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9 12:37:45
导语:在给排水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排水设计;预算;安装;综合实训;教学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90-03
为满足建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对岗位的要求,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在教学中推行“教、学、练”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道德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团队协作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能力,教学团队将设计、预算、安装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实训教学。
这种综合实训教学正处于尝试阶段。是以一个单体(卫生间)为设计对象,分别设计室内给水系统、室内排水系统、室内采暖系统,通过电脑出图;根据设计图完成给水系统、排水系统、采暖系统的预算;最后在“教、学、练”教室完成各系统的安装。综合实训教学是在完成建筑给排水工程、供热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实训教学的设计:以室内排水系统的设计、预算、安装综合实训为例(见表1)。
1.4.1 安装顺序
排出管――底层排水横支管――底层器具支管――隐蔽管灌水试验及验收――立管――各层排水横支管――各层器具支管
1.4.2 安装过程
(1) 排出管安装:采用比量法下料将其预制成整体管道,待达到接口强度后穿越基础预留孔洞安装,立管与排出管用2个45°弯头连接。注意管道要有坡度。
(2) 底层排水横支管安装:多为直埋或地下室顶板下或地沟内。下料长度是以各卫生器具安装中心线及管道上斜三通45°弯头承口内侧为准。坡度要符合要求。
(3)底层器具支管安装:下料长度是先定出横管标高(根据设计标高和排出管三通口的水平标高及横管坡度定);量尺:尺头对准横管上垂直向上管件承口内侧,量尺到一层地面得尺寸基数,支管长度=尺寸基数(或蹲便10mm)。器具支管一端与三通连接,另一端接卫生器具排水口。
(4) 立管安装:指从一层检查口到通气管的垂直管段(分层预制,自上而下逐层安装)。楼板上预留孔洞,弹出整个立管安装中心线。确定各立管下料尺寸,通气管(延伸出屋面0.7m,顶部设铅丝球通气帽)。立管按要求设伸缩节。管道采用粘接,用管卡固定。
(5) 灌水试验:隐蔽或埋地的排水管道在隐蔽前必须做灌水试验:灌水的高度不低于低层卫生器具的上边缘或底层地面高度。其检验方法是灌满水15min,水面下降后,再灌满水观察5min,液面不降、接口无渗漏为合格。
(6) 通球试验:排水立管做通球试验,通球直径不小于排水管道管径的2/3,通球率必须达到100%。
2 综合实训教学的总结
虽然综合实训选用小的系统,但涉及内容广泛,软件要求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办公软件EXCEL,辅助设计软件CAD以及广联达预算软件;遵循教学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模拟到真实,逐步发展,教学体系逐步完善。能帮助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职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给排水实践课程;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54-04
水环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焦点问题,因此当今社会对给排水工程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对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综合学科,实践教学对整体教学效果影响甚大,实践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北京林业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部分,涉及课程实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七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共计32学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水平,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的公平公正性,促进教学效果,是本研究的核心任务。笔者对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模式及考核方法的实践尝试进行了综合分析,对问题和经验进行了研究总结。
一、课程定位
给排水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的专业课程,不仅涵盖生物、力学、物理和化学的知识,而且与电子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1]。专业实践课程是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背景下,通过实验、实习和设计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同时也是获取新知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实践方法。实践课程的定位是通过实践课程实训,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了解给排水科学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初步具备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因此确定了整个实践课程的设置、重点内容和教学考核方式,体现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学院统一设计实验,自编实验讲义,扩展考核方式
(一)实验课程
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2],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水分析化学实验、水力学实验和水处理微生物实验三类,专业课实验包括给水处理技术实验、供排水管网实验和污水处理技术实验。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通过对目前国内的核心水处理企业如北京排水集团、北京自来水集团、北控水务集团、碧水源公司等企业,进行技术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全院老师编制了6门实验课程的讲义,并要求实验课带班老师提前亲自做好每一次实验,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编写在实验注意事项中,并根据实验原理和设计提出思考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效果和思考能力。如根据目前饮用水中出现的内分泌干扰物,设计了臭氧活性炭处理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实验课程,同时在分析手段上设计了利用UPLC-MS-MS分析内分泌干扰物的中间代谢产物,毕业生受到自来水集团的青睐。
每门实验课程都由专业任课的老师亲自带班,实验课的安排保证与理论教学同步。实验课的分组合理,微生物实验2人一组,水处理实验4人一组,化学实验每人单独进行,既保证了有效的利用资源,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预习报告,课后提交实验报告,并要求学生实验报告工整清晰,数据测定真实、数据处理规范,实验教师对测定数据进行检查和签字后方可生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生适应现实工作岗位的需要提供了良好的素质训练。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北京林业大学设置了3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包括国家级、北京市级和校级。专业教师可结合科研实际,提出相应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题目,由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申报,与学生一起从事科研活动。其中三类项目有严格的验收标准,国家级项目须有SCI文章、市级项目须有核心期刊文章,而校级项目也必须有公开发表的文章。该实验实践课程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每年由于发表SCI文章而被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录取为直博的学生大有人在,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开展了丰富的环保社团活动,其中“绿手指”社团的地沟油制肥皂项目获得了国家20万元的经费支持,提高了学生素质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逐步实现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
(三)实验考核
给排水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是单独的课程,因此执行严格的考核制度,采用实际考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平时实验占50%,实操和笔试各占30%和20%。主考教师准备不同浓度的样品,考核时学生随机抽签,进行浓度的测定,在测定的基础上根据平时实验积累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污染物去除,并分析取出后的污染物浓度,监考教师根据统一制定的评分标准,对实验结果进行打分;笔试主要反应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和问题思考的把握程度。通过考核不仅检查了学生的操作水平,而且更深刻领会了每次实验的内涵,避免了平时实验中分组实验中个别同学依赖其他同学操作的不良习惯,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上了一个新台阶。以上笔试和实际操作的考核形式,经过实践检验,是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
三、实习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影像与现场相结合
认识实习、金工实习额、生产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是给排水专业本科阶段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3]。北京林业大学长期以来与北京排水集团、北京自来水集团、北京翠湖湿地公园等单位达成了长期的实训校外合作基地,还与校内的污水处理站等基地签订实习协议,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渠道。
(一)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主要是学生到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高层建筑供排水及消防系统进行参观[4],加深学生对给排水工程的认识和了解,初步建立起对本专业的总体工作任务印象。
