(BCS),就能够向广大企业用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融合通信服务。
运营商成为市场主导者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多习惯于采用通信或IT厂商提供的融合通信解决方案,运营商往往只能充当数据传输通道的角色,获得收益非常有限。随着3G商用和无线宽带接入的发展,为运营商带来了一个掌握主导权的良机:通过部署IMS和商业通信套件(BCS),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势,搭建起涵盖固网和移动两种接入方式的企业网络融合服务体系,在市场上确立优势竞争地位。
商业通信套件(BCS)是爱立信开发的一套融合通信业务解决方案,于2009年6月正式推出,是业内第一个基于IMS核心网架构实现企业网融合服务的商用产品。运营商采用BCS可以为企业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统一通信服务,并通过在线状态通知、消息传送、聊天、视频、来电管理、文件共享和企业名录等简便易用的网络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运营商通过BCS向企业用户提供的融合通信服务,不但技术架构简单、接入方式多样、功能强大,而且通信质量有充分保障,企业用户的使用成本也更加低廉。
发展企业融合通信服务三要素
现阶段运营商要发展高质量的网络融合通信服务,并在企业用户市场上占据卓越优势,网络架构的全IP化、移动宽带接入和IMS是必备的三大要素。
通信网络向全IP化演进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全IP的通信网络可以让运营商将话音和数据业务集成在一起,探索全业务运营模式,因此是运营商必然的发展方向。
通信的移动性是企业用户对通信方式的一个关键需求,而且能够带给企业网络通信以更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现阶段不断完善的商用3G网络,则为运营商发展包含无线宽带接入方式在内的网络融合通信服务做好了准备。
目前IMS已经被公认为核心网的未来演进方向,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以IMS为基础发展多媒体增值业务。IMS架构能够确保业务提供与终端的类型和接入方式无关,支持终端在不同网络间漫游,充分满足企业用户对通信业务灵活性的需求。与开放的互联网通信服务不同,IMS支持策略控制并提供QoS保证机制,形成突出的竞争优势。此外,IMS架构还设定了由归属IMS网络对用户进行控制,这种控制方式有利于运营商对网络的控制和管理,而且还使运营商真正成为业务提供商,掌握稳定的企业及终端用户,巩固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BCS让企业办公更自由
当前,在国务院提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并正式提出了关于三网融合实施的具体措施和目标后,我国三网融合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在三网融合条件下,通信网络技术、市场结构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而对当前的监管制度和政策也提出了挑战。三网融合趋势下,传统的资费调控政策和措施难以继续维持、适应通信业三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对资费管制制度、政策和相应的措施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是许多国家在通信业融合发展大趋势下的普遍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三网融合趋势及对通信监管带来的挑战
所谓“三网融合”,简单说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互相兼容或相互渗透、逐步演变为可提供包括视频、语音和数据等多媒体业务的综合信息平台的过程。三网融合趋势下,传统的电信行业、互联网行业和广电行业相互渗透,相互进入,行业界限模糊,逐渐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通信行业。传统的行业监管制度和相关政策受到严峻的挑战,必须加以变革才能顺应三网融合的行业发展趋势并推进这一进程。从资费监管角度看,三网融合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制主体亟待明确统一当前我国政府颁布的《三网融合加快推进政策》,虽然明确了三网融合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但对相关监管主体的改革并未明确。传统上,三网分属不同的行业,各自有不同的监管制度。传统的电信行业往往处于较为严格的电信管制框架之下,侧重于针对网络实施经济监管。广电行业集合网络和信息内容传播与一身,侧重于实行网络和内容的纵向一体化监管。
2.市场竞争主体增加,管制客体复杂化融合趋势下,电信行业的内涵已经进一步扩大至信息通信行业,市场竞争主体也从传统上所说的电信运营商,扩大到包括广电网络运营商甚至电力提供商,此外各种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以及各种新媒体和互联网企业,都可以看作是新概念的信息通信产业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商业模式和利润来源与传统的电信运营业完全不同,这就对传统电信监管体系中,将监管对象集中于固定运营商或者在位运营商的做法提出了挑战。
