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5-21 12:25:57

导语:在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108-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蕴含许多自然美,如化学实验中的实验装置、化学药品、实验现象、实验操作,都体现了一种简洁直观的形式美。同时,在化学实验中,科学家的执着、严谨、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是一种内在美。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美育,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他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此,笔者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美育的途径。

一、化学实验内容与美育的结合

许多化学实验内容展示了美的世界。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美”,引导学生欣赏化学实验内容之美。这样,教师在提高学生实验的操作水平和认知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从哲学角度看来,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教师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只有实现真与善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化学实验内容之美。为此,教师应“以真创美、以美导真”,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到化学知识,感知化学之真;同时“以善创美,以美扬善”,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情操教育,感知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自然科学的“善”。当“真”与“善”得到统一,学生就能获得美育上的熏陶。

如教学《燃烧的条件》(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增加这样的实验步骤,把玻璃导管热水之中,在靠近白磷的地方鼓入空气,并且让学生探究:白磷和红磷都放在铜片上,为什么白磷可以燃烧而红磷不能?在热水中为什么白磷不能燃烧,放到空气中也不能燃烧?为什么红磷经过加热,也可以在空气里燃烧。学生经过实验知道,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氧气和自身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教师指导学生从现象中分析爆炸、自燃发生的原因和原理,从而总结预防火灾的措施,认识“鬼火”“天火”发生的原因,从而认识事物的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客观事物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只有通过事物内因和外因,才能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通过这一方法,使学生在学到知识,得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获得事物真理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从而实现了真与善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

二、在实验过程中感知自然美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各个组成部分的科学。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中,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美、鉴赏自然美,加强对自然美的理解,获得美的教育。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自然现象的美。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走走,如登山远足、逛森林公园。然后在实验教学时,把知识点和自然联系起来,让知识点与相关的自然融合,让知识活起来,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美。

如在《溶液酸碱性》(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实验中,教师把教材知识点和自然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走进自然,组织学生到污染严重的工厂周围进行酸雨检测。为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塑料瓶或者矿泉水瓶,做成雨水收集器。然后到污染严重的工厂的厂区内和厂区附近,设置雨水采样点。在下雨之前放置好雨水收集器,在下雨的时候做好气象记录,在雨停之后收回雨水收集器。回到实验室里,教师可组织学生用pH试纸和标准色板去检测,并且做好记录,之后根据分析结果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一实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界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保护环保的重要性,培养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性美

化学成果是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取的,化学家们在实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为科学奉献的品德和精神,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应该讲述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索故事,传播科学家探究真理的精神,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感悟到孜孜不倦的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体验到科学精神之美。

第2篇

一、创新意识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实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化学学习与实验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借助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操作方面的能力。

①案例分析。如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有一章节内容是“饱和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实验道具:蔗糖、玻璃水杯、汤匙各一个。在准备实验道具过程中,学生好奇心得到了激发,因而,会主动进行书本知识点预习工作。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水中溶解蔗糖的实验情况。在学生观察阶段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向教学知识点过渡,并且在适当时候引入“饱和溶液”这个概念。学生凭借生活上的经验会将饱和溶液理解为无法溶解某一种溶质的溶液。在教师对概念进行了引入之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形成饱和溶液的两个要求:一个是温度高低;一个是溶剂量多少。

②经验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学习到知识,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操作方面的能力。借助实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到的实验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将化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留意到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现象。

(2)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使得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①案例分析。如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有一章节内容是“酸和碱”,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酸和碱。例如熟石灰、醋等。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适时引入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例如怎样处理铁生锈、水杯中水垢等现象,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深入思考后学生会想到各种解决方案,有学生认为可以利用砂纸进行打磨,有学生认为利用醋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又回到了化学基础知识中,因而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②经验总结。化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在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利用一些生活情境,使得学生深刻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学生在日后化学学习过程中,就会摆正学习态度,在体会到知识学习的趣味以及实用性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有所上升。