在认识实习前,带队教师召开实习布置大会,具体明确的提出实习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并针对实习内容播放各个实习机构拍摄的供排水流程或水处理工艺技术流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生产过程环境中,如北京市水源九厂对褐煤和石英砂双层滤料的过滤和反冲洗过程中各个阀门、开关、设备的操作;吴家村污水处理厂的全流程和各工艺参数的调节和控制界面,可以模拟各种事故现象及处理方式,在进入现场前对城市水处理系统的复杂性和突发事件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在现场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带着问题有针对性认识实习,大大提高效果。在认识实习工程中,以工艺为主线,以单体构筑物为副线,通过先大体了解流程再具体认识单体构筑物,最后了解具体涉及的设备及选型方法,一步一步将学生从宏观的认知引导到专业知识的细节上。
(二)金工实习
北京林业大学给排水专业的金工实习是集设计制作与实际加工于一体的实习教学方式,将创新工程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机械加工技能操作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习的基本要求是给用户安装洗浴系统及卫生洁具,因此首先要设计各个器具的具置,然后设计管路系统,最后进行管理和洁具的安装。因此突破了一般金工实习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铸造、锻造、焊接等基本机械加工工艺知识[5],更加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设计创新能力的结合。最后的考核为系统稳定运行不漏水。开放式的金工实习模式成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个基础平台,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着重培养工程动手能力,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现代化企业需求的合格工程师。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结合已学习的水质工程学[6]、建筑给排水、水处理工艺设备及仪表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北京林业大学建立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资料库,其中包括:实纲、影音资料、实习图纸、实习思考题等。通过学生进驻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建筑公司及高层建筑现场,参观并跟班运行等手段了解工艺及运行情况、污染物处理过程、建筑施工场景等,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也为学生今后选择职业打下基础。
生产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讲解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实纲,播放实习影音资料和PPT课件,阅览设计图纸,让同学初步了解主要处理构筑物的平剖面图、动画、建筑给排水三维系统图等,并结合实验室的模型演示,让学生对各构筑物内部构造、运行机理有初步的了解。实习期间严格按照实习场地分班组实习,同时学生需要记录实习工况,编制实习报告。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针对实习中的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扩展实习空间的同时也延伸了实习的时间。
1.毕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设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工程参观实习,为顺利进行毕设打下基础。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设计全部来自于实际课题,因此每名毕业生根据自己的选题,选择到类似工艺的水厂或高层建筑的场所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包括核心工艺流程,各个工艺构筑物的形式和用途,主要设备及选型,同时对自动化控制环节进行学习。对于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地表IV水体出水标准要求的选题,不仅需要去污水厂和再生水厂进行实习,同时去设计院进行学习,以达到工艺符合实际设计的要求。通过综合实现的训练,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习考核。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习记录和实习报告,并由教研室组成专业团队对其实习内容进行现场答辩,最后根据实习报告及实习答辩记录评定学生的生产实习成绩。金工实习的考核为供排水系统稳定运行不漏水。对不及格的学生要求再重新实习,直至达到实习要求为止。因此,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
四、设计教学:命题全部源自实际项目,每个学生单独选题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作为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独立的工作能力。给排水专业课程设计包括泵站设计、给水排水管网设计、给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和建筑给排水设计。设计题目尽量选用目前国内外的主流工艺,且难易适中,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为目的。指导教师在授课之前将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将课程设计的知识贯穿于授课过程,使学生掌握设计计算的方法。在课程结束后,统一进行设计任务布置和任务解答。
设计过程中,在核心设计参数的设定上,采取统分相结合的方式。每种方案由5~6人组成,同一组里的每个学生在处理规模和进水水质等方面略有不同,这样的参数率定有助于同组学生间的讨论,同时又能发挥学生独特的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对工艺的独特见解,反应对基础知识的领悟能力和拓展水平。
(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选题百分之百是指导教师正在设计与研究的现实课题,80%以上的选题体现了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水处理新工艺。如在水环境方面:更侧重于目前水体污染控制要求的缓流水体水生态和水质保持工程设计、初期雨水的收集净化与利用工程设计、面源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多自然型河流生态净化工程设计。在污水处理方面:更注重与我国污水排放新标准结合,新建污水处理厂设计全部实现一级A的排放要求,核心工艺包括MBR工艺、生化+滤布过滤工艺、生化+微滤等;同时更加注重污泥处理工艺的体现,在传统污泥脱水的工程设计的基础上,增加污泥消化、污泥堆肥及生态利用、污泥钙化及建筑材料回用等污泥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工程设计;重视污水厂臭气对环境的影响,增加了污水厂的臭气收集和处理方面的工程设计;在部分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如活性污泥法、A2/O、SBR和氧化沟[7]的选题也结合目前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实现一级A达标排放的新标准要求,体现深度脱氮除磷工艺,同时将除磷精确控制及磷回收的工程设计纳入新的设计体系;同时结合北方缺水地区水环境对污水排放的达地表IV水体的高标准出水要求,更多的在组合工艺和新工艺的应用方面进行设计尝试;在饮用水处理方面:注重新型污染物的处理工艺及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并结合北京市面临的南水北调与海水淡化进京的多水源优化调度的管网分配,核心工艺包括多层滤料过滤、膜过滤及臭氧消毒、紫外消毒等新工艺设计。因此,学生经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能够适应当前用人单位的技术需求,保持了较好的本专业就业率。
(三)设计考核
由教研室主任为答辩考核组长,全体教研室老师为组员组成考核团队,对同学设计中的三个环节“开题、中期和最后的设计成果”进行统一考核,成绩的核定按照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之后取平均分,3次答辩取10%、20%和70%作为最终的成绩,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由于选题来自实际的课题,且每人一个选题,因此不仅避免了设计雷同,设计成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工作面试中的竞争能力。
毕业设计限定了学生的基本合格线,最少8张图纸,其中2张手绘,且设计没有工艺失误和图纸基本没有错误,答辩过程对设计工艺介绍清楚,关键环节提问回答无误;对于不达标的同学,限期整改后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合格者,不授予学士学位。严格的设计考核制度和设计规范,确保了设计质量,使得每年都有数名同学考入设计院工作。
五、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给排水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整个实践教学,从实验、实习和设计三个教学和考核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为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通过实验的统一编排、实习的与生产实际结合、影像与现场的双结合及设计的单独选题及实际命题的实践教学路线设计,结合水处理全流程实验设计及盲样考核、管网制作及压力实验考核、实际水厂设计及设计运行核心参数考核的多途径教学模式及公平考核渠道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整体有效地推进实践性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满足了当前给排水工程领域对创新性实践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田葳,杨素芬.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及教改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2]李红艳.高等院校给水工程课程的教改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
[3]冯景伟,陈慧,严燕,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水质工程学教学改革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8).
[4]李芳,齐晗兵,崔红梅,等.给排水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5]朱玉英,殷艳树.现代工程教育下的金工实习改革[J].教学研究,2009,32(2).
[6]李圭白,张杰.水质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李友志.提高给排水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2,(10).