3.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带来影响传统的电信市场中,我国宽带接入业务由工信部负责监管,定性为电信增值业务,采用许可证管理,由于监管层面矛盾,大部分有线网络未能获得宽带接入业务许可,被排除在宽带市场之外,宽带接入市场竞争不足。三网融合后,广电获得了经营宽带接入业务的许可,宽带接入业务的本地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竞争加剧。但广电没有互联网骨干网资源及出口带宽,互联互通中网间结算的企业定价行为、互联互通中的歧视性对接行为带来新的监管难题。
4.融合趋势下,信息内容定价带来的困扰三网融合条件下,产业价值网上下游各环节的联系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而引发更加复杂的企业间批发业务的定价问题和监管问题。以IPTV为例,根据我国三网融合政策,“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和管理已明确了由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负责,除广播电视台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IPTV传输服务,手机电视分发服务交由电信负责。电信运营商要从事IPTV业务和手机电视业务需要从广电运营商购买内容服务,引发内容定价和监管问题。
三、融合趋势下我国通信资费管制的管制边界
三网融合条件下,通信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传统的电信市场大为增强。对融合后的大通信行业市场进行管制,特别是进行资费管制必须结合各类通信服务产品市场的实际竞争状况来进行。此时,管制主要是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即在竞争有效的业务市场,确保竞争得以发生,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在自然垄断环节(如对通信瓶颈资源的控制环节)或不适宜竞争(资源有限)或没有达到有效竞争,依然存在垄断势力的地方,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设施或有限的资源或具有垄断势力的业务和经营者进行恰当的政府管制。这样,融合趋势下规范的管制制度(包括资费管制制度)应当建立在两个制度基础之上,一是建立一套规范的划分市场范围的方法;二是建立判断市场竞争状况的标准,按照相关标准判断并找出需要管制的产品和服务,施加相关的资费管制措施。
1.对通信市场的界定市场的有效竞争程度是决定资费是否需要管制,管制程度的根本因素。因此对市场范围的界定是建立有效的资费管制的前提和基础。2009年5月24日,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该指南也可作为当前通信市场管制过程中界定需要管制的市场范围时的参照。具体需要界定的相关市场指的是:“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据此,确定市场范围需要从两个因素入手,即相关产品和服务市场因素和地域因素。本文认为,通信业在界定业务市场范围时,可先将业务进行细分,之后再根据业务特点确定提供业务的区域,从而确定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某种业务市场。具体的,可将通信业务按照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做大类划分。在零售业务中又可划分出语音业务(包括本地、长途和国际业务)、宽带接入业务、漫游业务等。批发业务再划分为网间互联(接入)服务、内容接入服务等。根据各类业务的地理区域特点,将零售业务的地理区域考察范围确定在本地网范围内,而将批发类业务的地理区域考察范围限定在行政省或者大区的范围内。
2.对显著市场势力(SignificantMarketPower,SMP)的评估当通过市场竞争有效性判断后,认为相关业务市场不满足有效竞争的要求时,需要进一步寻找影响该市场竞争有效的原因,同时对具有显著市场势力(SMP)的运营商施加资费管制政策。SMP指如果一个企业单独或与其他运营商联合具有相当于主导运营商的能力,即其经济实力所赋予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独立于竞争者、客户和最终消费者而采取行动的能力,这个企业就被认为具有SMP。欧盟在识别SMP时同样具有一套判别标准。该标准包括12项内容,分别是:①市场占有率,欧盟把40%的市场份额作为判定SMP的重要因素,这40%是以公司营业额为标准;②企业的规模;③该企业所控制的基础设施不会被轻易地复制;④技术领先优势;⑤缺乏购买力抵消;⑥易于进入资本市场,或容易获得资金;⑦产品/服务多样化;⑧经济规模;⑨经济范围;⑩高度发达的分销和销售网;瑏瑡该市场缺少潜在的竞争;瑏瑢扩张障碍。
在各国家地区的资费管制政策中,欧盟的SMP评估体系已经被认可为成功的例子,已在欧盟外的美、日等国效仿发展成为适于当地国情的SMP评估体系。上述的标准很多,逐条判断也很繁琐。因此,在对我国通信市场尤其是在三网融合环境下的市场进行分析时,本文根据三网融合下市场的特点简化并修改其中一些标准,选择有助于迅速、清晰考察市场竞争性的标准,制定出我国判定具有显著市场势力运营商的标准。在认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SMP时,企业的市场份额被视为最重要的指标,但它也不是绝对和唯一的。欧盟标准中将40%的市场份额作为判定SMP的重要因素,而结合我国通信市场实际,由于我国通信市场的竞争主体比较少,传统的通信运营商只有三家,三网融合后增加了广电,40%的市场份额判定不适用于我国。依据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九条,经营者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当其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因此本文也采用50%的市场份额作为判定SMP的重要因素。