(3)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故事作为课堂导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个教学方法在每个年级阶段中都产生了一些较好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师应搜集与化学相关的故事,进而激发探索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思维活动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①案例分析。如在学习“钋”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介绍居里夫人事迹,“钋”在故事中有主人公纪念祖国的这个意义。又如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这篇文章闻名中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海明威的故事,进而介绍硫酸铜有预防鲨鱼的作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第3篇

武汉新东方优能中学化学中高考研究中心

2013-2014学年度武汉市九年级元月调研考试于14日、15日进行,此次元调考试中,理化综合保持了与去年相同的试卷形式,即物理76分,化学54分。其中化学整体来看,题量没有变化,保持着去年的8+6形式,题型上体现了稳中求变的特点;全卷以中档题型为主,延续了近3年的“重要考点重点考”的策略。

一、持续维稳,稳中求变

从题量上来看,试卷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由8道选择题和6道大题构成。考查的知识点也与去年元调相同,即考查第一到八章内容。但从题型上来看,发生了一点小改变,试卷的29题,今天直接恢复成前年考试的形式,分小题考察学生对元素及方程式识记的掌握情况。而去年是以小材料阅读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表达的掌握程度。此项变化,更加体现了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力度。

二、难度适当,有效区分

试卷整体难度适当,既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得基础分或满分又在某些题上适当拔高,体现了一定的区分度。选择题第7题难度系数较高,考察了酸的通性、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化学实验装置等知识点,但是命题人将知识点掩藏很深,其实这题的原型是验证型实验,而验证型实验最重要的是设置对照实验。故而要先通二氧化碳验证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色,氮气的性质也是此题的迷惑点,主要是用来排尽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同时此题也考察了排空气法的相关知识点。32题是以框图推断的形式考查了碳及其氧化物、金属的相关性质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中考的变式题,难度系数较高,有一定的区分度。推断题最主要的是找到突破口,如第(1)问可由绿色植物可实现CD的转化,且C是氧化物、D为单质”此可作为推断题的突破口,容易想到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由CO2O2的转化,即C为CO2、D为O2。得到这些信息后便可顺利的解决第一问。而第二问属于开放题型。集中体现在D物质的推断上,给了学生去思考的空间,当然此题主要考察化学式的书写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数学,既要求学生思维严谨,又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数学相关式子。综合性强,区分度大,体现了能力立意,选拔功能。

三、2014中考预测

化学在理化试卷中主要起着保分的作用,所以将还是以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主。试卷结构和考点分布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实验仍然是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当然在学习完下学期的酸碱盐以后,也会加大对框图题的考察。建议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大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归纳,以应对接下来的考试。

四、复习备考建议

1.注重基础。通观历年来各调考及中考,化学的特点始终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常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分类及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点展开考察,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是确保在中考中考得好成绩的第一步。

2.学会对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学生平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化学基本概念要能进行串连,对于物质的性质能进行归纳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多做一些综合类型的题目,学会建立知识网络。例如:物质的推断题型是平时训练的重点题型之一。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22

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在课程思想和教材编写体系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初中科学课程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初中化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初中《科学》教材(浙教版)综合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为解决某一主题而将相关的知识融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的编写特点。高中化学新课程尽管也发生着巨大变革,但学科基本体系依然是课程主体,化学学科思想鲜明。从初中科学分化到高中分科教学,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是一种挑战,了解两者知识间的衔接,科学地处理好两者衔接知识的教学,对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一、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分析

以初中《科学》(浙教版)和高中化学(苏教版)为研究对象,不难发现,尽管初中科学是以综合性知识与主题性问题来编写,仍存在着化学知识与概念相对集中的章节。从化学学科及高中化学相衔接的角度来看,初中化学知识分散在《科学》七年级上、八年级上、八年级下、九年级上四册教材里。这些知识多数还将在高中化学中得到新的发展和提升,少数知识不再在高中化学中阐述而成为学科常识被“固定”下来。