大多数国家、市政公司和建筑小区都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防止超标,保护环境。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测量仪表和技术,根据行业规章监测排放口的水质、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同时,为了过程优化、节省成本,在重要的处理步骤中需要进行工艺参数测量。在欧洲,水质在线监测比较成熟,但是在我国能熟练操作仪器的人才比较欠缺。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供水水质直接关系到市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为加强城市公共供水水质管理,保障供水水质安全,供水单位应当配备水质检验人员和设备,建立健全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制度,依照国家规定的水质检测规范做好水质及相关净水材料、设备的质量检测,开展技术咨询、业务指导和人员技术培训工作等,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定期对供水水质进行检测。自来水用户使用的二次供水设施,应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和水质检验。有些自来水公司虽建立了化验室,配备了部分仪器设备,但化验员数量不足,且未持证上岗,自检空白。有些化验室只能检测几项指标,检测数据报表不规范、不齐全,化验员检测水平不高,现场操作考核成绩较差。有些供水单位均未建立水质监测三级(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网络,没有进行全过程的水质检测,检测能力不能满足国家规定的指标的要求。
操作技术和管理岗位实用型供排水水质检验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现代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古老而年轻的主题,是教育教学的精髓和真谛。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选择的教学内容、达到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教学规律、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非常迫切。
2教学设计
2.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给排水专业设置水质检验课程培养具有水质检验技术与管理工作职业资格的专门人才,为水处理工艺运行提供数据资料和科学的依据,能够正确及时地反映水质状况。
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通过工作学会工作。因此,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以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构建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保持实训内容、实训环境与企业现场一致,使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从试液、仪器准备、采样、预处理、检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水质评价、质控等各个工作步骤的完整训练,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工作,获得职业活动的技能和知识,获得职业能力。
求知即行动,行动即学习,以完成典型水质指标检验工作任务为驱动力、教学出发点和目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改造不适于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的不合理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潜能。实训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标。通过学生独立计划、实施、检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协作,学生通过符合要求的水质检验全过程的专业行动和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项目),是直接学习行为,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在“做实验”过程中获得工作成果,技能、经验和知识、并归纳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会科学的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增强责任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行动中形成和提高。因此,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工作情境和能力要求设计课程,效果显著。
2.2教学目标设计
水质检验课程总体目标主要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供排水水质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水质检验周期、操作规程开展检验工作,使学生具有从事水质检验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并具有水质检验仪器设备维护、质量监督与控制、检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报告编写、采样等方面的基础能力,为水处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资料,保证水处理工艺正常运行和水质合格/达标。
教学目标有具体的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与社会能力目标几个方面,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2.3教学内容设计
结合污水处理中国家标准规定的基本控制项目、主要控制参数设计有两个项目,分别为污水进出水水质检验、污水处理过程水质控制与检测。结合给水处理中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源水检测项目、主要控制参数和水质监测三级网络设计有三个项目,分别是供水水源水质检验、净水构筑物水质控制与检测、出厂水、管网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检验,按照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设计教学项目,具有针对性,适合给排水行业岗位需求。
对每一项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任务都对应一具体的工作过程。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学会主要水质指标或参数的检测,并使学生具有水质检验方案设计、采样、仪器设备管理、检验质量监督与控制、检验数据处理、报告编写等基础技能。转2.4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
1.项目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处理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引导学生搜集信息,了解要做什么检验项目或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为什么要做,检验哪种水样中有机物、重金属还是富营化物质等,了解其对环境或人身健康的危害。
然后,学生独立计划及判断计划的合理性,通过阅读教材或浏览网页知道怎样去做,目前有几种方案。水质检验是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的,一般有常规法、快速法和在线法,学生主要查阅每一项目的几种方法。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开始阶段,学生不会做计划、方案,教师描述、讲解,引导学生看教材或提供网上信息,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慢慢习惯,成为自然,我们已经编写了适合项目教学法的教材,提供较为齐全的资料,逐渐地,学生结合实践会自己读懂或主动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接下来是:学生独立实施及检查是否正确实施了计划、提出改进措施等。在方案实施中按照统一的过程如配溶液、仪器准备、采集样品、预处理、检验操作,得出结果几个步骤来进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最初的项目教师采用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熟悉关键步骤、学生重复做这样的教学方法。结果得出后,需要检查,因为误差和偏差主要来源于操作是否规范,所以学生首先在这方面查找原因,然后利用标准物质对照等质控措施检查方案实施的情况,同学间进行讨论,找到问题,对项目或任务加以改进,反复做实验,完成任务。几个任务实施后,学生会自主完成新任务,达到目标要求。
2.合作式学习
由于仪器、试剂和学时的限制,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按时间或空间进行合作,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进行汇报,因此,每个人对小组的成果有责任感,促进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3.启发引导
在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获得相关技能。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上教学资源,录制、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和信息提高学习效果,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教学生做,学生模仿,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
结语
本课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与目前实际工作岗位对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学生上课态度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每个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教学效果好,对教师授课给予认可。校内外专家、督导对教学给予充分肯定,城镇供水和污水处理厂对于我校市政给排水专业水质检验课程给予认可,认为课程设计合理,内容选取适当,适合岗位需要。
2.4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
1.项目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处理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引导学生搜集信息,了解要做什么检验项目或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为什么要做,检验哪种水样中有机物、重金属还是富营化物质等,了解其对环境或人身健康的危害。
然后,学生独立计划及判断计划的合理性,通过阅读教材或浏览网页知道怎样去做,目前有几种方案。水质检验是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的,一般有常规法、快速法和在线法,学生主要查阅每一项目的几种方法。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开始阶段,学生不会做计划、方案,教师描述、讲解,引导学生看教材或提供网上信息,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慢慢习惯,成为自然,我们已经编写了适合项目教学法的教材,提供较为齐全的资料,逐渐地,学生结合实践会自己读懂或主动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接下来是:学生独立实施及检查是否正确实施了计划、提出改进措施等。在方案实施中按照统一的过程如配溶液、仪器准备、采集样品、预处理、检验操作,得出结果几个步骤来进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最初的项目教师采用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熟悉关键步骤、学生重复做这样的教学方法。结果得出后,需要检查,因为误差和偏差主要来源于操作是否规范,所以学生首先在这方面查找原因,然后利用标准物质对照等质控措施检查方案实施的情况,同学间进行讨论,找到问题,对项目或任务加改进,反复做实验,完成任务。几个任务实施后,学生会自主完成新任务,达到目标要求。
2.合作式学习
由于仪器、试剂和学时的限制,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按时间或空间进行合作,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进行汇报,因此,每个人对小组的成果有责任感,促进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3.启发引导
在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获得相关技能。