三网融合后由于广电和电信的双向进入,带来两项新的融合业务,广电在提供宽带服务时需要租用传统电信运营商的骨干网资源,而电信在提供IPTV、手机电视等业务时需要购买广电的内容资源,在三网融合条件下,骨干网资源和内容资源成为未来通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制定融合产品价格或其他方面的经营决策时会到受竞争者的产品价格或其它方面的经营决策影响,因此本文中将企业是否控制瓶颈资源作为SMP判定的重要因素。三网融合带来很多新兴的融合业务,通过把竞争性市场上的产品与自己处于主导地位市场上的产品进行捆绑,SMP运营商可以把显著市场势力延伸到相关市场上,因此在三网融合条件下,企业是否捆绑产品或服务也是SMP判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SMP的判定标准确定为以下三条:①市场份额标准:当市场份额超50%时,该企业可被判定为SMP;②该企业控制有瓶颈资源;③该企业捆绑产品或服务。过于宽松的标准会造成市场竞争不足,而过于严格的标准会限制企业和新业务的发展。针对我国三网融合的新环境,满足以上三点中任意一条即可判定为SMP。
四、区分市场(零售市场、批发市场)条件下的资费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一个短期内适应我国三网融合发展趋势的通信资费管制框架,其基本思路是:在目前我国通信资费管制范围的基础上,区分零售和批发业务市场,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各类市场中现有主要业务以及三网融合后各家企业主要参与的业务进行竞争情况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相关资费管制的建议。
1.零售业务的管制政策我国零售业务市场的资费制度和政策框架归纳见表1。
2.批发业务的资费管制政策本文讨论的涉及资费管制的批发业务主要指市场上基础网络运营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接入服务(互联互通)业务,以及内容播控业务。从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其他的批发业务一般都是运营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动向市场提供的,基本处于一种买方市场,即市场是竞争性的。而网间互联等业务则属于管制机构要求主导运营商提供的,处于一种完全的卖方市场,即垄断市场。相对于买方———新进入市场的运营商来说,提供商对此种业务的交易具有绝对的主导控制权。因此,这类业务往往纳入各国的资费管制框架之下。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我们讨论的业务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即网间互联业务资费的管制以及内容播控的资费管制,见表2。
目前,万达集团在全国各地有22个分公司,面对如此巨大的连锁经营规模,如何保持各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分支机构与总部之间顺畅的沟通,是管理层面临的重要挑战。以往的沟通方式主要是通过员工出差或电话联系解决,但这样不仅浪费巨大的财力,而且沟通效率很低,员工之间只能单线沟通,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此外,万达在全国各地有许多在建工程,需要监控施工现场,确保安全施工,还要为集团决策层进行远程监督及时提供依据。
瞄准融合应用
“建立一套能覆盖总部和全国22个分公司的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企业的沟通效率,成为了万达集团的首选。”大连万达集团信息工程部总经理梁严表示。
根据多方调研,万达集团提出在视频会议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万达集团现有的专网和互联网资源,实现集团总部与分支机构(集团所属各地公司)之间的远程视频会议。除了实现总部和分支机构互联外,集团希望该视频会议系统能够与软件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并且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的需求。
而且,由于视讯系统、语音系统、监控系统在部署和应用方面具有相关性,万达集团希望在视频会议系统升级过程中,能够将视讯会议、VoIP语音系统、监控系统进行全面融合,实现互通性应用,从整体上提升集团网络应用效率。因此,集团最后决定,建设以总部为核心的辐射全国各地分公司的万达集团广域专网,并在专网上运行集团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IP电话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
多方式灵活接入
据提供视频会议系统的H3C多媒体产品线技术总监廖旭东介绍,H3C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有两大特色。
一是将企业视频会议和语音系统融合在一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部署语音网关,连接企业办公和虚拟电话程控交换系统,使得桌面办公电话也能通过VoIP接入视频会议系统,接入更加灵活; 通过语音网关的部署,用户可以通过公共电话网络接入系统,出差人员也可以通过手机或固定电话接入视频会议,不再受地域限制,接入更加方便; 灵活部署的IP语音终端,可以为硬件视频会议系统提供备份,信息传递更快捷。系统建成后,视频会议终端、IP电话或传统电话都可以接入到视讯会议系统,大大降低了视讯会议系统的建设成本,而且应用更加简便。
当老大的自然有自己的底气,中国移动的TD-LTE网络建设速度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移动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拥有近70万TD-LTE基站,即便算上提前起步试商用的2012年,达到70万这个数字也仅仅花费了三年时间。对于很多国际运营商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