从上述分析可知,初中科学将有关化学学科知识分解到四册教材中,知识点分散到各章节中,淡化了学科本位思想,打乱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体系,强化了知识综合以及运用科学综合性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主题问题中落实知识教学,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统领教学的课程思想。

从初中科学的合科教学到高中分科教学,在课程形式上,需要师生做好心理过渡的准备,初中科学教师宜适当介绍高中分学科教学情况,高中教师应了解初中合科教学情况,为学生平衡过渡到各学科教学做好衔接。在课程思想上,高中化学教学则要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形成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因此,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的知识起点无论从理论水平、内容深难度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培养目标上,初中科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学科部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还要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重复与断层分析

虽然初中科学与新课程高中化学在编写时理念是相同的,而且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编写,但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教材编写体系与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材编写组进行编写等诸多原因,两者在某些内容上存在着重复出现与知识断层现象。

1.知识重复现象分析

有些知识点在初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差无几,甚至在知识的深广度要求上也差不多,那么在教学中没有必要重新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应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在学生复习回顾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补充即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知识点断层现象分析

对照浙教版的初中科学和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均没有出现,但这又是学习高中新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初高中的某些知识存在着断层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补充相关内容,以防止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脱节。

三、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建议

1.重视知识教学的局限性,把握不同阶段的知识科学性

化学知识和初高中学生认识的发展性决定了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高中时接受的观点与初中不符是正常的,是化学知识原理的发展体现,有些学生却当作是“高中老师的说法与初中老师的说法相互打架”而不知所措。因此,初中科学教师要了解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点,把握好化学知识的科学性,既要实现教学到位,又要预留学生后续学习的知识“接口”,防止绝对化处理,杜绝为简便教学取得暂时性的教学效果而不惜灌输错误观点的做法,比如,将元素符号脱离本质意义而拼音化,不注重方程式的意义而公式化,给出“AB+CD=AD+CB”的程式让学生套用,学生在初中可能应付得了中考,但这种学习习惯却会严重影响到高中化学学习。

高中化学教师要了解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点的分布和教学要求,重视知识教学的局限性。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因此,需要清楚知识点的衔接处与断层处,清楚初中教学的深广度。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和原理就不一定成立,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构建迁移思想。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的教学,由于初中科学教材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在初中课本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正是分开学习的吗?所以在学习这一节时,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引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回忆,再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在教学时要利用与得氧、失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铺垫,进而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梳理教材体系,衔接初高中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知识分散到初中科学教材体系中,主要是常识性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少,结构不够稳固,掌握知识内容的程度有所下降,但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反应速率、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的理论为主干,以初中化学知识点为教学的原点,使学生的知识点逐渐形成知识面进而构建起知识网。两者在教材体系和教学目标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高中教学要有计划地补足初中教学中没有安排而在高中化学中常出现的知识点和方法。在教学中涉及到即渗透其中,例如:化学1专题1中物质的分类和专题3中两性氧化物的概念时必然会涉及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但在初中科学中只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并没有出现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元素化合价、差量计算法在初中的要求都不高,但在高中化学中却是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

高中化学1的第一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把“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穿插起来,层层迁移递进,逐渐深入,依次展开,以此作为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要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需要初中科学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相互呼应,初中科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高中化学教学要引领学生继续步入化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初中科学(七年级至九年级全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祖浩.高中化学1、化学2[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 黄亚婷.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问题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9,(3)

第5篇

关键词: 中考化学复习 双基 专题

中考化学复习是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让在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好的复习方法会帮助学生较快提高中考成绩,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长期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复习中的方法与策略谈谈看法。

一、总的指导思想与试卷结构

为了提高复习工作的效率,我在学习重视《考试大纲》的同时,研究历年中化学考题。通过认真查看最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发现试题特点是注重考查基础,与生活联系紧密。试卷结构相对稳定,包括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四大类型,共有18个小题。其中选择题10个小题,11题考查化学用语,13题涉及溶解度曲线,14题是推断题,15题是有关气体制备的常规实验题,16题是实验探究题,17题是根据化学式计算,18题是化学方程式与质量分数的综合题。年年如此,结构不变,只是内容稍有调整,这样就能使复习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二、总体思路规划与时间安排