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上教学资源,录制、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和信息提高学习效果,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教学生做,学生模仿,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供水水质直接关系到市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为加强城市公共供水水质管理,保障供水水质安全,供水单位应当配备水质检验人员和设备,建立健全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制度,依照国家规定的水质检测规范做好水质及相关净水材料、设备的质量检测,开展技术咨询、业务指导和人员技术培训工作等,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定期对供水水质进行检测。自来水用户使用的二次供水设施,应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和水质检验。有些自来水公司虽建立了化验室,配备了部分仪器设备,但化验员数量不足,且未持证上岗,自检空白。有些化验室只能检测几项指标,检测数据报表不规范、不齐全,化验员检测水平不高,现场操作考核成绩较差。有些供水单位均未建立水质监测三级(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网络,没有进行全过程的水质检测,检测能力不能满足国家规定的指标的要求。
操作技术和管理岗位实用型供排水水质检验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现代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古老而年轻的主题,是教育教学的精髓和真谛。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选择的教学内容、达到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教学规律、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非常迫切。
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给排水专业设置水质检验课程培养具有水质检验技术与管理工作职业资格的专门人才,为水处理工艺运行提供数据资料和科学的依据,能够正确及时地反映水质状况。
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通过工作学会工作。因此,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以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构建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保持实训内容、实训环境与企业现场一致,使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成从试液、仪器准备、采样、预处理、检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水质评价、质控等各个工作步骤的完整训练,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工作,获得职业活动的技能和知识,获得职业能力。
求知即行动,行动即学习,以完成典型水质指标检验工作任务为驱动力、教学出发点和目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改造不适于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的不合理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潜能。实训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标。通过学生独立计划、实施、检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协作,学生通过符合要求的水质检验全过程的专业行动和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项目),是直接学习行为,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在“做实验”过程中获得工作成果,技能、经验和知识、并归纳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会科学的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增强责任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行动中形成和提高。因此,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工作情境和能力要求设计课程,效果显著。
2教学目标设计
水质检验课程总体目标主要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供排水水质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水质检验周期、操作规程开展检验工作,使学生具有从事水质检验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并具有水质检验仪器设备维护、质量监督与控制、检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报告编写、采样等方面的基础能力,为水处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资料,保证水处理工艺正常运行和水质合格/达标。
教学目标有具体的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与社会能力目标几个方面,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学内容设计
结合污水处理中国家标准规定的基本控制项目、主要控制参数设计有两个项目,分别为污水进出水水质检验、污水处理过程水质控制与检测。结合给水处理中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源水检测项目、主要控制参数和水质监测三级网络设计有三个项目,分别是供水水源水质检验、净水构筑物水质控制与检测、出厂水、管网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检验,按照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设计教学项目,具有针对性,适合给排水行业岗位需求。
对每一项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任务都对应一具体的工作过程。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学会主要水质指标或参数的检测,并使学生具有水质检验方案设计、采样、仪器设备管理、检验质量监督与控制、检验数据处理、报告编写等基础技能。
4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
4.1项目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处理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引导学生搜集信息,了解要做什么检验项目或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为什么要做,检验哪种水样中有机物、重金属还是富营化物质等,了解其对环境或人身健康的危害。
然后,学生独立计划及判断计划的合理性,通过阅读教材或浏览网页知道怎样去做,目前有几种方案。水质检验是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的,一般有常规法、快速法和在线法,学生主要查阅每一项目的几种方法。
开始阶段,学生不会做计划、方案,教师描述、讲解,引导学生看教材或提供网上信息,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慢慢习惯,成为自然,我们已经编写了适合项目教学法的教材,提供较为齐全的资料,逐渐地,学生结合实践会自己读懂或主动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接下来是:学生独立实施及检查是否正确实施了计划、提出改进措施等。在方案实施中按照统一的过程如配溶液、仪器准备、采集样品、预处理、检验操作,得出结果几个步骤来进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最初的项目教师采用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熟悉关键步骤、学生重复做这样的教学方法。结果得出后,需要检查,因为误差和偏差主要来源于操作是否规范,所以学生首先在这方面查找原因,然后利用标准物质对照等质控措施检查方案实施的情况,同学间进行讨论,找到问题,对项目或任务加以改进,反复做实验,完成任务。几个任务实施后,学生会自主完成新任务,达到目标要求。
4.2合作式学习
由于仪器、试剂和学时的限制,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小组,按时间或空间进行合作,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进行汇报,因此,每个人对小组的成果有责任感,促进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4.3启发引导
在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获得相关技能。
关键词:inventor;机械制图;工程制造;软件;应用
中图分类号:TH1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Inventor in the Mechanical Drawing
Chang Zhenyu
(Xinjiang Urumqi City Toutun Street Corps Technician Training Institute,Urumqi83007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ventor and mechanical drawing of several other commonly used software comparison,analysis and describes the Inventor in the Mechanical Drawing,also cited the Inventor in the way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mapping application examples.
Keywords:Inventor;Mechanical drawing;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Software;Application
机械制图是用图样来表示机械的形状、结构、尺寸、工作原理等的一门学科。在机械生产制造中,机械制图是必不可少的一门知识。设计师通过机械图样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对象,制造者通过机械图样来了解和制造所设计的对象。在过去的二维机械图样中,往往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一、某些零部件很难表达出来,即使设计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去绘制,也同样会给制造者的读图以及生产带来了困难。第二、整个机械或是某些零部件在空间的位置结构不明确,无法研究设计对象实际运转起来所产生的问题,比如应力是否是符合要求、零件与零件之间的干涉与碰撞是否影响整个机械运行。第三、重复性比较多,不能自动生成相应的零部件。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图样已经被生动形象的三维模型替代了,设计者可以应用各种机械制图软件来绘制三维模型,以便于生产和开发。本人根据多年的研究和从业经验就Inventor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给出简要的论述分析。
一、Inventor与常用的几种机械制图软件的对比
在机械制图中,所适用的制图软件很多,其中比较有竞争的有AutoCAD,Inventor,UG,Pro/Engineer,SolidWorks等等。这些软件各有优缺点,但总体来说都是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绘制出工程图样或者机械模型。AutoCAD和Inventor都是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设计软件,AutoCAD操作简单,容易上手,主要应用在二维绘图和基本的三维设计当中,Inventor不仅拥有AutoCAD的功能,在三维设计中的功能也很强大。因此,会使用AutoCAD的人用Inventor也就非常得心应手。UG主要用于建模,它在模型修改方面功能很强大,Pro/Engineer的灵活性比较大。SolidWorks功能强大,组件繁多,但操作也很简单方便,易学易用。另外,SolidWorks 2010能够对可持续性进行评估,它能够将所设计的产品从能源、气体、产品生命周期等多个不同方面进行评估,分析该设计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这是同类软件所没有的。
二、Inventor概述及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
Inventor是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一款三维实体模拟软件,与AutoCAD能够兼容。它是在AutoCAD的基础上加入了ANSYS技术支持的FEA功能,以及一些专业的功能模块,可以直接将二维机械图样转换成三维模型,使图样更加生动形象化,便于读图。Inventor增加了布管设计、设计加速器等专业功能模块,能够迅速地创建绘制出管路或所需的零部件、标准间,缩短了机械制图的时间。同时,Inventor还可以直接进行干涉和应力分析,发现错误或不足之处可以立刻修改,加速了从概念设计到机械制造整个流程。Inventor提供了多种模型成型方法,具有生成工程图与零件标等功能,在机械制图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