中移动管理层当然也知道仅有网络当然不能再造一个当年风风光光的中国移动,仅有网络也不能重现当年排他性掌控和网络死死耦合在一起的三个主营业务(Voice、Message、Data)。IP技术对于移动领域的入侵,彻底将业务和网络剥离,并开放出来给第三方OTT,如果不能在自己的网络上设计并部署自己的业务,恐怕传统的“运营”概念就要被颠覆了。所以,才有了中国移动的“三新业务”,即“新通话、新消息和新联系”。
“三新”不新却是正确选择
如果逐一分析中国移动所倡导的“三新业务”,其实不难看出其“新瓶旧酒”的技术本质。“新通话”早已被各种社交软件通过VoIP内嵌实现,最近更涌现出众多的专用VoIP软件;“新消息”本身长期以来就是移动联网的助推器,手机QQ、微信、米聊、来往等等几乎就是OTT的用户群体基石;而“新联系”本质上就是社交关系的软件化,中国移动的切入点是改造现有的电话簿,可是如今社交群体的范围早就超过传统电话簿了,正如微信里大量存在的群,里面的交互对象很多都不是你电话簿里的联系人,甚至都不一定是你微信的好友,可是活跃度却依然很高,这更让腾讯手里有一个高使用率的内容创造和分发工具,同时还是个高货币转化能力的赚钱工具。
运营商应该意识到,通信技术本身的价值或者说盈利能力在这个时代,确实需要被重新定义了。除了固有的管道价值,通信网络的平台价值更多体现在内容的制造和转发上,谁做得好,谁就有资格从线下拿钱。这几天搜狐CEO张朝阳的新年内部讲话其实对于中国移动的领导层应该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只是张朝阳要从PC时代的门户网站出发,而运营商需要从“管道”出发,真正融入互联网罢了。
另外,全力部署“三新”业务的思路是正确的,如果说“三新”业务是再造一个中国移动的核心力量,那么以VoLTE为基础技术的“新通话”才应该是核心中的核心,也是中国移动真TF步入移动互联网,拉开与其他VoIP技术的差距并战而胜之的最重要一步。也只有在VoLTE做好之后,“新通话”才能长时间立足,并拉动“新消息”和“新联系”的渗透率,才有可能实现“再造一个中国移动”的梦想。所以,做好VoLTE,是中国移动的当务之急,也是运营商在未来的生存关键。
VoLTE加速追赶GM话音
VoLTE在标准设计中,在LTE网络底层被安排各种各样的“支撑技术”,目前来看,也只有运营商才有资格和能力去部署真正满足电信级别的话音业务。抛开具体的技术细节不谈,是否真的具备LTE网络就具备了部署并推广VoLTE话音业务的能力呢?
以笔者亲测的中国移动某城市内环线内某小区的覆盖强度为例,测量指标为RSRP(参考信号平均功率),基本可以表征LTE的信号强弱,是手机在移动过程中进行小区重选或者业务切换的判断指标之一。目标小区面积大约为250m×250m,楼层高度基本小于20m,这是上海浦东地区比较典型的小区形态。
从环绕小区的道路测试到从小区西门进入小区之后的测试数据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小区外道路信号覆盖达到相当高水准之后(维持在-85到-90dBm之间),小区内的覆盖却很糟,RSRP功率徘徊在-95至-105dBm的低水平上。另一个问题是频繁的小区切换和重选,由于主力小区覆盖强度太差而导致终端在数个强度相等的弱小区之间来回切换。
另一个场景的案例是某城市的内环高架道,由于TD-LTE的单频系统特性,要求小区覆盖重叠区域跨度不能太大以避免内部干扰,这容易导致交叠区的网络信号强度偏低。基于以上原因,车辆快速通过交叠区域的时候,容易切换到道路网络专项覆盖以外的其他小区上去,比如地面的住宅区或者商务区的覆盖,从而造成往返切换;也有可能是因为TD-LTE网络的现有工作频点过高,导致在交叠区的LTE网络信号强度偏低,容易诱发丢失主力小区而产生高频次来回切换。
以太网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而通信技术的演进则从人类诞生就开始了。前者虽为后起之秀,但其发展速度之惊人却丝毫不亚于后者的先进性。直到今天,手持终端已经可以享受Internet服务、基于网络也能够完成通信任务、传统电视还可以切换Internet……传统意义上的网络与通信,显然在同一个节点处撞车了,这个节点就是当前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
究竟在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网络服务或者通信方式?现有的多种终端如何实现信息联通?核心网络又该怎么去接入……对于这些疑问,大会现场众多专家的精彩观点将给出最具启发性的思路(后续报道还将继续展示大会的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中国科学院 研究员 侯自强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在IP技术基础上,体现业务的融合、核心网的融合和移动用户终端的融合。宽带城域网作为融合最核心的部分,一方面支持各种各样的接入网络,另一方面接入到核心网络。因此,在融合的大背景下,城域网正在从基于以太网的城域网发展到基于电信级的以太网。
北京移动 大客户服务中心 副总经理 袁洪岗
在响应政府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号召下,北京移动推出了行业移动信息化的服务举措。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应用需求正在由普通的公共电话应用逐步向企业核心的信息化应用拓展。诸如政府、公共事业、物流、维护、保险等行业都已先后部署和应用了以行业区分的不同信息化管理和应用。这些都反映出移动信息化是信息化应用的自然延伸,也是网络融合的必然结果。
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统一通信业务总监 罗军