初中化学总复习我采用四轮复习法。第一轮紧扣课本,梳理基础,计划用五周时间;第二轮专题训练,突破重点,计划用三周时间;第三轮综合测试、模拟训练,计划用两周时间;第四轮回归教材,查缺补漏,计划用一周时间。通过四轮复习,使学生的薄弱知识环节得到加强、错误理解的概念得到纠正,并让学生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对零星、分散的化学知识归纳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以便于理解和记忆。二是帮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能以良好的心态参加中考,考出最佳成绩。

三、具体实施方法与策略

(一)紧扣课本,梳理基础。

课本是复习之根本,脱离了课本去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在这一阶段要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具体过程如下:

1.复习要全面、系统、细致。凡是《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都要认真全面复习,不能遗漏。否则,会让学生在知识结构留下隐患,因而影响到学生的化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和学生能力培养。

2.重视“双基”,使知识体系化。“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考生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能力的基础和依据。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就不可能有大的进步。复习好“双基”,也不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死记硬背,而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几年来的中考题中都是考查学生对双基的理解,以及运用“双基”解决相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而要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提炼,寻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将知识系统化。

3.重视课本的阅读,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中介绍的内容和规律,深入分析课本中图片及阅读材料的化学内涵,重视具有典型示范性和探索性的课本例题、习题。往往在复习阶段大部分同学忽视了课本知识,眼高手低,不是走马观花便是简单重复,没有静下心认真领会课本中自己还没记住或者掌握不好的知识点,故复习低效。

4.精选单元检测,巩固复习效果。每复习完一单元课本,就立即做本单元的单元检测题,巩固复习效果。单元检测题的选取很关键,我下载了最近几年全国中考化学真题分类,反复推敲,选择接近本地区的重点、热点题作为单元检测题,不宜太多,要选典型题,要求学生反复研究,做到举一反三。

(二)专题训练,突破重点。

基础知识夯实后,要想有大的突破与进一步提高,就要针对中考的热点和自己较薄弱的环节,进行相关专题的专项训练,旨在巩固必考内容,强化薄弱内容,做好这一轮,对成绩的提高有很大作用。可以归纳以下一些专题:

1.必考型专题:如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构成、化学用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质量守恒定律、涉及气体制备的基本实验题专题等历年中考是必考的,因此通过专题训练,对这些知识点一定要全面掌握,做到心中有数。

2.薄弱型专题如推断题、知识归纳性试题、图表分析题、实验探究题等,是近几年中考化学的常见题型。对这些题部分同学有惧怕心理,感觉有难度,因此对这些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训练,以便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提高成绩。

3.化学计算类专题:如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题。要选择典型例题,帮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让他们做此类题时有章可依,有据可循。

此外,在复习同一个专题时,还应多选几种类型的实验或习题,举一反三,以便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综合测试、模拟训练。

综合模拟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应精选几套试题让学生练习,加强对解题方法、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训练。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强化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要求答题规范、用词准确、解题的格式,减少不必要的丢分,也加强对学生应试心理训练。

(四)回归教材,查缺补漏。

第6篇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也是学生进入化学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持续保持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笔者总结,应从把握学生心理和优化教师知识技能两个层面入手.双管齐下,各现所长,共同促进,实现目标.