(一)Inventor能够在机械制图过程中检验机械图样所表达的机械是否能够正常运作。Inventor具有的运动仿真功能,能够模拟机械运转,验证机械图样所表达的机械是否符合要求。使用者可以根据机械运行的工况,添加适当的载荷、扭矩、摩擦和其他运动约束,然后进行运动仿真。从仿真运动的结果中,使用者可以充分地了解所绘制的机器在真实条件下的运转,研究该机器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性能,从而进行调整和修改机械图样的不足,优化零部件及总体设计。经过仿真优化设计之后,可以使得所绘制的机械图样在投产之前获得最优方案,避免投入生产制造后对真实机械进行运转试验的时间和成本以及原型变更、机械图样的重新绘制,减少了实际生产中一些不可必要的材料、资源和时间浪费,降低了机械生产的成本。
(二)Inventor能够在机械制图过程中检验机械图样所表达的机械是否满足应力应变要求。Inventor具有应力分析功能,能够在绘制图样的过程中对各个零件进行应力和应变分析,直接得出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避免了传统繁琐易错的计算和应力试验。使用者可以根据所得结果对图样进行优化,选择满足要求的材料,从而确保各个零部件由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特别是对于薄壁件,Inventor能识别出零件上的高应力区,确保这类零部件的安全系数符合要求,从而提高零件的质量。
(三)Inventor能够简捷地绘制出管道和线束布置。Inventor能够在三维环境中进行管道和线束的制图。Inventor能够迅速地绘制出数千条管道(导线),有利于机械工程图的输出。Inventor还有自动布置管道(导线)功能,可以找出最短的路线完成管道(导线)的绘制,这样一来避免了管路(线路)绘制的繁琐复杂,让使用者能够对所绘制的机械图样一目了然,便于修改管道和线束的绘制,以优化整个机械图样。同时,也使制造者能准确读图,减少了在生产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利用Inventor对机械图样中的管道和线束进行三维模型的绘制,不但利于读图,也容易找出错误及时修正,这对于机械制造业是意义是非常远大的。
(四)Inventor简化了制图过程,提高了制图效率。Inventor具有常用零部件的数据资源,在机械制图过程中,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快捷地生成符合要求的标准件(例如垫圈、轴承等)或常用零件(例如带轮,链轮等),并自动放置在正确的位置,提高了制图效率。使用者能在Inventor中创建所需的零件、部件等,也可以添加或修改属性,还能将自定义的型材、截面等保存到现有的型材库中,这样一来,在机械制图时,使用者能够迅速找到所定义的内容,而无需再进行绘制。例如,使用者想要绘制一个机架,他只需要在Inventor中的“FrameGenerator”选择需要的型材和规格,再通过型材之间的拼接组合,就能够快速而简单地生成所需的机架,既节省时间,又不易出错。
(五)Inventor能够在制图过程中,快速装配所绘的零部件,并且在装配环境下进行零件分析。在机械制图的同时,Inventor能够快速装配独立的零件和部件,并且可以确保机械图样中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正确安装。使用者可以运用装配检测工具来测试所绘制机械的不足或错误,以便及时更改,这样既能提高机械的工艺性,也减少了投产制造的试验成本。同时,Inventor能够在装配环境下进行零件分析,也可以拖动某一个零件与另一个零件接触,来验证两个零件之间的关系,这一强大的功能令使用者可以精确地了解零件的装配情况,以及零件与零件直接的干涉、碰撞情况,从而对机械进行优化。
三、Inventor的应用实例
Inventor软件中带有“自定义特征iFeature”功能。这一功能可以定义并保存重复使用的特征。给排水管路可以看作是空心圆柱,亦即由圆拉伸而成的,因此用iFeature功能定义一个拉伸特征并保存,然后在零件上选择需要绘制管路的工作平面来插入iFeature,便可以方便迅速地绘制三维管路模型。现假设一卫生间需要设计给排水管路,其AutoCAD二维管路图已给出,使用iFeature功能绘制管路的步骤如下:
(一)创建iFeature。绘制一个草图直径为30,拉伸长度为150的圆柱,使用“工具”菜单上的“提取iFeature”功能,提取所绘制的草图特征并选取定位基准面,然后保存在系统指定的文件夹中。
(二)提取AutoCAD管路图。在Inventor中创建一个新零件,接着利用“插入AutoCAD文件”选项,插入CAD管路图,作为Inventor的草图,如图1所示。
(三)插入iFeature绘制不同标高的管路。单击“工作平面”选项,选择Inventor草图中某一条线段和它的端点,这样便定义了一个工作平面(垂直于该线段并通过该端点的工作平面),然后点击特征工具面板中的“插入iFeature”功能,在“插入iFeature”的对话框中,找到之前创建的圆柱草图文件,将光标放在已定义的工作平面上,圆柱的虚拟显示便会出现,再根据设计的需要,在“插入iFeature”对话框中适当调整草图直径和拉伸长度后,完成对该条管路的绘制。
为了绘制不同标高的给排水管路,需要另行定义不同标高的工作平面作为Inventor的草图平面,再利用iFeature功能绘制不同标高的给排水管路,保证各种管路之间的相对位置正确,如图2所示。
图1图2
四、总结
总而言之,Inventor的功能强大,三维造型新颖灵活,操作界面友好,容易上手,使用者能够轻松地进行机械制图。无论多么复杂的机械工程图样,Inventor都可以从多个角度形象地展示出其空间结构,实现可视化。利用Inventor进行机械制图,能够让设计者更加容易地传达出他们的设计思想,对于机械生产制造业是必不可缺的。在制图过程中,Inventor能够检出错误,以优化出最佳的工程图样;在制图完成之后,制造者能够准确地读图、生产和装配,避免了投产后进行产品试验的资金,使生产的废品率大大下降,为企业节省了不少的成本。Inventor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广泛,它不仅让使用者拥有广阔的空间去绘图,也为生产制造者减少了读图的难度,Inventor的前景非常之可观。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机械制图.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过小容.Autodesk Inventor R10培训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陈伯雄.Inventor R8机械设计应用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杜春.Autodesk Inventor 2010产品设计标准实训教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关键词:英语教学 实践教学 技工教育
【中图分类号】O1-4;G712.0
“实践教学”旨在面向未来岗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是技工教育的办学特色。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突出主体是我们教学体系、教学设计的目标之关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成为了技工院校的培养模式。对于专业英语教学来说,课程设置中设计了专门的实践教学模块和丰富的实习实训内容,但是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是语言知识讲解较多、岗位技能说明不够,学生忙于应付理论知识学习,而真正动脑思考、动嘴实操、动手操练少,教学未能让学生参与到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去,教学效果令师生双方都不满意。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教育提出的要求是综合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动静结合。
一、 创设实训室教学模式
技校英语教学有其特殊的“职业”定位:不仅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终生学习能力服务;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面向未来职业用英语处理相关岗位业务的能力。
根据技工院校的教学及教学场地的特点,英语课堂完全有可能实现实训室教学模式,英语老师应该充分了解实训设备,结合实训器材进行现场授课。结合所受专业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对学生实行企业化管理要求,从集合时间到服装要求再到6S管理等。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实训室场地和设备,指导学习进行专业化训练和实习。通过实训设备学习专业术语及专业知识。如讲授《楼宇专业英语》安防模块时,指导学生分组在实训室里学习,要求学生观看设备并学习英文表达,学生边看边记,结合课本知识,学习各部件英文表达,将主要部件的英文单词记住;又如设备监控模块,要求学生在实训室中登录care软件(全英软件),通过操作步骤,一步步学习识记软件上的单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英语课堂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专业英语词汇和知识,与专业学习、岗位要求联系起来,在实`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能很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了适应岗位要求的速度。
二、 校外实践课程,突现职业性
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旨在以项目和任务作为载体,在仿真模拟的或真实的工作岗位语境下,培养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英语语言能力完成岗位的职责与任务。
实践教学离不开必要的硬环境。英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争取、创设实践教学环境和机会。教师可能带学生到校外上实践课,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如《楼宇专业英语》可以带学生到深圳大学文科楼给排水系统、京基大厦设备监控及楼宇中控系统。通关现场参观并现场指导学生了解楼宇自动化系统。这些系统中有不少软件的操作及设备的说明都是英文的,学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智能楼宇管理师就离不开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教师现场授课,学生拍照、记录、讨论,回校后将拍下的跟英语有关的设备及操作的英语,进行资料分类整理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PPT,由小组代表对PPT内容进行演说,要求使用英文介绍设备及系统名称和功能。英语教师可以借助特定的项目训练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从而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三、 创设各种实践教学环境
英语实践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英语实践教学具有情境性、全程性、完整性、开放性和工学结合等特性。英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实践环境,让学生体验英语语言的运用,从而发展自身语言。
充分发挥校内实施和校外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校内教学实施包括:语言实验中心,如:语言实验室、语言情景训练室、口语口译训练室等;岗位化实践教学平台以及若干个多媒体网络教室。利用校内调频发射台组织校园英语广播。师生合作开始英语广播电台,每天固定时间播放,在校园创设英语体验的环境机会。同时,着力建设英语学习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立英语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链接和网站导航;利用电子邮件和网络课程平台的讨论功能,组织学生在线讨论和师生答疑活动,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弥补课内教学时间较紧、学生发言机会有限的不足。
第二课堂活动可以看成是实践教学环境的延伸,能将英语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创造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营造实践性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英语教学不能只限于课堂,设计并指导第二课堂活动是实践教学能力发展的要求。学校注重发挥学生会、英语口语协会青年团组织和学生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活动可以包括:寝室英语活动、晨读活动、演讲比赛、英语角、每年一次的全校英语文化艺术节等。教师组织实施这些活动可以生成丰富多样的、生动有趣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使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
英语教师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甚至学习跨行业知识成为促进技校英语教师成长为“反思性实践者”的重要手段。以上是本人从事专业英语教学以来对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今后将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0-0129-03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ire System”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ZHAO Yun-ting1, JIA Wen-min2