未来企业通信将包括3个重要主体:客户、企业、员工,这三个主题也是企业通信不可回避的主体。未来能给最终用户提供的将是最简单、最智能、最方便、最低成本的通信方式。这样一来,人类才能实现第二次通信的飞跃和发展。统一通信是一个理念,从网络及通信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融合已经成为过去,未来需要的是如何借助更多的通信应用,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
Linksys 电信运营商
销售部经理 葛全睿
无线数字家庭可以通过在自己的家里面,如卧室和客厅等搭建非常个性化的视频环境。然而这种环境需要内容产业链、运营商以及做网络游戏等服务提供商一起合作,最终构建很好的生态链才能提供出高质量的服务。未来的宽带发展将基于关联应用,准确地讲则是连接应用和内容丰富的体验方面。家庭网络将会塑造中国宽带发展的新时代。
爱立信企业系统 (大中华区)
销售&市场总监 程钢
企业通信,尤其是一体化通信,已经由过去的语音通信核心业务扩展到更为宽泛的应用,包括数据、即时通信、移动通信和视频会议、宽带接入等。从最终实现的角度来讲,一体化通信需要把运营商搭建的各种网络和终端设备通过移动分级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固定和移动的有效融合。企业网络如能实现内部固网和外部移动终端融合在一起,则能大大降低成本。
深圳瑞福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EO 朱在国&华北区总理邬惠蓉
应该说融合这个概念是更广阔一点,一方面是以互联网为中心,向服务转变的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宽带网,通过通信融合的方式推出相应的产品。多媒体智能化的趋势应该是互联网真正的发展模式,而从应用角度来看,通信则是融合很重要、很基础的内容。
北京邮电大学 教授 宋俊德
一面是宽带移动通信网,一面是广带无线接入网,两者只有互相融合,才能让老百姓欣然接受,也才是网络和通信领域的正向发展之路。这其中很大一个问题是转型,原先的通信起家的通信厂商也好,网络厂商也罢,都需要将从前的通信专家身份转换成通信信息专家,然后向综合信息集成商发展,这些都将为全世界带来无限好处。
北京交通大学 教授 张宏科
网络应用的多元性将现有互联网架构在可控性和可管性以及服务质量方面的弊端暴露无遗,这些问题不能简单解决,它将触及互联网本质的根本变革,而IPv6在这场演进过程中则充当了承上启下的“纽带”角色,它巨大的地址空间以及诸多优势和功能,使其成为构筑下一代网络的重要基础,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网络将会诞生。
北京大学 副教授 严伟
无线mesh网络是新型的无线网络,可以适用许多场合,目前投入研发的是高等院校和大公司,各自都有侧重点。无论怎么移动,只要在无线mesh网络覆盖范围内都可以始终处于连接的状态,它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方便实现、又无需高费用。其最终目标就是像有线网络一样的性能。国外对无线mesh网络非常认可,并已大量部署。无线mesh网络的兴起将预示着普适连通新纪元的到来。
清华大学 副教授 任丰原
无线的研究同样走过了和有线网络一样的道路。做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的人也打过架,特别是在1998年,搞通信网络的人不认为计算机的人可以走到骨干网中,但是现在承认可能了,全IT网络都是可行的。
迈普通信 市场部 副总经理 杜江
在考虑一线用户的需求时,保护用户既有投资、控制用户成本投入、尽可能带给用户新价值的产出……这些应当是所有网络及通信厂商在推荐解决方案时最应当考虑的问题。虚拟路由交换技术除了改善传统局域网的性能外,还可用于在广域网线路上对以太网数据帧进行透明的转发,在提升网络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实现网络隔离,使未来更高带宽网络能够无缝连续使用。
蓝月科技 CEO 章建伟
当前,网民的上网方式趋于多样化,更多的表现在对运营商的不同选择,而不同的连接方式将导致对网络访问的不同响应,诸如响应时间以及传输速度等。对于这一现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如各类资讯及门户网站等)更多的是在服务器端做了优化处理。统一加速器软件则可以直接由网民安装在本地,自行实现优化,无疑是节约应答时间的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移动通信;互联网;融合技术
前言
目前,互联网正以较快速度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发展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移动通信方面的优势,二者巧妙结合有利于促进移动通信问题顺利解决,有利于充分彰显互联网应用优势。由此可见,本文对此展开分析具有重要的探究意义和必要性。
1相关定义和特点
1.1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概念出现的时间较晚,属于当代信息技术发展产物,主要借助语言优势获取庞大的、稳定的客户群体。随着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多,移动通信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客户增长速度,进而导致这一资源供不应求,为了充分迎合客户需要,应与时俱进的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GPRS技术可以将网络平均分组,以此满足用户通信需要[1]。常见的通讯渠道主要有微博、QQ等软件,这些移动软件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字信息传输,而且还能语音、通话,具有时效性、联系方便性等特点,此外,所在的移动设备还有移动化、便携化等特点,所具备的特点能够及时迎合通信发展需要,满足客户使用需求。
1.2互联网