1.把握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结构、性格特征做出准确的判断,有效引导学生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会出现越俎代庖的错误.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观察到,学生对化学这门“新鲜”学科,起初是有着强烈的兴趣的.随着课程的深入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复杂化,学生的兴趣明显下降.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正说明了化学的学习进入完全的理论领域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从心理学角度,结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旧知识(包括经验)同所学的新知识结合在一起,无法产生新旧知识在意义上的构建,无法实现新知识的内化,无法完成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释新知识.原本这个心理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学生能够获得学习新知的成就感.但随着新知识的铺天盖地的涌入学生的知识库,教师没有做好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疏导,致使知识断点与日俱增,学习兴趣如秋霜洗礼的绿意萎蔫不兴.甚至于有些学生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自认滑入被动学习的状态,宣告化学启蒙教育从心理层面上的失败.例如,我们在学习“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部分内容时,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采取的是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将石蜡的三态变化和燃烧均以实验的方式呈现,丰富学生的经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理解理论表达.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教师知识技能

(1)提高教师知识能力教师化学知识基础深厚,有很好的化学系统知识,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知识体系有良好的建构,能够把握教材的整体架构,深层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结构的设置和内容形式的安排有较为深入的剖析.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理解,认为九年级教材的知识涵盖面是很高的,对人文意义和化学历史有一定的涉及,将化学学科的意义和作用以其高度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而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表现出知识点分散,系统性差等特点.如果完全依照教材印制的形式顺序开展教学,很难构建化学知识树状系统,这对于初中学生化学启蒙是尤为不利的.在把握教材方面,集中突显了教师化学知识能力的高低.笔者尝试将自己的化学知识结构解构,并参照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鲁教版教材、沪教版教材整合九年级化学知识框架,在这个架构下多次循环知识点学习,适应心理学研究的记忆曲线.实现启蒙学习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第四章燃烧燃料”时,笔者将“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结合在一起学习,收效甚佳.

(2)提高教师教学技术①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有效地将抽象的化学理论,转变成结构范式.把书籍中的图片变成动画形式,将实验过程制作成动画短片等.丰富而直观的材料更容易打动学生.初三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更强,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借助直观思维能力的推波助澜.②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技能中,应该把教师控制情绪的能力及生动幽默的语言组织能力列为其中,这集中表现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幽默的语言总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专注于课堂学习,生动的故事情节设定需要生动的语言作为外衣.准确的用语能帮助学生接受艰深的理论.

二、优化化学教学方法

1.实验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

实验是化学这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实验呈现出来的一切现象是化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化学实验更是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化学教材中,大到章节,小到小节,处处化学知识的学习都有实验存在.笔者总结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形式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信息技术支撑的化学实验视频演示教学形式;第二种为教师演示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第三种为学生亲手操作的化学实验教学形式.这三种形式均为重要的化学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对于学生化学的学习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最为有利的当属第三种,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根据教学需要和内容要求,如氧气的制取、二氧化碳的生成等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并认真学习整个实验过程.如爆炸等化学实验,危险性较高,在教学中应选取视频课件播放形式演示实验过程.有时,根据课程安排和课堂时间,许多实验内容的教学在课堂上应适当选取教师实验演示形式或结合视频幻灯片演示教学形式来完成实验的教学.

2.小组讨论教学是化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

第7篇

关键词 高一化学 化学教学 有效性 成因对策

目前许多高一老师化学反映,不管自己讲得多好,总会发现学生无法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还对化学产生了抵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保证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我们老师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因此我结合了在实习过程中的一些教学方式以及对教材研读的感悟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总结出影响高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多方面的,但需要注意的是:

一、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的化学教材对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要求并不高,内容少,无抽象的知识而且比较容易记忆和理解,主要是事物表象层面上的学习。刚上高一的学生潜意识里觉得高中的化学和初中的一样,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当真正接触了高中化学后,他们觉得和之前自己所预料的情况不一样,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前自学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总结梳理评估来加深理解,通过内化使知识在自己脑海中生成而使其能活学活用。而且高一化学教材的要求是学生要学会从本质去分析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学会对比和类推的方法找出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分析、总结。再加上教学进度快,深度、广度、难度都有所增加,这些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作业完成不了,长此以往就导致了对化学失去了兴趣,这必然就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要求把握准度不够

高中教学的循环体制,使得部分刚带完高三的老师又重新回到高一任教,在这个阶段老师常常会忽略了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不了解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把握不住知识难度的递进性。认为课本上的内容不适应高考的要求,因而刻意的去追求知识的讲授要面面俱到,这种做法往往使得化学课堂教学变成了“满堂灌”,一节课下来,知识点多、乱,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且会产生畏惧的心理。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发现,没有带过高三的老师去高一任教,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好些。