(1.Department of Energy Electrical,Tianjin Urba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Tianjin 300134, China;2.Freescale Semiconductor(china)Limited Tianjin,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social need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ire System,and the paper has carried on the reform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curriculum idea,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content、practice training construction and students skill training, Improve the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links,Truly realize the Teaching-learning-practic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lay a key role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teaching-learning-practicing; reform in education; practice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是我院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是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现阶段消防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安装管理等行业的技术需求而开设的一门应用型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运行与管理、建筑灭火系统(包括消火栓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安全疏散及诱导系统几大块。对每部分的组成、分类、结构、原理、设计、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配以大量典型的工程设计实例。该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关系着毕业生就业情况,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对课程改革的设想及实施途径
1.1改革设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高职高专教育办学理念,本着“适度基础理论知识,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知识面,高素质”的原则,结合我院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1.2实施途径
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造与调整,对毕业生跟踪研究,了解社会岗位内涵变化,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开展校企联合和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大胆进行改革实践,并在教学改革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法,实行多样化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恰当地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注重学生技能考核。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2课程设计
2.1消防系统设计施工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课程开设初期主要是理论教学,按照教学大纲内容,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课件,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和结构设置死板,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在遇到设计施工实际问题的,无从下手。
2010年开始探索具有吸引力的课程结构模式。丰富教学课件制作,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系统、消火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以动画演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开始对上课感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由于没有实训设备,带学生到教学主楼的消防系统参观,去相关企业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
随着我院实训基地建设完成,消防实训设备逐渐完善,将课程内容也进一步完善,至今,已经把课程分解为“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综合实验(实践)+知识归纳”若干环节,真正把课程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通过每个环节训练,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2消防系统设计施工的教学内容设计
下面是改革前的教学内容和改革之后的教学内容的表格。
从两个表中可以看出,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整合,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之后进行实训,边教学边实训,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每个项目所涵盖的标准和规范,掌握每个项目的应用及各种类型的案例。在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3消防系统设计施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传统的单一传授式教学模式也不再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需要,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毕业与就业接轨,就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这门课程理论知识较多,项目二和项目三中计算公式、表格也多,比如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水力计算,需要确定消防管网管段管径、计算管网所需的供水压力、确定高位水箱的设置高度和选择消防水泵等。计算较复杂,需要反复核算,对于这种情况,授课时以教学楼为例,要求学生对教学楼消防管的敷设情况进行实际测量,按给定表格的内容进行计算,使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理论授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相结合,主要由以下几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1)文化熏陶法: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因此为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无故请假、热爱课堂、热爱学习。
2)案例教学法:因为消防的内容规范比较多,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为了使学生有动力,更好的掌握理解规范,采用案例法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的时候,首先引入某设计院的一个案例,然后再结合案例对探测器的选择、计算、安装与布置进行讲解,并对之前所学的建筑物的平面布局与平面布置,报警区域、探测区域、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的划分又加深了理解。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也了解了工程实例,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3)任务驱动法:好的任务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案例中包含任务,例如为学生提供有关背景材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处理、分析,设计一个消防报警系统。学生以完成此设计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完成任务的实践、解决问题。通过任务驱动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并且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4)合作探究法。一般都是提出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要求学生自觉学习,遇到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如遇到特殊情况,通过自主学习后,问题不能自己解决,再进行合作讨论,小组共同完成任务。
2.4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实践教学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这门课的实训设备较完善,新的教学模式是“边学边做”,实现理实一体。不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通过实训能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实践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本课程共有十个实训项目,实训教学比例为40课时,基本实现了理论与实践1:1教学。
课程设计也是本课程的一个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课程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消防系统设计施工的设计问题。课程设计期间,教师需向学生提出设计要求、设计方案,要求学生能够查阅技术资料和相关手册,写出计算过程,绘出工程图纸,掌握整个设计过程。学生提交课程设计后,教师要认真批阅,给学生反馈意见,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毕业设计在消防设计施工实践环节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毕业前,要进行8周的毕业设计,对于选择消防类设计的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也验证了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
通过“课程项目+实训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消防系统的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掌握消防系统相关知识的基本技能,掌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系统、防排烟系统等各实训环节,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方法:总评=笔试(闭卷)40%+平时30%+实训30%
笔试包含: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
平时包含:包含考勤、作业、课堂表现;
实训考核内容:电子编码器的使用、消防设备定义及注册、消防系统联动编程、总线隔离器的测试、手报按钮与声光报警器的使用、输入输出模块的测试、模拟排烟机装置的测试、消防应急广播设备系统、消防电话系统、喷淋灭火系统结构及设备认识。
4 结束语
消防系统设计施工作为楼宇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同等重要,通过课程改革,本课程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对教师的知识面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工程思维方式和实际操作技能及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了教学效果,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毕业就能适应社会就得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改进、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发更好的教学新思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为中心,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魏立明.土建类院校消防与安防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建设教育, 2015(4).