互联网与现实世界相比属于虚拟世界范畴,用户能够利用这一平台实现资源获取,并充分彰显所获取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和应用。互联网特点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点是类聚效应,第二点是分享性,第三点是众包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互联网发展方向。
2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分析
2.1设计思路
一方面,通信融合思路。社交本地移动模式最早产生于美国,该模式的英文简称为SoLoMo。将该模式进行关键词分解即对移动互联网的解析,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彰显。这一概念产生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接受和认可,并且各国纷纷向这一方面努力、不断探索。随着探索工作的持续开展、不断深入,多样性社交网站渐渐成立并广泛应用,社交内涵逐渐凸显。受本地化特点影响,社交在提供地理位置这一方面的信息服务时,自身的定位功能也随之增添,并且这一功能优势的应用率能够短时提高。移动化指的是社交终端设备具有自由性,不易被固定,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服务需要。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良好基础于社交软件推广和移动化实现。在实际设计阶段,应注意以下三点:掌控社交关系之前应对用户间的通信情况全面掌握,基于用户间的通信关系掌控社交关系;彰显移动通信优越性于客户,进而客户能够在此基础上发展社交关系,扩大融合网络范围;整合移动通信优势,以此促进融合网络顺利发展。另一方面,产品定位。产品准确定位能够为融合网络发展提供方向指导,产品以“云应用+终端”的方式进行定位,即多种数据借助服务器终端设备进行存储、获取,并且用户能够通过不同设备实现数据获取、数据整合和有序管理。这不仅会丰富用户业务体验,而且还会强化用户通信感受。
2.2技术架构
2.2.1总体架构云计算平台为融合技术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并且模块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即通讯录模块、运营模块、服务模块、管理模块以及统一认证模块等。总体架构技术主要表现为LAMP技术,借助这一技术实现融合网络开发和位置确定。明确总体架构时,应注意身份认证和用户感受的统一性,如果基本的统一性尚未落实,那么网络融合效果会与预期相差较远,总体架构也会失去建设意义。2.2.2用户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融合技术架构发展的关键环节,该过程实现时需要用户利用密码或者口令的方式进行数据资源获取和终端访问,用户在此期间能够获取安全性保障,同时,能够获取所需时效性信息,同时,还能减少二次登录现象。为了丰富用户的体验效果,一方面提高认证凭证识别能力。选择适合的识别方法,加强识别权限限制,在认证中心方面也应加强凭证识别管理,同时,确定相应的访问权限。另一方面强化认证中心建设。针对用户信息全面检验,并支持多样性认证方式,针对认证行为、密码管理、信息标识等进行全方面管理,同时,强化认证风险控制。2.2.3资产云化由于用户信息资产类型较多,实施资产云化管理能够实现多种业务的有序分类,能够实现信息资产传输和终端传送。具体操作为:扩大硬件存储容量,提高对丰富信息资产的存储能力,融合终端在此期间借助接口拓展进行数据传输;优化数据库存储结构和流程,根据相应存储机制实现硬件资源的合理利用;强化终端设备能力,通过增强融合能力减少设备操作不足,丰富终端类型、优化终端设备性能。2.2.4体验一致性所谓体验一致性,即指不同业务对用户的体验感觉具有一致性,还可以指用户借助差异性终端实现同一业务效果,有利于用户全面了解融合网络,提高对融合网络的认可和应用,充分彰显融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应提高终端设备类型识别能力,在准确识别的基础上优化系统建设和管理,以此丰富不同类型终端设备的应用体验。与此同时,还应适当提高网络传输载体的试验能力,由于业务体验受传输载体差异性影响,通过全面、准确性试验能够促进业务有序运行,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效果。此外,优化设置功能模块,模块设置之前,应根据终端类型全面分析模块,探究模块的在融合网络中的适用性,以此促进业务活动顺利开展。做到上述工作之前,还应完整记录状态,确保记录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出现片面记录、错误记录等现象[2]。
3结论
综上所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有效融合是互联网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实现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应明确设计思路,从总体架构、用户身份认证、资产云化、体验一致性等方面完善技术结构,这对融合效果实现、融合技术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信息化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应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融合能力,促进融合网络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国岩.关于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分析[J].电子世界,2016,08:164+167.