三、初、高中教材梯度变化大

多数高中化学老师对新课程的初中化学教材不熟悉,不知道相关知识点在初中教材中所要求的层次和难度,不知道作为高中化学学习所必需的知识预备中还有哪些漏洞,对初高中化学教材在知识体系上、能力要求上、思维力度上、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断层。相当多的老师往往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和印象,去推测初中化学哪些内容学生已经学习,哪些内容没有到位,许多教师开学后只能简单地凭想象进行初期复习,因而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出现了学生认为高一化学难学、老师认为高一新生难教的双难现象,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就是初高中化学教学在衔接上存在问题。

初中新教材对化学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对于一些定律和原理都没有较为具体的论证,直观性强,容易理解,每个知识点都与日常生活很贴近,比较形象,一般都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整体教材难度、深度和广度都不大,相当一部分与高中学习常用到的知识被删减,比如说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差量法计算等等。相比之下,高中化学教材更加注重的是抽象思维,注重从微观角度研究事物的本质,注重化学概念的的理解、反应原理的条件以及如何将他们以实践相联系。例如高一中所学到的《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要求“认识”氧气能更许多物质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而在高中描述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与化合价变化有关的反应,化合价不是具体形象存在的事物,需要抽象的思维理解。

再者,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的非常多。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持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做的首先就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究、探求知识的源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面对九门文化课如此重大任务的同时还要对学习化学保持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要有新颖之处,可以利用学生对游戏或其他科技、文体活动的动机和兴趣转移到化学的学习上来,从而产生对化学学习的需要。例如,在讲《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时候可以创设以下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大家想必都知道IPHONE,那么有谁告诉我IPHONE里面的芯片是由什么构成的?越贴近生活的例子,学生就越感兴趣。举与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还能潜意识培养学生学会从本质看问题的能力。

其次,老师在对高一化学教学前,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加强对初中化学课标和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节奏,不要为了赶教学进度急于讲授新知识,开快车。应该先指导学生对初三的化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深化和提高。化学课的核心就是实验,所以尽可能使用“直观性”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让学生从具体的实验现象中概括出抽象的概念,逐渐改变学生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习惯。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身体会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吴惠中.新课程理念下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教育,2011,(01):3;

[2] 王正东.了解学困原因,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1,67:173;

[3] 王向阳.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学术研究,2011,11:194;

第8篇

【关键词】 化学 学习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20-01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难”,其中的这个“化”就是指的是化学,化学科目在中学的科目中具有举足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学生却感觉化学难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学习化学的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化学的学习效率进行了如下探讨:

1 加强课前预习工作

预习就是在老师上课之前,独立地翻阅教材,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和把握其知识体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抄录下来,对于化学公式和概念预先理解记忆,这样上课的时候就会有目的的重点理解那些自己不懂的部分了,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

2 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在老师上课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特别是自己在预先过程中没有弄懂的问题更要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检测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而且学到了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好方法,培养了自己继续学习的能力。

3 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要使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能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自己就要定期整理笔记。通过对知识点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测验试卷等材料,检测自己还有那些学习漏洞,及时补回遗漏的知识点。整理好的笔记力求简洁明了,以后如果要再复习时,也能迅速地找回知识点。做题的时候也就能融合贯通,触类旁通。

4 按时完成课后作业

作业是学好化学这门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测学习效果的最直接的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来检测自己的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多做辅的习题册的题目,尽量一题多解,分析最优解法。借此锻炼自己的思维,开拓自己的解题思路;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时地补差补缺,逐步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好作业首先要注意审题,弄清题中叙述的化学反应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题中陈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思考该用那些公式,建立关系式,借助数学工具进行计算。