[2] 曹锋, 李连民.“楼宇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18).
[3] 谢晓晴.对“消防给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9(3).
[4] 陈晓旭.智能消防系统设计[J].电气应用, 2014, 33(2): 82-8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0209)
作者简介:黄向阳(1977-),男,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e-mail)mikecheng@126.com。
摘要:结合长江大学特色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从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优化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了“三大模块”(实验、实习、设计)和“三个层次”(基础、综合、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果。最后提出了“体验建造”这一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地方院校;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学交替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3404根据建设部高等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意见,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1]。“应用型”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课程设置,以技术应用为前提,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优化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深入,很多工程类领域都迫切需要大量工程应用型人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适应这个趋势,人才培养定位也向工程应用型转变,甚至可以参照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实践能力上与高职院校学生不相上下,而在工程理论水平上高于高职院校学生[2]。
目前,广州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地方高校,根据国家和地方给水排水工程发展的需要,开展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3-5]。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长江大学自1999年开办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以来,人才培养主要以工程应用型为主,但以往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都是参照其他重点高校,收效甚微。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客观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的修订
根据社会与行业的人才需求,对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准确地贴近职业需求。培养目标确定为: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和“工程应用型”定位。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对各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课程安排作相应调整,编写或修订了课程大纲。自2006年引入学校特色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方面,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6]。为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建立了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使培养方案能满足本专业服务对象(企业单位)的要求,培养方案的制定还征求了本地水务集团、大型建筑设计和施工企业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了石油行业背景,重点突出产学研合作培养。
二、优化改革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工程应用能力
课程设置坚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原则,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重实用”,教学方法“重实操”,教学效果“重实效”。并将行业注册师考试内容融入课程教学。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黄向阳,等地方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为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认可程度,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最大不足”问题中,有62.7%的学生选择“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多,培养应用能力的实践课程少”, 28.1%的学生选择“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与用人单位要求差异较大”,只有9.2%的学生选择“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学条件较落后”。这表明,学生也希望课程设置能够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课程设置要以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参考
据。因此,学校应充分调查企业发展需求,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教学中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围绕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行业注册资格考试要求等设置理论课程、实习环节及毕业设计题目。目前,学校已经构建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
(一)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基本保持不变,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大化学、微生物学、水力学的比重,减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学时数,将三门课程合并为建筑力学。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结合更为紧密,更有针对性。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要求,着眼于企业相关职位的工作任务和动手能力,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仍然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设置,但是部分课程学时数和内容有些调整。比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学时数由原来的48学时增加到64 学时,增加了太阳能及热水系统的设计,以及室内给排水节水设计。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和水质工程学两门课程,按照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考试要求,在授课内容上重点突出计算和工程应用部分,而以前则重点突出理论和原理部分。
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面,以及对暖通、电气等相关设备专业的自学能力。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都是建筑设计和施工单位,根据与一些单位的接触和以往毕业生反馈意见,无论设计或施工单位都需要毕业生掌握水、暖、电这些设备专业的基本知识,单纯学习给水排水专业课程显然不够。因此,在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别增加了建筑电气原理、建筑电气设计、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燃气输配5门课程。课程由学校设计研究院相关专业高级工程师授课,广受学生欢迎。 (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目的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国内一些普通高校已经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如昆明理工大学构建了实践教学循序渐进、纵向深入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全面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丰富了实际工作经验,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桂林理工大学结合自身给水排水专业多年实践,提出“先仿真,后实训”的实验方法,开放实验室管理,打造“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态度与能力”三结合的实习新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通过项目驱动、真题真作、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出了尝试与探索[7]。
长江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开办十多年来,在实习教学上引入了“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而改革前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灌输式”,未考虑学生将来工作和发展的需要,学生自主性不强。学生毕业设计以往全部都是结合教师的工程项目,而没有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选题。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学生对水处理基础和专业实验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随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展开和校企合作范围的扩大,建立了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较大程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更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改革,增强学生选题自主性,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绘图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培养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实践教学具体改革方案为:(1) 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社会需要,改革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校内其他相关专业(如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联合建立功能完善的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根据兴
趣或专业方向自主在备选实验内容中选择,将“灌输式”实验教学改为“自主式”实验教学。(2)实习教学体系改革。包括“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开展与地方企业合作,拓宽实习基地领域。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制定“渐进式”实习教学计划。(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学生自身情况,选题切合实际,题目多样化,学生根据工作或兴趣在专业范围内自由选题。课程设计侧重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毕业设计侧重设计计算和工程绘图。(4)构建“三大模块”(实验、实习、设计)和“三个层次”(基础、综合、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8]。实验模块从基础实验到专业基础实验再到专业实验,实习模块从认知实习(工学交替1)到生产实习(工学交替2、3)再到毕业实习(工学交替4),设计模块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到专业课程设计再到毕业设计。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果
(一)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理论课程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分别为25.2%,43.7%,13.3%,8.0%,9.8%。实践与理论学分比为 1∶3.65,实践与理论学时比为1∶3.57。新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程比例较高,课程体系分布与学分学时分配更合理。同时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也比以往增大,尤其是实习(工学交替)课程的比例。
(二)重点建设专业实习基地
重点建设的3个实习基地分别为荆州水务集团公司、桑德环境集团荆州市荆清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和宜昌三峡水务集团公司。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这3个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平台。学生学习兴趣也因此提高,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三)教材建设的成果
经过几年积累,目前课题组主编《建筑设备工程》教材一部,这部教材具有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侧重于建筑设备的工程应用和设计能力。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拓展课程,《建筑设备工程》教材很好地结合工程建设实例,学生使用效果也比较好。
此外,课题组还参编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两部教材,现行教材有多处明显计算错误,没有工程计算例题或者例题偏少。新编教材每章均配习题或者工程设计计算实例,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这些实例都是课题组人员曾经做过的实际工程。
(四)完成主要专业核心课程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由课题组牵头,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门课程分别成立教学小团队,团队成员一起为课程制作了全新的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以及相关教学动画素材。教案和课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任课教师必须使用团队制作的课件进行授课,且每门课结束后将课件共享,方便任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
(五)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
近年吸纳2名年轻的博士加入课题组,另有2名年轻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目前课题组副高职称占50%,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7%,课题组年龄、职称结构更趋合理。鼓励每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教学改革会议,促进教学水平提高,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竞赛。青年教师近2年发表教研论文6篇,比教学改革前多一倍。2012年课题组成员还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六)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为便于比较,课题组选择了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30人)作为改革试验,每3个学生配一名指导教师(其中4名指导教师从校外设计院聘请)。学生平时跟随指导教师做工程设计和施工现场服务等工作。经过一学期训练,这些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解决施工现场问题能力大幅度提高,这些训练比学生以往做课程设计的效果好。与此同时,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也更易理解接受。经过一年的训练,这个班的学生比其他班不但专业课学习成绩好,而且动手能力强。 同时,此次教改还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有些学生主动要求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和设计活动,还申请了国家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的还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课程论文或工程设计总结类的论文,获得了学校和学院的奖励。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专业教改内容和方法在其他一些本科院校也曾有尝试,但是各学校特色不同。长江大学具有石油行业背景,
是一般工科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如何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结合更紧密,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是学校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课题组也在思考一些新的做法,比如正在筹划的“体验建造”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选若干名学生作为一个小团队,全程跟踪记录一个大型工程的建造过程,对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是一个水厂(污水厂)或一座大楼(如医院、宾馆、商业建筑等)的建设。从拟建设项目的选址、前期方案、施工图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装修等全部过程,都要记录,每个过程都要有照片、视频、工程进展说明、个人感受等。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期间所获得的素材和制作的成果在专业所有学生中宣传展示。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一种类似记者的身份完成一次学习经历,这种角色体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忘的经历,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是带着任务和使命去做这件事,他们还要将经历与他人分享,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沟通、写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体验建造”将会在三年级学生中实施,打造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又一个品牌。
参考文献:
[1] 武晓刚,张奎.给水排水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79-80.