关键词:多网融合;应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上升,各行各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通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通信工程不能止步不前,要不断地进行技术上的穿心,并不断提高通信信息的质量,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满足大众对通信质量的需求。而多网融合技术作为通信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将其应用在实际中,一方面有利于解决不同网络之间存在的数据信息链接障碍等问题,加强通信服务的质量,同时其在提高我国通工程运转速率方面也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
1 多网融合技术的概念
在光纤传输的宽带信息网络中加入监控、管理以及安全防范等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多网融合系统,当然简洁的以IP协议为基础,结合了各种技术和系统,并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统一分析和管理的系统也被称之为多网融合系统。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了融合各个子系统中的数据信息,以及其插口和地址的接入融合等工作,在使用多网融合技术时,为了保证技术的应用效果,应当将通信工程中的直接和间接形态、形式进行完全融合后,计入网络协议来对子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处理。
2 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优点
2.1 提升功能
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随着通信工程中管理质量的提升而逐渐得到完成,并发展成为了管理集成发展的模式,不仅打破了我国通信工程中逐一划分管理和控制局面单一的现状,促进了通信系统子系统在基础事件上的联动发展,同时还在规模较大的通信工程中设置了不同安防管理,以此来节约通信工程建设的成本,并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目前我国通信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和优化,不断加强了技术发展应用的能力,而在此背景下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发挥的作用逐渐的显现出来。多网融合技术能够在工程进度和用户实际管理的基础上,对智能化系统开发和建设提供有利于的条件,并不断提高通信工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智能化,有利于对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进行完善,从而起到降低开发商管理的压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子系统,在稳定性和便捷性上有了极大的提高,帮助智能化系统更好的完善自身的建设,不仅增加了系统开发建设的水平,同时提高了系统运行的质量,不仅从根本上提升了通信工程为人们提供的服务质量,同时也为整体系统智能化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工作。
2.2 增值服务
与传统的网络通信技术相比,多网融合技术在完成系统智能化建设后,对其定的系统功能更为注重,同时多网融合技术还脱离了增值服务的概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服务体系。而与数字化系统相比,多网融合技术的增加服务管理优势开始显示显示出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多类型的新技术、新功能被开发出来,而这些技术和功能的应用都是基于多网融合技术增加服务的基础上,这些新型技术和功能的应用在提高用户技术体验,加强技术体验优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扩大了我国通信技术使用的范围,并让人们更加认可和接受通信技术的应用。
2.3 经济性
对于通信工程建设和发展而言,实际得经济效益是开发商最为重视的方面,同时也是通信工程发展的基础。而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就能够满足开发商以最低成本带来最大经济回报的需求,其能够大大提高通信工程中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其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多网融合技术在统一规划技术管理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同时还有利于降低通信工程设备的采购成本,帮助建设单位减少施工成本。其次在铺设过程中,多网融合技术抛弃了传统的铺设方式,简化了铺设的工作,大大降低了工程监督的铺设成本。从以上可以看出,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在减低建设成本方面发挥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并为开发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多网融合应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分析及其保证对策
3.1 安全性
虽然与其他通信技术相比,多网融合技术的优势要远远高于其他通信技术,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多网融合技术也是如此。在使用多网融合技术的工程中,其具有成本低、高效率等优点,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多网融合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在于融合通信工程中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进行工作,但是在融合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系统出现病毒,系统甚至无法正常运行。此外,为了确保通信工程的稳定运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值班制度和管理体系,安排专门的人员对通信工程的运行进行监督,防止与运行程序无关的东西进入运行间,防止通信系统由于某些不明物质而影响运行。
3.2 稳定性
对于通信工程而言,最受人们关注的两个方面就是安全问题与稳定问题,这些问题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一旦通信系统出现了安全问题,就有可能会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电脑存在安全隐患,严重还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这就提醒我们应当对多网融合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关注和控制。
在通信系统不稳定的情况下使用多网融合技术,则会给系统带来一定的风险。然而并不能因为多网融合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就放弃该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其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且对于通信工程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就我国网络发展的情况来看,保护网络边界常用的方法有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手段,这些方式在我国通信工程安全防护方面已经应用了许多年,应用十分成熟,在阻碍外来攻击和入侵方面十分有效。
3.3 多网融合的安全防护和稳定性保证对策
上文已经简单的介绍了防护网络边界安全主要采用的几种方案,这都是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防护方法,这些技术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然而对于终端防护,主要采用NTM这一网络终端安全系统来进行防护,该方式能够在保证系统运行安全的情况下提升网络终端的运行质量。NTM网络终端安全系统相比于查杀病毒、封堵病毒等防御方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在防御的过程中会采用主动的防御方式来保护系统运行的安全。此外,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木马病毒会对可执行的程度带来影响,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NTM系统安全管理机制设置在网络防御中,这个机制是根据人体免疫系统模式的活动原理进行设计的,该机制会对全部的程序进行审核,只有获得NTM系统认可的程序才能在网络终端上运行。这一措施能够将计算机病毒等问题控制在源头,极大的提高了多网融合技术在使用的安全稳定性能,为网络终端的正常运行,保障人们的信息安全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4 结束语
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对于通信工程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其在提高通信系统稳定性和功能性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同时还能帮助通信工程实现进一步的优化,有利于推动我国通信工程的良好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多网融合技g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缺陷,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于杰.针对多网融合的通信工程建设研究[J].民营科技,2015(04):52-53.