5 注意复习、总结、提高

对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不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就容易遗忘,容易出现知识间的割裂。一是,课后要及时复习、总结。除了整理笔记和完成作业外,还要进行章节的单元复习。要经常通过对比、鉴别、弄清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并及时归纳总结以形成系统的知识。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便可以使知识前后贯通,纵横联系,并从化学物质间的变化中加深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样既能不断巩固加深所学的知识,又能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6 以课本为主线,注重概念的学习

课本是学习的根据。为此,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

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中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7 重视实验,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学校兴趣,而且对于我们理解化学概念、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动手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实验,第二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和讲解,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主要事项都要记牢、弄清。第三不但要做好课内实验,而且更要积极参加课外实验活动,比如参观,讲座、化学游戏等,主动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

8 调整心态

有的同学还没有开始学习化学,就有了畏难的情绪,这种不正常的心理态势势必影响到后面的学习。造成了恶性循环,总的来说这是一中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首先,紧张,畏难心理,化学难学这观点在他们心理留下了阴影,他们害怕上物理课,害怕做作业,害怕做实验,害怕化学考试,千方百计回避学习,这样就久而久之这化学还真的是学不好了。其次,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总想“一口就能吃成个胖子”。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成绩仍然没有多大的起色,那么就会松懈下来,变得垂头丧气,毫无斗志。再次,消极心理。这类学生懒惰思想严重,学习松松垮垮,上课开小差,下课不做作业,更别说复习了。所以,一个人的心态和学习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方法,就不可能换起学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激发兴趣;创设情景;提高效率

化学是九年级新开的一门科目,也是中考科目,一年的时间就得让学生从接触化学、认识化学到能利用化学知识解决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因此它面临的是学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为了使这一情况得到解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高效课堂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因而成为九年级化学教师的首选。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组织者的教师,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作为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九年级化学高效课堂:

一、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1.认真准备教学设计

首先,备教材。

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并注意前后知识点的关系,组织好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过程设计要注意前后连贯并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设计要有层次,让在同一课堂上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教学内容能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备教法。

特别要注意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容易犯错的知识点,教师应思考如何将知识简单化、明朗化、规律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很多学生就习惯死记硬背,这样很容易记错记混,教师可以总结一些规律及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在初中阶段常见的置换反应有三类: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碳或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教师应让学生总结、记忆,使学生碰到这几类反应就知道该如何书写,从而降低错误率。

2.认真备学生

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基础分层情况、学生现有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学习的态度等,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学生的情况来做设定。比如在讲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因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所以应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实验仪器的选择及收集方法,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一起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得到正确的方法。

二、充分发挥实验作用,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只有让学生对化学真正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九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他们对于魔术般的化学实验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认知特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每年面对新的面孔,上第一堂化学课的时候,我一般不急于讲课,而是先变几个有趣的小“魔术”,如“反复无常”利用酸、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让学生看到两种无色液体遇到一起立刻变红,再滴入一种无色液体又变无色,反复多做几次;“清水变牛奶”利用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向澄清透明的石灰水中吹气,一会儿液体变浑浊;“白酒变红酒”利用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的反应,向氢氧化钠等碱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立刻出现明显的现象。一连串有趣的现象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探究和学习化学的热情立刻被点燃。如何把这种学习的热情及兴趣保持住,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尽可能地多做演示实验,也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完成学生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这样就能够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景,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设计几个动情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题有关的精彩视频或设计精彩的引言、化学故事、化学问题的争论、化学家的成长事迹等等。我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时,先放了一段精彩视频:一个歹徒抢劫金店,抢走了六根金条,结果其中只有两根是真的,其余全为样品即假黄金,经新闻报道后,这个蠢贼因分不清真假黄金,把六根金条全部丢弃。归案后,为彻底结案,应分辨真假黄金,以“你想帮助警察鉴别真假黄金吗”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总之,要实现常态课堂的高效,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改变自己,然后从具体操作上掌握科学的方法,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之外,教师还可以从把枯燥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讲给学生、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等等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就可以打造高效的课堂,实现教学的高效益。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2]孙秀伟.新课改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2).