[2] 冯占红.建设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7):29-31.
[3] 樊建军,石明岩,罗三桂.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17-20.
[4] 王郑,荆肇乾,林少华.给水排水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09(4):67—68.
[5] 吕玉铬,王虎奇.地方性工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8):18—20.
[6] 黄向阳,张庆,康琼仙.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9):45-47.
[7] 张学洪.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6):25-27.
[8] 赵平歌,马东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02-104.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of water supply and sewerag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uang xiangyang, du guofeng, kang qiongxian, peng feng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p. r. 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training mode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we reformed o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 from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lans, theory course systems and the practical course system. based on the social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 we developed a new training program and plan, optimized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nstructed the practice course system of three modules (experiment, practice, and design) and three levels (foundation,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were made in aspects of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textbook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finally, a new practice teaching mode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was presented.
《建筑材料与构造》 项目驱动 工学结合
《建筑材料与构造》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中,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造价、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等专业均设有建筑材料与构造这门课程。经过近10年的教学努力,我们进行不断的改革与摸索,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按项目组成模块,确定“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置,构建了具有高职特色的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并加大学生的实训力度,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2009年,该课程评为深圳置业技术学院的校级精品课程。
一、课程设置
《建筑材料与构造》的课程性质是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其最直接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设计或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建筑物的各部分组成,建立比较系统的建筑构造技术观念,并且能够获得综合运用建筑构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定位是从工作岗位出发,分析在相应的工作岗位所应执行的工作任务,通过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能力进行分类,然后确定课程门类以及教学设计实施。
二、课程教学
内容选取。《建筑材料与构造》这门课从设课之初就开始调研各企业专家,行业协会等,然后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并通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又不断对课程进行修改,随时保持与市场同步。
在教学内容上,对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进行了整合,把建筑材料中的相关知识整合到建筑构造中来。在内容选择上面,我们采用的是“目标定位法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及岗位需求,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专业及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并对教材进行了必要处理。
由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建筑教材的相对滞后,使得仅仅依靠教材讲课已经跟不上市场的步伐,因此我们积极与深圳的各知名建筑设计院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并根据市场随时更新讲课内容。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遵循工学结合,满足需要,项目导向以及工作过程这四个原则。
工学结合,即将“工作”和“学习”两个不同事物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通过工作的过程达到知识点的学习目的;满足需要即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项目导向即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以合作企业提供的真实工程项目为主线,形成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六大项目”;工作过程即将学习型项目工作任务化,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由于建筑构造是一门平台课,不同专业对于学习目标有些细微差别。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把课程分为三大模块,理论基础、理论运用、技术实践模块,不同专业根据专业的需要选择不同模块进行教学,以达到施工图的设计或识读的目的。三个模块我们具体分为六大项目来分别进行操作,分别是基础、墙体、楼梯、楼板、屋顶、门窗。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上我们颠覆了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把六个工作项目基于类似设计行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的。我们把每个项目分解成项目引入、项目分析、项目布置、项目协作、项目展示和项目拓展等七个过程来进行组织的。如下所示:
项目引入,导入工程项目,阐述该工程内容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项目分析(技术分解),各工程项目中使用的材料以及相关理论知识体系。
项目布置,根据项目分析确定具体的实践项目确定(可以具体工程实例为题目)。
项目协作,小组交流、相互讨论,分工协作。
项目展示,实践成果展示。
项目审核,项目结束后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项目评价,形成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组成三方评价系统。
项目拓展,课外实践项目,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及影像加深。
“项目导向”。下面以楼梯为例,阐述项目导向法课程教学,通过“项目驱动”为主线,自主策划、通过任务分解、使“教-学-做”和总结有机结合。
项目导入,通过问题导引,情景设置,解剖建筑引进楼梯概念。
项目分析,然后通过技术讲解、图片、动画演示等手段简述楼梯的组成材料、楼梯的基本分类,楼梯的构造组成、钢筋混凝土楼梯的设计及细部构造。
项目布置,布置真实工程项目的楼梯设计任务,学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项目协作,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分析所需技术手段,然后进行分组讨论,解析,制定设计方案;教师将设计方案中的错误反馈给学生。这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反馈,学生最终解决技术问题,制定技术方案。学生根据反馈回来的设计方案,制定施工图纸,项目制作完。
项目审核,模拟设计院中校队过程,学生以找错的方式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审核设计图纸,总结性点评。
项目拓展,我们会给学生布置不同的楼梯形式如平行双跑、折行三跑楼梯、螺旋楼梯等,学生自己测绘,生成各种楼梯模型,带动学生理解不同的楼梯类型。这是学生的工作成果,通过自己动手,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楼梯的类型及组成。
四、评价体系
课程建立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动态立体评价体系:六个项目根据其重要性各占不同比重,其中墙体、楼梯、屋顶各占20%,基础、楼板各占15%,门窗占10%。在每个项目中,又分为工作过程、工作态度、实践成果、技术知识四个方面。其中,工作态度包括学生的考勤,工作过程包括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职业道德,技术知识主要考核其理论知识,实践成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来进行共同考核,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考核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评价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能力培养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建筑都是一个团队协作的成果,因此在课程中通过完成老师精选的实操工程设计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建筑施工图的设计、识读,能够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的专业能力;藉由建筑构造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操作,获得的学习方法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学、社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