【关键词】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信息抽象
随着当前阶段我国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发展,在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传统的物理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嵌入式系统的封闭式特点对于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负面的影响,无法满足现代物理的设备可控性以及相关功能的延展性。因此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物理融合技术逐渐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
信息物理融合技术区别于传统的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在进行功能的设定过程中,其主要依靠全新的设计理念,利用现代信息世界以及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来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管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工程物理系统的模式,实现各个行业的有效发展。
一、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概述
(一)定义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概念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资源以及物理资源的协调作用,将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在未来的工业生产、信息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适应性、自主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等,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发展其自身的作用将远远的超过当前各个系统的发展模式,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能够通过响应速度更快、精度更高、规模更大的功能系统来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
从广义上来看,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测、控制体系,能够实现深度的信息交互功能。因此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就是一个综合于计算、网络以及物理环境的复杂系统,在未来的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具有V大的应用前景。
(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特征
首先,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自身具备复杂性的特点,在进行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其是一个多维度、开放式的网络体系,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且在功能上具有通信、计算以及决策控制等功能,能够使物理设备具备一定的计算、控制以及远程协调等能力。
其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具备异构性的特点,其自身的构成由通信网络技术、计算机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异构物理特性等组成,在数据的处理等方面需要结合多种技术体系来完成。
第三,深度融合特点,在进行信息交互以及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需要通过实时交互来扩展自身的功能,使得每一个物理设备均能够通过嵌入式系统实现计算、通信以及控制功能。
第四,实时性特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在进行物理设备的控制以及交互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设备的状态是随时变化的,这也要求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自身的特点是实时性的,因此在计算机控制的过程中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确定性以及并行性的要求较高。
最后,海量性的特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自身是由大量的网络以及设备相连接构成的,在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庞大的设备来进行处理,因此其所产生的巨大数据量会使得信息物理系统呈现海量性的特点。
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框架分析
前述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自身的特点能够看出,其主要是由大量的物理设备以及相关网络连接所构成的,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复杂性、海量性以及实时性是其主要的特点。下面笔者主要来阐述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框架。
(一)物理世界
包括信息物理系统模式下的所有物理设备、物理实体,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一切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之下的相关工业生产设备都属于物理世界,其所处的环境也称之为物理世界。
(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
分布式传感器网络主要是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以及相关的汇集节点构成,在传感器的工作过程中其能够感知物理世界的相关物理特点,然后根据物理世界的参数以及性能来发送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三)分布式计算平台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发展需要基于分布式计算机平台来运转。因此在进行海量数据的分析和交互过程中,需要通过平台来进行数据信息的存储和计算。分布式计算平台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当中主要发挥云计算、云存储等功能,保证物理信息融合系统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
(四)分布式控制节点以及控制中心
在进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集中控制数据信息以及分散数据控制信息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事件驱动的分布式控制单元运行过程中,主要接收传感单元的相关数据信息,然后根据有关的控制标准以及控制原则进行数据信息的处理,进而对整个物理世界的物理设备进行全面的控制。而控制中心在其中主要发挥系统性以及科学性的原理出发,保证在线控制调节系统的参数最优化,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对相关的控制节点发出调节指令等。[1]
(五)分布式执行器网络
执行器网络主要由相关的控制单元以及节点构成,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分布式执行器网络充当了桥梁的作用,能够实现对控制中心所发出指令的运输,将具体的控制指令发送到相关的控制单元当中,为控制中心更好的控制整个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信息中心
信息中心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核心,主要是对事件数据的产生时间进行分布式的记录,同时事件发生的相关信息通过控制网络进行传输,会自动的转换为服务器的格式,将其存储为历史数据集。信息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用户识别的功能,在用户使用相关系统的过程中,信息中心能够自动的相应合法用户的相关数据查询以及相关的分析请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物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2]
三、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发展概念、特点以及相关的框架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能够看出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逐渐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信息物理融合技术是综合计算、网络以及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在进行计算、通信以及控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大型工程设备进行控制、感知以及动态化的调节等,在未来的社会、科学等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值得进行推广和普及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